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读后感的写作,可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从而引发更多的讨论和交流。在以下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读者们对于书中的不同情节和主题的独特解读,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新的思考和启示。
中国的震撼读后感大全(17篇)篇一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许多人都尝试系统描述中国改革的整体画面,此类文章之多,可以说是铺天盖地。但像张维为先生所著的《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这样通俗、贴近大众又具有深度的著作,实在是凤毛麟角。最近由于老师的推荐,我翻阅了他的著作《中国震撼》,对于他在书中提出的观察中国改革的视角感到新鲜与印象深刻,也使我内心产生了一种油然而生的震撼感和自豪感。
中国的崛起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2010年,我国的gdp超越了日本,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就城市对比,我们的上海超过了纽约,我们的基础设施,其新、其建设速度之快,也是世所罕见的。现在,我们已经有许多在世界上引以自豪的建设,比如高铁、新能源、航空航天等等。任何一个实事求是的人都应该看到、肯定中国的巨大发展。而且,这种发展正为全体人民带来前所未有的信心,给人民带来实际的利益并推动这个国家一如既往的发展。
张维为先生在书中对中国的崛起总结的“中国模式”定义为:走出了一条自己独创的道路,而不是简单的模仿其他西方国家;走的是一条“文明型国家”的发展之路,是一条“和平”路线,不同于西方社会依靠着血肉屠杀的资本积累之路,不同于西方社会多当竞争下的表面“民主”路线。书中提出了“两大板块”的概念,阐述了“文明型国家”的八个特征,而每一特征点都是传统“文明”和现代“国家”的融合。他通过介绍东欧、东亚等国实施西方民主后的经济发展情况,从而对比得出我国中国模式的八大特点和优势,并梳理出八大中国理念,进一步揭示了民主和人权的真谛。
那么,中国崛起的因素究竟是什么?在阅读该书后,我总结了以下三点:
一是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全新道路,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郑重选择和庄严承诺。胡锦涛主席也多次作出了清楚的界定和说明。这条道路,就是利用世界和平的有利时机实现自身发展,又以自身的发展更好地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就是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的同时,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改革创新来实现发展;就是坚持对外开放,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合作;就是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长期维护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就是永远不称霸,永远做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和平发展”的理念中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是一个“和”,其中包括“和谐中道”与“和而不同”,也是中国重要的思想。“和谐中道”不是消极的妥协,而是有原则的“求大同,存小异”,达到“和而不同”的境界。这种理念是中国避免了欧洲上千年的连绵不断的宗教战争,这些战争曾几乎把西方文明毁于一旦。中国过去三十年发展道路的最大特征就是不偏激,不走极端,而是走一条高速、稳健的改革之路,中国也因此而迅速崛起,当然崛起过程中也产生了新的矛盾和问题,但这些问题和矛盾再多,也没有影响大多数中国人利用“和谐中道”、“和而不同”的理念来解决问题的思路,比如最近中国对的“黄岩岛”事件的一系列解决争端的举措都遵循了这个理念,在彰显中国主权的前提下表现得有理有节,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二是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中国崛起代表了一种不同性质国家的崛起,其崛起的主要原因是坚持了自己的发展道路,既学习了别人之长,也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实现了一种西方模式的超越,也实现了一个五千年文明与现代国家重叠的“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中国“文明型国家”的崛起起源于“民族国家”的构建,从中国近代史来看,中国是自鸦片战争以后通过三次对社会结构进行重塑,从而形成了空前统一的政府、市场、经济、教育、国防、外交、金融、货币、税收体系,至此,我国完成了现代国家雏形的建立,这也为我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后,中国的发展之路不是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各个方面都与西方接轨,推崇全面市场化和全面民主化,而是结合自己的制度优越性选择了具有现代化导向的政府干预,实行了赶超战略,并最终形成“中国模式”,这种独特的发展模式也是一条与不同体制国家和平共处、互相学习、互利共赢的合作之路。
三是走传统文明与现代国家融合之路。
中华文明是人类四大古文明中的唯一幸存者,之所以能够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是因为中华文明具有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海纳百川的气魄。张维为先生认为中国的崛起,不是一个普通国家的崛起,而是代表了一种不同性质国家的崛起,是一个五千年文明与现代国家重叠的“文明型国家”的崛起,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的崛起。为此,他总结出“四超”和“四特”,就是超大型的人口规模、超广阔的疆域国土、超悠久的历史传统、超深厚的文化积淀,并由此衍生而来独特的语言、独特的政治、独特的社会、独特的经济。这其中的每一点都包含了传统“文明”和现代“国家”的融合。
中国的崛起固然是事实,但这只是个进行时,而不是完成时。我们在看到改革开放中国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要清醒的认识到我国还存在很多问题,有些还相当严重。比如政府干预过多,造成某些市场发育不足;某些政治改革相对滞后,导致一些行业垄断和寻租腐败;贫富差异、生态问题、医疗教育,引起了很多人不满。所以,我们要头脑清醒,意志坚定,集思广益,争取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从总体上讲,我认为应把握好以下三个发展方向:
一是从“投资型国家”走向“创新型国家”。《中国震撼》已经告诉我们中国发展的基础,靠的是广阔的生存空间、丰富的资源、庞大的人口带来的巨大消费市场。实践也告诉我们,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里,我国一直靠政府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这种经济增长模式不仅造成了中国资源和环境的巨大灾难性破坏,也被迫形成了中国高价进低价出、自己低价进高价出的贸易和外汇体制,更严重的是出现了国内的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现象,加之企业低盈利率带来的低水平分配问题,致使内需得到不提升。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也表示,中国经济主要靠投资拉动,消费率并没有明显提高,这是不可持续的。为此,中共中央的“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是时代的要求,也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二是从“文明型国家”走向“文化型国家”。我们知道,基督精神,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共同构成美国文化的三大支柱;法国是易于冲动、追求享受、个人主义至上的拉丁文化;德国则是追求理性、谦逊务实、集体为重的日耳曼文化。《中国震撼》一文中对“文明型国家”的八大特征进行了很好的阐述,但是没有深层探索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没有指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有哪些差异,以及今后如何互动?庆幸的是,我们党中央已经认识到文化是发展的内源动力和重要支撑,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的审议通过牵住了牛鼻子,将对促进中国未来的发展进步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是从强国走向富民。中国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人均gdp却只有日本的十分之一,排在全球第99位。中国居民收入的增长多年落后于gdp增长,再加上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收入分配问题已越来越来严重。中国已经开始崛起,而强国之下的老百姓却仍不富裕,不解决收入分配问题,中国永远称不上是一个国强民富的真正大国。所以,民富之发展目标,已成众望所归。为此,“十二五”规划建议,第一次提出了“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发展目标。这预示着中国未来五年将进入经济内生动力大转型、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的新时期。
