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对课堂的认识与感受(模板17篇)

时间:2024-09-21 作者:QJ墨客

通过阅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风格和题材的作品,拓宽自己的文学视野。以下是一些经典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激发大家对写作的热情和创作潜力。

2023年对课堂的认识与感受(模板17篇)篇一

生: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师:这节课,我们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二、出示学习目标:

(指名读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意义,自主探究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三、出示导学提纲:

(指名读导学提纲)。

1、摸一摸长方形作业纸的长和宽,并指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2、计算下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一个长方形的长为6厘米,宽为4厘米。

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为5厘米。

4、正方形周长=。

四、先学:

围绕导学提纲,学生活动,师巡视,个别指导。

五、后教:

1、交流长方形周长的不同算法。

师:做好的同学请举手。谁愿意把你所做的与大家一起分享?先说说求这个长方形周长。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生1:6+4+6+4=20(厘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我把它的一周4条边都加起来。

生2:4×2+6×2=20(厘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2:因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有2条长,有2条宽,再合起来,所以算式是4×2+6×2。

生3:(6+4)×2=20(厘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3:长方形中有两条长和两长宽,我先算出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再乘2,就算出它的周长。

师:这种方法太好了!孩子们对于这三种计算长方形的方法,有的可能还不太明白。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演示过程。

(师结合多媒体的播放而解说,生边观察,边听。)。

(播放第一种方法的动画演示)。

师:一条长,一条宽,一条长,一条宽,把它们加起来就是它的周长。

(播放第二种方法的动画演示)。

师:一条长,再加一条长,一条宽,再加一条宽,就是2条长和2条宽,就是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播放第三种方法的动画演示)。

师:一组长加宽,再一组长加宽,就是2组长加宽,这种方法好吗?

生:好!

2、感悟长方形的周长跟它的长和宽有关。

师(出示一个长方形的纸张):老师手中有一个长方形,你能不能算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生1:能。

生2:不能。因为我们不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

师:那么要求一个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它的——。

生:长和宽。

师:对呀,说明长方形的周长与它的长、宽有着密切的联系。

3、概括长方形的计算方法。

师:再仔细观察,比较一下黑板上的这三种方法,哪种方法,你觉得最简便?

生:第三种。

师:请同桌交流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把它概括出来。

(生同桌交流,师巡视辅导,发现生概括不出来。)。

师:提示一下,这里的“6”是这个长方形的什么?“4”是这个长方形的什么?

生:老师,我知道了,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师根据生的回答板书)。

师:你们真棒!探究出了长方形的计算方法,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长方形的计算方法)。

4、探究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师:那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又该怎么计算呢?

生1:这个正方形的边长为5厘米,而且4条边都相等。所以5×4=20(厘米)。

生2:我是这样想的,正方形的每条边都相等,都是5厘米,把它的4条边相加起来就是它的周长。5+5+5+5=20(厘米)。

师:比较这两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生:第一种方法。因为第一种方法比较简便。

师:请听题,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3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生:12厘米,我是这样想的,它的周长有4个3厘米,3×4=12(厘米)。

师:求正方形的周长只要知道什么就可以算?

生:一条边长的长度。

师:谁来概括一下正方形的计算方法。

生: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师根据生的回答板书,生齐读。)。

5、指导看书。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本里面是怎样算它们的周长的,并把空白处补充完整。

(生看书,填一填。)。

2023年对课堂的认识与感受(模板17篇)篇二

一、当堂检测:

师:今天的知识,大家到底学得怎样呢?下面我们就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吧。

出示题目:

1、一个长方形花坛,长是5米,宽3米,这个花坛的周长是多少米?

2、一块边长为20分米正方形桌布,要在它的四周缝上花边,花边的长是多少分米?

(生独立完成,并指名板演)。

生1:5+5+3+3=16(米)。

(5+3)×2=16(米)。

师:这两种哪一种更简便呢?

生:第2种更简便。

师:我们解决问题,只要用自己喜欢的一种就可以了,当然要选择——。

生:简便的方法。

生2:要在桌布的四周缝上花边,求花边的长度,四周就是它的周长。所以20×4=80(分米)。

二、课堂总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生1:我学会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计算方法。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生2:我还学会了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计算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八、拓展延伸: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挑战更有难度的题目,有信心吗?

生(响亮地):有!

师(拿出一个正方形纸片):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分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分米?

生:4分米。

师:如果有2个这样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分米?

生1:8分米。

生2:6分米。

师:现在出现两个不同的答案,到底哪个对呢?请画出图,再算一算。

(生画图,计算)。

师(贴出用两个正方形拼成的一个长方形):谁上来指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生用手指绕这个长方形一周)。

师:同意吗?

生:同意。

生:中间两条不用算。

生:拼成的长方形的长是2分米,宽是1分米,它的周长是(2+1)×2=6(分米)。

师:太棒了!你们变得越来越聪明了!继续挑战。

(生画一画,算一算,师巡视辅导,并指名板演。)。

生:先算出这个正方形的边长12÷2=6(厘米),再算出它的周长6×4=24(厘米)。

师:同学们爱动脑筋,在这节课中表现非常不错!

2023年对课堂的认识与感受(模板17篇)篇三

“翻转课堂”是什么,最近一段时期听说过,据说又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从来没有实践过,也没有看过具体的这种课堂模式,现在只是在网络上通过搜索资料来进行学习,经过一番搜索查阅一些网站等相关信息的学习,本人对“翻转课堂”有了初步认识:

一、所谓翻转课堂,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这样一种教学形态。

翻转课堂除了教学视频外,还有面对面的互动时间,与同学和教师一起发生有意义的'学习活动。所以它有以下“不是”:

不是在线视频的代名词。

不是视频取代教师。

不是在线课程。

不是学生无序学习。

不是让整个班的学生都盯着电脑屏幕。

不是学生在孤立的学习。

是一种手段,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个性化的接触时间。

是让学生对自己学习负责的环境。

老师是学生身边的“教练”,不是在讲台上的“圣人”。

是混合了直接讲解与建构主义学习。

是学生课堂缺席,但不被甩在后面。

是课堂的内容得到永久存档,可用于复习或补课。

是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学习的课堂。

是让所有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教育。

1“翻转”让学生自己掌控学习。

翻转课堂后,利用教学视频,学生能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学生在课外或回家看教师的视频讲解,完全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而不必像在课堂上教师集体教学那样紧绷神经,担心遗漏什么,或因为分心而跟不上教学节奏。学生观看视频的节奏快慢全在自己掌握,懂了的快进跳过,没动的倒退反复观看,也可停下来仔细思考或笔记,甚至还可以通过聊天软件向老师和同伴寻求帮助。

