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教案的编写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二年级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第一课时教案(通用15篇)篇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4页“期末复习”的第18~2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从实际问题中找到数学问题,能够利用题目中的条件提出数学问题。
2、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简单的推理判断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上一节复习课,看看哪一位小朋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强。
二、复习。
1、“期末复习”第18题。
(1)出示第18题,说一说这道题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要求篮球比皮球少多少个?就是求篮球和皮球相差多少个,用减法算)。
2、“期末复习”第19题。
(1)出示第19题,提问:它们各得了多少分?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的。
(2)你能解决书中所提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交流说说想法和算法。
3、“期末复习”第20题。
(1)出示第20题图,提问:图中有哪些商品?它们的价格分别是多少元?
(2)你能解决所提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解答书中所提的5个问题,集体交流时说说想法和算法。
(3)根据这道题所给的条件,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分小组讨论,集体交流时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解决这些问题时,应该和学生一起讨论常见的数量关系。
比如:付出的钱-用去的钱=找回的钱,
用去的钱+找回的钱=付出的钱。
在一年级适当渗透一些数量关系,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的学习。
(编制者曹静洁)。
教学后记: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第一课时教案(通用15篇)篇二
1、 使学生经历、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重点: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能回答简单的问题,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理解复式统计表的表头,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课件、统计图表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索,
1、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见过动物运动会了吗?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电脑展示动物运动的情景)
师:看了动物运动会的场面,你想知道什么?
生: ……
师:同学们想了解这么多的情况,你打算用什么方法了解这些情况?
生: ……
2、揭示课题:
板出: 统计
二、自主探究,学习复式统计表
1、探讨收集信息的好方法
师:要统计跑步、跳高各有多少只小动物,首先应记录、收集这些信息,各学习小组议一议,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记录这些信息,哪一种方法更简便、更科学一些呢?(学生活动)
2、汇报:(让学生体会用“正”字法记录、收集信息更简便、更科学一些)
3、学生用“正”字法记录跑步、跳高各有多少只小动物。电脑展示动物赛跑过程、学生记录)
4、汇报、整理数据并填入以下相应的统计表里。
各种动物参加跑步情况统计表
种 类小 兔小 狗小 牛小猫
只 数
各种动物参加跳高情况统计表
种 类小 兔小 狗小 牛小 猫
只 数
1、识复式统计表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统计表,你有什么好见解?
生: ……
师:把这两个表编成一个表,那么这个表应反映哪几个内容?请各学习小组议一议。(学生活动)
师:哪个学习小组愿意汇报?
生:……(学生汇报后出示简单复式统计表)
只 数种 类项 目小兔小狗小牛 小猫
跑 步
跳 高
2、填写复式统计表
师:怎样把数据填入表里呢?请同学试一试(学生填写、汇报、检查)
3、比较单式和复式统计表
师:请同学们观察、比较这个统计表与前面哪两个统计表有什么不同?
生: ……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前面哪两个统计表比较简单,它们反映运动项目只有1项,我们称它为单式统计表,而后面这个统计表反映2项运动项目,我们称它为复式统计表。
4、简单的分析、交流
师:从这个统计表你发现了参加跑步的有多少只小兔?
生: ……
师:参加( )的( )只数最多?参加( )的( )只数最少?
生: ……
师:你还能发现了什么?
生: ……
5、结:(略)
三、应用、拓展
1、统计各种动物参加跑步的的成绩
师:你还想统计什么?
生:……
师:那我们来统计小兔、小狗的跑步成绩。(电脑出示统计表)
小兔、小狗参加跑步成绩情况统计表
只数时间 种 类1秒- 2秒3秒- 4秒5秒- 6秒7秒- 8秒8秒以上
小 兔
小 狗
师:我们先来看看小兔、小狗1000米跑所用的时间,那同学可要记好!(电脑逐步展示裁判员汇报运动员的成绩,学生记录,并填入表中)
你还想知道小牛和小猫的成绩吗?
生:……
师: 那我们在这个表再添上两行,同学们会填吗?
