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史论文(实用16篇)

时间:2024-09-11 作者:紫薇儿

范文范本是提高写作水平和培养写作能力的重要工具,有助于提升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接下来,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些范文范本的华丽表达和精妙技巧,感受写作的魅力与力量。

美术史论文(实用16篇)篇一

舞蹈史作为高校舞蹈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中外舞蹈的发展概况,开阔学生艺术视野,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导致高校舞蹈专业的舞蹈史论教学或多或少地存在教学方式单调、学生学习积极性低下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导致教师教学效果不好,不能有效达到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

一、舞蹈史论课的教学思想。

教师只有明确了自己的教学思想,才能够在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备课和授课。好的教学思想有助于教学计划的制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有指导性作用。在舞蹈史论课的教学实践中,应根据教学目的来制定教学思想,舞蹈史论课的教学思想是:通过该门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舞蹈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所呈现出的特点,把握舞蹈发展变化的规律,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修养,从本源上理解舞蹈动作的意义,为舞蹈实践课的学习添砖加瓦。

二、舞蹈史论课的教学方法。

目前,高校舞蹈史论课的教学往往采取照本宣科的讲述式教学方法,把相关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其最终结果是学生对该门课程不感兴趣,课堂氛围不活跃,课后学生不知道自己学到些什么,感到茫然。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就必须把握该课程的教学思想,将教学内容通过恰当的方法呈现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结合与专业相关的其他知识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扩散知识面,并根据授课内容选择多样的使教学方法,使课堂气氛活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且能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

(一)与舞蹈艺术概论基础知识结合。

在舞蹈史论的教学中会涉及很多舞蹈专用词语,比如“舞蹈特性”“舞蹈结构”“舞蹈语言”等等,如果学生没学过舞蹈艺术概论,或对这些词语不理解,则会对教师所讲的内容理解不清楚。

(二)与学生的专业实践课相结合。

舞蹈专业的专业实践课有芭蕾基训,古典舞基训,古典舞身韵,民族民间舞和剧目排练等等,不管什么实践课,其基本构成要素都是舞蹈动作和舞蹈风格。舞蹈史论课的教学思想之一便是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舞蹈的风格及特点。

(三)与代表性经典作品赏析相结合。

舞蹈是一门以视觉为主,视、听综合的艺术,舞蹈史论的教学离不开相关舞蹈作品的赏析,通过赏析代表性舞蹈作品或片段,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形象的了解所学某时期舞蹈的特点,同时还能调整课堂气氛。、与赏析相结合,并不是单纯的给学生放视频就可以了,应该在放视频前给学生讲为什么选择这个作品给大家赏析,这个作品是根据那一时期那种舞蹈创作的,并给学生提出问题如这个作品有哪些特点及特色,其代表性动作是什么,舞蹈作品的队形有什么特点等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赏析作品。在赏析结束后,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找出问题答案,并让学生模仿视频中的典型舞蹈动作姿态,即兴创作几个八拍的小组合,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某时期舞蹈特点的印象,还可以开发学生的舞蹈编创意识,这就使舞蹈史论课的知识传授有意无意地与舞蹈编导课的学习进行一定的结合。

三、舞蹈史论课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一门课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任何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学思想为指导围绕教学目的进行构建的。围绕着舞蹈史论课的教学目的,我采取的教学模式是“复习d进新课―提出问题d讨论d总结”。由于舞蹈是论课中需要学生理解和记忆的知识量较大,在进新课的过程中,为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的知识,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知识点的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主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思考,使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之后引导学生就相关问题或知识点展开讨论,最终通过总结使学生可以从宏观上把握某一时期舞蹈的特点。

四、舞蹈史论课的教学内容。

高校舞蹈本科专业的舞蹈史论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中国舞蹈史和西方舞蹈史两部分。由于课时量的限制,所有内容不可能一概而论,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教学大纲、选择教学内容时不应局限于某本教材,而应考虑到其他专业课程的设置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课时量内最多的交给学生所需要的舞蹈史论知识,并使他们可以学以致用。

除此之外,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与教师的备课有着重要的关系,舞蹈是论课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必须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方法。备教材要求教师必须将教材的内容转化成自己的语言,提取出其中的重难点,用自己的理解去讲授给学生,且不能够仅仅将备课内容局限于教材,应根据教学需要多种途径收集所需资料,为授课内容服务,使授课内容丰富多彩又突出重点;备学生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来准备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不应过深也不应过浅;备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寻找恰当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愿意学习。

总之,舞蹈史论课作为高校舞蹈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只有任课教师在教学上不断进行思考改进,才能真正有效地实现该门课作为必修课的教学目的。

美术史论文(实用16篇)篇二

教学中渗透的意义对于中学美术教学而言,对学生进行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循序渐进,既不能忽视绘画艺术的创新性又不能过于强调美术艺术的创新,教师要能够把握其中的内涵价值所在。探究现代绘画艺术中的创新意识对于学生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十分重要,如若大部分学生都能够领悟到美术中的艺术内涵,那么现代中学美术教育的质量就会理所当然地提升上来了。

1.现代绘画艺术及其创新意识。

(1)现代绘画艺术概述现代绘画艺术,顾名思义,就是在现代艺术氛围中滋生出来的绘画作品,而且,相对于传统的绘画艺术而言,现代绘画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较为密切。通过对现代绘画艺术的观察可知,很多绘画艺术作品中都存在中西方美术艺术文化的影子,而且,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文化的渲染,以及社会变革的影响,使得现代绘画艺术本身有着较为独特的味道,其中不乏一些创新的内容[3]。绘画艺术创新,是绘画艺术家们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可以看到,即使是同一个艺术家,他在不同时期所创作的绘画艺术风格也都不尽相同。

(2)现代绘画艺术的特征从总体情况来看,现代绘画艺术有着几个较为明显的特征,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特征便是现代绘画艺术中所潜藏的艺术精神以及创作理念几乎彻底颠覆了传统的美术艺术,这也是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艺术者对于珍视现代美术艺术的态度。从传统绘画艺术与现代绘画艺术的差别来看,后者忽略了对画面物体本身的形象性勾勒,转而表现绘画艺术所能给人们带来的视觉感受[4]。绝大多数艺术形式都是较为抽象且充满美感的,只不过人们对艺术本身的认知与领悟能力存在差别,所以,对同一艺术作品的感受就有所不同。

2.中学美术教学与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融合。

从教学实践过程来看,尽管了解到了现代绘画艺术中的创新意识对于美术教育的重要性,但对中学生创新意识和鉴赏能力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的。从具体教学策略来看,中学美术教学与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融合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教育过程,教师通过对现代绘画作品内涵的解析,来启发学生创新意识[5]。可能有的学生对现代绘画艺术创新的领悟能力会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培养要循序渐进,不断地启发学生、鼓励学生学会欣赏现代绘画艺术作品的演变过程,以及艺术家们在创作作品时的细节变化。只有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这些内容,才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这门艺术的内涵价值、学好美术这门课程,并以此来提升中学美术教学的质量[6]。

(1)教师通过对现代绘画作品内涵的分析,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诸多现代绘画艺术作品中可以发现,绘画艺术大师终其一生都在不断地进行艺术创新,从一幅幅绘画作品中,便可以窥见艺术大师创作理念的变化以及创作风格的转变。创新,是艺术大师区别于普通画家最明显的一个特征。现代绘画艺术创作的思路源于生活,但它又高于生活本身,而且,有很多艺术创新理念都是源自于中西方绘画艺术火花的碰撞,从而滋生出一个新的创意点,借助艺术大师之手,将创新的思维通过绘画艺术这一表达形式呈现给世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启发学生对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领悟,并要鼓励学生在创作个性化美术作品时,要能够将自己创新的内容融合在作品当中,进而形成自己的风格[7]。当然,教师要提示学生,独立美术创作风格的形成是在具备一定美术技能基础上才能够实现的。

(2)对学生进行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培养要循序渐进,以此提升中学美术教学的质量中学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与艺术本身偏离的状况[8]。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中学美术教学与现代绘画艺术鉴赏也不可能完全契合,但却可以将二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枝丫在中学美术教学课堂中任意滋长。由于现代绘画艺术与生活的关联性真实存在,而现代绘画艺术家们在创作的过程中又在时刻强调着艺术创作的独立性,以及他们毫不掩饰对创作自由的追逐,因此,在其艺术作品中经常可以发现一个似乎远离社会的空间存在。基于此,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能够把握好现代绘画艺术对这种海市蜃楼般景象的追求意识,将艺术家在绘画艺术作品中所融入的似是而非的创新理念提炼出来,给学生以启示[9]。从某种程度上讲,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的意义十分重大,不仅可以促进中学美术教师自身技能的提升,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鉴赏美术艺术的能力,进而转变现代美术教学培养的方向,令中学师生都能够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10]。从现代教育领域的发展进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学校教学的过程绝不仅仅是传授固有的知识内容,而是需要注重对学生思想意识的培养,以及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的艺术灵感,进而为国家培养出一批批有着创新思维能力的优秀艺术型人才。从教学实践中发现,萦绕在美术学科专业教学过程中的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极为宝贵,同时也能够明显感觉到,在中学美术教学中融入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较为可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中学美术教学的质量,同时也为培养未来致力于发展艺术专长的高材生夯实美术功底。

[1]李长民.从基础教学实践解构美术课教材教法对《普通中学美术课教材教法》的探讨[j].美术大观,2014(7).

[2]陈诚.中学美术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4(14).

[3]李柠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审美和欣赏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4(14).

[4]江艳华.中学美术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8).

[5]王睿.中学美术教育中如何加强素质教育[j].艺术科技,2014(10).

[6]韩昶.综合素质提升视角下的中学美术教学路径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3(22).

[7]梁卫民.美术教学的拓展与中学教师艺术素养的提升[j].教育评论,2014(7).

[8]王爱春,邓觉民.非主流社会资源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应用的价值探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3(15).

[9]加央欧珠.论当前中学美术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改革的策略[j].才智,2013(12).

[10]周鹏飞,武文丰.试论数字媒体艺术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作用[j].美与时代,2014(4).

美术史论文(实用16篇)篇三

17—18世纪的欧洲美术是美术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它上承文艺复兴,下启欧洲的19世纪。17世纪的巴洛克艺术影响了后来的罗可可艺术,影响了19世纪的浪漫主义、印象主义以至20世纪的野兽派和表现派;17世纪的学院派古典主义影响了后来的新古典主义和立体派美术等;17世纪的现实主义艺术倾向,对后来的18世纪市民艺术、19世纪的现实主义也都有着明显的影响。

17世纪的美术是多元化的,即各种风格流派并存,并互有影响。在这本书中把17世纪的欧洲国家分为三种类型,而在这三种类型的国家中基本流行着三种艺术风格。第一种是天主教势力占统治地位的国家,如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在这些国家,受到宗教势力支持的巴洛克风格占上风;第二种类型是君主专制和王权至上的国家,如法国,在这里占上风的是古典主义艺术风格;第三种类型是以商人和市民为主的国家,如荷兰,在这里,封建王权、教会均不占主要地位,流行的是现实主义的市民艺术和卡拉瓦乔主义。

在上述三种类型的国家里,都流行着不同程度的卡拉瓦乔主义。卡拉瓦乔主义就是17世纪的现实主义,是一种倾向和思潮,曾在欧洲各国获得普遍承认和流行。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民族、民主思想的特色,带有质朴的非官方的特征。卡拉瓦乔主义在17世纪的欧洲影响颇大,只有充分地承认它的存在,才能全面理解17世纪的艺术和17世纪艺术领域的对立和斗争。

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17世纪的欧洲美术首先是出现了许多新的民族画派,强调打破和谐,主张真实的自然美。卡拉瓦乔的艺术就是这样。同时,17世纪美术作品中的人物多具有鲜明的社会特色和时代风貌。有时带有明显的社会批判色彩,这和17世纪动荡不安电动势带有关。进入17世纪,美术作品中的宗教气息更加淡薄。在这一时期,艺术家的队伍开始两极分化,有的成为教会或宫廷的座上客;有的走向基层变为平民,甚至成为贫民窟的破产者,不可避免地促成了艺术思想上的对立,加剧了流派之间的斗争。17世纪美术的体裁和题材大大地丰富和扩大了。17世纪艺术家由于重视观察自然,加深了对描绘形象的研究,更加丰富了艺术的表现手段,特别是对光的运用。

总之,17世纪各派杰出的艺术家都作出了不同的贡献,各有千秋。卡拉瓦乔主义艺术、巴洛克艺术和古典主义艺术构成了17世纪艺术发展的主要内容,但是,这三个流派之间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既有区别,也有相互交流与影响。正是由于这种关系,才造成了17世纪欧洲艺术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美术史论文(实用16篇)篇四

