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差距,并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辅导和帮助。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反思范文,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和借鉴。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19篇)篇一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3、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2、通过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对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学习重难点: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既是此节的重点,又是此节的难点。
教具准备:
弹簧测力计气球橡皮。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符号为。
2.物体受力会发生_______,不受力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________,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_________。使用弹簧时不能超过它的__________________,否则会使弹簧损坏。
3.物体发形变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_________,它是物体由于_______________而产生的。
4.弹簧测力计制造原理:。
5.弹簧测力计的构造:.
6.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1)了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时不能超过它的。
(2)观察弹簧测力计的,了解刻度值的大小。
(3)测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___,观察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
二、合作探究。
(一)实验1:压气球或拉橡皮。
请大家同学们压气球或拉橡皮,仔细观察它们的变化,体会你的感受,然后谈谈你的发现。
1.手压气球,气球会;手拉橡皮筋,橡皮筋会;物体的形状或者体积改变,叫__________。
2.坚硬的物体是否也会发生形变呢?_______________。
3.我们把如果物体形变后,撤去外力就完全恢复原来的形状,这种形变叫_______形变。
当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能产生力,这个力叫做________。
(二)实验2:手压橡皮泥。
这样的形变和弹性形变不一样,我们把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_________。
(三)实验3:探究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大小的关系。
提出问题: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大小有没有什么关系?
猜想: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大小有关系。
进行实验:
1、用大小不同的力拉橡皮筋,用的力越大,橡皮筋伸长就。
2、用大小不同的力压气球,用的力越大,气球形变大小。
结论:通过以上两个实验说明。
(四)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使用。
3、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2)怎样校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测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受力方向沿弹簧的________方向;观察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__________。
4、我们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一下桌子上钩码的重量,说说2个钩码的重是多少牛?
三、巩固提升。
1、使用弹簧测力计时,下面几种说法中错误的是()。
a.弹簧测力计必须竖直放置,不得倾斜。
b.使用前必须检查指旬是否指在零点上c.使用中弹簧、指针、挂钩不能与外壳摩擦。
d.使用时,必须注意所测的力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
2.关于弹力,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资源库4.弹簧测力计是一种常用的测量_______的大小的工具,它是根据弹簧在一定的弹性范围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原理制成的。
四、拓展延伸。
观察图5-6所示的弹簧测力计,请你回答:
(1)弹簧测力计主要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组成的。
(2)图中的字母“n”表示_____________。
(3)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时,是否需要校零?___________。
(4)如果用这个弹簧测力计去测量10n的力,可能会造成的后果是________。
(5)如果用4.4n的力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在图中画出指针的位置。
五、教后记。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19篇)篇二
(1)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
(2)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3)知道大气压强测定的方法、实验的原理、实验过程和结论。
(4)能利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的一些简单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与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是客观存在的。
(2)通过实验探究测定大气压强,使学生感受到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
(3)体会物理学的实验研究方法——提出问题、实验探索、猜想、实验验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领悟实验在物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2)体验和分享探究的成功喜悦,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3)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他们能够学以致用,提高他们物理学习兴趣。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19篇)篇三
1.课程标准解读:
重力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力,在物理学习和生产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受力分析时也要先考虑物体受不受到重力,因此本节内容的学习要求要知道什么是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结合前面学习的测量力的大小的方法,可启发学生去探究重力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并要求学生会用g=mg的公式来计算重力的大小。通过观察实验去探究重力的方向,知道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以及重垂线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本节课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2.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教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四节。重力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力,重力的知识对后续学习其他力如:压力、支持力、浮力等非常重要,也是学习压强、功等等的基础,重力在物理学习中应用十分广泛,受力分析时也要先考虑物体受不受到重力、初中学习重力更是为高中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是联系运动学与动力学的重要枢纽。
对于重力的大小,两个版本都用到了实验探究的方法,教科版在提出重力有大小之后,说到了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重力,是对之前的知识的回顾,再提出可以测不同质量的物体的重力,探究质量与重力的关系,在探究环节书上给出的内容不多,只有一个表格,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而教科版是前面的描述不多,直接提出重力与质量之间存在关系,之后用实验来探究了这个关系,实验数据则用到了表格和坐标图两种方式来处理,坐标图更直接的反映了数据的特点。两个版本都是通过实验得到了公式g=mg,并通过简单的例题对公式进行简单运用。
之后是重力的方向,两个版本都用到了用细线悬挂物体的方法,并都介绍了重锤线在生活中的应用,人教版提出了思考:地球两侧的人的“脚下”分别是什么方向?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最后,教科版举出了一系列例子来说明重心的位置的重要性,在发展空间的家庭实验室中,有一个制作“不倒的小丑”的实验,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且能让他们在制作过程中体会重心位置与稳定性的关系。人教版进行了拓展,简单的提出了万有引力的概念,在之后的科学世界中介绍了飞出地球的事迹,激发学生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3.知识点介绍:
1)什么是重力:重力是力学中最基础的力,所有在地球表面的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在受力分析时重力是首先要考虑的力。重力对后面学习到的压强、功、重力势能等都有着铺垫的作用,是认识物理的基础。2)重力的大小(重点):重力与质量之间的计算式是计算重力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实验探究得出重力与质量之间的关系,这种探究的方法也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体现了科学探究的各个步骤,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计算重力是后面学习中进行更为复杂的计算的基础。
3)重力的方向(重难点):是生活中对重力应用的一种,可以用来检测悬挂东西是否竖直和水平。竖直向下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意识到重力的存在,知道什么是重力,并且了解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使学生养成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思考的习惯。
2)、通过实验探究,发现重力与质量之间的成正比关系,会使用公式g=mg计算重力的大小。
3)、通过观察实验,知道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以及知道重垂线的广泛应用。
4)、知道质量分布均匀且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了解不规则物体重心的找法,了解重心位置对稳定性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事实、总结规律。
2)、通过参与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能利用表格的形式收集实验数据。
3)、通过分析实验数据,让学生学会用比值处理数据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树立以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
2)、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
3)、通过物理知识与自然、生活现象的关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重力的大小:公式g=mg,先要知道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再通过实验探究得到质量与重力大小成正比的规律。
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与垂直向下的区别。通过观察斜面上的悬线的拉伸方向的实验来解决这一问题。教学难点:
1、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与垂直向下的区别。通过观察斜面上的悬线的拉伸方向的实验来解决这一问题。
2、重力的作用点——重心:对重心概念的理解,物体重心位置的找法。用到了等效替代的思想,用悬挂法找不规则物体的重心。
设计理念:
本节重点是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难点是理解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重力是一种常见的力,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到与重力有关的现象,学生对重力现象比较熟悉,有一定的基础。初二下册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物理思维,知道基本的探究方法。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引导学生讨论生活中与重力有关的现象,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再通过老师的引导设计实验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对于重力的方向则先让学生讨论在进行猜想,可能会得出好多不同的结论,仍然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克服认知上的错误。作用点则需要先理解等效替代的思想,再来提出重心的概念,降低了学习的台阶,是学生更容易接受。本节课是以实验探究为主,通过实验现象总结归纳结果或验证理论。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思维。
教学方法:
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探究归纳。实验探究,得出结论。教学过程:
总结重力的特征。(非接触力、施力物体、受力物体等)。
二、从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来学习。
1、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影响因素。
先进行科学的猜想,通常我们感觉到物体的质量越大,它就越重,因此提出猜想,重力与质量之间存在一种关系,物体的质量越大,它受到的重力就越大。
启发学生设计实验,根据前面的知识,知道了测量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提供量程为5n的弹簧测力计一个、质量为50g的钩码8个,铁架台一个。
设计好了实验之后,请学生上台完成实验,通过增加钩码的个数来改变质量,同时读出每一次改变后的重力,设计表格并填入,实验结束后开始处理数据,请同学们观察数据有什么规律,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重力与质量之比是一个常数,也可以通过坐标图来处理数据,画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图像,得出结论: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并且比例常数g=9.8n/kg。得出公式g=mg。
进行知识的拓展,在不同的地方g的值可能有细微的差别,比如成都的g测出来大概是9.78n/kg,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学会使用公式。
2、探究重力的方向,通过实验让学生看到直观的现象。纠正自己之前不正确的认识。
提出问题,重力的方向应该是向那儿的,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请学生回答,可能有学生回答向下、垂直向下、竖直向下等等答案。让学生先保留自己的答案,观察实验,在铁架台的夹子上悬挂一个小球,把铁架台放在水平地面上,观察悬线自由下垂的方向;发现悬线竖直向下。然后将整个实验装置放在斜面上,观察悬线自由下垂的方向;剪断悬线,观察小球自由下落的方向。
得出结论,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请同学们思考利用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这一性质可以有什么用?引起学生的思考,学会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
对于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如圆薄板、方形薄板、球等重力在几何重心上。对于质量分布不均匀、形状不规则的物体,重心可根据悬挂法找出。
拓展重心的位置可能不在物体上,它与物体质量分布有关,重心的位置与稳度的关系,并且举例,赛车车身很低、冲浪者要降低重心保持平衡。引导学生用学到的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建议学生回家完成家庭实验室的实验——不倒的小丑,并在实验过程中思考为什么要在两只手背上固定两个金属螺帽。
四、布置家庭作业,下课。
教学板书:
实验创新:
实验二:重力的方向:创新之处在于现象明显,能够直观的看到实验现象。得出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的结论。
案例评析:
本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以探究实验为主,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以给定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并自主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并且把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从生活中的现象开始研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设计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自主探究得出结论也能增加学生的成就感。
教学资源:
实验一:
实验器材:铁架台一个、量程为5n的弹簧测力计一个、质量为50g的钩码8个。
实验方法:
将弹簧测力计上端固定在铁架台上方,逐个增加钩码的个数,并将每次对应的质量和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填入表格中,直到8个钩码全部测完。实验二:
实验器材:
铁架台、细线、小钢球一个实验方法;。
1、在铁架台的夹子上用细线悬挂一个小球,把铁架台放在水平地面上,观察悬线自由下垂的方向;发现悬线竖直向下。
2、然后将整个实验装置放在斜面上,观察悬线自由下垂的方向;发现悬线仍然竖直向下。
3、剪断悬线,观察小球自由下落的方向。竖直向下。实验三:用悬挂法找物体的重心。实验器材:
不规则的物块一个,被细线拴住的重物一个。实验方法:
1、把物体的一点悬挂起来,重物自由下垂,当物体静止时,沿着细线在物块上画一条直线。
2、在直线外的任意位置找一个点把物体悬挂起来,重物自由下垂,当物体静止时,沿着细线在物块上再画一条直线。
3、两条线的交点就是重心,为了验证可以在除了这两条线的任意位置再找一个点,重复步骤1,发现遮天直线仍然经过重心。即证明物体的重心可以用悬挂法来找到。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19篇)篇四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采取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以小组合作为主要方式,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亲身体验探究过程,真正做到让学生“活”和“动”起来,同时在教学中结合了多媒体课件,对学生科学探究过程进行引导,以降低探究难度。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重解决了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大气压知识比较抽象,因此教学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加强实验,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和随手可得的小实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既重视获得知识的结果,更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弄清物理知识的来龙去脉,发掘学生学习物理的潜能,把握物理知识内在的规律,培养学生对物理规律和概念的领悟能力,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重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从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出发,创设问题情景引入课题,不仅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能灵活运用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等科学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19篇)篇五
1.知道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和发生形变的原因。
2.初步认识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能分清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来表示力。
4.知道重力产生原因,理解重力的大小及方向,知道重心的概念。
5.初步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和作用范围。
【学习重点】力的概念、重力产生原因。
【知识回顾】。
一、力。
1.概念。
(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总是成对出现的,这一对力的性质相同。不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有力的作用,如重力、电磁力等。
(2)力是矢量,其作用效果由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决定。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产生形变或加速度。
2.力的图示和示意图。
(1)力的图示:力的图示中,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尾(或箭头)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所在的直线叫做力的作用线。
(2)力的示意图:力的示意图只能粗略表示力的作用点和方向,不能表示力的大小。
二、重力。
1.产生: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大小:g=mg。
3.g的特点。
(1)在地球上同一地点g值是一个不变的常数。
(2)g值随着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3)g值随着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4.方向:竖直向下。
5.重心。
(1)相关因素:物体的几何形状;物体的质量分布。
(2)位置确定:质量分布均匀的规则物体,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对于形状不规则或者质量分布不均匀的薄板,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自然界中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是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19篇)篇六
2、知道重力的三要素:理解重心的概念.
3、会计算重力的大小.
能力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会分析各个物体的重心.
2、联系实际,重力的三要素在实际中的运用,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重点是:重力的实质(万有引力).
2、本章的难点是:重心的确定.
二、基本知识技能:
1、基本概念:
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重力的三要素:作用点(重心);方向(竖直向下);大小(g=mg);。
2、重心的确定。
质量分布均匀的规则几何形状的物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上;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不仅跟物体质量的分布有关,还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教法建议。
一、有关重力大小讲解的教法建议。
在介绍重力时,除了明确指出: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教学中还需要补充实验测量重力的方法,重力的大小可以用测力计测得,可以向学生们展示几种测力计,如弹簧测力计、牵引测力计、压力测力计等等.
另外让学生区分重力、重量的概念.
二、有关重力方向讲解的教法建议。
介绍重力方向时要明确重垂线的方向为竖直方向(不是垂直方向),重力的方向为竖直向下,与水平面相互垂直的方向为竖直方向(静止的水面为水平方向),同时也要注意:不能把重力的方向说成指向地心的方向.
关于重心和质心的区分的有关内容教师可以参考扩展资料中的《重心和质心》.
