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对阅读材料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进行个人思考和感悟的一种方式,它能够帮助我们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认知。接下来,我们将为大家推荐一些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激发大家对阅读的兴趣和热爱。
教育专家的心理学读后感(通用14篇)篇一
寒假期间翻阅了《教育心理学》这本书,对于心理学,特别是教师和儿童的心理特征得到一定的了解。学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简言之就是研究学生如何学习,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学习,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畴。本书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对象、范围和意义,现代心理学的教育观,教育目标和教师发展的心理学分析,认知和社会发展与教育,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原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不同类型的学习,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学生的个别差异与教育,教学设计与课堂管理中的心理学原理,学习结果的测量与评定。在大致浏览这些内容后,我觉得受益颇多,暂且写下其中几点感受。
首先一点,我从感性上认识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很博大精深的学问,而不是我以前所想象中的那样简单。比如说处理学生个性和共性之间的关系,怎样从个性中提炼出共性,又怎样在对共性的总结中充分尊重学生个性。还有怎样实现学生学习的最优化,怎样教学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不让其对某些枯燥的只是感到厌烦;还有怎样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不同心理特点对其施以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方法,如此等等。在书中介绍到了很多不同时代的着名学者的观点,各有利弊,都很值得思考。读了这些,我才逐渐认识到教育心理学是一个备受重视,被广泛研究的学科。
第二,不光是理论,书中很多地方也提到了怎样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这对于教学的实践活动有很直接和现实的意义。书中举到了很多这样的例子,让我发现原来生活中很多看似司空见惯的事其实就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比如应该怎样让小学生克服坐不住的问题,还有怎样不动声色的纠正学生的语法错误又不至于引起学生反感。其实对于这些问题我也是早就有所想法,读了教育心理学后,这些原先模糊不清的想法才渐渐明白起来,真的感慨颇多。
第三,教育心理学提供的不只是一个研究结果,它所提到的更多的是一种研究方法,指导你怎样利用这些看起来书面化的大理论,把他们真正变为指导你教学的利剑。其实每个学生都是特别的,都有值得你特别去关注的地方,而每个学生又都是相似的,都有共性让你总结规律,更好的认识教学。教育心理学所提供的这些科学的研究法我认为不管今后是否从事教育事业都是让人从中受益良多的。原来一直不明白所谓量表是什么东西,现在才开始懂得原来心理学是这样一门精密的科学,要求很强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才能懂得如何从数据中了解人内心的世界。
第四,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心理学以教与学互动作用为主线,以学习心理为核心,对学习动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学习策略与教学策略、学习迁移、智力与创造力、品德心理、群体心理、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心理卫生与教师心理等方面作了较为系统、深入浅出的分析。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判断学生是否热爱学习以及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富有“爱心”,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
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因此,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心理学、心理学,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在上课过程中多加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认真地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如果,将来我能够有幸从事教育事业,一定好好应用了解到的心理学知识,做一个合格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教育专家的心理学读后感(通用14篇)篇二
生活中随处可见不自信的场面,尤其是做一些自己不那么擅长的领域,也正因为如此,才会自卑,更不愿意突破自己,时时想要战胜自己的自卑感,却不得其法。
在阿德勒《儿童教育心理学》一书中,作者描述了很多关于自信与自卑的影响,它们相互作用,为了取得优越感,孩子从小就试图战胜自卑感,可是如果取得成果不是很理想,表现出的优越感不那么令人满意,就会认为自己的努力没有什么意义,也会为自己今后的懒惰提供借口。但是现实社会中,包括成人在内,很多事情不会因为努力就能取得想要的成功,那么,就要引导孩子战胜自卑的好方法就是不断的练习,练习的结果也可能不尽人意,就要学会接受不完美的自己,而不是一味的自卑。日常生活中,我常常用尽人事听天命来安慰自己接受努力过后的不成功。
因为自卑,儿童不愿意做一些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但是生活又是千变万化的,怎么可能让一个人一直生活在自我搭建的安全堡垒之中呢?怎么来引导他们做那些自己不太愿意做,也不会一下子取得优越感或者正向反馈的事情呢?我觉得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沟通方式,当孩子不愿意做的时候,不要强迫。而是发现一些与之相关的其他相对感兴趣的事情作为引子,慢慢过度。比如,日常教孩子学习英语的时候,她会反感,立即停止,让她先听一下偶有几个单词的中文故事,她会好奇那几个词的意思,也会偶尔自己选择一些旋律优美的英文歌,这样就是过度。那么当孩子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做的相对较好的时候,怎么反馈和鼓励也需要一些技巧,不能单调的说,“你真棒”,而是要提出表扬做这件事的热情、勇气及过程中的具体事迹。
反观,在成人的世界中,自卑也是不可避免的,只是多了自我掩饰的办法。拖延,就是不自信的表现,害怕做事中遇到困难,所以一日拖一日。不能勇于承担一些有挑战的工作,也是缺乏自信,自我感觉很差,总是在自己的舒适区打转。渴望提高收入,却没有提升自己能力,先怪老板太小气;渴望自己进步,却什么事情也没做,除了刷微信、微博就是刷剧,还怪领导不给自己机会;渴望做一个好妈妈,回家之后只会葛优躺,还骂孩子为什么不学习,就知道看电视。其实,有自卑感很正常,这样才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才有紧迫感,才有动力去思考怎么做好许多之前不能做或者没有做好的事情。
教育孩子也是如此,因为我们不够完美,那么就要接受孩子的不完美,也要平心静气的面对孩子的缺点,尽量不要让这些缺点发展成为危害性行为。在教育的过程中,还要不断提升自己,因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自然会效仿自己的父母,而父母则要动用心思来教孩子,不能只知道责骂与惩罚。
教育专家的心理学读后感(通用14篇)篇三
终于看完了这本书,获益匪浅。书中反复说到优越感和渴望被关注,这个是问题的根源,作为父母和教育者,应该懂得儿童一些坏行为的根源在哪里。我常常在想,以前的人生活条件很差,都不用懂得一些育人方法,却可以培着那么多优秀的人来,而今生活条件好了,反而出了很多教育上的问题。然而问题就是生活条件好了,孩子就缺乏了苦难教育和挫折教育,所以不懂得珍惜和感恩。
所以现在的父母和教育者,一定要懂得孩子的心理,才能更好教育孩子。孩子的`问题,其实就是父母的问题。请不要去责怪孩子。教育孩子一定要早和未雨绸缪。千万不要被一二年级时好成绩所蒙蔽,那个时候,基本所有的孩子成绩都是好的,多关注一下孩子的行为习惯,还有心理活动。
最后愿每一对父母和每一位教育者都多学习一下儿童心理,以科学的方法去教育孩子!
