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导向课堂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的心得体会(实用17篇)

时间:2024-11-14 作者:字海

写心得体会是对自身成长和提高的一种自我激励和自我评价手段。这是一篇精彩的心得体会,作者通过真实的经历和深入的思考,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的感悟。

学生在导向课堂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的心得体会(实用17篇)篇一

7月2日上午,我校全体老师到金盘实验学校参加由龙华区教育局教研室举办的“20xx年暑期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金盘实验学校的阶梯教室里座无虚席,老师们认真聆听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张玉彬老师的讲座《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堂教学》。张老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列举了国内外教师的教育方式及生活中许多事例,深入浅出地进行讲授,我边听边做笔记,受益匪浅。讲座中一些精辟的语言,引起大家的共鸣。例如:我们改变不了教育,但可以改变对教育的理解。我们改变不了别人,但可以改变自己的课堂。教学不是教师在表演,而是学生在交流与合作。教学不再过于注重知识的传递,而注重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等。

听了张老师的精彩讲座,静下心来反思自己多年来的教学,我认为要做一名好教师,不仅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懂得教育的规律,具有教学和教育的各种能力,而且必须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教育应当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终身学习将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而作为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教师,更应要求以终身教育为目标,将终身学习贯穿于一生。我想,今后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受应试教育作崇,某些学校部分教师仍然把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于是,很多人陷入围绕“分数”而教的怪圈,忽视了人的本性发展。通过学习,我更加坚信了自己强调学生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的做法是对的。我的教育准则是:我培养的学生将来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平时,我千方百计地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一旦发现便给予表扬,并引导他们努力发扬。我清楚的知道智力、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同时还注重教学中德育、智育、体育等“五育”渗透交织。我从不占用音、体、美等课程,也不把剥夺学生上这些课的权利作为惩罚教育的手段,只有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全面进步了,教师才有成功后的喜悦。时下少年儿童的心理问题尤显突出,在健康人格中,自信心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学习,我会更加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

当听到有学生说“我不行”、“我不敢”的话语时,我总是鼓励他们:“去试试”、“你挺不错的”。在全体学生面前,我从不揭个别学生的短,让学生觉得老师尊重他,没有失去自尊心,慢慢地对自己也开始有了一点信心,这时候,我再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展现自己,以证实自己的能力。特别是得到老师、同学的无私关怀后,他们肯定了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从而树立了很强的自信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索之中享受成功。在以后的教学中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宽容,相信学生的能力并想方设法锻炼提高学生的能力。我经常对学生说:想一想,你应该怎么做,而不是你必须这样做。在人品上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哪怕是学生有过失的时候,同样相信学生有改正过失重新开始的能力。我不仅关注学生的现在,更关注学生的将来,利用现在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基础,让学生做未来发展的设计师。

原来我们搞的“填鸭式”教学,得到的结果是学生被动“换听”,课堂气氛沉闷,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收到的效果可想而知。通过学习,我着重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上下功夫,改革课堂教学设计,根据儿童的心理、年龄、生理特点,设计儿童乐于接受的趣教,在课堂中做到少讲精练,着力体现训练过程,提问问在重点上,问在难点上,问在语言文字上。教师“少讲”、“少问”便节约出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练习,把练习有机地结合在讲问之中,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训练中,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说、读、问、写的机会,引导学生“乐学”、“学会”,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会知识,提高能力。

反思是教师得以成长和不断进步的必备条件。素质教育和新教育已悄然来到了我们身边,教育工作既要有实干精神,又善于开动脑筋,善于在反思中运用新技术、新理念解决教育教学存在问题。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经途径,反思是教师进步的一大阶梯。我们要在反思中扬长避短,在新形势下以自己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目标。当然,反思不仅仅是停留在脑海中,更重要的是撰写教育和教学反思。就像今天我们听了张玉彬老师的课,就与自己的日常行为进行对比,反思自己的不足。这样在反思中积累成功的经验,才能不断进入教育教学新境地的钥匙,不断提高自己对教师道德的认识,规范自身的教师道德行为。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完善人格、激励意志,并对学生给信任和宽容,让学生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会反思和积累,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积极改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良好道德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塑造有创造力的学生,并能在新教育的路上不断成长。

以上所述,仅是我学习后的一点浅显体会,我相信每个参加学习培训的教师都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只有学习,才能不断进步”。我坚信自己以后会学习学习再学习,以求更快、更大、更高的进步。

学生在导向课堂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的心得体会(实用17篇)篇二

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而好的教师不但拥有深厚的知识底蕴,还要有丰厚的文化素养。素养和知识有什么区别呢?素养来自于知识技能,又高于知识技能,素养是智慧,是文化,是精神。而教师的核心素养包括学科素养和教育素养。

有学科素养的教师一定痴迷和深爱所教学科。有了这种痴迷与深爱,他会主动学习学科知识,钻研教材,博览群书,努力开拓知识面,深挖知识层,不断把知识扩展和深化。他咀嚼吸收其中的精华,在课堂上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并且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积累智慧,迸发教育学灵感,形成教育素养。

我最开始从教时,觉得编写教案的人很优秀,他们往往能够抓住文本的核心问题,巧妙设问,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去解读、探究文本,而我竟什么也看出来。随着工作时日的增加,我也慢慢积累了经验,当然这也得益于对教材反复研读,积极吸取他人经验,再结合自己的体悟日积月累而成。

譬如这学期我们学习选修教材《外国文学》这本书,这本书每一单元有一个主题,这些主题都是小说的基本要素,也是我们在做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经常碰到的概念。第一单元的主题是“叙述”,包括叙述角度,叙述人称,叙述腔调和速度控制几个概念。如果在以前我总是着重讲解本单元的第一课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而让学生自己读读《墙上的斑点》和有关话题“叙述”的理论性文字。但今年再去教这单元时,我把重心放在了主题“叙述”上,而把《桥边的老人》《墙上的斑点》作为例子去解读,这也符合编写者的意图。除此之外,我还选取了《伊索寓言》中《狐狸和乌鸦》的故事,让学生分别从狐狸和乌鸦的角度采用第一人称去叙述。学生对这个拓展的问题兴致很高,演绎了不同版本的《狐狸和乌鸦》,有的甚至改变了叙述腔调,加入了网络文学中“快穿”的手法,还让乌鸦角色崩塌。学生们的表现令我惊异,而我也相信,通过这次训练他们一定深刻的理解了什么是叙述角度,叙述角度的改变会带来什么样的效果。之所以前后教学的理念发生变化,我想这得益于这几年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听教学名家的讲座,知识视野开阔,对教材的把控上也更容易高屋建瓴,解读教材也就更深入。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选出最重要的来讲。”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博览群书,广泛吸取营养,才能厚积薄发,收到让学生“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奇效。

