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写作规范,提高文章的可读性和专业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挑选的一些精彩总结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浅谈语文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论文(汇总16篇)篇一
作文教学中,依据教材编排的体系和作文训练序列化要求,组织教学时大多是教师预设的比较多,那种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生兴趣、.爱好动态生成的课是极其的少。小学作文教学主要旨在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做到乐于倾吐,乐于表达,这就达到了作文教学的目的。诚然那种序列化的作文训练能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但在长久的训练中不注意训练的方式会湮灭学生作文的兴趣,对全面提高学生作文的素养作用不大,只有在作文教学中将序列化训练的要求融合到动态化的作文教学中才能达到共同作用,产生较好的效果。在实际作文教学中,我是依据作文教学的特点和学生习作心理,主要采取了以下方式:
一、命题――在对话中生成。
在作文教学中,有些教师经常喜欢带着作文题目去上课,可面对老师所给的作文题目,学生缺乏应有的兴趣,而且表达起来总感到空洞无味。这是由于我们忽略了学生的习作心理所造成的现象。教师应具有开放意识,努力摆脱教材的束缚,将习作的命题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写自己想写的题目,让他们想说自己想说的话。在每次作文之前,我总是喜欢与学生有一段亲切的对话,这些对话的范围比较广泛:有时候是聊自己近几天喜爱的某项活动,有时候是聊自己近阶段的感受,有时候是聊自己对某个事物的看法。从闲聊的过程中,会发现学生近阶段感兴趣的话题。于是,我便抓住学生共同关注的话题入手,让学生随机生成作文的题目。这样就缩小了学生与题目之间的距离,而且学生也想写,乐写。
二、选材――在活动中生成。
选材是作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因为学生的生活经历是有限的`,他们积累素材的也是有限的。如何解决制约作文教学的这一瓶颈。这就需要教师摆脱传统的作文教学的观念,为学生积累素材,积累生活。除了应带领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现实生活的各个场景。更应该将生活中的各个场景,融合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课堂将生活中的各个场景以活动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学生经历的各种活动多了,对生活的认识也丰富了,他们选材的领域就宽泛了。
苏教版教材第十册第三单元中有一则有关“活化石”――扬子鳄的训练要求。对于扬子鳄,学生缺少生活体验,更无从深入地谈出它的生活习性等方面的要求。为了解决学生生活源的短缺,我依据作文的要求,开展了一次“走进动物世界”活动。从学生了解的动物人手,让学生通过猜谜等形式,了解了一些动物的相关习性:接着我以小组为单位让他们分辨动物的种类,通过对动物种类的分辨,学生进一步熟悉了同一种类动物的特点:最后我提出人类的活化石――扬子鳄,让他们收集相关的资料,并以所收集的资料来区别它与恐龙等动物的异同之处。学生通过以上活动不仅了解了扬子鳄的有关特性,而且能用各种形式来介绍扬子鳄,从而避免了原先那种单一地介绍扬子鳄的写作方式,使学生做到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置身于活动中,才能产生表达的欲望。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将习作训练的要求,融进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中,在组织活动中让学生选择材料,生成习作的情境。
三、立意――在辩论中生成。
“道理越辩越清,真理越辩越明”,辩论能使学生提升认识,拓宽学生多角度认识事物。学生经历辩论的过程,才会产生不同地感受,才能做到有感情地表达。
在一次叙事作文中,我提供了这样一个情境:一天,王小明去城里亲戚家做客。当他步行来到小区的门口时,看到小区门口有一个和他相仿年龄的孩子跪在地上,面前用白粉笔写了一段话,大致意思讲自己因父母有病不能继续求学,希望得到他人的帮助。小明看到这种情况,心里很是同情,想掏出剩下地钱给这位孩子,正当他掏钱的时候,小红表妹来接他,看到这种情况,阻止他,你认为小明要不要给钱给这位小男孩?学生依据这一情境,组织讨论,有的坚持要给,有的坚持不给。于是,我将他们分成两大组进行辩论。学生在辩论中唇枪舌剑,各不相让,而且有理有节地谈出了相关的看法。为了形成互动,我让两大组除了辩手以外,还可增加自由辩手,在规定辩手辩论完毕,自由辩手可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台上台下充分互动,不仅增加了的气氛,而且使每个人都有表露自己看法的机会。此时教师无须去肯定一方或否定一方,因为他们在辩论中,因时因情地谈出了自己的观点,使他们的认识又上升到一种理性的层面,知道遇到这种情况,应如何处置更恰当,而不是简单地说“给”与“不给”。
动态作文课堂的建构,其实远不止以上几种形式。只要我们树立建构动态作文课堂的理念,我们就会从作文教学的每个层面去寻找突破口,根据学生特点、习作要求适时地去组织一些动态作文课堂。到那时,作文教学动静结合,将为作文教学平添许多活力,为全面提高学生习作的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浅谈语文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论文(汇总16篇)篇二
大城县第一中学,河北廊坊065900。
在化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建立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实践、多探究的新型教学模式,以培养素质全面、有竞争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既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上的重点和难点,又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
一、化学教学与多媒体技术整合,促进教师在教育理念和教学形式上发生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树立新理念,使自己成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参与者。改变传统的、陈旧的教学手段,使教师成为教学的创造者、开发者,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建立多实践、多探究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师要认识到化学教学与多媒体技术整合,就是要使自己从原来的知识“讲授者”的角色,自然地转换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监督者。
2.学生地位的转变。
新课标为每个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切实参与到教学中来,一切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教师要认识到化学教学与多媒体技术整合,能让学生进行个别化学习和选择性学习,能将学生由传统教学的单纯听讲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转变到自主学习与积极探索知识的主体地位。在多媒体技术环境中,教师要尽可能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和能力层次,设计、选取适合学生的化学知识和学习方式让学生来进行学习。
3.教学过程的转变。
教师必须认识到,使用化学教学与多媒体技术整合,能使教师在多媒体技术环境下灵活地应用各种教学资源和课件来为教学服务,指导学生应用各种化学资源和课件来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活动。化学课上,教师可使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播放自己创作的或下载的化学课件,给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的化学知识,增大化学课的教学容量,还可在课堂上创设出恰当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生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来学习化学知识,从中去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和自主构建化学知识体系。这样充分地调动起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有更多、更自由的机会去探索化学知识,培养独立获取新知识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4.时间、空间的突破。
化学教学与多媒体技术整合,在时间和空间上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模式,使化学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书本、教室和实验室,使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延伸和扩展。在多媒体技术环境下,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教案和课件发布在校园网或internet的中学教学网站上,供学生在课余时间上机查询和使用,给学生的预习、复习提供了良好的课外学习环境。学生和教师可以建立电子信箱,跨跃时间和空间,利用网络中的在线讨论与不同人群进行交流,相互讨论,相互合作,逐步学会共同学习。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帮助,提供不同的有价值的学习资料,交流不同的学习体验,实现资源共享。
二、化学教学与多媒体技术整合具有良好的优越性。
多媒体技术能把文字、声音、图像、音像、动画等传播方法集于一体,并赋与教学信息传播的交互功能,它把各种信息通过细致的手段完美地结合。中学化学中有一些化学概念及原理比较抽象,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难以理解。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动画模拟,能形象生动地表现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微观世界,更容易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理解化学原理,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多媒体技术可以展现难以操作的实验和危险性实验。
中学化学中有一些较复杂、有危险性、要求高、难以操作的实验,教师可以把他们制成多媒体课件。比如,高中化学中的实验室制取氯气实验,由于氯气有毒,实验室里如果没有通风橱,实验就没法做。在教学中可以把这一实验制成课件来教学,使学生一目了然,这样就避免了实验的危险性。
总之,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既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新观念、新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给多媒体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正确定位,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但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不是万能的,不能完全代替其他教学手段。所以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应将化学教学与多媒体技术进行有效整合,针对教学内容,结合实际情况,在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同时,综合使用多种教学媒体,以取得最佳课堂教学效果。
浅谈语文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论文(汇总16篇)篇三
观念转变,乃“数学课程整合”的先导条件。现在,很多高校的电教设备不论是规模抑或是档次上都处于领先水平,由于一些高校并非把这些设备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仅仅将其作为接受检查的展品。分析个中原因,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没有发生转变,从而制约现代教育技术发挥其应用的效益。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要放在首要地位,此是“整合”的先导条件。具体来说,就要做到以下三个改变:一是必须改变旧的学科观念。要将数学知识有效融入多媒体课程中,更好提高教学的效率,让学生具备不断更新、创造新知识的能力。二是必须改变旧的`教材观。根据当前多媒体发展和多媒体课程目标,以及学生的特点,结合数学知识,设置相关课题内容,按照课题难度大小安排学习顺序与课时。三是必须改变旧的教学观。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不管是教师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发生较大改变。教师成为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
硬件可行,是“数学课程整合”的基本条件。硬件水平只是投入问题,如果没有硬件,整合只能算是“纸上谈兵”,硬件建设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学校自筹资金购买硬件设备,所购设备不追求高档、不赶时髦,只追求可行实用;二是学校、社会、电脑公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硬件建设;三是废物利用、变废为宝。硬件建设要量力而行,力求实用、可行。