生: ……(指导学生填写)
2、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108页做一做
四:全课小结:(略)
五:家庭作业:练习二十二第一题。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第一课时教案(通用15篇)篇三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2.点明:椋,音liang;齐读。
3简单介绍灰椋鸟,鸟类的一种,喜欢群飞,食种子和昆虫。
二、自读课文。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新词;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组词。
(注意“栖、翘和”的读音和“杉栖、棱涧”的写法)。
(2)指名读词语,理解词意。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自读课文,思考: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写,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2.学生交流,师板书。
3.给课文分段,概括每段的意思。
第一段(第l、2自然段):写“我”和同伴来到林场,准备观看灰椋鸟归来。
第二段(第3~5自然段):写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奇景。
第三段(第6自然段):写“我”在归来时的感想。
四.学习第一节。
1作者笔下的灰椋鸟的样子。
2出示填空。
3讨论电视录像的内容。
4齐读。
五、指导书写,布置练习。
1出示生字。
2观察分析字形。
3师范写。
4学生描红。
六布置作业。
liang。
板书26灰椋鸟。
决定观赏感想。
文档为doc格式。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第一课时教案(通用15篇)篇四
教学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进一步理解退位减的口算过程,并能正确地、熟练地口算出已经学过的计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
69一9=78一7=32一7=。
84一6=46一8=23一6=。
55一8=60一6=83一9=。
(直接说得数,并指名说说84一6、60一6你是怎样算的?)。
二、练习设计。
1.练习十一第11题:算一算,比一比。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提问:
(1)第1组的两道题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2)第2组的两道题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3)第3组的两道题呢。
2.练习十一第12题:
填表比较。
3.练习十一第八13题:
4.练习七第15题:
(1)出示第14题图,观察图提问,图中告诉我们什么?
(红金鱼有24条,黑金鱼有10条,黄金鱼有6条。)。
(2)“求红金鱼和黄金鱼一共有多少条”要哪些条件?怎样算?(学生计算解答,集体交流。)。
(3)“求再买几条黄金鱼就和红金鱼同样多?”是什么意思?需要哪些条件?怎样算?(学生计算解答,集体交流。)。
(4)根据这道题的条件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分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后解答。
四、练习总结:师生共同谈收获。
五、质疑。
(编制者王亚芬)。
教学后记: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第一课时教案(通用15篇)篇五
美文《月亮湾》是苏教版第四册的一篇课文,讲的是家乡月亮湾的美。练习册上有一道题:你的家乡哪儿最美呢?请你选一处用彩笔画一画,再用几句话写下来。
按照一般的惯例,我先让孩子们发挥想象,自由说说家乡南通的美,然后指导写话。写的当然是狼山的秀美,苏通大桥的雄伟壮丽,还有濠河的清亮。
课后批改作业,发现有一个孩子写:我的家乡在贵州,我家门前有大山,有河,还有牛。最后一句居然是:我不是南通人。写得不是很流畅,也不是很美,甚至还有错别字。然而,我还是十分愕然!作为一个老师,在课堂上,我想当然地只指导说了我们的家乡南通,根本没在意到班上还有八九个外地孩子。除了这个孩子,其他非南通的孩子都写的是南通,也只是为完成作业而已。其实,这完全是我这个老师武断地剥夺了孩子的本色思绪,把自己的东西强塞给他们了。幸亏有一个孩子的另类表现震醒了我,真的汗颜!
下午放学前,我真诚地向孩子们道歉,并给九名外地孩子布置了额外的作业,要求他们回家后,在父母的帮助下了解自己的家乡,准备明天给全班同学做介绍,还要用家乡话向同学们问好。领了这样的任务,我能感觉到孩子们亮眼睛里的欣喜和激动。
第二天的课堂上,这几个孩子成了当然的主角,他们的小脸儿红扑扑的,短短的稚气的言语字字都是对自己家乡的爱。最有趣的,是用家乡话向大家问好……阵阵欢笑小鸟儿般在课堂上扑棱着,把每个人的心都挠得痒痒的,酥酥的。这样的感觉很美好!
