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发展论文(模板15篇)

时间:2024-12-25 作者:BW笔侠

阅读范文范本可以拓宽我们的思路,帮助我们发现一些写作上的不足和问题。下面是一些精选的范文范本,它们兼具思想性、观点性和表达性,相信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灵感。

国际经济发展论文(模板15篇)篇一

简单分析了韶关市林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韶关市林下经济发展的建议,以期为促进该市林下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韶关市是全国的重点林区,全市林业用地面积为141.9万hm2,占国土总面积的78%,有林地面积126.4万hm2,森林覆盖率为74.38%,活立木蓄积量为8475万m3,是典型的山区林业大市。良好的自然条件和林业基础,为林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近年来,韶关市大力发展林下养殖业、种植业、采集业以及森林旅游业,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但是,调查发现,韶关市林下经济发展较慢,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全市林下经济总量约为40亿元,远低于林地面积相近的清远市,也比不上林地面积小于韶关市的梅州市。针对韶关市林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1.1规模小、品种单、缺乏主导产业。

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品种大多是地方品种或老品种,引进优良品种较少,品种结构单一,林农的劳动能力和智力投入不足,种养技术多是沿袭传统习惯,管理水平不高,多粗放经营甚至失管,导致农产品数量和品质得不到有效保证,造成成本高,综合效益较差。

1.2市场规模化程度较低。

因在行业协会方面存在不足,导致林下种植业、养殖业对市场动态信息获取不及时,在品种选择以及种植、养殖技术方面缺乏科学的专业知识指导,且存在一定盲目性,导致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通常以零售为主,规模化欠缺,进而整体效益得不到长足提高与发展。

1.3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低。

由于劳动者在专业技能培训方面欠缺,众多农户仍沿用原来传统的种植、养殖方法,科学技术含量不高,导致养殖成本较高、收益较差,并不足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

1.4流动资金不充足,规模化欠佳。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农户对当地林下经济发展充满信心,但在产业初期通常存在融资难的问题,导致启动资金不足,对于一些初具规模的种植户、养殖户来说,在扩大产业规模方面同样面临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导致规模扩张缓慢,表现出后劲不足的问题。

2.1政府主导,部门配合。

将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户收入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发展林下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立专门的办事机构,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协调各有关成员单位把发展林下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扶贫开发、科技推广等项目资金有效结合起来,大力扶持林下经济不断发展。财政应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林下经济的发展[1-2]。

2.2搞好宣传,营造氛围。

发挥宣传舆论的作用,对于利于发展林下经济的创新技术、成功模式、典型案例等应当大力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可以通过科普讲座、考察参观、技术论坛等方式不断激发全民对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

2.3科学规划,统筹安排。

本着野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合理布局,讲求实效,发挥优势冶的原则,科学规划林下经济发展路线,统筹安排经济发展的任务与目标。在规划安排中,应将农业产业化、科技化、无公害化紧密相结合,多方位、多角度地发掘林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优势与潜力[3]。

2.4扶持龙头企业,做好示范带头作用。

在发展林下经济进程中,应将扶持当地龙头企业作为突破口,大力推动野基地+龙头企业+产业大户+农户冶的发展模式,坚持产业化道路,不断深化产业链条,将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实现品牌示范效应,着重抓好林下种植养殖和林下生态旅游业。

2.4.1抓林下种植养殖,促进林农增收致富。大力发展林下种植业养殖业,以林药、林菌、林果、林花种植为主,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生产资料,因地制宜地发展林花、林果、林菌,以及林药业。除此之外,利用林下空间大力推广立体养殖技术,涉及林畜、林禽以及林蜂养殖产业。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把发展林下经济与经济结构调整、扶贫开发、科技推广等项目有效联动起来,发挥野四两拔千斤冶的资金效益。加强技术支撑能力,不断提升产品的质量。为科研:所、高校、企业、农户之间的有效沟通、合作提供良好的平台,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步伐。与此同时,积极推动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中介服务机构,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经营者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2.4.2抓生态旅游,壮大第三产业规模。韶关市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数量多,面积大,整体生态环境优良,具备发展生态旅游业的良好条件。要推进以野生态、休闲、养生冶为主题,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为主战场的生态旅游业发展,形成林业与旅游相互促进的双赢格局。根据韶关市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和优势,编制高起点的森林生态旅游总体规划。制定优惠政策,开展招商引资。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优势,提升景观质量和生态文化内涵,打造高品位、多样化的韶关特色森林旅游形象,提高市场竞争力[4]。

2.5强化服务理念,大力推动发展。

2.5.1强化科技服务技能。建议韶关相关部门牵头成立林下经济发展专业技术保障团队,将服务资源高效整合,深入实地进行技术辅导,加大专业技能培训,为农户解决实际中遇到的困难,在农户中培养出科技能人,成为农民技术骨干,带领周围农户共同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与此同时,注重将林下经济的研究成果转化到实际生产中,并吸取外地成功的发展经验,最好新技术的试验、引进及推广。

2.5.2夯实资金保障工作。各级政府应当充分重视林下经济发展对流动资金的需求,建议每年列支一定的专项资金,为林下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项目予以资金保障。在不违反项目规划及要求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大对扶持资金的整合力度,尽可能与林下经济加以整合、捆绑,从而实现林下经济的长足发展。除此之外,政府应与金融部门联动起来,对林下经济的信贷支持予以重视,并在政策上予以保障。

2.5.3做好市场营销服务。发展韶关林下经济离不开良好的市场营销环境,应加强对市场经济动向的研究,成立专业的行业协会,积极发挥市场营销组织在林下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将市场行情信息第一时间传送到农户中去,为规避市场风险保驾护航,切实让林下经济做得好,发展得稳。

2.6落实责任制度,严明奖惩措施。

为了切实发展韶关林下经济,在将发展林下经济列为各级政府重点年度工作的同时,应当明确签订目标责任书,将绩效指标明确到个人,实现责任推进,并在年终考核中严明奖惩,力争在未来3~5年的时间里,实现韶关市林下经济的显著突破,切实实现农民增收、经济腾飞的目标。

[3]张光元.云南林下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建议[j].林业建设,2013(2):7-11.

国际经济发展论文(模板15篇)篇二

由于地区经济自主权益性的增强,区域经济协调增长对全国经济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要研究具体区域经济发展,必须首先研究其经济增长问题。而二者之间存在着区别和联系,可见要表述为经济增长加经济社会进步等于经济发展。增长是区域经济发展量的个性,而进步是其质的特性。所以,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应注重增长问题的研究,才能运用其运动规律,通过产出总量的增长,为改善环境创造条件,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20世纪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全球化发展使传统的发展战略所需的政策工具日益受到国际规则的制约,传统比较优势与要素禀赋的重要性降低。在这种发展趋势下,无论在主观需要还是客观条件上,我们都必须树立新的发展观,通过积极吸引国外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并与自身资源相结合,提高国际竞争力。

二、对区域内部产业结构推进起了巨大作用。

从进口贸易促进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机制作用看,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进口贸易通过需求信号刺激区域供给机能发挥作用,推动区域新产业的滋生和成长,进口区内所没有的产品使消费者偏好逐渐向这些新产品转移,导致区域内需求结构发生变动,当这种需求刺激信息达到一定程度时:将吸引区域内投资于这类产品的生产:二是进口贸易通过引进国内外的技术或引进生产线,可以加速区域产业的成长。引进先进技术将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活的生产力因素,从而使区域经济活动集聚和吸纳功能不断增强,促进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最终促进区域经济系统优化功能的发挥。

值得指出的是,出口和进口不是孤立的对区域产业结构起作用,凡是成功地实施外贸推动经济起飞和发展的国家或地区,其进、出口之间都有很密切的经济联系。区域内部可有效地利用进、出口把区域内相对落后地区产业结构有机地衔接起来,形成较高的互补关系,不仅可以极大地实现地区的比较利益,而且可以有效地促进本区产业结构的调整。

三、提高了区域内部就业水平。

解决就业问题,不应是一个被动安排现有劳动人口的过程,而是一个通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经济加快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努力把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的过程。根据贸易和就业的关系,当出口大于进口时,按照对外贸易乘数理论,贸易顺差越大,一国国民收入增加量就越大,解决就业问题的能力也就越强。在通常情况下,重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战略会促进就业较快的增加。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就业资源不可避免地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要把就业放在世界范围内考虑,通过各种措施扩大国际交换,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争取把更多的就业岗位配置到我国来。就区域内部的情况而一言,“发展是硬道理”并不简单等同于gdp增长是硬道理。gdp规模再大,若就业规模没有相应的、按一定比例的增长,那么社会稳定就无法保证。因此,面对劳动力资源丰富,而资本资源相对稀缺的区域内部,必须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开放服务业,巩固传统市场和开拓新兴的市场,积极吸引fdi,这样可以利用工业国的剩余资本,为剩余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劳动力丰裕是区域内部的优势,通过扩大劳务输出可以减缓就业压力。通常在进出口贸易中扩大劳务输出有两种措施:一是隐性劳务输出,在出口商品中提高物化劳动含量,在进口商品中提高技术含量,大力发展“三来一补”生产,充分利用对外贸易增加就业机会,通过国际贸易扩大潜在的就业含量;二是显性劳务输出,即劳务出口,让劳动力在境外工作或进入国际劳务市场,后者发展潜力很大。

