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育调查研究论文(案例14篇)

时间:2023-11-15 作者:FS文字使者优秀教育调查研究论文(案例14篇)

范文范本的选择应该注重多样性和典型性,涵盖不同风格和不同题材,以满足学生们的需求。接下来,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些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借鉴,并提供了一些写作技巧和建议。

优秀教育调查研究论文(案例14篇)篇一

如此巨大数量的随迁子女涌入上海、北京等高度发达的国际大都市,无疑对这些城市的发展特别是教育发展等,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都市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就成了一个城市化进程中的时代性话题。

教育部201第一文库网3年8月16日公布的《20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共1393.87万人。其中,在小学就读1035.54万人,在初中就读358.33万人。较增加了32.9万人,较增加了226.7万人。

如此巨大数量的随迁子女涌入上海、北京等国际化大都市,无疑对这些城市的发展特别是教育发展等,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都市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就成了一个城市化进程中的时代性话题。

理清问题面对挑战。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由来已久。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城市化进程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催生出8亿农民进城务工热潮。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股热潮越来越声势浩大。这一群体流动量剧增、跨地区举家迁移、城镇居住时间延长、其子女离开原户籍所在地接受教育等现象趋于常态。

以上海为例,上海外来常住人口剧增,从的346万人(其中进城务工人员320多万人)猛增至20的898万人,年均增长约55万人。其随迁子女就读义务教育阶段的人数比例也逐年攀升,从的28.6万人增至2012年的53.8万人,且全部在公办学校或政府委托的158所民办小学免费就读。上海为此投入的教育经费也逐年增大,2012年上海市财政教育投入总量达到700亿元左右,占本市地方公共财政支出的15%,其中基础教育约473亿元,包括重点推进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建设以及对招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民办小学给予的办学补贴。按40%生源来自随迁子女计算,上海每年花在非沪籍生源孩子上的教育经费可能超过百亿元。近些年来,上海“两条腿走路”,多个行政部门合作共管,一方面采取扩充公办学校招生计划、设立招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公办学校、建立公办学校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班、随班就读等措施,把他们纳入公办教育体系;另一方面,规范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校的办学行为,将其纳入区县教育体系统筹管理。上海市积极贯彻落实“以流入地为主”和“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国家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

然而,由于深受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隔离和教育管理体制的束缚,教育资源配置极为紧缺,上海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依然面临严峻挑战,这些问题在其他城市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首先是城市的容纳度问题。据权威部门预测,到上海常住居民和外来人口相加,其学前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将达57.4万人,小学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将达93.4万人,初中阶段适龄少年将达61.2万多人。如按每班30人计,学前教育阶段尚缺9300多个班级;按每班40人计,小学阶段尚缺8100多个班级,初中阶段缺口将达3100多个班级。其次是“纳民学校”师资问题。“纳民学校”的师资在师生比、性别比、年龄梯度、户籍来源、学历水平等方面均表现出结构性的不合理,且教师无法跻身于职称评审与晋升的行列,影响到工作积极性和专业发展动力。再其次是家校协同教育问题。进城务工人员普遍文化程度偏低,忙于生计而无暇顾及子女学习,存在教养方式不当等问题。最后是办学成效评价问题。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学校办学成效,激励校长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成为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借鉴解决移民教育问题的国际经验。

应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是现代城市化进程中绕不过去的坎儿。类似由农村向城市“移民”的现象,在德国、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家的历史和现实中同样存在。

在美国,鉴于公共教育制度带来的政府垄断导致的效率低下和资源浪费严重等弊端,1955年弗里德曼提出了“教育券”制度。这种制度摒弃了政府向教育提供者(学校)资助的传统做法,变为政府向教育消费者(家长)资助。几经改革,“钱随人走”的“教育券”制度在多个国家得以实施,如美国、英国、新西兰、日本、荷兰、瑞典、加拿大、孟加拉国、智利等。伴随着教育券制度的改革,1992年美国颁布的《特许学校法》及其后出现的特许学校,为美国社会弱势群体子女获得平等教育权利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英国,1981年出台了《援助名额法案》,旨在为贫困而有才华的学生提供教育机会的阶梯,低收入家长能够获得来自独立学校的学费帮助。英国的选择性教育券,可在所有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295个指定的独立学校中使用。

德国的全国性社会保障制度正是在解决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的背景下逐步完善的。德国政府强调两点:一是通过多渠道发展义务教育,法律规定6岁至14岁的'青少年必须接受最基本的义务教育后才能进工厂就业;二是创办职业学校,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对徒工的技术培训。

印度政府为所有6岁至14岁儿童提供免费教育,为所有政府学校中的中小学生提供一顿免费午餐,法律规定私立学校必须免费接受20%的低收入人口子女,为贫困学生每月提供至少50卢比的教育补贴。

以上经验对我国破解民工子女教育难题具有借鉴作用。

如何破解城市发展中出现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这个时代性的难题呢?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大都市需强化高能级产业吸引高素质人口的导向。上海等大城市必须加速实现某些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力避劳动密集型、低层次产业结构所带来的外来人口导入过快状况。

继续坚持教育公平理念和政策倾斜的做法。尽快构建成熟的教育准入和资源扩容同步机制,确保对外来人口教育资源的足量投入与合理配置,减少“教育洼地”和“人口洼地”。时机成熟时,某些区域可率先逐步试行电子学籍管理制度和教育券制度,从而确立“义务教育财政分担机制”,为制订统一的《流动儿童少年教育法》奠定基础。

在教育政策设计及制度安排过程中平衡协调各方合法权益。探索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校校长办学绩效的教育增值评价体系,指导“纳民学校”教师的职业成长,将他们逐步纳入正规的晋升奖励体系。

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的关注重点应由集中性的硬件投入转向持续性的内涵提升。加强这类教育的质量监管,增设心理健康、行为习惯养成、多元文化交际、安全防范等课程。不间断地开展“纳民学校”师资专业能力培训,逐步淘汰不合格人员。建立校长选派和教师流动机制,创设教师多元化专业培训平台和区域性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推进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及家长与本地学生及家长的“双向融合”教育。建立有效机制化解文化冲突,创设“激活互动”的载体(如家委会等),发挥学校教育正能量,拒绝任何形式的歧视和排斥,加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都市人之间的文化认同及心理契合。

加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课题研究。找准区域性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中的突出问题,将这些“问题”转化为“课题”,激活区域性课题协作研究机制,探寻“真方法”,解决“真问题”。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难题是我国不合理的户籍制度及城乡二元化体制的产物,淡化户籍意识,强化居民主体,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就目前而言,只要务工人员涌入城市,随迁子女教育仍是城市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始终要面对的重大课题之一。教育公平不等于“搞平均主义”,教育均衡发展也不等于“同等速度发展”。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不能以牺牲优质教育来换取教育的快速发展。促进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动态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社会各界的不懈努力。

(作者: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优秀教育调查研究论文(案例14篇)篇二

和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主要以技术型为主,而非研究型的人才。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也是如此,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综合性的人才为主,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多安排教学的实践,突出高职院校的特色。然而,我国高职院校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时却更多的偏重于理论,实践教学安排的内容较少。因此,导致了教学方法上缺乏创新,教师讲课没有激情,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够高。在很多情况下,一些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进度,甚至会压缩课程的内容,导致学生听完之后仍然不能理解全部的,概念,这就造成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互动,仍然是以学生听教师讲为主,不能培养出专业型的人才。

1.2教学内容更新较慢。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和时代的联系较为紧密,它需要根据市场的变化来做出自身教学内容的调整。由于环境艺术设计涉及的领域较广,所以任何一个领域的更新都可能导致专业知识的内容调整。我国高职院校在教学内容更新方面做的并不够好,很多课本都会沿用多年,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这和其自身的经济条件和教学条件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内容大多无法与市场的需求紧密结合。另外,教师对最新的知识了解也不足,使得教案和课件也有严重的滞后性。这就导致了许多学生在毕业之后无法快速的将自己所学应用在实践中,个人能力偏低,无法快速的'适应自己的岗位。

1.3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我国的很多高职院校虽然设置了实践课程,但是取得的效果十分有限,因为教学所模拟出的环境与实际况相差较大,导致了学生的错误理解。再加上任课教师个人素养的限制,很多教学的内容与现实需求产生了脱节的情况,学生在进行设计时大多忽视了可行性,导致作品常出现各类错误,与实际需求不符。实践教学是检验理论教学的总要措施,也可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特别是对于环境艺术设计而言,实践必不可少,环境艺术设计理论必须要完美的结合社会实际需求,这样才可以保证学生个人能力的不断提高。

