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分式方程应用题教学反思篇一
一、主题背景: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国家统一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实现教材的多样化。因此作为教师应努力实现从教材使用者向教材开发者、研究者角色的转变,联系生活,整合教材,汇集众家之长,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情境,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自信心。
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其中的媒介是课堂。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的主阵地,理应成为学生学习世界中的亲密朋友,它给学生带来的理应是一种充满感性思考和理性探索的智慧体验,一种才识展示与情趣激发交织而成的成功体验。作为教师应为之而不懈努力,真正使学生感到宽松、坦然、自由、愉悦,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和强制,让他们自由自主地思考、探究,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大胆果断而自主地决策和实践,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和发展。本文就三年级《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第一课时的教学,以新课标为理念,作了实践尝试,现把教学过程与反思写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不足之处,恳请指教。
二、教学实践:
教材版本:浙江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课本数学第五册第23~24页《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
教材分析: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的加减一步计算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时学习的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是由“求总数”和“求剩余”两个一步计算应用题合并而成的。教材是由两道有联系的一步计算应用题过渡到例题。教学关键是让学生找出先算什么,即中间问题。
学生分析:
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分析“求总数”和“求剩余”一步计算简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乐于探究、善于合作,对于自己熟悉的事物比较感兴趣,而对于纯粹的应用题教学有些反感,不太乐意为了解题而解题,喜欢尝试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生活。因此将应用题与别的活动课程进行整合,联系生活显得很有必要。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使学生初步掌握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征、解题思路和方法。能正确地分步列式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就在身边。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合作交流的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复习铺垫:
师:放假的第一天,妈妈对小红有点不放心,就先考考小红:妈妈给你35元钱,你去买18元猪肉回来,要找回多少啊小朋友,你能算出来了吗(课件出示题目)
小组讨论:如果妈妈给你35元你准备买什么需付多少钱能找回多少钱
妈妈又问:妈妈给你35元钱,你自己的储蓄罐里有28元,你能算出什么
生1:我一共就有63元了。
生2:妈妈给的比我多7元。
生3:相差7元钱。
师给予肯定!并教育节约用钱、不乱花钱。
小小组讨论:小朋友的储蓄罐里有多少钱如果妈妈给你35元,你能算出什么
三、提供材料,研讨新课:
1、新课教学
师:小红也全部答对了,妈妈放心的说:“那就让你当一回小主人吧”。
小红准备了3个计划,是什么呢
出示第一个计划:买菜。
小红带着妈妈给的35元钱和自己的28元钱去买菜,买菜共用去18元,找回多少钱
师你会算吗
小组讨论,反馈。(师板书学生汇报结果)
生1:我先算一共带出了:35+28=63(元),用了18元,找回了:63-18=45(元)
生2:我不是那样想的。我用自己的28元买菜,找回:28-18=10(元)再加上妈妈给的45元,就是:10+35=45(元)。
生3:我用妈妈给的钱买菜再加自己的钱:35-18=17(元)、17+28=45(元)。
小朋友说得都很对,有些想法老师也没想到,你们比老师更能干呀!
