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研究类论文提纲(通用10篇)

时间:2023-09-28 作者:念青松应用研究类论文提纲(通用10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应用研究类论文提纲篇一

学生自我评价是探究性学习的一种很好的评价方式。自我评价可以只评优点,不作检讨,不计缺点。每位同学的自我评价中,尽可能地列举自己在这次活动做了些什么,有哪些收获,哪怕是一次失败,如果从中得到了某种启示,这也是收获。在自我评价中,要充分体现重过程的全新学习理念,充分肯定自己,树立学习信心。当然,做得多的同学,他在自我评价中自我展示的东西就多,反之就少。这样做,并不意味着同学相互之间缺少差距,自我评价优点、收获的多少,实际上已经反映了学生间的差距相信他们自己也将会意识到这种差距,以后会引导他们缩小这种差距。小组互评是小组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当然做为教师的我也可以参与其中,由于在一开始就注意记录和收集小组内部的各位同学的活动情况,因此开展小组互评实际上就很简单了。每个小组在活动结束阶段交来本小组的活动记录,记录本上有小组的各个成员在各阶段的活动表现,包括他提出了哪些问题,承担了哪些任务,完成了哪些工作,出了些什么好主意等等。在活动的结束阶段,小组宣布这些记录,这就是评价,这些记录就反映了小组的每位同学的学习情况,因此,就不再有传统的子虚乌有的评功摆好了。甚至有的同学还“斗胆“指出了我的不少不足之处。这样的评价就有利于同学们进一步修正自己的研究成果。

最后,webquest中的课题总结应该由师生共同进行,由个人代表总结个体在活动中的收获,由小组代表总结小组活动的经验教训,老师也应该总结自己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体会以及自己在这一次活动中学到了些什么。我认为老师的态度是十分重要的,它是为学生作的一个表率,研究性学习的原则应贯彻于始终,包括老师在各阶段的表现、态度。同学们在总结和心得体会中大都表示,在研究性学习中能学到这么多课本上根本无法学到的知识和体验,是他们开始时万万没想到的。这次研究性学习也令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在教学中常常以一个学生答卷上的最终答题为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唯一凭证。这次活动中,有些在平时考试中成绩偏差的学生却态度积极、表现出色,同学们对他们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精彩表现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相信这会使他们增强自信心,调动积极性,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成长产生正面影响。我深深感到我们过去的教育,的的确确只培养了一种埋头苦读的“人才”,而许多本也应该是“人才"的同学,却被我们这些教育者给有意无意地扼杀了,这是多大的罪过啊。

应用研究类论文提纲篇二

摘要: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信息化技术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其应用也不在局限于传统的新兴科技行业,建筑工程管理中也有了更多的应用。信息化技术的加入,使得建筑工程的管理更加科学化和高效化。本文在探讨信息化对其重要性的基础上,对信息化技术应用中产生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试图构建其应用模型。

关键词:信息化;工程管理;建筑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将其应用到行业中来。建筑行业作为传统行业,也随着与信息化技术的结合,而给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建筑行业的传统管理模式中,常常因为中间环节的信息传输错误,从而造成整个管理链条中因此错误。而信息化技术的加入,则有效的避免了这种错误的产生,使得信息共享的同时,管理效率更加高效化,从而为企业增加更大的利润空间,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1信息化对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意义

(1)从成本管理的角度而言,信息化技术的加入,使得传统的管理有效避免了信息传达的不对称性和错误性。企业各部分之间的信息共享,能够使得部门间信息得到及时传递,极大的避免了滞后信息的产生。这种信息技术的应用,会极大节省信息流通所需要的时间,也极大地降低了信息流通时所产生的成本。(2)从施工管理的角度而言,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原本的信息流通更为及时准确,这种及时性,可以有效增进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协同性,使得项目在管理过程中可以的得到更为高效科学的决策,从而在管理过程中,施工方可以依据信息化所提供的的数据,迅速及时的提供出最为合理的决策方案。(3)从信息传输管理的角度而言,原本的信息传输所需的时间显然更为漫长。而在新时期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低下的信息传输效率,必然会极大阻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提升企业项目管理决策时的信息传输效率,也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增加极大的优势。

2信息化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信息化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虽然能为企业带来诸多优势,但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1)局限性。当前很多企业在对信息化进行应用时,只是简单的将其理解为信息平台的建立,认识不到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种较浅层次的理解,直接导致了信息化平台的出现最终成为企业业绩的展示平台,并未能发挥信息化的真正作用。(2)认知错误。认知错误也是企业信息化应用产生局限性的根本原因。诸多企业错误的认为信息化就是电脑化,于是出现了配备几台电脑,以电脑代替手工劳动的错误现象。这种错误的认知,从根本上限制了企业信息化的进一步深入与发展。(3)缺乏科学标准。当前我国的建筑管理中的信息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从全国范围来看,并没有统一的科学标准。各企业在具体应用时各有侧重,时有偏差。缺乏统一的数据规范,这就导致了信息化应用过程中的发展缓慢,极大地影响了原本企业信息化所能带来的优势。

3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应用措施

(1)细化分类,构建系统。笔者通过大量的研究与总结,依据信息化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可将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依据工程管理的项目进度的信息化应用可称之为进度管理信息;企业在工程过程中的合同事宜可称之为合同管理信息;成本与收益的体现可以称之为投资控制信息;建筑工程中的质量把控信息化可称之为质量管理信息。细化其分类之后,系统化就显得更为重要。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的组成来源于多方面,如施工方、建设方、供应方等。一个项目的最终顺利完成,是多方共同协调的成果。一个成功的项目,必然是多方协调、共同控制的结果。因此,为使得企业获取最大利润,让信息化在其应用后为企业带来最大利益,构建其系统化就显得至关重要了。(2)规范门类,统一标准。建筑行业的范围包含广泛,有土木建筑企业、房屋建筑企业、装修建筑企业等。依据各企业的不同特点,应当将其门类进行规范化,使得建筑行业中因各企业自身特点的'不同,制定出适合各门类企业的合理方案。在将其门类科学分类的基础上,应当推进标准化管理。缺乏标准化的管理会极大影响企业信息化的应用效果,科学的标准化更加有利于信息化技术应用时效率性。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通常只是将关注点停留在各部门间的协同配合上,对于信息的传输时效往往容易忽略。建议统一的科学标准,从人力、物力、信息上着手,将建筑工程管理的各项目信息化,以量化的标准体现出来,从而达到管理过程中的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一个科学的统一标准,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出信息化在建筑企业应用中的最大效用,会为企业增加更多的活力,为企业在严峻的市场竞争中发挥出更为强大的企业竞争力,从而使得建筑企业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当前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发展,各行各业都已经开始了信息化的进程。在建筑行业中,信息化的应用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未来建筑企业增强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驱动力。建设工程管理中的信息化应用,不仅可以有效增加其信息传输的时效性与及时性,更加可以推动建筑企业的整体良性发展,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应用研究类论文提纲篇三