技术熟练,是“数学课程整合”的必要条件。提高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水平,教师的培训是关键。许多学校采取“外请专家,内用高手,内外并用”方式,将培训工作做到实处。对于教师培训,既重视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又注重对新教育思想、观念和方法学习与掌握。既有全新教育观,又应有一定现代教育技术作支撑。多媒体和高等数学课程整合,要求教师必具备高水平专业知识与多媒体素养。教师必掌握系统专业知识与多媒体体系,认真研究本学科知识要点,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合理的能表现学习内容教学媒体进行课程设计,把文本、图形、表格、多媒体动画等多维技术进行优化组合,从而使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变抽象为形象、变远为近、变静为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拓宽视野和启迪思维作用。另外,教师需要长期专业培养和多媒体训练。多媒体和教学整合,不是在短期内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学习和积累。教师应掌握良好教学技能和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了解常见的应用软件。加强对相关基础知识和技能学习和培训力度,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并且能够处理简单故障,避免浪费课堂时间。
第一,结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培养学生学习发现、探索过程。强调利用多媒体对数学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给学生展示,强调对数学知识探索,强调对数学知识应用,强调对数学知识迁移。此种整合,以数学教学具体任务为完成目的,有意识地与多媒体相互结合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数学学习始终处于发现问题、用数学方式提出问题、探寻解决方法、解决问题自主的、动态的过程。在解决问题同时,让学生做到个性学习和协作学习和谐统一,从而达到数学学习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应直观、生动,富有启发性,能唤起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解决问题热情。
第二,处理好多媒体背景下师生关系。教学民主、师生平等是一贯追求,并从理念和实践上都有新探索,总体来看,教师仍占据优势地位,在多媒体和数学整合课堂中,要注意处理好此种师生关系。现代多媒体引入,使师生内涵发生变化。传统教学,教师是知识拥有者、权威者,教师把自己拥有知识传授给学生,自然站在平等位置。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下的教学,打破知识权威神话,无法对知识进行垄断,从知识科学性看,教师不再是权威,学生或许通过自身运用多媒体进行探究,得到教师并不知道问题或发现教师在教学上失误。从知识占有量看,教师和学生差距正在缩小,新信息获取能力方面教师可能不如学生,多媒体与探究式教学整合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在此情况下,教师要放下“尊严”,真正改善师生教学关系,让教师成为学生探究问题引导者、协助者,甚至合作学习者。
第三,对多媒体的使用持正确态度。尽管所构建的教学模式者是基于多媒体环境支持,但并不意味着都要有多媒体介入,在教学中不能为了多媒体而去使用多媒体,而应根据教学学科特点,要考虑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的必要性和目的,是否能在激发学生探究、协助学生探究、检验学生探究结果中发挥整合功能。教师虽可把多媒体融入教学,但如果只是作为教师进行满堂灌现代化教学手段,就不能调动学生兴趣和思维活跃性,达不到好的授课效果。多媒体是教师教学辅助手段,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方式。为满足现代化教学需要,教师应把传统教学和多媒体相结合,努力研制出高水平、高质量课程设计,不断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使多媒体真正发挥促进教学作用。
3结语。
对多媒体技术和高等数学教学进行整合,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进行多媒体技术与高等数学教学整合,必须建立在一定基础上,打好基础,按原则有效推进整合。因此,多媒体技术与高等数学教学整合才会奏效。
参考文献:
[1]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j].中小学电教,(11)。
浅谈语文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论文(汇总16篇)篇四
内容提要:信息技术的发展对语文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信息技术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对此加以科学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引导,最大程度地发挥信息技术的积极因素。
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信息技术作为最先进的教学媒体,优于其他任何教学媒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网络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可活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运用网络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情感,增强学习兴趣。
情感是教学过程的催化剂,它对课堂教学的优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孔子曾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在语文课上成为乐之者,就应围绕教学目标,运用各种手段,进行多样、生动地引导,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情感,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教学内容像淙淙山泉,流进学生心田。
如在《放小鸟》中教师在课的开始导入: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课文《放小鸟》。你们看这只小鸟已经飞进了我们的课堂。多媒体大屏幕展示:一只活生生的小鸟,闪动着大眼睛,美丽可爱。学生开始描述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小鸟。教师在学生回答后说:课文又是怎样描写小鸟的呢?活动的、有色彩的小鸟以其特有的魅力闯入学生的视野,刺激着学生的心理,唤醒了学生的经验。学生会兴奋,头脑里有关鸟的经验表象会活起来。镜头与表象的碰撞,多媒体教学在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情感和兴趣上有独特的魅力。
二、发挥网络多媒体辅助功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我们凭借网络多媒体的技术、优势向学生提供了动画、图像、解说、文字、音乐等多种信息,使学生能通过电脑手段,观其境,闻其声,触景生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突破难点。
在教学《桂林山水》时,学生对桂林山水的特点只能凭空想象,模棱两可。我就通过上网等各种途径搜集资料,把vcd转为gif文件以及把下载到的图片等资料,通过多媒体软件的有机组合,再插入优美的高山流水的`音乐,让学生去观赏拔地而起的山:老人山、巨象山、骆驼山等,接着把学生带到清澈见底的漓江水边,跟着竹筏小舟置身于桂林山水的迷人的景色中,使学生能更形象地感受到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景,仿佛身临其境,这样,学生对课文重点掌握轻松而又愉快。
又如在教学《烟台的海》时,为了让学生了解烟台的海有怎样的独特景观,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烟台的海的冬、春、夏、秋四个季节的不同景象和人们的生活情景。学生通过看课件感受烟台的海四季的特点,再通过朗读课文和教师的指导朗读很快就掌握了烟台的海四季的特点。
三、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优势,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而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语文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的阵地。而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增强了语文教学的新颖性、动态性、开放性。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各种优势,就会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充分的条件,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潜能的挖掘和发挥开辟广阔的天地。
1、激情设疑,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创新活动的根本。想象是人们通过观察所得到的表象和已掌握的知识相结合的结果,也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的再造加工而形成的创造新形象的过程,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就是加强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多媒体融声、光、情、景为一体,具有声像并茂的特点,多媒体教学能借助文字、图像动画、音乐等信息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形成坚实的想象基础。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激发情感,以疑活思,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领域,激活并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例如《秦兵马俑》这课时,学生借助数字化教学平台,看到了秦兵马俑的三维图像。学生们身如其境,知道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学生们的思维处于积极的兴奋状态,再播放雄浑悲壮的《英雄》伴奏,闭眼静思,边听音乐边想象。这时,学生已有了创作的欲望,自觉地思考,大胆地畅所欲言,想象的空间已从秦兵马俑飞向秦始皇时期,从俑坑飞向兵戎想见的战场,这就是数字化平台教学诱发学生对现实情形的再造,对语言表达的推动力。在沸沸扬扬的讨论声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了升华,新世纪的责任感也更明确了。
2、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形成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它主要指的是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往往能突破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观点总是富有新的创意。传统的教学往往顺应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而多媒体教学通过极具新鲜感的程序设计,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助于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善于发现,乐意表达,走向成功;而快乐的情感体验反过来又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例如我在教学《九寨沟》一课之前,我事先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布置好学习任务。让学生自己先阅读课文,然后在掌握的基础上从中选择一点,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寻找有关资料,自己制作以九寨沟为主题的电脑小报,简单的九寨沟专题网页,或者用我形我速软件编一本课外阅读本《九寨沟》等。学生接到这个任务后,情绪都很高,他们以课文为出发点,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信息,自己设想,创作,还不断地调整修改,每个小组都交上了一份匠心独运的作业。其中有组同学制作的网页图文并茂,分别从九寨沟的地理位置、历史、传说、诗歌等方面作了生动的介绍,还配有了图片、影像等。由此可见,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只等机会去发挥,去创造。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学生的创造才能得以充分的展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成就感,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潜能,使他们的思维完全处于创造性的状态中,想象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形成了一定的创新能力。
四、运用网络多媒体,拓展阅读,拓宽教学空间。
大量、广泛地阅读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有效途径,而校园网的建立也为我们师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资源库。我通过internet下载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供学生阅读,也要求学生自己到电脑室去找、去读。以往要求学生读书,学生总觉兴趣不浓,而当我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学习的需要,利用共享资源去自学课文,去internet寻找、下载与课文有关的资料时,那色彩鲜艳的图画、优美动听的音乐、丰富多彩的内容,就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唤起了他们学习的潜意识,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效果明显提高,也真正落实了大语文观,拓宽了我们语文教学的空间。
如在学习《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时,借助于网络环境,学生们可以欣赏到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如诗如画的美景,欣赏到壮丽恢弘的交响乐,还可以轻松地观赏一段中华民族乐团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演出的音像资料。至于课文中提到的那些响誉世界的音乐家如施特劳斯、海顿、莫扎特,他们可以通过网络瞬时来到学生们的面前,学生们要做的动作只是轻点鼠标。为了便于学生的学后交流,网络上的bbs留言版提供自由发言的平台,老师摇身一变,成为一名普通的网民,参与讨论,积极互动,创造出平等民主的网上家园,拓宽信息反馈,深化课文的理解。基于课文的学习,加上网络所提供的丰富的信息资源与独特的交流方式,为语文教学开辟了一片诱人的前景。
