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河与青草教学反思与评价(大全5篇)

时间:2024-11-24 作者:GZ才子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河与青草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一

《小河与青草》是一年级上册的最后一篇课文,这是一则寓言,在小河与青草的对话中,我们知道它们相互进行着欣赏,又相互进行着感谢,从中可以感知自然界万物相互依存的道理,同时领悟到做人要谦虚谨慎,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简单的话语间传递着和谐、美好的情感,可以让孩子们受到很好的熏陶。下面我就说说这堂课的设计理念及关于体验教学的浅薄思考。

体验式阅读教学是从语文阅读教学自身的特点出发,强调学生在阅读下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认为阅读活动的本质就是引导学生的主体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体验中创造,在体验中提高语文索养,进而达到建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的目的。结合我校的省陶研课题,我从体验式教学策略研究的角度出发,设计了课堂教学流程,带领学生走进小河与青草的世界,时而成为小河,时而成为青草,通过设置情景、实验再现,唤起学生的经验、体验,而种种体验又转化为学生的情感,在一遍遍朗读中不断升华、内化。

为了让朗读更有层级性,我引导学生先达意,后表情,先读出语言的意思,再读出对话要表达的情感。在教学之初,我就告诉学生一个小秘诀:读故事的时候,小朋友可以把自己当作是故事中的人物,读小草说的话时,你就把自己当成——小草,读小河说的话时,你可以把自己当成——小河。这样读故事,会感觉特别有趣,还容易把故事读懂。这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角色置换来走进文本,不仅要理解语言意思,更要体会内心情感,实现“生—本”对话。比如,在第一次对话中,小草说小河的水真清啊,一眼能看到底。这里首先要让孩子理解河水清的程度,让学生做做小草,想想能看到些什么,调动学生的经验储备,知道河水确确实实清啊,清到一眼能看到底。接着我又问,河水这么清,这是小河的优点。小草在说小河的优点,这就叫做……学生会说“夸奖”,我就顺水推舟请小草来夸夸小河吧。运用角色置换,孩子不知不觉已经走进课文,把自己当做小草,体验了河水的清澈,懂得了字面意思,加之夸奖是每个孩子都有的经历,要朗读出夸奖的感觉,读好这句话要表达的情感,也不是很困难。

作为对话的读书,不应该将文本纯粹看成是一种定格的甚至是僵化的东西,而应该将它们看成动态的、有灵性的东西;阅读它们时,应该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的经验储备,灵活地、多角度地体验其中动态的、有灵性的东西,与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心灵交会、情感交流,让书真正“活”起来。

在语文教育看来,文本形式的教科书固然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但仅仅局限于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这不仅因为文本是符合性的、比较理性化的,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感性生活、认知水平或人生经验的“短缺”,造成沟通的困难。由此可见,创设情境是让学生体验真切的基本手段。特别是针对我们一年级的孩子,他们还处在感性思维占主导地位的阶段,想象能力丰富,只要有吸引他们的情景设置,他们是很容易走进情景,并迸发出学习积极性。

整堂课中,我运用了多媒体设备,呈现给学生图片和音频,创造了一个多元而贴切的情景。课文插图的反复利用,认识了弯弯的小河、河岸的泥土、青青的小草、柔嫩的草芽,尽力把课堂装点成课文中的童话世界。但我也不局限学生的想象力。在试课的时候,我曾把一张河水的照片呈现在ppt上,河底的石头清晰可见,可让学生想象河底会有什么的时候,学生除了石头就什么也回答不出了。看来体验性课堂还应该培养学生调动过往经历的能力。在引导朗读中,我也不忘创设情景,“哪株小草来夸夸小河呢?”“小草,你长得碧绿碧绿是谁的功劳啊?你有什么话要对小河说?哪株小草想来谢谢小河的?”每每朗读,学生的情绪总是比较高,参与意识也比较强,仿佛积累的经验和情感不得不外露。学生在朗读它们时,直接感受作品中的生活气息,辨别语言的感情色彩,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感受人物的心情,进而走进作品。

精心创设的情景,总能吸引孩子的好奇心,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引起学生的想象,从而得到感受和体验,使学生自己与自己的生活积累间的对话交流,激起了心中的共鸣,情景更为交流提供了平台。

