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案三课时(精选14篇)

时间:2024-10-29 作者:储xy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桃花源记教案三课时篇一

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安排: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开朗屋舍俨然阡陌交通

黄发垂髫便要还家

刘子骥诣太守

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正课

(一)导语:

同学们,还记得有一次语文课上,老师给大家出了一道题:中国的别称有哪些?谁还记得?(中华、神州、四海、九州……)今天,老题想再问问大家:咱们土生土长的巫溪,有直插云宵的山峰,有回环迂回的河流,有善良淳朴的人们;那么,有谁知道咱们巫溪又有哪些别称呢?(桃源、峡郡……)那么,有谁知道为什么把巫溪称作桃源、峡郡吗?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很多关于战争的课文,这些课文提醒着我们,现代世界里仍然存在着残酷的战争,很多人因此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生活在困苦之中。

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可以说,当时的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乱,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三)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开朗屋舍俨然阡陌交通

黄发垂髫便要还家

刘子骥诣太守

三、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2、多种形式读通课文。

3、逐段疏通文意。

第一段。

为业:以……为生。缘:顺着。夹岸:夹着溪流两岸。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异:名词作动词,诧异。穷:穷尽。

第二段。

林尽水源:桃林的尽头是溪水的源头。舍:舍弃,放弃。平旷:平坦开阔。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属:类。悉:全。怡然自乐:安闲快乐。

第三段:

所从来:从哪儿来。具:详细。咸:都。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

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人。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间隔:断绝了往来。皆:都。叹惋:感叹,惋惜。

延:请。语云:告诉(他)说。不足:不值得。

第四段:

既出:出来后,既:已经。志:做记号。诣:拜见。如此:像这样。

第五段:高尚士也:志向高洁的隐士。遣:派。欣然:高兴地。

4、小结

(1)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不足:古义:不值得。例:不足挂齿;不足为奇。

今义:缺点。

缘古义:沿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延古义:请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津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口液

(2)一词多义

舍:舍弃便舍船寻:寻找寻向所志

房子屋舍俨然不久寻病终

志:做标记处处志之向:以前寻向所志

标记寻向所志对着眈眈相向

(3)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四、复述故事。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导语: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过很多文言文,谁来说说文言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简洁、典雅)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体味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语言简洁典雅的特点。

(1)完成p168三题第1小题。

问:大家看看,这句话中,省略的词语都有什么特点?(指称)你发现了什么?(在不妨碍理解的情况下,省略指称使行文简洁,流畅。)

(2)第2小题。

(村人问:今是何世?

渔人回答:今是晋。

村人又接着问:秦之后即晋乎?

渔人再答:否,秦之后尚有汉魏,魏之后方为晋。)

师:大家看,作者没有正面描写渔人的回答,却用桃源中人的反应“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来加以暗示,作者精巧的剪裁所体现出的简练的语言风格,令人叫绝。

(3)第3小题。

“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包括前文所说的所有内容。具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a发现桃花源的经过;b村里人的生活状况;c归途中所做的标记。)

(用指代语,避免重复前文内容,使语言更简洁。)

(4)由此看来,同学们自己在写作时可以受到什么启发?

二、拓展延伸。

1、提问:“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乃”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效果?推想一下,渔人对桃源人说了些什么?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乃”是竟然的意思。表现桃源人对外面改朝换代的时事感到吃惊。渔人向桃源人介绍了自秦以来的历史。桃源人因世间社会**和百姓生活痛苦而叹惋。)

2、提问: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3、提问:作者借这篇文章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种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作者的这种理想?

(a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b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c陶渊明生活在战乱频繁的环境中,因而想象出了他心中的理想的社会,这既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又反映出人民大众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当时的社地,这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4、请归纳出源自本文的成语。你能用这些成语造句吗?

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自乐与世隔绝无人问津

三、指导背诵。

指名读背诵的方法,后指导背诵。

缘溪行→逢桃花林→林尽水源→山有小口→舍船从口入→豁然开朗→见渔人→自云先世→问今是何世→停数日,辞去→既出→及郡下→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南阳→未果→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教案三课时篇二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不妨看看人教版八年级上《桃花源记》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本文反映了怎样一种社会理想。

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 精炼的语言。

3、指导学生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教学设想】

1、学生接触这篇文章之前,已接触过一些文言文。本文除个别比较生僻的字词及古今异义的词语外,不少文言虚词、实词和句式,学生是可以粗知的,直鼓励学生自学,教师从旁启发点拨,宜加强诵读练习,增进学生对文言文的感性认识,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在学生粗通内容大意后可安排创造性的复述练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由成语“世外桃源”导入课文,引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2、简介作者和本文写作的背景。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东晋大文学家,田园诗的创始人。他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家庭,得不到当时社会的重视。少时虽颇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社会**不安,有志难酬。先后作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终于在41岁坚决弃官回乡,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作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优美的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约57岁。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选作课文的,就是这篇有新奇情节、有优美环境、有人物、有对话的《桃花源记》。

3、学生细读课文,笔译全文。

这一教学步骤应达到三个目的:

⑴ 培养学生细看注释,独立理解课文的习惯;

⑵ 准确理解全篇字词句段;

⑶ 基本搞清本文的线索及记叙顺序。

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时,教师只要将重点词语提示学生注意掌握就行了,点拨要尽可能少,以免妨碍学生独立钻研习惯的养成。只有那些要加深理解,或不加解说就不能准确理语,教师才相机点拨。如:“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属”即“类”,“之属”即“这一类事物”。“问所从来”,即“问从何处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乃”即“竟然”“无论”是两个词。无:不要;论:说。跟现代汉语作连词用的“无论”不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便扶向路”:“向”,从前;“向路”,去挑花源时走的路。“诣太守”,“诣”,即“到……去”,这里揭谒见。

〖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做到琅琅上口;

2、概括每个自然段段意,体会全文的思路。

教师收学生笔译练习,抽阅上中下三档各若干篇,以便在第二课开始时适当讲评,肯定成绩,指出不足之处,;纠正错误之处。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出示小黑板,要求学生注音并释词。

阡陌( ) 髫( )恰

诣( ) 骥( )津( )

2、讲评笔译练习,纠正主要错误。

3、指名朗读课文。

4、要求学生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根据课文的基本情节,合理地补充一些细节,具体完整地复述。教师据此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5、分析课文:

⑴ 提问:课文以什么为线索?可分为几部分?

