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浅谈中学思想品德教育论文篇一
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总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良好思想品德,使其成为具有现代精神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在为实现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总目标的过程中,体育教学不仅担负着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而且还担负着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一、体育教学具有鲜明的教育性
人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只能在人类的生活和社会活动中,通过引导、教育逐渐培养与完善起来,所以学生的思想品德只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影响和学校教育的结果。体育教学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能影响学生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性格特征,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起积极的作用。
1、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任何一项运动技术的掌握,都要经过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付出较大的体力和进行积极的思维。在练习中会产生很多的生理性反应,如疲劳感、疼痛感、酸胀感等,因而引起一系列的心理情感,如怕苦、怕累、怕疼、怕伤等思想。在此情况下需要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一系列心理障碍,这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不畏艰难,不怕困苦,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
2、体育教学是为了促进身体的发育,因而要达到一定的运动量,教师要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和措施,要求学生按计划完成规定的量和强度,如规定跑的距离、动作的次数、动作的幅度、限定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什么动作等,以保证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长期参加规范、严格、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在教师的培养指导下就会增强学生的组织观念和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形成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习惯。
3、学校体育从内容到形式,从方法到要求,都具有强烈的集体性。因此,无论参加哪一项体育活动的评比和竞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因此在体育活动中要大力提倡相互尊重,互教互学,相互配合,团结协作,抛弃个人私心杂念,先人后己,公而忘私的集体主义精神。
4、体育运动最富有竞争性。体育教学常以对抗性练习和教学比赛的形式出现。通过比赛既能了解和掌握学生的体能状况、身体素质,以及技术水平、战术意识等要素,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毅果断、自信、积极向上的品质,以及胜不骄、败不馁、服从裁判、遵守纪律,与同伴团结协作等优良作风。因此,运动竞争是技术、战术、智力的竞争,是身体素质的竞争,也是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的竞争。
二、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是培养思想品德的自然科学基础
教育是培养、塑造人的过程,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表现,是培养、塑造的自然反映。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一贯坚持严格训练、严格要求、严格教育,就会获得良好的行为效果。反之就会导致不良行为的出现。这说明人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不同,是由于培养教育决定的。这就是巴甫洛夫指出的:“我们的教育,教学,任何纪律,各种各样的行为习惯,都是一连串的条件反射。”他的研究证明:对有机体重复一种系统的影响或训练,就能形成定型。这一理论在体育领域里,不仅说明了运动技能、技巧形成的生理机制,同时也指出了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养成的科学依据。当一个人反复接受一种训练,反复完成一些严格规定的行为,并且根据他自己在实践中的认识和经验深信他掌握和了解的规范是正确的时候,这些行为就会变成他的道德习惯和性格特征,而道德习惯和道德认识结合在一起,就成了人的道德信念。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论证过:由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的道路是从行为和习惯开始的。体育教师的育人工作就是要从培养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行为和习惯着手,然后上升到道德信念。即使是对那些已经表现出某些不良行为和习惯的学生,也要采取合理的方法,热情耐心地进行长期、反复的培养训练,帮助他们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旧的定型虽然会表现出一定的巩固性,但只要环境条件的影响长时间改变成另一种形式也会形成新的定型,所以改变那些已经养成不良习惯和错误行为的学生是完全可能的。
在体育教学中应时刻贯穿着思维活动与体力活动的结合,知与行的结合,意识与行为的结合。体育教学过程中,既向学生传授运动技能与技术,又组织学生亲身实践,既向学生讲述理论概念,又指导学生身体力行。因此它能够提供较之一般课堂教学为更多更好的培养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可能。
三、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教学是通过教学方法来完成的,教育是借助教育方法来实现的,二者不能截然分开,又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用教学方法代替教育方法。在体育教学中,教学法的`研究是比较多的,教育法的研究则还没有受到人们应有的关注,因而在体育教学中,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更加值得我们去研究探讨。以下简要介绍几种较为有效的教育方法供参考。
1、规范训练法