2“翻转”增加了学习中的互动。

翻转课堂最大的好处就是全面提升了课堂的互动,具体表现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

由于教师的角色已经从内容的呈现者转变为学习的教练,这让我们有时间与学生交谈,回答学生的问题,参与到学习小组,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进行个别指导。当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我们会注意到部分学生为相同的问题所困扰,我们就组织这部分学生成立辅导小组,往往会为这类有相同疑问的学生举行小型讲座。小型讲座的美妙之处是当学生遇到难题准备请教时,我们能及时的给予指导。

当教师更多的成为指导者而非内容的传递者时,我们也有机会观察到学生之间的互动。我们在教室内巡视过程中注意到学生发展起了他们自己的协作学习小组,学生们彼此帮助,相互学习和借鉴,而不是依靠教师作为知识的唯一传播者。它确实是神奇的观察,使我们对学生们的合作学习探讨充满了敬畏。

当我们尊重学生们的这种方式,他们通常会作出回应。他们开始认识到,我们在这里,是在引导他们的学习,而不是发布指令的教师。我们的目标是他们成为最好的学习者,并真正理解我们课程的内容。当我们在学生身边和他们一起掌握概念,他们会以他们最好行动来回应。

可能有些同行会问,我们如何形成我们的学习文化。我们认为关键是让学生确定学习作为自己的目标,而不是争取完成任务。因此我们着力于把课程变成有意义的活动而不是完成繁忙的工作。

3“翻转”让教师与家长的交流更深入。

翻转课堂改变了我们与家长交流的内容。大家都记得,多年以来,在家长会上,父母问得最多的是自己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比如:安静的听讲,行为恭敬,举手回答问题,不打扰其它同学。这些看起来是学习好的特征,我们回答起来却很纠结。因为在我们翻转课堂后,在课堂上这些问题也不再是重要的问题。现在真正的问题是:孩子们是否在学习?如果他们不学习,我们能做些什么来帮助他们学习呢?这个更深刻的问题会带领教师与家长商量:如何把学生带到一个环境,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学习者。

学生为什么不学习有无数的理由:他们没有相关的基础知识吗?他们个人问题干扰他们的学习吗?或者,他们更关注“在学校玩”,而不是学习吗?当我们(家长和教师)可以诊断孩子为什么不学习时,我们就能创建一个强大的时刻来实施必要的干预措施。

2023年对课堂的认识与感受(模板17篇)篇四

师:是啊,圆心只能“一中”,半径一定“同长”。当我们真正理解了祖先的“圆,一中同长也”,才知道以前听说的“圆心”、“半径”是多么重要的两个词啊!

这个环节,学生画出的“不圆”、“大圆”、“小圆”的资源化运用,感觉真好:有画法上的启迪、特征的彰显,情感上的善意、借走橡皮的回应,那意境真有林黛玉说的“留得残荷听雨声”的美妙。

我为什么会想到这样子来借学生橡皮呢?

讲“圆的认识”,圆的画法是应该教的,以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但不应该一二三地“灌”,而应该让学生自己“由误到悟”。

因此,备课时,我就计划好,如果我在黑板上画出了不圆,就不擦,也不急着重画,而是和学生一起分析“为什么不圆?”这是对圆的特征的再理解。进而,我思考:那学生的不圆的作品呢?怎么把它也用起来?因此我想到把学生的橡皮收掉。

刚开始讲这节课时,我真是把学生的橡皮“借”得一块不剩,乃至学生不肯下课时,我问“为什么”,有学生笑着说“我们要橡皮!”贲友林和郑俊选老师都对我“借橡皮”提出了异议,认为“收学生橡皮不好”、“这是不相信学生”。我知道这意见很珍贵,很正确,但我又认为这是我多年研究“差错资源化”的课题实践,这是践行自己的“课堂因差错而精彩”教学理念,并且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牺牲一点点“小我”又何妨?因而我不想、也舍不得把“借橡皮”这个环节去掉。不过,心里挺别扭的,就像明明知道自己“脸上长了一个瘤,额上长了一个疮”,却讳疾忌医,于是很担心被鲁迅讽刺说:“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如乳酪”。

理当从善如流,那我能不能既保留“借橡皮”,又吸纳两位老师的意见?两天后,我想到了“先借后还”的中庸之招。

这样,在正式上课之前,看似不经意的整理文具,一借一还,一惊一乍,一波三折,师生情感在其中融通,学习心向在其中萌发。

从推敲借橡皮的经历中我学到了什么?

回顾“借橡皮”的前前后后,我深深地体悟到:被批评是幸福的,批评往往带来不同的视角,当从内心深处欢迎批评;批评是金,如果批评不是金,那它一定可以是点石成金的指头。

从割爱之痛回顾“借橡皮”的前前后后,我深深地体悟到:珍惜当下的一切,差错也是一种资源。成功失败都是收获,酸甜苦辣都有营养。

庄子曾说:“始生之物,其形必丑”,他还说过,“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巨”。一个有价值的创新设计,开始的时候都会缺点、疏漏甚至错误。如果一听到不同的意见,就放弃,那无异于把婴儿和洗澡水一起倒掉了。

哲学家们认为,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阶段对于前一阶段来说都是一种否定,但又不是单纯的否定或完全抛弃,而是否定中包含着肯定,从而使发展过程体现出对旧质既有抛弃又有保存的性质。因此,借鉴大家的批评意见,对于原来的创新设计,取其精华,去其谬误,止于至善,是应当提倡的思维方式。简言之,不抛弃,不放弃,要扬弃。

学无止境,教无止境,我们应该不断精进,不断否定自己,不断超越自己,就像硬汉海明威说的“比别人优秀并无任何高贵之处,真正的高贵在于超越从前的自我”。

2023年对课堂的认识与感受(模板17篇)篇五

生:秋季。

生:我爬行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师:你们想知道什么是周长吗?(板书:什么是周长)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描一描,初步感知。

师:贴树叶卡片,指名到黑板描,其余描45页第一题。

师:谁能像蚂蚁那样用一句话描述。

生:树叶边线一周的长就是树叶的周长。

数学书边线一周的长,就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师:除了树叶和数学书的周长,其它图形的周长会是怎样的呢?贴小兔子卡片,指名到前面描,其余描46页练一练第一题。

师:谁能说说我们刚才在描这些图形的边线时是怎样描的?(理解“一周”)。

生:从哪里开始最后再回到哪里。

(二)摸一摸,强化感知。

师:请同学们摸课桌面边线,体会桌面的周长。

摸数学书封面的边线,体会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说说身边图形的周长。

生:文具盒上面边线一周的长,就是文具盒面的周长。

彩笔盒上面边线一周的长,就是彩笔盒面的周长。

……。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这么多图形的周长,其实它们有一共同的特征,你发现了吗?

