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优质10篇)

时间:2024-11-22 作者:储xy
简介:百分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七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优质10篇)》及扩展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百分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优质10篇)》。

工作学习中一定要善始善终,只有总结才标志工作阶段性完成或者彻底的终止。通过总结对工作学习进行回顾和分析,从中找出经验和教训,引出规律性认识,以指导今后工作和实践活动。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总结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总结书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七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篇一

一、解释加点词语义。(答 案)

1、数年恒不一见 数,几。恒,经常。2、层层指数 数,数数

3、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楼,像楼一样,堂,像堂一样,坊,像坊一样。历历在目:清晰地出现在眼前。

4、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 山市,山中蜃景5、而楼上人往来屑屑 屑屑,忙碌的样子6、或凭或立,不一状 不一状,形状不一。7、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相顾,你看看我,我看看你8、倏忽,如拳如豆。 倏忽,突然。

二、翻译句子。1、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公子孙禹年和他的朋友在楼上喝酒。2、或凭或立,不一状。 有的靠着,有的立着,形状不一。3、然数年恒不一见。 但是这几年总不出现一次。

三、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1、作者是借哪些人的观察描写山市的?答、借孙禹年和他朋友的观察来描写山市的。

2、由本文的内容及“危楼”一词,你能联想古代哪一首著名的诗歌?答、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夜宿山寺 唐―― 李白)

4、出自本文的成语有哪些?答、子虚乌有、历历在目、直冲霄汉、风定天清

5、找出文中描绘山市的关键词语,体会山市形成的过程。答、孤塔—宫殿—城市—危楼

6、请你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山市的特点?答,奇异、奇妙、神秘、瑰丽、变化多端

七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篇二

文言文翻译第一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就是准确,即忠实于原文意义,不添、不加、不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凡是能够直译的,就按照原文逐字逐句对照翻译,能够具体落实的字词就尽可能地在译文中有所落实,并保持原句的特点:“达”就是通顺,没有语病,符合表达习惯,遇到古今异义、通假字、文言句式等语言现象而无法直译时,就可以灵活地或适当地采用意译的方法:“雅”就是译文语句优美,用词造句比较讲究,而且有一定的文采。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第二,“留、补、删、换、调”的翻译方法:“留”指保留,凡是年号、帝号、国号、人名、地名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均可保留,照抄即可,不必翻译:“补”指增补,就是把文言文中省略的而现代汉语不能省略的成分补上:“删”指删除,就是删除没有实在意义、也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换”指替换,即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古代汉语词汇:“调”,指“调整”,就是将古代汉语句子中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第三,由“会义”到“操作”的翻译步骤:“会义”就是通读全文,领会文章大意,在此基础上明确文句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或者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和基本道理:“操作”就是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并在翻译之后检查文意是否表达清楚,前后是否对应,上下文是否一致、语意是否吻合语境。

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七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篇三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

二、写出《陈太丘与友期》一文的中心思想本文主要阐述的是:答: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三、阅读《世说新语》回答问题答案

1、《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怎么样的家庭气氛?你对此有何感受?答: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对于开发孩子智力有很大的好处。

2、为什么样“公大笑乐”?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答:“公大笑乐”是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想像力。

3、你认为陈纪这个孩子怎么样?他有哪些特点?你受到什么启发?答:陈元方是一个聪颖机智,有礼有节的儿童。待人接物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

七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篇四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一)

1.继秦汉之后,实现我国第二次大规模统一的朝代是隋朝

2.开创“开皇之治”盛世局面的统治者是隋文帝杨坚

3.隋朝开凿的京杭大运河在历的作用是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4.隋朝统一全国的时间是公元589年

5.开凿京杭大运河的皇帝是隋炀帝杨广

6.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时,最后一个灭掉的南方政权是陈朝

7.成为沟通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的是京杭大运河

8.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并巩固自己的统治

9.京杭大运河连通了五大水系,由北到南依次是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10.京杭大运河的中心是洛阳

11.京杭大运河分为四段,由北到南依次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12.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江都就是今天的扬州

13.京杭大运河的南北终点是余杭和涿郡

14.隋朝京杭大运河的主要功能是运输

15.今天的北京,在隋朝时被称作是涿郡

16.大运河的南端、在隋朝时被称作“余杭”的地方,就是今天的杭州

17.隋朝灭亡的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

18.唐朝的建立者是唐高祖李渊

19.唐太宗李世民夺得政权的方式是玄武门之变

20.唐太宗李世民创立的盛世是贞观之治

21.三省六部制中,负责起草政令的是中书省

22.李世民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原因是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23.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法典是《唐律疏议》

