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音乐游戏快乐的传递课后反思 快乐的音乐之旅教学反思(通用5篇)

时间:2024-11-24 作者:文轩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音乐游戏快乐的传递课后反思篇一

一、课堂音乐教学中的“音乐”含量过低...音乐课类似文学课,语言文字解说的多,音乐语言、挖掘艺术情感的少。音乐课即唱歌课,仅仅唱会歌曲的多,唱好歌曲、唱得有滋有味的少。音乐课即技能课,枯燥乏味、机械训练的多,兴趣激发、情感抒发的少。

二、课堂音乐教学中的“教师”定位失衡教师做够做足“教”字这篇文章的多,创设良好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体验的少。教师在构思一堂课从开始直到完成教案及教学全过程,经常考虑的是我该怎样做、怎样教,很少考虑学生怎样来学、怎样来体验。一些教案连教师说的每一句话都有了,惟独没有“这时学生该干什么、此时学生会出现什么”。只想课堂45分钟我该怎样安排,却没想到作为“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互动过程”。音乐学习本身是一个复杂多样的变体,,包括听觉、视觉、运动觉全方位的。而这种信息的输入,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积极体验,那“学”的过程、“学”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解决方法:在音乐课起始课上,从下列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

1、通过音乐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

2、明确告诉学生通过初中阶段有关音乐知识的学习,初四毕业后,个别音乐基础好些的学生可报考艺术特长班,为将来深造打基础,让我校优秀艺术学生代表,给她们表演、做示范,学生反响强烈。

3、通过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活跃空气,在紧张的文化课学习之余可调节情绪,有利于其他课的学习。

4、在音乐课堂上培养学生参与和实践能力,针对本校学生音乐基础较弱、有音乐特长班的特点,在使用音乐新教材的同时,想方设法,找资料,给学生补基础,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具体为:

(1)教材程度深,在课堂上安排一定时间观看光碟,对各单元内容作介绍,学生以欣赏为主,达到开拓视野、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

(2)对乐理知识的教学,从基础抓起,每堂课选几节乐谱视唱。让学生学会划拍、打节奏、哼曲调,逐步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虽然大部分同学有困难,但从半个学期教下来,学生的进步还是较快的。

(3)利用多媒体、电视、音响等设备,向学生介绍一些民歌、名曲,作为补充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边听音乐、边哼歌谱,反复练习,学生识谱能力有明显提高。由于强调了“响”(声音响亮)、“准”(唱准音调)、“美”(优美动听)三个字,学生积极响应,从实践看,收效较大。

(4)课内让学生上台演唱,培养他们的参与、实践能力,多参与省市艺术节等活动,学生情绪高涨,使音乐课上得更加生动活跃。

本学期我校使用的是全省统一实施的由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发行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音乐教材。该教材全学期共分5个学习单元,共计新授课时13教时。根据教材内容,依据学生接受能力程度,在使用该教材中,对部分单元内容加以调整,适当进行了增删,全学期实际新授课时10教时。

本学期我担任高二年级9个班音乐教学工作,周课时9节。

三、学期音乐教学反思

总结本学期音乐教学,我坚持贯彻音乐课程的“培养兴趣,发展音乐感受、鉴赏、表现、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学生情感体验,陶冶情操”的总目标,把音乐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具体落实到让学生喜欢音乐、爱上音乐课方面上来,把教学中的过程及方法,作为教学目标来追求,把知识技能融于学生喜爱的各种趣味性实践活动来体现,把培养学生丰富的生活情趣做为教学目标来设置。在教学中,我努力实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音乐兴趣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体发展,注重音乐实践的基本理念,并认真把它们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在教学中,积极思考面对学生教什么、谁来教、对谁教、怎么教,预见目标能否达到和实现,牢固确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学原则。通过每节课的教学不断检查已成的教案,针对课堂教学的进展,学生的需求,及时加以补充、修改、完善。深入挖掘音乐教学资源中的音乐审美要素。将围绕学习材料中的审美要素的体验和表达设计出明确的学习行为渗透在教学目标之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揭示学习内容中审美因素,课堂中的语言美,选择美的音像,动作美,音乐作品处理美等。将这些点滴的美贯串整节课中,使学生对音乐审美的体验和感受得到步步深入。在教学过程中追求以音乐为主体,追求教学环境的美和学习过程的优化,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化,设计适合学生课堂参与音乐学习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如:听,看,唱,舞,表演,创作等,使学生在音乐活动实践中不知不觉中体会到更多的美,在追求美的学习过程中认识和享受美,在表现美的过程中创造美!

