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社区生活活动反思篇一
1、了解水由于温度的高低,会发生变化的物理现象。遇热会变成水蒸气,遇冷会结成冰。
2、通过实验验证水的三态变化,发展探究能力。
1、请幼儿在家里用冰箱做“水和冰”的实验。
2、准备一只煤炉、锅、烧杯。
3、挂图一幅。
一、朗诵散文诗《会变的水》,引导幼儿思考水是否真的会变,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二、回忆生活经验和在家做的“水变冰”的小实验,讲述“水是怎样变成冰的”。
三、幼儿观察水遇热的变化
教师操作实验,引导幼儿观察:
1、你们发现水烧热后有什么变化?
2、你们看到杯口冒出了什么?
3、水气是从哪里来的?
4、水变成水蒸汽后到哪里去了?
5、杯子里的水有没有少?
6、水在什么时候变成水蒸气的?
四、引导幼儿讨论“怎样把水蒸气变成水?”
1、提问:我们能不能把水蒸汽变成水?
2、幼儿讨论,提出自己的想法。
3、利用实验材料进行操作验证。
五、帮助幼儿梳理有关水的三态变化规律的经验:当水的温度在“0”度
以下时,水就变成冰。冰融化了变成水。水热了就会变成水蒸气了。水蒸气遇冷又会变成水。
六、跟读散文诗《会变的水》,启发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进一步观察水的变化。
反思一:创设环境有利于孩子发展。
这次活动是以通过实验让幼儿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所以我选择在室外进行活动,让一部分幼儿坐在两排台阶上,一部分幼儿围坐成圆圈,以便能让每个幼儿都能看清楚实验的全过程,引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事实证明,孩子们在这次活动中情绪愉快轻松,大部分幼儿的注意力能集中。
反思二:追随孩子的兴趣,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当我出示孩子们自己带来的冰块问“水是怎么变成冰”时,由于从冰箱中拿出来有段时间了,小朋友看到冰有些融化了,就开始争论:“冰怎样变成水了?”“这个冰块怎么这么小了?那块还很大呢?”……这是我在教学中没有设计到的,显然大家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决定把这个问题交给孩子们讨论,将幼儿分成小组,进行小实验。鼓励他们用各种办法把冰块变成水。如太阳晒、暖气烤、开水浇、凉水泡、小手捂等。让幼儿比较哪种方法能让冰融化得快一些。引导幼儿发现温度越高冰融化得越快。
反思三:当提问不利于幼儿活动时,及时引导,加以调整
反思四:重视幼儿的探索让幼儿,在操作中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在把水蒸气变成水的实验当中,有小朋友想出把手放在水蒸气上,水蒸气也会变成水时,小朋友都围过来试一试。这时我很犹豫,是阻止还是支持呢?结果我没有阻止他们,而是在一旁提醒他们注意安全,等他们都一一亲自实验过,然后与他们一起讨论这是为什么。就这样循序渐进地将引导幼儿回到主题。
1、我在课前还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便于操作观察的材料,如每组准备一只酒精炉、烧杯,让每个幼儿都能亲自进行实验探索,从而能更加引发孩子们的探索欲望。
2、在活动中还应认真的观察孩子,倾听他们的谈话,在于他们的谈话中发现他们的兴趣和经验,激发孩子们主动学习。
3、对活动的组织调控能力还有待提高,调整的教育行为还比较谨慎,不够大胆。如在这次活动中的生成课程转换得比较犹豫。
4、及时反思、整理思路的能力还不足,活动后立即反思显得条理性不够强。
社区生活活动反思篇二
让你清楚影响你消费的因素,还有为你找出适合的理财方式。
1、你的性别是
a、男
b、女
2、你每月的生活费有多少?
a、低于500元
b、在500~800元之间
c、800元以上
3、伙食费占你生活费的多少?
a、1/2以上
b、1/2~1/4
c、1/4以下
4、根据你平时的消费开支(除伙食费以外),将下列消费从小到大排序
-----------
a、学习消费
b、生活用品消费
c、恋爱消费
d、聚众娱乐消费
e、通信消费
f、其他
5、你每月的恋爱消费大约在什么范围?