明确要点: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树林、进入桃源、出而复寻的顺序,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为经过。

第二部分(2~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以后的见闻。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会理想。第2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第3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第三部分(第4~5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⑵ 提问:课文开头和结尾都写得简略,中间写得详细,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要点:文章如何写,是由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决定的。本文的主要意图是通过桃花源中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所以中间部分写得详细,无论是写村落的概貌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动人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地,如见其人。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略。

⑶ 提问:我们应怎样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

明确要点: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那样一个战乱频仍、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的黑暗社会里,深感痛苦和不满。但是要想改变社会现状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只好弃官归隐,洁身自爱,安贫乐道。他憧憬着了种没有君主、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劳动、风气淳朴、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本文正是这种理想的生动写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农民的意志和愿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疑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这的社会在当时是不可能有的,完全是“乌托邦”式的空想。可以说,《桃花源记》既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否定,也反映了作者消极避世的思想。作者也明知这只是一种空想,无非借此寄托自己超然高举之思,开头结尾的写法对此都有所暗示,桃源究在何处,没有具体点明,人们想再访也不可得。

6、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记诵的方法,首先是逐段边读边背,然后读整篇背整篇;整篇能背以后,再深入体会地读若干遍。这样就会在较长时间内不遗忘。要教给学生按课文的线索和顺序来记诵课文,找出能想起前后内容的词语作为支撑句,使之形成一个帮助记忆的链条。如:

缘溪行→逢桃花林→林尽水源→山有小口→舍船从口入→豁然开朗→见渔人→自云先世→问今是何世一停数,辞去→既出→及郡下→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南阳→未果 →无问津者

〖布置作业〗

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词义的差别:

⑴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⑵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⑶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⑷ 芳草鲜美。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⑴ 便舍船,从口入。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⑵ 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⑶ 见渔人,乃大惊。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⑷ 寻向所志。

寻病终。

3、背诵全文

桃花源记教案三课时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2、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3、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4、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

5、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情感与德育:

6、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目标2、3、4

教学难点:

目标5

教学方法:

1、朗读背诵法;

2、讲解归纳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归纳字词,疏理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欣赏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词讲述了作者因醉意未消,暮色苍茫而迷路误入荷花深处,惊动了水鸟,别有一番情趣。今天,我们要学的《桃花源记》也是讲述的一个渔人因迷路而误入桃花源,那又是一番什么景观呢?请打开书——

二、检查预习:

1、学生齐读课文。

2、抽生谈谈初读课文的感想。

三、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上动荡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得:便得一山(看到)既出,得其船(找到)

志:处处志之(做标记)寻向所志(做的标记)

复:不复出焉、不复得路(再)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又)

遂:遂与外人间隔(因而)遂迷(终于)后遂无问津者(就)

5)同义词

1.悉如外人:悉:都

并怡然自乐:并:都

咸来问讯:咸:都

皆叹惋:皆:都

2.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

3.缘溪行:缘:顺着。

便扶向路:扶:沿、顺着。

四、解题、图解课文:

1、概括文章各段内容(学生归纳,教师总结)

第一段:写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经过。

第二、三段:写渔人进入访问桃花源的经过。

第四段:写渔人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

2、分析本文写作线索(以渔人行踪为线索)

3、解题,复述主要内容: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五、本堂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从整体感知了本文,也积累了一些文言词语,但我想同学们在理解文章上还有一些疑惑,下一节课我们重点来解答同学们的不懂之处,到时请同学们大胆提出。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深入分析课文;

2、讨论课文思想。

教学步骤:

一、背诵导入:

背诵课文;

二、疑点解惑:

学生提问,学生回答,教师精讲。

参考问题及作答:

1、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6、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8、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三、亮点欣赏: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丽

1、桃花源美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2、教师小结: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

(二)感受桃花源的神秘

1、桃花源神秘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三)感受桃花源幸福

1、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渔人(侧面烘托):杀鸡作食,皆出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2、学生小结: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四、主题讨论: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五、处理练习: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县各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进秦时乱,申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边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文中加括号的地方都省略了主语,请补出。

2.文中加点的“要”读作____,加点的“间”读作___。

3.文中加点的“要”的意思是____,在这段文字中还有个表达这意思的词,它是___.4.“妻子”在现代汉语中指的是男子的配偶,它的词性是___,而在文中,它指的是____,是个___短语。

5翻译句子。

不足为外人道也:_____。

6.桃源中人“皆叹惋”的原因是:______。

7.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的语句。

六、小结: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应学习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

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约57岁。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选作课文的,就是这篇有新奇情节、有优美环境、有人物、有对话的《桃花源记》。

2、字词归类:

1)补充实词:

为业:靠……谋生。缘:沿。夹岸:夹着溪流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异:诧异。穷:穷尽。舍:舍弃,放弃。

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平旷:平坦开阔。

属:类。悉:全。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咸:都。

所从来:从哪儿来。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

邑人:同乡人。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

焉:于之,从这里。间隔:断绝了往来。皆:都。

叹惋:感叹,惋惜。延:请。语云:告诉(他)说。

不足:不值得。既:已经。诣:拜见,如此:像这样。遣:派。欣然:高兴地。

2)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3)古今异义:

阡陌交通交通:古义:交错相通,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

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毫无出路的境地

无论魏晋。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表示条件的连词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味好,香浓

诣太守,说如此。如此:古义:像这样

今义:这样

4)一词多义:

为: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寻:寻向所志(寻找)寻病终(不久)

乃:见渔人,乃大惊(于是)乃不知有汉(竟然)

舍:便舍船(舍弃)屋舍俨然(房屋)

桃花源记教案三课时篇四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的文言文《桃花源记》,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我们这次优质大赛的主题是“高效课堂”。何为高效课堂?高效课堂就是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收到最大程度上的效果。如何能做到,我认为要让学生动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学生能做的,老师绝对不包办,老师能不插手的绝不插手。这便是我这次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一、先说教材

(一)课文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桃花源记》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篇美文,居单元之首,又是我们安徽省语文中考篇目,学好它是极其重要的。