四、加大了fdi的引入。

资金是重要的生产要素,资金短缺是不发达经济面临的共同难题,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约束条件。任何地区的开发和经济发展,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支撑,从世界范围看,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大量资本的流入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成为资本流入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一般而言,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贸易量越大在现实条件下与其可得的外资流入量就越多,但在不发达的区域内部,其出口向资本品转换能力很弱,使之在获得资本品的国际借贷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资发展经济取得了重大成就。大量外资的引进和利用,不但弥补了省内建设资金的不足,而且带动了产业技术进步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地区之间利用外资的差距比较大,发展很不平衡。随着我国经济协调发展的步伐加速,区域内部在资金、政策等方面获得了相应的支持与倾斜,在利用外资方面得到了重大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结构、形势更趋多样化,经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力地促进了区域内部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弥补和缓解了建设资金不足与经济快速发展的矛盾,促进了企业管理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从上面可以看出国际贸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以上几个方面的作用机制共同发挥作用,反过来又可以综合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这是区域内部地区开放经济体制下利用外贸作用机制促进其经济发展的表现。我们要从国际贸易的角度出发探讨区域内部地区经济发展问题,提出利用外贸促进区域内部经济发展的对策。

国际经济发展论文(模板15篇)篇三

中线移民区域的经济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文章建议库区以柑橘种植和渔业养殖作为农业经济的两大发展方向,还可以充分挖掘区位优势,发展二三产业;建议安置区结合当地具体特点发展蔬菜、水果种植和畜禽养殖,近郊地区可以建设观光农业,城镇化地区可以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实现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移民区域要实现已有特色农业的长足发展,关键在于农业产业化和市场保障,并需要特别重视农业知识产权的培育、保护和有效利用。

南水北调中线移民区域的经济发展需要因地制宜,结合地方具体情况,着重针对当地农业气候资源、土地存量、土质状况、地理区位、交通条件和市场发育程度等因素提出发展的方向和阶段目标。库区、安置区应当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强化薄弱环节,挖掘增长潜力,增强创新意识,向广度和深度两个方向培育地方市场,拉动就业并提升农民消费能力,促进社会经济全面繁荣。

就中线库区而言,柑橘种植和渔业养殖可以作为农业经济的两大发展方向。库区的柑橘种植已有较大规模,初步形成了沿汉江柑橘带,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柑橘经济。但是,库区的柑橘种植尚未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只是作为一个单一的柑橘供应地,因而农户需要独立面对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带来的价格风险,实际收益并不能获得有效保障。因此,建议库区农户和相关职能部门明确将柑橘生产作为当地特色农业,进一步将其做大做实做强。

渔业养殖是库区充分利用自身水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又一特色农业。随着库区水源地建设的深入进行,对水质环境保护的要求会提高,这可能导致渔业养殖成本上升。就未来一个时间段而言,库区渔业生产的关键在于市场保障和销售渠道的通畅,以实现价格基本稳定,保证养殖户稳收增收。

除进一步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外,库区还可以充分挖掘区位优势,发展二三产业。库区可以结合水源区经济林绿化带和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形成融自然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独具特色的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旅游带,为海内外游客提供观光、度假、疗养、科学考察、探险与科普教育服务,从而开拓出一项新的绿色生态产业。

针对部分库区乡镇邻靠十堰第二汽车制造厂的交通区位优势,当地可以推动建立汽车工业园,集中发展汽车零部件生产和装配工业,逐步建成具有规模效益的“二汽”零部件外包加工生产基地。

就中线安置区而言,结合当地具体特点发展蔬菜、水果种植,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部分安置区已具备良好的品牌农业基础,农产品特色鲜明、规模较大,有一定知名度。下一阶段建议着重进行形象产品的品牌建设,使农产品技术研究、生产加工、包装销售环环相扣,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单位收益。

针对邻近城镇的安置区,发展果蔬种植和畜禽养殖是实现经济发展的一个方向。利用邻近城镇的区位优势,当地可以建设大规模的蔬菜基地和果林基地,还可以培育扶持一批规模化的家畜家禽养殖场,不仅为城区提供农副产品,还能够通过“农超对接”远销外省。此外,近郊安置区可以建设独具特色的近郊农业,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在实现收入的多元化同时也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拉动了就业,进而加速了近郊地区的城镇化进程。

对于具备一定城镇性质的安置区,应当结合本地工业情况,有针对性地对移民进行工作岗位培训,使移民有一技之长,能够比较顺利地在本地务工,实现移民农户收入的较大幅度增长。

对于中线移民区域,要实现已有特色农业的长足发展,关键在于农业产业化和市场保障。移民地区不仅需要争取政府资金的“硬支持”,还要争取并充分利用政策性“软支持”。库区和安置区应当主动在南水北调受益区争取适合自己的对口合作项目,引进具有一定规模实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有发展前景和能够实现双赢的招商。不仅要将企业引进,更要实现企业在当地的发展,将其培育成为地方龙头企业,政策上可以考虑在初期给予一定财政扶持。通过农产品深加工,促进产品多样化,提高附加值,实现产业链的延伸扩展,最终发展为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

同时,移民区域要争取在受益区获得市场保障,受益区可以针对移民区的农副产品、工业品建立市场准入机制。具体而言,可以建立“农超对接”的销售模式,库区和安置区的优质农产品、加工制成品可以通过与受益区建立的市场平台进入受益区,经过具体的.销售渠道直接进入大中超市,实现无缝对接。

最后,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特别重视农业知识产权的培育和保护,加大科技种植的普及,积极推广优良品种,将移民区已有的农业技术和生产经验由移出区带入移入区,进而实现库区和安置区经济发展的双赢。

国际经济发展论文(模板15篇)篇四

我国一直不断地在探索农业经济发展道路,文章总结归纳出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四个主要政策阶段,将历史经验与当前实际相结合,总结了现阶段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应坚持的策略。

[]。

经济政策;农业经济;发展策略。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通过改革来实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农业方面率先成了我国进行改革的重要领域和试点路线。在国家经济飞速腾飞的过程中,我国所取得的所有成就中又以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成就最为举世瞩目,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施行,推动了我国的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我国之后的经济改革之路累积了改革的经验,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现阶段我国要想走出一条独属于我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所推行的一系列策略。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标志着土地改革的浪潮开始在全国掀起,1950年6月我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废除,让农民开始当家做主,说明了农业发展应当遵循其生产规律,要协调好生产与人民群众相互之间的关系。土地改革的成功,解放了我国农村生产力,提升了农民收入,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为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创造了条件。到了1952年我国的农产品产量大幅递增,极大地缓解了我国当时农产品供应不足的问题,稳定了物价和社会民心,为我国之后的工业化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2)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标志着改革的春风由此吹遍了全国,我国开始将改革的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由于当时的人民公社制度作风浮夸严重违背了客观实际的发展,所以在被废除后迎来了由安徽凤阳小岗村率先试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这是我国人民基于现状而进行的一次飞跃。激发了农民积极参与的热情由农民自己实行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明确了劳动者的责任,消除了农民的恐慌心理。改革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和农产品供给量的全面增长,解决了当时很大一部分的农村人口贫困难题,稳定了人心,促进了社会稳定发展。

(3)1992年中国共产党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确立了中国开始从发展集体经济向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政府在农业方面放宽力度,农产品供求开始由市场调节,提高了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被取消,以粮为纲的农业单一结构被打破,农业生产开始向商品化、经营化转变。政府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多种经营模式,增加了大量就业岗位,拉动国家工业产值,活跃市场经济。这一时期我国农村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也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农业的国际地位,活跃了中国的农业经济,使得中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中国农业的发展由此进入新时期。

(4)改革开放进入21世纪后,我国各方面的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开展,我国的农业经济又迎来了一个发展的新高峰,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寻求新的发展路径,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可以结合农村各个地区实际特点,建设专有农业生态休闲旅游品牌和绿色农产品,既宣扬了民族特色文化又可以带动当地旅游观光收入。利用互联网与我国农产品产销进行完美结合,完善“一带一路”经济带的物流链和周边的基础设施,充分借助国际合作平台,节约农产品进出口时间和成本,提升效率,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和我国农产品出口。“一带一路”倡议是推动我国农业与国际接轨的大好时机,应积极学习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经验,立足于当下国情,走出属于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中国历史底蕴丰富,农耕技术水平高,劳作经验丰富,且中国国土幅员辽阔,耕地面积广阔,有着各个方面适宜发展农业经济的优势条件。但同时我国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温室效应、清洁能源日益减少、森林植被破坏等农业污染所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中国农业发展目前面临严峻的环境挑战。在总结了过去的历史经验与当前实际情况结合的基础上,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现阶段应坚持以下策略。

3.1、完善土地政策。

社会在进步,形势在发展,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应当与不同时期我国的农业经济水平相适应,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满足社会的新要求、适应中国形势的新变化。应通过不断修订完善《土地管理法》和《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条例》等,强化农民主体地位,为实现城镇化目标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村。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管理,合理利用土地,适度控制土地开发。创新农业组织形式,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合理配置农村土地资源,促进使用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以推动土地使用权的流转。

3.2、扶持经营主体。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政府想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必须保障农民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深入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农村小康目标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和农业发展。完善扶持政策,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力量,继续贯彻落实“三农”政策,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提高财政补贴支持农业经营,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一个全社会支持我国农业改革发展的良好氛围。

3.3、坚持“四化”同步发展。

由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原有的经济模式逐渐显现出了不足,逐渐跟不上我国农业发展的步伐,我国农业经济在遭遇瓶颈之际及时转变了发展思路。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上提出了要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以促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及时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四化”同步发展策略以我党的“三农”政策为指导思想,以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为着力点,为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解决好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与问题、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四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产物,只有在城镇互动中实现同步和协调,才能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四化同步”发展战略的提出,既是我党立足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又是促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社会转型的重要机遇。

3.4、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立足于民,坚持走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有别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是用科学化手段、集约化方法、产业化目标、商品化特征,广泛运用科技手段以及现代经营方式来发展的新型农业。目前是探索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构建新型中国农业政策体系的重要的过渡期,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我国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核心竞争力,巩固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不断建设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框架体系,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区域化布局的新格局。

改革开放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优良的发展环境。应进一步完善土地政策,加大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坚持“四化同步”发展战略,科学规划、以科技兴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道路,才能始终保持决策的科学性、高瞻性、前沿性,达到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目标。

[1]胡跃高.农业总论[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

[2]传云.2017年中央1号文件解读[j].农机科技推广,2017(2):10.