a、0(暂时没谈恋爱)
b、低于200元
c、200元以上
6、你每月的通信费大约是多少?
a、20~50元
b、50~100元
c、100元以上
7、请问你读大学的费用来源于
a、父母或其他亲人
b、靠自己打工
c、其他
8、你对家里的生活费是否觉得足够?
a、足够
b、不足够
9、你认为自己会比较容易陷入下列哪种消费误区?
a、冲动与情绪化
b、从众心理
c、攀比心理
d、情感与交际消费
10、你认为大学生活中需要控制消费吗?
a、没必要,随心所欲
b、讲求实际,适度消费
c、有必要,成年人要学会理财
11、你的消费方式是
a、能省则省
b、事先做好消费计划再花钱
c、毫不在乎的想花就花
d、其他
12、你认为自己是否是个理性消费者?
a、是
b、否
调查数据如下
...
总共被调查人数为200人
调查小组成员:
调查结果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纵深发展,消费已成了人民群众中的一个突出话题,而我们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消费什么”“如何消费”直接关系到未来消费的形式与发展。
况且大学生是介于孩童与中年人的群体,其消费更是多样化与精彩化。
因此,关注大学生的消费情况,把握当代大学生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成为当今社会热切关注的话题。
为此,我特地做了一份有关于此的小规模调查,用于解析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情况。
据统计结果显示,百分之五十的大学生生活费在500~800元之间,低于500或高于800元的各占了四分之一左右。
这个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的家庭还不是很富裕,只是一般的小康家庭,这也不难推断出这或多或少的阻碍了大学生的消费。
从调查数据看,大学生的恩格尔系数还是比较高的,伙食费占生活费的50%以上的将近有七分之五的人数,只有约七分之一的人其伙食费占生活费得四分之一以下。
这更加突出说明大学生还是一个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的群体,其在其他方面的消费受到了诸多的限制。
这启示着我们国家必须引导社会经济的更加快速发展,促进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发展。
除了调查大学生伙食费的消费情况外,我还调查了其他几个方面的消费,如生活用品消费,学习消费,恋爱消费,聚众娱乐消费以及通信消费等。不出我们所料,生活用品消费及学习消费是大学生消费的主要部分,但恋爱消费和聚众娱乐消费同样不可忽视。
如今被我所调查的大学生主要集中在土木工程学院,男生所占比例较多。
聚众娱乐消费表现得尤为突出
通常在同学过生日,比赛获奖,拿到奖学金或是当上学生干部时都要请客,而且出手阔气,通常一次就200~500元。
所言聚众娱乐消费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消费,他是大学生消费中的一个突出性问题。
恋爱消费同样不容忽视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20%的人每月的恋爱消费在200元以上,他们认为这是为了追求感情需要而投入的消费,而且经常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
出乎意料的是女大学生的恋爱消费并不比男大学生的恋爱消费要少很多,那种谈恋爱一般由男方承担的'传统局面正慢慢被打破,更多的是由男女双方共同承担,即所谓的aa制,这符合当今潮流的发展。因此,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在当代大学生中被充分演绎。
如今大学生的手机普及率可以说是百分之百,手机作为一种重要的通信工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据了解,月通信费在20~80元之间的占了访问者的五分之三,剩下的五分之二多在80~100元,这就意味着手机消费方面,不理性,高开销的情况还是颇为严重的,这也是当代大学生的消费问题之一。
在此次的调查问卷中,我还做了一个大学生经济来源渠道的调查。
数据显示,目前,92.8%的大学生还是把家庭作为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只有7.2%是靠自己打工来支付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
“我来自农村,由于自己刚上大学,没学到什么本领,找份工作比较困难,现在读大学的费用还是靠爸妈在家挣钱所提供的”一位女大一学生说。
“我家在广州,爸妈是工薪族,家里生活还算富裕,都不用我自己打工来赚取学费”一位男大学生说。
确实,如今大学生的生活独立能力越来越差,许多大学生都是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家庭中转到独立生活的学习中,他们自理能力不高,缺乏自主判断力和做事的自我处理能力,更不用说靠自己打工来养活自己。虽然将近有80%的人认为有必要考自己打工来挣钱,用于昵补家庭供应上的不足,但是自身能力的不足,只会让他们在这个想法上处处碰壁。
社区生活活动反思篇三
来自物理课堂的思考与反思——为了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改理念,在课堂上能和学生生活密切相连的知识内容、我都努力给学生创设机会,让他们相互交流和自我展现,但从学生课堂交流的反馈情况来看,结果大出我的意料,令我堂目结舌:原来学生的生活经验是那样的贫乏,那样的苍白无力,下面就对物体对外作功为例,为了巩固对概念的理解,我让他们从生活中广泛举例,结果学生能顺利举出恰切的例子寥寥无几,学生的'表情让我感觉到,他们的确心有余而力不足,为了缓解课堂上的尴尬局面,我只好把自己的生活体会与学生交流起来,象用高压锅作饭,当锅内的蒸气压强足够大时,蒸气便可对限压阀做功,使限压阀旋转起来或让限压阀上下跳动起来…………我一口气连续举了五六个例子,和同学们一起分析完这些例子时,他们的目光刹那间亮了起来,物理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物理原来这样有用,有趣。
社区生活活动反思篇四
本课地位:
从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来看,消费是很重要的一环,是最终目的,对于学生的生活消费有重要指导和导向作用;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对于国家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而言,扩大内需,增加居民收入,鼓励消费,是我国经济复苏的重要举措。
设计思路:
从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引出消费,再围绕着消费,去谈谈影响消费的主客观因素,消费的类型与结构,让学生从学习中明白应该如何去正确消费。既有知识点的学习,更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渗透其中。
教学反思:
1、本课是为了我们学校通过广东省教学水平评估而准备的课,最初的设想是觉得本课的内容知识比前两课好理解,就想着重放到训练方面,但上课下来,还是觉得学生基础知识不够,我太高估了学生了,他们预习的效果不好,多半就是在书上抄过来,不去思考。所以上课就有点难度了。
2、上完这一课,希望学生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围绕“消费”这个主题,去明白影响消费的主观因素(消费心理),客观因素(收入和物价),了解消费的类型、结构与原则,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消费,这节课的根本指导思想是让学生“把书读薄”,先归纳起来。然后再要求学生把知识点展开,最后才是理解运用的要求。但要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归纳能力没有很好的体会,串讲一遍后,学生归纳概括小结时,还是不太明白这课书就是围绕“消费”这个主题来展开教学的。概括能力还需要培养和锻练。
3、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较短,课堂上还得多想办法提醒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口、手、脑全都用起来,动起来,集中注意去学习,这样效率才会提高,对于上课睡觉的开小差的要进行适当的提醒,既要提醒他注意,又不伤害他的“面子”;对于思考的问题,多调动学生思考,尽可能多的给学生独立回答问题的机会,简单的'问题找基础差点的同学回答,并适时表现,以增强他的学习积极性,难的问题找基础好,思维能力强,表述能力强的同学来回答,可以适当给些压力,让他的思维能力,表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4、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是讲多了,这课内容不深,应该可以多些机会给学生,但我自己放不开,怕学生这也不知道,那也这明白,包办了许多,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我要注意这个问题,放手让学生表现,逐步把课堂交给学生,真正体现新课程的老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
教学建议:
1、我们的学生基础差,学习方面的起点较低,所以我在上课时讲得较细,给多时间学生去记忆,理解。运用能力的培养得花更多时间,如果学生基础较差,可以改为两节课来上,这样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做主观题,每节课知识点学完后做几道选择题,再做一道主观题,并讲解主观题的答题方法。
2、如果是学生基础较好的,学习能力较强的,就可以上得更快点,基础知识过关后,着重去练学生的答题思路和书面表述。“好记性不如乱笔头”,一定要学生去做题,只说只背还不够,写的能力对应高考最重要了。
社区生活活动反思篇五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所编排的内容,都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每节的内容都是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来教育儿童。
《合理的消费》一课的教学,就是通过让学生说自己的生活、讨论消费的合理性、交流合理消费设计方案等活动,要学生了解花钱应该有计划、合理的支出,明白要把钱花在合适的地方。在引导学生理解如何才是合理的消费时,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现成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需求的例子,并结合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关于《消费知多少》的调查,与学生共同探讨了几个问题:在你的生活中哪些钱是必须花的?哪些钱是可花可不花的?可花可不花的钱怎么办?学生很积极的参与到讨论中来。有的学生结合自身的例子,谈到自己为了买个漂亮的'布娃娃与父母发生过不愉快的争执,有的为了买那些想吃的不合格的食品偷偷地拿过父母的钱。通过交流,这些孩子感到十分后悔,觉得这些都是不合理的消费,不应该乱花父母的钱。
教材中还有一项活动:假设你有20元钱,你准备怎样使用呢?我便让学生以20元为花钱的限度,制订一个花钱计划,学生们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花钱计划,他们为自己的花钱计划提出了充分的理由。在全班交流时,有一位学生小君提出想用这20元钱先买一作文选,再给妈妈买一件生日礼物。她的想法,赢得全班同学的热烈掌声。我在对这位同学的计划给予肯定的同时,也对全班同学进行教育,要珍惜父母的劳动所得,懂得关心父母,懂得感恩。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白零用钱应该怎样花,怎样花才算是合理消费。引导学生分清日常生活中哪些钱是必须花的,哪些钱是可花可不花的,即购物时应该学会选择、学会放弃。学生在这节课中通过讨论交流领悟了一些道理,我觉得在教学中要及时以学生反映出生活中问题为契机,对学生进行良好的社会生活品质教育,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及生活技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品质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师的重要责任。