(二)教学内容

《桃花源记》借助虚构的故事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是篇文言文,在教学上,首先还是要帮学生解决文字障碍,然后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于是,我把本课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了解作者,解决文言字词,疏通文意并熟读;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这里我要讲得是第二课时。

(三)教学目标的设置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他们已经能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意思。所以我在处理教材时,将第二课时定为“品读美文”,把本课的目标定位以下的几点:

(1)理清文章结构。

(2)品味文章的美点。

(3)品评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

(四)、教学重点、难点的设置

由于八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这样设定:

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乐,奇。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二、说教法

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时教法如下:

1、品读法

2、提问法

3、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三、说学法

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这也是课堂是否能高效的关键。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但是,乡镇学生阅读面窄,写作水平低,他们对作者思想根源把握不了,造成了对课文的品读、理解有一定的障碍。因此,我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重在指导学生在“读中品”在“读中悟”。

根据以上学情我把学法确定为:

1、诵读法

2、想象法

3、合作探究法 特别是合作探究法,运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体现“高效课堂”。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基本流程如下:

(一) 课堂导入

因为是第二课时,所以这一课时的导入就设计为:检查上节课作业的基础上,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

(二)回顾内容,梳理结构:

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美读课文,设计问题:课文以什么为线索?

这样学生在找线索的同时,就把渔人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以及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情形,贯串了起来。

(二)赏读课文、品说桃花源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

1、问学生:这篇课文美吗?学生肯定说:“美!”

你知道它美在何处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为这篇文章寻找美点。学生比较容易找出桃花林很美,桃花源中的环境很美的句子。这时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桃花源中的人美。“咸来问讯”,“皆出酒食”,“各复延至其家”热情,好客,慷慨,这不都能体现桃花源中的人美吗?接下来继续引导学生从情节的曲折是一种美,语言的流畅也是一种美,叙事的简明也是一种美。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去欣赏文章的美,不要拘限于文章的语言,人物的行为。

2、接下来让找出表现桃花源人心情的句子。哪个字是重点?明确:乐。继续追问:乐在何处?

些处我设计一个情境:让一个学生扮成记者,穿越到晋朝,来到桃花源,进行采访,以“你快乐吗?”采访桃花源中不同身份的人,老人,小孩子,妇女,等,让他们学出他们的快乐。然后再采访一下渔人,让渔人说出他在桃花源外的痛苦,与桃花源中的人的快乐形成对比。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当时的社会的黑暗。

3、读过此文,同学们肯定觉得其中有很多神奇之处吧?那你觉得奇在何处呢?引导学生找出景物之奇,山洞之奇,桃花源中的人之奇,故事的结局之奇。

为什么“处处志之”,又“不复得路”呢?这就为下面的环节作了引子。

(三)评说桃花源

这部分是课文的难点,这一环节中,我主要是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有批判地阅读,以拓展思维间,提高阅读质量。为此我设计了一道探究题。

桃源很美,究竟存不存在?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笔下的桃源世界?

题意在引导学生明桃花源胜境只是虚构的,是作者的理想。

用多媒体展示桃花源的人生活图片和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图,形成对比,让学生知道,虚构的桃花源再美,也美不过我们的现在人的生活,应辨证地看待桃花源的美。并了解当今社会不是桃源胜境,却胜似桃源胜境。以此引导学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四)归纳总结

这节课,我们品味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的美景,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如今的中国与东晋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的。

(五)布置作业

有人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是消极避世,你怎样评价?

五、说板书设计:

我认为板书应直观,简洁明白,能体现了文章的主要脉络。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桃花源记

陶渊明

“美”“乐”“奇”

桃花源记教案三课时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3.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4.熟读并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把握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要求学生运用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其想像能力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4.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3.使学生了解本文反映了怎样一种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了解本文反映了怎样一种社会理想。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二、同学们互相交流搜集到的相关资料。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

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约57岁。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

“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选作课文的,就是这篇有新奇情节、有优美环境、有人物、有对话的《桃花源记》。

三、学生借助校本教材《桃花源记》“整体感知”,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相互讨论,学习字词,教师指导、点拔。

四、概括文章各段内容(学生归纳,教师总结)

第一段:写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经过。

第二、三段:写渔人进入访问桃花源的经过。

第四段:写渔人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

五、分析本文写作线索(以渔人行踪为线索)

六、分小组进行诵读比赛,部分同学能当堂背诵。

七、布置作业

桃花源记教案三课时篇六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教学难点: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就出自我们即将学习的课文《桃花源记》,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胸怀大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远离官场的隐居生活。

本文写于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的时候,他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三、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通过文中注释及工具书解决文中的生字,力求做到准确地朗读课文。

2、教师范读课文,边读边指出须注意的字词读音。

便舍(she3)船豁(huo4)然开朗屋舍(she4)俨(yan3)然阡陌(qian1mo4)

衣着(zhuo2)黄发(fa4)垂髫(tiao2)怡(yi2)然要通邀读yao1意为邀请

咸(xian2)间(jian4)隔魏(wei4)晋郡(jun4)下诣(yi4)刘子骥(ji4)

3、学生自由朗读后分男女朗读。

4、学生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准备开展理解活动。

四、我译大家评

1、一个同学翻译一个句子,其他同学听后做评论,看翻译得好不好,若发现不足或有不同意见,可以说出自己的意见。

2、复习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a、通过加字换字的方法。

b、结合注释。注释中往往对一些难以理解的字词进行解释的。

c、结合上下句加以猜测。

d、增删调补。

3、翻译文言文的要求:

a、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凡是能够直译的,就按照原文逐字逐句对照翻译;

b、遇到古今异义、通假字、文言句式等语言现象而无法直译时,就可以灵活地或适当地采用意译的方法。

c、译文要通顺,没有语病,符合表达习惯。

――第一段:(补充注释如下)

为业:靠……谋生。缘:沿。夹岸:两岸。杂:别的。鲜美:鲜艳美丽。异:诧异,惊异。穷:走完。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谋生。(有一天)他沿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在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渔人非常诧异。再往前划去,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第二段:(补充注释如下)

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平旷:平坦开阔。属:类。悉:全。

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

――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是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隐隐约约有点光亮。(渔人)就下了船,从洞口进去。初进时,洞口很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外面的人。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第三段:(补充注释如下)