因此,语文课上,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恰当地运用网络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刺激学生的各个感官,使它们都动起来为学习服务,从而活化了语文课堂教学,让学生愉快学习。
浅谈语文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论文(汇总16篇)篇五
语文教师要获得攀摘“神手其枝”“神而明之”的教学明珠,是离不开坚持不懈地“探索”与“修炼”的。我将十年的中职学校语文教学视为一个不断探索和修炼的过程。如同一切事物探索的过程一样,教学探索既曲折又漫长,虽然如此,我也要及时把在教学探索过程中种得的小花小果与同行们共享。
一、语文教学以“情”为首。
语文教学不单是认知活动,同时也是情感活动。语文教材篇篇有情,教师学生人人有情。语文教学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凭借着师生之间的相容力;凭借着教师对学生的感召力;凭借着学生学习的驱动力和智慧的主动力,汇聚成诚挚的情感纽带,自然而然会把教材溶入师生们的思想、学习、生活中,触动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敏感,增进双方的相互认识,开拓各自的思考力和判断力。学生因亲师信道,自然会把学习的过程变成富有亲和力的情感的体验过程。师生的互信加上教材的情感,便能尽情地流露出对教材和对客观现实的“喜怒哀惧爱恶欲”的人之七情,当这种真情显露出和谐统一时,语文教学定要绽放出灿烂的火花。
由于传统教学单调贫乏,应试教育冷酷无情。唯分数主义的招生政策扭曲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初衷。它不但忽视了职校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挫伤了他们的自信,又压抑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多数职校学生认为只要学好专业知识便足以应付来日的就业,甚至认为其他学科可有可无,而把语文视为无味、讨厌、休息的课程。这无疑给职业教育带来莫大的困惑与冲击。面对诸此问题,我为学生们解惑:“你们是受招生规模、政策制约的,是被人为设置的对象。但你们并不比别人差。进职校学习也不是优胜劣汰的结局。一次升学考试的成绩的好坏只是反映这次竞争的结果,绝不是衡量你们智力和能力的标尺,更不是区别高低成败的分水岭。所以大家不必轻视自己,更不能自暴自弃。因为人是活的,人总在发展变化着的。只要大家认真总结、急起直追,总有一天我们也会立于不败之地。古人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师生间这种互勉互励,使得谆谆之声余音绕梁,贴心又温馨。只要学生从暂时的憋屈中站出来,就会回味、满意、轻松、自信、静思、憧憬。由于情感的源源不断的流露,教与学始终充满着快乐和希冀,共鸣之音符便会美妙绝伦。
二、语文教学以“养”为重。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魅力。所谓魅力,从心理学角度说就是一种。
悦人心目、牵人情思的吸引力。语文教学就应承载和发扬这种魅力,不断地用以滋养学生的心性。语文教学期盼教师不惜时机地为学生揭示语言、文学的典故,一边充分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一边持续调动他们的兴趣爱好,引导他们一起奔向“非学无以广才”的康庄大道。由此教师要善于用自己丰富的文化素养、扎实的教学功力去启迪学生内在的、强大的、持久的求知欲与主动力,引导学生自觉地探索求知,细心品味知识的真谛,认真品赏语文学习的价值,并如饥似渴地把学识“经世济用”,“修身养性”。这就是语文教学理想效果的崇高追求。不妨分享几个案例:
1、丰碑的由来:
据记载:丰碑原来是没有文字的木桩或坚石。秦代的碑是:或立于宫门前用以观日影辨时刻;或竖于宗庙大门前栓牲口;或竖于墓穴周围用以引棺入墓。当时全是木制的。汉代后才出现由石头制的碑。那时还严格规定凡天子王公死后才有资格用丰碑引棺入墓。后来逐渐有普通百姓沿用此俗,并开始在光秃秃的石碑上刻字,记录下逝者的名字或功德。唐武则天的墓碑也是无字碑。这究竟是想恢复古礼或歪打正着也就不得而知了。随着时空的更替石碑的功用就慢慢拓展,这就是今天大家所熟悉的墓碑、斗碑的由来。
2、是“倒楣”而不是“倒霉”。
中国的科举制度沿袭于隋唐。当时的读书人要在科考中有所斩获着实不易。明朝后期的读书人为了在科考中讨个吉利,临考之前其家人都会在自家门前竖起旗杆(叫“楣”)为考生壮行打气。揭榜时谁家的学子榜上有名,那么门前的.旗杆照竖不误。不幸失利的众多考生的家人便把旗杆倒下撤去,名曰“倒霉”。后来人们便把遇有不顺心的事称为倒楣。
不知是否因楣与霉同音亦或笔误,后人多写为倒霉。
3、唐太宗李世民在名臣魏征去世时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上三例充分彰显中华文化的渊源与精华,它富含着吸引学生热爱语文、学习语文的神奇魔力。通过如此大量的启发与揭示,大大地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思想感悟,丰富了学习语文的经验与素质,更重要的是端正了学生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主观意愿,让学生从繁芜丛杂的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
三、语文教学以“活”为本。
“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惟有“活”才能使语文教学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教学改革以来,语文教学的“活”一直鼓励着语文教师在对教材教法的理解与处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及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助互学的协调或教学活动的组织等都要标新立异。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对字、词、句、篇的积累和对语感、品质的积累,精准地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从而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也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谈得上名副其实的灵活性、实效性、创新性。
值得一提的是暑假,央视开辟了“开心学国学”专题节目,呈现给国人富有传统特色、又具现代气息的国学“大餐”。形式多样且具中国印记的竞答题目让人目不暇接;选手的作答过程和观众的同步思考过程洋溢着国人学国学的热情和志趣;专家大师的精彩诠注和点评扣人心弦,让人如痴如醉。观众们从中不但学到许多“鲜为人知”的学识,还陶冶荡涤了各自的性灵。最让人久难忘怀的是,获大赛二等奖的一名高二年男生的轻松幽默的临场表现和三名幼儿诵读经典时流利稚嫩的童音,他们深深地吸引、打动着观众。因为人们从节目中领略到中华文化的浩瀚府库,也看到文化延续的新精神和新希望。相信老师们也能从中领略到创新教学的新曙光与新模式。
当然教师要把“阳光”撒播到学生心里,首先自己怀里要有“春天”,肚子里要有“墨水”,因此语文老师的敬业爱生才是为人师那昂首挺胸的脊梁;俯身潜读才是为人师那立于讲台的脏腑;寸铢尺累才是为人师那引经据典、妙语连珠的泉源。我要把自己的知识美、语言美、结构美、节奏美、板书美……聚合成“师表美”,把那迷人的情感信用、人格信用、智力信用充分展示在学生的面前,以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来“美化”学生,让语文教学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浅谈语文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论文(汇总16篇)篇六
(一)要严格控制课内使用频率,保证精炼高效。
对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工作而言,时间是宝贵的,教学设计应当以“分钟”为单位。多媒体手段在语文课堂上的运用,其着力点应当为增加语文教学信息和提高教学活动效果,同时要尽可能减少对课堂教学时间的占用。立足这一目标要求,教师一定要在教学设计中精心布置。首先要控制好多媒体手段运用的频率,一节课之中次数以不超过3次为宜,总使用时间应当控制在3分钟以内。其次要注意两次使用之间的间隔,时间不能太短,避免学生的思维始终被形象的多媒体演示所吸引,缺乏思维的深度。只有从使用频率以及总时间等方面统筹兼顾,才能够保证多媒体手段既能够发挥其显著优势,又是能减少对课堂宝贵时间的占用。
(二)要强化自主设计教学课件,提高针对效果。
出版社发行的成品教学课件看似精美,实际上与学生的生活感知缺乏有效的衔接,难以针对性地发挥作用。笔者在教学中积极尝试自主设计教学课件,结合学生的探究欲望、生活感知以及教学需求,设计出更为实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如《奇妙的克隆》教学课件设计中,笔者不仅选取了科普短片中的视频信息,还搜集了文字资料、图片信息等,制作出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演示课件,帮助学生深入浅出地了解了克隆这一高科技研究的原理与运用前景,有效缓解了科普说明文的枯燥感。由此可见,提高自主设计课件的比例与质量,对提高多媒体教学的成效具有重要的意义,广大教师应当不断提高这一方面的能力,并积极探究和勇于实践,为语文教学成效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三)要找准课堂教学切入关口,增强促进功能。
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使用多媒体手段,一定要在最为需要的环节运用,才能够体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一般情况下,多媒体手段多运用于教学信息的补充,如《故宫博物院》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可以演示故宫的场景图片,增强学生直观感知体验,这对提高学生的领悟与理解效果具有积极的作用。除此之外,多媒体手段在环境氛围的营造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创设浓厚的情境,以此提高学生的思想教育成效。如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配乐朗诵的方式营造诗歌中所蕴含的情境,让学生的思想、情感随着旋律与节奏的变化而跌宕起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入境”,这对实现语文教学“三位一体”目标具有积极意义。除此之外,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学习兴趣的激发,演示一些趣味内容调动学生对教材内容探究的兴趣,这对于提高多媒体教学成效方面也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浅谈语文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论文(汇总16篇)篇七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21世纪是信息化、数字化的世纪。因此,应该了解和掌握更多知识和教学方法,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教育部提出:“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把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引入学校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丰富了数学内容的感性天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优化了数学课堂教学,数学老师把本身的良好师德,丰富的知识和多年教学的经验和技能,与现代多媒体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能够创设逼真的数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课标》中强调指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面对如此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极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动力。”这种特殊的心理倾向能使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或从事某种活动,开阔眼界。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借助多媒体创设出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情境,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全部感官,启动学生智力的原动力,从而使他们产生探求新知识的强烈欲望,满怀喜悦地去学习。在学生即将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老师根据教学内容,选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创设新奇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探求新知的心理和学习兴趣。例如教学“年、月、日”这一内容时,屏幕上显示出色彩鲜艳的太阳、地球、月亮三颗星球运行的规律,即地球绕太阳转一周是一年,月亮绕地球一周是一月,地球绕地轴自转一周为一日。生动的动画形式把学生带进了奇妙的宇宙,感知了年、月、日的来历,但对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等等产生了疑问,激起求知的兴趣和愿望。由此可见,巧用多媒体诱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和迫切要求掌握新知的欲望。创设了新奇的情境,就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逐渐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也为形成和培养创造性思维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再如,在设计“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用fish动画,设计二分之一的各种折法,图像显示模拟逼真,渲染气氛,创造意境,教师及时点拨“纸的大小是相同的,为什么折出的形状不完全相同,却都叫做它的二分之一?”,这样一来有助于提高和巩固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