1.4教师团队综合素养较低。

我国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老师在理论教学方面是没有问题的,他们可以将自己所学传授给学生,但是也大多仅仅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无法立足于实践进行讲解。因为很多教师本身也没有充足的实践经验,因此很多具体的应用问题教师本身也是一知半解,在进行理论教授师还能够满足要求,但是实践课程就会由于个人经验问题而导致教学的效果偏差。另外,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缺乏教师,该专业所相关的艺术设计、建筑等都没有配备齐全,这也就导致了师资团队的构成较为单一,无法满足当前环境艺术设计对于学科融合的需求。

2.1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念。

高职院校需要树立以培养专业型人才为主的教学目标,艺术设计专业也是如此,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实践和人才培养,而非理论式的填鸭教学。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可以开发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导课堂,引导他们积极的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对于一些较为简单的案例,可以让学生自主实践和设计方案,尊重不同的想法和意见,在共同的讨论中寻找最有的设计方式。由于环境艺术设计对实践要求较高,所以高职院校还可以针对性的组织各类竞赛,这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在应用中加深理解。最为重要的是,通过各类比赛可以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对于他们个人能力的提高有着积极的影响。

2.2加强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的联系。

在上文的分析中提到了,由于教学内容的滞后,导致学生所学与市场所需不匹配。基于这种情况,在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需要充分的利用网络和图书馆,及时的更新教学内容。对于课本,可以没有固定的形式,由教师制作的教案和课件代表主要的教学内容。当然,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他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学习新的内容和制作课件。还可以订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刊,让学生也及时的了解到最新的内容变动,将自己的学习方向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2.3完善实践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的实践课程安排需要紧密联系实际,因此可以采取校企合作的模式,让专业的环境艺术设计公司成为学校的实践基地,这样就能让学生了解到最为真实的市场情况,同时针对性的培养自己的能力。利用这种实践形式,学生还可以在实体公司实习,由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带领,着手于实际丰富自己的学识,对于其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

2.4组建教师团队。

加强教师团队的建设首先就是丰富教师团队的内涵,可以聘请一些艺术设计和建筑专业的老师作为环境艺术设计的补充,理论和实践教学也可以分开进行。对于理论知识的教学,可以由相关专业的高材生来进行,实践教学就可以聘请专业的高级从业人员,他们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当然,还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和交流,让教学内容的安排符合实际的社会需求。对于教师制作的课件,也要定期的进行检查,确保不会出现较为严重的滞后性问题。还可以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根据教学的效果对教师进行奖惩,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提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效果。

3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当前有着较大的社会需求量,所以相应的人才培养必须加快步伐。从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导致了教学的效果较差。本文分析了当前环境艺术设计中存在的培养方式与培养目标脱节、教学内容滞后于社会的需求、教学实践流于形式和教师团队综合素质较低等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念、完善实践课程体系和组建教师团队的措施,希望可以借此给我国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推动该专业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会.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室资源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47):57.

[2]赵军英.浅析大专院校设计美术教学[j].中华少年,2017(05):188.

[3]潘春亮.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探究[j].教师,(02):104~105.

[4]颜国松.五年制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9):251.

优秀教育调查研究论文(案例14篇)篇三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必须不断深入研究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工作,努力提出新的有效措施,以期实现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长足发展。

1.提高对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认识要想进一步推动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我们必须首先提高对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认识。这就要求高校应当加大对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关注度,特别是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指导与研讨活动,来进一步加深对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认识。

2.改善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的环境改善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的环境,也是促进其进一步发展的有效措施。这主要是因为,目前我国的很多高校虽然设置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但是高校对于该专业基础课的教学环境却没有给予相应的支持与改善,导致很多搞笑的教学条件不足以满足现实的需求。特别是在相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理念、技术不断创新发展的当今社会,教学环境条件的滞后严重阻碍了该专业的发展。因此,更新技术设备,保障教学环境的硬件条件,并实行严格的教学管理等改善教学环境的举措则显得更加意义重大。

3.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性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创造性较强的专业。因此,在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意识与发散性思维,对于促进该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也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正所谓基础是创新的前提,学生的创作力与其基础训练的结果息息相关。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设计思维与设计理念的过程。所以,我们要想首先新一步发展学好基础课改革,就应当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方式。

4.提高学生的专业文化素养及技术水平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涉及建筑学、艺术学、素描等多领域的,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因此,它对学生的专业素养及要求也比较高。因此,我们要相深入推进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就必须做到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文化素养及技术水平。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开拓学生的文化知识与视野,并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绘画与制图技术等。这有这样,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5.促进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与实践的结合此外,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因此,在推进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还应当努力促进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结合。这就要求各高校应当建立相应的校内或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并鼓励学生到相关企业单位存于环境艺术设计的相关实践工作,在实践中理解、把握基础知识,努力提高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呼吁全面改善生活环境质量的当今时代,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逐渐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此情形下,做好其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意义重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清其发展现状,并不断采取有效措施以促进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的改革。这有这样,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行业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优秀教育调查研究论文(案例14篇)篇四

近年来,随着全球范围内环境设计概念的提出与发展,我国的很多高校相继开设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其他发达国家而言,我国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并不乐观。特别是在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与不足,需要我们进一步加以解决。因此,深入探讨并研究我国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的改革,则成为目前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

引言。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人们对自身生活的环境质量与艺术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促生了很多新兴行业的诞生。其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便是在此时代背景下日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专业。目前,我国的很多高校都相继开设了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相关课程。因此,开展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的改革研究势在必行。

优秀教育调查研究论文(案例14篇)篇五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生活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体育锻炼则是改善老年人健康及生活状况的最有效手段。因此对于老年人体育锻炼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该文就永和县城老年人体育锻炼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为促进永和县老年人体育锻炼更好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永和县城;老年人;体育锻炼;现状。

我国是一个人口老龄化问题比较严重的国家,老年体育的开展与发展状况不但影响着老年人健康的晚年生活,更是我国社会安定的重要探尺。该课题主要是通过调查永和县城老年人体育锻炼现状,分析老年人在体育锻炼中的各种需求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旨在为永和县老年人参加锻炼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永和县城60岁以上老年人的体育锻炼情况。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该文将永和县城60岁以上的老年人的体育锻炼情况作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共300份,回收问卷286份,回收率为95.3%;有效问卷256份,回收有效率为85.3%。

1.2.2文献资料法。

查阅大量有关老年体育锻炼的相关体育期刊及政府文件报告,检索和查阅了近年来关于老年人体育锻炼、人口老龄化、社会体育等相关文献资料和文件,对这些资料进行阅读、筛选、分析,为该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1.2.3访谈法。

对永和县政府体育行政管理部门或工作人员进行访谈,实地走访了解体育设施和体育锻炼场地。

1.2.4综合分析法。

对调查所得的数据运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整理,对结果进行辨证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永和县城老年人体育锻炼的现状。

2.1.1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性别及年龄特征。

年龄特征调查结果显示,永和县城老年体育锻炼人口中,男性占82.6%,女性为17.4%,调查中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60~70岁的最多,占67.7%,70~80岁的占27.2%,80岁以上的最少,占5.1%;年龄越大锻炼的人数越少,主要是因为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老年人的体力越来越差,再加上身体各功能的衰退,影响他们进行锻炼。

2.1.2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

根据调查所得到的数据显示,不进行体育活动的老年人占被调查人数的23.8%,这主要是因为老年人锻炼的意识不强。参加体育锻炼每周5次以上的占31.2%;其中男性老年人占39.7%,女性老年人占9.7%,说明男性老年人要比女性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更有规律和持久性。

2.1.3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段。

通过调查研究可以得出,永和县城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的锻炼时间主要是早上6~8点,所占的比例为39.5%,下午18~20点,所占比例为33.3%,其他时间锻炼的老年人所占比例都比较小,所以,根据时间段的选择,我们可以判断出,这符合老年人的作息时间规律。老年人一般睡得早,起得早。另外就是很多老年人都会在家帮子女看孩子、做家务,所以,在子女上班走之前和下班回家后的这段时间,老年人有更多的时间去参加体育锻炼。

2.2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分析。

通过调查研究看出,散步、慢跑项目的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52.9%;其次是垂钓,所占比例24.1%;这主要是因为这些项目强度可大可小,基本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对体能的要求也比较小,所以比较适合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其他项目所占比例均比较少,老年人大多数都不具备武术、球类等项目活动的技术和体能,加之在这些锻炼项目上又缺少相关专业人才的组织与指导。