国际经济发展论文(模板15篇)篇五

2013年度,街道农业人口为24614人,农村经济总收入为41505万元,比上年增长22.93%;总费用23032万元,比上年增长22.95%;农民人均纯收入8472元,比上年增长1420元,增幅为20.14%。第一产业总收入21319万元,比上年增长22.68%;第二产业总收入6027万元,比上年增长16.06%;第三产业总收入14159万元,比上年增长26.48%。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51.36%,14.52%,34.11%,因此,小街是一个农业比重较大的街道。

2.1、产业结构单一,后续产业不足。

小街街道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所增加,比上年增长20.14%,但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差距,农民增收难。由于小街街道人多地少矛盾突出,山区与坝区发展不平衡,部分群众的生活还很困难。农业是我街道经济的支柱产业,而街道办2013年农业收入较上年增长缓慢,而且农业收入主要是烤烟收入,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尚未形成,传统产业仍占一定比例;品牌意识和产业意识不强,农户缺乏敢闯、敢创、敢试、敢担风险的意识,小农思想、保守思想依然存在,难以把自然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形成大的支柱产业;在农业产业经营上难以形成产前、产中、产后的产业链,深加工等较少,产品市场占有率低,难以形成规模化和产业化的格局;农业组织化程度低,小农户面对大市场仍是目前小街街道农村经济的基本格局。为此,我街道应围绕农民增收这个重点,巩固和提升烤烟这一传统农业的同时,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蔬菜、林果、畜牧等产业,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坚持以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以农户为基础,尊重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搞好规划引导、政策引导、示范引导、做好信息和科技服务,努力寻求经济增长点,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2.2、村集体经济薄弱,集体事业亟待发展。

从集体收入来看,街道村组集体收入只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5.4%。可以看出我街道村组运转主要靠上级部门扶持。如此薄弱的农村集体经济既不利于集体发挥应有的统一经营的作用,又难以开展水、电、科教、卫生、交通等公益事业。为此,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完善:加快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即村委会)自主创业,积极争一取上级财政部门扶持资金,发展适合本村委会项目,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加快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使农民和基层十部双向互动,为集体的事业献计献策,出资出力,整体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社会的发展;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增强可操作性;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长远规划,使农村公益事业扎实推进。

2.3、经济结构调整亟待加强。

坚持发展生产、广辟财源、增强实力的原则,切实把经济结构调整和财源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巩固和壮大农业主导产业地位,为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创造有利的条件;继续加强和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2.4、科技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有待加强。

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力思想,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抓好科普村建设。建设好科技示范基地,加强科技对传统产业的引导、扶持和改造,努力开创科技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新路子。

为使我街道农村经济总收入、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经济得以健康发展,建议采取的措施为: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增加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围绕市场调结构,促增收。进一步加快市场体系建设步伐,及时为农民提供农产品供求信息,引导农民围绕市场调结构,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优质无公害农产品,提高市场竞争一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在政策上给予引导、倾斜,在资金上给予支持、补助,在科技上给予示范、带动,集体扶持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提高农民群众的能力,带动农民增收致吊。

大力发展畜牧业,大力引进优良品种,调整种禽结构,大力发展养殖小区和养殖专业村,努力开拓畜产品市场。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加快我街道工业园区的建设,转移农村劳动力,用减少农民的办法富裕农民,把增加就业渠道和创业门路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来抓。当前农民外出务工就业已成为目前街道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来源。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化经营,使农民在土地上取得更大的收益,促进农民增收。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变就业增收为创业增收。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发展为主线,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中心,按照“工业强镇,农业稳镇,生态村镇”的思路,强化领导,加快发展,实现街道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国际经济发展论文(模板15篇)篇六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农业在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与困难。各级政府要从实际出发,针对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围绕优化市场环境、搞好服务指导、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工作,加快科技创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使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虽然近些年我国在向工业化国家发展,但是农业与农民是则是中国重要的组成部分,农业的发展,农村的建设,农民的生活水平,决定了我国经济的平均水平是否能够达到工业化国家的基本水平。

1.1、农村市场信息闭塞,农产品增产不增收。

市场决定生产,农产品也离不开市场,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只有通过市场机制来调配,才能得以持续健康地发展。

1.2、农业标准化建设不容乐观。

大力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加快推进农产品标准化已成为农业经济发展迫在眉睫的问题。据了解,我国现行颁布的2万多项国家标准中,农业方面的标准只占10%左右,严重影响了农产品质量,也为与国际接轨带来极大困难,使农产品失去了国际竞争优势。

2.1、建立品牌声誉信任实施机制。

现代社会中声誉信任的取得非常重要,品牌声誉靠质量,必须以农产品质量为根基,品牌才有竞争力。应通过优质产品、诚信交易,将维护品牌形象形成自觉意识,并通过质量追溯系统,深化顾客与农业品牌之间的联系,建立起顾客对品牌的持久信任度,提高品牌的美誉度。

建立农民广泛参与的各种合作组织,有利于提高品质量、巩固品牌形象。当农产品市场价格和农民组织的声誉相关,而声誉又取决于他所提供产品的质量时,农民为获得较高的收益会参与组织合作,并可通过农民组织形式来约束农民的生产行为,减少农民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提高农产品质量。

2.2、以农产品特性为基础。

任何一个区域的农业产业总是和其过去的历史传统有着必然的联系,自然条件、生活习惯和人文精神等都会作为遗传因子影响到现代人的思想观念与活动方式。农业产业可以充分汲取当地的历史文化养分,利用所在这种历史形成的优势,通过文化积淀塑造品牌,形成具有一方特色的个性化品牌产品,从而获得市场和顾客的青睐。品牌赋予农产品一种与众不同的内涵,反映农产品的特性或功能,融入着农业文化情感,实现着与消费者的沟通,最终成为消费者最愿意接受、最可信赖的东西。农业产业品牌要根据农产品特性、消费者的心理及各种社会因素如价值观、文化传统等,塑造一个与目标市场有关的品牌形象。

2.3、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体制,做好农业技术推广。

农业科技机构应当通过转换机制、调整结构,建立社会公益及基础型科研机构,从事遗传育种、病虫害灾变规律及防治机制、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综合增产技术及规律、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等研究,建立起高效、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建立农业知识、技术转化的新体制,成立以“县为中心、乡为骨干、村为基础、专群结合”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进行试验示范和二次开发及转化工作,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完善技术咨询中介服务型科研机构,全面落实其研究、开发、经营、服务等各项职能,积极开拓第三产业,重点发展农业科技咨询业、信息业和技术服务业。农业部门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制度化的农民成人教育体系,组织农民学习社会科学理论、现代科技知识和市场经营本领,向农民传授科技知识,发布农业信息,指导结构调整,研究市场营销等,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新型农民。

2.4、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农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是农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最终体现,其决定于农产品的结构构成、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产品的市场体系建设、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与卫生水平等因素。发展现代农业要以优质的原材料生产作为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先决条件,而这一前提条件的要素包括:通过组织实施农作物种子工程、畜禽良种工程和水产良种工程,加强良种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进而构建政府扶持与市场推进互动的种养业良好体系。通过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工程、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扶持科研单位提高创新能力,进而构建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

国际经济发展论文(模板15篇)篇七

“循环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主导产业链条前后拉伸,实现闭合循环发展,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三个原则。

它是是建立在对物质不断进行循环利用基础上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趋势,是人们对难以为继的传统发展模式反思后的创新。

它是一个“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流程,基本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高收益,即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具体就是通过废弃物或废旧物资的循环再生利用来达到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使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投入的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即实现低投入、高效率和低排放的经济发展。

它为资源型生产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

在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下,煤炭企业将逐步摈弃传统的以生产、销售煤炭等基本产品为主的运营模式,将注意力转移至不断改进提高煤炭开采技术,加大回采率,以此来扩大产业范围、拉长煤炭产业链条,进而寻求新的、更具支撑力的收入增长点。

作为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发展循环经济问题已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新时期经济的重点和关注的热点。

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中,煤炭企业更是有其特殊性和紧迫性。

二、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具有特殊意义。

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可取得经济和社会两重效益。

2.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降低污染物的产生,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3.煤炭是不可再生性能源。

处在经济转轨时期的我国煤炭市场经济各种体系不规范,政府监管力度不够,企业竞争激烈,生产方式落后,资源回收率低,全国煤矿企业资源回收率平均水平只有30%-35%的水平,有的小煤矿只有10%-15%的水平。

通过发展煤炭循环经济可最大程度地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率,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在实践中的实际效果并没有达到希望的高度,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认识不到位、循环经济理念不够深入一些煤炭企业对循环经济认识不够,只从狭义上理解和认识循环经济,没有真正了解循环经济的概念,对循环经济的内涵和作用不甚了解,同时对这种能同时取得经济、环境、社会效益多赢的发展模式认识不足。