二、变静为动,化难为易。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而数学的严密性、逻辑性又使许多知识比较抽象、枯燥,学生难于理解,这于孩子的思维特点产生了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现代信息技术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动态的`过程静态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的功能,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把教材的难点分散、易化,帮助学生形象地揭示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正确理解和掌握学习难点,构建新的数学知识结构,掌握数学思想。例如:在小学数学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一节中,可制作一个课件,让一个由多个图形组成的房子分解成一个个小图形,可以在鼠标的控制下,通过移动、变色、同步讲解、闪烁等进行分割,形象生动的描述图形分割的过程,便于学生切实理解房子面积的计算。在教学“直线的认识”时,采用动画、着亮的方法来演示直线的特征。先显示直线的一段,然后从两头慢慢地向两方延长,借助画面,引导学生想象得出直线可以无限延长、没有端点、不可度量的特征,使其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同学面前。生动形象直观。灵活多变的演示,易于显示几何图形的特征,在帮助学生认识图形的形状,位置关系中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形成表象、轻松地凸显重点,突破难点,学生学的轻松,教师教的省力,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启迪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创新意识。
多媒体技术集音、像、动画于一体,生动形象,在启迪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巧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营造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发潜力,培养创新意识。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能够从不同方面去进行思考,去寻找不同的解法。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屏幕上出现“应该用几根3厘米长和5厘米长的小棒才能搭成一个长方形?为什么?”先让学生思考周长的求法和算式,开拓思路,再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随着画面不断的闪烁,展示了三种不同算式的活动过程:5+3+5+3=16(厘米),5×2+3×2=16(厘米)(5+3)×2=16(厘米)从中得到启示,归纳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这样的启发促进学生与教学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激发潜能,启迪思维,培养探索和创新精神。”
学生通过多媒体的形象演绎,动静结合,调动学生各个感官的协同作用,不仅弄清了知识之间的来龙去脉,理解记忆了计算公式,有机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对于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养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数学意识和数学情感,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联系生活,体验知识的生成。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不是老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学习者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每个学习者都是在其现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新信息主动进行选择和加工,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理解。
《新课标》中也指出:我们的数学要尽可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经验是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的基础凭借,是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前提。在多媒体教学中,我们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运用计算机和多媒体工具将学习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动画等形式和友好互动的界面为学生提供数字化资源、创设虚拟化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数学规律。
比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小数加减法”的教学中,首先通过上网查询资料,从学生最关注的有关奥运赛事出发,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想创新。又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学生代表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有的是今年中央电视台春季晚会的收视率……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正是这样运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科教学中来,充分运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数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
总之,多媒体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把它运用到数学教学中,不仅能有效的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数学计算能力和拓展数学思维方法等智力素质,同时像情感因素、心理素质和精神品格等智力因素也得到相应的发展,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以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我们深信,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随着网络教学的逐渐完善,只要大家共同去努力、去开发、去研究,数学教学的明天会更加辉煌、更加灿烂!
6月获山西省教育学会三等奖。
浅谈语文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论文(汇总16篇)篇八
多媒体能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直观,因而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青睐,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为课堂教学改革和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然而,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的先进不等于教学思想的先进,多媒体教学只能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它无法也不可能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因此,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探讨的问题。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对语文课的多媒体教学有了一些粗浅的体会,总结起来有以下的“三要三不要”。
一、要因课制宜,不要求大求全。
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教学有其明显的优点:直观、形象,有利于个别教育,有利于学生智能发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多媒体毕竟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不能取代教师的作用,教师切忌为了表现自己运用信息技术而不问教学内容,非到多媒体教室授课不可,甚至有时候,明明用现成的挂图、投影片、录音带等就可以解决的,也要自制课件授课。这样,在技术上花费了过多的时间,忽视了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而且从教学成本来看也是不可取的,有本末倒置之嫌。美国大众传媒学家施兰姆曾说:“如果两种媒体在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时,功能是一样的,我一定选择价格较低的那种媒体。”也就是说,选择媒体必须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切忌求大求全。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各种音像手段,只要使用得当,同样也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如我在上一堂作文课时,要每个学生都带一张自己认为最有意义的照片。结果同学们带来的照片有参加夏令营活动的,有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有和体育明星合影的,也有不少充满家庭生活情趣的。我让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把照片展示出来,并向大家叙说照片背后的故事……教学时,虽然只使用了一种设备,但同样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另外,要做到因课制宜,追求低成本和高效益的最佳结合,教师平时要注意积累、开发教学资源,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来确定采用何种教学资源。cai课件的制作一定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抓准那些传统教学媒体难以解决的地方,用合适的方式来化难为易、画龙点睛。
二、要符合语文教学规律,不要片面追求直观。
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它是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语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不能追求动态效果、直观性、演示性等。特别是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把人物、情节等的展示过于形象直观,势必缩小学生想像的空间,束缚他们的思维,不但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不符合文学作品欣赏的规律。文学作品的欣赏虽然也有视觉活动,但文学形象不能直接诉诸于感觉知觉,它必须以文学语言为中介,欣赏者必须通过再造性想像才能在头脑中形成文字描述的形象。所以我们在制作语文多媒体课件时,要有利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接受审美情趣的熏陶和道德情操的感染。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引导入境,创设审美情景,渲染审美气氛,从而使学生体味作品的深邃意蕴和内在美,逐步提高文学素养。相反,如果单纯地把作品中的形象直观地展示出来,学生就少了感悟和思维的余地。比如,在教《观潮》一课时,大可不必一下子就把大海潮涨潮落的画面展示给学生,而是先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充分感知,再指导学生观看三幅不同的书本插图,同时播放海潮涨落的声音的录音,让学生去想像此时海潮的景象,并再一次在海潮背景音乐声中朗读课文,细细体味海潮的美和力。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想像能力,也扣住了课题中的“听”,不让听觉被视觉所冲淡。其他像朱自清笔下的“女儿绿”是什么样,孔乙己怎样在柜台上“排出”九文大钱,高尔基笔下的海燕是一种怎样的战斗姿态,这些都需要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去体会、想像。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注意挖掘语言因素,同时又恰到好处地辅之以多媒体手段,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驱遣我们的想像”,把学生引入作品所描述的境界中,充分感受作品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思想美。这样才符合语文教学和文学欣赏的规律。