教育专家的心理学读后感(通用14篇)篇四
昨天听到一个很遗憾的消息。
因为青春期的儿子不爱学习爱游戏,管教劝导无效,几次与母亲发生肢体冲突,母亲绝望了。在老外公的主导下,要前夫作为监护人之一,共同签署断绝母子协议书。
就是说,她不要这个儿子了,从今往后,是死是活,都不管了。
如果我们赞同个体心理学的看法,即不管什么样的孩子都是可以挽救的……我们认为,总能找到帮助这个孩子的方法。即使遇到非常糟糕的情况,也能找到出路。当然,其中的关键是我们要想方设法去寻找。
他还说:
对孩子的教育,家长或教师绝不能有半点灰心丧气。不能由于自己的努力没有立刻取得效果而产生绝望的情绪;不能由于孩子垂头丧气、萎靡不振和极端地消极、被动而产生挫败感;同时也不能受到那些关于孩子有无天赋的迷信说法的诱导。从个体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为了培养孩子的精神意志,要尽可能多地给他们勇气和自信,要让他们意识到,任何困难都不是无法逾越的鸿沟,而是我们可以想方设法解决的问题。
阿德勒拥有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这样让母亲绝望的孩子交到他手里,想必也能重新回到人生的正轨。事实上,他确实这么做过,他曾在维也纳的学校里建立教育咨询诊所,运用现代心理学知识跟教育系统提供服务,一直持续了大约十五年,很多孩子深受其益。
但我认为,意志和精神只是辅助手段,阿德勒真正地杀手锏,是他了解孩子,从而能理解孩子,然后,才能在彼此之间建立起信任关系,再然后,才能谈教育和引导。
作为乖乖女长大的母亲,不理解儿子的所作所为,对青春期孩子的心理也没有清晰认识,她跟孩子之间更多只是“管与被管”的关系。在此之下,教育的作用微乎其微,甚至还不如完全不教育。
《儿童教育心理学》,号称是全世界教师和父母的必读书,50种语言全球发行,畅销70年。作者是奥地利的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adler),已经在《被讨厌的勇气》里介绍过(看这里:一切都是你自己的选择——《被讨厌的勇气》读后)。
阿德勒创立了个体心理学。他的定义是:个体心理学是专门研究儿童心理的科学,着重研究整体人格,是实践的知识。不管是心理学家、父母、朋友还是个体本身,只要拥有这样的知识,就会懂得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指导人格的发展。
而教育问题,他认为可以归结为一种自我认识和自我指导的过程。如果成人想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先要全面了解儿童。然而谈何容易,大多人的成年人尚且不能正确认识已经定型的自己,更何况是变化多端的孩子。
还有一个重要的事实。儿童的发展既不是由天赋决定,也不是由客观环境决定,儿童对客观现实的看法和他们与客观现实的关系才是儿童发展的决定因素。
就像人类都生活在同样的现实世界之中,但却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塑造着自己,每个人的人格并不是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个体对客观事实的主观看法上。就是说,个体对客观事实的看法,绝不是事实本身。
谈到这一点,阿德勒说:
成人从自身的角度对儿童的评价和看法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成人要以儿童的视角来看待他们的处境,理解他们的错误判断。成人不要期望儿童的行为不会出错,不要期望他们会按照成人成熟的理智来行动,而是要意识到,儿童在理解自身的处境时会经常犯错。如果儿童不犯错误,儿童教育不仅不可能,也完全没有必要。
这是多么宽容的态度!