乃:于是。所从来:从哪儿来。要通邀,读yao1意为邀请。咸:都。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人。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间隔:断绝了往来。皆:都。叹惋:感叹,惋惜。延:请。语云:告诉(他)说。不足:不值得

――(村中人)见了渔人,于是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那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备酒杀鸡做饭菜(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详细地告诉他们,<他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也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在这里)住了几天,就告辞离去。(临走时)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第四段:(补充注释如下)

既:已经。志:动词,做记号。诣:拜见,到…去。如此:像这样。遣:派。

――(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到原来的路。

――第五段:(补充注释如下)

欣然:高兴地问津:探寻(桃花源)

――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路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五、小结

今节课我们主要的任务是疏通文中字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今节课我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来熟悉、理解课文内容为主。

二、强化朗读,熟读成诵

学生自由朗读10分钟后检查背诵。(不记得处老师提示)

三、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学生看着课文翻译,要求不看翻译工具书,其他同学认真听,不足处请指出。(一人一段)

四、小结本文需要注意的字词

1、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芳草鲜美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阡陌交通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来此绝境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魏晋今义;不管(连词)

<补充>

如此――古义:像这样说如此今义:这样

缘――古义:沿缘溪行今义:缘故,缘分

延――古义:请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今义:延长.延伸

津――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后遂无问津者今义:唾液

2.一词多义<完成练习册p63练习7>

舍:舍弃――便舍船房子――屋舍俨然

寻:寻找――寻向所志不久――寻病终

志:动词,做标记――处处志之名词,标记――寻向所志

为:作为――捕鱼为业对――不足为外人道也

向:以前――寻向所志对着――眈眈

3、词类活用<完成练习册p62第4题>

缘溪行――名词作动词,沿着。

欲穷其林――形容词作动词,走完。

未果,寻病终――-名词作动词,实现。

渔人甚异之――形容词作动词,意为感到惊奇。

五、拓外延伸

有几个出自本文的成语,请找出来并理解,完成练习册p63第9题第四小题。

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豁然开朗――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

与世隔绝――与社会上的人们隔离,断绝来往。形容隐居或人迹不到的极偏僻地方。

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

六、小结

今节课我们的任务有朗读背诵、归纳字词、理解出自本文的成语。同学们回去要对课文进行创造性阅读,在阅读时要提出你质疑之处,下节课我们共同来理解。

七、作业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4、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6、后遂无问津者。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了文章意思,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文章的内容。

二、研讨课文内容

1、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5、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6、渔人临走时,村人对渔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7、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8、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三、学会质疑――创造思维的培养

1、全文以什么作为叙事线索?

――渔人的行踪;进桃源前――在桃源――离桃源

2、当时渔人是顺流划船还是逆流划船?请找出依据?

――逆流;依据:林尽水源。

3、渔人是第一次来这里吗?请找出依据?

――是第一次;依据:忽逢桃花林。

4、渔人忘路之远近是因为溪流鱼多,渔人忙于捕鱼,迟迟不肯收手,还是渔人一无所获,因而不甘心,仍一路撒网而去?

――<自由发挥,言之有理即可>

5、渔人再探桃花源是否言而无信?为何找不到原先做的标记?

――<自由发挥,言之有理即可>

6、桃花源的社会与渔人所生活的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村人说来此绝境的原因是“避秦时乱”,说明这里是没有战乱、没有压迫的理想地方;

村人由于长时间与外界断绝来往,因此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以至连桃源外的朝代的更替也不知道,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情都告诉村人,村人听了都感叹惋惜,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同时又为自己能置身事外而感到庆幸。

四、教师小结

陶渊明因生活在战乱频繁的环境里,因而构想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桃花源记教案三课时篇七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二)能力目标

1.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

2.能辩证地看待作者在文中寄托的社会理想。

(三)情感价值目标

了解作者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为追求理想的活而努力学习,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

2、掌握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

理解评价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学法指导:

1朗读法2想象法3自主和作探究法4多媒体课件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精心导入

1.“世外桃源”是同学们熟知的一个成语,它出自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的一个环境优美而生活安乐的世界,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就让我们一起从《桃花源记》这篇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2.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简介。(多媒体展示)

二、整体感知

(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大意。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 )俨然( )阡陌( )诣( )

2.在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韵律。

朗读指导:

①对偶句、四字句要读出对称感来,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②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如“a问今是何世,b乃不知有汉,c无论魏晋。”一句,加着重号的词宜重读,语调稍慢;a句读得略平缓,b、c句宜有起伏;a句后停顿略久些,b、c句连接要紧凑。这样读,能较好的读出感情意味。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鼓励学生放声读,大胆读)

4.学生齐读课文。(要求声音要洪亮、节奏要准,要读出韵律)

5.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提示:⑴重点字必须解释出来,单音节变成双音节。

⑵根据课文内容,补充省略的内容。

(二)知识点归纳(多媒体展示)

1.通假字

(1)具答之。(具,通“俱”,都)

(2)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2.古今异词

(1)阡陌交通

交通:古义,为交错相通;今义,往来通达,或各种运输的总称。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毫无出路的境地。

(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古义为“不用说”“更不用说”之意;今义,是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鲜美:古义,色彩鲜艳美丽;今义,味好,香浓。

(5)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满,不充分。

3.一词多义

①便舍船,从口入(放弃,舍弃,动词)

②屋舍俨然(房屋,名词)

①处处志之(作标记,动词)

②寻向所志(标记,记号,名词)

①寻向所志(寻找,动词)

②未果,寻病终(随即、不久,副词)

①复前行,欲穷其林(这、那,指示代词)

其②既出,得其船(他,代渔人,人称代词)

①见渔人,乃大惊(就,于是,副词)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竟,竟然,副词)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动词)

为②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介词)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给,介词)

4.一义多词

悉如外人——具答之——咸来问讯——皆叹惋

缘溪行——便扶向路

便要还家——延至其家

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5.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译:南阳刘子骥,是个高尚的人。

②省略句:

a.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主语承前省略句式。即“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

b.问所从来

宾语承前省略句式。即“问(之)所从来”。

c.林尽水源

介词省略句式。即“林尽(于)水源”。

6.出自本文的成语

世外桃源落英缤纷鸡犬相闻怡然自乐黄发垂髫

豁然开朗无人问津

(三)学生齐读课文

提问:桃花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三个单音节词概括。

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美、乐、奇。

三、欣赏探究

(一)学生浏览课文,找出渔人的行踪(线索):

发现→进访→离开→再寻

(二)分步品味课文

1.想象桃源之“美”。

(1)指名朗读课文描写桃花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

(2)提问: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美,你看”的句式给大家描述一番。(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自己美好的遐想)

明确: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别的树木,一眼望去,就像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无垠,就像一块大毡子……

这里的屋舍美,……

这里的田池美,……

这里的桑竹美,……

这里的阡陌美,……

教师小结:听着大家的描述,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环境优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

2.理解桃源之“乐”

提问: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让人感受到桃花源的“乐”?