三、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要忽视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具有独立地位和极大的认识潜能的实践者。确认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就要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的状况,而把“发现真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又是发展的主体,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更是教师无法代劳的.。叶圣陶强调:“教师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教师的真正的思维素养,就在于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就能找出一些工作方法和形式,使他能够看见学生的思路是怎样发展的”,多媒体教学也是如此,只有把教师的思路、学生的思路和课文中作者的思路融为一体,才能获得教学的成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多媒体教学中,学生也不应该是被动的,他们应该有主动参与的机会。在当前的信息社会里,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在不断扩展,他们有能力参与多媒体教学的设计与制作,况且,学生参与创作的过程,其实也是学习的过程。同时,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也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重点,而多媒体教学则为此提供了契机。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语文教学渗透着情感因素,让学生参加多媒体的制作可以让他们的情感意志得到充分的体现,从而把学生最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入语文教学课堂。笔者在教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课时,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幅背影的插图,学生们看后提出: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制作一个mtv。我觉得这个主意不错,索性发动学生一起创意制作。经过师生的共同讨论,我们选择了一首歌曲《再回首》,配上和课文内容有关的插图和画面制作成mtv。当这个很好地表现了课文的主题、挖掘了课文的意境的mtv在课堂上播放时,大家都深深地被作者笔下的父子之情感动了。教学活动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高涨,创造能力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浅谈语文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论文(汇总16篇)篇九
现在来说,这一学期的时间已快到半了,我坚持在反思中成长、在反思中进步,现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反思如下:
一、不要讲解太详细。
思品课教学中曾经有这样的经历,有时候把知识点讲得很清楚,很详细,但教学效果却又不怎么尽如人意。后来经过反思明白一个道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老师说得详尽了,学生就没有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样学生只是识记知识,而没有提高能力,学生在这个过程没有热情。相反,如果我们在思品教学中,设置鲜活的热点材料,多问学生几个为什么,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如:在讲授第一课第一节《学会与父母沟通》时,针对学生的知识层面,我让学生课前收集了相关的资料,并让学生从收集的图片中自己去思考、讨论提出问题,进而得出答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当然,反对老师讲得太多,并不等于说老师就什么都不用讲,任由学生去漫无边际自由发挥了,我们清楚,教学内容有难易之分、主次之别,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带领学生主攻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疑点、要点,对于学生能自行解决的内容可以点到即止,这样,既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握了要点、解决了难点,弄清了重点,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不要占有课堂的全部时间。
45分钟,我们完成教学任务,又不能置学生于不顾。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最佳思维状态约为20分钟,课堂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精神状态会发生变化。所以,课堂要注意时间的控制,老师在讲述一段后,有意识的停顿,布下空白,给学生一段回味、消化、吸收的时间,这样做,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课堂教学有了生气。比如,在学习伟大民族精神时,我发现学生的注意力有了明显的不集中的现象,于是,我马上调整上课的思路,停下新课的讲述,说:“9月29日晚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天宫一号”。同学们听了以后,是不是感到很骄傲、很自豪?”成千上万航天工作者的这种航天精神就是我们所讲的伟大民族精神。因为联系了学生感兴趣的事,学生的情绪立即被调动了起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得非常热闹,课堂也跟着活跃了起来,知识也迎刃而解。
三、不要让电脑、投影屏幕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全部代替了板书。
在现代教学手段丰富多样的今天,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一点到底”,利用多媒体向学生灌输大量信息,学生眼睛盯着屏幕,嘴里忙着应答,课堂气氛紧张热烈,这种看似热闹的表面背后却是肤浅,这样的老师实际上舍不得给学生回味、体验、感悟的余地和空间,使人看了之后,不免让人觉得有“穿新鞋,走老路”。我们面对的是个性迥异的学生,我认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可少,但是,黑板在教学中依然是不可缺少的.。富有艺术的板书,就是教师教学的“浓缩精华”,教学内容的“屏幕”,更像是指引学生掌握知识的“引路牌”,是帮助学生开启思维和想象的“钥匙”。
作为思品老师,必须不断适应形势的需要,不断去突破、创新。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请你毫不犹豫地在每一节课上尽量留出时间让学生掌握教材吧!这些时间会让你得到百倍的补偿。”讲解吝啬一点,课堂时间大方一点,板书艺术一点,这样,我们的思品课教学才能争得学生的心,赢取学生的爱,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才能在思品课堂中得以升华。
浅谈语文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论文(汇总16篇)篇十
由于教师对于多媒体的不合理使用,导致多媒体教学占用了整节课堂,这样一来教师多数情况下都是在放映课件上的内容,很多应该通过师生互动而学习的知识,由于过度使用多媒体,反而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电脑、鼠标、大屏幕取代了教师的双手、粉笔和黑板上实实在在的板书,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语文知识的学习缺少兴趣。因为缺乏了沟通,学习在学习时会感觉非常疲惫,而且,学生没有针对知识进行交流,就无法深层次的理解课文,阻碍了语文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2.长期使用多媒体,传统方法摒弃。
阅读是语文学习最重要的方式之一,缺少用心读书的过程会使语文的学习质量大打折扣。多媒体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但是,一些刻板的资料缺少生机,学生长时间接受多媒体课件传递出来的信息,会让学生逐渐失去阅读的基本兴趣和欲望。而同时,原本文字能够给学生带来的快乐和愉悦都会逐渐消失。同时,相对于板书来说,多媒体不能明显的展现出来教师思考问题的逻辑,学生很难从中找到教师思考问题的方法,学生的思维可以跟着教师的板书一步步前进,但是多媒体的效果却不明显。传统的教学方式被多媒体逐渐取代,换来的是学生思维逻辑能力逐渐的减弱。
3.课件华丽不实用,效率难以提升。
由于许多课件都需要教师自行制作,所以教师会非常注重课件的观赏性,有的时候甚至超过了它的实用性。课件的形式比较美观,刚开始放映在学生面前的时候也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但是学生的新鲜感过了之后就会对课件没有兴趣。而且华而不实的课件也会让学生的注意力分散,不能够集中精神学习语文知识,有的时候还会让学生们忘了学习的任务,结果在一节课结束之后,学生会感觉没有学到比较实在的知识,没有收获到新的知识,这对学生来对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思考江苏省淮安市实验小学刘雪梅说是影响很大的,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非常坏的影响。
二、依据多媒体使用问题,调整教学方法。
1.正确选择时机,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应该把握多媒体在教学中使用的合理时机。在学生对于有些问题很难明白,教材上又没有相关的内容可以解答学生疑问的时候,使用多媒体技术就是最好的解决方法。在课件上为学生展示书本外的知识,让学生的视野得到进一步的拓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神话故事《哪吒闹海》时,学生很难理解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现象,因此,教师可以在网上截取相关的视频来让学生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和印象,这样学习起来的时候学生会更好地理解课文,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还能够在观看课件上的内容后,师生之间增加互动,一起聊聊关于视频的看法和理解,有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和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2.注重传统教学,与多媒体结合。
多媒体虽然具有优势,但是传统的板书也应该继续采用,学生能够在观看板书时,一步步紧跟教师的思维对知识进行理解,高效率的接受知识。同时教师在黑板上书写下的板书会让学生印象更深,加长记忆。但是在每节课即将结束时,教师也可以把课上的重点和总结在课件上展示出来,让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所学的重点。如,在学习小学语文知识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绝句》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书写古诗、释义、主旨等,增强学生的记忆,然后在多媒体课件上标注出有深层含义的词和有典故的句子,这样一来,达到了多媒体和传统教学方式的融合,同时让学生能够更加准确把握所学习的知识。
3.合理进行备课,让课件更实用。
课件制作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影响一节课的授课质量,所以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应该不仅仅关注课件的形式,而更多的应该关注里面的内容是否适合学生,是否充实,只有内在的充实和外表美的结合,才能使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大大提高,从而保证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稳步增长。如在学习《西湖》这篇文章时,课件不仅要展现出西湖美的魅力,更要充实的介绍文章中描述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课件有所收获。综上所述,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技术时应该适当,科学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不依赖多媒体,将多媒体融入在传统的教学之中,让学生不但能够从文中掌握到知识,也能通过多媒体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浅谈语文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论文(汇总16篇)篇十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情景又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力和源泉。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能通过情景画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情景导入的方法很多,如情景引入,悬念引入,设问引入,图画引入,音乐引入,表演引入等。我们还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中画面的移动、定格、闪烁、同步解说、色彩变化等手段引入教学内容。例如:我在讲解古诗《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时,当逐行出现诗句时,诗中的画面也随着变化,我把配有黄鹂在枝头上鸣叫的声音,一行白鹭飞上青天的画面及时展现在同学们的面前,再结合有关必要的解说和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能身临其境,产生立体效应,同时通过启发性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这样的情景和提问引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想马上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的学习动机,为学好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化难为易,突破难点。
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动态为静态,化枯燥为生动,从而化难为易。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的障碍就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运用多媒体技术这一方面的功能,就能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从而降低难度,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因此在小学语文低年级教材中,许多老师都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把汉字的音、形、义与学生认识事物、活的语言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使说识结合。
