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研究论文(优秀12篇)

时间:2024-09-17 作者:梦幻泡

经典总结能够帮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理清头绪,找到人生的方向和目标。在写作经典作品评析时,要注意语言的表达准确和简洁,结构的合理和条理性。以下是一些经典作品的简介和评价,供你参考和借鉴。

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研究论文篇一

计算机学科教学,不同于数学、语文等基础学科有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无论数学怎样发展,总还得从自然数、四则运算学起。无论学哪国语言,都得从字、词、句开始。计算机有没有相应的理论基石呢?目前好像还没有。我们无法想象用数学的不懂四则运算,写文章的不会遣词造句。但不懂二进制,照样用电脑,而且用得很熟练的人到处都有。这就使我们广大计算机教师在教学的道路上,大胆地进行探索和探讨新的教学方法,改革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新境界。学生创新精神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其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这种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各学科间的协调配合,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加以培养。

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主体意识

首先,必须让学生积极地展开思维,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其次,教师必须淡化教师自我权威的中心意识,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实现由“师道权威”向师生平等交流转变,善于引导和倾听学生不同的言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进一步探索。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造性学习提供条件

在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激发他们的灵感,开阔他们的思路,从而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word时,我让学生自己设计一篇课文的板书。传统教学中,板书往往是教师设计和实施的。让学生设计板书,可以充分展示他们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才华。其中有一位学生设计了《狐假虎威》一文的板书,他把“老虎”二字设计得最大,“狐狸”次之,“兔子”最小。他解释说这样可以表现出它们的实力不同。这想法真有新意,说明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体现了个性,实现了在创新中参与,在参与中创新。在学生的思维受到某种传统的东西限制时,教师的引导就显得更重要了。在教学flash中,我让学生用flash画出花瓶的几种用途。大家总是围绕“花瓶是容器,可以装水、插花”去思考。于是,我就用电脑演示了花瓶的其他种种用途——花瓶变成了“乐器”、“武器”等等。教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学生的思维也开始活跃起来,大家一口气想出了十几种用途。我告诉学生,要想创新,必须打破思维的惰性和惯性,多角度去思考,大胆求新、求异,才能逐步形成创造力。

三、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计算机课应采取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教学方法,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达到预期的效果。实践证明,采用探究式、讨论式、艺术式等教学方法,可以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探究、讨论的过程中寻找规律,总结方法,解决问题,并通过艺术创造的方法唤起并激活形象,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例如,我在教学“画图”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各种素材,让他们为古诗《静夜思》作一幅插图。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精心构思,用文字、音乐、图画等制作出韵味十足、意境深远的场景,让人徜徉在诗人那深深的思念中,而不能自拔。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四、开展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课堂上的基础教育往往不能满足部分学生的要求,这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起着制约作用,为此,应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第二课堂,成立计算机兴趣小组,让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脱颖而出。在第二课堂活动中,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定时间、定地点,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强烈兴趣,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成为真正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创新。

五、建立鼓励创造性学习评价机制

教师评价学生要致力于调动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迅速转化为能力。教师要对学生实施积极、适度的鼓励性评价,支持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抓住学生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肯定他们的创造成果。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对于学生的一些超乎寻常甚至错误的想法,老师千万不能“一棍子打死”,更不能训斥或嘲讽。教师要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学生的质疑为突破口,捕捉住学生的“灵感”。这样才能不断激励学生去探索创新。为了培养人才,教育不但要跟上社会的发展,而且还应有相应的前瞻性,有超前的战略眼光。因此,作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教师,一个要培养二十一世纪高素质人材的教育者,要从单调乏味、刻板压抑的“应试教育”转变到以学生的独立思考、创造思维和主动学习能力为培养目标的“素质教育”上来,我们更应弘扬创新精神,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跨世纪新人。

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研究论文篇二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给教学带来新的挑战,我们应更新教学观念传统的教学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老师的作用。教师的教学生一般是就书本讲书本,就理论讲理论,针对思想政治课应考的特点而勾画重点、理出线索,而学生则沿袭“学政治就是靠死记硬背”方法。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快乐中学

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教师要善于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建立平等、民主、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引导学生的情感处于积极、自由、宽松、安全的状态。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想进入一个自由驰聘的愉悦的心理空间。

(1)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

传统的师道尊严使学生产生惧师心理,很大程度上容易让学生失去了创新欲望。为此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足够宽松、愉悦的心理空间,构建真诚、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氛围,鼓励学生去发现、去创新。坚持教育的成功导向和正确鼓励,允许学生在探索中出差错,不求全责备,努力成为学生求知道路上的共同探讨者和知心朋友。

(2)树立尊重、信任的信念,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

学生因受到教师的尊重而乐意同其进行情感交流,并接受教师的教育,如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及时鼓励,要尽量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心里话。其次,教师要信任学生,他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鼓励学生克服困难,积极上进,教师要淡化过去政治课说教者的身份,改变过去居高临下的态度,以朋友的身份出现,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不要把自己的要求强加于学生,努力改变学生知识存储器的角色,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与看法,相信学生有自己的见解。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讨论中学