成人往往对自己的错误轻易原谅,能给自己找到诸多借口,却对孩子找出各种借口而大发雷霆。他说:“宽容对教育来说是一种非常必要的品质,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的确如此。
这本书从人格统一性入手,逐一分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儿童追求优越及其对教育的意义。
•如何正确引导儿童追求优越感。
•儿童的自卑感和自卑情结。
•怎样防止儿童产生自卑情结。
•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可能成为社会情感和儿童成长的障碍。
•有兄弟姐妹的儿童在家庭中的心理处境及其矫正。
•儿童进入新环境表现出来的性格。
•外在环境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青春期和性教育。
•一个关于教育失误的案例分析。
•对父母的教育以及教师如何跟家长沟通。
阿德勒反复强调,这是一本写给教师和父母的书。涉及到具体的处理方法,都是针对这两类人。他说:“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是理解孩子,不断鼓励他们勇敢面对和解决问题……最好的方式是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儿童教育中,对偏离正道的儿童作出恶毒的评价是最严重的错误……一定不要以为贬损或羞辱能够有效地改变孩子……”
回到人格统一性。个体心理学认为,儿童的所有活动都是他整体生活和整体人格的外显,不了解行为中隐含的生活背景,就无法理解他们他所做的事。
阿德勒做了个很好的比喻,把一个特定的表达孤立起来,他形容就像从一个完整的旋律中抽出一个音符,然后试图抛开其他音符来理解这个音符的意义。
我同意个体的行为是由个体的整体人格发动和指引的,可是他说一个人通常会在4-5岁的时候就形成自己的生活风格,对世界的观念通常在5岁左右就已经确定并固定下来,并在今后朝着大致相同的方向发展。这一点我持怀疑态度。
关于优越感和自卑感,他认为两者密切相关,是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方面,有几个观点:
•所有的儿童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
•人们对优越感和成功追求是天生的。
•所有儿童都有一种追求优越感的心理。
•人之所以追求优越,是因为他感到自卑。
•当自卑感阻碍了追求优越,会衍变成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不同于自卑感,是一种过度的自卑感。
我理解这个优越感其实是一种向上的愿望,希望自己做得更好。就像所有的孩子原本都对世界充满好奇,原本都对学习有天然的兴趣。
按照个体心理学的观点来理解,那些所谓的“坏孩子”,只是在追求优越的道路上受到了阻碍,没能成功地转化为学校或者父母的要求,从而产生抗拒。读书不行,捣乱我还是行的。这条路行不通,我就换一条。
阿德勒非常强调儿童社会情感的发展。如果没有社会情感,人的理解力、逻辑推理能力、思维能力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那什么是社会情感?他的定义是:
一种把自己和他人联系起来、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并使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的愿望。
这就是现在大咖们反复提到的,未来社会强调的合作精神吧。
在这一点上,他赋予母亲很重大的责任,说母亲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把儿童的兴趣和信任扩展到他的同伴那里。
外界环境那一章,他列举了很多因素,诸如:经济因素,疾病,种族偏见,玩具,儿童读物,甚至亲戚,表兄妹,等等,非常细致地描写了可能遇到的情况。
说到青春期,他说:
只有那些一直给孩子鼓励并成为其朋友的父母和教师,才能继续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加以引导。除他们之外,任何想提供指导的人都会遭到这些孩子的拒绝。孩子会对他们充满怀疑,把他们看作外人甚至敌人。
何止充满怀疑,在我自己的青春期,对他们充满了不屑和鄙视。我其实一直很同情青春期的孩子,像文章开头那位儿子,一年到头都不见一次的亲戚,大过年的絮絮叨叨,总想把自己的意志强加过来。如果是我,也只能表示:很烦!可能是因为我一直还在青春期吧。
他对性教育的观点是:
在孩子两岁的时候就应该告诉他们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并且告诉他们这种性别是无法更改的——男孩长大变成男人,女孩当大变成女人。
我们应该避免贬低女性和主张男性优越的观念,应该像孩子灌输男女平等的思想……真正的性教育不仅仅是向孩子解释性的生理知识,还要培养他们正确的爱情观和婚姻观。
孩子没有必要过早地接受性生理知识方面的教育。我们完全可以等到孩子开始表现出这方面的好奇心、开始探究这方面情况的时候,再告诉他们。
父母应该避免过于频繁地亲吻和拥抱孩子来刺激他们的身体,这对孩子非常不好,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我们不应该让孩子接触那些超越起年龄理解水平的与性有关东西……我们只需在恰当的时候对孩子进行真实、简单的解释,而不是去刺激孩子的身体或性意识。
在最后一章,写到教师和家长应该如何沟通,他显得很小心翼翼,提醒教师们要注意技巧,千万不要得罪了家长们。为此引用了很长一段富兰克林自传中的文字,关于谦卑。
在表达一个确定观点时尽量不去使用“肯定”“当然”“我赞同”或“毋庸置疑”等词语,而是要使用“我认为”“我是这样理解的”“我想这可能就是事情的真相”或“目前在我看来”。
事实上,在人的自然情感中最难克制的就是骄傲……甚至就算我们以为自己彻底克服了骄傲的情绪,我们也可能为自己现在的谦卑而感到骄傲。
这很值得我引以为鉴。
教育专家的心理学读后感(通用14篇)篇五
读完这本《儿童心理学》还是让人受益良多的,与其说是儿童心理学不如缩减为问题儿童心理学更为贴切,本书作者阿德勒主要针对问题儿童的问题行为探讨其产生的儿童心理原因,如儿童口吃、尿床、吵闹、捣乱等,儿童的问题行为不是凭空产生的,只有了解了其心理缘由,才能得到解决。
