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反思 高中化学课后反思简短100五篇(通用)

时间:2024-12-25 作者:储xy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化学课程教学反思篇一

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它如同一股春风,给基础教育带来了春的气息,带来了勃勃的生机。同事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教师应如何应对贸易促使学生开展新的学法呢?

1、尊重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指导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模块

高中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具有不同的发展潜能。在教学中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改变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方式过于统一的倾向,要关注和尊重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他们提供适合于自己发展的化学课程。

高中化学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课程模块,给学生的学习以较大的选择空间。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挖掘各自的潜能,制订各自的化学学习计划,自主选择化学课程模块;另一方面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已有的化学知识水平、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对学生选择学习课程模块和安排学习顺序给予指导。

2、把握不同课程模块的特点,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高中化学课程是由若干模块组合构建的,教师应注意领会每个课程模块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和教育价值,把握课程模块的内容特点,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具体的教学条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化学1、化学2课程模块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为全体高中生开设的必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科学素养,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也为学生学习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打下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与初中化学课程的衔接,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注重整体性,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的核心概念、重要物质以及基本的技能和方法,加强化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创设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讲解时应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要紧密联系学生己有的有关物质及其变化的经验与知识,尽可能通过化学实验或引用实验事实帮助学生理解。同时还要利用各种模型、图表和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3、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作为一名教师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在教学工作中竭力提倡创新,善于接受学生新的合理化的建议,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能力,养成创新习惯与胆识。

"兴趣是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知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可以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钠与水反应、喷泉实验等。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方才起着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讲述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侯德榜制碱法等化学史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等。另外,化学教师良好的教师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在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4、突出化学学科特征,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

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我觉得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尤为重要,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实验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发展性学力,兼顾创造性学力的培养,并发展学生喜欢化、赞赏化学的个性。所以,可利用新教材中的学生实验和研究性课题。多开展一些有趣的小实验,以及家庭小实验,化学实验的教学和活动形式必须更多样和多元化,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高中化学课程教学反思篇二

《雷雨》这篇课文以简炼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夏日雷雨图。全文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清晰地展开陈述,三部分特征鲜明,写景细致逼真,引人入胜。激起了学生对大自然的深刻体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自然的热情。

一、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雷雨是在夏季时经常见到的自然现象。课始,先让学生谈谈见到的雷雨前的景象。有的说会打雷,很让人害怕;有的说还有闪电;有的说天气会很闷,让人喘不过气来;有的说大风会突然刮来,雨点儿落下来时常常让人躲闪不及……看来,学生的生活经验还是很丰富的,我趁机引入了课文,学生的兴致很浓。

二、品词析句,指导朗读

1、“满天”是什么意思?

2、“黑沉沉”写出了乌云怎么样的变化?

3、“压”字说明当时的云层怎么样?黑沉沉的乌云向你直压过来,你感到怎样?在引导学生理解“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这个句子时,“垂”字的意思比较抽象。若以词解词照字典上的注释解释一下,学生是似懂非懂。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垂”字的意思,我在黑板上演示了一下(一只蜘蛛从网上顺着丝垂下来),让学生认真观察。学生一看就明白,不必再用过多的语言做许多无谓的解释。

三、创设情境,观察想象

学生:蝉说:我终于又可以唱歌了。

学生:蜘蛛刚才肯定是忙坏了?

师:为什么呀?

生:因为它的网被雷雨打坏了,雨停了,它肯定要先修网。

生:对,刚才的网被雨打破了,说明它的网不够牢固,现在它肯定要修一张更牢固的网。

师:瞧,蜘蛛又坐在网上了,它在网上干嘛呢?

生:它先修网,然后坐在网上看雨后的风景呢!

生:它坐在网上看美丽的彩虹呢!(大家都笑了)

师:你可真会联系上下文来想象。(因为上文说到: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生:它肯定在听青蛙们唱歌呢!