三、有关重心位置讲解的教法建议。
在讲解如何确定物体重心的位置时,可以讲解悬挂法测量均匀薄板的重心.同时让学生讨论理解.对于重心位置的确定,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身边的物体的重心的确定,如课本的重心的确定,沙漏的重心确定,另外也可以通过数学方法来计算物体的重心,如折尺的重心的确定.
有些教师在讲解该部分内容的时候,往往将物体的平衡内容(教材在第四章中进行了介绍)也对学生说明,也就是重心的稳度问题,建议在讲解时要注意让学生理解研究的方法,在图片资料中我们为大家提供了双圆锥(圆锥上滚)的图片,老师可以参考使用.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19篇)篇七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的在于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在新课改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责就是要给知识注入生命,把学生领到美好的学科殿堂去遨游。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讲台还给学生,创设一个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充分展现自我、施展创造才能、实施探究的空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走上讲台发表自己的见解。为了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成为物理新课改下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手段。我认为在物理的课堂教学应重视以下三个环节:
1.创设情景。激发探究欲望情景,它是“引线”,旨在点燃学生的思维火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结合教材,可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如实验、史料、故事等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意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本节课中就利用实验的趣味创设情景来作“引线”,教学效果较好。
2.渗透方法。注重科学探究物理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较为薄弱,这需要我们作老师适时的引导。例如在讲到“大气压强的测定”这一环节时,小组讨论交流为实验设计开启了思维,教师在学生的交流的基础上稍加引导分析:什么时候弹簧测力计的拉力能和大气压力相等,要获得大气压强的大小我们还需要知道哪些量等等,这样适当的点拨不仅为学生的设计带来思路,也为他们的思考问题提供了方法。
3.注重应用。这一环节是教师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升华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通过新旧知识的整合,知识与方法的整合,理论与实践的整合让学生感受们到知识的价值和奥妙,对激发其学习兴趣有着积极的作用。例如在本节课的知识整合中,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测量大气压强有哪些方法?原理分别是什么?两实验中都用到了哪种科学方法?等等这些问题旨在帮助学生自己来总结两实验的异同点,加深对实验的理解,巩固本节课的知识难点。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19篇)篇八
教学设计思路:这是八年级物理教材(沪教版)中第一节概念课,对学习物理是一个很重要的开端,同时对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习习惯、方法的养成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开端。所以,如何引导学生大胆地参与教学活动,如何使学生能认识并理解有关运动、静止、参照物、运动的相对性等物理概念是很重要的。教好这节课也将为学生学好力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1、学习任务。
本课程是八年级物理教材(沪教版)中第二章第一节课,在知识的要求上,主要是“知道”和“了解”,本课程的内容不多,但对于初学物理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如何恰到好处的设计好教学方案,让学生能有较高的兴趣来参与教学活动;如何深入浅出的教学,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学习物理,这是两个很重要的问题,解决的好,就能上好这节课。同时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决问题,还要让学生初步领略到自然现象的美妙与和谐,形成对自然的亲近、热爱、和谐共处的情感。
(1)教学重点:如何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2)教学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学习者分析。
学生会有以下特点:
1平时常能接触到相对地面运动或静止的物体,对运动与静止有初步认识。
2缺乏对参照物的认识,基本不懂“参照物”这个概念。
3不了解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3、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知道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的世界,能举例说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
2了解人们以多种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如词汇、诗歌、画、音乐)。能说出一些常用的描述运动的词语和诗句。
3知道如何科学描述物体的运动、静止;知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2)过程和方法。
1通关生活中的例子并配合多媒体课件来证明我们是生活在运动的世界中的,从而引入课题。
2通过多媒体课件使学生认识人们从不同角度(文字、诗歌、音乐、绘画等)对运动的描述。
3举例说明运动的形式是多样性的,最简单的运动就是机械运动。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从简单到复杂,从而引入机械运动的概念。
4利用机械运动的定义来判断骑车、小鸟等的运动,从而说明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
5举例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6举几个生动有趣的例子来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相关应用。
7让学生利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设计高速列车活动站台。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提阿度。
2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4、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器材(电脑,投影仪等)。
【运动的世界】。
1、介绍宇宙。
师:我们生活在宇宙中,什么是宇宙呢?我国古代《淮南子・原道训》书中说:“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出现字幕: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也就是说,宇宙是天地万物的总称。用现代的话说:“宇宙是广漠空间和其中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称。”(出现字幕:宇宙是广漠空间和其中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称。)。
师:宇宙是怎么形成的?科学家伽莫夫于1946年创立了宇宙“大爆炸理论”。他认为宇宙是由大约15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在爆炸发生前,宇宙内所有的物质和能量都聚集到一起,并浓缩成很小的体积,温度极高,密度极大。大爆炸使得物质四散出击,以很大的速度运动,宇宙空间不断膨胀,温度也相应下降。后来相继出现的所有星系、恒星、行星乃至生命,都是在这种不断膨胀冷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字幕出现:宇宙“大爆炸理论”:宇宙是由大约15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在爆炸发生前,宇宙内所有的物质和能量都聚集到一起,并浓缩成很小的体积,温度极高,密度极大。大爆炸使得物质四散出击,以很大的速度运动,宇宙空间不断膨胀,温度也相应下降。)。
2、宇宙在运动。
1多媒体课件出现星系图像。
师:大爆炸形成的成千上万个星系,科学家通过观测发现,许多星系正远离我们而去。目前人类测量到的宇宙中拥有数十亿个星系,银河系只是其中的一个。太阳也不过是银河系中几千亿颗恒星中的一员。
2多媒体课件出现太阳系图像。
师:同学们请看,这就是太阳系。中间有太阳,周围有行星围绕它运动。这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教师指示)。
3多媒体课件出现自转与公转的地球图像。
师:同学们再看,这是太阳,这是地球。(教师指示)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同时也在绕太阳公转。正是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使地球上不断发生日出日落、月盈月亏、斗转星移、冬去春来等自然现象。(可插入相关图片,亦可不要)。
4多媒体课件出现大陆版块的运动图像。
师: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同时,地壳内部的物质也在运动。地壳的运动产生了高山与峡谷,江河的流动形成了沟壑与平原。正是大陆版块的运动与挤压,产生了雄伟壮丽的喜马拉雅山脉。
3、生命在于运动。
5多媒体课件出现动物奔跑图像(录像)。
师:请同学们看,看到了什么情景。
生:动物在奔跑。
师:我们再看一段录像。
6多媒体课件出现一田径运动(短跑等)的录像。
师:在录像中我们看到了什么?
