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将一段时间内的心路历程传递给他人,让他人从中获得启示和感悟。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写心得体会的实用技巧和注意事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的战争观后心得(精选14篇)篇一
近日,由孟凡耀担纲总制片人,齐星执导,徐佳、童蕾、侯勇等主演的电视剧《宜昌保卫战》在京举行央视首播发布会。演员徐佳现场透露,剧中饰演的胡宜生是一名货真价实的“铁血硬汉”,虽然这个人物是根据“宜昌大撤退”和“石牌大战”真实历史背景下虚构出来的人物,但是希望通过一部作品让这段历史走进年轻人的心中,传递满满的正能量。
近年来,徐佳塑造多个流血不流泪的荧幕硬汉形象深入人心。本次在电视剧《宜昌保卫战》饰演的胡宜生从一名国军伤兵,经过浴火重生,成为一名顶天立地的抗战英雄,并最终走向了共产党的阵营,是一名货真价实的“铁血硬汉”。徐佳现场透露,演了这么多年的战争戏,自己是有些疲惫了,但是在听完导演说了整个故事背景,看完导演发来的剧本后,被强大的历史背景所吸引。因为只有有了历史背景,你才能发现你在历史中特别的鲜活,所以决定再演一次。在塑造这个角色上对自己是一次挑战,炎热的天气穿着好几层衣服,在恶劣的环境下完成拍摄,并自叹当个硬汉也真心不容易。
在这个90后为主要观看人群的时代,这种抗战题材的大剧并不符合年轻观众的喜好。徐佳表示作为一个演员,能够拍一部有意义的作品,做一件有意义的事,让更多的观众通过一部作品感受到过去的这段历史,用这种方式走进年轻人的心中,让他们了解历史、传递正能量很有意义。据悉,该剧将于9月19日登陆央视电视剧频道。近日,由孟凡耀担纲总制片人,齐星执导,徐佳、童蕾、侯勇等主演的电视剧《宜昌保卫战》在京举行央视首播发布会。演员徐佳现场透露,剧中饰演的胡宜生是一名货真价实的“铁血硬汉”,虽然这个人物是根据“宜昌大撤退”和“石牌大战”真实历史背景下虚构出来的人物,但是希望通过一部作品让这段历史走进年轻人的心中,传递满满的正能量。
我的战争观后心得(精选14篇)篇二
电影的开场让人还没有闻到战火的硝烟,轻松中几个主角的形象跃然纸上。孙北川的粗犷、小神仙的机灵、老爹对儿子的温情、还有孟三夏的淡定给观众在开场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战争就是战争,它在不经意之间猝然来临。敌机的轰炸、漫山遍野的枪炮,几乎让观众闻不到一丝生机的味道。太过于惨烈和悲壮的场面在不经意之间来临。第一站就是数不清的伤亡,在初入朝鲜之时就预示着战争的艰难。
我的战争是为数不多讲述朝鲜战争的影片,导演只是讲述了一个故事,后面的思考是我们每个人的。我没看影评,有些人跟我说这部片子不就是一部宣传中美必有一战的片子吗?但我并没有看出来,我感触更多的是对战争的恐惧,我根本不希望有这样的战争,更没看出这片子跟中美战争有任何的关系。影片见仁见智,希望大家都能走进电影院去看一看,有自己对片子的解读。
最后想说说演技,可能我对社长的要求较高,我觉得社长在人物的塑造上可以更加的刚强一点,孙北川太细腻了,社长更多的注重了在战争场面的诉说,但人物上面有些小瑕疵。我更喜欢黄志忠的演出,只有1个小时的戏份,但人物已经诠释的很到位,毕竟是戏骨,确实点赞。王珞丹和杨祐宁的表演也确实很好,给战争增添了一抹清新和温情。
胜利的列车驶来,但姑娘却等不到自己的爱情。我不愿战争,我的愿望是世界和平。
我的战争观后心得(精选14篇)篇三
这是一部在观影后仍引人思考的影片!