学生在导向课堂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的心得体会(实用17篇)篇三

为了从理论层次研究如何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我认真研读了《合作学习与课堂教学》结合我市我校正在进行的学讲方式,我从中发现了提高小组合作有效性的诸多理论支持与实践模型,进一步提高了我对于学讲计划的认识,对于小组合作有效性提高的可操作性的信心。

学讲方式在我校的进行之中,首先呈现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小组合作的低效、无效。曾几何时,我一直从教师的设计目标与小组组员的行为方面去考虑,拜读了《合作学习与课堂教学》之后,才发现小组合作学习低效性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解决的方式需要我们用综合的思维去考虑问题,从教师与学生双角度运用系统优化的方面去解决问题。

作为教师,需要对学讲方式课堂深入理解,“小组合作学习”绝不是教师一时说说,而需要教心认真思考、精心设计,充分准备。明确分组方法、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后评价各个阶段的方法与细节,从各个环节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1、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提高,并不只是对于教材知识的掌握,恰当的社会技能是才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学生一生中需要用到很多社会技能,从而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小组合作中团队间的交流、合作、展示、质疑、倾听、学习等,都需要一定的社会技能。社会技能目标,学业目标的达成需要评价,社会技能目标实现程度也需要评价,对于教师需要确定孩子们需要学习的社会技能目标,并加以教授、培训、鼓励、观察、评价。

2、自我反思可以使我们发现以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经验及教训,教师需要积累事实材料,加强自我评估,并多与同仁们交流。俗话说当事者迷,我们在学讲方式下的小组合作学习,一定会存在许多问题,很多问题的发现与解决并不是教师一个人闭门造车就可以解决的。教师可以积极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就这些问题和同行交流,从讨论与实践中深挖问题与解决问题。备课组内可以相互听课、评课,以便从一些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自己的课堂,通过集备备课式的反思,去发现个人课堂上存在的一些小问题。

3、《合作学习与课堂教学》中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概念是由维果茨基提出的,即现在还够不到但是近期最有可能够的到的区域。即是让学生有希望完成任务,从而激发其信心与动力,而非是设定一个过高或过低的目标。目标过低则学生形不成合作,不需要合作,不需要思考,形不成学生能力的提高,而能力过高,则让部分学生妄自菲薄失去进取的信心。要对学生的学情有充分的发解,目标的设定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合适的目标,应该是让学生看得见、够不到,而稍加努力就可以够得到,这样的目标既尊重了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又需要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认识的在深度与广度上的发展。孩子们在教师的帮助下跨越了最近发展区,将潜在发展水平变成了现实发展水平。

这要求我们在目标设定、任务选择、材料准备上要考虑到每组孩子们的最近发展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学习的规律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引发他们高昂的学习热情。

4、我们现在运用的学讲方式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是基于stda,综合tgt、拼图法、tai、circ,大多采用小组讨论与三步采访法、内-外圈等方法相结合,为了保证stad的有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stad的基本环节还是必不可少的,诸如作业单、答案单、测试题、观察纸、记分纸,对于这些基本环节可能存在的细节问题,要及时的想到、做到、解决到。

5、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合作任务的设计无疑是提高小组合作有效性的核心内容,教师在设计合作任务时,需要充分了解学情、教情,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充分研读教材,并分析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兴趣点与教材知识的契合之处,要做到有的放矢。

(2)深入了解学生,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学生感兴趣的点,从而设计出高质量的学习任务。同时要使各个子任务之间要有一定内在联系,并能构成梯度难易度。使学习内容形成由易而难的认知规律。

6、小组合作学习要本着“以个体化努力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核心,以适度竞争促发展”,故而无论对于小组的学习目标,还是社会技能目标,其评测标准应该运用标准能照评价,偶尔佐以常模参照评价,要使小组内的成功机会人人均等,要更多的体现合作以致共同进步,减少竞争的因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优点,都能看到自己的发展方向,进来最大可能的提高学生学习及合作的积极性!

学生在导向课堂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的心得体会(实用17篇)篇四

核心素养是现在教育最热门的话题,近期阅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让我对素养教育又多了更深的熟悉。

中国同学进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同学应具备的适应终身进展和社会进展需要的必备品行和关键力量,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的召唤,也为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供应了方向。同学进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同学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进展和社会进展需要的必备品行和关键力量。全书共分为三篇内容,分别论述了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教学观怎样建立,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

核心素养毕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同学的核心素养?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入手,从一线老师最为关注的内容动身,系统回应了这些问题,并重点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化阐述,并提出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大教学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略。

由于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追求有效,而有效教学是为了学而教的,是为了同学学会学习的,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为了进展同学为适应社会变化终身学习而必备品行和关键力量,是对同学进展核心素养的基本诉求,也是引导同学学会学习的关键。

在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关系的论述中,提到,核心素养相比三维目标,更加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也就是说,核心素养更关注教育的内在性、人本性和终极性等方面。另外,核心素养是来源于三维目标又高于三维目标的,是学科教育在高度、深度和内涵上的进一步提升。因此,核心素养更多意味着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又一次根本性转变。

那么怎样在我们教学工作中体现出核心素养呢?

通过学习,知道在教学培过程中,注意文化对同学的.熏陶,还得对同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的得到提升。良好的共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育。可从以下方面在在教学工作中体现出来:

第一、结合生活实际,培育同学的实践力量。

其次、在课堂内充分体现出“情感课堂”。一个没有激情的老师,是不行能调动同学的情感,让同学布满热忱地学习。

第三、传授方法,引导同学自主探究。给同学一个沟通,开放式的课堂。课堂以同学为主题,那就尽量给同学求知、制造、展现自我、体验胜利的平台。让同学真正实现“学会学习”这个目标,需要让同学尽快转变学习方式,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三种方式,指导同学自己先独立思索,并在小组合作中解决问题,坚固把握学问。同学在自主探究式学习中,可以实现力量的进展,增加情感体验,培育同学发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力量。

第四、注意积累,海量阅读经典书籍。通过大量、广泛的阅读,积累美丽、新奇的语言材料,并培育同学思索问题的力量。中华传统经典作为我国文学宝库的珍宝,不仅内容源远流长,同时也有精辟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每篇文章都犹如一面镜子,能够将社会生活反映出来,映照着同学的心灵,并启迪同学的心智。