社区生活活动反思篇六
本节课从学生身边的实际生活情境入手,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通过调查活动,使学生懂得家里的每一分钱都是父母辛苦挣来的,是来之不易的。要珍惜每一分钱,学会合理消费。学生在调查中发现,在发现中感受,在感受中领悟,他们学会了制定消费计划,知道根据需要购物。
一、课前开展调查,积累丰富经验的资料
良好品德的'形成关键是学生自我领悟基础上的内化,要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仅靠课堂上的40分钟是很难达到理想效果的。因此,在上课之前,我组织学生调查家庭一周的消费情况,知道家里的大事小事都需用钱,并且有些是必须的,有些是可花可不花的。为课堂活动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为在教学中对学生灌输合理消费思想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结合生活实际,培养自我教育能力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品德,在品德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在本课教学中,我利用“省下的钱可以干什么”的活动,使学生明白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该如何购物,如何使用零花钱,通过这节课,他们会有意识地去改正缺点,在自我教育中健康成长。
本次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真正地使学生的品德培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结合,易于被学生感知,符合这个年龄段学生好奇积极性高的心理特点,又最大程度地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受,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社区生活活动反思篇七
《品德与生活》这一学科以它的“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深受我和孩子们的喜欢。这种课型为低年级儿童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环境中,学会分辨是非,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识,从而成为学生道德形成之路的奠基石。我觉得“品生”教学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让学生的道德情感在活动中得到体验,在交流中得到升华。“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所以我们老师必须努力在教学中架设从学习到生活、活动的桥梁。
及时交流,升华认识。《课程标准》指出“讨论是最常用的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辨析在思想品德中能起到既明理又导行的作用。”因此在活动过后我们要及时让孩子们就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或心理感受进行有效的交流分享。如在《学做家务当帮手》每一活动过后我都及时辅导小组长组织交流。在交流中孩子们认识到了“妈妈(奶奶)每天给我洗衣服,很辛苦,所以我以后要听她们的话,还不乱弄脏衣服。”“衣服很难叠整齐,但是我一定要学会,再帮妈妈,让她不辛苦。”“指甲里有很多脏东西,以后我不留长指甲,还要经常洗手。”……每一句话都让人感动,所以我建议学生把话写在“爱心卡”上回去说给家长听。
开发课程资源,发挥地方资源与校园资源的作用。在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我试着这样做:教学《感受夏天》中我则充分利用大海这一地方便利带领学生“亲亲大自然”,然而海边的载沙行为引起学生的兴趣,我索性讲起载沙的危害性,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有效制止这一行为,当然,一年级孩子所能做的便是,在老师的帮助下写“爱护沙滩不载沙”等标语。过后就这一主题我开展了“保护大自然”的班队课,学生通过一组组照片和一段段声情并茂的解说认识到:大自然很美丽,但很脆弱。并签名表示从现在开始从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开始爱护我们的大自然。接下来,我将充分利用学校的绿色资源带领学生定时开展“护绿”活动。教材或教参只是为我们提供个参考,而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借助“参考”努力向社会、生活延伸,让孩子在实践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
《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更广阔的生活世界中去,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和习惯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形成。
社区生活活动反思篇八