24.隋朝建立、唐朝得以发展使用的制度有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

25.唐太宗时的谏臣,被唐太宗称为一面“镜子”的是魏征

26.三省六部制中,负责审核政令的是门下省

27.记录唐太宗和他的大臣等议论古今得失的书是《贞观政要》

28.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29.唐太宗李世民善于纳谏的根本原因是维护自己的封建统治

30.唐朝百姓不想服劳役,可以合法利用的方法是交纳实物代替

31.三省六部制中,负责管辖六部、执行政令的是尚书省

32.唐太宗的名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思想根源是儒家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

33.武则天当皇帝后将国号改为周

34.武则天对科举制度的创新贡献是创立“武举”和“殿试”

35.有“贞观遗风”,被称作是“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是武则天统治时期

36.武则天为提高庶族地主等新贵族的政治地位而编修的是《姓氏录》

37.唐朝新发明的农业工具是曲辕犁和筒车

38.唐朝最鼎盛时期是开元盛世

39.唐朝时管理今天新疆的是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40.唐朝用于灌溉的工具是筒车

41.唐代制陶业的突出成就代表是唐三彩

42.被誉为开元前期“救时之相”的是姚崇

43.武则天时期对于整个唐朝的发展起到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44.唐朝用于耕地的工具是曲辕犁

45.武则天修订《姓氏录》后,排名第一位的姓氏是武氏

46.武则天的历史功绩是执政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47.开辟了“开元盛世”局面的皇帝是唐玄宗李隆基

48.被称作是“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的是科举制度

49.科举考试中的常设科目有明经科和进士科

50.盛唐时期,从习俗风尚到思想文化体现出的特点是胡汉交融与中西贯通

51.我国是茶的故乡,饮茶习俗风靡全国开始的时间是唐朝

53.唐朝时期,人们出行时的交通方式主要是骑马

54.科举制度以前,选拔人才的主要标准是出生门第高低

55.周边少数民族尊称唐太宗李世民为天可汗

56.唐太宗时期,前往吐蕃和亲的女英雄是文成公主

57.科举制度以后,选拔人才的主要标准是才能

58.唐朝时期,被称为“吐蕃”的地方,就是今天的西藏

59.与文成公主和亲的吐蕃藏族首领是松赞干布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二)

