2023年国富论的读书笔记(模板8篇)

时间:2023-10-13 作者:LZ文人

做一个懂得把握每一分钟的人,你将会走得更远。在一分钟内,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来拓宽自己的视野吗?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一分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国富论的读书笔记篇一

《国富论》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并在批判吸收了当时有关重要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就整个国民经济运动过程作了较系统、较明白的描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国富论》读书笔记,欢迎借鉴参考。

在国富论中,第四章起名为论政治经济学体系,可通读全章,看到更多的是亚当斯密对重商主义、限制进口、出口退税、奖励金、通商条约、殖民地等涉及国际贸易的内容,可能在亚当斯密的概念中,凡涉及国家干预经济的内容就属于政治经济学。

由于我所理解的政治经济学更多的是强调国家与市场的相互作用,尤其是国家维持社会稳定及国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各种管理制度,所以在理解上,无法同意亚当斯密将自己所写的第四章纳入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在我看来,重商主义、限制进口等更准确而言应该归属于国际贸易的内容。

这里有一个名词解释一下:

“重商主义——18世纪在欧洲受欢迎的经济管理体现,它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上:一国的国力基于通过贸易顺差——既出口额大于进口额所能获得的财富,这是16、17世纪西欧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理论或者说经济体系,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引号内容来源于国富论236页)。

这个理论目前依然有许多经济学家引用,包括中国国内目前奉行的国际贸易政策。从具体表现上看就是,为了维持贸易顺差,一国政府会倾向于通过关税(提高进口商品的成本)、出口退税(降低出口商品的成本)、奖励金(降低出口商品的成本)等手段,在国际贸易体系中,提高本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实现出口大于进口的目的,达到吸收贸易逆差国的资本流入本国,借以提高本国的资源条件,从而增加本国的国民总收入,以实现经济的增长。

亚当斯密由于是坚定的市场经济倡导者,其一直提倡小政府理念,所以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第四章几乎每页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意思——重商主义提出的绝大多数的维护贸易顺差的手段,都在某种程度扭曲了市场在资源调配中的决定性作用,从长期看都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国家应该减少监管,应该放手由市场自发调节进出口。也许是由于时代背景,也可能由于其他原因,亚当斯密并没有完成对重商主义的批判,只是在字里行间表达了与重商主义观念不一致的思想和理论。

回到现实,回到本文所述的国际贸易体系,在我看来,国际贸易的最大作用和好处主要是两个,其一让市场扩大,其二促进了社会分工并使得生产效率提升。市场扩大比较容易理解,比如中国目前是全世界最大的商品生产国,各种细分市场的商品,尤其是家电类产品(手机、空调、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等),其主要生产地都是中国,如果没有国际贸易,中国已经形成的生产体系就会出现生产过剩。所以对于目前的中国而言,因为国内的生产体系已经形成,我们已经建立并形成了自己的工业体系,短期内实现改变不是太现实的事情,所以相比于世界上的任何国家,中国都更需要国际贸易的自由但又有序的发展。但是否意味着我们必须要追求贸易顺差呢?我的观念是,贸易顺差来源于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由于我国的劳动力成本日益上升,我国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也有限度,贸易顺差用最简单的言语表述就是,我们通过劳动及资源投入,生产出来了商品,但本国消费不完,那么就出口到外国,而外国给予的是本国无法流通的纸币,其实这种贸易顺差实现的外汇储备,类似一种债券。也就是逆差国用债券,购买了顺差国的各种商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短期看顺差有利,但长期看,贸易顺差就如同几个世纪前的殖民地一般,顺差国就是逆差国的殖民地。

更简单的说,我反对维护贸易逆差,从社会分工的角度,出口等于进口是对一国人民最公平和合理的劳动奖励。

除了顺差逆差外,关税、出口退税等都可以单独成文书写,本文不做累述。

希望看完本文,你对重商主义有所了解,对国际贸易有初步认识,最好能理解贸易顺差的意义和缺陷。

国富论的作者亚当·斯密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虽说亚当·斯密并不是经济学说的最早开拓者,他最著名的思想中有许多也并非新颖独一无二,但是他首次提出了全面和系统的经济学说,为该经济学迈进现代科学的路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国富论》被誉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也可以说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全书一共分为五卷,第1卷主要内容是分析形成以及改善劳动力生产能力的原因,分析国民财富分配的原则。劳动力和生产方式与生产能力这些是经济学的一些基础定理的应用基础和概念基础,相当于数学中的基本定理和公式符号。前三章讨论分工和分工的起因以及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阐述了合作分工的优点和局限性。分工使相同人数下的劳动者得以完成多于没有分工时的工作量,其原因如下:第一,第一个特定环节的工人既能得到提升;第二,免除了在不同类型工作之间来回转换耗损的时间;第三,大量精简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胜任多个人的工作。第四到第七章,讲了货币的起源、发展,市场价格与自然价格。先后有各式各样的物品被人们用来当做交换媒介,印度某些沿海地区把贝壳当媒介,至今苏格兰的某个乡村还保留着以铁定为媒介来换购麦酒和面包的习惯,这个被称作一般等价物,但是随着历史和文明的发展,一般等价物逐步向贵重金属演变。至今,其已经经历了到纸币和电子货币的演化过程。之后,亚当和我们讨论了工资、利润和地租。劳动工资必须随国家整体财富的增加而增长,劳动者收入的增长也是国家财富的增加,社会财富的增减影响劳动者的工资和资本利润。某一行业内,增加投资,劳动工资则相对提高,但资本利润降低;反之,劳动工资降低,而资本利润却相对上涨。提供地租的生产物与间或提供地租的生产物二者价值比例之变动。

第2卷是讨论资本的性质、积累方式,分析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取决于工作的性质。亚当说了其中有两种资本使用方法能够使投资者取得收入或利润,第一种,使用资本进行生产、制造或购买产品,之后将产品售出,从而获得利润,即为最简单的价值增值;第二种,使用资本对土地进行改良,购买生产者所需要的机械或工具,或用于购买不用更换主人或不必再次流通就能产生利润的东西。

第3卷是介绍造成当时比较普遍的重视城市工商业,轻视农业的政策的原因。虽说作者的观点受到当前时代的一些局限性,分析的内容也基于过去的背景,但是他分析的逻辑和思路都值得我们如今学习借鉴。

第4卷是列举和分析不同国家在不同阶段的各种经济理论。是关于政治经济学体系的讨论与阐述。作为政治家或立法者的科学之一部分的政治经济学,提出了两个不同的目标:一、为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或生活资料,或者说让人民自己能够获取这样的收入或生活资料;二是为国家和社会提供充足的收入资金,从而保障社会公共服务的正常运行。

第5卷是分析国家收入的使用方式,是为全民还是只为少数人服务,如果为全民服务有多少种开支项目,各有什么优缺点;为什么当代政府都有赤字和国债,这些赤字和国债对真实财富的影响等等。作者说明了国家支出在国防等方面支出的重要性。

不可否认,国富论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十足的借鉴意义,但是西方经济学的政治背景和历史发展背景都和我国不尽相同,不可生搬硬套也不可盲目推崇。中国的“高增长、低通胀”经济增长模式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奇葩。按照西方经济学理论:经济增长是与货币通胀(商品流通市场价格)呈对应关系的。也就是说高速的经济增长必然会使货币发生通胀。然而,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缺与之不经相同。亚当所谓的看不见的手“市场”也会存在着各种市场失灵的情况。所以说经济学是一门探索真理而并非是真理的学科。其中的推论能解释经济现象却不能预测所有的经济事情。故此我们需要不断的学习,发扬我们不懈奋斗、探索真理的精神,才能帮助国家和学科能更好的发展。

一、什么是分工

“分工”的概念并不难理解,人类在从事生产活动过程中,完成一件产品的生产或者一种服务的完成,往往需要多步进行。

产品或服务的提供多数情况下靠一个人也是能够完成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发现,产品生产的各个步骤分别交由不同的人去专职完成,这样能大大提高生产效率,于是分工的做法由此而生。

二、为什么要分工

亚当·斯密在第二章《论分工的原由》中提到,“分工会产生普遍富裕”,这是分工的一种效用。但是,他认为导致人类产生分工的是一种人类本然性能所产生的倾向,即“互通有无,物物交换,相互交易”。在这里,人类的这种倾向并不以分工的效用为目标。

用现在的话来讲,亚当·斯密认为人的本性导致分工的产生,大家的觉悟没那么高——并不是为了实现某种社会大同的目标才分工的。亚当·斯密在书中还提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点,他认为,人们在青壮年时期从事不同的职业,进而表现出不同的才能,在多数场合下,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倒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

怎么理解这个观点呢?我们每个人天赋才能的差异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大,我们大多数人在孩童时代的各体差异几乎显现不出来。然而,每个人的精力有限,现代社会,个体不可能自行生产自身所需要的一切服务。因为假如个体能够自我满足自身各方面的需求,那一切人的任务和工作将全无区别,那么工作所产生的巨大差异也没有存在的可能了,然而要注意到,假设存在的条件是人们互通有无的本性消失,这是不可能的。

使各种职业的人的才能形成极显著的差异的,是交换的倾向,使这种差异成为有用的,也是这个倾向。

三、分工的好处

如果我们实现分工,那么同样的人就可以完成更多的工作量。为什么呢?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释。

首先,分工让每个人专注于一项工作,会让其熟练程度快速提升。这很好理解,一个作家和一个程序员分别从事不同的职业,通常情况下各自都有所长——作家很少有熟练掌握编程能力的,程序员能写出优秀文学作品的也不多见。

其次,由一种工作转换到另一种工作常要损失一些时间,因节省这种时间所带来的利益要比我们想象的大得多。不可能很快从一种工作转到使用完全不同的工具而且在不同的地方进行的另一种工作。

这对我们日常的生活有很大的启示:我们常认为做好计划把每天的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的会带给我们充实,其实,当我们每天给自己安排过多的任务时,任务的交替会浪费大量的时间,想想自己在任务之间贪玩过多长时间手机?记住,人物的多少不要体现在种类上,而要体现在每种类别的量上。

最后,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机械的发明,使得每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这一句话的道理很容易懂,但是好像和分工没什么太大的关系。亚当·斯密认为,简化劳动和节省劳动的那些机械的发明也是起因于分工。人类把注意力集中在单一事物上,比把注意力分散在许多种事物上,更易于发现解决问题的便利方法。分工的结果,使得每个人将自己的全部注意力倾注在一种事物上,只要还有改良的余地,各部门雇佣的人中,不久便会有人发现一些比较容易而便利的方法。

四、分工的市场范围限制

分工的程度受交换能力的大小限制。简而言之,受市场大小的限制。

市场要是过小,那就不能鼓励人们终生专务一业。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能用自己消费不了的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随意换得自己需要的别人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这个原理很好地解释了很多创业者在创业之前进行市场调查的原因。试想前期如果没有进行好市场调查,就不清楚产品或者服务的市场缺口有多大,前期的市场规模定为也就很难把控。市场很小就盲目创业,那么从市场获得的利益将很难维系企业的运营成本。

英亚当·斯密所著的《国富论》,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此书初版于1776年,就是美国《独立宣言》发表的那一年。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面,《国富论》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国富论》的编者马克斯·勒纳评论说:"这是一本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个性地混合在一齐的书,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明敏见识的人所写的书。这个人有强大的分析潜质,能对他的笔记本中所有的材料进行筛选;又有强大的综合潜质,能按照新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将其重新组合起来,斯密对他当时的学术领域的各种思想是极为敏感的。他像之后的马克思一样,不是一个关在自己房子里的与世隔绝的学者,他仿佛全身装着天线,能收到并吸收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信息。他在封建欧洲解体之末、近代世界开始之时写作,在这个世界中,封建制度仍以既得利益集团经常表现的顽固性在坚持。他正是为反对这种利益集团而写作的。结果是,他的书不只是为图书馆收藏而写的,它对经济意见和国家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构成了我们这天住在其中的整个生活环境。"

国人对《国富论》并不陌生,但多将它看作有二百多年历史的经济学说而束之高阁,除了高校经管类学生被导师要求阅读之外,普罗大众看过这本书的估计不多。

《国富论》全书共分五篇,囊括了政治经济学原理、经济史、经济学说史和财政学,能够说既是一部经济学的百科全书,也是经济学的一部奠基之作。虽然它体系庞大,资料广泛,但首尾一贯,结构严密。全书始终围绕的一个主题,就是如何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

财富的源泉是什么?斯密在序言中开门见山地说:“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既然“劳动是财富之父”,那么,要增加财富,就得提高劳动效率,或者是增加劳动数量。