《生活中的比》一课的生活味浓很浓,教材呈现了生活中三个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比就在我们身边。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在设计前,我首先对教材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学过的相关知识基础“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相关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比的认识》的起始课。教材安排了“图片的放大缩小”“速度”“水果价格”三个生活情境去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并在次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深深体会到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性。其次对学生也进行了前测:针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学习基础以及学习方式方法我都有较全面的了解,他们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探究式、合作式的学习方式;六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的阅读、理解和自学能力。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有意识去设计一些生活中具有趣味性的、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有趣的学习情境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所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我综合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拟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会求比值。
3.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4.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在生活中发现、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本节课我从广告导入,运用课本中创设的3个相联的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理解“比”的概念,使学生感受到两个数或两种量相除就可以运用“比”的知识去解释与应用。在学习比的知识,比的各部名称的时候,我放手让学生自学书本的“认一认”,让学生体会自学的乐趣,培养自己学习知识,整理知识的能力。接着和学生讨论比与除法、分数与比的关系、区别,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比,除法、分数三者之间可以互相转化,但同时又存在着一定的区别,更加深入了解比的含义,内化比的意议。最后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比,让学生运用比的知识对生活中的知识进行解释与运用。本节课较为成功的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广告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课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2.根据实际需要引入比的意义,让学生充分亲历一个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
3.处处体现生活中的比,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4.整节课始终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需改进的地方也不少,例如:
1.在教学第一个活动的时候比较匆忙,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发现、去讨论,学生对比的认识可能还不够充分。没有用足用好第一个情境。
2.在让学生说生活中的比的时候,只是单纯的让学生说生活中的比,如果当时课件能够出示一些教师搜集的生活中的比,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可以这样设计:生活中的比。(这些例子完全来源于生活,让学生着实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1)标准的篮球场长和宽的比是28 :15。
(2)我国国旗长和宽的比是3 :2。
(3)地球上海洋面积和陆地面积的比是:63 :27。教学时出示题目的前半部分,让学生估计是( )比( )。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特高。
(4)雀巢咖啡是由白砂糖和速溶咖啡按(2):(5)混合而成的。
(5)你还能举一些生活中的比吗?我的困惑:1.情境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而教材设计的三个情境,也只有情境一能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学习比的必要性,第二、三两个情境的跳跃性太大,出现在学生面前太突然,对教材情境的取舍我犹豫再三,该尊重教材还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呢?最后还是决定选择后者。2.教参提到的“两个不同类量的比可以表示为一个新的量”教学中如何渗透?“渗透”二字如何才能适度、有效渗透?我的感悟:无论是公开课还是平时的教学,我们在设计时要认真解读教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关键。一节课下来,学生走出课堂到底学会了什么?学生上课前知道些什么?也就是需要我们做好课前预测和课堂预测工作,关注每一位学生要落到实处,老师对学生的了解是把握课堂的关键,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应该是有效为教学服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