血与火交织的朝鲜战争,是这部影片聚焦的主题。影片改编自巴金的小说《团圆》,讲述了一群平凡又非凡的年轻军人为保卫共和国毅然决然奔赴战场,在残酷的血雨中所经历的那些关于爱情、友情、亲情的故事。
观看完这样一部“标准”构思的战争影片,感触最深的首先还是战争暴力的血腥与残酷。作为“装饰死亡的艺术”,战争的残酷从来就是古今中外影视或文学作品呈现的焦点,朝鲜战争尤其如此。战火后的疮痍不时敲击着观影者的心灵。其实,在影片之外,有关这场战争的残酷还是超出了一般人的理解,当然,这种残酷部分源于敌我双方悬殊的力量对比。
根据金一南《军人生来为战胜》一书记载,朝鲜战场上美军一个军就拥有坦克430辆,而我志愿军入朝的6个军,一辆坦克也没有。这一装备差距的代价,在影片中得以呈现。再比如,美军运输全部机械化,一个军就拥有汽车约7000辆,而我志愿军入朝之初,主力三十八军只有汽车100辆,二十七军则只有45辆。空中力量的悬殊就更大了。我志愿军当时不但没有飞机,连防空武器也极度缺乏。面对美军1100架作战飞机,志愿军当时只有一个高炮团,36门75毫米高炮,还要留12门在鸭绿江边保卫渡口。最初带入朝鲜的,竟然只有旧式的日制高炮24门。至于雷达则一部也没有,搜索空中目标全凭耳听和目视。对此,侵朝美军总司令李奇微后来也回忆道:“我们在北朝鲜战场上空几乎未遭抵抗。除地面火力外,我们可以不受阻碍地攻击敌补给线。在头一年,对方甚至连防空火力还击也没有。”
对于这场战争的残酷,当年的影片《上甘岭》也曾有过经典的刻画。影片以“战壕真实”为鲜明特征。在尚不具备鸿篇巨制条件下,当时的影片编导选择了上甘岭战役这个局部,“以小见大”式地反映抗美援朝战争,将镜头聚焦于战役中志愿军某师某部八连和八连驻守的坑道特定环境,集中塑造八连连长张忠发等基层官兵形象,让观众从他们身上感受到志愿军作为整体坚不可摧的意志和力量。影片中那个生动的细节感染了几代人。志愿军官兵在坑道里坚守多日,没有喝上一滴水,口渴难耐,排长讲望梅止渴的故事,连长带头干咽饼干。师长派人给坑道官兵送来两个苹果,大家拿在手里轮流闻一闻,谁也舍不得吃一口。影片之所以被誉为战争的诗篇,应该讲,其诗情中渗透着志愿军战士对祖国的无比深情,这是重要的原因所在。
在《我的战争》影片中,也有类似的细节刻画。比如,在影片的末尾,战场硝烟的火车回来了,跟片头几年前的热闹一样,锣鼓喧天、载歌载舞、夹道欢迎,只是车头上少了孙北川以及千千万万个和孙北川一样的英雄儿女,画面上其他跟孙北川一样的战士抱着家人痛哭,当张洛东跑向孟三夏的时候,孙北川的笑容定格了。站台上,孟三夏下意识地捂着断臂,胜利的列车驶来,姑娘却没有等来自己的爱情。战争就是战争,它在不经意之间猝然来临,又在不经意之间分隔生死。敌机呼啸的轰炸、漫山遍野的枪炮,几乎让观众闻不到一丝生机的味道。曾经,列车驶出国境的第一站就是空前惨烈的伤亡,而今,列车归来更是承载着太多痛失亲人的噩耗。原著巴金小说题为《团圆》,或许想表达的就是这种残缺后的团圆。
犹记得,韩静霆在小说《战争让女人走开》中,对女人在战争中的牺牲与承受赞誉有加。在充满雄性荷尔蒙单一的世界里,应该说,影片中孟三夏的出现平添了一丝柔和的温度和色彩。战争将男人练就铮铮铁骨,亦让女性多了份飒爽英姿。在《我的战争》影片中,王珞丹演的应该说很出色,通过江面大桥遭遇战、五里亭攻坚战、小镇突围战和537高地争夺战,在腥风血雨中描摹出了共和国女军人的作风和情怀。
