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论语别裁读后感(热门13篇)

时间:2024-11-17 作者:曼珠

读后感是我们对书籍内容的选择性表达,通过对重要章节和关键观点的归纳和总结,来反映自己的理解程度。以下是一些深度和有思考价值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教师的论语别裁读后感(热门13篇)篇一

南怀瑾先生,海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学者。他毕生讲学无数,著作丰富。著有《论语别裁》等近六十部作品,他用“经史合参”的方法,讲解儒释道三教名典,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蕴意深邃,生动幽默,在普及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深受海内外读者的喜爱,半世纪以来影响无数中外人士。

一、二月份,我们共读的书目是《论语别裁》,当我读了这本书后,我对做学问、做人有了新的认识。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南怀瑾先生这样解释这句话,“君子不重则不威”中的“重”是自重,现在讲来是自尊心,也就是说每个人要自重。“君子不重则不威”,那现代化来讲,也可说是自己没有信心。他举了一个例子,一位在国外学哲学的青年,由他父母陪着来找南怀瑾先生,这青年说,他觉得自己不存在。南怀瑾先生说,你怎么不存在?这位青年说,他觉得没有他。南怀瑾先生说,现在他讲话你能听到了吧?既然听到了怎么会不存在呢?“我思故我在”,你能够思想,你就存在,你怎么没有?南怀瑾先生觉得这个青年丧失了自信心,要恢复他自信心就好了。

一个人“见危授命”,若丧失了自信心,就会非常空虚,在这地方,就需要真正的学问,这个学问不是在书本上,这就是自重。一个人没有自信也不重视自己,不自尊,“学则不固”,这个学问是不稳固的,所以,我们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人格,自己的信心来。

那么“无友不如己者”,是讲什么?是说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不要认为任何一个人不如自己。人与人相交,各有各的长处,他这一点不对,另一点会是对的。我们应该用其长而舍其短,所以,“过则勿惮改”,发现自己的缺点,不要怕改过,要勇于改过,这才是真学问、真道德。

读了《论语别裁》,感觉《论语》不再是那么生涩难懂了,南怀瑾先生通过讲故事、讲来源等方式让我进一步走进了历史,对《论语》有了更亲切的了解。

《论语别裁》有助于大家理解《论语》和孔子的为人之道,只是我读得还不深入,以后的日子,我还要继续捧读它,因为每读一遍,我都会有新的收获。

教师的论语别裁读后感(热门13篇)篇二

随着国学热潮的汹涌而至,我也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国学积淀和文化素养,让自己更充实起来。阅读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一书,我从中读出了先生的谦虚和虚怀若谷,把学问做透的执着态度。特别是读完先生对《卷二?里仁第四》的解读,如在《里仁第四》、《月是故乡明》、《兼收并蓄见仁心》等篇章对“仁”的阐释和讲解,让我更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仁”的认识,更坚定了“仁在心,学做人”的信念。

南怀瑾先生认为“里仁”是人如何处在仁的境界,要求我们重视个人修养,强化精神提炼,追求“仁”的境界。这就引导我们以“里仁为美”,让修养、学问、做人达到智慧之境,达到真善美的境界。这就启迪我们从以下三大方面要求自己:

树“仁”之人生观,做到知行合一。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只有以发自内心的善意去对待他人,以博爱之心“泛爱众,而亲仁”,能够深刻认识到“仁德”是人之本、人之性,以仁爱作为真正的做人之道,逐渐超越血缘基础之上的亲亲之爱,以无限的温暖照亮他人,逐渐让“仁爱”作为一种品性和能力,并在现实生活中加以落实,让自己的言行举止都能展现出“仁”的风范,并成为一种行为的自觉。

聆听圣人启迪,提升综合素养。通过学习阅读,从先贤圣人那里学习做人之道,以“恭、宽、信、敏、惠”要求自己,真正成为“至仁之人”,以此才能行于天下。在生活工作中,以“恭”要求自己,坚持做到必恭必敬,对世界、对他人有恭敬之心,做到恭则不侮;以“宽”勉励自己,以自然宽和之态善待他人,以宽容和美汇聚人心;以“信”立人品,做守信之人,讲求信用,力争做到诚以修身,信以立世;以“敏”提升做事效率,在工作中以敏锐、敏捷的态度抓住机遇,能以敏锐的应变能力力争敏则有功;以“惠”警示自己,能以慈惠之心感动别人,发挥精神感染力。

总之,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学习中,我都将以“仁”为追求人生向善的动态的进取过程,进行自觉地地“仁道”选择。最终,以良好的品性为保障,以过硬的本领为支撑,以远大的理想追求为航标,以超强的主观能动性为自觉,以恒久的“仁心”勤践行,以推己及人之心温暖世人,温暖世道!

