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的小组合作学习实践(专业13篇)

时间:2024-11-14 作者:薇儿

合作是人们在一定目标下,通过相互配合和相互协助,共同完成任务的一种行为方式。大家可以参考以下的合作案例,了解不同领域下的合作实践。

小学数学教师的小组合作学习实践(专业13篇)篇一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下的一种教学方式,即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

而是应该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团队精神,逐渐形成一种合作学习的精神和意识,从而获得有效的合作学习。

在我们的课堂上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闹哄哄,有的走来走去,有的相聚一团议论纷纷,看似学习讨论,热热闹闹,实际上只有少数学生在讨论问题,往往是轰轰烈烈而无所获;小组之间缺少合作和交流,使参与流于形式,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一种课堂教学的“摆设”,不能真正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与小组合作的学习的初衷是相违背的。本文试图探究出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的操作方法。

要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认真设计与合理操作。笔者在农村小学任教的几年里,摸索出以下的几点操作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自由组合。由老师定小组人数,学生自由选择,组合成学习小组;二是老师编排,一般是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来安排。采用自由分组的优势在于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组内成员的关系融洽,合作愉快。但是在农村小学课堂上因为学生参差不齐,这样分组也有其明显的弊端:自由分组,基本上都是学习、性格差不多的同学分在一组,大多属于强强联手和弱弱联手,这样较弱的组由于没有优秀的学生带动,虽然合作了,但是组员之间没有智慧的碰撞,也没有思维的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不佳,时间久了,还会降低较弱组的学习兴趣。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方法,把全班同学按照学生的组织能力、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智能、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让每个组都有学习基础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组内同学之间形成互补,并使每个小组的能力水平和知识视野基本保持一致,构成竞争态势。实践证明,这样分组的效果比较好。例如:我在开展数学活动课“小小商店”时,孩子们自己确定董事长、经理、营业员、收银员、顾客等,活动热火朝天且秩序井然。开展这样的学习活动,如果组员同质,角色就难以搭配。

分好组后,就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角色每两个星期轮换一次,这样做能让学生认识到各个角色的责任以及存在的意义,从中体会要想成功就得同舟共济。合作式学习时通过群体多边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每个成员都有明确的职责,分组分责时,我采取一个成绩较好及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当组长,负责分配在合作学习中的任务,发言顺序,总结汇报等事宜,且应在平时对组员进行行之有效的指导,从而使合作交流有的放矢,既省时、又高效。这样的操作使得学生在轻松学习、愉快学习后取的优异成绩,形成良性循环。总之,每个成员必须明确各自所担任的角色,明白该为小组做什么。在实施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小组内的相互交流和评价,当一名成员向其他人说明自己的'观察和推理是,其他的成员要对其发言进行评价。实施相互评价之后,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参与的程度提高了,不仅仅做好自己的职责,同时也关注同伴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学会了倾听同伴的发言,能围绕学习内容进行比较有效的沟通。

数学学科本身存在着许多有趣的规律和诱人的奥妙。当要概括学习内容、发现,规律、提取思维精华时,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积极地去发现,主动地去探求,自觉地去运用,。从而不仅理解知识,更重要是学会了方法,锻炼了思维,培养了能力。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应是旁观者、局外人,而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必须深入到各组,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适时的组织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指导非常关键。一是要及时规范行为。当教师发现个别学生不认真参与交流,做与合作学习无关的事情,或者个别小组不认真,教师要及时的加以引导,确保合作学习能顺利开展,并且不流于形式。二是指导合作技巧。“授其鱼不如授其渔”,合作学习的技巧是小组成效的关键。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技巧既非与生俱来的,也并非在团体之中就会自然得到良好的发展。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仅仅鼓励学生彼此合作,或安排一定的合作程序,还不足以保证小组成员进行高效的合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学习合作技能,一方面可以正面传授,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提出明确的教学要求,或在小组学习中提供适时的指导,如“交流时,组长指定轮流发言”,“认真听取小组同学的发言”,“有不同意见的可以提出来讨论”等,让每个学生真正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而不是一个“旁观者”;另一方面,可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在实际锻炼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如在开始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策略时,提供一套共同的学习材料,或者布置集体性作业,使学生不得不学习运用合作技巧来解决问题。三是排除思维障碍。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时常会出现因为思维受阻而不能深入的情况,这需要教师及时的点拨,使学生很快的排除思维障碍,从而他们能够顺利的与其他同学交流。

评价具有激励和导向的功能,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的发挥评价的作用。一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不管是学习纪律还是合作情况,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这样小组的集体荣誉感大大增强,同学们意识到自己是小团队中的一员,每一个成员的表现都会对团队有影响,组内相互提醒、互相帮助的现象就越来越多了;二要关注合作过程。在学习中,教师不仅仅关注合作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生小组合作的过程;三要短期评价与长期评价相结合。每节课上表扬最佳合作小组,一个月进行一次总评,看看哪组得到的奖励最多。

分组合作学习,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分组合作学习,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度,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把学生置于多向交流互动的学习情境中,从课内到课外,学生间互相启发、互教互学、积极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与人合作,学会了与人分享学习成果,学会了互相尊重。这个过程,也增进了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促进了同学间的团结友爱,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分组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大胆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在讨论中,他们的观点、看法被认同、被肯定、被补充完善,他们就会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每一次的成功体验,都会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小学数学教师的小组合作学习实践(专业13篇)篇二

时间过的真快,转眼这学期就接近了尾声。还记得刚接手这一届学生时,我对他们先进行了一次摸底考试,发现学生成绩两极分化严重,这让我很头疼,经过几天的思考,我决定这学期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

于是,合作学习的热潮在我们班掀起了。首先,我组建了学习小组,选拔、培养小组长。我认为小组学习很简单,在《圆的周长》这一节我开始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教学了,但是事实证明,我的想法太简单了,小组合作教学并没有我想的那么简单。因为小组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大家围桌而坐,更不是场面越热闹,就更显合作效果越好。

我觉得小组合作学习在我的教学实践中还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教学效率还不高。我个人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过多关注合作结果,对合作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不够。比如在测量圆的周长的小组活动中,老师提问: “怎样测量圆的周长呢?”,老师让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刚开始讨论,老师就开始问讨论好了没有,结果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好了”,接着老师就让学生按讨论的方法进行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明显的还有学生没操作完成,老师怕完成不了事先安排好的教学任务,影响教学效果,就叫停连忙找学生汇报操作方法,在学生汇报中也不敢让困难学生发言,只请了个别学习好的学生发言,这样一来使我们的小组合作就成了简单的教师“导”,学生“演”,并且“导”不明, “演”也不精。我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我们只关注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的结果是否达到预期教学任务的目的,没有关注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参与、投入情况及合作的方法,这样也就失去了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有效指导和监控的良机。