意大利左派导演贝尔纳多·贝托鲁奇曾经说过,个人是历史的人质。60多年过去了,有关这场战争的定位有些讨论也不足为怪。但有一点却是无法遗忘与虚无的,那就是与这场战争关联的所有个体表现出的那些英勇、牺牲、无私与大爱。这一点,无论是普通的战士,抑或共和国元帅,情感是相通的,也是共鸣的。比如,有关这场战争的出兵,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元帅在《彭德怀自述》一书中如此追忆道:
“1950年10月1日国庆后,4日午,北京突然派来飞机,令我立即上飞机去北京开会,一分钟也不准停留。……散会后,中央管理科的同志把我送到北京饭店。当晚怎么也睡不着,我以为是沙发床,此福受不了,搬在地毯上,也睡不着。想着美国占领朝鲜与我隔江相望,威胁我东北;又控制我台湾,威胁我上海、华东。它要发动侵华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老虎是要吃人的,什么时候吃,决定于它的肠胃,向它让步是不行的。它既要来侵略,我就要反侵略。不同美帝国主义见过高低,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是困难的。”
美国人约翰·托兰在《漫长的战斗: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一书的后记中,也超越政治层面对这场战争进行评述说:“这场战争中大量具有人性的事例——战场上的英雄主义、自我牺牲精神、对敌人个人的仁慈和同情——使有关这场战争的讨论经久不衰。”影片中有一句台词令人深思——“你说,我们现在做的这些事,以后会不会有人记得?”
这是一个值得所有人永远深思的叩问!
我的战争观后心得(精选14篇)篇四
曾经的“抗美援朝”战争,是一段永不该被遗忘的历史,那是一个国家在刚刚成立、百废待兴的关键时期,又义无反顾投入的另一场战争,在异国他乡直接与精锐的联合国军进行对抗,虽然伤亡巨大,惨烈至极,却胜利班师,威震四方。或许电影《我的战争》片首的字幕,能够助于我们更清晰的了解这场战争的来龙去脉:
“1950年6月25日,朝鲜南北双方围绕国家统一问题,爆发大规模内战。美国为维护其在亚洲的利益,公然武装干涉朝鲜内战,并操纵联合国安理会,组成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侵入朝鲜。同时,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扰中国完成国家统一。10月8日,中国应朝鲜政府的请求,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迅速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
记忆中有关抗美援朝的影视作品,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应该是1956年拍摄的电影《上甘岭》,以及1964年拍摄的电影《英雄儿女》,两部影片一刚一柔,一个战魂燃爆,一个情义动天,成为了整个“抗美援朝”战争的隽永代言。依然记得《上甘岭》中的一曲“一条大河波浪宽”,依然记得《英雄儿女》中的一曲“烽烟滚滚唱英雄”,莫不镌刻于记忆的深海。而《英雄儿女》中王成的一声“为了胜利,向我开炮!”,更是成就了几代人的热血与深情的记忆。当然王成是一个经过艺术加工的人物,却有着很强的代表性,据说很多志愿军在牺牲之前,都曾有这样呼喊,那是大无畏到忘我的生命礼赞。