生:青蛙们……

这是课末的一段小插曲。因为时间比较充裕,所以我让学生充分想象。肯定是觉得在课堂的朗读还不够尽兴,所以还要在说话时pk一下。学生都想展现自己不同的想法,越说越想说,在课堂上难得见到这样的情况。我想,肯定是今天的课堂氛围比较轻松吧,让孩子们思维之花在课堂上盛开了。

高中化学课程教学反思篇三

《雷雨》(节选)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因为其中包含着太过复杂的人性,也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一部颇多争议的作品。而课文仅仅节选了第二幕,不利于学生完整的了解、感受其中的丰富内涵。而只是由老师来介绍前后关联、人物关系,似乎又缺少一些直观的感受。在上选修课时我发现通过播放影视片段的方法,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讨论的积极性。因此我决定在教学《雷雨》时也尝试着采用播放《雷雨》影片这种教学手段。在备课时我设计了四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介绍作者和作品的相关信息。第二、三课时播放《雷雨》影片,第四课时请学生就第一节课所布置的问题,结合自己看电影的感受,来展开讨论。并将自己的看法写成作文,作为课后作业。

首先,把对作者和作品的介绍融入到当时的现实背景中,侧重于环境对作者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点。同时尽量减少对剧中人物的性格、结局等的介绍,以免产生先入为主的印象,影响了学生的自主思考。

其次,围绕周朴园在课文中的表现设计问题。

采用这种教学方式的关键是确定这篇课文讨论的主题。一个好的问题可以最大限度的开拓学生的思路,引出最广泛的讨论,并在这讨论中挖掘文章的丰富内涵,加深对人性的理解。设计什么样的问题可以达到比较好的效果呢?我考虑了很久。最先进入我的视线的是对《雷雨》主题的探讨,但很快又被自己否决了,因为作为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雷雨》本身想表现什么主题,历来众说纷纭,在高中语文课堂上,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探讨或解决“《雷雨》的主题”这个问题。接着我把目光转向了对人物行为、性格的分析。《雷雨》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充满了矛盾、挣扎的人物形象,他们的遭遇和命运激动着人们的心弦,他们的言行、心理充分暴露了人性的复杂多变。那么谁能够在有限的条件下引出最广泛的讨论呢?考虑再三,我把注意力集中在教材所节选的这一幕;而在这一幕中,最可圈可点的莫过于周朴园这个人物形象,所以我决定了把这篇课文讨论的焦点锁定在周朴园身上,我定下的话题是:“说不尽的周朴园”。

最后,本专题的中心是“人性”,通过文学作品让学生初步了解人性的丰富内涵,同时我试图联系现实生活,唤起他们的生活体验,使他们真正思考一些问题,特别是人性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为此我搜集了相关的一些新闻和学生的周记,准备在最后一课时抛砖引玉。

为了保证这堂试验课达到预期的效果,我还安排了一项调查报告作为预习作业,即阅读《雷雨》节选部分,写出最能引起你思考的问题。有近三分之二的同学选择了“周朴园对鲁侍萍究竟有没有感情?”“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愧疚是否是真实的”等问题。这说明我对课文把握的方向是正确的。接下来最关键的就是对周朴园这个人物的分析了。

把周朴园看作是一个“虚伪、残酷的资本家形象”的解读,在今天应该不是主流了,如教材的练习中就已经把“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否有感情?”作为一个可以辩论的话题,但这样的讨论仍然不够。如果不是或不仅仅是“虚伪、残酷的资本家形象”,那又怎么样呢?我们从中又可以读到什么?在这个问题上我引入了福勒的《小说面面观》中“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的概念,即人物性格是丰富的甚至多面的,鉴赏作品不能满足于区别“好人”和“坏人”。