我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构思上也积极结合新课标理念,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较好地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如:同时把听音练习、情绪感受等“双基”很巧妙地融入聆听欣赏中,并将其与歌唱、表现和评价几个环节构成有机的整体,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学习、体验,获得对音乐知识的认识与提高,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比较注意渗透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如:学生看指挥唱,看指挥进行创作表现,引导学生把握歌唱的力度与控制气息运用等都做得很好。从教育手段上看课件制作根据教学和学习的需要精心雕琢,体现“无言的教育”和“有声的教育”不同教育功能的并举与统一。我想,如果每位音乐教师都坚持这样设计教学,实施教育,相信音乐鉴赏的学习对高中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必然会与音乐审美素养同步得到提升。

总结上学期的教学我认为自己就现有条件还不够完全满足学生的愿望,需要在今后、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进一步提高诸多能力,以适应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满足学生在学习中的不同希望。从现有的音乐教学资源来看,教材上的内容还不够丰富,有些内容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要完成单元主题目标,还远远达不到要求,需要从各方面加以汲取、补充,而问题是有些急需的课程资源却难以寻觅,“巧妇难为无火米炊”,造成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难以表达,学生难于体验,接受的现象。

因为刚从学生转变为老师有时因各种因素,心理上有时产生的稳定及厌烦情绪,特别是在工作压力大,备课受到阻碍时,情绪易产生波动。这种不良情绪有时严重影响到课堂教学,甚至无意间伤害了学生,我觉得这是值得自己认真反思的问题,做为一名老教师,无疑这是错误的,不该发生的。原则地说,这是职业道德问题,是敬业态度问题,在今后工作中,必须坚决纠正。

回想上学期我感觉自己讲得多,要学生用心聆听的少;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倾其所有,非讲个清清楚楚不可,留给学生去思考、去领悟、用音乐去激发想象的少;用语言表达的多,用情感体验的少。因此,语言多,音乐少,全然没有了音乐中的自我,也没有了“音乐作品是要悟的”这个道理了。这样的结果只会是充耳不闻,学生对音乐作品积累少,对音乐的感悟浅薄,最终导致学生失去了对音乐课的热情。因此我这学期每堂课前都要尽力搜集、准备大量的音像资料,精心备课,多让学生“动”;高中生思想逐渐成熟,具有自己一定的世界观,已具备一定的分析、判别能力,单纯的听觉欣赏也许太“闷”,很难提起兴趣来,于是,我准备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一次实验,让学生“动”起来。在课前设计时,我想突破欣赏课沉闷的模式,在教学方法的模式上设计较多的活动,尽力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拓展参与点、扩大参与度,看看是否能让课堂“活”起来。

我想在下学期的音乐课应该让学生自己感受音乐,激发和提高他们参与音乐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生动的教学内容吸引他们喜欢音乐课!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自觉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与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勤于思考,学会研究,不断地去提高教学水平,成为科研型、反思型的新型教育工作者!

音乐游戏快乐的传递课后反思篇二

《数蛤蟆》是一首四川民歌,《数蛤蟆》是一首四川民歌,它选取了生活中一种常见动物,表现了它们可爱的形象和四川民歌丰富、幽默的表现手法。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体会民歌的特点及四川民歌特有的风格。这节课我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学生平时对蛤蟆的观察,并结合图片、音像等资料来使学生加深对蛤蟆形象、特征的认识,使他们更好的理解歌词,特别是很直观形象地认识蛤蟆在跳水时扑通扑通活泼的样子,使学生很自然的模仿了蛤蟆跳水的可爱动作,为本课增添了不少色彩。在本课中,我请学生对《数蛤蟆》进行了充分的聆听,通过听赏、律动、歌词创编来增强学生对歌曲的感受,使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进行了充分的演唱,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准确地找出了歌曲中相同的乐句和四川民歌的特色。