1.我国历第一位、也是一位女皇帝是武则天

2.文成公主入藏时,在位的皇帝是唐太宗李世民

3.被唐玄宗册封为云南王的南诏首领是皮逻阁

4.唐玄奘将西行途中的见闻口述、弟子整理成的书是《大唐西域记》

5.“和同为一家”主要是指唐朝与哪个少数民族的关系?吐蕃

6.唐朝时,日本派到中国来的留学生被称为是遣唐使

7.六次东渡日本,将佛法传播到日本的我国高僧是鉴真

8.唐玄奘西天取经的目的地,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地,在唐朝时被称作天竺

9.阎立本绘制的、描绘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求婚使节的人物画是《步辇图》

10.我国第一个将天竺佛教、风土人情、历史、地理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是玄奘

11.唐朝都城长安的城市建筑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宫城皇城外郭城

12.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时,唐朝的统治者是唐玄宗李隆基

13.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时,唐朝的统治者是唐太宗李世民

14.长安城内,百姓的居住区和商业区主要在城市的哪个部分?外郭城

15.我们今天将购物称作是“买东西”,主要是因为唐朝时的商业区是东市和西市

17.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是《金刚经》

18.雕版印刷术发明的时间是唐朝初年

19.第一次将火药的配方记录下来的科学家及其著作是孙思邈的《丹经》

20.火药的发明,与我国古代哪一项活动有关?炼丹

21.火药开始运用于军事的时间是唐朝末年

22.世界上保存最完好、最古老的单孔大石桥是赵州桥

23.被称为“诗仙”的浪漫主义诗人是李白

24.被赞誉为“天衣飞扬、满壁风动”,成为敦煌壁画的象征的是飞天图案

25.唐朝时,市场上出现的一种用于交易凭据的印刷品是印纸

26.唐朝末年,的印刷业中心是成都和洛阳

27.最初用火药制造的武器叫做火箭或者飞火

28.赵州桥的设计工匠是李春

29.赵州桥的设计时间是隋朝

30.被称为“诗圣”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杜甫

32.唐朝的乐舞《霓裳羽衣舞》的作者是唐玄宗李隆基

33.大型乐舞《霓裳羽衣舞》,主要是借鉴了哪里的音乐元素?西域乐曲

34.杜甫的诗歌大多联系社会现实生活,因此他的诗歌被称作是诗史

35.唐太宗李世民创作的大型乐舞是《秦王破阵乐》

36.孙思邈在我国医学被称作是药王

37.有资格“雁塔题名”的人是新科进士

38.科举考试时,明经科主要考察的内容是记诵儒家经典学说

39.我国规模、艺术成就的石窟是敦煌莫高窟

40.赵州桥现在我国的哪个地方?河北省赵县的洨河

42.唐朝中原地区与少数民族贸易的主要物品是茶叶

43.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古代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是京杭大运河

44.唐太宗手下的两个宰相房玄龄和杜如晦并称为房谋杜断

45.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的作者及书名是陆羽的《茶经》

46.唐朝时期采取的民族政策是开明民族政策

47.《秦王破阵乐》中的“秦王”指的是唐太宗李世民

48.赵州桥的的建筑特点是单孔石拱

49.鉴真东渡日本后,定居的地点是日本奈良

50.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当时的国际性大都市是长安

51.大昭寺门前的“甥舅会盟碑”体现的是唐朝与哪个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吐蕃

52.少数民族突厥的首领被称作是可汗

53.生活在今天新疆地区的维吾尔族,在唐朝时被称作是回纥

54.生活在今天东北地区的满族,在唐朝时被称作是靺鞨

56.唐朝时的画家,开后世“写意画”之先河,被称为“画圣”的是吴道子

57.长安的外郭城内,百姓的居住区被称作是坊

58.唐朝时,对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做出很大贡献的少数民族政权是南诏

60.杜甫的诗歌中,反映复杂动荡的历史时代的代表作品是“三吏”“三别”

七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篇五

七上:

项为之强 “强”通“僵”,僵硬。(《童趣》)

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

诲女知之乎 “女”通“汝”,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通“智”,聪明。(《《论语》十则》)

尊君在不 “不”通“否”。(《与陈太丘友期》)

七下: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伤仲永》)

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木兰诗》)

满坐寂然 “坐”通“座”(《口技》)

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两小儿辩日》)

止有剩骨 “止”通“只”(《狼》)

八上:

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桃花源记》)

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

右手攀右趾 “攀”通“扳”,往里拉。

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核舟记》)

选贤与能 “与(ju)”通“举”,推举。

矜、寡、孤、独、废疾者 “矜(guan)”通“鳏”,老而无妻的人。(《大道之行也》)

略无阙处 “阙”通“缺” (《三峡》)

八下:

蝉则千转不穷 “转”通“啭”,鸟叫声。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反”通“返”(《与朱元思书》)

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才能。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养

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表现。

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语气词,表疑问。(《马说》)

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

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的意思。(《送东阳马生序》)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具”通 “俱”,全。

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通“嘱”,嘱咐。(《岳阳楼记》)

九上:

发闾左適戍渔阳 “適”通“谪”,强迫去守边。

为天下唱 “唱”通“倡”,倡导。

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已经。

将军身被肩执锐 “被”通“披”,穿着。

卜者知其指意 “指”通“旨”,意图。(《陈涉世家》)

故不错意也 “错”通“措”,筹划。

轻寡人与 “与”通“欤”,表示询问语气,相当于“吗”。

仓鹰击于殿上 “仓”通“苍”(《唐雎不辱使命》)

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通“伸”,伸张。

自董卓已来 “已”通“以”(《隆中对》)

九下:

子墨子九距之 “距”通“拒”,抵抗。

子墨子守圉有余 “圉”通“御”,防守,抵挡。

公输盘诎 “诎”通“屈”,理屈。(《公输盘》)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衡于虑 “衡”通“横”,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佐。《《孟子》两章》

故患有所不辟 “辟”通“避”,躲避。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感激。

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鱼我所欲也》)

小惠未徧 “徧”通“遍”,遍及,普遍。(《曹刿论战》)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还,返回。

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愚公移山》)

七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篇六

一、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文言字词、句式等方面的知识,只有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才可能顺利地阅读文言文。