摘要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美术史的研究也呈现出各自的特点,而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美术研究要不断创新,美术研究要中西融合,创造课题、新方向,从而促进美术的繁荣发展。本文就中国美术史研究方面中西研究的异同进行比较。

关键词美术史英雄情结感性科学实证主义。

中图分类号:j120.9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美术史的研究上,西方人讲究公正、科学、理性;中国人讲究情理、道德、感性。于是,得出的结论有所不同。

一、研究者的身份转换。

中国文化(中)向来(就)有不分科的学术传统,这样在美术研究上存在模糊现象,在美术创作上也有模糊现象,许多美术作品惊人的相似。比如说:中国的佛教徒认为“抄写”是一种美德,于是,在佛像作品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类似的东西,或者说存在很多临摹名家作品的仿制品存在,于是,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人们要鉴别一幅美术作品是否为真品显得尤为困难。

而在美术史的研究上,我国的研究者经常会变换自己的身份,在美术家和美术史论家之间变换角色。有的美术史论家以前是美术家,后来成为美术史论家,或是一人兼任美术史论家和画家。有的以前是美术史论家,在经过长期的美术史的研究后成为专业的美术家。比如说: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画家董其昌,他既是画家,同时也是美术史论家,他提出的“南北宗”论对中国画坛影响深远。到了21世纪,我们美术史的研究上,研究者的身份依然是不断转换的,这就使得我国美术史的研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笔者认为这样不利于美术史研究的创新。

“英雄情结”一词在中国人的眼中并不陌生,在许多古老的神话传说中我们可以看见“英雄情结”的影子,而中国人也普遍有“英雄情结”。由于中国人的“英雄情结”,思维模式中的感性色彩,在研究美术史时很容易陷入“英雄情结”的漩涡。而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容易将历史人物英雄化,在研究某个著名的美术家时,很容易夸大其功勋,忽略其缺点。而西方学者的研究则非常讲究公正、客观,喜欢在一个中立客观的角度上去评价某个历史人物(和)或事件,其中的感性因素较少。

而“英雄情结”带来的美术史研究方法的不同在于:中国美术史的研究者往往是从神话传说开始的,有了神话传说之后就有了皇家代表,然后再由此确立某某思想的正统地位,于是就引出了各个时代的美术家和作品。而西方在研究中国美术史时则是遵循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客观公正的讲述美术史,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也相对较公正,美术史研究受到的政府因素的影响较小,于是在研究中也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现象,各种各样的思想流派就出现了,这种研究方法也带来了美术史的现代繁荣,促进了美术史的创新发展。而中国学者的`美术史研究陷入“英雄情结”的漩涡之后,很容易带来“英雄崇拜”,于是就带来了美术作品的模仿,却很少有模仿的精品出现。

在美术史的研究上,不可能将美术史独立于孤岛上进行研究,它是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演变出来的美术历史,与经济、文化、政治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在美术史的研究上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要素,要学会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进行美术史的研究。比如说,进行美术史研究时适当运用心理学、哲学、社会学、考古学的思想。

西方在美术史的研究上要比中国进步很多,他们美术史的研究非常重视理性、学科的界限和跨学科,他们喜欢将美术史的研究与其他学科如心理学、考古学对比分析,从而得出更为公正客观的结论。而实证主义的运用在西方学者的研究上也很常见。西方人喜欢从细致入微的事件出发,考察美术各个方面的情况,从细节着手,从历史文化背景出发,探寻美术史的发展。关注美术家的生活,关注他们各个方面的情况,实地考察美术家在其所生活年代里各个方面的情况,从而客观公正的评价美术家。西方的这种研究方法比中国的“英雄情结”更为科学,他们能在研究美术史的过程中形成各种各样的思潮,从而又由思潮带来美术史的繁荣,促进现代美术的繁荣发展。

比如说,美国著名美术史论家高居翰是研究中国美术史的元老级人物,他的《中国绘画》、《中国古画索引》、《隔江山色:元代绘画》等皆是从风格分析的角度研究中国绘画史的经典书籍,在美术界享有盛誉。

在中国美术史的研究上,中国学者和西方学者最大的区别就是:中国学者容易孤立地去看待问题,而西方学者则喜欢综合各个学科的知识,从历史文化背景上去看问题,于是,两者得出的结论也就有所不同。

四、结束语。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美术要发展,必须要有情感,美术家只有在作品中融入自己的情感才能感动人、吸引人。而在美术史的研究上亦是如此,研究者要学会将西方思想融入到研究上,探寻中国美术史研究的新方法,既做到美术史研究的实证精神,又体现出中国艺术精神。

参考文献:

[1]李研.基于美术史谈中西方色彩应用之异同点[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35).

[2]高翔.中国美术史研究的中西方比较[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5).

[3]陈国林.论西方艺术“赞助人”概念在中国宫廷绘画研究中的无效性[d].南京艺术学院,.

美术史论文(实用16篇)篇五

学习了《中国美术史》后,我有了很深的感触,了解了祖国灿烂、悠久的美术史。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古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中国传统美术源远流长,从远古到今留下了丰富的艺术文明。

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在当时最为著名的艺术作品是秦始皇兵马俑,秦始皇兵马俑有步兵,指挥部,浩洗荡荡的显示了秦皇朝的军事力量,其布局严谨,形象逼真!在变化中有统一统一中有变化!

魏晋南北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人们的思想没有寄托时刻,印度的佛教从西部进入了中国于是在后续的文明历史有出现了有关佛教文化的艺术作品: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焞煌莫高窟等,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也出现了很多画家有书书法家,分别是陆探微、张僧繇、顾恺之,王羲之,在绘画方面内容由于玄学的出现有描绘自然风景的,有描绘时空的,有描绘神仙故事的等,在技法上其三杰都做不同的贡献尤其是顾恺之首先提出了“传神”的重要性,克服了前代的说教内容的缺点,扩大了题材的多样性。

宋代时文人画的苗头开始探出苗头,其最著名的有风俗画作品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纵观关于形中国美术史发展中国画中对于山和水的描绘并不是基于客观真实的.首先它没有光影效果,实际上就提出了画面的客观立体感.其次,没有焦点透视,空间表现依靠主观的散点透视和纯艺术的形式把握。在中国传统绘画教学中,临摹是主要手段《芥子园画谱》便是把各种物体做了最为主观最为抽象的概括,使之程式化和符号化,山石的皱法有荷叶皱,披麻皱,斧劈皱等不同形式,树叶有“个”字点,圆叶点.都是具有中国传统精神的符号系统.后人学习就从这些符号开始,在符号系统内进行再创造.

关于色中国画没有应用科学的色彩分析法,讲究主观壅塞,大多数就是单色黑白关系.但是这种黑白关系有着很强的新联诗,“运墨而五色具.”“五色”说法不一,或指焦、浓、重、淡、清;或指浓、淡、干、湿、黑;也有加“白”,合称“六彩”的.实际乃指墨色运用上的丰富变化。所谓墨分五色,即黑白关系蕴藏着丰富而抽象的色彩关系.即使青山绿水画也是极为主观的用色而非真实的用色.就连最为写实的工笔画也只是描绘物象的固有色,而不是科学的光影环境色,从理论上说仍是主观的.墨彩中的清而有神.是由其它深浅不同的墨彩衬托出来的。

美术史论文(实用16篇)篇六

浅谈中国山水画与古典园林。

姓名:xx。

班级:xx学号:xx指导教师:xx浅谈中国山水画与古典园林。

作者:xx。

摘要。

一个时期的艺术会渗透到这个时期的方方面面,例如园林的营造艺术,凡属风景式园林或多或少地都具有“画意”,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绘画的原则。中国画与中国园林有着不解之缘,中国古典园林史表明,山水画与山水园林关系非常紧密,历代的文人、画家参与造园蔚然成风,不少园林作品直接按某个画家的笔意,某种流派的画风来造园,以画论代园论指导园林设计的手法屡见不鲜,长时间的发展而形成了“以画入园,因画成景”的传统。现在将从两者的关系,从立意,构图,空间布局等方面的共同点来阐述山水画渗透于中国古典园林中。分析美术与园林,两者之间的联系。

正文。

一.中国山水画的演变历程。

人。唐末、五代、宋初产生了“百代标程”、“照耀千古”的大山水画家,如孙卫、荆浩、李成、范宽、董源等等,都是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大画家。这段时间的大山水画家多位是隐士,他们的山水画成就特别高。隐遁山林的画家,自然以山水为主,所以北方的人物画、花鸟画不是特别好,而山水画出名。他们都成功地刻画出北方地区山密浑厚、势壮雄强的特色,称北方画派。其实五代宋初时期的南方山水画成就也不低,南唐的大山水画家董源、卫贤、赵干等成绩很高。由于南唐的群臣都是文学和艺术上的能手,所以南唐绘画,诸如花鸟、人物、山水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南方画派与北方画派形成鲜明的对比。北宋中后期绘画已经普及到一般文人,以苏轼、黄庭坚、米蒂为代表的一批文人,则竭力推动文人画的发展,他们倡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主张“不求形似,但求达意”的意境美。北宋的文人几乎都知晓画,甚至亲自浑染,将自己的审美观带入到绘画中去。李唐、马远、夏垚、刘松年,他们并称为“南宋四大家”,马远在构图上大胆取舍,以山一角、水一涯的局部特写,突出大量空白的深远景观,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和浓郁的诗意,人称“马一脚”;夏垚构图常取半边,中空旷大,近景突兀,远景清淡,自具一格,人称“夏半边”二人都是遗貌取神,这种边角构图,为传统的山水画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到了元代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元代的绘画用以寄托性情,这是元代文人闲逸、苦闷、悲凉的精神状态所致。士人放弃对国家的责任心,而隐逸形成一种社会普遍性的现象,他们百般无聊,于是引发出一种对世俗生活的超脱之感,这时期的山水画以赵孟頫为代表,中后期出现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等,并称为“元四家”,他们成就最高的是画山村山水的小景,甚至画高山峻岭也小景化。明朝初期,阴柔的元代画风逐渐被放弃,抒发胸臆的宋画重新兴起,随着商品经济逐渐繁荣,绘画也逐渐商品化,画家靠买画为生。同时这一时期画派纷起,自成体系,也促进了画科的全面的发展。到了明末后期,山水画的主流又回到追求的是淡、柔、静、寂风格。清代的绘画,继承了元、明画风的趋势,山水画家更多关注笔墨情趣,造成了多样形式面貌,派系愈加林立,参差不齐。这时候,中国绘画史上曾出现过的各种山水画技法在清代都有自己的继承者。总的来说,清代的山水画是对魏晋南北朝以来山水画发展的一个全面总结,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史的又一个高潮。明清两代这个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两个王朝,政治、经济、文化有诸多共同点和延续性,山水画领域也出现了不少与园林艺术相近的艺术现象和特征,如皇家的宫廷画院的兴盛,文人画的主导地位继续发展,复古与创新交锋,世俗化绘画的兴起,雅俗文化的合流等。清朝初期发展后期逐渐没落。

二、中国园林的发展。

最早的中国园林大概起源于殷周时期,其演变历程可分为以下5个时期:生成期(殷、周、秦、汉)、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全盛期(隋、唐)、成熟期(两宋至清初)、成熟后期(清末)【1】。园林起源于商周时期,我国造园开始于奴隶社会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很大,这时期的园林建造与绘画都反映了人民追求隐逸、无为的思想;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山水画的画科正式确立,私家园林也勃兴于这个年代;魏晋南北朝时以儒道结合的玄学进一步发展,所以在艺术上提出了“吉不尽意”、“悟对神通”的依托哲学的理论主张,使山水诗、画、园林的创作达到了一个追求形外之意的境界。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出对自然美的一种怡然、闲适的深远情思。这时期山水画以夸张变形的手法处理树石,追求装饰趣味为主。唐朝的王维,这位倍受后人推崇的文人画家的鼻祖,他辞官隐居到蓝田县辋川,相地造园,同内山风溪流、堂前小桥亭台,据传都是依照他所绘的画图布局筑建,如诗如画。苏轼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巾有画:观摩诘之画,画巾有诗。”宋朝时期的山水画和园林同时达到成熟阶段。“文人园林”是当时文人和画家共同参与造园活动的典范,进一步加强了写意山水园的创作意境;诗、书、画、园林的相互交融创造了中国园林艺术的高峰;山水画中追求的“得意忘形"的创作思想对后人影响很大,园林受其影响更注重“意境”的塑造。伴随着山水画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也促进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不断完善和成熟。而这些王公、贵族、以及官僚们大都是绘画的积极参与者,他们大都具有极高的文人艺术素养与非凡的鉴赏力,由他们参与的造园运动,进一步糅合、统一了园林创作与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审美主旨。由于全社会对文人哲学理想以及审美思想的推崇,此时的造园家很自觉地与文人、以及文人画家的理念相结合,运用诗画传统表现手法,把诗画作品所描绘的意境情趣,引用到园景创作上,逐渐把我国造园艺术从自然山水园阶段,推进到更高的写意山水园阶段。