互动使每个人都可以从同伴那里获得信息和启示,使同伴之间的知识和经验共享,进而丰富学生个体的情感和认识。互动体验的内容是特别针对课文内容而设置的,可能是之前学生没有体验过的,或不曾注意过的。

教参上有一个内容,需要理解小草为小河的清澈而付出的努力,由此来更加深刻地体验小河对青草的感谢,但学生并不能理解小草长期坚持“紧紧抱住”所花费的力气。为此,课前我带领学生来到一棵大树边进行体验,请一位学生紧紧抱住一棵大树,学生细细的胳膊和大树粗壮的树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反复强调要抱得紧紧的,手臂、身体和大树间不能有空隙,体验的学生累得直叫唤,傍边的同学更是看在眼中。之后,我让全班的同学都体验一次“紧紧抱住”,学生间边讨论起要“紧紧抱住”一样东西可不是件容易事。这为课堂上理解“小草就是用这样细小的像头发丝这样的根须紧紧地抱住泥土,那它该花多大的力气呀!”而做好准备,更为表达出小河对小草的真诚感谢做好铺垫。

在教学第5自然段的时候,我让学生化身为小草,体验一次青草从种子到发芽到长大的过程,其间,多媒体播放的流水的声音就像小河在自己脚边流淌,这种感受真切而新奇,而我则用“小草要发芽了,赶快喝水吧!(作咕咚、咕咚喝水状)。小草,你想得高些吗?赶快喝水吧!小草,水里有很多营养,赶快喝水!你想比别的小草长得绿吗?赶快喝水!小草快长吧!”来一次一次地让学生体验小草在喝水。有了这样真实的体验,学生一下就明白,小草的生长离不开水分,而小河就在小草旁边,你想喝——就喝,想喝多少——就喝多少,小河给的水分够用而且用不完,这就叫做充足的水分。

为了让孩子明白课文中的故事其实也时常发生在我们身边,更本着学以致用、学用相长的想法,课堂教学最后我还加入了一个联系学习生活实际实践体验的环节,让学生学着小河与青草对话的样子,来夸夸同学的优点,或就同学的帮助进行感谢。在这样的互动中,学生尝试着将新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我想体验式课堂的魅力,它来源于生活实践,目的是指导大家更好地生活。

小河与青草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二

本课是一则寓言,讲的是小河与青草的对话,从中感知世界万物相互依存的道理,知道做人要谦虚,学会感激别人的帮助。

因此,我设计环节是分两次对话内容学习。第一次对话是小河感谢小草,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朗读,然后让读小草的小朋友说说能看到小河底下都有些什么,从而突出小河的清澈见底。再利用做动作知道读好“紧紧抱住”。在指导理解“浑浊”一词时,演示了在装有清水的杯子中放入泥土,清水变浑浊了,中间训练说话:小河变浑浊了会怎样?让学生明白如果没有小草的帮助,河水就会变浑浊,指导读好小河感谢小草的话。第二次对话是小草感谢小河,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自由读一读,出示“碧绿的小草”和“碧绿碧绿的小草”体会后一种小草更惹人喜爱。知道读好小河的话。再问,小草长这么绿要感谢谁呀?知道读好小草的话。

《小河与青草》教学反思

《小河与青草》一课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小河与青草的一段对话,从中可以感知自然界万物相互依存的道理,同时领悟到做人要谦虚谨慎,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

情感目标和认知目标是统一的,因此,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是一致的。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小河为什么要感谢小草?”、“小草为什么要感谢小河?”我采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亲身感受“小草怎么就能抱住泥土”,“浑浊的泥水是什么样子的”,“干枯的小草是什么样子的”,了解知识的同时,体会小河与小草相互依存的关系,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读中,学生通过读书,了解在生活中是要互相帮助。

《小河与青草》教学反思

《小河与青草》一课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小河与青草的一段对话,从中可以感知自然界万物相互依存的道理,同时领悟到做人要谦虚谨慎,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教学时,我注重以读为本,读为主线,在读中积累,读中感悟。我采用了多读的方式,有自由读、个别读、齐读、分角色朗读、表演读等方式,让学生读得轻松,读得有趣。逐段教学注重反复诵读,深入感知文章的内在美。如:小草对小河说:“你的水真清啊,一眼能看到底。”指导学生个性化的朗读,强调“看到底”说明水清澈见底,强调“一眼”说明一下子能看到底,水真够清的。让学生爱怎么读就怎么读,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在教学小草和小河的对话时,采用分角色朗读、加上动作表演读,大大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掀起了一个个朗读的高潮。正因为采取了这么多层次清晰、目标明确的读,学生才可能在读中一步步感悟课文要表达的情感和寓意,在读中积累。