另外,周朴园明明三十年中对侍萍满怀思念与愧疚,但为什么一认出侍萍,就表现出那样一副嘴脸呢?仅仅用“虚伪”一言蔽之是不够的,那他这样做的原因什么呢?他是在努力维护着什么。周朴园在剧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家庭,我自认是最圆满的,最有秩序的;我所教育出来的子女,我也自认是些健全的子弟。”这其实就告诉了我们,他一向以建立一个“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为已任,在家人面前保持着高大正直威严的形象。了解这点,我们不难想象到,一旦当年的侍萍今天又进入他的生活,对他的家庭、事业、名誉、地位等来说,将会造成怎样致命的影响。所以他一旦认出侍萍后,就只能做出我们所看到的那些事。

这里又出现了另一个问题,周朴园的家庭生活是不幸福的,他与年轻的妻子繁漪连貎合神离都谈不上,与自己的两个儿子,也建立不起正常的父子感情。独自一人时,他经常深陷孤独寂寞,只能靠端详当年侍萍的照片排遣内心的空虚。这样一个不幸的家庭,周朴园为什么还要苦苦维系呢?我认为:周朴园维护的实际上是他所从属的那个阶层。三十年前他的确爱过侍萍,但为了所属于的那个封建家庭的利益,他抛弃了她;三十年中他对侍萍抱着的愧疚的感情,是真诚的,但不止是为着生死不明的侍萍,更多的是借此怀念少年时代,就像希腊神话中顾影自怜的水仙,透过回忆他怜惜的是现在空虚寂寞中的自己。少年情怀不过象一面镜子,照出了现实中更多的不如意,引出了他对不幸生活的自我哀悼。。而相认后对侍萍冷酷无情,则是因为作为一名“成功人士”,他不能被他生长的阶层所抛弃,不能被原属于他的名誉、地位、财产等等抛开。它们已经象烙印一样,深深的刻到周朴园的骨髓里去了,他和他的阶级已经化为了一体,他就是这个所谓名门豪族的上流阶层,而这个藏污纳诟的上流阶层也就是他的全部。走到了这一步,周朴园对侍萍种种反复的举动也就不难解释了。

带着这样的思路,我忐忑不安的上完了课。应该说效果是相当不错的,在看过电影后,大部分学生都是有一定想法的。所以一开始,关于周朴园与侍萍的爱情及周的愧疚是否真实等问题的探讨,学生都能够被调动起来,积极从文本中寻找相关内容,并得出自己的结论,甚至有同学提出周朴园自身也是一个悲剧:他伤害了别人自己却没有得到幸福。

高中化学课程教学反思篇四

一、 在备课过程中设计反思。

音乐课的备课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就可以先给自己设计 这样的几个问题以供反思。例如:“学生对本课的民歌熟悉程度如何”,“怎样设计学习民歌的教学方式会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学唱民歌的教学环节中会出现哪几种问题,如何对症处理”等等。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会觉得有的放矢,备课也不会流于形式。因为音乐课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所以在备课中设计的反思还是以提高兴趣为主。如果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特别有兴致,或者无动于衷,就该问问自己是什么原因,积累经验教训,并在平行班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以求得最佳效果。

二、 在上课的过程中验证反思。

课堂不是车间的流水线,一成不变,同样的教学方式方法,五十名学生可能有五十种不同的反应。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地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不断验证在备课时设计的反思,对症下药。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好的教学也总有它不足的地方,有待于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因此,在课堂上发生的种种“意外”,就可以成为很好的反思材料,提供教师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进行探索。

三、 在课后进行各种形式的反思。

反思的方式有许多种,可以通过语言也可以通过文字,可以自我反思也可以通过交流进行集体反思。 反思最具有借鉴意义的一种方式是编写案例反思。所谓案例反思,就是通过具体的典型的教学个案,来研究和揭示其内在规律的一种写作方式。虽然案例有其个别性、特殊性,但是也从中体现出了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理念等等。教师将这些典型案例通过文字的形式加以分析概括,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也可以提供给同行借鉴。

