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立身处世的思想 儒家经典名言(实用13篇)

时间:2024-10-18 作者:字海

自我介绍时,可以根据场合选择适当的内容,例如在求职时强调相关工作经验,在社交场合突出个人特长等。请阅读以下优秀个人简历范文,提高自己的简历撰写水平。

儒家立身处世的思想篇一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为。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7、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8、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9、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0、吾日三省吾身。

11、君子五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12、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13、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

1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16、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7、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8、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19、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2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2、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2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4、仁远乎哉,我欲仁,其可仁至矣。

25、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2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7、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孟子名言: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4、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6、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7、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8、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9、其进锐者,其退速。

10、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1、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12、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13、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14、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15、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16、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17、仁者无敌。

18、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19、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20、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2、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23、尽信书,不如无书。

24、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25、尊贤使能,后杰在位。

26、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7、人皆可以为尧舜。

28、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29、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30、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31、养心莫善于寡欲。

3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33、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34、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35、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36、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37、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38、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39、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40、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41、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荀子名言: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5、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王制》

6、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

7、公生明,偏生暗。

8、学无止境。

9、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10、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11、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12、尊严而惮,可以为师。

13、良医之门多病人。——《荀子·法行》

14、长幼有序。——《荀子·君子篇》

15、怒不过夺,喜不过予。——《荀子·修身》

16、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

18、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19、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20、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儒家立身处世的思想篇二

儒家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哲学流派之一。在学习和研究儒家哲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其深邃的思想和实际的价值。下面我将从孔子、仁义、教育、家庭和社会等几个方面,分享我对儒家哲学的心得体会。

首先谈到孔子,他被尊奉为儒家文化的缔造者和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主张“仁者爱人”。在人与人的互动中,孔子强调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并通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提出人人平等的思想。这个观念对我来说非常具有启发性,它教会我如何更好地与他人交往,以及在面对冲突和矛盾时如何以和为贵,以包容与理解来解决问题。

其次是儒家强调的仁义观念。仁义是儒家社会伦理的核心理念。仁义以仁为先,强调的是对他人的善良和关怀。仁者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即是家庭伦理的核心,治国平天下则是指对社会和整个国家的管理和发展。孔子认为,一个人只有在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并将这种情感延伸到整个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与发展。儒家的仁义观念对于我而言是一种思想的指导,让我始终保持善良、正直和宽容的心态,与他人和平相处,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贡献力量。

儒家的教育观念也深深地影响了我。儒家注重个体的素质培养,主张以德育为先。孔子提出“教无常师”的观点,强调教育应该变得普遍而且必然。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这种教育理念让我深刻领悟到教育的本质不仅是传递知识,更是塑造人的灵魂。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努力将儒家的教育理念融入到我的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康的人格。

儒家强调家庭在社会中的重要性,认为家庭是培养德育的关键环境。在儒家家庭伦理观念中,家庭是培养人品和家庭美德的基石。父母是教育的初级责任人,应该以身作则,通过言传身教来教育孩子,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这种家庭教育观念也让我反思自己的成长过程以及对家庭的认识。我意识到一个 温暖、和谐的家庭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也深刻体会到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父母角色的重要性。

最后,儒家哲学也对我对社会的思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儒家认为,社会应该是一个和谐、互相尊重和包容的地方。通过仁义教育,培养“君子”在根本上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每个人都应该为社会承担应有的责任。这对我而言是一种社会责任的认识,鼓励我积极参与到社会事务中,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总而言之,儒家哲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观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学习儒家哲学,我明白了做一个仁爱之人的重要性,懂得了先做人然后做事的道理,也认识到了教育的真谛所在。作为一名时代的传承者,我会将儒家的思想贯彻到实践中,为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幸福做出自己的贡献。

儒家立身处世的思想篇三

——儒家学说的发展

儒家,影响中国历史2000多年,甚至还要长久地影响下去,它的光辉闪耀在中国历史的每一个阶段,它的思想烙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上,它的影子萦绕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梦里。所以,儒家是我们学习中不能跨越的学派,而儒家的文章贯穿着整个中学文言文的学习,并且还将伴随我们更长的时间,影响我们更长的时间,这个学派的内容必须重点掌握。

现在我们还是要考虑一个问题:关于儒家,现在在重读经典的良好社会风气下(我们暂且承认),出现了非常多的人出来讲解儒家经典,像于丹等,那么你如何看待他们的解读呢?(或许你没有了解过她)你如何有自己的理解呢?在学习了儒家经典之后,我们要来回答这个问题。本节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儒家道统的传承,一个是儒家经典的解读。

先来了解儒家的发展变化过程,然后回答下面几个问题:儒家思想从开始到现在实质的内容还是不是“仁”?你如何理解现在的儒家思想?你如何看待孔子和儒家思想? 我们首先要了解的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人,思想家、教育家。关于他的生平我们这里不细说,著名史学家、儒学家钱穆有《孔子传》,感兴趣的话可以去看一下。孔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仁”上,很多时候,很多东西都是别人这么一说,然后我们就这么一听的,就像大家说孔子的思想是“仁”,好,那就是“仁”了。实际上,我们并没有去思考过,真正去想过为什么,或者去理解过“仁”,后面讲儒家经典的时候我们再来讨论这个问题。孔子“仁”的思想从现在的观点来看是“德政”(为政以德和为政以礼),而如果我们将孔子当做一个老师来看待的话,他所讲的实际上就是好好做人。首先要学习,并且注意学习的方法,“学而时习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有志向,并且坚持,“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要诚恳待人,多替别人着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是对人的基本要求,这里说的并不详细。但是从这些里面我们大致可以看到一点,孔子是平易近人的,而且不是枯燥的说教,我们在后面的阅读里面会更进一步地认识他。从上面的讲述中,我们还可以看出一点,孔子的思想是积极的,入世的思想。