文档为doc格式。

教师的论语别裁读后感(热门13篇)篇三

近期,我认真拜读了台湾的国学大师南怀谨的《论语别裁》。书中,南老先生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以通俗、风趣的语言阐释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论语》的理解。读来,让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深深折服于他那丰厚的文化底蕴、探究学问一丝不苟的精神和独特而精辟的见解。由于该书内容丰富,对《论语》每一章都做了详尽的介绍,信息载量之大,读起来仿佛置身于知识的海洋,要想全部吃透吸收,非一朝一夕之功,因此自己仅就第一篇《学而第一》,谈一下感想和认识。

研究学问,不能盲目崇拜权威,要敢于怀疑,敢于批判。朱熹,可谓宋朝一代大儒,六、七百年来,人们对于《论语》的认识一直笼罩在他的思想之下,读书人学优入仕、求取功名,必以他的注解作为标准答案。然而,时至今日,在南老先生的《论语别裁》里,我们却听到了另外一种声音。例如《论语》中,孔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对此,朱熹的解释是:君子如果不板着一幅冷冰冰的面孔,就不会显得威严,学问也不稳固,要讲求忠诚信用,不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错不要怕改。而南老先生给了我们另一种解释:做人要自重、自尊、自信。只有这样,知识才有用武之地,忠诚守信,要看得起朋友,没有任何人不如自己,知错必改,善莫大焉。

同时,他用调侃的笔调写到:“无友不如己者,按照他们的解释,交友不要交到不如自己,那司马迁、司马光这些大学问家不知道该交谁了。大学校长只能跟部长交朋友,部长只能跟院长做朋友,院长只能跟总统交朋友,当了总统就只能跟上帝做朋友了?”很显然,朱老夫子的解释与孔圣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思想背道而驰,是严重的谬误。难怪南老先生笑言:朱文公及其后儒们,真该打三百大板了。相信如果朱老夫子在天有灵,听了这话会汗颜的。

教师的论语别裁读后感(热门13篇)篇四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论语别裁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近日偶读书,南华瑾先生一字一句一行一书尽入眼目,咀嚼回味,口齿留香……。

人生在世几百年间,能看尽沧海桑田,月缺月圆,参悟其中道理玄机者又有几分?

谈学问,简言“学”,一字好写,秉承几难?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名言,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成为了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

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教师的论语别裁读后感(热门13篇)篇五

看到阿波的读后,才想起几年以前曾带研究生读过一次《论语别裁》。不过当年共读的学生都毕业了,阿波也已硕士毕业工作了两年,今年又来我新调来工作的这所大学读博士,并由我协助指导论文,可谓因缘巧合。而《论语》,我希望成为我指导的每一位学生的必读内容;对我来说,也是常读常新。

说来这是第二次阅读南怀瑾先生所著的《论语别裁》,只不过第一次并未留下任何文字印记,随着阅读讨论的结束而结束,在之后的日子里也未能用心去体会,有些惭愧。这次趁着入学前的一个月,伴随着一些杂事,断断续续地读完了上册。

第一篇学而包括了孔门教学的目的、态度、方法等等,讲的是作学问的内在修养。第二篇为政,讲的是学问的外用,突出了德的重要性。第三篇八佾,为我们讲述了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礼。祭祀之礼,外交之礼,君臣之礼,皆入其中。第四篇里仁,对“仁”进行了阐释和讲解。公冶长第五和雍也第六,通过对话和事例进行印证,述而第七则是通过对学而的注解,引申了学问之道。泰伯第八引申注解了为政,而子罕第九则是对公冶长和雍也进行了引申,阐述了孔子的思想与教育学问的观点。

读完之后,印象较深的是学而、为政和里仁三篇,在此记下一些零星的感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问不是呆板的文字,不是一成不变的知识,而应该从人生经验和做人做事上去体会。作学问,要多看、多疑问,随时随地地去思想、去见习、去体验、去反省,并不是读死书。反观我们,求学都为了工作,为了生活,无可厚非,但离真正的作学问,还差的十万八千里。再来看立身处世的态度,“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家做孝子,出门在外,爱朋友、爱社会、爱国家,为人处事要谨慎,不小器,拥有宽广的胸襟,亲近有学问有道德的人,然后量力而行,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读来是这样的美好,可在现实生活中,孝敬与友爱却是那样的缺失。为人子女者不赡养父母,更谈不上“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却为争夺财产大打出手,对簿公堂,朋友间阳奉阴违,尔虞我诈,不喻于义,而喻于利。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想来令人痛心。

从“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可以看出德业的重要性。而“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说的是法制与德治。其实为政也好,做人也罢,都要有德,都要通晓人情世故。正所谓功名看器宇,事业看精神,穷通看指甲,寿夭看脚踵,如要看条理,只在言语中。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时刻怀揣一颗平常之心,爱人之心。