2.3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方式。

通过调查研究可以发现有52.8%的的老年人选择与朋友一起进行锻炼,其次就是老年人独自进行锻炼,根据县城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选择方式的不同,可以反映出相关的体育组织工作开展得并不是很到位,老年人也没有形成较好的体育锻炼氛围,缺乏有效的组织。

2.4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

通过调查可知,强身健体占被调查老年人的有57.4%,主要因为年纪越来越大,身体各项机能逐渐衰退,所以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体质,保持健康;27.1%的老年人由于空闲时间较多,还有9.2%的老年人则是为了通过体育锻炼结交更多的老年朋友,让自己在精神上有所寄托,同时也使自己的老年生活不再孤独寂寞。

2.5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场所分析。

通过调查得出的数据可知,在县城的广场进行体育锻炼的老年人有68.7%,在家附近的公园进行体育锻炼的15.9%,其他地方均较少,从以上数据分析,我们可知,老年人进行体育锻炼的场地选择比较单一,体育活动组织分散,老年人体育健身机构不完善。

2.6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分析。

通过调查可知,缺乏场地设施是影响永和县城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最重要的因素,所占比例是32.4%,其次是缺乏指导,所占比例为27.3%,社会不重视,所占比例为20.7%,这一因素对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也有很大的影响,这说明社会和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视。

3结论和建议。

3.1结论。

(1)永和县城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中男性的比例远远高于女性,且男性参与体育锻炼比女性更积极、更具有耐性。(2)永和县城老年人锻炼活动的场所广场公园居多,锻炼人群聚集,这就有利于老年人结交新的朋友,结伴锻炼,相互交流。(3)永和县成的体育场地设施明显不够完善,健身器材也比较缺乏。(4)缺乏有效的社会体育指导员。

3.2建议。

(1)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改善永和县城的体育场地设施。(2)建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老年体育组织队伍和体育骨干的培养。(3)建议体育职能部门培训老年锻炼体育指导的专业人员。(4)建议政府相关部门运用多种途径加大对老年人体育锻炼的宣传,让更多的老年人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5)建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着手发掘和开发符合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的体育锻炼项目,特别是寻找适合老年人锻炼的本地民俗和传统体育项目,既能够传承文化,又能强健身心。

参考文献:。

[1]王海.大同市体育锻炼现状调查研究[d].大同:山西大同大学体育学院,.

[2]黄小花.成都市国有企业职工体育锻炼现状调查研究[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

优秀教育调查研究论文(案例14篇)篇六

儿童少年的营养改善和健康支持是一种最有价值的人力资本投资,也是防止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我国流动人口家庭的子女有留守子女和随迁子女之分,普遍存在父母因忙于外出务工而无法提供充足有效的健康照料现象,其成长必然受到家庭和社区环境变化的影响。作为我国转型时期出现的规模近亿的特殊儿童少年群体,需要通过调查研究对当前流动人口子女健康发展的主要特征、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概括,需要特别强调该群体的营养改善和健康支持工作。众所周知,我国留守儿童少年多来自农村地区,寄宿制率较高,尽管农村学生营养健康状况近年来明显改善,但营养仍存在诸多问题。同时,目前居住在城镇的随迁儿童少年逐渐开始“长期不流动”,由于其学校和家庭环境、行为与生活方式、卫生服务利用等方面的风险因素可能高于户籍学生,他们的健康状况同样不乐观。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问卷调查反映流动人口初中生子女的饮食行为特征和健康支持情况,充分考虑随迁子女和留守子女的内部差异性,以及流动人口子女与非流动家庭中儿童少年的多群体比较,对可能存在的健康梯度进行判断,为进一步改善流动人口子女的体质及营养状况提供科学依据,为当前的政策措施及未来开展针对性的干预工作提供参考。调查获得1300个来自北京市、安徽省、江苏省的初中生样本,686名男生,614名女生。其中初一学生占43.3%,初二占39.2%,初三占17.5%。城市地区的非流动学生占17.5%,流动学生占37.3%;农村地区的非留守学生占16.1%,留守学生占29.1%。流动学生中80.2%是随父母流动,5.6%随父流动,14.2%随母流动;68%的留守学生是双亲外出,父亲和母亲单独外出的分别占27.8%和4.2%。样本学生中农业户口者居多(73.4%),四成的家庭有一个18周岁以下的兄弟姐妹,还有17.1%的家庭有两个及以上。

二、迁移对饮食的“量”和“质”的影响平衡的膳食、规律的进食,是保障未成年人体格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营养不良还可导致患病风险的增加,而充足的营养摄取必须以良好的饮食行为为前提。饮食行为作为健康相关行为的重要部分是在青少年时期建立并发展起来的,它不仅保证了个体良好的营养状态,而且会持续至成人期并产生深刻的影响。本研究调查了初中生常见的膳食结构及摄取频率,包括每天正常吃饭情况,饭后、上下午放学前的饥饱感,早餐,吃猪肉、牛肉、羊肉、鸡肉、鸭肉、鱼肉、肝等肉类,吃鸡蛋、鸭蛋、鹅蛋等蛋类,喝牛奶、酸奶、奶粉等奶制品,吃豆腐、豆芽、豆浆、豆粉、豆奶等豆制品,吃蔬菜和水果等情况。

1.日常饮食的“量”

(1)留守学生饱腹感欠佳城市地区的非流动和流动学生基本可以保证一日三餐,但是有12.5%的随母流动学生每日只吃两顿饭。非留守和留守学生中11.54%、12.53%每天进食不到3次,后者还有1.6%的学生每天只进餐一次。具体地看,留守学生的每个类别都出现了每天只吃一顿饭的极端情况,母亲外出者的比例最高为6.25%,31.25%的学生也只能保证每日两餐。70.85%的非流动学生、62%左右的流动和非留守学生表示每顿饭都能吃饱,44.4%的留守学生则无法在每次饭后有明显的饱腹感,且各留守类别之间并无差异。

2.日常饮食的“质”

(1)半数农村学生无法保证每日早餐早餐对未成年人的生长发育、学习成绩、身体耐力都很重要。不吃早餐而引起的全天能量和营养素摄入不足无法通过其他的餐次得以弥补,所以经常不吃早餐的学生易出现营养不良的状况。本次调查中约13%的农村学生基本不吃早餐,该数据明显高于城市学生(4.9%)。七成左右的非流动学生和随父母流动的学生可以保证每日的早餐,但随单亲流动者这个比例下降到约60%。一半的农村学生不能每日吃早餐,尤其是母亲外出的留守学生,仅31.25%可以每天都吃早餐,18.75%则基本不吃。

(2)各类学生膳食结构差距较大饮食结构方面,城市学生摄入肉类的情况好于农村学生,非流动和流动学生差异不大,其中随父流动者差一些,22.22%的学生基本不吃肉类;非留守学生吃肉类情况又好于留守者,17.02%的留守学生基本不吃肉类。城市学生摄入蛋类情况好于农村学生,不过仍然是随父流动者差一些,18.52%的学生基本不吃蛋类。留守学生中仅父亲外出者吃蛋类情况与非留守学生相当,均强过父母都外出和仅母亲外出的学生,即三成以上母亲不在身边的孩子基本不吃蛋类食品。本次调查中农村学生摄入奶制品的情况与城市学生差距非常大。超过半数的流动学生与非流动学生每天都能吃到牛奶、酸奶等,仍然有近两成的随父流动学生的情况稍差。29.81%的非留守和52.25%的留守学生基本不吃奶制品,尤其是父母都外出和仅母亲外出的学生,情况明显差于非留守学生和仅父亲外出的留守学生。除外随父流动的学生,城市学生摄入豆制品情况普遍稍好于农村学生,其内部各类型学生差异不大。64.04%的非流动学生、53.2%的流动学生、24.76%的非留守学生、10.9%的留守学生每天能吃到水果,基本不吃水果的留守学生最多(22.62%),其中父母均外出的学生情况最不理想。本次调查未发现样本学生在蔬菜摄入方面的差别。