当代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和引导,激发他们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欲望:创新不能只从结果上看,实际上,青少年学生创新精神的可贵不仅在于结果“新”,更在于“创”———获得“新”的过程。创新精神本质上是一种独立探究精神,关键在于使学生在创新的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而不是盲从、迷信)、独立探究和独立发现(而不是跟着他人的脚印走)。青少年学生知识和阅历都非常有限,教师要力求让学生树立独立探究的热情,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据此,在教学中应该去尝试:

(1)发挥学生间的互补作用。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从而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比如互相讨论。在讲授新知识时,首先拟定出讨论的问题,给出充足的自学时间,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想象,大胆的发表自己对新知识的.见解和体会,参与到求知的过程中。再如相互质疑。在深化明理过程中,要求学生结合教学的知识点,收集平时生活中同学之间的行为,互相提问,互相讨论,在讨论中自己得出正确的结果。

(2)创设情境,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

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求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是根据教材的特点,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看看、听听、说说、辨辨、演演等多种途径,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三、注重实际体验,让学生在操作中学

新课改中,突出的一是强化品德教育,二是强调人文素养,三是突出信息技术,四是倡导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实践教学,使学生在操作中学,就是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体验有关的道德问题。在体验感受和思考的过程中,经教师的点拔和引导,形成稳固的道德信念,知道自己的道德行为。这种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从教师的“教中学”转向自己的“做中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和实践精神。要教会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活动中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要坚持三个结合。一是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政治课中的许多内容都需要学生在家庭中进行实践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二是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实施新课改以后,为教育走向家庭、走向社会创造了时机,要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的潜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三是与班团会活动相结合。与班级活动和团支部活动相结合是政治课课外延伸,是培养学生道德行为和学生进行道德实践的又一有效途径。

总之,要鼓励拨类,鼓励专长,鼓励创新,使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形成主流,促进全体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当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它是一个系统过程。我们广大教学工作者在教学中必须循序渐进,长期坚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成果。

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研究论文篇三

培养创新能力对个人的成功和国家建设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基础知识仍然是必须掌握的,但是知识浩如烟海,学不胜学;知识快速更新,一些知识很快变得陈旧了。对人才的要求,最重要的已不再是掌握更多、更深的知识,而是迅速更新的能力。是在更新知识以及利用新知识的过程中体现的创新意识,表现的创造能力。因此,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让学生学得更快,更好,更轻松,就得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培养想象,鼓励创新。

爱因斯坦说:“我没有特别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使其成为创造型人才的前提。每个学生都是具有创造灵性的“艺术家”。中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感兴趣,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正如:瓦特曾整日看茶壶“嘶嘶”冒热气,爱迪生把鸡蛋揣在怀里想孵出小鸡……学生的好奇心尤其表现在他们好问好动的态度上。

例如:《小猴子下山》这篇文章学完后,学生就提出问题:假如小猴子第二次下山会怎样呢?《穷人》里西蒙的两个孩子怎样才能有一个新家?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国,我会……学生兴致勃勃,积极发言。我知道此时学生智慧的火花已经点燃了。从问题的解答里,他们互相增进了知识,培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了他们的创造力。

语文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在教学中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适时提出学生产生疑问的问题,有利于养成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可以帮助学生在解决疑难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二、训练求异,善于创新。

在教学《滥竽充数》一课时,我让学生说说对南郭先生的认识。一开始意见比较一致:“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不学无术,最终是经不起考验的”;“南郭先生弄虚作假,最后丢了饭碗是应该的”……讨论到这里结束本来也可以了,但我总觉着没有教出新意,学生们也没有感到新东西,他们掌握的都是些不说也明白的事。于是我就多问了一句:“同学们,我们是不是再从另外的角度考虑一下?”这时有位同学举手说:“南郭先生的做法是对齐宣王的一种讽刺,齐宣王不但昏庸奢侈,而且愚蠢。”又有一位同学说:“南郭先生可能是由于生活所迫,没有别的办法,假装会吹竽只不过为了混口饭吃。”如此以来,学生的思路就被打开了。

从小培养学生们的求异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提倡学生一问多答,一题多解,一个实验多个方案,引导学生提出新思路,新方法,新方案,才能让学生在标新立异中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

例如,教学《坐井观天》一课时,为解决难点“天不过井口那么大”,我采用了“演示--体验--看图”这一思路来展开教学。通过用手势,即在学生懂得了青蛙目光狭小的印象,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纸卷成纸筒看天,筒壁挡住了视线,所以看到的天很小。

这不仅准确、巧妙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而且训练了学生们的求异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打破定势,敢于创新。

在当今教育教学领域,你只要稍加留神,就会发现种种思维定势不仅多得不可胜数,而且被普遍认可、习以为常,形成了许多“传统思维”、“公共思维”和“标准答案”。比如,有些教师讲《猴子捞月》,就一定会分析出猴子自作聪明、愚蠢可笑,到头来是“水中捞月”、“竹篮打水一场空”。有些教师教学生写作文,只要写青松,必须联想到先烈;只要写石子,必须联想到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只要写太阳、写春雨,必须联想到党的培育,党的政策,党的温暖;只要写长城,必须联想到解放军。甚至脑筋急转弯也有思维定势。如“树上有十只鸟,用枪打死了一只,树上还有几只?”标准答案是“树上一只也没有了,因为剩下的九只鸟听到枪声后,全吓跑了。”

