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墨梅教学反思幼儿园墨梅教学反思篇一
古人写诗,注重炼字。一个“淡”字既道出画梅花的技法,又刻画出梅花朴素淡雅、傲立于严寒的风骨,令人耳目为之一新。一个“满”字,不仅传神地写出了梅香的充盈激荡,而且使得诗人人格魅力的凸现与辐射分外的耀眼!这种不流于世俗、傲骨铮铮的气节正是作为诗人的王冕的志趣所在,这种不追求虚浮绮丽的外表而钟情于梅花精神的表现方法正是作为画家的王冕的巧夺天工之处。于是我再课堂上让学生把这首诗表示的梅花的特点的词画出来?(在诗句中圈出来),学生就很快找出了“谈谈”“满清气”,好颜色”等词语。然后让学生去品味这些字的含义,体会诗句的情。这样,学生就能从古诗中的字眼中体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于老师曾经说过:“实施新课程,要焕发学生生命的活力,应力求拔动他们心底的涟漪,激起课堂智慧的浪花,唤起澎湃的激情,语文课堂应该追求水的活泼,水的灵动。”这就告诉了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激情的课堂。于是,我精心设计了以下充满激情的语言和提问,如:1、“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王冕仅仅是在赞颂梅花吗?想想此时的王冕会是什么样的内心?2、“画梅须具梅骨气,人与梅花一样清”是王冕的人生写照,他画梅的目的在于什么?3、相传王冕的画特别好,当地的几次想见他,巴结他,夸奖他的梅花图美,但都遭到王冕的拒绝。他以梅花来表达自己的情操。你从而体会出诗人的什么品质?”学生通过思考,了解诗人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想象诗人当时的表情神态及内心情感,从而明白了诗人那种不贪图虚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如梅花般高洁端庄的高贵品质。此时,学生都被诗人的那种傲气所折服,他们激情高涨,我立刻继续提问:“此时此刻,你想对王冕说什么?”学生的激情再次升华……“画梅须具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王冕与他笔下的梅花一样,坚贞不屈、孤芳自赏,这样的思想感情全都让学生体会出来了。这样的课堂,让学生走近了诗人,体会了诗中的意境,以情激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让学生读中感悟了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为了让学生能积累有关梅花的名诗句这个教学目的,我让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提出以下的要求:“1、自古以来,有很多诗人都以梅花为诗,除了这首《墨梅》,你还知道哪些诗句都以梅花为主题呢?说一说。2、练习写出以下的物体的诗句:荷花,青松,蜡烛。这样给学生进一步的课外延伸提供了很大的空间,而这也是我教学完这首诗以后最想达到的目的之一。这样的设计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生在这一节课中收获可大了,读诗、学诗、悟诗、延诗,整节课的设计十分巧妙,教学效果很好。精品课堂的尝试与实践,让我明白了:一节课的实效性是来自老师悉心的钻研,通过深入地备课,对课程的研磨,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肯定是一节语文精品课程。
墨梅教学反思幼儿园墨梅教学反思篇二
在我对公开教学《墨梅》作了第一次反思之后,有幸得到了学校教师-们的指点,才发现自己课堂出现的问题还不仅仅是第一篇反思中所提到的那些,真是太惭愧了。经过整理,我对自己的教学作了二次反思。
总结如下:
一、整个教学过程偏离了自己预设的主旨。课前设计中,我的整堂古诗教学课是围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设计的,这个出发点得到了宋校长的肯定。可是,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却严重偏离自己预设的“轨道”。诗人背景没有介绍清楚,让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古诗的内涵;该抓的字眼没有抓住,上完课之后还有很多学生一知半解。特别是对古诗诗意的理解也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墨梅》是一首题画诗,诗中描写的是画中的梅花,在诗意的解释中,我却没有交待清楚,让学生疑惑重重,误认为是现实生活中的梅花,这是一个严重的失误。
二、没有抓信课文的中心句:“只留清气满乾坤。”《墨梅》的灵魂就在“清气”二字上。清气指的是清高纯洁的气节。该名可理解为:“只希望把它清高纯洁的气节永远留传人间,”也可理解为“只希望留下它清高纯洁的气节充满天地人间。”只有抓住这句,古诗的意境才能得到升华。