学生交流讨论明确:男女、老幼、渔人。

提问: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看?

(老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跟同学交流,学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设身处地的感受桃源生活之乐)

明确:

(1)男人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乐,乐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

(2)女人虽采桑养蚕,织布缝衣,忙得不亦乐乎,但她们乐,乐在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过着和平安定的生活。

(3)老人“怡然自乐”,乐在悠闲自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

(4)小孩“怡然自乐”,乐在无忧无虑,天真无邪,父母疼爱。

(5)渔人乐,乐在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乐在桃源中人民平等,和谐亲密。

学生小结:桃花源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令人为之神往。

3.评读桃源之“奇”

提问:桃花源的美丽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源“奇”在何处呢?请你以“奇,那是因为”的句式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要尽量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景奇、人奇、踪奇。

(1)景奇。桃林奇,那是因为“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山洞奇,那是因为“仿佛若有光”,且形状奇特,“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人奇。人气,那是因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踪奇。踪奇,那是因为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太守竟然“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名人探访,竟然“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4.齐读课文,神游这个美丽欢乐而又扑朔迷离的桃源胜景。

(三)思考,合作探究(多媒体展示)

1.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2.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3.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4.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学生讨论)

明确:

1.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2.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惋惜。

3.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人的平静生活。也为下文寻找桃源而不得埋下伏笔。

4.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无的。

5.在思考下面句子说明了什么?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明确:桃花源是朦胧飘忽的世界,种种的神秘色彩,表面上是描写了桃花源的隐蔽,实质上,作者是暗示了:桃花源,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它只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的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

6.总结结构,思考文章主题

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穿起来了。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四、拓展延伸

1.提问:有人说《桃花源记》体现了作者消极避世的思想,有人说《桃花源记》体现了作者积极的理想追求,你怎样看这个问题?

(可以让学生讨论,形式不拘一格,可集体讨论,也可分组讨论。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教授要鼓励学生大胆评价,自圆其说即可)

2.假如桃花源真的存在,你愿意做一个桃花源中的人吗?为什么?

教师总结: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

五、反馈练习(多媒体展示)

1.《桃花源记》作者,(朝代)著名诗人。

2.在括号内填入被省略的成分。

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 )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 )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六、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搜集积累谈理想的名人名言。

板书设计略

桃花源记教案三课时篇八

(一 )说教材的地位、作用 (幻灯片2)

《桃花源记》是初中八年级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在本单元中的课文,大多讲的是文人墨客的博大理想与志趣以及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操。五篇文章的体裁不同,有的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塑造了一个优美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表现了作者自己对黑暗社会现实不满,希望能有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没有剥削、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

教学目的: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幻灯片3)

联系实际,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积累文言词语对照课文注解独立完成课文翻译

诵读课文并背诵

教学重点:进行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幻灯片4)

培养并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的欣赏及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正确看待课文中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方法:诵读、启发、欣赏、探究

(二)、说教法 (幻灯片5)

1、主要运用诵读、启发、读书指导及欣赏、探究法,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

2、对文言文的教学要对学生进行启发,才有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

3读书指导是对朗读所提出的要求。

4、文中的一些探讨性题目,可运用探究法,同时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的思维。

(三)说学法(幻灯片6)

在学法指导上,主要运用朗读法、自主学习以及小组合作讨论。

朗读法:文言文的学习重在反复朗读,也可为下面的学习作好准备。

小组合作讨论:可使学生交流意见,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对文言文的生疏感、胆怯感。

(四)、说教学程序 (幻灯片7)

根据教学内容及语文学习的规律,安排导入——朗读感知——理清全文思路——文章赏析、研读——知识拓展延伸——教师总结、布置作业等几个环节。

1、导入并题解(幻灯片8、9、10)

在中国,素有“山川以人而胜”的传统。所谓“景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胜,惟人则名”。自从陶渊明作了《桃花源记》以后,桃源仙境名声大噪。历代文人雅士纷纷涉足山溪,探寻灵秘。今天我们就与东晋大文豪一览桃源仙境。

叫两、三个学生书写课题

析: 源 、 园

“源”字的偏旁是“シ”,与水有关,从文章一、二段看得出,“桃花源”里写水的句子有“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林尽水源”,从而可看出桃花源是水流的尽头、源头,在比较隐秘的地方。所以不仅仅是指“桃花园子”。以后不要书写错了。

2、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幻灯片11、12、13)

学生齐读,掌握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复述故事并口头疏通文意

3、走近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幻灯片14、15)

一学生读,读后点评

4、赏析及探究问题(幻灯片16、17、18、19、20、21、)

听录音朗诵感受桃花源的美的意境

让同学到文中寻找桃花源最吸引人的地方,并说说是什么美?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色美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生活美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人情美

展开想象与联想用一组句式整齐的句子描绘桃源人的生活环境及社会风尚。

如:这里的______真美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桃花源的美我们概括出了景物美、生活美、人情美,这三个方面是不是桃花源最吸引人去的地方呢?我们中国大山名川,风景美,生活美,人情美的地方也不少,为什么桃花源让人魂牵梦绕,一千多年来,在中国诗人的心中,桃源仙境始终美好,让人向往呢?

探究桃源人举家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的原因?

由学生自由朗读第三段

要求:朗读是应读出文中人物的语气,如“乃大惊”,“皆叹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源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战乱连年的年代,优美的世外桃源是否存在?(结合前面的写作背景分析)

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和“……,欣然规往。末果,寻病终”,作者写这些句子目的是什么?

(同学可通过读课文最后两段来了解)

暗示这个故事是虚构的。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个故事?