没有认识到当前发展循环经济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2.技术、人才、投入、知识等符合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要素缺乏各个煤炭企业缺乏专业循环经济的人才,人员专业知识结构不能满足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技术人员缺乏创新能力,企业没有自主的先进核心技术,技术引进和推广、科技开发的资金投入不足;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不够。

3.企业之间循环发展各自为阵,小、中、大三循环没有实现有效衔接。

4.缺乏推进循环经济建设的法规、机制和政策各级政府、煤炭企业缺乏发展煤炭循环经济的整体规划,更没有能指导循环经济的比如:投入机制、生态环境机制、价格形成、补偿机制、企业资源再生利用机制和节约使用资源等高效能激励机制来指导循环经济的有序、良性发展。

四、发展煤炭循环煤炭企业的应对措施。

要实现煤炭发展循环经济这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政府和企业应相互理解、配合采取以下相应有效的应对措施来实现煤炭的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要求煤炭企业构建绿色煤炭体系,实现可持续;煤炭企业要速度与效益并重,这需要社会各个层面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

1.政府的引导支持作用。

(1)首先政府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资力度,为煤炭企业提供相关技术支持。

同时在税收等政策上给予优惠及扶助等支持,为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引导煤炭企业自愿、主动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2)加强政府的监管职责作用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法规构造一个有利于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激励他们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管作用来规范煤炭企业的行为。

政府应该严格制定煤炭企业在生产、废弃物排放、回收利用等环节的科学标准,同时运用财政补贴、行政处罚或是提高准入门槛等手段来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率和废弃物循环再使用率,降低对社会资源和环境资源的消耗。

2.煤炭企业的主体攻坚作用。

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要按照“四新”原则即新思路、新机制、新体制、新方式的要求,遵循循环经济的流程即“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走深度开采、高效利用的可持续发展路子。

(1)企业要牢固树立循环经济发展的理念,将循环经济发展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中,营造一个使企业员工能牢固树立循环经济、使得循环经济工作能顺利开展的环境基础。

(2)企业通过大力引进、培养高技能人才,通过对清洁生产技术、绿色开采技术、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等方面的技术创新,积极构建以资源节约和环境无害化为核心的煤炭技术支撑体系。

(3)企业间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合理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通过更新煤炭开采技术和生产设备提高煤炭的采出率,并对开采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废弃物进行无害处理,实现煤炭资源的绿色开采;通过改进煤炭生产和使用方式提高煤炭的利用率,实现污染物微排放或零排放。

(4)煤炭企业要在当前煤炭市场不好的情况下要提高经济效益,应该在大力发展资源综合利用方面上下功夫。

要充分利用煤炭企业的资源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同时,大力发展废弃物的回收与循环再利用,充分利用现有的或者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煤矸石、粉煤灰、矿井水等废弃物,变废为宝,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提高经济效益。

(5)企业要认真开展环境整治,建设美好生态家园。

企业要做好废弃矿井的无污染处理要从源头上减少环境的污染,主要包括土地复垦、塌陷区回填等措施。

对恢复的土地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因地制宜地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美好家园。

作者:陈军工作单位:同煤集团企划部。

国际经济发展论文(模板15篇)篇八

针对此问题,必须展开全面普及的金融监管力度,加强各国之间的合作,协调好各国经济的来往和利益往来,积极交流新思想和新问题。由于当今国际金融市场发展中不受任何一个国家货币的约束,其是一个较为独立的市场,在这种形势下必须强化各国之间的金融监管与协调,不然的话,一旦出现金融问题,极易导致国际金融危机或者金融动荡,从而造成整个国际金融环境不稳定的状况,基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性与威胁性,应对国际金融环境进行严格监管,金融监管机构及工作人员积极面对金融问题,不断优化当今国际金融环境,从而促进各国金融经济的迅速发展,可以说国际金融监管是提高国际综合实力,带动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对各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金融的未来发展也逐渐趋向于全球化,这是一种发展的必然,这把双刃剑的存在对于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发展既有着优势同时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从积极角度来看,金融监管趋于全球化,能够提高各个国家的生产力,确保资金的稳定流通,提高资金利用率,对国际投资及贸易发展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实施的好能够快速推动金融产品的大力开发,促使金融产品不断在实践中得以创新。并且合理的金融监管可以使各国金融机构之间形成良性竞争,为各个国家的金融发展提供国际化平台,从而不断完善与健全各国金融体制,强化各个国家的金融业务交流。

从消极角度来看,实施国际金融监管,加大了各国金融政策自主性的难度,从而使各个国家的金融经济安全面临一定的挑战与风险。比如在金融监管工作中发现有些发展中国家在金融活动中没有认清自身所处的金融经济环境及本国国情,从而做出一些不切实际且不符合本国国情的金融政策,有些国家对金融市场的开放时间过早,且对金融经济管制较为放松,这样会导致金融经济发展不稳定等状况,增大了泡沫经济的成分。

国际经济发展论文(模板15篇)篇九

绿色建筑是指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同时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物料生产、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及拆除、回用过程中)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能源、土地、水资源、材料),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也被称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绿色建筑在其建筑生命周期内产生了良好的外部效益,但是绿色建筑的生产者不能获得全部的外部效益,于是就产生了经济的外部性问题,也就是说经济外部性的产生是由于生产者的内部收益(或内部成本)与社会收益(或社会成本)之间出现了差距而这差距就是所谓的“外部收益”或“外部成本”用公式表示就是:社会收益=内部收益+外部收益;社会成本=内部成本+外部成本。

在经济低迷时期,美国联邦政府为了振兴美国经济,仍然把建立绿色建筑产业做为美国经济振兴的重点举措之一,而且美国政府公开指出期望绿色建筑产业能释放出前所未有的爆发力,能够使美国经济再次强大起来,由此可见发展绿色建筑经济的社会价值。我国拥有的绿色建筑产业市场要比美国大得多的多,我们就以我们人民比较关心的供热管理市场为例来阐述,我们就以2008年底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有将近70亿平方米的集中供热的建筑面积,而通过计算,我国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是非常惊人的。假如,我国实行绿色建筑改革,采用分户供暖制,那么我们将近70亿平方米的建筑面积每年大约可以节省采暖用煤亿吨以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可减少过亿吨,这说明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的迫切性。

(1)发展绿色建筑经济的国际环境。目前全球面临着碳排放量大幅度激增、气候变暖的恶劣环境,所以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低碳经济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现在,在欧美发达国家正在进行“低碳革命”,而次革命的核心就是高能效、低排放,欧美发达国家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下大力度发展低碳技术,并且对相关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如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等。由此可以看出,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的选择。(2)绿色建筑产业的国内环境。绿色经济的争夺战已悄然打响,这对我国是压力也是挑战。而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就目前来说虽然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目前整体科技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我国经济从高耗能向低碳型经济转变最大的制约就是技术能力有限。我国目前经济的主体是工业,也就是说能耗的主体就是工业,而我国目前的工业水平还比较落后,经济增长点往往在一些高耗能产业上,这是我国工业目前的基本特征。我国政府正在谋求如何加快工业化、城市化以及现代化的步伐,在此阶段,能源需求必然会快速增长,但同时,我们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又不可能不上,由于我国经历了长期贫困落后的时期,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人民一直以来的愿望,所以改善和提高全国人民生活水平,就必然会带来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高耗能、高排放的特征更显突出,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因此如何既保证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又不走欧美发达国家用环境换发展的老路,是我国党和政府必须正面对待的重大课题。(3)发展绿色建筑的内在价值。将我国新建和在建房屋改造为绿色建筑,将造就中国最有前景的产业,推动未来10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也是打开中国内需的战略大通道。2010年起,通过发展绿色建筑,中国每年有1~2万亿左右的消费市场,并利用中国现有的生产体系对称性生产出这个新增规模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由此可以拉动经济增长3个百分点以上,加快研究并推进跨越式产业的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大战略,造就中国经济增长的力量。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提高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但是建筑业也是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的产业,对环境资源的破坏也是极其巨大的,是典型的立足于消耗大量资源和能源的产业,对环境产生极大的冲击。随着建筑业“绿色建筑”的转型,现目前建筑经济面临新的机遇,也是新的挑战。在分析走向绿色的决策时,业主考虑的不仅仅是内部效果,而应该是建筑投资的总体回报,最好把它看作是一种预期净现值或者资产使用期的内部回报率,绿色建筑对投资者来说是一种经济责任,更是一种社会责任。

[1]魏后。对绿色建筑经济发展前景的探讨[j].科技资讯。2008(34)。

[2]张春。暖通空调、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j].中华建设。2011(3)。

[3]牛季平。绿色建筑与城市生态环境[j].工业建筑。2009(12)。

国际经济发展论文(模板15篇)篇十

[提要]本文从有效需求角度分析经济减缓现象产生的原因,共涉及到家庭部门、企业部门和外国部门。得出的结论是:目前中国已经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具备较强的比较优势,但是之后随着人口红利消失,人力成本的上升,必将逐渐丧失此领域的比较优势。如若不能在高新技术产业及时提高创新能力就有可能陷入比较优势真空,供给与需求的不匹配问题就会一直存在并阻碍经济发展。最后,本文从产品创新、消费信贷、社会保障以及资本结构优化等方面给出建议,以解决需求端带来的经济问题。

关键词:中等收入陷阱;收入分配;产业升级;需求不足;创新改革。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10月29日