教育,教书育人,我们老师是不是真的能俯下身子,真的从学生,从每一个学生的角度去跟孩子交流,聆听孩子的心语,让出位子用行动让孩子张扬个性,唱出最明丽最生动鲜活的歌儿。肖川教授说:“关注人的自由发展的教育学,就应该倡扬一种社会的理想、人生的理想、教育的理想,应该始终飘扬着一面大写着‘人’字的旗帜。”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细节都会时刻提醒我们,考验我们。因为,我们是为师者。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第一课时教案(通用15篇)篇六
教学目的:
1、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习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会在简单的统计表里反映出整理数据的结果,能利用统计表里的数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
2、在统计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
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资源:
每小组准备5个正方形、7个三角形、4个圆装在一个盒子里。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杂乱地贴在黑板上的图形。谈话:小朋友请你瞧一瞧黑板上有哪些图形?(学生说一说)。
怎样能很清楚地看出它们各有多少个?(指名说一说)。
2、讲述:分一分、数一数是我们上学期学习的统计方法,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
板书课题:统计。
二、进行新课。
1、创设问题情境。
谈话:老师在你们每组的盒子里也放了许多这样的图形,能不能用其他方法统计出它们的个数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
听老师讲一下游戏的要求。小组长从盒子里拿出一个图形,说出图形的名称,其他,]、朋友要想办法把它记在纸上,组长再拿一个,你再记一个,一直把盒子里的图形拿完为止,然后把记录的结果填在下面的表格里。我们要比一比、看一看,谁记得正确,记的方法既清楚又方便。
2、学习用记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1)、小组活动。组长报图形名称,其余的小朋友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记录。
(2)讲述:记录完了的小组讨论一下并选择一个记得既清楚又方便的方法贴在纸上,然后展示在黑板上让大家瞧一瞧。
(3)谈话:刚才小朋友们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方法,你们能说一。
说是怎样记的吗?(学生上来说一说)。
听了这几个小朋友的介绍,现在你喜欢哪种方法?(小组讨论)。
哪位小朋友能把你喜欢的方法说给大家听一听?要说出为什么喜欢这种记法。
讲述:既然大家都喜欢这种方法,如果让你再来记一次,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
3、填写统计表,分析数据。
谈话:把书翻到第95页,你能把整理的结果填在表里吗?(学生填表)看着这张表格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
三、组织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1)各小组学生互相合作,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
(2)请小组长介绍各组统计的方法和结果,并把结果填写在教师在黑板上预先画好的表格里。
(3)提问:看着这些表格想说些什么?如果我是文具店经理,
你们想对我说些什么?
2、统计本地区四月份的天气情况。
(2)教师用翻日历的形式,报出每天的天气,学生随机作记录。
(3)指名汇报统计结果,并填写在投影片上的表格里。
(4)引导学生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3、“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填表后在小组内互相校对,并讨论教材中提。
出的问题。
四、全课总结。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统计的内容很多,有兴趣的小朋友课后还。
可以选择一些内容进行统计。
(编制者王亚芬)。
教学后记: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第一课时教案(通用15篇)篇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有了路线图,还要认识路线图才能不迷路,所以认识路线很重要,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认识路线”。
到了抚顺,笑笑住在十道街的叔叔家里,她想到去劳动公园去玩,应该做几路公交车?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一)从十道街到新华大街的行驶路线。
(1)从十道街出发向行驶站到三道街,再向行驶站到西一路,再向行驶站到百货大楼,再向行驶站到友谊宾馆,再向行驶站到劳动公园。
1、瞧,这里是一张1路车从十道街到新华大街一段的公交路线图。仔细看图,你能按照1路公交车的路线说一说,我们乘车从十道街按照什么方向,怎么走到劳动公园?请你当小司机,手握方向盘自己说一说。
2、小组讨论,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
3、学生汇报,课件演示。
(二)从劳动公园到十道街的行驶路线。
1、笑笑游完劳动公园要回到十道街又该怎么走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2)从劳动公园出发向行驶站到友谊宾馆,再向行驶站到百货大楼,再向行驶站到西一路,再向行驶站到三道街,再向行驶站到十道街。
2、把结果记录在练习卡上。
3、学生汇报,课件演示。
4、对照答案订正错误。
(三)看路线图回答问题。
(1)小明从三道街出发坐了4站,他是在哪站下车的?说说他的行车路线。
(2)小红坐了3站在百货大楼下车,她可能是在哪站上车的?她又是怎样走的呢?让我们来验证一下,课件演示。
(3)你想从哪儿到哪儿去?在小组内交流你的行车路线。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在小组内交流。
小结:我们在乘车的时候,首先要了解车的行驶方向,然后根据需要,正确的选择乘几路公交车和下车地点。
三、自主参与、拓展练习。
1、这是笑笑的小表妹小红上学和放学的回家的路线图。
说出小红上学和放学的回家的路线,同桌互相说一说,再填在书上。
学生汇报,课件演示。订正错误。
2、笑笑为了感谢同学们为他指路,请你们到“海上乐园“去游玩,但是我们要先弄清它的内部路线图,防止迷路。我想这一定难不倒大家的。(出示”海上乐园“彩图)。
提问:a海底世界,海上乐园,居民区,果树林分别在中心公园的什么方向?
b居民区的居民怎么走可以到山洞?