三、建园旨趣与山水作画的一致性。

从中国古代文化中可以看出,我们民族骨髓里一直保持着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自然中的一切,花、草、鸟兽、山川、湖泊、都影响并制约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又成为我们生命中必然组成的部分,从敬畏到亲和,人们开始认识自然美,重视和表现自然美,并借助一定表现手段,以沟通艺术家与自然山川情感的共鸣,山水画因势而成。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古代知识分子在现实生活里的处境与他们的美学理想相去甚远,对他们来说,寄情山水、在山水与自生之间寻找内在的精神联系是获得生命愉悦与慰藉的途径。于是,描绘丹青和营造园林就成为他们的情感归宿。如此来说,不管是造园还是山水绘画,都是借山水来抒发内心的情感,都取得了一种与山水之间的沟通和与大自然的对话。造园是用实物,花、草、树、石,而山水绘画则是通过笔墨在纸卷上挥洒。

入唐以来人们对大自然山水风景的构图规律和自然美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把握,山水画在经历了漫长的停滞期之后,也于中唐的突变后进入了迅速的发展期,诗与画之间出现自觉的相互渗透,同时,山水画也影响着园林,诗人和画家开始有意识的把诗画融入园林中,并在私家园林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也相应的达到了全盛时期【2】,王维的山水诗、山水画及山水园林——辋川别业图就是这个阶段的典型代表。

四、以王维山水画来分析山水画与园林的关系。

王维(701~761年),字摩诘,太原祁人。王维的诗和画都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而禅宗与魏晋玄学、老庄相通,表现出清淡朴素、纯正单一的审美意趣。这种审美情趣极大的影响了王维的诗画及园林的创作。王维的山水画,笔墨宛丽,气韵高清,以青、柔为主要特色,线条柔和、温润,多平远构图,意境平和、宁静,画作多为雪景、寒山、村墟、栈道之类;《唐朝名画录》称王维“其画山水松石,踪似吴生,而风致标格特出”。《唐书·王维传》中也记载“如山水平远,绝迹天机,非绘者之所能及也”。

王维笃信佛法,佛家常常以净水来比喻佛法,王维的诗经常描写独自一人,面对寒林净溪,临水晏坐,与水合一的境界;《旧唐书·王维传》指出辋川别业“有路处则林木,岸绝处则古渡,水断处则烟树,临流石岸,欹奇而水痕”等等,《园冶》中:“依水而上,构亭台错落池面”、“架桥通隔水”便与此相合。王维的山水画对园林中水体以及水体与建筑关系的处理都给予清楚的指导。

王维推崇亲近山水,结庐丘壑,过朴素简逸、修禅冥思的自由生活。山水画、山水诗、园林是满足其畅神、寄情、遂志追求的重要途径。正如宗炳所说:“披图幽对,坐究四荒”、“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即说明借神游山水画(园林)满足主体的精神需求。山水画、山水诗给人愉悦的精神满足,而园林给出了自然一个真实的所在。王维笃信禅宗,而禅宗信奉“我心就是一切”的世界观,即为“以物观物”的境界深刻的影响了王维的创作。故在王维的山水画与辋川别业中,充分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山水草木泉石,不仅仅是独立自在与人无关的,被欣赏的无生命的东西,而是融合在人的思想感情之中,人的生活组成部分自然山水融入了主体的精神,主体则借山水寄托自己的情思,以达到怡情悦志。王维的辋川别业反映出唐代自然山水园林中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怀,由六朝中的发现自然美走向了更高的阶段——发掘诗情画意。在古典园林艺术中,“诗情画意”也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4】。园林设计中的立意是指“因地制宜”的规划思想,即计成所谓的“相地”。只有经过立意规划,才能相形度势,扬长避短,顺理成章。此外,传统山水画家讲究“立意为象”,这是个复杂的过程。郑板桥说“江馆清秋,晨起看竹,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此即所谓外师造化而中得心源。园林设计也同样如此,但凡一处成功的园林,必有其明确的立意,其他所有元素都在此立意之下进行组织,这种组织的过程是“因任自然,随机应变”的过程,所以得到的结果是浑然统一而又不着痕迹的。这与中国山水画论中的“形散神聚”、“外松内紧”的道理是相通的。

五、结语。

山水画、山水园林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产物,就山水画和园林而言,两者体现出人们对内在和外在世界的分析和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以画论代替园论,指导园林的设计和营造具有坚实的基础。故刘庭风指出:没有山水画也就没有以山水画为构架的中国园林,意境创造和气韵、骨法用笔和绘图、随类赋彩和宛自天开都是相对应的【5】。

我们现在在大学里学习了中外美术史,虽然只是说的美术方面的内容,但是从其中山水画这一小部分就可以映射出艺术与我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可以反映在我们身旁的方方面面之中,所以,生活中不缺乏美,我们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美术史论文(实用16篇)篇七

摘要:当前,高师美术教育正在发生着深刻变革。其突出特点是培养目标更加多元化,教师教育更加专业化,教学过程更趋数字化。把握这时代特征,有利于提高高师美术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关键词: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教师教育教学过程。

近年来,高师美术教育在“艺考热”、扩招热及火爆的艺术品市场推动下,其办学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多数高师院校打破了单一培养教师的传统,面向市场设置应用型艺术设计专业,形成一种办学模式多元化的强劲态势。同时,在基础教育新课改和以数字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推动下,教师教育专业化、教学过程数字化两种趋势也十分明显给高师美术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培养目标趋于多元化。

(一)设计艺术成为高师美术教育新的生长点。

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而是席卷全国的大学综合化总趋势的一部分。从高师美术教育的角度看,这种综合化趋势是从两个层面展开的:一是美术教育的综合化。在以往,美术学专业有师范类与非师范类之分在2005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中,“师范类”被“教师教育”所代替。这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而是为培养主体多元化开辟了道路。当前,不少艺术学院都开设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其在师资、科研、教学基础等方面的优势立刻显现出来,并对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形成了强劲的挑战。二是教师教育综合化。近年来,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1991年,在欧洲教师联合会上,由欧共体12个成员国60位专家共同提出了“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口号,认为“大学应该在教师培养和培训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我国,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工作,在有条件的综合高等学校中试办教育学院。2003年11月,全国一百多所非师范类院校召开会议,共同《非师范院校积极参与教师教育的行动宣言》,明确指出:“中国教师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从数量满足向质量提高转变的历史新时期。实现这种转变,鼓励师范院校综合化和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实践证明,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能够充分发挥其办学经费充足、硬件设施先进、学校认同感较好等优势,他们的毕业生后劲足、适应性强,更加受到中小学校和同行的好评,这也成为高师院校实现培养目标多元化的原因之一。

(二)培养目标多元化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二、教师教育趋于专业化。

(一)“教师专业化”已经从理论走向现实。

我国传统的美术教育注重技能训练,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其职业意识更倾向于是一个画家而非美术教师。这种状况随着教师地位的提高,尤其是随着“教师专业化”理论的提出而有所改变。教师专业化理论最早是由社会学家卡尔·桑德斯(carrsaunders,a.m.)于1933年提出来的。1986年,卡耐基公司和霍姆斯小组相继发表的《国家为21世纪准备教师》两份报告,指出公共教育质量只有当学校教育发展为一门成熟的“专业”时才能得到改善。在我国,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明确提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2000年,《职业分类大典》也将教师归人“专业技术人员”。从2001年4月1日起,国家首次全面开展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这些都从法律和制度层面奠定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教师专业化是针对其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性不突出,以至于产生较大的职业可替代性提出来的,意在提高教师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和专业地位。尽管与“画家”的名头相比,美术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仍比较低。但随着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逐步加深,美术教育必将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职业而获得普遍的尊重。

(二)促进专业发展是高师美术教育的义务。

美术史论文(实用16篇)篇八

了解大师,解读大师,对自己的作品也很有帮助。不看好的东西,怎么知道什么是好呢?学习美术史还能让你少走弯路,放眼未来。其实就是我们现在学的思想、技法,也是美术史,都是以前积攒下来的。所以,美术史的学习无处不在。美术史不枯燥。了解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美术,是很有乐趣的。各种文化的特点啊!文化背景啊!学完就知道为什么某一艺术会出现在特定的时期,而且又有自己的独特风格。我们可以通过学习中外美术史去寻找和发现作品的灵魂,也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感受,以提高审美能力、艺术感觉和修养。经过漫长的历史进程,美术的发展也越来越多元化。现代美术与古代美术有着本质的差别,现代的美术更多的带有现代的气息,现代画也十分地简明、易懂;而古代美术却让我们很难理解,以现代人的眼光,我认为古画看上去很难让人产生共鸣,必须与历史结合起来,才有所体会。

学习中美史的时候能深刻的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精深与宏伟。不论是被后人称道的汉唐鼎盛还是所谓萧条淫糜的两晋两宋,画坛的人才辈出,让我们意识到其实中华文明只是比较内敛含蓄,而他的伟大绝不亚于所谓的文艺复兴的璀璨光华,他的气魄绝对是全人类最宝贵的真典。

中国民间的东西是很有特色的,可以在里面汲取精华,运用到现代的设计当中,做为有中国特色的设计,现在中国在设计方面还是比不过意大利等一些国家,很多有是模仿,没有自己的特点。日本在这点上就做的很好,运用了很多日本特色的东西。所以我们也要充分利用中国的传统文化,使其中华之魂深深的熔铸在我们的设计当中。

学习中外美术史最终的目的就是为其美术创作、艺术设计。结合历史,能使我们更加理解其意境、章法和笔墨,从而为我们的美术创作、艺术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学了中外美术史,让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得到了提高,还学到了日常生活的一些小常识,让我时刻观察生活中的美,知识面也得到了拓展,短短的课堂让我学到可如此多的知识。在这课堂上也让我感受到了大学的气息。

姓名:司成月。

学号:0908024024。

班级:艺设(4)班、

美术史论文(实用16篇)篇九

美术史是对美术现象和具体美术作品及与相关的历史事实的学术性研究,概括各个时代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特征,把握美术发展的基本规律。数千年的历史,中国建立起了一座座宏伟的美术史丰碑,如商周的青铜艺术、汉代的汉画和石雕、晋唐的佛教艺术和人物画、宋元以后的文人画以及绚丽多姿的民间艺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较科学的绘画史著作《历代名画记》就出自于一千多年前的唐人张彦之手。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幅员辽阔的国家,各民族、各区域的人文风俗、文化元素都有其民族和区域的特点,导致了文学、艺术、美术作品有着不同的特征和风貌,使中国美术史册丰富多彩而具强大的生命力。中国美术史作为高校美术专业的必修课和高校公共选修课,如何扎实有效地进行教学,使美术史在陶冶性情、提高人文素养、传承中国优秀文化和艺术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值得我们今天来认真探索和研究的问题。合理组织美术史教学内容,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教学观念,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建立教学合一的师生互动环境,是使学生有效学习美术史和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

美术史教学长期不被重视的现状要改变,关键在于院校的办学思想、教师的认识和学生的配合三方面的不足。我们要清楚认识美术史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历史,知道画家和作品,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美术史,使学生了解艺术史,感受艺术大师的经历、人格及其作品内涵,掌握不同时期、不同人物、不同艺术风格的变化及发展,在传承和弘扬优秀艺术文化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艺术修养,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今后的美术创作、美术生活和美术发展提供丰富的艺术元素,提高学生探索美、运用美、创造美的能力。美术史教师是美术史教学的主导者,教师水平、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好坏,教师首先要正确认识学习美术史的重要意义。要率先进入角色,要用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学习观去感染学生,其次要用新办法、高学术、高水平去教导学生,美术史教师要不断提升理论水平、史研学水平,同时要不断学习和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再次,美术史教师要带头进行艺术实践,把美术史论与现实的艺术创作和人文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使理论联系实际,达到新的教学效果。