引言。

gni的中国人均数值在2010年达到4,260美元,这意味着中国正式跻身中高收入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在2015年第一次跌破7%,2017年下降为6.9%。近几年的gdp增速都在6.7%~6.9%上下波动,经济增速由高速变为中高速。经济增速放缓是否意味着中国步入高等收入国家的时间是否面临着延后?因此研究经济放缓的原因,对于我国来说具备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考虑到现在许多学者关于中国经济放缓的文章都是从供给端等方面来考虑,很少从需求端来分析,所以本文研究由此角度展开。

(一)消费需求。

1、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中国的人口现在接近14亿。据不完全统计,超过4亿人迅速成长为中等收入群体,在全球排名第一。高收入群体对奢侈品的需求有所增加,中国已成为世界奢侈品的主要消费国。

由于高端消费品的生产通常需要更高的技术和更多的资本,而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完全满足这些要求。因此富人的偏好可能导致国内收入外流。一方面国内资金短缺,一些必须大力发展的产业由于缺乏资金而无法发展;另一方面需求量小的产业发展迅速,导致产业结构偏离国情。巨大的消费差距阻碍了国内需求的有序扩大和升级,阻碍了产业结构的优化。

2、收入预期不足。长期收入假说认为决定消费者需求的是持久收入。持久收入即一个人期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获得的平均收入,期间随着就业、收入和社会保障的变化而变化。目前,房屋贷款、婚姻、教育,医疗等因素带来的沉重压力降低了消费者的欲望。只有不断改革创新,增加社会保障才能进一步增加中等收入群體的购买力。

3、消费信贷不完善。信用消费,是一种新型消费方式,是指消费者消费所用金额是通过向金融机构贷款得来的。这种消费方式的出现使消费者能够根据永久收入安排消费。当前,中国缺乏信贷消费主要表现在:(1)信贷法律法规不完善。中国的信贷消费近年来有所增长,而中国的消费信贷立法仍然不完善;(2)个人信用体系尚未整体建立。中国的信用体系仍在建设中,无法跟踪每个人的信用信息,准确反映借款人的整体信用状况,这将约束信用体系的健康发展。

(二)投资需求。就近两年的数据来看,中国民间投资的增长率普遍呈下降趋势。2019年民间投资增速较2018年下降了3%,由8%下降到5%。

从产业分布来看,中国三大产业民间投资增速均存在不同程度下滑,且产业间存在较大差异。第二产业由6%下降到2.5%,第一产业由2018年第一季度的26%下降到-2.23%。第三产业也由2018年年初的10.1%下降到现在的7.17%。可得知,这种全国性的私人投资增长率下降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特别是第一产业。

(三)外贸需求。

1、外贸保护。关税等问题使得优质产品价格依然较高,中等收入人群转向海外购。中国的高价格是消费者转向低端消费的重要原因之一。麦肯锡表示,中国消费了全球32%的奢侈品。事实上,更重要的问题是,在美国和欧洲的发达经济体中,在中国销售的所谓奢侈品并不昂贵。进一步降低包括高端消费品在内的相关产品和服务的关税是推动消费增长和促进消费升级的重点之一。

2、产品升级缓慢。优质产品稀缺。近年来,由于产品质量不佳,虽然国内商品价格非常低,很多人纷纷涌向海外购买产品。而且由于内部市场存在垄断问题,极高的进入门槛使得它们没有必要加强创新,只要坚持日常经营就可以获得高利润。电子科技等高端型技术产业也会因为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而消极营业,创新需求和能力低下。例如百度,每天烦恼的问题是如何增加更多的广告而非产品升级。

(一)主要结论。中国初期的发展模式是粗放型,所以中国要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第一个要面临的问题就是产业转型升级。若转型成功,将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注入极强的活力。

中国众多的人口使得在讨论中国的“中等收入陷阱”时不得不考虑收入差距问题。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是实现绝大多数人均能够达到gni的中高收入标准,并非少数群体。

由此可见,尽管我国经济增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但整体经济依然具备充足动能。具体表现在我国处于城镇化发展中期,未来国内快速、持续的城镇化发展,能够积极地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更加均衡,将为国家经济增长提供广阔的空间。同时,随着城镇化规模与质量的不断提升,可以使内需进一步扩大,为经济的高速增长提供有力支撑。所以,我国具备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潜在动能。

(二)政策建议。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传统产业技术升级。我们可以将中国的产业大致分为四类,对发展周期不同的产业要实施不同的政策:第一类是核心技术落后于国际水平的产业,这类行业虽没有很大的竞争力,但拥有较强的潜在比较优势,政府应出台政策积极支持对其核心技术的研究,确保有效供给。第二类产业是具有绝对优势的主导产业。这个行业在世界上一直处于领先,政府应帮助公司进行基础研究,可以通过充当卖方来支持这些产业,帮助其进入世界市场,提高品牌影响力。第三类产业是失去优势的衰退产业。政府可以一方面帮助一些公司通过员工培训和教育实现内部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劳动力成本;另一方面对于根本没有利润的“僵尸”公司,应通过政府干预这些公司的破产清算,及时止损降低其负外部性。第四类是拥有新技术的快速增长型产业,如中国互联网产业,已基本可与发达国家直接竞争。这些行业需要国家的激励,可以通过创立孵化器来保护其生长,引入风险投资解决资金问题。更重要的是出台政策增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大规模创新,使其健康无忧的发展。2、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1)合理的收入分配是实现全面小康的第一步。对于金融、it等新兴行业自然垄断效应极强的行业,其极高的收入水平可能会引发社会的不稳定。应最大限度让市场决定市场,严格对信息披露程度的要求。激励多种所有制的均衡发展。(2)税收工具是规范收入再分配的核心工具。在公平的基础上尽可能降低低收入人群税率,提高高收入人群税率,形成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提高劳动积极性的收入分配结构。推进房地产税,遗产税和资源税的征收政策改革,利用财产税的完善缩小收入差距。另外,应发挥暴力机构的作用,严厉打击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

3、完善消费信贷体系。(1)豐富消费信贷产品的品种和适用范围。根据我国国情和市场的现实需要,研究新产品,以充分满足社会各界对消费信贷的需求。目前,消费信贷业务发展潜力最大的市场是乡镇。乡镇的消费能力下降与落后的消费体系有很大相关性,因此要加快脚步开拓乡镇市场。(2)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整合各部门信息资源,形成信用信息申请服务体系。基于应用服务系统,将信用信息应用到每个现实场景中。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面临的主要风险是利率风险。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必须做好风险评估、风险识别,建立一个度量模型,对利率风险发生时的风险进行量化。

4、激发企业及个人投资积极性。面对民间投资边际投资意愿下降等问题,首先要稳定民间投资预期,通过大幅度降低融资成本、税收和供应成本的其他因素,提高私人投资的回报率;其次通过放宽过渡门槛和实施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扩大私人投资的渠道。同时,要建立和完善市场规则,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加强对私人资本权益的保护,确保有法可依。

5、提高对资本的投入,优化要素结构。(1)建立要素稟赋结构与动态比较优势良性互动机制,进一步优化要素稟赋结构。在要素稟赋结构中,增加资本的相对丰裕度。保持公开竞争的市场格局,使各种因素的相对稀缺性反映在市场价格中。(2)加速新兴产业在各行业的渗透和融合。按照工业革命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当新技术成熟后,关键问题变成渗透和融合。首先,深化新兴产业对制造业的渗透,加快推进传统产业各个生产环节的转型,提高要素资源的配置效率,开发智能生产线。其次,加快互联网对服务业的融合。智慧旅游、智慧金融等概念己不陌生,互联网等新兴产业促进了服务业更具有普惠性。因此,改革需紧紧握住互联网和大数据所带来的发展机遇。

主要参考文献:

[1]范思立.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内因大于外因[n].中国经济时报,2019.1.31.

[2]燕小青,罗晓慧.中国民间投资增速下滑影响因素综合评估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8.31(6).

[3]叶静怡,程强.经济转型视角下我国收入差距动态变化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6(1).

[4]杨新铭.供需视角下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分析[j].人文杂志,2018(9).

[5]邓凌敏.浅析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及政策建议[j].山西青年,2018.9.