1重视学习,学会自学

课前一定要借助注释自己逐字逐句去翻译,不要坐等老师来讲解。预习时注意找出疑难字句提交课堂讨论,向老师、同学请教。对重点字词要进行归类认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相当多的文言实词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我们要善于记忆、比较、归纳、整理,把字词学"活"。

2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去理解、体会

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积累文言字词不要死记硬背,而应结合"语境"去揣摩。

3要牢牢记住主要文言句式

主要文言句式有五种: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每种又有几种不同形式,记住形式,便于识记和理解。

二、语文教材强调文言文的朗读、背诵,其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多读多背来掌握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培养语言感悟能力。诵读可分四步进行:

1注释,粗读课文

预习时完成粗读任务。粗读的首要任务是疏通文字,然后在此基础上感知课文,从整体上初步地把握课文结构。结合注释,根据上下文读两三遍,再联系上下文,对课文内容应该能了解六七成了。粗读中要画出疑难词句,以备在课堂上提交讨论。

2质疑、解难,细读课文

通过课内细读,要能准确地正音、正形、断句,要解决粗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要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要增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深入领会,精读课文

精读时要力求读出语气、语调和节奏。通过精读,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体会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的特色。

4鉴赏评价,熟读课文

七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篇七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

1、项为之强项: 颈,脖颈。强:通“僵”,僵硬。

2、徐喷以烟: 徐,慢慢地。以:用

3、果如鹤唳云端 果,果真,果然。唳:鸟鸣

4、以从草为林 林,树林

5、兴正浓兴: 兴,兴趣

6、方出神方: 方,正

7、鞭数十,驱之别院 鞭:用鞭子打,抽打。驱:赶

8、必细察其纹理 细:仔细。察,观察

9、昂首观之 昂:抬。首:头。之:它,代蚊

10、为之怡然称快 怡然:愉快的样子

二、译句

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于空中

答、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答、仰起头来观察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

3、神定,捉吓蟆,鞭数下,驱之别院

答、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了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三、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答、写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三件事

2、“余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答、见藐小之物必察其纹理。

3、本文有哪些词语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答、明察秋毫、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

4、文章开篇用“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答、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 5、“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指癞蛤蟆是否恰当,为什么?答、恰当。这时的作者已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眼前实物已经被放大千倍万倍,与蚊虫相比,癞蛤蟆自然成了“庞然大物”。它的突如其来,即被形容为“拔山倒树而来”就很好理解了。

七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篇八

1、鉴赏荆轲形象,注意所用表现手法。

首先,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荆轲和樊於期的对话,荆轲先用话挑起樊於期对秦的仇恨,再问樊於期对这样的深仇大恨怎么办,然后针对“顾计不知所出耳”的表示,试探地提出了既能为樊於期报仇,又能保全燕国的计划,一层进一层,结果是樊於期慷慨陈辞,毅然自刎。见秦王时“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弥了危机。这些对话,既表明了事态的逐步发展,也描写了荆轲的精细、沉着,在紧要关头不慌不忙,随机应变。

其次作者善于通过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来突出人物性格。以太子丹的急躁粗疏,头脑简单跟荆轲遇事审慎,三思而行对比,以突出荆轲的深沉多谋。又如写武阳在紧急关头神态失常,同荆轲的镇定自若对比,突出了荆轲的机智勇敢。

2、鉴赏作者交织描写场面的笔法。

如“易水送别”的“白衣冠”“击筑”“和而歌”“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各种现象综合成一个充满悲壮气氛的场面,有极为强烈的感人力量。这是刺秦前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高潮,也是这篇文章感人肺腑,千古传诵的闪光章节。在这一情节中,荆轲的内心世界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展现。面对浑身着素的送行的人们和风寒水冷的自然环境,荆轲用慷慨悲歌来表达自己对于高渐离等知己者生离死别的悲凉心情,抒发自己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荆轲在太子丹对他缺乏足够的了解、信任和尊重的情况下仍然决心履行自己的诺言,这更增添了故事的悲剧色彩,这一情节也暗示了整个事件的悲剧性结局。荆轲的歌声由凄切悲凉转为慷慨激昂,送行的人们也由感动、惜别转为激愤、激励。就在这激动人心的壮烈场面中,荆轲义无反顾地踏上了献身刺秦的征途。“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跃然纸上。又如,刺秦王时,荆轲的动作,秦王惊起拔剑不出,环柱而逃的狼狈相,群臣的惊愕,侍医的掷药囊,左右呼“王负剑”,一直到荆轲“身被八创”,“箕踞以骂”。在极短的时间里,写了秦王殿庭上下的情状,写动作、写表情、写高呼、写怒骂,组织成一个惊心动魄的壮烈场面。

