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名师备课教案设计及反思(精选五篇)

时间:2024-11-26 作者:储xy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名师备课教案设计及反思篇一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正确读写文中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3.学习作者通过细致人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课时安排]1课时

二、教学过程

(一)、从“窃”中明了文意

1、导入

七八年的学习生活,同学们都读过哪些书?把自己感受最深的给大家讲一讲。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和读书有关的文章,看到这个课题你怎样理解?

老师在课前查了字典,知道“窃”的含义有三种:①偷;②偷偷地;③谦指自己。联系课文内容,你认为应该选择第几种解释?(第②种)

2、预习交流

同学们已经完成了预习稿,你在预习中遇到了有什么问题,想与同学们交流吗?请大家把自己的预习情况在组内交流一下,然后请一个小组展示。

预设:1》字词朗读展示2》其他疑问3、预习稿中感知栏第1小题(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二)、从“窃”中品味爱书之情

预习了课文后,请大家对照感知栏第2小题看看哪一句话直接写出了作者“窃读”的滋味,勾画下来。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窃读”伴随着一种复杂的感受,你能从文中读出作者窃读的酸、甜、苦、辣吗?

从课文中找一找相关句子,画一画,读一读。选择你自己的方式再来读书,大声读、轻声读、默读都可以,一会儿与大家交流。(生读书、交流)

预设:

如果说酸甜苦辣还只是感性的、表象的,读懂作者心灵深处的一个“爱”字,则是深入其骨髓。①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挤过去

②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③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④“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预设:(1)“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使矮小的身体挨蹭过别的顾客和书柜的夹缝,从大人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到底挤到里边来了。”“跨、踮、挨蹭、钻、挤”这几个动词很有表现力,通过这一细节动作的描写,形象地写出了“我”“窃读”的辛苦,表现了“我”对书的急切渴望。

(2)“我的眼睛过于急忙地寻找

(3)“我的腿真够酸了,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持另一条,有时忘形地撅着屁股依赖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因此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真是像个小偷似的。有时我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与他同来的小妹妹或者女儿。”“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持另一条”“撅着屁股依赖在书柜旁”“贴”等细节描写,形象地写出了“窃读”的辛苦。

(4)“一页,两页,我如饥饿的瘦狼,贪婪地吞读下去。”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自己比作“瘦狼”,那样“贪婪地吞读下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对书的酷爱。

(5)“我合上最后一页--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所有的智慧都被我吞食下去了。”“咽了一口唾沫”这一细节描写,形象地写出了“我”读书的满足与快乐。

师:忍受了腿酸腰麻、饥肠辘辘,经历了担忧恐慌、惧怕痛苦,最终体验了惊喜快乐、满足幸福。在酸甜苦辣的交织中,作者却仍旧说“我很快乐”,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对书的挚爱)诗人徐志摩曾这样形容读书的愉悦:“如听到绝妙的音乐,五官受了感动,精神上复新了一般。似乎每一个字都有灵魂,它们在那里活泼地跳跃着。许多字合起来,就如同一个绝大的音乐会,很和谐地奏着音乐。这种美的感觉,音乐的领会,只有自己在那一瞬间觉得,不能分给旁人的。”‘

师:(出示句子)“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有感情地朗读)

预设回答:

“吃饭能让身体成长,读书能获取精神的养分,让自己成熟、豁达。”

“读书和长大有相类似的地方。读书的滋味是丰富的,酸甜苦辣都有,人生就像一本书,成长的过程也包含酸甜苦辣,逆境中更能磨炼人的意志。”

(三)、从“窃”中感悟人之尊严

师:贫穷不是耻辱,放弃尊严才是耻辱。小女孩没有钱,只能在“窃读”中满足对书籍的渴求,却执著坚守着一份令人感动的自尊和高尚。你从文中读出来了吗?请大家抓住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重点词句,一边咀嚼一边提出问题,加深理解。

预设问题:

“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为什么小女孩用眼睛寻找而不用手去翻找?)

下雨时非常的高兴,却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在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为什么小女孩要装着皱起眉?她装给谁看?)

