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公司治理论文(模板18篇)

时间:2023-11-15 作者:温柔雨优秀公司治理论文(模板18篇)

公司还需要制定有效的营销和销售策略,以确保产品或服务的市场竞争力。以下是大量优秀公司的发展思路和管理经验,供您阅读参考。

优秀公司治理论文(模板18篇)篇一

一直以来,根植于各国经济、法律和政治制度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差异性阻碍了证券管制趋同化(包括会计国际化)的道路。20世纪80年代,盛行于西欧各国(包括日本)的金融自由化推动了公司治理的全球性改革。这一改革更多的是以注重投资者保护为基调,而强化投资者保护的重要改革之一,就是建立和推广高效率的证券管制和全球适用的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因此,笔者认为,会计准则国际化在某种程度上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金融逆转及其所促进的公司治理改革的产物。

(一)公司治理结构的差异。

公司治理在全球的表现形态存在很大差异。概括地说,有两种较为突出的典型治理结构:股权分散型和股权集中型。在股权分散型公司治理体系中(最典型的是美国式治理结构),公司控制权基本落入职业经理手中,外部股东往往通过代表其利益的董事会对经理实施监督和控制;另外,还通过活跃的接管市场和严格的证券管制制约管理层的行为。而在股权集中型公司治理体系中(典型的是德日式治理结构),投资者集团往往能产生一个或若干个大投资者(股东或债权人),他们能对公司经理实施有效控制,而中小投资者的声音通常很弱;而且,往往也缺乏有效的外部治理机制控制内部大投资者的行为,因为没有活跃的接管市场(实际上,在大股东持有足够多的股份时,接管市场也难以发挥作用)和严厉的证券管制。

上述两种公司治理结构,不仅在形态上存在显著的差异,而且在目标和价值取向上也存在根本的分歧。美国式的公司治理目标,从公司法和证券法的角度而言是股东价值最大化。股东价值目标也体现在董事会的构成和职能上:董事会代表全体股东的利益,执行公司决策控制职能;这些职能包括对高层经理的聘用、解雇、监督和报酬设置。股东价值的公司治理链条可以概括为:股东选择董事会,董事会选择经理。股东价值目标的公司治理观决定了经理与股东之间的受托责任关系,尽管这一目标并不总是能够实现。德国的公司治理结构体现了股东与职工的合作精神,这决定了其目标不仅仅是股东价值原则。德国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是监事会;公司法规定:监事会必须有一半或者1/3的成员是公司职工。对于存在银行关系的日本公司,由于作为债权人身份的主银行对公司事务的非正式参与,其治理目标更多地倾向于债权人利益最大化。当然,非股东价值取向的公司目标并不意味着德日公司完全不追求股东价值的增加。

过去十年来,公司治理的改革引起了西欧、东欧、拉美乃至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广泛兴趣。自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关于公司治理改革的讨论更为深入。越来越多的观点倾向于构建一个“全球性的金融工程”。

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性竞争,不同的公司治理形态开始相互学习。大量的德国企业,陆续改变公司的财务揭示政策,以期获得美国资本市场的准人许可证。日本企业也在积极采用更为透明的会计实务,并效仿美国企业的管理报酬结构(如经理股票期权计划)。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前后的西欧公司治理改革运动则主要表现为:鼓励广泛持股,允许敌意接管和银行股份的减持。公司结构的趋同化趋势似乎更多地朝向美国式治理模式演化。

同时,美国公司也在向西欧大陆和日本学习,一个最典型的特征就是:20世纪90年代起,美国机构投资者不断上升的影响。尽管早在1942年,sec就颁布了14a-8规则――《股东建议规则》,但美国企业的公司章程一直在极力压制外部股东参与公司控制的权力和活动: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情况才有所改观。随着接管市场在80年代末的消亡,公司治理制度开始从市场导向的模式转变为政治导向的模式,机构投资者的地位开始崛起。1992年,sec通过新的规则:允许股东相互之间的直接沟通。随着沟通限制的放松,投资者不再依赖昂贵的代理人建议与其他股东进行交流,致使创立股东联盟以争取支持的成本大大降低,甚至备受限制的美国商业银行,也开始成为积极的投资者。

随着贸易一体化的深入和国际资本的流动,尤其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巨大投资机会刺激了对国际资本的全球需求。而且,银行模式所固有的且日益恶化的制度缺陷(如,日本银行的大量坏账和公共证券市场的严重萎缩)也迫使西欧大陆和日本开始考虑对金融制度的改革。终于,在20世纪80年代,西欧大陆和日本陆续开始了以金融市场自由化为主轴的金融大逆转。到,西欧与美国的金融市场化程度已渐近趋同,例如,法国的股票市值占gdp的比重已接近美国。始于80年代的金融自由化,动摇了以机构为中心的金融模式和公司治理基础;资本市场发展所要求的对投资者利益的尊重,成为以“投资者保护”为核心的公司治理改革的催化剂。

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以金融市场自由化为主链的金融逆转,不仅引入了资本市场的全球竞争,也引入了公司治理的全球竞争。贸易一体化和资本全球化加深了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竞争程度。按照kole-lehn的达尔文主义观点,巨大的竞争压力驱动追求生存的企业选择最有效率的'治理制度。bebchuk-roe()指出:90年代末的跨国投资驱使公司治理迈向美国式的趋同道路;因为最活跃的并且积极推动公司治理改革的国际投资者大多是美国人。licht()也谈到:鉴于美国证券市场的影响和发达程度,国际金融家们更青睐美国式的证券管制(包括美国式的会计准则)。为了在资本市场获得竞争优势,采取美国式的证券管制策略成为全球证券市场的普遍趋势。

全球范围内的金融自由化,一方面削弱了银行模式中关系投资者(如德国和日本的主银行)的传统垄断力量;另一方面促进了公司治理、证券管制和会计准则国际化的改革。原子式的市场结构有利于大规模融资,并避免外部投资者对企业家的干预。分散化的股权结构免除了外部大投资者对内部经理人力资本的剥削,从而激励经理进行企业专有性的人力资本投资;但却造成了投资者的权力弱势。匿名式的投资者结构难以培养经理对投资者集团的责任感和忠实感:而且,分散化的投资者无法形成与经理相抗衡的力量。因此,流动性和原子化的金融市场要求注重投资者保护的公司治理结构。

shleifer-vishny(1997)在其历史性的回顾文献中,将公司治理表述为:最小化代理冲突的控制机制。他们认为,投资者权利的保护机制是公司治理的基本要素之一。公司治理的目标就是:建立强有力的投资者保护机制,以确保投资者得到其应得的投资回报。为了保证投资者对应于企业资产的权利,投资者应该拥有获取关于企业资产变动的财务信息的权利;同时,也应该从法律上(或管制上)确认企业控制者对企业所有者的受托责任。因此,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投资者保护机制,首先要建立高质量的会计准则,鼓励和迫使企业选择公允透明的会计政策。

普遍存在的贫乏的投资者保护机制,已经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johnsonetal()指出:亚洲公司的治理状况加大了金融危机的危害程度。在出现金融困难和动荡时,对未来前景的悲观会激励公司内部人加速对外部投资者的掠夺。因此,当宏观经济出现恶化的先兆时,缺乏投资者保护意识的公司治理制度会动摇公共投资者对未来的信心,并加剧股市和汇市的波动。hellwig(1999)认为:几乎不受限制的银行会与经理合谋侵占其他投资者的利益。而银行的被保护地位(缘于其绝对控股地位),使得其不利于其他投资者的不良行为难以被扼制。weimstein-yafeh(1998)发现:关系银行会利用其垄断地位,榨取产业企业的经济租金;另外,作风保守的银行时常会反对客户企业从事高风险但有利可图的投资项目。银行的这些行为通常会导致企业利润率和成长性的降低。在公司披露政策方面,由于信息搜集上的比较优势,私人信息较多的大股东比私人信息较少的小股东更倾向于不充分的公司披露。

更具透明性的会计实务会增加公司内部人榨取私人利益的成本,从而发挥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功能。而一个有效的投资者保护机制可以激励公共投资者的私人投资。20世纪90年代,成立于德国的新板市场,作为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的分部,专门用于新上市公司的交易。德意志交易所强制在该板上市的公司,全面采用国际会计准则揭示会计信息。由于较充分的公司披露以及对企业家较严格的检查,新板市场大大加快了德国企业公共上市的步伐。coffee(2000)考察了90年代波兰和捷克的私有化、公司治理和证券改革,其中一些经验教训很值得借鉴和吸取。波兰和捷克几乎同时进行证券改革。波兰政府引进了美国式的严格的证券法,强调上市企业的重大披露,其改革推动了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相反,捷克政府在私有化进程中,既没有引进严格的证券法,也没有创造强有力的市场管制者。结果,剥削中小投资者利益的财富转移行为泛滥于捷克股市;随着数百家公司的下市,捷克股市陷于停滞状态。

对外部投资者利益和权利的保护,首先在于解决内部人与外部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这决定了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必须是投资者保护机制的一个关键构件。而从全球的金融自由化趋势来看,它应该是全球性的会计准则。因此,高质量全球会计准则的广泛执行是维护国际投资者权利和利益的一个根本保障。

四、结论与展望。

以金融自由化为主轴的金融逆转,打破了银行模式和市场模式的分立。资本市场的开放和自由化削弱了金融机构在集权型公司结构中的垄断地位。对传统权力分配格局的挑战促使公司治理范式朝着市场化的方向演变。而力图通过资本市场配置资源并激励私人投资的潜在需求导致了“投资者保护”理念的强化。对投资者权利的尊重和保护,最终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公司治理改革,以及高质量全球会计准则的建设、推广和执行。

近年来,“投资者保护”的理念已逐渐被一些国际经济组织和国际证券管制机构所接纳和认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9)、世界银行(2000)和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iosco,1998)所发布的有关公司治理和证券管制的指引,都明确将投资者保护确认为公司治理和证券管制的目标和原则。当然,投资者保护的改善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使命;而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改革,同样也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但无论如何,金融发展、公司治理和会计准则已经走上了国际化的道路。

优秀公司治理论文(模板18篇)篇二

企业组织结构不同,治理结构不同,会计模式在不同公司治理中的选择也就不同。一个好的会计信息系统,能把权责利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使得公司治理结构的安排充分发挥其效率,从而促进公司运行的良性循环;反之,一个信息失真的会计信息系统,就很可能导致经营者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最终使投资者和债权人受损,还会造成以现代公司为基础的整个市场经济运行的混乱。因此分析公司治理结构,选择相适应的会计模式对我国公司的发展尤为重要。

公司治理的诸方面中,会计是连接权利和利益的纽带,是公司治理的一个核心问题。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是会计模式以及具体反映会计模式的会计制度的选择。它通过对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揭示,来对经营者的业绩进行评价。它的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

1、规范企业的经济行为。合理有效地组织资金运行,实现价值的增值过程,尽可能满足相关者利益需求,达成企业微观效益和宏观效益的统一,是企业的重要功能和义务。

2、约束各方的权力。会计制度通过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会计原则,约束和规范了会计人员的行为,会计科目中的资产类科目约束和规范了经营者的相关财产支配权,负债类科目约束和规范了债权人的求偿权,所有者权益类科目约束和规范了所有者的分配权,成本类科目约束和规范了经营者的成本支出权,损益类科目则约束和规范了经营者的收益确认权。

3、均衡各方利益。不同生产要素拥有者、与企业相关者取得利益的依据及来源有所不同。国家依据其强权取得税收收入,股东依据投入资本获得利润分配,经营者依据经营业绩取得经营才能的报酬,雇员依据劳动数量与劳动质量取得工资收入,债权人依据所拥有的债权得到受偿,顾客则通过企业产品及其服务受益等。所有这些利益的体现及其实施,均逃不脱会计制度的监控和约束。

4、监控治理结构。现行公司治理中的突出问题之一,是董事会的形式化、空壳化趋势,主要表现在董事会会议的形式化、公司重大问题决策的经理化、高层管理人员任免的经理化等,其主要原因是经理把持董事会,董事的酬金受制于经理,获得诸多方面的优惠,包括固定薪水、设备退休金计划、享受人寿保险和在职消费甚至获得股票期权等。

二、公司治理结构类型与会计模式的选择。

公司治理结构(也称公司治理、法人治理结构)简单地说就是对公司实施管理的组织结构和领导体制。公司治理要解决的是在效率和公平的前提下,对各相关利益主体的权、责、利进行相互制衡的一种制度安排。公司治理的.内容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如何配置和行使企业的控制权;二是对董事会、经理人员及工人如何监控及如何评价他们的工作业绩;三是如何设计和推行激励方案根据其监控主体的不同。西方国家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两种典型的类型:外部控制主导型和内部控制主导型。

1、外部监控的公司治理模式主要以美英等国家为代表。美英模式的最大特点是股东高度分散,并且流动性强,经营者享有很高的公司控制权。上市公司在公司总数中所占比例较高,公司规模大垄断程度高,但股权分散,众多小股民和投资基金是其股本的主要来源,因此股东与企业关系淡化;长期资本主要通过直接筹资方式,由市场得到的资金占其资本金额的大多数,而不是通过银行中介的间接融资,因而银行在公司中无多大的发言权;股权具有高度流动性;经营者享有很高的公司控制权。该种模式公司治理的会计模式应该是:由于其资本来源分散,社会化程度高,这些分散的股东无法对公司决策施加有效的影响,他们更多的是通过股票市场来实现他们的决策,这时,财务信息对他们的作用就是决定手中的股票是去还是留、是买还是卖,这样会计目标就以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为主。