现在用的中国美术史教材都是以年代的顺序来编写的,教学时都以年代的顺序来进行,这样不利于画风之间的有效比较和学习,所以必须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把原始时代的美术、商代的美术、西周春秋时期的美术、战国秦汉美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隋唐美术、五代两宋时期的美术、元代美术、明清美术和近代中国美术中按绘画、雕塑、陶器、建筑、民间工艺六大类来集中安排教学。建议绘画类28学时、雕塑类18学时、陶器类8学时、建筑类12学时、民间工艺6学时,以上按种类来讲解美术史有系统性、比较性和适用性,有利于每个时期的同一类美术的特性、风格、变化、影响和发展有效比较讲解,使学生在比较中接受和消化,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随着艺术院校的发展和艺术人才的需求,对中国美术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达到理想而完美的美术史教学效果,提高中国美术史教育教学质量,必须探索有效的美术史教学方法。首先需要构建教学合一的师生交流、互动的和谐学习环境。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中心意思是要正确处理好教学中“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相互关系。教学过程是学生不断获取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知识和本领的过程,也是学生身心不断得到全面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理所当然地是主体,也就是说,他们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处于组织者和教育者的地位。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必须以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为前提,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所以教学要解决好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关系,不能教师只是教,学生只是学,把学生看成客体或“容器”,教师只管自己的意思而不顾学生的才能兴味,而是要善于同学生交流、勾通、调动学生自觉自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综合学习能力,教师一面讲,一面同学生交流,构建起师生交流、互动的和谐学习环境,为教好美术史奠定基础。第二,改变传统的一师教学为多师授课方式。在传统的美术史教学中,很多都是一位老师负责完成全部教学。这样的弊端很多,存在很多方面的单一性,一是教师风格个性的单一,二是知识上的单一,三是教学形式上的单一,四是能力展示上的单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缺乏教学的广泛性、生动性和趣味性,所以美术史教学须由多位教师来完成。根据教师专业的长处安排内容,如国画专业教师安排上绘画类,雕塑专业的教师安排上雕塑、陶器类。把美术内容分类后,根据教师的专长来授课,这样既能发挥教师的长处,又给学生全新的感受,学生更能学到每个教师的长处,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第三、美术史教学必须实行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不能只教理论,教师在认真指导学生学习史论的同时,必须让学生真正掌握、运用与发展,使学生通过学习达到全面提高。一方面教师在教美术史绘画类时,可一边讲解理论,一边展示古今优秀作品,并演示传统而精华的绘画技巧。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讲解史论后,要安排部分课外实践,带学生参观和观摩,实地感受中国美术史的博大,如著名的建筑、四川乐山石雕、河南龙门石雕、展览馆藏品陶器等。通过教师讲授、演示,学生实地感受学习,使美术史教学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达到完美的教学效果。

四、建立多元化对学生学习中国美术史的评价方式。

多元化的对学生学习中国美术史进行有效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推进教师不断改进美术史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动力。具体评价方式有:一是建立美术史理论考核方式,以掌握理论知识为主,进行试卷测试。二是建立实践考核方式,以学习实践美术史中美术作品、实物为题,进行观摩考核。三是建立讨论交流的考核方式,采用课堂上组织学生之间主动进行讨论、交流,教师现场评价。四是建立学生个性发展与今后发展的考核方式,学生通过学习美术史,对自己的个性影响和今后发展的思考,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思路和目标,而这个目标每个学生都有差异,教师掌握鼓励考评学生这个环节很关键,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有着较深的影响。通过以上多元化考核,学生的学习、思考、参与的效果和个性以及今后发展思路得到了有效展示和表现,促进了学生有效学习,从而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总之,中国的美术史在不断发掘和发展,中国美术史教学要不断改进,教育工作者在美术史教学中要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教学观念,合理组织安排美术史的教学内容,不断探索有效的美术史教学方法,建立多元化有效的学习美术史的评价方式;让美术史教学在艺术院校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美术史论文(实用16篇)篇十

摘要:本文分析了开展中外美术史教学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提出了通过课堂艺术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对改善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中外美术史教学艺术专业学生艺术教育。

在高等学校的教育中中外美术史课不仅是艺术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是非艺术专业学生热衷的公选课,更是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生素质内涵的重要阵地。中外美术史教学不但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了解中外艺术的发展历程,更能通过欣赏大量的杰出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一)了解优秀的世界文化遗产,培养较高的鉴赏能力。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美的教育”,中外美术史教学的开展可以唤起学生对艺术生活的追求,通过精美的图片、经典的艺术片段等,对大量优秀艺术作品进行欣赏,从而使学生了解古今中外各种不同时期、不同文化传承,了解艺术发生的历史背景、作品背后的故事,开拓眼界。在此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全方位提高他们在视觉、听觉、肢体语言等方面的鉴别能力。

(二)加强民族文化教育,增加民族自豪感。

在当代的高等教育中应该秉承传统,对学生进行。

其次,在高校的史论实际教学中有这样的现象:史论教师缺乏,有的根本没有专门的史论老师,史论课由绘画或设计老师兼上,这些老师缺乏对艺术史深层次的研究,他们可能对不同画家及流派的作品很熟悉,但大多以画论画,流于表面上的介绍、讲解,同时他们也有专业的局限性,不能更深层次地挖掘事件形成的原因,不能将艺术和哲学等相关学科相联系,不能将艺术的本质揭示出来,不能将中外艺术的整个发展脉络作横向或纵向的比较等。这样的后果就是老师讲不好,学生听不好,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专攻各有不同。对于学校来说,尽量配备几名专职的美术史论教师,让他们教授一门或几门在学术上密切相关的课程,尽量创造条件,使他们学有所长,在学术上有所研究,给课堂教学注入活力,将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效果。

再次,中外美术史的教学通常用讲授法,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课堂上互动少,气氛不活跃,学生学得枯燥,学习兴趣不高。现在的史论课堂大多都是大量的幻灯片加上教师的讲述,更像是看图说话,老师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直接传达给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往往不能产生共鸣,教学形式非常单一,课堂上很少互动,课后也很少有作业。事实上,不同的学生对同一幅作品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学生对艺术流派、画家的喜好也各不相同,我认为在中外美术史的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探究式的学习。教师将内容提前交代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自己先通过查找、整理、归纳等方法对学习内容进行了解。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学生讲、老师听,集体总结的方法,让学生们充分积极地参与到学科的学习中,给他们各抒己见的机会,大家共同探讨,从中发现新的亮点,将压力变成动力,创造一个平等、互助的交流平台。

最后,大多数的中外美术史课没有很多的作业,结束的时候也往往以一张试卷或一篇论文了结。这样学生往往学得没有压力,精神上不重视,学习效果差。我觉得中外史论课是艺术系学生少有的非绘画性的课程,而艺术类学生的笔下功夫通常比较薄弱,有的同学想法很多,但是写不出来,容易犯论文的选题过大而且空泛、遣词造句不准确、文章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所以应该充分利用中外史论课的平台,鼓励学生多写,这样老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文章了解学生的见解。老师可以分阶段提供一些命题供学生选择性研究,或者由学生自己找出感兴趣的命题,教师提供帮助完成。最后要让学生既写出符合学术规范,又能够对艺术作出准确判断、具有学术价值的论文。

参考文献:。

[2]张敢.艺术史论.装饰,2007-7.

[3]尚刚.

美术史论文(实用16篇)篇十一

美术欣赏课在中学教学中的宗旨是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精神和能力的创新,包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美的能力;重视教师教学技巧的运用;结合现代教学和多媒体设备的使用,从而促进中学美术教学向更高层次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

【】。

美术欣赏课;中学教育;美术教育。

欣赏美术与进行美术都是创造的过程,整个美术欣赏过程是对欣赏者创造能力培养的一个经历路程。在美术欣赏过程中,欣赏者面对作品时,会产生各种形象特征明显的视觉感受,所以自然而然的就会使欣赏者产生种种有关于各种事物或场景等的联系与想象,从而使欣赏者在自己的这种想象与关联之中产生作品的共鸣感。而这种共鸣感则是来自于欣赏者通过对艺术者所创造出的艺术作品的感受、想象、深入体验和理解等一系列的视觉性思维活动。

所谓欣赏,作为欣赏者来说,一幅作品表现形式往往在画面上具有生动性,某一方面上容易触动观者记忆当中的某些形象画面,且作品往往来源于从生活,能够反映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满足人们从某一感情程度上的内心情感。因为艺术形式的不同,所以对人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没有艺术欣赏,就不会有艺术教育。艺术教育作为我们的基础教育课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审美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培养个性,发展智力的方式。

美术教育是一门发展审美能力和陶冶情操的技术性学科。在美术教育进程中,情感投入是必要的环节。情感投入,一方面是教师能够把所讲述内容的情感倾注于美术课堂之中,另一方面能够引导学生学会去欣赏、体会美术作品的精神和情感。在美术课教室里,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课程资源,比如剪纸或泥塑,剪纸或泥塑相对而言艺术感染力浓厚,比较浅显易懂,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自发性学习的成效会更好,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可以加入课堂户外教学,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大自然的艺术魅力。在这种多样化教学中,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同时形成一种与时俱进的创新型美术教学。

通过教学实习,笔者发现学生对美术欣赏课重视程度不够,并且兴趣不高,甚至感到美术欣赏课是在耽误时间。因此,我们应该在教育上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究新方法,让学生真正明白在中学教育中开设美术欣赏课的意义所在。

(一)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

随着国家对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已成为教育教学的目标所在。美术欣赏课在素质教育体系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美术欣赏课,不仅可以提高艺术类学生的兴趣,也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认识美术作品,提高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和欣赏能力。

(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众所周知,在当今这样一个五彩斑斓的社会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的存在,也处处存在着欣赏美的人。欣赏是一种审美能力,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往往能引起人们内心情感的共鸣。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直观的教学用具、模型、范画、多媒体、幻灯片等,帮助学生培养感知艺术美的能力,提升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从一定意义上说,美术欣赏与美术教育是相辅相成的。美术通过作用于人的情感,从而改变人的思想,进而影响社会。美术教育可以培养性格,启迪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促进学生的身心成长。

《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美术课程不仅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促进这一理想的实现,而且,美术课程本身就包含情感与理性的因素、脑力与体力的因素,所以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其作用是独特的。”[1](p89)。如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想象力运用在美术课上,利用可循环再造的废物等拼贴画或制作自己喜欢的作品,从而丰富了课堂生活,促使学生体验到美术活动的乐趣,学会了如何通过艺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五)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扩大知识领域。

人类生活的世界是广阔无垠和无比丰富的,对于每一幅美术作品来说,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不管是从历史背景、创作理念还是其他方面来讲,每一幅画都有不同的故事和感受。欣赏任何一幅美术作品,都可以让我们接触到一些平时涉及不到的领域,同时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对学生正确认识真善美和提高精神境界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六)与各学科之间相辅相成。

看似独立的美术欣赏课,实际上是一门多样性的科目,它与其他很多学科都有着密切联系。诸如欣赏一幅历史题材的绘画作品,从中不仅可以看到色彩、构图等方面的运用,还能从中认识到画面故事当中的历史背景、政治因素等。在欣赏过程中需要一个人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智力因素,如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等以及非智力因素当中的思想、情感、道德素养、兴趣爱好、意志、性格、毅力、信心等。所以说,美术与各学科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作用联系的。

美术欣赏课是提高中学生整体素质的宝贵资源,是完善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美术欣赏课可以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培养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环境的热爱,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素养,让学生能通过微妙和温柔的情感表达出具体的艺术作品,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

[1]xxx教育部.美术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万庆华.中国当代文艺理论探索书系—艺术欣赏[m].山东:山东美术出版社,2012.