就是用制度和规则所指明行为的规范标准来训练指导学生行为,从而收到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效果。体育的特点之一就是很多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制度和规则要求下进行的。这就为利用制度和规则作为行为规范来教育学生提供了有利条件。有明确制度和规则的竞赛活动固然可以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就是非竞赛性的活动也可以制定相应的规则作为教育的手段。例如游戏、教学比赛、各种基本动作的教学,都可以作出某种规定要求学生遵循。此外,除了活动本身所包含的规则之外,还可以就课堂纪律和教学内容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作为学生行为的准绳。要发挥制度和规则的教育作用,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认真执行。否则,规范不能变成行为,反而在心理上出现惰性,导致教育上的失败。因此,要求教师经常观察和判断学生行为,正确的加以强化,错误的加以分化。常用的办法就是适时地给以奖励与惩罚。当然光有教师的执法还是不够的,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对符合规范的行为给予维护和支持,对违反规范的行为进行批评抵制,这样学生的道德情感就会上升为道德意识,自然也就会自觉地遵守制度和规则,使个人的行为在符合并遵守规范的前提下,得到认可和发展。
2、集体训练法
体育教师应当在采用集体项目的教学中,例如球类训练,团体操训练等,让学生意识到在集体项目中,不顾集体利益,不与其他队员配合,一味过分“表现自己”,都会给他人、给集体带来损害,将受到集体舆论的批评和指责。由此可见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帮助学生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使学生个体的行为与集体荣誉相联系,使他们认识到荣誉来自集体成员的共同奋斗和团结协作,来自个人对集体的奉献和刻苦训练而作出的不懈努力。
3、对抗与竞赛训练法
我们培养的学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具有时代感和积极进取,勇于竞争的精神。而这些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在体育教学中都有较大的活动空间,因为竞争是体育的突出特点,各项体育运动项目都具有对抗性和竞争性,尤其是在比赛状态中,其对抗和竞争因素体现得更为强烈。它往往使参加者承受高强度的心理负荷和生理负荷,并且还必须在这种强负荷的情况下去争取达到自己的目的。有意识进行对抗性、竞争性较强的教学与训练,就可以使学生的身心承受力提高,获得勇敢拚搏、顽强进取的心理和行为品质。例如短跑训练,仅在“预备-跑!”这短暂的时间里,为了比别人更准确地抓住起跑时机,学生就要集中全身精力,在一面提高自控能力的同时,一面又要全力准备果断行动,一刹那松劲就意味着难以挽回的失败。在长跑训练中,采用竞赛形式,形成竞争对抗,这就自然意味着学生不仅要坚持跑完全程,而且要有一定速度,使长跑训练实际上变成为一场意志力的较量。
4、表率示范法
表率示范法是教育者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学生的方法。它对学生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对学生个性品德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体育教师与学生接触多,一举一动对学生都有示范作用。体育教师的身教常比言教能够产生更大的影响。其形象也给学生的印象十分深刻。如果自己没有正确的道德意识,或者言行不一,那就会使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受到影响,干扰学生道德信念的建立,给品德形成带来障碍。所以体育教师的仪表言行,都应该考虑到它可能的模范性和感召力。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应首先做到,然后才能要求学生,要充分用自己的性格和人格作表率,使学生从中领悟和产生道德概念,从而乐于接受和效仿。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经过亲身实践,必然会认识到它的正确性,从而建立自己的道德信念,形成自己的性格和品质。
当今,由于全球性的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新知识、新技术的竞争,已引起了世界各国对人才培养的普遍重视。教育肩负着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任。在未来的社会中,哪一个国家的人才素质(思想、文化、身体素质)愈高其生产力发展越快,综合国力发展水平更高。所以,我国需要尽快培养出有赤子之心的莘莘学子,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我们应当重视和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努力。
浅谈中学思想品德教育论文篇二
一、各班制定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计划。首先园领导制定好切实可行的计划,各班老师根据园思想品德计划结合本班实际,制定行之有效的班级德育计划。
二、保证思想品德计划实施。制定计划是为了实施,这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环节。组织力量,通过各种途径贯彻计划,认真做好指导和协调工作,寓思想品德教育于各种活动中,并认真检查和总结。
三、加强对班主任和家长工作管理。选择配备思想好、身体健康、教育效果好的班主任。不断提高班主任的思想和业务水平,支持和检查班主任。
四、密切幼儿园和家长关系。定期做好家访和召开家长会,将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统一起来。共同实现思想品德教育任务。
五条原则:
第一,对上负责的原则。要坚决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和上级的指示精神,反对本位主义。
第二,切实可行的原则。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定目
标、定任务、定标准,既不要因循守旧,也不要盲目冒进。即使是做规划和设想,也应当保证可行,能基本做到,其目标要明确,其措施要可行,其要求也是可以达到的。
第三,集思广益的原则。要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博采众长,反对主观主义。
第四,突出重点的原则。要分清轻重缓急,突出重点,以点带面,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第五,防患未然的原则。要预先想到实行中可能发生的偏差,可能出现的故障,有必要的防范措施或补充办法。
浅谈中学思想品德教育论文篇三
中学体育教学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则是通过体育教学去实现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艰苦使命的。做为体育教育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更为突出,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和形成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中,他们的心理特征表现更加明显,如运动,好表现自己等等,体育课的特点是在不断活动中进行,这就为我们提供良好的时机,因此,利用体育课所提供的有利条件,自觉地德育的丰富内容寓于体育教学的动静之中,加强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增强体质,陶冶情操,提高品德素养,是每一位中学体育教师应尽的职责。中学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先了解体育教育的“六性”,即:集体性、表现性、竞争性、规范性、实践性和交往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贯彻课堂常规和教材的特点,严密课的组织教学,处理好突出事件,发挥集体力量等,把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体育教学之中。下面根据我多年的体育教学实践,谈谈粗浅的体会。