阿德勒认为,人人都有追求优越感的需要,即不断地想让自己变得更好的'需要,而在追求优越感的路上,儿童会产生一系列行为,而行为是否正确,是否会属于问题就在于这些行为方式是符合社会规范要求的,如果不符合,就是不良行为。儿童的行为是否会符合社会规范要求,主要在于儿童对客观事实的看法,也就是说客观事实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儿童如何看待客观事实,如果儿童的看法是错误的,那他就会扭曲客观事实,从而做出错误判断,最终导致错误行为。如某儿童在弟弟出生后,为了重新夺回家人的注意力,也就是追求它的优越感,采取了口吃这一行为,很显然这一行为是不正确的,而他产生口吃的行为是因为他觉得家人不关心他了,只有口吃才能重新回到以前的生活,即儿童看待客观事实的错误而产生的问题行为。再比如我们生活中一些比较懒的儿童,他们什么事情都不愿去做不愿去尝试,但他们仅仅是因为懒吗?在他们懒的背后,或许是因为害怕失败、不自信,所以用懒这种行为来逃避,这样人们就只会说他们懒,而不会说他们笨。所以阿德勒认为成人要以儿童的视角来看待他们的处境,理解他们的错误判断,从而采取正确的解决方式。
总之,观看完这本书后,会让人对儿童有个更全新的认识,而这往往是我们所忽略的,阿德勒在本书中所阐述的儿童问题行为及其产生原因和应对方式让人不可忽视,与老师及家长来说,是他们的一本教育指南。
教育专家的心理学读后感(通用14篇)篇六
在假期中,我通过校视通学习了《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也对学习中的很多方面有了新的认识,下面是我学习的心得体会:
本学科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对教育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这也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在整个心理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教育心理学主要分为四个模块,一是学习的本质,二是学习的过程,三是影响学习的因素,四是教学与管理。其中,学习与学习理论是学科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既介绍了学习的本质,并对不同的流派提出的学习理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我认为这部分内容相当重要,它让我开始了对学习的思考,第一次去尝试理解人类是怎样学习的。行为主义、认知派、人本主义、构建主义等对人类的学习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其中的很多观点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在佩服和敬仰这些伟大的心理学家的同时,我学会了用辩证的方法来看待问题。他们提出的理论基本都能在某一方面对问题得到很好的解释,但也必然会在某些方面有所欠缺。仔细深入的思考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对我们的学习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人类学习机制的探索之路上仍然有很多未解之谜。
资料共享平台。
《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心得体会,这几方面的内容都是很实用的。而且我个人对这方面的内容比较感兴趣,所以很喜欢学习这部分的知识。
掌握知识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也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知识的定义学习心得,知识的分类,知识的表征形式,以及元认知和概念学习,这些关于知识学习的内容让我对"知识"二字有了不同的.认识,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没学习之前虽然觉得自己很清楚什么是知识,但却不能用准确的文字表达出来,学习了教育心理学后才知道知识是指存在于语言文字符号中的信息,或者说是主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形式。学习了这门课程后,感觉到自己的专业素养提高了,能用心理学的一些术语和理论来解释学习中的一些现象。在不经意间就会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现实联系起来,尝试着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去理解、解释。
学习策略的学习这章内容,我认为非常重要,虽然在我们的日常学习中经常会使用某些策略,但从未系统的考虑过,经过学习,我们可以系统条理的了解我们在学习中所使用的策略。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这部分知识给学生进行学习策略辅导,帮助不善于使用学习策略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更加轻松愉快的学习。
智力和创造力是个体差异和个性化的重要表现,也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智力和创造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智力的测量。对于如此抽象的智力,心理学家设计出了一个又一个量表进行量化,对神奇的智力进行测量,这让我感受到了心理学的魅力所在。教育心理学把心理和教育融为一体,把心理学的理论应用到教育中来,真正实现了它的价值。对于创造力的培养也让我有很深的感触。随着年龄的增长,创造力似乎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幼儿的创造力水平很高,而成年人的创造力水平则比较低。
对于动作技能的学习,知识的迁移,以及品德的形成等方面的内容也同样让我获益匪浅。例如:知识迁移的学习定势说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了解了这个理论以后,可以知道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和教学中,善于运用已有的学习定势,因势利导,促进新的学习和问题解决,同时,还可以避免由于学习定势对问题解决带来的干扰。
教育专家的心理学读后感(通用14篇)篇七
我选择的有关教育心理学的书籍是《学习这回事》,之所以选择这本书不仅仅是因为涉及心理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因为这本书的作者莱特纳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提出了一个“学习卡片”学习系统。该系统的目的在于给人们提供一套有系统的学习方法,可以让学习者在系统学习中复习、牢记所学知识。我相信在我以后的学习生活中,通过系统的学习,将会大大提高我的学习质量。
《学习这回事》是由德国心理学家塞巴斯蒂安莱特纳所著。全书分为十个章节,通过心理学、教育学、生物学各种角度,让我们克服那些深植于人心、大脑中的对学习的偏见,还详细介绍了风靡世界的一场记忆革命。只要你不停止学习,一切皆有可能改变,一切皆不会太迟。