生:(田径运动的名称、内容)。
生:我们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板书:一、运动的世界)。
【运动的描述】。
1、运动描述的不同方式。
师:人类既然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当然会对运动产生巨大的兴趣,会对运动进行研究和描述,而不同的人们是用不同的方式来描述运动的。
(板书:二、运动的描述)。
生:小船在运动。
师:诗人是怎样描述运动的?让我们来看看李白的一首诗。
1多媒体课件出现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的画面图片和诗。
师:请一位同学把这首诗朗诵一下。
生:(朗诵)。
师:诗句描写了诗人乘船顺流而东下,行船速度之快的美妙的运动感受。诗人是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来赞美运动的。
师:那么,音乐家又是如何用音乐来表现运动的?这是著名的古琴曲《流水》的一段旋律。
2多媒体课件出现古琴曲《流水》的五线谱和音乐。
师:音乐家是怎样表现出流水的?他用的是旋律和节奏来表现运动的。
师:古今的画家都想在静止的画面上表现出运动来。下面请大家欣赏梵高的《星夜》,看看他是怎么描述变幻的星空的。
3多媒体课件出现梵高的画《星夜》。
师:这幅油画通过旋转扭曲的形态变化、冷暖色彩的强烈对比,展现了一个浩瀚神秘,惊心动魄的运动世界。画家是用形态和色彩描绘运动的。
师:那么,科学家用什么来描述运动?科学家用特定的概念、数学工具以及实验的方法来描述与研究运动。
2、机械运动和参照物。
师:运动的形式是多样的,例如:机械运动、分子运动(产生热现象)、电荷运动(产生电和磁现象)、原子核内部的运动(释放巨大的能量)等等,其中,最简单的运动就是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研究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从简单到复杂。今天,我们先来研究下机械运动。
(板书:三、机械运动)。
师:那么,什么是机械运动呢?在物理学中,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出现字幕:物理学中,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
(板书:1、定义)。
师:你能在日常生活中举出一些机械运动的例子吗?
生1:在公路上行驶的汽车。
师:为什么汽车在做机械运动?
生1:因为汽车相对于地面有位置的改变,所以它在做机械运动。
师:很好。那么,还有谁能再举出例子?
生2:小鸟在树林里飞。
师:你又是如何判断小鸟在做机械运动的?
生2:小鸟相对树木位置发生变化,所以小鸟在做机械运动。
生3:老师在讲台前走动也是机械运动。
师:为什么我在做机械运动?
生3:因为老师在走动时相对房屋有位置变化。
生:它们都跟随着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而整个太阳系,以至银河系,也都在不停的做机械运动。
师:因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什么结论?
生: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做机械运动。
师: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因此,我们研究机械运动是有重要的意义的。在物理学中,把前面我们所说的“另一个物体”叫做参照系。(板书:2、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师:既然一切物体都在做机械运动,那么我们平时又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那个物体是静止的,这又是怎样一回事呢?现在请同学们看一段动画。
1多媒体课件出现旧课本中《谁在动》的图像。
师:这是一辆小车,车里有一个乘客(教师指示),这个乘客是我们研究的对象;路边有一个小孩(教师指示);这个是司机(教师指示);他们都来观察乘客的运动情况。现在让汽车运动。当车运动时,司机说他]动,反而路边的孩子赞叹他运动得真快。那么,你认为谁说的对?请大家分组讨论下。(学生分组讨论)。
生:他们说的都对,因为他们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司机以车厢作为参照物,看到乘客相对车厢]有位置变化,所以他说乘客是静止的。而路边的孩子是以地面为标准,看到乘客相对地面有位置的变化,因此孩子认为乘客是运动的。
(副板书:司机――以车厢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
小孩――以地面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
师: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要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来讲的。参照物不同,所得到结论是不一样的。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板书: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师:因此,我们描述物体“运动”或“静止”时,要特别说明是以什么为参照物。当然,在很多情况下都是以地面为参照物,所以说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都是以地面为参照物的。
【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应用】。
师:下面,我们就用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有关知识来解决几个实际问题。
(板书:四、应用)。
师:我们先看下问题一,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多媒体课件显示问题一,出现字幕:问题一:有一次巴黎报纸上登出了一则广告,说是每人花四分之一法郎,就可以作一次的长途旅行。许多人把钱寄去了,结果每人只得到一封回信。回信说:“亲爱的先生(小姐),请您躺在床上让地球带您开始这次旅行把,您要记住,我们的地球每昼夜要跑4万公里呢!”许多人有受骗上当的感觉,于是告到法院,说商人犯了欺诈罪。问:如果你是法官,将如何审批?)。
师:如果你是法官,你会判这个商人犯欺诈罪吗?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下。
(学生分组讨论)。
生1:我认为商人]罪。因为你躺在床上时是与地球一起运动的,而且速度还很大,每昼夜跑4万公里。当然是在旅行啊。
师:大家都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很好。其实,商人有没有犯罪,关键在于判断躺在床上是否是旅行。如果是,那么这四分之一法郎就是商人所应得的,他就]罪。如果不是,那么这四分之一法郎就是被商人骗走的,他就犯了欺诈罪。那么,什么是旅行?人要离开家,乘坐各种交通工具到某地观光,这才叫旅行。也就是说,必须以家为参照物,人相对家要有位置变化,这才叫旅行。所以,商人是犯了欺诈罪。这个商人是应用了物理学里参照物的选取不同来进行诈骗的,可以说是高智商犯罪。因此,要判其有罪,法官也要有相应的物理知识。
师:现在再看一个真实的故事。
(多媒体课件显示问题而,出现字幕:问题二:在国外的一次汽车越野赛中,当飞快的赛车穿过郊外的村子时,村民十分高兴,他们向车手奉送西瓜。他们看准迎面飞驶来的赛车,轻轻地抛出一个西瓜,但是谁也没想到,西瓜落在车上,砸坏了汽车,使得车手受了重伤。为什么一个西瓜会产生那么大的威力?)。
师:为什么轻轻抛出的西瓜会产生那么大的力量?现在我们竞赛一下,看看谁最先回答出答案。
生1:因为冲击力很大。
生2:因为速度飞快。
师:谁的速度快?
生3:汽车的速度快。
生4:西瓜的质量大。
生:一样大。
师:村民轻轻抛出的西瓜,对地面来说,速度很小。如果汽车是静止的,那么西瓜相对汽车的速度还是很小,]什么威力的。但是,汽车是以很快的速度飞驰而来的,如果西瓜不动,车飞快的开过来,与车不动,西瓜以与车一样大的速度飞过来的效果是一样的。西瓜质量很大,速度又那么大,自然就产生了极大的威力了。
师:再看问题三。
(多媒体课件显示问题三,出现字幕:问题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位法国飞行员在轰炸了德国后返航的途中,突然发现脸边上有一个小东西在游动。他顺手一抓,发现抓到的竟然是一颗射向他的德国子弹。试问,飞行员为什么能够抓到飞行的子弹?)。
师:为什么这位飞行员能够抓到子弹呢?大家分组讨论下。
(学生分组讨论)。
生:因为子弹的速度、方向与飞机的速度和方向是一样的。
师:飞行员能随手抓到一颗飞行的子弹,说明他们之间是相对静止的,这时飞行员的速度与子弹的速度大小相同,方向也相同。也就是说,以飞机作为参照物,子弹是静止的,以子弹作为参照物,飞行员也是静止的,即他们保持相对静止。所以飞行员能抓到子弹。
师:由问题三中得到的启示,我们来解决下这个实际问题:
(多媒体课件显示问题四,出现字幕:问题四:快速列车速度可达到170公里/小时,若列车到站时要停下来让旅客上下车,将是很费时的。你能否想个办法让列车进站时不停下来,同时旅客又能安全的上下车?)。
师:(出现动画情景,教师介绍情景)这时站台,这是一列快速列车经过站台。现在,应该怎样解决上诉问题?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师:这个问题要解决的的关键是“列车进站时不停下来,同时旅客又能安全的上下车”
(学生分组讨论)。
生:要让站台动起来。
师:对。那么要怎么动?对速度有什么要求?