一、集体性:
体育教学一般在室外,活动范围广,内容变化多,受外界干扰大,没有一个良好的组织规范,纪律约束,就无法进行教育。如集合、整队、队形、队列变换限制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动作以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因此要使学生明确,一个思想品德作风良好的整体是校风、班风的窗口,从而引导他们建立必要的制度,维护集体荣誉和利益,对违反集体利益,破坏集体荣誉的不良行为及时地进行批评教育,启发、培养学生发扬集体主义思想、精神,提倡互相尊重、互相配合,团结协作的共产主义思想。
二、表现性:
中学生具有爱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体育教学内容多、广泛,在活动中一个人的思想品德、作风,内在世界状态较易全部地体现出来。如活跃、稳健、沉着、急躁、信心、坚定、胆小懦弱、自尊心极强,勇敢顽强,知难而退、不求上进、个人主义、认真负责和敷衍了事,文明礼貌和蛮不讲理,做为一个优秀的体育教师首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实际情况,掌握学生心理特征,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
三、竞争性:
为了完成课的任务,教学中经常采用比赛的形式,充分体现出竞争性,它反映一个人的实力、意志品质和心理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心理素质,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如上球类课时,要求灵活果断,有整体配合意识,上耐久跑时要求坚强,有恒心,肯吃苦耐劳,敢于克服困难的大无畏精神,要使他们在成绩面前胜不骄,败不妥,发扬坚韧不拔的战斗作风和拼搏精神,这就要求我们在平常的教学训练中要把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与体育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四、规范性:
在教学中,规范性可以培养组织纪律性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体育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活动的空间广阔,如果没有一定的规范性和必要的限制性,就难以控制教学全过程,如果堂常规、竞赛规则、规程等,用这睦常规、规则作为教学、训练的规范,使课顺利进行,做为一个体育教师必须掌握多种规则,并且严格地执行,以培养学生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训练中得到教育。
五、实践性:
体育学科区别其他学科最显著区别之一就是学生必须使身体承受一定量的.运动负荷,在学习掌握一个动作技术都要经过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而教学训练中各个不同的环节必须有相应的各种意志品质的支配才能达到最后动作的准确性、节奏性和协调性,从而达到自如化。做为体育教师应抓住体育运动竞技性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密切地联系实际,有目的地诱导学生用模范事迹结合教材特点和组织方法进行教育。
六、交往性:
体育教学中,交往性表现较为突出,教学形式常采用的如集体练习、分组练习等,有个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我们要求在教学训练中,要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尊重对方,讲文明礼貌,虚心向对方学习,树立共产主义理想相适应的上进、好学、友爱的观念,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打下终身体育的基础,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使学生思想水平进一步地得到发展和提高,交往性起到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中学体育教学,应以“育人”的目标出发,坚持站在“育人”的高度备课,将“思想品德”的内容寓于整个体育教学之中,提高学生身体的心理的素质,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培养独立从事科学体育锻炼的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定的基础。
浅谈中学思想品德教育论文篇四
本学期我承担七年级七个班的思品教学任务。忙忙碌碌转眼间本学期各项教学工作已接近尾声。回顾这四个多月的教学工作,也有颇多感触,现总结如下:
一、常规教学方面
1.学期初,在教研学科组的指导下,统一制定了教学工作计划。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进度及教学应对措施方面都做了科学合理详尽的安排。
2.本学期共备课近40课时,备课前充分准备,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资料,认真研究分析各班的学情,不仅备教材,备学生,更需要备教法,因为教学准备充分,有针对性,易于学生接受,教学效果较为明显。
3.因学科特点的关系,本学期组织集体考试次数不多,但为了及时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反馈教学信息,我把每节课变成一个小测验。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主模式的指导下,我基本上课课有练习,,一次小练习等于一次小规模的考评。当堂训练,当堂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当堂解决,不遗留。“堂堂清节节清”不仅激发了学生兴趣让学生学习有成就感,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从某种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4.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一个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很大程度取决于学习习惯的好坏。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教师绝不包办代替。从训练学生的注意力做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也把自己从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针对学生资质的差异分层教学。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难易不同的要求,尊重学生差异,使学生好学、乐学。
二、教育教学研究方面
1.本学期学校为了进一步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方法深入到每一学科,学校精心组织了全校教学循环赛,我认真的准备了参赛课,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认真听取有经验教师的指导,获益匪浅。