下面我们将孔子的思想来和老子的思想进行对比。前面我们大致了解了老子的“清静无为”、“顺乎自然”的思想,那么现在我们从三个方面来比较孔子思想和老子思想。

第一,从孔子和老子为我们描绘的理想世界去看。《礼记·大同》中说: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是孔子推崇的理想社会的标准,可以看出,孔子是从统治者的层面出发,从人自身内在的修养出发,去对社会造成良好的影响,进而达到整个社会的高素质,实现理想社会。很显然,谁去做这些有修养的人去影响别人,那么孔子就是这样的人,并且去培养这些人,如何去影响别人,就是通过做官去影响更多的人,因此这就是后来发展成为儒家的入世哲学。

我们再来看老子的理想社会,《道德经》(第八十章)中提到: “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我们来想象一下这样的地方:这个地方人很少,什么琐碎繁杂的东西都没有,没有战争,没有税赋,没有压力,大家每天都开开心心地种自己的地,做自己喜欢的事,也不用和外人交往,这是一种和“大同社会”截然不同的社会。老子就是想找一块这样的地方,但不是想去营造这种地方,这就是老子的思想。所以后来我们看到道家思想就形成了出世哲学。

第二,我们从孔子和老子所推崇的核心内容出发。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不管是孔子,还是老子,都有他们自己的道。孔子的道是“仁”,老子的“道”是难以诠释的。既然提到了,我们就不得不对“仁”和“道”进行论述了。当然,这里只是我的个人观点。“仁”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是有标准的,有的人认为“仁”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的人认为“仁”是“鞠躬精粹,死而后已”,有的人认为“仁”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当然这些认识都是正确的,“忠孝节义”都包含在“仁”的内容之中。我认为“仁”的内涵是实践。内容是丰富的,但是难的是实践“仁”的内容,其实这也应该是“仁”所包含的内容。

我们再来看老子的“道”,“顺乎自然”,“清静无为”,这些都让我们感觉到老子的“道”是飘忽的,难以捉摸的,正如《老子》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而它确实是宇宙的大道,我们抛开那些难以理解的词句,从中也看到了“上善若水”,并非断章取义,我们确实从中看到了老子的胸怀和终极意义,他实际上和孔子一样,对世人饱含仁爱之心,他也提倡对世人的仁爱,而我觉得,老子是看透了世界,看透了人性,所以选择遁世,这也代表了很多哲学家的处世风格,我们可以从后世更多的哲学家身上发现这一点,由此,我们也可以从他对后世的影响中得出结论。正如很多人所说,孔子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而老子是“知其不可为而无为,无为是为有为”。

第三,我们从孔子和老子对后世的影响来看他们的不同。前面所说的两点你会觉得他们都有相似之处,最终的结论都是“入世”与“出世”的区别,实际上并非如此,第一点是说明他们终极理想的不同,第二点是说明他们实际的中心思想有想通之处,第三点是说明他们的思想在后世流传的过程中逐渐出现的不同,从而出现道家与儒家的分歧。而我们所要理解的是道家和儒家之间是一种互补,我们知道一句话“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句话很明显地带有儒家和道家的双重影响,这就是后世流传过程中出现的“儒道结合”。这里,我们就不详细地叙说儒家和道家的流传,因为我们后面马上就会说到,不做重复。那么总结一下就是,儒家和道家各自发展,但是在整个民族的性格养成中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他们在不断地融合,形成了现在中华民族的性格,当然这里面还有佛教的影响,可能,或者说我们也已经看到了基督教等西方思想对中华民族产生的影响了。

好,关于孔老我们就说到这里,接下来我们来认识另外一个儒家代表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也有说邹国为鲁国附属国),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孟子主张“性善论”,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言行记录在《孟子》中。我们在后面学习儒家经典的时候会重点提到。想了解关于孟子更多的信息,我们课后交流。

下面,我们接着介绍儒家学派代表----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当世尊称为“荀卿”、“孙卿”(避汉宣帝刘询讳)。主张“性恶论”,常与孟子“性善论”相比较,这里不做比较。对于儒学的贡献主要在于对儒家经典的整理和对“礼学”的发展,在儒家一派形成自己的“荀学”,韩非和李斯是其入门弟子,苏轼《荀卿论》中有说:“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荀子作品丰富,我们来学习他晚年的作品《劝学》,来阅读1.3.1.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在孔子辞世之后总共分为八派,我们就不一一细说了,而关于春秋战国之后的儒家学派发展,我们在讲到时代的时候再细说。