有位教师在教学生用“树上有十只鸟,用枪打死了一只,树上还有几只”这道智力题口头编故事时,就不局限于上述一种标准答案,而是鼓励学生进行多种脑筋急转弯。有的说:“树上还有两只鸟,因为有两只鸟是聋子,听不见枪声,没飞走。”有的说:“树上还有一只鸟,因为这只鸟是死鸟的妈妈,看到自己的孩子被打死,很悲伤,不肯离去。”有的说:“树上还有九只鸟,因为打枪的人用的是无声鸟枪,打死了一只,其它九只没听见。”还有的说:“树上有十一只鸟,因为同伴死了,其它九只鸟不肯离去,而死鸟的父母也赶来参加自己孩子的追悼会。”这四种新奇有趣的答案反映出同学们的创新思维,也反映出教师打破思维定势,敢于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的改革尝试。

四、课外延伸,自主创新。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一个突出的弊端,是把儿童禁闭在课堂里,割断了语文教学同社会的联系。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克服这一弊端,引导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提高语言能力,同时激发创新思维。例如,教完《小山羊》一课时,我设计了如下练习:小山羊还可以和谁交朋友?请大家来当小作家和小画家,给课文和插图续上几个片段,怎么样?这样就把课文延伸到外面来了。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中自有创造、想象,也相应地培养了学生们的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可谓一举多得,独具匠心。

此外,教师提高自身素质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只有教师本身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才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也只有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具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创新水平,更有力地促进了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研究论文篇四

摘要:信息技术在我国小学校园中仍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学科,正处于交流探讨与不断更新发展的阶段,但信息技术课程没有形成统一的教学模式,且因地域环境的不同,教学观念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让信息技术课程得到广大师生的高度重视是教育者需要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创新思维;信息技术;培养;角色转换

二十一世纪,“创新”一词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作为社会与国家不断进步的动力,“创新”甚至成为了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而实践创新教育则成为了当代广大人民教师革命性的主题。对信息技术课的创新也是一个等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我将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问题进行分析,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这把利器,为学生打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为此,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要求教师跳出陈腐的思维模式

信息技术不仅是灌输知识和训练学生的一门学科,还是为学生拓展认知的工具,并重新定义了获取知识的途径,从而培养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先摈弃教师陈腐过时的教学观念。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好教师不仅要讲解固定的知识点,还要懂得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学会从多方面获取知识。一名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不应满足于对课本知识的充分教授,还应具备较好的信息技术知识储备与引领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

二、注重鼓励学生积极实践

任何形式的教学方式都离不开实践。实践本身除了能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效果之外,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讲解知识点后,学生有自己操作实践的时间,这时,教师可以考虑设计一些新颖巧妙、联系性强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活跃思维,在实践过程中强化创新思维。如在文字处理教学中,教师可以示范如何在word中添加边框、底纹以及使用艺术字等效果,然后以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完成排版设计。完成之后,把优秀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看,让学生互相进行评价并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为挖掘学生潜在的想象力和观察力提供平台。

三、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内在的推动力,能促使人不断地探索、发现并创新。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过分主观,忽视学生的学习情况,严重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偏离创新与实践的道路上渐行渐远。但如何因材施教从来都不是一个三言两语能解释得清的问题。因为提出者只给出模糊的概念,并没有提出实际的解决方案。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兴趣中挖掘素材,从细微的“端倪”中发现学生学习的阻力和动力,并加以利用。实践中发现,教学内容中其实隐藏了不少能引起学生兴趣的东西。如windows系统自带的“画图”工具———几乎每个使用计算机的人都耳熟能详。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小工具,足以勾起学生活跃的想象力和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个寓教于乐的实用小工具,鼓励学生动手去创造、去实践、去探索,让学生在自己亲手创造的事物中得到熏陶,得到升华。教师应先简单地教会学生使用画笔、橡皮等基本工具,随后再让学生去画出他们想画的任何东西。下一步,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相互评比对方的作品,给出修改意见,如形状的改进、颜色的填充或修改等。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在交流中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还培养其一定的审美能力,一举多得。

四、淡化教师角色

二十一世纪的课堂应当鼓励摩擦和碰撞,因为摩擦和碰撞不仅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交流的快乐,在各种思维方法中擦出创新的火花,还能让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传统的教学害怕看到错误,崇尚永恒的正确。但是学生应享有“错误”的权利,应在思考中拥有自己的空间。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灌输知识与纠正错误的举动,就像在舞台上的“独白”,而这样的“独白”,会让作为“观众”的学生趣味全无。这样的“独白”不但抹杀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还打压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落得费力不讨好的下场。课堂应提倡民主,有民主才有对话,有对话才有交流,没有交流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对于学生的回答,好的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而不够完善的也应得到教师的鼓励,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逐步取代教师“主角”的地位,这样教师上课不会累,学生学习也轻松,教学效果也会更好。总之,社会的发展需要不断引进新人才,而新人才需要不断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看开发学生的这一潜能,已经成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相信在信息技术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将会开创信息时代的校园新局面。