2.巩固练习:
出示计划二:请同学到家作客。
小组合作讨论,看看哪组小朋友想出的方法最多
汇报结果。
如果是你,怎样安排打扫卫生(渗透第二、三课时的教学内容)
3.发展练习:
出示计划三:和同学一起学数学。
师:
扫完地后,小红与同学一起复习数学知识,这时妈妈拿来了一些水果给他们吃,并说道:“这里有4个平果、10根香蕉和2个梨,我就来考考你们:用4、10、2这三个数来编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你们会吗”这下可难倒了几位小朋友了。
先小组讨论交流,再汇报。
四、课堂总结
师:小红出色的作了回当家的小主人,解决的生活中许多的数学问题,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多观察,勤动脑,相信任何难题我们都不怕!我希望同学们也能做个学习的小主人,生活的小主人。
三、教学反思:
1、联系现实,创设情境,注重融合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要“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素材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这里的现实应该是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因此学生素材应尽量来源于生活,在其中又应当具有一定的数学价值。对于三年级同学来说,学生的“现实”或许更多地意味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接触到的事与物。
2、在开放中合作,在交流中收获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而小组学习是合作交流的重要形式,学生在开放的`小组群体中,可以自由自在地交谈,无拘无束地讨论,独立思考,相互学习。在讨论与交流中,思维呈开放的态势,不同见解,不同观点相互碰撞,相互引发,相互点燃,从而实现个人与他人,小组与全班的全程对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的交流从始而终,成为了学习的一种主要手段。
3、重组整合例题,对教材“再开发”
在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之间,仿佛是一片不确定的开阔地,它要求教师从一个单纯的教材“组织者、执行者”转变为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鼓励教师尽情释放智慧的源泉,在教材与标准之间驰骋创造力。因此我们在设计时根据教学的需要,重组、整合了例题,对教材进行了“再开发”。把生活中鲜活的、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引进数学的“大课堂”,把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一个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和“小红”一起“买菜”、“邀请同学作客”、“打扫卫生”、“课外学习”,在完成计划中自然无痕地用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
分式方程应用题教学反思篇二
例2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
使用范围: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解决问题》p5页例2
作者:郭晓燕
单位:浙江省临海小学
撰稿时间: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价值。
2。学会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并了解小括号的作用。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体验到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乐趣,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学习重点:
学会根据已有素材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学习难点:
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知道小侦探柯南吗柯南机智勇敢,破解了很多复杂的案子。柯南为
什么那么厉害呢他每当案件发生之后,总是仔细收集线索,开动脑筋,理清线索之间的关系,一步步分析推理,最后找出狡猾的凶手。今天,我们将要去数学世界里寻找一些使用隐身法的狡猾的家伙,只有像柯南一样聪明机智的人才能将它捉住,你们愿意迎接这个挑战吗让我们看看,谁是最厉害的数学小侦探。
设计意图:运用学生感兴趣的小侦探柯南的故事引入,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有利于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
二、新课教学
教学例2:出示书本第5页的主题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在这里,你们知道了哪些信息
(先自己想想,然后和同桌互相说说。)
1.选择两条已知数学信息,发现隐含数量:我一共做了54个面包,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
师:通过这两条信息,你能知道什么
生:我知道第一队买了后,还剩下54—8=46(个)。
师:有不同意见吗哦,同学们真厉害,通过“一共做了54个面包,第一队小
朋友买了8个”这两条数学信息,我们推算出第一队买了后,还剩下46个面包。这个数量很狡猾,它使用隐身法把自己隐藏起来,这样的数量我们可以把它叫“隐含数量”。
师:小朋友们还能发现隐含数量吗
学生略一思索,很多小手高高举起。
预设: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第二队小朋友买了22个,根据这两条数学信息,
可以推算出两队小朋友共买了30个。
师小结:看来,我们班的同学们都有一双敏锐的眼睛,都有一个善于思考,分析
的头脑。不愧是数学小侦探。但接下来的案子会更加复杂,你们敢挑战吗
2。根据三条已知数学信息,发现隐含数量:我一共做了54个面包,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第二队小朋友买了22个。
师:请大家独立思考,有困难的课同桌讨论,你能发现什么隐含数量
生:同样,通过“一共做了54个面包,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这两条数学信
息,我们推算出第一队买了后,还剩下54—8=46(个)。(让学生复述54、8、46分别指什么)
生:我知道两队买了以后还剩24个面包,用第一队买了后还剩下46个,第二队
小朋友买了22个,推算出来的。
师:你是把第一次推算出的46个当作新的信息,结合第二队小朋友买了22个,
求出还剩24个面包。同学们能听明白吗
生:我还有不同意见。我是通过“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第二队小朋友买了
22个”这两条数学信息,推算出两队小朋友共买了8—22=30个。然后把共买的30个面包当作新的信息,结合一共做了54个面包,求出还剩下24个。设计意图:发现、收集、整理信息的是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数学信息转化、抽象成为纯数学信息,在整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有关的数学信息进行筛选组合,渗透分类的数学信息。
