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急救包扎法的心得体会 急救知识培训心得体会(优秀6篇)

时间:2024-11-24 作者:曼珠

心得体会是对一段经历、学习或思考的总结和感悟。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急救包扎法的心得体会篇一

当事故发生后及时、有效的开展人员急救是事故应急处理首先要做的,是挽救生命、减少损失的首要任务,如果不能及时的开展现场急救,很有可能导致本可以避免的人员伤亡发生。

通过培训,我们认识到对于事故发生后现场急救而言,正确的开展急救至关重要,因为急救是一门相对而言较为专业的知识,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医疗卫生知识,如果不能正确的掌握相关急救知识,或在急救过程中实施不当,可能导致人员急救无效或伤势加重,甚至导致人员伤亡,因此正确的开展急救至关重要。

当事故发生后是否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开展急救,直接关系急救是否能够成功,人员生命是否能够挽救,因此当事故发生后,现场人员应在第一时间能对受伤人员开展现场急救,并且及时联系专业急救人员前来支援,在专业急救人员未到之前,现场人员不应放弃急救。

作为一名普通公民,我们更有必要懂得急救,在身边一切都来不及预料,也许某天你可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为病人延长寿命,给他们的生命再创一次机会,同时也可以将自己的懂的急救知识教给身边的人,让急救知识得到传播、普及,给每个人多一次再生的机会!

急救包扎法的心得体会篇二

20xx年x月x日,校红十字会学生理事会开展了面向全校的应急救护培训班。这是我们校红会20xx年以来第一次举行的由培训部组织和安排的培训班活动。因为是第一次,所以难免会有缺漏,但我感觉整体效果良好,可再接再厉!

此次活动中,报名签到来培训班的人很多,比之前总计的还多了30多个,这可看出此次活动前期宣传力度较好,大家的参与积极性较高。但人数多也造成了问题,比如签到的时候局面很混乱,学员都挤在了一个课室前方,而且他们对于自己的序号不了解,院系与个人签到分不清;另外志服部负责的签到表没有及时整理好,导致签到效率低,耽误了不少时间。针对这个问题,我想提点建议:在活动开展的前一天确保学员清楚自己的序号,可通过邮箱提醒;签到表要提前准备好,如果担心有其他人要报名来不及整理,可以先备份;签到处的话分别设在两个课室,分好散报、院系签到(个人报名的与院系签到一起)以及校红会内部人员签到;课室外面需要安排人进行引导,提醒各学员有秩序签到。

下午再向校医院或其他地方申请空地进行实操,这样比较容易组织,氛围也较好。另外如果遇到纱布不够的问题,可以向校医院那边借,及时进行培训。

我们秘书部主要负责签到和物资准备,但签到的时候我的一个小干事理解错了自己的工作,多设了“嘉宾签到处”,导致现场签到有些混乱,不过后来及时补救而没造成多大问题。这也给我敲响了一个警钟:分配工作时要交代清楚,鼓励小干等不懂就问,保证工作顺利进行。培训后我叫小干们写总结,相信她们也学到了很多。

急救包扎法的心得体会篇三

今天是个很轻松的日子,我们度过了一段愉快而受益匪浅的时光。

上午,北京市红十字会的马老师为我们讲解了一些基本的急救知识,并教给我们如何进行应急救护。马老师上课时风趣幽默,不时用风趣轻松的语言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甚至笑得前仰后合。马老师的性格也很随和,讲课时一直与我们保持互动,耐心地为大家讲解、演示,让人感觉到很亲切很温暖。而马老师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点,是她的敬业。在讲台上,已经60多岁的马老师做着各种手势和动作,有时甚至会跑动起来。她就这样一丝不苟又充满活力地演示着,讲解着,一点一点感动每一个同学的心灵。