美术史论文(实用16篇)篇十二

如果谈到古希腊的雕塑,《掷铁饼者》绝对是其中让人们印象最深刻的雕塑作品之一,被誉为“体育运动之神”的《掷铁饼者》是古希腊雕塑艺术古典前期的杰出作品,创作于公元前450年,作者是雕塑家米隆,原作为青铜雕像,现在所见的是罗马时代的大理石摹品。由于米隆对艺术特殊的专研与极大的热忱,从而使得这部作品塑造极为生动,集结了运动员在比赛的过程当中最精华、最关键的时刻。直到今天,我们再看到《掷铁饼者》这部作品,仍然能从其身上看到运动者一系列的运动过程,而这些于细微出见完美的手法,也从一定程度上丰润了整部雕塑的运动旋律。

一、关键字。

掷铁饼者文化背景米隆力与美构图。

要想对《掷铁饼者》这部雕塑作品有足够的了解和鉴赏,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历史背景:

二、古希腊的文化背景。

用“立体的诗,动态的画,有形的音乐”这样的词汇来形容古希腊的雕塑艺术,似乎无法揭示出它在古希腊文明中的突出地位,也无法全面展示古希腊人的创新精神。但它至少告诉了我们一点,那就是,古希腊的雕塑艺术包含了巨大美感和丰富内涵,充满着创新意识,给人以无限暇想,也使人们恋恋不忘孕育它的文明土壤。在古希腊处处弥漫的民主政治和自由思想是《掷铁饼者》得以产生的社会土壤。在城邦中建立了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古希腊,艺术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城邦政府和广大公民,并且第一次在人类历史上提出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口号。这就决定了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艺术都带有平等、民主和以人为本的色彩。希腊公民信神敬神,在希腊人的心目中最完美的人就是神,因此希腊人尊重人,把人提高到神的高度加以肯定,这时的神实际上是最有智慧最为健美最有威力而且永葆青春长生不老的人。神性与人性是同样的,躯体也是同样的,即“神人同形同性论”。希腊的艺术最先将人本身奉为艺术的主题,希腊内陆多山,土地贫瘠,但是盛产大理石,为雕刻艺术提供了极方便的物质材料。希腊空气明净,山形明确和谐,气候宜人鲜明的自然界形象使希腊人的头脑习惯于肯定与分明的观念,对未知的世界没有恐惧;温和的自然界使希腊人的精神活泼、心态平衡,因此希腊人没有宗教的迷惘,具有欢乐活泼的本性。他们把最严肃的宗教变得轻松愉快,他们从来不想为了敬神而苦修守斋,战战兢兢地祷告伏在地上忏悔罪过。希腊人认为理想的人物是那些比例匀称身手矫健和擅长各种运动的裸体,崇拜裸体的结果,使雕塑成为希腊的中心艺术。古希腊雕塑创作的素材最早来源于体育锻炼,稍后出现了神像和英雄雕像。希腊民族热爱体育运动,他们的四大运动会,奥林匹克奈美毕提伊斯米都是为了敬神而召开的,他们把体育运动当作与神接近的最好办法,并且规定要为比赛的胜利者塑像,因为胜利者被敬畏地看作是获得了神的法力庇护,为了永保那些上天加恩的灵迹,胜利者便委托当时最负盛名的雕塑家制作自己的雕像。所以雕塑家们热衷于出入各种运动场所,细心观察运动员的形体和运动中的瞬间动作。据记载,米隆作为雅典著名雕塑家,参加了大量的运动会。《掷铁饼者》应该是古希腊体育运动的产物,该作品也无疑是时代精神的产物。

三、关于作者米隆。

米隆生于公元前492年,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杰出的雕塑家,艺术活动主要于公元前472年到440年间。米隆大概在20岁时到阿基列达斯门下学习,而艺术成熟于40岁左右。他擅长以青铜为材料的雕塑,能巧妙而准确地表现人物在运动中的正确姿态,塑成形神俱真的动物。传说他为雅典城堡塑造的青铜牡牛雕像,由于乱真而招惹成群的野狼;他雕刻的马,竟引起真马的嘶叫。可惜的是米隆所有的雕刻原作都没有保存下来,现在所看到的仅仅是后来罗马匠师模制的大理石复制品。他的主要活动时期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米隆的突出贡献在于他使希腊雕塑最终摆脱古拙的样式而确立古典风范。

关于米隆所作的《掷铁饼者》最精准的评价就是“力与美的结合”:

四、《掷铁饼者》的力与美。

首先我们想提到的是《掷铁饼者》的“力”。“力”在这个雕塑当中实际上是有很多表现的:运动员的整个身体是紧凑的,也就是整个雕塑给人一种“聚”的感觉,但右手的手臂是张开的,这又恰恰体现出了一种“舒展”的感觉,也就是说,“紧凑”和“舒展”这本来矛盾的特点在这个雕塑当中非常和谐的融汇到一起,这种矛盾和反差恰恰就会产生美的效果。我们可以看到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运动员的肌肉比较发达,但这种发达却又不是“肌肉男”的类型,他的手臂不是为了投掷铁饼而特意锻炼的,他的整个身形很是匀称,明显是身手非常矫健敏捷的人。这种体型的人也是最具有运动美感的。而且米隆非常好的刻画出了运动员在这一瞬间当中不同部位的肌肉的收缩,使得他的肌肉轮廓非常分明,尤其对两只手的刻画非常到位。运动员的右手紧握铁饼,同时左手也处于一种扣紧的状态,这一处细节处理的是很精妙的,因为一个处在全身紧张状态的运动员的各个部分都会不自主的紧张起来,当然包括手,如果左手是张开的,那显然是不够真实的。左手作为右手的对称,在右手紧握铁饼之时,左手也会相应的收紧。另一个“力”的体现可以称之为“蓄势”。运动员的整个身体有多处的扭动,最大的扭力当属从腿部开始的,到腰再到上半身的蓄力。运动员就像弹簧一样被压缩,积聚起势能,随时准备迸发。这种“引而不发”的状态,勾起了观赏者的联想,给其造成一种雕塑立马要投射与动感的错觉,这充分将米隆运用到作品当中的独特构思与匠心独运展现了出来。在这准备的一瞬间,我们就能从中感受到整个运动的过程。它将生活多变性特点反映到了极致。在这部作品当中,也就是一个动态即将转变为另一个动态的过程。同时我们也可以观察到许多小的扭动,比如运动员脖子的扭动,右手手臂的扭动,左小腿的扭动,这些都是为了与大的躯干的扭动相协调,也能够给人真实的、美的感受。

其实我们从“力”上已经能看到许多美的方面,但如果单从“美”的角度去看的话,仍然是有许多可以鉴赏的地方。对于任何一个人物像来说,比较完美的人体比例是一尊人物像看起来“美”的基本要素之一。而在《掷铁饼者》这尊雕塑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运动员的上身长度、手臂长度、腿的长度是有非常好的比例关系的。

《掷铁饼者》原图见图1:

图1另外一个需要指出的特点就是运动员的螺旋式造型。这种螺旋式造型在不同的领域都很有美感。在哲学领域,黑格尔曾提出“否定之否定”的哲学观点,来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其图示化方式就是螺旋上升的图案(见图2)。

图2在生物学当中基因的空间排列是一种双螺旋的图案,给人以动态的美感。(见图3)。

图3螺旋形的结构除了具有美感之外,还具有动态的特征。正是由于螺旋形的动态性,才能够将这一动作表现的淋漓尽致。在运动过程中作者米隆选择了一个转折性的瞬间:运动员为投掷而大幅摆动双臂、快速旋转身躯。他的身体运动已达到极限,在下一个瞬间他就要掷出铁饼。作者抓住的这个瞬间概括了掷铁饼这一动作的整个过程,显示了运动员最典型的姿态。这个掷铁饼人的双臂张开,仿佛一张拉满的弓,加强了观众对于铁饼就要被飞速掷出的联想;铁饼和运动员头部的两个圆形左右呼应,支撑身体的右腿如同轴心,使大幅弓起的身体保持平衡。这样的构思设计显示了米隆的艺术匠心。这是一个非常难处理的动作。作者能在构思和塑造上达到如此完美的程度,显示了他对于人体结构知识的极度熟悉和高超的雕塑技巧。同时我们也可以知道,作者所在的那个时代的艺术风格是怎么样的:那是追求一种健美、庄重、和谐,洋溢着青春活力的美。

另一个细节是运动员生动的面部表情。米隆通过对投掷者面部表情的塑造,从侧重展现了运动员的高度镇静,折射了他对于比赛获胜的信心。其面部表情同肢体的紧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正是这种矛盾的存在,和谐地将雕塑的戏剧性推向了高潮,将投掷者身躯当中那种精神活力与生命力量自然流淌出来。他将着眼点放在了运动最有力、最激烈的那一瞬间,运动者完美的形象翩然浮现,集中突显出了运动者的神态与意志。

对称也是人体美的一个重要因素。人体的形体构造和布局,在外部形态上都是左右对称的。比如面部,以鼻梁为中线,眉、眼、耳都是左右各一,两侧的嘴角和牙齿也都是是对称的。身体前以胸骨,背以脊柱为中线,左右乳房,肩及四肢均属对称。倘若这种对称受到破坏,就不能给人以美感。但是对称是相对的,不可能是绝对的。人体各部分假如真的绝对对称,那就会反而失去生动的美感。而在《掷铁饼者》这件雕塑作品中,并没有像以前的雕塑一样从竖直或者水平方向追求高度的对称,而是在斜向将人体的对称美诠释出来。这种对称方式反而会给人以生动活泼的感觉,给人动态的美感。(见图4)。

图4最后但仍然非常重要的一点,我们可以从图5看到:

图5《掷铁饼者》的线条结构是这部作品成为经典的关键因素之一。从图中可以看到,运动员的整体动作是由两段圆弧的交叉呈现出来,这种大的线条结构会从整体上给人以美感,而铁饼和运动员的头部所构成的两个小圆又分别贴于两个大圆弧内,当我们将线条抽象出来的时候就会发现这种构图形成了两个大圆弧和两个小圆高低错落的形态,本身就是很具有美感和动感的图形。

五、结语。

在古代希腊文明中最突出的成就之一是雕刻艺术,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尤以人体雕刻最为突出,它又是和希腊人的宗教观念、体育锻炼密切相关。古希腊雕刻,特别是古典时期和希腊化时期的雕刻,其共同特点是追求一种和谐的理想美。它的突出成就集中体现在人像雕刻,特别是人体雕刻上。《掷铁饼者》就是那个时代那种艺术风格的最佳表现。而《掷铁饼者》也不仅仅是一件雕塑作品,他是一种体育精神的延续,几千年后的我们仍然能从当时的伟大雕塑作品中体会到体育的拼搏精神,体会到蕴含在体育中力与美结合的震撼。

美术史论文(实用16篇)篇十三

新王国时期(1560bc-1087bc),第十八王朝至第二十王朝。

这一时期的艺术以建筑和雕塑最为突出,绘画还处于初期阶段。建筑:

金字塔——法老的陵墓。王朝初期,国王和贵族的陵墓是长方形的石质建筑,石棺就放在建筑内部,这称为“马斯塔巴”。随着陵墓的扩大,一层的马斯塔巴演化成从大到小几层相叠的阶梯式金字塔,最早的金字塔是法老左塞的阶梯金字塔,兴建于公元前2770年左右。到了古王国盛期,又演变出方锥形金字塔,最为著名的是胡夫金字塔,高146.6米,基座四边长233米,正对东西南北四方,坡面呈52度角,致使塔高与塔底周长比等于圆周率,由230万块2.5吨重的石灰岩垒成,没有使用任何粘合物却非常紧密。金字塔内部有走廊、通气管道以及存放法老木乃伊的石室。金字塔有着惊人的体量感和对称、稳定的外形,足以使站立在它面前的人们感到自己的渺小,这庞大的建筑物是“升入天堂”观念的物化。但是这种建筑方式在中王国时期被放弃,不仅仅因为它的修建是劳民伤财,也因为当时对个人得救的关心成为主要的宗教倾向,因此神庙取代了金字塔成为修建的主要对象。古埃及艺术的特点:风格稳定、等级分明,在写实风格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的表现,其风格壮丽、宏伟、明确。有着严格的规范,如正面律:人物头部以正侧面表现,眼睛、肩为正面、腰部以下为正侧面。雕塑:

古埃及雕塑主要作为建筑附属物存在,其程式在古王国就已经形成并沿袭下去,主要表现为:直立姿势,双臂紧靠躯体,正面直对观众;着重刻画人物头部,其它部位刻画得较为简略;面部轮廓写实,表情庄严;根据人物地位的高低确定比例的大小;雕像着色,眼睛中往往镶嵌水晶、石英等物。

著名的作品有:《狮身人面像》(哈夫拉金字塔),埃及最大最古老的室外雕刻巨像之一,身长约57米,面部长达5米,为法老的面像。《拉霍特普王子与其妻》(坐像),线条柔和舒展,表现了王子的性格特征以及王子妃的端庄美丽。雕像保持了原来的着色,人物眼珠由黑檀木做成。其他著名的作品还有《门考拉及其妻》、《书吏凯伊》、《村长像》(实际上是王子卡帕尔雕像)等等。浮雕、绘画:

古埃及的浮雕与绘画有着共同的程式:正面律(人物头部以正侧面表现,眼睛、肩为正面、腰部以下为正侧面);横带状排列结构,以水平线划分画面;根据人物尊卑安排比例大小和构图位置;画面充实,不留空白;有固定的色彩程式:男子皮肤为褐色、女子为浅褐色或淡黄色、头发为蓝黑色、眼圈黑色。古王国时期的浮雕代表作是:《纳米尔石板》、《猎河马》。