生:都是图形一周的长度。

师:播放课件。(板书:图形一周的长)。

(三)量一量,操作体验。

师:我们已经弄清什么是周长了,那么,我们怎样知道周长是多少呢?其实,周长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它的应用十分广泛,做衣服时裁缝要量腰围,做帽子时裁缝要量头围,想不想知道自己的腰围和头围是多少?同桌合作,量一量对方的腰围和头围。请根据需要自主选择测量的工具,做好记录。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是如何测量的?

生:我用皮尺测量……。

师:小组合作,量一量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1)小组讨论测量的方法并动手测量。

(2)各小组汇报测量的方法和结果。

生:我们是用毛线先圈出树叶的周长,做好记号,再用皮尺量一下就知道树叶的周长了。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我们是先量出每一条边长,再把它们相加。

师:请其他组介绍一下不同的方法。

生:……。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能干,想了这么多测量的方法,特别是遇到不规则图形时能够想出化曲为直的办法,真了不起。

(四)数一数,迁移应用。

师:课件出示:1.下面图形的周长是多少?量一量,算一算。

2.独立数,计算。

师:哪个小组先来交流一下方法,汇报一下结果。

生:对照检查更正。

2023年对课堂的认识与感受(模板17篇)篇六

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人手一部手机,而且功能齐全用途非常多,可谓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上课无聊时用手机刷微博登qq微信或者玩游戏,在上课时也经常传来qq和微博消息提醒的声音,影响了教学课堂秩序,同时也影响了周围其他同学的听课。在大学课堂里,大学生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课堂上也本来就是学习的的地方,诚然,有些老师的枯燥无味,一些同学干脆不听讲,拿起手机低头玩了起来,不管老师在讲台上的滔滔不绝,我就是在下面玩手机。即使有些老师讲的课枯燥乏味,但这并不是上课玩手机的理由,在大学里,很少有对大学生做出课堂玩手机的限制,而且大多数教师对于学生玩手机也是争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学生玩手机。久而久之,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也成为了很自然的事情,所以,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都是一心两用,一边听着课,一边也在留意着手机有没有信息提示。另外,不只是大学生,现在社会上大多数人都对手机有了很大的依赖。“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站在你面前,而你却在玩手机”,——网上流传很广的一句话,道出了多少人的心声。坐公车玩手机,朋友聚会,看演出,开会时,总是低头摆弄着手里的手机,睡前最后一件事要刷刷微博,玩玩游戏,而第二天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看手机,对手机产生了很强的依赖。总的来说,不少人已经患上了“手机依赖症”,显然,这并非好事,作为学生,上课玩手机,势必分神,恐怕老师讲了什么也不知道,这不仅白白浪费了时间,也会让老师心里觉得不好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提倡“无手机课堂”是值得肯定的。“无手机课堂,从我做起”,同学们应该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在快上课之前主动把手机放好到指定的位置,从而做到不一心二用,不出现把课堂气氛弄尴尬的局面。另外,同学们也要认清一个问题,“无手机课堂”并不是将手机藏起来,手机可以由班干统一收好放到篮子里,遇到有紧急事情,也可以让班干通融一下,进行使用,但是使用完之后也应该主动把手机放好到原来的地方。希望每个同学都积极主动地响应“无手机课堂的”号召,认真上课,好好学习。一、基本情况概述在经过小组成员讨论之后,我们小组选择了90后大学生上课使用手机现状这个课题进行调查研究。虽然这个课题没什么新意,但我们都觉得,这个课题最贴近我们的生活,这就是我们选择这个课题的原因。敲定课题之后,我们就开始分工,这次调查大致分为四个部分:ppt制作【演讲】、采访调查【拍摄】、调查后的信息汇总、具体方案策划以及最后的调查报告。我属于采访调查组的,负责采访调查大学生上课使用手机状况,主要是通过制作问卷调查表、面对面采访的形式进行。二、调查中的感想调查进行刚开始的时候,小组成员都不太在意不太认真,都觉得反正时间还早着,只要完成任务就足够了,所以一直拖着,调查进展很慢。就在不经意间时间过去了一半,组长询问我们的调查进展,这时,我们才意识到我们还没完成调查。组长了解情况之后,立即催促我们展开调查并和我们一起讨论了调查方式。随后,调查慢慢进入正轨,小组的团队凝聚力得到增强,团队精神显现出来。在调查过程中我了解到大学生上课使用手机情况的几个方面。第一,90后大学生上课使用手机的现象很普遍,有高达百分之九十的受访对象在上课时使用手机且上课使用手机频率高。第二,90后大学生上课使用手机的功能主要包括:上网聊天、逛淘宝、刷微博微信。第三,大多数学生上课玩手机的原因是觉得上课太无聊,打发无聊时间。第四,有不少同学认为上课玩手机并不是不尊重老师的表现,玩手机不影响老师。由以上我了解到的几个方面,我发现90后大学生上课使用手机存在很多问题。他们过度依赖手机影响学习,上课使用手机主要用来娱乐自己而不是促进学习。这些问题都是通过调查发现的,给了我们所有人很多思考和感悟。手机给我们提供了许多便利,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可是不合理利用手机也会给我们造成不便,尤其是身为新一代90后大学生的我们更要学会合理地利用手机。在课堂上,我们可以适当利用手机查资料,记录课堂重要内容,使其成为学习的好帮手,而不是一味地使用手机娱乐自己。三、总结这次的调查研究是我们团队合作的结果,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每个环节的失误都会影响整体,所以我们每个小组成员都很努力。这是我第一次参与这种课题调查,对于很多东西都不太熟,调查的过程有那么一小点的曲折,但在组员的帮助下还是完成了任务。通过这次实践,我从中收获了不少经验,学会了很多东西,让我们在合作中巩固了同学间的友谊,,也让我们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增长了本领,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23年对课堂的认识与感受(模板17篇)篇七

(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25)。

摘要:翻转课堂的出现给我国的课改带来了新的血液,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能力带来了改变。在翻转课堂的形势下对教师专业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教学新模式新方法的运用、师生交往的需求都在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交往能力、课程评价能力、科研能力提出较高的新需求。

2023年对课堂的认识与感受(模板17篇)篇八

师:播放课件:下面两幅图一样吗?为什么?说明理由。

生:先独立思考,再汇报交流。

二、拓展提升。

师:出示硬币:想想除了绳测法,还有什么方法可测出它的周长。

介绍轮测法,举例说明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何收获?能告诉大家吗?