[摘要]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如何对研究性学习进行合理的评价,目前尚处于争论与探索过程中。根据研究性学习的“生成性”、“非预期性”等特点,运用档案袋评价可能是一种较为合适的评价方法。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表现性评价;档案袋评价

一、运用档案袋评价的目的

对研究性学习产品进行评价,不太适合采用传统的“纸笔测验”(paper-penciltest)方式,更不适合采用“标准化成就测验”的方式,这是由研究性学习自身所固有的属性所决定的。我们知道,绝大多数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基础”或者“以项目为基础”的探究学习,这种学习起初只有一个问题或一个主题,通过学习最终究竟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比如,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做什么),教育者很难在学习之前就加以具体规定或精确预测,因此,这种学习具有“生成性”“非预期性”特点。再者,研究性学习特别看重个体从探究过程中获取的独特“学习经验”或“体验”的成长价值,“学习经验”或“体验”显然不同于教材或书本上的“客观知识信息”,后者是可以通过纸笔测验或标准化成就测验加以检测的,而前者则行不通。对研究性学习,我们只能通过收集、记录学生在从事问题探究的实践行动中的具体表现来给予评定,这种评定就是“表现性评价”(performanceassessment)。

所谓“表现性评价”主要是通过可直接观察的实际行为表现来考查一个人掌握有关知识、技能或具备某种态度的程度[3]。这种评价重在考查一个人将知识、理解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能力或者使用有关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重在考查一个人对有关知识的积累和占有程度。要实施表现性评价,则必须先对学生的实际表现加以观察,并将观察的内容收集、记载下来,这是实施表现性评价的前提条件。收集、记载学生实际表现的方法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档案袋”(portfolios)。档案袋是展示每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进步,以及反映学生学习成果的一个集合体,同时也是教师观察学生学习成果和学习进步的窗口。在国外,从幼儿园到大学,所有年级的学生都使用学习档案袋,某些重要学科也使用学习档案袋[4]。

档案袋评价(portfolioassessment),实质上是表现性评价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主要是通过系统收集反映学生行为表现的典型工作样品(这些样品是有意识挑选取出来的,既包括“终端产品”又包括“过程产品”,且不限于书面作品),展示学生在某一时期内为实现目标所做的各种具体努力,以及通过这些努力取得的进步与成就[5]。

20世纪80年代以来,档案袋评价在西方一些国家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与推广,档案袋评价主要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在教育评价上的反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在不同的情境中需要被重新建构;学习是真实生活的应用,是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多方位的人际活动中的主动建构过程。所以,这样评价技术旨在提供有关学生的实际水平,重视发展的过程,从多角度多侧面来判断每个学生的优点和可能性。

二、档案袋评价的设计方案

档案袋评价的方案设计要考虑以下因素:评价的目的和目标、对象、内容和范围、方法、工具、评价者、时间和场所、评价(价值判断)的标准等。根据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档案袋的内容可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研究方案设计过程的资料,包括课程研究方案、调查方案、实验方案等资料;二是收集信息和研究过程资料,包括活动进程、周记、中期汇报、收集的参考资料等;三是研究成果包括结题报告表及各种形式的报告正文等;四是指导教师指导记录;五是评价方面的资料,包括学生自评、指导教师评价、成果评审、成果答辩等资料。

收集以上一至四方面档案内容的工具再加上自评表可称之为《形成性手册》,它是重要的评价工具,它所收集的资料是过程评价的重要依据。形成性手册一般由以下表格组成:课题研究意向表、课题认定表、课题研究方案表、调查研究方案设计表、实验方案设计表、课题研究活动进程表、课题研究活动、课题研究活动中期汇报表、课题研究过程与结题中搜集的资料列表、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指导教师指导记录表、课题研究学生自评表。除《形成性手册》外。其他工具主要有以下几种:课题研究指导教师评价表、课题研究成果评价表、课题研究成果答辩评审表。各评价工具的构成举例如下:

(1)课题研究意向表:由班级、拟研究的课题领域、拟聘请哪个教研组教师指导、课题组组长(姓名、联系方式)、课题组成员、教研组配备的指导教师(姓名、联系方式)。

(2)课题研究方案表:由课题研究的目的、课题研究的内容(包括课题确立的依据与现状分析及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该课题的创新之处等)、课题研究的方法、课题研究的步骤、课题成果形式和课题指导教师意见等到六部分构成。

(3)课题研究活动周记:由时间、工作主题、周记内容构成。要求每周填写一次,内容详实,可包括:课题研究活动是如何展开的,研究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与困惑,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或困惑,在解决这些问题或困惑时有哪些收获或体会。

(4)课题研究成果评价表:由课题名称、课题组成员、指导教师、评价标准与要求、评价等级、评语构成。其中对论文的评价标准主要有科学性、社会性、创造性、学术性。课题研究成果指的是最后的研究报告,可以是论文、多媒体课件、小制作等各种形式。

(5)课题研究成果答辩评审表:由课题名称、学科领域、课题组成员、指导教师、评审内容及标准、综合评价、评审组专家签名构成。其中评价内容与标准分别有:书面论文等级、论文表述(从清楚和完整两方面各分三个维度,如清楚、较清楚、不清楚)、成果的科学性(高、较高、一般)、成果的可信度(高、较高、一般)、回答问题(从正确、清楚、完整三方面各分三个维度)、时间的运用(合理、一般、较差)、协作能力(出色、较出色、一般)、仪态(好、较好、一般)。