生:速度与列车的要一样大,方向还要一样。
师:也就是说,要让它们报纸相对静止。
师:没错,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让列车和车站保持相对静止。那么就要设计一个活动站台,当列车快要进站时,站台动起来,当站台与列车的速度大小相同,方向也相同时,旅客就能安全上下车了。
【小结】。
对本课所学习的知识点再次进行提点。
【形成性练习】。
2、电视、电影中正是利用了运动的相对性原理,拍摄出了孙悟空的“腾云驾雾”。孙悟空“驾云飞奔”,是先拍摄出孙悟空在“云朵”(布景)上的镜头,再拍出天空上的白云、地上的山河湖泊等镜头,然后将两组画面放到“特技机”里叠合。叠合时迅速地移动作为背景的白云和山河湖泊。我们看电视是以白云和山河湖泊作参照物,于是就产生了孙悟空腾云驾雾飞奔的效果。
6、板书设计。
一、运动的世界。
二、运动的描述。
三、机械运动。
1、定义副板书:地面、树木、房屋。
2、参照物副板书:司机――以车厢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
小孩――以地面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
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四、应用。
7、资源及媒体的应用。
本次课程设计,极多的运用到了多媒体课件,课件本身包含了文字、图片、动画、音乐的视听内容,可以说是全方位的给予学生一刺激,这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活跃课堂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作为一种形象的展示,多媒体课件对于教学内容的辅助效果是极其明显的。如若多媒体课件,那么在一些运动形式的展示中,将不好操作,经管可以用微缩模型展示,但由于模型的大小的限制等,效果应该是不如多媒体展示的。
作为一节概念课,如果只是死板的叙述知识内容并加以一些练习,效果可能是不会太好。本课程教学设计,从实际出发,从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出发,通过例子,引导学生从实例中总结出规律,引发对规律的思考,从而使学生掌握知识,并且在解决一些实际的例子的时候,掌握对知识的运用。课堂上,用多样的多媒体课件,来展示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对学生的感官予以较为强烈的刺激,加深其对知识的印象。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多次进行分组讨论,教师给予一定的引导,培养学生一种进行探索并合作讨论的科学研究精神。并且,课堂上给予的问题多来自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的例子,以培养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练联系,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的应用能力。还在课堂上告知学生一种物理学研究的方法:从简单到复杂。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19篇)篇九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的在于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在新课改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责就是要给知识注入生命,把学生领到美好的学科殿堂去遨游。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讲台还给学生,创设一个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充分展现自我、施展创造才能、实施探究的空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走上讲台发表自己的见解。为了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成为物理新课改下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手段。我认为在物理的课堂教学应重视以下三个环节:
1.创设情景。激发探究欲望情景,它是“引线”,旨在点燃学生的思维火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结合教材,可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如实验、史料、故事等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意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本节课中就利用实验的趣味创设情景来作“引线”,教学效果较好。
2.渗透方法。注重科学探究物理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较为薄弱,这需要我们作老师适时的引导。例如在讲到“大气压强的测定”这一环节时,小组讨论交流为实验设计开启了思维,教师在学生的交流的基础上稍加引导分析:什么时候弹簧测力计的拉力能和大气压力相等,要获得大气压强的大小我们还需要知道哪些量等等,这样适当的点拨不仅为学生的设计带来思路,也为他们的思考问题提供了方法。
3.注重应用。这一环节是教师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升华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通过新旧知识的整合,知识与方法的整合,理论与实践的整合让学生感受们到知识的价值和奥妙,对激发其学习兴趣有着积极的作用。例如在本节课的知识整合中,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测量大气压强有哪些方法?原理分别是什么?两实验中都用到了哪种科学方法?等等这些问题旨在帮助学生自己来总结两实验的异同点,加深对实验的理解,巩固本节课的知识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
(2)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3)知道大气压强测定的方法、实验的原理、实验过程和结论。
(4)能利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的一些简单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与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是客观存在的。
(2)通过实验探究测定大气压强,使学生感受到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
(3)体会物理学的实验研究方法——提出问题、实验探索、猜想、实验验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领悟实验在物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2)体验和分享探究的成功喜悦,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3)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他们能够学以致用,提高他们物理学习兴趣。
【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大气压强的存在。
2.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测定大气压强。
【教学资源】。
教师工具:多媒体课件,真空压缩泵,模拟马德堡半球,矿泉水瓶,水,玻璃杯。
学生工具(学生4人1组):光滑玻璃板,弹簧测力计(量程为100n),小皮碗(25个)。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19篇)篇十
7、继续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益,要紧持启发式教学,反对填鸭式的满堂灌,要继续开展研究性的学习与试验,开展讨论式教学的研究与试验,开展开放式教学的研究与试验,要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与学习方法,要研究与运用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经验,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独到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点,努力提高教学效益。
四、具体措施:
1、继续做好物理单元过关评价检测的工作。
2、对照《物理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备好每一节的教案,不打无准备的仗。
3、积极准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尽可能开设出要求完成的实验,让学生参与活动,让学生经历较多的科学探究过程。
4、及时布置作业,及时检查或批阅作业,有时采用面批的方法,及时反馈教与学的情况,以便改进不足之处。
5、课后抽出一定的时间辅导学生,解答疑问,点拔思路,也以便学困生完成作业。
6、做好每一章的复习和测试工作,做好期中复习和期末复习工作,完成教学的结尾工作。
7、适当的开展相关的社会实践工作,多联系生活、多联系社会,突出科学技术社会的观点,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五、具体的安排:
周次、内容、时间。
1、1.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4课时。
2、1.2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3声音的特性、4课时。
3、1.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5声的利用、4课时。
4、2.1光的传播2.2光的反射、4课时。
5、2.3平面镜成像4课时。
6、2.4光的折射。
4课时。
7、2.5光的色散2.6看不见的光、4课时。
8、3.1透镜3.2生活中的透镜、4课时。
9、3.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4课时。
10、期中复习检测、4课时。
11、3.4眼睛和眼镜3.5显微镜和望远镜、4课时。
12、4.1温度计4.2熔化和凝固、4课时。
13、4.3汽化和液化4.4升华和凝华、4课时。
14、5.1电流和电路5.2电流和电路、4课时。
15、5.3串联和并联、4课时。
16、5.4电流的强弱4课时。
17、5.5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规律、4课时。
18、期末复习、4课时。
19、期末复习、4课时。
20、期末复习检测、4课时。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察和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为更好地实施实验教学,现做计划如下:
一、实验目的。
1.培养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2.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二、实验重点:本学期实验教学的重点是加强分组实验。
三、实验难点:
1.将探究方法和创新精神用于教学中。
2.创造条件进行分组实验。
四、实验措施:
1.对所有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都要填写实验通知单和实验记录。
2.严格要求,按程序进行操作。
3.认真组织,精心辅导。
4.开展形式多样的实验竞赛活动。
5.积极组织并指导物理课外兴趣小组开展实验活动。
五、内容和时间安排。
时间。
内容。
第三周。
测量平均速度。
第六周。
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第七周。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
第九周。
第十周。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分组)。
第十一周。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分组)。
第十六周。
测量物质的密度。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19篇)篇十一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4.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
5.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重点、难点分析】。
【学习重点】。
1.力的概念、图示以及力的作用效果.2.重力的概念及重心的理解.