总之,课堂教学变革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切入点,突破点和成长点,只有聚焦课堂,才能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同学才智地成长。关于核心素养教学观的重建,我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这本书我还需要细细品阅,丰富自己的理论学问,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学生在导向课堂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的心得体会(实用17篇)篇五

核心素养作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综合数学素养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对此,本文在研究中主要以核心素养为核心,探究小学数学课堂核心素养的实践与思考,进而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

新课改后,小学教育提出核心素养概念,改变了原有教学中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方式,促进单一化教学向素质教学转变,实现能力与品格并重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水平,教师纷纷开展对核心素养的研究和探索,力求结合教学实际,突出核心素养的特征与价值,进而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对此,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探究小学数学课堂核心素养的实践与思考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纵观小学数学教育改革过程,“双基”—“素质教育”—“核心素养”的中凸显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聚焦性。当前,核心素养是小学数学教育的热点,教育工作者将其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将核心素养和数学课程有效的连接在一起,而数学素养和核心也具备共性与特性之间的包含关系。从这一层面上看,数学核心素养主要由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组成,必备品格中涉及到联系、语言、量化、综合、反思,而关键能力主要指学生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以及推理能力。

1、具体化。明确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开展相关教学活动,使得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由一向多发展,提高教学结构的合理性和层次性,进而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综合质量水平的提升。

2、整体性。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达到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课堂教学体系要具备完整性,丰富课堂教学环节,从课前引入到课后反思巩固;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从浅显易懂到教学重点、难点,提高整个课堂教学体系的数量和质量。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丰富学生数学知识,还可以提高数学素养,进而实现能力与品格并重。

3、操作性。要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对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树立正确的数学思维,积极探索利用多种方法解决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积极性,进而实现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提升。

1、更新教学理念,感受数学人文。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的升级和优化,为了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要从数学素养开始着手,这就要求小学数学结构体系的完整性,而教学理念则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在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打破传统教学理念的局限性,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引入人本化教学理念,提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以学生为核心开展教学内容设计,提高学生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进而实现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落实核心素质教育。除此之外,教师要加强课堂教学互动与交流,为学生创造和谐轻松的教学环境,激发出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和教学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学习效率的提升。在课堂管理方面,融合民主元素,在课堂教学评价和反思等环节中,以民主理念为主导,尊重并发展学生的个性差异,及时了解学和收集学生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反馈,以此为依据进行教学结构调整,进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综合质量水平,实现核心素质教育。

2、创新教学策略,提高数学意识。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达到核心素质教育的目的,教师要创新教学策略,将探究式教学、情景教学以及翻转课堂等方式结合在一起,了解各个教学模式的优势和缺点,并结合实际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整合,服务于教学目标,辅助数学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进而提高学生核心素质,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同时,教师要将现代化信息教育手段引入小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进而达到小学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就目前而言,最常见为信息教学手段为多媒体教学、微课教学、软件开发网络课程等形式。

3、完善教学内容,贯彻数学思想。在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将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使得教学内容不仅局限于书本知识中,而是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引导,注意观察,善于用辩证性思维看待数学问题,丰富解题技巧,丰富学生数学知识网络体系,掌握基础知识,在遇到实际问题中可以自动检索网络体系中的相关数学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综合数学素养,落实核心素养教育。

一、课程分析。

在课前导入环节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问题:“两对父子去吃饭,每人用一个碗,可只要了三个碗,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一问题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相互依存关系,为倍数因数的理解打下基础。在探究环节中,教师要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微课视频播放,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并出示实例,先安排学生“找一个数的因数”观察与比较,为因数探究指明方向。学生寻找因数的方法有很多,既有根据乘法算式想,也有根据除法算式想,但沟通方法之间的相同之处,他们都是“一对一对”找的,教师启发式的提问“这有什么好处呢?”。经过这样从不同到相同,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学生的思路也因此变得清晰。最后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自主发现、归纳出一个数的因数的某些特征。

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概念较为抽象而难以理解,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先通过实际问题或者是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基础认知,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解和探究,进而提高教学效果。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数学思维,培养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运用意识。同时,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然后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检验教学效果,提高学生数学素养,进而落实核心素养。本文通过对小学数学课堂核心素养的研究,在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核心素养含义与特征的基础上,借助教学案例论证提高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进而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

学生在导向课堂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的心得体会(实用17篇)篇六

今天我为大家推荐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从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和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学观的重建两个篇章介绍了新时期核心素养指导下的中学教学,也让我对自己的课堂有了更深的思考,就像余文森教授所说:一个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源于各个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学科关键能力、核心价值等这一切都是要通过我们的课堂传递给学生。别让知识成为负担,也别拿培养能力当作笑谈。作为一线教师,我觉得核心素养要落地,就必须改变。

反思往日教学中一幕幕熟悉的场景,知识点背过了多少?为什么失分,是不是知识掌握不扎实?这些几乎是我常用的口头禅,打着应试教育的旗号我们的教学慢慢被高考绑架,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培养高分学生”之间,我们权衡利弊,成了矛盾的集合体。很难想象一个只有知识只会考试的机器能走多远,在教学中学科素养的缺失是致命的。唯有变才可至明朗。

一个老师的认识和思想高度决定着课堂,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必须深化认识,革新教育观念。从成绩与素养的矛盾中剥离,重塑有机统一体;走出认识的误区,重塑教学观;从传统思维中抽离,重建教师素养,聚焦学生创新思维、想象思维、阅读能力、思考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的养成,扎实到每一节课上,有意识的将核心素养去渗透给学生,切不可停留在“喉咙里的改革”层面上,成为学生能力培养的刽子手,要真正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所谓破茧成蝶也是痛苦与幸福的相生相伴。核心素养要在中学课堂真正落地生根,我们传统的教学手段、方法、教学风格可能面临改变,这一过程会有质疑和不舍,但明确教学和学习目的而进行的方式和策略的转变,必将是充满智慧又收获满满的改变。从本本意识到课程意识的转变是创新教学活动的前提。跳出本本主义的'怪圈,以学科课程的高度和视野,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教育不是当下而是未来,关注的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课程意识强调的是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以及生成性的活动,切不可为了教材而教学,为了渊博而进行毫无干系的扩充,实现课程与教学的相融相长,这才是教学改革进入核心素养时代的标志。优化课堂教学,创新课堂形式是创新教学活动落实学科素养的核心。一节有深度、有思想的好课堂一定是有情景的创设去激发学生思考;有含金量的课堂问题才会激发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思想的交锋;有学生通过思考、总结、组织、概括、输出表达自主生成的课堂才是有价值的课堂。