再来看儒家经典,我们应该知道“四书五经”,“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些书我们都耳熟能详,不知道听过多少遍了,那么你了解多少呢?我们课本上选取了很多的小段落,我们也会学习到很多段落,那你对整部书有没有什么印象呢?你对整个儒家有没有印象呢?从这些书中,你学习到多少呢?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他能影响中国这么多年呢?好,带着这么许多问题,我们来重读经典。《论语》是记录孔子以及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言行的语录体书籍,通行的今本《论语》全书共二十篇,其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等。(这里本来有一段“古文经”和“今文经”的悬案,就是古今《论语》之争,想了解的话我们有空再说,这个悬案到今天也没有定论。)我们初中阶段几乎每一个学期都要学习《论语》,背诵里面的段落,到了高中,我们还是要学习它,确实 2000多年来,人们也一直在学习《论语》,究竟,它的魅力何在?它的精髓何在?它的光芒何在?让我们一起来阅读1.3.2.学习了《论语》之后,我们来看探讨它的意义,这里面很多观点只是个人观点,朱熹解读《论语》是按孔子的生平事迹去看待(据《论语序说》),一个人经历了些什么,学到了什么,做了些什么,我觉得,从这个方面去看《论语》是恰当的,因为《论语》本身就是一部语录体的书籍,从孔子的言行中,我们能更好地解读《论语》。而从另一个方面将《论语》分类看待的有南怀瑾的《论语别裁》,这里是将《论语》重新分类,按照为人处事,为政为民,家国天下等方面去理解。此外,现在我们看见“百家讲坛”上对《论语》的一些解读,那肯定是一种通俗的,娱乐大众的形式,主要是将我们现在生活中事和《论语》中的话相互联系,但是也不失为一种解读《论语》的方法,只是不再注重《论语》的内在精神了。

在大致了解了《论语》之后,我们可以看到:《论语》的精髓在于“仁”,这既是一个指导思想,也是终极目标;《论语》的魅力在于“仁以为己任”,将“仁”这个概念实行下去可以带来好的结果;《论语》的光芒在于孔子,颜回,曾子等人已经实践过,并且告诉我们这些可行,可以达到“仁”,所以全天下的人都被这光芒吸引。认识了《论语》之后,我们来看《孟子》。《孟子》全书七篇十四卷,由孟子及其弟子编撰,成书于战国中期。里面大致论述了孟子的“仁政”、“王道”、“民本”思想,我们来阅读1.3.3.我们接下来看《大学》,此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传为曾子所作,北宋二程极力推崇,南宋朱熹将其单独列出,作为“四书”之一。我们来大致了解一下,看阅读1.3.4.《中庸》原来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和《大学》一样,经宋代儒学发展,推崇“中庸之道”,朱熹将其列为“四书”之一。在《论语》中,“中庸”是最高的道德标准,其内涵十分丰富,这里我们不讨论,我们来看它的实际内容,阅读1.3.5.了解了“四书”之后,我们来看“五经”。”“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诗书礼易春秋”,原来有“六经”,后来《乐经》散佚,剩下“五经”,汉武帝时期设立“五经博士”。我们来了解一下“五经”,阅读1.3.6.《诗经》我们这里先不说,留待诗歌再说专题再说,虽然,我们可以理解为“灵气神韵”;《尚书》主要讲的是古代王室诰命、誓词等,我们可以理解为“帝王之道”;《礼记》是春秋战国时期礼仪制度的汇编,分为《大戴礼记》(戴德编)和《小戴礼记》(戴圣编)两种,我们可以理解为“礼仪举止”;《周易》分为经、传两部分,经的部分有六十四部,传的部分有说是孔子对周易的解读,我们现在很多人认为《周易》是算命的书,实际上,它是一部哲学书籍,建立在阴阳二元论的基础之上,对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作了总结,并且能够引导人们做出基本的预测,而我们自己也有这种能力,比如:天空阴云密布,你就知道可能要下雨了,那么我们可以理解为“未卜先知”;《春秋》是一部史书,文字简短,所以后来出现“春秋三传”,分别为《公羊传》、《谷梁传》和《左传》,我们接触比较多的就是左传了,那么关于《春秋》以及更多内容我们在讲到历史专题的时候再看,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以史为鉴”,这样儒家通过“五经”来达到锻造一个完人的目的,试想这样一个人:文采飞扬,出口成章,胸怀大志,通晓古今,未卜先知,举止优雅等等等等,那么你觉得这个人会是什么样子的?而儒家就是要我们大家都成为这个样子的,这是一个社会的追求,而有时候,我们可以这么理解,这是人类追求完美的自身要求。

儒家立身处世的思想篇四

道德是事业的基础。

2、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周易.坤》

做好事的家庭必给后代流下幸福,贯做恶事的家庭必给后代留下祸殃。

3、 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4、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尚书.周官》

讲道德,心安理得;做坏事,心劳日拙。

5、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尚书.周官》

财富可以修饰房子,道德可以滋润人身,使人心宽体胖。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尊敬我的长辈,继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我的子女,继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子女。

7、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爱别人的人,别人永远爱他;尊重别人的人,别人永远尊重他。

