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应用题的教案设计(专业14篇)

时间:2023-12-08 作者:BW笔侠

教学工作计划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的选择和利用等方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

归一应用题的教案设计(专业14篇)篇一

1.巩固分数连除应用题的分析方法,掌握此类题的结构及数量关系。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及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

找准单位“1”,巩固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分数连除应用题的结构及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投影)。

1.找准单位“1”,并列式解答。

2.出示准备题。

(1)读题,请学生找出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

(3)老师指导学生画图。老师先画一条线段表示美术组人数后提问:谁和美术组比?怎么画?(生物组和美术组比,可以画在美术组上面。)谁和生物组比?(航模组和生物组比,应画在最上面。)。

提问:美术组,生物组,航模组三个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4)请一名同学列式解答,然后订正。

(二)讲授新课。

老师把准备题进行改编。

指名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

1.指导学生画图。

提问:这道题中有哪几个量?需用几条线段来表示?(有三个量,用三条线段表示。)。

提问:和准备题比,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发生了什么变化?(给了航模组人数,求美术组人数。)。

老师按学生的回答,把准备题的图示进行修改。

2.找出含有分率的句子,进行分析。

(3)这道题中有几个单位“1”?美术组、生物组、航模组三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4)根据三量之间的关系,列出等量关系式。

(5)这个式子的等号两边相等吗?为什么?

人。)。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3.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提问:根据上面的分析,应设谁为x?(设美术组人数为x。)。

老师板书:

解设美术组有x人。

答:美术组有30人。

看方程提问:

(3)为什么要设美术组人数为x?

(因为只有知道美术组的人数,才能求出生物组的人数。航模组又和生物组比,所以设美术组为x人。)。

师小结:对于含有两个“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这样条件的复合应用题,首先要找准单位“1”,在两个单位“1”都是未知的情况下,根据题中条件,准确设定其中一个单位1的量为x。

(三)巩固练习。

(投影)。

先讨论以下问题,再动笔做:找出单位“1”,画图并分析数量关系。

2.看图,找出数量间相等的关系,并列方程解答:

(1)说出这个图所反映的等量关系式。

(2)师小结:这道题出现了“小汽车是大汽车的4倍”,而不是几分之几,但它们的数量关系不变,解题思路也一样。

师:这道题和前两题比,前两题是不同数量相比较,这一道题是同一数量相比较,我们可以画单线图分析数量关系。(老师指导画图。)。

三好生4人。

学生动笔做,老师带领学生订正。

的高是多少厘米?

根据题意填空:

是()厘米。设()为x。

果树有多棵?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应用题有什么特点?(今天学习的是由过去学过的两道分数除法应用题组成的复合题。)。

这类题分析解答时应注意什么?(弄清有哪三个量,它们之间什么关系?找出等量关系,确定设哪个量为x,再列方程解答。)。

(五)布置作业。

(略)。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讲的是分数连除应用题,是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逆解题,所以本课由分数连乘应用题引入,通过改变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使之转变成一道分数连除应用题,为帮助学生理清数量关系,抓住新旧知识的共同因素,列方程解应用题打下了基础。本教案还重视分析思路的训练,通过设计提问和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为学生自己解题奠定了基础。在练习的设计中,采用不同形式,由扶到放,不但一步步强化了学生的分析思路,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归一应用题的教案设计(专业14篇)篇二

方程(equation)是指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表示两个数学式(如两个数、函数、量、运算)之间相等关系的一种等式,使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称为“解”或“根”。求方程的解的过程称为“解方程”。下面是列方程解应用题大全,请参考!

类型一(简单的一步方程)。

4、学校开展绿色校园活动,六年级各班之间比赛收集易拉罐。其中六二班收集了60个,六二班共有4个小组,平均每个小组收集多少个?(用除法)。

类型二(几倍多多少/少多少):

1、食堂运来150千克大米,比运来的面粉的3倍少30千克。食堂运来面粉多少千克?

2、吉阳村有粮食作物84公顷,比经济作物的4倍多2公顷,经济作物有多少公顷?