最后,老师们还教了一套如何领会古诗诗意的方法--扩、补、调、换、连。扩指的是单音节扩为双音节;补即为补充省略的词语;调是调移、颠倒顺序;换是古语换新词;连就是将诗意连贯起来理解。
有了这次经验,我相信今后的古诗教学一定会比这次好。
墨梅教学反思幼儿园墨梅教学反思篇三
在我对公开教学《墨梅》作了第一次反思之后,有幸得到了学校教师-们的指点,才发现自己课堂出现的问题还不仅仅是第一篇反思中所提到的那些,真是太惭愧了。经过整理,我对自己的教学作了二次反思。
一、整个教学过程偏离了自己预设的主旨。课前设计中,我的整堂古诗教学课是围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设计的,这个出发点得到了宋校长的肯定。可是,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却严重偏离自己预设的“轨道”。诗人背景没有介绍清楚,让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古诗的内涵;该抓的字眼没有抓住,上完课之后还有很多学生一知半解。特别是对古诗诗意的理解也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墨梅》是一首题画诗,诗中描写的是画中的梅花,在诗意的解释中,我却没有交待清楚,让学生疑惑重重,误认为是现实生活中的梅花,这是一个严重的失误。
二、没有抓信课文的中心句:“只留清气满乾坤。”《墨梅》的灵魂就在“清气”二字上。清气指的是清高纯洁的气节。该名可理解为:“只希望把它清高纯洁的气节永远留传人间,”也可理解为“只希望留下它清高纯洁的气节充满天地人间。”只有抓住这句,古诗的意境才能得到升华。
最后,老师们还教了一套如何领会古诗诗意的方法--扩、补、调、换、连。扩指的是单音节扩为双音节;补即为补充省略的词语;调是调移、颠倒顺序;换是古语换新词;连就是将诗意连贯起来理解。
有了这次经验,我相信今后的古诗教学一定会比这次好。
墨梅教学反思幼儿园墨梅教学反思篇四
在我对公开教学《墨梅》作了第一次反思之后,有幸得到了学校教师—们的指点,才发现自己课堂出现的问题还不仅仅是第一篇反思中所提到的那些,真是太惭愧了。经过整理,我对自己的教学作了二次反思。
总结如下:
一、整个教学过程偏离了自己预设的主旨。课前设计中,我的整堂古诗教学课是围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设计的,这个出发点得到了宋校长的肯定。可是,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却严重偏离自己预设的“轨道”。诗人背景没有介绍清楚,让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古诗的内涵;该抓的字眼没有抓住,上完课之后还有很多学生一知半解。特别是对古诗诗意的理解也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墨梅》是一首题画诗,诗中描写的是画中的梅花,在诗意的解释中,我却没有交待清楚,让学生疑惑重重,误认为是现实生活中的梅花,这是一个严重的失误。
二、没有抓信课文的中心句:“只留清气满乾坤。”《墨梅》的灵魂就在“清气”二字上。清气指的是清高纯洁的气节。该名可理解为:“只希望把它清高纯洁的气节永远留传人间,”也可理解为“只希望留下它清高纯洁的气节充满天地人间。”只有抓住这句,古诗的意境才能得到升华。
最后,老师们还教了一套如何领会古诗诗意的方法——扩、补、调、换、连。扩指的是单音节扩为双音节;补即为补充省略的词语;调是调移、颠倒顺序;换是古语换新词;连就是将诗意连贯起来理解。
有了这次经验,我相信今后的古诗教学一定会比这次好。
墨梅教学反思幼儿园墨梅教学反思篇五
这首诗是元代诗人、书画家王冕的作品。作者擅长画梅,也喜爱咏梅。本诗正是他的一首题画诗。诗人借墨梅为喻,在高洁的梅花身上寄予了他鄙视流俗、贞节自守的高尚情操。
在学习这首古诗时,我注重让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了解诗人及生活的背景,理解诗的题目,掌握题目中的关键字词,学习诗句时抓字眼,明诗意,想象诗的意境,感悟诗歌表达的情感。
掌握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感觉上古诗的时候,要抓住诗眼来教学,这样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如《墨梅》中的淡墨痕的“淡”字传神地表达出了梅花没有华丽的外表,很朴素,很简单的特点。“满”字传神地写出了梅花香气四溢,洒遍四野的特点。抓住这“一淡一满”可以较轻松地让学生感受到梅花淡淡地生活在四野,但是梅花的贡献却是多么巨大的,它把自己的香味默默地带给人间。
这不正是作者志向的写照吗,虽然没有华丽的“外衣”,没有高官厚禄,没有加官进爵,但是作者不忘做人的原则——默默地把“香气”带给人们,把“清气”留在人间。
抓住诗眼——“点一而破万”。这就是它的妙处!
