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边城读书笔记边城读后感 边城读书笔记(实用9篇)

时间:2024-11-25 作者:储xy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边城读书笔记边城读后感篇一

“可是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这就是《边城》的结尾,看似和全文基调一致,给人平淡、清丽、悠远…甚至有些仓促简单,残缺的感受,但细细品味,却又能寻见些许耐人寻味的“边城”之美。

维纳斯之所以令天下人倾倒,在于她的断臂给人无穷想象;彩云遮月之所以美,就因它半遮半露,有既不能一睹为快,又不忍弃之的矛盾美。而《边城》恰恰因为这种充满遗憾的结尾使它锦上添花,更显风采。

傩送会回来吗?不回,与母亲相比,翠翠与傩送甚至不成相爱过,这岂不是一个十足的悲剧,令人痛彻心扉,又让作者如何忍得下笔?回来,又让故事落入了俗套。由此看来,此刻戛然而止,给了我们无限想象的空间,任这故事最后如何,都由我们去想象,或喜或悲,都由我们选择,残缺,或许是最好的结局。

人世间有百媚千红,《边城》独钟残缺一种。边城之美,美自残缺。

边城读书笔记边城读后感篇二

2、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沈从文《边城》"

8、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 ——沈从文《边城》

15、像我这样的女人,总是以一个难题的形式出现在感情里。 ——沈从文《边城》

16、人的寂寞,有时候很难用语言表达——沈从文《边城》

18、日头没有辜负我们,我们也切莫辜负日头。 ——沈从文《边城》

边城读书笔记边城读后感篇三

翠翠,你是否还站在斑驳的小木船上,静静地,静静地等待,你的心是否早已随他徘徊于远端的垂阳,久久不归呢?我明白世上最苦的味道便是等待,静坐在那儿,等,等着生命的流逝却无法挽留。等时过境迁,却不流一滴眼泪。你曾告诉过我,你喜欢等,因为等能让你感觉你正一步步与他相遇。你喜欢等的味道,因为它是时间,记忆沉淀而酝酿的。

这湘西边远的小城原本是静谧的;这破旧的渡口原本是残缺的;这时间流淌的故事,原来是没有的;然而因为渡口承载了他和你的承诺,故事因为有了你的等待,这小城开始布满了馨香。你难以忘记你和他邂逅的那一刻,那一刻你和他交换了生命的誓约,从此你用等谱写人生的奏鸣曲,你每天闻着等待的味道等待着,等待着那个也许明天就会回来的他,也许永远也不会回来的他!

流水坠月,遮不了山的青葱;寂静忆风,盖不了水的闲适;时间流淌,带下走你对他的等待。你一直在等待的味道中,一直地等,等着他再次出现于渡口。

边城读书笔记边城读后感篇四

船总顺顺的两个出色的儿子天保大佬和傩送二佬都悄悄看上了守渡船人的孙女翠翠。这两个年轻人“皆结实如小公牛,能驾船,能泅水,能走长路。凡从小城里出身的年青人所能够作的事,他们无一不作,作去无一不精。”兄弟两个“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不倚势凌人”善良,热情,有勇气,具有良好的秉性。虽然因为翠翠的确产生了矛盾,但“兄弟两人在这方面是不至于动刀的,但也不作兴有‘情人奉让’如大都市懦怯男子爱与仇对面是作出的可笑行为。”兄弟两人对爱的执着决定了他们“遵照当地的习惯,很诚实与坦白去为一个‘初生之犊’的黄花女唱歌”。天保大佬自知决比不上山歌唱得极棒的弟弟,同时也为了成全弟弟,便主动退出,遗憾的是大佬最终不幸身亡。作为手足的二佬对哥哥的死抱憾终生,他觉得自我对不起哥哥,就带着这份沉重的愧疚之情,离开了家乡,离开了他所爱的翠翠。天保和傩送对爱的执着以及磊落的胸襟,都展现了完美淳厚的人性人情。他们的生活中没有过分的奢望,没有过多的要求,他们为了别人能够放弃自我的想望。这就是中国人自古相传并引以为傲但此刻却即将失去的“成人之美”啊。

泪——正是这样的人性美。”

其时,《边城》中对人性美的展现,又岂是仅在他们三人呢?说着“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皆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方配活到这块土地上!”的老船夫,坚持着“凡帮忙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职责”的船总顺顺,又何尝不体现了人性中的勇气与义气呢?在湘西那片灵秀的土地上,有着善良完美的品质的人们,是多么令人向往。所有这些未被现代礼貌浸润扭曲的人生形式,就是沈从文所要表达,所不懈追求的人性美的极致啊!