首先,通过多媒体进行整体感知,让学生在“找朋友”游戏中,掌握生字字音。如:戴婷老师教的《猫和老鼠》一文,让学生通过比较姐妹字:“迷、谜、眯、咪”进行找朋友,这样学生不但能从字形上理解词义,而且从词语中记住字形。其次,让学生在三次练说中认识事物。一说,语言尝试。利用课件让学生观看介绍《猫和老鼠》的影片,然后自由介绍这种动物,或是用一个词来说,并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巩固生字字音。二说,语言的运用与积累。在给动物找名字的游戏中,再用合适的词来说各种动物。这样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既运用了原有的知识,又可将别人说的新的词语积累起来。让学生在练说的过程中,扩展对一些其他动物的了解。
由此可见,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单纯的识字、学词、学句比较枯燥无味。而通过多媒体参与教学,进行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观看生动有趣的影片后,主动练说,在游戏中,大胆练说,变“要我说”为“我要说”。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自主探索并获取知识。通过三次练说,使语言训练层层递进,将识字与认识事物与说话训练有机结合起来,真正达到识字目的。
3.创设情境,陶冶情感。
情感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的作用。多媒体技术无疑为创设情景,陶冶学生的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感情变化,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激发和陶冶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随着一段段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画面出现,各种声、色冲击着学生,学生心中的感情油然而发,此时此刻,让学生带着这种感情朗读课文就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了。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受到感染,情感的陶冶就落到了实处。
4.巧设质疑,拓展思维。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迪,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为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创造了条件。上课时我常常播放有关课文内容的课件,在学生们仔细观看后我让同学们针对刚才所看内容纷纷质疑,并充分肯定了学生的疑问,又鼓励其他同学来解答这些疑问,通过由学生质疑,再由学生解疑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拓展他们的.思维。
5.课外延伸,发散思维。
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行学法的迁移,通过发散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大大增加听和看的机会;用文字、图像、声音的巧妙结合,可以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如《山村的早晨》这一课,我在总结山村的早晨的特点后,播放有关家乡早晨景点的录像,让学生一边看一边想:我们家乡的早晨有什么特点?它与课文中的“山村的早晨”有什么异同?通过这样的问题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分析比较,充分讨论。这样,既做到了学法迁移,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篇课文只是教学的一个例文,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这一例文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相关知识,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对课文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信息技术凭借互联网这一庞大的信息网络,可为语文教学的拓展提供极大的便利,可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多媒体技术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总之,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是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多媒体参与语文教学,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促进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更有效地创设情境、提高效率、增加容量,可对课文内容进行延伸,将课内外有机结合起来。我相信,只要我们大家共同为之去努力、去开发、去研究,语文教学的明天会更好。
浅谈语文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论文(汇总16篇)篇十二
二、初中数学课堂中运用多媒体的策略。
1.创设多媒体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多媒体动态模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3.多媒体展示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探究、分析.例如,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在教授勾股定理一节时通常会在黑板上向学生介绍什么“勾三股四弦五”的三角形,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的思维受到很大的限制,为此,教师可以充分的运用多媒体,在网上收集各种各样符合勾股定理的三角形,然后向同学们展示,最终不断的延申知识.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提高了.总之,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对于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初中数学教师要积极运用多媒体的优势,创设情境,动态模拟,展示教学,技术创新,促进教学有效性的发挥。
浅谈语文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论文(汇总16篇)篇十三
曾几何时,校园里书声琅琅是我们的自豪和骄傲,更是语文教师孜孜以求的一种教学境界。“没有琅琅读书声的阅读课,没有每个学生充分阅读的阅读课,可以一票否决,不会是高质量的阅读课”,一位老先生的话令人振聋发聩。回首我们的语文课堂:课改之前常常用频繁的讲、问代替学生读书,课改之后又出现用频繁的课件演示、资料交流、不适当的合作学习代替学生读书。加之多媒体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广,朗读成了新“鸡肋”,学生尤其是初中生更不愿意读课文的现象日趋严重,值得警惕。
如何破解难题,重温新课标:“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深受启发。寻找一种简单而原生态的方法:“大声地把课文念出来”,使语文课堂返璞归真,让真正的朗读扎根于课堂,通过朗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升语文的教学效益,我做了一些尝试。
1.创设情境,突破朗读的瓶颈。
有一种情况:在教师充满感情的范读或学生朗读时,下面总会传来不和谐的笑声,很是尴尬。如《乡愁》教学时,课前酝酿好感情,很有信心的走进了课堂,当我充满感情的朗读声响起时,意想不到的笑声出现了。课后我反思了一下学生为什么会笑,不是我朗读的不好,而是学生不适应,是学生根本没有进入你所设定的氛围,那该怎么办?只有创设好了该有的情境,才能让学生适应,才能让学生受到感染,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突破朗读的瓶颈。
1.1先看后读。在进行《斑羚飞渡》时,让学生看幻灯片,把斑羚飞渡的全过程牢牢的扎根于脑海中,再读该段课文,在感性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情感创造,从而体会感情,读出对斑羚的敬仰。
1.2先听后读。教学《听潮》一文,利用多媒体,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海浪声声,想象海潮来临时的情景,老师提示“海睡图---海醒图---海怒图”的顺序?从而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
1.3先想后读。教授《沁园春雪》时,利用学过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内容,让学生想象在寒冷的冬天,漫天白雪飞舞时的情景,比较《沁园春雪》中“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舞银蛇,原驰腊象”抒发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怎样胸襟?《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千古传诵,是怎样以春花来喻冬雪,写出边疆奇寒的?使学生读出两者的不同来。
2.加强指导,掌握朗读的技巧。
古人云“出其书,乃复有置之而不暇读者,又有默而视之不暇朗读者,又有始朗读而中有失字坏句,不见本义者。”可见朗读并不是简单的抱着书读,只有学生只有掌握了技巧才能真正读出味道;特别是文言文教学中,课文读好了就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意思,这时教师有效的指导也就更为重要了。
2.1文本范读。范读最基本的功能是给学生提供读课文的榜样,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和艺术,比如: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速度的快慢,语调的抑扬,音色的处理等等。我在教学前,都先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认真地练习朗读;在教学时,或自己范读;或请朗读好的范读;学或利用多媒给学生听(看)名家的范读。那会有更好的效果。
实践证明,学生经过一定的`模仿,都能较好地掌握各种朗读的技巧。
2.2感情导读。初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朗读基础,因此侧重于投入感情地朗读,才能更好地吸取文章的精华。我在教学郑振铎的《海燕》时,指导学生调动感情因素去朗读文章。如:读出对故乡小燕子的喜爱之情,对海上小燕子的关切之情,直抒胸臆时的思乡之情,再加上朗读技巧的应用,学生很快在朗读中领略到文中的优美意境;体会到作者远离故土所难于排遣的“轻烟似的乡愁”。
2.3积累常读。凡事持之以恒,才有成效,朗读也如此。中初生求知欲旺,记忆力好,可塑性强,正是朗读、积累语言的最佳时期。张中行先生说过:“这样读三四遍或两三遍,放下,过两三天或三五天,要拿出来,再读两三遍。这样至少重复三四次(喜欢读还可以更多,直至能背),到相当熟了再放下。这一篇如此,学其它篇还要如此”。张老强调反复地读。事实证明,只有读多了,才能把握语言规则以及文章思路表达方式。这样,才真正实现了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的培养、提高正确理解和应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3.创新训练,凸显朗读的效益。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说明朗读需要一定的训练,而且需要经常的反复训练。学生只有具有了初步的朗读能力,才能“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1朗读形式的创新。一是大声读。利用课前五分钟、早读、班务会、班会等时间,让学生把想读、爱读的章节大声读出来,效果良好。二是默读。选取经典文章或者课文重点段落,让学生反复默读,写读书笔记。三是听读。利用团队活动,让学生听广播、听讲座、听故事、听朗诵会等,以提高学生听品评的综合能力。
3.2寻找训练的突破口。教学实践中,让学生从“说”开始,大声说,放开说,克服学生胆怯,并根据教材进行课内说事、课堂小组讨论,复述课文内容,或者进行朗读、背诵、口头作文等比赛,甚至让学生表演课文剧,这些都符合《课标》的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真正体现。只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基本功,才会成为会听、善听的人,各学科的学习成绩也才会随之提高。
3.3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
阅读训练应该采取分阶段实施,即初读、细读、品读。初读,就是朗读的初级阶段,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读完后,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能知课文的大意。细读,就是让学生仔细地阅读课文,反复地朗读,理清文章思路,概括中心。品读,就是最高的朗读,对文章的谋篇布局,精妙之处有一定的了解,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
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的教学中,让学生反复的集体或个别朗读,直读到心中有了菜畦、桑葚、何首乌等景物。但是平坦质朴的语言需要通过朗读,品味出文字背后的意蕴,有韵律节奏的语言更要读,更要去细心体会、品尝,感悟精神意象,久而久之,文学修养就自然会得到提高。
3.4适时点拨,汲取朗读的精髓。
通过指导、训练,学生掌握了一些朗读的技巧和能力,但并不是朗读的精髓。这还需要理解下的朗读,这样才能读出味、读出情。“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理解是朗读的基础,不理解怎能读好?朗读与理解的交替则是语文能力的提高。理解可以为朗读架起桥梁。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不少见。如听一位教师上《背影》一课,仅仅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后,教师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还说:“作者通过四次背影的描写,传达了父子之间深沉的爱,让我们读出这种爱。”究竟爱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课后我问学生,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而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二者相辅相成,必须有机结合。
但如何做到真正的理解呢?