(3)饮食摄入的差异来源于父母迁移、家庭经济、父母教育程度、饮食规律当用饮食行为得分(总分35分)反映饮食摄入的“质”(见图1),非流动和随父母流动学生的状况最好,两者基本无差别,随父流动的学生饮食行为得分低于随母流动的学生。农村学生的得分明显差于以上城市学生,其中非留守学生饮食行为情况稍好,其次是父亲外出者,再次是父母均外出和母亲外出的学生。膳食照料不周以及挑食偏食等不合理的饮食结构行为,必将会导致能量和营养素摄入的不均衡,进而影响未成年人的生长发育。通过统计模型的分析发现,在控制了其他变量后,饮食行为得分的差异来源于父母迁移、家庭经济情况、父母教育程度、饮食规律等。总体上,流动学生与非流动学生无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非留守学生的饮食行为得分会降低2.084分,留守学生会降低3.641分。不同经济条件家庭的学生,除外特别富裕家庭的学生在得分上会提高3.002分,其他学生并无显著差异。父母教育程度关乎子女良好饮食行为的养成,同小学及以下相比,父母教育程度越高,学生饮食行为得分越高,增加1~1.7分。此外,进餐的规律性也有影响,无法保证每日三餐的学生,得分则会降低2.858分;饥饱感得分越高,饮食行为得分也相应增加,学生进食的“量”显著地影响营养摄取的“质”。

三、迁移对健康行为的影响除膳食摄入之外,未成年人的日常作息、卫生习惯和健康知识等相关因素也会深刻地影响其健康状况。

1.学生睡眠达标较低,农村学生校园体育活动稍差为确保青少年的休息睡眠时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教育部《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方案》中均对学生的睡眠时间提出了明确要求:小学生每天睡眠10小时,初中学生9小时,高中学生8小时。从本次调查结果看,初中生的睡眠时间平均接近8个小时,低于相应标准,仅四分之一的学生睡眠时间达标;睡眠时间欠佳是普遍现象,各类型学生并无显著差异,不过城市学生的达标率略低。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可以适应与满足儿童健康成长的需要:发展他们的认知能力、情绪情感、社会性及自主性;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年,教育部专门制定了《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本次调查中农村学生的平均校内体育活动时间低于1小时,92%的达标率也低于城市学生(97%),留守学生还略低(90%)。而校外体力活动时间则无明显差异,这表明对儿童体质和思维发展至关重要的动态活动差距主要来自于校园内,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城乡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和体育工作方面的差距。据此可以认为,迁移的发生将带来流动人口子女睡眠时间的相对稳定、校园体育活动时间的增加。

2.城市学生可获得更好的健康支持卫生行为方面,九成多的学生都有良好的洗手习惯,可以做到饭前便后洗手,流动学生稍差(86.9%)。但不同类型学生对口腔卫生的重视程度不一,差异很大。80.26%的非流动、75.42%的流动学生能够早晚刷牙,而仅52.22%的非留守、48.62%的留守学生能够每天刷牙两次。此外,城乡学校在饮用水的提供上非常不同,八成多城市学生能够享受学校提供的饮用水,而七成左右农村学生还需要自行准备日常饮用水,部分学生甚至在校期间基本不喝水。综合考虑各种在校饮水情况后发现,正常饮水者的比例在城市学生中最高(98%),留守学生中最低(94%)。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饮食卫生习惯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还需要不断地学习相关知识。本次调查显示,电视广播、父母家人、课本是初中生饮食营养和健康知识的三种最主要的获取途径(比例均超过50%),并且不因学生类型的不同而有明显差异。

这个调查结果表明,随迁学生没有因为流动父母的忙碌,留守学生也没有因为外出父母的缺位在家庭健康教育方面受到比其他学生更多的负面影响。城市学生中,选择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报刊了解健康知识的比例要高于农村学生,其中留守学生的比例最低。可见,城市学生有更多机会通过多种媒介获取营养健康知识。随后的意愿调查结果显示,他们也非常认可这些丰富的健康知识来源。对于全体样本学生而言,同辈群体、专家讲座和校园宣传及教学成为客观上最后的选择,尤其是本次调查中的农村学生,仅一成多表示可以通过专家讲座、学校宣传或课堂教学学习相关的营养健康知识。而主观上,35%左右的全体学生希望有专家到学校进行专业的科学营养、卫生安全等健康教育,四成的城市学生、三成的农村学生愿意寻求校园宣传或课堂教学的帮助。

四、迁移对健康水平的影响。

1.学生健康水平。

留守学生健康状况最不乐观,流动学生已接近非流动学生父母迁移行为到底对子女的健康有什么样的影响?本研究将流动人口子女的健康状况操作化为患病率,医疗服务利用情况操作化为就诊率。此次调查显示,尽管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医疗条件设施有所改善,医疗保险项目不断推广普及,农村学生3个月内患病率仍然明显高于城市学生。随迁到城市地区的流动学生与户籍学生基本无差异,但其中少部分随单亲流动的孩子患病率较高。那些和单亲一起在城市生活的流动学生,父亲或母亲承担生计活动的客观事实必定挤压了本应投放在子女日常监护的时间和精力,这是一种人力支持的缺乏,并且没有可转移照料责任的其他家庭成员。

五、结论与讨论。

1.流动人口子女的健康梯度。

以上数据结果为综合判断不同类型学生之间的健康梯度奠定了基础。未成年人的营养健康与早餐行为、膳食结构及摄取频率关系密切,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和维生素的摄入不足可导致营养不良的发生,尤其是挑食偏食、不吃早餐和奶豆类食品,以及少吃动物类和蔬果类食品等不合理的饮食行为。综合调查中初中生饥饱感、饮食行为的`分析结果,部分学生面临易导致营养贫困的风险。非流动和随父母流动学生的日常饮食照料情况最佳;其次是随单亲流动者;非留守次之;留守学生当中父亲外出者往往与其母亲一起生活,母亲在未成年人照料方面的重要角色使这部分学生的饮食营养健康状况相对较好;而父母均外出和母亲外出的学生在日常饮食摄入的量和质方面都不尽如人意。健康支持行为上,包括留守学生在内的农村学生的校园体育活动达标率、卫生习惯的培养、饮用水的提供、营养健康知识的获取途径等都不及城市非流动和流动学生,这些差距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城乡学校体育工作的差距、学校营养健康知识教育的差距、学校基本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差距。而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学校应当积极开展疾病预防、科学营养、卫生安全、禁毒控烟等青少年健康教育,保证必要的健康教育时间,并积极应对学生寻求专家讲座、校园宣传和课堂教学学习营养健康知识的愿望。具体健康状况方面,总体上留守学生的健康水平和卫生服务利用均差于流动学生,且患病率和就诊率之间的差异较大:有七成的留守学生患病但仅四成会选择就医。而流动学生中随单亲流动者、留守学生中的母亲外出者值得特别关注,他们往往处于最不利的境况。

2.迁移有助于降低健康不平等无论是流动学生还是留守学生,父母的迁移均导致健康照料关系中的主体与对象发生变化,因此流动人口家庭的子女在健康照料方面往往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当照料主体把责任转移至其他家庭成员后,这种转移的结果有相对较好的,也有比较失败的,未成年人因与谁一起生活而拥有不同的健康照料和支持,于是出现了上文不同类型学生的健康梯度。本次调查的研究结果表明,总体而言迁移能够改善这种状况:父母迁移行为的发生将使子女饥饱感和饮食行为得分明显提高,校园体育活动时间有所增加,更好的卫生习惯和饮用水供应,更多机会获取丰富的健康知识,患病率和就诊率会有最大程度的改善。可见,迁移有利于流动人口子女的健康发展,尤其是随父母双方同时流动时。家庭和父母的迁移对消除城乡儿童少年健康不平等的作用是中和性质的。城乡未成年人群体之间的健康梯度问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实证研究以厘清,不过由于迁移至城市生活的这部分“中介”儿童群体的健康水平有所提高,流动则间接地有助于降低此种健康不平等现象。

3.健康发展过程中的风险机制通过探讨父母迁移情况和一系列健康相关行为与初中生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子女健康发展过程中的风险和保护因素主要是人力支持和经济支持。当学生类型为留守时,分析样本的营养和健康状况就会明显降低;同时,当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有所提升时,其营养和健康状况便会显著改善。人口流动使得随单亲流动和留守在家乡的儿童少年缺乏合适的人力支持以维持之前的健康照料,这种照料责任的转移极有可能降低对其健康的时间和物质投入,从而给流动人口子女的健康状况带来负面影响。而父母外出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可能会获得更高的收入,为子女健康照料及卫生服务利用提供更多的经济支持,这种资金转移将改变家庭成员的生活方式,提高抵御健康风险的能力,促进子女健康状况的改进。

目前,人力支持降低的负面影响可以为经济支持增加的正面影响部分地抵消,然而随着迁移流动时间和家庭子女年龄的增长,这种健康影响机制的作用以及变化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优秀教育调查研究论文(案例14篇)篇七