8、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颜渊》

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合乎礼,这就是仁。

9、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荀子·荣辱》

先顾礼义后求利益才算光荣,先求利益而不顾礼义便是耻辱。

10、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战国策·魏四》

别人对我有恩德,不应该忘怀;我对别人有恩德,不应该不忘怀。

11、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礼记·曲礼上》

对自己喜欢的人要看到他的缺点,对自己憎恶的人要看到他的优点。

1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

与朋友相交往,说话要守信用。

13、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论语·颜渊》

君子以文章来交朋友,以朋友的帮助来培养自己的仁德。

儒家立身处世的思想篇五

释义: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终,明确它们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释义: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先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3、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大学》

释义:君子对于优点,要自己身上拥有以后再去要求别人;对于缺点,要自己身上没有以后再去批评别人。

释义;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会谨慎。

5、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

释义:天赋予人的品德叫做“性”,遵循事物本性就叫做“道”,使人修养遵循道就叫做“教”。

6、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释义:广泛地学习知识,详细地询问事物发展的原因,慎重地加以思考,明确地辨别是非,踏实地去实践。

7、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中庸》

释义:由于诚恳而明白事理,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诚恳,这是教育的结果。真诚就会明白事理,能够明白事理也就能够做到真诚了。

8、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中庸》

释义:对上不抱怨老天,对下不责怪别人。所以,君子处在安全的地位而等待天命,小人则冒险以期侥幸成功。

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

释义:好学不倦就接近明智了,努力行善就接近仁义了,懂得耻辱就接近勇敢了。

释义: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1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13、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

释义:花言巧语、假装和善的脸色,这样的人很少有仁德的!

1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释义: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的东西确立了,仁道也就产生了。

1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释义: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1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释义: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惘,无所收获;只是思考而不读书,有时就会空想,疑惑不解。

17、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释义: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释义: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1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释义:聪明而喜爱学习,向地位、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并且不感到耻辱。

20、三思而后行。――《论语》

释义:每件事情都要经过多次考虑,然后才去行动。

2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

释义:智慧的人喜爱水,仁德的人喜爱山。智慧的人活跃,仁德的人沉静。智慧的人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释义:三人一路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们好的地方向他们学习,不好的地方自己如果有就要改正。

2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释义:三军的统帅可以被夺去,却不可以强使一个男子汉的志向改变。

2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释义:如果不是天气寒冷,就不会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少落叶的。

25、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

释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2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释义:尊敬自己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儿女。

释义: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开始;羞耻心就是施行义的开始;辞让心就是施行礼的开始;是非心就是智的开始。

释义: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会先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29、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释义: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释义:脑力劳动者统治别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被统治者养活别人,统治者靠别人养活;这是天下的共同原则。

3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释义:金钱和地位不能使自己迷惑腐化,贫苦穷因、地位低下不能改变自己的志向,权势武力不能让自己屈服变节,这就是真正的大丈夫。

释义: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

33、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尚书》

释义:玩弄人会丧失德行,玩弄物会丧失抱负。

34、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礼记》

释义:傲慢不可滋长,欲望不可放纵,志向不可自满,享乐之情不可无尽。

3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释义:美玉不雕琢,不能成为好的器具;人不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

36、差若毫厘,缪以千里。――《礼记》

释义:开头虽然只有毫厘的差别,到后来却错到千里那么远了。

37、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释义:天道刚健,君子以天为法,故而自强不息。大地的气势宽厚和顺,君子就要效法大地的包容,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38、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易》

释义:积累善行善德的家族,这个家族的福报不会断绝,家族的后代也会享受福报。常常做不善之事的家族,这个家族会经常发生灾祸,甚至连累后代。

39、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周易》

释义:君子以学习来积累知识,以多问来明辨是非,以宽容待人,以仁心行事。

4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释义:两人同心,像刀那样锋利,可以切断金属。同心的话,像兰花那样幽香。

41、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

释义:行不通时就得变,变了之后就会豁然开通,行得通则可以长久。

42、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周易》

释义:天下人要归同一个地方,只是道路不同;达到同一个目的,只是思虑多种多样。

43、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周易》

释义:不积累善行达不到成名,不积累恶行达不到灭身。

44、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周易》

释义:见善就向他学习,有过就改。

45、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周易》

释义:处在尊贵的位置上不要骄傲,处在低下的位置上不要忧虑。

46、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

释义:君子怀才以等待施展的时机。

47、多行不义,必自毙。――《春秋・左传》

释义:多行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我招致灭亡。

48、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春秋・左传》

释义:忖度德行如何,以便决定自己怎样处理事情;估量自己的力量大小,从而决定该怎样行动。

49、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春秋・左传》

释义:哪个人没有犯过错误呢?有了过错但能够改正,就是最大的好事。

50、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春秋・左传》

释义:处于安乐的环境中要保持警惕,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险,想到了就有防备,有了准备就会免遭祸患。

儒家立身处世的思想篇六

为国而忧、为国而乐,这是君子的志向;只考虑个人得失,这是小人的志向。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汉·曹操《步出夏门行》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美。 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

不学就不能增加才智,无志向就不能成学业。

4、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唐·杜甫《前出塞九首之九》

大丈夫志在四方,岂能害怕吃苦?

5、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过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宋·宋轼《晁错论》

古代创立大业之人,不仅有超世之才,而且必有坚忍不拔之意志。

志向不确立、犹如无舵之船,无绳之马,飘荡放纵,到何处去呢?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检查自己——替别人办事没有尽心吗?同朋友交往不诚实吗?老师传授的学业没有复习吗?”