第二:教师的讲解。讲解是为了让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入的了解。讲解不够,诗文的意境没法理解,讲清楚、讲透彻了,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还能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在诗歌的教学中,注重从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讲解,在教学《乡愁》时,要让学生理解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光读是体会不出来的,需要把诗歌创作的背景向学生详细的讲解清楚,让学生明白一首小小的诗背后却包含着这么多东西,这时候再让他朗读时,意境、情感就完全不同了。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让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重视起朗读教学,指导好学生朗读,让朗朗的读书声深深扎根于我们的语文课堂,让每一个学生热爱我们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2]《谈谈朗读的重要意义及其指导方法》胡思东。
浅谈语文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论文(汇总16篇)篇十四
1.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与教学运用的不同步。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只为语文教学的形式、教学的手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思想的改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但长期以来并未充分、有效地被广大语文教师使用,还有很多语文教师不能有目的、有针对性、灵活自如地运用多媒体来丰富、深化语文课堂教学。
2.教师对多媒体教学技术掌握的缓慢、不熟练。“技术的发展远远走在教师融合技术于其课堂和教学理念之前。”多媒体技术要运用于语文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现在的一些青年教师能熟练操作电脑,有丰富的网络知识,但却不能上一节高效的多媒体语文课,这是因为多媒体教学要求教师既要精通教学内容,又要熟练掌握一些多媒体技术。这对于习惯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3.大量的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不利于学生的精品细读。语文是一门集品、悟为一体的学科,它要求学生通过对一些经典美文的细细品读去体会其中的意韵,有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在里边。但多媒体利用声、像和有关文字往往给学生许多直接的启示,不用细读品味就可以回答出教师的问题,无形中使学生缺少了精品细读的机会,缺少了思维想象的空间,更少了对文章、对生活的至深感悟。
4.不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去感悟、体会文字中所蕴含的内容、思想和感情,使学生在这种感悟、体会中逐步形成、发展,并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感。但多媒体的声、像往往无法代替文字本身所给于学生的那种“无限滋味在其中”的美妙感觉。
1.探索、研究、发展与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相配套的教育理论。多媒体技术只有与相应的教育理论相结合,才能有效地为教学服务。同时教育理论又直接指导着教学实践。因此,探索、研究、发展与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相配套的教育理论就显得至关重要,具有重大的意义。
2.不断提高语文教师的多媒体教学水平。今天,许多教师会从网络上下载一个个课件来进行多媒体教学,但这种单纯的“拿来主义”往往缺少了针对性和有效性。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的迅速发展与普及,不仅要求语文教师要懂得计算机的使用,而且要能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文学体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设计和制作出实用的、有针对性的教学课件。这无疑是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地参加科学、规范的计算机技术培训,努力提高自身的多媒体教学水平。
3.不断提高语文教师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的调控能力。多媒体技术一般以课件的形式走进语文课堂,它包括众多的连接和互交,容量极大。形式很容易沉浸于其中的声、像、色,而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很强的课堂调控能力,随时根据学生的反应情况调控教学过程,不能被课件牵着鼻子走,从而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是一种积极的、合作的教学模式,它将在新课改下为教师和学生创造出有意义、有价值、有创造、有想象、有娱乐的新学习环境,最终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做到自主学习、充分学习和高效学习。
浅谈语文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论文(汇总16篇)篇十五
目前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的开展着,信息技术正在逐步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它把声音、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网络等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教学媒体有机的结合起来。信息技术应用在数学教学中,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意识,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加了课堂教学密度,建构起新型的教学模式,充分优化了课堂教学效应。教学不等同于发展,只有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与兴趣的教学,能够带给学生指挥而富于挑战的教学,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能够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机会的教学,能够促进学生“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应,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依据以上的理论,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数学学科、中学生、信息技术的特点,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优化整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几何画板》就是其中一款操作简单、方便易用的教学辅助软件,它不仅具有强大的作图、计算及动画功能,而且具有即时性与交互性。教师通过它可以创造出的一个个动态的、可视的教学情景,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形象化、直观化,它不仅在突破难点、掌握知识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就是通过数与形(用数解形,以形助数)处理数学问题,这是由客观世界和数学本身决定,数形结合思想方法贯穿于整个初中数学之中,集中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直观图形赋予代数意义.要求学生能根据直观图形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字问题;二是对抽象的数学问题赋予直观意义,以形助数。利用《几何画板》,可以绘制出一幅幅有形有色会运动的“活”图,真正实现数形结合。图形无论怎样的微小变化导致相关的数量发生变化,《几何画板》都可以随时精确地显示出来;它的这种把数和形潜在关系及其变化动态地显现出来的功能,最能帮助学生突破那些难以理解的问题。几何画板为实现函数图象、图形的动态变化,为全方位揭示问题的实质提供了可能。
在初中数学教学内容里,函数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这部分内容理论性强,又比较抽象,难度较大。例如:学习一次函数:y=kx+b,要了解函数图像随着k,b的值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是有一定难度的。在传统教学方式中,要取不同的k、b的值,然后列表在黑板上画出多个不同的一次函数图像,再进行观察比较。整个过程十分繁琐,教师和学生的主要精力放在了重复的计算和作图上,而不是通过观察、比较、讨论而得出结论上,整个过程显得不够直观,重点不突出,效率和效果很不理想,如k和b的变化对函数的影响,函数值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没法直观演示,学生往往一知半解,容易造成学生的厌学,更不用说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与之相比,利用《几何画板》这个动态几何软件,可以很方便地画出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并且可以把k和b设置为动态参数,k和b在这里实际上分别是点k和点b的纵坐标,只要拖动点k和点b就能改变k和b的值,y=kx+b的图像同时随之发生改变,通过观察函数图像的动态变化,学生很容易得出参数k和b对函数图像的影响,整个过程直观形象,容易理解,印象深刻。同样,只要拖动点p,点p的坐标通过几何画板的度量功能自动显示出来,学生容易接受函数值y随着自变量x的变化而增大或减小。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学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这一点对数学的学习,特别是对函数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
在数学教学中,概念教学是重要的,也是困难的。经验表明,让学生理解某一数学概念,有时要比他们学会一个具体的解题技巧不知困难多少倍。数学概念离不开抽象思维及严谨的数学语言表述,而抽象与严谨正是学生疏远数学的原因。利用“几何画板”来创设教学情境,却可以缩短数学与学生的距离,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例如在讲授“中心对称”这一概念时,可以先用“几何画板”制作一个会转的风车的风轮,当它一出现时,立刻就能吸引同学的注意。同学们根据风车风轮的叶片在旋转中不断重合的现象很快就理解了“中心对称”的定义,并受此现象的启发还能举出不少中心对称的其他实例。这时再在屏幕上显示出成中心对称的两个三角形,并利用“几何画板”的动画和隐藏功能,时而让两个对称的三角形动起来,使之出现不同情况的对称图形(例如图形在对称中心两侧、两图形交叉或是有一对对称点在对称中心上等);时而隐去或显示一些线段及延长线。在这种形象化的情境教学中,学生们一点不觉得枯燥,相反在老师的指导和启发下他们始终兴趣盎然地在认真观察、主动思考,并逐一找出了对称点与对称中心之间、对称点连线与对称中心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很自然地就发现了中心对称的两个基本性质并理解了相应的定理,从而实现了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几何画板》作图准确,效果直观,不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概念,还可以验证结论,甚至发现结论。出问题、分析问题,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从而来解决问题。
如数学中,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如何让学生感受这些变化呢?那么用《几何画板》课件就可以轻而易举的让学生感受到这些变化。如点动成线,只要追踪点a到点b的运动痕迹即可;线动成面,只要追踪线段cd的运动痕迹即可;面动成体只要追踪矩形绕其一边旋转的运动痕迹即可。在教学中还可以进一步利用画板制作运动轨迹,如:曲线、曲面和其它几何体,让学生能形象的感受到图形的变化,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例如,在进行轴对称图形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几何画板动态地演示“蜻蜓、蝴蝶、树叶、风筝的轴对称”,利用其的生动、直观性就把“轴对称”这一抽象理性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内容,很适合学生从直观的形象思维过渡的思维特点,积极调动学生耳,眼,脑等器官投入学习。
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时,先用几何画板画一个三角形,用测量工具测出每个内角,记录下内角数据,然后任意拖动三角形的某顶点,继续测量内角数据,这样多次拖动记录数据,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每一组数据的特点,启发同学们得出无论三角形变化,三角形内角和总等于180°。