古王国起的墓室壁画:遗存数量不多,代表作是《群雁图》,以写实手法绘制,形象生动,色彩和谐动人。

古代埃及与古代两河流域艺术的特点。

建筑:这一时期的建筑有独特的成就。两河流域南部原是一片河沙冲积地,没有可供建筑使用的石料。苏美尔人用粘土制成砖坯,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为了使建筑具有防水性能,他们在墙面镶嵌陶片装饰,类似现在的马赛克。苏美尔人最重要的建筑为塔庙。是建在几个由土垒起来的大台基上,这种类似于梯形金字塔的建筑被称为“吉库拉塔”。乌鲁克神庙是塔庙的最典型的代表。

建筑:亚述人不重来世,不修筑陵墓,他们的建筑艺术仅见于豪华的宫殿。每一代国王登基都要大兴土木,建造新宫,这一时期建造了两河历史上最宏伟富丽的宫殿建筑。胡尔西巴德的萨尔贡二世宫殿是其主要代表。浮雕:亚述王宫是用大量的大理石浮雕板来装饰的,每一座王宫都用高达2米多的浮雕来记载历代亚述王的距今市讨伐、重大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表现了美术史上最长的历史浮雕场面,既有急电意义,又有装饰墙面的作用。亚述浮雕用极为写实得手法表现了战争、狩猎等惊心动魄的紧张场面。

4.新巴比伦美术。

这一时期的美术成就集中体现在巴比伦城的建筑上。巴比伦原有双层城墙,上面设有塔楼。各道城门分别用巴比伦的神抵命名,其中最重要的主门是伊斯塔尔们门。伊斯塔尔门分前后两道门,每道门有四个望楼。在大门墙上装饰着蓝色的陶砖,上面分布着横向排列的黄色、褐色、黑色陶砖组成的动物,如牛、狮子以及长着蛇头鹿身兽爪的神化动物。黄褐色的浮雕和蓝色的背景构成鲜明的对比,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王宫内墙同样用彩色陶砖装饰,并先前着植物图形和狮子图案。

新巴比伦美术是庞大、豪华、富有装饰性的,但它正失去亚述美术蕴含着的那种强悍的生命力。

古埃及美术在建筑,雕刻,绘画和工艺美术等领域,都有辉煌的成就。埃及人想信人死后可以在另一个世界里继续“过活”。就像植物在冬季死去,来年可以再生一样。他们崇拜的大神——执掌“阴司”的奥西利斯,就同时掌管着给植物带来苏生的洪水,而奥西利斯本身,也曾是给敌人杀死,后来经他的妻儿的法术才得以重生的。所以埃及的祭司们相信:只要把法老王的遗体保存起来,他们就可以在墓室内和墓室外继续“生活”。这样产生了著名的“木乃伊”(经药物泡制、包扎和密封的尸体)以及装饰豪华的棺匣和牢固的金字塔。古埃及人的宗教思想还宣扬人的灵魂无所不在,金字塔越是庞大稳固,法老王也就可以永生不朽。有力学上说,这个底边广阔,体积宏大的方锥体,的确最为稳固,而在心理的感受上它也确实让人觉得“不可动摇”。

古埃及的雕刻和绘画的独特面貌,令人一眼就能看得出,而且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神和君王的崇拜,要求按照“应有”的样子,而不是实际看到的,把他们表现为尽可能地充分和完满,由此而造成了一定的格式。比如,法老王的立像常是左脚在前,坐像则必是两手搁在膝上,右手握拳左手平伸,并且保持着丝毫没有转侧的所谓“正面律”。

作品《拉荷特普及其妻诺夫尔特公主像》是古埃及双人坐像的最初代表,按照古王国时期人像雕刻的惯例,用石灰岩制作的雕像通常是着色的。因男子常在户外活动,风吹日晒,故躯体涂以棕色。女子深居简出,躯体涂以淡黄色,这两尊雕像线条柔和,舒展。为追求人物相貌的逼真,埃及雕像善于运用各种材料突出人物眼睛的生动性,用铜做眼睑,乳白石英作角膜,透明水晶作虹彩,并嵌以磨光的微粒黑檀木作瞳孔,使之在透明的水晶中发生光辉。

《涅菲尔蒂王后像》是埃及新王国时期具有革新精神的代表作,强调艺术要从理想化的表现中解放出来,真实地描绘人及其周围的世界,作品摆脱了长期以来的神化倾向,努力表现出人的特性,真实地刻画了一个古代东方美丽女性的形象,自然生动,脸部洋溢着活力和女性的美,完全摆脱了过去王后雕像只是强调其高贵地位的旧手法。

古埃及人由于崇奉太阳神“拉”和地方神“阿蒙”,所以各地为“拉”和“阿蒙”神建造了许多神庙,卡纳克阿蒙神庙便是其中最著名的。建于公元前1800多年,占地24.28公顷,由许多部分组成,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柱厅,站在大厅中央,四面森林一般的巨大石柱,给人造成一种神秘而又幽深的感觉。阿布辛贝勒神庙是埃及石窟神庙的代表作,是在尼罗河岸的一个悬崖上开凿的。神庙前耸峙着四尊高21米的摩崖巨像,这是新王国时期拉美西斯二世自己的雕像。雕像面向东方倚山而坐,好像是从山崖中长出来的。

两河流域是指今伊拉克共和国境内的两条注入波斯湾的大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便是古代文明的又一发源地。远古时代.在这两条大河之间是一片广袤的平原和沼泽地带,希腊人称它为“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意思是:"两条河之间的地带”。早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几乎与埃及同时开始了最初的文明,出现了楔形文字,人类在这儿定居耕种、生息繁衍。

两河流域的艺术有着自己的风貌。分为苏美尔一阿卡德时期、巴比伦时期、亚述帝国时期、新巴比伦时期、古代波斯时期等五个不同时期。

苏美尔人的雕刻较发达.留下了不少圆雕像,苏美尔时期最著名的是一件名叫“金牛头竖琴”的作品,阿卡德人统治时期留下来了一些珍贵的艺术品,其中最著名的是萨尔贡一世的头像和纳拉姆辛石碑。巴比伦时期最著名的当数汉漠拉比石碑。

亚述最负盛名的要数浮雕板雕刻,其中雕刻《人首翼人牛像》和浮雕《受伤的母狮》最为出名。

新巴比伦的艺术集中体现在新巴比伦城的建筑,最负盛名的主门称为伊斯塔尔门。波斯的史前陶杯非常有名。

一、比较古代埃及与两河流域艺术的特点。

古埃及美术在建筑,雕刻,绘画和工艺美术等领域,都有辉煌的成就。埃有人想信人死后可以在另一个世界里继续“过活”。就像植物在冬季死去,来年可以再生一样。他们崇拜的大神之一——执掌“阴司”的奥西利斯,就同时掌管着给植物带来苏生的洪水,而奥西利斯本身,也曾是给敌人杀死,后来经他的妻儿的法术才得以重生的。所以埃及的祭司们相信:只要把法老王的遗体保存起来,他们就可以在墓室内和墓室外继续“生活”。这样产生了著名的“木乃伊”(经药物泡制、包扎和密封的尸体)以及装饰豪华的棺匣和牢固的金字塔。

古埃及人的宗教思想还宣扬人的灵魂无所不在,金字塔越是庞大稳固,法老王也就可以永生不朽。有力学上说,这个底边广阔,体积宏大的方锥体,的确最为稳固,而在心理的感受上它也确实让人觉得“不可动摇”。

在卡夫利法老王的金字塔旁边,伏卧着高达二十米的巨大石雕“司芬克斯”——人首狮身像,这个怪物在战乱和风沙的侵袭下,其面部呈现出一种朦胧的神秘感,所以人们常把“司芬克斯的笑容”作为一种神秘表情的同义语。

古埃及的雕刻和绘画的独特面貌,令人一眼就能看得出,而且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神和君王的崇拜,要求按照“应有”的样子,而不是实际看到的,把他们表现为尽可能地充分和完满,由此而造成了一定的格式。比如,法老王的立像常是左脚在前,坐像则必是两手搁在膝上,右手握拳左手平伸,并且保持着丝毫没有转侧的所谓“正面律”。

作品《拉荷特普及其妻诺夫尔特公主像》是古埃及双人坐像的最初代表,按照古王国时期人像雕刻的惯例,用石灰岩制作的雕像通常是着色的。因男子常在户外活动,风吹日晒,故躯体涂以棕色。女子深居简出,躯体涂以淡黄色,这两尊雕像线条柔和,舒展。为追求人物相貌的逼真,埃及雕像善于运用各种材料突出人物眼睛的生动性,用铜做眼睑,乳白石英作角膜,透明水晶作虹彩,并嵌以磨光的微粒黑檀木作瞳孔,使之在透明的水晶中发生光辉。

《涅菲尔蒂王后像》是埃及新王国时期具有革新精神的代表作,强调艺术要从理想化的表现中解放出来,真实地描绘人及其周围的世界,作品摆脱了长期以来的神化倾向,努力表现出人的特性,真实地刻画了一个古代东方美丽女性的形象,自然生动,脸部洋溢着活力和女性的美,完全摆脱了过去王后雕像只是强调其高贵地位的旧手法。

古埃及人由于崇奉太阳神“拉”和地方神“阿蒙”,所以各地为“拉”和“阿蒙”神建造了许多神庙,卡纳克阿蒙神庙便是其中最著名的。建于公元前1800多年,占地24.28公顷,由许多部分组成,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柱厅,站在大厅中央,四面森林一般的巨大石柱,给人造成一种神秘而又幽深的感觉。

阿布辛贝勒神庙是埃及石窟神庙的代表作,是在尼罗河岸的一个悬崖上开凿的。神庙前耸峙着四尊高21米的摩崖巨像,这是新王国时期拉美西斯二世自己的雕像。雕像面向东方倚山而坐,好像是从山崖中长出来的。

在埃及东北方的亚洲的西部,位于两条大河,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期河,之间有一块肥沃的大平原,叫美索不达来亚,美术史家的不断发掘和研究,发现这西亚的艺术有着自己的风貌。亚述雕刻《人首翼人牛像》浮雕《受伤的母狮》。

二、古埃及艺术给古希腊美术的影响。

西方雕塑的传统发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但古希腊雕塑却又曾经被古埃及雕塑深深的影响过。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原始公社的瓦解,世界上先后出现了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古埃及就是其中之一。埃及的雕塑艺术大约始于公元前4000年,建筑业的诞生,孕育了艺术装饰的萌芽。它长期保存了原始社会的残余,埃及的神话与宗教信仰支配了雕塑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神话、宗教信仰的保守性是决定埃及雕刻发展迟缓的主要原因。

埃及雕刻是为法老政权和少数奴隶主贵族服务的。由于受宗教思想意识支配,严格服从上层社会的审美观点和需要。古埃及雕刻除陵墓中一部分作品外,最有影响的还是陵前和神庙的装饰雕刻及纪念性雕刻。金字塔就是最著名的雕塑。其中最高的是胡夫金字塔,金字塔前的巨大狮身人面像采用一整块巨大岩石雕成,是古代最庞大、最著名的雕刻。

埃及雕刻达到如此卓越的成就,是埃及雕刻家经过长期的探索得来的。它的雕塑艺术在古代世界美术史留下了灿烂的一页。

古埃及雕塑的审美理想是追求永恒,而古希腊雕塑的审美理想是追求真实的美。

希腊雕刻的题材大部分取自神话或体育竞技。当时,一些开明的统治者除致力于内政武力外,还提倡发展美术和文艺,在公元前6世纪以后的几百年中,古希腊科学、文学、艺术的名家辈出成就辉煌,雕塑艺术是这个时期灿烂的文化成果的一个重要方面。

爱琴海上有许多小岛屿,其中巴罗斯岛盛产大理石,为雕刻提供了最好的材料。希腊雕刻就艺术风格的变化、发展而言,可分为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和希腊化时期。

古风时期是雕刻家的训练阶段。这个时期经过雕刻家的长期探索,为后来的雕刻家开辟了道路。其中最著名雕刻家是米隆。《掷铁饼者》是他的代表作品。古典时期,希腊人的社会思想和宗教观念起了很大的变化,雕刻艺术逐渐趋向强调人物性格情感的刻画。希腊化时期,雕刻家继承了传统的技法,赋予作品以新的生命力和新的特色。

古希腊的雕刻家们对人体有丰富的知识和高度的写实技巧。处理衣纹线条生动流畅而有变化,不仅表现出衣服的质感,而且通过衣服表现人体的优美。希腊雕刻创造了崇高、典雅、完美的人物形象。