诗人纪伯伦曾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而出发。教育改革的原点在哪里?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明确强调,要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本点是教与学关系的根本性调整,即要打破陈规,重构教学关系,还权力给学生。学习既是学生的权力,也是学生的责任,没有学生参与的教育是一种畸形的教育,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是失败的课堂。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一节课的中心,完整系统而又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吧。未来的社会,学会学习,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创新是一个人生存的基础条件。

核心素养成为我们教学的指向标,而点滴都蕴含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之中,在今后教学中,从理论到实践,从教师到学生,从课堂到课后,从实践到反思,我的思考探索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

学生在导向课堂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的心得体会(实用17篇)篇七

随着新课改的提出,素质教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学家所认同,我们各个学校同样一直在倡导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那何是素质教育呢?它指的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它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提倡素质教育,有利于遏制目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着的“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有助于把全面发展教育落到实处。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要求看,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我们既然了解并知道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来实现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呢?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为人的数学素养。随着经济、社会、文化变革的加剧,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数学文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那种远离数学、远离数学生活,固守过去传统的人不仅会被时代所淘汰,而且连基本的生存也潜藏危机。要唤醒国人对数学的关注,在数学教育和培养和提高数学素养上担当起自己应尽的责任。

什么是数学素养呢?数学素养是指我们用数学的观点、思维方式和方法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倾向性,包括数学意识、数学行为、数学思维习惯、兴趣、可能性和品质等等。数学是一门知识结构有序、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必须遵循数学学科特性,通过不断地分析、综合、运算、判断推理来完成。因此,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数学知识的积累、方法的掌握、运用和内化的过程,同时又是数学思维品质不断培养强化的过程。显然数学的严密有序性、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性、数学方法的多样性是我们提高数学素养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一、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

第一章升与毫升,这章是及其贴近生活的,我让学生自己去记录学生自己家瓶瓶罐罐的容量,再到喝的饮料瓶和酸奶瓶的容量,一步步引导,让学生对升和毫升有基础的认识,以及比较表象的比较。所以在教学中,我借助孩子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使他们感到亲切、自然,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创设情境,为学生设置悬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他们用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新知识,并体验成功的愉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另外,课堂上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使之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之中。

二、关注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

原来在教学中,教师更加注重结果,而新课标的改变,却将过程与方法放在重要位置,由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享受成果,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动手以及动脑能力,这就是一个本质的改变。这就是为何老师却成了学生学习的辅助,而不是学生学习的主体。学生主体地位的改变使学生更加对学习感兴趣,我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使学生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让孩子在亲身体验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在合作交流的、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发展、提高。我在课堂中注意培养孩子以下习惯:多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动手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技能,而且懂得如何去获取知识;多思,通过自学、操作、尝试等活动,让学生自己主动去获取知识,获得能力的提高。多说,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主动地去创造性学习,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在探索过程中还将动手操作与观察、思维等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如在五年级数学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节课时,引导学生通过操作、体验、发现、猜想、验证去认识、归纳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数学活动,孩子们有了不同的获取信息的经历,有了不同的学习收获,同时更有了不同的学习体验,他们个个都对数学表现出了无限的热爱,对学好数学充满了信心。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学生在导向课堂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的心得体会(实用17篇)篇八

在工作坊的引领下,我认真拜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正如前言中所讲“基础教育改革正迈入核心素养的新时代”,那到底什么是核心素养?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坦白地讲,刚开始看这本书我是很迷茫的,看不太懂,觉得理论性太强了,太深奥,但越往后看越清晰,有种“柳暗花明”的感觉——此书是前有理论观念,后有实践策略,从思想、行动上重建了教学观念,更使我对核心素养有了深刻的认识。

文中指出,“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比较于“双基”、“三维目标”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核心素养”来自于“三维目标”又高于“三维目标”,这使我明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观念是行动的指南。作为教师,我们必须确立正确的观念,明白真正的教学是教人,而不是教书,学科教师不是教学科,而是用学科来教人,人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人的利益高于一切,在学科教学中,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成绩的提高,这些都很重要,但是这一切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健康、幸福、尊严和个性的发展以及内心的自由。要把学生看做是独立的人,教师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让其产生“精彩的观念”。

很喜欢书中的一句话:“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教育者影响受教育者的不仅是所教的一些知识,还有他的行动、生活方式以及对日常现实的态度。所以,身为教师,要先“育己律己”,再“教人育人”。

学生在导向课堂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的心得体会(实用17篇)篇九

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核心素养如何落地数学教学,希望对你有帮助!的一节几何课――《轴对称》的教学为例。这节课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基础,而概念又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个概念的出现往往是因实际问题而产生,同时又为解决问题而服务。所以在教学时应让学生从背景材料抽象归纳出概念,再用所归纳出的概念来解决问题。

教师首先给每位同学一组图形(圆、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等腰梯形、一般梯形、等腰三角形、一边三角形等)请他们动手折一折,看一看,同时提出第一个问题:“你能发现什么?”。学生动手操作后,马上能说出有的图形折叠后,左右两边完全重合,有的图形不能完全重合。此时,教师可以拿出一个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如等腰三角形),请一位同学上台演示,并在演示的同时说明他的发现,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轴对称。然后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以刚才的操作、观察、发现、演示为基础,归纳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特别是对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完全重合、一个图形”要重点强调、归纳。这样的教学过程注重了对得到轴对称图形这一概念的过程的体验,与以往的观察几个轴对称图形,给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将概念读两遍,解释一下,背出,然后是机械的、反复的操练判断的教学过程相比,前者是让学生通过操作,自己归纳出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完全重合、一个图形。因为是通过操作、观察等一系列的感观体验,印象特别深,也能形象的理解“完全重合”,从而理解轴对称图形这个概念。对这个概念也不需要死记硬背,只需要用自己的语言稍加整理,就能完整描述这个概念。正是因为有了对这个概念有了过程的体验,才能更好地理解概念的结果。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体验了概念得出的过程,不但掌握了所要学习的概念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富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客观知识)的基础上,能主动(或者教师通过引导)发现一些学科知识的缺陷,并试图弥补,从而主动构建并形成自己的主观知识体系。自身知识结构体系的逐步完善,有助于学生形成构建自身知识体系的创造力。

分析,写出自己的感悟与新的发现,并反省自己的学习困难与不足,进而寻求突破之道。在教学中,学习程度好的学生写出的感想感悟会有综合性甚至是创造性的发现,学习一般或者基础薄弱的学生会写出符合自身知识基础和认知基础的归纳总结,这也会促进学生的进步。