二是对小组合作参与度及合作的主动性关注不够。如在学生小组合作测量操作完后,老师要求学生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是怎样量的,这时有的小组就出现了只有个别学生在说,大部分学生就成了观众。针对这种现象我觉得我们教师作为小学生合作学习的指导者与参与者,在关注学生合作的过程和方法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参与度是否均衡,是否都积极地投了小组合作。不仅要强调学生人人参与,要求各个小组成员的意见不管正确与否,都必须在组内表达出来,而且教师自身也要作为合作伙伴参与到不同小组的合作中。看看学生间的合作是否主动。如在小组活动中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这时教师就要及时正确引导。这样就防止了小组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

第三是有点追求“形式”上的合作,对合作与独立思考的处理不够合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其中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测量书本、课桌面放等一周边线长度的操作。在这一小组合作过程中,我发现几乎每个小组都是一人在做,其余人在看。这样表面上看,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也体现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其实更多的是我们把合作学习当成了一种点缀。因为让学生合作完成的任务都是完全可以由学生独立完成的,在这没有实质的合作,没有组间的交流。因此,我们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形式上,让它成为一种教学的点缀,应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关注更多的深层次的问题。

从这节课中可知,要想搞好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倾听。倾听不仅是获取、提炼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尊重他人的表现。教师适时提醒学生要带着问题倾听,边倾听边思考,并特别注意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思路或方法,从而在交流中获取有效的信息,更全面深刻地理解问题。

其次,教师还要合理地应用评价的引导、激励功能,对各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及组内成员的表现进行恰当的评价,及时作出肯定、补充或修正,让学生体验合作交流的成功喜悦,促进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的养成。这样就突破了课堂教学中只关注结果的单一评价模式,使学生在被肯定、欣赏、激励、引导中,自然生成了合作意识和合作技巧,使他们获得精神的支持和情感的滋润,从而发挥出更大的创造潜能和合作欲望。这样他们不仅出色的完成眼前的学习任务,而且对以后的学习也将产生深刻的影响。以上是我对《认识周长》这一课教学中,针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反思,当然肯定还有很多地方我没反思到或反思不够深刻,我想这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加强学习、思考、反思。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能使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使学生感悟到合作学习的魅力,享受到合作学习带来的愉悦。

小学数学教师的小组合作学习实践(专业13篇)篇三

时间过的真快,转眼这学期就接近了尾声。还记得刚接手这一届学生时,我对他们先进行了一次摸底考试,发现学生成绩两极分化严重,这让我很头疼,经过几天的思考,我决定这学期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

于是,合作学习的热潮在我们班掀起了。首先,我组建了学习小组,选拔、培养小组长。我认为小组学习很简单,在《圆的周长》这一节我开始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教学了,但是事实证明,我的想法太简单了,小组合作教学并没有我想的那么简单。因为小组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大家围桌而坐,更不是场面越热闹,就更显合作效果越好。

我觉得小组合作学习在我的教学实践中还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教学效率还不高。我个人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过多关注合作结果,对合作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不够。比如在测量圆的周长的小组活动中,老师提问:“怎样测量圆的周长呢?”,老师让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刚开始讨论,老师就开始问讨论好了没有,结果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好了”,接着老师就让学生按讨论的方法进行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明显的还有学生没操作完成,老师怕完成不了事先安排好的教学任务,影响教学效果,就叫停连忙找学生汇报操作方法,在学生汇报中也不敢让困难学生发言,只请了个别学习好的学生发言,这样一来使我们的小组合作就成了简单的教师“导”,学生“演”,并且“导”不明,“演”也不精。我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我们只关注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的结果是否达到预期教学任务的目的,没有关注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参与、投入情况及合作的方法,这样也就失去了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有效指导和监控的良机。

二是对小组合作参与度及合作的主动性关注不够。如在学生小组合作测量操作完后,老师要求学生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是怎样量的,这时有的小组就出现了只有个别学生在说,大部分学生就成了观众。针对这种现象我觉得我们教师作为小学生合作学习的指导者与参与者,在关注学生合作的过程和方法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参与度是否均衡,是否都积极地投了小组合作。不仅要强调学生人人参与,要求各个小组成员的意见不管正确与否,都必须在组内表达出来,而且教师自身也要作为合作伙伴参与到不同小组的合作中。看看学生间的合作是否主动。如在小组活动中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这时教师就要及时正确引导。这样就防止了小组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

第三是有点追求“形式”上的合作,对合作与独立思考的处理不够合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其中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测量书本、课桌面放等一周边线长度的操作。在这一小组合作过程中,我发现几乎每个小组都是一人在做,其余人在看。这样表面上看,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也体现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其实更多的是我们把合作学习当成了一种点缀。因为让学生合作完成的任务都是完全可以由学生独立完成的,在这没有实质的合作,没有组间的交流。因此,我们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形式上,让它成为一种教学的点缀,应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关注更多的深层次的问题。

从这节课中可知,要想搞好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倾听。倾听不仅是获取、提炼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尊重他人的表现。教师适时提醒学生要带着问题倾听,边倾听边思考,并特别注意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思路或方法,从而在交流中获取有效的信息,更全面深刻地理解问题。

其次,教师还要合理地应用评价的引导、激励功能,对各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及组内成员的表现进行恰当的评价,及时作出肯定、补充或修正,让学生体验合作交流的成功喜悦,促进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的养成。这样就突破了课堂教学中只关注结果的单一评价模式,使学生在被肯定、欣赏、激励、引导中,自然生成了合作意识和合作技巧,使他们获得精神的支持和情感的滋润,从而发挥出更大的创造潜能和合作欲望。这样他们不仅出色的完成眼前的学习任务,而且对以后的学习也将产生深刻的影响。以上是我对《认识周长》这一课教学中,针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反思,当然肯定还有很多地方我没反思到或反思不够深刻,我想这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加强学习、思考、反思。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能使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使学生感悟到合作学习的魅力,享受到合作学习带来的愉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数学教师的小组合作学习实践(专业13篇)篇四

1、合作学习是源自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它以集体授课为基础,以小组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教学中人际合作与互动为基本特征,强调师生、生生及全体学生间的互动,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合作和互动来促进学习,并以小组集体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

2、《新课程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安排小组合作,从小培养学生与人共处、相互合作的能力。通过学生间互帮互助,分工工作,交流、分享成果,团体合作精神得到了培养,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了民主、合作、互助的教学关系和愉悦轻松的教学环境,达到了共同进步的目的。因此,“合作学习”是一种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师生单向交流为合作、多向交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互补互促中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形式。

3、教育学理论依据素质教育要求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小组合作学习,通过教师引导学习讨论,师生共同探究赞等形式的学习实践活动,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协作,能力和思考表达等综合素质的提高。

本课题旨在通过课堂教学的研究,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寻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五、主要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一整套提高学生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并在实践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具体目标:

1、调查分析目前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的原因,寻找对策,探索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科学的、合理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研究内容。

运用问卷调查、教师访谈、课堂观察等方法调查研究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现象。

对调查的小组合作学习低效情况,通过理论学习、归纳总结、教师访谈、课后交流反思等方法分析英语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现象的成因。