古罗马雕刻很大程度上是在继承了希腊雕刻遗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且在肖像雕刻方面却有独特的贡献,这与罗马人崇拜祖先遗容的传统风俗是分不开的。

由于僧侣风俗和祭祀礼节的流行,古罗马雕刻家较多刻画着衣人物形象。罗马早期雕刻被少数奴隶主、贵族所垄断,当时的雕刻家们雕刻的不少罗马皇帝的形象,是把罗马皇帝当做英雄的统帅来表现的。如梵蒂冈博物馆收藏的一尊《奥古斯都》,表现了罗马皇帝手执权杖,正在向部下训话传令的瞬间动作。

这段时间的肖像雕塑以写实的风格见长。雕刻家们善于运用夸张、概括的艺术手法,细致地刻画人物,舍去繁琐的东西,加强运动感。除此之外,古罗马雕刻家还在罗马的建筑、广场、纪念柱等上面装饰了许多圆雕和浮雕。三世纪较有名的建筑为塞普提米乌斯、谢维路斯凯旋门和卡拉卡拉的公共浴室。

一、比较古代埃及与两河流域艺术的特点。

古埃及美术在建筑,雕刻,绘画和工艺美术等领域,都有辉煌的成就。埃有人想信人死后可以在另一个世界里继续“过活”。就像植物在冬季死去,来年可以再生一样。他们崇拜的大神之一——执掌“阴司”的奥西利斯,就同时掌管着给植物带来苏生的洪水,而奥西利斯本身,也曾是给敌人杀死,后来经他的妻儿的法术才得以重生的。所以埃及的祭司们相信:只要把法老王的遗体保存起来,他们就可以在墓室内和墓室外继续“生活”。这样产生了著名的“木乃伊”(经药物泡制、包扎和密封的尸体)以及装饰豪华的棺匣和牢固的金字塔。

古埃及人的宗教思想还宣扬人的灵魂无所不在,金字塔越是庞大稳固,法老王也就可以永生不朽。有力学上说,这个底边广阔,体积宏大的方锥体,的确最为稳固,而在心理的感受上它也确实让人觉得“不可动摇”。

在卡夫利法老王的金字塔旁边,伏卧着高达二十米的巨大石雕“司芬克斯”——人首狮身像,这个怪物在战乱和风沙的侵袭下,其面部呈现出一种朦胧的神秘感,所以人们常把“司芬克斯的笑容”作为一种神秘表情的同义语。

古埃及的雕刻和绘画的独特面貌,令人一眼就能看得出,而且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神和君王的崇拜,要求按照“应有”的样子,而不是实际看到的,把他们表现为尽可能地充分和完满,由此而造成了一定的格式。比如,法老王的立像常是左脚在前,坐像则必是两手搁在膝上,右手握拳左手平伸,并且保持着丝毫没有转侧的所谓“正面律”。

作品《拉荷特普及其妻诺夫尔特公主像》是古埃及双人坐像的最初代表,按照古王国时期人像雕刻的惯例,用石灰岩制作的雕像通常是着色的。因男子常在户外活动,风吹日晒,故躯体涂以棕色。女子深居简出,躯体涂以淡黄色,这两尊雕像线条柔和,舒展。为追求人物相貌的逼真,埃及雕像善于运用各种材料突出人物眼睛的生动性,用铜做眼睑,乳白石英作角膜,透明水晶作虹彩,并嵌以磨光的微粒黑檀木作瞳孔,使之在透明的水晶中发生光辉。

《涅菲尔蒂王后像》是埃及新王国时期具有革新精神的代表作,强调艺术要从理想化的表现中解放出来,真实地描绘人及其周围的世界,作品摆脱了长期以来的神化倾向,努力表现出人的特性,真实地刻画了一个古代东方美丽女性的形象,自然生动,脸部洋溢着活力和女性的美,完全摆脱了过去王后雕像只是强调其高贵地位的旧手法。

古埃及人由于崇奉太阳神“拉”和地方神“阿蒙”,所以各地为“拉”和“阿蒙”神建造了许多神庙,卡纳克阿蒙神庙便是其中最著名的。建于公元前1800多年,占地24.28公顷,由许多部分组成,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柱厅,站在大厅中央,四面森林一般的巨大石柱,给人造成一种神秘而又幽深的感觉。阿布辛贝勒神庙是埃及石窟神庙的代表作,是在尼罗河岸的一个悬崖上开凿的。神庙前耸峙着四尊高21米的摩崖巨像,这是新王国时期拉美西斯二世自己的雕像。雕像面向东方倚山而坐,好像是从山崖中长出来的。

在埃及东北方的亚洲的西部,位于两条大河,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期河,之间有一块肥沃的大平原,叫美索不达来亚,美术史家的不断发掘和研究,发现这西亚的艺术有着自己的风貌。

亚述雕刻《人首翼人牛像》浮雕《受伤的母狮》。

二、古埃及艺术给古希腊美术的影响。

西方雕塑的传统发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但古希腊雕塑却又曾经被古埃及雕塑深深的影响过。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原始公社的瓦解,世界上先后出现了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古埃及就是其中之一。埃及的雕塑艺术大约始于公元前4000年,建筑业的诞生,孕育了艺术装饰的萌芽。它长期保存了原始社会的残余,埃及的神话与宗教信仰支配了雕塑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神话、宗教信仰的保守性是决定埃及雕刻发展迟缓的主要原因。

埃及雕刻是为法老政权和少数奴隶主贵族服务的。由于受宗教思想意识支配,严格服从上层社会的审美观点和需要。古埃及雕刻除陵墓中一部分作品外,最有影响的还是陵前和神庙的装饰雕刻及纪念性雕刻。金字塔就是最著名的雕塑。其中最高的是胡夫金字塔,金字塔前的巨大狮身人面像采用一整块巨大岩石雕成,是古代最庞大、最著名的雕刻。

埃及雕刻达到如此卓越的成就,是埃及雕刻家经过长期的探索得来的。它的雕塑艺术在古代世界美术史留下了灿烂的一页。

古埃及雕塑的审美理想是追求永恒,而古希腊雕塑的审美理想是追求真实的美。

希腊雕刻的题材大部分取自神话或体育竞技。当时,一些开明的统治者除致力于内政武力外,还提倡发展美术和文艺,在公元前6世纪以后的几百年中,古希腊科学、文学、艺术的名家辈出成就辉煌,雕塑艺术是这个时期灿烂的文化成果的一个重要方面。

爱琴海上有许多小岛屿,其中巴罗斯岛盛产大理石,为雕刻提供了最好的材料。希腊雕刻就艺术风格的变化、发展而言,可分为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和希腊化时期。

古风时期是雕刻家的训练阶段。这个时期经过雕刻家的长期探索,为后来的雕刻家开辟了道路。其中最著名雕刻家是米隆。《掷铁饼者》是他的代表作品。古典时期,希腊人的社会思想和宗教观念起了很大的变化,雕刻艺术逐渐趋向强调人物性格情感的刻画。希腊化时期,雕刻家继承了传统的技法,赋予作品以新的生命力和新的特色。

古希腊的雕刻家们对人体有丰富的知识和高度的写实技巧。处理衣纹线条生动流畅而有变化,不仅表现出衣服的质感,而且通过衣服表现人体的优美。希腊雕刻创造了崇高、典雅、完美的人物形象。

古罗马雕刻很大程度上是在继承了希腊雕刻遗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且在肖像雕刻方面却有独特的贡献,这与罗马人崇拜祖先遗容的传统风俗是分不开的。

由于僧侣风俗和祭祀礼节的流行,古罗马雕刻家较多刻画着衣人物形象。罗马早期雕刻被少数奴隶主、贵族所垄断,当时的雕刻家们雕刻的不少罗马皇帝的形象,是把罗马皇帝当做英雄的统帅来表现的。如梵蒂冈博物馆收藏的一尊《奥古斯都》,表现了罗马皇帝手执权杖,正在向部下训话传令的瞬间动作。

这段时间的肖像雕塑以写实的风格见长。雕刻家们善于运用夸张、概括的艺术手法,细致地刻画人物,舍去繁琐的东西,加强运动感。除此之外,古罗马雕刻家还在罗马的建筑、广场、纪念柱等上面装饰了许多圆雕和浮雕。三世纪较有名的建筑为塞普提米乌斯、谢维路斯凯旋门和卡拉卡拉的公共浴室。

美术史论文(实用16篇)篇十四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画坛初步诞生了一种独特而又新颖的画风,完全变革了古典艺术的绘画素材以及绘画手段,新兴的绘画思维与审美品位吹拂艺术的殿堂,印象派由此产生。19世纪的主要美术流派有:古典派、学院派、浪漫派、写实派、印象派。印象派在对这些流派的或反对或继承上发展出了它所独有的新面貌,不同于古典派、浪漫派的“崇尚理想”,更不同于学院派的“闭门造车”,印象派与写实派在描绘现实生活上还是有接承衣钵的感觉。但印象派与传统流派的绘画风格有很大出入,印象派摒弃了古典画派的古板与浪漫主义的浮夸,脱胎于传统思想之中。受益于光学理论的发展,印象派画家感受自然中的色泽,聆听自然的动人旋律,捕获自然的光和影,通过手中的画笔,勾勒出心中的色彩,描绘画家独特的感受。例如,印象派的起始作品,克劳德·莫奈的油画《印象·日出》即是运用光影的代表之作。光线与色彩的运用是印象派画家的代表绘画手法,他们透过眼睛捕捉到事物的闪动点,再使用手中的画笔重现记忆中的感受,印象派的名称由此得来。画家描绘自己印象中的事物,竭力突出自己的主观感受,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对自由、平等的渴望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在当时犹如海啸般冲击着传统绘画观念,在西方美术形式变革中起到无可替代的领头作用。

新印象派的产生,是源于印象派融合十九世纪后期实证主义以及科学乐观主义两大思想,解决传统印象派色彩表现不严谨的问题。新印象派在绘画过程中结合科学手段,严格分析光影,通过构建色点排列组合完成绘画。另外,构图手法上使用坚实的数理分析,通过装饰处理后形成新的印象派画风,即新印象派。代表人物有修拉与西涅克等。新印象派与印象派的不同点在于,新印象派更关注科学理论的研究,例如,新印象派参考法国化学家米歇尔·欧仁·舍夫勒尔完成的《色彩的谐调与对比原理及其在艺术中的作用》,完善了绘画色彩的科学分析,形成了一种绘画理论。

后印象派是西方较早的主观绘画,是现代艺术的起源。后印象主义绘画偏离了西方客观再现的艺术传统。印象派与新印象派都着重于对光学、色彩的探究,能够充分利用光影、颜色完善绘画手段。然而,印象派画家对绘画事物的感受仅仅止于表面,绘画展现出来的内涵只是画家看到事物那一刻的印象,忽视了事物本身的价值和意义。面对印象派绘画过程中的这一问题,十九世纪80年代法国的部分画家,开始呼吁印象流派要突出画家主观感受,挖掘事物的本质内涵,在绘画过程中逐渐运用光彩、事物形态的表现性因素,后印象派以此为契机产生。

(1)后印象派的绘画艺术风格。后印象派的英文名称是“post—impressionism”,而“post—”这个前缀词有着“后于……与……对抗”的意思,它其实是对印象派的一种反叛,它并非一个流派,而是印象派之后出现的一种绘画现象,它没有供人交流的社团场所,更没有共同的艺术纲领与组织宣言。没有相似的艺术风格,但是却又有共同的绘画理念,即在绘画中不拘泥于事物的客观物象,通过挖掘事物的本身价值充分展现画家的主观印象,而这也是后印象派区别于印象派以及新印象派的关键。后印象派的画家有着多种多样的绘画风格,有的擅于把握事物的形态结构以及主观重量感,用画笔改变事物的体积形态来展现其自身特征;有的擅于运用光影的强弱以及画笔的力度,利用激昂的笔触挥发内心对自然的热爱;有的擅于在理性中释放强烈的情感,利用独特的平涂绘画方式以及装饰性的画风挥洒胸怀。后印象派各个画家之间拥有着各自独特的画风,艺术风格千变万化,但他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理念,即在追求事物本质特征的过程中把握主观感受的再生,不断挖掘新的绘画艺术表现形式与方法。

(2)后印象派的代表人物。后印象派的独特绘画风格严重冲击了西方传统美术形式,而后印象派的代表人物则是凡·高、塞尚以及高更。他们三人是后印象派的巨匠,是后印象派的引领者,是现代绘画艺术的先驱。后印象派的三大巨匠在他们的作品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他们对事物形态结构的肯定,以及对色彩装饰、光影、绘画艺术设计、变形手法的充分运用。