生:什么是周长?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师:这节课里,大家不仅知道了什么是图形的周长,更重要的是,在遇到困难时,大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智慧,还从这些活动中探索出了很多重要的数学知识。真不简单!祝贺你们!今后你们还会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希望你们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2023年对课堂的认识与感受(模板17篇)篇九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世纪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的再认识”的第一课时。在三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认识了整体“1”,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本节课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分数,为后面进一步学习、运用分数知识做好铺垫。

本节课的课题是《分数的再认识》,一个“再”字,就明确的告诉我们:这节课所学习的分数知识与三年级所学的相比,是有深度的:一方面表现在,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理解分数的意义;另一方面表现在,要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在交流研讨中,我逐渐明白:“再认识”应该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分数的意义,二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于是在第二次的试讲中,我这样安排“拿铅笔”的环节:先让三位同学想一想:准备怎么拿?然后学生“拿铅笔”,其他学生提出疑问,全班讨论,最后验证汇报、得出结论。这样设计,似乎也完成了教材的安排,然而在网上研讨中,众多参与老师对“教师拿铅笔学生看”进行了质疑,并给出了好的建议。比如风景老师提出: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拿”的活动,并布置“比较”和“思考”的活动,然后集中整理。武秀华老师提出: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的学生都来拿,这样会使更多学生进行感知。

的确,要让学生理解分数意义,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3个学生岂能代表全部?结合我们班大班额的实际情况,我考虑再三,决定将全班同学分成8个小组进行“拿铅笔”活动。这样一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整体不同,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数量也不同”,从而体验数学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到此似乎已经很完美了。然而,在网络研讨中,有老师又给出了一个建议:在大家分小组动手拿铅笔之前,是否应该增加一个“猜一猜”的环节?即“先让学生猜一猜每个小组拿出的铅笔支数可能会怎样”,这样,与后面“提出问题”的环节就能够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也为后面的“小组讨论、验证汇报”起到激发学生认知冲突的作用。

这个“猜”的过程,看似轻描淡写,但却意味深长。在又一次的试讲中,这种认知冲突的确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与最初设计相比,更充分地利用了教材主题图,令其更加饱满。

除此之外,“画一画”环节的设计过程也使我对“再认识”这个问题的理解更加全面。起初,我只觉得“再认识”只要认识到“不同整体,相同分数所表示的数量不同”就够了,因为“拿铅笔”与“说一说”这两个活动已经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我当时就把“画一画”这个环节放到了练习部分。

在网络研讨中,风景老师对此环节的设计,提出了疑问:教材中的画一画的功能还请胡老师继续思考,在教学中它应该在什么位置?风景老师的问题,引发了我对“再认识”的进一步思考。此前我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从整体到部分,欠缺了从部分到整体这一思维过程。而“画一画”环节,就是让学生借助直观图形,体会从部分到整体。有了这种认识,我便在第四稿中把“画一画”环节放置在“说一说”之后,这样,就使学生对分数有了全面的理解。

以上介绍,只是反映我自参加网络研讨以来,在整个研讨过程中,我对教材理解的不断深入、教学设计逐步完善的点滴。感谢本次活动为我们搭建了一个极好的交流平台,感谢在本次活动中给予我帮助的所有老师!希望今后这样的活动能多多益善。

2023年对课堂的认识与感受(模板17篇)篇十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并能对分数作出合理的解释。发展学生数感,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教具准备:2个分别装有8枝铅笔的文具盒,1个装有6枝铅笔的文具盒。一把铅笔;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格子纸,画有16个小圆、8朵花的图纸。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复习导入。

1、师板书“1/2”

问:同学们,这是什么数?

生:分数(师板书:分数)。

师:你能读出这个数吗?

生:二分之一。

师:你能说说这个数表示的具体意义吗?

生1:我把一个圆片平均分成两份,涂色1份,涂色部分占整个圆片的1/2。

生2:我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两份,涂色1份,涂色部分是长方形的1/2。

生3:我把一堆桃子平均分成两份,拿走1份,拿走的部分是这一堆桃子的1/2。

…………。

(师板书:整体部分)。

生上台活动演示。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师:同学们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好,想不想对分数作进一步的探究呢?(再认识)。

1、活动一:拿一拿。

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好不好?

师出示两个文具盒。

师:这文具里装有铅笔,你们知道有多少枝吗?

生摇头:不知道。

师笑:老师也不知道。我们请两位男生拿出每个盒里铅笔总数的1/2。谁愿意上来?

两男生活动,各拿出了4枝铅笔。(师板书:4)。

一女生上讲台。

生1:应该还是4枝。

生2:我想也有可能是3枝,也有可能是5枝。

生3:不好猜,因为我不知道这盒铅笔的总数是多少。

(这时这位女生上台拿出了3枝。)。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男生拿出铅笔总数的1/2都是4枝。

师口述:他们拿的都是4枝,说明他们拿出来的是一样多。(板书:相同)。

生2:男生拿出铅笔总的1/2比女生拿的多。

师口述:男生拿出的铅笔比女生多,说明他们拿出来的不是一样多。(板书:不同)。

师:你们真是善于发现的好孩子,现在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想一想,再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后,全班汇报交流。

生1:两个男生文具盒中的铅笔总数应该是一样多。所以他们俩拿出的1/2也一样多。

生2:女生文具盒中的铅笔总与男生的铅笔总不一样多,所以他们拿出的1/2就不一样多,。

师:你们能猜出男生盒中有多少枝铅笔吗?

生:8枝。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因为铅笔总的1/2是4枝,也就是把铅笔总数平均分成2份后,每份是4枝。所以铅笔总数是4×2=8(枝)。

师:你们同意这位同学说的吗?

生:同意。

师:都同意?我们来看看他推测得可正确。(验证:让两男生打开文具盒,展示文具盒中的铅笔。)。

生(异口同声):6枝。

女生拿出文具盒中的6枝铅笔高高举起。

(师板书:8、6)。

师引导小结: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相同,它所表示出来的具体数量也相同,对应的整体不同,它所表现出来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随机板书:相同,不同)。

2、活动二:看一看。

师:下面,我想给同学们介绍两位小朋友,你们想认识他们吗?