边城读书笔记边城读后感篇五

《边城》这本书是由“市集”、“静”、“槐化镇”,等七个故事组成的,这些故事有的似清茶,有的像咖啡,有的是一杯醇醇的美酒,给我带来了美好的享受。这本书的作家是湖南凤凰县人,20世纪优秀的中国文学家之一,1902年出生,1988年离开人世,他就是——沈从文大作家。

巴金伟人对沈从文大作家说过一段话:“从文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不喜欢表现自己,可是我和他接触较多了,就看出他身上有不少发光的东西。不仅有很高的才华,他还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巴金说的这段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让我能够更加了解沈从文大作家的性格特点,让我更加敬佩沈从文大作家了。

《边城》是沈从文久负盛名的代表作,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边城淳朴的世道民风和天然的生活状态。书中每个章节都似一幅或浓或淡的水墨画,以古朴清新的语言,表现出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形式”。

《边城》这本书里面我最喜欢的就是“市集”一文,这篇文章的第一段话是作者对环境的描写,描写得非常细致,让我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廉纤的毛毛细雨”、“一个小小的乡场”、“如烟如雾织成的帘幕”。这些东西都是非常平凡的,但是在沈从文大作家的笔下却被描写的非常生动,让我看得手不释卷、废寝忘食,里面的精彩内容更是让我看得书不释手、目不转睛、全神贯注,就好比坠入了书海,怎么叫也叫不醒,喊也喊不醒,就犹如来到了一个自己的缤纷世界里,无法自拔了,也没有人能把我从书海中救出来。

我只要看了沈从文大作家写得故事就会看得非常入迷,看完之后在我的脑海之中就会有一幅幅精彩动人的画面不由自主地浮现出来,让我感觉看沈从文大作家的书就好像在看会动的动画片一般。

沈从文非常喜欢以描述景物、描写环境为开头来写,或者以讲述现在情况来作为开头。而这一点正是我们大家写作的不足之点,所以,我们大家要学习沈从文大作家的写作手法,来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沈从文大作家写的文章开头也好,正文也好,结尾也好,就好比是凤头、猪身、豹尾,让人看得爱不释手。

边城读书笔记边城读后感篇六

《边城》已读到后期了,这才发觉对沈从文笔下的这个小丫头有许多想说却不知如何表达的话。也许是我的性格问题或者是认识问题。我总是不能理解翠翠在躲避摊送老二的什么啊! 边城应该是块好地方,婚姻并不那么死板。既是这样,那有什么话便说就是。少女总有个害羞的情结 ,不能直接说出来,表示总该有吧!不应该让所有人都弄得云里雾里的,有什么想法,大胆说出来!幸福是我在自己手里的,摆渡也就那么一辈子,有所表示,谁都不会留有遗憾。

你若不惜,他亦不爱。自己的幸福,自己寻找,剩下的人靠边。千万别,亲手,葬去了自己的幸福。有些事错过了就是永远,有些人一转身就是一辈子。 但值得肯定的是,边城这地方淳朴无比,淳朴到两个年轻人不用哪么卿卿我我,就已明朗如初的两情相悦。他们的感情就像白河的水一样,清澈透明,让人不免有些羡慕和感叹。却也因如此,他们都不能豪爽的主动表明心意,他们的爱留有遗憾,就像翠翠在章末时二老那若有若无的身影 。

《边城》读完后,总有种莫名奇妙的感觉。那么浓厚、淳朴的乡土民情,那么善良、和谐的人们,可总感觉有什么地方不妥。也许是大老的死,那么突然,那么莫名其妙,急促到让人不敢相信,这会是上天特意安排的。总是在构思着,要是大老没有死,翠翠和二老将会是怎样的结局。又或者是老船夫的死,多么和蔼的一位老人啊!具备了茶峒人的所有品质,对孙女的爱更是掏心掏肺的呢!可为什么就给走了呢?还那么安详,让我以为这个故事还没有完结,一直可以到永远的永远。

我本来想着,暂且祝她幸福。可总感觉,这样的幸福我给不起,她也承受不来。那就随缘吧!就像白河的水一样,想流哪流哪。心啊,要走哪走哪吧!