反思除了自我反思,也可以通过观摩分析他人的范例来进行。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自我反思,自我案例分析,都是建筑在自身的基础上,而许多事情还是旁观者清。所以,教师应该多观摩分析其他教师的课,学习他们的教学理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等。反思假如我上同样内容的课,会有什么不同,什么相同,我从中得到了哪些启发,等等。音乐教师往往由于自身条件的不同有各自的特长,比如器乐,比如声乐,要善于利用自己的特长,别人的特长可以作为自己的借鉴,看看别人是如何来利用的,思考自己可以如何利用。 因此,无论是主课也好,副课也罢,教学反思都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教师,我认为更应该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反思与提炼,从而发现问题,学会研究,不断地去提高教学水平,成为科研型、反思型的新型教育工作者!

高中化学课程教学反思篇五

亲切的笑容,温柔的声音,委婉的动作,听的人如沐春风。语文课是美的天地,我害怕把课堂弄得像战场,我希望带着孩子们像游览名胜一样,参与其中身心俱乐,心灵有收获身体也得到放松,那真是个美好的理想。

教学反思(一 )

3月7日,离20__年高考还有三个多月的时间,每年到这个时候,我都感觉复习的脚步有点乱。相关的考点基本上都有所涉及,但是没有一个明显的从感性到理性,从部分到整体,从浅显到深度的规划,总有一种想提提不起来放放不下去的感觉,无奈之下,只好用做题代替讲课,这样下去,出现的结果就是学生的成绩大差不差,老师也没闲着。一场备考大战就在不停的做题当中结束了。我总觉得在这场备考中,我们丢失了很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呢?是师生共同攀越知识高峰的决心信心么?不像是,在学习知识的时候,怎么总是那么的迷茫困惑;在面对胜败的时候,怎么总是患得患失,无所适从;在高考完之后,怎么是那么空虚无助,知识好像没有改变命运。。。。。。我想改变,至少从现在会为下一年的真正收获而去耕耘不息。

正在复习文言文部分,学生手里有资料,把相关的基础知识总结的相当详细完备,还有相应的练习题,可是学生做起来真的很被动。课本上的文言文也学完了,我知道学生并没有把需要掌握的知识梳理出来,而是依然留在了课本上。每次讲文言文,我都要做很多的铺垫,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学生对文言文实在是有畏惧心理的。我本打算把资料上的题做做,我在仔细的讲讲就了事算了。但我想变变,想和学生共同啃啃这个骨头,尝尝其中的滋味。昨天看了一个老师提供的编故事学习文言虚词的方法。我就在课堂上随意实验了一下,真的没有期望很高。但是结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先让同学们自己复习一下18个虚词,然后要求他们编一个故事,其中贯穿一个虚词。我怕同学们不积极,或懒得做,我就自己临阵磨枪编了起来,如果学生不配合,我可以自圆其说。半个小时过去了,一个同学主动地把她写的交给我看,我示意她写到黑板上,接下来,陆续就上来了三个同学,我一看我没机会写了,就趁着他们正在板书时把我写的给大家念了一下,我可以感觉到大家很感兴趣。我下去随便看看了,发现好多同学都动了笔。上来的四个同学,一个做了一首诗,其他三个写的都是很像文言文的。同学们的表现远远超过了我的想象,他们的水平也远远超过了我这个老师,我真的好好反思了。

这次教学,让我对文言文的教学有了很多想法,要赶快形成书面文字,以备来年备考用。

教学反思(二)

今天是3月8日,很值得纪念的日子。我正在忙碌而有序地思考我的教学,并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去迎接探索实践前行带给我的心路颠簸。