中国的震撼读后感大全(17篇)篇二
---按人均计算,却只能排到一百名以后,真是一会儿膨胀,一会儿难受。为什么会陷入这么麻烦且说不清楚的境地呢?是因为我们对中国本身没有进行细分,这是有问题的,我们不能用一种标准来判断全中国的情况。
打个比方,拿气温来说。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可以说平均气温多少多少,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就全中国说平均气温,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从中国最北的漠河,到最南的南沙群岛,有时气温相差好几十度。所以,如果总是用国际通用的语言或标准来描述中国的情况,就有可能总也描述不清,甚至越描越乱。中国的事得分片儿来说。说平均气温,如果分成东北、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西北、青藏高原,就会相对比较准确了。分析中国经济、中国房地产也一样。
“准发达板块”与“发展中板块”
我们一提到北京、上海、深圳的房---家水平。那么中国整个发达板块经济总量有多大?大概是30个中等欧洲国家之和。单单一个上海的经济总量,就接近芬兰一个国家的量,相当于两个希腊了。中国几个一线城市的公共投入,像是地铁、高铁以及体育馆、图书馆等,都是参照国际一流标准进行设计和建造的,比如上海的磁悬浮列车、北京的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等。(读后感)这样看来,上海、北京正在跟纽约、东京这些世界上最发达的城市比肩,广州、深圳等也是一样,瞄准的是世界最发达的城市。
再来看人均情况。如果按照纳税收入来比,中国人均收入很低,世界排名很靠后,甚至落后于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菲律宾、泰国这些国家。但中国的情况实际上是人为偏低,因为中国人的很多收入是没有计入纳税收入的,我们和其他国家不在一个同等可比较的范围内。深圳农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表面上看,他们几乎没有收入,但在深圳人人都知道当地农民非常富裕,有好---作的人口中,仅包括大学和高中毕业的知识青年就将近1300万人,这相当于一个欧洲中等国家比如捷克的人口。而由于中国人有着共同的文化和语言,又减少了这种流动性的障碍。再加上高铁的四横四纵,连起整个中国,使得中国的未来有很多可能性。
如果是一个小国家,例如瑞士以手表为主要产业,如果手表卖不动,国家就有可能出现问题。而中国有很大的腹地,像是现在“准发达板块”的生产成本高了,便可向“发展中板块”转移,富士康、tcl这类企业正在进行这种转移。中国的沿海“发达板块”带动内陆“发展中板块”,两个板块之间的互动推动中国城市化进一步加强,决定了中国的未来。
中国的震撼读后感大全(17篇)篇三
各位书友周末好。根据安排,今天由我分享,我分享的是《中国震撼》一书。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这本书名字应该叫《新闻联播出书啦》,因为这本书的写作方式和新闻联播一样,只是顺序有所不同。对比电视版新闻联播第一部分:中国的领导很忙;第二部分:中国人民很幸福;第三部分:外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本书是这样的,第一部分:迷信西方的代价或者外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第二部分:中西制度与中西领导人选拔模式对比;第三部分中国人民很幸福或者中国制度的优越性。最终作者得出中国将震撼世界的结论。
这本书写作模式我也给取了个名字,叫作“互联网-”,是相对于“互联网+”的,指的是官方思维与互联网思维在传统纸质媒体上应用,另一方面也是我对这本书的落差所致。
言归正传。我们书友会刚成立的时候,我找到过一个视频并发到群内,视频题目是“看完这个视频,你还会对祖国失望吗?”我本来对祖国就不失望,看完这个视频我热血沸腾,让我对祖国充满了希望。我趁着余热进而找到这个视频的男主角,张维为,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曾担任邓小平和其它中国领导人的英文翻译,走访过100多个国家。我买下了他写的三本书,结果,当看完这第一本书,我失望了。我这个失望不是我对国家的失望,是相较这本书语言表达和文字表达而产生的失望。
当然,高兴的说。这本书有很多亮点。比如他概括出了“中国模式”的八个特点与八大理念,比如他提出的“良政”和“劣政”,比如中西方制度的对比,尤其说到了“一人一票”和“多党制”这个问题。都给我一定的启发。
“文明型国家的崛起”
《中国震撼》这本书,副标题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本书提出,中国的崛起不是一个普通国家的崛起,而是一个五千年连绵不断的伟大文明的复兴,是一个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的超大规模的“文明型国家”的崛起,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的崛起,是一种独立政治话语的崛起,它给世界打来的可能是新一轮的“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全书的目录也就是上面那一段话分开,加上“不再误读自己”,“中国的1+1大于2”,“西方模式的困境:我看印度、我看东欧、我看东亚”.
说到中国模式,他概括了八个特点:实践理性、强势政府、稳定优先、民生为大、渐进改革、顺序差异、混合经济、对外开放。八大理念:实事求是、民生为大、整体思维、政府是必要的善、良政善治、得民心者得天下与选贤任能、兼收并蓄与推陈出新、和谐中道与和而不同。不用仔细看这八个特点和八大理念,就可以感觉到一是有重复的嫌疑,还给人有点辞藻不够用的感觉。二是有不对应的感觉,就好像他开始准备用现代写作手法,后来可能最近在研究国学,所以之后写的好像掺杂了国学的思想在里面。除去标题,他对每一点的的概括和解释都做到有证有据并有新意。
比如他说到良政善治,作者将世界政治简化为良政和劣政。在印度谈中国模式时,一位学者问到作者:“您是不是想证明专制比民主更有效率?”作者回答道:“不是专制比民主更有效率,而是良政比劣政更有效率。良政可以是西方政治制度,如瑞士,也可以是非西方的政治制度,如新加坡,中国在这方面虽有不足,但远比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做的好;劣政可以是西方政治制度,如海地、伊拉克、菲律宾、刚果、格鲁吉亚,也可以是非西方政治制度,如缅甸。”
比如说到多党竞争和一人一票,他在一个研讨会被问到中国政府的产生不是通过多党竞争和普选,怎么能有合法性的问题上,他反问道:“如果你这种话语也能够成立,那么是不是美国的开国元勋都没有合法性?因为他们根本没有经过任何选举就自称代表了美国人民。泰国采用了西方民主制度,但选来选去,选出来的人的威望从未超过泰国国王,泰国国王的合法性从何而来?美国黑人和妇女权利的.获得,不是通过民主制度,而是在强大的民权运动推动下,最后由司法判定而确定的。”等等。
这些话虽然经不得细看,但乍听起来还是挺鼓舞人心的,有时候我们就是应该多点阿q精神。只是他有时候说出的一些比较争议的话,就有点震破耳膜,比如他在解释“强势政府”的时候,说国外的“软政府”执行能力极弱,政府被各种既得利益绑架,政客们没完没了的扯皮,往往连修建一条公路的共识都难达成,之后居然说了一句国外无法推动计划生育政策,结果是国家的现代化事业举步维艰,这句话让我看的心惊胆战,冷汗直冒。比如他说没有一个非西方国家采用西方民主取得了成功,可是日本和韩国的成功却是太明显的事例,在我看东亚一篇里面,他对日本的成功摸凌两可,将韩国说成缺乏司法独立,将中国台湾说成黑金政治,在我看东欧里面,他对东欧国家的看法完全就是他和另外一个朋友的交谈,是想出来的。这样的说法太过片面,将他书中的论点支撑完全变为主观想象。
陈丹青在想到自己插队落户的时候说道:“夜里在空街陋巷四处找,没处睡,结果好像是翻墙进了什么院子,立马躺倒,过了一夜,而且心里狂喜得意,好浪漫,现在才知道,原来我睡在大时代啊!”大时代是什么?是推翻清朝时候的内外交困,是党新建时候的内心激昂,是开国大典上的人声鼎沸,还是搞革命闹运动时候的神圣使命,我想大时代对于处在那个时候的人而言,他们更多想的是推翻清朝时候的彷徨,是两党新建时候的事不关己,是开国大典时的扬眉吐气,是闹革命时的妻离子散。现在呢?现在进入了大时代吗?是从1978年开始这些年的发展?是“9-3”阅兵?是大数据互联网?我们这个“大时代”足够震撼到别人了吗?更重要的是,现在的时代,你自己有被震撼到了吗?我想,这样的答案,应该再处于这个大时代的民众的心里。
书的最后部分有一句话,说的是西方有句谚语:鹰有时比鸟飞的低,但鸟永远也飞不到鹰那么高。我觉得用在这个刚刚好,中国人,要自省自信。
中国的震撼读后感大全(17篇)篇四
中国模式主要有八个特点,即实践理性,强势政府,稳定优先,民生为大,渐进改革,顺序差异,混合经济,对外开放。
经济学家张五常认为中国经济奇迹的最大秘密就是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特别是“县际竞争”,因为土地所有权的决策主要在县一级政府,“通过承包责任合约的扩展……政府机构与私人企业之间的合约安排,佃农分成于层层承包的串联”,产生了“令人敬畏的经济力量”。经济学家史正富也认为,中国的“三元主题”(中央领袖,部门科层,地方政府)良性互动是中国经济成功的关键所在。
“实事求是”是中国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互动的产物,避免了过去西方理性主义所包含的种族主义和唯我独尊等历史局限,强调了一切理性活动都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来检验,而检验的标准是这些活动是否有利于人民的整体利益。
政府是必要的善。在一个游戏规则完全由发达国家制定的世界上,不通过强势政府来推动经济,参与国际竞争,一个发展中国家根本就发展不起来,恐怕最多也只能跟在发达国家后面爬行。
学者潘维有一个很好的论述:中国历史上,一个开明的皇帝代表一个朝代,具体做事的是一个儒家执政集团,好的朝代延续数百年之久,远远超过美国的整个历史,一个朝代及其儒家执政集团代表的是“天命”,其跨度一般都是上百年。
关于政党的合法性,努力克服各种危机的本身就是政绩合法性的一部分,甚至是巩固政权合法性的最好时机。