教学准备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所必不可少的工作,准备工作的充分与否直接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同时是教师自我构思、自我设计的创造性劳动,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而且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对专家教师教学的研究内容集中在专家教师的特征及培养、专家—新手教师的比较等分析研究方面。而有关专家教师的特征及专家—新手教师的比较着重在他们的人格特征、知识结构和教学策略等方面的研究。总体上,目前专家—新手教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比较显性的课堂教学基本环节中。我们可以从表1看到关于专家—新手教师课堂教学的研究有37篇,而对于比较隐性的课前准备,在我所找到的文献中没有直接专门研究的,只有在教学策略的比较研究(共6篇)中提到了“课前准备策略”(详见下表)。例如文献对教学新手和能手在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后反思三个环节上的差异及其对教学新手培养的启示进行分析,但是对教学新手和能手课前准备的差异的分析是不细致的。

2研究方法。

2.1被试包括东莞华师嘉玛学校、华南师大附属中学、广州执信中学、信宜中学、广州六中、肇庆鼎湖中学等学校的高中数学专家—新手教师,共55人(其中专家教师15人,新手教师40人)。问卷调查涉及的学校。在此基础上对其中的部分数学教师进行了访谈。

2.2研究方法及工具。

(1)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为主,访谈法和观察法为辅。

(2)调查工具:《数学教师教学准备情况调查问卷》,共包括20个问题。调查问卷主要是为了了解数学学科教师相关背景和教师教学准备的基本情况。核心部分主要包括四大部分;一是教学准备的概况;二是教师教学设计的情况;三是教师在教学准备时利用课程资源的情况;四是物化结果的情况。

(3)资料处理:问卷采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主要进行描述性统计,计算平均值和百分比。

3结果及分析。

3.1教学准备工作概况(1)主要结果对于第一题,我们可以了解到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都做了哪些教学准备工作,有哪些异同。表2反映的是专家—新手教师对应每个选项所得的平均分的分布。

3.2教学设计的`情况专家—新手教师对教学设计的各个方面的重视程度以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会有所不同。调查问卷对教学设计中教师要考虑的7个部分(学生分析、教材分析、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活动、教学辅助资源和课堂中的反馈)作了调查,让教师对这7个部分按重视程度的强弱以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的多少进行排序。依此来看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的关注和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所使用的时间和精力。

3.3课程资源的利用情况从统计结果(图18)可以看出,对于课程资源的利用情况,专家—新手教师是一致的。得分最高的前三位是“教科书”、“个人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参考书(课程标准等)”。得分相差比较大的是“期刊杂志”、“学生”和“专家(大学教授、教研员等)”。在这三项,专家教师的得分比新手教师分别多0。55、0。24和0。69。从访谈中得知,专家教师一般跟大学教授、教研员等都有着十分密切的交往,他们拥有更多认识专家(大学教授、教研员等)的机会和与大学、教研室等人员交流的机会。

3。4物化结果(1)教案从统计的数据可知,所调查的专家教师100%写教案,只是其教案详略不同(40%写详细教案,60%写简案)。而新手教师中有6%只是在书上做标记,而没有写教案的。(2)课件从统计的数据可知,专家教师大多数都是制作课件的。而新手教师只是偶尔制作课件,因为没有时间制作。

4结论。

总体来看,在教学准备的具体做法上,专家—新手教师有很大的相似性。例如,对各种类型的课堂的行为处理上是一样的。可是都与一些涉及到做法背后的意图的教学准备问题上,专家—新手教师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例如,对教学设计各部分的价值倾向、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过程的关注等。所以从问卷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几点:

专家—新手教师都一致地认为教学的准备工作至少包括了研读教材、研读教参、查阅相关资料、思考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设计例题和练习作业题目等。而专家教师比新手教师多做了研究课程标准、板书设计、根据自己的经验或参考书编写教案、做课件等工作。相比专家教师,新手教师认为更有必要进行“心中授课”,而且他们更常与同事交流。对于教学设计的情况,专家教师考虑更多的是学生的情况和比较内在的东西。对于课程资源的利用情况,专家—新手教师基本上一致的。最常利用的课程资源都是“教科书”、“个人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参考书(课程标准等)”,但对“期刊杂志”、“学生”和“专家(大学教授、教研员等)”等课程资源的利用,新手教师不如专家教师熟悉。相比新手教师,专家教师更趋向于根据自己的经验或参考书编写教案和做课件。而新手教师更倾向于上网找教案,修改成自己的教案,也只是偶尔做课件。

优秀教育调查研究论文(案例14篇)篇八

我国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因此,做好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对促进其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单就其发展现状而言,我国的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工作,仍存在很多问题与不足,需要我们深入分析。

1.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削弱我国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的现存问题,首先表现在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削弱上。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知识内容的直接灌输。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处于一个被动学习的位置,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一些高校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的重视度不够目前,我国一些高校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级基础课程的重视度不够。这主要是由于当前大学生就业竞争较为激烈。一些高校为了缓解专业就业率的压力,往往更加关注学生实用技能课程的学习,而对于偏重理论方面的基础课程就不那么重视了,这大大影响了高校教师的授课积极性,影响其最终的教学质量。

3.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较为单一我国一些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设计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都是以闭卷考试为主。在这种考核方式下,学生往往会选择在考试前突击背诵考点知识,很难做到课上认真听讲以及课下及时温习功课。所以,但这种考试方式不仅单一、枯燥,还很难检验出学生真正的学习效果。

优秀教育调查研究论文(案例14篇)篇九

1.1选题的依据。

1.1.1小学体育社团,是小学生自主开展体育活动的重要载体。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以上,掌握2项体育技能,形成锻炼的好习惯。因此促进学生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质是学校体育的中心工作,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形式多样,有体育课、课外活动、阳光体育课间操、体育社团等。学校体育社团是某个体育项目的共同爱好者组成的小团体,其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在共同切磋技能的前提下,同时达到结交朋友、促进交流的一种组织。

20xx年的体育与健康的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如今的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不喜欢体育锻炼,这就要求体育工作者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把学生吸引到体育锻炼中来。在国外,体育社团是最有效的学生活动的方式,社团的发展也比较完善;在国内,体育社团在中小学覆盖率比较低、发展比较慢,小学体育社团的发展还不够成熟,体育社团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方式,因此要积极推进小学体育园地的建设,促进体育社团的开展与完善,使体育社团成为学生活动的重要载体。

通过知网等文献检索工具,以体育社团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目前国内关于体育社团的研究大多数是关于高校体育社团的研究,如今体育社团在高校发展已经比较成熟,高校的体育社团在组织、管理等方面也具有丰富的发展经验。相对中小学来说,体育社团处在一个成立早,但是发展不完善的困境,开展小学体育社团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小学生找到体育兴趣的施展与提高平台,更好地为小学生服务,而且可以丰富小学体育社团的理论研究,更好地解决体育社团存在的问题,顺应小学教育改革的需要,打开素质教育的突破,因此研究小学生体育社团问题,具有特殊的理论意义。

1.1.3全面了解和把握无锡市小学体育社团的发展现状。

1.目前常见的`小学体育活动主要是强制式的,利用课外活动或者课间操期间以班级为主体进行体育锻炼:

2.体育社团的开展容易出现形式主义的倾向,流于形式,存在形式化、口号化倾向。

3.开展小学体育社团的研究,有利于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全面了解和把握无锡市小学体育社团的发展现状,给学生良好的体育成长环境。

1.2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在近几年的学生体质健康抽查中,无锡市学生的体质健康一直处于江苏省的领先地位,这和无锡市一直重视学校体育的工作是分不开的。近年来,社会上的体育辅导机构报名的小学生非常多,出现了在学校体育课什么也学不到,花钱到社会上学习体育技能的怪象,学校一直围绕学生的体质情况开展工作,因地制宜营造学生体育学习的实践环境,学生体育社团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各式各样的社团可以让学生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中得到舒缓,同时可以教授学生体育锻炼的技能,养成终生锻炼的习惯。同时社团也提供学生交流的媒介,促进学生社会化。本文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针对无锡市小学生体育社团开展现状,分析无锡市小学体育社团存在的问题,提出持续、长效发展的对策,以使得更好地为小学生服务。

优秀教育调查研究论文(案例14篇)篇十

新时期下,伴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我国进入了一个以科学技术为导向型的信息经济时代,大学教学的责任和义务内涵也随之发生变化。21世纪,激烈的社会竞争不仅是人才的竞争,更是学生体能和体质的竞争,大学体育作为大学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培养品学兼优、体能健全的人才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大学体育在具体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和问题,还需要对具体的教学手法进行不断完善和改进,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期下全面发展的人才要求。