5、教师总结并布置作业(幻灯片22)

师小结:这篇课文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的存在,实中有虚,以“不复得路”“未果”等句写出仙境在恍惚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让人觉得似梦似真,这些都不过是陶渊明巧妙的安排,理想的寄托,美好的愿望而已,实际上是子虚乌有的,桃花源让后人津津乐道,可见桃花源已成为一种理想,一种美的象征了。

作业背诵全文

6、知识拓展延伸(幻灯片23)

抽一生描绘一下自己心中理想的明天

7、最后让同学随着音乐朗读课文感受桃花源的美

8、下课

说课板书

景色美 战乱

生活美 没有 压迫

人情美 剥削

注:时间安排:导入及题解(4分钟),整体感知课文、复述故事、口头翻译等(12分钟),赏析文章及探究问题等(22分钟),知识拓展延伸、教师总结及作业(7分钟)

桃花源记教案三课时篇九

【设计指导思想】

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2、突出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

【教学重点】

1、文言字词。

2、引导学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教学难点】

理解陶渊明这篇文章的创作目的。

【教学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习字词、课文诵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成语“世外桃源”或陶渊明诗句导入

二、陶渊明简介

三、学生自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相互讨论,学习字词,教师指导、点拔

四、概括文章各段内容(学生归纳,教师总结)

五、分析本文写作线索(以渔人行踪为线索)

六、分小组进行诵读比赛,部分同学能当堂背诵

七、字词训练(投影)

1、重点实词和虚词:缘、穷、然、属、闻、具、足、之、志、规、寻、向、诣。

2、古今异义词:鲜美、交通、妻子、绝境、间隔、无论

3、特殊用法字词:异:意动用法;通:使动用法

4、通假字:“要”同“邀”

5、同义词:都:悉-咸-皆-并;邀请:要-延

6、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感受桃花源美好社会生活,讨论陶渊明写作目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象桃花源的美好画面

三、桃花源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三个词概括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美丽、神秘、幸福)

四、分类感受

1、感受桃花源的美丽:

⑴ 桃花源美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⑵ 教师小结: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

2、感受桃花源的神秘:

桃花源神秘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3、感受桃花源幸福:

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⑴ 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⑵ 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⑶ 渔人(侧面烘托):杀鸡作食,皆出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学生小结: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五、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社会理想

(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想)

六、文中哪一句话表现了桃花源中人的这种社会理想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七、文中哪一句话还表现了林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受到干扰的心理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八、深入讨论

1、桃花源这一人间乐园能找到吗?

(不能,这是作者虚构的)

2、陶渊明为何要虚构?联系当时社会现实思考

(反衬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

3、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自由辩论)

九、总结结束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应学习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

十、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书后思考练习。

3、摘录一些谈理想的名人名言。

桃花源记教案三课时篇十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2、熟读课文,理清课文的线索。

3、联系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和社会理想

教学重点

1、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人课文,简介作者。

1、展示几副图画,让学生联想到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并让学生谈谈心中的世外桃源。

2、介绍陶渊明及时代背景,自然导人课文,引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出感情,咬准字音。(读完后由同学做适当评价)

2、商讨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疏通文意:学生提出的疑惑的字词、释义,师生共同解决。

4、指导学生理解文中所出现的古今异义的词语。

三、再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

1、有感情地齐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2、用简洁语言概括故事情节,理清课文结构。

3、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桃花源的印象。

四、访谈练习

设置情境,利用“时空在线”专访节目深化理解,研读课文。假设教师以节目主持人的身份穿过时空隧道,来到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东晋时代的桃花源中,对村民现场采访。

采访问题:

1、请问你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我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战乱,逃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时间长了,我们就不再出去了。)

2、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朝代吗?你们想出去吗?(渔人说是晋朝。想出去,因为外面世界很精彩;不想出去,因为外面兵荒马乱。)

3、能为观众朋友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吗?(我们这里土地平整开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真是山青水秀,人杰地灵!)

4、你们为什么不让渔人向外人介绍桃花源呢?(不希望外人打扰我们幸福安宁的生活)

5、你能对我们观众朋友说说你们桃花源居民的风俗习惯吗?(我们这儿的人都很勤劳……很朴实,还有,我们很好客。

6、在节目的最后,请桃花源的村民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桃花源的特点。(1、我们桃花源风景优美。2、我们桃花源民风淳朴。3我们桃花源居民生活幸福。4、我们桃花源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五,品位研读、主题探究。

1、大家相信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在东晋年间存在吗?(让学生从文章中找线索来考证)

2、作者写《桃花源记》的目的是什么?

六、拓展延伸

假如陶渊明来到大家面前,你最想对他说什么?

总结:这节课,我们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神州大地,山川锦绣,人民富足,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

好,这节课上到这里。

桃花源记教案三课时篇十一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赏析桃源的美。

3.体会作者描写“世外桃源”揭露黑暗社会现实和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赏析桃源的美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的社会理想及理解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启发点拨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展示一组桃花争艳的图片,桃林美不美?东晋时期有位作家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描绘了一方奇妙的乐土,请问这位作家是谁呢?(生答:陶渊明)这节课我们携手再进桃花源,感受桃源之美。

二.感知桃源

朗读课文,欣赏图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赏析桃源

教学形式:我是小记者

角色:1名学生——渔人

5名学生——桃花源村民

3名学生--记者

1、采访对象:村民

采访问题:能介绍一下你们这里的自然环境、生活状况、风土人情吗?

你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

你们这里缴税吗?

你们人与人之间关系如何?讲诚信吗?

你想出去吗?为什么?

2、采访对象:渔人

采访问题:你觉得这里美吗?美在何处?

这里的人和外面的有何不同?

你为什么要把这个地方告诉太守?

四.赞美桃源

请桃花源的“村民们”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自己家乡之“美”,抒发心中的感受。

多媒体展示几幅有关桃花源自然美、人情美的图片,仅供学生参考。

学生再读课文,体味桃源之美。

五.探索桃源

问题:

1这个社会在当时存在吗?找出相关依据,说说自己的想法。

提示:可参阅“预习提示”;

可从课文中找相关依据;

也可与背景资料结合起来理解。

2.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一世外乐土?你怎样看待这种思想?