而今的《我的战争》,由彭顺执导,刘恒编剧,讲述了在抗美援朝时期,一支尖刀般的部队——钢九连,历经各大战役,始终骁勇善战、英勇不屈、顽强抗争的故事,似乎曾经的英雄儿女,又一次站在了战场高地,吹响了一次又一次冲锋的号角,由刘烨、王珞丹、王龙华、黄志忠、杨祐宁等担纲的主演阵容,组成了这样一支闪耀的威武之师。如今通过《我的战争》来审视这场战争,枪炮的残酷,阵地的惨烈,生命的无常,都是无可避免的生死考验,但那些滋生在战争中的爱情,犹如枪炮中的玫瑰,所带来的是浪漫主义的悠长味道,赋予了全片浓浓的反战意味。
一说《我的战争》是英雄儿女重返战地,并不夸张,想当年国内刚刚结束解放战争,大批的部队就被派到了朝鲜的战场,开启了又一场的保家卫国反侵略之战,与其说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志愿军第一次的越境之战,不如说这是新中国在向全世界显示新中国的强大力量和无敌决心,片中的刚九连,初入韩地便遭遇一系列的围追堵截,战士们的命运,在这里显得尤其残酷,他们从一个战场到另一个战场,从自己的国家到友邦领土,是永远无法摆脱的伤亡之路,令人唏嘘。
二说《我的战争》是英雄儿女重返战地,还有另一种意思,那就是针对抗美援朝的电影题材而言,近年确实少有,《我的战争》用大场面大卡司的阵容,又一次将这场战争进行了还原,或许这是自《英雄儿女》等等之后,最令人激动的同类题材作品,也是在这一次,片中的孙北川和孟三夏,又一次用战争,呼唤了和平,用爱情,讴歌了和平,祖国的英雄儿女,无论何时何地,都在散发着闪耀的人性主义光芒。
三说《我的战争》是英雄儿女重返战地,还可以从原著与改编上朔本清源。影片《我的战争》改编自巴金的小说《团圆》,讲述了一群平凡又伟大的年轻人为了保卫国家毅然决然远赴他乡,在残酷的战场上所发生的那些关于爱情、友情、亲情的传奇故事,其实曾经的《英雄儿女》,同样改编自巴金的这部小说,而今再来审视这部全新的《我的战争》,与《英雄儿女》的对比中,或许能感觉出更多不同的创作角度,以及五十年前和五十年后对同一场战斗的不同审视。
就如常说:“我们渴望和平,但也从不惧怕战争!”,《我的战争》不仅仅是所谓“我”的个人战争,其实更是一场全民之战,无论是真实的,还是意念的,无论是具象的,还是象征的,虽然《我的战争》中所呈现出的战斗与爱情,也都是足够的商业卖点,但影片所蕴含的反抗精神与奋起力量,却是足够的励志,时代在前进,精神永不灭,《我的战争》所延续的,便是永远血性的家国情怀,无论是战时,还是在和平年代,都尤其重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我的战争观后心得(精选14篇)篇五
这两天《我的战争》朋友圈热议,有很多评价用尽褒奖之词,今天带着激动的心情去电影院感受了一下,客观打分6分(因为我媳妇都看睡着了,从6.5下调至6分)。
必须要说,我是怀着对那段历史无上的敬畏和对“最可爱的人”无比崇敬的心情走进电影院的,以下说的,只是电影的事儿。
整部电影镜头感太强烈了,以至于让我感觉导演在这方面投入了过多的精力和心思,更像是一部摄影作品展,而非战争题材影片。光影运用在仓库排雷那一幕体现的比较集中,将紧张气氛揉进被光照亮的半张脸,令我印象深刻,如果没有那么多台词就更好了。第一人称持枪视角和枪的视角多次运用,晃动的镜头伴随着弹壳的飞出和战士的倒下,给人比较强的视觉冲击。这在最后537高地一战尤为突出。在清理战壕那一幕,从枪的视角听连长粗重的呼吸声,强烈的镜头感直接把我带回了《兄弟连》第二集温特斯清理炮阵地那幕(我对这部作品评价很高)。而战役尾声张洛东背着连长一起突出重围那一幕,又把我带回了《风语者》(对这部评价一般)凯奇背着纳瓦霍人那幕。当然,如果没有那么多台词就更像了。还有很多特写镜头过于考究,很容易让观众出戏,难以全身心投入影片本身。比如影片结尾给孟三夏的特写,彩片飞落划过女主的高光的脸庞,让人感觉导演是想通过极致唯美的画面来与残酷的战争形成激烈的反差?问题是画面太美,以致于相比之下影片中的“战争”却没有那么的残酷了,这就很尴尬。