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总结评价。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一张从家到学校的导游路线。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第一课时教案(通用15篇)篇八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次活动,帮助学生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感受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解决,培养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比较熟练地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
3、使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收集信息、提出可解决的问题。
教学资源:
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假日里,你们小队都开展了哪些活动?
二、整体感知。
1、出示挂图。
师:让我们来一起参加图中小朋友的假日小队活动。
仔细观察:有哪几个假日小队,分别给他们小队取个名。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1)文娱演出小队;
(2)摄影小队;
(3)护绿小队;
(4)收废电池小队。
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师:这么多小队,你最想参加哪一个呢?
根据学生回答,集体讨论其中一个小队。如:文娱演出小队。
师:仔细看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唱歌的有15人,伴奏的有3人。
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生1:参加演出的一共有多少人?列式:15+3=18,口答(略)。
生2、唱歌的比伴奏的多多少人?列式:15-3=12,口答(略)。
生:列式19+4=23。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说明:第19个节目是指连同这个节目在内演了19个。
2、小朋友喜欢照相吗?我们的小摄影师正在给小朋友们拍照。仔细看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已经照了29张,还有9个小朋友没有照。
师:现在你想到些什么?
师:剩下的胶卷够其余的每人照一张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一盒胶卷有36张,29+9=38,36张是不够的。
师板书29+9>36。
师:那怎么办呢?(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3、爱绿护绿已经成为小朋友的自觉行为。瞧,“护绿小队”行动起来了!
学生列式:35-8=27,口答。
4、还有三个女小朋友在干什么?听听她们说些什么?(可以先给每个人取个名字,如穿红衣服的就叫小红,穿绿衣服的就叫小青,穿白衣服的就叫小白。)。
5、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小红收了9节废电池。
小青收了35节废电池。
小白收了20节废电池。
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四人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自己提出的问题,还可以列式回答。
全班交流,整理问题。
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1)小红和小青一共收了多少节废电池?
(2)小红和小白一共收了多少节废电池?
(3)小青和小白一共收了多少节废电池?
(4)三个人一共收了多少节废电池?
6、提出用减法计算的问题:
(1)小清比小白多收了多少节废电池?
(2)小清比小红多收了多少节废电池?
(3)小红比小白少收了多少节废电池?
(4)三个人中谁收得最多?谁收得最少?
四、拓展延伸。
师:刚才我们参观了四个假日小队的活动,小朋友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还能用我们学过的方法自己来解决,真是不错!