国际经济发展论文(模板15篇)篇十一

在人们还未对环境资源有充分认识之前,过度的浪费各种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造成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失衡加剧,人们随意的抛弃所谓的废物,根本没有循环再利用的意识。

直到20世纪80年代,人们才开始逐步意识到“废物其实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贵资源”,到了90年代,环境污染程度的再度加深,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循环经济也随之被人们广泛的认识到。

循环经济实质上是以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为最终目标,以循环利用与节约为发展核心,达到减少污染、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提高利用率的目的,是一种新兴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也是我国当前情形下的必然选择。

在实施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三个r”原则:首先是资源利用的减量化,称为reduce原则,是指在生产投入的时候尽量避免输入有限的自然资源;其次是产品的再使用,称为reuse原则,是指尽可能多的利用产品,延长产品的使用期;最后是废物的再循环,称为recycle原则,是指最大限度的循环利用废弃物,减少废弃物的乱丢乱扔,实现资源的再循环利用。

从目前我国的形态来看,推行循环经济这一经济发展模式是十分有必要的。

1.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我国再提出循环经济这一概念之后,相继出台了众多的法律法规,比如《环境保护法》、《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但是由于国家政府没有重视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法律制度上还存在着一定的漏洞,没有很好的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导致企业常常钻法律的空子,破坏环境、浪费资源。

同时我国的循环发展思路不明确,虽然近几年在示范试点的循环经济实践过程中有了一定的经验,但是都很笼统原则,并没有做进一步的归结和提升到政治制度层面,引起配套措施不到位、相关法律间不协调、没有建立后效评估体制,所以对于循环经济发展,我国的法律规定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循环经济的概念刚刚才在我国提出,发展还不够全面完善,因此对循环经济的核心认识也还存在着一定的误解。

首先是有些人认为循环经济这一概念只适用于某些领域,而并不涉及到全部方面;其次是有些人认为这一概念不符合我国的现状,是一种超前的思想;还有就是有些人认为循环经济是对产生污染之后再进行治理。

所有这些误解都是因为对循环经济的内涵没有全面的认识而导致的。

因此,对于循环经济的核心内涵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3.缺乏相应的关键技术作为支撑。

循环经济是一种先进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它的实施需要相应的先进技术作为支撑。

而目前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之所以效益不高,科技落后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

要发展循环经济,对开采技术、节能技术、环保技术、综合利用技术等的装备水平都要求较高,而在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并不能给循环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由此阻碍了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

所以我国相应的关键技术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4.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一直都比较注重对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甚至是更加倾向于重工业的发展,这就导致产业结构比例的严重失调,高投入、高污染的重化工行业的发展比例不断上升,这无疑给实施循环经济提出了一个重大的难题。

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引起了资源浪费现象的进一步加剧,环境负担更加的沉重,从而影响了循环经济的开展和实施。

另一方面来说,我国也并没有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只是在全国建立了一些示范区、示范点,这也导致了人们对循环经济的热情不高,阻碍了它的进一步推广和实施。

1.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根据国外的先进经验,我国必须加强国家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充分利用法律的强制性和权威性来规范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因此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就显得十分必然。

通过立法这一措施,可以将循环经济的“三个r”原则纳入到法律程序中,从而实现“少浪费、无污染”的发展目标。

另一方面,要加强建立循环经济的后效评估体制,提高企业实施循环经济的积极性,把先前得来的宝贵经验加以总结提升,促进循环经济理念在我国企业中的普及化,真正做到循环发展。

想要真正做到循环发展,首要工作就是要循环经济的理念深入人心,因此就必须先加大循环经济内涵的宣传力度。

要改变人们的旧思想旧观念,让人们站在长远利益的角度上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循环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有充分的认识。

只有人们对循环经济有了正确而全面的认识,切身感受到循环经济带来的绿色化效益之后,人们才会以身作则,减少对资源的浪费,提高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保护环境和生态,营造出绿色化环境的良好氛围。

3.提升先进技术的支撑力度。

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先进技术作为基础支撑,因此就必须要提升我国的先进技术含量。

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的开采技术、节能技术、环保技术、综合利用技术等这些环境无害化技术,对于发展循环经济是十分关键的。

所以我国就必须突破技术发展的瓶颈,加强和科研机构以及高等院校的合作,以创新为理念,市场为导向,鼓励支持企业吸收国内外的先进技术,不断提高先进技术的占有率和使用率,从相关的循环经济发展技术入手,从而增强我国的先进技术含量,为循环经济做好技术支撑。

4.优化产业结构布局。

对于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状况,对其进行优化是十分有必要的。

我国在注重重工业发展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对环境生态的保护。

坚持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观,统筹各领域各行业的同步发展,引导发展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欠发达地区,合理安排产业结构比例,加快促成循环经济的典型模式,使循环经济发展观深入到各行各业,全面做到各行业的绿色化统筹发展。

四、结语。

循环经济的提出和发展,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体制而言是一种创新,对我国的影响和价值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

国际经济发展论文(模板15篇)篇十二

摘要: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性产业,而农业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其不仅是国民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撑,而且是国民经济得以进步的源泉。

当前我国农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呈现出一种不稳定的状态,所以要想对当前农业经济现状进行改善,需要依靠一种全新的农业发展思路,使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更好的与当前国际潮流相适应,走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从而将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更好的解决。

本文立足于循环经济的发展理论,具体分析了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并进一步探求了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策略。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领域。

农业循环经济是指把农业投入、生产、加工有机的统一起来,在高度利用资源的基础上,变废为宝,开辟农产品利用的新出路,将传统的经济体系转变为资源低投入、低消耗,产品多次使用,废弃物再利用,实现资源化的周而复始的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农业循环经济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是新时期发展农业的选择。

它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不单纯是农业的延伸和农民收入的增加,而且还是缓解农业资源压力,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

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新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

1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1农业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破坏严重。

我国虽然是个资源大国,但也是一个人口大国。

虽然实行计划生育已经多年,但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的问题还是存在,这对我国的农业资源有很大的压力。

我国是个多山国家,山地占66%、平原占12%,有戈壁、沙漠、冰川、雪地、石山、裸地和高寒荒地2.66亿hm2,占国土面积的27.7%,这些地区基本上不能进行农业利用[1]。

近年来,资源过度开发以及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水土流失愈发严重、荒漠化扩展速度加快、土地盐碱化的面积不断扩大等一系列的因素制约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1.2农业投入不足,农业技术装备落后。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已经小有成就,但农业方面投入不足,造成的农业技术装备落后的状况也制约着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

我国农业规模庞大,但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这与农业投入不足有很大关系。

无论是资金的投入还是农业科技人员利用率不高都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新技术无法及时运用到农业生产中。

造成农业生产只依靠传统劳动力的比例较大,农业技术装备落后也带来了生产率较低、经济效益不高的负面影响。

1.3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生产观念落后。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

农村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8.2%、初中文化程度占49.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占11.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0.6%,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但普遍文化素质不高,依靠传统农业模式和人力劳动为主的农业生产造成了农业家庭收入不高,加上陈旧的观念,农村人口受教育机会有限。

农村劳动力知识的缺乏,导致农业技术推广缓慢,无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农业经营模式改进[2]。

农业循环经济的实质是以农业和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为动力,带动农业的发展,遵循循环经济发展的“5r”原则,具体做法为:资源利用的减量化(reduce)原则;废弃物的再循环(recy-cle)原则;再回收原则(reeovery);再制造原则(remanufacture)。

要想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就要转变传统农业经济的发展观念,首先政府带头转变观念,制定好相关的政策,一定要有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政策的良好执行。

其次,农业劳动力要在政府的带领下转变传统观念,认识到科技发展给农业带来的巨大经济效应。

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树立先进的生产观念,调动农村劳动力的生产积极性。

积极主动学习新型农业发展技术,将新技术投入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

最后,社会风气需要改变,要认识到农业循环经济的进步性,社会对农业循环经济的舆论会引起国家的决策,对农业循环经济起间接的影响。

2.2科学规划,合理宣传,引导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是我们进行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根本条件。

首先要做好整体规划,科学布局,考虑到区域的差异性,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展地方特色农业,根据市场要求,调整产业优势,建立最优农业生产体系。

2.3加大农业科技的研发和推广力度。

科技第一生产力,农业生产必须要依靠科学技术提高生产效益,农业循环经济更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而达到资源的重复利用与高经济效益的有效融合,没有农业科技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诸多环节都无法实现,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

投入大量经费培育新品种、改良基因、新型农药的研发以及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为农业循环经济做铺垫。

3结语。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的同时也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面临人多地少的国情。

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显得尤为重要。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障餐桌上的安全、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既可以缓解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间的尖锐矛盾,也可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而农业循环经济又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注重资源环境的保护,依靠科技发展,政策支持,又快又好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参考文献。

[1]何龙斌.美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5).

[2]沈淑霞,吴洪钟.当代美国农民教育对中国农村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启示[j].世界农业,,(9).

国际经济发展论文(模板15篇)篇十三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摘要:森林碳汇交易,主要依靠前文中提到的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一是政府引导,积极与低碳交易平台开展合作,如与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等开展合作。

关键词:固碳林业;低碳经济。

全球气候变暖对于人类生存的威胁,促使世界各国都开始重视碳排放这一重要问题。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高消耗高排放的增长方式已经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损害,需要在新时期采取更加经济环保的措施。这对于林业发展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概念解释。

1.固碳林业。

固碳林业(carbonforestry),通俗来讲,就是利用森林和森林产品来固碳,增加植被、森林以及耐久木材产品中贮存的碳量,能起到这样作用的林业,就是固碳林业。固碳林业主要包含四个方面,一是增加森林碳储量,如造林、再造林,扩大植被覆盖面积等增加固碳。二是保护现有碳储量,维护现有的森林植被覆盖面积,防止多余的碳向大气排放。三是林业可持续经营,通过林业产业自身的经营来获取经济效益。四是林业替代。通过不同的林业品种来进行替代,如用耐用木质林木材产品来代替普通木材产品等。

2.清洁发展机制(cdm)造林项目。

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是当前主要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通用的,连接固碳林业和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项目。1997年,《京都议定书》提出了在发展中国家实行清洁发展机制(cdm),通过这一项目可获得碳信用,这一信用可用于抵消《京都议定书》中各国所承诺的碳排放指标。cdm的显著作用在于,它将发展林业与发展经济联系起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可以运用这一项目实现碳交易,既可以让发达国家完成碳排放指标,又可以让发展中国家获得经济收益。目前,我国在cdm上发展取得一定成果。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与主要趋势。

1.减排任务艰巨。

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的召开,一方面提出并明确了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主要目标的低碳经济的来临,另一方面制定了2012年至2020年的全球减排协议。我国政府宣布,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从数字上来看,会议提出,202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必须控制在500亿吨,我国所能获得的最大减排额度有104亿吨。但是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指出,2013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100亿吨。2014年,彭博社新能源金融的估算显示,我国碳排放量同比下降2%。即便如此,在我国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距离104吨的额度也只一步之遥。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届时将会面临非常大的挑战。