那首先来了解一下这本书的作者塞巴斯蒂安莱特纳。他出生于1919年,在维也纳及法兰克福学习并研究法律。曾任记者最初探讨的问题是社会及法律问题,随后逐渐对医学及心理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
是与身俱来的,遗传的。并且不会改变的性格特征,为怀疑自己的能力找借口。而其中最糟糕的借口是“我太老了”。因为一个十分精确的实验让事实争相大白。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会越聪明。每增长一岁,智商就增长一份。
美国发明家爱迪生从一个报童做起,70岁还开了一家水泥工厂,并且还发明了许多东西,譬如说灌浆程序。举世闻名的意大利画家提香,在85岁时创造了著名作品《圣殇》。德国文学家歌德创作出《浮士德》的第二部时,已经超过80岁了。所以,永远不要以年龄太大为借口放弃学习。只要一个人不停止学习,一切永远不会太迟。智力衰退的原因不在于年龄的增长,而是归结于大脑缺乏练习于太过懒惰。
我从来不认为学习是一件多么开心、快乐、容易并让人忘记一切的事情,也许我的兴趣让我很有激情,兴奋不已,但我相信那只是内分泌麻醉了我,让我暂时忘记痛苦,抛开烦恼。尽管如此,我还是要声明一点,那就是我一直坚信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尽管有痛苦,尽管有不易。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从各方面找到兴奋点,那些让我们忘记痛苦,烦恼的东西,让我们在学习之路上走的并不要那样坎坷,也许还会很快乐。
由此,我不由得对我今后的学习之路进行了思考。
的过程是最美好的,我想也许是我太过偏激,太过执著,我不这样认为,我不认为追寻梦想的过程很美好。这的的确确是我内心的真实想法。我一点也不喜欢,甚至说是厌恶这种陌生带给事物我的局促不安、恐慌以及那所谓动力的压力所给与我的紧迫与痛苦。也许,正因为最初的恐慌,不安与过程的痛苦才存托出结局或是你成功后的珍贵与不已,那,我只能说,我无话可说。只能说你的认同是换一种形式的站着说话不腰疼。当我在冥思苦心一道数学题而最后还毫无办法时,这一切过程是美好的说法都是放屁。我想大多数成功的人,再回首自己艰辛的奋斗之路时都会加以美好,加以在美。那是他们现在成功了,他们站在了另外的角度了,如要真的剥夺他们现在的一切,将他们送回到那段他们念念不忘的奋斗时光,那看看他们是否还觉得那是美好的。所以,每一个不在经历别人生活的人都没有资格去要求、批判别人。正因为如此,我才觉得我们需要学习,给予自己力量,去减少恐慌、不安,减少痛苦,更加快速,平安的到达我们所追寻的梦想的尽头。而我们能够做的也只有这些,既然不能够确信自己是否能够有多大潜能,那就让自己做到更进一步,再进一步,我想这样也就可以了吧。也许无还不够有学识,也许我还不够有勇气,也许我还不够有经验。但是,我一直在追寻一颗强大的心脏,去尽量学习、完成,我所想要的一切。
教育专家的心理学读后感(通用14篇)篇八
一直以来,我都能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也不断的研究并解决各种问题,但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仅凭着教学经验而为,从来没思考过学生的心理层面。读了《数学教育心理学》一书,使我从教学心理学的角度对数学学科的教学进行了重新的思量。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心理学的因素对学习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小学生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使学生尽快掌握怎样学,怎样培养数学语言表达能力都是一项重要内容。尤其是数学语言的严谨性,体现着思维的周密型,语言的层次性连贯性体现着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多样性又体现着思维的丰富性。众所周知,能力与思维相辅相成,而思维的发展与语言的发展又密切相关,这就充分说明了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是关键,即通过听、看、想等内在活动最终转化为说这一外部活动,充分挖掘学生潜能。要想研究数学教学的“教”与“学”,探索学生的感知规律,构建我们想要的情感课堂,焕发出有生命活力的课堂,了解学生的心理是前提。
在本书中,我重点研读了“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这部分内容。书中将其列为数学基本素质的第五个要素,指出“数学语言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活、生产和科研的各个领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成为人的综合素质的标志之一。……使用数学语言可以使人在表达思想时做到清晰、准确、简洁,在处理问题时能够将问题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表述得条理清楚、结构分明。”对发展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方法,则简略地提到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亲身实践、主动建构……数学交流……组织学生讨论”等等。要了解学生数学表达存在的困难具体有哪些情况,才能找到促进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严谨性的路径。分析起来,情况有三:
第一种:数学知识本来就没学懂,大脑里是空洞的或混乱的状态。在这种情形下,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往往是一言不发或“胡说八道”,因为他无话可说,一说就错。
第二种:对于一些极为抽象的数学语言无法转化为普通语言。数学语言可以分为抽象性数学语言和直观性数学语言,其中抽象性数学语言既高度抽象又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比如概念的定义严密,揭示本质属性,有时学生就无法将其转化为他们所熟悉的、亲近的、容易理解的事物,这样一来他们对于概念的理解就不会深刻,此时的数学语言就会显得更加抽象,在学生眼中就不再“通俗化”,反映到口中也就更难于表达。