下午,我们亲手实践,在老师的耐心指导和同学们的认真操作下,大家都出色地完成了应急救护实践活动,为此次培训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9月7日,由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主办,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训练中心承办的“急救为人人”20xx世界急救日主题宣传活动在北京邮电大学宏福校区隆重举行。全国人大会副委员长、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华建敏出席活动,中国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王伟出席并讲话,副会长郭长江、王海京、秘书长王汝鹏出席。国务院应急办、教育部、铁道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等有关单位领导,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和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的代表参加了活动。活动现场,由近四千名北邮师生身着红白色t恤衫组成的巨大红十字格外醒目,鲜艳的旗帜在场地上高高飘扬,“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人道、博爱、奉献”等标语随处可见。在这里,青春的活力与人道的情怀交相辉映。

王伟讲话指出,自救互救和逃生避险技术是公民必备的生活技能,而普及这些知识和技术,是中国红十字会的法定职责和光荣使命。他希望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年人,加入到学习急救的行列中来,成为红十字救护志愿者,为和谐社会、安全工作和健康生活保驾护航。

红十字志愿者代表宣读倡议书,呼吁“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活动中,与会领导向中国红十字会应急救护精品课程评选和红十字“救”在身边征文比赛的获奖单位和个人颁发了证书和奖杯。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训练中心培训基地救援队、军训教官、救护培训教师、北邮学生四支方队演练了止血、固定、包扎、搬运等意外伤害事件现场的应急救护技术。

随着华建敏宣布“全国心肺复苏演练活动开始”,现场四千名师生和红十字志愿者同时开始进行心肺复苏演练。

除了在北京邮电大学的主会场外,还在香港、福州、济南、青岛、淄博等城市设立了分会场。活动现场的大屏幕不时播放着其他地方的演练场景。无论北京、福州,还是青岛、香港,不同的着装,同样的技术,同样的红十字标志,大家共同创造了我国规模最大、人数最多,也是参与地区和城市最多的群众性应急救护演练的纪录,同时将20xx年世界急救日系列宣传活动推向高潮。

世界急救日期间,地方红十字会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北京市红十字会与北京电视台合作举办了北京市第三届红十字电视知识大赛;辽宁省红十字会与省应急办、十二届全运会组委会共同举办了红十字“救”在你身边——迎全运红十字应急救护大赛;海南省红十字会与省地震局、省安全办和省安监局共同举办了了海南省第二届地震应急救护知识技能大赛。

为促进和推动急救知识和技能在全世界的普及,20xx年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将每年9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世界急救日”。在这一天,世界各国红十字会和红新月会都要动员志愿者参与救护相关的各种活动,开展救护技能培训,普及救护常识。今年9月10日是第12个“世界急救日”,全球宣传主题是“急救为人人”。

2页,当前第212

急救包扎法的心得体会篇四

很有幸能选上这门课,这也是我上选修课最认真、最感兴趣的一门课了,老师不仅人很漂亮,人也很好,很理解学生,讲课也非常认真、生动,深受我们学生的尊敬和喜欢。

总的急救原则就是要保证有正常的呼吸和心跳,同时防止失血过多,尽量恢复伤者的意识。

1.一定要镇静,不要慌乱。

2.明确状况,判断是否情况危急,即是否出现意识障碍、呼吸停止、心跳停止、大出血等情况。

3.有些情况下要马上进行急救处理,而不是打120电话,比如食道中有异物堵塞,心脏病突然发作、心脏停跳等,等救护车来可能已经晚了。有些情况下要马上打120电话:不知道应该如何是好,这时可以打电话,在叫救护车的同时,询问医生应该如何处理;或是周围人多,可以分出人来打电话。

4.如果病人有意识,但有明显呼吸或心脏问题,要马上帮助病人恢复呼吸循环和心脏功能。

5.如果病人没有意识,但还有呼吸,必须马上把病人的头偏向一方,不可令其后仰,以防舌后坠而引起窒息,导致病人死亡。但如果病人可能颈椎受伤的话,就一定不能这样做,以免导致损伤位于颈椎椎管内的脊髓神经而引起高位截瘫。此时,应将下巴向前拉,将舌根提起来,或是用其他一些方法保证舌头不会挡住呼吸通道。