学生用《几何画板》来验证、探索问题,经过自己亲身的实践活动,总结出数学规律,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能力,使他们找到了学习乐趣,看到了成功,找回了自信。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对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进行处理,形成声、像、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视、听、触、想等多种方式的形象化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使一些抽象、难懂的内容变得易于理解和掌握,能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取得的效果。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独特的优势。但选用媒体的首要原则就是媒体要服从于教学目标,并选择适当的介入时机,只有适时使用,恰到好处,才能获得最佳效果。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虽有众多优势,但不能完全代替传统教学手段,因此教学中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的主导作用仍然不能忽视。教师的语言、表情、姿态、板书始终是连接教学媒体最活跃的因素。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多媒体技术的适时辅助,创设丰富的情境,发挥最佳效应,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获取知识,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浅谈语文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论文(汇总16篇)篇十六
胡昌淼。
[摘要]目前高中语文课堂气氛难以活跃,甚至有教育家把高中课堂比喻成“人类智慧的屠宰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哪里?又该寻求怎样的对策呢?本文作者从现阶段的教育体制,教师自身素质等方面深入分析了其原因,并认为: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至关重要,此外,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提高自身素质,学生改变学习方式都是改变现状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活跃气氛双主体教学理念解释性理解。
语文学科是普通教育中最基础的学科,同时,语文学科又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是,目前高中语文课堂上学生基本提不出问题,只习惯于听老师讲析,习惯于回答老师的提问。这样的课堂是沉闷的,难以活跃起来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并活跃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氛围?这正是本文试图探讨的两个问题。
一、原因分析。
(一)教育体制的因素。
在现存教育体制下,应试教育愈演愈烈。教师不按教学计划开课,考什么,就教什么;学生不按教育规律学习,怎么考,就怎么学。久而久之,高中教育把知识变成了纯记忆的知识。这样的课堂被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形象的比喻为“人类智慧的屠宰场”。
(二)教师自身的因素。
高中学生语文课无问题现象与高中语文教师有直接的关系,语文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方法以及自身的言行举止都是导致学生无问题现象的直接诱因。
1.语文教师的教育理念。“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帮助学生释疑解惑,是教师的职责所在。这种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课堂教学,必然会使学生的问题意识日渐淡薄。
2.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方法是走向成功的通道。高中教育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模式的严重影响,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普遍采用的是传承式教学,即把已有的知识、技能直接传授给学生,把教学的着眼点牢牢锁定在对书本知识的传递上。教师上课怕学生提问影响教学进度,怕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本课堂无关。“精讲”“多练”一直被追求分数的高中语文教师推崇。这种教学方法实际上降低了思维的层次和价值。
3.语文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语文教师的言行举止也是导致学生无问题现象的一个因素。良好的言行举止会营造轻松、欢快的气氛,使学生愿意倾听甚或愿意与之讨论,学生无问题现象就会得到有效的缓解。反之,无问题现象会愈演愈烈,甚至影响整个教学活动。
(三)学生自身的因素。
1.传统取向是导致他们在语文课无问题现象的根本原因。学习是为获取功名、谋得职业,文化影响。传统文化阻抗了高中生问题意识的滋生。其一,传统的儒家文化“述而不作”“中庸之道”要求人们保持共性,安于现状,往往使人们形成保守的心态,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不轻易展露个性。其二,“官本位”思想要求人们服从权威,不要轻易质疑,严重束缚了人们问题意识的产生。
2.高中生的价值还是为充实和发展自我?这两种不同的学习价值取向决定了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倾向前者的同学往往受“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表现出无问题状态。在学习过程中,质疑是无谓的争论,为了博取高分,他们只唯老师和标准答案之命是听,唯书本是从,最终思维逐渐变得僵化,缺乏自主思维的习惯和独立的人格,以致丧失了自我。
3.对高中语文课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多高中生重理轻文的倾向明显,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甚至就是喜欢文科的那些同学也宁可花时间在政治、历史上,因为这些学科投入少,见效快。有这样的意识在作怪当然在语文课上会出现无问题状况。
4.对语文课有畏难情绪。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要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础差或学习方法不当等诸多原因,尽管在语文课的学习上下过一番工夫,付出过一定的努力,但语文考试成绩不仅不见提高甚至偶尔还会出现倒退的情况。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不愿上语文课,甚至讨厌碰语文书,致使在语文课上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更别谈提什么问题了。
5.投机取巧学语文。有的学生认为高考语文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根本不听语文课。自认为课本对高考已经没有作用了,也不跟老师的思路走,大搞题海战术,号称要“自学成才”;还有一些学生表现的更幼稚些,他们抱着“我聪明”“我命好”的心理,等待着到考场上“超常发挥”,认为没必要把时间浪费在平时的`语文课上,根本不学语文,梦想“一鸣惊人”。
(四)其他科目的影响。
学生进入高中一个明显的感觉就是学业负担加大,尤其是理科课程难度加深。在面对让人不得喘息的理科时,学生普遍牺牲了容易理解、成绩又不会有太大起伏的语文。甚至有些同学把理科题单拿到语文课堂来做。试想这样的学习态度如何能提得出问题来,上课时就只有选择沉默了。
二、对策探讨。
(一)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理念和合作默契。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那种教师主体观,及其后来发展形成学生主体观,可以说都有其自身的缺陷。新的教育形式要求我们遵循一种双主体教育理念:“教育应不仅仅是人以自身为主体改造客体行为,而且还是人与人之间作为平等主体的交往行为”,这也就是说教师与学生理解“文本”的过程就是与文本的制定者和设计者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很重要的一种角色定位就是与学生平等地、民主地一起探求语文知识。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精神的基本前提。只有在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会放下思想包袱,消除心理压力,才会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观察和思考,才会精神振奋、情绪激昂,从而使其创造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采取民主、宽容、理解的态度,支持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教师不应该是课堂的管理者,而只是一个组织者,而不应该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和学生一样只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参与者。师生不但在人格地位上是平等的,而且在心理、情感等方面也是平等的。如果教师能带着这样一种认识走进课堂,那这样的课堂才真正是属于师生双方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以确保,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必然能得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才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
(二)采用诱导为主的学习方式。
这样不仅课堂气氛可以有效的活跃起来,而且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能得到很好的锻炼。这里笔者认为可以借鉴解释性理解理论,让学生在自我探寻答案中达到教学目标。“解释性理解水平的教学力求为学生提供一般观点和支持性事实,并且这种提供是以学生能够看出一般与特殊、支持性事实与如何使用概括之间联系的方式实现的。解释性理解水平的教学给学生提供的是规则。”也即是说,教师要求学生确定事实性材料的一些常见成分,然后对这些联系的事实进行概括性的陈述,随后将这些联系系统阐述为规则、原理或定律。然后学生自然而然的能够将原理应用于新的情景,并能看出原理的本质。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给语文课堂带来活跃元素。
多媒体教学可以用图文并茂,声响俱佳,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段向学生展示学习内容,很。
大程度解决了一些抽象化的理解范畴,从而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轻松、丰富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刺激下,更好的展开想象的空间。而且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一定程度上消除由于长时间坐着上课带来的疲劳。多媒体教学往往可以加快教学进度,从而多出来的教学时间就可以让学生开展课堂活动。根据教学的目的和学生的实际,构建相应的问题情境,设计符合学生自学规律的教学过程,安排必要的课堂小练习,指导学生独立进行探索,以逐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发散性思维。多媒体所带来的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在这种多媒体的氛围中,借助声象等物质媒介,去破译作品语言,诠释文学原则,使课文抽象的信息直观可感。学生借助这个中介,对文章作品中的情节人物、场景意境、技巧风格等方面的内容能产生透彻的审美体验和审美领悟。
(四)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近几年来,在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相关研究和探讨中,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倡导“教师成为行为行动研究者”,“教师成为解放性行动研究者”,主张教师从被动的专业发展向主动地进行其教学行为内涵上的专业化转化。而要营造活跃的教学氛围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只有认识到这种严峻的形势,才能对教育有投入,才能有教育的思想,有教育的风格,有教育的方法,有教育的思索。总之,从静态的角度看,教师必须德才兼备。
总之,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在40分钟内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要把上好每一堂课都与培养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大目标联系起来,努力改善课堂教学的氛围,千方百计地提高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进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良好的课堂气氛对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课堂教学气氛异常紧张,使学生对课堂产生了厌倦甚至逆反心理,必将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进而形成“课内损失课外补”的恶性循环,大大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所以强调一种活化的课堂氛围,在探求知识、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轻舞飞扬”。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实践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项贤明.交往理论与主体性理论教育[j].教育研究与实验,,(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