提示:寄托作者的政治理想;

追求幸福、和平,向往美好生活;

大胆地向黑暗现实挑战,批判现实;

不愿干预,消极避世。

3.联系我们的生活、学习实际,说说桃花源的社会状况与我们今天和谐社会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提示:国家对西部农村中小学生实行“一免一补”政策。

农民不但不缴农业税,还有粮食直补款。

新农村道路硬化“村村通”工程等。

合作医疗

六.课外练笔

假如在21世纪的今天,一位桃花源中的人猛然来到外面的世界,面对现在人类富足而幸福的生活,他将会怎样?请发挥想像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作文。

桃花源记教案三课时篇十二

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及其作品。

2.掌握重点词句,结合注释疏通文章大意。

3.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导语设计1:

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里指出人生有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他认为人生不断寻觅的是返璞归真的境界,这与晋代诗人陶渊明勾勒的世外桃源有异曲同工之妙。你想了解世外桃源吗?你想去感受一下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桃花源记》。

导语设计2:

一、新课导入

晋朝的陶渊明,因人而名,因事而名,因诗而名。陶渊明出身于没落地主家庭。29那年,他开始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此后,他又做过几任参军一类的小官,每次时间都很短。在这十几年中,他的经济状况不断下降。到39岁那年,他不得不亲自参加农业劳动。然而,“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在亲友的劝告下,他再一次出仕。他做彭泽令时,郡里派一个督邮来县,县吏叫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天就离职回乡,并且写了著名的《归去来辞》,表示归隐的决心。这时候,他41岁。从此,他就“躬耕自资”,一直到去世。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

1文言知识归纳

(1)生字注音

豁然开朗(huò) 屋舍俨然(yǎn) 阡陌交通(qiān mò)

黄发垂髫(tiáo) 便要还家(yāo) 刘子骥(jì) 诣太守(yì)

(2)古今异义:

①交通绝境

古:交错相通古: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今:走投无路的境地

②妻子鲜美

古:妻子儿女古:鲜艳美丽

今:男子的配偶今:味道好

③无论如此

古:不要说,更不必说古:像这样

今:表条件关系的连词今:这样

④缺乏

古:不值得

今:不够

(3)一词多义:

①舍:

舍弃 “便舍船”

房子,“屋舍俨然”

②寻:

寻找,“寻向所志”

不久,“寻病终”

③志:

做标志,“处处志之”

标志,“寻向所志”

④向:

以前,“寻向所志”

对着,“眈眈相向”

2作者名片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

3背景追溯

作《桃花源记》时作者归隐田园已经十六年了。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4了解文体。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事、写景、状物。可以分为杂记和游记。杂记包括:(1)山川、景物、人事杂记。(2)笔记文。以记事为主,它的特点是篇幅短小,内容丰富。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受。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1桃花源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

【交流点拨】虚构的。

2想象桃源之“美”,讲解“桃源”之美。

(1)指名朗读描写桃花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

(2)提问: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_____美,你看_____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学生争相回答,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美好遐想。

【交流点拨】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无垠,就像是一块偌大的毡子……

这里的屋舍美,你看,排列得整整齐齐,炊烟袅袅升起……

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

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这里的阡陌美,你看,它们交错相通,将田地划成整齐的方块,像一个巨大的棋盘……

教师小结:听着大家的描绘,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面,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

(二)深层理解

1文中写桃林美景的句子是哪几句?

【交流点拨】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哪几句?

【交流点拨】“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3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交流点拨】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4桃花源人为什么“见渔人,乃大惊”?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暗示了这一点?

【交流点拨】因为他们长期与世隔绝,不见外人。文中还有“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等句暗示。

四、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线索:渔人的行踪 顺序:时间

渔人缘溪行,欲穷桃花林(发现)

舍船从口入,欣赏桃源景(进入)

应邀得酒食,了解桃源人(访问)

既出说如此,不复得其路(离开,再寻)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在中国,素有“山川以人而胜”的传统。所谓“景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胜,惟人则名”。陶渊明作了《桃花源记》以后,桃源仙境忽名声大噪。历代文人雅士纷纷涉足山溪,探寻灵秘。这节课,我们将沿着作者的足迹,进一步探寻其中的奥秘。

二、合作学习---讨论与展示

(一)走进文本

理解桃源之“乐”,感受桃源之“奇”。

1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乐”?

【交流点拨】男女、老幼、渔人

提问: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看。

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跟学生交流,学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设身处地地感受桃源生活之乐。

【交流点拨】(1)男人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乐,乐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

(2)女人虽采桑养蚕,织布缝衣,忙得不亦乐乎,但她们乐,乐在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过和平安定的生活。

(3)老人(黄发)“怡然自乐”,乐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

(4)小孩(垂髫)“怡然自乐”,乐在和平安乐,无忧无虑。

(5)渔人乐,乐在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乐在桃源中人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师生小结:桃花源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

2桃花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源“奇”在何处呢?请你以“--奇,那是因为--”的句式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要尽量用原文的句子同答。

学生讨论,交流。

【交流点拨】景奇、人奇、踪奇。

(1)景奇。桃林奇,那是因为“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山洞奇,那是因为“仿佛若有光”,且形状奇特,“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人奇。人奇,那是因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踪奇:踪奇,那是因为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太守竟然“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名人探访,竟然“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二)走进语言

1文中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为什么此人的“具言”一句都没写?你认为桃花源人为什么叹惋?

【交流点拨】因为渔人是从现实社会中去的,读者也是现实社会中的人,当时的情况都知道的,故略去不写。感叹桃花源外的人们竟然还过着不幸的生活。

2渔人出桃花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交流点拨】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

3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交流点拨】这段景物描写带点神秘色彩,“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写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4桃花源人为什么要说“不足为外人道也”?从这里能不能看出作者的用意?

【交流点拨】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的心情,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从这些可以看出作者的用意,他向往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完美的统一,向往没有压迫、没有纷争、没有忧伤的生活,渴望处处恬静、和乐,人人淳厚、纯朴。

(三)走进写法

层层设疑。

【交流点拨】为了把桃花源写成一个似有若无的仙境,作者采用了层层设疑的写法。因此,开头虽然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但并没有确切指出年代和地名;主人公也不著姓名。接着写桃林奇景,似为人间所有又似为人间所无,又不说出它的确切地点,因为渔人已“忘路之远近”。写桃林的通道更是奇特,洞口小而“仿佛若有光”,路“极狭”而可“通人”,正是“洞天福地”的景象。待到渔人进人桃源后,眼前出现的又是一幅活生生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可是,后来渔人出而复寻,本已做好的标记却又全部消失,桃源似乎又成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无迹可寻。最后再虚写一笔,说高尚士刘子骥“欣然规往”,给好奇的读者带来微茫的希望,但“未果”“病终”。这样一来,桃花源这个虚实难定的境界就真的成了“千古之谜”了。这种层层设疑的写法,既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中看到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又能激起读者的兴趣。

(四)走进主题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桃源胜景?