(课件展示:小军和小明看书的情境图)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捕捉有用的数学信息。

师:他们俩看的是同样的书吗?(不是)。

师:根据图中的信息,想一想:他们俩都看了手中书的1/3,看的页数会一样多吗?(不一样多)。

师:为什么呢?

生:他们两个人的书厚度不一样,小明的书厚些,小军的书要薄得多。

师:那谁会看得多些呢?

生:小明看得多些,因为他的书厚。

师:说得真好。同样都看了整体的1/3,对应整体大,它所表示出来的具体数量就大,对应的整体小,所表示的具体数量就小。

生:小明的书共有150页。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因为小明读了这本书的1/3是50页,把全书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1份是50页,所以3份就是150页。

师:同学们同意他的说法吗?(同意)。你真是一个肯动脑筋的孩子。那你们知道小军的书共有多少页吗?(15页)。

师:这也就是说,都看了整本书的1/3,看得越多,说明1/3所对应的整体就越多。

师:(走到刚才赞赏的那位同学面前,同她握手。)“刚才,你的表现十分精彩”(转向全班同学)“你们能不能用一个分数来表示她呢?”

生1:我们班共有23人,她是其中的一位,我想用1/23来表示她。

生2:她是我们小组的一员,我们小组有6位同学,我想用1/6来表示她。

生3:我用1/2来表示她,因为我们班有两位大组长,她是其中的一位。

生4:我想用1/12来表示她,我班共有12位女生,她是其中一位。

生5:我用1/4来表示她,我班今天有4个人穿了黄色上衣,她是其中的一位。

…………。

师:同样一个人,怎么能用不同的分数来表示呢?

引导生小结:同一个具体的数量,它所在的整体不同,表示它们的分数也就不同。

3、活动三:圈一圈,画一画。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发给同学们的图纸,我们来动手圈出圆的1/4,花的3/4。

生动手圈,师巡视,生交流汇报(投影展示)。

生1:我把16个圆形平均分成4份,圈出其中的1份。

生2:我把8朵花平均分成4份,圈出其中的3份。

评价。

师:刚才同学们在圈一圈环节表现得非常好,现在我们拿出课前发给同学们的方格纸来动手画一画。(展示,交流,评价)。

三、知识应用,加深体验。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大屏幕上问题(课件展示)。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给四川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为了帮助四川人民重建家园,小明捐献了自己的零花钱的1/4,小芳捐献了自己的零花钱的3/4,小芳捐的钱一定比小明多吗?说明理由。”

师:想一想,小组交流(师巡视,生小组讨论)。

生1:不确定。

师:“不确定”是什么意思?

生:因为他们整体没有明确地说出来,整体不确定,那么捐的钱数也就不能确定了。

师追问:能举例说明吗?

生1:假如小明有8元钱,平均分成4份,捐了其中的1份就是2元,假如小芳有8元钱,也平均分成4份,捐出其中的3份就是6元钱,那么小明捐的钱就比小芳少。

生2:如果小芳有4元钱,她捐了3份,就是3元钱,如果小明有24元钱,仅管小明只捐了1份,但他捐了6元钱。那么小明捐的钱就比小芳多。

生:有。

师:能不能也举个例子?(生思考约1分钟后举手要求发言)。

生:假如小芳零花钱有4元,她捐了1/4,就是捐了3元。假如小明有12元,把它平均分成4份,捐出的1份,正好也是3元,他们捐款数就是一样多。

师:你说得太好了。

(生也兴奋的鼓起掌来)。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的再认识”,你有什么新的认识?

生:同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出的具体数量就不同。

生2:如果同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部分量就不同。

师:说得非常好!和同学们在一起学习真高兴,下课。

2023年对课堂的认识与感受(模板17篇)篇十一

[评析:借助拍手的情境导入新课。]。

1.揭示面积的含义。

师:我们拍手的时候,两只手碰击的地方就是手掌面,谁来摸一摸老师的手掌面?(学生摸老师的手掌面)。

师:你们的手掌面在哪儿?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学生摸自己的手掌面)。

生:数学书的封面大,手掌的面小。

师:把刚才的话说完整,好吗?

生:数学书的封面比手掌面大,手掌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小。

师:伸出你们的小手,也摆在数学书封面上,比一比大小。

生1:数学书的封面比我的手掌面大。

生2:我的手掌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小。

师:数学书的封面和黑板的表面比,哪个面大呢?

生:数学书的封面比黑板的面小,黑板的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大。

生: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2.摸一摸,说一说。

生1:课桌面的面积比凳子面的面积大。

生2:练习本封面的面积比课桌面的面积小。

1.涂一涂。

师:我们研究了这么多物体表面,看过了,也摸过了,想不想再动手涂一涂呢?(想)好,全班分成两大组,来个涂色比赛。请听清两个要求:第一,发给你们的图形要涂满,不能有空隙;第二,老师说“开始”,才可以动笔涂,时间1分钟。请小组长打开1号信封,每人发一张纸。(小组长按要求发给每个学生一张白纸)。

师:准备好了吗?开始!

学生涂色。

师:时间到,涂好的同学请举手。下面,我隆重宣布比赛结果:××小组获胜。获胜的小组,把你们的作品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生1:太不公平了!我们不服气。

生2:他们涂的纸比我们的小多了。

生3:看看我们的纸,比你们的大多了。

师:你们小组的纸大,他们小组的纸小,也就是你们小组要涂的什么大?

生:我们小组要涂的面积比他们小组要涂的面积大得多。

2.练一练。

(1)“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同一幅中国地图上描下来的四个省的图形。

生:四川省的面积最大,江苏省的面积最小。

(2)画面积不一样大的图形。

师:下面请大家动动手,画出两个面积不一样大的图形。

生按要求画两个面积不一样大的图形。

选择3~4幅在投影仪上展示,并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

师:同学们画出的这些图形,都能比较出面积的大小吗?(能)。

(3)“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校园平面图。

师:我们再来看一幅校园平面图。选择其中两个图形,比一比所占土地面积的大小。

生1:运动场的面积比生活区的面积大。

生2:水池的面积比花坛的面积小。

生3:办公楼的面积和生活区的面积差不多。

……。

师:到底是办公楼的面积大,还是生活区的面积大呢?能一眼看出来吗?

生:看不出来。

师:怎样比较这样看上去面积差不多的两个图形的面积呢?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4)比较图形的面积。

师:(出示面积接近的正方形和长方形)这两个图形哪个面积大呢?(学生意见不一)。

师:我们光用眼睛看,难以准确地做出判断。你们能不能想想其他的办法?