三、研究性学习中档案袋评价的实施

高一入校时,给每个学生发一本《形成性手册》,供三年使用。目前档案袋评价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档案资料与评价之间脱节,造成档案是档案,评价是评价。因此,必须采取档案与评价相结合办法来保证档案袋评价的实施。

第一,组织大班交流以及组与组之间的交流,使指导、评价与学习过程三者统一起来,充分发挥了档案资料的评价作用,这一点正是档案袋评价的关键,使档案形成的过程同时也成为评价的过程。

小组之间的交流由每个班设置的班级课题研究辅导员组织开展(答辩前的交流指导老师一般不参与),辅导员一般由班主任担任,经由学校培训。每次交流前辅导员要求小组事先做好准备,如记好周记,根据周记的内容把要交流的内容整理成发言稿或课件,检查学生手册并做好记录,打合格与不合格。交流时每个小组带好《形成性手册》,辅导员带好检查记录,每个小组讲讲课题进展情况,包括收获与疑惑,其他小组同学听后谈谈自己的所受的启发并提出意见与建议。辅导员根据检查情况进行宏观的辅导与评价,肯定优点,指出缺点,并叮嘱小组及时找指导老师以得到专业指导。每个课题组与组之间一般交流四次,每次交流都围绕一个主题,四个主题分别是课题认定、方案设计、中期报告和成果结题。每个小组都有机会参加交流。交流的主要目的是组与组之间的成果分享及小组之间的互相借鉴,参加交流的组自主做交流记录与否不做硬性规定。

最后一次交流是结题答辩,分人文和自然科学两个小组。答辩程序为小组汇报---评委提问及答辩---评定等级。汇报的内容为五部分:课题的提出、课题的特色、课题的研究过程、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开展研究的收获与体会。答辩最好在班里进行,以让更多学生受益。评委由课题研究工作小组成员、班级课题辅导员、学生组成。

第二,把档案袋资料作为最后评定成绩的依据。终期汇报每个小组交一份《形成性手册》,两份结题材报告(一份打印稿和一份电子稿)。二者加上结题材答辩成为确定小组成绩的最后依据,对小组成绩评定等级。

小组最后的成绩评定主要是看研究成果,即结题报告和答辩。结题报告由课题研究工作小组(主要由各教研组组长组成)进行评定,结题答辩成绩由评委评定。成绩均分a、b、c、d四等,a等占课题的1/3,b等占1/3。

个人成绩主要看小组成绩和指导教师的评价,指导教师的评价侧重于学生在过程中的态度,以《形成性手册》和组间交流时的表现为评价依据。凡小组成绩合格,学习态度好则给予小组内每个人相同的学分。

四、档案袋评价的功能

教学中的档案袋评价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功能。

1.对《形成性手册》的价值,大多数学生认为可以留下学生整个研究过程的足迹,特别是周记、资料收集表、自评表等,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自我评价的习惯与能力、促进学生自我反思等到有重大的作用。

2.学生的研究过程留下了一个系统的记录,有助于学校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校制定和改进教育和评价计划,帮助指导教师识别学生亟待改善与提高的学习领域,为其日后指导学生进一步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参照。

3.为后任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实施因材施教提供参考。为后面写结题报告及日后的总结积累了丰富的、鲜活的、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

4.学生非常喜欢这种学习指导与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小组内部或小组之间及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评价以及教师的现场指导与评价是课题研究开展的重要动力。

5.展示学生从事研究性学习的原初经验及进步历程,待学生毕业时作为珍贵礼物赠给学生纪念。

6.作为家校合作与联系的纽带,为学生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进而提供相应的支持或配合服务。

7.为高一级学校选拔新生提供参考。

五、档案袋评价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档案袋评价有一定的难度,主要表现在工作量大,内容多,标准化程度低度,主观性强等方面。在操作中应当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档案袋中究竟要涵盖哪些内容并没有硬性规定,关键在于明确建立档案袋的目的是什么,对象是谁,如何使用,对学生有什么帮助。

2.各种作品或样本要达到一定数量,这样才有说服力。

3.档案袋的保管和放置要因人而异。年龄小的学生应由教师保管,年龄大的学生由他们自己保管。档案袋应放在最方便的地方,以便随时查阅。

4.学生有选择确定和评定作品的主动权。一方面,教师可以与学生协商收档案袋的作品;另一方面教师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目的是把学生由原来依赖别人评价转变为独立自主的发展。学生可以自主选出满意的作品,根据个体的情况自我评定所选的某些作品,自我评定的结果可能因人而异,但有利于促进个体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通过上面对档案袋评价在研究性学习中运用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作为质性评价的典范,档案袋评价符合国内外教育评价改革发展中以人为本、追求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在我国研究性学习评价中应积极地引入和推广。然而,我们也必须注意到,与其他评价方法一样,档案袋评价也不是一剂“万能良药”,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潜在的局限性,再加上它还是一个“新生儿”,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我们应该以辩证的思维方法来看待它,在实践中积极探索,逐步完善和改进。

参考文献

[1]邹尚智.研究性学习指南[m].北京:中国人事出出版社,.1-2。

应用研究类论文提纲篇四

案例研究在我国当前法学理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比较普遍。为推动当前的教学改革、提高法学课程的教学质量,需正确认识其与案例教学法的区别,明确其性质和地位,加强对其的系统深入研究,从诸多方面上对其进行改进。

在法学课程的教学中,案例的合理应用对于加深学生对法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加强学生对法律基本规定的掌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从我国实践中的情况来看,案例多被用于理论教学中,其应用的形式多数并非单纯的“以案例理”或者“举例教学”,而表现为一些简单的案例研究(casestudies)。正确认识案例研究在理论教学中的应用与案例教学法(casemethod或casebookmethod)的区别,确立其相对独立的地位,加大对其的研究力度,改进其效果,对于推动当前的教学改革、提高法学课程的教学质量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案例研究在理论教学中的应用与案例教学法的区别