南怀瑾先生认为“里仁”是人如何处在仁的境界,要求我们重视个人修养,强化精神提炼,又要救世救人,追求“仁”的境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树“仁”之人生观,做到知行合一,以发自内心的善意去对待他人,以无限的温暖照亮他人。坚信心中有爱,以仁爱之心爱人。在日常生活中,坚信“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做到在家爱父母、爱兄弟姐妹,在外爱朋友、爱他人,爱社会,爱祖国。以“恭”要求自己,坚持做到必恭必敬,对世界、对他人有恭敬之心;以“宽”勉励自己,以自然宽和之态善待他人;以“信”立人品,做守信之人,讲求信用;以“敏”提升做事效率,在工作中善于抓住机遇,从容应对;以“惠”警示自己,以慈惠之心感动别人。

以上是我一些浅显的感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论语》,其中的深意和内涵,留着以后慢慢去学习和体会。

教师的论语别裁读后感(热门13篇)篇六

从《学而》中,我就能感受到孔子立身处世的态度,“子曰:弟子入那么孝,出那么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那么以学文。”

“入那么孝”,我明白了,这个学生在家里是个孝子,“出那么弟”就是在外面,对朋友,对社会,对一般人就能够友爱,扩而充之爱国家,爱天下……记得有人说过:要看一个人是否能与你交朋友,就先看他在家里是否是一个孝子。这就是“入那么孝”,假设在家里,连自己的家人都不能做到“入那么孝”,何况在外,怎能做到“出那么弟”?与别人交朋友呢?在学校同样如此,同事之间也要做到“出那么弟”,学校是一个大家庭,老师之间要讲友爱,讲团结,才能把人作好,才能把事作好,才能爱自己的学生,才能教书育人。

“谨而信”也提到做人做事要非常地谨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世要言中有信,也要谨慎处世而信,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一切都要言而有信,容许了别人的事要做到,老师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要为人师表。同时又“泛爱众”,一个人有了伟大的胸襟,能够爱人,在学校里,彼此之间的友爱,对学生的.爱,扩而充之,就能爱天下人就如爱自己一样。

假设一个人对这些都做到了,就能“而亲仁”,就能再亲近那些有学问,有道德的人,就能与他人和睦相处,也就能做到“行有余力,那么以学文”了。也就是说,学会了做人,做好了人,还有更多更好的心情,更多更好的精力再去“学文”,热爱文学的就做文学家,热爱科学的就做科学家,热爱艺术的就做艺术家等等,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志向所在,兴趣爱好,去以量力而行。

在读到第七篇《述而》中有一句“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进一步我能理解到孔子在当时那个年代对富贵、对金钱的认识。

《论语别裁》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狮子搏物”,“狮子是百兽之王,狮子何以会是百兽之王?因为他对任何事情都很恭敬,很认真,当狮子要吃人的时候,使出全副的力量,绝不放松,当狮子抓一只小老鼠的时候,也是用全部力量,这种狮子的精神,就是无小大,无敢慢,一件事情到了手上,不管小事大事,不要以为容易,如果以为容易往往出毛病,这就是说怎样可以做到泰而不骄。”这就是狮子,对任何事都是认真对待。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其实,任何事业成功的人大都是从小事做起的,为什么会成功,因为他们从来不把小事当作小事看。所以对于毛躁的我来讲,我要做“狮子”,任何事都当大事来做,竭尽全力做到精益求精,我想我会成功的。

以上是我对《论语别裁》一局部浅薄的看法,虽然未能全部领会,但是,我相信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这都是一种境界,我想这也应该是《论语》的价值和意义吧。

教师的论语别裁读后感(热门13篇)篇七

《论语》的初印象来自于祖父。夏日的傍晚,刚吃过晚饭,日头还未下山,这位旧时的国文老先生就会拿着一把戒尺,听一个梳着童花头的小姑娘背:“子曰......”只要错了一个字,那戒尺就会高高地扬起来......因此孔老夫子着实没有给我任何的好印象,只留下日复一日的子曰,粗长的戒尺,和日头下拉长了的祖父的影子。南怀瑾老先生的年纪也够做我的祖父了,然而他却告诉我“论语”要“别裁”。开篇所论的“学而第一”就刷新了我的认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首先。何谓“学”?哎。就是学习嘛,学知识嘛。可南老先生却急忙摆手:不,不,这这不对。