3、准确评价荆轲和荆轲刺秦王的行动。

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但还是毅然前往,直至事败仍然“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也是为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荆轲之所以值得肯定,并不在于为太子丹报私怨,而在于他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千百年来,受压迫的人们之所以敬仰荆轲,也正是基于他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从荆轲刺秦王的做法来看,这种个人的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企图凭借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的进程更是不太可能。

1、把握全文中心事件,理顺故事情节的发展线索:

全文以烛之武说退秦军为中心。故事先点出了战事爆发的原因,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又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接着写郑国君决定通过外交途径来解除危机,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了烛之武。郑伯自责,情真意切感动烛之武,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决定只身见秦伯。进而阐述保存郑国对秦的好处,利用秦晋的矛盾,指出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使秦国意识到与晋订立盟约不助郑的危险,终于达到秦郑为盟的结果。

2、鉴赏烛之武说服秦穆公的思路:

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这段说辞只有125字,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看准了秦晋联合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若秦穆公明白了这一层,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郑,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

3、分析烛之武、佚之狐、郑伯等主要人物形象:

烛之武是中心人物。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时,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郑国的危机。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说服了秦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佚之狐是个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郑伯则是个勇于自责的上级领导人。当郑国所处危险境地,需烛之武退秦师时,烛之武却流露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牢骚。面对此,郑伯先是“是寡人之过也”以自责,从谏如流,情真意切,并欲扬先抑,设想假如郑国灭亡的话,对烛之武也无好处,这种透彻的分析,诚意的表白,终于感动了烛之武,使之临危受命,义无反顾赴敌营。

4、鉴赏课文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性:

课文人物形象塑造主要运用正面描写的方法。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特别是说秦时的举重若轻、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更集中地体现了一位出色的辩臣的形象。另外,佚之狐的推荐,郑伯的自责,退秦师的事实,都从侧面烘托了这个人物。

1.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古人坐的姿势是:两膝着地,两脚脚背朝下,臀部落在脚锺上。现在在亚洲的某些国家如朝鲜、日本同样保留着这种做法。如果将臀部抬起上身挺直,就叫长跪,又叫跽,这是将要站起来的准备姿势,也表示对别人尊敬。按剑而跽是一种下意识的准备自卫的动作。樊哙侧举盾牌,撞到卫士,头发直坚,眼眶似裂,瞪眼看着项羽,项羽被这一突发的情况弄的措手不及,只能按剑而跽。

2.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古代人的饮食习惯和现代人不同,古人一天吃两顿饭。第一顿饭叫做朝食。在《鸿门宴》中,项羽听说刘邦欲占关中,于是大怒,抛出“旦日飨士卒”的号令,旦日是一大清早,本来是不吃早饭的,项羽的意思是提前开饭,早早进军,表现了他急不可耐的心情。

3.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玉是古人重要的配饰之一,不仅因为玉很贵重,为统治者专有,而且玉还被赋予了某些神秘的色彩。玦,属于环形玉,即缺了一块的环形玉。又因为玦的名称来源于“决”,形状又是环形断开,所以古人用玦寓意决断。范增应经看出项羽的优柔寡断,并无心伤刘邦,又由于在席间,只能暗示。

4.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肉在器皿中煮熟之后,古人用匕首把肉取出放在一块砧板上,这块板叫做“俎”。然后把俎移到席上,用刀割着吃。《鸿门宴》中又见“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樊哙是后闯进去的,身份又低,自然没有他的席位。但他复盾为俎,以剑代刀,吃的既有气魄又“合礼”。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1首先阅读全文、把握主旨

阅读理解是必须要经过阅读的,初中阅读理解一般是以叙事、叙人类的文章,在做阅读理解的时候首先要先通读一下全文,先阅读懂大概的意思是什么,然后理清文章作者的思路,学会归纳每一句每一段、每一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

阅读的事实一定要注意,文章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含义,阅读理解的最基本含义就是要阅读者去理解文章中作者的意思,理解上去了才能做出答案。