由于在我国占据主流的传统教学方法存在不少弊端,人们多年来一直都在努力对其进行改革。在这些改革中,案例研究的应用就是一种比较重要的形式。当谈到案例研究在教学中的应用时,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案例教学法。许多人甚至在认识上存在一个误区,即案例或案例研究的应用等同于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实际上,尽管案例研究与案例教学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但案例研究在教学中的应用并不完全等同于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应用案例研究的教学也并非都是案例教学(casemethodteaching)。

案例教学法是舶来品。综合国内外有关它的多种界定,可以看到,它是一种与课堂讲授法相对的、以强调学生主动学习为理念、以案例为教学媒介、以学生讨论为主要形式、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法。它的应用将为学生提供一种解决实践问题的具体情境,让学生自己或通过团队的形式去解决实际问题,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实践教学色彩。

在案例教学法中,案例并非仅仅是讨论分析的对象,而是对案例研究的结果的表述。案例研究包括案例主题设计、背景分析、问题设置、情境和细节描述、分析和讨论、得出结论和进一步思考等多项内容或活动。它也揭示出了案例教学法的内容与实质。从国外的情况看,尽管它本身是一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但当作为一种方法应用于教学中时,它在很大程度上就等同于案例教学法。

然而,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案例研究在教学中的应用基本上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应用于实践教学中,另一种情况是应用于理论教学中。前一种情况实际上就是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出现这种不同于国外的情况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案例教学法的适用条件非常高,在我国推行的难度较大。当前国内真正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并不多。另一方面,案例研究在理论教学中的应用较为灵活,且具有很多类似案例教学法的优点,得到很多教师的青睐。当前国内所谓的案例教学多属于这种情况。

这两种情况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从性质上看,前者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属于实践教学的范围,而后者用来增强理论讲授的效果,仍从属于理论教学的范围。从条件上看,前者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较高,教师需要精心挑选案例,预先对其进行许多的分析研究,对教学进行详细设计,学生需要具有较强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预先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本科高年级学生或研究生才能胜任,而后者的要求相对较低,教师只是在理论讲授中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引入案例,引导学生结合正在学习的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一定分析、讨论和思考,二者都不需要太多的专门准备。从教学操作上看,前者的.教学环节颇多,操作难度非常大,效果不易控制,而后者的主要还是理论讲授的环节,非常灵活,操作难度较低,效果也容易观察控制。

二、加强案例研究在我国法学课程理论教学中应用的对策

案例研究在我国当前法学课程理论教学中的应用比较普遍。这主要是由三个方面的原因决定的。第一个方面是包括法学教育在内的高等教育不同于初等、中等教育,教育对象具有一定的分析、思考能力,专业教育的性质决定了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既要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又要注重实践技能培养,因而案例在教学中的应用不同于简单的“以案例理”或者“举例教学”。第二个方面是案例教学法自上个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后已产生了较大影响,且其与法学课程教学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许多法学专业的教师对其都有所了解并在实践中努力地去应用,但由于其适用条件非常高,因此大多数教师都采取了一种变通的方式,即把案例研究应用于理论教学中,而非完全应用。第三个方面是案例教学法与英美法系的判例法传统有着天然的契合性,而与包括我国在内的大陆法系的成文法传统存在相当大的距离,案例研究在法学课程理论教学中的应用更适合我国法学教育的目标和特点。

由于人们对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案例研究、实践教学等的认识尚存一些不足,案例研究在我国当前法学课程理论教学中的应用产生了不少问题。首先,人们未能充分认识到这种应用与案例教学法的区别,在很多情况下甚至认为二者是等同的,这导致了其在我国法学课程教学中失去了应有的独立地位。其次,有关这种应用的研究非常少。当前,有关案例教学法的研究比较多,有关案例研究的探讨也有一些,由于案例教学法与案例研究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后者几乎完全可以归入到前者的范围中。最后,在实际操作上存在一些问题。在教学设计方面,对案例研究的应用缺乏整体设计,对案例的分析研究不够,即兴发挥的情况较多,抑或对案例研究的定位不当,案例选择过大,与理论教授的性质不符。在案例选择方面,案例来源不明确,甚至道听途说,案例选择过大或过小,案例无法与所讲的理论完全匹配。在问题设置方面,设置的问题太简单,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抑或设置的问题太深,学生根本无法解决。在案例介绍方面,不介绍背景信息,案情描述过长或过短。在学生参与方面,参与的学生太少,学生分析讨论的部分太少。在案例总结方面,总结过于简单,不能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

针对这些问题,当前需要从下列三个方面上加强案例研究在我国法学课程理论教学中的应用。首先,充分认识到这种应用对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法学课程教学质量乃至促进案例教学的重要作用,明确其理论教学的性质,确立其在教学方法体系中相对独立的地位。其次,明确这种应用与案例教学法、举例教学等的区别,加强对其的系统深入研究。最后,借鉴案例教学法的内容,从教学设计、案例选择、问题设置、案例介绍、学生参与、案例总结等诸多方面对其进行改进。

应用研究类论文提纲篇五

摘要:本文针对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进行分析与探讨,首先描述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的就如何有效地防范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与建议,以促进企业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危害;措施;经济运行

一、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产生的原因

1.企业受到利益驱动

利益驱动是会计信息失真的最根本原因。

在与会计信息相关的利益中,处在首位的是企业利益。

企业向投资者、债权人和国家管理机构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以获取他们的信任,从而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以及更少的税金支出。

久而久之,在各种短期和长期、地区、部门和国家的利益驱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走上了这条“造假路”,制造失真的会计信息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2.法律约束和治理不严格

会计失真对于现阶段各企业来说是一个较严重的问题,我国涉及会计信息失真的相关法律法规也很多,例如《会计法》、《公司法》等,但不论法律制度再完善,缺乏严格的执行力也无济于事。

企业之所以频繁出现会计信息造假行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对违法违规行为,处罚力度轻、执法不严,缺乏严厉的刑罚和经济制裁,对造假者不追究或处罚从轻,使企业看到了造假后的会计信息带给他们的利益,这就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愈演愈烈的一个主要因素。