此处的学是学问。而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如书中所言“这个修养不只是在书本上念,随时随地的生活都是我们的书本,都是我们的教育。”啊。所以才有“观过知仁”——我们看到别人犯了错,要反省自己,我不要犯错。读到此处,我不禁呼:“对了,因此才要时习之啊!生活无处不在啊!真真错怪孔夫子也!”反观如今我们所提倡学生不可高分低能,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教给学生以处世之哲学,不正也是如此么?无怪乎汉内斯.阿尔文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4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其次,关乎朋友。读过历史,孔子的一生,是孤独的一生。其门下弟子三千,不乏在各国任军政要职的人才,振臂一呼,即敢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可是他却坚持周游各国讲学,以一己之力,试图结束乱世,创造心中的那个大同天下。然而闭门羹,冷遇,是那个信奉武力的时代唯一能给予他的。春秋乱世,如有人能懂他,哪怕只有一人,对这个不屈服于现世执着于内心的花甲老人也是莫大的快乐呀!因此南先生说此处的“远”是形容知己难得。可,到底有多远呢?一直到了五百年之后。董仲舒兴儒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叹,这样的知己,这样的无上荣光,来得却这样得迟。我着实很想穿过时光,对着那个驾牛车的老人家裣衽矩坐,道一句:“先生,远道而来。弟子,洗耳恭听。”

可即使那样孤独,无人知晓,也要做到“不愠”。也就是孔子这句话提到的第三个观点。南怀瑾先生说这个“愠”主要是指怨天尤人。任何人碰到艰难困苦,遭遇到了打击,就要怪别人对不起自己,不帮自己的忙,如何如何。严重的.连对天都怨。我遇到过这样的人,在考试失败时,怪同学不肯资料共享,怪父母没有更好的门路,怪试卷出的太偏,甚至怪那天的天气不佳......可是,谁有这个义务呢?为什么一定要帮?说到底无非是自己实力不够罢了。如果遇事能先检讨自己,不蕴藏怨天尤人的念头方可称之为君子。大道至简,行之不易。

南怀瑾先生的这部《论语别裁》帮助我们跨过2500多年的时光,走进那位被几度误解的思想巨匠。其书内容浩瀚,我所学尚浅,只得取一点来谈。无论为人或是为师读来着实受益。而我,也想借着这篇文章替那个因为不愿意背书而调皮捣蛋的小姑娘说一声:“对不起,阿公。我,很想念你。”《论语》我读懂一二。祖父的苦心,我亦读懂了一二。

教师的论语别裁读后感(热门13篇)篇八

勤于读书,用心思考,颇有所得,真有些大师兄的风范,各位童鞋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哦。

不知不觉,伴随着对新环境的适应,读完了《论语别裁》的下册。刚入学的日子显得有些无聊,除了参加一些新生入学的讲座,别无他事,读书倒成了这段时间最惬意舒心的事情。一盏灯,一杯水,一本论语别裁,一读就是两三个小时。在读书的过程中,不禁打开老师的博客,翻看过去同学们所写的读后以及一起游玩的照片,往事一幕幕,回忆一幕幕……细细想来,已经和老师读了五年的书,多半是传统文化和励志的,当然也有其他一些,从太原到广州继而还会去珠海,从当初的小组疑难讨论到现在的知行读书会-撰写读书报告,形式上一直在发展与进步,但实质是老师希望我们这些理工科的学生能够学习一些文学知识,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提高修养,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不至于在这个物欲横流、精神匮乏的时代迷失自我。

言归正传,整本下册和上册一样,南怀瑾先生通过古今中外一个个鲜活的事例、诙谐的语言、旁征博引的求证,对论语进行了深入简出的讲解,告诫我们如何求学、如何做人、如何修养、如何立身。以下有几点感受:

为谁读书。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如何为己,如何为人,南怀瑾先生就自己的观点和传统观点在书中已经做了详述,不多言。只是读到此处想起了前几天听刘人怀院士的宣讲会,他讲到为国家读书,为民族读书,进而联想到少年周恩来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我无意在此唱高调,也许只有在那种风雨飘摇、国家危亡之际,才会有如此的胸襟和气魄。但是在当代这么一个物质的天堂,人文的沙漠里,教育充满了功利性,整个社会人文缺失,精神泯灭,信仰不再,急切的需要道德诉求、秩序诉求、价值诉求。宋代大儒张载-横渠先生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宏远如这般的志向非我辈所能达到,但我们可以对这个问题多一些思考,在追求物质的同时,追求自我价值,拒绝急功近利,正视自己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责任。

己欲与施。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就是推己及人,替自己想,也替别人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意是“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施加给别人”。然而联系现实生活,可以发现一系列与这个话题相关的问题:其一、“己之所欲,不施于人”。其二、“己所不欲,即施之于人”。其三、“己之所欲,施于人”。我认为,关键在于“恕”这个推己及人的换位思考,因为己欲非人欲。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不仅要站在自己的角度更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尊重对方意见。如果己所不欲也是人所不欲或者己欲而非人所欲,就不要施于人;如果己欲亦是人欲或者己所不欲而人所欲,那么就可以施予人。重点是别人,考虑别人的感受,肯定了别人也就是肯定了自己。