6.如果伤者呼吸已完全停止,应该马上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

7.如果伤者心跳停止,应马上在硬床上或其他硬的支持面上进行心脏按摩和人工呼吸,直到呼吸和心跳恢复。

8.如果伤者有大出血,应马上止血。如果怀疑有脑部或躯干内出血,要马上送医院,如果伤者丧失意识,要保证呼吸通畅。如果是喷射状出血说明是动脉出血,应该马上止血,同时马上送医院。前面说的是两种最危险的情况。如果是四肢出血,可将出血的肢体抬高,用止血带在近心脏端捆绑止血或是直接压迫近心脏端的动脉止血或是直接压迫伤口止血。

在意外伤害的事故现场,不要被当时混乱的场面和危急的情况所干扰,如有其他人在事故现场,应首先呼叫叫急救车。沉着镇静地观察伤者的病情,在短时间内作出伤情判断,先对伤者的生命体征进行观察判断,检查神志是否清醒,检查呼吸是否正常,观察脉搏是否正常,检查心跳是否正常……包括神志,呼吸,脉搏,心跳,瞳孔,血压。然后再检查局部有无创伤,出血,骨折畸形等变化。

经过检查后,基本可判断伤员是否有生命危险,如有危险则立即进行心、脑、肺的复苏抢救。

心肺复苏急救不一定要口对口。

学习急救医学后,我知道传统上的心肺复苏术和口对口人工呼吸几乎画上等号,不过并不是每种急救场合都必须进行人工呼吸的,对于因心脏突发状况而需要急救的人,单纯实施胸外按摩的效果并不比配合实施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效果来的差要实施口对口人工呼吸增加接触而感染病毒机会。