1.优化数学教学过程,让学生成为主体。

去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积极地思考。比如,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就借助太阳在地平线上升起和落下时的几个片段,引导学生去观察太阳这个“圆”和地平线这条“线”的关系,学生在观察中主动探索,刚开始有学生说出两种关系,一种是太阳部分出来,一种是太阳完全跳出来。这时候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在这个过程中,用数字比较大小中的“”“”“=”的方式举一反三来让学生体会临界状态这种事物分类的方法,成功引导学生找出刚升起但还没有“跳”起来的状态。

2.突出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鼓励创造性。

数学中有很多常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如,数形结合、类比、函数与方程、分类讨论等思想和方法,在平时的课堂上教师要经常给学生灌输这样的思想,给他们“洗脑”。逐步让学生在思考问题时选择合适、合理的思想和方法进行处理,对问题进行创造性解决。比如,在“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这节课的教学中,因为学生刚接触解析几何不久,对于数形结合的思维方法还不是很熟悉,我在课堂教学中就进行了着重的引导,让学生在课堂上时刻有着用数形结合去解决问题的意识。

首先,在平行的判断中引导用同位角相等来说明形的关系,再结合直线方程的斜率概念在坐标系中进行处理(形和数转化是解析几何的重点)。其次,在角度和斜率数值转化中对于情况不一样的时候进行了分类讨论方法的引导(分类讨论思想是逻辑思维素养培养的一个抓手)。再次,通过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教师画出一条直线,写下直线的方程,利用前面的结论得到一条与之平行的直线方程。引导学生小组合作,通过类比思想画出和学案中直线平行的直线(一个斜率存在,一个斜率不存在),并求出直线的方程。然后,小组合作试着推导与任意直线平行的直线的方程。最后,由教师和学生一起汇总结论,形成本节课的成果。在教学过程中,明显感受到学生处理问题时在数学思想的引导下,目的明确,方法选择准确性强,形成的成果记得牢,不易忘。数学思想方法具有普遍性,掌握好数学思想和方法,比掌握好形式化的数学知识更加重要,学生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将不断受益。

注重类比迁移,培养推理能力。

出发,通过已有知识的迁移类比推理出某些结果。自己的想法,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就是把这个数乘几分之几,那么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应该也是把这个数乘几分之几”,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与复习题对比理解百分数应用题和分数应用题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认识到百分数问题的解题思路与分数问题的解题思路基本一致。学生有了简单的百分数乘法问题探究经验的积累和相关知识的存储,又可以让学生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简单的百分数除法问题。接下去例9的教学中,在引导学生理解打折意思的基础上,通过交流认识到题中的单位1是未知的,直接提问学生:根据我们前面学习的经验,单位1未知的我们可以怎么解答?学生通过思考用列方程或算术方法得以解答。而后面较复杂的百分数问题也是通过相似的方法进行教学。这一系列的教学都是顺学而为,促进了学生推理能力的提升和发展。

模型思想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小学生数学模型思想的建立不像一些数学知识的教学那样立见成效,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逐步渗透,创造条件让学生不断感悟。数形结合的方法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模型思想的感悟,并能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

苏教版《百分数》单元中“较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教学是。

六年级数学。

的重点知识,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要使学生能更好地学好这部分知识,必须从百分数的意义出发,结合具体的例题,解释分率的实际意义,通过画线段图以数形结合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对建立起相应的数学模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1.

2.

数学教学如何渗透六大核心素养。

3.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5.

如何提高初中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6.

中考备考数学文化与核心素养。

7.

数学老师培训心得体会精品范文。

--。

学生在导向课堂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的心得体会(实用17篇)篇十

八月一日,我有幸参加了xx市举办的“中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论坛”主题继续教育培训会,两天的培训日程让我深刻感受到当前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紧迫性,学习了一个新的教育理念——核心素养,并初步认识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现谈谈我对“核心素养”理念学习的几点心得体会。

x教授首先阐述了“素质”与“素养”不同概念,提出“素养”主要是要回答“培养出来的人究竟是什么样”,而“素质”则侧重于“学校提供什么方式来塑造人”,两者的立足点、出发点不一样,两个问题到底谁更重要些,显然培养怎样的人是教育首先要回答的问题,这让我体会到我们总是在思考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来激发学生兴趣,总想着我们能给学生什么,往往忽略了学生受教育后会变成怎样的人,能力上会表现出什么,未来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我感受到在今后的教育中,我们更应该避免把学生变成知识的“存储器”,避免把学生培养成“高分低能”,21世纪需要综合能力更强、创新能力更强的智慧型人才。

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的新突破,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是要提供适合学生主动发展、创造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提供适合学生成长与发展需要的教育,为学生的健康与幸福成长固本强基,让学生终身受益。褚教授强调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我从学习中感受到,核心素养就是在推动个性化教育,实现教育理念从传统知识和技能评价标准向个体核心素养培养的转变,反映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教育理念由“结果”向“过程”的转变,由“知识教育”向“人的教育”转变,为此,教师的教学也要跳出单一学科或者单一情境的限制,以适应社会的跨学科、跨情境的教育为出发点,关注教育从“育才”到“育人”转变,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x教授在分析我国国民素质的短板问题时利用中日获得诺贝尔奖人数的对比,清晰的分析出我国国民的'自主创新能力还很差,创新意识不强。创新决定着民族的未来,那么基础教育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当前我们的基础教育评价体系落后,教育质量等于分数第一的评价方式很浓厚,中小学学生合作意识淡薄,创新能力不足,长此以往,我们的教育就会影响国家的发展,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由此,我深刻感受到当前基础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创新的紧迫性。

x教授帮我们指出了几个方向:

第二、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更新理念。

第三、教师素质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教师就要不断学习,完善自身知识体系。

第四、采用科学的教育评价方式,形成良好的教育评价环境。

作为教师具体能做到的是什么呢?我感受到教师应该不断保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积极参加学校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在教研过程中更加关注对学生学情情况的研究,做到因材施教,尽可能的营造快乐、平等的教学环境。注重朗读为主的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经典诗文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借助互联网资源等在内的多种手段调动学生习作热情,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而且还有待于我们去实践和研究。我将不断学习新理念,并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学习。

学生在导向课堂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的心得体会(实用17篇)篇十一

通过共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我对核心素养有了一些认识,素养渗透于人的整个心灵,也让我在教学上有了新的体会和探索。

1、关注点的转变。

聚焦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其关注点应该有所转变。在之前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我基本上是确定了教学目标,然后把任务完成,再在学生演唱展示时检验教学效果。至于学生怎么学的,关注不多,只要他学会了会唱会说就行。读了这本书,才发现自己的关注点出现问题了。