“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为什么“贴”在大人身边?“站”不行吗?)

师:文中写到了书店老板,你赞成老板的做法吗?假如你是老板,面对一个酷爱读书又买不起书的小女孩,你会怎样做?原文中还有个“耳朵架着铅笔的”店员,你会用怎样的词语去评价他?展开想象,完成填空:

1.-本书触着我的胳膊,轻轻地送到我面前:“请看吧,我多留了。”

店员在心中默默对小女孩说:“”

2.我接过书害羞得不知应当如何表示对他的感激,他却若无其事地走开了。我想对他说:“--。

出示句子:“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结合自己的人生体悟,谈谈见解。

(四)、从“窃”中感悟人之尊严

记住,你是吃饭长大的;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

吃饭长大,是人的生存需要;读书长大,是“我”在窃读过程中,不断获得知识,“我”的精神世界变得丰富、精彩;而后一次“窃读”,店员明知“我”不会买书,却依然留书给“我”“借读”。让我领悟了“爱”的真谛,也最终懂得了“我是在爱里长大的”

三、拓展延伸

师:文章虽没有什么情节冲突,读来却感同身受。作者是如何写出这样真实感人的文章的?(心理活动和细致动作的描写)

布置课外任务(摘录读书名言、阅读林海音《童话》、观看影片《城南旧事》、回顾读书经历写一篇日记、互讲读书故事等.)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名师备课教案设计及反思篇二

《过零丁洋》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争取会背。

2、结合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诗意。

3、阅读资料助读部分,筛选勾画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

4、将预习案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5、限时15分钟,独立完成。

一、资料助读

1、作者简介:

文天祥,原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人。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文天祥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和散文作品。有《文山先生全集》。其中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千古绝唱。

2、时代背景:文天祥 于1278年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元将张弘范叫他写信招张世杰投降,遭拒绝,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3年,途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1283年1月9日(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在柴市被害,从容就义。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后来元军统率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杰。二、诗歌阅读指导

1、自由朗读这三首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

(1)字音: 戈:gē 寥:liáo

(2)节奏:韵脚:双数诗行末尾押韵的字,押“ing”韵2、结合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诗意。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

2、深入感受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增强爱国情感

学习方法:反复诵读、自主感知、交流探究。

导学过程:

1、讨论:此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2、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双层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

6、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练习案

巩固提升(一显身手的时候到了,让我们一起勇往直前!)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名师备课教案设计及反思篇三

《伟大的悲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快速默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2. 品味意味深长的语句。

3 .学会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情感与态度(心理健康教育)

1 .培养学生敢于面对挫折、征服大自然的坚强意志。

2 .激起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团结合作,勇于为所热爱的事业而献身的精神。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3.关注自然,关注人类。

过程与方法:快速默读,重点朗读,品味文中的细节;自主、合作、探究。教学重点:体会作者表达的颂扬之情, 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教学难点:茨威格为何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书写这悲壮的一幕。第一课时

一、放视频录像导入:千百年来,南极这个亘古长眠的世界一面向世人展示自己冰肌玉骨、绝世无双的美丽,一面以其层层冰嶂、酷冷奇寒的肃杀之气,凛然回绝了人类无数次好奇的拜访。近百年来无数探险者在南极留下他们的足迹,他们为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自己贡献。有的甚至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英国人斯科特就是值得我们缅怀的一位探险家。南极点科学实验站的名称“阿蒙森---斯科特站”就是最好的见证。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根据斯科特当年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电影胶卷、书信和遗书,发挥他天才的想象,饱含感情地描述了他们的这次失败之旅。下面,就让我们跟随这些英雄再次体验这悲壮之旅吧。

二、作者简介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出生于维也纳一个富裕的犹太工厂主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西欧,北非,印度。美洲有游历。在法国结识罗曼• 罗兰、罗丹等人。第一次世界大战其间从事反战活动,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1928年,结识高尔基。1938年,流亡英国,加入英国国籍。他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传记文学和小说方面。作品有《三位大师》等。

三、整体感知文本

1.跳读课文思考:请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提示学生: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方面来概括)(这时可以给学生出示斯科特等人的行走路线图)。