为学生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并实施有效的组织;学生应增强合作学习意识和合作技能,树立自信心,大胆参与课堂小组活动,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出最大的功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六、主要过程、步骤、研究方法。

本课题实施步骤及具体安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4---.5)。

1、确定课题研究内容。

2、制定课题开题报告、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3.5--2013.12)。

1、调查阶段(2013.5--2013.6)。

(1)深入课堂,进行观察,走访教师和学生,了解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

(2)对调查情况进行分析,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低效现象加以分类和总结。

2、小组合作学习低效性研究阶段(2013.6---2013.12)。

(1)对各层次学生群类进行分类研究,从智力因素、心理因素、知识基础、学习方法以及教师因素等各个角度分析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的状况及成因,提出对策。

(3)提出“提高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的具体策略。

3、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实施阶段(2013.1---2013.12)。

(1)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研究,帮助学生有效参与合作学习。

(2)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积极参与课堂合作学习的研究。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1---2014.5)。

整理研究资料,并对研究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对研究结果进行后期测量,形成研究成果,完成研究报告。

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性和学生参与性较强,因此主要采取以下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的研究,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参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反馈后在进行研究,将研究成果重新再活动实践中进行再次的实践检验。

(2)文献资料法。整理收集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的文献资料,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梳理有利于本课题研究理论资料,应用于研究活动的开展。

(3)调查研究法。在课题研究之初,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状态进行前期调查,分析得出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的症结所在,有针对性地制定研究方案。研究过程中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及时调整研究方法和策略。研究总结阶段,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进行后期的调查测量,对研究的成果进行有针对性的总结和分析。

(4)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对实践中的具体情况及时地进行归纳和分析,找出实际经验中的规律,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从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指导教学实践。

七.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组织保证:

课题组汇集了本校各个年级段的教学教科研骨干,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课题组人员大多参加过县级以上的课题研究,有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具体情况如下:。

组长:陈玉君,小学高级教师,校长,县语文学科带头人,主持的市级两个课题已经结题。

主持人:周祖连,小学高级教师,有丰富的课堂教学实践和理论经验,教学效果显著.参与多项市县级课题研究,多篇论文在省市县级获奖或发表:

12月,撰写的《一点点的节约,一大份的关爱》一文,获盐城市优秀教育论文二等奖。

12月,撰写的《一小份“资源”,一大份的发现》一文,在省教育科技工会和省陶行知研究会联合举办的《我与新课改》征文竞赛中荣获三等奖。

6月,撰写的《让童心在乡土文化中浸润和飞扬》一文,获盐城市“农教杯”新课程征文一等奖。

206月,撰写的《精彩源于生活》一文,获盐城市“农教杯”新课程征文二等奖。

8月,撰写的《尊重别人,保护自己》一文,在全县班主任工作案例评比中荣获二等奖。

8月,撰写的《我们的课堂还需要什么?》一文,获盐城市“农教杯”新课程征文三等奖。

2012月,撰写的《让数学和生活零距离》一文,获盐城市优秀教育论文三等奖。

年12月在盐城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展评“我最满意的一节课”征文评选活动中,本人撰写的《让学生从活动中学》一文,荣获二等奖。

12月,撰写的《把舞台让给学生,让学生更精彩》一文,获盐城市优秀教育论文三等奖。

12月,本人撰写的《还给学生一双“美”的眼睛》一文,获响水县中小学(幼儿园)艺术教育论文二等奖。

2012月,撰写的《科学课中的用“材”之道》一文,获响水县年“未来杯”科学优秀教育论文一等奖。

2010年12月,撰写的《把和谐的阳光撒向课堂》一文,获江苏省优秀教育论文二等奖。

(2)、经费保证:学校十分重视课题研究工作,于年9月出台了课题研究资助条例,有专项课题研究经费。学校每年都安排经费两万多元用于教学研究和教师学习培训。

(3)、制度保证:

学校对课题研究所需的物材给予保障和支持,还建立了一套严格的考核奖励制度,按月进行考核评比,结果与教师晋级、评优、绩效工资挂钩,定期对教学、教研实绩显著的科室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为广大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提供资金支持和组织保障。保证研究课题工作正常开展。

(4)、专家保证:我校是市教育学会团体会员单位,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学校拟聘请县教研室的教研员定期来校作理论指导。

小学数学教师的小组合作学习实践(专业13篇)篇五

合作学习是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之中,这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下面我就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还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或者说它仍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改进的问题,有理论层面的,也有实践层面的。对于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中会出现以下一些问题:

教学中提出恰当的研讨问题是实施分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基础。一个好的研讨问题,可以使学生有的放矢,在既定的目标下积极合作探索,使合作效果达到最优化,否则可能适得其反。而部分教师却误认为不合作就不是创新,不合作就不是实践新课程,因此每一节课都要挤出几分钟让学生匆匆忙忙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概念的理解要合作,公式的推导要合作,解题方法归纳要合作,甚至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也要合作,却不考虑合作探究交流的内容是否有价值,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一位教师上一节“异分母数加减法”时,先复习完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后,开始提问:“我们已经学会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明白了同分母分数为什么可以直接相加减的道理是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那么异分母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减呢? ”请四人小组合作讨论一下。试想这样一个简单的判断性问题值得小组合作研究吗? 由于没有思维含量和常用这种不合时宜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会逐渐感到厌倦,失去参与讨论的兴趣,教学效率低下。

学生要进行创新、探究、深入的解决一个问题,即要激发学生探究创新的愿望,同时要给学生充足的合作时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关注了合作学习的形式,如要求分组、交流等,却忽视了合作学习的实际效果,有的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环节的完整、教学任务的完成,每次教师给学生交流的时间仅两、三分钟,刚一进入状态,就结束了,时间显得很仓促,交流不够充分,仅是蜻蜒点水。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在教师引导学生经过猜想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后,为验证这个猜想的正确性,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法:请各小组组织讨论,用你们自己的方法去验证结论只见学生在剪剪、画画、拼拼,好像非要弄个明白不可。一会儿,教师就示意学生停止验证、探索。这样的合作不但没有实效,反而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一些现象:(1)当教师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时,教室里立即一片嗡嗡声,学生七嘴八舌,只顾自己讲,不会倾听;或是在小组中学优生主宰一切,承担了主要责任,其他学生则处于从属或被忽略的状态;或是人云亦云。他们的思维就不自觉地趋同于教师的代言人——小组组织者的指向,致使富有个性色彩的求异思维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肯定,致使某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被扼杀在萌芽状态。(2)组际交流时学生常常以“我”而不以“我们”进行表达。如此等等现象,都说明了学生缺乏必要的小组合作技能,这种无效的合作不但达不到“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的目标,而且还会浪费时间,影响学习目标的达成度,事倍功半。