2.能源结构和经济模式限制。

多年来,我国的能源特征一向是富煤、少气、缺油。传统能源尤其是煤炭的高排放,加上粗放的增长方式,一直使得我国碳排放高居不下。目前,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依然接近七成,而且这一占比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有所改变的难度很大。煤炭的过度使用,是造成二氧化碳排放量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这样来看,到2020年完成任务就非常艰巨。

3.发展固碳林业成为主要趋势。

可喜的是,我国政府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峻性,已经开始采取多种措施进行节能减排,这里面就包含了大力发展林业及固碳林业。一方面能带来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能保护环境,吸收二氧化碳,达到最终温室气体减排的目的。同时,《京都议定书》也规定了通过森林碳汇来进行间接减排,充分发挥森林固碳的作用。这其实就是大力发展固碳林业。投资少、效果好、副作用低等特点,也使得我国在固碳林业发展上前景光明。

发展低碳经济是大势所趋,发展固碳林业则是最优途径。因此,固碳林业应该抓住这一机遇。本文以陕西省关中地区(西安、宝鸡、咸阳、铜川、渭南一带)林业建设为研究对象,对如何迎接这一机遇作简要分析。2014年11月,陕西省林业厅联合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发布了一份关中地区林业治污减霾功能评估报告。数据显示,2012年,关中地区森林面积为207.12万公顷,年固碳量达到397万吨,相当于1212万城镇居民一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能够抵消全省2012年能源消耗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的5.1%。2013年,《关中城市群治污减霾林业三年行动方案》正式实施,预计到2015年,年固碳量达到418万吨,相当于1369万城镇居民一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能够抵消全省2015年能源消耗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的5.76%。可以看出,这样的一个大型项目,对于减排温室气体排放有着极大帮助。在当前低碳经济发展的机遇下,这样的项目还可以有进一步的发展。

1.建立固碳林业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林业,不是简单的植树造林即可,要有选择、有目的性的选择林业品种。《关中城市群治污减霾林业三年行动方案》中提出了森林覆盖率,人工林、山地森林生态屏障,防风固沙带,护林绿化带等一系列措施,但对于林业产业的发展提及较少。将固碳林业和低碳经济发展起来,在第一产业要扩大种植丰产林、用材林、粮油能源林等,增加森林碳汇储量。在第二产业应发展林业高精加工产业等环境友好型工业,实行从林业中提炼固体燃料、清洁乙醇等生物质能源发展道路,以及利用固碳林业资源进行气热电联产等。

2.开展森林碳汇交易。

森林碳汇交易,主要依靠前文中提到的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一是政府引导,积极与低碳交易平台开展合作,如与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等开展合作。二是社会参与,社会上要逐渐成立参与碳交易的企业,运用自身已有优势与国外市场进行碳交易,获取经济利益。三是权利义务引导。可以参考《京都议定书》中所采用的碳交易规定,借鉴多排碳源、多买碳汇、受益者付费、损害者赔偿的原则,对陕西省内相关企业进行约束,要求其加入固碳林业建设,客观上促进森林碳汇交易的同时,达到整体减排的目的。低碳经济的到来和趋势,使固碳林业的发展迎来了崭新的机遇,但在当前整体环境下还面临很大的挑战。这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参与,共同发展,才能真正保护我们所拥有的环境,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摘要: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恶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主要问题,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和关键,是工业文明向低碳生态文明转型的根本途径。我国低碳技术创新目前面临着能源结构单一、技术落后、研发能力较低、国家政策缺陷等诸多问题,加快发展中国低碳经济必须依靠技术创新,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加大科研力度,实现自主研发与对外合作的有机融合,全面掌握低碳核心技术,同时建立健全的低碳经济技术研发保障制度,由此才能进一步推进我国低碳经济技术研发。文章主要对我国低碳经济技术发展创新问题进行研究,希望对低碳经济技术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低碳经济;技术创新;问题;对策。

世界经济发展建立在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基础能源大量消耗的基础上,事实上这是一种高碳经济,严重破坏地球的生态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走向现代化工业,高碳经济快速增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增加,由此引发了严重的生态危机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危及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由此催生了低碳经济的产生。低碳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走向,通过新一轮的技术研发、制度创新、产业转型及新能源的应用,提高了地球能源的生产与利用效率,建立了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这是人类走出高碳经济和生态危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经之路。

低碳经济产生于高碳经济下全球变暖的时代背景中,之所以引起世界各国的共鸣,主要来源于英国政府在2003年颁布《thefutureofourenergytocreatealowcarbone-conomy》白皮书。迄今为止,世界各国的学者们对此仍然没有一个约定俗成的定义。通常来说,目前学术界又三种观点:方法论、行为论与革命论。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特认为:低碳经济指的是以市场经济发展机制为核心,通过制度创新来推动技术的创新,最终实现低能耗、低排放、高能效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从行为论的角度来说,我国专家冯之骏、潘家华和陈柳新曾经指出:目前,各种经济类型中,低碳经济是社会经济成本和生态环境成本最低的经济类型,集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能源、低碳生活、低碳城市经济发展形态的总和,是一种修复地球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型经济形态。从革命论角度说,我国学者鲍健强、庄贵阳等人认为:从根本上来说,低碳经济是对现代化工业文明的反思,是一场依赖于技术和制度创新的新型经济格局,是一场涉及人类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价值观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能源经济革命。低碳经济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持。eter早在1992年的时候就已经注意到技术创新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j.a.的创新研究概念非常广泛,涉及到技术创新和非技术创新。从技术创新角度来说,j.a.将其定义为新技术应用导致产生的函数的移动或者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他认为技术创新就是一种技术价值的实现。、、n等人在技术创新方面也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国内学者对技术创新的界定受国外学者影响较大。傅家骥等人认为:技术创新是某一地区或者国家抓住市场发展潜在的机会,以获得经济效益和商业利润为主要目标,重新组织当地的生产条件和生产要素,建立效率更高、费用更低、消耗更小的生产经营模式,进而推出一系列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和创新生产方法,开辟国内外更广泛的市场,获得更多的原材料和半成品供给地区和国家的生产。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没有高效的技术创新系统,粗放型经济向效率型经济转变就缺少了技术支撑。

从我国低碳技术创新发展现状来看,在低碳技术创新、专利技术转让及应用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首先,我国低碳技术创新研发能力薄弱,自主创新研究发展缓慢。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研发环节的强弱。我国低碳技术创新研发能力始终处于较低的水平。第一,低碳创新技术研发人才极度匮乏,核心技术研发人员、优秀的技术创新人员和综合素质较高、目光长远的企业家更是凤毛菱角,严重制约了我国低碳技术创新研发。第二,我国低碳技术整体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相对于国际水平来说比较落后。很多关键技术,例如高性价比太阳能光伏电池技术、生物能技术、氢能技术等都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缺少科学有效的资金支持和建立机制。第三,低碳创新技术研发资金欠缺,同时低碳技术专利质量偏低。我国低碳技术专利总量较多,但是发明专利所占比重仅达到一半,而且我国低碳技术创新专利申请基本上都集中于科研所,企业专利申请数量过少。其次,我国企业低碳技术创新意识淡薄。我国大部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仍然缺乏生态平衡的紧迫感和低碳技术研发创新的热情,在低碳技术创新模式与方向的选择上存在比较严重的短期行为,企业战略发展方向时常背离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最后,低碳技术国家转移受到严格的限制,影响我国低碳技术创新研发的脚步。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基于国情的发展需求和结构优势来说,通过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等方式进行低碳技术创新,由此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但是按照共同而有区别的原则来说,在全球节能减排的共同协作过程中,发达国家有义务帮助发展中国家获得低碳技术。但是很多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核心技术,维护低碳技术优势以及处于国家利益考虑,总是以保护知识产权为借口,设置重重壁垒限制发展中国家低碳技术的进步。总体来说,我国低碳技术的创新发展之路困难重重,要想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国家、企业及相关部门必须从人才、资金、政策制度等方面共同努力,为低碳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大力扶持低碳技术创新及专利技术的研发保护,让中国尽早步入低碳经济发展轨道。

(一)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首先,企业需要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联系。如今,低碳经济已经席卷全球,低碳技术已经引发了社会的迅速变化,绿色世界就是人类向往的未来。企业作为低碳技术创新的主体需要加大自主创新能力,这就需要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尽快适应世界低碳经济的热潮,明确技术研发的目标,从根本上实现低碳经济的转型。目前,我国很多企业低碳技术创新仍然依赖于高校及科研机构,产品的市场指向性不明确。所以,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应该实现紧密合作,将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人力资源和企业的资金实现完美融合,最大限度调动各自在低碳技术创新领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尽快实现我国低碳技术创新及产业优化。其次,我国企业需要在低碳技术创新领域增加资金投入,实现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企业作为低碳技术创新的主体,需要充分考虑市场、消费者需求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低碳经济的国际化的背景下,如果企业只考虑短期利益,放弃长远利益,必定会被时代淘汰。企业必须调整经营模式,让自身的发展经营模式与低碳技术之间达到平衡。企业作为低碳经济的执行者,同样应该对社会承担责任。企业在进行产品营销过程中需要大力宣传低碳经营理念,提高广大消费者的低碳环保意识,并逐渐改变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创造、发现市场契机。因此,我国企业需要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以企业的自主创新为发展动力,通过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的高度融合,加大对低碳经济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实现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培育、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改造传统产业,同时加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全面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续航能力,为我国尽早步入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制定相关保护措施,推动低碳经济技术创新。