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很详细的论述了分工的重要性。不管是对生产效率的提高还是管理的时效性或者生产设备的创新方面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立的学派,也能同时从斯密那儿,找到本派发端的痕迹。

严明的司法机构;适当兴办公共工程和公众事业,其他,则尽可无为而治之。斯密一生性情平淡,可他对任何来自制度上的垄断,都深恶痛绝。他极力主张清除关税壁垒,实行贸易自由,撤消行会制度和专卖公司。

“在将近一百年后,斯密依然是经济思想史上的巨人。”《大英百科全书》如是说。的确,《国富论》从面世到此刻,已经两百多年了,但是,岁月未能将它尘封,它的光亮依然一如从前,熠熠生辉。比如,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西方国家陷入“滞胀”,凯恩斯主义者对此一筹莫展。不少经济学家就转而求助于斯密的经济学,梦想回到自由竞争的“黄金时代”,期望在“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重整旗鼓,再创辉煌。这天的经济学理论大厦,经过二百多年的精心构建,已经巍峨耸立,金碧辉煌,但如果没有斯密的《国富论》奠基,那也但是是一座美丽的空中楼阁。作为“经济学之父”,斯密对政治经济学的影响之大,是怎样评价都不为过的。甚至有人做过这样的评论:“两百年来经济学家所作的工作,都但是是在为斯密的理论打打补丁,抹抹油而已”。

《国富论》——《对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的作者亚当﹒斯密,在经济学界有近乎神的地位。

按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说法,至少300年内,人们都将在市场经济中生活,不会有人像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推翻牛顿力学那样推翻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亚当﹒斯密不仅是一位经济理论学家,他也为这种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与准确的数字,确实做到了 有七分证据,不说八分话 的治学态度,而这种治学态度正是大多数中国经济学家所缺少的态度。所以,熊彼得说亚当﹒斯密注重实际,将各种不同的数字与因素一并考虑,对以后作为抽象的理论奠立了基础。

亚当.斯密《国富论》一书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各个不同侧面详细而严谨地论证了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和促进经济的发展繁荣。他采用了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亚当.斯密运用新兴古典经济学关于劳动分工的理论,分析了劳动分工的决定因素,并进一步结合新兴古典分工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分析了不同经济实力的欠发达区域在不同的阶段如何选择最优分工网络,并借此分析了我国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缓慢的内在原因。

国人对《国富论》并不陌生,但多将它看作有二百多年历史的经济学说而束之高阁,除了高校经管类学生被导师要求阅读之外,普罗大众看过这本书的估计不多。

《国富论》全书共分五篇,囊括了政治经济学原理、经济史、经济学说史和财政学,可以说既是一部经济学的百科全书,也是经济学的一部奠基之作。虽然它体系庞大,内容广泛,但首尾一贯,结构严密。全书始终围绕的一个主题,就是如何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

财富的源泉是什么?斯密在序言中开门见山地说:“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既然“劳动是财富之父”,那么,要增加财富,就得提高劳动效率,或者是增加劳动数量。

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很详细的论述了分工的重要性。不管是对生产效率的提高还是管理的时效性或者生产设备的创新方面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读罢此书,我最深的感受,是亚当·斯密建立在大量的充分的事实基础之上的严密论证,开创了经济学科的理性思辨传统。真不愧是经济学科的“奠基”之作。国内经济学家,哪怕是一些权威学者(诸如吴敬琏、张维迎、樊纲之流),都应该好好的首先继承这个传统,其次才是其思想和观点。当然,国内也有一批斯密忠实的学生,仍然在世的有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的秦晖、人大农发学院院长温铁军,天则经济研究所创办人矛于轼,以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刘吉等,他们脚踏实地搞研究的精神是值得人尊敬的。

国富论的读书笔记篇二

本文目录
  1. 2017国富论读书笔记
  2. 《国富论》读书笔记
  3. 《国富论》读书笔记
  4. 国富论读书笔记

《国富论》,全名《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作者亚当·斯密是英国政治经济学古典学派的创立者。该书初版于1776年,与美国的《独立宣言》同年发表。

亚当·斯密被奉为“经济学之父”。而《国富论》在其成文之后的200多年时间里,先后赢得了无数荣誉:“西方经济学的‘圣经”、“经济学的百科全书”、“影响世界历史的10本书之一” 等。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巴克勒在其名著《文明史》中,甚至认为“从最终效果来看,这也许是迄今最重要的书”,“这本书对人类幸福做出的贡献,超过了所有名垂青史的政治家和立法者所做贡献的总和”。

更为众多经济学家所“迷惑”的是,亚当·斯密200多年前所做的这本经济学的奠基之作,仍然涵括了我们今天经济活动和经济研究的方方面面,而且它结构严谨,无懈可击(张五常和郎咸平都曾如是说)。

在《国富论》里,亚当·斯密在否定重农主义和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说明了分工和贸易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并界定了君主或国家的职责和收入来源。全书分为5 篇,作者在《导论及全书设计》中说,“本书前四篇的目的,在于说明广大人民的收入是怎样构成的,并说明供应各时代各国民每年消费的资源,究竟有什么性质。第五篇即最后一篇所讨论的,是君主或国家的收入。”具体而言,第一篇讨论的是劳动生产力改良的原因,以及产品在不同阶层之间自然分配的顺序。第二篇讨论的是资产的分类、性质、储蓄和使用。第三篇以罗马帝王衰落之后,欧洲农业发展所受的制约及其农村的衰落,和商业城市兴起的实际,探讨了财富增长的不同路径。第四篇则在此基础上,从当时最受推崇的重商主义开始,论述了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两种政治经济体系的后果。第五篇则讨论君主或国家的开支方向和收入来源。

亚当·斯密在论述所有问题时,都有一个基本的前提,这个前提总是被他或隐或显的提及:在经济生活中,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经济的出发点是利己心(这应该就是现代经济学中“理性经济人”的来源)。斯密在全书中主要提出了以下观点:

1. “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每一个行为的动机,主要在于利己,求得自己的利益。利己心是人类一切经济行为的推动力。而且利己性并不是值得反对或摒弃的,这是人性的一面,是一种自然现象。个人自私可以有助于整个社会福利。

2. 劳动率增长的关键在于分工协作。斯密在书中第一篇第一章以制针业为例子(第7—8页),来说明分工所带来的生产率的巨大改进。分工以及劳动的划分促进了专业化作业。而对专业化作业的追求,导致了工厂制度的诞生。

3. 劳动价值论。作者在第一篇第五章(24—36页)论述商品的真实价格和名义价值(应该就对应于马克思经济学观的价值和价格)时,提出了劳动价值理论。作者开篇就说道,一个人是贫是富,就看他能在什么程度上享受人生的必需品、便利品和娱乐品。但自分工完全确立以来,各人所需要的物品,仅有极小部分仰给于自己劳动,最大部分却须仰给于他人劳动。所以,他是贫是富,要看他能够支配多少劳动,换言之,要看他能够购买多少劳动。一个人占有某货物,但不愿自己消费,而愿用以交换他物,对他说来,这货物的价值,等于使他能购买或能支配的劳动量。因此,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斯密同时否定了旧重农主义所谓土地是价值的重要来源的论点。

4. 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作者在第四篇“政治经济学体系”中,讨论了两种经济制度(重商制度和重农制度)的原理和弊端。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自由放任。作者极力论述了无论根据重商主义还是其他原则,对几乎所有商品的进口实施限制都是不合理的,他认为,“为阻止进口或减少进口而设立的关税,则显然是既破坏贸易自由也有损于关税收入的。”(第339页)。他极力倡导自由贸易。他还主张国家与国家之间要像个人与个人之间那样实行分工。他认为国家不应对商业(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加以任何限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充分发展和繁荣。

5. 政治经济学的目的。斯密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在于协调社会中人与人的利益,并避免牺牲其中任何一方的利益。“政治经济学的目标是使人民和君主都富裕起来”(第309页)。

6. 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责任。斯密主张限制国家干预经济。国家的职责应该是维护国家安全、环境的和平安全、个人公平竞争,并避免各种垄断。换言之,国家应充当的是守夜人的角色。

7. 政府的开支。政府的开支体现着政府的责任,政府的开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国防、司法、公共工程和公共机构、维护国家尊严。在论述“建立和维持不能为个人带来利润的公共工程和公共机构”时,斯密还特别详述了“为社会商业提供便利”和“促进人民教育”的开支。(第495—582页)

8. 国家有支出就要有收入,收入主要来自赋税。斯密否定了旧重商主义所谓国家应该储存大量金币的做法,也否定了国家靠经营专属于自己的公共资本或土地以获取收入的做法。他认为那样“看似对人民个人无损,但其实是对全社会造成了损害。”他主张为社会全体利益考虑,“不如拍卖王室领地,分配给人民”。而君主的收入则由人民提供其他收入来替代。换言之,“人民必须从自己私有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上缴给君主或国家,以弥补公共收入。”(第588页)

9. 赋税四原则:1公平 2稳定 3征收便利 4遵守经济原则,避免妨碍人民经营和给人民增加更多负担。

读罢此书,我最深的感受,是亚当·斯密建立在大量的充分的事实基础之上的严密论证,开创了经济学科的理性思辨传统。真不愧是经济学科的“奠基”之作。国内经济学家,哪怕是一些权威学者(诸如吴敬琏、张维迎、樊纲之流),都应该好好的首先继承这个传统,其次才是其思想和观点。当然,国内也有一批斯密忠实的学生,仍然在世的有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的秦晖、人大农发学院院长温铁军,天则经济研究所创办人矛于轼,以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刘吉等,他们脚踏实地搞研究的精神是值得人尊敬的。

斯密《对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简称《国富论》)一书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各个不同侧面详细而严谨地论证了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和促进经济的发展繁荣。他采用了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础的宏观分析方法,综合了人性论、法律与政治理论及经济思想理论的分析视角,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由于《国富论》蕴涵了诸多的经济学理论和实践分析方法,并提出了经济学原理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政策实施意义,本文仅对自身感兴趣或自认为有特别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部分理论进行表述和评点。为避免打破原书的逻辑思维结构和思想脉络,本文以《国富论》(谢祖钧、孟晋、盛之译,国富论 ----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南大学出版社,xx年3月第一版)所列章节目录为序作以择要。

(1)斯密认为,对工资劳动者的需求必须随每一个国家的收入和资本的增加而增长。而没有后者的增加,就不可能有前者的增长。而收入和资本的增长就是国家财富的增长。没有国家财富的增长,也就不可能有对劳动力需求的增长。(第一篇,第八章,p56)在那个以农业为主导的时代,资本的增加引起社会资本总量的增加这一过程中,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劳动生产率得以不断提高,使得整个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总量在整体上大为增加。然而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这种国家财富增长所引起的劳动力需求的增长的效果并不十分明显,甚至还有减小的趋势。同时,在我国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在国民经济持续高涨的同时(这里仅从数可以说明,至于这个数的准确性和可靠度则另当别论,但还是能够得出经济快速发展的结论的,只不过是程度不同而已),尽管有劳动力需求的大量增加,但国内的就业形势却日益严峻,失业人数逐年增加。当然,这其中有人口的增长快于经济的增量、劳动力素质与就业岗位不匹配等其他方面的原因,但至少也说明斯密的这一理论没有考虑到诸多的外生变量,需作进一步的改进,以使其更具代表性和说服力。

(2)斯密认为,资本在农村的利率总要比城市的高,这是由于农村金融市场规模不经济、借贷成本高、资金市场供不应求等因素引起的。(第一篇,第九章)资本在农业方面虽然对社会贡献最大(现在已不能绝对地说是最大,用比较大的说法也许更合适),但利润比较小,因此对农业方面的资金投入总是不能得到满足。因此,也就出现了农村发展的两难:问题:一方面是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缺口趋于扩大,一方面却是各种金融机构不愿意在农村从事放贷业务。以斯密的思维,可以通过放宽农村金融市场的利率限制来发展农村业务,通过围绕时常利率进行自由浮动的适度高利率来弥补各种借贷成本,最后通过竞争者对市场的争夺逐渐回归到利率的正常水平,这不失为当前解决建设新农村资金筹集困难的有效途径,但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利率的适度高的水平,不然可能会因为高的利率带来新的高风险,就适得其反了。另外,也可通过引导和规范而不是限制和取缔各种非正规民间金融、加大政府财政支农力度等措施来解决农村市场的金融抑制。