小组合作的前提是要有自主探索,有的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之前,没有先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出示问题后,马上就叫学生开始小组合作,有的学生不知道应该说什么,该怎样说,达不到合作交流的目的。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十五减九》的减法时,让学生小组合作研究“15-9”的计算方法,学生没有先进行“15-9”的尝试计算,在小组合作时,小组成员都按其中一名同学的方法计算,没有达到小组成员交流不同的算法,体现算法多样化的目的。

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是平等中的首席,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出现这样的现象,布置完合作任务后,学生投入到积极的合作探究中,而我们的教师有的时候在一旁以一名旁观者的身份冷眼看着学生的活动,对学生合作的程度,结果不闻不问,有的为了显示以人为本,融洽的师生关系,象征的来到学生中巡视、组织纪律,与学生一起探讨。实际上是借机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学生,使学生一会回答的时候,能更贴近自己的答案,使合作效果表面上是非常的有效。这样做的教师是不明确自身在合作学习中角色定位,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少,师生间在知识和情感层面不能产生碰撞与共鸣,激不起学生深入探究的愿望。因而这种合作也是被动的。只是给听课者看的,是彩排后的表演。导致老师不了解学生讨论的结果及对问题的理解的程度,学生也不了解教师行为的意图和意义。

小组合作中,教师较少组织组际之间、小组成员之间的评价,有时组际之间的评价,往住是互相指出对方的错误之处,形成相互指责的局面。学生自我评价的机会也较少,为了鼓励学生合作的成功,教师一律用“掌声”、“小红花”的方法加以肯定,单调的激励评价方式,使得学生感到腻了。

综观以上分析,我认为问题在于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他们缺乏对合作学习的本质的理解,片面、形式化地理解了合作学习。学生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要从师生两方面入手,对症下药。

有些教师至今还没有转变观念,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该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地方,还沿用传统的方法和方式进行教学,一堂课下来基本上仍是教师牵着学生走,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探究学习和算法多样化等理念,小组合作学习只是走过场。数学教育改革是一个整体,教学组织形式是其中的一个部分。教师不但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理念,还要加强对合作学习教学技能的培养。教师的合作学习教学技能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合作学习的分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合作学习的课后总结。

教育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教学效果的好与坏都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决定的。农村小学生,特别是低段的学生,学习习惯普遍比较差,课堂参与能力也相对较弱,这就需要教师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养成向他人虚心学习的好习惯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如一年级学生要让他们养成正确摆放学具和正确收拾学具的习惯,在动手操作时要大胆地摆弄学具,而在老师讲解时要专心听好,不能再随意摆弄学具了。还要培养学生大胆发表自己意见、善于倾听别人见解的习惯。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善于倾听别人意见,在别人发言的时候要专注地听,眼睛要注视着对方,不要东张西望,可以用微笑、点头等来表示同意、赞赏,还要先听后说,多听少说,不随意插话,不打断别人的发言,等等,并且对别人的发言要能听出要点、优点、不足,在此基础上反思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在四十分钟的课堂里充分发挥其作用。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组合作学习,对基础较好,思维反应较强的学生是一个很好的活动场所和发展空间,但稍不注意就会成为少数“尖子生”的“演说会”和“练兵地”,而学习弱势群体则成为了他们的观众,被大家冷落,这样的结果将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很多农村孩子性格一般比较内向,特别是一些学困生,大多比较自卑,在进行小组探究合作交流时总是畏缩在一旁,不敢动手,更不敢表露自己的心声,非常需要教师的关心以及合作伙伴的帮助,所以教师要针对情况,在平时潜移默化中加以改变。如在平时的课堂中,教师首先要优劣搭配、科学组织小组合作,做到分工明确、职责分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合作、探究。在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还要以与学生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去,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并鼓励学困生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意见,在学生观点交流时注意交流的顺序,一般先学困生,后优秀生。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视的、被关注的,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合作交流的活动中去。

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过程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作保障。教师只有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充分试验,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所以我们要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的空间,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进行观察、思考,加深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使课堂教学做到:问题让学生去发现,结论让学生去获得,实验让学生去操作。例如“认识人民币”的第二课时,该课的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学会兑换人民币,所以我把大量的时间让学生研究这个问题,并努力营造愉悦的氛围,鼓励学生多想办法。如下面这道练习题:用5角、2角、1角的人民币可以怎么换成1元的人民币?有几种换法?照样子填一填。活动过程中,我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用面额为5角、2角、1角的模拟人民币拼成1元,并与老师兑换面额为1元的人民币。在充裕的时间中,很多小组想出了一个又一个办法,发出了一阵阵的欢呼声。虽然期间有的小组想出来的办法在本质上属于同一类办法,但这是他们怀着极大的热情自己想出的、做出来的。这样的课堂,用“学生亲历探究” 代替了“教师讲授深究”,轻松地解决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总之, 就小组合作学习来说,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广大教师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我们要本着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目的,组织开展好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课堂教学改革任重道远,在研究和实施过程中必然存在很多问题,甚至还有意想不到的问题存在,但是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就一定能够克服各种困难,为课堂教学改革做出最大的努力。

小学数学教师的小组合作学习实践(专业13篇)篇六

1、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李东明。

成员:王勇祝谨赵延河朱社明。

邹全明刘永远黄华。

2、课题实施小组:

组长:李东明。

副组长:祝谨张友军。

成员:张华涛詹申保高存亮马立朝。

伍从军雷少杰江光明张静。

陈雨田王勇孟宪法余贞秀。

(二)课题研究的保障。

课题组核心成员均为省、市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他们专业水平雄厚,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很强,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可靠的领导保证。

部分实验基地学校在高效课堂实验与研究方面已做了诸多尝试,为我们今后课题的实验与研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基础。

市、县两级教研部门和实验基地学校要加大经费投入,为课题研究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持和必要的物质保障。

小学数学教师的小组合作学习实践(专业13篇)篇七

在我们小课题探究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同时也带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现将我们前期的问题与收获简要总结如下:

1、学生合作不积极。

2、合作学习不够深入。

3、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二、针对以上问题,不断进行反思,探索与实践以下是对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一些体会。

1、明确师生定位,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教师首先要明确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是主角,既是活动参与者,还可以是活动的具体组织者和设计者,教师在活动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当小组成员集体合作不足以完成目标时,给予点拨辅导,观察倾听以确保他们的学习互动富有成效。

2、合理组合小组成员,明确分工并交换角色。

教师应精心巧妙的编排学生座位,力求使每个小组的水平保持相对均衡,因此要求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情况要认真分析和研究,每组最好都安排有效为活跃,善于关心和鼓励他人的学生,这样有利于调动小组的学习气氛,增强组员之间的合作意识。

3、培养学生在小组里进行学习的合作技巧。

要求同学之间学会尊重,善于接纳,尊重他人的劳动和努力,尊重他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坚持真理的过程中,认真虚心接纳他人的合理化建议。

4、运用多维评价形式,促进合作学习。

合理地计划分合作小组,并让学生进行了合作学习,与此同时合理运用多维评价,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有效运用不可缺少的一环。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一种正在探讨和尝试的教学模式,因此,我们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适应变化,结合教学实际,努力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不断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和高效性,让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有效,高效。

小学数学教师的小组合作学习实践(专业13篇)篇八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由于它在改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等方面产生了很好的效果,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下面我简单谈谈我的做法及思考。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内涵丰富,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因此,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实施新课标的需要!