以上是个人的一些小感受,希望随着人生经验和阅历的增加,能够对论语有更多的感悟。

教师的论语别裁读后感(热门13篇)篇九

当年在什么目的,什么情形下买的这本《论语别裁》,我已经全无记忆。只是扉页上记录是在2月9日买的,却是在2才读完它的。

每年悠闲或是要发奋图强时,就拿出来翻几页。以致以前二十几页都很熟悉,后面读来却举步维艰。

今年暑假前终于读完了。像读《菜根谭》一样,走到三四十岁时读许多文句,不用别人做过多解释,自己的经历就可以诠释。

大树分割线。

比如,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这让我想起了《世说新语》的一个故事。“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迫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所以说人不可貌相。对于同一件事的反应,华歆与王朗不同,王朗只考虑一时积极热心帮人,可是遇到困难就要舍弃。华歆并不积极主动,却是担在身上便不会推卸放弃。世人多喜欢“王朗”,因为初见时的积极热情,可是不知,“王朗”在大事之前,态度一定会有所变化。因为人无完人,因为巧言令色鲜矣仁。人永远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实体比如大智若愚,比如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南怀瑾先生是在解释“无友不如己者”提到的这个观点。其实简单来说,就是不要喜欢一个人就觉得他什么都是对的,也不能讨厌这个人就认为他说什么都是错的。我觉得自己恰恰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得很狭隘。所谓“君子周而不比”,对待每个人的每个言论,应当采用客观公正的态度。即使是对手仇家,他也会有有意义的言论,而世人却经常爱屋及乌。

两端红星分割线。

又如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很多人都认为,孔子是要大家固守贫穷的。我认为,孔子认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他更高的见解是:无论贫穷还是富有,只要自食其力,都要心态平和,享受其中。就像苏东坡的“得之淡然,失之坦然”。有一段时间心情很糟糕,总是莫名其妙地向儿子老公发火。之后,听见老公和儿子在聊天。老公问儿子妈妈为什么总是发火。儿子低头说,因为他自己做的不好。老公说,不对,是因为妈妈的心态没调整好。当时真的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忙时烦,闲时烦,那么啥时不烦呢?根本在于我自己。如果心态好,闲时悠哉,忙时充实。正如孔子所认为的,贫穷时要乐在其中,富贵来临时,亦可从容驾驭。

腾讯新闻之前报道,南方一个亿万富翁经商失败,破产。其妻自制辣酱沿街叫卖讨生活。最佩服的就是这种人,富有时,可以山珍海味;贫穷也能自食其力养活自己。能上得了大席,也吃得惯路边摊。

我们大部分的生活都是平淡无奇的,但也会有困难。艰难地爬在一个坡上,从心里告诉自己,你正在走上坡路,坚持一下、努力一把,走过这个山坡,就会迎来平坦。懂得努力地生活,也懂得珍惜清晨绿叶上一颗晶莹的露珠。套用一句现下流行的名言,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贫也罢,富也好,生活本身就是有滋有味的,关键你得有一颗“贫而乐,富而好礼”的心!

再如“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朋友买了一件衣服,你从头批到尾,你觉得是为她负责,可是她已经买了。你的提点再明智,改变不了结局,却左右得了她的心情。慧律法师说,当你要开口说话时,你所说的话必须比你的沉默更有价值才行。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觉得是自己的父母,不耐烦时就乱嚷嚷,不明白色难才是孝的真谛。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总一天到晚想着吃什么好吃的,穿什么美衣,日子会空虚,无聊到极点。做自己该做的事,说自己该做的话,流自己该流的汗,日子会好过的多。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不止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自信,你知道人世间总有你不了解的智慧,所以不知道并不丢人。自己知道的,就是用来应对自己的人生;不懂,则去学习。这才是大智慧,大自信!

《论语》深邃,吾将上下而求索,只为应对平淡无奇的生活!

教师的论语别裁读后感(热门13篇)篇十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语别裁》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虽然家里放眼望去有许多课外书,感觉我是读过很多书的人,其实那只不过是表象罢了。

其实我是一个很怕看书的人,那么多的`书我都不一定完完整整地看完其中一本。我只要一坐在那老老实实地看书,不到半小时,我的上下眼皮准要打架。

刚进b6班的时候,老师要求我们读《平凡的世界》并且写摘抄与感悟,我把它当做任务,有目的地去读,一会儿就瞌睡了。最后导致在开读书分享会时我完全听不懂同学们说的什么。

但是《论语别裁》给我的感觉却不一样,可能是郑老师广告打的好!在没有拿到书之前,老师就说了许多有趣的片段,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看。