2、故事中祖孙情节也是感动人心的情节之一。祖父与翠翠的细腻互动强烈散发出亲情,令人心生羡慕。然而祖父因为爱的太深所以处处寻找他以为对翠翠的最好选择,结果却弄巧成拙,以至于翠翠的人生由一颗闪亮的水晶,因一时失手,顿失光彩成了一颗普普通通的石子,也许有人会觉得祖父的行为令人气恼十分,但再想想,这块水晶是谁一点一滴琢磨出来的呢?即使它不再闪晶,即使失去了一切翠翠仍有活下去的希望,她没有因此而倒下。翠翠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人生路。

边城读书笔记边城读后感篇七

我读的那本书名作《边城》,它是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边城》讲述的是在城市的边缘,一个叫茶峒的地方,有一名为翠翠的姑娘和她祖父的宁静生活。本书以翠翠的成长经历及她的'爱情历程为主线,演绎出了一个美好而又令人唏嘘的人生。

“翠翠‘带着娇,有点儿埋怨’地一再央求爷爷丢下渡船上的活回到她身边。”一幅娇答答的女孩面像跃然纸上,她携带着童稚的天真,展现出她对爷爷无比的依恋。“老船夫立即把船拉过来一面拉着船,一面哑着声儿喊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一会儿又牵着船急切地问‘翠翠,你怎么不答应我,生我的气了吗?’”爷爷的关切询问声,亲切而着急,荡漾在小溪上。黑夜,小船,小溪,两两相融,成为了爷孙俩的情感桥梁,亲情载体。

当然,边城描述的主要是一个恋爱的故事:顺顺家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翠翠。在这两人之间,翠翠选择了傩送。天保深知不能勉强,终成全了弟弟,却不幸遇难。面对诚挚的亲情和美好的爱情,傩送进退两难,最后痛苦地离开了家乡。而这一切的变故,都由翠翠独自承担着。从端午的相遇,到傩送深情的山歌,再到翠翠的选择,两人的故事发展得是那么令人向往和回味。可最后的结果却是那么的令人怜悯。

边城,就像梦里的一幅抽象画,用细腻的文笔勾勒出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从一开始翠翠帮爷爷撑船,到爷爷去世后,老马兵对翠翠的安慰,皆是梦幻似的温馨。也许,在边城,美好的与不美好的,在人与人之间的真诚情感中都变成了美好。

唯美的开端,悲凉的收束,典雅的人性美在边城中孕育温情和荒凉。这些都是诗意的注定,就如那结局:“他可能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边城,在诗意中褪去。其中的美好,许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都难以捕捉到的虚拟。我们心之所向皆是生活的美好,可假使它消失,结局是多么地令人唏嘘?可能,我们需要把它埋藏在心。

边城读书笔记边城读后感篇八

有人曾这样来评价沈从文的创作“有别于同时代的其他作家,他并不像鲁迅那样把火一样的热情包在冰一样的冷静里,也不像巴金是火爆的热情洋溢,更不似老舍的幽默滑稽式的提示人生,而是在微笑中藏着哀痛,微凉中夹着忧郁”,的确,从作品的表面来看,他的作品是微笑着的美好人生,但若轻轻将这一层薄薄的轻纱撩起,就可以看到里面蕴藏着作者浓厚的情感:不满,哀痛,幻想,忧患,期待……凡此种种,构成了作品巨大的容量,读着读着,会让人的心灵微微一颤,仿佛水面粼粼一动。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发表于1934年,小说描写了山城茶峒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摆渡人的外孙女翠翠的曲折爱情故事。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这样一个奇特的家庭:靠摆渡为生的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二人。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傩送,从此心中埋下朦胧的少女情怀。傩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欢上翠翠,托人向老船夫求亲。兄弟俩人都爱上翠翠,他们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

记得开头,从文先生这么描述山城的山水,他说“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简简单单10个字,却在我脑海里展现出了一幅山清水秀福地的美景:山水环抱,静静地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长年深翠绿色的细竹,逼人眼目。

这个动人的故事也就发生在这座淳朴的世外桃源之中。边城的人民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们保持着昔日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与纯朴勤俭的古老民风。透过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沈先生努力建构了一个充满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创造的人物闪烁着人性中率真、美丽、虔诚的一面,边城的人民就是人性美的代表。

边城之亲情美

沈先生所描绘的人性美首先体现在老船夫和孙女翠翠身上。老船夫自甘贫苦而生性达观、洞悉世情而信守天命。他有重重的心事,他牵挂翠翠的将来。他的后半生是为翠翠而活,他的惟一的生活目标就是要使翠翠快乐。“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代替了天,使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于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和翠翠相依为命,对翠翠的挚爱展示了淳朴、善良的人性。而翠翠呢,这个天真无邪的小女孩,是全书的灵魂人物,她从小和青山绿水为伴,“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湘西的清风、丽日给了她一个壮健的躯体;茶峒的青山、绿水给了她一双清明如水晶的眸子;撑渡船的简单生活赋予了她一颗毫不世俗的心。她和老船夫不贪财、不嫌贫、不偷懒,乐于助人,在这两人身上我们看到了勤劳、善良、淡泊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年龄的增长,翠翠也多了一份心思,多了一份忧愁,对爱情的羞涩和不解增添了她的烦恼。从小时候的学羊叫、学牛叫,到在头上戴小花再到后来有了少女的心事…没有骇人之举,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洋溢着含蓄之美。