学生在小组内议论。

师:为了方便大家比较,老师为你们提供了一些材料:4个小方块、纸条、尺子。大家可以借助这些材料,想办法比较它们的大小。

学生在小组内活动,教师巡视。

组织反馈。(略)。

1.“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图形。

师:下面四个图形,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一些?你们有比较的办法吗?

生:数格子!

师:那么,我们就用数格子的方法来比较这些图形的大小。

学生在书上数出结果,写在每个图形旁边。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汇报。(数梯形的面积时出现了分歧,有少数学生的答案是20格。)。

师:究竟哪一个答案正确?

生:应该是18格,梯形中的4个半格合起来是2格。

师:通过数格子,我们知道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

生:梯形的面积最大。

2.出示下图: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

师:两块空地各用多少块方砖?

生:第一块空地要用16块方砖,第二块空地要用18块方砖。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可以数空的'格子。

师:怎样才能把这两块地的空格数准确呢?

生:可以把空出的格子先画出来再数。

师:你来试一试。

学生到投影前操作。(画出格线,数出空格)。

师:哪一块空地的面积大?

生:第二块空地的面积大。

师:这两块空地,一共要用多少块方砖?

生:16+18=34(块)。

3.游戏(猜猜看)。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喜欢)好,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规则是:同学们分两组,分别看老师出示的图形。一组同学看图形时,另一组同学不能看。

师:(出示一个较大的被分成4格的图形)请第一组同学看,这个图形一共有几格?

生:(齐)4格。

师:(出示一个较小的被分成6格的图形)请第二组同学看,这个图形有几格?

生:(齐)6格。

师:大家来猜一猜,哪个组同学看到的图形面积大?

生1:6格比4格多,当然6格的图形大。

生2:不一定。说不定6格的图形格子小。

生1:4格的图形,每个格子大。

生2:6格的图形,每个格子小。

师:看来,用数格子的办法来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格子的大小要一样。专门用于计量面积的这种小方格,就是“面积单位”,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

2023年对课堂的认识与感受(模板17篇)篇十二

上个星期听了陈春平老师用微视频的方式上了《认识角》,对这种方式觉得焕然一新,于是产生了兴趣,所以在听课过程中就有一些想法,比如就在课堂里让学生看八分钟的视频,学生能不能接受?家长开通微信后是不是会在收到老师的微信后让孩子会看?课堂上让学生讨论的三个问题,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会跑题了,教师怎么才能控制住学生思考的范围?带着这些问题与陈老师进行了一一讨论。讨论后我也准备尝试这种微课堂的教学方式,同时在另一个班级用常规的教学方式,两种方式通过教研活动进行比较。看看两种教学方式的优劣。

我在202班就用微视频的方式进行教学,为了吸取陈老师的课堂教学,我想通过设计五个问题来缩小学生的讨论范围,更好地控制住学生。我设计了五个问题:

1、角有什么特点?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

2、请你画一个角,并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并表示、读出你画的角。

3、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请你再画一个比刚才画的角大的角。

4、怎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请剪下附页3图1的两个角,并进行比较。

5、今天学习的角与桌角、墙角有什么不同?

因班级里没几个学生家长有微信,所以就在上课开始时让学生带着五个问题看视频,看了视频后就让学生思考回答五个问题,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现问题了,看的时候有点印象,但说的时候比较难,第一个问题: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最后在我的帮助下总结出:1、有没有顶点(应该是公共顶点),2、有没有两条直直的边。第三个问题,学生回答时只知道角的大小跟张口有关,但通过视频的观看,并没有理解张口的意思,所以在作业本上画一个比已知角大的角和小的角时出现了很多错误、第五个问题其实是本堂课的小结,由于时间的仓促,班里有几位学生回答的还是不错的,如殷大奕同学说墙角有三条边,今天学的角只有两条边,徐林飞同学说桌角、墙角是空间图形,今天学的角是平面图形,这两位同学的回答还是非常精彩,也能体现出了上课时会对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

批改了学生的作业后觉得不是很成功,如学生判断角时还有错题,画角没有用工具,角的大小比较还有较多的错误。

在203班改用常规的教学方式,上课前让学生看一遍视频,对于2班学生作业上出现的错误,在3班教学时加以了强调,在引入环节时,我设计了“看到角字,你想到了什么?”的问题,由于学生课前看了视频,回答问题的范围都缩小到了找生活中的角了,导致我的预设:想让学生回答桌角、墙角,牛角等的没有回答上。就更没有学生说到角也是人民币的单位的,我想反正会在小结时会提到今天学的角与桌角、墙角的的.区别,就提了一下角是人民币的单位。在上完角的特点后,没有总结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的方法就直接让学生练习了。如果总结了判断的方法,这个练习也可以不要。在教学画角环节时只总结了画角的步骤,没有说明画角的工具,导致一部分学生用三角板描角的现象。在上角的大小比较时,我用了四个步骤:

1、让学生猜测两学生画的角谁大;

3、让学生通过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4、让学生观看红角与蓝角的比较,说明角的大小跟张口有关,跟边的长短无关。

最后在小结时我提问了今天学习的角跟桌角、墙角有什么不同?几个学生的回答都没有到位。我拿起了讲台桌上的粉笔盒让学生仔细观察,这时徐鋆愨同学回答了桌角、墙角是不在同一平面的,是立体图形,今天学习的角是在一个平面内的,是平面图形,班里想起了掌声。束个课堂对于“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直的边;角的大小跟张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两句话没有板书,学生虽然看了一遍幻灯片,应该还没有记住。

通过两堂课的比较,第二个班级学生的作业明显好于第一个班级,我觉得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更加注重学生课前的预习。如果家长开通微信,老师通过发数学课堂教学的微视频的微信,让学生看视频,增加直观性、形象性,在课前做好预习,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定有帮助。

2023年对课堂的认识与感受(模板17篇)篇十三

上周五就布置了作业,让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到附近超市实地观察并做记录,看哪些商品的商标上有“升”这个单位,大约是多大的一个容器,是多少升。

今天上午参加了教研员“送教到镇”启动仪式,结束后回到学校已经近一点钟了,匆匆忙忙批改好周末的家庭作业,就开始忙着去传达室借电饭锅、热水瓶、电水壶等,去食堂借酱油瓶、色拉油桶,去实验器材室借量杯、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等,又在办公室拿上小脸盆、大大小小的茶杯,忙碌了好一阵,终于可以在第二课的铃声响起时走进了教室。

孩子们看见我拿了那么多东西,特别开心,都迅速做好上课的准备,真好!看来我的认真态度对孩子们还是有一定的`影响的哟!