第三种,将“听、看、想”的内容和结果转化为“说”的困难,这一点在大多数同学身上都存在,也是最值得我们去关注的。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就要求老师要尽量的多宽容学生,少一些抱怨;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多一些指导,少一些指责。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多一些自信,大胆的,灵活的,创造性的去说。
反思我自己的数学课堂,学生说的确实太少了。作为数学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多指导学生,教师本身课堂内外说话都应客观、准确、精炼、全面甚至生动,进而用自己的样板作用感染熏陶学生,也有利于在课堂上和日常接触中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才能达到好的教与学的效果。
过去的数学教育是把学生都培养成为数学家的“英才教育”。今天,我们理应是“大众数学”“生活中数学”的倡导者,也完全应该让不同的孩子学习不同的数学。让孩子们都喜欢数学,学会学习数学应用数学是我看完这本书后最坚定的心声。
教育专家的心理学读后感(通用14篇)篇九
积极心理学思想是由美国心理学会主席赛利格曼提出,在2000年发表了《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吹响了建立积极心理学的号角。
什么是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是一种以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为研究核心,致力于使个体和社会走向繁荣的科学研究。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品质和力量方面,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提倡用一和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而获得幸福。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指积极心理学要以研究人的幸福为中心,幸福在多数情况下是主观的,所以它也被称为主观幸福感,意即个体自己亲身的感受。事例:有一个聪明人和一个老实人一起到海边玩,聪明人在海边捡了很多漂亮的贝壳,而老实人也在海边捡了很多漂亮的鹅卵石。当他们走到一起时,聪明人提议两个人交换自已所捡到的东西,老实人爽快地答应了。聪明人在交换之前悄悄地把自己捡到的最好看的两个贝壳藏匿了起来,把剩下的给了老实人,而老实人则把自己捡起到的所有鹅卵石都有交给了聪明人。回去之后的那天晚上,老实人睡得很香,但聪明人却彻夜难眠,他一直在想:老实人是不是也像他一样把最好的石头藏匿了起来。在这里聪明人客观上占了便宜,但主观上却并不感到幸福;相反,老实人客观上吃了一点亏,但主观上却感受到了幸福,这就是主观幸福感。塞利格曼创造造性地提出了幸福的三个要素——乐趣、参与、和意义。
乐趣通常表现为兴高采烈的外在情绪表现形式;参与是指对家庭、工作、爱情与业余爱好等方面的'投入程度;意义则意味着个体对行为或事件深层价值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能发挥自我的力量,达成超越自我之上的目标。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有真实的幸福,他必须要感受到良好的情绪体验,这种良好的情绪体验又可以使他更好地投入自己的工作或生活,但真正的幸福则必须要达到超越自我。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基本点”是:积极情绪、积极人格特质和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这三个基本点实际上就是人类获得幸福的基本路径的具体体现。
教育专家的心理学读后感(通用14篇)篇十
在读了《每天学点教育心理学》这本书后,“以宽容收获孩子的笑容”和“笑一笑,乐一乐”这两节最能引起我的共鸣。
在“以宽容收获孩子的笑容”这一节有这样一个一个事例:一个一向从严治班的班主任,批评吵闹的学生,引起学生的反抗。他就让学生匿名谈对这件事的看法。好几个学生都建议老师给学生改过的机会,不要发脾气。老师很受启发,认识到要严而有度。这个事例简直是在说我一样,我对学生常常大声批评,学生也写日记希望我不要生气,对身体不好。虽然我感动于学生的懂事,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其实很多时候是过分苛求学生了。学生作为未成年人,犯错误很正常,上帝还原谅呢,为什么我们就要生气,严厉批评呢?书中的话仿佛就是对我说的:苏霍姆林斯基――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同时书中谆谆教导,作为教室不能忽视宽容这种教育策略。昨天下午崔xx考试还是不写卷子,我想发怒时突然想到这本书的教导,于是仔细看了他的试卷,夸奖他说:你写的题比以前多了,有进步。没有想到放学时,他对他妈妈大声说:老师夸我考试写题有进步。我那是夸他,我是咬着牙忍着气说的啊,可是他竟然高兴的报告给家长。这让我领略到了宽容的力量。
“笑一笑,乐一乐”这一节,则强调了幽默的力量。令人愉快的幽默可以改善学习效果,可能提高学生记忆力百分之十五。面对期末复习和包班的现状,每天沉重的皱着眉头,很难有笑容给学生。学生是鲜活的生命,比我们更苛求阳光雨露的心灵怎么能适应今日每天重复的复习时光?我没有智慧和学识待给学生思考性的幽默,但我可以尽量以轻松的心态面对学生,给学生更多的笑容和快乐啊。上课有张师德投票表,我把各科老师名字写黑板上让学生抄在表格里。崔某说:“我把你的名字写成和数学老师合在一起的了,你叫黄小肖。”班上大笑,我很想严厉的吵他破坏课堂纪律,但想想也不是什么大事,我不是希望更多的给学生轻松宽容的氛围么?于是我也笑,说:“那我也可以叫崔龙龙了。”班上学生更是开心的大笑。下课一个女生问:老师你和浩然谁眼睛大啊?这么没有知识含量的问题我以前一定会瞪她一眼转身而去,但我看过《每天学点教育心理学》之后不这样做了,我觉得应该让后学生感受到老师和他们是一样的,可以做很多他们那个年龄喜欢的事情。于是我走到悍然面前,摘下眼镜,和他比谁的眼睛大。看着浩然瞪大的眼睛,最后还用手指撑起眼皮,周围学生目不转睛的比较这我们俩的眼睛,我一下笑喷了。沉重的复习阶段还能有这样转瞬即逝的欢笑时光,对学生老说是多么难得啊。而我除了对他们笑一笑,并没有做什么啊。模拟考试下来,我们班100分多了,我似乎觉得这是笑一笑的功劳。
古诺特博士说过:“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发觉我是教学成败的学习气氛,身为老师,我掌握无比的权利,使学生过得悲惨或快乐,我可以作为折磨人的工具或继发灵感的媒介。我能侮辱人或使人开心,也能伤人或救人。”确实惶恐啊,我们手中的权利决定着学生一天的心情甚至整个童年的回忆。就为这个,我不敢停下阅读的脚步。