假如让我重新带高三,在文言文教学方面,我会这样做:首先让学生准备一个厚一点的,纸质稍好点的本子,告诉同学们这个本子将记录我们备考文言文的全部基础知识,以及我们透过文章背后挖掘出的内涵及其对我们思想的影响。其次我在备课方面要加强力度,平时的教学扎扎实实,从知识到能力,从过程到方法,从情感态度到价值观,都要落实在每一篇文章的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熟悉高考的考点,做好高考和日常教学的衔接。最后,是等到离高考还有三个月,基础知识也讲完了,要带领着学生做一个总结,一个很重要的总结,除了知识以外,还有一点就是学生学习知识过程中的习惯、方法、品质的不断规范和强化,然后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提出要求,师生共同去追求知识和能力的一个较高的融合境界。

反思这一年的文言文教学,总体来讲是失败的。基础知识的积累没有一以贯之,到最后就是随便讲讲了之了。由于自己水平有限,阅读面窄,对文章内容及艺术的把握也很勉强。还好的一点是,平时领着学生做的题比较多,学生虽然对古文畏惧一些,可拿着题还是能对付一二的。可真要面对高考了,师生心里还是没底的。

有一个基本的思路是,必须通过做题把知识和能力贯穿进去。问题的关键就是选题,要选高质量的题(做历年的高考题是个不错的选择);其次就是备课的力度,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心里踏实下来。识记的内容,必须要求学生掌握利用早读的时间加强记忆。学生已没有时间去总结,老师就先列一个框架出来,让学生把日常的基础知识补充进去。

下午有一节课,先把我的教学思想告知学生,取得学生的支持。接下来就是具体准备材料了。初步打算是以高考题为纲,把知识系统化,把古文熟悉化。

下午第一节课,我如实地向同学们阐释了我的文言文教学困惑以及构思。同学们沉默了,我知道他们也有同感,我立即给他们打气,让他们相信师生努力一定可以渡过难关。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在上考场之前,提起文言文或者想起文言文,同学们心里会有底有数,不能马上要上战场了,有同学苦恼地问老师,文言文怎么做啊?那是多让人心惊的事呀。那个数那个底来源于平时老师和学生一起积累的知识以及技巧。这样的话,离考试越近越不会慌,只要反复地巩固积累的知识就行了。还有三个月,我们如何选题?如何巩固知识?同学们动了起来,看来他们看到了希望。我提出建议,高考题质量高,可以主攻,可是19套太多了,时间不够用,需要选作。同学们讨论了起来,我鼓励单独站起来表达。一个同学站起来说,既然质量都很高,可以选作双号或单号,可是我们可以做完,老师要想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评讲,恐怕时间来不及。我当时真的很感动,一是说明学生听懂了我的讲话,二是说明学生站到了我的角度上考虑问题,这让我很自豪。我想这不是问题,挑战自己的备考力度是老师的天职。师生达成了共识,夜里有夜自习,就要进入正式演练了。我得在夜自习之前把课备好。

以下将会详细记录9套高考题中文言文部分的讲解过程。

要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思想,并能在教学中主动运用。基础知识的积累要明确详细概括,涉及到具体的课本内容。督促学生做笔记,还有就是及时的巩固复习识记。

教学反思(三)

3月8日夜自习三节课,评讲了全国ⅱ卷中的文言文。由于是第一次开始操作,我用心编织着课堂的每个环节,以期达到师生心灵的高度交流和融合。第一次形成一个好的模式,学生以后就可以自然而然地主动学习了。我一直把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当成我的教学目标之一。