为什么影片中的战争没有感觉那么残酷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首先,我认为是女人戏处理的非常拖泥带水。中国导演不喜欢让女人远离战争,总要把爱情掺和进来,而往往又不能很细腻和内敛地处理感情戏份,结果就是让整部影片的节奏被撕裂,给人明显的段落感。仿佛情感戏墨迹一会就预示着接下来就要有一段战争戏了,战争戏一结束,就知道女主人公又要出来了似的(即使可能不是这样)。其次,朝鲜战争独特性缺失。我总感觉,如果把美军装备和制服换掉,整部影片就完全可以说是在表现另外一场战争,比如解放战争或者对越反击战。从影片开头入朝列车遭遇美军空袭一幕可以明显感受到这一点。刚刚入朝的战士,之前经历的是解放战争,他们对美军的联合作战体系并没有直观认识,而他们跳下火车没有丝毫迟疑,在缺乏对空火力支援的情况下,就能笃定朝坚固工事后的美军发起冲锋,我认为这不客观。战士是人,不是机器,他们会害怕,即使是老兵,也没经历过美军倾泻的弹雨和密集的炮火,更别提随叫随到的空中支援和从天而降的凝固汽油弹。当然,这是国产战争电影的通病,中国军人不会害怕,这个问题就不说了。为了体现抗美援朝的独特性,可以考虑加入朝鲜人民军的桥段,或者加入一些阿玛尼头顶物资支援前线的镜头,他们真实存在于那段历史。更可以把“滚动的原木”(不好描述,请自行百度)和“冰雕连”(志愿军战士俯卧在摄氏零下40度的阵地上,手握钢枪、手榴弹,保持着整齐的战斗队形和战斗姿态,成建制被冻死的壮烈场面,仿佛是跃然而起的“冰雕”群像)搬上银幕,那将是多么可歌可泣的画面,让观众知道他们为什么是“最可爱的人”。再次,老派国产战争片烙印浓重,台词过多导致战争残酷性稀释。很难相信这是一部由香港商业片导演拍出来的电影,反而更像是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那种感觉(别以为我看不起老电影,相反,我看着董存瑞和地道战长大,抗美援朝我更能接受《英雄儿女》,因为它很纯粹)。台词长篇大套,很多情景让人感觉有些刻意想要触动观众内心柔软的部分,结果却适得其反。年轻人不喜欢看中枪后说一些矫情的话(何况是说起来没完,仿佛整个战事都因为一个人的牺牲而停滞了),如果主人公在冲锋的路上中弹,没有被人注意而沉重、孤独地倒下,我想一个慢镜头特写就足够“拿”住观众,这样处理悲情、合理,而且真实。
总结一下就是,《我的战争》画面考究却没有很好地体现战争的残酷。当然,依然可以说这是一部不错的国产战争题材影片,虽然还是达不到韩美那种用色调就能传达信息的拍摄水平,但看到差距,拍出自己的风格就很好了。
最后吐槽一下,老爹带着文工团转移那一幕,小分队被河堤上埋伏的美军长时间火力压制,以致多人受伤,文珺牺牲,结果过了很久,他们把之前发给每个人的“光荣弹”拿出来了,大喊一句“跟他们拼了”之后,一起把手榴弹掷出,击毙击伤美军无数。那么我想问两个问题。
第二,如果光荣弹是要扔出去的,那为什么不在最开始收到压制的时候就扔出去,非要等有人受伤牺牲呢?哈哈,原谅我吧,吹毛求疵啊。对了,最后的最后,我强烈建议把那个港台腔用其他配音换掉,从东北入朝的,结果一股台北味儿,总让人跳戏!