也就是说国家有资本去承受政治内耗;三是中产阶级已成了社会主体,中产阶级倾向稳定;四是西方精英阶层通过数百年的政治历练,已经获得了掌控国家主要资源和权力(如国会、金融、媒体等)的能力。这些条件满足后,西方国家才开始搞一人一票的。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同时实现所有的人权,所以一定有轻重缓急。中国人没有按照西方的逻辑去做,我们把消除贫困作为核心人权,实现了近四亿人脱贫。
中国的震撼读后感大全(17篇)篇五
一、世界变化真快。
美国媒体监测机构“全球语言观察”于末,对全球纸质媒体、电子媒体和互联网进行检索后发展:“中国崛起”竟是全球十年最热门新闻主题,超过美国911和伊拉克战争。
1979年以来,中国的gdp增加了18倍。
美国前财长萨默斯做了估算:如果说英国工业革命期间,一个人的生活水平在自己的生命周期里翻了一翻的话,那么在中国这场现代化大潮下,一个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在自己的生命周期内可以翻7倍。
世界银行资产排名前五席有三个都是中国的银行。
托马斯弗里德曼:我不由得回想过去这七年中美两国的不同经历,中国一直在忙于奥运会的准备工作,我们忙于对付基地组织;他们一直在建设更好地体育馆、地铁、机场、道路以及公园,而我们一直在建更好地金属探测器、悍马军车和无人驾驶侦察机。差异已将开始显现,你可以比较一下纽约肮脏陈旧的拉瓜迪亚机场和上海造型优美的国际机场,当你驱车前往曼哈顿时,你会发现一路上的基础设施有多么破败不堪,再体验一下上海时速高达220英里的磁悬浮列车,眨眼工夫,你已经到了上海市区,你扪心自问,究竟谁生活在第三世界。
著名的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其名著《资本的年代》(1848-1875)把当时的美国定性为世界上最无法无天的地方,腐败猖獗,私人雇佣的警察可以任意处死罪犯,整个美国没有欧洲意义上的政府,结果人人自危,人人自卫。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特点也是大规模的官商勾结,今天日本大部分的大公司当年都是廉价卖给与政府有特殊关系者。
无论是再哪一种文化中,腐败都是在现代化进行得最激烈的阶段最为严重。主要原因就是社会财富迅速增加,国家的法制水平和监管水平还跟不上。
历史上欧洲的污染比中国还要严重,伦敦在1952年曾出现一周内4000多人死于煤烟污染,莱茵河曾被宣布为死河。
中国模式的特点是一旦认清了目标,其行动效率比西方模式高很多,短短几年时间,中国的风能、太阳能、电动汽车等领域已经走到了世界的前列。
世界上大概只有中国,大学毕业就可以考虑买房子,女孩子坦然地把拥有产权房作为结婚的条件。瑞士至今的住房自有率才36%,35岁前就拥有自己的房子对绝大多数瑞士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
整个西方崛起时期的gdp是血流称河的gdp.
中国已经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在这样的不利条件下,进行这样一场大规模的工业革命和社会革命,在自己的境内消化所有的问题,没有发动战争,没有对外掠夺,而是给大部分国人和全球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安格斯麦迪森采用购买力平价法对世界经济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跨长度的比较研究,认为中国早在1992年经济规模就超过了日本,20就超过了西欧12个老牌发达国家的总和。到讲超过美国,到2030年,将是美国的1.13倍。
中国的震撼读后感大全(17篇)篇六
《中国震撼》读后感自从改革开放以来,许多人都尝试系统描述中国改革的整体画面,此类文章之多,可以说是铺天盖地。但像张维为先生所著的《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这样通俗、贴近大众又具有深度的著作,实在是凤毛麟角。最近由于老师的推荐,我翻阅了他的著作《中国震撼》,对于他在书中提出的观察中国改革的视角感到新鲜与印象深刻,也使我内心产生了一种油然而生的震撼感和自豪感。
中国的崛起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2010年,我国的gdp超越了日本,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就城市对比,我们的上海超过了纽约,我们的基础设施,其新、其建设速度之快,也是世所罕见的。现在,我们已经有许多在世界上引以自豪的建设,比如高铁、新能源、航空航天等等。任何一个实事求是的人都应该看到、肯定中国的巨大发展。而且,这种发展正为全体人民带来前所未有的信心,给人民带来实际的利益并推动这个国家一如既往的发展。
张维为先生在书中对中国的崛起总结的“中国模式”定义为:走出了一条自己独创的道路,而不是简单的模仿其他西方国家;走的是一条“文明型国家”的发展之路,是一条“和平”路线,不同于西方社会依靠着血肉屠杀的资本积累之路,不同于西方社会多当竞争下的表面“民主”路线。书中提出了“两大板块”的概念,阐述了“文明型国家”的八个特征,而每一特征点都是传统“文明”和现代“国家”的融合。他通过介绍东欧、东亚等国实施西方民主后的经济发展情况,从而对比得出我国中国模式的八大特点和优势,并梳理出八大中国理念,进一步揭示了民主和人权的真谛。
那么,中国崛起的因素究竟是什么?在阅读该书后,我总结了以下三点:
一是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全新道路,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郑重选择和庄严承诺。胡锦涛主席也多次作出了清楚的界定和说明。这条道路,就是利用世界和平的有利时机实现自身发展,又以自身的发展更好地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就是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的同时,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改革创新来实现发展;就是坚持对外开放,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合作;就是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长期维护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就是永远不称霸,永远做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和平发展”的理念中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是一个“和”,其中包括“和谐中道”与“和而不同”,也是中国重要的思想。“和谐中道”不是消极的妥协,而是有原则的“求大同,存小异”,达到“和而不同”的境界。这种理念是中国避免了欧洲上千年的连绵不断的宗教战争,这些战争曾几乎把西方文明毁于一旦。中国过去三十年发展道路的最大特征就是不偏激,不走极端,而是走一条高速、稳健的改革之路,中国也因此而迅速崛起,当然崛起过程中也产生了新的矛盾和问题,但这些问题和矛盾再多,也没有影响大多数中国人利用“和谐中道”、“和而不同”的理念来解决问题的思路,比如最近中国对的“黄岩岛”事件的一系列解决争端的举措都遵循了这个理念,在彰显中国主权的前提下表现得有理有节,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二是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中国崛起代表了一种不同性质国家的崛起,其崛起的主要原因是坚持了自己的发展道路,既学习了别人之长,也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实现了一种西方模式的超越,也实现了一个五千年文明与现代国家重叠的“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中国“文明型国家”的崛起起源于“民族国家”的构建,从中国近代史来看,中国是自鸦片战争以后通过三次对社会结构进行重塑,从而形成了空前统一的政府、市场、经济、教育、国防、外交、金融、货币、税收体系,至此,我国完成了现代国家雏形的建立,这也为我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后,中国的发展之路不是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各个方面都与西方接轨,推崇全面市场化和全面民主化,而是结合自己的制度优越性选择了具有现代化导向的政府干预,实行了赶超战略,并最终形成“中国模式”,这种独特的发展模式也是一条与不同体制国家和平共处、互相学习、互利共赢的合作之路。
三是走传统文明与现代国家融合之路。
中华文明是人类四大古文明中的唯一幸存者,之所以能够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是因为中华文明具有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海纳百川的气魄。张维为先生认为中国的崛起,不是一个普通国家的崛起,而是代表了一种不同性质国家的崛起,是一个五千年文明与现代国家重叠的“文明型国家”的崛起,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的崛起。为此,他总结出“四超”和“四特”,就是超大型的人口规模、超广阔的疆域国土、超悠久的历史传统、超深厚的文化积淀,并由此衍生而来独特的语言、独特的政治、独特的社会、独特的经济。这其中的每一点都包含了传统“文明”和现代“国家”的融合。
中国的崛起固然是事实,但这只是个进行时,而不是完成时。我们在看到改革开放中国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要清醒的认识到我国还存在很多问题,有些还相当严重。比如政府干预过多,造成某些市场发育不足;某些政治改革相对滞后,导致一些行业垄断和寻租腐败;贫富差异、生态问题、医疗教育,引起了很多人不满。所以,我们要头脑清醒,意志坚定,集思广益,争取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从总体上讲,我认为应把握好以下三个发展方向:
一是从“投资型国家”走向“创新型国家”。《中国震撼》已经告诉我们中国发展的基础,靠的是广阔的生存空间、丰富的资源、庞大的人口带来的巨大消费市场。实践也告诉我们,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里,我国一直靠政府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这种经济增长模式不仅造成了中国资源和环境的巨大灾难性破坏,也被迫形成了中国高价进低价出、自己低价进高价出的贸易和外汇体制,更严重的是出现了国内的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现象,加之企业低盈利率带来的低水平分配问题,致使内需得到不提升。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也表示,中国经济主要靠投资拉动,消费率并没有明显提高,这是不可持续的。为此,中共中央的“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是时代的要求,也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二是从“文明型国家”走向“文化型国家”。我们知道,基督精神,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共同构成美国文化的三大支柱;法国是易于冲动、追求享受、个人主义至上的拉丁文化;德国则是追求理性、谦逊务实、集体为重的日耳曼文化。《中国震撼》一文中对“文明型国家”的八大特征进行了很好的阐述,但是没有深层探索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没有指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有哪些差异,以及今后如何互动?庆幸的是,我们党中央已经认识到文化是发展的内源动力和重要支撑,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的审议通过牵住了牛鼻子,将对促进中国未来的发展进步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中国的震撼读后感大全(17篇)篇七
最近,我读了《震撼的童话》这本书,书中讲述了许多成都少年学子的英雄故事。他们的勇敢和勇敢的行为感动了中国,他们的坚强和坚强的行为感动了世界。
xx年5月12日14时28分,地震灾难突然来袭,漫天尘土飞扬,瞬间淹没了我们美丽的家园,吞噬了无数鲜活的生命。在这无情的'灾难中,成都少年学子用行动谱写了震撼人心的童话。灾难降临了,他们不离不弃,与同伴携手互助,冲出死亡的门槛;面对废墟残垣,他们伸出稚嫩的双手,拯救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灾后重建中,他们捐款捐物,传递着爱心,为大家描绘了美好的明天……在这次抗震救灾小英雄中,有一个坚强乐观的姐姐,她是都江堰市聚源中学初三的学生高莹。地震来临了,她们的教室垮塌了,她和她的同学被压在了废墟下。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绝望里,是她用美妙的歌声给同伴信心和勇气。后来,被救后她失去了双腿,在医院里,她的脸上还是一如既往地挂着甜甜的微笑,向人们传递着坚强。雷楚年,一个年仅15岁的大哥哥,在大难来临时表现出的勇敢、机智、善良,感动了中国!地动山摇之际,他两次折返教室救人。陈浩,小小年纪,面对死神,没有犹豫,没有彷徨,毅然选择了挺身而出,把生的希望给予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双手托起了生命的希望。王了、李庆、王海军、阳玉洁……一个个少年英雄的名字铭刻在我们心里。
地震虽然震垮了我们的家园,但却震不垮我们坚强的意志。成都的少年英雄们在灾难中彰显了生命的力量,鼓动起梦想的翅膀,给我们的民族带来无尽的希望,他们用血染的童话震撼了中国!震撼了世界!
中国的震撼读后感大全(17篇)篇八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四十年前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结束了革命与狂飙的年代,走上了理性与和平的全新道路,四十年过去了,我们的改革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在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日子里,我们回顾历史,不胜唏嘘,历史的道路是曲折的,也是在不断摸索中前进的,前人的努力与局限,经验与教训,如今都已经成为一笔历史的财富,让人深深的回味。
最近读了张维为写的《中国震撼》这本书,写的是我们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如何运用大国的韬略和智慧、如何利用好自身的优势和丰富的传统、如何在前行的道路上具有自己的特色、如何给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带来巨大的改变,以独特的观察力和理性的分析,丰富和诠释了“中国模式”的深刻涵义。通过本书对中国改革开发40年的风雨历程的理解就更加深入人心了。
一种发展模式的崛起。中国崛起的背后是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其有八大特点:实践理性、强势政府、稳定优先、民生为大、渐进改革、顺序差异、混合经济、对外开放。这些都是作者对30多年中国改革开放经验的总结,也是对中国崛起的基本特征与发展经验的基本概括。其中高铁的出现可谓是体现了中国发展模式背后的基本思路,书中也专门提到了高铁奇迹与中国标准的种种联系。高铁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已在中国逐步推广并且发展,也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及热烈讨论。“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是建设高铁的指导方针,具体来说,就是先利用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优势、通过谈判让世界四大公司转让部分高铁技术,然后组织自己十多万的科研人员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消化、整合、创新,最终形成中国自己的高铁技术,这也是中国模式的战略思路:既学习别人之长,也发挥自己优势;在对别人之长进行学习、消化与整合的过程中,大胆创新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东西,实现对西方标准的超越,并最终影响世界。沿着这种思路,推进各种改革和创新的成功率就相对变大了。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底子薄、基础差、资源缺、人口多、发展不平衡,各种不良现象如城乡差距、腐败问题、房价问题等也一直存在,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发展模式,没有一个坚强有力的政府领导和组织,那么想要为人民做实事、做好事、多做事都是不可想象的,想要保稳定、促发展也就无从说起了。因此,中国震撼了全世界!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这些年,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极大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中国成了世界不可缺少的部分,中国的崛起势不可挡。虽然我们已经取得了这么大的进步,依然有很多人对中国的未来不自信,特别是谈到中国的腐败,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等问题时会显得尤为突出,觉得还是“西方的月亮更圆”。但是书中却客观的给我们分析了这个问题。西方国家的制度是有一些优点,但是却并不像他们所标榜的那么好,所谓的民主其实也是少部分人,那些选民的民主,并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而我们中国讲究的是注重民意,为生民立命,为人民服务。而且一种制度并不是看好不好,而是适不适合,照搬西方制度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如东欧一些国家和印度,对比一下他们现在的情况就很明了了。自然,这些发展中的问题不容忽视,但也不能一味夸大这些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中国存在的问题在西方发展的同阶段也同样出现过,我们切不可因为问题的存在而妄自菲薄。而且,现阶段我们也可以看得到国家正在努力通过各种改革,制定规范法律等解决这些问题,环境污染在逐步治理,贫困人口逐渐减少,反腐活动也进行的如火如荼,虽然短时间可能达不到理想状态,但是未来一定是会实现的。
作者通过大量的事实说明陈述了这样一个道理:“没有一个非西方国家取得过模仿西方模式的成功。”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救中国,只有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以往中国各朝代的制度有的曾经辉煌闪耀过,但最终都化为了尘埃。而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执政理念,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任务,‚坚定不移的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汲取了其它文明的一切长处为我所用而又保持了自身的长处和优势,通过自己数十年坚持不懈的奋斗,使得中国这只雄鹰再次鲲鹏展翅,鹰击长空,飞向西方文明难以企及的高度,从而震撼了西方所谓民主国家,震撼了整个世界。 我们坚信,中国这个千年文明古国,将会沿着自己特有的轨迹和逻辑继续演变和发展着,在崛起的道路上她可能继续经历着磕磕碰碰,但其崛起的势头已不可阻挡,其崛起的方向已不可逆转,她必将以其独有的发展模式和成效带给世界更多的震撼!