教育专家的心理学读后感(通用14篇)篇十一
许久不写读后感了,估计有十年了。因为总觉得文字传递的是自己最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最真实的感情,而不是为了应付任务。最近几年看的书不少,最多写批注。这次作为作业,估计是不合格的,但至少我还坚持了自己的初衷,即写自己想写的。不管字数多少,别人如何评论。
这个暑假,由于一些特殊原因,我专心致志、别无旁骛地只读了两本书,即《教育学》、《心理学》。读来感触不多,却极深。那就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真的有必要定时重读教育专业教材。
首先,教材提供了教育专业的系统知识。作为一名教师,教育学、心理学是必读的,但是也都是在职前学习的。工作以后,便亟不可待而有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了。我自己也是其中的一份子。10年前学《教育学》与《心理学》时,似懂非懂,死记硬背,其实并没学到多少。从内心来说,也没多大兴趣。因为在实习时,发现学到的东西能真正运用到的少之又少。工作后,学习的时间被日常的琐事很快就吞噬了。最初,还没意识到这一问题的存在。但随着教学年龄的增长和对自身要求的不断提高,就发现自己所积累的经验总是找不到贴切的理论依据;就发现自己的很多做法无法得到进一步提升,甚至发现自己写论文时的语言都和教学论文不在一个话语系统。如今重读《教育学》、《心理学》,似乎一下思想轻盈起来,突破沉重的大量事实线索的身庞,有了质的飞跃。书中的教学理论和原理帮助理解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原理和现象,从而解决了很多问题。例如,学习了杜威关于“教育即生活”的理论,才把家里尘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翻出来阅读,才理解我负责了两年的探究性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的渊源出自于哪里,才明白这门课程的真正意义和应该遵循的原则。大师的智慧使我深深震撼,早在近100年前,他的思想就初见端倪。其对于教育的阐述“教育应使学校中知识的获得和在共同生活的环境中所进行的活动作业”直至今天仍影响着我们的教育行为。实践经验的积累具有片段性和不稳定性,重读《教育学》、《心理学》却使我把平日里有意识积累起来的问题和片段分别击破,成为解读教材的生动案例。而规范严谨的语言使我迅速把握教学研究类的文章的语言,为下一步做教学研究的反馈奠定作最基本的准备。
其次,教材提供了教育专业最权威、最经典的知识。暑期胡慧闵教授的一个建议我很受用。她建议我们只看最经典的教育知识读物。确实,如今的教育书市真是热闹非凡:什么《跟孔子学做教师》、什么《不跪着教书》、什么《xx兵法》……名字就很夺人眼球,于是很多老师就把已经很有限的业余时间中的读书时间贡献给这些书了。因为很多老师认为这类书都是同行优秀的经验,具有更大的可供实践借鉴的意义,操作性强、见效快。事实上,这些书都只属于同一种类,只是从不同的方面来表述,或者表达的方法各有不同罢了,读一本和读三本没多大区别。读此类书,老师们仍始终在实践的圈子里打转,无非是圈子大小和漂亮与否的问题。《教育学》、《心理学》等教材发挥的功能不同,因为它们经过太久历史的积淀,经过太多教育者的检验,亦如经历过炼火的真经,字字玑珠。也举一例:以往对加德纳的多元智能论,总不削一顾。总认为他对智能的划分并不是那样无懈可击。相对于赛斯顿的能力群因素说和层次结构理论,确实有突破。但除了这七种智能外,没有第八种、第九种……了吗?此次读《心理学》,才理解多元智能的重要思想,其实在于对人多方面发展的可能性和探索自我、把握自我命运的重要性的强调。原先对于该理论的偏见,完全是源于自己对该理论的不完整、不正确的理解。
今天的我,捧起《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生时代的心情已完全不同了。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使我读这些文字一点不显枯燥。就像与智者求学,又像与老友交流,甚至像与知己邂逅,那样兴奋那样激动。只可惜,身边想到捧起这两本书的老师并不多。我到图书馆查阅过资料,我们学院藏书中权威的《心理学》不足10本,最新的版本是20xx年,距今已有9年;《教育学》共5本,最近的版本是1996年。这里并不是说版本越新越好,只是当初在图书馆借阅北师大出版的《新编教育学》,拿到手里是一本泛黄的书本时的场景始终无法忘记。
估计从来没有人写教材的读后感,但是读后感,很清楚地表明文章的性质。以上,确实是我研读《教育学》、《心理学》以后的感受。
教育专家的心理学读后感(通用14篇)篇十二
通过学习《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我晓得了作为教师必须先处理好自己的心理问题,然后才能更好地做学生的心理工作。心理辅导是义务教育阶段必须进行的一门课程。如何引导学生走出心理问题塑造完全的人格,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我们教育者的责任和义务。如何做好自本身的心理调适和辅导好学生的心理问题呢?我觉得应当从以下几点着手:
教师做好本身的心理调适:在教学中我们教师本身难免构成一些压力。因此,我们要先处理好本身的心理问题,不要把自己的心理问题影响到学生。教师作为一个心理辅导者要对本身的心理问题进行自我调适。教师要从各方面寻觅心理问题产生的`缘由,从而寻觅解决的办法。这些办法也可间接地迁移到学生身上,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解决心理问题。教师有良好的思想学生才会有良好的思想。
做学生心理咨询师:教师平时不但要处理好教学上的问题,还要多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把自己融入到学生当中去,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拿到学生的第一手资料。教师要给学生亲切平易近人的感觉才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把心理问题说出来,同时说话要算数,要讲信誉,不能把学生的私事说出来。学生有问题要第一时间解决,给学生重视他的感觉。
教师要学好心理学:当我们遇到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法解决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很懊丧,学生会很失望。我们怎样才能够减少这类失败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教师本身要认真学习心理学,而且要不断地更新知识,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部门制定了心理教育进学校进课堂的方针政策,要请教师本身要提高对心理教育的认识。