一、大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大学体育课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强身健体,还能够引导学生走向全面发展的道路中来,在新时期大学教学阶段中备受关注。大学体育教学主要强调的是对学生健康成长、就业发展等重要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思维能力和锻炼意识。因此,体育教学在具体教学中更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更加符合广大学生的实际要求,发挥出体育教学的一定优势。不论是对学生的兴趣培养还是习惯培养,都可以在体育教学中得到具体的展现。尤其在新时期的教育改革下,伴随大学体育课程的不断改革和创新,广大教师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体育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和研究。目前,教育是知识传授的媒介,而大学教育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场所。新时期下,大学教育不仅具备探求真理、开发智慧以及文化传播的责任,同时还具有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的重要任务。目前,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和生活压力在一定程度上都明显增加,迫使人们开始追求健康的生活环境。而社会发展需要全面的实用型人才,其专业水平不仅停留在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上,还需要具备强壮的体魄。大学体育是大学课程的主要构成部分,在大学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大学生的体育教学能够增加学生的身体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能够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毕业后的就业生活。由此看来,大学体育教学是保证学生身体健康的重要途径,并影响着新时期下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新时期下大学体育教学现状。

根据社会时代的不断变迁,大学体育课程项目和类别也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身体需求。我国目前大学体育的教学现状主要如下。

(一)体育课的形式多样化。

对于各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不同的学校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置不同类型的体育课程,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体育课程的教学类型正在向多元化进行转变和发展。传统体育教学的课程类别较少,学生的选择方向也较少,这就会造成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忽略。而新时期下,大学体育的课程设计有了相应的变化,目前,大学体育教学的类型已经从传统的基础课程、选项课程以及达标课程转变为新时期下的专项课程、选修课程以及训练课程等方面。多样的课程形式是新时期下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更加符合现代学生的实际要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二)体育课的项目多样化。

高校体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体育课程的各项运动来实现的,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可选项目越多,就代表着各高校的教学理念越先进。目前,我国传统的大学体育项目主要分为如下几项:篮球、足球、排球以及健美操、武术等,新时期下,我国体育项目的分类由传统的体育项目转变为具有艺术性的滑冰、体操、棋类以及台球等。通过对体育项目进行多样化的发展,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余地,不仅可以体现出体育教学的人性化,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学体育的教学质量。

目前,我国各高校的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弊端,需要老师对学生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方法优化,以达到增强学生体魄的目的。

(一)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

体育教学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高于实际生活,这是由体育教学的本质所决定的。因此,体育教学不仅需要重视学生的课堂教学效率,同时还要把体育教学的具体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使学生能够在掌握体育技能的同时,将体育学习转变为今后学习的发展动力。具体的教学方法是以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而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课程训练,课程的开设方法较为灵活和开放,并且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变得更具针对性。大学生的体育教学,除了需要延续高中的教学要求,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形成稳定的特长和爱好,还应该通过具体的体育课程来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扩大大学体育的学习领域,培养一批具备优秀身体素质的实用型人才。

(二)采取丰富的教学方法。

各高校老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具有实用性、易操作性以及创新性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老师需要摒弃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而是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征,选择有利于学生体质发展的教学方法,努力为学生创设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从而保证教学质量和效率。老师可以选取合作交流、探究式以及并列式的教学方法。合作教学的方法具体分为小组教学、分组比赛以及全体探究等方法。小组教学的方法指的是老师需要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并且保证每组人数相同、认知能力水平相当,在课前的准备时期,每个小组根据老师的要求做好准备活动,并围绕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预习。在课堂的学习阶段,各小组的学习组长需要带领小组内的全体成员围绕教学内容进行练习活动,在规定的时间结束后,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评价和指导,并作出正确的动作示范和标准的动作技巧,学生再次进行模仿和练习,各组组长带领组内成员进行互相练习、游戏竞赛以及组内成果展示等,保证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能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教学的活动中。分组比赛是将全班学生分为几个组成部分,并保证组内的`人数相同,在进行比赛之前,老师需要讲明竞赛的要求和规定,然后由小组组长组织比赛活动,其中可以使得学生在游戏比赛中进行相互交流和相互评价,比赛结束后,可以在小组内选择一名技术水平较高的学生小组代表,发表小组内的经验总结和评价,并针对课堂上的比赛活动作出相应的评价。全体探究的教学方法,是将全班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并将教学任务分派到各个小组中,并选取其中的两个或者三个任务进行讲解和分析,然后安排每一小组指定一个学习任务,各小组对学习任务中的问题和难点进行详细的讨论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最后再由老师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观念和团队意识,这正是体育精神的运动理念。

(三)加强教学理念。

各高校的体育教学理念,需要树立加强学生体质的现代化教学理念,对大学体育的教学手法在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构建。充分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树立既注重培养学生身体素质又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观念,在此教学基础上通过对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和优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老师是教学的指导者,扮演着重要的教学角色,老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先进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学生了解更多的体育知识和动作技能。大学体育教学需要老师不断对自身的综合素质进行提高,把自身存在的传统教学观念转变成新时期下的教学理念,并以学生为教学主导,在传授体育知识的同时明确教学目标和任务,只有这样才能够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和认知水平,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讲解,因此需要加强教师的教学理念。结语总的来说,新时期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是现代化教育的组成部分,在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了能够与当今大学的发展要求相适应,老师需要认识到大学体育课程重要性的同时,在具体教学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并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以满足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综合要求,从而推动大学体育的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3]李元伟.大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信息化建设,(2).。

[5]李丹.大学体育教学中的教学语言艺术[j].雪莲,2015(36).。

[6]李伟.当今大学体育教学面临的挑战与优化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33).。

优秀教育调查研究论文(案例14篇)篇十一

中西方音乐的差距在当代日渐减小,中国高校民族声乐的弱势地位正在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而逐步得到改善,改革开放以来深入我国高校声乐教育系统的西洋音乐中心理论正在逐步瓦解,民族声乐教学正与中国传统民间艺术资源加紧融合与吸收。

2民间传统艺术资源在声乐教育系统中的体现。

2.1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在声乐教育中的延续。

民间传统艺术资源在声乐教育系统中近年来有了较为鲜明的延续,特别是众多将民族与“原生态”唱法引入比赛和教学中的各种声乐活动,充分地体现了民间声音、民间伴奏等艺术形式在现代声乐发展中的新活力和新生命。民间传统声乐和艺术资源大都以口口相传的形式传承,其传承过程由于缺少书面记录而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在现代声乐教育的发展背景下将民间传统的声乐艺术资源通过细微音色的辨析和情感控制分析加以传承与控制是现代声乐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民间传统艺术资源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与完整性,因而在与高校声乐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需要继续扩大民间传统艺术资源的挖掘力度。

2.2民间传统艺术资源在声乐教育中的融合。

在我国声乐发展历史上历来存在着多元并存的.发展理念,因此在加强声乐教育系统与民间传统艺术资源的结合时必须要重视互相融合,共同发展。民间声乐系统不仅包括歌唱方法和歌唱技巧,更多的是广大群众对于民间生活、历史、文化方面的情感积淀。我国高校声乐教育系统近年来越来越重视对民间传统艺术资源的借鉴与吸收,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将民间声乐系统与现代声乐教育相结合,以此实现演唱方法、历史、文化、内涵等因素的交融。在大力弘扬民族的民间的声乐系统的同时加强对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的弘扬有着积极的意义,开展高校声乐教育时重视对民间传统艺术资源的保存与发展能够为高校声乐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2.3民间传统艺术资源在声乐教育中的师资力量在高校声乐教育过程中对于民间传统艺术资源的借鉴与吸收还体现在民间艺术师资力量的引入与结合上。高校声乐教育工作归根结底要落实在每一名教师身上,因此教师的声乐综合素质显得异常重要,特别是对于民间传统艺术素质的与时俱进的学习上。从事高校声乐教育的教师必须要树立创新意识和自我突破意识,在加强对现代声乐教育理论与方法的学习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民间传统艺术资源的挖掘与整理,担负起传承中国声乐艺术和声乐文化的历史性重担。通过扩大对民间艺术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了解与掌握,加强对学生传统声乐知识的教育,能够推动高校声乐教学与民间艺术的和谐发展。通过将民间声乐传承人引入高校课堂,让更多的学生与教师体会生活音乐的真实状态,感悟传统音乐文化在当代的生存状态。

3加强民间艺术资源对声乐教育系统作用的途径。

3.1树立“和而不同”的声乐教育观。

民间声乐的发展长期以来都是多元共生的状态,在当代的民间艺术与高校声乐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首先要树立“和而不同”的声乐教育观,推动多种民间声乐的多元并存与和谐发展。高校声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声乐专业人才以承担文化交流、文化传播、声乐教育等多种角色,因此必须要将专业知识教育与传承人类历史文化内涵相结合,促进学生对于学好本国、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和而不同”、多元共生的民族声乐教育观是现代高等音乐教育保存本土音乐文化、促进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有着重要意义。