(3)斯密认为,当一个人的资财,只能维持他几天或几个星期的生活时,他会很少考虑从这笔资材中获取收入。他会尽可能地节约消费,希望依靠自身的劳动,能获得一些收入来增补这笔资财。他的资财完全来自他的劳动收入。各国的穷苦劳动者大多过的这种生活。(第二篇,第一章,p187)斯密通过分析资财的额度和可支配期限将其界定为生产性和生活性支出两部分,又将生活性支出按来源和用途细划为三种类型。这样,使我们对收入的认识逐步深化,更利于支配和使用不同类型的资财,为后来人们树立了理财观念和收支计划提供了依据。

(4)斯密认为,一个为了消费而借贷的人很快就会破产,而借钱给他的人通常也会后悔自己的愚蠢。因此,为了这样一个目的不论是借款还是贷款不管什么场合高利盘剥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双方均将不利。(第二篇,第四章,p233)既然借贷的人多为穷人,放贷的人会提高利率(如高利贷)来弥补这部分风险,但利率提高的同时又增加了还贷的风险。这样就存在了一个悖论:不管是借贷者还是放贷者,双方都存在利益的流失和各种风险,高利贷却依然能够生存下来。我认为原因是高利贷的存在包含了诸多不正当的经济和社会行为,比如洗黑钱、黑势力介入、借款者被迫从事违法犯罪现象等。

由于当前我主要涉足的领域是农村的金融问题,所以对《国富论》中与此相关的内容进行了拜读和分析。第一篇和第二篇做了有选择的精读,第三篇是概要地阅读,第四篇和第五篇仅作大致浏览,尽管殖民地部分斯密做了最为详尽和精彩的论述,然而限于时间和篇幅,在此一一略过。上面的一些认识和观点纯属我个人的意见,希望老师和学者能够点出其中理解偏颇和谬误之处,以期更好地理解这本经济学的典范巨著。

2017国富论读书笔记(2) | 返回目录

《国富论》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于1776年撰写而成的。这本书被誉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我觉得它有点难读,花了两个月才勉强地看了一遍,就据此写下自己的一点浅见。《国富论》共分五篇。 第一篇,生产力提高的原因和产品的分配。这第一篇是整篇巨制的重中之重。

首先讲到的是分工,人与人之间需要合作,分工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我们可能不擅长某一方面,但我们可以用我们擅长的某一方面来换取别人擅长的那一方面的服务。这就是绝对优势理论。分工可以极大地增进劳动生产力,正因为人们有不同的擅长,而又有错综复杂的各样需求,所以就有了交换。交换提高了社会有效需求和社会福利,它就需要流通中更多的产品,而分工的原因,不用说,最有力的解释就是“制作扣针”的例子。分工就是为了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再接下来就是货币和商品的价格的探讨。价值,我觉得它表示的是物品的效用,而经济学研究最多的是物品的边际效用,因为正是这个边际效用决定了商品的价格。不少有关经济的著作都会提到“馒头是最后一个才吃饱的”,在馒头并不缺乏的情况下,就是这最后一个馒头的价值决定了它的价格。高中的政治课本上讲,价值中包含的是劳动,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它体现的就是商品的真实价格,产品一经生产,其真实价格就会一定,变化的只是我们现在的货币衡量。

而下面讲到的劳动工资和资本利润就是社会分工创造的财富的分配问题。根据宏观经济学的观点,这是财富的原始分配。社会分工必然导致劳动者在从事生产过程中从最终产品的贡献的不同,也就是书上讲的劳动者的职业性质差异,最终导致劳动者工资的不均等。第十一章讲到的地租,其实就是土地的使用价格,即资本使用土地所要付出的经济代价,也即经济租。

第二篇,资产的性质和积累以及使用。资产的性质就是资产的分类。其实《国富论》探讨的最终目的是增加国家财富和社会福利。增加国家财富就必须要走一条路,那就是增加实际的就业量和生产用机器设备,那个时候还没有虚拟经济这个概念,就是增加实体经济中的劳动者和劳动工具,这就需要资产投入,资产的投入和运营就是资产的积累和使用的过程。

第三篇,不同国家财富增长的不同方式。这一篇翻来覆去讲的其实就是欧洲各国的经济发展史。内容也比较少,我是觉得没什么意思。

第四篇,政治经济学体系。这一篇中所讲正式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宏观控制下的市场经济的一个写照,我是这么认为的。我觉得我国现在明显存在着重商主义,一切东西以金钱来衡量,钞票马上都要取代爱情的地位,成为现代都市男女结婚的条件了。”“钱不到就不能救人,挟尸要价”的丑恶,上课时老师讲到的某些“有钱钱坐牢,没钱人坐牢”的现象等等,这就是重钱重商的教育教出来的。如果我们的教育中多参杂一些“道与义”的教育,也许很多事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不过也不能否认经济的发展需要重商主义的推动。斯密认为应该对国内能生产的商品予以进口限制,这其实就是我们前几年的贸易壁垒,为保护国内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其实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哪里还有100%的国货、哪里还有100%的进口货?几乎没有了。

在退税、奖金和通商条约方面,都是为国家进出口贸易提供的一些策略。我们国家也在实行出口退税。通商条约其实就是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签署的协定,当然不排除不公平的,比如鸦片战争等近代史上我们耻辱的割借租让条约。殖民地就是这些强势国家进行资源掠夺的根据地,增加自己的财富不顾别人的死活。

斯密是批判重商主义的,在对它作结的时候,斯密提出了“看不见的手”。我看过有关书籍,“看不见的手”全书只提及一次,而实际上影响着全局。正是通过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看似自私自利的行为最终居然会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这不禁让人们怀疑,“国富”的目的是什么?该“论”一下了

2017国富论读书笔记(3) | 返回目录

读书笔记的小编为同学们搜集整理了一篇的《国富论》读书笔记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这篇《国富论》读后感对大家有所帮助!

先说说这本书产生的时期。那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刚刚结束的时候,我们知道英国是最早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时代较早,资产阶级革命也相对不够完善,实现了封建势力与资产阶级妥协,议会至上,王在法下的君主立宪制。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英国还拥有着大量的封建残余,大量的封建主还拥有着土地,仍然可以在经济上和资本家一较高下。而资本家都是一些新兴的资产阶级,仍然看不到商业的发展前景,也不知道该怎样做。从微观的资本家的角度来看既是如此,那么对于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英国来说,商业发展的影响更是巨大,东南面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已经开辟出了新航路,而且通过殖民掠夺的方式夺得了美洲亚洲和非洲的绝大多数殖民地,也因此获得了大量的资本积累,东边的法国已经夺得了西欧的陆上霸权,掌握着西欧的经济命脉,而长期居住在北欧的以海牧维生的荷兰人,又霸占着国际的海路贸易。在这种四周环敌的地理位置与贸易格局之下,大英帝国如何崛起,新兴资产阶级如何生存,在他们的面前是一片黑暗。而在这个时候,先知诞生了,他不是救世主耶稣,也不是佛祖释迦牟尼,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活生生的人,一个在海关任职的专员,而就是他教会了英国的资本家们该怎么做,使大英帝国在百年之内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一强国,这个人就是英国著名思想家,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先生,《国富论》的独家作者。

而《国富论》当中最为重要,也最有意义的思想莫过于自由主义了,也是我们高中政治经常提到的价值规律与市场调节,俗称“看不见的手”,在当时的世界局势当中,唯有英国敢于消除世界上任何的贸易壁垒而公开的和任何国家进行贸易合作,英国以自己对其他国家的贸易优惠来换取其他国家对自己的优惠。甚至在英法战争中,英国运用自己的财富采购着先进的武器来消灭法国部队,而这些财富都是通过英国卖给法国军队用来做军服的棉纺织品而赚来的。

当然,一味的自由主义虽然能使资本家取得高额的利润,可是另一方面却会使资本家过于的盲目对待市场,投资市场,为了高额的利润哄抬物价,结果会出现生产出大量的剩余产品,资本家为了不使物价下降,公然违背价值规律,宁可把商品扔掉也不降价卖给消费者。而消费者由于消费不起干脆不消费,甚至游行示威,这导致的最终结果只能是资本家破产,国家的统治不牢固。于是在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后,诞生了凯恩斯主义,即我们今天说的国家宏观调控,俗称“看的见的手,看不见的手,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只凭市场调节,就会出现经济危机,只凭宏观调控,就会使市场失去自由与活力,止步不前。

斯密死后,人们把《国富论》奉为经济学的圣经,把他关于利己的人受“看不见的手”引导增进了社会利益的思想,作为市场经济千古不变的基本原则,却把《道德情操论》几乎忘得一干二净。于是,市场经济缺少了道德,引发了许多罪恶,在个别地方甚至成为灾难。

2017国富论读书笔记(4) | 返回目录

英亚当·斯密所著的《国富论》,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此书初版于1776年,就是美国《独立宣言》发表的那一年。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面,《国富论》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国富论》的编者马克斯·勒纳评论说:"这是一本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书,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明敏见识的人所写的书。这个人有强大的分析能力,能对他的笔记本中所有的材料进行筛选;又有强大的综合能力,能按照新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将其重新组合起来,斯密对他当时的学术领域的各种思想是极为敏感的。他像后来的马克思一样,不是一个关在自己房子里的与世隔绝的学者,他仿佛全身装着天线,能收到并吸收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信息。他在封建欧洲解体之末、近代世界开始之时写作,在这个世界中,封建制度仍以既得利益集团经常表现的顽固性在坚持。他正是为反对这种利益集团而写作的。结果是,他的书不只是为图书馆收藏而写的,它对经济意见和国家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形成了我们今天住在其中的整个生活环境。"

国人对《国富论》并不陌生,但多将它看作有二百多年历史的经济学说而束之高阁,除了高校经管类学生被导师要求阅读之外,普罗大众看过这本书的估计不多。

《国富论》全书共分五篇,囊括了政治经济学原理、经济史、经济学说史和财政学,可以说既是一部经济学的百科全书,也是经济学的一部奠基之作。虽然它体系庞大,内容广泛,但首尾一贯,结构严密。全书始终围绕的一个主题,就是如何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

财富的源泉是什么?斯密在序言中开门见山地说:“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既然“劳动是财富之父”,那么,要增加财富,就得提高劳动效率,或者是增加劳动数量。

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很详细的论述了分工的重要性。不管是对生产效率的提高还是管理的时效性或者生产设备的创新方面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斯密认为,交换是人与生俱来的倾向,欲将取之,必先予之,由于交换而产生了分工。那么,商品的交换价值如何确定呢?斯密明确地指出:“劳动是衡量一切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这就等于说,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劳动。但是斯密同时声称,这个理论只适应人类社会的野蛮时代。一旦资本积累起来,投入到企业,或是土地变为私有,情况就要另当别论了。因为此时的劳动产品,不再全部归劳动者所有,其中一部分作为利润和地租,被雇主和地主收入囊中。由此,斯密又得出了一条结论:在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发生之后,决定商品价值的就不光是劳动了,利润和地租也得算上一份。这样一来,工资、利润和地租,就不仅是一切收入的来源,而且还是 “一切交换价值的三个根本源泉。”如此,斯密就不知不觉地由劳动价值论,转到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理论上去了。马克思把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理论,叫做的“斯密的教条”,后来的西方经济学的不少理论,如生产费用论、节欲论等,都可以从它那里找到思想源头。斯密揭开了商品价值的神秘面纱,的确功不可没,但另一方面,在价值问题上他又含糊其辞,举棋不定,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模棱两可的答案。后来的经济学家各取所需,斯密的哪一种解释对他们的胃口,便采纳哪一种。甚至连那些势不两立的学派,也能同时从斯密那儿,找到本派发端的痕迹。

《国富论》篇章众多,除了上面浓墨重彩的价值理论外,斯密还谈到了货币、分配、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社会再生产以及自由贸易等学说。这些都有深远的影响,但其中对世人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他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18世纪,西欧的孟德维尔写过一则寓言,讲述的是一群蜜蜂由盛及衰的故事。开始,蜜蜂自私自利,爱慕虚荣,追逐荣华富贵,这时,整个社会欣欣向荣,人人安居乐业。但是,当蜜蜂变得善良节俭,放弃了奢侈挥霍的生活时,经济却反而一片萧条,民生凋敝。最后有敌来犯时,无力抵挡,只好逃之夭夭。这则寓言,在当时被视作妖言惑众的异端邪说。但一位意大利哲学家却说得好:“谁要想发现真理,最好是成为异端。”在斯密的《国富论》中,孟德维尔的“异端邪说”,贯穿始终,成为构造其理论大厦的一根支柱。斯密娓娓道来:人的本性中最重要的是利己主义,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受“利己心”支配,社会利益往往被抛在脑后。但是,不期而然的是,这种行为的结果,不但利己,而且比一个人殚精竭虑、刻意追求公众利益时,更有利于社会。斯密把这种机制,称作“看不见的手”。因此,斯密主张完全的自由竞争,认为与其让政府干预经济,还不如听任市场调节来得有效。政府的职能,只是保家卫国,抵御外侮;建立严明的司法机构;适当兴办公共工程和公众事业,其他,则尽可无为而治之。斯密一生性情平淡,可他对任何来自制度上的垄断,都深恶痛绝。他极力主张清除关税壁垒,实行贸易自由,撤消行会制度和专卖公司。