课堂流程如下:第一节课,我提前到,检查同学们准备试卷和笔记本情况(老师的督促很关键,不可放任自流,高中生不会做笔记的大有人在,这是一个养成教育问题),提出明确的要求:20分钟做题,20分钟自我检查(对答案,看翻译,查字典)。时间上同学们把握的还可以,可能是文章不是太难吧。快下课时,我让两个同学把自己最初的翻译板书到了黑板上,供第二节评讲用。第二节课,我开始评讲,先对答案,统计了三道选择题的全对人数,有三分之一多,然后挑了一个同学背诵我提供给大家的古文翻译原则,并且提示大家,我将随时提问这个原则,因为那就是我们古文应考和平时训练的法宝。那个同学回答的不是太熟练,我觉得一个抽象知识的总结是需要时间的,更重要的是在每个时间段里对知识的默默消化,而老师总认为这个问题很简单,学生肯定会,而实际上学生不会,也可能根本就没引起注意。学生毕竟是学生,需要老师的督促,引导,才能从一个层次到另一个层次,而老师往往高估了学生。当然有时,也会低估了学生。只有适时地检查统计,师生真正的思维交流才能有较准确的判断,才能有教学相长的局面。就像这个古文翻译原则,我在班里重复了无数遍,我想当然地认为,同学们肯定烂熟于心了,其实不然,而且很不然。我想得坚决打倒乐观主义,躬耕于教室才行。接着我开始领着同学们按照那个原则给黑板上两位同学评分。结果两位同学总分都是7分,但小题得分有区别。一个同学是知道那个知识点,但掌握不是太全面,即省略的部分要补出来并用括号括起来,他没有带括号,我说这是规范问题要注意。一个同学在翻译时加进了自己的过多的理解,我说这是精确问题,要注意。规范和精确的训练是有效的对付应试的策略。同学们有同感。接着,我就开始领着同学们疏通文意。交代了两个阅读文言文的小门路,一是放慢思维,文言文是高度凝练的语言,想和看要一致,横向思考要多于纵向思考,而大部分同学会看很快,看着看着就摸不到文路了。二是古文中单音字多,也就是一字一义,如果看不明白时,不妨这样去试试。我在讲的时候,让同学们拿着笔,把我读的时候停顿的地方用笔断开,方便理解。我把一些生字,重要的字词、句式都给同学们指了出来,讲完后,我让一个同学读了一遍文章,基本还行。接着,我在文中挑了几个重要的实词,延伸到文外,把它们的重要意思略做了一下总结。板书到了黑板上。

完成以上教学,用了两节半课的时间,由于是第一次,我的阐释语言多了些,以后就用两节课完成以上内容。同学们做一节,我讲一节。每讲新课之前要求同学读熟上一篇,凡是读不熟的要抄三遍原文。另外老师提到的知识要一一整理到专门的本上,方便以后复习时用。

黑板的边上原来是同学们轮流记录名言,已经持续了一个学期了。我要求从3月9日开始轮流记录成语。同学们很赞成。3月9日,我去上早读,成语如约而至。早读情况也很好,同学们都在朗读或背诵语文。学生的主动学习语文是我最大的欣慰。我想在讲古文期间,穿插一些小的插曲,调节一下气氛。于是就临时决定,每次上课之前,让同学们用黑板上的成语说话,可以是一句也可以是一段话。早读之后,就是我的课。我说有三个任务,先是挑同学读昨天夜自习讲的古文并且要兑现惩罚措施。挑了三个同学,读的都还可以。这用去了10分钟时间。接下来,用黑板上的成语造句。我一看到那个成语是侃侃而谈,我就一下子想到了娓娓道来、夸夸其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谈笑风生、喋喋不休六个成语,我就板书了下来,我以为同学们会争先恐后的说,没想到只有几个同学站起来说了两三句,并且还没有任何影响力,也有说的好的,但课堂气氛很尴尬,同学们都沉默着。这种可怕的沉默足以摧毁我的激情和自信。我一直试图激发学生的活力,可是我自己也不能很快找到语言点。于是,时间就这样不知不觉地白白消耗掉了。我一看表,竟然离下课只剩下10分钟了,本来我打算留下20分钟让同学们做第二篇古文的。好了,现在只能草草收尾,这堂课失败了。

失败也是我自己造成的,不怨同学们。首先,我自己没有较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临时会话是比较高的要求,,平时这样的训练也很少,老师没有很好的引导和激发,同学们在较短的时间内是反应不过来的。我心急了。其次是,我驾驭课堂的能力急需提高,如果看到学生不能及时完成任务,就该赶快过渡到下个环节,而不是在那儿喋喋不休地说些无用的话。