类型三(买东西和卖东西):

1、小明有面值2角和5角的共9元,其中2角的有10张,5角的有多少张?

类型四(和倍问题/差倍问题):

1、粮店运来大米和面粉480包,大米的包数是面粉的3倍,运来大米和面粉各多少包?

2、小强妈妈的年龄是小强的4倍,小强比妈妈小27岁,他们两人的年龄各是多少?

类型五(相遇问题、追及问题、鸡兔同笼)。

类型六(和差问题):

1、甲乙两人年龄的和为29岁,已知甲比乙小3岁,甲、乙两人各多少岁?

2、两个相邻自然数的和是97,这两个自然分别是多少?

3、两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153,这两个数分别是多少?

归一应用题的教案设计(专业14篇)篇三

一﹑扎实抓好应用题基础训练的教学,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应用题基础训练是学习应用题的基础,只有认真扎实抓好应用题的基础训练的教学,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解答应用题的能力。王老师的这节课就非常注重这方面的教学,从复习题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训练,再到例2让学生动手画线段图,说数量关系式,列式解答,再到巩固练习时第一题找标准题,比较量,并说出求比较题的数量关系式,第二题的看图列式题,都是应用题的基础训练,教师整一节课都在围绕着应用题的基础训练进行。从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可以看到,只有像王老师那样,扎实抓好应用题基础训练的教学,才能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二、强化学生对应用题说的能力的训练,促其内化,收到良好的效果。

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说解题思路,使学生充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达到以说促学的良好效果。从这节课学生说解题思路说得非常好,我们也可以看出王老师平时的课堂教学非常注重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如果王老师能把数量关系用文字的形式写出来就最好了。

归一应用题的教案设计(专业14篇)篇四

内容:

课本p102页3t,练习二十四10t,11t,12t.

目标: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重点:。

掌握解题思路。

难点:

认真审题,细心解答的习惯。

教法:

讲解法,归纳法。

学法:。

自主探究法,练习法。

教具:

课件。

过程:

一.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师生共同理解。

三.自主探究。

内容:

课本p102页。

时间:

5分钟。

方法:

独立思考。

要求:

1.这张情境图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

2.根据搜集的信息和问题引导学生把下面的应用题补充完整,并解答。

(1).——————————,—————————,小东摘了多少个?

(2).——————————,—————————,小丽摘了多少个?

汇报交流:

条件:1.小明摘了5个西红柿。

2.小丽摘得是小明的'3倍。

3.小东摘的比小明多8个。

问题:1.小东摘了多少个?

2.小丽摘了多少个?

指名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把应用题补充完整。

1.小明摘了5个西红柿,小东摘得比小明多8个,小东摘了多少个?

5+8=13(个)。

答:小东摘了13个。

2小明摘了5个西红柿,小丽摘的是小明的3倍,小丽摘了多少个?

5ⅹ3=15(个)。

答:小丽摘了15个。

拓展应用:

根据刚才的计算结果,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如何解答?

思考交流,指名回答:

1.小东摘的比小李多多少个?

2.小丽摘的比小东少多少个?

3.小东和小丽一共摘多少个?

四.全课归纳。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根据问题补充条件并解答,又学习了根据条件提问题并解答,及拓展为根据算式编应用题。

五.当堂检测。

课本p107页,10t,11t,12t.

归一应用题的教案设计(专业14篇)篇五

教学内容: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让学生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意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例题以简单的购物问题为素材,从学生熟悉的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材安排学生解答两个问题。第(1)个问题教学由分步列式合成综合算式,初步理解乘、加混合运算及运算顺序。这个问题列出的综合算式,乘法在前,加法在后,对其运算顺序的理解,学生既有生活经验的支撑,又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而难度不大。第(2)个问题安排的综合算式减法在前,乘法在后,理解运算顺序有一定的难度。这里让学生直接列综合算式,给学生留下了探索的空间,使学生对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认识更加全面。在这样的基础上,教材提供了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结论。“想想做做”提供的练习,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心血的运算顺序,并练习列综合算式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设计理念:

由简短的谈话,将学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从中自然地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便于学生积极调动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在教授例题过程中,采用观察、比较、发现等方式,让学生对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进行比较,不仅使学生明确了综合算式的实际意义,加深了对综合算式的认识,而且有利于学生体会乘、加混合运算先算乘法的合理性。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氛围,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2、能够通过运算顺序进行对混合运算进行运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对比、推理总结混合运算的特点,培养学生交流合作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形成一定的学习技能。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进行正确的计算;

教学难点:通过技能的生成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师生互动,解决第一个问题。

好,拿出自备本赶紧算一算吧!(生独立完成)。

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1:5×3=15(元)。

15+20=35(元)。

和他一样的同学举手让老师看看,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第一步算的是什么?(3本笔记本多少元)第二步?(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多少元)。

有不同想法的吗?

生2:5×3+20=35(元)。

这个算式可以吗?这个算式和前面的算式相比,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同桌之间相互地说一说。

交流小结:前一个是两个一步计算的算式做的,在数学上叫分步解答。而这个算式是把前面两个算式合成的一个综合算式,只不过书写的形式变了,由于综合算式不只是乘法,也不单纯是加法,它进行的是混合运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一起要研究的新问题。(板书课题:混合运算)。

混合运算也有自己的书写格式,想了解吗?

讲解:对齐算式的左端画=,需要算几步就画几个=。

同时板书:5×3+20==会算吗?试着算一算,算完后和同桌说一说自己计算的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我请一位同学上台板演。

交流:为什么先算5×3?(因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先要求出3本笔记本一共多少元,就要先算5×3)第一步另起一行对齐算式的左端画上“=”,先算出5×3的结果15,再把后面暂时不算的加号和20照抄下来。

第二步再写一个等号,与上面的等号对齐,然后计算15和20的结果35。

解决问题别忘了在得数后面写单位名称,并写上答。

强调:用递等式计算综合算式,横式后面的结果不用写。(擦除=35(元))。

板书:20+5×3=20+15=35(元)。

师:同学们,这两个综合算式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小结: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不管乘法在前面或者后面,我们都先算乘法。

三、自主探索,解决第二个问题。

我们再来看看小晴买了什么文具。

课件:小晴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应找回多少元?

怎样算应找回多少元?应先算什么?(从50元里去掉2盒水彩笔的钱)。

这应该先算哪一步呢?求的是什么?会计算了吗?请你在自备本上试着用递等式把计算过程表示出来。

选择一个正确的和一个典型错误的学生的作业进行交流。

=14(元)。

答:应找回14元。

比较:这个综合算式和前2个综合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同桌讨论)。

总结: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生齐读)。

四、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课件逐题出示:23×3+516×6-938+4×5。

先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独立完成。

提醒学生每一步的书写格式。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各自阅读题目,找出题中的错误之处,并说出正确的过程和结果。

3、做“想想做做”第4题。

(1)和同桌说说每组两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各自脱式计算,指定3人上台板演。

(3)共同交流订正。

4、做“想想做做”第5题。

五、总结。

提问:今天一起学习了什么内容?有哪些收获?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归一应用题的教案设计(专业14篇)篇六

1.老师有4盒乒乓球,每盒6个,借给同学8个,老师现在还有几个?(用两种方法解答)。

2.有20个苹果,吃了2个,把剩下的每6个放入一盘,可以放几盘?(用两种方法解答)。

3.饲养员养了10只公鸡,14只母鸡,每4只放入一个笼子,需要多少个笼子?(用两种方法解答)。

4.妈妈买来9个桃,爸爸买来15个桃,把这些桃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几个桃?(用两种方法解答)。

5.妈妈买一双皮鞋花52元,买一双布鞋花12元,付给售货员100元,应该找回多少元?(用两种方法解答)。

归一应用题的教案设计(专业14篇)篇七

为您整理了四年级统筹规划应用题:接水,希望和您一起探讨奥数!