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研究论文篇五

一、培养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的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的生浓厚的兴趣的情况下取得的。天才的秘密就在于强烈的兴趣和爱好,由此产生无限的热情。因此,应把学生的兴趣作为正在形成的某种智力与能力的契机来培养。一个人如果对事物毫无兴趣,就不可能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进行思考,更不可能获得创造性思维成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采取直观、形象的方法,生动的语言,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创设氛围,保护学生的创造性

教师要改变阻滞学生创造力发展的观念,最大限度地发扬课堂民主,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创设主动、活泼、民主、和谐、主动探索、大胆质疑的课堂气氛,当学生处于自由、自在、自觉的精神状态时,就会引发想象力,激活思维力’诱发创造力,大脑得到解放,有时会进入顿悟的心理状态。我在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或意见,允许他们大胆质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用严厉的语句训斥他们,也不取笑和讽刺挖苦他们,对于他们一点点的进步便大加表扬,这样,学生会始终保持昂扬的学习热情,保护了学生的创造性。

三、重视思维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应试教育过分强知知识的“结果”,而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却十分重视学生思维的“过程”和思维“方法”,在教学中,老师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我在教学《田忌赛马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孙膑用调换马的出场顺序的办法就能帮田忌转败为胜呢?”学生分组讨论后,很快得出结论。其中有一个学生是这样思考的:“第一次赛马时,孙膑看到了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快不了多少,就想:田忌的下等马跟齐威王的任何一等马比都是输,还不如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削弱了齐威王的力量,再用田忌的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这样一定能赢。”我接着问:“如果齐威王也调换顺序呢?”学生争着说:“不会的,因为书上写了,他‘得意洋洋’了,根本不会想到要调换顺序。_由此看来,孙膑不仅观察了马,还认真观察了齐威王的人。“你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帮田忌取胜?同学们摆摆试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认为只有孙膑的办法是最科学的,再次肯定了孙膑的足智多谋。通过以上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达到了让学生知其所以然的目的。

四、开发求异思维,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教师往往偏爱于求同思维的训练,而忽视求异思维的培养,其实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对创造力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中,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避免考虑问题的单一性,克服思维的定势,敢于标新立异,拓宽思路,有助于创造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语文教学中词语搭配的训练,就是求异思维的训练,如“说”可搭配成“说明、说唱、说理、众说、说服”等不同结构的词,帮学生积累词汇。在给文章分段时,我常常鼓励学生寻求多种答案,语言的表达也尽量采取多种方式,理解课文也应多角度地展开。如:看图听故事说话—一《聪明的公鸡》,我首先让学生看图听老师讲故事,再让学生学着说话后,便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这只聪明的公鸡,你还有什么办法把这只狐狸吓跑呢?”学生听后,思维异常活跃,纷纷讨论起来,最后的结果是多层次的。有的说:“我的后面还有猎狗呢!狐狸一听,吓跑了。”还有的说:“你看,我的嘴上还有老虎的毛呢!狐狸一听,吓得撒腿就跑。”有一个学生想得更有趣,他说:“我刚吃了一只狐狸,肚子还饿得很呢!狐狸听了,抱着脑袋逃跑了。”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如“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对这个问题的解决你想了哪些可能性?”教师提出问题,追求的目标不是惟一答案,而是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前所未有的独创的想法、见解和可能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五、发挥学生的想象,培养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和一项基本的任务。而想象力是创新的潜力空间,它为创新开辟了各种可能的前景,没有想象力,墨守成规,也不可能有重要的创新。在教学中,我根据语文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求知欲的语言,丰富学生有关的表象,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总之,我们的学生是21世纪的主人,未来社会最需要的是创造性的人才,我们必须立足课堂,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发展创造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研究论文篇六

【论文摘要】在语文教学,如何创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已成为时代的呼唤,时代的要求。只有教师自身的教学创新,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要创新就要改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改进训练方式等,融入创新,激发学生兴趣,发扬民主,注重实践。

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对本学科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水,才能培养好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培养好学生的创新能力。语文教学法是一门基础性的、工具性的学科教学。因此,把创新教育如何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就显得至关重要。我在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践,颇有感触、深感欣慰。

1.改进自身教育方法、渗透创新、激发兴趣、激活思维

学习的强大内驱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因此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首要条件,作为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其进入到学习情境中去,探索问题、发现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在教学中还要善于捕捉学生点滴创造的火花,点燃他们创新思维之火,尽可能为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提供能激起新异感的情境,让他们去尝试创造性思维的学习,用创造性思维去解决问题,并从中品味到创造成功的喜悦。例如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在学生自读体会,初步了解这首曲子的构思后,提问“枯藤老树昏鸦”这句诗中你知道了哪些内容?学生就会有许多答案:知道了当时的季节,知道了当时作者的苦闷心情,知道了当时环境的凄凉……,经过这样的.点拨,学生的兴趣激起了,其思维闸门也打开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又让其掌握课文内容,又领略一些学法。可见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2.改变教学观念,大胆创新,发扬民主,开辟思维空间