启发:语文老师要随时随地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尤其是语言的表达能力,对语言的敏感力,生活就是课堂,时刻准备,课堂才能随意而不随便。

教学反思(五)

3月10日,今天是二、四节的课,刚进入教室,就看到黑板边上的成语换成了“秀色可餐”。上课后,我声明首先用五分钟让同学们用黑板上的成语说一句话或一段话,时间控制在五分钟。同学们立即就沉默了,我知道这是课堂上可怕的沉默。(要想解决这样的沉默,还有好多好多的工作要做。)还好有两个学生站了起来说了一下,我给以肯定,就没敢多恋战,赶快转入了下一个环节。上完文言文翻译之后我立即就明白哪里不足了!这大概就是不成熟的老师的特征吧,呵呵!

首先是课堂节奏过慢,有拖延时间之嫌。我两节课的主要内容就是讲了一篇20__年高考江苏卷中文言文部分,三道选择题,三道翻译题。我备课时,逐字逐句地翻译,遇到考纲中要求掌握的实词、虚词,我就查找字典、翻看课本,把经常出现的意思总结出来,然后传达给学生;还总结了文中出现的其他古文现象,如词类活用、固定结构、通假字、重要句式,准备讲课时板书到黑板上,提醒同学们注意并做好笔记。由于我备课过细,讲课时还沉浸在字词当中,我把我是如何理解的,如何记忆的,以及我的学习感受都倒给了学生,感觉在那一个知识点上揉来揉去的,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学生们的注意力也有限,我的喋喋不休肯定让学生们失去了耐心。还有就是在讲翻译时,讲了高考改卷会是怎么回事,参考答案又有什么不足之处,同学们又会怎么想,应该怎么想,讲的过细,过多,我自己也累的够呛。原因是自己对知识不能融会贯通,不分主次,表达混乱。反思:备课时,要深入,要细,要尽量打通自己知识的各个关节,接下来就是内化,消化;讲课时,要浅出,要有选择地、精确地讲出自己思考的结果,并且能够启发学生去继续探索。

教学反思(六)

3月11日,星期五,早自习连着两节语文课,这样的时候是我比较激动的时候,因为可以很好的完成一个教学环节,并且很考验老师的脑力精力体力。

今天要讲第三篇古文了,我提前到班,先下去转了一下,看到有的同学已经提前做了,并且做了很多的查找笔记。我明显感觉到,同学们的学习激情高涨,主动性增强了很多。关于古文的复习,我的调整是对的,最起码我的变化给同学们带来了希望和努力。我很欣慰,也有压力。今天的教学流程是,先用五分钟让同学们口头用黑板上的成语“顶礼膜拜”、“五体投地”造句或造段,然后用25分钟让同学们做20__高考浙江卷的古文部分,接着挑四个同学板书做的情况供评讲用,其他同学做完后自己先对照答案思考,第二节课,我先评讲四个同学的翻译,然后再把文章详细讲一下,指出其中涉及到的重要古文现象,顺便分析一下文章,最后让同学们自己整理相关知识并朗读文章。

我一直以来都有一种自责的情绪,我觉得要想让同学们朗读,老师得会朗读;要想让同学们出口成章,老师得首先做到;要想让学生下笔千言,老师得有如此功力才行。。。。。。当学生做不到的时候,我想我都不会,怎么去说学生呢?就像用每天都在黑板上更换的成语当堂口头造句造段一样,看似简单,其实不是那么轻易就做成功的。第一、二次的时候,我都是很尴尬的收场的,因为我试图去做的时候,结结巴巴,说不成句子,真是很丢人的!这一次,我降低了教学目标,并且我的心结也打开了,老师起的是主导作用不是主体作用,老师的学习潜能还是比不上学生的,老师能够引导学生发挥其最大的潜能就是老师的胜利!当然老师也可以从学生那里学到很多东西的。我不会沉浸在自己的不足当中,学生比自己强那是老师的荣耀!只要我不停止进步,相信学生不会抛弃我的!