我作为一个普通的共和国公民,一个从事教育的育人工作者,要大力发扬勤奋工作、艰苦奋斗的敬业精神,锐意改革、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身体力行、埋头苦干的务实精神,从本职工作出发,做好份内的工作,为幼儿教育的的发展升级献计献策,为九幼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光和热,为中国的崛起努力奋斗。
中国的震撼读后感大全(17篇)篇九
一口气看完了张维为的《中国震撼》,感觉我们生在中国是非常幸福的。作者认为中国经济的成果是无可质疑的,尽管还存在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在一些发达国家历史上也存在,有的甚至比中国还严重,比如意大利的腐败。但如果中国意识到了,就会集中高效处理这些问题,比如环保技术。作者认为只比较gdp是不恰当的,因为它掩盖了许多背后的差异。gdp不能说明我们生活是否幸福。我们通常会用gdp总量来说明中国实力如何强大,或用人均gdp说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gdp应该按购买力平价来计算,而且没有算上房产。一些发展中国家人均gdp比中国高但作者看到其首都比北京落后三十年。
作者以自己在许多国家的亲身经历,说明中国比其它发展中国家发展得还要好,比如农村有楼房,有自来水,通电,有电器。中国的发达城市(如上海,北京)比发达国家的大城市还好,一样有高楼,高铁,机场。一些西方人来到上海的感受可以用“震惊”来形容。这得益于小平的远见,让部分城市富裕起来,这是田忌赛马的道理,发挥自己的优势。而城市发展起来了,可以通过税收来支援贫困地区。
作者认为任何一个非西方国家在学习西方那套制度,没有不失败的。不能简单地以民主,专制来说明一个政治制度的好坏,认为民主是好的,专制是坏的。而是要以人民的生活是否幸福来判断。一些发展中国家实行了西方民主,结果人民生活一团糟。他认为西方之所以民主成功,是因为他们足够发达,政治上的折腾不会对经济有很大影响。况且西方国家的建立和初期发展不是民主产生的,而是通过暴力,战争,掠夺来积累财富。那些推崇西方民主的人怎能忘记这段历史?而发展中国家实行了民主后,本来脆弱的经济被各种选举,政党斗争搅乱了。国家内的几个政党,利益集团在斗争,互相扯皮。人们教育水平不高。一些贫民窟的人被黑帮利用作为票仓。
一个国家文化不同,其政治制度也不同。东方文化强调集体,秩序,家人。而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权利。如果引进西方制度,把本来团结的群体拆散,让其斗争,那不是比原来更坏?有人打个比方,中国的领导制度,就像是公司的ceo制,能一人一票选ceo吗,那么公司一定破产。如果军队一人一票选指挥官,一定打不好仗。民主选出来的不一定是有才能的人,可能是多数人的暴政。一些民主国家就是例子,如菲律宾,海地,泰国,它们zzdd。民主国家决策低效率,各方吵架。比如印度要改造贫民窟,计划改造90万户,5年才改造6000户。民主无所谓好坏,没有适合所有国家的唯一民主气度。只有适合一个国家特点的民主才是好民主。中国有自己的民主观。我们认为政权的合法性在于民心,而且中国推崇选才举能。而西方人认为民选的才是合法的。
中国的人权观和美国不同。中国认为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最重要的。而西方国家认为政治权利是最重要的。于是按照他们的人权观,美国还有很多贫困人口,而他们无法解决。但是,在吃不饱,无处住的情况下,还谈什么选举权,言论自由呢?请看一些发展中国家学习西方制度后的情况。而且的金融危机也说明美国制度靠不住。美国也不得不采取政府干预市场的办法。取法乎中,得乎其下。中国如果采用美国的一套,后果是毁灭性的。
中国的震撼读后感大全(17篇)篇十
由于时间原因,也没看多少,就谈谈自己的感受吧。
过去,一直有一言论。说那80、90的孩子们只知道享福,根本不能自理,不懂得怎样孝敬父母,也就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我作为90后,也许很不服,却也无力反驳,难道现在的我们不是说的这样吗?只有自己知道,不是他们说的这样,那么就必须证明给他们看吧。好吧,你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确做到了。
在《震撼的童话》里讲到的孩子几乎都是90后的。他们总是在生死一线的时候忘了自我的安危,他们总是为了身边的同学朋友或兄弟姐妹不顾生死,他们总是勇敢向前不放弃一丝生的希望。就像温爷爷说的: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百倍努力。
信念对于一个人甚至一个国家是无比的重要,一个人可以在绝境中活下去,一个国家可以在兵少食乏打胜仗,少不了它。孔夫子曾经回答过他的弟子一个问题,一个国家要打胜仗需要什么?孔子说了三个,足兵、足食、民信。而弟子叫他去掉两个,于是就只剩下了民信,孔子解说,民无信则无欲。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信念,那么会很混乱。地震将人们压倒,但信念未倒,他们崇尚生命,怀有信念,更是英雄中的英雄。
有人将他们比作神,而我却觉得不然。他们就是普通人,只不过在关键时刻发出了“超能力”。呵呵,那不就是superman吗?请让我铭记他们,可爱的superman。
中国的震撼读后感大全(17篇)篇十一
中国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家,她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和传统。近年来,中国在各个领域的快速发展和日新月异的变化,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的震撼。亲身体验中国的繁荣和发展,我深深被中国震撼到了,并有了一些深刻的心得体会。
首先,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让我感到震撼。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数千年来的文化传承使得这个国家拥有独特的魅力。走进中国的博物馆,观赏中国古代艺术品,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坚持。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蕴藏着深厚的智慧和道德准则,如儒家文化、佛教和道教等,这些传统价值观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传承和延续。这让我深思,我们应该要珍惜和传承自己的传统文化。
其次,中国的经济发展让我感到震撼。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在令人瞩目的水平。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我都能看到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在不断提高。高速公路、高铁、互联网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科技创新乃至人工智能产业也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中国的经济崛起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和创新能力。这让我相信,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努力拼搏,也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再次,中国的社会发展让我感到震撼。中国是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它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然而,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创新的政策和措施,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例如,扶贫政策和城市化进程改善了农村地区的生活条件,减少了贫困人口的比例。教育改革和医疗保障的普及,提高了人民的受教育程度和医疗水平。中国还积极参与全球事务,推动世界和平与合作的进程。中国的社会发展令人震撼,也给了我信心,不管面临什么困难,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坚持奋斗,就能克服困难,迎接美好的未来。
最后,中国的自然风光让我感到震撼。中国拥有独特而美丽的自然景观,如长城、丽江和黄山等。我曾有幸登上了长城,俯瞰着无垠的山脉和浩渺的河流,那种壮观和震撼无法用言语来形容。我也游览了丽江古城,欣赏着古老而宁静的街巷和清澈的江水,仿佛进入了一个美丽的仙境。中国的自然风光让我意识到,我们应该爱护环境,保护自然,使得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能欣赏到这样的美景。
总而言之,中国的震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历史和传统文化、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自然风光都让我感到震撼。我相信,随着中国的不断崛起,她将在世界舞台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作为普通人,我们应该要珍惜这个国家带给我们的机会,积极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中去,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的震撼读后感大全(17篇)篇十二
这几日有机会拜读到张维为先生的《中国震撼》,着实让我感触颇深,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些看法。
本书对中国崛起深入研究,通俗易懂,不局限于学术性讨论,以对话性的文体在平等的视野下审视中西文明,通过讲解中国经济、政治、社会三方面快速发展来阐述了我们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是如何崛起的。
在引言里,作者便十分针对性的指出西方国家对中国模式的不看好,并且予以回击,指出中国发展和崛起是不可阻挡的,这并不是空口说大话,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其大国的韬略和智慧以及超大型的体量和超丰富的传统,决定着他必定会走出自己的特色,这不仅是对中国来说,对于世界的影响力也是巨大的。
中国的发展多少年来一直秉持着实事求是,自力更生的原则,作者认为“中国模式”不是转型而是创新,要适当借鉴汲取别人之长,但不放弃自己的'优势。人口、地域、历史、文化是我们最大的优势。我们有世界最充沛的人力资源和世界最大的潜在市场,我们有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地缘优势,我们有自己悠久的历史传承和独立的思想体系,我们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通过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这些优势得到了最大发挥。反之,中国这种“文明型国家”,如果采用西方政治模式,自己的优势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最后整个国家就会走向崩溃。这个观点张维为教授在走访了100多个国家之后也在书中总结道:“非西方国家照搬西方模式,基本上是照搬一个,失败一个。”总之,我们通过取长补短、兼容并蓄,沿着这种思路,推进各种改革和创新的成功概率就大。所以,中国的崛起是必然的。
再谈及民生,那么何为民生?民生就是一个国家推动政治改革,解决了人最根本的生存问题后,再着眼于更高、更广的层次上提升民生的品质,政府能为百姓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能让人民过上更安全、更自由、更幸福、更有尊严的生活。大家还有什么理由不安稳呢?而西方推动“民主化”压倒一切,结果造成了政治改革与民生改善完全脱节,造成了非西方国家无穷的动荡和战乱。