我的战争观后心得(精选14篇)篇六
这个假期,我在家看了一部电影——《我的战争》,看完以后受益匪浅,我被他们伟大的精神所打动了。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在抗美援朝时期,中国有一群平凡、伟大、勇敢的年轻人,为了保卫国家,决定远赴他乡,在那样艰苦的日子里并肩作战,建立深厚的感情。刘烨饰演的是九连的核心首领孙北川,九连的兄弟们都很喜欢他,他身经百战,性格粗犷,心地善良。当他遇到了文工团队长孟三夏(王珞丹饰)时,内心又多了一层厚重的责任感。孟三夏是个性格开朗,刀子嘴豆腐心的姑娘,她经历这一场又一场的'战争及生死考验后,她真正的柔软被唤醒。可她不知道,喜欢她的还有孙北川的好兄弟张洛东(杨佑宁饰)也对她暗生情愫。自从张洛东老爹牺牲后,她变得更加勇敢独立了。
这里面令我最感动的是他们去打537战争的时候,每一次打仗都会有兄弟牺牲,他们仍然与敌人顽强拼搏。看到这里,我被深深地打动了,他们为了保家卫国,牺牲自己,甘愿付出。
最后拿下537高地时,张洛东问孙北川:“你说会不会有人记得我们?”孙北川说:“肯定会有人记得的!”
是的,一定会有人记得。记得曾经并肩作战的你们,记得那些你们用鲜血、汗和泪水死守下的土地,更加会记得你们用生命谱写的辉煌!
看完影片,我感悟很深,我们作为学生,我们要尽自己最大的一份力去学习,争取长大后能回馈社会、成为祖国的栋梁!
我的战争观后心得(精选14篇)篇七
我一直关注与期待《我的战争》的上线。我曾看完过中、美、韩写的朝鲜战争的书籍,看过中国影片《英雄儿女》、韩国影片《太极旗飘扬》,当然期待史料版的朝鲜战争影片。
难以否认影片《我的战争》在战争场面上下了不少功夫。可惜的是剧中情节难让人动容,好的场景也乏善可陈,一味战火渲染,剧情的散乱,而人性的苍白,使电影变的肤浅平庸,难比肩他国战争经典。
电影叙事时与史料相悖。如历史上的第一战役是中国军队悄悄入朝,神不知鬼不觉,运动中小遭遇战。到第二战役开打,美国人都不相信有中国正规军队进入。影片首部大戏,就呈现首批入朝参战的列车就遇有美机狂轰滥炸,大部队重武器阻击的江面大桥遭遇战。如在时间节点调整一下更符合历史。
影片呈现的中国军队进攻时的“人海”,犹如韩国的《太极旗飘扬》场景,战士地成批成批倒下。海外媒体常指责中国军队人海战术,漠视生命,这样情节易授人口实。
战争与爱情总是影片中不变的元素,用连长遇女老乡酒后失态引发感情戏似乎有情节略显粗糙,没法打动人。优秀的战争片,一定要有爱情戏吗?《拯救大兵瑞恩》没有男女感情线。《太极旗飘扬》里那个男一号有一个未婚妻,没出现在战场景中。这两部片子的情节一气呵成,更为流畅。
传闻影片被要求不出现美军形象,也想一看真假。片中笼统的敌人形象,火力强、坦克猛、飞机炸,仅有追赶文工团姑娘时美军喊“要抓活的”,感觉像抗日剧,只是三八大盖枪换了有窟窿的波波沙冲锋枪。
影片简介把江面大桥遭遇战、五里亭攻坚战、小镇突围战、537高地争夺战称为朝鲜四大战役,是在开玩笑了。小学试卷中也有区分“战争”、“战役”、“战斗”的选择题。而朝鲜战争五大战役中美韩资料都是有定论的。20__年杀青的30集连续剧《抗美援朝》已雪藏至今。拍摄的就是大规模的五大战役,动用10万人的部队参演,其中包括亚、欧、美、非等l7个国家的演员和群众演员上千人,力求还原真实。