3.缺乏完善的会计法规体系

存在着彼此矛盾、彼此不相符的情况,一方面给企业带来困扰,分不清楚究竟该参照哪一种,另一方面在这些制度的指导下,很容易产生有悖实际现象的会计信息。

4.会计监督机制不健全

我国现有的会计监督体系主要包括:内部监督、外部监督以及国家监督。

从国家的要求上来讲,这些监督部门应该严格行使各自的职权,对企业的会计行为严格监督,但是社会中的实际情况却并不是这样,一些监管部门在监督力度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弱,例如税务机关、银行、工商部门等,这些部门存在包庇下属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真实性的保障。

另外,由于监管工作繁重的工作量,使得一些机构只侧重于监督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对于其真实性便有所忽略,被不法分子钻了空子。

这就使得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越来越得不到保障。

5.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以及个人利益问题

会计从业人员在工作中主要应具备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

另外,整治素质在这些会计工作人员身上也得不到体现,他们为了赚取个人利益,违背正确的政治立场,与他人勾结制造虚假会计信息。

6.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不合理

而且现在的社会经济状况下,股东们在投资后主要关心的是如何获得该企业在股市中的股票转让收益,因此对企业经营状况如何、企业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可靠等问题并不在意。

除此之外,企业对各岗位人员的选择也存在漏洞,譬如说企业的董事会成员都是本企业内部的人员,这就使其行使监督职能的时候存在包庇或者其他舞弊现象。

这种内部结构的不合理性,势必会产生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二、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措施

1.建立企业激励约束机制、改善企业测评方式

企业经营者受某种利益驱动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需要采取措施来抵制这一利益驱动的问题。

这就需要建立企业激励机制,最大程度的保障企业经营者和所有者的利益能够接近一致,以纺织企业经营者以各种借口妨碍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另外一个行之有效的措施是改变企业现有的单纯通过数字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方式,另外加入通过非数字形式的标准作为衡量企业经营成果的标准。

这样就避免了由于单一通过会计报表反映经营成果而造成的蓄意造假现象,可以有效避免会计信息失真。

2.建立企业会计信息社会公众平台,多渠道公开会计信息

任何一个企业都有公开其会计信息的义务,然而现如今由于信息成本高、公开信息的渠道不够多等原因,企业经营者在披露会计信息这一项工作上是能省则省,尽可能少的披露,导致的结果是信息使用者之间所获得的信息分布不均,影响了这些使用者做出准确的决策。

因此,怎样才能高质量、多渠道的将企业的会计信息公布于众,是一个急需改进的问题。

而依照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在此方面的成果似乎并不那么显著,这就需要我们参考国外一些相应的处理办法。

首先,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进行披露的职责,在披露之后,由专业检查机构对其查验、汇总,确保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准确无误,之后再出具相关证明,提供给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保障会计信息披露工作的确切实施。

其次,还可以借鉴美国的edgar系统。

建立了电子化的会计信息披露系统,一方面提升了工作效率,使会计信息披露有章可循,一方面减少了人力,节约了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降低了成本。

应用研究类论文提纲篇六

摘要:民事诉讼法本身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民事诉讼法学本科教学必须与实践密切结合,而这种结合最便捷的方式就是运用案例教学法。运用案例服务诉讼法教学不但会使课堂变得生动、具体,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法律思维能力和案件分析能力,可以更好地使教学服务于学生日后的工作实践。

关键词:法律思维;案例教学法;诉讼法学

一、民事诉讼法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法学教育承担着培养法律人才、传播法律知识的重任,如何培养出色的人才,如何有效的传播法律知识,是我们需要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当前,我国各个高校民事诉讼法学教学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以灌输式的课堂教学为主的民事诉讼法教学主要还是停留在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灌输专业理论知识,学生常常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过了一段时间就把知识又“还给”老师了。教师在课堂上过于主动,经常是一“灌”到底。这种教学方式只能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能力,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锻炼较少。但作为法学专业的学生,积极思辨,主动探究的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是通过灌输教出来的学生根本不能应变社会复杂而又变幻莫测的案情的发展,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是僵化的。正是因为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使教出来的学生不能及时应付突发地问题,不能果断的处理问题,不能独立的思考问题,缺乏应变能力。我们急需改变这种局面,引进新的教学方法。

二、民事诉讼法学课程中案例教学的评析

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和概念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本文所讲的案例教学法建立在成文法和相关法学理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应用成文法和相关法理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除非理论上存在分歧的问题,案例分析结论应当一致。案例教学法还不同于讲授法中的举例授课方法。在讲授教学中,教师也会在讲授过程中举例或者在课堂上分析相关案例。但这时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主体,由教师进行案例讲解或者由教师积极主动地指导学生分析案例,这跟案例教学法的方法和目的结果都不一样。另外,典型的案例教学法是完全脱离教师的讲授,由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分析和对教师的提问获得解决案例问题的知识和能力,但这种方法必须在高年级或者专业知识层次相对较高的学生中应用。

目前,我国各地高校的民事诉讼法学教学中大多都能溶入案例教学法,但这种案例教学法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首先,所选的案例缺乏新颖性。不少教师的案例都是若干年前的,多年都不更换。如果教学内容发生变化,而案例没有作出相应的调整,这样会使教学内容与所选的案例相脱节,达不到教学效果。学生也会对这种案例产生厌倦,案例中所提出的问题也不会激起学生们的兴趣,很难达到培养学生法律思维能力的目的。

其次,有些教师习惯于随机虚构案例,导致不少案例缺乏针对性,逻辑性也较差,学生对案件的兴趣大打折扣。教师虚构案例,这样的举例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些案例在当时学生也许会记得,但事后会忘得一干二净。按照教育心理学一般常识的理解,学生在听到老师举案例时候一般都喜欢听一些真实的、就发生在身边的案件。真实的案例,有真实的时间、地点、人物,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而且记忆深刻,不容易忘记。但一些老师往往忽视这一点,认为只要随便举一个跟教学内容有关的案例就行了,这样不但会使教学质量受影响,而且学生对这种案例没有兴趣。

再次,师生之间的互动效果差。目前,很多学校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种互动方式是很好,很多老师也在采用这种方式教学,但是,教学效果各不相同,大部分不尽人意。