一项低碳技术专利的成果从研发到投入市场,其中存在着巨大的未知风险,风险之高严重制约我国低碳经济技术的研发。因此,政府部门可以有针对性地建立低碳技术风险投资机构,在政策上给予低碳技术研究一定的优惠。当然,低碳技术风险投资机构会在技术研发过程中承担一定的风险,如果新技术研发成功,顺利投入市场,低碳技术风险投资机构则应该获得相应的风险投资收益。就全球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来看,我国政府必须积极掌握低碳经济发展的主动权与话语权,由此才能更好地在我国开展低碳经济,才能融入世界经济发展当中。

(三)加强国际低碳经济技术创新之间的交流合作。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它融合了多种技术、多门学科为一体才能进行生存与发展。低碳技术与传统技术最大的区别就是它汇聚了多门学科与技术,单独依赖于某一个企业、某个领域、某一个部门、某一个国家都无法完全实现低碳经济。低碳技术的研究与发展需要完整性,只有世界各国通力合作,共同面对世界生态环境问题,共同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产业技术联盟,才能更好地运行低碳经济。我国低碳技术发展与发达国家差距仍然很大,要想短时间内提高低碳技术创新与发展,一方面要借鉴国外的自主创新成果,加强国内外合作交流,实现低碳技术全球共享,另一方面,还要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加强自主研发能力。以美国为例,低碳技术创新非常重视市场调节,技术创新机制由高校、企业、非营利性组织共同构成。各个产业之间实现了技术融合与扩散,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更重要的是美国低碳技术研发创新资金有八成都是企业提供,而八成的低碳技术研究都由高校担任,非盈利机构则在企业与高校之间起到协调、控制作用,研究成果不会直接投入市场应用。再例如,欧盟低碳技术研究由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及欧洲联合研究重心共同承担。欧盟为了将新的科研技术普及到各个生产领域,大力进行新技术的宣传推广、试验和示范,中介机构也会为了新技术的宣传制定一系列的宣传计划。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低碳技术从研发、投入生产到进入市场一路顺畅,让低碳技术充满活力。从美国和欧盟的例子来看,我国需要向其努力学习,加强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交流,积极引进、吸收、消化低碳技术,同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探寻我国低碳技术发展之路。此外,我国还应该建立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联盟,探索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新的合作模式,包括政府、企业、高校、学术、培训机构、非营利组织等,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共同作出努力。总的来说,低碳经济技术创新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事情,涉及到科研机构、高校、政府、企业及消费者等诸多方面,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或缺,必须协调发展、相互支持,才能使我国低碳经济技术创新顺利实现。当然,现阶段我国低碳经济技术创新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但是相信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一定可以逐步解决问题,带领中国企业走出低碳经济技术创新的瓶颈,迎来社会经济全新的发展局面。

参考文献:

[1]nresourceeconomics,2010.

[2]grubbm,,laingt,carbonmechanisms:icchange,2009.

[3]黄栋.低碳技术创新与政策支持[j].中国科技论坛,2010,(2)。

[4]冯之浚,周荣,张倩.低碳经济的若干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9,(12).

[5]庄贵阳.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困难与障碍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9,(7).

[6]孙滔.低碳技术低碳经济的核心竞争力[j].河南科技,2010,(16).

[7]赵卓,肖利平.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创新瓶颈与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10,(6).

[8]黄栋.低碳技术创新与政策支持[j].中国科技论坛,2010,(2).

[9]王文军.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经济范式与路径思考[j].云南社会科学,2009,(4).

国际经济发展论文(模板15篇)篇十四

摘要:国民经济发展中,农业是基础性的产业,我国的农业发展中,三农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制约因素,实现农业的循环经济发展能够使三农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化的经济发展形式,能够将清洁生产与废弃物有机结合,对于工业、农业发展等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从上世纪90年代就在世界各国推行,是一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中,农业循环经济是重要的一部分,使农业生产实现了由传统生产向集约化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长久以来,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都是粗放型的,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要促进农业发展建设,需要使用科学技术手段,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选择。

循环经济就是实现资源的高效、再循环利用,减少污染与浪费。

我国是农业大国,国家经济的来源中农业占到很大的比重。

当前城市工业化发展迅速,农业生产生活也逐渐发生变化。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农村经济逐渐被城市化所代替,农业生产逐渐朝向规模化的趋势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进程逐渐加快。

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城市用地以及人口数量逐渐增大,科学的农业资源配置与使用是农业发展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人们不断增加资源的投入力度,积极寻求合适的农业发展方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实现良性循环的集约经济发展[1]。

农业循环经济要以国家的实际情况为前提,使用科学的技术手段以及现有的农业生产资源,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对农业经济科学的规划与设计,促进农业生产顺利推进,实现农业经济的稳步提升。

循环经济是实现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的技术体系,能够对农业生产模式进行有效地协调处理,实现人与资源的科学利用,促进国家经济效益的实现,为农业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与希望。

要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应努力提高认识,积极转变发展理念,使用多样化的方式宣传循环经济,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作为载体,通过专访、文艺演出、专题片等形式向农村村民进行环境保护知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强化农民的环境保护技能培训,对节水、节电、节药等科普知识进行重点教育[2]。

逐步强化政府、社会公众的循环经济意识,根据农村改革发展的相关政策,对耕地进行有效保护,切实贯彻落实国家的'法律法规,实现占补平衡,避免城市污染转移到农村中。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可以建立试点,将循环经济实践中有效方法提高到制度和管理上。

选择试点时可以挑选一些乡镇和村社作为试点,建立完善的农业循环经济体系。

还可以从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农作物与禽畜粪便资源化以及无害化处理、农产业清洁生产整合等方面选择示范工程,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有效应用与发展。

要阶段性地对试点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做好阶段性的评估,对试点情况进行总结,完善循环经济试点的验收方法。

2.3做好技术创新工作。

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技术是十分重要的要素,能够促进经济的稳步发展。

要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开发力度,如产品的无公害技术、再生利用技术、农业用水回收技术等。

建立完善的农业标准体系,加强经济发展与生态资源保护体系的建设。

在农业生产中需要重视科学技术的应用,构建多元化的农业生产体系,使农业生产的效益得到提升。

在农业科学技术上,只是依靠政府的投入与帮助是远远不足的,国家应努力使农业实现市场化的发展,让更多人参与到农业生产中。

此外,还需要加强农业人才的建设,培养高素质水平的人才队伍,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加强专业性的教育,培养出更多的农业循环经济人才,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2.4明确重点领域,探究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需要对资源进行科学的审视,了解资源循环中的开采、使用、产生废弃物,资源再生等。

对于资源的开采需要综合开发,实现回收利用,将水、土地以及生物资源的利用作为重点,积极探索生物以及微生物资源的循环利用。

在资源消耗时,需要高效利用资源,实现资源化利用。

在农业产业链延伸方面,要进行清洁生产,将上一环节的废弃物转化为下一环节的资源,使农业产业化的空间得以扩宽,对农业产业循环链的内生延伸与产业联动进行重点关注[3],对农业产业循环链进行有效整合,使农业产业化的经营领域得以扩宽,实现资源的有效回收与利用。

3结束语。

在当前的农业经济发展中,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十分重要的策略与措施。

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是以粗放式为主,使得农业以及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因此需要积极转变传统的粗放式的生产方式,实现可持续的、循环的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当前农业发展中,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是十分重要的方式,需要积极转变观念、建立试点、加强技术创新、实现新的循环经济模式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2]冯志成,刘国斌.发展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几点看法[j].经营管理者,2010(04):230.

国际经济发展论文(模板15篇)篇十五

1、有限的资源,无限的循环。

2、天有情,地有情,节能低碳低碳你我行。

3、人类若不能与其他物种共存,便不能与这个星球共存。

4、节能低碳低碳多一点,健康生命长一点。

5、节能低碳低碳,匹夫有责。

6、国事家事天下事,节能低碳低碳非小事。

7、保护环境,保存希望。

8、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

9、垃圾回收,保护地球,举手之劳,参与环保。

10、节能低碳低碳齐出力,五星南海共得益。

11、你节能低碳,我减排,地球妈妈笑开怀。

12、节能低碳低碳,社会和谐。

13、心动不如行动,去怨不如去干。

14、不要旁观,请加入行动者的行列。

15、破坏环境,祸及千古,保护环境,功盖千秋。

16、环保不分民族,生态没有国界。

17、拣回垃圾分类老传统,倡导绿色文明新时尚。

18、五星南海是我家,节能低碳低碳靠大家。

19、人类只有一个可生息的村庄——地球,保护环境是每个地球村民的责任。

20、节能低碳低碳创美好家园,持续发展为子子孙孙。

21、用行动护卫家园,用热血浇灌地球。

22、与自然重建和谐,与地球重修旧好。

23、节能低碳珍惜资源,减排爱护环境。

24、地球是我们从后代手中借来的。

25、垃圾混置是垃圾,垃圾分类是资源。

26、我是环保一员。

27、如果环境受到污染,再青翠的蒹葭也会枯萎,下一个凋谢的将是您美丽的'容颜。

28、党政齐抓共管各职能部门积极参与深入推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年活动。

29、打造重商兴企的社会环境真情服务于企业和投资者。

30、使用可降解、用量少的洗涤用品,减少对江河和海洋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