在我们自己开展的假日小队活动中,你也能像这样自己提出问题再来解决吗?小组讨论,确定研究的内容(踢毽比赛、乒乓球赛、钓鱼游戏、点蜡烛游戏等),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再列式解决。
(编制者王亚芬)。
教学后记: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第一课时教案(通用15篇)篇九
二年级(上册)已经教学了米和厘米,本单元继续教学分米和毫米。这样,学生就认识了常用的各个长度单位。教学分米和毫米要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知道它们有多长;要能应用分米和毫米,根据具体物体选用恰当的单位表达长度;要知道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进行简单的换算。全单元内容分三部分编排,先教学分米,再教学毫米,最后教学单位间的进率和换算。
设计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会1分米和1毫米,逐步建立正确的概念。知道1分米、1毫米是多长,单凭听讲接受是不够的,需要通过活动体会。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教材中设计了许多教学活动。
1、在引出单位时产生鲜明的第一印象。教学长度单位时首先要引出单位,教材在原有认知背景和新的认知冲突中引出分米和毫米,力求使学生产生比较清晰、深刻的第一印象。在引出分米时,出示了一个长大约20厘米、宽大约10厘米的文具盒,告诉学生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这样引出新的单位分米,能让学生知道表示文具盒的长、宽各多少,除了用厘米作单位还能用分米作单位,同时还知道1分米比1厘米大(10厘米才是1分米)。在引出毫米时,用直尺量数学书的厚,发现不到1厘米。比1厘米小的长度怎样表示呢?需要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2、看直尺首次感知1个单位有多长。直尺是度量长度的工具,尺上的刻度比较准确。因此,通过看直尺上的1分米和1毫米能让学生准确地感知它们的实际长度。在看直尺上的1分米时,教材承接前面的“10厘米是1分米”,在直尺的上面用红线括出10厘米长的一段,并注上1分米,便于学生观察。还要求学生用直尺画一条长1分米的线段,再次感受1分米的实际长度。在看直尺上的1毫米时,教材告诉学生“1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在教材的指点下感知1毫米是很短的。
3、找相关的物体丰富感性认识。在直尺上感知1分米和1毫米固然准确,但往往不牢固,离开了直尺或间隔了一段时间,首次感知的印象会淡忘。因此,教材让学生“说一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通过说可以有两点收获:一是反馈、检查学生在直尺上的首次感知是否有效,可以从他们说的物体是不是大约长1分米看出来。二是借助学生身边的、熟悉的、自己找到的物体帮助长时记忆1分米是多长,以后在回忆1分米有多长或判断其他物体的长是不是大约1分米时,可以把熟悉的物体的长作为参照。1毫米是很短的,让学生寻找长1毫米的物体比寻找1分米的物体难。所以,教材编排作了相应调整。先列举了一些实例,如1分硬币、银行卡或电话卡、10张纸叠在一起的厚度都大约1毫米,让学生知道1毫米的物体还是比较多的。然后改变问题的提法,不是问学生“哪些物体的长或厚是1毫米”,而是问“哪些东西的长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凡是比较短的、薄的,不到1厘米的物体的长或厚,如米尺的厚度、蚂蚁的身长都可以用毫米作单位。显然,后面的问题容易回答。
4、用手势比画1分米和1毫米。学生进行了观察直尺、寻找实物等感知长度的活动,这些感知对象的共同特点是长1分米或长1毫米。用手势比画1分米和1毫米,是建立相关概念的活动。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用手势比画,把直尺上的、物体长度上的共同特征——1分米或1毫米提取出来,这样的动作拉动了思维就是形成概念。学生在用手势比画时,还可以经历“比画—在尺上验证—修正比画—再验证……”的过程,使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逐渐做到尽可能地准确。另外,学生掌握了用手势比画1分米、1毫米后,就好像随身带了一把尺,便于他们随时进行估测。
5、和1米、1厘米建立结构性联系。1分米的长度介于1米和1厘米之间,比1米短、比1厘米长。1毫米的长度比1厘米短得多。把新教学的长度单位和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联系起来,从小到大、从大到小依次排一排,想想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有益于学生在熟悉的1米、1厘米的概念上建立1分米、1毫米的概念,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整理长度单位,可以结合第28页第5题或第30页第4题进行。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6~28页的内容。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各单位间的进率。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理解分米和毫米的意义。
课件、米尺、一分硬币、银行卡、光盘、固体胶水、磁带等。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谈话:小朋友们,今天有这么多的老师来我们班听课,是不是有点紧张啊?没关系,我们先来轻松一下,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首好听的歌,一起来听,会唱的小朋友可以跟着后面一起唱。
谈话:好听吗?那知道这首歌的名字吧?看来小朋友们都挺喜欢这部动画片的。谈话:认识他吗?大名鼎鼎地懒羊羊。
谈话:最近懒羊羊开始写数学日记了,写得可有意思了,你们想不想看啊?这就是他的日记本,我们随便来看其中的一篇吧。谈话:我想请一位小朋友来读一读,谁愿意的?(清晨,我从2厘米长的床上起来。拿起13米长的牙刷,挤出1米长的牙膏刷牙。吃完饭后,走了90厘米远的路来到学校参加升旗仪式。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在15厘米高的旗杆上,我心里真高兴呀。回到教室打开长23米,宽17米的数学书,开始学习。
谈话:小朋友,你们为什么会笑啊。别急,先把你的发现悄悄地告诉同桌。然后商量怎么改正,开始吧。
谈话:好,小朋友往这儿看,谁来当小老师帮他改正的。(请同学改正)谈话:这个小朋友已经改完了,同意的小朋友点点头。都同意。那再请你比划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
谈话:再请你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
谈话:米和厘米是我们上学期认识的两位老朋友了,谁来说一说他们之间的关系。谈话:小朋友们的表现真不错,看,喜羊羊也来了,他想考考我们班的小朋友,有没有信心迎接挑战。
谈话:谁愿意当喜羊羊来提问呀?