在课堂上,应该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他们的情绪状态:是兴奋的还是有气无力的,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是少数精英参与了,还是大多数孩子参与了;关注学生的交往状态:是否真的在讨论,讨论之中是否陈述了自己的想法,;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有没有问题提出来,是怎样解决的;关注学生的生成状态:他们从这一课时学到了什么解决音乐难点的方法。

2、转换教学策略。

在这本书里,我还了解到一种情境化的具体策略。如何能够让学生参与进来呢?在歌唱课之中不能只采用学生学唱的方式进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做“小老师”,“小演员”,大家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评价,学生的学习就是在活动中发生的,他们在做中学,也在学中做,这是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的。

创设情境,对于小学生来说很重要,许多名师都提出情境化教学策略,但具体怎么操作,还似是而非。在欣赏课教学过程中,我懂得了创设情境,通过学习情境化教学策略,我明白了有以下几种方式:联系生活实际、音乐、图像、动作等等都可以使学生更快的投入进来,对音乐的感知会有更丰富的收获。

总之,余老师这本书不仅让我知道了核心素养是什么,还知道了为什么要培养核心素养,也知道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指明了方向。

学生在导向课堂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的心得体会(实用17篇)篇十二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素质教育提出已经持续了30年的时间。回顾素质教育走过的历程,有几许坚定,也有几许彷徨,而自20xx年起“核心素养”的提出,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敷设了轨道,也将成为素质教育改革一个新的历史节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中提出:“素养是一个人的精神长相,所谓精神长相即一个人外在的表现,包括学识、智慧、道德、态度、品格、思想、精神等,会通过外在言行举止和神态表情表现出来。”

余文森博士认为:一个人受教育的`过程就是塑造自己精神长相、涵咏自己气质风貌的过程。这样看来,语文学科教学的思路就明晰了。无论是课内文本阅读,还是课外名著指导,至少掌握好两个风向标:一是语言的建构和运用,二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和熏陶。

此外,素养还指向一个人的“人格”,即稳定的精神世界;指向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即不需要思考和意志努力而形成的行为方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无须提醒的自觉和不动声色的善良”;指向哲学高度的开放性、生成性的思维方式,不拘泥于固执己见,要兼容并蓄,同时形成独立、个性、新颖的思维和想象力。

一个具备良好素养的人,一定是一个活得有尊严、有意义、有价值、有境界的人。在此基础上,我们的语文课堂将走向何方?我想不该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授,更应当是学生自主能力的开发;不应该是越俎代庖的体验传递,更应当是创设情境下的个性表达。而最终的语文教学效果,不仅表现在一张试卷上,更应当融入学生的言谈举止,才思情致。

学生在导向课堂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的心得体会(实用17篇)篇十三

20xx年11月我参加了广东省杨昌彪名师工作室与湛江市袁燕青名师工作室联合开展学员跟岗研修活动,“核心素养”一词贯穿整个培训的过程,让我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有了一定的认识。为了更深入、更透彻的了解学科教学的核心素养,我专心研读了由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余文森教授撰写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

该书共分为三个篇章,分别从“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个部分对教师进行了专业理论及实际操作上的指导,是一本既注重理论内涵的深度剖析,又注重实践应用的策略介绍的全国中小学教师培训用书。

从书中,我了解到“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2014年3月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

余教授在书中指出:核心素养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我们首先就要弄清楚核心素养的内涵。如果概念不清、理论不明,且战且行,改革必然会迷失方向,走入误区。所以在研读中,我首先弄清了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区别及联系,明晰了核心素养中的核心品质及关键能力的内涵。余教授还告诉我们,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包括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书中第一章第四节“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中提到“核心素养来自于三维目标又高于三维目标”,且指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三维目标中最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目标”,“要体现并聚焦于学科的精神、意义、文化,反应学科之情、之趣、之美、之韵、之神”,与“学科知识”、“学科活动”融为一体,才能逐步形成学科核心素养。且“要在内化,上下功夫,只有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品格,转化为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成为一个精神丰富的人、有品位的人”,这一维度的目标才能实现。

可见,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学科核心素养紧密不可分割,要在把握这一维度的目标,注重巧妙融合与真切落实,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具体到某学科的具有学科特点的素养体系。结合高中物理学科来分析,物理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兴趣,对物理文化内涵的认识,引导学生理解物理的概念和规律,发现物理之美,感悟物理魅力,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兴趣,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的精神和价值观。

通过阅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我初步解决了近期教学工作实践上的一些疑惑,找到了理论指导方向,使我课堂教学得到改进。在今后的教育、教学道路上,我将追随教育改革的脚步,不断学习与探索,不断改革与实践,希冀做好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优质教育,培养学生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

学生在导向课堂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的心得体会(实用17篇)篇十四

这本书讲述了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要求,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案例的分析以及对教师的启发。这本书共五个章节,分别讲述了语文,数学,英语,自然,艺体这些学科的核心素养、概念界定和教学模式。我重点看了本书对英语学科的讲解,本书始终将教学置于核心素养培育的背景下加以考察,以小见大,由具体的学科课堂的教学充分透视出背后的价值取向与教学理念,以体现课程改革新的发展趋势,帮助教师立足具体课堂教学又高于具体操作,从整体的系统层面思考课堂,思考教学,结合自身实际进行迁移与创新。具体感悟如下:

1、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英语学科学习与体验中获得的能够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和品格。2017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颁布,反映了基于课程标准、学科育人的教学探索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因此指向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对于英语而言,阅读在教育活动中更具复杂性和,多样性,不同的阅读文本带来的思考不同,每个人对文本解读的视角和结果是不一样的。阅读对与深度学习起的作用不言而喻。

2、深度阅读要讲究方法和策略。英语核心素养主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文化品格和思维品格,要实现这几个目标,阅读就是比较好的方法。我们从呱呱落地到现在自如交流,受益最多的就是听读说,先听,后读,然后才有输出。本书中提到了“体裁教学法”,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围绕语篇的图示结构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不同体裁的语篇有不同的阅读教学模式,教师在解读语篇文本时,要依据不同语篇的体裁特征确定不同的教学实施步骤。对于记叙文的教授应该遵循以下步骤:

3、深度阅读不应该只发生在课堂。我们一直强调阅读教学,所以在大家的潜意识里,教学就应该发生在学校,在课堂。所以阅读也变成老师,学校的事情。据数据表明,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书籍阅读量为4。66本,与世界阅读大国的数量相差甚远。在儿童阅读方面,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阅读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美国儿童的阅读量是中国儿童的六倍,差距之大令人咋舌。所以,阅读不应该只是教学,应该是教育。这个寒假,我带我的孩子们一起进行了英文原版的老人与海的阅读,方法不太成熟,有许多待改进的地方,但是希望孩子们多多少少都有收获。