依旧是课前三分钟的口算练习,接下来就进入今天的话题:

1.出示两个杯子,分别贴上“甲”“乙”,比较两个杯子哪个盛水多,引入“容量”一词,讨论怎样比较这两个杯子的大小,学生们想出了很多方法:

文:可以把甲杯子装满水然后往乙杯子里倒,如果倒光了乙杯子还没满就是甲杯子大,还没倒光乙杯子就满了,就是甲杯子大。

帅:把两个杯子都装满水,往一个很小的杯子里倒,看看他们各有几小杯。

超:把相同的一杯水倒入甲杯,看到什么位置了,做记号,再用相同的一杯水倒入乙杯,也做记号,再比。

2.认识了1升之后,让学生们一起交流了课前的调查:

楠:大瓶可乐是2.5升。

颖:大瓶营养快线的容量是1.25升。

帅:大瓶酱油的容量是1升。

然后我们一起了解了我课前准备的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孩子们在一次次1升又1升水倒来倒去的过程中,亲眼见证了这些容器的容量,相信在他们脑海中也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将会成为他们今后估计容器容量的一个参照。

一个热水瓶的容量大约是2升;一个电水壶的容量大约是5升;一个小脸盆大约盛水4升;一个小电饭锅的容量大约是4升;一大桶油净含量5升;一桶纯净水净含量19升;一桶水大约是20升;一个家用水池大约盛水30升;一个浴缸大约盛水400升;一个金鱼缸大约有水30升。

今天的课孩子们很高兴,我也挺愉快的,更重要的是孩子们的体验还很丰富,从当堂检测来看,孩子们对常用的容器都有了一定的表象,我想对自己说:形成清晰表象比什么都重要。

2023年对课堂的认识与感受(模板17篇)篇十四

小龙的妈妈买了10个黄澄澄的大鸭梨,小龙说:“梨是我妈妈买的,我的应该多,”另外三个小朋友一起说:“我们是客人,我们多才对”最后一个小朋友说:“我们平均分吧”小朋友都同意了他们一起动脑筋,列出了算式“10÷5=2”,最后小龙他们都吃到了香甜的大鸭梨原来生活中也少不了数学

2023年对课堂的认识与感受(模板17篇)篇十五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对分数作出合理的解释,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生活中处处有分数,发展数感。

3、进一步认识单位“1”中“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单位“1”数量不同,同一个分数表示的数量也不相同;单位“1”数量相同,同一个分数表示的数量也相同。

教学过程。

一、课件出示几个被平均分的图形,学生根据图意填分数。理解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点评:在本环节当中,需要注意的是学生语言表达的整体性和完整性。出现学生心里知道,却不会表达的现象是需要教师警惕的。那只是学生“知道”了,而不是“理解”了。只有达到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概念中相同的意思,才能说明学生真正掌握了。同时,训练语言表达也是学生的思维走向成熟和提升的必要手段。语言是思维的体现。)。

二、问题:有一截线段,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2份,怎样用分数表示?

(本环节的设计有些突兀,也可能是教师临时想到的一点。课堂固然有生成的东西,但仍需要教师对每一个环节的认真推敲和选择。哪些要点可以利用其他的形式体现?或者问题的设置怎样才能更好地有利于学生的思考?)。

三、出示水果图,让学生理解整体“1”既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些物体。

(本环节的设置是让学生逐渐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独立思考并解答,是比较好的设计。使学生经历了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深刻体会整体“1”所涵盖的内容。不过,苏教版教材是把整体“1”叫做单位“1”,在这里不这么说,不知教材这样安排的用意所在。我的理解是可能是学生对于理解“整体”这个词语比较轻松,而理解“单位”这个概念比较难。但是,在今后把“整体”改不改叫做“单位”,这个我没有看教材。不过,我想,这也是一个阶梯性的问题。给学生搭建适当的梯子,可能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四、出示故事《猪八戒摘苹果》。请同学们当评委,看看到底是猪八戒偷懒还是师傅冤枉了他。

(本环节的设置有些不妥。如果能在开课之初设置,既能使学生对本课内容产生兴趣,也能设置悬念,使学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积极思考。在本环节中还设置了小组讨论,真的需要讨论吗?不用为了“合作”而合作。)。

五、问题:整体“1”与分数有什么关系?

(这个问题让人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什么关系?应该换种说法:整体“1”引起相同的分数发生怎样的变化?)。

六、经过学生讨论,得出:整体“1”数量不同,同一个分数表示的数量也不相同。

(总评:本课在教师看来并不难,实际在教学当中,由于所用的策略不同,产生了不同的效果。这位老师的课堂的设置有思维含量,是在引导学生自己一步步理解和掌握整体“1”的含义,教师所做的角色只是参与者和引导者。这在本节课中的体现很好。而在另一位老师的课堂上本课的教学就显得轻松一些。也是导致最后学生有些乱的原因。学生以为自己都知道的东西,还需要学吗?但是轻松并不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因为我们要问的是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的思维与走出课堂的思维是不是有所提升?轻松的课堂也许是“简单”课堂的代名词。我们在教学中教育理念的不同,导致了教学设计流程与问题设计的明显不同。浅表层的学习肯定不是我们的追求。我们要时时警惕不能让学生陷入不用思考就能得出答案的浅薄中去。数学语言的正确表述是一种高级语言的运用,只有在学生经过学习之后,能够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或者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才能说学生真正掌握了知识。一定要“思考”。)。

2023年对课堂的认识与感受(模板17篇)篇十六

以前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练习。而翻转课堂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却刚好相反,在翻转课堂中,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进行互动的场所。

翻转课堂利用教学的视频,让我们能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在课外或回家看教师的视频讲解,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而不用像在课堂上教师集体教学时那样紧绷神经,担心遗漏了什么,因为分心去想别的`事而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节奏。

有了翻转课堂,学习节奏全由自己掌握,懂了的快进跳过,没懂的倒退反复观看,也可以停下来仔细思考或做笔记,甚至还可以通过聊天软件向老师或朋友寻求帮助。这样既可以用于补漏,又可以用于复习巩固,还可以自由把握时间来学习,真是一举多得!

2023年对课堂的认识与感受(模板17篇)篇十七

瞧,这就是他的新家了。

2、将主体图中的平面图放大。

仔细观察,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根据画面可能提出:餐厅有多大?他们家房子的面积有多大?哪个房间最大?厨房和餐厅哪个大?……筛选与本节课有关的问题)。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客厅和书房哪个大”,指的是客厅的地面和书房的地面哪个大。客厅地面的大小就是客厅的面积。书房地面的大小就是书房的面积。

(1)那你能来说说餐厅、厨房的面积都是指什么吗?