教育专家的心理学读后感(通用14篇)篇十三
近期读完了《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我深有感触:每一个儿童,他们的智力、性格、身体都是不同的,他们处于不同的家庭,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下,在不同的学校上学,受到不同的教育,他们的成长将会是各不相同的,他们的未来也将会是各不相同的。
这本书作者,皮亚杰是当代西方国家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早年研究生物学,后来研究儿童心理学,创立以他为首的日内瓦学派。这个学派在当代西方心理学界占有显著地位,享有盛名。
皮亚杰的教育理论将儿童思维的发展划分为四个大的年龄阶段。分别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针对这四个阶段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皮亚杰在系统地进行研究之后,得到了一套科学的结论。这一结论使后者受益匪浅。它有助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更科学地了解孩子每一阶段的特性,并能根据这些特性针对性地设计一套适时适合的教育方案,这样的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书中很多的理论知识都是满高深的,有些讲解是很全面,但是范围也广,没有多少细节,毕竟皮亚杰是理论的创始人,自然说话不一般了,那么我就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吧,很浅显的把自己的经历做个简单的总结。
学校是小学生成长的主要阵地,他们的整个小学时间,除了回家吃饭、睡觉、假期,几乎都是在学校里度过。学校对小学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教师的影响。如果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的话,那么小学教师对小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则真正起到了榜样作用。由于受到年龄、心理等条件的限制,很多小学生对老师有一种恐惧和崇拜感,他们会盲目模仿老师的一切。因此小学教师一定要在对学生进行言教的同时,注意“身教”的作用,用自己的优秀的一面来辐射、影响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对他们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影响也是很大的。老师要是多表扬、鼓励某一个同学,那个学生就会产生自信,就会有勇气,就会在学习和生活中显现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来。同样,如果老师对一个学生讽刺、打击,那么这个学生就会在老师、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自尊心受到严重的伤害,应有的能力也得不到发挥。
课堂教学的作用。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系统的知识学习,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坚持性、主动性、独立性、自制力和探索精神等个性品质。特别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深入浅出、形式多样的讲授,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而这些对于学生良好个性特征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所以,我们做小学老师的一定要重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它将关系到几十个孩子的学习成长。
班集体的影响。对小学生而言,班集体就是他们生活的小社会。小学儿童学习生活的班集体,对他们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有很大影响,特别是良好的班风使学生形成团结友爱、合作、大公无私等个性品质。同时,在一个班集体中,每个人扮演不同的角色,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组织纪律性。因此作为班主任,一定要让班级成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让它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摇篮,以便能成功地把他们送交社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育专家的心理学读后感(通用14篇)篇十四
本书是一本儿童教育心理学的通俗读物,前半部分是作者的理论成果,后半部分则是心理个案的例子,具有代表性的个案分析。作为老师和母亲如何帮助儿童,形成一个健康正常的人格这一问题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理念,书中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信,勇敢不畏困难的品质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这才是教育孩子的首要目的。
一,个体对客观事实的看法绝不是事实本身,我们要全面观察个体的成长过程,时刻关注他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心理问题和障碍,特别是关注她的童年,因为会影响他以后的人生。例如有一个52岁的女人,她总是不停的,贬损比她年长的女性,回顾她的童年,她有一个优秀的姐姐,从童年到现在,她总是怀疑别人看不起她,当这些童年时未受到过关爱的`孩子,她们在儿童时代都受到过恶劣的对待,因此形成了冷酷、满怀嫉妒、恨恶的性格。
二,怀有过度雄心的孩子之所以处境艰难,是因为人们常常以外在的成功来评判他们,而不是根据他们克服困难的能力来评判他们,训练孩子野心勃勃,并没有什么好处,培养孩子的勇敢,坚韧和自信却尤为重要,要让他们认识到面对挫折不能气馁,也不能丧失勇气,而是要把挫折当作一个新的问题去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