“在将近一百年后,斯密依然是经济思想史上的巨人。”《大英百科全书》如是说。的确,《国富论》从面世到现在,已经两百多年了,但是,岁月未能将它尘封,它的光亮依然一如从前,熠熠生辉。比如,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西方国家陷入“滞胀”,凯恩斯主义者对此一筹莫展。不少经济学家就转而求助于斯密的经济学,梦想回到自由竞争的“黄金时代”,希望在“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重整旗鼓,再创辉煌。今天的经济学理论大厦,经过二百多年的精心构建,已经巍峨耸立,金碧辉煌,但如果没有斯密的《国富论》奠基,那也不过是一座美丽的空中楼阁。作为“经济学之父”,斯密对政治经济学的影响之大,是怎么评价都不为过的。甚至有人做过这样的评论:“两百年来经济学家所作的工作,都不过是在为斯密的理论打打补丁,抹抹油而已”。

国富论的读书笔记篇三

交换家禽或兽肉。结果,他发觉,造弓弩的人,他往往以自己制成的弓弩与他人交换家禽或兽肉。结果,他发觉,与其亲自到野外捕猎,倒不如与猎人交换。因为交换所得却比较多。为他自身的利益打算,他只好以制造弓弩为业。于是,他便成为一种武器制造者。另有一个人,因长于建造小茅房或移动房屋的框架和屋顶,往往被人请去造屋,得家禽兽肉为酬。于是,他发觉,完全献身于这一工作对自己有利,因而就成为一个房屋建筑者。同样,第三个人成为铁匠或铜匠,第四个人成为硝皮者或制革者。这样一来,人人都必须能够把自己消费不了的自己的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拿来换得自己所需要的别人的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得自己所需要的别人的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这就鼓励大家各自委身于一种特定业务,使他们在各自的业务上磨练和发挥各自的天赋资质或才能。”

,他得以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展,造就了一代诗仙。这对于李白,对于社会都是一种更好的结果。试想,如果李白顺利考取功名,并且顺利入得仕途,社会都是一种更好的结果。试想,如果李白顺利考取功名,并且顺利入得仕途,据李白的性格或许便会被埋没在滚滚仕途之中,整日蹉跎岁月。世上也就那么依据李白的性格或许便会被埋没在滚滚仕途之中,整日蹉跎岁月。世上也就没有“诗仙李白”一说。他所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没有“诗仙李白”一说。他所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就不复存在。而李白在文学上对于社会的贡献是极其重要的。幸而李白发扬了他所擅长的一面。的贡献是极其重要的。上对于社会的贡献是极其重要的。幸而李白发扬了他所擅长的一面。因此,择业对于一个人甚至整个社会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而根据分工论来择业尤为重要。

以上是笔者从亚当斯密《国富论》分工思想中感悟到的一丝拙亚当·择业尤为重要。以上是笔者从亚当·斯密《国富论》分工思想中感悟到的一丝拙见。诚然,从《国富论》中笔者还看到许多如星点般璀璨的思想,时时发人深思。这令笔者怀着更加崇敬之情,结束了这一次的旅程。

国富论的读书笔记篇四

《国富论》一书是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于200多年前所写,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由于他第一次系统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重要的经济理论,对国民经济的运行作了较为系统的描述,使他成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立者”,而《国富论》也被认为使西方经济学的“圣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然是市场经济,就需要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济学理论,而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就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亚当·斯密的经济学理论就像物理学中牛顿的理论一样重要。其“看不见的手”像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一样,是亚当·斯密献给人类的伟大观念,这一观念培育出来的市场经济制度,尽管有各种不尽如意的地方,但迄今为止却是人类全部的智慧所能找到的唯一一种被实践证明能够成功地组织经济活动的经济制度。我们以前长期否定亚当·斯密的智慧,甚至把“经济人”和“看不见的手”说成是对“私有制的公然辩护”。所幸的是,此刻我们已经理解了亚当.斯密的主要观点。具体地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在今日中国之好处主要表此刻以下两点:

首先,承认人在经济生活中的利己性是搞市场经济的前提。人性假定是经济学的第一块基石,经济学的大厦就建筑在这块基石之上。计划经济为什么在全球范围内不尽如人意呢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计划经济对人性的假设不贴合现阶段真实的人性,而在这个错误的人性假设基础上的理论和实践也必然是错误的。人在经济生活中的利己性本来是不言而喻的,就像买东西的人都期望买尽量便宜和好的东西,而卖东西的人都期望东西卖得价钱高一些一样自然。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不言自明的道理,我们几十年都不敢或不愿意承认,连实话都不能说,怎样能行得通呢我认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利己性假设,应成为我们分析经济问题的基石,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好的经济制度,才能有行得通的经济理论和实践。

其次,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依靠“看不见的手”管理经济、尽量减少政府干预的思想对我国的经济改革有重要的指导好处。我国此刻实行的是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经济发展主要由关心自己利益的基层人民来推动的,而不是由政府推动。简而言之,市场经济的权力在民,而不在政府。市场需要的是“小政府”,要变管理型的政府为服务型的政府,政府应当尽量少的参与经济活动。当然,市场经济并也不是不要政府,而是要一个明白自己界限在哪里的政府。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也中允许政府在“看不见的手”之外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按照亚当·斯密的观点,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三项基本职责是:(1)保护社会免遭其他社会之暴力入侵;(2)尽可能保护每个社会成员免受其他社会成员之不正义的压迫;(3)建立和维护特定的社会公共工程和公共制度。而即使在履行这些职责时,政府的设计也应当思考引入战争。

诚然,该书对西方资本主义初期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起到了用心的作用,对于我国现阶段的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有诸多可借鉴之处。但是,由于中国经济的性质及发展模式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也由于东西方政治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国富论》中的某些观点、某些理论并不能解释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中的特殊现象,也不能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首先,中国的“高增长、低通胀”经济增长模式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奇迹。这也是《国富论》中的理论无法解释。按照西方经济学理论:经济增长是与货币通胀(商品流通市场价格)呈对应关系的。也就是说高速的经济增长必然会使货币发生通胀。然而,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恰恰与之相反,经济高速增长而货币没有发生剧烈通胀。这又是何原因呢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平均gdp增长为10%左右,同时,对外贸易依存度也日益增强,已经接近60%。但是,无论是东南亚金融危机,还是加入wto都没有使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发生改变。经济学家想象中的“经济泡沫”没有在中国大陆出现。中国的改革开放,使生产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同时消费的增长速度受收入增长速度的影响,与生产力相比相对滞后。于是就出现了产能大于消费,短缺经济一下变成了过剩经济。这正是中国经济构成“通货紧缩”的原因。由于国家财政采取用心的货币政策,使得对内内需加大,对外引入外资加快,导致中国在“低通胀”的情形下仍然持续了较高的gdp增长率,所以一味的套用固有的经济模型是无法解释中国目前经济发展模式的。

其次,我们再来审视中国对外经济的策略。说到对外贸易,就不能不谈到“重商主义”。这是《国富论》一书中重点阐述的理论之一。重商主义提出富国在对外贸易中就应奖励输出,阻抑输入。但是对于像工业原料及职业工具这样的特殊商品又恰恰与之相反。这一点用到目前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中十分适宜。目前,中国出口的大多是低附加值的农产品及轻工产品,而进口的确是高附加值的重工业产品,及更高附加值的先进技术及战略性资源,石油、矿产等。出口产品由于价格低廉品质好大大占领国外市场,而进口产品又为经济的发展带给了物质上的保证,贸易顺差日益增大,从理论上讲能够说相当理想。而这种状态能持续多久,就要考问一下中国自己了。从wto规则上讲,中国商品的出口增加对外国同种商品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直接导致外国生产企业的日益萎缩,甚至倒闭,同时加剧了国外产业工人失业率的增加。这势必会加大中国与他国的贸易争端,不利于长远发展。另一方面,日益增大的贸易顺差,使中国的外汇储备日益增大,对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他国的货币是一种隐性威胁。所以如何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还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和中国企业自抗商业风险潜力的增强。也就是从宏观和微观两种途径去解决问题,双管齐下,缺一不可。

当然,目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困惑还有很多,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决不能照本宣科,犯本本主义的错误。但是,也不能脱离书本中的经济理论,毕竟理论与实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辨正关系,才能使我国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对于《国富论》这本书,我们还是就应秉着鲁迅先生所倡导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态度来读,毕竟其里面还是有不少观点不适合中国国情的。

国富论的读书笔记篇五

第一章:论分工

分工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进步。

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进步:源于分工。

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及劳动者的技能、熟练程度、判断力的提高皆为劳动分工的效应。

劳动分工在制造业的表现尤为明显,尤其是小微企业,因为生产时间、地点都比较集中,很容易观察劳动分工现象。大型制造业的劳动分工因为涉及分工较多,且地点分散,不易观察,但也是存在的。

劳动分工极大的提高了产量、生产效率归因于三种情形:

3、机器的发明减少了劳动力或提高了劳动效率,使一个人可以完成之前需要很多人完成的事情。

与将精力分散到很多不同的事情相比,当一个人全神贯注致力于一个目标或者一项专业工作时,往往更容易发现找到更容易且便捷的方法。因此当今社会,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尽量努力成为自己所在领域专家,专注而投入、协同合作,达到效益最大化。

作者举例说明火力发动机的开关操作工,为了获得更多的与同事娱乐时间,找到了不需其协助的自动控制系统。是否技术发明都是人类为了将自身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比如洗衣机、洗碗机等解放了家庭主妇,因此使家庭妇女有机会走出家庭,进入职业工作。或者有时间思考、享乐创造出更先进的发明、技术、思想。

在劳动分工的过程中,当机械制造演变成一种职业,制造机械的人常常也是改进各种机械的人,而非使用机械的人。开始出现一些哲学家或思考者,其主要任务不是做事情,而是观察一切(所以我们无论做什么专业都要给自己留出观察思考的时间,所谓劳力者治于人,劳心者治人?)因此这些哲学家或思考者也变为一种职业。每个人都变为其领域或行业内的专家。

劳动分工使各行业的生产力大幅增加,在一个运转良好的社会,即使最底层的人民也能享受到富足生活。因此在欧洲最勤劳俭朴的农民所享受的生活质量也比主宰一万名奴隶的生命及自由的非洲王子更高。

第二章:论分工的起因

交换引起了分工

劳动分工带来很多益处,但不是人类智慧预见或引导的,而是源于人类天生的交易的倾向。

这种倾向只有在人类中才存在,在其他动物中偶有发生,但也只是偶然现象。当动物欲从人和其他动物获得什么时,除了讨好他们之外,没有任何说服或者劝诱的手段。人类有时也对其同胞采用相同的方法。但是,在文明社会,一个人会需要大量的协作和协助。几乎所有其他的动物个体,当其成熟时就都可以完全独立,不需要其他生物的协助。但人类一直都需要其同胞的帮助,并且如果只期望于他人的仁慈和施舍是徒劳的。若能够让他人的帮助处于自爱或出于其自身利益,这个人才能获胜。给予他人所需才能获得自己所想要的,这是任何一个给予(交易)的意义。我们生活中日常所需,大抵都是通契约、交换、购买获得的。源于他人对自身利益的关注,而非他人的仁慈。

所以,人类从这种相互交换的倾向中产生了分工。

劳动分工有助于每个人成为其行业内的专家,其才能在从事这种特定的工作中臻于完美,可以生产超出自身所需的各种产品。不同的人天赋并无多大不同,由于劳动分工每个人从事不同的职业,也导致了个人才能的不同。这种不同多是由于习惯、习俗及教育不同造成的。动物之间的不同对于彼此并无多大用处,但在人类中间,各不同的天才之间对彼此都有益处,我们常受益于那些有才华的人所创造的各种物品。

第三章:论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

分工程度受到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也就是受到市场范围大小的限制。

交换的力量为劳动分工创造了机会,因此这种分工的广度一定总是受这种力量范围的限制。当市场很小时,没有人会有勇气将自己全心投入一个职业。

有某些行业(职业),即使是最低级的,也只能在一个大的城镇存在而不是其他地方。例如一个搬运工,也不能在大城镇之外的其他地方找到供其生存的稳定职业。在一些偏远的小村庄,每个农民都是全能的,即同时是屠夫、面包师或酿酒师。我们在此可以联想到人口的聚集是繁荣的重要原因,在中国的一线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劳动分工最为彻底,很多家庭没有背景关系的人也能谋得较好的职业,而这种人口聚集带来的广阔的大市场是以高房价作为代价的,人类历史上还未有过如此大人口的工业化城镇化国家,因此中国一线大城市的房价在繁荣不中断的情况下将来会是世界第一。