2、内部监控的公司治理模式则以日德等国家为代表。日德模式的最大特点是股东相对集中、稳定,商业银行是公司的主要股东。证券市场的相对规模较小,公众持股公司少,公司最大股东一般是金融公司、创业家族、保险公司和银行等一些组织,股本集中度高,尤其是银行,是公司资本(股本和长期债权)的主要供应者。该种模式公司治理的会计模式应该是:由于资本来源比较集中,所有者可以随时通过对经营者业绩的了解采取有效的措施,即采用“用手投票”的方式决定经理人员的去留,这样会计就要以随时提供经营者履行受托责任情况的信息为目标,以此作为所有者“用手投票”的依据,因而在这种治理为主的公司中,反映受托责任就成为会计的基本目标。

总的来说,两种模式各有所长,都是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然而我们知道,世界上不存在惟一最佳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基于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历史传统和发展水平的不同,这些基本共识在各个国家、各种文化环境中贯彻时会有各自不同的表现形式。对上述两种模式进行一些简单的了解和比较,有助于我们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全面认识,有助于选择或建造更为合理适用的中国公司治理结构。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在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规范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的权责,完善企业领导人员的聘任制度。这是对“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国有企业改革目标的进一步深化,也是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指导性原则。

由于我国证券市场不发达、不完善,股权高度集中,资本市场对经营者的约束不强,所以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既不同于英美持股人主导型,也与德日式的银行主导型有差别,因此会计模式的选择就有其特殊性。从会计目标来看,由于我国没有发达而完善的证券市场、兼并市场和经理市场,股权结构不合理,利用股票市场无法对经理人形成有效的监督。我国公司会计目标应当主要从监督、管理和控制的角度来界定,以促进对经理人员监控和激励的效率。从会计管理体制来说,我国公司利益主体相对集中一些,但社会性质决定了公司的利益主体又趋于社会化,从而在会计规则的制定上,应当以政府为主,并吸收多方利益相关者参加。在会计规范形式上,以严格的会计准则为主,尤其是具体准则,减小准则的灵活性。从会计信息披露看,信息披露应当全面、详细和及时,并且加强非财务信息的披露力度,使得管理和管制主体能充分规范与指导被控制者。从会计监督体系看,由于经理人员掌握了国有公司的绝对控制权,所有者的缺位又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也必须依靠外部注册会计师审查来保证,因此,需要建立一支规模大、素质高、自律机制完善的职业会计师队伍。

会计是一个动态的系统,会计模式的建立和发展需要相互的借鉴和不断创新,我国会计模式的选择更需要吸收各国模式的精华,只有这样,才会促进理论与实践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

优秀公司治理论文(模板18篇)篇三

企业的合理存在在于代替市场,降低交易费用,而公司治理机制又是一种市场化的激励约束机制。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认为,公司治理结构是指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经理人员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及相互间的制衡关系。为降低代理成本,可从如下方面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

1、加强人才储备,培养合适的管理人才。

管理者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应该加强对人才的储备和培训。完善人才选拔制度,尽可能降低搜寻成本,提高选拔的效率和效益。

2、改革激励机制,注重对经理人的长期激励机制建设。

人们已经发现,过多的短期激励收入可能会不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这是由决策的滞后性和短期化行为倾向决定的。因此,运用各种长期报酬手段规避代理人的道德风险,可减少代理人短期内的投资不足和低效,还会激励代理人的长期风险意识和责任感,降低激励成本。

3、鼓励参与治理,增强股东和员工对代理人的监督。

股东直接参与公司治理有两种方式:一是“用手投票”的主动监控方式,比如20世纪80年代以来,德国奔驰、瑞士联合银行等所采用的结构。二是“用脚投票”的被动监控方式,即大股东可以通过抛售股票,影响股价来增加经理人的压力。完善员工持股制度也可激发其约束公司经理权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进行“信息”交流,可以优化企业治理结构,降低监督成本。

4、完善制度建设,强化外部市场及外部监督的作用。

第一,独立董事制度可帮助解决“内部人控制”与“一股独大”的问题。我国的独立董事制度尚需进一步完善:一是要规范独立董事市场的运行,发挥市场的信息披露功能,增强透明度;二是要建立完善的综合市场评价体系,对独立董事的工作及作用发挥等进行评定。第二,银行在企业融资结构中占主要地位,应该充分发挥银行的信息和监督优势,加强对企业的资金运用状况和整体经营情况的跟踪监督,强化银行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第三,公司治理机制必须以良好的市场配套设施、系统的法律和道德体系为基础。不仅要建立充分竞争的资本市场、经理市场,还要建立有效竞争的审计市场等,同时完善第三方如法院、媒体等的监督。

四、结语。

委托代理成本是公司治理成本的主要成分,其最优化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本文仅提供了一种探讨最优代理成本的思路,而最优代理成本究竟如何量化,这是一个值得继续研究的课题。就完善公司治理而言,最佳公司治理机制也不是静态的,它要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并将伴随对人性的发掘和认识而不断向前推进。

【参考文献】。

[1]蔡吉甫、谢盛纹:公司治理与代理成本关系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4).

[2]范勇福:股权结构、大股东行为与代理成本[j].财税金融,(10).

[3]宋力、韩亮亮:大股东持股比例对代理成本影响的实证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1).

[4]王希:国有企业代理成本的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经纬,(5).

[5]李寿喜:代理成本与公司治理结构的逻辑关系[j].现代管理科学,2008(10).

[6]李明辉:代理成本的计量[j].生产力研究,2005(10).

优秀公司治理论文(模板18篇)篇四

公司融资结构,是公司融通资金不同方式的构成以及融资数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股权和债权不仅仅是可以相互替代的融资工具,更是可以相互替代的治理结构(williamson,1988);融资结构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公司治理效率的高低。因此,设计和选择合适的融资结构,充分发挥其治理作用,对现代公司至关重要。

二、公司融资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形成的基础。

(一)公司融资结构决定着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

公司融资结构决定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力量对比和权利配置,是企业各种权利配置的基础,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当企业负债率较低、债权人权利相对较小时,通常外部控制权市场能够有效发挥作用,形成股东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而企业负债率相对较高、债权人权利较大时,债权人会重视内部治理的作用,形成债权人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同时,融资结构的调整,会引起股东、债权人和经营者之间控制权的重新分配和争夺,并促进相机治理机制作用的发挥。企业所有权只是一种状态依存权,并不必然属于股东所有,股东只不过是“正常状态下的企业所有者”。在企业破产清算状态下,债权人是企业的拥有者。债权人的破产清算权将对经营者施加巨大的惩罚威胁,迫使经营者努力工作,停止营造企业“帝国”。因此,融资结构不单是一个融资比例的选择问题,更重要的是资金背后各主体相互依存、相互斗争、共同制衡的权利配置问题。

(二)融资结构决定着公司治理的目标。

公司治理的目标是降低代理成本,而融资决策则是通过确定适当的融资方式,有效调整股东、经营者和债权人之间的代理成本,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约束代理人的行为。随着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经营者逐渐掌握了公司的控制权,由于利益的不一致和信息的不对称,经营者常常会采用多种手段来侵害股东的利益使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如增加自己在职消费、避免风险等行为,特别是在公司拥有较多的自由现金流量时,这种道德风险倾向就会更加严重(jensen,1976)。这就产生了经营者和股东间的代理成本。通过增加负债融资,可以使经营者的这种道德风险得到一定的约束,因为负债的利息需要固定支付,这有利于减少公司的自由现金流量,而且利用负债融资使得公司的控制权是一种“状态依存权”,债权人有可能接管公司而使经营者承担破产成本。但负债融资的利用也为股东侵害债权人的利益提供了机会,如过量发放股利、投资高风险的项目、随意改变资金的使用用途等,增加了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代理成本。因此,融资结构的确定和选择,调和着经营者与股东、股东和债权人之间冲突,影响着两种代理成本的大小,决定着一定时期公司治理的目标。

(三)公司融资结构决定公司治理的方式和程度。

为解决以上代理问题,股东常采用“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方式行使自己的权利;而对债权人而言,则通过相机控制机制、债务本身的激励约束机制以及银行监控机制来实施治理。大额股份持有者可以进入董事会,通过董事会直接选择、监督经营者,直接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和重大决策,检查经营者的工作绩效,即通过“用手投票”方式来进行控制;而小股东只能在证券交易所通过买卖股票,即通过“用脚投票”来进行干预。作为主要债权人的银行,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对借款公司实施控制(gray,)。首先,银行可以通过是否提供信贷对公司施加影响,这一影响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公司其他可供选择的融资来源;其次,在借贷过程中,可以通过法律或信贷合同,要求获取公司的信息、对公司进行审计或直接参与公司决策;最后,在债务公司违约时银行会获得特殊权力,如取消债务公司对抵押品的赎回权、清算或重组,甚至会获得公司的股权。

(四)公司融资结构决定着公司破产清算的控制方式。

当企业出现财务危机或困境时,可通过清算或者重组的方式加以解决。一般而言,债权人愿意选择清算,而股东愿意选择重组方式,这是因为债权人具有优先清偿权,而股东则是清算的最后索取者。公司融资结构的安排对破产企业的控制选择也有决定性影响。如果负债比重大于权益比重,选择清算的可能性就大,反之,选择重组的可能性就大。如果债权人比较分散,单个债权人持有的债权比重相对较小,重组协议达成的成本就高,清算的可能性就大。相反,如果债权人比较集中,单个债权人持有的债权比重较大,达成重组协议的可能性就大。

三、融资结构视野下我国国有企业治理现状分析。

以上理论表明,公司融资结构决定着公司治理效率。然而,这一研究结论的获得隐含着重大前提,即以上研究的企业和银行均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主义企业,均以自身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无需承担就业等政治任务。对于目前正在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国而言,上述条件尚未能完全得到满足。我国国有企业或国有上市公司治理效应低下,主要体现在国有产权主体虚置、股权结构不合理、债务治理效应弱化、董事会缺乏内部制衡、监事会功能偏弱、以市场为基础的外部治理机制发育不全、信息披露不规范等方面。为提高治理效率,我国进行了数次融资制度的变革和融资方式的调整,企业融资结构也发生了显着变化。但由于融资机制不顺,企业治理效应的改进并不显着,主要原因在于:。

(一)融资体制变迁导致企业融资结构具有明显的制度依赖。

我国国有企业融资体制先后经历了财政主导型融资、银行主导型融资和多元混合型融资三个阶段。财政主导型融资体制集中有限的财务资源解决严重短缺商品的供应问题,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公平性。但由于政府制订的计划往往脱离企业实际,企业不能根据市场的需要相机选择灵活多变的融资政策,导致财务运行的低效率,财务行为受到政府的严格管制。该模式必然导致国家财政收入的下降和国家财力的衰竭,很难长期维持下去。为了强化资本结构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约束,从1979年开始,政府开始试行“拨改贷”制度,逐步形成了银行主导型融资模式,融资权回归到企业。而“拨改贷”将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牢牢地捆在一起,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由银行提供,提高了企业的负债率,使国有企业成为“无本企业”,企业与银行间形成一种具有“软约束”特征的信贷关系。企业的“高负债”,导致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债转股”改革,也标志着我国进入多元混合型融资阶段,“债转股”将商业银行对国有企业的债权转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企业的股权,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国有企业的.负担,优化了企业的融资结构,降低了银行的金融风险。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所有权属于国家,作为控股股东的国家只能通过委托代理人来行使其所有权和投票权;而委托代理人在行使投票权时都面临着激励约束问题,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权力责任的不一致,这导致公司的“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股东“用手投票”机制缺乏。

可见,我国国有企业融资结构具有明显的制度依赖,其在强化公司治理方面的作用甚为微弱,国企的独特属性使治理机制难以发挥应有的影响。“高负债”或“股权高度集中”的特点并不是企业在市场化融资机制条件下进行融资决策的结果。

(二)银行管理体制弱化了债权人治理效应。

针对国有企业的“高负债”,银行业自20世纪90年代尝试建立“统一授信、审贷分离、分级审批、责任明确”的授信管理体制,后来又逐步引入客户信用评级体系和贷款风险分类制度,对贷款管理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强。然而,我国银行体制中的特殊制度背景和政治诉求,使得银行难以真正参与债务企业的治理活动。首先,国有企业和大部分银行的终极控制人为国家,国有银行必须配合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定的支持国有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承担着国企经营不善和改制的成本。与此相关,特殊的制度背景使借款企业有恃无恐,因为能够导致企业丧失控制权的破产风险几乎不存在,通过负债进一步巩固其控制权进而获得控制私利就是其必然之选。这反过来降低了银行监督企业经营的积极性,制约了银行在借款企业公司治理中作用的进一步加强。其次,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和借款企业国有股本的产权主体缺位和虚置,造成作为债权人主体的银行没有对公司形成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机制。最后,由于法律方面的约束,在国有企业破产时,银行对其影响力非常有限,《商业银行法》也禁止商业银行成为非金融机构的所有者,这样它们就不能通过直接持有国有企业的股份方式以所有者身份行使权力并对公司产生更多影响。种种原因造成我国国有企业债务融资软约束。

(三)企业破产程序影响融资结构的合理性。

我国原来的破产制度存在相当严重的行政干预色彩,并且职工安置成为主要任务,对债权人利益保护存在诸多不公平。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虽在债权人权益保护上有一定的改善,但也存在一定缺陷。如在破产管理人的选任上,没有赋予债权人任何实质的决定权。《企业破产法》规定,破产管理人由人民法院选任,债权人会议仅有请求法院更换破产管理人的权利;对破产费用,债权人会议只有审查权而无决定权、变更权,这极易损害债权人的利益;而重整制度,已成为不少地方政府和企业逃避银行担保债权的合法方式。由于在重整期间,对债务人的特定财产享有的担保权暂停行使。在担保债权人否决重整计划草案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往往暗中干预法院工作,促使法院依据《企业破产法》做出强制裁定批准通过重整计划草案,使担保权人的合法权益再次受到侵害。对担保权人而言,其收回债权的可能性降低。由于破产法规的影响,企业的“相机治理机制”作用有限,银行只能被动接受重整计划。