学生讨论明确:本文讲述了1912年斯科特一行5人,在从南极点返回的途中不幸遇难的事件。

2.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你读完文章后的感受或心情。比如:震撼、钦佩、崇敬等。

3.关于“悲剧”的理解

师:所有队员全部遇难,怪不得作者称这次探险为“悲剧”,那么这次探险只是因为这样的结局被称为悲剧吗?本文的悲剧之所以悲,体现在斯科特探险队之行的哪几个方面?(让学生默读课文,并和同桌谈论这个问题)

生如果不能找出其他的悲剧因素,老师稍作启发: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生命自然是最有价值的,除了生命,还有什么是有价值的呢?

生找文中各种悲剧因素,老师和学生一起阅读交流、提醒注意细节。(适时引导假如只死一个人是不是悲剧; 假如没人死但是失败而归是不是悲剧;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世人们对他们的离去表现出什么样的情感?)从而引导学生说出: 失败之悲、作证之悲、死亡之悲、世人之悲。

师:同学们把悲剧之悲挖掘得很好,概括起来就有四悲:(展示)失败之悲、作证之悲、死亡之悲、世人之悲。这里的悲,你们认为是悲哀还是悲壮? (悲壮)师:对,因为虽然他们上演了一幕悲剧,但作者也认为他们是伟大的。

4.关于“伟大”的理解

师:同学们对“悲剧“的解读可以说很深刻了,那么作者为什么称这样的悲剧为“伟大的悲剧”呢?你认为哪些地方体现了“伟大”呢?

学生讨论后明确:

历尽艰辛到达极点,等待他们的却是占领者阿蒙森留下的国旗和信件,并要失败者对他完成的业绩作证,而斯科特居然接受了这项任务。(公正无私、诚信,有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

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博士,在死神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仍坚持科学观察,并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勇于探索和顽强进取的精神)

奥茨越来越走不动,为了不拖累同伴,选择了自我牺牲,独自走向暴风雪迎接死亡(强烈的自我献身精神和以集体为重的高尚人格)

三个“疲惫、羸弱”之人爬进各自的睡袋,等待死亡的到来,却不哀叹自己遭遇的种种困难。(献身事业)

斯科特海军上校极其冷静地将日记记录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直到他的手指完全冻僵,笔从手中滑下来为止。 (热爱事业、执着、拼搏的精神)

师总结:同学们分析得很好,伟大的精神实质在于勇于探索、勇于牺牲、团结友爱和挑战自由,这也昭示了斯科特一行人探险的真正意义: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四、课堂小结

我们应该记住英雄们的名字,让他们成为我们心里的一个路标,一盏明灯,引导我们也能够为人类伟大的事业贡献自己的智慧甚至是生命!

这里,我想再引用美国前总统里根为悼念“挑战者”号航天飞机遇难而发表的电视讲话里的一段话,来表达我们对英雄们的敬仰和哀悼:

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颂赞的语言,而在于他们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自尊心和锲而不舍地对神奇而美妙的宇宙进行探索的责任感,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我们所能尽力做到的就是记住他们的名字!

茨威格《伟大的悲剧》,在我们的心里雕刻并矗立起了五位英雄的形象,他们的名字是: 斯科特 威尔逊 奥茨 埃文斯 鲍尔斯(投影显示)

师:请大家一起来读,让这些英雄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吧!

生:(齐)斯科特,威尔逊,奥茨,埃文斯,鲍尔斯!

播放歌曲《真心英雄》

每个人都不免要经历失败的煎熬和痛苦,但无论什么情况下,请记住这句话: 人可以失败,但不可以被打倒。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小组内互相复述最令你感动的情节。

2.读了这篇文章,或许你对英雄对成败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在你的心中,到底谁是真正的英雄;在生活中,我们怎样看待成败?请以《真心英雄》为题写下你的认识和感受。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名师备课教案设计及反思篇四

《驿路梨花》

【教学目标】

1、撇开思维方式。把握文章的巧妙与曲折。

2、各种形式的阅读,,感觉文章语言的诗意美。

3、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本文的主题.