三、诉讼法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组织与施行

1.案例教学法是将抽象的诉讼理论和条文化的枯燥程序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方式,是与司法实践相结合的桥梁和纽带,是在诉讼法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的有益尝试。案例教学法虽然是诉讼法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但其在诉讼法教学中的应用尚处于发展阶段。另外,以案例为中心的方法和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挑战,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首先要具有良好的理论素养,对新情况、新问题既要敏感,又要把握好方向,在教学中的应用要适度、准确。这样既能使案例贴近社会生活,又能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并对学生保持持久的吸引力,达到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双重目的。

其次要对诉讼法学知识有深刻的领会,这样才能保证对案例的挑选既能适应教学的要求,又能符合精、优的标准,使得对案例的运用达到可以深入浅出、游刃有余的境界。再次要有开放的视野,对非专业知识要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灵活地驾驭五花八门的案例内容,既增添教学的趣味性,又能围绕教学的中心任务开展活动。

2.案例教学法还要根据教学内容作一定的调整,所以,我们首先要依据教学大纲对民事诉讼法学教学内容进行分类。笔者认为,民事诉讼法学全部教学内容可以分为基础理论、总论、分论三个部分,并以此为基础确定各个部分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以及案例在教学中的比重。基础理论部分纯理论性问题多,抽象性、综合性强,与实践有一定的距离,而且有相当的内容是无需借用案例来说明的,所以对于这个部分的教学应以讲授为主,中间穿插一些案例。引用案例是为了解释相关理论,帮助学生理解、吸收。

3.具体说来,民事诉讼法学的案例选择应本着以下几项原则

第一,相关性原则。这是教师在选择案例时首先要考虑的。我们要依据诉讼程序处理案件,但案件的处理过程并不是千篇一律的。所以,要挑选与要说明问题有密切联系的案件。第二,典型性原则。这是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重点考虑的问题。案例应突出地反映教学内容的全貌,要充分、直观,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确立区分相似问题的尺度,突出案例的个性。案例的来源既可以是一些经典案例,也可以选择近阶段的典型案例。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见习报告选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比较典型的案例,因为学生曾经亲身参与这些案例,对这些自己熟悉但存在疑问的案例进行分析,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在选择案例时应注意,除经典案例外,应尽量选择近期发生的案件。第三,目的性原则。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密切围绕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整体布局,切忌为举例而举例。第四,适度性原则。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的举例数量、频度要适当,因需而设,不可堆砌案例;另一方面,教师所用案例的复杂、难易程度要适中,做到与其他教学方法相辅相成,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笔者认为,系统的案例教学法首先要建立一个案例库。案例库的建立需要较长的时间准备和一定的人力物力的投入。哈佛大学的案例库建立历经十几年,由专门人员负责案例的搜集分类,投入了大量的成本,并且在哈佛大学采用的是单纯的案例教学法,也就是没有教师讲授这一环节,因此学生有很充足的时间来分析比较多的案例。而我们在民事诉讼法教学中,因为是在讲授后配合使用案例教学,比较现实可行的是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案例数据库。当然,这套案例要求有组织、有层次。首先,案例的选择要跟教学进度大体同步,每个案例紧扣某一章的知识点,便于学生在案例分析时应用把握。对于知识点较少,比较容易自学的章节,也可以较教学进度适当超前,调动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其次,案例的选择要有层次性,前易后难。排在前面的案例要简单一些,知识点相对集中,待学生掌握的内容越来越多时,排在后面的案例可以逐渐复杂,集中几章的知识点以提高难度,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同时也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

4.关于案例在教学进程中的安排问题

笔者认为,教学者应灵活掌握。教学进度不同,案例作用也不同。教学活动是逐步深入、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教学,其目的和要求是有差别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案例时也要合理安排。笔者将案例的应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习掌握阶段。选用与教学内容直接相关的案例作为问题提出的起点,运用分析方法,引出诉讼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制度。从而使学生了解诉讼中的各种程序、规则,初步掌握诉讼法中的各种规定、诉讼法律应用的基本思路和技巧。第二阶段是评价判断阶段。选用较综合、复杂、完整的案例,通过录像、幻灯、电影等教学手段进行展示,引导学生对案件处理过程进行评判,检验和巩固教学内容。第三阶段是实践阶段。这个阶段要以前两个阶段作为基础,在学生有了较扎实的知识积累和一定的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后,精选综合性案例,让学生对案件处理的整个程序进行模拟,通过独立体验,锻炼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从而达到学以致用。

5.案例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还要注意把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与有的放矢的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中,在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全面、立体地介绍案例的同时,要注意运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参与程度,以即兴讨论、分组讨论、分别讲评和集中讲评为主,以旁听、模拟审判、实际办案为辅,多种教学形式交叉使用,并不断完善,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

在案例的具体运用中,教师要做到悉心讲评,举一反三。讲评是案例教学法的关键。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手段、教学形式,案例之后必须讲评。讲评的方式很多,可以是学生互评,也可以是教师讲评,如有条件还可以请实践工作部门的人员进行讲评,其中以教师讲评最多、也最重要。讲评可以多种方式并举,也可以择一而行,但教师要注意拾遗补缺,以便系统地完成教学任务,使案例始终围绕着教学这个中心。讲评要注意切忌就事论事,要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前后贯通,看待问题要全方位、多层次,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及广度,帮助学生学会灵活处理诉讼问题的技巧和方法。

应用研究类论文提纲篇七

我叫****,就读于***大学计量与测试技术专业。在大学里经过良师的精心指导以及自己的奋力拼搏,我逐渐成为了一个能适应社会要求的人,并为做一个知识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大学期间,我始终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目的,以个人的全面发展为奋斗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我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发挥自己的'特长;挖掘自身的潜力,结合暑期社会实践,从而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能力。除了必修课外,还自学*******等方面的知识。学习之余,我坚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与社交活动。在思想行为方面,我作风优良、待人诚恳,能较好处理人际关际,处事冷静稳健,能合理地统筹安排生活中的事务。

作为研究新生,我所拥有的是年青和知识。我希望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能以自己开朗随和的性格和大家成为好朋友,相互帮助把研究生阶段的生活过的充实!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应用研究类论文提纲篇八

摘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生与数学的关系、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数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态度,可以将情感融入教学中,从而实现教学过程中的情智共生的效果.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应该是积极的、主动的,具备一定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得到提高,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关键词:初中数学;“共生”教学;初中数学

“共生”教学指的是,教师不仅要重视教学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并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情感,包括师生关系、学生与数学的关系,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态度,等等.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知识水平和数学学习能力得到提高.下面就初中数学“共生”教学谈点体会.