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自己作风正派,不发命令政教也能顺利实行;自己的作风不正,即使三申五令,别人也不听从。

9、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 《礼记·儒行》

广泛地学习永不满足,身体力行永不懈怠。

10、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羡慕水中游鱼,不如回家织网。

11、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 《孔子家语.颜回》

君子用行动说话,小人用舌头说话。

12、在上不娇,在下不谄,此进退之中道也。 宋·王安石《上龚舍人书》

处在上位不骄慢,处在下位不谄媚,这是进退的正确态度。

13、美曰美,不一毫虚美;过曰过,不一毫讳过。 明·海瑞《治安疏》

有几分美就说几分,一丝一毫不虚夸;有几分过就说几分过,一丝一毫不讳饰。

14、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清·朱柏庐《治家格言》

做了好事就希望别人看到,这便不是真正做好事;做了坏事唯恐人道,这便是做了大坏事。

1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富贵不能迷乱心意,贫贱不能改变志气,威武不能屈节,这才叫大丈夫。

16、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孔子家语·在厄》

1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君子心地宽阔,小人经常忧愁。

儒家立身处世的思想篇七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大学生而言具有深刻的意义。在大学生活中,通过学习和思考儒家思想,不仅可以影响到自己的成长与发展,更可以积极地参与到社会建设中去。下面将从“自我修养”、“家庭建设”、“社会参与”、“国家责任”和“人性至善”五个方面来阐述我的儒家大学生心得体会。

首先,儒家思想强调个体的自我修养。大学生应该以儒家传统文化为指导,努力做到言行一致,具备高尚的品格和品行。只有自己做到言行一致,才能够成为他人学习的榜样,真正以身作则。通过自我修养,我发现在与他人交流中更加耐心和善良,学会尊重他人的观点,增强自己的沟通能力。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修养可以帮助我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以和为贵,建立和谐的人际网络。

其次,儒家思想注重家庭建设。大学生作为家庭的一员,应该积极参与到家庭事务中,发挥好自己的作用。儒家思想中提倡孝道,强调家庭纽带的作用。在我的大学生活中,我尽我最大的努力回报我的父母,帮助他们分担家庭的负担,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为他们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在建设家庭的过程中,我不仅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也学会了关心和理解他人的重要性。

第三,儒家思想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到社会事务中去,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儒家思想中有“爱人者,民之父母”之说,提倡为人民服务,帮助他人,关心弱势群体的生活。在我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我深感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明白了自己作为一名大学生的责任和使命。参与社会不仅可以锻炼我的实践能力,还能够加深我对社会问题的认识,提高我解决问题和协调能力。

第四,儒家思想强调国家责任。作为栋梁之材的大学生,我们应该明白自己的使命是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做出贡献。儒家思想中有“替天行道”之说,强调个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学习和实践中,我时刻牢记自己是国家未来的栋梁,要为国家的发展尽心尽力。我积极参加各类志愿者活动,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民众福祉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也明白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才能够更好地为国家服务。

最后,儒家思想中蕴含了人性至善的观念。大学生对于自身和他人都应该持有积极的态度,相信人之善良。通过对儒家思想的学习,我建立了对他人的信任与尊重,不轻易地去质疑或抱有偏见。我尝试着去理解他人的观点,善待他人,以和为贵,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同时,我也在实践中修正自己的缺点,改正自己的错误,不断完善自我,力求做到自身的至善。

总体来说,儒家思想对于大学生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通过学习儒家思想,大学生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建设良好的家庭关系,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承担起国家责任,并秉持人性至善的思想。儒家大学生的心得体会正是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影响,为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繁荣做出积极的贡献。

儒家立身处世的思想篇八

作为一个儒家学派中的大学生,我深感儒家的智慧和价值观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有着重要的意义。借此机会,我将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从儒家的仁、义、礼、智四个方面来论述儒家对大学生的影响和启示。

首先,儒家的仁道给予了大学生做人的底线和人生的追求。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正当关系,注重和睦这个社会基本组织的基础。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仁道教育也是我们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石。只有通过实践和修养,我们才能培养自己的人文情怀,以仁慈之心对待他人,尊重每一个人的存在和尊严,关爱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在大学生涯中,我深知仁者爱人,心存仁爱,将更加容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培养人际交往的能力,并获得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其次,儒家的义道让我明白了大学生应担负起社会责任。儒家注重为天下立义,追求公正和公平,不背离道义的行为。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责任重大,需要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我们应该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关注他人的困境和需求,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只有通过实际行动,大学生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为此,大学生需要培养对公益事业和社会进步的热情和责任感,不断提升自己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行动力,为社会和他人做出贡献。

第三,儒家的礼道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培养和完善自己的行为规范和社交能力。儒家注重礼仪之道,认为人类社会的根本任务就是建立一种合理的礼法秩序。作为大学生,拥有良好的行为规范和社交能力对于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在校园中,我们需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以礼仪待人,懂得尊重师长和同学,以及社会的各个角色。在社交中,我们需要学会以礼相待,懂得尊重他人,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的管理能力。只有通过培养自己的礼仪修养,我们才能在社会中游刃有余,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第四,儒家的智道教育教会了大学生如何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儒家认为,求知是追求完善人格的根本途径。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倾听智者的教诲,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学术能力。只有通过实际的学习和探索,我们才能够加深对世界的理解,激发个人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智慧之人。除此之外,智慧也包含了人生的智慧,即如何正确地理解人生和抉择人生成长的道路。儒家提倡的“理解天命、知人心、明大义”,具体地指导了我们如何正确地选择人生道路,如何与人相处,以及如何应对人生的挑战和困难。