交通的便利也是影响市场大小的一个重要原因。水运比陆运的成本低很多,为各行业打开了广泛的市场,因此在海岸边和可航行的河岸线附近,各种工业自然开始分化并不断进步,通常不须很长时间在这些进步之后就将其扩张到该国家内陆市场。在亚当斯密时代,若两个地方出了陆运之外没有其他的交通方式,没有货物可以承担其重量相对应的运输成本。在世界上相隔遥远的地方就几乎没有商业贸易。交通成本的降低,使得不同地方开始互通有无,各自交换商品,互相扩大对方的市场。当今的互联网购物、跨境购物是在交通、通讯技术发达的情况下发展繁荣起来,而这些最本质的技术不是中国人发明的,网购在中国的繁荣发展让很多人以为中国已经在某些方面非常领先,而实际上中国的领先只不过是巧妙的利用了先进的技术,而非真正的创造发明。而当今政府所提倡的一带一路,其实从本质上讲也是改善交通环境,使中国与其他更多未工业化的国家连接起来,为中国制造的产品寻找一个更大的市场。

鉴于水运的优势,很自然工商业最初是在为其劳动力生产的产品打开整个世界的市场提供便利的地方产生改进,之后再不断渗入内陆市场。在北美殖民地,种植园一直都是沿海岸或可航行河岸,很少有离这两个地方距离很远的地方。当然,美国后来的铁路建设,使得这一障碍被克服,欧洲人不断西进,最终将印度安人赶出了他们自己的土地。

根据真实的历史记载,最先文明化的国家是在地中海沿岸的国家。在地中海沿岸国家中,埃及是在农业和制造业首先发展进步到一定程度的国家。尼罗河及其支流将埃及国内大城镇及小村庄都连接起来。内陆航运的延伸和便捷可能是埃及早期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

古老的东印度孟加拉声及中国东部省份在农业和制造业的发展非常相似。但值得注意的是古代埃及、印度或者中国都未曾鼓励商业,所有这些国家的富裕似乎都源于内陆航运的发达。

非洲内陆、亚洲的黑海及里海北部,古代塞西亚,当代鞑靼、西伯利亚,在不同时代都一直是野蛮未开化之国家。鞑靼是不可通行的冻海,河流之间距离太大,大部分都不适合进行商贸往来。非洲大陆也是如此。在任何国家,若其通过水运方式进行商贸往来而未分成许多支流或运河,在到达海之前彼此交汇,其商业发展不会很好。因为拥有其他领土的国家有权力阻止上游国家与海的互通。

第四章:论货币的起源和货币效应

劳动分工使得人以交易为生,货币作为交换媒介随之产生。

劳动分工的建立使得人人都以交易为生,或者每个人都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一个商人,社会也逐渐演变成一个商业社会。(每个人、每个公司都是商业社会劳动分工的一个服务或产品提供者而已)

交换的力量常常受阻,因为人们找不到合适的媒介作为货币。从最初的以物易物到用牛、盐、贝壳、香烟、糖及钉子(金属的利用)等作为交换的媒介。最终由于金属的稀缺性、易保存、耐久、可分割性等特征作为交换媒介。铜、铁、银在不同国家作为货币使用,最初使用原生态的铜棒、铁棒等,后来在上面标注数量及精度等。但金属的称重也是一件需要很高的精确度的难事,有些人在重量上或精度上作假,最后在金属上盖上公共的印章以显示其精度,直到后来铸币显示其重量。

最初铸币上显示重量即为其所含金属的实际重量。但在世界上的每个国家,我相信君主及君主国家的贪婪和不公,滥用了其子民的信心,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铸币中所含的金属的数量,通过这种方式,君主及君主国家能够以要求较少数量的银偿还债务、履行承诺。这种方式对债务人极为有利,对债权人非常具有破坏性,有时与公共灾难比较,对私人财富产生了更大更普遍的革命性危害。

货币逐渐成为商业社会通用的工具,交换的媒介。那么交换的价值由什么决定呢?

价值分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有很大使用价值的东西经常没有交换价值或很小,相反有些东西没有使用价值但交换价值很大。比如水的使用价值很大,但用水几乎买不到什么东西;钻石使用价值很小,但却可以用来交换很多其他物品。

作者将在以后的几个章节中致力于探讨三个问题:

1、可交换价值的真实衡量是什么?商品的真实价格包含什么?

2、这是价格组成的不同部分是那些?

(国富论是巴菲特最经常读的书之一,我想这里真的也是价值投资的原理发源处)亚当斯密先生特别提示这些概念非常抽象,他将尽力将其生动形象,但读起来难免还是晦涩难懂。

第五章:论商品的真实价格和名义价格或其劳动价格和货币价格。

劳动价值显而易见地在任何时间和地区,成为唯一普遍的而正确的衡量标准。

劳动是第一性价格,是一切货物最原始的抵偿形式。所以世界上任何商品,在最初都是用劳动购买而不是金银购买的。

虽然粮食的实际价格是被监视的,但是一个世纪到另外一个世纪也会多多少少受租价的影响。劳动价值不会因受粮食价格的波动而波动,这看起来在每个方面都适用,并不属暂时或偶然,但是达到平均或普通的生活必需的价格。

粮价也被规定好了,但是但是银的价格很少逐年变化,而经常保持一致。所以粮价也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变或几乎保持不变。这时劳动价值也会在粮价上下浮动的时候保持不变。所以,劳动价值显而易见地在任何时间和地区,成为唯一普遍的而正确的衡量标准。

但是尽管在建立永久的租金,甚或非常长的租约,可能在名义或者实际价格上有些分别,它与人们日常生活的买卖无关。在同一时间地点,所有商品的名义和实际价格是相互恰好有一个比例,而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价值所决定,所以当货币诞生后,在同一时间地点,货币则成为了(劳动价值的代表)所有商品交换价值的确切标准。

虽然在偏远的地区,名义价格和实际价格之间没有明显的规律和比例可寻,但商人仅仅从钱上考虑,和他们所买卖的银的量上考虑。

由于商品的名义价格和实际价格决定了所有的买卖有利于否,所以在所有商业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考虑价格(名义价格或者货币价格)是不是比价值多出很多。

随着工业的进步,商业(发达)的地区发现用金属铸币非常方便,金币作为更大面额,银币中等,铜或其它金属作为更小面值。然而人们把其中的一种用得更多超过其它两种。罗马人在次布诺战争之前,铸造银币之前,只有铜币。所以铜币在那时被用作价值衡量的标准。

我相信刚开始时在所有国家,一个合法的支付方式被作为标准的衡量价值的金属的只有那一种。在英格兰,金子在被铸币之前都没有成为合法的支付物。金子和银的价值是被市场所决定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人们逐渐地对用不同的金属货币习惯,和因此更好地接受他们预期价值的比率,我相信在很多城市确定的比率非常方便,而且被法律声明。但在改变的作用下,这个规定好的比率又会演变为名义价格。

事实上,在规定不同金属铸币发展的过程中,最贵的金属决定了整个币值。金币的改革也明显地增加了可以交换它们的银币的价格。

第六章:论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

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地租、劳动和利润。

劳动数量最初是价值的唯一规则。在早期和原始社会,在积累货物(stock)和占有土地之前,用来购买不同物品必要的劳动数量之间的比例是唯一可以支配其交换的规则。

若一种类型的劳动难度更大,这种较高的难度应该获得一些额外补偿。难度较大的劳动一小时的产出可以交换难度较小的另一种劳动两个小时的产出。

若一种劳动要求高度的灵巧性和独创性,拥有这种才能的人获得的尊敬自然会给他们的产品/产出增值,为超出其所花费的时间所应得的。这种才能不易获得,是长期应用的结果,其产品/产出的高价值经常只是对其花费大量时间获取此类才能所付出的时间和劳动的合理补偿。在社会高级阶段,对于较高难度及技能的补偿通常以工资形式体现。在早期和原始社会也有类似的补偿。

原始社会状态下,全部的劳动所得都归劳动者所有。一切物品能够交换或者支配的劳动量,只取决于它所需要的劳动量。

随着原始社会的结束,劳动者大多数情况下须和雇佣他的资本所有者分享劳动所得,此时劳动已经不再是决定价值的唯一因素。这些劳动生产物被用以交换后获得的货币、劳动或者其它货物除了支付劳动工人工资以外,还有一部分剩余,这就是纯利润。

当物资集聚到某些特定的人手中时,他们之中的某些人自然会雇佣勤劳的人,为其提供材料和生活必需品,目的是通过销售这些人的工作产出以获得利润或通过其劳动对材料增值。在为了钱、为了劳动或为了其他产品而交换完整的制造品时,在足以支付材料费用及工人工资之后,剩余部分是给予那些冒险使用其物资而承担这类工作的人的利润。工人对材料增值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工人的工资,另一部分是其雇主对其所有物资及其支付的工资的部分所获取的利润。他本来毫无兴趣雇佣工人,除非其从销售工人产出的产品中所获得超过替代其所拥有的物资所需;他本来也毫无兴趣投入大的物资(可否理解为投资),除非他所获得的利润与所使用的物资多少成一定比例。

有人认为,利润可能被认为仅仅是某一特定形式的劳动,即监督和指导劳动的工资。这种监督和指导形式的劳动受不同的原则所指导,并且与特定监督指导劳动的数量、难度、或独创性不成比例。他们受所投入的物资价值决定,并且与所投入物资的价值大小成比例。(作者举例假设制造业利润率都是10%,材料和工资投入为1000英镑的制造产品监督指导工作的年利润为100英镑,材料和工资投入为7300英镑的制造产品监督指导工作的年利润为730英镑)。虽然利润如此不同,但其监督指导劳动可能几乎相同。监督指导劳动大多数主要是一些文职工作。他的工资是对其监督指导劳动价值的体现,不仅仅是对其劳动及技能的认可,也是对他的信任。但这种劳动人员的工资与其监督管理的资金并不成比例。资本的所有人,尽管他不用付出任何劳动,仍然期待获得与其资本成比例的利润。因此商品价格中,利润成为了与劳动工资不同的组成部分并受不同的原则指导和支配。

一旦任何国家的土地已经全部变为私有财产,则地主和其他任何人一样,喜欢不劳而获,并对即使是土地的自然产出也要求收租。因此,当土地全部变为私有财产时,地租就成为大多数商品价格的第三个组成部分(前面谈到的两个是劳动和利润)。

商品价格的三个不同组成部分的真实价值是由其所能购买或支配的劳动衡量的。

在进步的社会中价格组成的所有三部分都是普遍存在的

在最进步的社会,有些商品的价格只有两部分组成即劳动工资和资本利润,还有一小部分商品,其价格只由工资组成。比如海鱼,其价格一部分是支付渔民的劳动,一部分是捕鱼业利用的资本的利润。比如苏格兰某些地方一些穷人自海岸沿岸收集卵石,那些石匠付给他们的钱仅仅是工资,没有任何地租或利润含在里面。

但是任何商品的全部价格最终必定分解为价格三要素中的某一部分或其他或全部三部分,但是在支付土地租金及在支付种植、制造及带到市场上的劳动者的工资之后的剩余部分必须对某人来说是有利润的。

由于每一种特定商品的价格或可交换价值分解为价格三要素中的某一部分或其他或全部三部分,所以组成每个国家劳动者的全部产出的所有商品也一定分解为同样的三部分,并在国家的不同居民之间分配,或作为劳动工资,或作为资本利润,或作为土地租金。

劳动工资、利润及租金是所有收入及所有可交换价值的最初来源。所有其他收入最终皆来源此(即工资、利润、租金)

来源于劳动的收入称为工资,来源于通过管理或使用资本的收入称为利润。将资本出借给他人获得的收入称为利息。利息是借方给出贷方的补偿,因为借方通过使用这些钱获得赚取利润的机会。利润的一部分自然属于借方,因为他承担了使用这些钱的风险并付出努力;利润的一部分属于贷方,为借方提供了赚取利润的机会。利息总是一种派生性收入,如果利息不是通过使用贷款赚取的利润偿还,那么一定是通过其他收入来源支付,除非借方可能是个挥霍无度的人,通过再度借债来支付第一笔借款的利息。来源于土地的收入叫租金,属于地主。所有的税收及所有基于此的收入,所有的工资、抚恤金及各种年金最终都来源于三种最初收入来源的某种或全部,并且通过劳动工资、资本利润或土地租金支付。

不同的收入来源有时混合在一起,例如,农场主的租金被称为利润,普通农民的工资被称为利润,独立制造商的工资也被称为利润。花匠培育自己的花园的租金和利润被认为是劳动收入。

物品制造,越接近于完成(moremanufactured),其价格中工资利润部分,和地租部分比较,占比越大。随着制造的进展,不仅利润的项目增加,而且后一阶段制造者,比前一阶段制造者得到利润更多。因为,后者比前者需要更多资本。

由于在文明国家内,交换价值仅由劳动构成的商品极少,大部分商品的交换价值,利润和地租是大多数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所以,社会全部劳动年产物所能购买或支配的劳动量,远远超过当年生产制造乃至运输所需要的劳动量。假若社会每年所能购买的所有劳动量,每年都被社会雇用,这样,因为劳动量将年年大大增加,后一年度的产出将比前一年度的产出具有更大的价值。可是,无论那一个国家,都不是用全部年产出来维持勤劳阶级。无论那一个国家,每年都有大部分生产物归游惰阶级消费。一国年产出的普通或平均价值是逐年增加,是逐年减少,还是不增不减,要取决于这一国家的年产物每年是按照什么比例分配给这两个阶级的人民。

第七章:论商品的自然价格与市场价格

(一)自然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关系是什么?