一、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生与数学的关系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决定了学生对于该学科的爱好.比如,常常有这种情况出现,学生因为对某个教师的偏爱,从而学习这位教师所教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格外优秀.教师可以利用这种现象,在学生中建立自身的良好形象,使学生对自己有更多的好感,与学生保持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同时,学生与数学的关系也决定着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比如,学生如果意识到该门学科比较有趣,就会对它更加好奇,更加努力学习,提高该门学科的知识水平.因此,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学生与数学的关系,对学生的初中数学学习是极为重要的,是情智共生的前提.例如,在初中数学教学的第一节课上,教师可以通过对自己的介绍拉近自身与学生的关系,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并在课堂上穿插一些有趣的笑话,提高学生对自己的好感度,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可以利用自身对于该门学科的了解,结合实际生活,使学生意识到数学学科的闪光点,也可以讲解数学概念的来源的小故事,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从而感受到数学比较有趣.同时,在讲解相关典故时,教师表现出来的专业性,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魅力.

二、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数学情境

情智共生中的情,不仅表现在师生感情和学生与学科的感情,还包括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产生的对于数学知识的渴望的感情.学生对知识的渴望程度的高低,是由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决定的,也是由教师在课堂上引导的.比如,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吸引学生的关注,或者根据学生的兴趣所在而投其所好,讲授数学知识和内容,等等.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构建一个有利于学生产生学习欲望的学习氛围,并结合相关的知识点建立数学情境,使学生主动学习数学.例如,在讲“走进圆形世界”时,教师可以通过邀请学生在黑板上画圆的形式或者说明自己生活中所遇到的圆有哪些等形式,使学生对圆进行思考.由于圆在实际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如镜子、水杯、花瓶等,因此学生有学习积极性,从而踊跃发言.通过这种方式,教师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关于圆的特性,包括直径与面积的关系、圆柱体的面积公式等,建立一个良好的数学情境,使学生融入数学情境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圆的特征等问题,使学生深入理解有关圆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态度

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态度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对于有些学生而言,初中数学过于枯燥,难度较小学数学而言也更大,因此学习热情逐渐降低,学习态度也越来越被动和消极.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态度是很有必要的.主要可以通过使学生正确认识到数学的意义和作用、教师耐心为学生讲解知识点和概念等,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态度.例如,在讲“中心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或者使用计算机网络的形式,使学生通过对计算机绘图软件的操作绘制出各种图形的变化,包括图形的旋转、图形的中心对称,绘制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使学生深入了解图形的旋转,中心对称的原理和形成,各种图形之间的异同.传统的教学形式,教师在黑板上绘画、讲解,而这种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教学形式相比较于传统的教学形式,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态度更加积极,使学生对于学习数学更加热情,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另外,教师可以通过联系生活中的数学应用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作者:陈玉霞单位:江苏盐城市第八中学

参考文献:

李运奎.共生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

汝海成.初中数学新授课学案导学设计与应用研究[j].中小学数学(初中版),2012(z2).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应用研究类论文提纲篇九

摘要:案例教学法在《卫生法学》课程教学实施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教师通过精选典型的、新近发生的、真实的、有教学意义的案例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然而耗时耗精力的案例准备、紧张的课堂节奏、学情背景、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经验均可影响该教学法效果的正常发挥。建议建立案例资源库、研究教学对象知识背景、教师注重多方面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储备,结合课程特点合理使用案例教学法,充分发挥其优点和作用。

关键词:案例教学;卫生法学;课堂

《卫生法学》是医学与法学的交叉学科,伴随着医患关系紧张及医疗纠纷诉讼案件的日益增多,医学生具备一定的法学知识相当重要。笔者就近年来应用案例教学法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与研究,认为案例教学法是值得推广应用的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卫生法学》的课堂教学中,即在教学活动中,以典型案例为基本教材,通过对真实或经过加工的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在教师引导和学生参与下,让学生能够对法律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这一系列操作实施过程中,案例教学法较传统的讲授法有其优越之处,但典型案例选择是否恰当、教师掌控课堂的能力的高低、教师的司法实践经验是否丰富等环节,会直接影响案例教学法教学效果的正常发挥。

1.案例教学法的优点

有助于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提高:案例教学法的出发点是实际案例,较之枯燥的法学原理来说,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好奇与探究心理,继而有兴趣去主动介入,无形中会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增加师生间的互动,让学生也成为教学的主体之一。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有帮助的:案例来源于现实生活中,其题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加贴近,用多种形式将现实内容的生活场景呈现于课堂教学中,如幻灯片、音频、视频等,让同学自己提出问题,针对问题再用自己的'策略去解决,并在课堂中进行分享,这样对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利的。有助于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课前将案例下发给学生,适当增加内容,通过布置一定的思考题作为引导,提供一定途径查阅相关知识,并把学生搜集来的有关资料在课堂上供全班学生交流、分享,学生通过主动、积极、独立的学习,发挥个人潜能,开阔了知识视野,培养了足够的能力和信心,同时更拓展了知识面。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教学效果:案例教学要求同学们在课堂上讨论与分享,课堂教学形式与传统讲授型相比较,前者更为新颖,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有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和较大的自由度,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案例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也调动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开阔了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做到教学相长: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能力水平,这对教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其一,教师在收集、选择案例、对问题的设计方面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更多,备课的工作量与难度加大。其二,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至少具有法学、医学、教育学等相关知识,此外还应当具有丰富的司法实务经验,因案例中可能会涉及多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知识。其三,要求学生参与讨论,可能会出现并存多种观点且观点冲突的情况,不可预见性会存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具备出色的组织能力、良好的表达能力和快速的反应能力,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得到自我的发展与提升。