音乐游戏快乐的传递课后反思篇三

虽说是一种精妙的语言,但却不能脱口而出。因此只能靠乐器,钢琴、小提琴、二胡、筝……个个都是杰出的演说家,他们能将有形的音符化作无形的音乐。钢琴的高雅,小提琴的婉转,二胡的沧桑,筝的'清脆……正是这些美轮美奂的语言才使得莫扎特、贝多芬、巴赫、柴科夫斯基……这些伟大的作曲家动情,泻下一时的灵感,写出这一首首垂青千年的不朽名作。

去年欣赏了一场音乐会,其中一首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给我印象颇深。虽说主题部分已耳熟能详,但结合二、三部分共同演奏又是另一番感受。首段婉转细腻,小提琴的悠扬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绵延悠长,赏心悦目。第二段较第一段坚强有力,择取梁祝中“英台抗婚”这一情节,铿锵有力,表现了英台至死不屈的强烈情感。联系梁祝这一感人爱情故事,品析音乐之隽永,自身会融入整个音乐意境之中,同喜同悲同愤同慨。第三段忧伤悲怆,讲述山伯与英台不受逼迫双双化蝶的故事,感人至深,催人泪下,不禁为他们感到深深惋惜。这是一首长达25分钟的民族交响乐,堪称音乐会之最。但悠长的曲调并没有使人感到厌烦,反而跌宕起伏的音乐使人感到意犹未尽。

音乐的美不仅在于它能给人们情感的享受,它同样赋予许多深刻道理,给人启迪。例如光未然和冼星海共同合作的黄河大合唱,雄壮有力的歌曲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强调我们要向黄河学习伟大坚强的精神;又例如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曲,悲怆的音符让我们感悟到贝多芬耳聋后紧扼住命运的咽喉,顽强的生存下来的精神。告诉我们面对厄运要有坚毅、顽强、执着的精神。因此感悟音乐深层的蕴意能给你一生的启示。

人一生的旅程就是一次音乐之旅,在漫漫的人生路上音乐随时都陪在我们身边,静听你身边的音乐,你就会发现和了解很多,很多……。

音乐游戏快乐的传递课后反思篇四

一、课前设计

(一)主题与主线

整个教学活动,以快乐、音乐、旅程为串联,体现新课程音乐课程的基本主旨。即爱音乐、能表演、会创编,从中培养音乐兴趣,提高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在“快乐的音乐之旅”上。因为有两个考虑:

1、以快乐为主题,此案例是低年级唱游课,不过这班学生即将结束二年级的学习,进入三年级了,根据学生们的认知水平、情感发展、能力已经很大的提高。如采用小动物的主题显然幼稚了点,运用快乐的音乐之旅——我想是个永恒的主题吧。

2、以音乐为主线,将进场律动,练声曲,歌表演,欣赏,音乐游戏,舞蹈等贯穿与整合在“乘上小火车-----到达牧场-----走进大森林”等有趣的场景中。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音乐带给人的快乐,并在充满丰富想象、美好的意境中,轻松、愉快、自由地在美妙的音乐声中,陶醉于一种艺术享受而对课堂教学留下一种美好的回忆。

(二)选材

选择俄国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的交响童话《彼得与狼》,是具有挑战意义的。这个作品是俄国作曲家为普及古典音乐而特意为俄国孩子们量身定做的。一经上演,就得到广泛的赞誉。70多年来更是跨越国界,深受全世界各国人们的喜爱。每年,在世界各地,都有大型音乐专业团体排演不同形式的《彼得与狼》。《彼得与狼》极具代表性,是古典音乐通俗化的佳作。

交响童话《彼得与狼》属于描绘性的音乐。运用了音色和视觉形象的类比关系,成功地运用音色塑造出了生动、具体的音乐形象。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满足学生想象的愿望,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价值观、审美观。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我认为音乐是没有年龄之分的。课程中的教学内容是人为的把音乐作品分成各年级段。在目前音乐教材中,有些音乐作品严重脱离学生的生活、脱离时代的发展需求、脱离音乐本身的真正意义。让学生产生不愿学音乐,不喜欢学音乐的想法。二十多年的.音乐教学经验告诉我,只要选择经典的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的音乐作品,通过耐心深入的引导,才会使学生们真正收益,音乐才会成为学生的真正伙伴。