每一个社会或(邻近)地区,不同行业的劳动工资以及资本的利润,都有普通或平均水平的价格或利率。工资或利率水平通常部分是由社会的整体状况支配的,即社会的贫富或社会的进步、停滞或衰退状况;部分是由每种行业的特定性质决定的。

与之相似,每一个社会或(邻近)地区,土地的普通或平均租金价格,部分是由土地所处的位置决定,部分是由土地的自然或改进的肥沃性决定的。

在当时当地通常流行的工资、利润和租金的普通或平均的价格即为其自然价格。

如果一种商品的价格,正好和它生产制造和运输过程中按照自然率支付的地租、劳动工资和资本利润,那么此商品就可以说是按它的自然价格出售的。

商品出售的实际价格,通常就叫做市场价格。商品的市场价格,有时高于它的自然价格,有时低于它的自然价格,有时恰好和它的自然价格完全相同。

每一种特定商品的市场价格由市场供给数量及有效需求量支配。有效需求者是那些愿意支付商品自然价格的人,他们的需求为有效需求。有效需求不同于绝对需求,一个穷人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需要一辆六马拉的大马车,但他这种需求并不是有效需求,因为穷人并不能支付得起这个商品的自然价格。

当市场上的商品数量少于有效需求量时,市场价格就会上涨,高于自然价格。

(如果您想给自己的产品卖个高价,可以在国富论这里得到启发:商品价格上升程度的大小,要看商品的缺乏程度及竞相购买者的富有程度和浪费程度所引起的竞争的急切性。但在同样富有和同样奢侈的竞相购买者中间,缺乏程度所能引起的竞争程度的大小,却要看这商品对购买者的重要程度。所以,在都市被封锁或饥荒时,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就会偏离正常轨道。)

当市场上的商品数量多于有效需求量时,市场价格就会下跌,低于自然价格。

价格下跌程度的大小,取决于供应过度的程度是怎样加剧卖方的竞争,或者说,要看卖方是如何急于抛售商品。同样的供应过度程度,易腐败的商品比耐久性商品会引起卖方更大的竞争。例如,柑橘进口过多就比旧式铁器进口过多会引起卖方更大的竞争。

市场上商品的供给与有效需求量处于合理状态时,对于买卖双方都是有利的。

当供应量大于有效需求量时,市场价格的下跌会使其低于自然价格,导致商人无利可图就会减产,是供应量与有效需求量基本匹配。

当供应量小于有效需求量时,市场价格会高于自然价格,由于较高的利润会吸引更多的劳动力、资本或土地等投资于生产短缺商品,随着供应量的增加,市场价格也逐渐降低并接近于自然价格。

自然价格是中心价格,所有商品的价格都会受到其吸引。各行业供应的商品数量会与市场有效需求量匹配。

(二)那么什么类型的超额利润可以永久保持呢?

然而在某些行业,相同数量的劳动在不同年份里会生产出不同数量的商品;而在其他行业产量总是相同或几乎相同。例如在农业行业,不同年份相同数量的劳动力所生产的玉米、酒、油、啤酒花等产量也不同。但同样数量的纺织工所产出的麻布和呢绒布量,却年年相等,或几乎相等。

与农业类似的行业(相同数量的劳动在不同年份里会生产出不同数量的商品),只有商品的平均产量可与有效需求匹配;因为其实际产量经常会大幅高于或低于平均产量,在市场上出售的商品数量有时大幅超过有效需求量,有时大幅低于有效需求量。即使需求保持不变,市场价格也有大幅波动的倾向,时而上涨高于自然价格,时而下跌低于自然价格。在这些行业,商品价格不仅随需求变动而变动,而且也随着市场上所供应的商品数量的频繁及大幅变动而变动。

而其他行业,相同数量的劳动在不同年份产量总是相同或几乎相同,因此其产量可要更为准确地满足有效需求。当需求保持不变,则商品的市场价格也不变,总体可认为其与自然价格相同。在这些行业,商品价格只随着需求变动而变动。

任何商品价格的偶然和暂时的波动,主要对价格中工资部分和利润部分发生影响,而对其中地租部分则影响不大。以货币形式确定的地租,在价格或价值方面,并不是受影响最小的。包含在原产品中一定比例或一定数量的地租其每年价值毫无疑问受到原产品价格的偶尔或暂时的波动影响。但是租金很少在某一年的价格中受到影响。在确定地租合同时,地主和农民根据他们的最好判断尽力根据产品的平均的或通常的价格调整其价格,而不根据暂时的或偶尔的波动确定地租。

这类波动,根据市场上商品存货不足还是过多,劳动力不足还是过多,是成品不足还是过多或是未成品不足或过多,而对工资或利润的价值和价格发生影响。对于商场价格高的原因需要有正确的分析,才能找到赚钱的正确方法。比如有国葬时,黑布价格上涨,这种情况属于成品不足,而不是未成品,是商品不足,而不是劳动力不足。

每种特定商品的市场价格,虽可以说有不断地趋向自然价格的趋势,但有时特定事件,有时自然的原因,有时政府的特殊监管,会让很多商品的市场价格能在相当长时期内大幅高于其自然价格。

当某一商品因有效需求增加而其市场价格比自然价格高很多时,投资资本供应商品的供给者普遍都小心翼翼地隐瞒这种变化。若被大众知道,其丰厚的利润定会诱使许多同行竞争者。结果,有效需求完全得到供给,此商品的市场价格不久就降低到自然价格,有时可能甚至降低到自然价格之下。如果供给者居住地距市场很远(而在即时通讯的互联网时代,这种情况已经不复存在了),有时能保持秘密数年,而在这数年内,就可以在没有对手时享受超额利润。不过,必须承认,这种秘密很少能长久保守,超额利润能持续的时间不会太久。

制造业方面的秘密,比商业方面的秘密,能保守得长久些。制造业的这种额外利得是来自掌握了特定技术或专利的高定价权,重复的资本投资积累到一定规模,则成为资本的超额利润。

市场价格的这种提高,显然是起因于特殊的偶发事件,但有时能够持续好多年。

有些天然产品的生产,需要特定的土壤与地理位置,在一个大的国家适于生产这些产品的土地即使全被使用,仍不够满足有效需求。因此,所有在市场上销售的此产品数量,会卖给那些愿支付的价格高于其自然价格的买家。这种商品可连续数世纪以高价出售。高价格主要是由于地租成本较高,而非劳动工资或资本利润比其他行业高。生产这样奇异珍贵产物的土地的地租,例如有优良土壤和地理位置的法国某些葡萄园的地租,和其邻近同样肥沃和同样培育良好的其他土地的地租,不保持通常的比例。

这类型的市场价格的提高,显然是天然的原因的效应,这可能会永远阻碍有效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因此这种类型的超额利润或将永久持续。

(三)垄断所带来的价格提升又能维持多久呢?

个人或贸易公司被授予的垄断权与贸易或制造业中的秘密有同样的效应。垄断者通过保持市场一直处于供应不足,永远不充分满足有效需求,以高于自然价格出售商品。并使生产这些商品所使用的劳动的工资和资本的利润稍微超过其自然价格。

垄断价格是各种情况下的最高价格,相反自然价格或自由竞争价格,虽不是每次都价格最低,但长期来看是最低价格。

公司的独家特权、学徒法规及在特定行业限制其从业人数为一小部分人的法律,与垄断有同样的倾向,尽管程度较小。是一种扩大的垄断,使某些行业所有商品的市场价格能长期高于自然价格,并使生产这些商品所使用的劳动的工资和资本的利润稍微超过其自然价格。

此类型的市场价格的提高,只要政策监管允许,就可能一直延续。

制造业繁荣时,学徒法规与其他各种公司法规,虽能使劳动者的工资提高到自然价格之上,当制造业衰退时,却使劳动者的工资降低到自然价格之下。因为,这些法规,在繁荣时期,妨阻他人进入他们的职业,在衰退时期,也排挤了其进入其他行业。

不过,这些法规,与将劳动者的工资降低到自然价格以下相比,使提高劳动者的工资到高于自然价格之上更为持久。将劳动者的工资降低到自然价格以下的法规的作用可持续很多个世纪;而使劳动者的工资高于自然价格之上的法规,当那些在产业繁荣时受过职业训练的劳动者有一些离去的时候,这些法规的作用便不能继续下去。在他们离去以后,学习这一职业的劳动者人数自会与有效需求匹配。

印度和古代埃及,每人依据宗教规定,都有继承父业的义务,变更职业,即被定罪为亵渎神灵,则无论任何职业,其劳动工资或资本利润会很多代都低于自然价格或自然利率。

第八章:论劳动工资

劳动的自然报酬或自然工资有劳动生产物构成。

原始社会状态下,全部劳动生产物都归劳动者支配。所以当伴随着社会分工带来的劳动生产力的增大,劳动工资也会不断提高,但所有商品的价格也会越来越低廉,因为生产它所需要的劳动量变少了。

随着土地私有以及资本积累的出现,这种劳动者独享全部劳动生产物的原始状态宣告结束。农民依附需要地主和农场主来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劳动者的工资不再是劳动者全部生产所得,地租和雇佣者利润逐渐从劳动所得中相应扣除。

然而不论何时何地,劳动者工资是由劳资双方订立的契约规定。虽然双方对于规定的工资数额的诉求刚好背道而驰,而且雇主往往在争议中处于优势地位。但劳动工资通常具有一定的标准,那就是:满足劳动者最基本维持生活的需求。

对那些以工资为生的劳动者需求,会随着一个国家的收入和资本的增加而增加。收入和资本没有增加,对以工资为生的需求绝不会增加。而收入和资本的增加,就意味着国民财富的增加。所以,对以工资为生的劳动者的需求,自然也会随着国民财富的增加而增加。国民财富不增加,对以工资为生的劳动者的需求也当然不会增加。

丰富的劳动报酬是国民财富增长的必然结果,又是国民财富增长的自然表征。

劳动的货币价格必然受到两种情况的支配:第一,社会对劳动的需求;第二,生活必需品与便利品的需求。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年份,对劳动的需求量有所增加,因此劳动的货币价格上升;而在物质突然极为匮乏的年份,对劳动的需求量减少,因此劳动的货币价格下降。例如1740年大饥荒年份,许多人为了能生存只要雇主管饭就愿意工作,而在以后的几个丰富年份里,雇佣劳动者却别的极其困难。

食品价格的上涨会使劳动的价格抬高,而在物价高涨的饥荒年份,社会对劳动的需求会相应减少,因而会使劳动的价格降低。反之,食品价格下跌会使劳动价格降低,但物价低廉的丰足年份,社会对劳动需求会相应增加,因而使劳动的价格抬高。在食品价格波动不大的情况下,促使劳动价格升降的两种因素就会相互抵消。这也是各个地方劳动工资始终比食品价格更为持久稳定的一个原因。