(2)你还能找一找教室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面积吗?对于可以用手摸得到的物体的面可以让学生摸一摸。

(3)说了这么多,你能说一说什么是面积吗?板书:面积。

2、解决第一个问题,“客厅和书房哪个面积大”?

(学生很容易就看出是客厅大)。

你们同意吗?

继续追问,你是怎样判断出来的?(直接看出来的)。

同学们真棒,小眼睛看的真准啊!

师:那“大卧室和客厅哪个面积大呀”?

生可能会说:大卧室大。生还可能会说:一样大。到底是客厅大还是大卧室大,我们能不能来比一比呢?请同桌合作,拿出代表客厅和大卧室的图形卡片来比一比。

学生就很自然地就想到用重叠的方法来比较。

学生交流比的方法。

师:现在还有一个更难的问题等你来解决,有信心吗?“餐厅和厨房哪个面积大?”

让学生自己操作,学生这时很难用刚才的方法来判断,从而产生问题。

师:能比出大小吗?为什么?

师:(课件出示探索提示)在信封中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很多的学具,请以小组为单位,先商量一下选择哪一种学具;然后在这张合作探索单上摆一摆,比一比;小组长做好分工,看看哪个小组动作最快!

学生在小组中尝试用圆片、大小正方形来摆一摆、比一比的方法来解决。

师:哪个小组愿意下来交流一下你们的方法?

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方法1:摆小正方形的方法。

方法2:摆大正方形的方法。

方法3:摆圆片的方法。

1、认识到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生可能会说选择正方形合适。

师:为什么用圆形摆不合适?

生可能回答圆形边是圆的,不能布满整个空间所以不合适。

师小结:所以,测量图形面积的大小选择正方形最合适。

师:(展示同时用小正方形和大正方形摆的情况)这样摆,能比较出餐厅和厨房的大小吗?

生可能会说不能。

为什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体验,使学生体会到同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生可能会说用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来测量。

师:在数学上我们叫做统一面积单位。(板书:面积单位)。

2、认识平方厘米。

生可能回答1厘米,1分米。

师:看老师手里的这个正方形,它的边长是多少呢?

生可能回答:1厘米。

师:用尺子量一量。

学生动手量。

师:量出来了吗?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呢?

生回答1厘米。

师: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用字母cm2表示。你会写吗?写写试试。

师:请同学们拿起这个1cm的小正方形,摸一摸,感受一下,1cm有多大。1平方厘米大还是小?对,1平方厘米很小,所以平方厘米是用来表示较小的物体的面积。

学生可能会找出大拇指指甲或者计算机键盘的按键面等。

周围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能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来量一量?请你测量一下。

3、认识平方分米。

师:请你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一量课桌面的面积。

学生可能回答:1分米。

师:对了,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分米,那它的面积是多少呢?

(1平方分米)。

师:它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板书dm2。学生书空。

师:请同学们拿出1dm的正方形,摸一摸,感受一下,1dm到底有多大?

师:你能不能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呢?

师:用这个面积单位去测量课桌面的面积,现在感觉合适了吧?

生可能回答合适。

师:请同桌合作,测量一下课桌上面这个面的面积吧。

4、认识平方米。

师:你知道比平方分米更大的面积单位是什么吗?

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经验,应该能够直接说出平方米。

师:它也可以用字母表示,板书m2。

老师拿出1平方米的正方形,让学生感受1平方米的大小。

师:请你用手比划一下1平方米有多长,有多宽。

师:1平方米感觉怎么样?

生可能会说大。

师:测量较大的物体的面积,我们就可以平方米这个面积单位。

师:你能估一估黑板的面积吗?

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比一比,试一试。

1、估一估,填上合适的面积单位。

一粒纽扣的面积大约是2()。一把椅子面的面积大约是6()。

教室的面积大约是50()。一块橡皮的面积大约是4()。

2、数一数,下面4个字母分别用了多少多少平方厘米的彩板?

3、比一比,谁的眼睛最亮。

小明一家三口,坐在一个1平方分米的方桌旁吃饭。一不小心,小明吃到一粒石子,他那颗表面约1平方米的大门牙被硌到了,鲜血直流。妈妈急忙掏出4平方厘米的手帕,捂住小明的嘴向医院跑去!到了医院,小明来到一个18平方厘米的急诊室,医生用一块1平方分米的卫生棉球为小明处理伤口,并在一张2平方厘米的就诊单上开出了药方。

师: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你都有哪些收获?

相关范文推荐

    热门作业帮体验报告(汇总19篇)

    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撰写一篇清晰、准确的报告范文对于表达思想和观点非常重要。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报告写作技巧,特意整理了以下范文,供大家参考:对于app来说,

    实用班组长现场管理心得体会(汇总18篇)

    写心得体会是我们对过去经历和未来规划的一种思考和总结,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发展方向。接下来是一些针对不同主题的总结范文,供大家选择适合自己的参考材料。

    专业开学第一课成长感悟(模板12篇)

    通过观摩范本,我们可以了解一些常见的总结写作错误,并避免犯同样的错误。下面是一些值得阅读的总结样例,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总结的写作技巧。《开学第一课》是一

    最热原地改建申请书(模板17篇)

    无论是申请工作还是申请学校,编写一份出色的申请书都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脱颖而出。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更多申请书范文,它们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掌握更多申请书的写

    优质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工作计划(汇总19篇)

    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教师系统地安排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份经过实践验证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以第三次全国教

    2023年暴雨灾害调查心得体会(模板20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问题、找到解决办法,并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以下是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和提高。暴雨是一种常见且

    最新司法补助申请书(模板17篇)

    在撰写申请书时,我们需要注意语言简明扼要、结构合理有序。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更多申请书的写作技巧,以下是一些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尊敬的西安仁安基金会:您

    最新二年级上语文全册教案大全(16篇)

    教案中的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具体,既要符合课程要求,也要顺应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发展需求。精选的二年级教案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第四课时。第二单元:生日

    精选学生厨师心得体会和感想(汇总20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也是对他人有益的分享。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这些范文涉及到学习、工作、生活等多个方面,内容

    热门冬至的心得体会范文(16篇)

    写心得体会能够帮助我们沉淀经验,积累智慧,从而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加游刃有余。最后,欢迎大家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让我们共同进步和成长。冬至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