边城之爱情美

读过《边城》我记忆最深的是结尾——“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不知为啥?总觉得它意蓄着什么似的,就像块磁铁深深地吸引我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

看着这对恋人明明相爱,却不能日日相守,最后只能悲剧收场,成为千百年来人们心目中永不死的人。我认为傩送这个人永远不回来,我总觉得傩送既然下定了决心出走,说明他的心已死,即使再多的期望也不能使干渴的大漠变成海洋,心死比身死更恐怖,更残酷,更悲痛欲绝,它是不留后路的,就像一个精神游子是永无故乡可回的,就像一条从雪山之巅走下来的河,从它出走之日就再没有回家的路了。

可能有很多人认为或希望傩送回来,回来跟翠翠结婚生子,过幸福生活,我觉得这种想法简直是自欺欺人,这种事情只能在《安徒生童话》里看到,世上会有如此完美、幸福的人生吗?如果事事美满,人生没有挫折,人生就不会多姿多彩,人,活下来干什么?不就是为了探索生命的奥秘吗?如果我们预知生活的结局,生活就不会有什么意义,没有挫折遗憾的人生,我们就活得像个木头人。

不能相守的爱情未必不幸福,毕竟我们都不是那天真,可爱,淳朴,迷人的翠翠。

边城之乡情美

这里的人民质朴,不存在尔虞我诈的奸险用心,邻里之间和睦相处,患难与共。他们朴实无华:像老船夫拒收过渡人塞来的钱;到集市买肉时卖肉的老板给他多称一些;还有船总顺顺也总是尽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在老船夫过世时,面对无依无靠、孤苦伶仃的翠翠,顺顺尽释前嫌,忙前忙后……这就是湘西的风土人情,这就是质朴的边城人民之间浓浓的一份真情。良好的民风世代相传,造就了边城的山水情。

从文先生的行文如潺潺流水,给人一种诗意。没有扣人心弦的悬念,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氛围,更没有曲折跌宕的情节,但沈先生能够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刻画出人物的心理,使你情不自禁地融进人物的心灵世界。

边城啊,有着一种令人忧伤的美!

边城读书笔记边城读后感篇九

由四川过湖南去, 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这就是 沈从文先生给我们展现的他心目中的“边城”。本书描写的爱情,有著若即若离的飘飘感,将乡下人的含蓄描写的淋漓尽致,而作者对孙女翠翠情窦初开的情事描写,宛如爷爷低喃著一篇长长的诗,美丽而凄凉,自从那晚美丽的梦在翠翠灵魂深处发了酵,那美妙的歌声就一直眷恋在翠翠的心窝,就像质朴的乡下小姑娘,相对於现代社会纷乱的男女关系,可爱多了也简单多了。但结局是翠翠心爱的人因气愤蒙蔽双眼而看不清事实产生误会来作句点,虽然这误会增加了故事的美却更加的残忍,人和人之间总是会发生这些事,它保留一个故事美感,但它终究是个遗憾、缺陷,一个不完美的句点。再者祖孙情也是撼动人心的情节之一,祖父与翠翠的细腻互动强烈散出的亲情,令人心生羡慕,反观,现今社会可以散发出如此强烈亲情的家庭正一滴一滴的减少,然而书中的祖父因为爱的太深所以处处寻找他以为对翠翠是最好的选择,却不幸弄巧成拙,以致於翠翠的人生由一颗闪亮的水晶,因一时的失手,顿失光彩成了一颗普普通通的石子,乍看之下祖父的行为挺令人气恼的,但,想想这块闪亮的水晶是谁一点一滴琢磨出来的呢?纵使这颗水晶成了石子不再闪亮、晶莹透彻,但是石子仍拥有自己独特的光亮,就算失去了一切翠翠仍有活下去的欲望,她并没有因此而倒下,即使她可能一直孤独,也可能下一秒她就能得到幸福,虽然在爱情上它可能是个完结篇,但是对翠翠的人生而言,它绝对是个序曲,因为她走出了一条与母亲不一样的路,人生的路上不可能一直处於顺境的,就算在逆境,也要活的有特色。