《论语别裁》是解读《论语》的书中最与众不同的一本。南怀瑾先生将《论语》中的句子以通俗而风趣的方式给我们做了解释,让人耳目一新。

对这几句,我的印象最为深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的解释是随时随地有思想,有见习,有体验,能够反省才是做学问。开始反省时并不容易,慢慢有了体会,便会“不亦乐乎”了,做学问是件清苦的事,可能一辈子都没有人理解。但孔子说:“只要有学问,就一定会有知己。”所以他接下来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孤独寂寞的时候,能遇到一位知己。只是非常令人高兴的,最后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也就是说做学问就算一辈子不被理解,也要“不愠”,不怨天尤人。

这与我本来学习的《论语》的解释有很大不同,却字字有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论语》本身并没有那么深奥、古板。它的每一句话都是在教我们如何做人、做学问。也正因为这本书,我慢慢喜欢上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教师的论语别裁读后感(热门13篇)篇十一

前两年,读了于丹的《论语心得》,便对《论语》产生了兴趣,家中有一套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闲时便翻看起来,哪知欲罢不能。一口气读完全书,虽理解不深,但也颇有些感悟。

学问究竟是什么?读了《论语别裁》开篇对“学而”前几句的诠释,才发现从小背得滚瓜烂熟的三句话,原来根本没能正确理解。以前学到的解释是“学习了而时常温习,不也是很高兴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南怀瑾老先生用幽默的话语对古人的注释进行了反驳,指出正是这些已成为教条的误解,导致了年轻人对“四书五经”的反感。

南怀瑾先生在此书中诠释了孔子所指的学问不只是读书、文字和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从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正如孔子所言“观过而知仁”。看见人家犯了错误,自己便反省,我不要犯这个错误,这就是学问。

读完此书,我感到说来说去《论语》主要讲了“为人、处世”两件事。通篇论语都在教人如何做人,如何立身。而现在学生学习的目的掺杂了太多功利性,虽然社会一再强调素质教育,却偏偏对人文缺失现象视而不见。这本书则告诉我们:一个人思想所在的高度决定一个人的宽度,决定着这个人的思想、心境、眼界,“为人”则恰恰是决定一个人一切的根本。

读过《论语别裁》,使人不由赞叹孔子思想中闪现出的人性光芒,感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正如南怀瑾先生所言“孔子学说与《论语》这本书,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终具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后起之秀,如笃学之、慎思之、明辨之,融汇有得而见之于行事之间,必可得到自证。

教师的论语别裁读后感(热门13篇)篇十二

近日,课业之余,或睡前静卧,或周日赋闲,随意而安,清茶相伴,读先生之《论语别裁》。

今之吾辈,对国学望而生畏,恐与古文晦涩难懂有关;对国学望而生厌,也许皆以“之乎者也,迂腐守旧”观之。今聆听先生娓娓而谈,古今逸事,人生家国,信手拈来,以微言释大义,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论语别裁》顾书名知其意,此书是南怀瑾先生对儒学经典著作《论语》基于其自我理解之上作出的一种新解,故称“别裁”。这种新解当然不是对于经典的离经叛道,也不是对经典的势利功用,而是南怀瑾先生基于其毕生致力于国学研究及“通古今融中西”之功的学识升华。它使我们以一种新的思维去解读这一本中国人必读的儒家思想经典,并从中获取养分,受到启迪。

这本别裁里的思想是教我们如何读《论语》。虽然时代不同,见解不同,且不评孰对孰错,一本文言《论语》拿来,就要有自己的见解。这里教我们的读法就是“以经解经释名言”。

如果象孔孟后世一些人一样,将《论语》一段、一句分开,不把论语二十篇当作一个整体融会贯通来看,就很有可能误解孔孟语录的本意。比如“无友不如己者”一句,如照他们的解释,交朋友不要交到不如自己的,那不是太势利了!还什么圣人呢?但我们联系上下文,“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以及后面的“三人行必有吾师”等句,我们是否应理解为,前面要人自重,后面要人不要看不起任何人,不要认为任何一个人不如自己。现实就是,人各有所长,学人长处避其短处,当如是。

《论语》是一本语录集,一句一句可以当作名言来看。又看似一段一段没有体系,其实它是经过孔子弟子们精心编排的,是首尾相连不可分割、支解的。另外,以经解经可以是本经的首尾前后相解,也可以它经来旁通此经,如用佛经解论语,也有相通。

我们要知道从前的先贤圣者做学问是以人格修养为观察点,与现代人着重看有没有价值而学习是有很大不同的。所以不能以现代的标尺衡量先辈们的观点,因出发点不同而产生的差异,究竟谁对谁错谁强谁弱还很难说,还要看今后的变化。

另外,随着历史的演变,社会的发展,时代的不同,相同的词句,意义上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是要注意的,否则很容易误解。比如,“自然”一词,现在大家都以物理的大自然为概念,但在《老子》中有“道法自然”一句,这时的“自然”就不是物理的大自然了,应为“本自当然如此”之意,是说“道”效法自己的意思。