4、了解“梨花”的精神。

【教学活动设计】

一、课堂导入:(课前播放轻音乐,播放梨花图片)我们身边有很多美好,例如我们今天走进的课文,不仅有美丽的文章还有梨花林、美丽善良的哈尼族小女孩,更有高贵的中国品质。这篇文章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的《驿路梨花》。二、正课:

(一)曲折的情节

1、快速阅读课文,并用“我”第一人称来概括整个故事。

结合课前预习快速进行。

2、把握叙事角度,试图总结整个故事。

例如:

(1)我是一家草屋,十多年前,是一群解放军叔叔砍树种草,方便过路人避风挡雨,搬到山上捡梨…

(2)教师点拨:叙述顺序的特点和差异。

3、人物和小茅屋的故事是什么?小屋的主人是谁?

(1)学生思考;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构思巧妙的写作方法。

(二)赏析品味

1、圈点勾画好词和好句,这些词和好句子最能触动心弦,标记它们或写出你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师的提示:它可以从用词、写作和情感表达等多个方面得到欣赏。

(1)同桌交流

(2)小组讨论

(3)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组的代表进行点评

教师适当点拨:这篇文章里的语言具有诗的意境,处处如诗如画

2、升值而读,读,读,读出诗歌的美丽感受。

(1)指名学生读;

(2)教师配音范读;

(3)生配音读。

(三)写作背景

1、简要介绍学生对作者的理解

学生在课前结合课文并联系作者的共同知识。

2、教师补充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写作背景。

展示背景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背景理解彭荆风的作品。

彭荆风由于家境贫寒,只读了两年初中,成为学徒、校对员、记者、副编、文学团体“木叶文艺俱乐部”。他经历了很多苦难,但他坚信自己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家。“_”中入狱7年。“梨花”是他出狱后的第一部作品。在经历了这么多艰难困苦之后,他在他的著作中描述没有怨言,但有些是人性的善与美。正如他自己所写的:在经历了普通百姓难以忍受的折磨之后,当我真诚地面对云南边疆的纯朴的少数民族,呼唤美好的未来时,我不禁表达了我对过去的想法!我只想发现和传播生命的美,这就是为什么我写的梨花。

3、学生联系课文再谈对作者和文章中一系列人物所彰显的传统美德。

(四)思考理解

1、思考“梨花”的梨花的含义,体会梨花精神。

2、明确“驿路梨花”做题目的妙处。

3、读写结合,选择自己最欣赏的一种花,它有着怎样的象征含义。

(1)展示

(2)互相点评

小结:你也是雷锋,他也是雷锋,如果我们都是雷锋。那么我们的祖国将是什么样呢?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名师备课教案设计及反思篇五

《音乐巨人贝多芬》

一、教学目标 :

1. 查字典,看注释,读准每一个字的音,掌握重点词语。

2、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了解音乐巨人贝多芬。

3、学习课文中出色的外貌描写,体会从外貌描写中展示人物的生活遭遇、个性气质和精神风貌的写作方法。

4. 学习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学习运用肖像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难点:理解文中几个难句的含义。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激昂的《命运》钢琴曲在教室里回荡,同学们兴趣盎然专注地倾听,沉思遐想。)

播放《命运交响曲》。

师追问:谁知道这首热情奔放,催人奋进的交响曲是什么曲子吗?

(生: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师:你对它有什么了解?或者你对它的作者了解吗?请大家谈一谈

生:(略,这里只要学生说出就给予肯定)

出示贝多芬名言——

师:同学们了解大师的情况还真不少。……我们了解了贝多芬卓越的音乐成就和坎坷的命运,现在我们来走近音乐巨人贝多芬,看看这个被称为扼住命运咽喉的人在生活中的怎样的?(出示幻灯片,课题)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13课,简介作者及贝多芬(幻灯片),看看课文注释1,要记住的是贝多芬是德国作曲家,他的代表作有《田园交响曲》《命运交响曲》。

我们请四位同学一起来读读这篇课文(点生)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生字词。

生读(师适当评价)

出示生字词

重荷(hè)荷,负担。凌乱不堪(kān)堪,能忍受。

杂乱无章下頦kē怜惜lián 女佣yōng

深邃(suì)邃,踌躇(chóuchú)犹豫。磐(pán)石磐,大石头。

2、整体感悟:

①本文记叙的线索是什么? (本文围绕什么内容来写的?)