3.2前瞻性与预见性相结合传承民间传统声乐艺术。

加强声乐系统中民间传统艺术资源的借鉴与吸收必须要具备充分的前瞻性与预见性。一方面,挖掘尚存的民间声乐资源,亦即通过民间艺人和地方戏曲工作者等来实现传统艺术的传承,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建国以来音乐工作者整理收集的文本资料、音像资料与影像资料等,以前瞻性与预见性相结合的意识传承民间传统声乐艺术。

优秀教育调查研究论文(案例14篇)篇十二

摘要: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高中美术教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但在传统的高中教学体系中,由于美术学科不是主科,难以引起学校教师的重视,甚至予以忽略。因此,强化高中美术教学迫在眉睫。对此,教师应积极探究提高高中美术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以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关键词:高中美术教学;现状;问题;对策。

自从我国开展素质教育以来,学科的均衡性教育逐渐被提上日程。高中美术是高中阶段的学科之一,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摒弃传统落后的教学观念,走出应试教育教学的思想误区,按照高中美术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综合考虑美术专业的独特性和学生的受教情况,采取合理的教学手段,力求提高高中美术教学水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高中美术的教学价值。

(一)对高中美术教学缺乏重视。

在高中阶段,为了追求升学率,学校一直非常重视高考科目,将主要的精力和时间全部花在重点学科的教学上,而对于美术这种辅助性学科,一直缺乏足够的重视和了解。很多学校领导和教师认为美术学科价值不大,并不能直接带来教学成果,甚至不断挤压和占用美术学科的教学时间和资源,导致美术学科的教学工作流于形式,难以有效开展。

(二)学生对高中美术缺乏学习兴趣。

尽管高中开设美术课程,但很多学生却难以提起兴趣,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不高,这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因素。首先,初中美术课程紧张,教学时间有限,很多教师只是单纯地讲解美术技能,难以衔接上高中美术鉴赏知识,导致学生兴趣不高。其次,很多学生缺乏丰富的美术鉴赏知识和经验,不能很好地理解课程内容,使得学生和教师之间难以形成互动局面。另外,高中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压力使学生往往无暇顾及美术知识的学习,甚至懈怠敷衍美术课,导致高中美术教学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缺乏完善的教学设备设施。

美术课不同于其他的学科,需要大量的教学设备和设施予以支撑,但是由于升学率和教学水平是评价学校优劣的主要指标之一,所以很多高中学校都将教学重心放在了高考科目教学方面,对美术教学的资金投入和设备投入远远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教师只能简单地进行理论讲解和说明,学生难以感同身受地体会到美术的美好,鉴赏和分析能力也很难提升,使学生逐渐对美术课失去信心。长此以往,导致很多美术课不能顺利开展和持续。

(四)美术教师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不高在教学过程中,很多高中美术教师仍然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观念过于陈旧和落后,过度加大对美术技法的授课比重,而忽视了对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难以满足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同时,由于高中美术学科不受重视,美术教师地位较低,参加深造进修学习的机会不多,教学研讨的次数也较少,导致美术教师的专业技能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综合教学水平低下。另外,美术鉴赏涉及的知识较多,涵盖面很广,而很多美术教师缺乏丰富的知识体系,见识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术教学水平和质量。

(一)全面提高高中美术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

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不断渗入和推进,在高中美术教学中,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已经被新型的探究学习模式和研究学习模式所取代。美术课程的开展,不仅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知识和审美能力,还更加强调多门学科的吸收和融合。这种新的教学理念对高中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顺应教学发展潮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及时学习最新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同时,教师还应该采取科学的教学方式,构建美术知识结构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等多种现代化设备。

尽管目前很多高中学校均配备了多媒体等设备以便辅助教学的顺利实施,但据相关资料研究表明,多媒体设备在美术教学中还未得到广泛应用。与传统教学设备相比,多媒体设备能够提供极大的信息,实现资源共享,并且动态展示更为形象生动,能够直接触动学生的感知技能,让学生获得良好的体验,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因此,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授课,以适应新课程理念和现代教育模式的普及和发展。

(三)建立完善的高中美术教学评价机制。

高中美术教学评价机制是否完善是衡量高中美术教学水平和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完善的评价机制除了评价教师教学水平之外,还应评价学生的整体学习表现和水平。在对高中美术教师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应该理性分析和评价,综合考虑多方因素,以便提高教师的工作热忱,使其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教学中。在评价学生时,教师可以对学期开始、期中以及期末三个阶段进行评价,并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使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并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调整自身的学习方法和心态,以便强化学生的感知能力,提高自信心,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成绩,取得较大进步。

(四)构建科学的美术知识结构体系。

高中是学生整个生涯中极为关键的环节之一。在高中阶段,学生所需学习的高考科目也较多,任务繁重,学习压力很大,再加上很多高考科目也随着年级升高难度逐渐加大,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心态和情绪,学习兴趣大大降低。高中美术课程时间短,内容多,而且相对较为枯燥,为了进一步改善和调节学生紧张的学习节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美术教师必须强化对美术知识结构的整合,构建健全条理的知识结构体系,确保其实现科学性、层次性和规范性。另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对比,仔细观察和分析这些作品的优点,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强化实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优秀教育调查研究论文(案例14篇)篇十三

摘要:声乐是音乐艺术的一种形式,是指用人声演唱的音乐,通过美:好的声音、清晰的语言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并引起听众的情感共t鸣。这种良好的演唱效果是经过老师的正确指导,通过演唱者刻苦练习与钻研而获得的。许多职业类学校都设有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门类比较多,而声乐课正是其中-fj主要的专业课。但由于学校安排的声乐·课课时少,而学生又比较多,因此,声乐课的教学方式大多以集体:课的形式进行教学。事实上,这样的授课方式极不利于教师针对学生自身的素质条件、学习能力、基础程度和存在的问题制订相应的教学内容,致使学生并没有充分地利用好时间来学习相关的知识,而教师也不能按照预定的教学进度完成教学。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声乐课教学效果,完成基本的教学进度呢?下面谈一谈本人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中职学校学前教育声乐集体课教学。

一、选曲要合理。难度要恰当:中职学校三年制的学生,其在校学习的时间仅两年,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都是参与到幼教工作中。而事实上,学:生很少会在幼教工作中教授其在中职学校中所学的美声歌曲、民·族歌曲和一些通俗歌曲等,大部分所教授的只是一些节奏简单、旋律鲜明、朗朗上口的幼儿歌曲或儿童歌曲。因此,教师在进行声乐:教学时,应该选择一些实用性较强的音乐作品。例如:在中职第一:年的声乐课中,应该将教学重点放在幼儿歌曲上,同时,适时穿插·一18一一些篇幅简短、节奏性强、难度较小的艺术歌曲。

二、概念要正确。声音要清晰。

譬如:很多时候,在发声训练中,老师要求学生注意歌唱的呼吸,学生便对发声的位置模糊;在歌曲演唱中,老师要求学生注意情感处理,学生对声音的共鸣又变得模糊了。这是因为学生的概念不清晰。

教师要给学生灌输正确的声音概念,主要是让学生多接触正确的声音,只有靠自身主动地去聆听、去领悟,才能对正确的声音有一个深刻的认识。首先,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正确的范唱。在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距离是最近的,老师应该及时给学生一个具体的声音作为参照。当学生听到正确的声音时,首先会进行模仿,然后在不断的练习中找到方向,从而慢慢向规范靠拢。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正确声音。声音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老师应该清楚地告诉学生不应该一味地模仿任何一位歌唱者的声音。而是应该多思考、多练习,在掌握科学发声方法的基础上,展现出自己的音色。再次,由于学生的基础与学习能力相对比于高中阶段的特长生差些,所以,老师要对学生多加以肯定与鼓励,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在不断的练习和强化下,学生的正确声音才会慢慢地建立起来。

三、兴趣要盎然,热情要高涨。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陈旧,结构比较单一,时间长了,学生容易产生厌恶心理。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耐心地对待学生,做到循循善诱。