而值得反思的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依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就比如我国主要矛盾的转变,以及西方国家对中国发展的遏制等,都是我们要去面对的,如何挑起时代的重担,作为新青年,我们值得去思考。
文稿:高乐。
中国的震撼读后感大全(17篇)篇十三
最近,我看了一部名为《中国震撼》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细致而生动地呈现了中国发展的众多方面,让我对中国的进步和变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下面我将通过五段式的连贯文章,分享我对《中国震撼》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震撼心灵的景象。
《中国震撼》中展示的中国现实令人目瞪口呆。无论是宏伟的城市风景,还是艰苦奋斗的农民工,这些景象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纵观全片,我看到了一个国家从物质贫穷到物质富饶的巨大变化。从贫困落后的山区,到现代化的大都市,中国的腾飞速度让人震撼。我想,这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奋斗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国发展的不竭动力。
第二段:改革开放的催化剂。
《中国震撼》充分展示了改革开放对中国的巨大影响。40年来,中国积极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吸收外来经验和先进技术,加速了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经济的快速增长带动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的新建建筑和基础设施也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同时,改革开放政策也带来了国际化的机遇,让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通过《中国震撼》,我认识到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也深刻体会到了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第三段:坚定的执政理念。
在《中国震撼》中,我看到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的执政理念。面对国内外的各种挑战和困难,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和发展战略,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我深深地感受到,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中国不可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同时,我也意识到,中国共产党在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执政方式,以适应时代的变革和人民的需求。
第四段:全方位发展的宏伟蓝图。
《中国震撼》向我展示了中国政府为推动全方位发展制定的宏伟蓝图。从乡村振兴到科技创新,从环保建设到社会治理,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战略和举措。这些战略旨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这些战略不仅为中国人民带来了更好的生活条件,也为全球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我被中国政府为实现人民幸福和国家繁荣而做出的努力所震撼,也为我国的美好未来而充满期待。
第五段:展望未来的信心。
通过观看《中国震撼》,我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中国近年来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然而,我相信中国人民的智慧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足以应对这些挑战。只要我们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始终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一定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发光发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以上是我对纪录片《中国震撼》的心得体会。这部纪录片让我深刻认识到了中国的发展进程和未来宏伟蓝图,在感受到震撼的同时也为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相信未来的中国一定会更加美好。
中国的震撼读后感大全(17篇)篇十四
研讨“中国模式”的书和文章很常见,但近段时间多家媒体报纸都不约而同刊登了大量关于《中国震撼》的评论性文章,不由得让我对这本书有些好奇,借此机会,仔细阅读,收获颇丰。
本书对中国的崛起作研究,通俗易懂,不局限于学术性讨论,以对话性的文体在平等的视野下审视中西文明,认为中国的崛起是一种“文明型国家”的崛起。提出了“两大板块”的概念,阐述“文明型国家”的八个特征,在分析中国模式的八大特点的同时梳理出八大中国理念并揭示和人权的真谛。作者以清醒的自信,确凿的事实,正确的逻辑,深刻的剖析,亲和的解疑,充分的说理,总结了中国模式的所有特点,让人们的看到了一幅全面的中国崛起的图景,看到了五千年文明的厚重积淀、文化传承带来的民族凝聚力以及独特的政治、社会、经济形态所创造的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激发大家对国家发展的信心,让整个中华民族的心为之震撼。
文明型国家的震撼。
本书首次提出我国是将“民族国家”与“文明国家”的优点结合在一起的“文明型国家”的概念。“文明型国家”的的智慧就是“求同”,因此我们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一切长处而不失去自我,未来也会沿着自己特有的轨迹和逻辑继续演变和发展,并对世界文明作出原创性的贡献。这正是小平同志所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要义所在。中国的发展,固然有中国经验、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但中国在快速变化中,同时也在吸纳世界文明的成果。我们善于学习别国经验,同时能正确认识我国国情。无论是选拔和选举结合的选贤任能制度,社会和国家大规模互动的社会模式还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经济体制都证明我们现在进行的改革不是转型,而是一种汲取别人之长但不放弃自己的优势的创新。中国是不断产生自己模式的内源型主体文明。过去30年,我们实际上就在不断创造自己的模式。奥运会、世博会、高铁建设、城市化、新能源革命等都形成了自己的模式,为世界的发展贡献了经验。
新的发展模式的震撼。
正是“中国以西方不认可的模式迅速崛起”所以“给世界带来了相当的震撼”。中国的崛起是一种发展模式的崛起,展现了“中国模式”的独特魅力。这种“对外是推动和谐世界建设,对内是倾力建设和谐社会”的和平发展模式,更是人类历的一个非同寻常的奇迹。书中作者把中国发展模式概括为八大特点,即“实践理性、强势政府、稳定优先、民生为大、渐进改革、顺序差异、混合经济、对外开放”。这个概括既是中国现代化发展历史的科学凝练的总结,也是中国与其他国家现代化发展历史的鲜明显著的区别。应该讲,经过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30多年的发展,我们已经找到和形成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积累和凝聚了丰富的成功经验,创立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世界政治经济发展模式带来原创性的贡献。
民族自信心的震撼。
文章首节总结了中国崛起这个不争的事实,告诉国人,身处时至今日的中国,我们已没有理由缺乏信心。在肯定的同时,作者直面存在的问题,通过与国外发达国家比较,强调要先肯定自己的成绩,在此基础上再逐步解决困难。过去承认中国落后是实事求是,今天承认中国的巨大进步也是实事求是的。的确,为百年屈辱史所累的国人当下的问题,就是太不自信。就像面对“半杯水”,很多人只看到空的一半,而看不到满的那一半。殊不知,困难是要解决的,但需要一步步来。正是有了发展,才能有谈下一步问题解决的资本。不肯定这一点,下一步的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我们需要新的大国意识,需要自己的话语权,需要更加理性从容的国民心态。中国崛起至今日,我们应该确立自己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的文化自信。我们应该对中国的政治制度有信心,对中国的发展有信心,对我们的未来有信心。
为了崛起,中国走了一条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的奋斗路,在这条路上,无数烈士献出了青春和鲜血,染红了鲜艳的五星红旗。让我们秉承“文明型国家”和“中国模式”,坚定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了国家的进一步腾飞扎实学习,踏实工作,不懈奋斗,用自己的力量推动中国这个‘文明型国家’的持续良性健康发展。
一、世界变化真快。
美国媒体监测机构“全球语言观察”于末,对全球纸质媒体、电子媒体和互联网进行检索后发展:“中国崛起"竟是全球十年最热门新闻主题,超过美国911和伊拉克战争。
1979年以来,中国的gdp增加了18倍。
美国前财长萨默斯做了估算:如果说英国工业革命期间,一个人的生活水平在自己的生命周期里翻了一翻的话,那么在中国这场现代化大潮下,一个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在自己的生命周期内可以翻7倍。
世界银行资产排名前五席有三个都是中国的银行。
托马斯弗里德曼:我不由得回想过去这七年中美两国的不同经历,中国一直在忙于奥运会的准备工作,我们忙于对付基地组织;他们一直在建设更好地体育馆、地铁、机场、道路以及公园,而我们一直在建更好地金属探测器、悍马军车和无人驾驶侦察机。差异已将开始显现,你可以比较一下纽约肮脏陈旧的拉瓜迪亚机场和上海造型优美的国际机场,当你驱车前往曼哈顿时,你会发现一路上的基础设施有多么破败不堪,再体验一下上海时速高达220英里的磁悬浮列车,眨眼工夫,你已经到了上海市区,你扪心自问,究竟谁生活在第三世界。
著名的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其名著《资本的年代》(1848-1875)把当时的美国定性为世界上最无法无天的地方,腐败猖獗,私人雇佣的警察可以任意处死罪犯,整个美国没有欧洲意义上的政府,结果人人自危,人人自卫。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特点也是大规模的官商勾结,今天日本大部分的大公司当年都是廉价卖给与政府有特殊关系者。
无论是再哪一种文化中,腐败都是在现代化进行得最激烈的阶段最为严重。主要原因就是社会财富迅速增加,国家的法制水平和监管水平还跟不上。
历史上欧洲的污染比中国还要严重,伦敦在1952年曾出现一周内4000多人死于煤烟污染,莱茵河曾被宣布为死河。
中国模式的特点是一旦认清了目标,其行动效率比西方模式高很多,短短几年时间,中国的风能、太阳能、电动汽车等领域已经走到了世界的前列。
世界上大概只有中国,大学毕业就可以考虑买房子,女孩子坦然地把拥有产权房作为结婚的条件。瑞士至今的住房自有率才36%,35岁前就拥有自己的房子对绝大多数瑞士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
整个西方崛起时期的gdp是血流称河的gdp.