综上所述,儒家的思想和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儒家的仁、义、礼、智为大学生提供了一种完善的成人成才方式,为我们树立了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培养了我们拥有社会责任感、良好人际关系、行为规范和智慧思维的能力。因此,在大学生涯中,我们应当从儒家的智慧中汲取养分,思考儒家学派给予我们的启示,努力成为一个有品德、有责任感、有能力和有智慧的大学生。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儒家立身处世的思想篇九

儒家经典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着深厚的道德、哲学和教育思想。通过学习儒家经典,我对人生、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儒家经典的心得体会,包括礼、义、孝、仁和道德教育。

首先,儒家经典中对礼的强调让我深刻体会到礼貌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从小礼到大礼,从家庭到社会,礼仪之道渗透到了中国人的方方面面。在现代社会中,礼貌的表达方式也有所改变,然而,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的基础,尊重、谦和和体贴他人的行为仍正是社会和谐的关键。通过遵循儒家经典所传承的礼仪之道,我们不仅能够塑造提升自己的形象,更能促进彼此之间的友好关系。

其次,义的概念告诉我要以大局为重,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儒家经典中常提及“克己复礼”,这是一种超越个人利益,将大义凌然置于个人之上的行为。通过这种精神,我们能够面对困难和矛盾,始终站在正确的一方。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需要面对职业道德的选择,有时可能会面临着利益和原则的冲突。然而,儒家经典中所倡导的义的观念提醒我们,在面对这些抉择时,必须保持良知和正义感。

孝是儒家经典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是传统中国家庭伦理的核心。孝顺父母被视为一种美德,是我们应该始终传承的传统。通过儒家经典的学习,我明白了孝不仅仅是言行举止上的表现,更是一种情感上的奉献和关怀。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工作压力和家庭变迁,许多人忽视了对父母的孝顺。然而,父母的养育之恩无法言喻,我们应该时刻怀着一颗感恩之心,用行动来回报他们的养育之恩。

仁的概念是儒家经典中最核心、最根本的价值观念之一。仁者爱人,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表达。通过儒家经典的学习,我明白了仁的真正含义,在于对他人的关爱、尊重和真诚对待。我们应该竭尽所能地去帮助别人,关心他人的需要,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正是因为仁的精神的传承,中国才有了众多的慈善事业,在灾难中加强了社会的凝聚力。

最后,儒家经典对道德教育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儒家经典中的伦理原则和行为规范构建了中国传统道德体系的基础。通过传授这些道德教育,我们能够培养出更多有良好道德水平的公民,并促进社会价值观的提升。现代社会,道德沦丧,人们只关注自己的私利,忽视他人的权益。儒家经典所提倡的道德原则为我们指引了正确的道路,引导我们将个人利益放到社会整体利益之上。

通过对儒家经典的学习和思考,我对礼、义、孝、仁和道德教育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这些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将继续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引导着我们成为有品德和价值观的人。我相信,只有通过传承和弘扬儒家经典的精神,我们才能够建设一个更加和谐、公正和美好的社会。

儒家立身处世的思想篇十

1、 德者事业之基。《菜根潭》

道德是事业的基矗

2、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周易.坤》

做好事的家庭必给后代流下幸福,贯做恶事的家庭必给后代留下祸殃。

3、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4、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尚书.周官》

讲道德,心安理得;做坏事,心劳日拙。

5、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尚书.周官》

财富可以修饰房子,道德可以滋润人身,使人心宽体胖。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爱别人的人,别人永远爱他;尊重别人的人,别人永远尊重他。

8、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颜渊》

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合乎礼,这就是仁。

9、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荀子·荣辱》

先顾礼义后求利益才算光荣,先求利益而不顾礼义便是耻辱。

10、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战国策·魏四》

对自己喜欢的'人要看到他的缺点,对自己憎恶的人要看到他的优点。

1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

与朋友相交往,说话要守信用。

13、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论语·颜渊》

君子以文章来交朋友,以朋友的帮助来培养自己的仁德。

1、为世忧乐者,君子之志也;不为世忧乐者,小人之志也. 《申鉴·杂言上》

为国而忧、为国而乐,这是君子的志向;只考虑个人得失,这是小人的志向。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汉·曹操《步出夏门行》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美。 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

大丈夫志在四方,岂能害怕吃苦?

5、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过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宋·宋轼《晁错论》

古代创立大业之人,不仅有超世之才,而且必有坚忍不拔之意志。

志向不确立、犹如无舵之船,无绳之马,飘荡放纵,到何处去呢?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检查自己——替别人办事没有尽心吗?同朋友交往不诚实吗?老师传授的学业没有复习吗?”