墨梅教学反思幼儿园墨梅教学反思篇六
在《古诗两首》的教学中,我的教学思路力求简约。从整体而言,整堂课的教学循着“读诗”、“解诗”、“品诗”、“辨诗”、“延读”的教学思路进行,循序渐进,逐层深入。从局部而言,每一个环节的教学没有过多的繁琐设问、条分缕析,在引导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中把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如在对诗意的解读中,我摒弃了传统古诗教学中字字求解、句句设问、逐句串讲的方式,采用的是突出重点、整体感悟的教学方式,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使诗意的解读不支离破碎。
《石灰吟》、《墨梅》这两首七言绝句都是咏物诗,教者把这两首诗编排在一起,正是从它们相似的主题角度来安排的。因此在教学这两首古诗时,我的教学设计中就凸显了“整合”理念。“读诗”、“解诗”、“品诗”、“辨诗”、“延读”,均是从两首诗的整体角度予以设计。这样的教学整合,使得教学节奏得到最有效的调控,使得教学内容得到最高效的组合,从而产生最佳的教学效率。如在“辨诗”教学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比较辨析出《石灰吟》和《墨梅》的相同之处,了解这两首诗“咏物抒怀”的写法,并进而把物与人结合起来,由物及人地解读诗中的深层次情感。
这是第九册的第3课,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刚刚开学,这篇课文学生已经读了许多遍;这两首古诗的诗意较浅显,且每首诗旁均配有栩栩如生的彩图助读;学生们的手边有不少学习资料,关于这两首诗诗人简介、诗意注解很多。上述种种因素,构成了教学这两首古诗的潜在教学资源。教师若是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在教学中就必须调整好自己的教学位置。首先,教师需要把更多的教学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读自悟、交流讨论、反复诵读;其次,教师需要耐心地倾听每一位学生对字词、诗句、诗意、问题所发表的意见,把学生发言中的每一个闪光的见解给予放大,并加以重复,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再次,教师需要平等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或在讨论之初暗示思维的途径,或在讨论之中点拨思维的深度,或在讨论之后即席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的平等参与绝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越俎代疱,要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老师是在和我们一块儿探讨研究这两首古诗,有时候甚至可以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知道的东西似乎并不比我多多少。教学中,教师的低站位,可以和学生平等相视,从而平等对话;教师的低站位,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探究诗歌的欲望,从而激发起学生超越教师的信心;教师的低站位,可以消解课堂上师生彼此间的隔膜,使学生更容易亲近教师,走近教师,从而坦然地走进诗歌的天地间。
墨梅教学反思幼儿园墨梅教学反思篇七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诗人赞美墨梅不需要别人夸艳丽的颜色、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借梅自喻、表达了自己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品词析句、赏诗中描绘之梅、悟作者心中之梅、体会诗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呢?教学中、我设计个三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在多角度的诵读中进行不同层次的品味。
一、认识梅花。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始、与学生聊梅花、交流收集到的梅花资料、给学生呈现出梅花洁白、坚韧的第一印象。
二、了解咏梅诗句。课外的资料搜集与课内学习相结合是我这堂课的一个主要特点。我在课前让学生搜集各种与梅花有关的资料。由于有了上学期的基础、学生也基本掌握了搜集资料的要点、搜集到的资料内容丰富。这也给进一步的课外延伸提供了很大的空间、而这也我学完这首诗以后最想达到的目的之一。
四、小结全诗、铭记“国魂”。根据板书进行小结、使学生对文本加深印象、巧用梅花“国魂”的美誉、将梅花坚韧的形象深深地烙在学生的心里。
上完这首《墨梅》、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最大的感触是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还很肤浅。