2学会概括某段中的大意

阅读理解解题的时候首先要学会概括出一段话中的一个意思,同时能找出文章中某段话与某段话的意思有没有紧密的联系,也就是找出所谓的中心意思。

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够找出中心语句,并且同时要在理清句与句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抓住贯穿全段的中心意思,用自己的话准确概括,抓住文章中心的主题,才是做阅读理解的关键。

常见谚语、名言、对联

2、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3、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七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篇九

一、作者简介

二、故事背景

刘禹锡因参加当时的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可是,和州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百般刁难。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刘禹锡看到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在石碑上,立在门前。

三、课文翻译

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注释

名:名词作动词,出名,。

灵:形容词作动词,成为灵异的。

斯:这。

惟:只。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原文: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注释

上:动词,长到。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原文: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句话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注释

译文: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四、问题归纳

1.《陋室铭》开头两句有什么作用?

开头两句运用比兴手法,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喻陋室,由虚到实,十分自然地引出陋室。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句话为全文的什么句?有什么作用?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全文的主旨句,“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一词统领全篇。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两句话有什么作用?

运用对偶写交往人物,以交往人物的才高德美来衬托室主人的德才兼备,从而证明陋室不陋。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话有什么作用?

写室中生活,以室主人的情趣之雅证明“陋室”不陋。前一句正面实写,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后一句反面虚写,可知室主人不受世俗的羁绊。虚实结合,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5.结尾“何陋之有”有什么作用?

“何陋之有”与本文开头的“惟吾德馨”一句遥相呼应,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引用孔子的话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紧扣题目,以反问作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五、课文主题

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爱莲说

一、作者简介

二、故事背景

北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的哲学家周敦颐来南康(今江西星子县)任南康知军。他清廉正直,平生酷爱莲花。周敦颐来南康后,在知军衙门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每当公余饭后,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于是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爱莲说》。

三、课文翻译

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注释

之:的。

蕃:(草木)茂盛。这里指繁多。

自:自从。

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译文:水上、陆地上草本的、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天下的人们大多喜爱牡丹。

原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注释

予:我。

独:只,仅仅。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濯:洗。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不蔓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香。益:更加。

植:立。

亵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焉:助词。

译文: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中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香,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它),但不可以贴近玩弄。

七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篇十

角:1、吹奏的乐器(鸣角振铃)2、吹号角(且角且走)

借:1、借(每假借于人)2、依(愿借子杀之)3、即使(借第令毋斩)

尽:1、没有了(担中肉尽/林尽水源)2、全部取得(利尽南海)3、尽量,尽可能(进尽忠言)

就:1、接近、趋向(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颓然就醉)2、完成,达到3、即使

居:1、过了(居十日)2、停留(不可久居)

举:1、传扬(死即举大名耳)2、发动(举大计亦死)3、被举用(管夷吾举于市)4、参加(董生举进士)5、全(举国欢庆/举世无双)

具:1、同"俱",全、都(具答之)2、具有(各具情态)

决:1、判断(孔子不能决也)2、分别(意难决舍)3、断然(故决然舍去)

绝:1、隔绝2、极点(以为妙绝《口技》)3、停止,消失(群响毕绝《口技》)

开:1、散开(日出而林霏开)2、放晴(连月不开)3、打开(旁开小窗)

可:1、大约(高可二黍许/潭中鱼可百许头)2、可以(珠可历历数也)

苦:1、苦于(苦秦久矣)2、使……苦(苦其心志)3、愁(何苦而不平)

乐:1、以……为乐(太守之乐其乐)2、使……快乐(钟鼓乐之)3、乐趣(而不知人之乐)4、欢乐、快乐(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类:1、类似(绝类弥勒)2、同类(不与培塿为类/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

利:1、有利的(天时不如地利)2、锐利(兵革非不坚利/怀抱利器)3、认为……有利可图(父利其然)4、物资(利尽南海)

隶:1、属于(世隶耕)2、跟着(隶而从者)

良:1、真,实在(良多趣味)2、善良(此皆良实)

临:1、面对、对着、当着(执策而临之/把酒临风)2、来到,在(临溪而渔/临池学书)3、靠近(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4、将要(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鳞:1、像鱼鳞一样(鳞浪层层)2、鱼(呷浪之鳞)

令:1、命令。(乃令符离人葛婴)2、让,使。(忿恚尉,令辱之)3、指县令。(陈守令皆不在)

妙:1、奇怪(妙无一人肯泊岸)2、奇妙(以为妙绝)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