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自己作风正派,不发命令政教也能顺利实行;自己的作风不正,即使三申五令,别人也不听从。

9、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 《礼记·儒行》

广泛地学习永不满足,身体力行永不懈担

10、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羡慕水中游鱼,不如回家织网。 11、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 《孔子家语.颜回》

君子用行动说话,小人用舌头说话。

12、在上不娇,在下不谄,此进退之中道也。 宋·王安石《上龚舍人书》

处在上位不骄慢,处在下位不谄媚,这是进退的正确态度。

13、美曰美,不一毫虚美;过曰过,不一毫讳过。 明·海瑞《治安疏》

有几分美就说几分,一丝一毫不虚夸;有几分过就说几分过,一丝一毫不讳饰。

14、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清·朱柏庐《治家格言》

做了好事就希望别人看到,这便不是真正做好事;做了坏事唯恐人道,这便是做了大坏事。

1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富贵不能迷乱心意,贫贱不能改变志气,威武不能屈节,这才叫大丈夫。

16、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孔子家语·在厄》

1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君子心地宽阔,小人经常忧愁。

玉如不琢磨就不能成为器物;人如不学习,就不懂道理。因此,古代贤君,建国治民,都把教育放在首位。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劝学》

青色从蓝草中提取,但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由水变成的,但比水更寒冷。有成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3、养子不教父之过,训导不严师之惰。 宋·司马光《劝学文》

4、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唐·韩愈《师说》

历来求学的人一定要有老师。老师,就是传授道理、讲解知识、解答疑难。

雨水超过了需要即成万物之灾害,宠爱过头,这是子孙的灾难。

6、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尚书·旅獒》

造一座高山,如果少最后一筐土,则将前功尽弃。

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温习旧知识能有新收获,便可以做老师了。

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分昼夜。” 《论语·子罕》

意谓时光易逝,当自强不息。

10、人之于文学,犹玉之琢磨也。 《荀子·大略》

人们对于文化知识,要象雕磨玉石那样精益求精。

1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梁·沈约《长歌行》

12、积财千万,无过读书。 《颜氏家训·勉学》

积聚万贯家财,抵不上读书有益。

13、天下未有不学而成者也。 《中说·礼乐》

世界上没有不经过学习就能成功的人。

儒家立身处世的思想篇十一

中国目前的主流思想还是儒家的,为什么呢?因为儒家的思想和伦理准则已经很好很完备地把一个人身上所具备的所有精华和智慧揭示了出来,它不像佛家或道家,强调避世、灵修、无为和退隐,总的来说,儒家是一种入世的智慧,是教人如何在社会中做人做事,教人如何与他人处理好关系,无论是修身(个人)、治国(社会)、还是平天下(世界观),儒家的思想及言论都起着巨大的、可以称得上是高屋建瓴的推动作用。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而我们是:“未知儒,焉知道?”,只有把儒家的精髓学会后,你才有资格去谈佛论道。否则将会一直处于“五十步笑百步”的窘境。

好了,闲话少说,这么好的儒家学问,你都学会和掌握了吗?如果没有,那就赶紧来一起温习和恶补吧!

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

释义: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终,明确它们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释义: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先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3、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大学》

释义:君子对于优点,要自己身上拥有以后再去要求别人;对于缺点,要自己身上没有以后再去批评别人。

释义: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会谨慎。

5、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

释义:天赋予人的品德叫做“性”,遵循事物本性就叫做“道”,使人修养遵循道就叫做“教”。

6、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释义:广泛地学习知识,详细地询问事物发展的原因,慎重地加以思考,明确地辨别是非,踏实地去实践。

7、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中庸》

释义:由于诚恳而明白事理,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诚恳,这是教育的结果。真诚就会明白事理,能够明白事理也就能够做到真诚了。

8、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中庸》

释义:对上不抱怨老天,对下不责怪别人。所以,君子处在安全的地位而等待天命,小人则冒险以期侥幸成功。

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

释义:好学不倦就能接近明智,努力行善就能接近仁义,懂得耻辱就能接近勇敢。

释义: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1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13、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

释义:花言巧语、假装和善的脸色,这样的人很少有仁德的!

1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释义: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的东西确立了,仁道也就产生了。

1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释义: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16、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释义: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17、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

释义:智慧的人喜爱水,仁德的人喜爱山。智慧的人活跃,仁德的人沉静。智慧的人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1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释义:如果不是天气寒冷,就不会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少落叶的。

19、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

释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2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释义:尊敬自己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儿女。

释义: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开始;羞耻心就是施行义的开始;辞让心就是施行礼的开始;是非心就是智的开始。

释义: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会先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释义:脑力劳动者统治别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被统治者养活别人,统治者靠别人养活;这是天下的共同原则。

2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释义:金钱和地位不能使自己迷惑腐化,贫苦穷因、地位低下不能改变自己的志向,权势武力不能让自己屈服变节,这就是真正的大丈夫。

25、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尚书》

释义:玩弄人会丧失德行,玩弄物会丧失抱负。

26、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礼记》

释义:傲慢不可滋长,欲望不可放纵,志向不可自满,享乐之情不可无尽。

27、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释义:天道刚健,君子以天为法,故而自强不息。大地的气势宽厚和顺,君子就要效法大地的包容,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28、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易》

释义:积累善行善德的家族,这个家族的福报不会断绝,家族的后代也会享受福报。常常做不善之事的家族,这个家族会经常发生灾祸,甚至连累后代。

29、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周易》

释义:君子以学习来积累知识,以多问来明辨是非,以宽容待人,以仁心行事。

3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释义:两人同心,像刀那样锋利,可以切断金属。同心的话,像兰花那样幽香。