第九章:论资本利润

和劳动工资一样,资本利润的增加或减少都取决于社会财富的增减。

资本的增加,一方面使工资提高,另一方面使利润减少。如果许多富商投资同一行业,那么他们的相互竞争会促使这一行业的利润减少。

一个国家资本的一半利润,必然会随着市场一般利率的变动而变动。利率降低、利润也会降低;利率升高,利润自然也会随之升高。

此外与在乡村想比,在大城市经营某个行业就需要更多的资本。城市中各行各业都投入了庞大的资本,而且竞争的富商众多,这也就导致城市资本利润率普遍低于农村资本利润率。但是城市的劳动工资通常要比农村高。在繁荣的城市,拥有大量资本的人往往不能如愿雇佣到自己所需要的劳动者,他们相互竞争的结果就是提高劳动工资,并使资本利润降低。在偏僻的地方,由于缺少充足资本来雇佣全部劳动者,为了获得职业,劳动者必然互相竞争,这就会导致劳动工资降低,并使资本利润增加。

然而,也会存在英国北美殖民地和西印度殖民地的劳动工资、货币利息和资本利润要明显高于英格兰的情况。劳动高工资与资本高利润并存可能是新开发殖民地的特有现象,其他地方鲜见。

新领域的开拓或新行业的经营,可以提高资本利润,进而增加货币利息,即使在财富正在快速增长的国家也是如此。

社会财资不足,就会减少指定用于维持产业的资金、降低劳动工资,但同时也能增大资本利润,提高货币利息。事实证明,贫苦地区存在着极低的劳动工资与超高的资本利润同时并存的现象。

最低的一般利润:

必须满足在补偿投资遭遇的意外损失以外还有剩余,这个剩余就是纯利润,或者说净利润。人们说的毛利润,不仅包含这种剩余,还包含为补偿意外风险而准备的提留部分。借款人支付的利息仅仅与其净利润成比例。

最高的一般利润:

它将商品价格中应当归为地租的那部分全部站去,只剩下足够支付商品生产和运往市场过程中所需的劳动最低工资,也仅仅够维持劳动者生存的工资。

通常市场利率与一般纯利润率的比例随着利润的增加而变动。英国商人认为,一般利润两部于利息是适中合理的。在某个国度,如果一般利润率为8%或10%,在经营业务过程中借用他人资金,拿出一半利润来支付利息,这应该是合理的。在大多数行业4%或5%的利润率已经足够补偿借款人的风险,并且也足够报偿他在运用这笔自己时付出的劳动。

第十章:论工资与利润随劳动与资本的用途不同而不同

在不同用途中,劳动和资本的收益有所不同,但大体上说,在同一地区,劳动与资本收益是基本相等的,或者说不断趋向相等。同一地区中,如果某种用途的收益比其它用途明显有利,劳动合同资本就会朝着有利的用途蜂拥而至。反之,则会竞相离去。结果,这种用途很快就不再明显优于或劣于其它用途了。

事实上,在欧洲各地,不同用途的劳动所得的货币工资,不同用途的资本获得的货币利润都是大不相同的。这种不同,一方面是由各种用途本身的性质造成的。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欧洲各国施行的限制市场完全自由发展的政策造成的。

第一节基于职业本身的性质的不平等

某些职业虽然收益微薄却另有补偿;某些职业虽然利益优厚却另有减损。影响劳动者工资和资本利润主要有以下五种情况:

1、令人愉快的职业和令人不愉快的职业。比如:铁匠会比煤矿工人收入高;屠夫和刽子手虽然是令人厌恶的职业,但是他们的报酬远高于普通劳动者。

2、从业前学习有的难,有的较为容易,而且培训费有高有低。例如:在欧洲机械师、技工一般都要先做学徒获取相关资格,他们的工资一般比农村的普通劳动者工资略高。

3、工作本身有的很安定,有的则不安定。例如:泥瓦匠或者砖瓦匠每逢酷暑或者恶劣天气就会无事可做。因此他们的工资一般是普通劳工工资的1.5倍乃至2倍。

4、职业中的工作职责有的很重,有的很轻。例如:金银珠宝匠人的工资不仅高于同样技巧的其它许多职业劳动者,甚至高于技巧性更强的其它职业劳动者。这是因为他们承担着贵重材料的托管责任。

5、有的职业容易成功,有的职业很难有所成就。例如:律师、诗人或者哲学家、艺人等

各种资本投向的一般利润,会随着收益的确定性与否而多少有所不同。导致各行业劳动

工资存在差别的物种原因中,影响资本利润的只有两种,那就是工作是否愉快是否存在风险。上述物种情况虽然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劳动工资与资本利润的较大不均衡,但是在不同用途的劳动或资本中却没有造成任何真实或者想象中的不平等。

但如果想要使劳动和资本所有用途的利害在总体上趋于平等,即使是在自由的地方,也必须具备下面三个条件:

1、这些用途只有在当地确立很久并广为人知,平等才会产生。

2、自由出于自然状态下的时候,劳动和资本的所有不同用途才会总体上趋于均等。

3、劳动合同资本这些用途,必须被经营者当做唯一或者主要用途,才会产生这样的利害均等。

第二节起因于欧洲政策的不平等

欧洲政策造成上述的上述不平等主要有一下三个:

1、限制某些职业的竞争,使一部分原本有意愿加入这些职业的人无法加入。

例如:欧洲许多同业联盟组织的行业,只允许特权所在城市的那些有经营权的人相

互竞争;建立了学徒制,同业联盟还限制每位师傅所带的学徒的人数且规定了学徒年限。这两项规定就限制了行业中竞争的人数,使一部分有意愿加入的人无法加入。同业联盟的排外特权以及大部分联盟规则之所以存在,目的就是通过限制自由竞争,避免出现这种价格下降,进而组织工资及利润的下降。

2、人为增强某些职业中的竞争,使这种竞争超越自然限度。

例如:所有__国家的大部分神职人员的教育经费都来自于各类公告团体护着热心人士设立的基金会,他们中完全自费的人很少见。这样一来,那些自费学习所花费的功夫、时间、费用,可能就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因为教会中愿意接受地报酬的人比比皆是。

3、组织劳动和资本从一种职业转向别的职业,或从一个地方向其它地方转移。

例如:《学徒法》阻碍了劳动自由移动,同样也妨碍了资本的自由移动。

所以,劳动合同子恩在不同用途上的不同工资率与利润率的比例,受所属社会的贫富、进步退步或停滞状态的影响不大。一般来说趋于保持不变,至少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不会因上述变化而变化。

第十一章:论地租

第一节:论总能提供地租的土地生产物

不管是哪里的土地,其所生产的事物在维持它上市所需要的劳动以外,都会有所剩余。这个剩余部分,不但足够偿付为雇佣劳动所预支的资本及利润,还能余下一部分作为地主地租。

一般来说,伴随着不同程度的改良,天然牧场的地组合利润某种程度上开始受经过改良的牧场的地租和利润的支配,而经过改良的牧场的地租和利润,又受农田的地租和利润的支配。每年都可以收获谷物,可是需要四五年才能收获牧场的地租和利润。也及时说同一亩地的肉类产量比谷物产量少很多,而肉类的低产量必须以高价格作为补偿。如果价格的补偿超过合理限度,就会有更多的农田被改为牧场;假若价格的补偿低于合理限度,那么已改为牧场的那部分徒弟又恢复为农田。但必须强调的是,只有在那些大多数土地已经完成改良的国家里,牧场与耕地---也就是用来生产肉类食物的土地和用来生产谷物类食物的土地——在地租与利润上才会出现这样的平等。

在某些特殊的地方情形则完全不同,模唱的地组合利润要远高于农田的地租和利润。在古罗马辉煌的时期,古意大利大部分土地都是种植牧草的。老加图曾说:“在私有土地经营里,善于饲养的人所得收益是最多的占第一位;水平稍好的饲养者占第二位;不善于饲养的人占第三位;”把农耕得到的收益只列在第四位;例如:比起谷物和草场,种植啤酒花、果树和蔬菜的那些土地属于特别用途,其地主的地租和农场的利润想比相对较高;还有例如适合某种特殊作物生长的土地面积太少、产量不足以供应有效需求的。比如说能够生产出较好的普通登记葡萄酒的葡萄园,能够产生相对于谷物和牧草较高的地租和利润等。

结论:生产人类食物的那部分耕地的地租支配者其它耕地的地租。任何一种特产所能提供的地租、必定不会长久低于多数耕地的地租,否则种植特产的土地很跨就会被改作他用;而任何一种特产所能提供的地租,如果长期高于多数耕地的地租,必定会因为生产处这种产物的土地太少,无法满足相应的有效需求。

第二节:论间或提供地租的土地生产物

在各种土地生产物中,粮食似乎总是能提供地租。而别的生产物则会随着情况的不同。间或提供地租。

比如说原始状态下,衣服和驻扎原材料总是过生,所以几乎没什么价值;而社会进步后,这些材料开始短缺,其价值逐步显现并不断增大,全部的材料都会有人以超过其生产、制造和上市总花费的价格来购买。所以这些材料在后者这样的情况下能为地主提供若干地租。

如今在全世界同上的状态下,比如苏格兰高地的大部分牲畜为内部丘陵地带人们所消费的时候,兽皮也成了主要输出商品,人们用它来交换所需要的物品,这使得高地土地的地租也有所增加。

一个国家的人口与国内所生产的食物供养的人数成比例,而不与国内所生产的衣服、住房材料所供养的人数成比例。

由此看来,土地所产食物是地租的原始来源。而后来那些提供地租的其它土地生产物,其价值中属于地租的那部分,都来自于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但是后来那些提供地租的其他土地生产物并不总能提供地租。这类土地生产物是否能提供地租,应视不同情况而定。

例如:煤矿是不是能提供地租,不仅看它的产量还看他所处的位置。

有用、稀缺、美观的这些特质,构成了贵金属高价的特征,即在各处都能大量交换大量的其他物品的根本原因。而宝石由于它的美观和稀缺,采掘难度大、费用高而显得弥足珍贵,所以大多数情况下,工资和利润几乎构成了宝石的价格的全部,地租只是一个极其微小的部分或者说根本不含这部分。

各地贵金属和宝石的价格,是由世界上产量最丰富的矿山出产物的价格决定的,所以出产贵金属或宝石的矿山能为其所有者提供地租,和矿山的绝对产量不成比例,而和它的丰富程度成比例,也就是取决于它相对于其它矿山的优越程度。

地面上的地产情况就不同了。土地产物和地租二者的价值,不与土地的相对生产力成比例,而和其绝对产量成比例。

食物不仅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财富,而且只有食物丰富了,其他各种财务才会被富裕其价值。

第三节:论总能提供地租的生产物与间或提供地租的生产物二者价值比例之变动

无论社会处于何种状态,也无论其处于哪一发展阶段,谷物都是人类劳动成果。我们可以确信:在社会的任何状态下和任何改良阶段,等量的谷物要比任何等量的土地生产物更能代表或购买等量的劳动。

谷物比任何其他的一个或者一种商品都能更准确地反映金银的真实价值。因此金银的真实价值,也就是金银搜能换得或支配的真实劳动量,不由金银所能购买的畜肉量或其他土地生产物的量来支配,而在基本上由金银所能支配的谷物量所决定的。

不管矿山的状态怎样,富裕国家的金银价格总是比贫国的金银价格高。应该牢记,支付所有商品价格的说到底还是劳动。在那些对劳动支付优厚报酬的国家里,劳动的货币价格和劳动者生活资料价的货币价格,存在一个合理的比例。但是金银在富国所能购买的生活资料肯定要比在生活资料匮乏的贫国多,也就是说金银在生活资料充裕的国家所能购买的生活资料,肯定要比生活资料匮乏的国家所能购买到的多。

国富论的读书笔记篇六

第一次看到《国富论》这本书,只看了第一章的论分工,身受震撼。相恨见晚。200多年前就有这思想,使我对西方国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其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影响人类文化100本之一果然名不虚传。原来我们现在所学的很多内容几百年前西方就有了。以前看了马克思的资本论的价值劳动市场的一些概念,对马克思真是佩服。呵呵。原来很多的思想在《国富论》里就已经提出来了。我想马克思是吸收了亚当-斯密的思想。

17世纪正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也是亚当-斯密写这本书的时候。第一次工业革命结束了人类长期以来传统农业社会,步入了现代社会。其之前普遍是靠人的双手及简单的工具劳作,生产力非常极其低下。整个社会发展及生活节奏非常缓慢,而人的思想相对也是呆滞不前。

第一次工业革命典型的代表就是蒸汽机,才有比较现代的工具。如火车,轮船,蒸汽抽水

机等大幅度提高生产率。大批的工厂开始出现。至此世界的发展节奏明显加快,大踏步的发展。而人的思想也大踏步的进步,也才有牛顿等那个年代的很多伟大人物。

亚当-斯密提出的影响深远的思想就在这大背景下产生了,他的观点跟第一次工业革命有相当大的影响。所谓生为逢时。

自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其当时的思想水平及生产率远远高于其他各国。综合国力无人能敌。也难怪称日不落帝国。单纯的说英国的财富完全建立在掠夺殖民地人民血汗的基础之上,那是片面的。