所以南先生对论语的别裁自然会招来一些学者的非议。人情见得多了,而又不困于人情,仍有所依持是非分明,说出话来往往就成了智慧。至于是不是《论语》本来面目,有什么打紧?只要参照其他平实严谨的本子就行了。南先生也只是借着《论语》来说事儿,还说得特别有趣、妥帖。读书嘛,管他谁对谁错,要读出自我才有味道。

《论语别裁》使我们感到《论语》并不神秘,它不过是一部关于人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文献而已。就好比我们学习驾驶,第一步就是要背诵交通规则,以便能够顺利驾车。路有多种,高速公路,普通公路,乡间小路有十字路口、丁字路口、立交桥等等,各种各样的路况,需要不同的操控方法。人生呢?有多重身份,有多重职责,有多重的行为选择;人和人之间又有多重差别,所以人生世上犹如汽车行驶路上,不同情况不同的操控选择。经历不等于经验,经历是曾经做过的事情,经验是在做过的事情以后,总结出来的一些东西。所以,经历是经验的前提条件,但是经验未必是经历的必然结果,要使经历有价值,提升到经验,我们不但要实践地“学”,还要随时随地地总结、反思,就是“习”,即我们要“学而时习之”。

今天,我们学习《论语别裁》,可能未必都能理解。但是,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都是一种境界,我想这也应该是《论语》的价值和意义。

南先生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注解《论语》。当时,先生即对现行的教育导向和制度进行了无情批判。先生言:今之教育,最大的失误,在于教育的功利性。一味强调职业教育或技术教育,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一张文凭,寻得一个饭碗,而对青年的人文教育,如何做人、如何立身,视而不见。其最终的后果就是整个社会的人文缺失、精神泯灭、信仰不在,在这个物质的天堂、人文的沙漠里,和谐何从谈起?!这是先生的忧患意识,他也曾在书中说到“一个国家的科技落后了,可以很快迎头赶上;一个国家的经济衰落了,也能补救;惟独一个国家的文化不复存在了,也就意味着亡国后,这个国家不可能复活了。”

这个世界,人是决定性力量。若是人文尽失、精神泯灭、信仰不在,这个世界何能不乱?!所以,《论语》跨越几千年、传承至今,而且必将继续延续,以其人性的光辉照耀着人类前进的历程!

教师的论语别裁读后感(热门13篇)篇十三

海内外关于《论语》的书多如牛毛,南怀瑾先生(1918—20xx)写的《论语别裁》是我至今看过的这类书中最好的。

作者介绍。

南怀瑾先生的经历非常传奇,他既是一位学者,从小接受私塾传统教育、少年时期读遍诸子百家各种经典,真实坚持着读到老、学到老。又是精研儒释道并融会贯通的性命双修的居士。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好奇。什么是居士?

居士,从佛家来说,就是信仰佛陀的居家弟子。最能代表居士佛家思想的,就是《维摩经》,维摩是佛门中最伟大的居士,因为他德行高超,知识广博,智慧玄远,连佛陀也常请他帮忙教导其他弟子。

近半个世纪以来,宏观来说,佛教大兴可分为三个路线(流派):

一为纯学术路线,代表者就是牟宗三,唐君毅,吴汝钧等先生所传承的系统;二为纯宗教路线;三为居士禅路线,代表者为南怀瑾先生。此三派并不互相排斥,而是各尽所能地分头“弘扬佛法”。

南先生1969年创立东西精华协会,旨在促进东西文化精粹之交流。1976年在台湾创办老古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在台讲学三十六年,旅美三年,居港十数年,20xx年落脚上海,20xx年定居江苏太湖之滨的太湖大学堂,终其晚年在这里讲学,培养下一代文化种子。

南先生毕生讲学无数,著作丰富,他用“经史合参”的方法讲解儒释道三教经典,旁征博引,蕴意深邃,生动幽默,在弘扬普及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毕生所学落在身心力行之中,是近半个世纪来取得巨大修行成果的居士。

中国文化的演变发展,大致分两大段。譬如一提起秦汉以前的中国文化,人们就拿孔孟思想代表了一切。其实所谓孔孟思想,只是中国文化中间的一环。另外还有道家、墨家、诸子百家……很多很多,都是中国文化一个系统下来的。如果把它缩小范围,则有儒、墨、道主要的三家。尤其中国文化在政治上历代引用的是道家思想,这一点我们要注意。

中国历史上,每逢变乱的时候,拨乱反正,都属道家思想之功;天下太平了,则用孔孟儒家的思想。当然,处理当时社会政治方面之客观问题,一般用法家思想用到很多。儒墨道(墨家在后来未起作用,因此重要的儒、道,到了隋唐代,佛教大兴,就是儒、释、道了)是中华文化中的主流。