甲、乙、丙、丁四人同时到一个小水龙头处用水,甲洗拖布需要3分钟,乙洗抹布需要2分钟,丙用桶接水需要1分钟,丁洗衣服需要10分钟,怎样安排四人的用水顺序,才能使他们所花的总时间最少,并求出这个总时间。

由为您提供的四年级统筹规划应用题:接水,感谢您阅读!

小伙伴们还浏览了:

归一应用题的教案设计(专业14篇)篇八

教学内容:课本第9页例4,练习三1~5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分数加、减、乘混合在一起的算法。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2.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

3.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及其计算方法。

5.计算。

5×6+7×315×(34-29)。

二、新授。

问:最后两题的运算顺序怎样。

(第一题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第二题先算括号,再算乘法)。

说明:如果我们将那两道题的整数改为分数,它们的运算顺序也是不变的。按照同样的方法算一算下面的题目。

出示例6。

问:这两道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学生回答后独立完成。让两名学生到黑板上做。)。

板书:

三、巩固练习。

1.课本12页做一做。

2.练习三1~5题。

教学反馈:

归一应用题的教案设计(专业14篇)篇九

使学生掌握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式题。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选择合适的算式,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

cai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问题:他们一共养了多少条金鱼?

探究。

讨论:要知道鱼缸里一共有多少条金鱼?你是怎么知道的?

交流:

把每个鱼缸里金鱼的条数加起来就可以了(4+4+4+2)。

拓展。

你还有其他方法列式吗?(引导学生发现如果把第4个鱼缸也看成有4条金鱼可以列出乘法算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4-2。

问:4×4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减2。

归纳。

师:在一个算式里,有乘法又有加法,或有乘法又有减法,应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应用。

教材第78页第1、3、4题。

第1题,你是怎样列式的?3×4+1=13。

第3题,左边有题一共有几人?怎样列式?

课堂作业。

教材78页第2题。

归一应用题的教案设计(专业14篇)篇十

应用题是指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实践的题目。在数学上,应用题分两大类:一个是数学应用。另一个是实际应用。下面是七年行程应用题及答案请参考!

1.甲、乙二人以均匀的速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他们第一次相遇地点离a地4千米,相遇后二人继续前进,走到对方出发点后立即返回,在距b地3千米处第二次相遇,求两次相遇地点之间的距离。

所以两次相遇点相距9-(3+4)=2千米。

所以乙丙相遇时间=270÷(67.5-60)=36分钟,所以路程=36×(60+75)=4860米。

解:根据总结:第一次相遇,甲乙总共走了2个全程,第二次相遇,甲乙总共走了4个全程,乙比甲快,相遇又在p点,所以可以根据总结和画图推出:从第一次相遇到第二次相遇,乙从第一个p点到第二个p点,路程正好是第一次的路程。所以假设一个全程为3份,第一次相遇甲走了2份乙走了4份。第二次相遇,乙正好走了1份到b地,又返回走了1份。这样根据总结:2个全程里乙走了(540÷3)×4=180×4=720千米,乙总共走了720×3=2160千米。

4、小明每天早晨6:50从家出发,7:20到校,老师要求他明天提早6分钟到校。如果小明明天早晨还是6:50从家出发,那么,每分钟必须比往常多走25米才能按老师的要求准时到校。问:小明家到学校多远?(第六届《小数报》数学竞赛初赛题第1题)。

解:原来花时间是30分钟,后来提前6分钟,就是路上要花时间为24分钟。这时每分钟必须多走25米,所以总共多走了24×25=600米,而这和30分钟时间里,后6分钟走的路程是一样的,所以原来每分钟走600÷6=100米。总路程就是=100×30=3000米。

解:画示意图如下。

第二次相遇两人已共同走了甲、乙两村距离的3倍,因此张走了。

3.5×3=10.5(千米)。

从图上可看出,第二次相遇处离乙村2千米。因此,甲、乙两村距离是。

10.5-2=8.5(千米)。

3.5×7=24.5(千米),

24.5=8.5+8.5+7.5(千米)。

就知道第四次相遇处,离乙村。

8.5-7.5=1(千米)。

答:第四次相遇地点离乙村1千米。

归一应用题的教案设计(专业14篇)篇十一

_四年级数学教研组集体备课教学案例。

知识目标:

2、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使一些小数计算简便.。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迁移类推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材分析:

教法:知识的迁移、对比法、尝试法等。

教学案例设计: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并掌握计算法则.。

2.运用法则和运算定律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

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步骤:

一、引子:

笔算:少先队员采集中草药,第一小队采集了3735克,第二小队来集了4075克.两个小队一共采集了多少克?(投影片1)。

读题,用竖式解答.(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

说一说: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1:(演示课件“小数的加、减法”)下载。

(一)小数加法的意义。

(1)教师提问:怎样列式?

(2)小组讨论:例1与复习题比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引导学生比较后说出:要把两个小队采集的千克数合并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列式为3.735+4.075(板书)。

教师提示:小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板书:小数加法的意义)。

(二)探究小数的计算法则。

小数加法又该怎样计算呢?(板书:计算)。

例1、3.735+4.075。

(1)结合整数的计算法则,先试述自己的思路,大家讨论。

(2)通过列式的过程理解小数加法的意义和证书加法的意义一样。

(3)学生试算3.735+4.075(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

(4)教师提问:得数7.810末尾的“0”怎样处理?

引导学生说一说,用坚式计算3.735+4.075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有没有什么小技巧――小数点对齐,就是数位对齐)。

例2、计算12、03+0、875。

(1)大家商讨。

(2)试算,二个人在黑板上板书,老师也板书12、03。

+0、875。

(3)大家发表意见,总结小数的计算法则及计算技巧(小数点对齐、小数点对齐有什么意义?)。

(由整数加法类推学习小数加法,由直观到抽象,学生易理解、易掌握.再由迁移法对小数减法进行推导)。

2.教学例2:

出示例3(继续演示课件“小数的加、减法”)下载,

(1)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例2的条件和问题与例1比较有什么变化?

(2)通过列式,引导学生理解小数减法的意义和整数减法的意义一样。

(3)直接引导学生进行试算,二人板书,教师板书(错误的)。

(2)观察、总结小数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强调出小数点对齐的重要。

(3)延伸思考:教师提问:咱们把千克数改写成克数。

大家讨论,发表意见。

学生尝试:(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教师巡视指导.。

三、课堂练习:

1、个人班级aa制比赛(书写漂亮、计算正确)。

反馈练习:7.81-4.0750.4-0.375(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

练习:教材第113页上面的“做一做”的题目。

计算下面两题,并且验算.。

12.16+5.3470.4-0.125。

2、小组合作探究――教学例3。

2、出示例36.08+12.3+9.72=。

小组讨论:应该怎样计算?

3、每个小组推出一名学生板书。

4、集体订正。

3、计算器速算赛。

先发表如何使用计算器进行小数的加减计算。

速算赛:每人手拿计算器,老师和学生一起计算,老师一边说数,一边和学生一起输入计算,老师说答案,对的学生马上起立,再算再起立,如此反复。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谁能说到点子上?这节课你要嘱咐大家要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探究活动)。

《小管家》。

活动目的。

1.通过让学生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意识.

2.通过让学生记录家里一周的开支,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用小数表示钱数的方法,巩固小数加减法计算.

3.通过让学生记录家里一周的开支,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在日常家庭生活中的应用,并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

活动准备。

结合自己家里,设计一个家庭一周开支记录.。

××家庭一周开支记录。

×年×月-----×月×日。

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周六。

周日。

总计。

项目。

金额。

项目。

金额。

项目。

金额。

项目。

金额。

项目。

金额。

项目。

金额。

项目。

金额。

-----。

-----。

-----。

-----。

-----。

-----。

-----。

-----。

-----。

小计。

小计。

小计。

小计。

小计。

小计。

归一应用题的教案设计(专业14篇)篇十二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乘加、乘减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学会列式解答乘加、乘减应用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