一、当有学生提出“淡墨痕是否就是指王冕家的梅树被洗砚池里的墨汁染成墨色?”这一问题时、我的引导显得粗略、模糊。教学过后才通过资料了解到“洗砚池”是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王冕家是否就有这么个“洗砚池”、无从考究、但可以明确诗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说“我家”。如此精彩有趣的典故、若当时能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教学便会更充实一些、厚实一些。
二、自己对题画诗的了解还不够、没有抓住题画诗的特点来为教学服务。教学时如果能借助“画与诗的结合”来理解诗意、特别在带领学生品读理解“朵朵花开淡墨痕”这句诗时、若能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回到画中去、由画即诗、教学效果肯定也会上一台阶。
三、在突破“诗人借梅自喻、抒发高尚情操”这一教学难点时、仅仅只是为学生呈现一个简单的故事、预想从故事中就能体现诗人品质的方式显得太肤浅。其实、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类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并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摒弃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以作画为生、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课堂中、我就没有涉及到诗人如此坎坷的生平、错过了很好的利用教学资源的机会。
教学确实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整节课还有许多缺失。但通过执教《墨梅》一课、我也深刻地体悟到教师只有深入解读文本、多层次、立体化的解读文本、充分利用各种可用资源、才能使课堂真正丰满、使学生充分理解文本、使教学更为有效。
墨梅教学反思幼儿园墨梅教学反思篇八
在《古诗两首》的教学中,我的教学思路力求简约。从整体而言,整堂课的教学循着“读诗”、“解诗”、“品诗”、“辨诗”、“延读”的教学思路进行,循序渐进,逐层深入。从局部而言,每一个环节的教学没有过多的繁琐设问、条分缕析,在引导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中把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如在对诗意的解读中,我摒弃了传统古诗教学中字字求解、句句设问、逐句串讲的方式,采用的是突出重点、整体感悟的教学方式,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使诗意的解读不支离破碎。
?石灰吟》、《墨梅》这两首七言绝句都是咏物诗,教者把这两首诗编排在一起,正是从它们相似的主题角度来安排的。因此在教学这两首古诗时,我的教学设计中就凸显了“整合”理念。“读诗”、“解诗”、“品诗”、“辨诗”、“延读”,均是从两首诗的整体角度予以设计。这样的教学整合,使得教学节奏得到最有效的调控,使得教学内容得到最高效的组合,从而产生最佳的教学效率。如在“辨诗”教学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比较辨析出《石灰吟》和《墨梅》的相同之处,了解这两首诗“咏物抒怀”的写法,并进而把物与人结合起来,由物及人地解读诗中的深层次情感。
这是第九册的第3课,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刚刚开学,这篇课文学生已经读了许多遍;这两首古诗的诗意较浅显,且每首诗旁均配有栩栩如生的彩图助读;学生们的手边有不少学习资料,关于这两首诗诗人简介、诗意注解很多。上述种种因素,构成了教学这两首古诗的潜在教学资源。教师若是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在教学中就必须调整好自己的教学位置。首先,教师需要把更多的教学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读自悟、交流讨论、反复诵读;其次,教师需要耐心地倾听每一位学生对字词、诗句、诗意、问题所发表的意见,把学生发言中的每一个闪光的见解给予放大,并加以重复,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再次,教师需要平等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或在讨论之初暗示思维的途径,或在讨论之中点拨思维的深度,或在讨论之后即席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的平等参与绝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越俎代疱,要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老师是在和我们一块儿探讨研究这两首古诗,有时候甚至可以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知道的东西似乎并不比我多多少。教学中,教师的低站位,可以和学生平等相视,从而平等对话;教师的低站位,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探究诗歌的欲望,从而激发起学生超越教师的信心;教师的低站位,可以消解课堂上师生彼此间的隔膜,使学生更容易亲近教师,走近教师,从而坦然地走进诗歌的天地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