(四)资本市场不完善和非均衡性影响外部治理效应。

完善的资本市场会促进企业融资方式的多元化,有利于公司治理效率的提高。我国资本市场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非均衡性特征比较明显,资本市场发展的缺陷影响了外部治理效应的发挥。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存在以下几方面缺陷:一是发展的滞后性,我国改革开放自20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了,而股票市场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才得以面世,在金融抑制政策和银行主导型融资机制的作用下,我国资本市场的滞后发展与经济的高速增长的矛盾逐渐显现出来。二是发展的不均衡性,经过20多年的发展,尽管证券市场已初具规模,但银行借款在社会总融资量中仍占有绝对优势,我国企业90%的融资都来自于银行借款,企业债券和股票融资仅占社会融资总量的10%左右。而且证券市场本身也明显存在“重股票、轻债券”和“重国债、轻企业债”的现象,形成我国证券市场畸形发展的局面。三是发展的不完善性。资本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可以使经营不善的公司充分暴露在投资者面前,股票价格下跌使公司有被收购的风险,从而经营者就有可能丧失其控制权。我国资本市场中,投资者之间在信息的拥有上存在很大差异,信息中包含有大量的“噪音”(black,1986),加上套利制度的缺乏,市场自身不能自动调节价格的波动,由此导致很多背离市场经济现象的发生。

四、优化国有企业融资结构提高公司治理效应的政策建议。

造成国有企业治理低效应的原因很复杂,但融资结构仍是主要原因。公司融资结构体现了公司治理主体的权力基础,决定着公司治理的有效性和经营绩效。我国国有企业融资结构的畸形发展,不仅导致公司资本营运效率低下,而且影响公司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失衡,治理机制难以对管理层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依据融资结构对公司治理的决定作用,可以从优化国有企业的融资结构角度出发提高公司治理绩效。

(一)完善融资体制,促进公司治理改革。

根据我国国有企业治理机制运作环境的特点,可以考虑以下两种措施完善融资体制:一是优化股权结构,如通过增加经营者的持股比例或改善内部股权融资比例,适当降低股权集中度,形成以相对控股股东作为股权治理主体的有利基础;二是调整债权结构,强化债权在公司相机治理中的作用。通过发展企业债券市场,提高直接债权比重和利用大债权人治理功能,形成对公司绝对控股股东的权力制衡和利益制衡;积极引进商业银行的相机治理机制,对企业经营者形成一种负向激励效应,并使企业控制权随着融资结构相机转移,以实现最佳的公司治理效果。发达国家的企业治理经验表明,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的治理效应具有互补性。将公司债权融资的硬约束与股票融资的投票权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相对合理的融资结构对提高公司治理效率是不可缺少的。

(二)继续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强对公司经营者的约束和控制。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的现代公司制度,仅具有现代公司的框架而存在明显的制度缺陷,必须创造条件协调债权治理和股权治理的作用,才能在现有融资结构条件下增进公司治理效率。为此,应进一步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在董事会内部加强监督、制衡机制,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维护公司整体发展;积极培育机构投资者,鼓励其积极参与经营决策,避免中小股东监管软/:请记住我站域名/弱的缺陷,对经理层形成约束力。从融资制度上允许非国有投资者,包括非银行金融机构,在企业融资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推进融资主体多元化。同时,将资本市场的监督功能引入到公司治理改进的程序,以此提高公司的治理绩效。

(三)完善银行产权制度,推动经营市场化。

本应市场化的银企关系一直受政府的干扰,处于畸形发展之中。造成银行被动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软预算约束问题,国有产权结构事实上为国有银行提供了一种“保险契约”,国家承担了全部(无限)责任,应继续完善国有银行的产权制度,积极推行银行主体多元化,破除其制度依赖;重建法人资产制度,由银行财产的企业法人实施对资产的全部处置权,真正成为市场化的主体,按市场原则决策和行动;在法人产权独立的前提下,构建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使治理机制真正实现银行的盈利目标。

优秀公司治理论文(模板18篇)篇五

为了进一步推进公司治理中管理会计的改革与发展,应当十分注重会计系统的环境因素、管理制度的创新及会计信息所具有的内在性质。为此,要对公司治理与管理会计方法进行创新,从而促进公司管理的进一步规范化。

一是有效防止内部人控制问题。公司治理当中的中心问题是怎样激励出资人,如何约束经理人员,让其能够尽可能地认真经营,从而实现其股东价值的最大化。健全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能够有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出现,从而增加管理所具有的透明度,实现控制代理成本与防止内部人控制之目的。

二是要完善企业ceo与执行董事的激励机制。ceo与执行董事的报酬怎样才能与公司绩效相匹配,以达到最佳激励效果,这是公司制度建设受到高度瞩目的重要课题。一般人都会觉得对高级管理人员的短期激励应当以会计盈余作为基础,而长期激励则是以市场价值作为基础。因此,会计盈余计量自然是激励机制的重要环节之一。三是提高公司董事会的有效性,以推进其自身股东责任的实现。在公司治理的实务当中,董事会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真正实现对股东负责的目标,保障公司目标的全面实现,董事会成员一定要全力推动企业的全面成功,并努力成为积极参与者与重要决策的制定者,而这种参与在较大程度上需要有效会计信息。

二、公司治理中管理会计的重要作用一般来说,公司治理中的管理会计主要有如下作用:一是能够提高董事会的有效性及提高股东责任的履行率在公司治理的实际事务当中董事会成员一定能推动公司的全面成功,从而成为积极参与者与各项重要决策的制定者,而这类参与在极大程度上依靠有效管理会计信息。二是能够促进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履行。依据企业契约理论,企业系全部利益主体多缔结的契约,因而公司的奋斗目标不应当只是限制在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还应当考虑到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三是有助于对董事会与监事会进行业绩评价。对董事会与监事会的业绩评估主要是对其自身活动具有有效性的评价,而不是用来判断企业业务决策的有效性,所以这种评估并不是以企业的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作为出发点的,而是立足于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开展评估。

三、实现公司治理和管理会计方法创新的基本思路传统意义上的责任会计主要是为企业管理提供服务的,具备了以分权管理为前提条件,以责任中心为主要内容,运用会计信息以反映经济责任和建立以激励机制为主要目标的特点,其主要内容是对企业内部的各责任单位所承担的责任作出控制、考核和评价,包括建立责任中心、制订责任预算、设立追踪系统、开展反馈控制等等。在公司治理的过程中,股东把资本的控制权与决策权均交给了企业董事会,而董事会又把经营管理权交给了下面的经理层,经理层则又将一部分经营管理权交给了分公司或者事业部,这一层层委托的代理关系不仅意味着对权利进行的分割,而且还意味着对经营管理责任进行的分解。为准确评价各个层次经营责任是否得到了合理履行,就一定要对各个层次的经营业绩作出公正而准确的计量。

一是对责任中心进行扩展。扩展之后,责任中心的最高层次不再是各个分公司或者事业部,而是继续向上扩展到了经理层、董事会及股东。责任中心是一个权责利进行有效结合的内部单位,传统意义上的责任中心主要可以分为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及投资中心,这一分类标准是以各责任中心能够控制的权限为标准的。

在公司治理过程中,股东、董事会及经理层等都是内部公司治理结构的中心,而股东、董事会及经理层的可控权利则是各不相同的,绝对不能简单地依据成本中心、利润中心与投资中心等类型作出分类。之所以把股东单独作为一个责任层次,最重要的是为了约束企业控股股东的行为。董事会作为公司内部的最高权利机关,是一种决策的中心,而经理层则是执行具体进行经营管理的机构,可以说是一个经营中心,对其考核的指标也应需要依据可控性的原则开展设计。

二是责任预算的扩展与报酬计划的落实。责任预算作为是责任考核执行的标准,而报酬计划则是对考核结果实施奖惩的重要依据。责任考核作为责任会计的活的灵魂,应当加强责任考核,一定要预先明确考核的标准与奖惩的标准,所以可以看出责任预算和计划的重要意义。传统意义上的责任会计预算主要是按照公司的全面预算作出分解和编制的。那么,和公司治理适应的责任预算要怎样进行制定呢?为此,一定要确定公司治理的总目标到底是什么。股东至上治理模式主要是以股东财富的最大化为企业追求的目标,只考虑为股东利益服务,而共同利益治理模式则是以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作为追求的目标,也就是坚持为全体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利益服务。在两种各不相同的治理模式之下,因为公司治理的总体目标有所不同,所以责任预算的总体目标也就不尽相同,故而计量的具体指标也会存在差异。

四、结语。

总的来说,公司治理和管理会计相互之间存在着重要的联动关系。公司内部治理的加强与外部治理的合理化导致了对管理会计信息的巨大需求。公司治理中对于管理会计信息的需求促使企业财务工作者和研究者不断对管理会计进行完善和创新,而管理会计的持续更新与变化,十分有利于健全完善公司治理,从而形成一个循环往复和互相制约的系统。开展公司治理不能仅仅考虑到会计信息系统所提供的那部分信息,还应当着重考虑到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所能提供的相应信息。唯有将以上两者相互结合起来,才会有利于公司治理的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吴淑琨.公司治理与中国企业改革[j].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颜敏.公司治理与管理会计创新研究[j].经济经纬,2002。

优秀公司治理论文(模板18篇)篇六

董事在公司以及社会中扮演着独特而又关键的角色。因此,董事薪酬也应获得相应的重要地位。当前关于董事薪酬计划设计与管理的指导思想非常缺乏,尤其缺乏董事激励观念。全美董事协会(nacd)蓝筹委员会认为,公司应该并且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本报告目的不是描述“是什么”,而是:为建立有效的薪酬计划设计指导思想,使它不仅能够吸引并留住董事,而且能够传递期望的绩效并给予奖励。

董事薪酬设计的目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使董事和股东的利益一致。

企业股东无法有效监督公司管理者,他们需要“信托”给胜任的、值得信赖的人为他们完成这项任务。董事作为股东的代理人,使董事与股东二者利益统一起来非常重要。薪酬是实现这种统一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

(二)为股东创造价值。

董事履行职责要求努力工作并且应具备一定才能。多数董事候选人都自愿承担这一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董事经过几十年的商业与社会实践,已经具备特殊的能力;成为董事为他们在公司活动中发挥才能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为董事提供合理、有效薪酬时,股东能够获得董事的良好工作表现,从而提高公司价值。董事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善公司治理并最终提高企业绩效,获得相应报酬。每个企业必须选择合适的薪酬水平和结构,平衡上述两个目的。这是企业董事与企业所有者之间的事情。

二、确定董事薪酬的一般原则。

不同公司因面临的情况不同,需要不同的解决方案。但确定董事薪酬有一般性原则。

(一)董事薪酬应该由董事会决定,并对股东完全公开。

理论上,董事薪酬应该由股东投票决定,但上市公司股权分散的特点决定了不能采用这种方式。董事薪酬必须由董事会决定,虽然这样做存在内在的自决与利益冲突风险。

由于董事自己决定自己的薪酬,因此,董事薪酬计划的各方面应该尽可能客观、公开地进行管理。所有决定必须经得起检验。这就要求完全披露董事薪酬的确定过程与所有要素。

(二)董事薪酬应该与股东的长期利益一致。

[1][2][3][4]。

优秀公司治理论文(模板18篇)篇七

盈余治理是指企业的治理者为实现自身利益或市场价值最大化目标,在会计准则答应的范围内,以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为条件,通过会计估计的公道变更、会计方法的选择运用、交易事项的时点控制以及关联交易的适度调节等方法来达到平衡利润、稳定股价、公道避税等目的。适度的盈余治理是一个公司的财务治理技术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企业治理当局治理水平的体现,但滥用盈余治理则会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新准则的颁布使得传统的盈余手段受到限制,对利润的操纵行为有制约作用,进步了盈余数据信息质量。

二、新准则对盈余治理的限制。

1.取消了发出存货计价的后进先出法。

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均匀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本钱,取消了原来存货发出时可以采用后进先出法的规定,使企业的存货流转得以真实地反映,所有企业确当期存货用度,都以客观的历史本钱反映,加强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消除了人为调节因素。后进先出法在存货发出计价时,是使用最后一次购进的原材料价格计算发出材料本钱。先进先出法则是使用最开始购进的原材料价格来计算发出材料本钱。在两种同时可供选择的计价方法下,当原材料价格下跌时,企业就会采用后进先出法扩至公司的利润;当原材料价格上升时,则改用先进先出法,以此达到控制利润的目的。新会计准则取消后进先出法进步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消除了人为调节因素。

2.部分资产的减值预备一经计提,不得转回。

运用资产减值预备的计提和冲回,达到操纵企业利润的目的,是我国一些上市公司经常使用的手段之一。新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长期投资减值预备”、“固定资产减值预备”、“在建工程减值预备”和“无形资产减值预备”等,计提后不得在以后会计期间内转回,只能在处置相关资产时,再进行会计处理。这一规定遏制了企业利用减值预备的计提和冲回在各会计期间之间调节盈余的企图。

3.扩大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

新的合并财务报表准则所依据的基本合并理论已经发生变化,从侧重母公司转为侧重实体理论。新会计准则对子公司的衡量标准是基于实质上的“控制”而不再是股权比例。母公司控制的所有子公司都应纳进合并范围,包括小规模公司、业务性质特殊的子公司以及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这一变革遵循了实质性会计原则,使得合并报表是对企业团体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信息的真实反映,使企业无法采用以股权比例分离子公司的手段将经营状况不好的企业从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中剔除来粉饰企业团体整体业绩。

4.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以账面价值代替公允价值。

在同一控制下的企业进行合并时被合并方的资产和负债按照原账面价值确认,不再按公允价值进行调整,也不形成商誉,有利于防止企业利用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操纵利润。