中国已经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在这样的不利条件下,进行这样一场大规模的工业革命和社会革命,在自己的境内消化所有的问题,没有发动战争,没有对外掠夺,而是给大部分国人和全球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安格斯麦迪森采用购买力平价法对世界经济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跨长度的比较研究,认为中国早在1992年经济规模就超过了日本,20就超过了西欧12个老牌发达国家的总和。到讲超过美国,到2030年,将是美国的1.13倍。
中国人向来特别谦虚,总是爱用国外的语言体系来衡量中国的情况。我自己就是最典型和代表性的一个个体,从懂事开始,直到工作了,都以别人为榜样,向别人学习,谦虚再谦虚,因为谦虚使人进步,妈妈和老师,乃至领导都这样讲。这样一衡量,就麻烦了,没自信了,没话语权了,没自己的模式了,也没了对工作、生活方式和自己未来的信心。看了张维为先生所著的《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一书,我自信地确认原来这是错的,对于国家,国人,我们不能完全套用国外的理论体系,对个人,对自己同样,必须得总结经验形成自己的评价体系。即便要用国外的,别人的,也要把它的实质情况搞清楚,然后再进行比较。要逆向考虑、反问个为什么,想起来创新、个性和独立性也是这个道理。这本书好,值得读,我已向身边人推荐。
我本人自改革开放走来,看到许多人都用各种方式描述中国改革的整体画面,从国家报纸、电视、电台、刊物和各研究单位每天都在努力从大道理、特制的画面上说明中国改革的成绩与特色,如此等等,可以说是铺天盖地、司空见惯。但是像这样通俗、坦诚、朴实、贴近大众而又不失深度的作品,实在是少的可怜。爱中国还是爱理论,个体强烈的创新型、大众心态在字面上必然显露无遗。看了还想看,翻了一页还不过瘾,深深地被张维为先生自然流露的爱国纯情所感动,作为一个普通基础建设工作者和一名思上进的普通党员,我也早有同感。
张先生之所以能够有这样好的文字,除了他本人热爱学习,读万卷书时做了大量笔记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条件,那就是他本人走访过100多个国家,对许多国家做过十分深入的研究。正所谓“行万里路”。相比之下,闭门造车的大块文章,虽然逻辑严谨,但是颇有些作者自娱自乐的感觉。比如,讲中国崛起,不从共产党一次革命时期开始说起,就觉得不过瘾。没有深入实践,没有行万里路,没有市场参与经验,要拼出个名头来,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就拿我们做现场施工监理工作的同志来说,如果不亲自参与到一个项目的具体工作过程中,很难感受到一个项目获得什么什么奖,取得什么什么优的份量,就更别说写一份象样的项目监理工作报告出来了,我曾经亲自经历了三亚水利枢纽主体土石坝的建设过程,也经历了积极抗击“达维”台风的抗洪抢险过程中,在得知该项目在年、20获得大禹奖、鲁班奖两个大奖后,倍感振奋,亲切,虽然过去了几个春秋,当时自己还不是项目负责人,但也自信地说,这个项目该拿奖,也配的上这两个大奖,因为我见证了他的质量形成过程,因为她抵御了百年一遇的洪水考验,于是,我把这个过程写了一篇回顾性的探讨文章,在初竟然发表在省部级刊物了,与张先生的大作不能媲美,但同样也能让人产生共鸣。我很享受张先生这种读书与走路相结合的问世态度。
张先生之所以能够用朴素语言说出十分深刻的道理,就是他能够在两种极端思维中发现能够说明和解释中国实践的观点。书中总结中国模式的“八个特点”,就是张维为先生独创的一种表述体系。这种治学方法是中国哲学的精华——极高明方可道中庸。只有在深刻了解两端之后,人们才能认识到取中的难度、力量与高明。凡是能够用朴素的语言传达深刻观点的,都是达到了“极高明方可道中庸”的境界。张先生的文字十分简朴,却挟带着中国文化的深厚;在我崇敬的同学、朋友和亲人中,有许多是闯南闯北的好汉、商场精英,都具有了解不同政治、经济、文化差异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然而,这个时候却容易缺乏了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特点的耐心。我本人虽然在国有企业工作十年,但是从来没敢间断过阅读《参考消息》和收看相关新闻报道,并从中受益匪浅,却只停留在表面上了解中国政府和执政党的观点,不能真正理解中国改革的成效,读了此书,我才能理解《中国震撼》的深度。
然而,在我国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的今天,学习分析国际先进经验的动力却出现了一些降低。对一些明显对中国国家有利的新生事物,由于迫于形势的压力、或政策、或利益纠缠,没有轻装上阵,没有对一件事情、一项制度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改变思维、改变做法。如我们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以后,建设工程领域引入的三个制度,第一,建设监理制度快执行了,在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们不难看出,近几年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质量、安全事故发生率有上升的苗头,发生的不可思议性和规模也有严重的势头,中央三令五申,严查整顿,从严处治了相关责任人,如从在建工程倒楼、倒桥和大楼失火、脚手架倒塌等事件,我们应该认识到,建筑体制上应该改革了,事后控制明显亡羊补牢了,很多鲜活的生命应该在事前、事中得以控制,很多不应该发生的事故本可以避免的。
《中国触动》、《中国震撼》、《中国超越》是张维为教授历经30多年的时光岁月,走访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1980年第一次出国感受到的震惊,到今天在海外随处可见的“中国热”;从作为国家领导人的翻译陪同国事访问,到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研究者参加国际交流,张教授力求从一个比较宽广的国际视野出发,来观察世界、思考中国,特别是探讨与中国崛起有关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和尖锐问题。从全球视野中比较“中国经验”,对“中国模式”做出最强有力的理论总结,三部书籍呈现给国人和世界的是一部认识中国、了解中国、读懂中国的全新展示,用详实的数据、著名学者的见解和作者的亲身经历,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探索的新思路。让读者对中国的发展和未来有一个新的,更全面的认识。
张维为教授曾任前中国改革设计师邓小平资深翻译,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现任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中国发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学研究所所长、春秋研究院资深研究员。
《中国触动》、《中国震撼》、《中国超越》是习近平主席推荐世行行长阅读图书,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推荐阅读图书。
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以其大国的韬略与智慧、以其超大型的体量和超丰富的传统,其崛起不可阻挡,其道路注定具有自己的特色,这些都将给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带来原创性的贡献。
《中国触动:百国视野下的观察与思考》。
《中国触动》由序言、引言和环球视野下的中国崛起、最不坏的模式?、西方“民主”遇上中国“实事求是”、应该失语的不是我们、中国:不要自己打败自己、软实力,更触动世界六个章节及原版、后记组成。张教授从比较宽广的国际视野出发,站在中国式发展的高度,来观察世界,思考中国,特别是探讨与中国崛起有关的热点、难点和尖锐问题。
一个只会使用别人话语的民族在世界上是没有分量的,中国人要用自己的话语来解读中国和世界,中国崛起的过程也必然是一个中国话语崛起的过程。
一个国家的发展,就像一个人的一生,主要就是关键的几步。这几步走对了,一切都会比较顺利,前景会比较光明。这几步走错了,就会伤筋动骨,甚至全盘皆输。中国模式,虽不完善,但关键的几步走对了,与那些西方主导的发展模式相比还真是不错。在一个人口比美国、日本和整个欧洲之和还要多的国家,进行了这样一场翻天覆地的工业革命、技术革命、社会革命、没有走西方殖民主义侵略和扩张的老路,在内部克服各种困难,并使之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火车头,这就是中国奇迹。
我们正处在人类历史上一个最激动人心的变革时代,而中国是这场历史性变革的中心。不管你是否使用“中国崛起”这四个字,国际社会已普遍接受了这个中国的崛起这个无处不在的事实。
中国崛起触动了世界。中国人对于自己的发展,对于国际问题的认知,应该在汲取世界智慧的同时,也用自己的价值观加以检验,用自己的话语加以论述,客观自信地评述自己的国家和外部的世界。