3。呈现两种分步算式。(板书)
(1)54—8=46(个)(2)8+22=30(个)
46—22=24(个)54-30=24(个)
要求全体学生说说每步算式的意义。
师:这两种算式的做法不一样,但最后求的都是
生(齐答):还剩多少个
课件出示问题。
4。这两种方法能列成综合算式吗
(1)生轻而易举的完成第一种。54—8—22=24(个)。
(2)那第二种呢,又该怎样列式同学互相讨论一下:如果写成一个算式,应该怎样列式
师:在把22+8=30和54—30=24写成一个算式时你们遇到了什么困难生:要先算22+8,但是又要把22+8写在54—的后面。
师:你有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困难吗
四人小组讨论、汇报。
生6:我的方法是在22+8的前面和后面加一个小括号,表示要先算22+8。列式
为:54—(22+8)=24(个)。
师:你从哪里知道要加小括号的
生:我从书上看到的。
师:你真会学习,你是学习的小主人。(出示课件5小精灵的话。)师介绍小括号(点击课件6)。
“()”的自述:
设计意图:通过对方法的交流和提炼,进一步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认识小括号,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5。读算式。
学生试读,老师范读,个别读,同桌互读(54减8加22的和)。
师:小朋友真聪明,学会了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
在这些方法中,有的用连减的方法(从总数里面先去掉一部分,再去掉一部分),有的是用先加后减的方法(先把要去掉的两部分合起来,再用总数去减这两个数的和)。
板书:连减,先加后减。
6。对比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
7。在这两种解法中,你们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呢
设计意图:学会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教学的重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提炼和提升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培养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师:森林里的小动物啊,听到小侦探柯南说你们很厉害,它们就想出几道题考考
你们,你们愿意继续接受挑战吗
三、联系实际,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出示练习一的第2题(改编成连线题):(喜羊羊的问题,见课件。)
(1)指名说图意。
(2)连线。
(3)全班交流。
2.完成练习一的3(用两种方法计算)。(出示课件)
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强调小括号的使用。
3.对比练习:(只列式不计算)
(1)一本故事书共58页,老师第一天看了20页,第二天看了19页,还有多少页没看(请用2种方法解答)
学生独立完成后,校对。
对比两题的异同,发现相同的条件,不同的问题计算方法截然不同。
4.学生找生活中用连减计算解决的数学问题。
(1)学生独立思考。
(2)请个别学生先在班级交流。
(3)然后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学生有所评价)。
5.完成练习一第5题先让学生仔细看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归纳小结
1。师:请同学们说一说,在今天这节课中你有哪些收获
生1:我学会了把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算式。
生2:我学会了如果算式在后面,但是要先算,可以用小括号。
生3:我学会了有小括号表示有先算。
生4:我学会了用我们的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师:请同学们做一名有心人,用课本学习的知识去解决我们身边、生活中的实
际问题。
五、作业
练习一第4题。教学反思: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出现需要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意识,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化、小括号的正确使用以及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教学难点是使学生明确小括号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因此,本节课我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提问,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式方程应用题教学反思篇三
列方程解应用题七年级一年就遇到了三次,一元一次的,二元一次的,还有这次的分式的,步骤基本上一样,审、设、列、解、验、答。
问题还是出现在审题上,其实方法也类似,找已知的未知的量,找描述等量关系的语句,可以列表分析,还可以直接将文字转化为数学式子,我经常在启发时说,某某同学刚才回答时为什么能很快找到等量关系呢,是因为他知道要关注那些重要的东西,比如数据,比如题中出现的量,等等,就想语文阅读时弄清楚时间,人物,事情一样。
于是在课堂上例题的分析,我总是把大量的时间放在启发学生理解题意上,老实说就算是语文的课外阅读,学生多读几遍也总读点味道出来了,可对于数学问题,有些学生读了一遍题目愣是一点感觉没有,对数字稍微敏感一点的也能找到相应的量吧,但就是这些,让学生最头疼的,最郁闷,想得抓狂了还是找不到等量关系。
还是多留给学生点思考的空间吧。其实大多数的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还是能对问题的'理解深刻一点的,题目做的多了,总会产生一些感觉,套用一句老话,质变是量变的积累,量变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发生质变,希望我和学生们的努力能让质变早日到来。
分式方程应用题教学反思篇四
教学内容:
教材第94页例1、“练一练”练习二十—第1—4题数学教案-列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学会用方程解答数量关系稍复杂的求两个数的(和倍、差倍)应用题能正确说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学会用检验答案是否符合已知条件来检验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和检验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果园里有梨树42棵桃树的棵数是梨树的3倍梨树和桃树一共有多少棵(板演)
3、出示线段图:梨树:
如果梨树的棵树用x表示桃树的棵数怎样表示
4、出示条件:母鸡的只数是公鸡的5倍
根据这个条件你可以知道什么如果公鸡的只数用x表示那么母鸡的只数可以怎样来表示
7、导入:在四年级时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应用题谁来说一说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怎样的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出示课题)