1.急救员跪在患者肩旁。

2.利用靠近患者下肢的食指和中指,沿着肋骨边缘向上滑行到肋骨与胸骨交接处之心窝部位。

3.将中指放在心窝处,并将食指合并在胸骨下端定位。

4.另一只手掌根置于食指旁的胸骨上(即胸骨的下半段)。

5.将定位的手重叠于其上,两手手指互扣或平行、手指上翘,以避免触及肋骨。

6.以每分钟80至100次的速率,施行15次的胸外按摩(15次的压缩时间共约9~11秒钟),每次下压胸廓约4~5公分。

7.下压与放松时间应相等,施压时口里数着一下,二下、三下...十三、十四、十五,注意念第一个字时下压、第二个字时放松。

8.15次胸外按摩后施行2次人工呼吸(约4~7秒钟)。

9.持续上项cpr动作约l分钟(约四个循环),再检查脉搏和呼吸。

10.若仍无呼吸、脉搏,再继续施行cpr,并每4~5分钟检查患者脉搏与呼吸一次。

1.垫低枕头,找平坦的地方,让病人躺倒。

2.脸色正常者,只要盖棉毯保暖就行。

3.意识清楚,无休克症状者,可让病人保持原有姿势,不宜多搬动。

1.用棉被垫在病人背后,让病人呈平卧姿势。

2.面朝椅背坐下,让脚伸出,头搁在坐椅背上,这一姿势可以帮助减轻呼吸困难。

1.用棉被垫高下肢部。

2.休克症状:脉搏、呼吸加快,面色苍白,冒冷汗,血压下降,意识模糊,手脚发冷。

让病人侧身躺下,轻轻将脚弯曲,把自然弯曲了的左手腕压在右手心背上,将下腭搁在上面,使下腭突出,舌伸出,这样有利呼吸道通畅。

1.用清洁的毛巾等压迫止血。

2.迅速探明出血点。

3. 呼吸急促且无力时,预示着危险,应马上叫救护车。 手脚出血

1.如果伤口被泥沙污染,应首先用消毒凉水或冷开水冲洗,切忌用肥皂洗涤。

2.出血伤口周围的血块、血浆等不要去擦洗,伤口内的玻璃片、小刀等异物也不要勉强拔出,因拔出后可能引起大出血,应马上送医院处理。

1.用清洁的布块、毛巾(最好是消毒纱布)等垫在伤口上,直接压迫约10-20分钟止血。

2.血止住后,用包带轻轻包扎,注意别包得过紧,以能压住出血为度,然后上医院处理。

出血、受伤后应马上用净水器过滤的自来水或消毒井水、冷开水清洗,没什么特别需要消毒的。伤口污染后,只要在6小时内能进行充分的消毒,一般不会出现化脓。但是,如果是刃物刺入等引起的伤口,以及刺入物残留体内,又未在6小时内作充分清创处理,会出现伤口化脓。另外,要记住,无论什么东西致伤的伤口,都有发生破伤风的可能,要即时采用预防措施。

急救包扎法的心得体会篇五

急救培训,顾名思义是让我们了解最基本的急救知识,在一些危急时刻可以救人于危险之中,给人以生的希望。

一、现场急救的目的:1、救护者的基本责任;2、现场急救的原则;3、紧急呼叫救护车;4、现场急救程序;5、触电急救。

二、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1、心脏骤停的常见原因;2、心脏骤停的现场判断;3、时间就是生命;4、现场徒手心肺复苏的操作;5、心肺复苏的意义;6、猝死的诊断。

而说我们的这次培训班的开展是有必要的,它能增强我们的自救互救的知识,提升我们的自救互救力量,尽可能减少伤亡。

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观看外伤急救常识和心肺复苏术指南,培训结束后,大家认真的观看了这两段视频,在外伤急救常识的视频中我了解了急救的(通气、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的各种方法。

培训活动结束后,参加此次培训的员工纷纷表示此次培训很有实用意义,学到了很多使用的急救知识,初步掌握了急救处理常识和能力,对于社会和家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急救包扎法的心得体会篇六

俗话说水火无情。刚进入夏季,大中小学学生溺水事件又频现报端,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离我们而去,一个又一个血淋淋的事件再次为我们敲响了防溺水安全的警钟。

防溺水安全重于泰山。溺水事件的频发也值得我们深思。纵观第一次溺水事件的发生,我们不难发现,这里面既有防溺水设施的缺位、漏位,也有遇溺大中小学学生对防溺水知识的缺泛。特别是紧急情况下自我保护和救生手段的缺失。防患于未燃。防溺水安全重在一个防字,重在提高大中小学生的防溺水安全意识,提升大中小学学生的防溺水技能。学校应加强防溺水安全知识宣传和教育,要通过观看幻灯片,参观图片展,以事实说话,以个案示人,让广大大中小学学生对防溺水有一种直观和形象的认识,从而牢记在脑,铭记在心。同时要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开展防溺水安全演练,模拟涨水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现场指导,教会学生防溺水的基本技能和救生要点。

当然,防溺水安全不是一个部门就能解决的问题,应该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防溺水机制。政府应积极发挥其职能作用,加大对湖、泊、河、塘、坝安全警示标志的设置,实现全覆盖,并加大巡查力度,做到全天候。

学校应发挥防溺水安全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防涨水安全的意识和技能。家庭是学生生活休息的另一个主要场所,学生除在校学生外,很多业余时间都在家渡过,而溺水事件集中发生时段也是在节假日和暑假之中。

究其原因是家长的监管不到位,等到事情发生,后悔晚已。家长应承担起自己的职责,加强对自己子女的监管,时时教育和提醒他们远离水患。

目前由于溺水事件的频发,让学生家长谈水色变,禁止游泳于是乎也就成了共识。禁止游泳不亚于堵源截流。正确的方式应该是疏导,要教会孩子学会游泳,掌握一些游泳的基本技能,不至成为旱鸭子和称砣,从而从源头上最大限度地杜绝和减少溺水事件的发生。 溺水猛于虎,但当我们面对频发的溺水事件时,我们不应该只扼腕叹息,而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共同构建起一道防溺水安全的生命屏障,让溺水远离孩子,让溺水事件不再重演。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