三、新准则下盈余治理的空间。

1.新准则有条件地引进了公允价值计属性,使企业盈余治理弹性增强。

我国新的会计准则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等方面引进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现阶段我国并不完全具备采用公允价值的经济环境并且资产评估市场不够充分,在这种情况下公允价值的确认显然很难公允。

2.新准则扩大了借款用度资本化的范围,为上市公司操纵利润提供了途径。

一是扩大了可予资本化的资产范围:原来仅为答应资本化的只有固定资产,而根据新会计准则规定,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是指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资产。这就既包括了固定资产,也包括了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以及投资性房地产等。二是扩大了可予资本化的借款范围:原来仅为专门借款,现在包括专门借款和一般借款。根据规定,假如相关资产的购建或生产占用了专项借款之外的一般借款,被占用的一般借款的利息支出答应资本化。

3.资产减值预备制度的局限性给盈余治理提供了机会。

新会计准则体系扩大了减值使用范围。应当计提减值预备的不仅局限于原先的八项资产、存货,生物资产、建造合同资产、金融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资产等,均应在会计期末判定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相应计减值预备。

4.新准则为企业利用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调节利润提供可能。

与旧规范债务重组收益计进资本公积不同,新准则规定由于债权人让步,债务人获得的利益将直接计进当期收益,进进利润表。在企业无力偿还债务或出现亏损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债务重组,一旦获得债务全部或部分宽免,企业都将会获得利润,财务状况可能会因此而得到明显改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规定以非货币性资产换进的资产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进资产的本钱,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进当期损益。

5.无形资产开发用度处理为企业的盈余治理提供了方便。

旧规范将无形资产研发支出全部计进治理用度,新无形资产准则将企业的研发划分成两个阶段,区分研究阶段支出和开发阶段支出。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进当期损益。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满足一定条件的,可以确以为无形资产。尽管新会计准则对公司的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进行了定义区分。但是,在实际操纵中,由于无形资产研发业务复杂,风险较大,很难明确区分研究和开发的阶段,各企业可以利用研发支出用度化和资本化的分界点的划分操纵利润,达到盈余治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经济科学出版社,.

[2]屈欢,杨世勇.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赢余治理的影响.会计之友.,(6)下.

[3]汪立,李小晗.新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治理及其审计要点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11).

[4]郭长慧.从新会计准则看企业盈余治理.河南贸易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7).

[5]李晶波,蒋昌稳.浅析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盈余治理的影响.中国工会财会.2007,(9).

优秀公司治理论文(模板18篇)篇八

摘要:会计信息失真、资产流失等现象在最近几年时有发生,这除了受到客观因素影响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失衡。在公司治理结构中会计作为连接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管理者三者之间的桥梁,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会计角色能否扮演好,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主要是通过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来实现。

关键词:会计;角色优化;公司治理。

一、前言。

会计在公司治理结构的地位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而日益突出,角色也越来越重要,但是会计角色受到了经济、政治以及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直接决定了会计所扮演的角色能否成功。会计的产生和发展是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步的,在不同阶段会计所扮演的角色与社会经济和企业组织是紧密联系的。现代会计是在现代股份制公司发展成熟后逐步形成的,并直接为现代股份制公司服务。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现代企业的主要特点,公司治理因此产生,在很大程度上现代会计的产生也是因为公司治理的需要。在公司治理结构中会计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相应的也享受一定的权利、承担一定的义务,因此在公司治理结构中会计角色是通过会计地位、权利和义务综合体现出来。

公司治理具有权力配置、权力制衡、激励与约束的功能,其主要目的是保证公司的所有权、控制权得到合理配置,对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管理层相应的权力、责任和利益进行分,使相互之间形成制衡的关系,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使公司的各项制度得到高效运行,最终实现委托人的利益。经营者要受到委托人的严格监督,以保证经营者在行使经营权时不偏离其目标,这样就有效解决了因所有权、经营权分离所产生的利益上的冲突。

在某个会计期间公司通过会计的反映职能来揭示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作为对经营者业绩进行评价的依据,也能够对经营者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准确反映。同时在公司治理中会计的监督职能也发挥很大的作用。公司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都是基于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各项经营决策,而公司的生产经营实际情况是会计工作结果通过数量体现出来的。

会计在公司治理中作为权力与利益的纽带,处在核心的位置,会计人员自身的权利则直接关系到会计的职责和权限范围,对公司的长期发展产生影响。一是会计所实施的责任制度明确了会计人员的责权利。二是为了加强公司管理,保障公司的利益最大化和盈利能力,会计人员要实行责任制制度,这是赋予会计应有的权利,而且对公司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转也非常重要。三是会计责任制的推行体现了除了核算职能会计还具有管理职能,使会计人员管理作用的发挥有了充分的依据,也是公司管理服务优化改革的一个重要途径,明确了会计在公司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赋予会计人员合理的会计权利,能够调动会计人员的积极性,也奠定了公司持续发展的基础。

近些年,一些公司出现了账目混乱失真现象,把会计人员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因此会计必须反思,明确自己的职责所在和应该履行的义务。一是确定合适的核算准则和方法,以适应公司的发展,正确解释会计核算规章制度,使会计制度更加透明。二是根据会计核算规章制度,结合公司的经营情况对具体办法进行适当的补充和修改,使会计人员能够更好为公司服务,提供更加准确的财务信息,为公司经营决策提供依据。三是严格审核会计人员的资质和会计技术职称的管理、评定,与其他部门共同制定会计管理制度,加强相互之间的监督,使会计制度的制定更加严谨并得到有效执行。

为了与公司治理相适应,会计的内容要不断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为了保证股东的控制权得到有效配置和行使而提供相应的决策信息。因为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股东控制权的行使须通过股东大会,所以股东就必须对公司在经营和财务方面的情况有一个详细的了解,才能更好的对公司的预决算方案、经营方针、投资计划等发表意见。选举董事会,就需要对董事过去的履职情况以及经营业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因此会计的内容应包含为股东评价投资决策、预决算的编制、反映董事会履职和经营业绩情况的信息。

二是为保证董事会控制权得到有效配置和行使提供相应的决策信息。董事会是受股东大会委托行使控制权和决策权,向股东大会报告公司的经营情况,对公司发展方向和发展战略进行评价和分析,制定包括财务预算、规章制度、管理层报酬方案等政策,对管理层业绩和公司业绩进行评价,对预算控制体系的具体运作进行监督。因此董事会对诸如管理层的任免、预算管理、绩效考核、会计核算、管理层报酬、财务报告制度、内外部审计等公司一系列制度进行安排,这就需要会计提供相应的决策信息。

三是为管理层控制权的有效配置和行使提供决策信息。管理层是公司治理结构的末端,其受董事会委托执行董事会决策并负责公司日常经营管理。这是会计在公司管理中的具体运用,也是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重叠的部分。

(2)会计方法的优化。

在公司治理中,资本的控制权和决策权被授予了董事会,董事会把经营管理权授予管理层,管理层授予分公司和事业部门部分经营管理权,层层的委托代理关系是对权利的分割,也是对经管责任的分解。为了对各层经营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就需要准确、公正的计量其经营业绩。

一是扩展责任中心。责任中心的最高层次将不再局限在各分公司或事业部这个层面上,而是向上扩展到管理层、董事会、股东层面。责任中心作为一个内部单位把权、责、利、效充分的结合起来。而传统责任中心则根据各类责任中心能够实际控制的权限为标准分类为费用中心或成本中心、投资中心以及利润中心。在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中,股东、董事会和管理层处于核心地位,其可控的权利并不相同,如果仍然简单的划分为费用中心、投资中心及利润中心就不够合理。作为企业的所有者,股东并不实际参与公司的经营决策和控制,而是将企业委托给董事会,作为公司内部的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是一种决策中心,作为公司经营管理的.具体执行机构,管理层是一种经营中心,因此应根据可控性原则设计考核指标并按考核指标对其进行考核。

二是扩展责任预算和制定报酬计划。责任考核是以责任预算作为考核标准和依据,依据报酬计划对考核结果进行奖惩。责任考核是责任会计的核心,必须有一个明确的考核和奖惩标准才能进行有效的责任考核,因此责任预算和计划非常重要。与根据公司全面预算分解而编制的传统责任会计预算相比,和公司治理相适应的责任预算编制首先要对公司治理的总体目标进行明确。以往把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追求目标的公司治理模式,完全为股东的利益服务,而把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追求目标的共同利益治理模式则是把全体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作为服务对象。公司治理的总目标在不同的治理模式下也不相同,责任预算的总目标因此也不相同,导致计量的具体指标出现差异。报酬计划的制定应与责任预算同步,否则的话激励约束作用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使其逃避了经管责任,又对既得利益进行分配。

此外,在建立账务系统、设计责任指标、完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对虽然与公司管理相适应但是建立在各经营组织基础上的责任会计系统进行有效衔接等方面责任会计还应进行不断的优化创新,以便能够适应公司治理以及公司管理的需要。

四、结语。

如何解决存在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主要方法是通过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来实现。在这过程中会计准确定位好自己的角色,认识到在公司中所处的重要地位,服务于公司的持续发展。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的语言,会计不仅仅是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而且在维护公司资产安全、保证公司决策科学合理方面同样发挥着巨大作用。但随着公司的发展和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会计的角色也要随之进行创新优化,以更好地促进公司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3]王久玮.浅析公司治理与管理会计创新[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11).

优秀公司治理论文(模板18篇)篇九

企业的股权无论是相对集中还是相对分散时,企业都会有垄断控制权的参与方,他们凭借自己掌握的权利和信息上的优势,为自己的利益行事,侵犯企业其他利益主体的正当权益,其权利几乎处于无人监督制衡的状态,不利于公司的治理和企业的持续经营发展。所以独立董事的角色就是能够监督和制衡拥有垄断控制权的参与方,打破其垄断控制权状态,抑制其机会主义行为,使其不能随意僭越其权利边界而侵害其他方的利益,使公司这一组织和谐持续发展。另外,孔翔形象地将独立董事比喻成体育比赛场上的裁判,独立董事的职责就是对违规行为进行纠正,保障比赛的顺利进行,郭强、蒋东生()从法人治理的角度阐述,认为独立董事的本质作用是短期合约的裁定人和边际调整人。

主要代表性学者有谢德仁等。谢德仁()基于委托代理理论,提出独立董事的性质是经理人,其本身首先是代理问题的一部分,只有在其与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得到较好解决之后,独立董事才可能成为一种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他认识的逻辑是独立董事是董事会的组成成员,由于董事会仍拥有和行使企业剩余控制权,那么独立董事也拥有和行使企业剩余控制权,这样独立董事就和内部董事一样成为了企业经营者。谢志华(2005)也认为,独立董事在性质上首先是经理人,代理问题的一部分,不具备什么所谓的“独立性”,其是以经营才能方面的人力资本优势加入公司合约而实质拥有企业剩余控制权的人力资本所有者。

2.3独立董事的提升企业形象者角色。

这种观点认为由于独立董事来自于企业外部,他们一般在外就职,担任独立董事只是其兼职工作,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非常有限(多数情况下是一年参与几次会议),相比内部董事和管理层处于信息劣势地位,其几乎不可能挑战处于信息控制地位的内部董事和管理层;另由于企业某些复杂的决策需要专业的经济、管理、法律、会计知识或经验,而独立董事由于信息或能力的限制,他们很难做出独立的判断,更不可能提出反对意见;而对于一些相对简单的业务决策,独立董事又因自己的某些利益受制于企业控制者,故一般选择默许。所以独立董事的最优选择只能是从形式上满足法律的要求,作为公司治理的装饰品,也就是提升企业形象者。

3对各种观点的意义以及存在的局限性思考。

3.1单一监督制衡者角色的意义以及存在的局限性思考。

这一角色在公司治理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笔者认为引入独立董事的一个很重要的作用是弥补了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的一个空白即由股东大会的代理人监事会来监督制衡董事会和管理层,而委托人中的大股东无人监督。其次,独立董事被引入董事会,使得董事会的监督功能得以有效发挥,抑制了“内部人控制”现象,从而也维护了公司及所有利害相关者的利益。再次,因为独立董事与大股东、管理层和内部董事的界限清晰,前者能制衡后者,防止他们滥用权力,减少他们的败德行为。

但是,我们认为只是强调独立董事的监督制衡角色,会有一些问题:过分强调监督制衡者角色的话,就会使独立董事与大股东、内部董事或管理层之间的关系不融洽甚至是冲突,进而使得独立董事被孤立甚至是遭到排斥,结果反而不能发挥监督制衡的作用。另外,如果只强调监督制衡,有可能使得独立董事为了监督制衡而监督制衡,把监督制衡作为目的,结果一些本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避免的监督没有避免,反而导致自身监督制衡的成本较大且效果不好。

3.2经理人角色的意义以及存在的局限性思考。

这一角色的积极意义是它拓深了我们对独立董事制度有效性的思考,启迪我们开始思考独立董事与股东之间可能存在的委托——代理关系,思考独立董事制度治理效应弱化背后的真正原因。同时,它也促使我们更加关注独立董事的经营管理能力,而不是纠缠于独立董事的“独立性”问题,启发我们思考独立董事的另外一个意义上的角色身份。

但同样的,我们认为这种观点也会产生问题。这种观点有可能使独立董事的实际角色与其设立的初衷相违背。独立董事最初是为监督制衡大股东和管理层,协调各个利益主体的权益而设立,但是强调独立董事的经理人角色及其经营才能,就较可能忽视其“独立性”和监督制衡能力,久而久之就会使其依附于大股东或管理层,其也不太可能对大股东或管理层的某些违规行为发表独立或反对意见,这样独立董事和内部董事就几乎没有区别,违背了其设立的初衷。