那时候我们的中国呢?正是清朝,谈不上发明。满族是在草原靠骑射的一个民族,相对的起知识很原始。偶想那时候他们觉的马是最好的交通运输工具了,有马就够用了。虽然发明了火药也有火炮,这只单单在军事上单纯占有一些优势,但是社会的进步需要更多的是先进思想和科学技术。

技术可以提高生产力,思想也可以提高生产力。很有可能其影响力远远胜过技术,思想和技术应该是相互的,思想的进步都可以推动技术,反过来技术的发展也可以推动思想的进步。比如分工的概念,亚当举了一个很好的以扣针制造业例子。一个人抽铁线,一个人拉直,一个人切截,一个人削尖线的一端,一个人磨另一端,以便装上圆头。要做圆头,就需要有二三种不同的操作。装圆头,涂白色,乃至包装,都是专门的职业。

这样,扣针的制造分为十八种操作。做出来的数量远远高于每个人单独做完全部工序的多的多。

亚当-斯密在1773年也就是236年前系统提出了分工这个概念。其实分工这个概念在亚当-斯密提出之前就已经无意识存在。只是没有系统的科学提出分工的概念。现在在社会的各个组织普遍存在。可以这么说,分工改变了世界。

分工有很多优点:

第一,劳动者熟练程度的增进,势必增加他所能完成的工作量,提高生产绿。

分工可以大幅度提高生产力,以及产生新的思想。以至现在的政府机构、科研机构、企业团体、军队系统、教育机构都有各组织的分工。将来分工还要占有重要的统治地位。有了进步的思想再加上先进的技术,社会进步与发展水到渠成。一个国家的强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思想与科学技术,思想更重要。

而〈国富论〉当中最为重要,也最有意义的思想莫过于自由主义了,也是我们高中政治经常提到的价值规律与市场调节,俗称“看不见的手”,在当时的世界局势当中,唯有英国敢于消除世界上任何的贸易壁垒而公开的和任何国家进行贸易合作,英国以自己对其他国家的贸易优惠来换取其他国家对自己的优惠。甚至在英法战争中,英国运用自己的财富采购着先进的武器来消灭法国部队,而这些财富都是通过英国卖给法国军队用来做军服的棉纺织品而赚来的。

当然,一味的自由主义虽然能使资本家取得高额的利润,可是另一方面却会使资本家过于的盲目对待市场,投资市场,为了高额的利润哄抬物价,结果会出现生产出大量的剩余产品,资本家为了不使物价下降,公然违背价值规律,宁可把商品扔掉也不降价卖给消费者。而消费者由于消费不起干脆不消费,甚至游行示威,这导致的最终结果只能是资本家破产,国家的统治不牢固。于是在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后,诞生了凯恩斯主义,即我们今天说的国家宏观调控,俗称“看的见的手,看不见的手,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只凭市场调节,就会出现经济危机,只凭宏观调控,就会使市场失去自由与活力,止步不前。

斯密死后,人们把《国富论》奉为经济学的圣经,把他关于利己的人受“看不见的手”引导增进了社会利益的思想,作为市场经济千古不变的基本原则,却把《道德情操论》几乎忘得一干二净。于是,市场经济缺少了道德,引发了许多罪恶,在个别地方甚至成为灾难。

国富论的读书笔记篇七

忙里偷闲拜读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觉得很受启发,它给我带来了深刻的感受,并明白了什么样的书才能称得上划时代的巨作,什么样的人才配得上“经济学始祖”的称号。《国富论》的首次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面,《国富论》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亚当·斯密反对政府干涉商业和商业事务、赞成低关税和自由贸易的观点在整个十九世纪对政府政策都有决定性的影响,并延续至今。

亚当斯密于1768年开始着手著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此书共分为五篇,总计三十二个章节,分别讨论了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资财的性质及其蓄积和用途,不同国家中财富的不同发展,政治经济学体系和君主或国家的收入等几个方面的问题。全书基本涵盖了古典经济学派所讨论的所有问题,并对各个问题进行了最基本的理论阐述,对后世经济学家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书中,斯密首先阐述了他的劳动价值论。他认为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节生活必需品的源泉。构成这种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或是本国劳动的直接产物,或是用这类产物从外国购进的物品。而劳动的生产率要受下述两种情况的支配:第一,一般地说,这一国国民运用劳动,是怎样熟练,怎样技巧,怎样有判断力;第二,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和不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是什么比例。不论一国土壤、气候和面积是怎样,它的国民每年供给的好坏,必然取决于这两种情况。

紧接着又论述道,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他认为分工有以下的好处: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劳动置换的时间减少;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当论及分工产生的原因时,斯密认为劳动或者说职业的差异并不是分工产生的原因,而是分工所带来的结果。分工起因于交换的能力,分工的程度,因此总是受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换言之,要受市场广狭的限制。市场要是过小,那就不能鼓励人们终生专务一业。因为在这种状态下,他们不能用自己消费不了的自己劳动生产的剩余部分,随意换得自己需要的别人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他举了一个制针的例子。一枚小小的针的制作,竟然需要十八道工序。如果让一个人从头做到尾,一天恐怕连一枚也完成不了。但是,如果分工协作,每人负责一、二道工序,一人一天却可以做4800枚。分工何来如此神力?其实,道理很简单,分工可以使劳动专业化,可以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

斯密认为,交换是人与生俱来的倾向,欲将取之,必先予之,由于交换而产生了分工。那么,商品的交换价值如何确定呢?斯密明确地指出:“劳动是衡量一切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这就等于说,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劳动。但是斯密同时声称,这个理论只适应人类社会的野蛮时代。一旦资本积累起来,投入到企业,或是土地变为私有,情况就要另当别论了。因为此时的劳动产品,不再全部归劳动者所有,其中一部分作为利润和地租,被雇主和地主收入囊中。由此,斯密又得出了一条结论:在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发生之后,决定商品价值的就不光是劳动了,利润和地租也得算上一份。这样一来,工资、利润和地租,就不仅是一切收入的来源,而且还是“一切交换价值的三个根本源泉。”如此,斯密就不知不觉地由劳动价值论,转到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理论上去了。马克思把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理论,叫做的“斯密的教条”,后来的西方经济学的不少理论,如生产费用论、节欲论等,都可以从它那里找到思想源头。斯密揭开了商品价值的神秘面纱,的确功不可没,但另一方面,在价值问题上他又含糊其辞,举棋不定,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模棱两可的答案。后来的经济学家各取所需,斯密的哪一种解释对他们的胃口,便采纳哪一种。甚至连那些势不两立的学派,也能同时从斯密那儿,找到本派发端的痕迹。

亚当·斯密认为,每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主要是在于利己,求得自己的利益。利己心是人类一切经济行为的推动力。他还认为利己心这并不是值得反对或摒弃的;他相信,个人自私可以有助于整个社会的福利。

国富论的读书笔记篇八

“分工”的概念并不难理解,人类在从事生产活动过程中,完成一件产品的生产或者一种服务的完成,往往需要多步进行。

产品或服务的提供多数情况下靠一个人也是能够完成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发现,产品生产的各个步骤分别交由不同的人去专职完成,这样能大大提高生产效率,于是分工的做法由此而生。

亚当·斯密在第二章《论分工的原由》中提到,“分工会产生普遍富裕”,这是分工的一种效用。但是,他认为导致人类产生分工的是一种人类本然性能所产生的倾向,即“互通有无,物物交换,相互交易”。在这里,人类的这种倾向并不以分工的效用为目标。

用现在的话来讲,亚当·斯密认为人的本性导致分工的产生,大家的觉悟没那么高——并不是为了实现某种社会大同的目标才分工的。亚当·斯密在书中还提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点,他认为,人们在青壮年时期从事不同的职业,进而表现出不同的才能,在多数场合下,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倒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

怎么理解这个观点呢?我们每个人天赋才能的差异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大,我们大多数人在孩童时代的各体差异几乎显现不出来。然而,每个人的精力有限,现代社会,个体不可能自行生产自身所需要的一切服务。因为假如个体能够自我满足自身各方面的需求,那一切人的任务和工作将全无区别,那么工作所产生的巨大差异也没有存在的可能了,然而要注意到,假设存在的条件是人们互通有无的本性消失,这是不可能的。

使各种职业的人的才能形成极显著的差异的,是交换的倾向,使这种差异成为有用的,也是这个倾向。

如果我们实现分工,那么同样的人就可以完成更多的工作量。为什么呢?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释。

首先,分工让每个人专注于一项工作,会让其熟练程度快速提升。这很好理解,一个作家和一个程序员分别从事不同的职业,通常情况下各自都有所长——作家很少有熟练掌握编程能力的,程序员能写出优秀文学作品的也不多见。

其次,由一种工作转换到另一种工作常要损失一些时间,因节省这种时间所带来的利益要比我们想象的大得多。不可能很快从一种工作转到使用完全不同的工具而且在不同的地方进行的另一种工作。

这对我们日常的生活有很大的启示:我们常认为做好计划把每天的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的会带给我们充实,其实,当我们每天给自己安排过多的任务时,任务的交替会浪费大量的时间,想想自己在任务之间贪玩过多长时间手机?记住,人物的多少不要体现在种类上,而要体现在每种类别的量上。

最后,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机械的发明,使得每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这一句话的道理很容易懂,但是好像和分工没什么太大的关系。亚当·斯密认为,简化劳动和节省劳动的那些机械的发明也是起因于分工。人类把注意力集中在单一事物上,比把注意力分散在许多种事物上,更易于发现解决问题的便利方法。分工的结果,使得每个人将自己的全部注意力倾注在一种事物上,只要还有改良的余地,各部门雇佣的人中,不久便会有人发现一些比较容易而便利的方法。

分工的程度受交换能力的大小限制。简而言之,受市场大小的限制。

市场要是过小,那就不能鼓励人们终生专务一业。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能用自己消费不了的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随意换得自己需要的别人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这个原理很好地解释了很多创业者在创业之前进行市场调查的原因。试想前期如果没有进行好市场调查,就不清楚产品或者服务的市场缺口有多大,前期的市场规模定为也就很难把控。市场很小就盲目创业,那么从市场获得的利益将很难维系企业的运营成本。

相关范文推荐

    最新给退休老师的慰问信(精选8篇)

    通过编辑,我们可以挖掘文本的潜力,使之更好地传达作者的意图。编辑还要注意语言的精准性和准确性,不仅要运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还要注意语法规范。以下是一些对于编辑总

    最新读一本书心得体会(通用5篇)

    通过培训,我学会了更有效地管理时间和资源。以下是一些教师在教学反思中总结的一些教学策略和技巧,大家可以参考一下。读一本书心得体会篇一在廉政教育活动月期间,我阅读

    诚信的励志语(模板10篇)

    请告诉我您需要什么样的帮助或信息。提前向上级预约,请示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好表达的语气和态度,展示出专业和积极的态度。在请示过程中,可以请教领导或同事的意见和建议,

    护士的演讲稿精彩段落(精选15篇)

    国旗下聚集了人民的心声和希望。以下是一些人生感悟的故事,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护士的演讲稿精彩段落篇一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姐妹们:大家好!您见过连绵起伏深远

    2023年读生命生命有感精彩段落(大全6篇)

    导游词是一种用于向游客介绍景点的口头表达方式,它可以使游客更好地了解和体验旅游目的地。导游词的内容要全面翔实,但也要避免信息过载。导游词范文中的语言表达、节奏掌

    2023年小学英语教师个人教育工作总结(优秀16篇)

    保险工作总结可以与其他部门共享,促进内部协作和信息共享,提升整个组织的综合竞争力。幼儿园工作总结:勇担责任,开创无限可能。小学英语教师个人教育工作总结篇一在本学

    2023年在食堂洗碗工作的心得体会(通用10篇)

    工作心得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实习心得,希望能够对同学们在写作实习心得时提供一些思路和指导。在食堂洗碗工作的心得体会篇一一、

    小暑节气祝福 小暑节气微信祝福语(模板18篇)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在步入新的阶段之际,我对大家的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在致辞致谢中,可以表达对他人的帮助和支持表示由衷的谢意,并展示自己的成果和发展。以下

    2023年婚礼答谢宴致辞(实用8篇)

    就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耐心和毅力,不断适应和调整自己。写一篇出色的就职总结,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提炼自己的经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提高就职效率和工

    最新国庆的诗句有哪些(模板20篇)

    条据书信的排版和格式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包括日期、地址、标题等的明确标注。在书写条据书信时,要确保清晰可读,避免模糊和错误信息。如果你对写条据书信还有疑惑,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