塞尚完全突破传统的艺术绘画手法,专注于自己的内心想法,通过有意识地筛选并结合结构的理念将事物完整的展现出来。塞尚擅于把握事物的结构,注重理念观点以及绘画整体美感,重视绘画要素的排列次序。塞尚追求绘画艺术的坚实结构以及理性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塞尚终其一生都在为他理想中的拥有质感、体积感、稳定感的事物坚实结构而探索。例如,塞尚的作品《静物》、《圣维克托尼尔山》,在对事物的理性分析中挖掘结构特性,结合内心主观感受,完成极具现代气息的绘画艺术作品。塞尚独特的艺术绘画追求推动了西方美术形式的变革,解放了人们拘束的传统绘画思想,是当之无愧的欧洲现代主义之父。他主要影响了现代主义中结构主义的发展。

凡·高与塞尚不同,塞尚追求事物的坚实结构,而凡·高则注重于人性的表现。例如凡·高的作品《向日葵》、《自画像》。都是运用快速连续的笔触以及夸张的绘画方式,激昂地表达自己内心对生命的感受,赋予作品深沉的内涵。他主要影响了现代主义中表现主义的发展。

高更与前两者不同,主张利用记忆中对事物的印象进行创作,追求艺术绘画的纯真。例如高更的代表作《塔希提岛的少女》、《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到哪里去?》。高更运用简单而激烈的色彩,豪放的笔触,描绘出自然而清新的原始美感。他则主要影响了现代主义中象征主义的发展。

(3)后印象派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后印象派完全违背西方传统美术形式的绘画原则,给艺术领域带来新的绘画思想与创作观念,启迪了现代主义艺术。后印象派的两大主张:主张着重于理性观念的把握,重视事物的结构性,以及主张画家内心情感的表达,则引领着现代艺术的前进步伐。后印象主义绘画偏离了西方客观再现的艺术传统,强调了绘画的立体感与风格独特化,也使绘画的构图更具有力度,放大了艺术家的思想界面,是西方现代艺术的起源。

后印象主义的出现推动了西方艺术的前进,颠覆了传统艺术逻辑,为今后的现代艺术提供了新的观念与创作手段,带领着各个绘画流派摸索新的艺术发展道路。

美术史论文(实用16篇)篇十五

课程安排:二年级上学期。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三年制(专科)美术教育专业。

一、教学目标和任务。

(1)通过对西方美术发展情况的了解,增长学生的艺术史知识,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和鉴赏能力。了解西方的艺术观、价值观,以及西方现代艺术的新思想、新角度、新材料和新手法,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视野。

(2)外国美术史是美术专业的基础史论课程。系统了解和掌握外国美术发展的常识及其规律,扩大艺术视野,提高艺术修养。外国美术发展的文化、历史背景介绍,主要艺术家生平及创作历程介绍。主要艺术作品的分析介绍。主要教学手段课堂授课、幻灯展示作品,课外阅读辅导及课堂师生讨论。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要求。

以课堂教学为主,运用大量的视觉材料展示图像,如幻灯片、画册、录像资料,强调直观感受,以欧洲美术史为主线,加以东南亚、中东、西亚、美洲美术,结合现有的艺术展览和新的艺术形式进行分析。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

课程学时:36学时。

课程安排:二年级上学期。

(一)教学目的:

(1)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艺术的起源与欧洲。

文明的源头:古希腊文明,了解古埃及美术,两河流域文明,

罗马帝国美术及欧洲中世纪宗教文化,意大利文艺复兴在欧。

洲的影响,以及巴洛克与洛可可美术的发生、发展。

(2)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艺术史发展的内部规律,古典艺术的基本。

特点,学院主义的`行成与局限。着重讲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

纪初艺术史内部的变革,科技发展和社会变革给艺术的冲。

(二)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

第一讲:原始美术(4学时)。

讲授欧洲现存的典型的原始艺术遗迹,古埃及和两河流域、古印度、美洲艺术,古希腊与古罗马艺术。

第二讲:中古美术(4学时)。

讲授基督教、佛教、^v^教美术。

第三讲:文艺复兴美术(6学时)。

讲授欧洲文艺复兴文化思想与艺术的联系,文艺复兴的成果及。

其影响、意义。

第四讲:巴洛克与洛克克美术(4学时)。

讲授巴洛克与洛克克艺术的形成、特征、影响。

第五讲:学院派、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美术(6学时)。

讲授学院派、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与十九世纪的巴黎。

第六讲:印象主义及后印象主义美术(4学时)。

讲授印象主义及其对视觉革命的意义,后印象主义的转折性地位。

第七讲:(4学时)。

讲授前苏联、东欧美术、拉美艺术。

第八讲:(4学时)。

讲授现代西方复杂的艺术流派介绍及与当代艺术的联系。

四、课程考核及标准。

开卷或闭卷考试,由任课教师出题或命题和评分,以百分制记分。评分标准:

(1)平时评价:课堂上认真学习,无缺席、迟到,发言积极,认真完成作业。

(2)期末考核:采用试卷考试方式。将考核分数记入在册,作为期末考试成绩。

学期记分方式:实行百分制,平时按30%,期末按70%计算,记入学。

期成绩。

优:(90分以上)概念准确、清晰、卷面整洁;答题逻辑性强,无文法错误,有独立思考,有文采;史论皆备。

良:(80—89分)概念准确、思路清晰、卷面整洁;答题逻辑性强,史论皆备,无文法错误;少独立思考,有个别错别字。

中:(70—79分)概念准确、卷面整洁;逻辑欠清晰,有少量语法错误,少量错别字;无文采。

及格:(60—69分)概念模糊,逻辑性一般,有少量语法错误,少量错别字。

不及格:概念模糊,逻辑混乱,有语法错误,有错别字。

五、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

《外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高师《外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编写组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

《外国美术简史》中央美院美术史系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六、教学设备与教具要求。

准备幻灯机、投影仪以及相关图像资料。

大纲修订时间:

教研室审核时间:

20xx年9月18日20年10月18日制定人: 审核人:

美术史论文(实用16篇)篇十六

摘要: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作用于中国美术史的研究,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新的时代背景下,面对各种新的史论课题,中国美术史的研究更应该了解和借鉴西方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把美术史研究的现代观念融入进来。

关键词:文化差异;思维方式;学术分科;身份;造神模式。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

首先中西美术史研究的差异性,根本的是文化的差异导致。西方崇尚理性哲学,而中国思想以儒道释为主要代表。其中禅宗讲究:不利文字、得意忘言;儒家“天人合一”等思想,映照了中国的传统思想追求。在宗教观上,西方认为宗教是文化语言、精神方向,比种族更重要;中国的宗教非常世俗化,在近现代社会革命中建立无神论之后,事实上我们更加容易自己“制造”无数的“神”。这也是中国传统思想影响的一种体现。

二、学术分科的传统。

中国古代历来不分科的学术传统,导致了一种“模糊”状态,中国美术作品的图像库也呈混乱状态。中国的佛xxx认为:“抄写”是一种美德。这种现象在中国古代的书画界中也尤为盛行。后人多对前人名家的临摹与复制,并仿造其风格进行创作,而且往往并不署名,这也导致原作与摹本流传中,“真与假”的界限更加模糊,加上后人理论著述的“造神”行为,使得对作品真实情况的研究变得更加困难。

中国古代美术史论家和美术家经常变换着自己的身份,或者说是集二者与一身。以董其昌为例,其提出的“南北宗”画论,对中国花坛影响深远。董其昌是著名的书画大家,收藏家,又位居官位,集多种身份于一身。这种状态延续至今,在20世纪中国美术的发展过程中,美术史论家和美术家也经常变换着自己的身份,这或许反映了中国美术的传统。其中表现为几种不同的情况。

一种是双重身份的兼备。即美术史论家兼画家,或画家兼美术史论家,这一部分人较多,特别是国画界的居多。

一种是身份的转换。原来是画家或雕塑家,后来成为专业的美术史论家;或原来是美术史论家,后来成为专业的画家。

三、中国美术史中的造神模式。

种种的问题也导致了目前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困境。“英雄主义情节”和“神话色彩”在中国美术史的研究中屡见不鲜,对艺术家的研究容易落入“神仙模式”。中国在艺术上讲究游“戏”,而不重“术”(美术),遵从“乐趣”即价值的观念。这种独特的思想导致中国美术史的研究与西方相比,在观念和方法上有很大不同。

传统美术史方法论上英雄美术史观,其主要特征是用神话传说解释美术的起源和以线性发展的历史观描述美术史。

中国美术史“造神”模式:

二王(找代表)皇家装点(政府操作)正统地位文人神化“书圣”。在这种操作模式中造假不可避免,并贯穿在艺术品的收藏和理论的建设中。

四、西方在中国美术史研究中的进步性。

西方近现代的史论学术的发展,受其哲学、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考古学等等突飞猛进的发展所带动影响,自身的学科建设已经远远的走在中国之前。西方的美术史研究具有:讲究理性、学科的界限和跨学科、与经济分开等特点。注重材料学,并与考古学相结合,注重实证,细致入微的考察艺术各个方面的情况。通过实证、材料、环境研究等,更真实的探寻艺术家生存环境条件,从琐碎的细节入手,并将之置于整个时代的文化架构中考察,关照艺术家各个方面的情况,来进行研究。树立更加科学的方法,自然的打破“造神”的美术史书写模式,更希望去发现流派之外,并引领观念的东西。

例如,著名史论家白谦慎的著作《傅山的世界》中,并不是孤立地探讨傅山的书法,而是将之置于整个时代的文化架构中,藉由学术思想、物质文化、印刷文化之发展史的角度,由经历了明清易代之痛的遗民情结的角度。来观察、诠释傅山的生活,以及由之生发的学术观念与艺术创作。

西方的中国美术史界有着许多杰出的人物,如:高居翰(jamescahill)、雷德侯(lotharledderose)、克鲁纳斯(craigclunas)、方闻(fong,wen)、何惠鉴(wai-kamho)、徐小虎(stanley-baker,joan)、李慧闻(celiacarringtonriely)、yukiolippit等。

美术史的研究书写,需要带有情感的去表达我们想要表达却表达不出的东西。这也是其真正的智慧所在。

五、结语。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面对各种新的史论课题,中国美术史的研究更应该了解和借鉴西方的研究思想和方法,需要把美术史研究的现代观念融入进来。这样才能在与“西方”学术界的交往中建立自己的途径。使中国美术史研究,既带有西方实证色彩,又能深入的理解中国艺术精神,或许这样才能逐渐树立中国自己的研究体系,把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带进新的纪元。

相关范文推荐

    社工站心得体会范文(15篇)

    心得体会是在一段时间内对自己的经历、感悟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归纳的一种写作方式。通过阅读他人的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作为一名社工,我很荣幸能够

    舞蹈心理学心得体会(模板17篇)

    心得体会是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记录,可以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小编精心挑选了一些富有启发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上口语课的收获大全(18篇)

    范文范本是一种有用的学习工具,它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质量。30.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范文范本,希望对大家

    课心得体会大全(21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培养我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在思维和语言上都有积极的影响。以下是一些可以作为写心得体会的范文,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不同的视角和写作方式。

    学校疫情防控培训计划(优秀20篇)

    培训计划可以帮助员工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变化,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这是一份精选的培训计划范文,展示了培训目标、内容、方式和效果评估等方面的内容。1、疫情就是命令,

    政协信息工作会议领导讲话(精选16篇)

    通过演讲稿,可以清晰地组织思路,提高演讲的逻辑性和连贯性。以下是一些优秀的演讲稿范文,它们涵盖了不同主题和风格的演讲,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这次全市信息化工

    救助救灾申请书(专业19篇)

    转专业申请书是一次展示自己才华和决心的机会,我们应该充分准备,并写出一份令人信服的申请书。阅读这些转专业申请书范文,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转专业申请的要点和重点

    小学班级工作总结美篇(热门15篇)

    班级工作总结是对班级管理和学习成果的总结,是为了更好地推进下一阶段的工作。下面是一些班级工作总结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四个月的时光,

    圣诞节活动方案背景(专业14篇)

    活动方案的灵活性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需要在活动进行过程中及时调整方案,以适应变化的情况。以下是一些经过实际操作和不断优化的活动方案,它们在不同场合和领域都取得了

    保险训练心得体会(汇总23篇)

    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回顾过去,总结经验,为将来的发展提供借鉴。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保险行业一直是一个稳定而有潜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