【学习难点】1.力的概念.2.重心的概念和位置.
【自主学习】。
一、力和力的图示。
1、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使物体发生形变。
力的定义力的单位是.
力的三要素有要想测量力的大小,我们可以用。
2.如图所示,绳对物体竖直向上的拉力大小为150n,用力的图示法表示拉力.
如何画力的示意图?
二、重力。
1、重力产生的原因是。
2、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进行测量,可以根据公式g=mg计算,(其中的g是我们以前所学的自由落体加速度,它的大小与物体所处的高度和纬度有关.当高度增加时,g的值;当纬度增加时,g的值)。
3、重力的方向总是。
4、重力的作用点称为重心,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物体的重心位置和因素有关.
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分别是、、、。
【合作探究】。
一、力的认识拓展。
1.辨析下列关于力的说法。
a、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后,一定同时出现形变和运动状态的改变。
b、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c、物体相互作用时,总是先施力后受力。
d、由相距一定距离的磁铁间有相互作用力可知,力可以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
关于力的认识总结:
二、重力的认识拓展。
2、下列关于重力的方向的说法,正确的是()。
a.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b.重力的方向总是指向地心。
c.重力的方向总是和支持物体的支持面垂直。
d.由于地球是一个大球体,所以重力的方向是无法确定的。
3、关于物体的重心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
b.重心就是物体内重力的部分。
c.物体的重心位置跟物体的质量分布情况和物体的形状有关。
d.用线悬挂的静止物体,细线方向不一定通过物体的重心。
4、关于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在地球各处的重力方向都是相同的。
c.向上运动的物体所受重力可能小于向下运动的同一物体所受重力。
d.对某一物体而言,其重力的大小总是一个恒量,不因物体从赤道移到南极而变化。
【当堂检测】。
三、四种相互作用的本质了解。
5、关于四种相互作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使原子核内质子、中子保持在一起的作用是电磁相互作用。
中华b.在天然放射现象中起作用的基本相互作用是弱相互作用。
c.万有引力和电磁相互作用是远程力,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是近程力。
d.地球绕太阳旋转而不离去是由于万有引力作用。
四、区分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6、如图所示,画出均匀矩形木块在不同情况下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7、画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质量为3.o×106kg的木箱受重力的图示。(g取10n/kg)。
【趣味思考】。
1、.如果地面上一切物体受到的重力都消失了,则可能出现的现象是(不考虑地球自转)。
a.江河的水不会流动b.鸡毛和铁球都可悬浮在空中。
c.天不会下雨d.一切物体的质量都变为零。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19篇)篇十二
1.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一步加深对电功率概念的理解。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巩固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操作技能。
3.通过实验、比较,进一步理解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区别。
会测定小灯泡的功率。
对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的理解。
电流表、电压表及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
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
电源(电池组)、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小灯泡、开关、导线若干、多媒体。
教学流程:
根据我校课堂教学模式“1311”,制定以下教学流程:
板书设计:
第三节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1.实验原理:p=ui。
2.实验电路:
3.实验结论:
u实u额p实p额较亮,
灯泡的亮度与灯泡的实际电功率有关。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19篇)篇十三
总体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物理综合素养。具体包括:
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结合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品德教育。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对物理这门学科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处于积极状态,经过认真的观察、实践、思考,才能体会物理现象中蕴含的规律,产生探究物理世界的兴趣,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获得相应的能力。
在教学中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知识、能力基础,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并且根据他们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安排。
三、教情分析。
本学期,初二物理的学习内容主要以力学为主。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每章下面分节,每节内都有些小标题,帮助学生抓住中心。在引入课题、讲述知识、归纳总结等环节,以及实验、插图、练习中,编排了许多启发性问题,点明思路,引导思考,活跃思维。本学期的知识与上学期联系不是很大,但是难度较大,在教学中要格外关注学困生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
四、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力的三要素、二力平衡、压强、液体压强的特点及其计算、浮力的定义、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功的计算、功率的计算、动能和势能、杠杆及其平衡条件、滑轮及滑轮组、机械效率。
教学难点:力的示意图、重力、二力平衡的条件、平衡力、压强的计算、液体压强的特点、阿基米德原理、功和功率的计算、杠杆的平衡条件、滑轮和滑轮组。
五、教学内容分析:
新课标将初中物理教学内容划分为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三个主题,体现了新课标所要求的内容的结构特点。而新版的人教版教材在内容编排上也有了很大的突破,具体体现在知识的逻辑体系更加合理,知识呈现更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可读性增强,从而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相比老版教材更加注重联系实际生活。
量摩擦力”的实验,直接放在“二力平衡”后一节,既方便学生理解和计算摩擦力,又巩固二力平衡。
分析下课本上删去的内容。原教科书有“功的原理”内容,此内容不需要单独提出来讲,在“机械效率”中贯穿,而且在《物理学名词》中并没有此原理,所以将该内容删去。又如原教科书在讲摩擦力之后,安排了“科学作文:没有摩擦的世界”的练习题,该题的缺点是开放度太大,学生完成此类问题的课业负担较重,但优点是能发展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新教材将此题改成“如果上课时教室内的摩擦力突然消失10s,我们身边的情境将会发生哪些变化?描述两个可能出现的场景。”仍然保留了发展学生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功能,但要求更贴近初中学生的水平、且能大大减轻学生课外练习的负担。
标的要求,教师列举的例子可以使教材中的,也可以是教师自己收集的,最主要的是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从中学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将其应用于实践,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得工作打下基础。第四,创设物理情境,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初中学生处在知识的形成阶段,很多知识的获得只能靠直接经验,形象的东西不便于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有些知识比较空洞,有些比较形象,单靠教师说理,讲一些解题的方法,学生不能接受,在有些知识的讲解过程中设置情景教学,可以使学生易于理解。第五,在课堂上教师做到三不讲。学生学得会的不讲:让学生自己学习,提高学习能力;讨论得会的不讲: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能力;怎样讲都不会的不讲:降低难度,体现基础,使学生树立“我能学好物理”的信心。第七,运用教材体现新课标。教学中充分运用教材的内容,包括插图、小资料、实验、想想议议、科学世界等内容体现新课标的要求,而不是教教材。第七,重视思想与方法的教育。第八,目标显性化,行为渗透式,充分挖掘思想与方法因素。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19篇)篇十四
2011年8月29日。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由声现象、光现象、透镜及其应用、物态变化、电流和电路五个单元组成。教材从出生起最初感受到的声现象入手,然后再介绍无处不在的光现象、物质的冷热变化、家庭及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电现象,这些知识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从而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知识就是生活知识的一部分,消除了学生对物理的陌生感、畏惧感,增加了亲切感和兴趣。教材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在学习方法上,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材中新增添的物理实践活动和物理科普讲座,在每章开头都有几个问题,提示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并附有章节照片,照片的选取力求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学习时心中有数。每节内都有些小标题,帮助学生抓住中心,让教师能更好引入课题、讲述知识、归纳总结。在实验、插图、练习中,设计了许多启发性问题,点明思路,引导学生的思考,活跃学生的思维。同时还编排了“想想议议”,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讨论的问题,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开口,培养学生动口动手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教学总目标:
1、了解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方向及趋势,学习新的物理教育观念。围绕新的物理课程标准,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特别是在科学探究教学上要积极实践,积累经验。
2、加强物理观察、实验教学。教学中教师要多做演示实验或随堂实验;落实学生实验,认真思考和操作;并适当增加探索性和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在课外做一些观察和小实验。加强实验意识和操作训练。
3、突出应用物理知识教学,树立知识与应用并重并举的观念。物理教学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积极探索开展物理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实践环节。要尽可能地扩大物理教学空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物理实践活动要以问题为中心,初步训练一些科学工作方法,如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资料查询、科技制作、科学实验等。物理科普讲座的内容,主要是介绍与物理相关的现代科技常识。
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要注意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
(二)、各章节目标:
“声现象”单元分五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声音的特征”“噪声的危害与控制”“声的利用”。第一、三节主要通过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和“声音的特性”,让学生声音的产生条件和声音的特性,充分培养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本章在内容上,以大量的图片、想想议议、动手动脑等等感性材料使得形式活泼而且涵盖了多种的有益的信息,让学生更易掌握本章的知识点,使学生初步形成一些良好的思想意识。“光现象”单元主要通过实验,探究光的传播特点、光的反射与折射规律、平面镜成像及光的色散等。本章中实验非常多,培养学生动手探究的能力,强调了实验作用重要性。教学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透镜及其作用”单元主要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凸、凹透镜对光的作用,并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眼睛和眼镜”“显微镜”“望远镜”是凸透镜成像的拓展,加深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知识的理解,开阔眼界,同时也让学生感觉到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实际的联系是非常的密切,物理是很有用的,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态变化的规律,培养了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和归纳分析能力。同时还运用了图像法,让学生更易认识物理现象变化规律。
“电流和电路”单元分为两部分,一为静电知识,二为电路知识。要求学生能从能量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通过学生实验探究,了解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科学探究的过程,体会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和成果共享的喜悦,充分培养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声音的产生条件”“声音的特征”“光的反射规律”“光的折射规律”“平面成像规律”“凸透镜成像规律”“温度计的使用及物态变化”“电路的识别和连接”等知识点,它们是解释各种现象的基础,也为今后学习物理知识打下基础伏笔,是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的重点。教学难点:
中段的学生来说,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电流和电路”中“电路连接方式的辨别和连接”等内容,要求通过学生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去学习,需学生有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别是实验中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四、教法和学法。
1、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2、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活动,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3、组织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开展探究活动,敢于向权威挑战,发表自己的观点,敢于创新。
4、提醒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按预习-上课-复习三步进行教学,保证科学探究顺利开展。
5、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6、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做好记录。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辅助教学。
七、教学进度。
1、声现象约6课时(1~3周)。
2、光现象约8课时(4~7周)。
3、透镜及其应用约8课时(8~11周)。
4、物态变化约5课时(12~14周)。
5、电流和电路约11课时(15~20周)。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19篇)篇十五
一、二两个班的物理课程,使用的是沪科版的学年度下学期八年级物理教学工作总结。
教材。在教学中,我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意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现对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简要小结如下:
一、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透彻理解并掌握新课程标准。
本学期我很注重学习新课标,通过学习我体会到新课程标准不同。
与以往的教学大纲。课前我熟读新课程标准及新课程理念的相关资。
料,透彻理解并掌握新课程标准,力争在每节课前仔细研读然后制定。
具体的教学方案,在教学每个一节课前,精心准备、认真备课,充分。
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到教学中有的放矢,不打无准备之仗。从本。
学期的教学情况来看,效果较好,学生的各项素质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积极培养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
趣。
三、注重探究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我知道科学探究是增加学生体验的一种有效方式探究能激发学。
获较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增强,而且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增强,教学中老师比较轻松而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好。
四、注意学生培养学习自信心。
由于有了上学期对物理的接触,学生对学习物理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但有大部分学生仍感觉难度较大,学习信心不足,有的学生成绩不理想。这种情况我没有急于求成,更没有拔苗助长,而是耐心的教导,适时给学生鼓励,给他们信心,不搞偏难题。从多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用赞赏的目光看学生,相信这点不行那点行,今天不行明天行。对有困难的学生耐心的辅导和帮助,鼓励他们大胆的参与。很多学生由怕物理到喜欢,由差到好。
五、转变教学观念,既教书又育人。
放弃老观念和老思想,放手让学生学习,让他们在民主、平等、轻松中学习。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在教学中还多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教给他们做人的到了道理,用真心和爱心对待学生。
以上是对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简要的小节,工作中仍有疏漏和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努力和进取,力求精益求精。在以后的工作中创造出优异的成绩。
科任:林侣钰。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19篇)篇十六
3、加强阅读,多些了解新闻、新科技,在教学过程当中与学生分享,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4、优化课堂教学,严抓纪律,积极开展物理实验,也多些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令学生勇于讨论,多思考,多观察,多动手。
(二)、基础知识教学。
1、新教材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点不多,所以在课堂上对于知识的讲解更着重于将知识用于现象的分析和理解当中。
2、将各知识点归纳、总结和分析,每讲完一章书都进行测试,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教学的内容。
3、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实验。
1、课堂实验演示。
课前准备好实验用具,并先作实验演示,看检查实验的可行性,保证课堂上实验成功。
2、学生实验。
课前将实验的要求同学生讲清楚,让学生明白实验的目的,并顺利地进行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思考、和观察等能力。实验后检查学生的实验册,看学生实验的结果,从中发现问题,看学生是否掌握了实验的方法和理解所学知识。
(四)、情感教育。
教学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安全教育和环境教育,加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际相联系,提高学生的思想高度。首先对学生的期望不能过高,要理解学生的实际能力,尽管老师对重的内容细嚼慢咽,重点内容重点过关,但学生还是不回去消化,因而造成成绩的两极。要解除这种现象,应从三个方面下手,第一、国家要重视初中物理教学条件的投入,创造良好的条件来配合教材的改革,第二、教师要针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等薄弱环节巧下工夫;第三、辅助后进生加强知识的巩固。
教材分析及课程标准。
1.第一章声现象。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了解乐音的特性。
3.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音有关的应用。
4.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第二章光现象。
1.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传播的特点。
3.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与物的关系。
4.认识凹面镜的会聚作用和凸面镜的发散作用。