小组合作学习只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多种学习方式中的一种,并没有固定的操作模式。我在教学中,常常是这样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

1.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二年级的学生才6、7岁左右,天真、爱幻想、是他们的天性。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办法就是描述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或贴近儿童生活的事件,要解决的问题就包含在这个故事或事件之中,实际上就是为学生设置了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情境,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新教材编辑了大量的情境教学内容,图画精美、生动细腻,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为我们创设情境提供了生动有趣的素材。

例如:我在教学一册的《比一比》时,创设了一个“小猪帮小兔盖房子”的童话故事情境z在教学《9加几》时,创设了运动会上给运动员送饮料的生活情境;在教学《乘加、乘减》时,创设了“小熊掰玉米”的故事情境….,象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很多。总之,创设情境,可以将数学知识融入孩子们的生活,学生乐于接受。

2.明确学习任务。

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也就是教师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这些任务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价值外还可以分解,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的任务,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例如:在教学第二册《统计》这一内容时,我向学生提出了学习任务:明天下午第二节课是体育锻炼课,老师想安排一些你们喜欢的运动项目,到底安排哪些运动项目呢?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调查与统计一下吧!孩子们明确了学习任务,便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完成自己的任务去了。

3.合作、探究。

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后,教师就应立即引导学生开始合作、探究,这是小组合作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并且学生每个人都必须有一定的责任分工,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也就是说,学习任务已经落实到个人,小组的成员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例如:在学习“量长度”时,我让孩子们分组测量,于是孩子们有的指挥,有的手拿粉笔做记号,有的充当标杆,有的用尺子量……每个人都兴高采烈,洋溢着主人翁的自豪感。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测量,也锻炼了动手能力,更尝到了合作的乐趣!

4.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也就是学生间总结学习成果、教师接受信息反馈并做出判断的过程。在学生的交流时,我要求学生尽量清楚表达个人或小组的意见,同时还要求学生学会真诚的征求其他组的意见或评价其他组的见解,以博采众长,积极总结。在倾听了学生的交流、汇报后,我也要给各小组的合作过程及结果进行简单的评价,并用小五星或小红旗以示奖励。

记得我在教学第三册《乘加、乘减》时,课堂上出现了这样一幕:一个4人小组在组内讨论的基础上,4人一起大步走上讲台,按他们自己的分工,4个学生都有事做,即一个说题意,一个说确定算法的依据,一个板书算式,最后一个向大家征求意见“请问同学们还有什么意见吗?”这时,只见台下举起了一双双小手,这个说:“还有一种算法:12-1=11,你们怎么没发现呢?”那个问:“都学习了乘法了,你们为什么还要用加法算呢?”还有的问:“为什么你们的算式和第三小组的不一样呢?”“你们能再解释一下4×3=1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吗?”等等。面对这每一个问题,台上的小组均派出代表作了认真的回答和补充。我抓住时机,对这个小组的交流进行了简短的评价,并在这个小组的组号后面贴上了一个红红的五星,在其他组的掌声里,这个小组的成员带着自信、带着微笑回到了座位。当时,我真的为二年级的孩子们所表现出来的高昂的合作热情和超常的合作能力所折服,我意识到:孩子们在合作中成长了!

小组合作学习既是实际操作问题,也是理论问题,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探讨、去研究。下面我结合实践,谈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几条比较重要的策略。

1.科学的组建合作小组。

教师应根据班内的实际,有意识的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此外,在合作中,小组的成员还应有一定的分工,即每一位学生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激励者、检查者、记录者、报告者、操作者等等,而且小组角色应该互相轮换,增进学生互动的有效性。

例如:我在让孩子分小组学习“认识钟表”时,小组内有‘敬师”,有“学生”,有“记录”,还有“裁判”,学生的分工非常明确!又如:在开展数学活动课“小小商店”时,孩子们相约带来了玩具、书、文具等物品,教室里开张了近十个小商店,有经理、营业员、收银员、顾客……教室里热火朝天但秩序井然。开展这样的学习活动,如果不分组,如果不分角色,全班一起做这样的游戏,局面真不可想象。

2.以小组集体的学习效果作为评价的依据。

传统的教学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在整体中的位置,热衷于分数排队,比较强弱胜负,这种竞争性的评价是有局限性的,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我在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注重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竟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这样会让大多数孩子都受到老师或同伴的鼓励,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并由此一步步迈向成功。象这样以小组集体成绩为评价依据来评价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更有利于我们走出竞争教育的怪圈,实现教学评价的科学化。

3.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作出指导。

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与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袖手旁观”,更不能做下一环节的准备工作,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对不清楚合任务的小组说明操作程序;对开展得很顺利的小姐予以及时的表扬;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难的小组提供及时的点拨;对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对小组成员的各司其职进行监督等等。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教师的参与与指导,就能避免“短暂繁荣”和“哗而不实”的无效合作场面的出现,学生的合作才更得法,交流才更有效!

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是一种重要的、有效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是万能的,它还应与其他学习方式有机结合,特别是与自主探索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出更好的合作效应。因为自主探索是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离开了自主探索这个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又要为学生创造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已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与人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例如:我在教学《9加几》时,当“还有多少盒饮料?”这个问题提出来后,我没有急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去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先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学生举起了一双双小手,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我说:“孩子们,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交流!”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学生出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如点数法、接数法、凑十法……象这样建立在学生自主探索基础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我认为非常必要!

当然,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使用的时间还不够长,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虽然有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问题还一直困绕着我们,比如小组合作学习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出现优生独霸课堂的现象,学生的两极分化会越来越严重;再如班额过大的班级,怎样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更进一步的去研究、去改进,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随着我们认识的不断提高,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会进一步深入。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我愿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白己的心灵去感悟,与新课程一起成长,迎接数学教育的新时代!