小草青青 亲近童心——执教《小河与青草》教学反思

教育是“慢”的艺术,再好的东西要在适宜的时机给孩子。这让我想到了自己每天与学生经历的一个个语文课堂,在那里我是否慢慢地把一些好的东西给了学生呢?特级教师王爱华老师提炼的“三味课堂”的理念给了我很多有益的启示,她指出:语文课堂应该是融“语文味”“儿童味”“家常味”为一体的课堂,教师要全面地理解、把握语文课程的面貌,夯实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全面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在这“三味”核心应该“儿童味”,应该通过儿童把三个味串联起来。所以,我希望在自己的语文课上能为儿童的语文学习营造一个有力的磁场,能有更多的孩子释放灵性,生成智慧。

这学期我给了自己一个挑战,选择了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的最后一篇课文《小河与青草》作为本学期的教研课,向全市小学校长、教导主任开放。开课时,借班上课,面对的学生是刚入学三个月的一年级小朋友,而自己也多年未教低年级,实践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所幸,总是有热心的同行默默支持,为我指点迷津的同时,更有真诚的鼓励,所以,几易其稿,从中得到了很多收获。就结合课堂教学中的几个片段,谈谈自己的体会吧。

一、趣味盎然  唤醒童心——创设适合儿童的情感场

“儿童是天生的情感王子”。在语文课上创设一个有利于充分调动孩子积极性学习情感的情感场,引导学生以高涨的情绪投入到语文学习和实践中去,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构建轻负高质的语文课非常有帮助。

上课伊始,我设计了一个“复习导入”的环节:要求学生默写“小河”“青草”这两个新词。起初的设计很直接。

师:小朋友们,昨天我们学习了《小河与青草》这篇课文,认识了很多生字宝宝,今天我们再复习一下。

生:听写“小河”“青草”这两个词语。

师:板书、纠错

生:读课题

这样的开场白,并没有什么错,但师生营造不出一个很好的氛围,缺少情感的交流,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特别容易分散,默写词语时翻本子、拿铅笔等动作成为了一种学习干扰,课还没上,学生的心已经不怎么“在”了。

后来,稍作修改,环节未变,只是换了一种说法。

师:昨天我们认识了两位新朋友,瞧,他们又来啦——(出示“小河”的图片)

生:(兴奋)齐声说道“小河”

师:拿出笔,写在老师课前发给你们的纸上

生:(兴致勃勃)默写词语“小河”

师:这是——(出示“青草”的图片)

生:青草,把它也写下来。

师:(板书:小河 青草)看看黑板,你和老师写的一样吗?写错的赶快改过来。

师:(提醒学生)轻轻地把纸和笔放在一边。

兴趣在学习和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学过程需要学习者自身的积极主动的努力,而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努力是建立在学习者自己的兴趣基础之上的,这看似不经意的几句话,却激起了学生感情的波澜,激发了学生兴趣,架起了学生与文本之间情感的天桥。课未始,趣已生。有了这样的情感场,课堂就像一块磁石,一开始就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进而走向理想的境界。

二、读想结合 滋养童心——创设适合儿童的言语场

语文教学的本能就是依据言语实践规律和儿童认知规律创设一个有效的言语场,让孩子首先从语言出发,然后穿越语言,最后再回到语言。所以孩子在语文课上的语言增量决定了语文课的效益和质量。

课中有这样一个词语训练:体会“碧绿碧绿”这个词的表达效果。这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一定难度,很多学生读不好这个词。起初的教学设计是:我一遍又一遍领读,个别读、齐读、比赛读,读了半天我累了,学生烦了,教学效果不如人意。

后来的教学设计换了一个角度,让学生自己去比较,进而有所意会,有所感悟。

师:谁来读一读小河的话,其他小朋友想一想,小河眼中的小草是什么样子的?

生:碧绿碧绿的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词:(出示词卡)碧绿

生:(分组读)碧绿  碧绿碧绿

师:这两个词,哪一个更绿、更美?