二、教学新课
(1)齐读
(3)“梨树和桃树各有多少棵”意思
这道题要求的数量有两个你认为用什么方法做比较简便
(4)下面我们就以小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这道题用方程来做学生讨论
(5)交流
(6)通过讨论和同学们的交流你们会解这道题了请做在自己的作业本上
2、教学想一想
集体订正提问:设未知数时你是怎样想的你是根据什么来列方程的
3、请同学们比较这两道题在解答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什么会不同因此你认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4、小结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校对:你是根据个条件说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的
2、只列式不计算一个自然保护区天鹅的只数是丹顶鹤的2.2倍
(1)已知天鹅和丹顶鹤一共有96只天鹅和丹顶鹤各有多少只
(2)已知天鹅的只数比丹顶鹤多36只天鹅和丹顶鹤各有多少只
3、选择正确的解法
明明家鸡的只数是鸭的3倍鸡和鸭一共56只鸡和鸭各有多少只
(1)解:设鸡和鸭各有x只x+3x=56
商店里苹果的重量是梨的3.6倍苹果比梨多26千克苹果和梨各有多少千克
(1)解:设梨有x千克苹果有3.6x千克3.6xx=26
(2)解:设梨有x千克苹果有3.6x千克3.6x+x=26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感觉到今天学的应用题有什么特点那你有些收获呢还有什么疑问
五、作业:
练习二十一/2—5
《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分式方程应用题教学反思篇五
这次的连片教研我教学的内容是《整理和复习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下面我谈谈我们教研组在设计这节课的思路以及教学后的一些反思。
因为复习课中没有现成的例题,所以本节课要自己选择和组织教学材料,因此我们设计让学生说说苹果,梨,2个和三分之一的关系,从中提取需要的数学问题进行复习,并且根据关系句由学生自己编题,编出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分之几或少几分之几的应用题,以及较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这样本来很枯燥的分数应用题的复习题材变得生活化,使学习材料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在整节课教学中都围绕苹果,梨和三分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从这已知信息中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不断的变化数学问题,解决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变化已知和问题,编成不同的应用题,从而沟通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较好地照顾了学生的个别差异,让他们在自己选择信息、编题目的过程中进一步地把握了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也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在本节课中,学生编出的每道应用题我都设计了线段图,让学生不仅通过分析题意理解应用题,如果孩子掌握不好的问题我出示线段图让孩子借助线段图理解题意,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保护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
在于老师的评课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于老师的那种一切从孩子出发,教学为孩子服务的精神,反思我的这节课我感觉自己的课堂没有真正从孩子考虑,本节课的设计更多的是为了整节课的流畅性,没有从根本想到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情况,基于这些我又进行了这节课的重建,相信有了这节课的经验,有了于老师一对一的现场点评,今后我的课堂会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
分式方程应用题教学反思篇六
首先课的开始,通过“公园游玩”的话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数学的问题与生活实际更加贴近,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对本课堂充满了兴趣。然后小组讨论在主题图中能发现什么并在组内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方法。
然后让把学生把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1)22+13=35(人)(2)22—6=16(人)
35—6=29(人)16+13=29(人)
观察比较两种方法的联系,先独立回答,有困难的可以在小组内互相解决,因为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深处独立自己解决问题,教师起引领作用。本节课中尤其在这个环节中小组合作比较合适,而且效果也很好,学生评价的内容也比较丰富,与此同时也进行自己独立思考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分式方程应用题教学反思篇七
本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分式方程应用题,教学重点是要学生们建立分式方程应用题的思维模型,会根据题中的条件找出等量关系,同时列出分式方程,并解答。我主要借助导学案,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合作完成本节课的内容,同时教师进一步规范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和思路。本节课不足之处如下:
一、学生们对于检验的过程总是容易丢失,说明还是对检验这个必要的步骤理解的不是很深刻,所以会出现易遗忘的现象,也暴露了我在教学时强调的力度还是不够,以后应着重强调。
二、对于等量关系的寻找,很多学生有困难,尤其是对题中条件比较多,或是等量关系比较隐含的应用题,如何准确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是教学中的难点,我主要借助关键数字来降低这一难度,我觉得这是应用题教学的重中之重。
三、学生们还很习惯于用整式方程的思考方式来分析应用题,总是很难以直接建立分式方程的模型,难以直接接受新的事物,所以在教学时要多引导学生对这种模型的认识,让他们明白建立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模型对今后解这类应用题有很大的帮助。
姚丽 数学组
分式方程应用题教学反思篇八
教学目的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采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应用题.