小学数学教师的小组合作学习实践(专业13篇)篇九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这一方法。但是,我们在教学实践及听课活动中发现,真正要将小组合作学习行之有效地开展,绝非易事。比如:有些合作小组一看就知道是为公开课而临时凑合的,在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间不具备合作的心理倾向,无法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有些小组的合作学习则成了学优生发挥自己潜能、表现自己才能的舞台,而相对而言的学困生则往往被忽视,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有些小组合作学习,合作之前缺乏必要的前提准备就匆忙展开讨论,小组合作次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没有中心;有些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内容过于简单,缺乏讨论、研究、交流的价值,学生在合作时无所事事,浪费课堂时间等等。导致这种低效的真正原因并不在于小组合作教学本身,而在于一些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肖川:《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对于这个意义的理解,我认为应该有三层意思:

1.小组学习任务的分配。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是什么,怎样完成任务,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小组的任务完成得怎么样,个人的学习成果怎么样等)。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创设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促进学习的迁移。

2.小组合作探究。每个小组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各组根据任务分工进入合作探究阶段,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期间教师要在组间巡视,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并注意观察学生学习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要让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多思考、发言,保证他们达到基本要求;同时,也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

3.全班交流。让每个小组的报告员代表本组向全班进行学习成果汇报,了解每个小组学习的情况,同时注意了解每个小组学习有困难学生的掌握情况;对于每个小组提出的疑问,可以请其他小组介绍解决办法。

教师除了在理论上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外,还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合作学习小组的分组。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最好按照异质分组,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2.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等。

3.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对于低年级小学生而言,他们合作学习的知识、能力、意识等都是有限的,开展有成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一定难度,但并不能因此而放弃小组合作学习在低年级教学中的运用,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逐步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整节课完全运用合作学习的情况比较少,大部分教学要把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灵活运用。这需要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在需要合作时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尤其关注困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

4.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后总结。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后跟踪调查、收集反馈信息、反思成果与不足、对学习进行全面的评价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做有利于改进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找学生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教训,进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再做具体的指导,促使每个小组都进行反思,这样慢慢会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

小组合作学习是由问题引发的。问题是以一定的认知为前提,而指向未知领域的命题。提出某个问题就为学生的智能活动树立起一个方向性的障碍,从而对学生的智力活动产生刺激。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是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后,将教学中的重、难点演绎成问题提出。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富有成效,引起讨论的问题就要切实能够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能够引起师生思维活动的展开。当然,问题还应是体现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是学生“跳一跳能够摘下的果子”。

1、矛盾型问题。即问题揭示教材中知识之间的矛盾之处,有意识地挑起学生认识中的矛盾,促使学生原有知识与新知识发生激烈的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产生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在教学分数化小数时,当学生发现分母中只含有2和5的质因数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后,让学生判断7/8、9/15、13/40、7/12、6/24中哪些能化成有限小数,并把所有分数化成小数。学生惊讶的发现9/15和6/24能化成有限小数,与判断不符。这时,教师在组织学生小组学习讨论。因为这类问题情境是以矛盾冲突为基础而产生的,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理,所以,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特别投入。

2、假设型问题。即要求学生以已知的内容为前提进行猜测、推断。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让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猜测分数可能会有什么样的性质,在让学生在小组里进行合作探究。由于答案的不确定性,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容易将学生置于一种非得思考的问题情境中,因此问题一经提出,学生便会思绪飞扬。

3、发散型问题。既要求学生紧密围绕某一问题,从多侧面、多方位进行思考,以探求问题的`多种答案。如在总复习时出示:“用50克盐配成浓度为1:25的盐水,需水多少克?”让学生综合应用学过的知识,多种方法解答。由于这类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开阔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学会从多方位、多角。

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

1、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离开了独立学习这个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也就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当我们遇到一个问题时,首先肯定是自己去面对,去想办法解决问题,当一个人的力量难于解决这个问题时,才考虑寻求帮助,与人合作。如果只有小组合作学习而缺乏独立学习,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丧失,学生走向社会以后将难以独挡一面。教学中,当提出一个问题后,首先应给学生充分独立学习的时间,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形成“统一”意见后,再到全班进行交流,再次形成“统一”意见,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并在这一过程中体验积极的情感。

如,教学“统计”一课时,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地想一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调查同学们最喜欢吃什么水果后,再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调查与统计,然后让学生汇报调查与统计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基本统计方法,而且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系。

单从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来说,其重要意义大家都很明确;但是,不能光注重形式,还要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系。任何教学组织形式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通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来实现。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习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能让好学生一个人代替小组汇报交流,或者让组长做小老师,而要培养小组成员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互助的关系,使之对小组的学习任务建立一种责任感,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不放任自流或流于形式。

3、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而不再像传统教学所强调的那样,教师为了保持所谓的权威,教师既“导”且“演”,结果是“导”不明,“演”不精,事倍功半,苦不堪言。合作学习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巧妙地运用了生生之间的互动,把“导”与“演”进行了分离与分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由此以来,在传统课堂上许多原先由教师完成的工作现在就可以由学生小组来完成,教师真正成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而不再作为与学生并存的主体而使二者对立起来。教师也会由此而使自身的工作负荷得到减轻,可以有时间研究教学问题,科学设计教学方案,进行教学改革,确保“导”的质量。学生由于主体性得到了体现,自然会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会把学习当作乐事,最终进入学会、会学和乐学的境地。师生负担也可以由此大减,教学的良性循环也会因此而建立起来。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教师不再把自己视作为工作者,而是合作者。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一服从”关系逐渐变成了“指导一参与”的关系。

小学数学教师的小组合作学习实践(专业13篇)篇十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展开,课堂上教师们都在积极尝试构建“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忽然间,合作学习似乎成为一种时尚。其中虽不乏精彩片段,但同时也存在着相当部分的“生搬硬套”现象,教师们在操作上存在着不少误区,导致合作学习形式化、表演化。往往是教师故意设问题,宣布讨论,学生便匆忙分组活动。笔者执教二十多年来,多次在讲听公开课观摩课后,与诸多同行进行深入探讨,发现不少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理解不够准确,在教学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合作小组分组不合理。

许多教师在新课程标准下都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但由于诸多原因,如班级人数太多,致使小组容量过大,教师让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你一言我一语。有的学生乘机做小动作,并没有按教学目标执行,有想法的同学说起来没人听,没想法的同学叽叽喳喳,没有用心去聆听别人的解题过程。另外,在分组时,主要以学习成绩为标准,按成绩高低均匀分组,没有照顾学生的性格差异。成绩较好的同学有的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只善于思考,没有起到组织全组同学交流讨论的作用,影响了合作学习的效果。

二、小组分工不明确。

有的教师只是简单的把几个人分成一组,让成绩好的当小组长“管着”其余组员,成员分工不明,互无责任,关系松散,没有共同的凝聚力、向心力、竞争力、责任心,没有组织协调者,谁想发言就发言,你一言我一言语各抒己见,讨论缺乏头绪,抓不住中心问题,思想上的交流碰撞更无从谈起。

三、课堂节奏太快,学生无时间合作交流。

有的教师上课过分追求形式完美,课本内容面面俱到,且增加诸多辅助性内容练习,教师的“一环紧扣一环”,紧锣密鼓的快节奏上课,往往使学生对一个问题还来不及思考安全,来不及交流讨论,教师就已提问,学生只是交换补充答案,根本没时间去探讨思维过程与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没有真正关注学生的合作情况,没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走了过场。