2.每周准时参加集体备课,汲取集体的智慧,反复研究课堂教学,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老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驾驭课堂的自如;年轻教师的闯劲、谦虚上进都让我自叹不如,但同时也是我学习的目标,在他们的引领下,我的教学成效也很显著,集体备课是催我奋进得源泉和动力。
3.反思是教学行为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对教学行为的反思。本学期,对每一节课的成败我都有反思,反思教学方法、反思教学效果、反思学生的学习状况。。。反思是深邃的眼睛,赋予我灵感和智慧,推动我的课堂教学更上新台阶。
4.迎考指导。本学期时间紧,新课勉强上完,期末考就来了,学生没有时间复习,鉴于这种情况,备课组各个老师献计献策,最后在研究课标的基础上决定由教师把本册学习重要知识点整理出来,学生提前进入复习状态,目前复习迎考有条不紊,避免了打乱仗。
俗话说,不满时向上的车轮,只要有目标,有方向,就有奋发的理由。以后的工作中,我会秉承一贯的信念,将工作做得更出色!
浅谈中学思想品德教育论文篇五
摘要:小学阶段是人一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孩子的许多道德情操,以及对人对事的态度和原则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小学的德育一般都是采用渗透教育的方式,也就是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学校语文、数学及其他教育教学活动当中,使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良好的习惯和思想道德品质。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渗透教学
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所见所闻少,接触社会与自然也少,在这个阶段,思想品德课的开展就显得特别重要。
小学的思想品德课主要是帮助小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和自然,从而养成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一、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必要性
有句广泛流传的俗语“三岁看老”,虽然这句话包含了一些主观意味,但不可否认,人在少儿时期的教育对人心智,甚至是人生的发展方向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有些教育观念认为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只重视中学和大学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而忽视了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也是片面的。
小学时期,大部分人是处于少儿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年龄小,知识少,对人和事物的认识都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概念,而人对事物的认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小学、中学,直至大学,每一个阶段都不能忽视。
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是这个教育过程中的基础部分。
小学德育教育可以更好地促进少年儿童心理发展,帮助少年儿童塑造良好的道德观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二、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内涵和原则
国家教育委员会在1992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了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
即“教育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勇敢、勤劳、节俭等品德和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等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辨别是非能力,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级各类人才和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奠定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这就为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指明了方向,树立了方向性原则。
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在对学生实施教育的时候要遵循因势利导和循序渐进的规律,同样,对于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也要遵循这样的规律,并予以关注。
三、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的主要场所,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学校在进行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的同时也要适当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例如语文教学,它的教学主要以教材为本,教材中的德育内容非常丰富,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可以使语文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学生便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更好地接受德育教育。
在教学中将思想品德教育与生活课的教学,以及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可以促使孩子们更好地掌握正确的评价标准,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善、恶、美、丑,更好地提高他们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点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来引导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品德素质,并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
教师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张铁勇.试论当代德育的基本性与发展趋势.思想政治教育,(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