31、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

释义:行不通时就得变,变了之后就会豁然开通,行得通则可以长久。

32、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周易》

释义:天下人要归同一个地方,只是道路不同;达到同一个目的,只是思虑多种多样。

33、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周易》

释义:不积累善行达不到成名,不积累恶行达不到灭身。

34、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周易》

释义:见善就向他学习,有过就改。

35、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周易》

释义:处在尊贵的位置上不要骄傲,处在低下的位置上不要忧虑。

36、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

释义:君子怀才以等待施展的时机。

37、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春秋·左传》

释义:忖度德行如何,以便决定自己怎样处理事情;估量自己的力量大小,从而决定该怎样行动。

38、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春秋·左传》

释义:哪个人没有犯过错误呢?有了过错但能够改正,就是最大的好事。

儒家立身处世的思想篇十二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以及道德规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大学生的影响更加显著。在大学生阶段,他们正在面临学业压力和生活压力的双重困扰,儒家思想成为一种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的良好方法,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二段:儒家思想中的“中庸”理念

儒家思想强调“中庸”理念,即追求心境的平衡,避免极端,达到一种温和、稳定和和谐的状态。大学生作为一个处在过渡时期的群体,往往易受外界影响,容易情绪波动和丧失理智。而儒家的“中庸”理念能够引导大学生始终保持理性、冷静和稳定的心态,避免过度沉迷于一时的得失,做到在患得患失之中看到更深远的发展。

第三段:儒家思想中的“仁”的价值观

儒家思想中的“仁”是至善至美的最高道德追求,意味着心地善良、感恩、宽容和关爱他人。在如今的大学生群体中,常常出现竞争激烈、利己主义泛滥的现象。然而,儒家的“仁”理念教导着大学生要具备博爱的心态,学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与他人和谐相处。大学生通过儒家思想中的“仁”,可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表达个体和社会的团结。

第四段:儒家思想中的“孝”

在儒家思想中,“孝”被视为传统伦理的核心,是社会和家庭的基石。作为大学生群体,他们具有理解力、创新力和挑战传统的能力,这也使得他们往往在与父母和家庭抵触的问题上有自己的看法。然而,儒家的“孝”理念告诉大学生要尊敬父母、感恩家庭的养育之恩。儒家思想引导大学生学会以孝为本,维系亲情、传承家风,为个人的成长注入温情和力量。

第五段:儒家思想对大学生的启发和指导

无论是“中庸”理念、还是“仁”和“孝”的价值观,儒家思想都为大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启发和指导。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儒家思想教育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和正确的价值观,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责任与义务,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大学生应通过儒家思想的熏陶和自我修养,努力成为一个具有仁爱之心、有益于社会和家庭的人。

总结段:儒家思想的创新与传承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大学生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通过儒家思想的启示和指导,可以培养积极的价值观、健康的心态和正确的人生目标。然而,在现代社会,儒家思想需要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方法和应用路径,让儒家思想焕发新的生命力,并推动其在大学生中的传承和发展。

儒家立身处世的思想篇十三

儒家经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具有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作为寻求人伦之道的学说,儒家经典深刻地揭示了人的本性和社会关系,提供了实现社会和谐的指南。在阅读和研究儒家经典的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形成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首先,儒家经典让我认识到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论语》中有一句名言:“人之初,性本善。”这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理念之一。无论我们身处什么样的环境,我们都有一种善良、纯洁的本性。我们之所以会做坏事,更多是受到了外界的诱惑和影响。儒家以人性善良为前提,鼓励人们发扬良好的品德和道德,推崇诚信、仁爱和公正等美德。这给我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角度,即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找到彼此共同的善良,以建立和谐而稳定的人际关系。

其次,儒家经典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大学》中强调了夫妻之间、父子之间、君臣之间和友朋之间的四个关系,这些关系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要实现社会和谐,必须建立起这些关系,并达到相互尊重和合作的程度。“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儒家经典让我明白,不同的观念和意见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能够互相尊重和包容,就能找到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建立起和谐的社会关系。

第三,儒家经典给我提供了一种准则,即仁。《孟子》中提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儒家强调个人的修养和品质,认为只有具备高尚的品格才能承担起社会的责任。仁是最重要的美德之一,它包含着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儒家经典告诉我,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修养,才能更好地影响他人,推动社会的发展。

此外,儒家经典还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论语》中有很多关于教育的经典语录。孔子认为,教育有助于培养人的德行和知识,是实现个体和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他强调了教育者的责任和义务,要求教育者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儒家经典让我明白,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人的品德和价值观的过程。只有通过教育,我们才能够改变自己和改变社会。

最后,阅读和学习儒家经典让我深感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儒家经典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和智慧,它们涉及了伦理学、政治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通过学习儒家经典,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思辨能力,也能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问题。

综上所述,阅读和研究儒家经典是一次深入探索人性、人际关系和社会发展的过程。通过学习儒家经典,我明白了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仁是核心的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儒家经典的智慧和思想让我更加明确了人生的目标和价值观,也为我提供了实现社会和谐和个人成长的指南。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