【交流点拨】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为了寄托其政治理想。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纷呈的环境里,中年以后,他长期隐居在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有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桃花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纷扰,人人各得其所,生活得幸福安康。这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

三、拓展延伸

面对污浊的社会,陶渊明不屑与之同流合污,毅然辞官,归隐田园。你赞成这种做法吗?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一】东晋末年,陶渊明家乡九江一带,由于战乱频频,民不聊生。面对这样的现实,作者看不到希望,只好把自己理想的社会情形寄于《桃花源记》中,这是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示例二】俗话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社会是现实,但作为一个有志向、有能力的人,应该积极去改变现实。即使能力有限,也可像包拯一样做中的一盏明灯,多少也能发出一些光亮,照亮一些苦难的人。否则,人人像陶渊明一样消极逃避现实,国家将永无光明之日。所以,我不赞成陶渊明消极避世的态度。

桃花源记教案三课时篇十三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2.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

2.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

2.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3.了解本文反映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

了解本文反映了怎样一种社会理想。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探究讨论法、情境设置法

四、教学手段

ppt课件、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图片欣赏:云南风景名胜:文山文笔塔、丘北普者黑、富宁驼娘江、砚山裕仙湖、广南八宝田及世外桃源、麻栗坡老山。

有一群人在秦朝时躲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那时候起,这群人就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直到东晋末年才被一个渔人发现。这个隐匿了五六百年的神秘地方就是桃花源。欣赏完这一幅幅优美的图片,无不让人心生向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再访桃花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豁然开朗(huò) 屋舍俨然(yǎn) 阡陌交通(qiān mò)

黄发垂髫(tiáo) 便要还家(yāo) 刘子骥(jì) 诣太守(yì)

2疏通词句

为业:靠……谋生。

缘:沿。

夹岸:夹着溪流两岸。

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

异:诧异。所从来:

穷:穷尽。

舍:舍弃,放弃。

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

开朗:开阔明亮。

平旷:平坦开阔。

属:类。

悉:全。

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

咸:都。

问讯:打听消息。

先世:祖先。

妻子:妻子儿女。

邑人:同乡人。

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

焉:于之,从这里。

间隔:断绝了往来。

叹惋:感叹,惋惜。

延:请。

语告:告诉(他)说。

不足:不值得。

志:做记号。

诣:拜见。

如此:像这样。

遣:派。

欣然:高兴地。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不管(连词)

缘:古义:沿

今义:缘故,缘分

延:古义:请

今义:延长、延伸

津: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

今义:口液

3.找出难译的语句讨论作答,合作完成全文通译。

(三)精读课文,理清脉络

1.结合注解默读课文,准确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

明确: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可以按照逢桃花源、访桃花源、寻桃花源的顺序来复述。

2.概括桃花源给大家留下的印象

桃花源美在何处?请以“这里 美,你看 。”为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例:这里屋舍美,你看房屋整整齐齐。)

3.总结: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美在环境幽雅,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

4.桃花源神秘在何处?

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5.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

①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②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③渔人(侧面烘托):杀鸡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总结:桃花源幸福表现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四)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1.小组合作学习,探讨主题

(1)桃花源美在风景秀丽,美在民风淳朴,美在生活幸福,美在平等自由。不过,请同学们想—想,在东晋时代,这么美的地方真的存在吗?

(2)有人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

2.拓展延伸,深化课堂

学生联系现在的生活现实,谈谈自己理想的生活是怎么样的,让学生感受到现在生活的幸福,老师适时补充世界并不太平的数据资料,让学生体会和平安定的生活不仅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渴望,也是全世界人民的渴望,从而引导学生珍惜生活,努力学习,把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富足、祥和。

六、小结作业

作业:背诵全文。

七、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教案三课时篇十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文言文;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朽,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三、检查预习情况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开朗(hu0)屋舍俨然(yan)阡陌交通(qianmo)

黄发垂髫(tiao)便要还家(yao)刘子骥(ji)

诣太守(yi)

四、读译课文。

1、听老师范读。

2、同学齐读课文。

3、利用工具书及课后注释,笔译全文

五、小结。

1、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缘古义:沿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延古义:请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津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口液

2、一词多义

舍:舍弃便舍船寻:寻找寻向所志

房子屋舍俨然不久寻病终

志:做标记处处志之向:以前寻向所志

标记寻向所志对着眈眈相向

3、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一、回顾前堂,朗读课文

二、课文分析

1、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4~5节)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2、质疑解难:

①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②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④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⑤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⑥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⑦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⑧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⑨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三、总结结构,思考文章主题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四、背诵课文

相关范文推荐

    颁奖晚会的主持词模板(六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

    调度员年终总结结尾好五篇(优质)

    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总结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

    2023年员工年终工作总结简短 员工年终总结个人(5篇)

    当工作或学习进行到一定阶段或告一段落时,需要回过头来对所做的工作认真地分析研究一下,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归纳出经验教训,提高认识,明确方向,以便进一步做好工作,

    最新电气维修班组年终总结汇总(九篇)

    工作学习中一定要善始善终,只有总结才标志工作阶段性完成或者彻底的终止。通过总结对工作学习进行回顾和分析,从中找出经验和教训,引出规律性认识,以指导今后工作和实践

    最新初中物理教师个人工作总结简短六篇(实用)

    总结是写给人看的,条理不清,人们就看不下去,即使看了也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就达不到总结的目的。什么样的总结才是有效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

    老师您好教学反思美术教案3篇(汇总)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

    安塞腰鼓教案两课时大全(六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

    2023年安塞腰鼓教案第一课时三篇(大全)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

    最新小猴子下山教案幼儿园 小猴子下山教案第二课时五篇(优秀)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

    2023年广告位代理协议(六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