1.根据问题选择算式并连线。

妈妈买了29个果冻,第一天吃了7个,第二天吃了15个。

(1)两天吃了多少个果冻?(1)29—7—15。

(2)还剩多少个果冻?(2)15—7。

(3)第一天比第二天少吃多少个?(3)7+15。

2.根据算式补问题。

学校买来38个排球,分给二年级5个班,每班分7个。

7x5=35(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练习。

1.教科书第10页的第2题。

想一想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是什么?要求还剩多少个萝卜,我们必须知道什么条件?(一共种了多少个萝卜和送了多少个给兔奶奶)那我们第一步先求什么?(一共种了多少个萝卜?)接着再求什么?(还剩多少个萝卜)。

列式:9x5-15。

提问:9x5表示什么?再减15又表示什么?

2.教科书第1l页的第3题.

分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然后由小组长汇报本小组讨论的结果。

3.教科书第11页的第4题。

教师:球队的得分分主场分和客场分两种。本题可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然后再汇报讨论结果。

队的主场得分是卡塔尔队主场得分的4倍,卡塔尔主场得分是3分,所以队主场得分是3x4=12。队的客场得分是7分。队的总分是19分。

阿联酋队的主场得分是3分,客场得分是8分。阿联酋队的总分是11分。

乌兹别克斯坦队的主场得分是阿联酋队主场得分的3倍,阿联酋队的主场得分是3分,所以乌兹别克斯坦队的主场得分是3x3=9,客场得分是1分。乌兹别克斯坦队的总分是10分。

卡塔尔队主场得分是3分,是本队客场得分的2倍,客场得分是3x2=6。卡塔尔队的总分是9分。

阿曼队主场得分是5分,客场得分与乌兹别克斯坦队的客场得分相同。阿曼队的总分是6分。

3.妈妈买来26个桔子,吃了几个,剩下的每5个放一盘,放了4盘。问吃了几个桔子?

4.游乐场有7辆小赛车,每车能坐4人,还有21人在排队等候,现在一共有多少人?

5.快餐店运来56个汉堡包,卖出37个,又运进21个,现在快餐店有汉堡包多少个?

6.4个工人叔叔每人要做7个卡通玩具,已经做了19个,还要做多少个?

7.商店里有30个书包,上午卖出13个,下午又卖8个,还剩下多少个?

归一应用题的教案设计(专业14篇)篇十三

教学目标:

1、通过小动物们重建家园的情境中的信息,探索乘加、乘减两步计算问题的解题思路。

2、培养学生们提出问题和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探索解决乘加、乘减两步计算问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准备:多媒体、学具等。

信息:

1.每次搬4块,已经搬了5次,还剩24块没搬。

2.共有16只小兔,每4只小兔住一间房,已经建好3间。

学生:准备:本子,笔,学具。

教学过程:

活动一:谈话导入、提出问题。

师:上节课,我们知道森林里发生了水灾,小动物的家被洪水冲垮了。他们在忙些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去看看。

(课件出示信息图)谁能说说小动物们在干什么呢?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这么多数学信息,主要说了哪几件事?

关于小熊搬砖盖房子的信息都有哪些呢?(每次搬4块,已经搬了5次,还剩24块没搬)这位小朋友信息找得很准确,谁能把小熊搬砖的信息再大声说一遍呢?关于小兔盖房子的信息又有哪些呢?谁能把小兔子盖房子的信息再大声说一遍?师边指边说:信息经过这样分类整理,是不是就更清楚了呢?当遇到信息较多时,我们就应该像刚才这样把信息进行分类整理。

我们一起读一读小熊搬砖的信息,想一想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块砖?这个问题有点难,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活动二解决问题。

同学们看这个问题你们会解决吗?先在练习本上试着做一做!

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老师发现很多小组的同学讨论好了,哪个同学愿意代表小组交流一下?