3.3提升企业形象者角色的意义以及存在的局限性思考。

独立董事的这一角色的一个最大意义就是能塑造企业的形象,传递企业的价值。因为在信息不对称的资本市场上,企业选择独立董事就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公司在由高素质的人士进行治理,公司治理状况是受到高度重视的,公司治理结构很完善,公司高层做出重大决策是有监督制衡。因此,企业是投资者可放心投资的有价值企业。

但是,很明显这一角色有很大的缺陷。首先,它会导致稀缺的独立董事人力资源的浪费,独立董事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本可以为受聘企业的发展做出大的贡献,但由于作为提升企业形象者将导致资源的浪费。其次,如果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只是作为提升企业形象者,那么公司的大股东或管理层的行为就不能受到来自外部独立董事的监督制衡,其行为就可能侵犯外部投资者的权益。

优秀公司治理论文(模板18篇)篇十

董事在公司以及社会中扮演着独特而又关键的角色。因此,董事薪酬也应获得相应的重要地位。当前关于董事薪酬计划设计与管理的指导思想非常缺乏,尤其缺乏董事激励观念。全美董事协会(nacd)蓝筹委员会认为,公司应该并且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本报告目的不是描述“是什么”,而是:为建立有效的薪酬计划设计指导思想,使它不仅能够吸引并留住董事,而且能够传递期望的绩效并给予奖励。

董事薪酬设计的目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使董事和股东的利益一致。

企业股东无法有效监督公司管理者,他们需要“信托”给胜任的、值得信赖的人为他们完成这项任务。董事作为股东的代理人,使董事与股东二者利益统一起来非常重要。薪酬是实现这种统一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

(二)为股东创造价值。

董事履行职责要求努力工作并且应具备一定才能。多数董事候选人都自愿承担这一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董事经过几十年的商业与社会实践,已经具备特殊的能力;成为董事为他们在公司活动中发挥才能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为董事提供合理、有效薪酬时,股东能够获得董事的良好工作表现,从而提高公司价值。董事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善公司治理并最终提高企业绩效,获得相应报酬。每个企业必须选择合适的薪酬水平和结构,平衡上述两个目的。这是企业董事与企业所有者之间的事情。

二、确定董事薪酬的一般原则。

不同公司因面临的情况不同,需要不同的解决方案。但确定董事薪酬有一般性原则。

(一)董事薪酬应该由董事会决定,并对股东完全公开。

理论上,董事薪酬应该由股东投票决定,但上市公司股权分散的特点决定了不能采用这种方式。董事薪酬必须由董事会决定,虽然这样做存在内在的自决与利益冲突风险。

由于董事自己决定自己的薪酬,因此,董事薪酬计划的各方面应该尽可能客观、公开地进行管理。所有决定必须经得起检验。这就要求完全披露董事薪酬的确定过程与所有要素。

(二)董事薪酬应该与股东的长期利益一致。

股东有替代对某一公司持股的选择,并在不断寻找能为自己的资本带来合理回报的替代投资机会。多数董事薪酬计划明显不能体现与股东目标的一致性。现在,一些典型的董事薪酬包中,主要部分是以承认董事雇员身份的薪水形式给付,开会费完全基于到会次数,退休金计划则完全取决于任职期限。换句话说,多数薪酬计划没有与是否实现股东的目标挂钩。

原则上,如果股东对董事绩效感到不满,他们可以投票改选董事或提名新的董事。但是,多数人认为,使股东与董事的目标一致主要不应该通过“大棒政策”。

更好的工具是股票所有权。以股票,而不是现金或福利形式支付薪酬能够实现向绩效薪酬转化,使董事薪酬直接与他的委托人―――股东挂钩。这是最优的薪酬支付方式。

(三)董事薪酬的目的应该是激励董事行为。

董事应该具有一种超越个人薪酬的责任感。薪酬是其努力行为的补充。薪酬也许不能对所有董事具有激励作用,但肯定能够激励某些董事。即使他们的薪酬不能奖励其绩效,这些董事仍然总会在开会之前阅读会议材料、提出发人深省的问题、使他们处理的每个任务创造价值。

(四)董事薪酬应该体现董事花费的时间与精力。

董事将有价值的技能与经验运用到工作中,花费的时间与精力通常具有很高的机会成本。设计董事薪酬计划时,很重要的是要考虑董事的可能替代机会,正常年份履行董事义务需要花费的时间,总薪酬(包括任何正面与负面无形价值)中有多少与预期承诺一致。

(五)董事薪酬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而不应该分解为各个要素确定董事薪酬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先确定现金薪酬―――通常是雇员费与会议费,然后逐渐加上其他薪酬要素,例如授予股票以及退休金计划。另一种是确定适合的总薪酬水平,然后再按各薪酬要素进行最优分配,以实现董事薪酬计划的目标。

第二种方法较好,它能更好地确定薪酬总额,并能更好地使用预期花费的总资金。

三、董事薪酬管理的最优实践。

根据董事薪酬确定原则,探索董事薪酬的“最优实践”,必须回答薪酬确定的方式、效果以及薪酬本身等问题。具体对应关系见表1。

(一)确定董事薪酬的方式。

任何董事薪酬计划的信誉取决于其是否彻底、完全地披露薪酬的确定方式。

表1董事薪酬原则、实践及解决的问题原则最优实践解决问题。

1.董事薪酬应该由董事会决定,并对股东完全公开。

2.董事薪酬应该与股东的长期利益一致。

3.董事薪酬的目的应该是激励董事行为。

2.董事会应该为每个董事设立目标股权,并规定达到目标的期限。薪酬效果。

4.董事薪酬应该体现董事花费的时间与精力。

5.董事薪酬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而不应该分解为各个要素。

3.董事会应该确定各种形式董事薪酬的合意总价值。向董事支付多少薪酬。

2.董事薪酬应该与股东的长期利益一致。

4.董事会应该完全以股票(股票比例占50%到100%)和/或现金形式支付董事报酬;削减现行福利计划,避免建立新的计划。

5.董事会应接受下列政策:公司不得雇用董事或董事的公司为企业提供专业服务或金融服务。

如何向董。

事支付薪酬。

设计董事薪酬计划的挑战在于内部董事与外部董事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外部董事需要自己确定薪酬水平,自然有利益冲突。内部董事通常不因在董事会任职而获得额外报酬,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但是由于与董事会外部成员之间存在潜在的互惠关系,因而有间接的利益冲突。如果作为内部董事的ceo与其他高层经理反对,外部董事不可能提高他们的薪酬。同时,这些关键内部董事的薪酬也需要外部董事批准。

按照“董事薪酬应该由董事会决定,并对股东完全公开”的原则,建议最优实践一:董事会应该建立一种机制,使董事能够以审慎、客观的方式确定薪酬计划。具体步骤如下:。

1.安排职责。确定董事在设计、监督董事薪酬计划过程中发挥的主导作用。这个工作由外部董事完成,分派职责的标准是经验、专长和判断能力。

2.确定董事需要完成的工作。这个任务可能取决于全体董事会。负责董事薪酬的委员会对董事会就董事的工作时间、注意力、专长和判断能力等要求的了解越明确,越容易设计一个提供适当激励与奖励的薪酬计划。

4.确定股东的'职责。就董事薪酬问题给每个股东一个投票权,是不现实的。但是,董事是股东的代表,由股东选举产生。因此,股东有理由要求薪酬计划使董事的利益尽可能与股东的利益相统一。其次,由于允许董事自己设定薪酬存在明显的利益冲突,因此,股东的参与必将增强董事薪酬的可信度。有些公司可能会指定1-2个董事会成员就董事薪酬计划与股东进行沟通。

5.规定特定职责的额外薪酬。根据法律,同一公司的董事应该有相同的义务;根据常规,同一公司应该根据其承担的义务向董事支付等额报酬。但是,每个公司如何设计薪酬计划,差别很大。有些公司向董事支付一笔薪酬,酬劳董事承担的所有活动,包括常务委员会安排;多数公司则向董事支付两笔薪酬,包括基本薪酬与从事董事会或委员会活动的额外薪酬。不论哪种情况,所有公司都必须制定特定工作职责的额外薪酬政策。特定工作职责与额外薪酬应该由全体董事会或负责董事薪酬的委员会批准。

6.使用比较数据,利用外部顾问。负责董事薪酬的委员会必须确定如何使用其他公司的比较数据――不论这些数据是公开发布还是由外部顾问提供。具体来说,委员会必须决定如何确定公司董事的参照群体:使用与评估高级经理薪酬同样的参照群体,或是基于董事候选人通常比高级经理更广泛,从而使用更广泛的参照群体?委员会必须决定是否利用外部顾问。如果需要,应该由谁负责甑选顾问,是否应该利用帮助设计公司高级经理薪酬计划的顾问。

8.让所有董事都参与。应该让所有董事,包括首席执行官,都参与到确定董事薪酬中来,从而将潜在利益冲突减少到最小程度。运作过程中必须规定作为整体的董事会与负责董事薪酬的委员会,以及负责评估董事会的委员会之间的关系。

(二)提高董事薪酬计划的效果。

“董事薪酬应该与股东的长期利益一致”和“董事薪酬的目的应该是激励董事行为”两个原则与确定董事薪酬计划的效果有关。这两个原则指出了董事大量持股的必要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公司应该采用最优实践2:董事会应该为每个董事设立目标股权,并规定达到目标的期限。

让董事持股同时适当限制再销售股票,是使董事的物质利益与股东利益直接挂钩的最佳方式。如果董事薪酬直接取决于公司的年度绩效,董事必然只关注短期目标,董事持股能够避免这种现象。董事大量持股能够重塑当前多数董事薪酬计划缺乏的“激励”机制。即使物质激励对不同董事的作用不尽相同,或者物质激励本身不足以保证董事会更好的运转,但从大量的统计、案例来看,这种激励的确开始在董事会中发挥作用。

有证据表明,设定董事持股的目标能够有效地增加董事持股。但到目前为止,公司没有强有力的指导准则确定应该如何为董事设定最小持股目标。有些公司将持股额定为董事基本薪酬或总现金薪酬的5倍,并规定在五年内实现。尽管这一水平高于现行实践,但是它仍然不足以保证董事在敌意收购时保持中立。一项计算表明,为了达到上述“中立”目的,董事持股额至少应该是董事总薪酬的10倍。对于《财富》500强企业,这一持股额大约相当于$600,000。统计表明,董事持股额超过$100,000能够保证董事的有效性,如果超过$200,000,则效果更加显著。

(三)为董事支付合理的薪酬水平。

“董事薪酬应该体现董事花费的时间与精力”和“董事薪酬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而不应该分解为各个要素”两个原则与确定应该向董事支付多少薪酬有关。这两个原则要求最优实践三:董事会应该确定各种形式董事薪酬的理想总价值。

董事薪酬总水平应该能够吸引、留住、激励具有公司需要背景与技能的个人。确定董事薪酬总水平应该考虑董事的心理价值与其他无形福利。尽管难以量化这些无形价值,但是他们是董事薪酬中一个重要部分。董事薪酬制定者应该知道董事职位的无形价值如何与其他机会(包括增加或减少公司声誉的因素)相竞争。

有多种确定公司董事适当薪酬水平的方式。一种方式是进行董事薪酬(包括股票给付价值与福利)市场调查,确定与适当基准或系列基准相比后得出的理想薪酬包总价值。另一种方式是估计董事的时间价值,根据董事从事各种工作花费的时间确定薪酬。实际上,大公司通常采用第一种方式,而小公司通常同时采用上述两种方式。目前这些方法主要考虑现金薪酬与单个福利计划的存在,而不是考虑薪酬包的总成本。

也可以与每个董事协商建立个性化的薪酬水平。但实际上很少这样做,除非是特殊情况。一般地,所有董事应该获得公平薪酬。

(四)董事支付薪酬的方式。

“董事薪酬应该与股东的长期利益一致”原则为如何向董事支付薪酬提供了指导。这个原则要求最优实践四:董事会应该完全以股票(股票比例占50%到100%)和/或现金形式支付董事报酬,削减现行福利计划,避免建立新的计划;和最优实践五:董事会应该接受公司不得雇用董事或董事的公司为企业提供专业服务或金融服务等政策。

1.支付股票替代现金与福利。以股票形式支付董事薪酬是一种增加持股的强有力工具。董事应该用自己的资金购买股票,为董事提供一种简单、直接的方式,使其获得大量股票。市场对这种方式的反应比较有利。

奖励期权是向董事支付股票的常见方式。但一些薪酬专家担心向董事支付大量激励性股票期权,会使董事的判断倾向短期财务绩效。另外,如果股价已经严重低于期权价格,则股价继续下滑对董事的实际价值影响不大,但是投资者将继续遭受损失。

任何持股目标应该是持有股票而不是股票期权。如果辅之以股票保留计划,股票期权计划能鼓励董事将大量投资用于公司股票,并(如果公司的业绩良好)有助于董事获得可观的长期收益。

目前,不存在确定董事薪酬中应该有多大比重是股票形式的科学方式。

2.董事的福利计划。董事退休计划、向慈善团体转让、董事遗产捐赠、免费产品与服务等福利计划是很好的。其中有些对于公司是税收有效或成本有效的,因此一种意见认为应该根据效率提供这些福利。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计划将使股东与董事利益一致。实际上,慷慨的福利计划如果对管理者构成挑战,会鼓励董事反对有益于股东的行为。如果享受福利之前必须满足一定服务期限,则上述情况更可能发生。

近来,现金导向的董事退休计划的数量激增,医疗与福利津贴有少量增加,还有各种各样的行业福利,包括董事及其配偶与子女的旅行津贴;多数美国汽车制造商提供的汽车;多数美国零售商提供的购买折扣。所有这些类似雇员的福利造成依赖风险。