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对学习声乐的兴趣。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开设声乐课程的目的和意义,认识到其性质的特殊性。同时更要明白学习是枯燥、艰苦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在课堂要重视言教身教的作用,老师的亲切和对学生的信任,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老师要善于发现和抓住学生声音的闪光之处,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进一步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另一方面,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做到教学方法形象化、多样化,教学结构合理化,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选择教材方面,要根据学生实际水平进行选择,由易进难,做到循序渐进,灵活对待。在选择歌曲时,尽量挑选些旋律优美、容易上口且风格多样、体裁各异的歌曲,使学生在歌唱的同时也了解到不同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其所体现的风土人情,让他们觉得内容新鲜有趣,对歌曲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有歌唱的欲望。总之,要根据不同情况因材施教。

四、信息要反馈,评价要及时。

在课堂上,教师应当留心学生上课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如多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或情绪的变化,多注意学生的声音体现,从而了解自己讲解的知识点能否被学生接受、理解,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教师通过学生的反馈情况,及时地对每个教学内容和环节作出评价,例如:学生在歌曲演唱时,出现咬字不准确,老师应及时地指出并纠正。同时要求学生多练习说好普通话,尽量做到歌唱咬字准确、吐字清晰,进而达到依字行腔、字正腔圆,这样可以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学习状况,了解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程度。

在一个集体中学习,教师要多采用鼓励手段,多给予学生肯定的表扬,学生就会更有兴趣学习,就会更有信心与勇气面对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

优秀教育调查研究论文(案例14篇)篇十四

安全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所有国家社会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话题,在当今越来越注重人权的今天,安全问题显得比以往更加重要。安全问题更是一个国家和社会进步和文明的体现。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高校除了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和提供和谐的学习环境外,必须还要将学生们的安全问题放在首位。如今,面对各大高校层出的学生安全问题,各大社会团体更是将目光发在了学校安全上。高校的安全问题不仅仅是学校保卫部门的责任,更重要的是学校管理人员的事情。面对中国高校逐渐实现开放化的趋势,高校中学生与社会的距离不断拉近,学生们与危险因素的距离也被拉近,因此,对于高校安全教育问题显得刻不容缓,保障高校的学生安全问题更加显得重要起来。

(一)思想意识形态阵地存在安全隐患。

目前逐渐开放的高校环境面临着激烈的文化思想交流,高校内的师生受到来自国内国外的各种思想的影响.在国外,他们率先采取开放式的教育模式,通过宗教和非政府组织,以学术交流、科研资助等为口号,对师生进行思想意识形态的渗透,并且在社会上乱带节奏,麻痹高校学生,对于出国留学的大学生来说这种伤害尤为重要,对于留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十分恶劣的影响。

在国内,各大高校正在过渡到相对开放的教育环境时期,这个时期是社会各大矛盾激发的频繁期,各大思想潮流汇集在一起,显示出多元化的趋势,在这种形式下,一下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对思想尚未成熟的当代大学生进行了错误的引导。

(二)日益发达的网络存在严重弊端。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的特点是交互性强、开放性强、资源大量共享,信息传播及时性,这样人们便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进行无缝交流和沟通。并且,手机和网络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发达,手机依然成为了当代大学生的必备工具,各种社交app应运而生,像qq、微博、微信、论坛等越来越流行,成为了当代大学生之间以及对外进行沟通的媒介,虽然者能够实现信息交流的快速性,但是,毕竟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不良信息,如果大学生自制能力不够强的话,便非常容易受到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的危害,这样大学生的思维、行为、价值观、人生观便会受到影响。尤其是近几年来,网络诈骗、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的新闻层出不穷,这除了与大学生自身自制能力差的关系外,还与高校内的安全教育模式和安全教育管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针对种种状况,各大高校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网络弊端对于大学生造成的危害。

(三)校园安全影响因素多种多样。

校园安全事故的种类多种多样,引起安全问题的原因也是各种各样。第一,大学生群体中的结构十分复杂,并且面临着如今各大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数量不断增加,难以保证学生的素质相互统一;第二,当前校园内的治安环境日益复杂,随着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校园内部的基础设施也是不断扩大,这就使得原先相对容易管理的地区正逐渐成为了人来人往的商业街、小吃街,在这种开放式的环境下,高校难以对其进行统一管理,外加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加,校园交通事故也逐渐增加;第三,由于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学生们之间为了抢占自习室位置、食堂位置、图书馆位置而引发的矛盾也日益增加。以上三种形式的矛盾增加了校园安全管理的难度。

(四)大学生活动范围超出高校管辖范围之外。

在相对开放的高校教育环境下,大学生们渴望了解社会、走向社会,尽早的成为独立自主的成年人。这就使得大学生们在放假期间,积极地参加兼职活动、家教活动,进行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等等。在这些活动中,大学生有对于个性化的追求,他们通常会骑自行车、进行长途旅游、野外露营等具有一定危险性的活动。学生们一旦脱离学校范围,则很难对其安全问题进行保证,从而会出现一些安全事故。

(一)大学生对于安全教育不重视,其安全责任意识严重缺乏,安全防护意识薄弱。

校园安全事故处处可见:一些学生在宿舍内违反规定,擅自使用大功率吹风机、电饭锅等,一边玩手机一边过马路,夜不归宿等现象层出不穷......这些行为归根结底是大学生的安全责任意识的缺乏,他们往往抱有侥幸心理,认为倒霉的事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二)高校教育形式存在弊端,教育成为摆设。

学校表面的进行安全教育课程和讲座,但是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检查学生们的落实情况,一味的认为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自我保护意识不用再提醒,没有尽到应有的义务,将安全教育视为摆设。或者是刚刚到任的辅导员工作经验不够,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

(一)健全高校教育机制建设,加强形式判断和分析。

各大高校务必要树立起“安全第一”的思想,坚持走依法治校的路线,将安全问题放在首位,防患于未然。其次,将高效安全进行统一规划,分化到各大学院、各大办公室、学生处,定期展开安全防护和安全教育工作。然后是建立健全的机制体系,完善安全责任制度,定期分析、定期排查安全隐患,定期开展安全讲座,并且将讲座内容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

(二)大力增强队伍建设,确保高校安全教育的普及性和有效性。

强化安全教育,实现安全教育的生活化、教育化,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前,必须要对教师进行系统的思想教育工作,培养责任心,将安全教育普及到整个校园。然后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安全教育活动,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在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上进行宣传教育,让学生真正做到自律。

(三)做好安全教育的宣传,在学生群体中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念。

第一,将一些安全事故作为案例对学生们进行安全教育分析,让学生们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第二,经常对学生进行安全法规宣传教育,树立学生们的安全意识。第三,利用新媒体,通过微博、微信、人人等大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高校安全教育。

在开放式校园环境下,为了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必须要建立完善的安全教育体系,采取有效地教育形式,排除安全隐患,防患于未然,让学生们在安全的环境下学习成长。

相关范文推荐

    最新人大外出培训心得体会(模板22篇)

    通过培训心得体会的写作,可以促使我们思考自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发现自身的不足和提高的方向。以下是一些写作技巧和方法的培训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

    优质新时代的好少年心得体会(模板17篇)

    写心得体会不仅可以加深对自己的认识,还可以为他人提供经验和借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参考阅读。。9日晚,我观看了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播

    最热外出实践活动心得体会大全(17篇)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中,及时总结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不足并不断进步。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有关心得体会的案例,从中了解如何写出一篇出色的心得

    最热党建结对共建心得体会(汇总16篇)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习惯性地总结自己的经验和体会,这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进步。在下面这些范文中,你或许能找到对你的学习和思考有所启发的内容。“结对共建”是当下教育部门

    最热教师岗前安全培训心得(通用20篇)

    培训心得是对参加培训过程中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进行总结和归纳的一种方式。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些同学们写的优秀培训心得,相信会给大家带来启示和收获。

    专业师徒结对师傅的工作总结(案例18篇)

    月工作总结是一个机会,能够将工作中的亮点和问题都放在一个整体中进行分析和思考。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月工作总结的写作方法,下面是一些精选的范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优秀高考失败后的心得体会好(汇总19篇)

    心得体会具有反思和思考的作用,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接下来,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借鉴其中的优点和亮点。高考是中国学子的一次人生嬗

    最热古田研学心得(模板17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从而在未来的工作和学习中取得更好的表现。为了方便大家写心得体会,以下是一些范文可以供大家参考。古田行是党史长河中

    最新士兵入学申请书(案例22篇)

    当我们撰写更多申请书时,我们要注重自我反思和提升,以便在表达自己时更加准确和自信。这些申请书范文展示了不同申请者的优势和特色,对我们写作有很大的启发。

    实用教师参加国培计划心得体会(通用18篇)

    写教师心得体会有助于教师形成良好的教学习惯和教学观念,提高个人的教学能力。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心得体会,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随着中国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