传统的教学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师为准,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提问成了教师的专职,回答成了学生的必须义务。这样时时处处都控制学生思维,这样的教育千篇一律、循规蹈矩。这样的教学,教师都没创新,何从谈培养创新呢?因此应转变观念,建立一种“大语文”观,让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多样化的传授,发扬民主,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鼓励学生多动脑、多疑、多发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让学生爱创、乐创、变成勇于创新的一代新人。这样的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提出一些超出教师设计圈子的问题。因为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提出一个问题有时会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扩展学生的思路,不局一隅,不拘一格,多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才能发扬民主,由一言堂变成群言堂。例如马克。土温的《竞选州长》一文教学中,讨论:“交代信的内容这一情节,有何作用?”学生的答案就会异彩纷呈,见仁见智:

衔接过度作用,衔接“我”参加竞选与被攻击两个情节。

佐证作用,祖母的话佐证了我对我自己的评价,以及对对方的看法是正确的。

辩驳作用,祖母的回信虽短,但无疑是一切不实之词的有力辩驳。

铺垫作用,为最后我退出竞选作铺垫。

引领下文作用,引领了下文一连串在我意料之外而在祖母意料之中的事。

照应作用……

对比作用……

3.改进教学训练方式,融入创新,兼备神形,拓展思维灵性

传统教学训练方式:老师在黑板上写,学生在下面抄;老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下面记;老师在墙上贴答案,学生就急于照搬。特别是一些开放题目,教师也给一个固定答案就完事。这样的训练教师都没有创新,学生怎么会产生创新思维呢?其实创新教学训练应是丰富多彩的,它既可以是对课文内容的透视、挖掘;也可以是对作为的题材、主题和表现手法的开拓与创新;它既可以面向课内,也可以面向课外。因此作为教师面对多彩的生活既不能无动于衷,更不能随意发挥,必须注重活动的整体性,尽量克服训练中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应从多角度。多层次剖析,才能使学生的思维严密、全面、深刻、灵活。如教茅盾的《白杨礼赞》一课时结合本文教学重点——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便为学生设计了借物喻人“三部曲”的思维训练,使课文学习、写作与思维训练密切结合起来。

这样的创新教育既提高了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又培养了创造美的思维。又拓展学生思维灵性。

4.延伸课外,开拓创新,注重创造性实践

传统教育就是将课文知识点梳理清楚,完成课内学习任务,即算达标。这样的教育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在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因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品质的形成,一靠观察,二靠善于思考,不断积累生活经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应该过多的追求求同认识,因为每个人的思考问题都有自己的思路,教师不能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或唯一标准答案捆束学生。另外在培养创新思维的同时,还应该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广泛涉猎社会百科知识,只有见多识广,发现创造才有源泉,才有助于思维过程的创造性活动。当然,这些思维都要落实到具体的课外实践活动中去,让学生有更大语文空间,文学底蕴。这样年深日久学生就会自然从容的走向社会这个大世界,自然会在其中诞生许多的灵性与感悟,甚至收到意料不到的教学效果。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是一项艰巨的工作。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深化语文教学的创新,落实并推进好素质教育。

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研究论文篇七

论文摘要:中专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即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断追求新意识,通过独立思考,会从语文的角度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语文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论文关键词:宽松氛围思维定势自主学习实践创新

对语文而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进一步深化语文教学改革,全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

一、营造宽松氛围,唤起创新意识

在课堂上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唤起创新意识的起点。教师应努力营造激发创新意识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促进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语文活动,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教学《雷雨》一课时,让学生在十分熟悉课文的前提下,在充分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的情况下,分角色表演。让每个角色都在表演过程中说出与人物身份符合的话语,做出与人物身份吻合的动作,表现出与人物身份符合的心理。在宽松的氛围中,不知不觉中完成教学任务。

二、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创新兴趣

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思维创新,不断培养学生让其打破常规,学会从多角度提出新颖、独特的思考方式和找出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在教学《项链》一课结尾时,莫泊桑用省略号给作品设置了一个妙不可言的“艺术空白”。我想作者莫泊桑构置的这个“艺术空白”的妙处绝不应该由教师传授反复强调的结论,而最好应该由学生实践体验得出。可让学生跳出作者的思维,设计故事走向,续写小说“结尾”,让学生猜想、编写众多可能发生的结局。这可以使所有学生都对作品进行再创造。

三、指导自主学习,激发创新动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必须挣脱传统的教和学的应试教育的束缚,勇于突破“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陈旧模式,形成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知识,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在训练学生常规思维的同时,应善于激活学生创新思维,使学生逐步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学习方法,善于打破思维定势,提高思维的灵活性,体验作为学习主体自行获取和运用知识的乐趣,享受创造成功的快乐。

四、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创新动机

鼓励学生对语文问题各抒己见,敢对老师或同学的解题思路发表不同的见解,敢于“发难”老师,提出新问题。当学生提出教师没有预备到的问题或者教学出现失误时,面对学生的质问,老师不能怕丢面子,随便搪塞过去,或冷言冷语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进而浇灭学生的创造性潜能,而应当诚恳地接受学生指出的问题,和颜悦色地针对错因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展开讨论,这样既是一次绝好的思维训练机会,也不损害教师的尊严,反而增加了课堂的民主气氛,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努力探求新知。

参考文献:

[1]《创新,时代的灵魂》,《辽宁教育》2000(3)

[2]《如何培养创新精神》,《中小学管理》2000(1)