如果董事退休计划以及其他与董事会服务无关的津贴是为了向董事在其服务期限内提供补充收入,更好的方案是废除这些计划,增加董事薪酬,强调股票所有权。

(四)强制披露董事薪酬全面信息信息披露也需要非常关注。它是使隐含冲突过程合法化的途径。

由于董事处于制定与批准自己薪酬的异常位置上,这就要求完全、准确的信息披露成为检查高层经理薪酬的唯一机制。股东发现董事在确定自己薪酬时滥用职权后能够替换他们,这必须以股东拥有充足的信息为前提。因此,董事会应该在委托投票书中完全披露确定董事薪酬的哲学与过程以及各薪酬部分的价值。

现行实践远未达到理想状态,尽管近年在高层经理薪酬的信息披露方面取得进展。1992年,证券与交易委员会(简称证交会)修改了高层经理薪酬的信息披露规则,要求详尽披露事实。但未对董事薪酬信息披露规则做任何修改。因此,董事薪酬的委托披露仍然是分散、不完整的。委托投票书关于董事薪酬披露通常包括公司支付董事会与委员会薪酬数额的叙述,上一年董事会与主要委员会开会的次数,主要委员会的成员,参加会议不足75%的董事姓名,以及费用是以现金还是股票形式支付。还要求描述持股计划,董事福利计划,董事个人与公司签订的咨询协议。委托披露的另一部分则说明每个董事拥有的股份,只有少数公司列出延期支付薪酬计划的股票单元。

利用这个信息并假定实际出勤水平,通过适当的运算,可以勾画出董事薪酬水平与如何付薪的图景。但这一图景充其量只是素描,通常缺失的信息是每个董事实际获得的报酬数额;明显缺失的信息还有福利估计值。

公司应该开始改进外部董事薪酬的信息披露,与高层经理薪酬的信息披露保持一致。具体说,公司应该在委托投票书中包含:

1.报告。包括解释董事薪酬计划的哲学与目标,衡量实现这些目标的方式。报告应该由全体董事会成员或负责董事薪酬的全体委员会成员签名。报告应该描述董事薪酬的所有要素――包括总薪酬、各类股票奖金与转让的股票期权、退休计划、慈善奖励,以及其他安排、费用、支付款项或津贴,并简要描述开发与评估董事薪酬计划的程序。

2.综合表。概括各种形式董事薪酬的价值,包括现期支付与延期支付的现金总额、支付的股票价值,以及福利与支付给董事或董事的公司的专业费用的现值。每个公司应该根据每一福利要素与股票薪酬选择计算方法,描述这种方法,并坚持使用这种方法。

3.每个董事持有的股票。包括直接拥有的股票份额,受限制的股票份额,延期支付薪酬的股票单元,以及以上三类的总额。此外,法定与非法定股票期权的份额也应该报告。

4.在“聘为顾问的董事”报告中描述支付给每个董事或董事的公司的费用数额,并陈述公司为什么保留董事(或董事的公司)为公司提供服务,能够最大程度的满足股东利益。

优秀公司治理论文(模板18篇)篇十一

从主体层面上分析,我国的企业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相当一部分企业的领导者的管理理念中根本没有内部控制的概念和地位,在他们看来,内部控制是抽象而又不切实际的东西,获取经济效益才是企业获得发展的本源。经笔者调查,绝大部分企业对有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人员的安排、经费的投入等事项没有明确的计划和规划,还有一些企业因为内部控制需要消耗成本而放弃内部控制,以求增加短期效益。此外,作为参加内部控制的主体,企业的员工、管理层、治理层、审计委员会成员的专业素质不高,对内部控制的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固,在内部控制上又没有丰富的经验。

从客观层面上来讲,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和缺乏对内部控制关键点的把握成为限制内部控制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大多都没有专门的部门来统一领导和布局,导致企业内部很多单位职责划分不清、人员冗杂、效率低下,导致内部控制的规定成为一纸空文。若想内部控制取得良好的效果,企业应该在内部控制的关键点实施控制程序,而当前很多企业在关键点毫无作为,关键业务流程疏于控制,导致企业内部控制流于形式。

在会计处理上,很多企业的会计报表由于会计处理的疏忽而丧失准确性,如果相关的审计机构和注册会计师没能够发现会计处理上的疏忽或者重大错误,那么将会给公众带来很大的损失。贵州茅台曾经多次通过预收账款来调节和安排各期的收入,从而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并且其中层管理者的年薪经常发生巨大变化,这使得贵州茅台的会计信息质量令人堪忧。在实际的会计处理中,这种现象非常常见,很多企业都会通过会计核算方法、资产摊销方式、费用的超额抵扣来调节和操控利润,使得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大打折扣。

在会计信息的披露上,许多企业对会计信息披露持有抵触情绪,在披露的过程中表现出披露信息不准确、披露不充分、披露态度不积极、披露的形式不规范等等问题。真实性是对会计信息的最基本要求,这也是会计信息披露应该遵守的原则,但是很多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为了营造企业盈利的假象或者出于维护企业形象的目的而进行会计信息造假;当前我国很多企业也不能够完整而充分地公开相关法规规定的应该公开项目,对于募集资金的使用状况、投资项目的收益以及公司利润的形成情况都遮遮掩掩、避重就轻甚至背离.真实,大多数公司在财务报告中都会大力宣扬对自己有利的方面,从而转移投资者和公众视线,掩盖其会计信息存在缺陷的地方。在我国,会计信息披露尚处在强制披露阶段,很多公司将信息披露作为一种不得不承担的义务,在披露的过程中态度不主动、行为不积极,披露的财务信息只是为了敷衍而进行,由此可见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考虑到内部控制并不是唯一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为了更好地通过内部控制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二者之间的关联性,我们引入公司的规模、财务会计核算特点、企业交易的形态以及作业类型作为关键的控制点,实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1.企业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内部控制的质量和效果。就我国的'情况而言,规模越大的公司其经济发展状况越好,在组织结构、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的建设上比较健全和正规,并且具有中小企业无法比拟的社会影响力,因此其承担的社会责任和道德相对来说比较重。所以,规模大的公司对内部控制和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会比规模小的公司要高得多,所以,在研究会计信息质量和内部控制之间的联系时,应该考虑公司规模的影响。

2.企业和信息使用者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一些公司在会计信息处理上会违规操作,提高盈余,弄虚作假,尤其是在企业面临债务契约规定的条件时,会更有倾向通过会计造假来操纵利润、提高盈余,欺瞒债权人和公众。在实际的内部控制中,内部控制人员可以通过资产负债率来控制债务契约对盈余管理的消极影响。

3.公司的声誉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声誉可以以最低的成本完成企业的各项交易,并且能够良好地维持交易秩序。我国法律规定,如果公司连续两年严重亏损,经营业绩严重下滑,那么就应该给予这些公司特殊处理,给投资者和债权人一个提醒。这个时候,被特殊处理的企业为了提高经营业绩,改善企业声誉,显示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就会产生操纵会计利润、进行会计信息造假。所以,对于内部控制和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应该重点放在这些企业上。

4.不同行业的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要求以及内部控制的重点都不尽相同。企业所处的行业不同,那么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和外部环境就不同,企业的战略和计划也不同,对于企业来说取得市场地位的关键因素也大相径庭,大众关注在企业的重点和方面也因行业的不同而具有很大差异,因此,对会计信息质量和内部控制的要求也很具有很大差异。

在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以实现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内部控制质量评价体系应遵循的几个原则:一是成本-效益原则,任何一个企业的资源都是有限的,这就决定了企业分配给任何一项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资源都要考虑到效益问题,企业应该将有效资源发挥到最大效益的内部控制环节之上,使得内部控制发挥最大效益,这就需要企业找准内部控制的关键点;二是企业建立的内部控制体系应该具有实用价值,企业所选择的控制指标应该能够评价会计信息质量,并反映内部控制效果,使得每一个选择的指标都能达到应有的效用,在具体选择过程中,根据《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的覆盖范围,考虑指标的全面性和显著性的同时兼顾指标的现实可获得性和有用性。

参考文献:

[2]赵东方张莉:基于执行的内部控制体系构建之探讨[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5.

优秀公司治理论文(模板18篇)篇十二

1.1业务费用支出方面。

财务资源是商业银行经营和创建利润的重要支持与保障,通过对财务资源的优化配置促使银行价值最大化,是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近年来,a行的费用核算办法按照总行要求,保持费用配置政策稳定,采取成本收入比配置机制控制费用上限。a行费用支出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总行按照成本收入比配置费用预算的办法操作性不强。总行按照一定的'成本收入比进行核定,但计费收入中的内部资金损益在报表中不反映,其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有待于进一步核实,核定的费用指标与实际经营业务发生有差异,形成费用结余,造成支出浪费。

(2)费用划分上“重业务,轻内控”,容易导致内控部门监督真空。内控部门受费用指标约束,对可控项目导致监督缺失,原则是“钱在哪儿,人在哪儿”,这种鞭长莫及,隔靴挠痒现象,加大了银行的执业风险。

(3)年终费用有较大结余,造成突击花钱。由于费用指标宽裕,到了年终就突击花钱,支出的合规性和真实性被谈化。

1.2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方面。

从开始,中央各部委就陆续下发文件,要求清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a行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省级平台贷款占比较高,占比75%。按贷款行业投向而言,主要集中于交通运输行业,占比78%。其中多数企业均未发行股票上市,其主要资本构成除自有资本以外,主要通过银行借款、债权融资和财政拨款,导致资产负债率偏高,多数在70%以上。在实际操作中,对于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的管理力度不够,已有的资产远远不能偿还贷款资金。以陕西省高速公路建设集团公司贷款为例,对a行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以下问题:

(1)负债总额大幅上升,资产负债率偏高;

(2)负债、担保总和大于总资产;

(3)后续还款能力有限;

(4)公路收费政策收紧,公路项目前景不容乐观。

交通运输部、发改委、财政部、监察部、国务院纠风办等五部门联合下发通知自206月20日至5月31日将开展收费公路违规及不合理收费专项清理。《通知》已明确将降低偏高的通行费收费标准全面清理公路超期收费、通行费收费标准偏高等违规及不合理收费坚决撤销收费期满的收费项目。因此陕高速等交通运输类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还本付息压力在今明两年就会显现。如果未来随着信贷收紧、公路收益下降高速公路的发展链条可能会断裂那么a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将面临很大风险。

二、对策与建议。

2.1优化职工薪酬结构。

金融企业应积极探索差异化薪酬激励模式,实践分类管理理念,提高薪酬市场竞争力;严格执行薪酬政策;高管薪酬分配制度应透明;个别金融企业薪酬应与效益联系紧密。

2.2完善业务费用支出结构。

建议完善费用配置考核办法。加强对预算执行的检测,建立与预算管理相适应的考评体系。针对各营业机构、各业务部门、机关管理部门等层级,制定细化的考评体系。建议银行系统遵循真实成本的原则,合理配置财务资源。按照“授权有限、相互牵制、逐级审批”的原则,各项费用开支要求一是必须按程序按授权逐级审批,严禁通过拆分单笔交易或事项来规僻权限限制;二是按照问责制的要求和总行最新的防范风险精神,在报销制度上实行“负责人三签制”。

2.3加强银行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

的信贷风险管理第一,妥善处理债务偿还方式。一方面,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存量债务,要按照协议约定偿还,不得单方面改变原有债权债务关系。另一方面,要抓紧落实有关债务人偿债责任,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等要抓紧制定偿债计划,明确偿债时限。对于问题贷款,要保证利息偿付顺畅,并通过分期还款计划逐步压缩贷款规模。第二,加强银行业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信贷管理。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严格落实借款人准入条件,按照商业化原则履行审批程序,严格执行信贷“三查”制度。即:贷前调查、贷款审查和贷后检查。密切关注项目进度和资金运用状况,确认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用款主体和贷款用途。

优秀公司治理论文(模板18篇)篇十三

摘要:

信息时代企业竞争压力较大,为了保证企业长期稳固发展,内部管理与控制成为了企业面对挑战的关键因素。企业的内部控制包括企业信息安全控制,财务信息管理以及企业人员控制等几个方面。会计是财务控制管理中非常重要的参与人之一,会计信息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财务稳定与安全。因此,本文首先探究企业内部控制中的主要手段与原则,并进一步解读会计信息质量,进而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优秀公司治理论文(模板18篇)篇十四

会计信息与公司治理结构之间有着积极互动的关系,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被现代企业当作增强经济活力、提高经济效益的基本手段,其核心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条件下产生的委托代理关系,或者说股东和董事之间的信任关系。会计作为“当今公司治理结构的语言”,日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一、基本理论。

会计信息是指企业所收集的有关企业财务运行状况、特征及其变化的数据资料经过加工整理而形成的有价值的经济信息,是在一定的准则下,真实、公允地反映一个公司经营成果的`资料。会计信息在经济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企业各相关利益集团进行决策,反映企业管理层经营管理责任履行情况,企业加强和改善经营管理的重要依据。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更是对公司进行监督的有力保证,是影响公司行为和保护潜在投资者利益的有力工具,有助于吸引资金,维护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也有助于完善经理层的激励机制。

公司治理是指通过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或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性,从而最终维护公司各方面的利益。公司治理是合约当事人(包括股东、债权人、经理人员、工人、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依据法律和合约规定,对公司经营活动行使各自的权力,从静态上看,公司治理表现为公司决策权力的分配结构,从动态上看,公司治理表现为决策权力分配的调整过程。

会计信息通过其披露机制所提供的透明的信息促进公司治理的效率的提高,同时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可以改善会计信息质量、防范会计信息失真,也可以避免因忽略会计信息本身所具有的经济后果性,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屡禁不止的情况。会计信息与公司治理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影响关系。