生:碧绿碧绿

师:天上的云朵——

生:雪白雪白的

师:太阳——

生:火红火红的

师:池塘里的荷叶——

生:碧绿碧绿的。

师:小河眼中的小草和荷叶一样,是“碧绿碧绿”的。

师:谁愿意读读第4自然段。

生:(有声有色地读)你长得碧绿碧绿的,真让人喜爱!

心理学研究表明,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在面对问题情景时,只会从自己的角度、自己的观点思考问题。而我们要学会尊重他们的心理特点,创造适合他们的“言语场”而不是生硬地告诉他们“该怎么做、怎么读”。显然,后来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首先从文本出发,通过读句子,发现“碧绿碧绿”这个词,然后引领学生穿越语言,懂得“把词重复一下,颜色就更美了,像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最后,老师又和孩子一起回到语言,孩子们根据自己刚获得的经验,把这个词语,乃至词语所在的整个句子都读得有声有色。整个语文教学活动都是从儿童的眼光出发,由他们自由灵性地表达出来的,在浓浓的“儿童味”中,还有品词析句的“语文味”和真实朴实的“家常味”。

三、身临其境 启迪童心——创设适合儿童的生活场

无可否认,课堂也是学生的“生活场”,在这一特殊的生活场景中,我们要营造更多适合儿童发展的空间。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要求学生理解“小河的水之所以这样清澈,是因为小草把岸边的泥土紧紧抱住了。”这个道理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难的,对一直生活在城市里的学生来说真是难上加难。

起初的设计采用的是“图片示意”法。

师:出示图片“一株根部带泥的小草”。

生:(好奇地)嗯——

师:小草那长长的根须深入泥土,用尽全力不让一点泥土掉进小河里,这就叫“紧紧抱住”。

生:(似懂非懂)哇——

师:如果小草不这样,小河里的水早就脏了。让我们一起谢谢小草,读好这句话“这要感谢你呀,是你把河岸的泥土紧紧抱住,要不我早就变成浑浊的泥水了。”

生:认认真真地读。

这样的课堂很累人,我觉得自己讲的很卖力,换来的只是学生的“一知半解”,甚至是“置若罔闻”,究其原因很简单,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所以,一堂好的语文课还应该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的“生活场”。

后来,这个环节改成“实物演示”,让学生在置身于一个“仿真”的生活场景之中,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改善。

师:出示实物“一株根部带泥的小草”。

生:(激动地)哇——

师:小草那长长的根须深入泥土,用尽全力不让一点泥土掉进小河里,这就叫“紧紧抱住”。

生:(若有所悟)哦——

师:(实验展示,将泥土抖落入一只盛有清水的杯子里)要是小河边的草不把泥土紧紧抱住,泥土就会一点一点掉到到小河里去,河水就会变浑浊了。让我们一起谢谢小草,读好这句话“这要感谢你呀,是你把河岸的泥土紧紧抱住,要不我早就变成浑浊的泥水了。”

生:动情地读。

《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提到: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的确,我们所做的一切应该为了儿童的发展。语文课就应该这样上,科学练习不忘“语文味”,尊重儿童凸显“儿童味”,有效实用充盈“家常味”,真正体现语文学科以言审美,以言体情,以言育德,以言立人的特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河与青草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三

《小河与青草》一课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小河与青草的一段对话,寓意很深,意在让学生感知自然界万物相互依存的道理,同时领悟到做人要谦虚谨慎,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相依赖、彼此欣赏、共同进步。

教学中要让学生读熟对话,从对话中理解课,这是一个难点,通过不同形式的反复朗读之后,我让学生观察每句对话的前后都有一个共同的符号,即“”,于是进行标点符号教学,指导学生在今后的对话练习中别忘了他们的名字。其次是区分那句话是谁说的,这个环节采用了小组互相探究的自学方式,通过学生间的互相讨论交流,学生基本能区分清楚,哪句话是谁说的话,为之后的指导朗读做好铺垫。我采用了较多读的方式。比如,小组互相交流读,自由读,个别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让学生读的轻松,读得有趣。

比如:“浑浊”一词,让学生凭空想象什么是浑浊是很难的。于是我联系学生生活中见到的大雨滂沱的场面,积水从高处像低洼处冲刷是的情景,那样的水就是浑浊的泥水。学生就能很好的理解“浑浊”了。