2.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准确的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及发现生活中的等量关系。
3.培养学生的分析以及综合能力.能够从不同角度解决同一个问题.
4.通过调查数据和利用数据,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准确的找出等量关系.
教学准备
调查表的各项内容,学生需提前一天认真调查,填写。
教学过程:
二、沟通整理,复习。
1、理一理,复习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及关键。
(1)让我用应用题的方式告诉你们:班长林端13岁,体育委员江莹莹14岁,他们岁数之和是陈老师的,陈老师今年多少岁?(板书)
(2)你能用方程方法解答这一题吗?(反馈)今天,我们将通过了解陈老师,一起交朋友的办法来复习列方程解应用题。(板书课题:总复习:列方程解应用题)
(3)过渡:结合解的过程,回忆一下,列方程解应用题有哪几个步骤,并写在笔记中。
(4)反馈:谁来说说?(师简单板书各步。)哪一步是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划出第二步)
(5)过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数量间相等关系,等量关系找到了,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陈老师有多个找等量关系的绝招,这些绝招就隐藏在陈老师的“自我介绍”中。
2、了解找等量关系的途径,优选方程方法。
(1)找等量关系,并写出来。
“自我介绍”
副班长体重35千克,比陈老师体重的多5千克,陈老师体重多少千克?
陈老师家门口有一长方形的鱼塘,周长24米,长7米,那宽多少米?
(2)生逐题回答等量关系,师生共同小结:找等量关系可以根据什么去找?(根据关键句或重点词句找等量关系;按照事理以及根据事情发展感变化的情况找等量关系;利用常见的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找等量关系。)
板书:1,关键字词。“比”“是”“多”“少”
2,事情发展。
3,计算公式。
4,常见的数量关系。
(3)学生利用调查表举例说等量关系。
(4)利用等量关系解答各题。(提醒学生注意第四题的要求)---想想用方程解容易还是算术解容易,拣容易的方法做。
(5)生独立回答各题。
(6)比较等量关系中的未知数位置,自主发现最后一题的未知数单独在等号的另一端,所以用算术解容易,而其余各题的未知数与已知数混在一起,用方程解较容易。
(7)第一题你还可以列出什么方程?等量关系是什么?
(8)你认为哪种方程最容易想?(小结:对了,一道题可以列出多种方程,我们要选择最容易想的方程。)
(9)过渡:其实,找到等量关系后,这些应用题都可以用算术方法解,比如就第一题算术方法怎样解?谁会分析?(领会等量关系中未知数与已知数混在一起的,通过进一步分析后,也可找到算术解,即逆向思考,较困难,看来,遇到需逆向思考的问题时,用方程解比用算术方法解更容易想一些)
3、比较用方程解和用算术方法解的不同及其本质。
(1)先观察这一题的.方程解法和算术方法解法,然后回忆一下,再四人小组讨论并合作填写下表:
应用题方程解法与算术解法异同点
方程解法
算术解法
相同点
都要找准
不
同
点
1未知数
未知数
2根据_______,直接列出
对______进行再分析,列出
4、小结过渡:
(1)小结:今天复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三、练习拓展:
1、拓展、开放性练习
(3)同学们已经搜集了很多自己的数据,要求同学们也得学着老师,用应用题的方式介绍自己。
(4)请每组选择本组的数据编一道应用题,要力争让同学们选自已的题目去做,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具体请看要求。
1、每前后4人一小组,由小组组长负责;
2、要充分发挥本组集体的力量,合作完成;
3、看看哪一小组的题目具有现实性、挑战性、新颖性,完成速度快。
(1)小组合作完成后,小组互评,订正,展示,适当评讲。
(2)四种情况分别请同学汇报。随机评讲。
2、了解学校和社会,应用性、提高性练习:
找等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