中国力量、效率、责任和文化元素的背后,是一种伟大的中国精神的崛起。这种精神的特点是:为政就必须励精图治,为民就必须兢兢业业,人心向善,社会和谐、民心坚毅,民族团结。中国模式形成于全世界范围内的激荡和竞争之中,背后是数千年的伟大文明传承。
《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
第二部,《中国震撼》由引言和不再误读自己、中国的1+1大于2、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一种发展模式的崛起、一种政治话语的崛起、西方模式的困境:我看印度、西方模式的困境:我看东欧、西方模式的困境:我看东亚、八个章节和结语:新一轮“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及后记组成。
“中国崛起”震撼了全世界,“中国模式”也成为了国际学界、理论界热议的话题。张维为教授通过自己走访一百多个国家的所见所闻,以国际关系学者的深厚学术背景,以其独特观察和理性分析,丰富了“中国模式”的深刻涵义,提出了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崛起的命题。
《中国震撼》提出,中国的崛起不是一个普通国家的崛起,而是一个五千年连绵不断的伟大文明的复兴,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文明型国家”崛起的深度、广度和力度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见的。这种“文明型国家”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一切长处而不失去自我,并对世界文明作出原创性的贡献。
《中国震撼》是“中国模式”论的最坚实有力的理论著作,其归纳的“中国模式”的八大特点和八大理念,是“中国模式”论精辟的理论总结,它将丰富关于“中国模式”的理论研究,同时,也让国人以及世人更客观地认识中国崛起的事实,理解中国崛起背后的文化内涵。
中国一路走来,不能说没有跌宕起伏,不能说没有坑坑坎坎,但中国拿出的成绩单比东欧亮丽得多,中国人也从东欧的经历中悟出了不少有益的东西。
世界上没有最好的模式,只有最适合自己的模式。
《中国超越: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光荣与梦想》。
张教授走访百国后的第三部思考型著作,由引言和从“追赶”到“超越”、从“神话”到“实话”、制度超越:三种力量的关系、话语超越:谁的终结?、“颜色革命”为何失败?、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光荣与梦想,六章和结论:一个“文明型国家”的逻辑及后记组成。从《中国触动》到《中国震撼》再到《中国超越》构成了对中国崛起、中国模式、中国话语思考的三部曲。三部曲贯穿了一个主题,即中国人要用自己的思考和话语来评述中国的事情和天下的事情。
在《中国触动》和《中国震撼》的基础上,张教授探讨了中国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和西方模式的超越,包括在经济总量、百姓资产、社会保障、科技创新、制度安排等领域的超越。在这些领域中,中国在不少方面已经超越了美国,在许多方面不久将超越美国,在另外一些方面,通过继续不断的努力,最终也可能超越,而其中最有意义的,无疑是中国的制度安排,也就是政治制度方面的超越。此外,作者还从“文明型国家”的视角,探讨了中国话语对西方话语的超越,解释了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和中国制度安排及其背后的理念,论证了中国许多做法的深层次的合理性。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维系了五千年文明而没有中断的伟大国家,历史上长期领先于世界,落后于西方是近代发生的事。而自现代以来,中国迅速“赶超”西方的背后是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的总体成功,这种成功源于对中华文明底蕴的把握、对中国红色传统的承袭,以及对国际有益经验的借鉴。中国正带着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光荣与梦想,实现中国人百年奋斗的目标,重返世界之巅。
梦是一种升华。平时不容易做到的事情,我们可以在梦中实现,而平时已经初步做到的事情,我们可以通过放飞梦想来展望未来。而“中国梦”寄托的“家国情怀”、“大国情怀”、“天下情怀”将激励着国人沿着自己的文明和成功之路继续前行!
中国的震撼读后感大全(17篇)篇十五
这篇文章讲的是作者在往各个房间送衣服时,看见了妹妹的日记本,十分想打开来看一看。作者一直嫉妒自己的妹妹,因为妹妹威胁到了自己这个女主角的地位,作者想从脚下的这本日记中发现妹妹足够多的污点,打破妹妹没有缺点的记录。于是作者打开了日记本,搜寻自己的名子,希望能在里面发现阴谋诡计和诽谤的语句,可并没有与作者想的一样,在她妹妹的日记中,妹妹把作者看成了心中的英雄,她想要成为和作者一样的人,而作者因为用了太多的精力来把妹妹推开,所以从来没有去了解她。作者看完后决定,走近妹妹,与妹妹友好相处。
这篇文章让我看到了作者一开始的小肚鸡肠,到读完日记后的知错就改和妹妹的宽容大度。让我感受到了远离斗争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个世界有多少的亲情值得我们珍惜。
通过这篇文章让我明白了人与人之间,哪怕是亲人之间难免会有一分戒备,一点猜疑,一分争斗。当我们放下戒备,拆除猜疑,远离争斗时,我们会发现有多少友情值得我们信任;多少信任让我们的生活如沐春风。
让世界充满友情、亲情和爱吧!让我们一起努力!
中国的震撼读后感大全(17篇)篇十六
有些日子总会成为永恒,有些永恒总会永远刻在人们心里。5月12日,大地在颤动,山河破碎,家园被毁,而中国人民没有放弃,“万众一心,抗震救灾”成了灾后一句响亮的口号。在抗震救灾中涌现出了许多普通人的英雄事迹,而这些普通人中包括了一大批少年儿童。他们在地震袭来时所表现出的勇敢和智慧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们的名字。
梁强,一位普通的16岁高中生,震后余生的他冒着不断落下的石块,一路狂奔回家探望生死未卜的老父亲和老母亲,得知父母亲没事时,这位16岁的男孩想到的不是帮家里收拾残破的家园,而是来到自己的母校——向峨中学。看到曾经花团锦簇的学校如今只剩下残垣断壁,梁强心中一阵酸楚。这时他从化学老师那里得知还有许多师生被埋在废墟下,他拿起一根木棒,一边在废墟上敲打,一边大喊着:“有人吗?”就这样,他一直坚持到深夜,直到被强行撤下,但他依然不离开学校,帮助家属辨认尸体,为死者整理仪容。他心里始终想着:还有很多人需要我!梁强正是凭着这样的意志一直在坚持。几天时间他靠吃一点方便面维持体力。在发放帐篷时,他坚决不要,他说:“还有比我们困难的人!”一句朴实的话语,体现了这位90后少年的纯洁心灵。
和梁强一样的少年还有很多,那些少年在地震中表现出来的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让我动容。地震时,他们表现出的不是懦弱、胆怯,而是勇敢、坚强。让我们为这些纯洁的生命鼓掌吧!你们是最棒的!地震是可怕的恶魔,而你们就是那纯洁的天使,你们用你们的行为抚慰了人们心灵的创伤,为人们慢慢抹去这段痛苦的记忆。
中国的震撼读后感大全(17篇)篇十七
最近,我读了《震撼的童话》这本书,书中讲述了许多成都少年学子的英雄故事。他们的勇敢和勇敢的行为感动了中国,他们的坚强和坚强的行为感动了世界。
20xx年5月12日14时28分,地震灾难突然来袭,漫天尘土飞扬,瞬间淹没了我们美丽的家园,吞噬了无数鲜活的生命。在这无情的灾难中,成都少年学子用行动谱写了震撼人心的童话。灾难降临了,他们不离不弃,与同伴携手互助,冲出死亡的门槛;面对废墟残垣,他们伸出稚嫩的双手,拯救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灾后重建中,他们捐款捐物,传递着爱心,为大家描绘了美好的明天……在这次抗震救灾小英雄中,有一个坚强乐观的姐姐,她是都江堰市聚源中学初三的学生高莹。地震来临了,她们的教室垮塌了,她和她的同学被压在了废墟下。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绝望里,是她用美妙的歌声给同伴信心和勇气。后来,被救后她失去了双腿,在医院里,她的脸上还是一如既往地挂着甜甜的微笑,向人们传递着坚强。雷楚年,一个年仅15岁的大哥哥,在大难来临时表现出的勇敢、机智、善良,感动了中国!地动山摇之际,他两次折返教室救人。陈浩,小小年纪,面对死神,没有犹豫,没有彷徨,毅然选择了挺身而出,把生的希望给予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双手托起了生命的希望。王了、李庆、王海军、阳玉洁……一个个少年英雄的名字铭刻在我们心里。
地震虽然震垮了我们的家园,但却震不垮我们坚强的意志。成都的少年英雄们在灾难中彰显了生命的力量,鼓动起梦想的翅膀,给我们的民族带来无尽的希望,他们用血染的童话震撼了中国!震撼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