我充分挖掘文本中可进行语言训练的地方,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如学习“碧绿碧绿”,我让学生仿照说话“‘小白兔是雪白的’可以怎么说?”。在一次次的训练中,学生的思维活了,更增加了知识。此外,文中还有很多优美的词句,比如“弯弯的小河”、“青青的小草”、“浑浊的泥水”等,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学生的积累,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训练中积累内化,为将来的写作打下基础。

小河与青草教学反思与评价篇四

《小河与青草》是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的最后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语言故事,讲的是小河与青草的对话。从中可以感知自然界万物相互依存的道理,同时领悟到做人要谦虚谨慎,要多看别人身上的长处。

新课标中指出:低年级的语文阅读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读中体会文章的含义,感悟其中的思想感情。因此在第一课时的教学时,先扫清字词障碍,然后图文结合,教师范读、学生自读、男女生分角色读、比赛读等多种方式走进文本,做到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第一课中字词也是教学重点,对于易写错笔画的指导以及一些书写的常用写法,让学生学会观察,按笔顺练写,教师做好指导、评价以及纠正坐姿的责任。

第二课时主要精读课文,感悟课文中所饱含的思想感情,走近文本,在课文中学会做人。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小河与小草是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的,要保护一方,就必须保护另一方。这样才能有一个水草茂盛的美好环境。教学难点是初步感悟自然界的事物相互依存的特点,并从中领悟做人要看到别人的长处。在精读中,我主要围绕3个问题来实现重、难点目标的实现:

(1)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谁?

(2)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3)分别是怎样对话的?从“抱”这个字理解课文情感,体会小草和小河相互依存、彼此尊重、谦虚等美德。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一、教师应该善于倾听。身教甚于言教,从而培养学生认真倾听老师、倾听同学说话的好习惯。

二、注意课堂调控,培养有纪律的班集体,塑造有纪律的课堂。

三、在教学中,注意教学用具的使用,尤其是语文书。本节课,因为紧张,所以学生都没有读到语文书。

四、多媒体课件时要注重全体学生,字体太小,坐在后面的学生不一定会看到。

五、注意教师的教态,要端庄、大气。

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改掉不足,争取更上一层楼!

《小河与青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小河与青草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五

《小河与青草》是一则童话故事,课文主要由4段对话组成。教学中要让学生读熟4段对话,从对话中理解课文明白小河与青草它们的关系是什么。让学生领悟到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相依赖、彼此欣赏、共同进步。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这似乎难了点,但是为了上好这一节课,我上网查询有关资料、利用网络资源备课,自己动手制作与教学匹配的课件,在师傅的指导下将教案反复修改。可真正将这节课上下来,还是出现了许多不足,都反映出了许多我自身教学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中。我注重了以读为本,读为主线,在读中积累,读中感悟。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与吸收不单靠理性的分析来解决问题,特别是抽象思维能力还处于起步阶段的低年级儿童更是如此。我利用汉字的形、声、义配合的方式,通过反复的诵读在掌握字音,字形的同时十分便捷的了解课文的意思,并感受它的形式美和内在美。

读有层次。初读时,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并在小组讨论中读一读,讲一讲自己最想读的句子。然后,通过学生看图,逐段反复诵读,深入感知文章的内在美。最后,学生分角色表演,让情感体验得到升华。

读有目标。在每一次朗读的过程中,我都以对话形式给学生提出明确的目标,让学生读有所依。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较多读的方式。比如,小组互相交流读,自由读,个别读,齐读,分角色朗读,表演读等方式,让学生读的轻松,读得有趣。正因为采取了这么多层次清晰,目标明确的读,学生才可能在读中一步步感悟课文要表达的情感和寓意,在读中积累。

在教学设计中,注重提供学生宽泛的学习空间,给他们绝对的自由,和教师朋友般的相处。如:在教学过程中,我所提出的问题都是以对话的形式或商量的语气表达,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乐于思考。多种激励手段的运用,教师赞扬,肯定的话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本次教学中,围绕教学要求,通过对比,分角色朗读等,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学习,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正确处理知识的重难点,与突破重难点的关系。但我觉得自己在朗读的指导上还有所欠缺,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如声音要悦耳、仪态呀大方,其次告诉学生要用心读书,避免出现“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状况,还要边读书边想象。只有教给方法,才能有所提高。

总之,我要继续加倍的努力,发挥自己的优势,调动好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语文,让每一个孩子都喜欢语文,喜欢上语文课!让我们共同在课堂上成长!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