(1)要测量教室的长用什么做单位比较合适。请你选一位小朋友来回答。
(2)要测量文具盒的长和宽用什么做单位比较合适。请你选一位小朋友来回答。
2.实践操作,主动探究,认识分米
谈话:说到文具盒,昨天美羊羊买了一个新文具盒。她想知道这个文具盒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于是就量了量。
谈话:我们一起来看它量的过程。首先,用学生尺量了量文具的长,又量了量文具盒的宽。
谈话:10厘米还有一种说法,谁知道?你是怎么知道的。
谈话:我们来听听村长是怎么说的吧。村长的话还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谁知道?谈话:请小朋友把这个关系悄悄地和同桌说一说。
谈话:那一分米有多长呢?请小朋友在学生尺上看一看吧。谁愿意上台指给小朋友看的。
谈话:再请你1厘米1厘米的数,数出10厘米。其他小朋友在心里和他一起数。10厘米也就是1分米。
谈话:你们能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吗?画好后,同桌交换量一量,看看画得是不是1分米。
谈话:刚才我在巡视的时候发现有一位小朋友是这样画1分米的,他从刻度1画到刻度11,他说这样也是1分米,你同意吗?为什么?谈话:小朋友通过刚才的画一画,已经对1分米有了一定的印象,现在请小朋友学着老谈话的样子,这样拿着学生尺。用这个手的食指和拇指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这两个手指要固定不动,然后轻轻拿开学生尺。同桌两个小朋友比一比,看看谁比划的1分米最准确。
谈话:我们还可以请学生尺做小帮手,想想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同桌两个小朋友先讨论一下。
谈话:谁来说一说你们的发现。
谈话:接下来,我们来验证,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们的米尺,请同学们数一数,米尺里有多少个1分米。
谈话:通过刚才的验证你发现了什么?这个验证的结果小朋友们同意吗?谈话:请小朋友大声把这个关系说一遍。
3.实践操作,主动探究,认识毫米
谈话:前面我们帮助懒羊羊纠正了数学书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接下来老师想请小朋友们估计一下这本数学书的厚度大约是多少呢?谁敢来估一估。
谈话:喜羊羊他们实际去量了量,你们想不想看他们测量的结果?
谈话:需要一个比厘米还小的单位,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毫米。当测量的物体长度不到1厘米时,我们可以用毫米来做单位。
谈话:那1毫米究竟有多长呢?我们还是请村长来介绍介绍吧。
谈话:听了村长的介绍,谁来说一说这本数学书的厚度可以用什么来做单位?谈话: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厘米和分米的关系,分米和米的关系,那厘米和我们现在学的毫米有什么关系呢?先来听一听村长的要求。用铅笔尖指着小格数一数,1厘米有几小格。
谈话:请小朋友数一数,谁来说说你的发现。听听村长的答案。谈话:谁来确定的说说,1厘米等于几毫米。谈话:请小朋友把这个关系在心里默默的说一遍。
谈话:请小朋友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的物品,量一量他的厚度。
谈话:请小朋友用食指和拇指捏着你的物品,用另一只手轻轻地把他抽掉,小朋友看,两根手指都快怎么样了?差不都合上了,手指之间有一个小小的缝,这条小缝的宽度就是1毫米。感受一下。
谈话:还有不同排法吗?你是按照什么顺序排的呀?
谈话:在国际上为了书写方便。这四个长度单位还可以用符号来表示。谁当小老师来介绍介绍。你知道哪一个就说哪一个。
4.全课总结。
谈话:小朋友,现在请大家在脑海里把这四个长度单位固定一下。
谈话:小朋友,我们今天学习的毫米并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还有原来学的米也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有兴趣的小朋友课后可以查一查资料。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第一课时教案(通用15篇)篇十
教学目标:
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教学难点: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环节。
二、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1、理解加法的意义。
(1)问: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让学生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2)请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
814+1142=1956或1142+814=1956。
师:为什么用加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加法。)。
环节。
2、理解减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呢?