1.会计信息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会计信息系统处于公司治理这一制度环境下并受其影响,不同的公司治理环境下存在不同的会计信息系统。公司治理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会计的价值取向和利益取向,影响到会计政策的选择以及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方式,进而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单从会计信息供应链来看,会计信息是从公司管理当局控制下的专业会计人员开始的,历经董事会、监事会、外部审计师,最终得以向公众披露。就逻辑顺序而言,会计人员提供会计信息,外部审计师提供审计意见,他们是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源头。而实际上,若将会计信息供应链置于公司治理这一制度环境中,可以发现,符合一定质量的会计信息与公司治理中的管理当局、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监事会的责任和作用密不可分。因此,公司治理的健全与否直接制约着会计信息的质量,规范有效的公司治理是高质量会计信息的环境保证,要重塑会计诚信,就必须依靠公司治理的不断创新和完善,而不仅仅是依靠会计改革本身。

三、结论。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宏观调控还是微观管理,会计信息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资本市场的有效程度和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对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制度体系,其健全与否直接影响着公司与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会计信息与公司治理二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其在功能上具有协同一致性。针对目前我国公司治理中存在的股权失衡,缺乏有效监管,致使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不及时、不充分等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改善股权结构提高独立董事地位,建立有效的约束与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利益相关者的作用,完善会计制度等方式,既利用会计信息来促进公司治理,又通过公司治理来积极引导会计信息,保证会计诚信,最终为企业的快速和可持续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优秀公司治理论文(模板18篇)篇十五

企业内部控制,需要做到真实,透明,科学有效等几个方面,才可以保证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稳步发展。对于企业内部控制而言,有几个方面是必须要进行重点管理与控制的。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企业的财务状况。财务部门主导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实力,如果财务出现任何状况,就会直接影响整个企业的发展。而财务部门中,会计是财务部门的管理核心,会计的能力与信息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财务的发展与稳定情况。因此,在进行企业内部管理与控制的过程中,一定要进行会计信息质量的分析与保证,从而保证企业内部控制的合理性。此外,企业的人员管理与企业文化管理,也是企业内部控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总之,企业内部控制影响因素较多,需要慎重处理。

会计信息质量在不同的层面定义会相对不同,但是,总体上分析可以认为会计信息质量中,包括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真实性以及可靠性等等。那么,对于会计信息质量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首先,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分析;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主要是表现在其信息符合当前国家经济管理的基本需求,对于企业在会计信息加工与处理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考虑会计信息需求的的不同特点,从而保证企业内部各方面对于会计信息的相关需求。因此,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有两大基本标准:第一,会计信息质量的预测价值;预测价值表示在对会计自身的过去评估,现在以及未来的预测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这些元素会直接影响预测与评估决策。第二,会计信息质量的反馈价值;反馈价值就是在预测价值的基础上,进行后期的评估与核实纠正,对于使用者的维持和策略改变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会计信息的预测价值以及反馈价值都是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其次,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分析;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要求信息必须真实可靠,对于会计的信息可靠性而严,要满足对于计量要素定义的需求,会计报表上反映的各项指标都需要满足质量特征,并且确认不会对用户进行错误引导。此外,报表中的数据不可以出现误导,遗漏。财务报表反映了企业的财务收支情况,核算内容必须以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的进行业绩考核。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是灵魂,也是基础,代表了会计的本质属性。

最后,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分析;真实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属性,也是确保其发展的基础。其中,对于经济活动包含的经济内容而言,没有真实性就会造成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减弱,从而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对于企业以及公众都是一种极大的负面影响,损害了相关者的利益。但是,对于真实性的理解而言,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和动态性,这也是会计信息质量真实性的一种侧面解释。在不同的角度或者立场上,真实性的解释就会有不同的倾向性,这是可以包容的真实性结果之一。此外,相对性和动态性也是可以理解的。

第一,企业内部控制需要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企业内部控制,需要财务部门的协调发展与稳定。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重点保证了财务部门的稳定性。内部的管理与控制措施中,财务部门的内部管理是重中之重。因此,需要保证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从而保证财务部门的稳定发展。

第二,企业内部控制需要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可靠性对于企业内部管理与控制而言,更加具备重要的意义。可靠性保证了在进行财务决策以及市场成本核算的过程中,可以确保运营中提高成功率,从而减少风险。

第三,企业内部控制需要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真实性是企业内部管理与控制中,最为重要的关键。如果缺乏真实性,那么无疑将是最大的漏洞与威胁。例如,企业在新一年的财务预算的过程中,如果缺乏真实的财务报表,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也无法得到保证,那么就会造成危险的增大。因此,企业的内部管理与控制的过程中,一定要进行合理有效的真实性的保障。即便在真实性具备动态性以及相对性的特征,但是也一定要确保企业的预算与相关的核算过程中,实现统一化的标准。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而探讨了会计信息质量的几个主要标准与影响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探究。企业内部控制需要保证内部管理与控制的几项因素能够完善稳定的发展。财务控制与管理,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因此,确保企业财务部门的稳定,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那么,对于企业而言,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王颖。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技术开发,

[2]范鑫。我国管理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审计与经济研究,

[3]余晓丹。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课程关系探讨[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优秀公司治理论文(模板18篇)篇十六

众所周知,会计的基础功能为反应与监督,财务报告是会计信息的主要载体。从资产负债表的内在逻辑看,资产端主要反应的是企业的内外部投资情况,负债权益端则反应了企业实施内外部投资的资金来源构成。纵观企业投资与会计信息,财务报告连接会计信息质量与投资效率,会计信息质量通过财务报告反应,投资效率以会计信息质量提升而不断优化。从投资效率不断提升角度出发,企业应不断改善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以为报告使用者提供正确合理且充分的决策依据。

一、影响投资效率的主要因素。

(一)信息对称性。

从投资角度出发,基于投资项目和金融投资的专业性,信息不对称是客观存在的。资金需求方与资金供给方的信息不对称是影响投资效率的主要因素。企业作为项目投资的筹资方,债权人与中小投资者作为企业资金的提供方,在对项目的信息掌握方面,存在较大的不对称性。这种不对称性将直接影响投资效率,一方面企业为取得投资,可能突出反应项目信息的优势方面,而弱化或忽略劣势方面信息反应,造成投资者承担较大风险,另一方面投资方为降低投资风险,可能人为对项目信息质量打折处理,提高资金使用成本,造成企业承担较高的资金成本,可能导致企业投资失败。

(二)代理关系。

代理关系是现代企业治理难题,由于企业股东和管理层的利益需求不同,可能造成企业投资效率低下。对于企业股东而言,利益需求主要集中于尽早收回投资,实现较大的投资收益。而对于企业管理层而言,利益需求主要集中于增加企业扩大再生产投资,以降低经营管理风险。股东与管理层产生不同的利益取向,企业的投资效率难以提升,往往由于股东急于收回投资而错失好的投资项目,也可能因为管理层盲目扩大规模而投资了劣势的项目,形成投资效率提升难题。

(一)促进投资估价决策正确。

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可以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难题,提升投资估价准确性,促进投资效率提升。当前,我国企业会计准则逐步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同时结合我国国情,更符合企业的宏观需求。企业会计核算除力求反应企业经济活动情况外,通过减值准备、公允价值等会计专业判断和计量基础的引入,将企业的.未来发展融入企业财务报告中,使得会计信息的容量更大,更能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帮助投资者对投资进行准确估价,实现投资与筹资双方信息对称,促进投资效率提升。

(二)促进各方利益有效保障。

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可以有效解决代理关系难题,保障各方利益均衡,促进投资效率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将促进企业治理水平的不断提升。股东可以通过财务报表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同时,财务报告附注列示内容的逐步深入与清晰,也为股东创造了直观了解企业情况的平台,股东将通过财务报告更好的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有客观真实的预判,促进股利分配政策的有效调整与实施,保证企业投资资金的充足,规避企业资金低效及无效投资,进而对企业投资效率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三)促进企业运营效率提升。

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可以促进企业运营效率提升,促进投资效率提升。近年来,财务管理及管理会计越来越受到政府和企业的重视,企业通过对投资活动、筹资活动、运营活动的管理,不断优化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从管理角度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反应会计信息更深层的信息,同时对会计信息的背后原因进行揭示,反映企业实际情况,帮助企业股东掌握企业情况,促进投资决策的有效进行。

(一)内部控制体系。

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基础管理手段,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将使得会计信息质量不断提升。一是内部控制通过环境建设与风险评估,对风险进行有效评估,促进企业识别风险,会计信息将在此作出正确确认与计量。二是内部控制通过沟通机制建立,对会计核算体系建立良好的互动机制,使得企业全员对会计有较为正确的理解,帮助企业提升会计信息质量。三是内部控制通过评价监督体系建设,对会计核算体系实施评价与监督,保证会计核算质量的不断提升。

(二)外部审计监督。

外部审计是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进行独立监督的有效方式。对于一般企业而言,股东均要求企业进行外部审计,通过外部审计,发布独立且专业的第三方意见,实现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从而帮助企业股东掌握企业的实际情况,促进投资信息与决策的有效实施。外部审计一般包括会计审计、税务审计、专项审计等内容,从不同侧面帮助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得到较为真实的会计信息,促进企业投资效率提升。

(三)会计人员素质。

会计信息的生产者无疑是企业的会计部门与会计人员,会计人员专业素质与职业道德将直接影响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一方面,会计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要求会计人员掌握会计准则,了解企业情况,能够通过对宏观及微观形势的掌握,对企业经济活动作出专业判断,进行会计处理。另一方面,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会计信息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直接决定着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这也是企业在评判会计人员,招募会计人员的主要标准。

(四)财务运行效率。

财务运行效率是企业对会计信息质量不断提升的高级要求。前文已对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主要工作进行陈述,可以看出,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主要功能在于不断提升企业财务运行效率。因此,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将有助于企业提升运行效率,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效促进企业内部进行投资决策,保护企业各方利益。

(一)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内部控制组织保障,由企业一把手负责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保障各项工作有序有效推进。二是加强企业财务制度建设,建立企业会计制度、成本核算制度、管理会计制度、投融资制度、报销制度等制度体系,并形成制度修订完善机制。三是加强企业内部交流沟通,使得上下级、部门间形成良好的沟通环境,不断优化会计制度执行环境。四是加强内部监督评价,促进会计核算质量与管理水平提升,实现会计信息质量提升,促进投资效率提升。

(二)加强外部审计监督力度。

一是建立外部审计机制,分别会计审计、税务审计、投资项目审计等不同方面,定期聘请外部会计师事务所实施审计,发表审计意见。二是定期更换外部审计事务所,保证外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三是加强股东与外部审计机构的沟通交流,对外部审计提出的意见,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不断提升会计信息质量,为投资决策提供有效信息与依据。

(三)加强会计人员素质提升。

一是严把会计人员招聘关,关注职业道德与专业素质,打好会计基础。二是加强会计人员职业培养,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更新会计人员专业知识,促进会计人员掌握企业情况,不断提升会计人员的职业水平与专业判断能力。三是明确岗位职责,建立考核机制,确保会计人员工作到位,会计信息对投资效率提升的保障程度不断提升。

(四)加强财务运行效率提升。

一是加强筹资管理,不断拓宽融资渠道,通过债权人及投资人对企业信息的不同需求,不断提升会计信息质量。二是加强投资管理,通过多维度研究项目,提高会计人员的分析判断能力,拓展视野,增强专业能力。三是加强运营管理,通过成本管控、营运资金管理,实现企业财务运行效率的不断提升,有效发挥会计信息质量对投资效率提升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祝舒.上市家族企业引入职业高管及公司业绩[d].上海交通大学,2011.

[2]朱丽.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之媒体关系管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

优秀公司治理论文(模板18篇)篇十七

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和环境治理工作的落实都需要对相关企业逐一排查,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整治方案。关、停、闭、改企业将直接影响劳动合同的履行,环境治理过程也是企业与职工劳动关系调整的过程,具体而言主要涉及劳动合同的变更、解除和终止。

2.1《劳动合同法》中的相关规定。

劳动合同的变更、解除和终止在《劳动合同法》中都有所规定,但实践中适用法律仍需注意以下问题:

2.1.1认识协商在劳动合同变更中的重要性。

2.1.2区分劳动合同的解除与终止。

《劳动合同法》规定了劳动合同的解除与终止两条并行线,虽然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都能使劳动关系消灭,但在通知程序和补偿金计算上仍有所区别。劳动合同的解除体现为意定性,无论是双方协商解除,还是用人单位或劳动者单方提出解除都是其主观意思的表达,而劳动合同的终止则是因法定事由的出现,致使合同无法继续履行而使劳动关系归于消灭,其体现为法定性。

在实践层面两者在以下两个方面存在差别:一是通知程序方面,用人单位单方提出解除劳动合同须提前三十天通知或额外支付一个月工资,以此给予劳动者过渡准备期,而劳动合同的终止时用人单位无此义务;二是补偿金计算上,劳动合同解除和终止用人单位都须支付补偿金,但劳动合同终止支付补偿金是从《劳动合同法》颁布即2008年1月1日开始计算,而劳动合同解除则是从双方确立劳动关系起计算,因此2008年之前入职的职工,在劳动合同解除的情形下获得的补偿金更多。[3]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劳动合同终止的程序简单,而企业往往利用法律条文的`近似和模糊而扩大解释《劳动合同法》第44条第5款“提前解散”的情形,扩大劳动合同终止的适用。

对于该条款的准确适用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用人单位“提前解散”应指企业主体资格的消灭,即解散的应具商事主体资格,而公司分支机构、分公司、办事处等不是商事主体,其撤销关闭不能适用本条款;第二,应与《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等相关法规衔接,解散决定的做出要符合《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等相关解散事由和程序性规定;第三,因企业的解散属于企业自主经营问题,在劳动纠纷的司法实践中,法院不审查解散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而仅审查解散的合法性,但对于解散合法性的举证责任应由用人单位承担。