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研究论文篇八

【摘要】语文教师在课堂授课中,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和创新欲望,为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标,笔着从两方面进行了浅议。

【关键词】创新思维语文教学创设情景课堂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更加重视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等的培养,其中创新思维是创新实践的前提和先导,因此语文教师要立足于课堂,充分发挥好课堂的时效性,把思维活动的内容,思维活动的方法以及思维活动的途径传授于学生,让学生灵活掌握,从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和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教师在课堂内特意设下空白,让学生自我构造和完善,促使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格式塔心理学派“完形压强”理论认为,当人们在观看了一个不完满即有“缺陷”或空白形状时,会在知觉中情不自禁的产生一种紧张的内驱力,并促使大脑积极兴奋地活动,去填补和完善那些“缺陷或空白”,使之趋向完善,建成一个完形整体,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获得愉悦的感受。

二老师在课堂内创设适宜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在课堂内要有意创设适宜的教学情景,缩短自己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消除学生学习的紧张恐惧心理,让学生以积极和主动的心理状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不断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质疑发问的兴趣和热情。课堂内教师要创设一个民主、自由、宽松、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语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要向横向和纵向拓展,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校园文化、现代多媒体设备等开拓学生的思维广度,帮助学生仔细、认真、全面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教材知识或文章的内容,让学生在巩固已学过的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并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在良好情境的引领下让学生的想象力向未知领域飞跃,从中拓宽学生思维想象的空间,从而增加学生思维创新的情趣;传统的语文教学由于形式单调,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不利于开发学习手段和方法,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得知识和能力的一种动力,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会有学习的毅力和意志,才能更进一步的去研究知识、思考问题、体会知识的内涵,并逐渐进行思维创新。恰当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能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是教学过程生动形象的体现,能够全方位的调动学生的思维进行活动,充分发挥视觉和感知的作用,把学生的思维领入多姿多彩的语文世界内,使教学过程情境化、形象化,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了学生的表象,为学生开拓思维提供了直观的物质基础,为学生开辟了多向立体的思维通道,促进了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形成,增强了联想想象力的能力,引导了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最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教师在授课时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研究论文篇九

学生自身对于创新思维的态度和重视程度是直接影响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因素,如果学生自身对于创新思维的培养不够重视,那么即使教师再努力也没有太大效果,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对于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视程度。

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时候,可以在问题的设置方面积极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散和培养创新思维,对于表现积极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支持。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提高自身对于创新思维的重视程度。只有当学生自身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有足够的重视,才可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努力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完成语文教学任务,而且也可以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机会,让学生在接受语文教学内容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自身的创新思维。例如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时候,可以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让学生自由分组来对文章中的人物进行角色扮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来丰富角色的内容,不局限于文章所展现的人物角色。每个小组在扮演角色展示之后可以进行全班的讨论和分析,让学生对于这些角色和文章的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这个过程也是让学生发挥创新思维的过程,学生在思考扮演角色的时候就在不断创新和研究,这样的教学方式就可以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和学生创新思维的提高。

三、善教善放,引导学生创新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能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同时让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

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那么就容易使学生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同时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善于教导学生,同时也必须学会如何放手让孩子们自主学习,放飞他们自己的想象。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只在必要时做适当的引导,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掌握足够的知识,以促进学生能够着手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再次发现。我们必须改变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合作学习,在他们遇到困难时进行必要的指导,让学生对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而且能够渐渐养成敢于除旧、敢于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知识的习惯。事实证明,从教导学生创新,到放手让学生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种重要方式。

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创造能力

我在教学画面感强的课文时,就让学生读读画画;碰上诗歌,就让他们背背唱唱;要是上童话和情节曲折的故事,就让学生读读演演。学生在画、唱、演中,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思想、情感的体会,而且发展了自身的语言,激发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我原来喜欢采用问答式教学方法,但是使用过分了也不好。每个词语怎么解释,每个句子怎样理解,每个段落怎么朗读,全都由教师提问学生作答。这样的教学只会使学生的思维僵化。现在我觉得语文教学应当重视探究、发现的环节。一方面我重视读书思考的环节,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使他们人人都能从头到尾读上几遍书,有时间从容地想一想自己读懂了哪些,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另一方面,我很重视合作学习。利用小组学习和师生交流的机会,互相启发,在讨论中加深理解,从别人的思路中得到启示。

五、把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增加学生创造性学习和实践的机会

我经常鼓励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有的同学把甘蔗渣乱丢,我引导他们写倡议书。我还让学生围绕“爱护益鸟”、“保护环境”等主题,搜集资料写成文章。我让学生调查长江大桥的修通对我们有哪些好处,并写成简单的调查报告。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把课内所学用于生活之中,既能提高语文能力,又能增长才干。

六、及时评价,鼓励学生创新

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满足他们的表现欲。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做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或者老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做出评价。在这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生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在赞扬声中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研究论文篇十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探索新型的教学方法,践行创新型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性精神。本文从若干个方面,并结合相关实例,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关键词:

社会的发展,依赖于经济与技术的发展,而经济与技术的发展又依赖于人才的不断创新。因此,创新是一个国家、民族乃至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人才的创新精神与能力需要从小培养。语文作为小学教育阶段的最重要的课程之一,也是最基本的课程之一,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探索新型的教学方法,改变教学模式,实行素质教育,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提高语文素养,发展创新精神与能力,进而为学习更高深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营造愉悦、宽松的教学氛围,提供环境基础

有心理学家曾说过,人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可以有效放松心情,提高学习效果,并有利于形成创新精神,发挥主动创造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营造愉悦、宽松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使学生能够放心、大胆地质疑、求异、解答。这种课堂教学氛围,也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活跃思维,拓宽思路,进行发散思考,进而形成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1]。

比如,在讲解课文《爱之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出座位,对自己喜欢的同学表达出友爱之情。可以用语言表达:谢谢你帮助我,我喜欢你的笑容,你是最善良的人等等;还可以用行动表达:同学之间相互拥抱,握手,击掌等等。学生将发自内心喜欢这种温馨的课堂氛围,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活跃思维,发展创新精神。

二、挖掘创造性因素,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也有很大的变化。教材编写人员在语文教材中精简了一些难度较大、较复杂的知识,增加了一些开放性较大的、具有启发性的活动内容。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学会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创造性因素,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向、全面地思考问题,促进学生发散思维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比如,在讲解课文《赤壁之战》时,教师挖掘赤壁之战中的创新因素:曹操的八十万大军输给了刘备与孙权的三万联军,是为什么呢?学生联系前后文找到答案。教师再提出问题,如果曹操不轻敌、不多疑,那么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后果呢?教师可以将此作为一个作文作业,让学生自由发挥,写成一篇小文章。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

三、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诱导学生发展创新精神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旺盛的求知欲,教师如果能够好好地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则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创新意识,使学生自主地发展创新精神,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2]。

比如,在讲解课文《安塞腰鼓》时,教师可以将安塞腰鼓带到课堂中,让学生通过触摸、敲鼓等形式,感受安塞腰鼓的魅力;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安塞腰鼓表演的热烈场面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领悟到安塞腰鼓响声的气壮山河,摄人心魄!在此基础上,使学生产生求知欲与情感共鸣,诱导学生发展创新精神。

四、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生活与学习是密不可分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脱离生活实际,应该积极主动地联系生活,使学生能够从自己熟知的事物中,通过重新组合知识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学习的新方法或者新知识,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比如,在讲解课文《世界多美呀》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使学生能够在朗读中,了解课文的大意:这是一篇童话故事,通过描写小鸡在孵化过程中对周围世界的认识,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讨论一下“你所认识的小鸡是什么样的”以及“你对这个世界有什么看法”。学生自然进行热烈的讨论,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将生活实际与课文联系起来,以小鸡的视角看世界,从而发现更多美好的事物,促进创新精神的发展。

五、教师要发挥模范作用,引领学生创新解决问题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其知识框架的构建、能力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指导,所以教师本身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发展创新精神的源泉。小学语文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自己具备创新精神,再以自身的创新精神感染学生,使学生能够模仿教师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不断研究与实践中,找到适宜自身发展的、更多的创新方法,养成创新精神,塑造创新人格,以适应当代教育改革的需要和发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整体素质提高的要求。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当成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来对待。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时时将创新意识放在教学首位,并以创新精神为教学指导思想,改变教学观念,发挥语文学科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优势,尽可能地创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环境,给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使学生能够创新地学习,提高教学效果与学习,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为学生成为创新型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研究论文篇十一

摘要:从理论上讲,创新思维主要是指学生主动地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观点,解决新问题的一种思维形式,它是学生在创造性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的过程。

关键词:物理教学创新思维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由此可见,物理课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最合适的学科之一,所以在物理课的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创新意识

在以往的教学中,总是教师泛泛地讲,学生机械地去听,去记,学生思维能力水平难以提高,严重束缚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现代社会人才竞争激烈,归根到底是创造性思维的竞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拓展课堂教学空间,疏通信息反馈渠道,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活跃的课堂气氛是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重要条件。教师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使学生消除心理紧张感,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猜测,特别是猜测性有一定道理的时候。物理这门学科,本来就从生活中来,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提出许许多多的实际性的,创造性的问题,对于学生创造性的意见,要满腔热情地赞扬,肯定他们的努力,激励学生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让学生体验到创新的快乐,促使他们以积极的心态创造性的学习知识。

二、激发兴趣,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当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积极情感就会从内心迸发出求知的强烈欲望,并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创新意识。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沟通学生的心灵,增进互相了解,营造民主、宽松和谐、温馨的课堂气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新课伊始,学生的注意力与思维往往处于分散松弛状态,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用自己从教材中获取的“情”给学生创设一种“境”。例如,在讲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时,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在大屏幕上呈现了一组这样的镜头:在非洲草原上,一群大象向前行进,忽然不知为什么停住了,彼此之间互相接触,但没发出任何声响,然后同时向另一方向走去……根据这一现象提出问题,大象为什么改变了前进方向?学生议论纷纷。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这样既发散了学生思维,又引入了新课,并且使学生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兴趣盎然,思维灵活,提出许多创造性的意见,使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