(先秦诸子创教,都是针对周文疲敝(也就是文化、精神、道德疲敝,而土地、人口至上)。儒家后来向教化方面发展,道家后来则变成人生生活之玄理(教的意味轻一些,智慧哲学的意味重),儒、道两家对人生之基本问题有所决定,因此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佛教亦然,对人类精神生活而言,它的教的意味也重;但当时对于周文疲敝,儒道不能解答政治社会之客观问题,法家对当时的客观问题就很切合,后来就有了政治上的糅合了道家等的内法外儒社会治理形式。但注意法家思想有天然的层次弊端和立意弊端,法家思想只能治标不治本,关键还是儒、释、道这更高层次的思想才能影响人类的根本,提升文明的根基!)。

南先生说,唐宋以后的中国文化,要讲儒释道三家,也就变成了三个大店。

佛学像百货店,里面百货杂陈,样样俱全,有钱有时间,就可以去逛逛。逛了买东西也可,不买东西也可,根本不去逛也可以,但是社会需要它。

道家则像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生病就好比变乱时期,要想拨乱反正,就非研究道家不可。道家思想,包括了兵家、纵横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医药等等无所不包,所以一个国家民族生病,非去这个药店不可。

儒家的孔孟思想则是粮食店,是天天要吃的,“五四运动”的时候,药店不打,百货店也不打,偏要把粮食店打倒。打倒了粮食店,我们中国人不吃饭,只吃阳面包,这是我们不习惯的,吃久了胃会出毛病,吃到后来,西方思想出现了。那些思想是西方来的,不是从我们中国文化思想中来的。那么它为什么会来?为什么会变成这一套?就在要深切了解中国文化历史的演变,不但要了解何以今天会如此,还要知道将来该怎么办,这都是当前很重要的问题,因此我们要研究四书。

感受与倡议。

如今我们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也是针对当今中国和世界的物质享受与金钱至上、文化精神与道德秩序疲敝的社会最大问题而发!

这跟春秋战国时期的周文疲敝(也就是文化、精神、道德疲敝,而土地、人口至上)几乎一模一样。

所以说,我们为什么要提倡孔孟思想呢?这是中国历史、老庄哲学、孔孟思想、佛法等告诉我们的,到了不得不提倡,不得不纠偏,不得不践行,不得不弘扬的关头了,物质科技生活高速发展,精神文化底蕴严重拖了后腿,这个社会的事实是要正视的,要解决的。

南先生的《论语别裁》用精彩的典故、生动活泼的语言表达了《论语》的精髓,这是我们需要反复阅读理解,做人做事中反复验证应用的。

《论语别裁》的.具体内容就不赘述了,有兴趣的可以去仔细阅读。

愿世人皆知孔孟思想,老庄智慧,佛法禅意。

愿我们都能性命双修,践仁,慈悲,行善,积德,清静,悟道。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与写作方法大全(12篇)

    通过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可以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找到改进的方向。在这里,我们为大家精选了一些教学工作总结的典型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我于月底到办公室秘

    六年级语文名师教案电子版下载(通用23篇)

    六年级教案需要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内容,以帮助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以下是一些经过验证的六年级教案范文,希望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和指导。1.学习课文内容,感

    幼儿园教师的游戏教育反思(实用19篇)

    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掌握文章结构和逻辑,培养我们的思维和分析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范文,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写作上的帮助。幼儿园里无小事,安全责任重泰山。我尽

    经营部工作总结报告(精选21篇)

    月工作总结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回顾过去一个月的工作经历,发现并改正问题。以下是一些经验丰富的职场人士撰写的月工作总结,欢迎大家阅读和学习。1、20xx年在公司

    春节活动策划方案创意(汇总17篇)

    制定策划方案前,要进行周密的调研和分析,保证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下面是一份经过实践验证的成功策划方案案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路。1、活动媒体介绍:

    了解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的写作方法和内容(热门24篇)

    教学工作总结是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和规范行为的有效方法,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教学风格。以下是一些优秀的教学工作总结范文,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借鉴。本班共有学生56,经过一个

    行政管理下的教育教学工作总结(精选18篇)

    教学工作总结还可以帮助我们总结和梳理教育教学资源,为下一阶段的工作做好准备。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些优秀的教学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迪和思考。

    小学六年级音乐教学计划安排表(优秀18篇)

    教学计划是指规划学习过程和目标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组织和安排学生的学习内容。下面是一些经过实践验证的教学计划样本,欢迎大家参考借

    领导者的青年演讲稿(精选18篇)

    范文范本是我们学习写作的有力助手,可以帮助我们提升写作的表达能力。不同领域的总结都有其独特之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选取的一些优秀总结范文,供大家一起学习和欣赏。

    纪检部的个人年度工作计划(优秀16篇)

    年度是指一年的时间长度,是人们进行回顾和总结的重要节点。在下面,我将为大家推荐一些不错的年度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之用。为了更好的完成下一阶段目标,是时候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