我在互联网上反复查询过。交响童话《彼得与狼》这个内容:在小学五年级、六年级、七年级课程中有过,在幼儿园的课程中也有。那么,针对我班学生的特点,这么大型的音乐作品是否会被学生们接受呢?为此,我寻找到以下几个理由:1)在一、二年级里,学生们已经听过好几首世界名曲。如:《在钟表店里》、《四小天鹅舞》、《口哨与小狗》等,这个音乐是交响童话,具有一定的角色、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很适合公开课的进行。2)这班学生马上要进入三年级了,将要开始学习乐器,而通过世界著名的音乐作品了解有关的乐器,是再适合不过的了。

(三)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我向来比较重视让学生通过现代化的

手段进行音乐的学习。也曾经多次将计算机带入课堂,让学生通过有趣、新奇的音乐游戏,寓教于乐,在欢声笑语中得到美的启示。

这次上课,由于是以欣赏为主的,所以,运用多媒体教学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在《音乐课程标准》小学阶段(一至二年级)内容与要求中基础型课程部分的活动建议中写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配合歌(乐)曲收集可视的音乐音响,让学生在视听结合的方式下了解音乐。”

感谢学校“现代教育服务中心”的成立,这次公开课是我几年来学习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与教学结合的最佳课堂。服务中心为我的教学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四)采用综合艺术活动

综合艺术教育新课程的一个亮点,运用综合性、开放性、探索性的艺术教育,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音乐游戏快乐的传递课后反思篇五

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音乐创造因其强烈而清晰的个性特征而充满魅力。教师要从学生喜爱的活动中寻找突破口,主动地、创造地处理教材,寓教于游戏之中,让学生在自主、自发的气氛中感悟和理解音乐进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

在欣赏《泥娃娃》一课中,从玩下功夫,让孩子把自己带来的橡皮泥辨别他们的颜色,然后想想看橡皮泥的玩法,除了用动词"捏"还可以用什么?充分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令我惊奇的是他们开始摔泥,锤泥,切泥,揉泥……答案多得你都反应不过来,泥的可变性与柔软性被挖掘的淋漓尽致,用他们的一句话说:"要玩谁不会!"见到孩子们很快就进入状态,我就出示了×-××××××××××××节奏,看看谁编的动词好,节奏新的没人比,我绘声绘色,边撮边说,先来做个示范:"撮撮撮撮成一个大香肠-"很快孩子就明白什么意思了,就有人踊跃举手:"团团团团成一个乒乓球",接着就有"挤,压、锤、摔"……节奏也组合了好几种不同的,从个别同学到全班同学都潜移默化的进行着音乐节奏练习,气氛十分活跃。

接着欣赏《泥娃娃》,因为早已耳熟能详,很快就会哼唱,加上刚才创作出的十几条节奏,为歌曲拍手伴奏,孩子们惊奇的发现自己是优秀的,找到了许多乐趣,他们的`创造意识开始萌生,当全体同学都喜欢用你想出的节奏拍手时,是不是特有成就感。放着音乐,利用起身边的小物体,如笔等,又快又好的做出各种形态的泥娃娃,不一定要像,可形态却要多,两边歌曲结束后,大家互相欣赏,有的是"s"型,有的是"t"型……简单、滑稽、可爱,最后,让孩子们边唱歌边摇头,把自己当作泥娃娃,8拍后定成一个泥娃娃的造型,感受音乐,表现好的同学还可以8拍离开位子走动后,定住,加入舞蹈造型的练习,更是笑料百出,可今天你是"丑小鸭",明天就一定会变成"白天鹅"。让每个孩子都动起来,孩子们在音乐中陶醉、创作才是最可贵的。

教师从学生的创作、演唱、表演、实践活动中,发现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使音乐学习形成良性的循环。音乐是美的,游戏是快乐的,让孩子们在美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创造更美的音乐奇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