创新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而更重要的是它能产生出新颖的,前所未有的结果。教师要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手段提出种种假设或猜想,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假设或猜想的方法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渗透理想化的方法、模型的方法、极限的方法、控制变量的方法等,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建立物理模型,学会根据现象或事实进行科学推理的方法,这不仅有助于加深对基本知识的理解,还有助于加深对研究方法的领悟,提高学生对科学的认识和创造能力。

四、借助探究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树立以人发展为本的理念,注重开掘学生的潜能,创设富有潜力的课堂。作为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学思想上和方法上大胆改革,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的快乐、思维的兴趣、创造的愉悦。探究在学生学习的海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初中物理课本中也涉及了很多探究活动。例如:八年级物理涉及到探究问题“凸透镜成像规律”。学习这一节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通过自主设计探究方案、方法,总结出规律。从结果来看,不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许多同学还探究出课本中未提及的新的特点,从而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开拓思维增长知识,为创新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总之,创新思维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而物理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之一。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持之以恒,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很好的开发。我们还要从多方面入手,在不断改革的,新的教学实践中寻求、探索,为培养创造性的人才而努力。

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研究论文篇十二

摘要:思维是人类创造的翅膀。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最高形式,促使学生积极地探索与创新,对学生学习和未来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真正达到灵活自如地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境界并非易事。它需要我们要有新颖科学的设计。有效得法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造思维创造力培养

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未来高素质人才,致力于学生创造力培养的研究,语文学科责无旁贷,许多一线教师以极大的热情和探索精神,投入了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语文新教学模式的设计策划之中,下面对设计新模式可遵循的原则,谈一点浅陋之见。

一、民主性原则:

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环境的影响相当大,尤其是以班级形式存在的集体环境氛围的优劣,直接决定着创新人格和创新思维的能否形成。因此,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为重要目标的新教学模式中,应该充满一种宽松、和谐、平等、开放、自由、民主的氛围。这意味着全体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无论他们的智力水平与心力水平有何等差异,都可以享受到充分的人格尊重,都有进一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的机会,都可以得到鼓励与赞许。从而学生的个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现、培植、张扬和发展。学校和社会衡量学生的标准不应是简单的量化分数,不应是铁定的统一的模子,学校教育的目标也不应强求一律,而应该是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充分显示与发展。在这样的“以人为本”的宽松环境中,学生身心愉悦,思维活跃,从而实现创造力的发展。

二、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虽早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在课堂上,教师绝对占定讲台的状况始终未得到根本性扭转,而且,越是落后的地区,满堂灌越严重。评价一节课的优劣,着重依据教师的知识拥有量,自我表演的精彩度来衡定。课堂里,过多的是教师把自己单方面的认识、理解和教参内容一股脑儿倒给学生,似乎只有细讲,学生才能领悟,不讲全一个知识点都放心不下,面面俱到,不留一点余地给学生。这样,学生的实际参与很少,充分阅读的时间、充分质疑的时间、充分思辨的时间、充分表达的时间都被剥夺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钻研的兴趣与热情,都被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消磨殆尽,形成了等等分析、等等答案的严重的依赖心理和思维惰性。

三、变通性原则: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的课堂,更需要灵活和变通。首先是使用教材的变通。语文教学中,既要吃透大纲精神,研究教材编写的意图,又要实现对教材的合理取舍,不被教材所牵制,不把教材、练习当死的任务、当负担来完成,而是从培养学生能力的实际需要出发,确定处理教材的力度、深度。尤其是新教材,由于语文课外读本的出现,使阅读容量增大,如果不能有选择地灵活使用,师生必然陷入一种疲于应付的状态。其次是教学流程的变通。传统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很大程度可以归咎为抱守讲析的流程不变,几乎每篇文章都是作者、背景、结构、形象、主题、艺术特色,导致了教学中的单调重复,使学生在无梯度无侧重的教学中产生厌倦心理。新的教学模式,应该灵活的安排和控制教学的流程,每课都有最合理的切入点,都有从发展学生创造力出发而确立的'突破口,不是全面扫荡,而是重点出击,留一些余地与空白给学生。可以说,不打破旧的程式,语文就走不出创新的路子。再次是教学方法的灵活变通。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创造力,必须有区别于传统讲授法的新教学方法,如发现法、质疑法、讨论式、赏析式、评介式、批判式、延伸式、感悟式、活动式、多媒体辅助式等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活学生思维,挖掘其创造潜能。

四、时效性原则:

(1)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只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唯一目标,而且,它与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非智力因素培养、文化熏陶、人文因素挖掘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也是密不可分的,新教学模式应该是以培养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为突破口,带动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而不是顾此失彼。

(2)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不是单一学科可以实现的,它需要各学科及学科外的大量活动来协作完成,因此,新教学模式必须尊重语文学科的特点,从语文教学的实际出发,进行合理设计。也要有适合语文特点的评估标准,才能体现恰当肯定,有益激励的精神。

(3)创新教育是当前一个世界性的焦点课题,各国、各地、各学校、各学科,都有许多研究思路、实践和成果,要能在这样的课题中提出积极的设想、有益的创见,就必须注重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区的实际,诸如:地域特色、教育发展状况、实有基础、师资力量、可开发潜力等,设计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促一方教育发展的操作性强、实践性强、推广价值高的思路和模式,才能真正体现课题研究的价值。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