(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例1(2)(3)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师:根据线段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并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
(2)问:怎样的运算是减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
(3)小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出示)。
说明减法各部分名称。
环节。
三、探究、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1.问:上面的这些算式,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观察上述四道算式中数字位置间关系,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小组讨论。个别汇报)。
2.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
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
3.师归纳并小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板书)。
4.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814+1142=1956。
问: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5.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800=450+350。
问:通过观察这组算式,你能得出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吗?
观察这组算式讨论归纳得:
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差。
6.练习“做一做”
四、总结。
师:谁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些什么?你知道了什么呢?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第一课时教案(通用15篇)篇十一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练习掌握并熟练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迁徙类推的数学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到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感。
教学重点: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口算;教学难点是退位原理和退位方法。
教学资源:
例题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今天我们来上一节练习课。
1、练习十一1:
43-3=70-5=24-8=。
43-5=70-7=34-8=。
43-9=70-9=36-8=。
直接说得数,并指名说一说每组3题的计算过程。
每一组的三道有什么区别?(第一组中被减数相同,减数不同,第一题不退位,第二、第三题需要退位。第三组中被减数不同,减数相同,三题都需退位。)。
2、练习十一2。
(1)出示第2题,老师说明题意:用图中的数字分别减7和9。
(2)同桌同学互相练习,比一比谁算得好。
3、练习十一4。
(1)老师说明题意:括号里哪一个得数对,把对的圈起来。
(2)学生独立圈数,集体交流,在说出正确得数后,让学生想想错误得数锗在哪里。
4、练习十一8。
(1)出示第4题图,仔细观察提问:题中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小女孩有8张邮票,小男孩有31张邮票,求小男孩比小女孩多多少张?)。
(3)集体口答。
三、练习总结。
让学生谈练习收获。
(编制者王亚芬)。
教学后记: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第一课时教案(通用15篇)篇十二
1.在具体的操作中,进一步加强方向感,提高认识路线图的能力。参与测定方向的实践活动,能在给定的场景中或在自己的校园里利用指南针辨认八个方向。
2.培养与同伴积极合作的精神,并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重点:认识方向并读懂路线图。
难点:能在给定的场景中或在自己的校园里利用指南针辨认八个方向。
1.看方向板指方向。(学生面向东方坐)
提问:大家现在面对的是什么方向?
让学生把方向板按实际的方向放在桌上。
提问:你能根据方向板指出其他的七个方向吗?
同座互相指、说。
2.说一说同学之间的位置关系。
谈话:请坐在教室中间的一位小朋友起立,再请坐在他北面、东面、南面、西面的小朋友听口令起立。
提问东北面的学生:你坐在他的哪一面?
再分别请坐在东南面的,西北面的,西南面的学生说出自己在他的哪个方向。
任意找一个学生,让他说说自己和好朋友的位置关系。
3.在教材呈现的场景里辨认方向。
谈话:同学们在教室里已经能正确地辨认方向,你们想不想到校园里去辨认一下方向?在去校园之前,我们先帮助书上的小朋友测定他们学校的方向。呈现教材中的场景图。
提问:在这幅图上,你们看到了什么?(指名回答)
这幅图上的正北方向和我们以往看到的平面图有什么不同?这幅图上的正北方向在哪里?你是怎么知道的?(小组交流后再指名回答)
小组交流,再指名回答。
1.在校园里测定方向。
谈话:从刚才我们帮助小朋友解决的问题可以看出,用指南针测定学校的方向,不少学校的房屋不一定都是面向正南、正北或正东、正西的,我们学校的方向如何呢?我们现在走出教室一起去测定。请大家带上指南针、老师发给你们的表格和铅笔。为了不影响其他班学生上课,请大家尽量保持安静。
走到操场后,谈话:我们每四人一小组,商量一下,你们这组想在校园的什么地方测定方向?也就是选择测量地点,然后分工测量,把表填好。我们看哪一组测得又快又好。测好以后赶快到操场中间集中,老师还有新的任务。大家分头行动吧。学生活动。
汇报测定结果。
2.相互检查测定情况。
谈话:下面请第一小组带第二小组的小朋友到你们测定的地点,介绍一下你们测得的结果,第二小组看看他们测的对不对;然后两个组再交换。其他的小组也是两两合作,相互检查。检查以后再回到操场集合。
再次集合后,让各小组汇报被检查的小组测定方向的情况,如有不同意见,全班同学再去共同验证。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第一课时教案(通用15篇)篇十三
1、经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选择合适的工具画线段。
2、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意愿,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第一课时教案(通用15篇)篇十四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
2、对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强化联系,使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掌握这类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对于“还要做几件上衣才能和裤子配套?”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资源:
挂图、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
59+2018+7062+436+2。
学生开火车口答。
揭示课题:练习九。
二、练习。
1、第1题:
用竖式计算:
44267457。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全班交流,改正。
说说用竖式计算,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
2、第3题:
出示插图:从图上读懂了什么?