本文的记叙线索是\"客人\"拜访贝多芬的经过。

②那么,文中客人是怎样访问贝多芬的,期间主要写了那几件事呢?请同学们快速的自由读课文,思考一下,前后排同学可以相互讨论。(出示幻灯片)

客人访问过程:“客人”来访——女佣开门——女佣介绍贝多芬的情况——参观贝多芬工作室——贝多芬下楼并开始和“客人”谈话——贝多芬和“客人”共进晚餐——贝多芬回忆往事

记叙的主要事件:\"客人\"参观贝多芬工作室;\"客人\"和贝多芬会面、交谈;贝多芬回忆自已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景。

③假如你是女佣,你怎样概括那天发生的事呢?(点两个学生,看谁说的简洁、完整、流畅。)

(三)、合作探究,品读赏析

1.这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音乐巨人贝多芬的形象,那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勾画关于贝多芬的描写的句子,并说说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出示

提示:分别从肖像的刻画与语言的描写中去挖掘。(生自由发言 师点拨)

详见课件——

外貌(6——9段):两处描写,一是远处,一是近处,也就是先概括后具体、逐渐描绘了贝多芬的形象。

教师总结:从贝多芬的外貌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贝多芬其貌不扬、极不讲究,可作者在描绘时,以形传神,显示了人物独有的个性和精神气质。

作用:为下文更好地写贝多芬的生活和内心世界作了铺垫。

师:不仅仅是在外貌方面,在语言方面的刻画也极为突出的表现了贝多芬的个性特征。(生分析贝多芬的语言析形象)

总结:贝多芬的形象(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

2、品读赏析:

刚刚我们在分析贝多芬形象的时候已经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同学们,读了课文,你们觉得文中贝多芬的哪些语句触动了你,而你又是如何理解这些话的呢?或者文中有哪些句子你不能理解,请提出来,我们来一起探讨。

教师准备:

①“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是什么意思?

这是一个比喻。贝多芬的意思是说,一般人都以为他很可怕,很难接近,而“客人”竟然来拜访他,女佣也未经他的允许就让客人进门,他对他们的做法感到吃惊。

②课文20小节中\"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这是贝多芬耳聋后的心理写照:被人误解而苦闷和绝望。)

(一方面,耳聋给贝多芬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常常被人误解,他的社会交往受到了极大的约束,耳聋的他比不上一棵树,因为一棵树尚且可以谛听大自然的声音,他却跟人世远远的隔离了……;另一方面,耳聋后的贝多芬远离人世的喧嚣和纷争,获得了心灵的纯净和安宁,就心灵的纯净而言,社会中的人不如树好。)

③课文22小节,贝多芬\"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一个艺术家在进行创作的时候,是需要火山喷发式的激情的,作为一个音乐巨人,贝多芬更是需要。贝多芬把耳聋的自己比做是\"倒落的火山\",\"熔岩\"指他的创作激情。他的意思是说,正当他对音乐的理解更进一步,创作欲望旺盛之时,却遭到耳聋的打击,但是他不甘心就此放弃他的音乐事业,\"拼命\"与\"巴望\"则表现出他与不幸命运做斗争的决心。

④\"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

(指的是贝多芬用\"心\"和生命写的音乐,传达出的是贝多芬对人生和生命的理解。)

贝多芬以他的整个生命和热情从事音乐创作,音乐自贝多芬的笔下和心里,已经成为生命的象征,而乐队只能走出有声的音符,却不能完美传达出心里的律动和生命的节奏,即贝多芬心里的音乐。