学生在导向课堂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的心得体会(实用17篇)篇十五

从目前课堂教学的情况来看,我发现老师们还是停留在教教材上,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教教材”和“用教材”的区别:

首先,教教材和用教材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前者是“书本”思想的体现,后者是“人本”思想的反映。教教材,信奉的是“教材中心论”和“知识本位论”,典型表征是:教材有什么,我们教什么;教材怎么说,我们怎么教;教材有多难,我们教多难……用教材教,却是对“人的本位”的回归,教的内容不囿于教材,而是基于人的发展的需要。

其次,教教材和用教材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材观。前者把教材当成“孤本”,是唯一的,后者把教材看作“范本”,是可选择的;不仅如此,前者还把教材当成“死本”,是封闭的、权威的、固化了的东西,后者则把教材看作“活本”,是开放的、和鲜活生活的相联系的、可以再开发的一种课程资源。

再次,教教材和用教材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学行为。前者典型的行为特征是:把教材当成“东西”,把学生当成“容器”,教师则是“搬运工”,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把教材这个“东西”搬进学生的“容器”里的过程,因而,“灌输”是教学的主打方式。后者则不然,是把教材当成教学的资源,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参与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因而,“自主建构”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再者,教教材和用教材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理论依据。行为主义教育理论是前者的主要依据,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是后者的重要“靠山”。因此,在新课改实践中,教师要真正把“用教材教”落到实处,一项必须要做好的基础性工作,就是要深入学习建构主义等教育理论,牢固树立起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育观、课程观、教材观、知识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只有思想观念转变了,教学行为才能回归正确的教育轨道,如何帮助老师们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

一、看教材——教材既是“范本”也是“学本”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展开课堂对话的桥梁,是教师走进学生生活及其内心世界的桥梁,因而教材是一个“范本”。作为范本,教材内含教学方法的指引,为展开教学提供话题,为教学活动的设计提供方案。

《爱父母,在行动》。

如:10课第一课时《父母默默的爱》首先提供的是一个话题,教材呈现的是一颗爱心树,就是告诉老师们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探究父母及长辈为自己所做的日常事件背后包含的爱,去发现爱、感受爱、诉说爱。在学生通过联系自身生活实际,回忆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事例的过程中,体会父母及长辈对子女及晚辈的爱之深、爱之切、爱之苦。其次还有教学方法的指引,联系自身生活实际去发现日常生活中每一件普普通通的事情。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充实这棵爱心树上。

同时,教材也在引领儿童与教材中人物展开对话,因而教材也是儿童开展自主学习的“学本”。教材呈现的内容是与儿童生活密切相关的,通过儿童可感可思的生活事件,使儿童能够将自己的生活与教材内容建立连接,并通过与教材之间的对话,使儿童更好地反思,建构自己的生活。如10课《父母多爱我》一课,既有通过故事《妈妈喜欢吃鱼头》引导学生探究故事背后藏着的爱,从而激活学生已有经验,唤起学生回忆生活,去搜寻生活中父母及长辈关爱自己的感人故事,发现爱、体会爱;又有一首小诗《妈妈的爱》在歌颂母爱的同时引导学生去关注身边各种各样的爱,理解爱、明白爱;还有《一封爸爸给东东的信》道出了身为父母的良苦用心,引导学生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去反思爱、认识爱、交流爱。这样,儿童在搜寻爱的的过程中,实现了儿童与教材真正的互动。

二、用教材——教材既要“读懂”也要“转化”

道德与法治课跟生活贴得很近,绝对不能照本宣科。教材呈现的范例不再是学生需要记忆的内容,而是便于学生打开思路。尤其是主持人的话,它出现在教材中不同的地方,主要功能是活动导入、拓展和。

总结。

它指明了学习方向和教学目标。杜威曾指出“教师须懂得教材还要懂得学生的需要与能力”“学校里教学方法的基本的错误就在于认为学生的经验是可以由教师来假定的”。

1、理解教材的设计:

教师首先要认真解读教材,理解教材每一课的编写意图、体现的课程标准内容点以及所蕴含的教育思想。理解每个活动后所蕴含的知识点和价值观。如11课《爸爸妈妈在我心中》,是依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中“我的家庭生活”里的第1条“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和第2条“学习料理自己的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关心家庭生活,主动分担家务,有一定的家庭责任感”而编写的。孩子都是爱父母的,都有爱父母的自然情感,但这个年龄的孩子对父母的了解并不深,不清楚怎样去爱父母,也不知道怎样表达对父母的爱。

教材内容有三个学习活动主题:

1、《我们都爱父母》三幅图分别呈现了不同家庭的子女是怎样担心、心疼、思念父母的情境,旨在从生活的具体场景切入,从情感的角度激发学生已有的经历和感受,为教师从本班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提供了某些暗示。

2、《我们了解父母吗?》三幅图提示学生了解父母的途径有询问、观察、实践等,是为了调出学生的已有经验,去了解父母。“孔子名言: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说的是:父母的年龄,做子女的不能不知道。一是因为双亲的年高体健而高兴,再一个是因为双亲岁数大而担心。教育我们要有两种心理:一种是因为天增岁月父母增寿,身体康健,精神健旺,做子女的怎能不高兴呢;另一种是为父母凭添一丝忧虑,因为父母年岁越高,距离人生的终点就越近,儿女与父母相处行孝的时间也就越短了,趁在父母还在世的时候,拿出来我们最大的感情对待父母,不要等到父母离开了才知道去珍惜。是使孩子们从小获得传统文化的启蒙和熏陶,懂得了解父母、关爱父母。“我为父母写档案”这一探究活动,是为了加深对父母的了解,提升对父母的认识。

3、《爱父母,在行动》三篇文字资料,三幅图从四个不同侧面反映出关爱父母要有“心”,关注细节;也要有“行动”,付诸实施;还要有“能力”,力所能及、学习实践;更要有“方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通过以上分析,我将活动主题3作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并逐层深入到2个课时当中。

2、精准化学习目标:

教材里面出现的主人公是样板,与本班学生是不一样的。那么,针对本班学生,要设置什么样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应该是精确的。教师只有结合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才能确定精确、恰当的教学目标,确定本课教学思路,围绕教学目标开发有效的课程资源,设计出学生喜爱的教学活动。

11课第一课时的学习目标:

1、能说出我们关爱父母及长辈的事例。

2、能初步说出我们在今后生活中怎样关爱父母及长辈。11课第二课时的学习目标:

1、能通过调查说出父母及长辈的一些情况。

2、能进一步说出我们在今后生活中怎样关爱父母及长辈。10课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说出父母或长辈关爱我们的事例。

2.通过合作交流,能说出父母或长辈是怎样关爱我们的。3.感受父母或长辈的关爱。

10课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能举例说出父母让你不能理解的行为和做法。

2、通过合作交流,能举例说出当父母的行为和做法你不能理解时,怎么办。

3、初步学会与父母沟通,学会理解。

3、转化好教学内容:

拿到教材以后,老师们要在了解本地区、本学校、本班级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实际需求,对教材内容教学整合、取舍、扩充和改造,从而提升教学的针对性。例如第四单元《家是最温暖的地方》是以家庭为主体的学习,这个年段的孩子知道父母爱他们,但往往忽视父母日常生活细节中的爱,对父母之爱的表达方式,有误解和不能体察的问题,这些都需要老师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去引导,因此10课《父母多爱我》,我们不要被课本当中提供的范例所限制,而是应该和咱们孝义府西街小学的孩子的家庭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孩子们回忆、关注自己的父母日常生活中关爱自己的点点滴滴,说自己的经历,讲自己的故事,颂自己的关爱,在分析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不理解中懂得理解和接纳父母表达爱的方式。

孩子都是爱父母的,可他们对父母的了解并不深,不清楚怎样去爱父母,因此11课《爸爸妈妈在我心中》,我将爱父母分散走在2个课时当中完成,这样,逐层深入,将爱父母的意识、认识、行动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4、设计好活动过程:

好的教学活动设计可以充分体现“以生为本”,可以保证学生主动且有效的参与。所谓“有效”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所设计的教学活动能实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符合儿童品德发展的规律;另一方面是指所设计的教学活动能够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能够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在活动中儿童不仅能获得乐趣,也能获得发展。因此,我们每节课都要积极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提示,在学生充分探究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得出某种价值观。

10课两个课时通过合作探究,孩子们懂得了感恩、理解父母各种不同形式的爱。11课两个课时的合作探究,孩子们懂得了今后应该多了解、体贴父母。因此,开课伊始,我在总结孩子们上节课列举的父母多么爱他们的例子之后,顺势引导孩子们例举生活中他们平时怎样对待父母及长辈的事例来唤起孩子们爱父母的情感。然后将通过例举生活中的例子,分享已有经验,再指导后续行动,让孩子们例举今后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关爱父母。最后布置孩子们课后去了解父母,为下节课进一步落实爱父母做好铺垫。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通过调查说出父母及长辈的一些情况。

2、能进一步说出我们在今后生活中怎样关爱父母及长辈。学习重难点:

目标2学习流程:

一、展示调查,导入新课。

二、根据了解,关爱父母。

三、

运用名言,深化了解。

四、小组合作,交流关爱。

五、总结提升,付诸行动。

学生在导向课堂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的心得体会(实用17篇)篇十六

核心素养最重要的就是核心二字,即精华所子啊,我们都知道,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里很明确地指出了,核心素养的两个重要表现方面: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1、阅读能力在课堂中,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阅读能看懂的内容,老师就坚决不要讲了,自己需要讲的就是学生看不懂你的内容,养成学生自学能力,阅读能力。

3、表达能力。如何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表达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是看学生有没有真正理解,真正想透彻,我的课堂一定要鼓励学生多用自己的话阐述自己的自己的认识和想法,其实,教是最好的学,让学生也来当老师,要想让其他同学明白这个问题,自己就得格外明白了。

学生在导向课堂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的心得体会(实用17篇)篇十七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全球化、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这些变化对人的素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当我看完余文森教授《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时,我对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不断的提升我的思考。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入手,从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内容出发,系统回应了这些问题,并重点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阐述,并提出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大教学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

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五章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重建教学关系和先学后教这两节。因为核心素养的课堂追求有效,而有效教学是为了学而教的,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目前我们学校就是这种模式,重点在教师引导和学生自学。说实话,这种模式真的很考验教师的能力,要提前做好很多准备:制定导学案、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程度的题目、如何引导学生一步步学习等等。我作为一名语文和音乐教师,这种教法对目前的学生群体、课堂教学手段、学生的整体素质等各方面来说喜忧参半,因为这样的教学手法对老师、学生要求太高,需要我们静下心来,一点点进行积累以达到这样的高度。这也是我们目前一直进行教研的方向,我们正在摸索中前进。

相关范文推荐

    酒店前台接待员的培训心得(精选20篇)

    撰写培训心得可以帮助我们将培训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形成系统化的学习成果,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培训心得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研究员近视眼调查报告(优秀20篇)

    调查报告的结果应该是有科学依据的,可以为相关方提供合理的建议和解决方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调查报告成为我们重要的表达方式之一,下面是一些经典的调查报告案例,一

    初中同学聚会的精彩瞬间(优质16篇)

    范文范本是写作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参考范例可以更好地理解写作规范和要求。以下是一些成功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借鉴和启发。三十年前,一群

    小学体育教学工作总结(汇总21篇)

    教学工作总结是对自己在教育事业中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进行总结和归纳的一种方式。以下是一些选自真实教师的教学工作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在写作过程中有所帮助。

    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优秀21篇)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科性质和教学目标。接下来是一些优秀的教学计划案例,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现在新入学的一年级新生都受过系统的

    劳动合同书和工作合同的区别与联系(热门17篇)

    在劳动合同中,用人单位应明确规定劳动者的职责和工作要求,确保劳动者能够按照约定完成工作任务,并为劳动者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保障。下面的劳动合同示例可以帮助你了解

    学生教育阅读心得体会(精选21篇)

    在工作学习中,我们常常需要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有助于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下面是一些写得非常好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写作上的指导和帮助。

    劳动教育课实训心得体会(汇总18篇)

    心得体会不仅是一种内省的过程,更是对过去经验的提炼,让我们能够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下面是一些写心得体会的好例子,希望对大家在写作过程中有所帮助。近年来,随着社

    学期计划管理策略(模板15篇)

    学期计划还可以帮助我们合理安排课外活动和休息时间,保持身心健康的平衡。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学期计划的写作技巧和注意事项,希望能够对大家有用。为了建立一个礼貌班级

    教师的师德之路(精选17篇)

    师德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最后,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教师因为良好的师德而受到赞誉的故事。也许,是小小的我初入学校,望着三尺讲台上和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