问题是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学生在小组中说一说,然后由代表说。
3、第4题:
出示插图:从图上读懂了什么?
问题是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学生在小组中说一说,然后由代表说。
4、第5题:
出示插图:从图上读懂了什么?
问题是什么?(指名说说)。
追问:问题的意思也就是什么?
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学生再在小组中说一说。
5、第6题:
学生独立计算后全班交流。
6、第7题:
出示情境图:从图上知道了什么?
问题是哪些?第一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第二个问题用什么方法来计算?为什么?
7、第8题:
出示情景图:从图上知道了什么?
问题是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
学生解问题。
8、第9题:
出示情境图:从图上知道了什么?
问题有哪些?第一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第二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说一说)。
9、第10题:
观察这些算式:发现了什么?
你还能写出几道这样的算式吗?
三、布置作业。
第2题:用竖式计算:
35+2352+3064+37+42。
(编制者蒋凤娟)。
教学后记: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第一课时教案(通用15篇)篇十五
1、学会用“几个几相加”表述相同数连加的算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抽象概括能力。
2、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探索新知。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合作学习的态度。
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把相同数连加的算式表述为“几个几相加”。
2、难点:让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数方阵排列的物体的个数,相应列出两个不同的连加算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课本第1页放大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师:图上画的是什么?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发现图上画的是鸡和免。
师:根据这幅情境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指名回答,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只要学生能提出合理的数学问题,教师都应给予肯定,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提出以下两个问题。
免一共有多少只?鸡一共有多少只?
二、探索新知。
1、列出算式,说明依据。
师:怎样列式解决上面的两个问题?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免的只数:2+2+2=6(只)鸡的只数:3+3+3+3=12(只)。
师:你能说一说为什么可以这样列式的依据:图中免子都是2只一组,有3组,鸡都是3只一组,有4组。
2、观察算式,发现特点。
让学生观察上面的两个算式。
师:谁能说说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发现:每个算式的加数都相同。
3、学习用“几个几相加”表述相同数连加的算式。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说出“3+3+3+3”可以用4个3相加来表述。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2+2+2表示3个2相加是多少;
3+3+3+3表示4个3相加是多少。
让全班同学把上面的两句话齐读一遍。
4、质疑。
师:“3+3+3+3+3+4”这个算式能用“几个几相加”来表述吗?为什么?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只有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才能用“几个几相加”来表述。
三、巩固应用。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页“试一试”中的练习题。
1、“试一试”第(1)题。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小棒按题意要求摆一摆,再填一填。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2、“试一试”第(2)题。让学生按题意要求摆一摆,并填一填,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四、拓展练习。
五、全课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第二课时:认识乘法。
1、结合具体的情境,逐步发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逐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
3、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知道它的各部分的名称、读法,并应用加法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4、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等探索新知,感受加法和乘法间的联防联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探究引新。
1、出示课本第2页例题教学情境图。隐去图中的问题。
师:看到这幅图,你想知道什么?
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有意识地追问:怎样才能知道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呢?
2、列出算式,说明算法。
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列式计算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2+2+2+2=8(台)。
接着,让学生表述上面的算式表示几个几相加。
3、引入课题。
师:求4个2相加是多少,可以用加法计算,还可以用一种更简单的方法计算,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一种新的运算----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