实物投影:生交流算式:45=20,20+24=44。

师:能和大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还有哪个小组有不同做法想下来交流?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设计(45+24=44(块),他列出了综合算式。能和大家说说你是怎么想得吗?这种做法我们以后还会学习,今天先不研究,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分步算式。

刚才我们小朋友交流了自己的不同做法,可不管哪种做法,大家的想法都是一样的,都是先根据每次搬4块,已经搬了5次。求出已经搬了多少块砖,再根据已经搬的砖和剩下的砖合在一起,求出一共的.砖。来,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第一步算式是,生答师板书:

45=20(块)。

20+24=44(块)。

同学们看,刚才我们先用乘法求出已经搬的砖又用加法求出一共多少块砖,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乘加两步计算。

活动三:解决问题2。

师:同学们帮小熊解决了搬砖的问题,小兔子着急了,说:快来帮我们吧!

还有几只小兔没有房子住?

请同学们试着在练习本上做一做。

做完的同学想一想自己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下面同桌之间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哪位同学愿意起来交流一下自己的做法?

板书:34=12(只)。

(生交流,师板书,能和大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你现在明白了吗?自己改正一下。

小结:同学们看,刚才我们帮小兔解决问题,先算乘,再算减,这就是乘减两步计算问题。板书课题。

四、巩固练习。

小猴摘桃。

活动四:

课堂总结:老师发现咱班同学真了不起,不但会动脑思考,还很善于交流,相信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表现更棒。

归一应用题的教案设计(专业14篇)篇十四

[分析]出发时甲、乙二人相距30千米,以后两人的距离每小时都缩短6+4=10(千米),即两人的速度的和(简称速度和),所以30千米里有几个10千米就是几小时相遇。

解:30÷(6+4)。

=30÷10。

=3(小时)。

答:3小时后两人相遇。

〔分析〕甲的速度为乙的2倍,因此,乙走了4小时的路,甲只要2小时就可以了,这样就可以求出甲的速度。

解:甲的速度为:100÷(4-1+4÷2)。

=100÷5=20(千米/小时)。

乙的速度为:20÷2=10(千米/小时)。

答:甲的速度为20千米/小时,乙的速度为10千米/小时。

延伸阅读:

基本数量关系应用题:

【练习巩固】。

针对练习:

提高题:

相关范文推荐

    五年级选择最精彩的一本好书(模板20篇)

    优秀作文是一份对自己成长历程的见证,也是一份对读者心灵的激荡。以下是一些来自各年级学生的优秀作文,它们展现了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思维与创造力。一本好书,宛如一口甘甜

    幼儿园中班下学期的班务工作计划(热门19篇)

    幼儿园工作计划是幼儿园教师进行教学、管理和评估的依据,对于保证幼儿园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如果你对幼儿园工作计划的格式和内容不太了解,可以参考以下范文,相信会对

    程序员明年工作计划(专业23篇)

    工作计划书是对工作流程和工作任务进行系统规划和安排的重要文档。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工作计划书范文来源于不同领域和企业,具备一定的代表性和适用性。暂时做出以下几点规划

    宾馆消防应急预案及演练(专业17篇)

    应急预案的持续改进和完善是一个长期任务,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加强应对能力的提升。通过参考范文,可以了解到应急预案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增强对应急管理的认识和理解。

    党员观看教育片榜样心得体会(优质15篇)

    党员心得体会是一份积极向上的表现,可以激励其他党员在工作中更加努力和奋斗。在这里,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党员心得体会的范文,供大家参阅和学习。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

    初中思想品德工作总结(通用24篇)

    月工作总结是一种对自己工作成果的量化和呈现,有助于向领导和同事展示自己的实际工作情况。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月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

    访校友心得(热门16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反思和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推荐了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听校友心得体会对于

    医务工作者奉献演讲稿(精选18篇)

    对医务工作进行总结,有助于沉淀经验和知识,为今后的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医务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尊敬的xxx:凌晨

    幼儿园寒假前安全教案大全(18篇)

    幼儿园教案是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系统设计和安排的重要手段。下面是一些幼儿园教案的编写要点和注意事项,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实践有所启示。

    参观迷你科技馆上海科技馆参观(通用13篇)

    暑假,妈妈带我去参观了上海科技馆。这儿有生物万象、机器人世界、人与健康、信息时代、地壳探秘等十二个主题展区,还有球幕影院和太空影院四个高科技影院。在这其中,我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