四、小组合作内容没有挑战性。

有些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热烈,或为公开课装饰门面,以为有了新的学习方式,不依据教学内容,环境条件和合作学习的适用范围,一律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如,某教室在一节“异分母加减法”课上,教师在复习完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后,开始提问:“我们已经学会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明白了同分母分数为什么可以直接相加减的道理是它们的分数那么,异分母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减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讨论一下。”试想,这样一个简单的判断问题值得小组合作研究吗?这样一个没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它完全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无需依赖别人,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就能做出判断,就不用进行小组合作。由于没有思维含量和这种方式的单一,学生会逐渐感到厌倦,失去参与讨论的兴趣,教学效率低下。

五、教师的评价简单,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许多教师提问时往往只从一组中选取成绩好的学生回答,以该同学的回答作为对小组的依据,没有顾及其他学生组员是否有同样的想法,从而使合作学习变成了一个人代表一个组,其他同学只是附和没有真正积极地参加进来,久而久之,不少学生从思想上附和而过,失去合作的目的,更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

1、分组科学,搭配合理。

我所执教的班级有53人,在与班主任教师的共同商讨研究下,采取了7人一组分组方法,若人数太多会致使部分同学没时间发言,没办法和别人交流,小组成员搭配坚持“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原则,“组间同质”即各小组不同成绩学生比例男女比例大体适当,并随成绩的变化而做动态调整,使各小组公平竞争;“组内异质”不仅指各组成员间学生成绩差异,更要注重学生的家庭环境差异,使小组分组时合理混合搭配。以利于学生的优势互补,相互帮助,力争最大限度发挥小组作用,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受益。

2、分工明确,感受合作过程,

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的数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抓住时机,设计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小组合作活动,积极探索,对话互动,谈论交流,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合作式学习,交流式学习时通过群体多边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职责,分组分责时,我采取一个成绩较好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当组长,负责分配在合作学习中的任务,发言顺序,总结汇报及事宜,且应在平时对组长进行行之有效的指导,从而使合作交流有的放矢、有条不紊、既省时、又高效。这样的操作使得学生在轻松学习、愉快学习后取的优异成绩,体验学习快乐情感,形成良性学习循环,另外每组设置一个中心发言人,负责整理总结本组各成员在学习合作交流中取得的成绩,阶段性进步及收获结果以便及时向老师和全班做出总结性汇报。还有,在小组刚刚成立之时,老师应加强对各组长及时、有效的指导,使其小组合作学习时避免乱糟糟,杂乱无序,使其稳健发展,如时间充分可安排几个组在教师“手把手”式指导,使组员学会合作、学会交流,从而使小组合作交流更有效,更有操作性。

3、难度适宜不流于形式。

我们所设置的合作学习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的挑战性,让学生既可以解决问题,又不很轻易地完成,必须经过一定的动脑思考、交流才能获得。活动开始时,教师可适当设置相应的学习梯度台阶,先轻松的而又经过合作才能获得成功体验,稳定住小组的集体性,在经历一个阶段之后要注意台阶过多的问题,减少台阶,使学生感到独立学习有一定难度,合作学习有很大收获使学生能自觉的融入到学习中去,从而自觉寻取他人的帮助合作与支持,使得合作交流有意义、有价值,学生才会有兴趣,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才不至于走过场,流于形式。

4、科学评价,体现公平。

小组合作学习是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学生的回答是全体成员交流合作的结果,代表着小组的成绩,所以,教师既要考虑成绩好的学生、又要照顾成绩一般或成绩差的学生,既要提结果,更要提过程,比如开始是怎样个人持有不同观点,怎样应观点不同而争辩,最后如何形成统一意见。要综合多方面因素来评定小组成绩,这样做,就能使学生懂得合作学习是大家的事,才能激励学生主动合作,互相帮助,从而带动成绩差的学生,将个人力量凝聚成团体精神。为了体现评价公平合理,对同一问题应由每个组成绩相当的同学回答,避免组间竞争,应评比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结果。

5、重视过程激励充分。

现阶段小学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教学要以人的发展为前提,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合作学习的目的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学会合作,学会倾听与表达,学会帮助别人,学会使别人得到帮助。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从合作学习的过程出发,考虑如何激励学生主动思考,如何引导学生交流,而不是单纯的强化训练、巩固,要关注教学过程中因内容调整而使教案为动态的“教案”,使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出新思想、新方法。对学生的一丁点成绩,一丁点进步也要及时鼓励。内容要设计的少而精,给学生以足够的交流时间。

总之,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教学及学习方式,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紧要使用,更要结合我们的学生实际选择有效地应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小学数学教师的小组合作学习实践(专业13篇)篇十一

李丽琼。

一、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

《课程标准》提倡新的教育理念是:既要让每个学生获得最基础的数学知识,又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要改变学生数学学习的方式,由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向以学生自己学习为主;要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师的角色;评价的方法、手段及内容也要变化。广大教师只有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理念,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才能搞好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除了在理论上对小组合作学习应有正确的认识外,还要加强对合作学习教学技能的学习。教师的合作学习教学技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合作学习的分组。合作学习,是指通过小组内的讨论来达到掌握知识这一目的的一种学习方式,小组对整个过程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在进行分组的时候,一定要考虑综合因素,合理地搭配每个小组的成员,使每个小组在人员组成上都得到优化,更好地提高学习效果。要对每个成员进行分工,比如小组组长、记录人员、资料管理人员、报告人员等,其中组长进行人员的组织与管理,记录人员进行活动进程的要点记录,资料管理人员提供、整理、归集学习资料,报告人员编辑学习活动总结报告,并代表小组汇报学习的成果等,分工中的人员是可以轮换的。

2.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可以看出,在进行有效的合作性学习过程中,还应该较为准确地估计每个环节的具体时间,以及相应学习内容,能够落实好具体的合作学习时间等。

3.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合作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越来越重要;但是合作也只有建立在个人努力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帮助的。

4.合作学习的课后总结。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实行课后考察,并反思其中的优点与不足,对学习进行整体的评价是必不可少的。老师可用课堂观察、作业批改、与学生交谈等方式来获得信息,思考赢得成功的经验与不足的教训,亦可设计“学习反馈表”来统计数据。

三、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学生的合作,而小学生往往不善于合作,不知道怎样合作,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更缺乏从事合作学习所必需的有效技能,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逐渐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总体而言,可以从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入手:。

1.会搜集资料。一般来说,合作学习的课题有一定难度,有较强的操作性,所以往往需要搜集一些资料,例如:在教学《白色污染》时,让学生收集有关的资料。就应该指导学生学会用什么工具,通过什么途径,搜集什么样的资料等技能。

2.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和互动的基础,也是个人交际能力的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在给学生上课的过程中要树立起让学生提出想法的教学观念,并且要多多地给机会让他们多表达自己的看法,当注意到他们的错误时应及时纠正。期间,教师要多表扬少批评,甚至不批评。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3.学会讨论问题。在进行合作性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讨论的作用,在每个学员进行自我表达之后,需要进行讨论存在分歧之处,这样就能有效地对难点进行攻克,并形成有效的解决方案。教师要在关键之处予以指导,让学生逐渐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4.认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由于人的个性的差异,有些学习好的学生不愿意合作学习,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也有一些学生不愿意与他人交往。老师要让学生逐渐感受到在通过合作学习后,他们能够处理许多原先无法处理的问题,个人能力得到提升,与他人的关系变得和谐,从而最终认同合作学习。