2.选择案例应注意的问题

选择的案例是否恰当是案例教学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精选和设置恰当的案例,是成功实施“案例教学”的重要条件,案例的选取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参与兴趣,进而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选择教学案例应注意以下问题。注意案例的真实性与科学性:引用案例的真实性是指案例的材料来自客观存在的现实生活,应尽量讲明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结果等,做到真实感强。对案例教学素材的首选目标的选取,应选择有重大意义和民众生活中紧密相关的,能代表法制进程的案例[1]。但据教学实际需要,要进行取舍编制,抽取其本质特征,即要有科学性,这是案例选择的重要原则之一。选择较为典型的案例:所选案例必须具有最能反映相对应的知识、概念、规律的教学价值,如在内容上要体现卫生法律事实和卫生法律原理;对我国当前卫生法律的要求也需要同时体现出来,使学生通过典型案例对卫生法律相关知识能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考虑案例的时效性,跟上时代的发展:选择的案例应当是司法实践中的最新案例,能及时反映我国当前卫生法律法规的发展情况与要求,使教学活动贴近现实生活,学生能够了解和关注司法实践,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更好地关注现实社会,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符合教学需要:作为教学案例,应符合教学大纲的需要,为教学目标服务,针对案例提出一些问题,事先要有一定的预设。教学过程中尽可能选一些视频案例,让学生接受强烈的视频冲击,对知识保持持久的记忆,而且在讨论的过程中要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获得有效的认知,能真正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2]。

3.案例教学法使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学生的知识、生活、阅历等背景会让案例教学法教学效果打折: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自觉学习并主动参与讨论,形成对问题有效的见解,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语言表达、工作阅历及独立思考、逻辑分析等方面的能力,才可以参与到案例讨论分析中去。否则课堂可能出现“冷场”现象。准备案例成本较高:收集和研究案例要分析教学内容、培养目标、学生的特点等具体情况,需要花费教师大量时间精力,更需要实践经验。理想的案例不易获得,且每个案例都有其发生的特定背景,不能简单地照搬和全面推广,因此会限制其使用面。教师教学能力及水平高低会影响案例教学法的效果:案例教学法涉及案例的准备、课堂组织讨论及总结等多个环节,在课堂上占用时间较多,如不注意控制,可能会影响到教学进度,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另外,案例教学法较传统讲授法复杂,课堂上不可预见的情形较多,要驾驭整个案例教学过程,需要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有课堂随机应变能力,才能恰当把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讨论,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4.建议

案例教学以案例为载体,教学耗时较多,应加强案例的研究,把最新的案例和学术成果融入案例教学中,建立紧扣教学内容并能反映时代特点的案例资源库,确保教学案例的时效性;同时在使用案例教学法时还需考虑教学对象的知识结构、学习特点、所授内容及教学环节等是否适合;教师还需注重自身专业素质的培养,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积累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结合课程特点和教学要求,方能在课堂教学中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然而大多数实际发生的案例中隐含的知识较为分散,从中获取的知识可能不够系统,要据实际情况结合传统教学方法完善教学。

应用研究类论文提纲篇十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企业的会计核算模式信息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尤其是在现代信息化社会背景下,实现企业的会计核算信息化是一个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并且信息化会计核算模式在实际的应用中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因此,研究信息化会计核算模式应用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信息化模式应用会计核算

前言

在信息化社会中,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企业会计核算发展的需要,因而企业的会计核算模式也需要不断进行创新,进而满足现代化企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随着我国信息化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化会计核算模式改变了传统会计核算的方式和手段,这表明,企业的会计核算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因此,实现企业会计核算的信息化对促进个企业的长远发展显得非常关键。

一、传统会计核算模式介绍

在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下,会计核算工作都是由会计工作人员手工进行账户的核算。很明显,这种会计核算模式的工作效率较低,而且传统的会计核算过程中容易出现些人为的失误。当然,传统会计核算模式是在长期的会计工作中不断发展形成的。尤其是在科学信息技术被应用于会计核算工作之前,传统的手工会计核算直是唯一的会计核算模式,即使在信息化条件下,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仍然具有重要的方面。但是,传统会计核算模式不可避免的缺陷是手工核算效率低,并且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处理容易出错。

二、信息化会计核算模式介绍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强,企业的会计核算模式也相应地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从而为企业的财会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与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相比,信息化会计核算模式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信息化会计核算模式保留了传统会计核算模式的基本原理,仍然是通过对各类账务进行处理后为企业提高财务信息。第二,实现了对传统会计核算方式和手段的改革,很多新型的会计核算软件被广泛应用于会计核算工作中,从而提高了信息化会计核算工作的广度和活度,并且有效地提高了会计核算工作的效率。与此同时,各种电子信息软件在会计核算工作中的应用,不仅有效地提高了会计核算的速度,还提高了会计核算中数据处理的精确度。

三、信息化对会计核算模式的影响

(1)信息化深化了会计核算模式

信息化会计核算模式不仅保留了传统会计核算模式的全部内容,还在序时核算、明细核算和会计报表等方面对传统会计核算模式进行了深化。对于明细核算来说,明细核算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三栏式、数量金额式和多栏式等形式。但是,信息化会计核算又增加了很多记账口径,从而深化了明细核算。般情况下,信息化会计核算能够编制出任何需要的数据,尤其是随着越来越多数据库的使用,在信息化会计核算模式下,编制一些所需要的数据显得更加简便。很显然,这些会计核算工作都是传统的手工会计核算无法完成的。因此,与传统的会计核算相比,信息化会计核算模式有效地深化了会计核算模式。

(2)信息化提高了会计核算的深度

会计核算深度的概念,是指与会计核算工作有关的详细程度和关联程度。在信息化环境下,会计核算工作表现为科目的编码。目前,会计核算编码一般分为四个等级,当然编码越详细,说明会计核算的深度越高。与此同时,信息化会计核算模式打破了传统会计核算中会计报表的使用,采用更为先进的棋盘式报表。由于信息化会计核算中各种会计软件的使用,有效地提高了会计核算的速率,尤其是对一些复杂的会计数据处理,计算机会计核算软件应用过程中高效率的优势更加明显。因此,随着会计核算信息化的程度的不断加深,信息化有效地提高了会计核算的深度,以此满足现代化企业会计核算发展的'需要。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