5.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色光组成的,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
1.通过实验,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2.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第四章物态变化。
1.能区别固、液和气三种物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3.探究物态变化过程。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和沸点联系起来。
1.从能量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2.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了解串、并联电路的特点;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
3.知道电流,会使用电流表,知道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4.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知识,有安全用电的意识。
一、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理解和掌握本学期各章知识,并能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的物理现象,解决相关的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
重视物理实验,让学生经历物理知识的探究过程,进一步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并是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研究方法探究一些简单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感情,受到科学精神的陶冶,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科学素养增进对科学的感情,受到科学精神的陶冶。
二、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特性;光的传播、平面镜成像;。
凸透镜成像规律;物态变化;电流和电路。
难点:让学生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并能用所学研究方法探究问题。
三、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喜欢物理。
2.注意提优、补差,同时促进中等同学的进步。
3.坚持“阶段清”,及时反馈教学情况,及时改进教学。
4.课堂教学中注重思路教学,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使学生领悟和学会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
5.注重探究题的训练。
文档为doc格式。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19篇)篇十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光的色散现象和原因。
(2)知道光的三原色。
(3)知道物体的颜色成因。
(4)初步学会观察与光的色散有关的实验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把白光分解为各种色光的实验探究。
(2)感受色光混合的实验过程。
(3)经历研究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颜色成因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色散的各种事实,了解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萌发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物理学习的兴趣,树立尊重他人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白光的色散、三原色光。
难点:色散的原因。
三、教学资源。
1、学生实验器材:手电筒、三棱镜、玻璃砖、彩色透明纸等。
2、演示实验器材:强平行光源、三棱镜、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等。
3、自制模拟演示ppt幻灯片。
四、教学方法:演示法、创设情景法、分组实验法等。
五、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师:欣赏一幅美术作品,用什么灯光照明最合适?
学生回答。(用柔合的白光最合适)。
品,用柔合的白光最合适,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折光的色散现象。
(二)、新课教学。
1、光的色散。
学生完成实验4-30(上次作业),观察太阳光经玻璃、水反射和折射后产生的现象:
看到了白色的太阳光变成了彩色。
师:将光碟放在阳光或日光灯下,你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从一个三棱镜射出的光还是白光吗?有几种颜色?
橙、黄、绿、蓝、靛、紫。
师:再观察这七色光经过第二个三棱镜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又变成了一束白光。
复合。
它被分解成绚丽的七色光。
2、色光的合成。
屏幕上,形成有部分光交汇。让学生观察现象:
透明物体的颜色与透过的光颜色相同。
不同颜色的光能混合成另一颜色的光。
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混合在一起,可以得到白光。
教师讲述:大量实验表明,自然界中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是无法用其他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而其他颜色的光则都可能通过红、绿、蓝光的适当混合而得到,因此,红、绿、蓝三种颜色被称为光的“三原色”。
彩色电视机的荧光屏和计算机显示器的屏幕上艳丽的画面是由红、绿、蓝三色光合成的。
3、颜料的三原色。
看能否用其他颜色调出红、黄、蓝色。
实验总结:我们可以用红、黄、蓝颜料调出其他色彩,但却不能用其他颜料调出这三种颜色,因此,红、黄、蓝被称为颜料的“三原色”。
不同色彩搭配,不仅给人以美感,而且使人产生联想。
如:黄、橙、红属于暖色,让人想到火与太阳;。
绿、蓝、紫属于冷色,让人想到草地、水等。
冷暖色的对比与协调,能产生美妙、生动的色感。
(三)、归纳总结。
(四)、作业:
1、p63,1,2题;。
2、迷你实验:自制三棱镜。
第四节光的色散。
1、光的色散:太阳光(白光)可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
2、光的三基色:红、绿、蓝。
3、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
七、教学后记。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19篇)篇十八
八年级下学期物理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大多数学生学习起来感到非常吃力,如何把本学期的课程上好,让学生学好就成为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心。我根据上学期的期末成绩分析情况制定了工作计划。二、目标要求:
1.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实验能力,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2.更新教学观念,钻研教材教法,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继续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
三、
教材分析:
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一些基础较好、思维灵活、接受性强、自学能力强的学生能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任务成绩较好。另一些学生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有很大的差距。有的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上课不专心听讲,不认真做笔记,课前没预习,课后没有按时复习,结果不能按时按量的独立完成作业;有的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没有兴趣,这方面女同学较多;还有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方法上不正确,死记硬背不利于学生在各方面的提高。针对以上各种情况教师要认真制定措施并督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自己的成绩。五、措施: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分析学生不能学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就无法形成系统的物理知识结构,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信心。因此,本学期开学起,就要很下功夫培养学生良好好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可以变苦学为乐学。其中多做有趣的物理实验和多讲物理科学故事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平时教学语言要多变和适当增加幽默感,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3、加大备课力度。备课备得好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好不好,关系到学生能否学好那堂课教师所授知识。
4、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才能应对复杂多变的新问题。5、想法解决计算题丢分大的问题。
6、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六、教学进度:
周次。
内容。
第1周7.1力7.2弹力7.3重力单元复习第2周单元检测与讲评。
第11周10.1浮力10.2阿基米德原理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
用单元复习。
第12周11.1功11.2功率11.3动能和势能11.4机械能及其。
转化。
第13周12.1杠杆12.2滑轮。
12.3机械效率单元复习第14周复习备考。
大金店二中。
2019.2.21。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19篇)篇十九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分析。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理解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知道重心的概念。
(4)初步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特点和作用范围。
高一物理重力教案(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力的概念的建立过程,学生对与力的概念存在一些模糊的概念,为了让学生对力有更清晰的认识,因此教学中应重点讲解力的概念的建立过程。
2.重力的三要素的分析过程。因为重力三要素的分析研究方法能为其他内容的学习作铺垫,所以应是本节的另外一个核心内容。
难点:
不规则物体的重心的确定,对于不规则物体的重心的确定学生不容易接受,而且也不容易想到,所以在教学中用实际操作突破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