5.建立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团队成员首先要信任、要互助,只有这样,才能诚心诚意相处,才能光荣与耻辱一同承担,才能看小个人利益,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同时,这样也可以让自己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6.增强成员的集体责任感。组内的任何一个组员都要为小组共同的学习尽一份力,切忌只想着依靠别人,而要秉着对自己负责任的态度,鼓励自己参加组内的共同学习。

小学数学教师的小组合作学习实践(专业13篇)篇十二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作为课堂教学中的引导者、实施者,我们应该有意识、有目的、有方法的去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小组成员都应该有强烈的合作意识。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建立小组合作学习要确立明确的目标意识,强烈的竞争意识,自觉的主体意识,协作的团队意识,合理的评价意识。让小组在自己目标的引领下,团结协作,相互督促,共同提高。

二、问题提出。

实践证明:单独的行为参与不利于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思维交流,才能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如果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将不同的知识加以交流、综合、提高和应用,就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如今,社会的各个领域都越来越注重充分的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和合作技巧。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它越来越成为当代人的一种重要素质,受到大家的青睐。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应用最广泛、最多的学习方式,它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在系统利用组内各因素之间的互动,以团体成绩为评优标准,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组织形式。其目的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然而绝大部分老师在操作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在合作学习中存在一些问题:或闲聊,或冷场,或好生讲、差生听。从这些问题中透析出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意识淡薄。而小组合作学习意识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在评价时,要以小组为单位,激发小组的互帮互助、合作竞争、相互督促等意识的形成,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自主性原则: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鼓励学生放开手脚,大胆讨论,在交往中质疑,在合作中共同进步。

4、鼓励性原则:教师在教学中或与学生的交往中,要尽可能地贯彻鼓励为主的原则,引导每一个学生都能认识到: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能,积极的心态能激发潜能。鼓励学生人人都要树立“我能行”的信念,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四、基本做法:。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认识。

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教学实验是一项实践性、科学性、创造性、复杂性和主体性很强的教学实践活动,若没有正确理论的指导是不会成功的。因此,实验基础上一确定,我们组织全体数学教师学习教育杂志、报刊等有关主体性教育及其相关的理论刊物,提高教师对这个研究课题的认识。然后再从中挑送四位精干的老师组成实验组。实验组的成员每两周参加一次理论学习、研讨活动。

2、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中。如:两位实验老师上同一课例,进行对比实验。课后共同砌磋、研究、取长补短,提高实验质量,开展说课,评课活动。每次听课后组织评课时,先让上课的老师说课,然后实验组老师根据听课中发现的问题开展评课活动,解决课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直到取得较为一致的意见为止。

3、将学生的个别差异作为一种积极的教育资源加利用,实验班实施动态分组教学。

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每个小组4人,每组成员在性别、兴趣、能力、学习水平、家庭背景等主要方面合理搭配,保证组内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小组之间合理竞争的公平性。

小学数学教师的小组合作学习实践(专业13篇)篇十三

随着新学年的到来,我们课改组的教学工作也进入了第二学期。经过课改组全体教师的辛勤工作与努力,上学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绩,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了将课改更好地深入贯彻下去,现在将上学期课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如下总结,以便我们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进行调整和改进。

一、存在的几个问题。

1、小组内不能有效互动。可能是一开始,学生比较害羞,有些不能主动的表达。

2、学优生和学困生的表现不均衡。结合小组实际,小组内同学之间的表现很不一致。

3、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要强调合作不仅是学习方式,更是教学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学生在讨论时相互尊重,学会倾听,这也是人际交往必备的素质。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不会倾听他人的评价,唯我独尊,是现在孩子的通病。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不仅影响讨论效果,还无法使讨论深入。在交流时,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4、学优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承担了主要的职责,学困生则处于从属或忽略地位。在合作学习时,学优生往往具备了合作交流的某些条件和要求,成为小组内最活跃的一分子,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而一些学困生因为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欠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优等生半步,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

5、课堂秩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听不清究竟谁的思维不严密,谁的思维缺少条理性。

二、方法指导。

1、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需要教育指导。

《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阐述数学教学活动时指出:教师应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确立了“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的地位和作用,成为教师指导课堂教学重要思想。同时,小组合作学习做为一种实现“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的重要手段,必然成为学生学习中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2、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技能,需要培养训练。

小组合作学习即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技能。技能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学习与训练。上述的片断也反映了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技能未经较好的训练,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如何训练学生这种学习技能呢?我作如下探索:1、示范作用。2、反馈调控。

3、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习惯,需要强化养成。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通过相互探讨,不断反思、校正,才能逐步走向成熟。

“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即通过学习小组共同研究和探讨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多层次的问题,教师巡回观察,及时指导,实时反馈,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解决问题,以达到掌握基础知识,完善认知结构,优化思维品质的目的。

相关范文推荐

    酒店经理的个人酒店工作总结范文(17篇)

    通过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了解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不断提升个人能力和工作质量。通过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以便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提升。如

    感恩节中学生父母演讲稿三分钟(精选15篇)

    中学生演讲稿是中学生锻炼口才和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接下来是一些成功的中学生演讲稿,希望能激发大家的创作灵感。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爸爸、妈妈,我的心里一直

    班主任的学生班会教案设计(优秀16篇)

    优秀学生是在学术成绩、品德表现和社交能力等方面都表现出色的学生。以下是一些优秀学生撰写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1.通过队会,让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

    学生的美术教学反思周记(专业21篇)

    在教学反思中,我们可以审视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合理有效,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下是一些教学反思中发现的问题和困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和深思。

    秘书的工作方法心得体会(热门17篇)

    工作心得体会的写作过程,需要我们真实客观地记录工作中的点滴,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工作热情。下面是一些成功人士的工作心得体会,希望能激发大家的工作激情和创新能力。

    保姆的工作心得(优质18篇)

    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我们应该总结一下自己的工作心得,找出问题并进行改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的工作心得范文,希望对大家在工作中有所帮助和启示。大家一起

    学生的中医学习计划范文(17篇)

    学习计划可以帮助我们合理分配时间,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2在这里有一些学习计划的精选案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大三,是不断完善自己的阶段,是进一步提高的过程

    教育工作者的高一物理教案(专业20篇)

    高一教案的编写需要结合教学实际,灵活运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高一教案范文,供大家查阅和使用。2、明确物体做

    学生阿Q正传读后心得(优质18篇)

    范文范本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和思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经典范文,这些作文无论是在想法独特还是在语言精准上都有一定的代表性。

    学生艾滋病通讯稿(热门14篇)

    通讯稿在选题上要具有新闻价值和社会关注度,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在下面的通讯稿集合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领域和主题的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多样化的写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