沈从文先生的笔墨极具中国山水诗画的风采。他的笔尖时时流露着湘西美妙的山水人情,落笔生花。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就到了茶峒城。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 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沈先生笔下描绘的这一副诗情画意,又怎么会不孕育出一辈辈纯朴、诚实、勤劳的茶峒人呢?翠翠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人。她“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的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野兽。”但是,沈从文先生却偏偏给这样一个无邪的女孩一个悲惨的结局:天保大老这样一只“水鸭子”竟就那样的淹死在了河里,白塔坍塌、田地冲毁、祖父去世;就连翠翠最心爱的傩送二老也离她而去。然而她无助,她不知所措,她只能等待等待“那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福奔波。他在小说中的一生似乎都是围绕着渡船和翠翠的。

翠翠是小说的主角,她是个天真无邪的山区女孩,她聪明、美丽、乖巧、纯朴、善良。翠翠十分的可爱,又有着小孩子的调皮:祖父在夜晚寻找翠翠时,她却答复:“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 实在可爱之极。 长大后的翠翠喜欢看新娘子,喜欢把自己想象成新娘子,而她对傩送二老的喜爱却缄口不开,只是羞红着脸。她对傩送二老的爱是那么的单纯,那么的感人。

天保、傩送兄弟和船总顺顺则是茶峒边城中勇敢、英俊、豪爽、热情、勤劳人的榜样和代表。他们与邻居相互敬爱,他们在当地帮助“大方洒脱”“欢喜交朋结友,慷慨又能济人之急”。对“因船只失事破产的船家,过路退伍兵士、游学文人墨客”, 凡到了这个地方闻名求助的,莫不尽力帮助” 。在他们的身上少了都市人的自私和狭隘,少了商人聚敛钱财的贪婪与世故,少了奸侫小人的阴险奸诈多了一副两里人的宽阔豪爽的胸怀,多了一颗仗义疏财的仁义之心,多了一种乡民的光明磊落和正道直行的品德。正是这种美德影响着乡邻,从而在这块不显山不露水的偏僻小地保留了一份大都市里想都不曾想到的民俗淳风,而且这种“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的淳朴民情在这古老的大地上哺育着一代又一代。船总顺顺更是不计前嫌,收留祖父去世、渡船冲走的翠翠。茶峒的美德在这些茶峒人中无不体现的淋漓尽致,无不发扬的光大,无不令人神往。

读到了纯朴的民风,我在想沈先生也许在向往着他笔下的这样一种安定的生活。但是他为什么给这样一个童话般的故事加上那么一个悲惨的结局呢?我只能在他生活的背景中找到答案。20世纪初, 在当时,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刚在西方列强虎视眈眈下结束了长达20xx多年的封建奴役统治,又正处于军阀混战的最黑暗的时期一方面受长达千年的封建思想影响, 一方面是西方文化的大举入侵,让本来就饱经战火的中华民族雪上加霜.在那动乱的年代里,中华大地烽火连天,人民群众陷入一片水深火热之中, ,在经历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后, 先生毅然选择了湘西这片纯朴美丽的土地,这些温良率直的人们,用诗一般的语言一片一片的轻声述说着整个民族的悲哀,召唤我们炎黄子孙本性的良知,也许正是因为爱得深沉才孕育了这些带着哀思的文字。

《边城》是一本短篇小说,像是在叙述一处被世界所遗忘的宝地,在那宝地上很平凡的生活正在上演,亲情、爱情及乡民之间互相帮忙、互相关怀的情感,平凡到几乎快令人遗忘这就是生活。难得的是,作者从未踏进学校的大门,全靠自修成为一流作家,尤其故事的细腻感人绝对超出想像的细密,除此之外,作者想表达在社会变动之下被大家所遗忘的、放弃的关怀之情,他希望带领一些人一起走进对社会的省思,作者也不讳言这本书只预备给小人物看,并无刻意要给文学批评者或理论家看,他只是将他的关怀写在书上并传播给关心社会的人。沈从文,他的作品向来氤氲著一种与世隔绝的调调,像长长的诗篇,吸引人的不是华丽的外表,而是淳朴的灵魂。看多了现代都市小说,总是觉得少了些什麼、遗忘了些什麼,就在周遭很近很近的地方。在《边城》一书中,我看见了乡下人的质朴、勤奋、正直,还有他们的宽容,这使我倏然的心酸,这让我不禁思考著:如果在文明富有却彼此生疏和文明落后却彼此关怀之间只能择一,我会选哪一个?社会会选择哪一个?难道没有两全其美的方法吗?然而这好像是一种世界无奈的趋势。

但是我还是愿意相信,即使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也改变不了人内心最美好感情和最朴实的感动。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