2.1.3正确适用经济性裁员制度。

环境治理退产能裁员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劳动合同法》第41条规定了经济性裁员制度,对该制度的适用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准确理解第41条第4款和第40条第3款的关系。该两款在表述上极其相似,第41条第4款为“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而第40条第3款则是“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两者是否存在差别?上述两条款同属于劳动合同的解除,在法律性质上两者并不存在冲突。立法并没有对两者内涵解释,司法实践中企业搬迁、兼并、资产转移等均可视为符合上述情形,但从立法初衷来看,在适用的先后顺序上应当以第41条优先,即只要裁员数量符合经济性裁员制度要求,则应优先适用第41条第4款之规定。

第二,裁员程序应合法。相对于一般性的劳动合同解除,经济性裁员规定了两项特殊的程序,即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和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程序。首先,听取意见的对象可以是工会也可以是职工,实践中部分企业以向工会委员公开裁员方案来逃避向全体职工公开,应当注意听取意见的对象应具有一定的覆盖率和代表性;其次,“听取意见”的含义不明确,“听取意见”是否等于“同意”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也就是工会或职工同意裁员是否是经济性裁员必要前提尚不能确定,但司法实践中鲜见作此要求。再次,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仅是备案,而不须获得许可。

第三,正确适用优先留用制度,平衡企业的经营自由和社会责任。第41条同时规定了优先留用人员,这是法律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要求。企业既是经济实体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其应当承担保障社会稳定和谐的职责,因此对于服务期长,就业难度高的以及承担家庭抚养义务的职工应当优先留用。但需要注意的是优先留用的前提是“同等条件下”,因此在工龄、年龄、技术水平、再就业能力等方面综合考量后优先留用,这是对企业经营自由权的保障。

正确理解和适用《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结合环境治理的具体措施,对各情形下劳动关系变动正确定性。

2.2.1企业迁移。

为完成区域产业链建设,形成区域产业体系,部分重点企业由京津地区外迁至河北。企业迁移必然引起工作地点、工作岗位、薪酬等变化,这属于劳动合同的变更,若双方不能协商一致则应当适用第40条第3款解除劳动合同。

2.2.2企业破产、责令停产停业或提前解散。

对于高污染的“僵尸”企业,可能适用《破产法》进行破产清算,也可能环保行政部门依法责令停产、撤销或者企业依据公司章程、合伙协议等约定主动解散,上述情形都能引起用人单位主体的消灭,属于劳动合同终止。

2.2.3企业合并、分立。

环境治理产业升级,企业可能通过合并或分立实现转型。企业的合并、分立引起用人单位主体资格的吸收和分裂,依据《劳动合同法》第34条原劳动合同继续有效,若没有变动则无需重新签订,由新用人单位继续履行合同,这属于劳动合同的继承;若需要变更合同或裁员,则属于劳动合同的变更或劳动合同的解除,人数符合法定要求的,则应适用经济性裁员制度。

2.2.4撤销分支机构或转让。

资产缩小生产经营规模环境治理要求相关行业减产,企业可能因此撤销分支机构,转卖部分资产,削减生产经营规模。企业撤销分公司、分厂、分店等分支机构并不是企业主体的消灭,因撤销分支机构而裁员不是劳动合同的终止,而是劳动合同的解除。企业转卖资产按具体转让方式法律定性有所差别,一种是单纯性资产转让,因出售部分资产而裁员,此等同于撤销分支机构,应适用经济性裁员制度;另一种是附带劳动者转移的资产转让,即将劳动者与转让资产捆绑一起转让,这与企业的合并和分立相当,受让方应继续履行原劳动合同,属于劳动合同的继承,若受让单位对工作岗位、薪酬待遇等有所调整,则属于劳动合同的变更。2.2.5产业升级、转产、改变经营方式环境治理下企业可能改变其经营内容或经营方式,由此可能引起工作岗位、工作性质、薪酬待遇的变化,这属于劳动合同变更,若因此而批量裁员,则属于第41条第3款的情形,应适用经济性裁员制度。

3津冀环境治理背景下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对策。

环境治理伴随的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也是劳动关系的调整与重构的契机。坚持法治理念,贯彻以人为本思想,积极发挥工会、政府的作用,在变革中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3.1以人为本,关注特殊职工的安置。

大型企业尤其是成立时间长、规模大的国有企业,职工人员结构复杂。在制定安置方案时除了要正确适用法律外,还要结合相关人员的具体情况。例如对于部队复员人员、插队人员或外单位调入人员,在依据工龄计算补偿金时应考虑其工龄衔接问题。对于《劳动合同法》第42条规定的不能解除劳动合同的五类人员,在裁员时将其排除,在劳动合同终止的情形下,也应根据具体情况妥善安置,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对于符合内退条件的职工应优先考虑适用内退制度,离岗待退,以基本退养费和补充退养费进行安置。

3.2积极发挥工会作用,引入劳资协商制度。

纵观《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无论是劳动合同的变更还是劳动合同的解除、终止,劳资双方是否能协商一致都是关键。环境治理中的劳动合同批量调整,企业要拿出具有说服力,能够被职工普遍认可的方案,这就要发挥工会作为职工代表组织的作用。首先,利用工会实现职工的知情权,企业可将调整方案报工会,由工会向职工传达并收集反馈意见。其次,引入劳资协商制度,在劳动行政部门的主持下工会作为职工代表与企业进行协商和谈判,通过协商职工在了解企业现状和困难情况下,可能适度放弃部分权益而形成替代性方案,如暂时降低冻结部分工资,征召自愿内退的人员替代裁员,有利于企业与职工达成利益共识共渡难关。最后,要发挥工会宣传作用,积极做好法制政策宣传工作,协助企业做好职工心理疏导,避免发生群体性劳资纠纷。

3.3加强政府监管职能,发挥职能部门的指导性作用。

目前法律规定,劳动行政部门在劳动合同变更、解除和终止中所发挥的作用有限,有明确规定的仅是在经济性裁员时有备案程序。备案不等于许可,但无需审批不等于无需审查,劳动行政部门作为管理机构应当监督指导企业裁员,通过备案程序审查经济性裁员的必要性以及安置方案、裁员程序的合法性,并针对存在问题对提供法制政策讲解与指导,将纠纷解决前置,在源头把关最大限度避免群体性劳资纠纷。

3.4利用地方性法规适度放宽法定条件。

《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合同变更、劳动合同解除与终止的规定过于刚性,在环境治理产业结构调整中,可能加大企业安置职工的难度,如不论何种情形下劳动合同变更都必须以双方协商一致为前提,又如在亏损情况下或企业。减产限产进行环保改造时,经济补偿金的支出对于企业无疑是巨大的负担。在相关法律修订前,可以地方性法规形式对原有法律规定进行弹性调整,如在确保不影响职工的基本生活的前提下,可以适度放款劳动合同变更的条件,允许企业在严重亏损或生产经营调整等情况下,一定期间一定范围内调整劳动者的薪酬待遇、工作岗位、工作地点等,以促企业渡过难关。对于环境治理的“重灾区”行业,在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时,可适度调整经济补偿金数额,确定保底年限,如十年,超出部分适度打折,以减轻企业负担。

参考文献。

[1]边丽娜.河北省化解产能过剩和环境治理中职工再就业问题研究,合作经济与科技[j].2015(7):39.

[2]刘继承,供给侧改革《劳动合同法》要不要跟进,人力资源[j].2016(8):43.

[3]关怀,林嘉.劳动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优秀公司治理论文(模板18篇)篇十八

摘要:会计生存在一个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完善的内会计文化环境直接影响到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各个程序的有效完成,会计文化会影响会计信息质量,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根本保证。

会计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作为社会文明的一部分,同样存在于一个特定的文化环境之中,文化环境因素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的发展。会计文化的定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会计文化是作为人类社会智慧结晶的全部会计理论、会汁方法和会计成果从狭义上说,会计文化主要是指会计价值观或会计哲学观。把握会计文化内涵的关键是把握其层次结构,按照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思路,会计文化可以分成如下几个层次:

1、会计文化的物质层:主要是指为履行会计工作职能而必须具有的一系列物质条件和技术体系,并不涉及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会计价值观念等问题,不会因为社会制度的区别而产生重大差异,因而具有一般性。

2、会计文化的行为层:相较于物质层这个最外层,行为层可称为会计文化的浅层。会计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都最终体现在会计从业者的具体行为之中,它是会计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要求的外在表征。

3、会计文化的制度层:主要涉及会计管理的制度规范及其组织体系,具体包括合计法规、会计制度、会计管理体制、会计机构组织方式、会计教育制度、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以及会计从业者行为准则等要素。它构成了一个国家整个经济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会计文化的精神层:这是会计文化的核心层,其基本内容就是会计价值观,主要包括会计的意识、精神风貌、心理素质、思维方式等方面。这是整个会计文化有机体的灵魂,是会计文化的决定因素。

会计文化既然是会计和文化结合的产物,所以,影响会计和文化的因素都会制约会计文化形成和发展,比如政治和经济制度因素、法律因素、经济因素、科学技术因素、社会文化和历史因素、会计教育因素等等。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包括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而会计文化的总体构成包括会计准则,按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确定的会计核算目标:“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而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则是实现以上目标的'关键。对于会计信息而言,它的生产标准和检验标准就是会计准则。

会计信息在会计文化中提供的是一种企业行为,并非会计人员个人行为,此外,由于会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有限,即使他有着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但对准则制度存在理解上瓶颈,同样也会产生会计信息质量问题。因此,生成环节的质量控制应从公司治理结构的制度优化以及会计人员素质的提升着手。而会计文化中会计职业道德自律是一种职业道德的内在情感,是会计工作者在会计服务过程中形成的内在会计职业道德意识。

在中国的会计文化中,追求用价值观念来协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利用企业内部亲密、微妙的人际关系来平衡企业人员的工作,避免内耗。然而,过分讲求和谐,追求一致,也形成了我国会计文化中长期不要原则,一味讲人际关系,导致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的结果。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完善,利用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来反映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人们的共同希望。会计信息作为一种商业语言,它的质量对于我国的经济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会计信息质量不高,尤其是会计信息失真一直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因此,在会计文化环境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已成为会计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而高质量的会计文化对于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帮助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情况作出正确的评价或者预测等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会计文化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1、会计文化物质层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我国会计文化物质层相对国外来说比较薄弱,财务核算电算化、财务管理电算化、财务决策电算化这三项工作,在会计工作中还未普遍,这就导致会计失真现象屡屡发生。

2、会计文化的行为层及精神层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会计文化受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影响,一味讲求人际关系,导致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的结果。受强大的伦理文化影响下也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过程中强调搞好内部、外部‘平衡,侧重于人事关系的处理,使得业绩平平,甚至会导致人治代替法制的状况。当一名会计人员去审核一家公司的年度报告时,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把这项工作如何做好,而是会想如果认真检查会有什么后果,马虎过去又有什么好处。而对于被检查方来说,自己拿出的虚假会计信息如果得到确认的话,不仅小集体的利益可以得到保护,而且领导还可以得到奖励和提拔,因此,我国会计信息质量失真现象十分严重,这就说明我国对会计文化行为层和精神层培育的还不够。

3、会计文化的制度层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我国会计规范是通过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由政府来制定并颁布实施的,法律法规介入到会计实践的各个方面,会计人员完全以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据进行会计事项的处理在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制订与实施上,强调全国高度统一,包括会计科目、会计报告的内容与形式等均高度统一,同时注重稳健性在信息披露上。制度层中所包含有会计准则,而会计信息是会计准则的“产物”,会计准则不仅直接决定会计信息的内容、数量和质量等方面的需求,而且是检验会计信息是否高质量的主要衡量标准与现行制度。

参考文献:

[1]张静.《浅析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天津市职工企业管理》,2月.

[2]冯树云.《会计信息失真之略谈》,《科技与经济》,205月。

[3]于国峰,曲宝.《会计信息失真的探讨》,《中国科技信息》,年6月.

相关范文推荐

    优秀学习易经心得体会(模板14篇)

    我每天都会抽出一些时间来写写心得体会,这让我感觉非常充实和满足。接下来,我们将为大家提供几篇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周易》这本书在

    2023年教师网络教育培训总结(模板18篇)

    教师总结是教师在一段时间内对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是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接下来小编分享一些成功教师总结的

    最新学校中秋活动主持词开场白(模板19篇)

    在今天这个特别的时刻,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主持大家的活动。我们邀请了一位资深主持人,为大家分享一些主持词的技巧和心得。女:又是一年中秋团圆日。千好万好事事好,月

    热门呼伦贝尔历史与文化心得大全(20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深入挖掘自己的思考和体验,提升自我认知。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对经验和收获的总结和反思,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和提升。如何写一篇

    优秀交友平台的自我介绍范文(18篇)

    自我介绍是一种对个人基本情况进行概述和介绍的一种方式,它可以让别人更好地了解自己。希望下面这些自我介绍范例能帮到你,也希望你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格。

    最优部编版五年级语文电子课本(案例20篇)

    范文是写作的一种重要参考,在我们写作时可以作为模板和借鉴。在下文中,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最优歌颂祖国的朗诵心得大全(18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积累的经验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如果你对写心得体会感到困惑,不妨来阅读一些范文,或许可以找到一些启发和解决办法。

    最新如何提高执行力心得范文(17篇)

    心得体会是将我们的思考和感悟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并从中得到更深层次的反思和启示。10.以下是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示例,让我们一同来探究其中的道理和智慧。

    最优与驾校合作协议大全(16篇)

    合作是一种需要时间和耐心培养的能力,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磨合,才能够实现更好的合作效果。请大家看一下小编整理的一些合作心得和体会,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合作有所启示。

    最新楼道清理心得体会(汇总18篇)

    心得体会是对我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经验和感悟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重要方式。如果你正在写心得体会,不妨参考一下以下范文,或许能给你一些灵感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