这次我的心情轻松了很多,我试图去引导学生发言,一上课,我很坦诚地提出了我的愿望。我说:“我相信同学们的能力,昨天有两个同学发言,我希望今天有三个,并且说的句子也比昨天的长。”同学们听到这样的话,不是很紧张,尽管也开始沉默了起来,但是我可以感觉到沉默当中有一种放松和积极的因素,而不是那种可怕的沉默!一会就有三个同学站了起来发言,有一个说的不是很好,但她是第一个说的;后面两个说的都很好。我觉得我的激发凑效了,很快见好就收,再一次表达我的愿望,今天的目标达到了,我希望明天会有四个,然后逐步多起来。。。接着就转入了下一个环节的教学。我想这次是坦诚帮助我取得了胜利!(应该把同学们的发言记录下来)

第二节课是我开讲的时候了,我先评讲了黑板上四个同学的翻译板书,接着就开始逐字逐句地讲古文,我发现讲着讲着,有同学在打瞌睡,当然有三分之二的同学在认真地听。我知道,这样讲古文确实容易让底子薄一点或者让程度好一点的同学走神的,底子薄的听着费劲走神,程度好一点的听过了也会走神。讲完之后,我就问同学们,这样讲行么?下面的反应平平。我说,我刚看到一个新闻,是说人的注意力每10分钟就得激活一次,我这样一直讲,没有每隔10分钟激活大家,所以让有的同学打瞌睡了。要不我把教学环节减少一些吧,就把最后的逐字逐句讲解去掉吧,同学们手里不是有答案么,自己看看。“不行!”反应很强烈,看来我的这句话刺到了大家的神经,看来同学们大部分还都是在听课的。最后,我们一起商定把板书的翻译放到文中讲,不再专门领着大家详细分析了,这样可以节省一些时间。

第三篇古文讲完,基本就确定了教学的流程了,先造句造段,再做文章,我逐字逐句翻译,学生整理朗读。

启示:老师需要在教学中成长!教学需要在实践中调整!

教学反思(七)

我现在的深切感受是,老师首先得有一个全局意识、革新意识、学习意识,才能把教学改革推进一步。不需要老师立即成为又专又全的教育大师,只要老师行动起来,试着去追寻真正的教学理想,学生就会认可老师,哪怕老师做的不太好,学生也会理解,自然会形成师生共同学习和成长的风气,教学的新的面貌就会出现。这些只凭一个人是完不成的,需要一个改革共同体,需要学校大环境的支持。

这段时间写文言文教学的反思,让我有了很多新的认识。一、首先文言文教好事关重大,往大的方面说,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掌握文言基础知识为将来研究国学奠定良好的根基;往小的方面说,学习古文可以很好的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借古思今)和学习习惯(耐心积累)。

二、文言文教学首先需要老师有一个好的教学思想,带领学生一起去穿越古文学习的障碍,多参考研究有经验的老师的教法,再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找到高效的符合自己的教学模式。这个工作要在开课之前完成。

三、要加强教学的研究和反思,及时记录和调整,这里面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坚持,在变化中坚持,在发展中坚持,坚持心中的教育梦想。

下面我需要做的更多的是读书学习,学习实践,以平静的学习和不懈的实践做支撑,来逐步达到自己的教学的理想状态。这条路在脚下延伸,往前走,总会有人生的盛典在等着我!

行动就有收获。

(时间仓促,思考不成熟,虽然知道应该行动,但还是有点忙乱,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教学模式。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在教学管理这块比较感兴趣,专业的知识积淀不是很厚,所以我一方面要加强专业的学习,另一方面发展自己擅长的地方,以期可以相得益彰,给自己的教学带来新的局面,形成有自己个性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