⑤\"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永恒”指作为心灵载体的音乐艺术。这句话是说,贝多芬虽然因为耳聋,与人的交流和沟通发生困难,但是这种局限又使他超越形体和言辞,直接感知人的心灵世界,进而领悟音乐的真谛。音乐成为他忠实的朋友,抚慰他的心灵,并传达他的心声,朋友会离去,会误解他,但是音乐不会,音乐永远陪伴他。

⑥请看一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在那本大书里流着一条大河,那条大河就是从贝多芬身上流出来的,并且加以引申开的。

《约翰·克里斯多夫》以集中表现克里斯多夫的生活遭际和人生追求为基本内容,贯穿在小说中的是克里斯多夫对艺术和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克里斯多夫的经历和性格与贝多芬相似,罗曼·罗兰完成于此前的《贝多芬传》是最著名的贝多芬传记,《约翰·克里斯多夫》最初就是受贝多芬精神的感召而创作的。

(四)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1.出示幻灯片名人评语:

罗曼·罗兰: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

傅雷:耳聋,对平常人是一部分世界的死灭,对音乐家是整个世界的死灭。整个世界死灭了而贝多芬不曾死!并且他还重造那已经死灭的世界,重造音响的王国,不但为他自己,而且为着人类。这样一种超生和创造的力,只有自然界里那种无名的、原始的力可以相比。

师:这是名人对贝多芬的评价,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从一代音乐大师的身上学到什么,得到什么启示?(生自由发言)

贝多芬是伟大的,不仅是因为他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也因为他是一位能勇敢与命运作斗争的人。生活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有许多挫折和不幸等着我们去面对,贝多芬那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顽强精神启示着我们,要勇敢的面对生活,不能被苦难打倒,我们要做生活的强者!

(放短片)

2.文中6——9段作者用传神的外貌描展现了一个人的个性和精神气质,那么我想请同学们试着学习运用文中肖像描写的方法,用几句话描写自己最熟悉的同班同学,不必交代姓名,写完之后全班交流,由大家猜一猜,看你描写的对象是谁?然后我们集体评议,看谁写得最传神。(生写师语言指导)

写作指导:成功的外貌描写,往往能抓住最能反映人物个性特征的方面来重笔刻画。做到以形传神。忌面面俱到,忌\"脸谱化\"。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音乐巨人贝多芬》,了解了这位伟人,他是伟大的,亦是平凡的。他的人生经历值得我们深思,他用音乐传达了他对生活的热情和他对生命的诠释,我们不仅要学习贝多芬的精神,也要学会欣赏他的音乐……

3.拓展延伸:

a.听贝多芬其他名曲,提高艺术素养。《月光》《田园交响曲》 等

b.课外了解一些中外著名的音乐家,听听他们的作品。

如:理查德·克莱德曼(法国)《水边的阿狄丽娜》《梦中的婚礼》

林海(中国)《琵琶语》《远方的寂静》

班得瑞(瑞士)深居在阿尔卑斯山林中创作的一群爱好生命的年轻作曲家、演奏家及音源采样工程师等等青年才俊《月光水岸》《清晨》

久石让(日本天王配乐家)《天空之城》《always with me》

阿炳《二泉映月》

c.课外阅读《约翰·克利斯多夫》。

课堂实践遇到的问题:

1、 关于“客人是怎样拜访贝多芬的?期间主要写了哪几件事?”这两个问题,学生混淆二者,概括的回答了拜访的主要混淆二者,概括的回答了拜访的主要事件,而不是客人拜访的过程。

2、 学生在分析贝多芬外貌描写的时候,通过“拖着已失效的助听器”分析出贝多芬的生活窘迫,教师应如何看待此问题,引导学生认识文字想表达的主要意图是贝多芬不拘小节的学者风范。

3、 学生在找外貌描写的句子的时候,未能找出“有力的大手”这一句,只看到了该段的动作描写。

4、 学生在描写自己同班同学的时候,有的同学没有突出描写对象的个性,以致其他同学并未猜出所写是谁,此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当堂再观察描写,突出其独特的个性和精神气质。

5、 有的学生对文中几个难懂的句子仍未能理解。

6、 此次教学内容未上完,课堂节奏有点慢,一是由于学生积极性不高,二是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未把握好时间。

<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