《我的战争》宣传片引发争议,焦点是片中去韩旅行老艺术家向他们笑脸相迎的韩国小姑娘炫耀当年的入韩,让一些观众产生强烈的不适感。战争永远充满了苦痛和灾难,好的战争影片应是有对生命的尊崇和战争的反思,这样的爱国主义情怀才会变的真挚动人。
我的战争观后心得(精选14篇)篇八
九月十八日,北京一雨成秋。
85年前“九一八事变”留下的惨痛历史记忆依旧清晰,天作泪,人悲戚。此前一天,北京市防空警报试鸣声萦绕耳畔,更是刺痛国人心头。
比缅怀更痛是所谓“公知”对民族血性的抹杀。
三天前,就在“天宫二号”揽星月、撼天阙的中秋之夜,一部讲述抗美援朝、反映民族血性的电影《我的战争》,在一些网民的口水中上映了,莫名地遭遇了许多“差评”。
历史是最好的现实。85年前,30万东北军在蒋介石一纸“不抵抗”的命令下默然离开故土,留下无尽的悔恨悲愤、国恸民伤。
“中日实力悬殊太大”“日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抵抗就会亡国”……当年那些甚嚣尘上、世故精明的叫嚷,与今日网络上喧嚣着的“抗美援朝和事实、价值完全违背”“冷战思维的影片必须下线”等“高论”何其相似。
从先古圣贤的“虽千万人吾独往矣”到西汉陈汤的“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从赵登禹大刀队的“丈夫许国,不必相送”到川军死字旗的“伤时拭血,死后裹身”,从吉鸿昌“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以诗明志到杨靖宇“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的凛然质问,朗朗乾坤,华夏汉子们的气魄光昭日月。
犹记得,《后汉书耿m列传》中,数万匈奴铁骑围困金蒲孤城数年,也未能将区区几百汉军击败。最后耿m率军返回玉门关仅存13人,“衣屦穿决,形容枯槁”“恭以单兵守孤城,当匈奴数万之众,连月逾年,心力困尽,凿山为井,煮弩为粮,出于万死,无一生之望。前后杀伤丑虏数百千计,卒全忠勇,不为大汉耻!”
不为大汉耻!五个大字,今人动容。
犹记得,金一南先生在《苦难辉煌》中写到,80年前长征路上的那群衣衫褴褛的少年,他们以自己幼稚但不乏热血的气节去探知历史的深度和宽度。无一人老态龙钟,无一人德高望重。那是一个年纪轻轻就干大事、年纪轻轻就丢性命的时代。
青春年少,热血气概,后世惊叹。
犹记得,过去,西方国家阻止我们加入国际空间探索计划,今天,我们造出了“天宫”;过去,西方随时掐断我们的gps,今天,我们搞出了北斗导航;过去,西方对我们封锁高铁技术,今天,我们成了地球上高铁技术最发达的国家。
时代歌者,不畏艰辛,寰球瞩目。
一个个风华百年的朝代,总是以一群强者英武的雄姿开头,而打下最后一个句点的,却常常是一些蝇蝇苟苟的凄怨灵魂。“九一八事变”之时,东北军“三十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人是男儿”,血火战争似乎与他们无关。倏忽二十载之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那场战争切切实实就是“我的战争”。国家存亡之际,激昂在每一个志愿军战士胸膛里的民族血性,就像天际的光照,以一己之心力,使整个华夏走向光明!
如今,对抗历史虚无主义逆潮变成了另一场兴亡攸关的战争。如果我们每一个人,多一点血性,多一丝情怀,多一念担当,又怎会让张目的歪理挑战良知的底线,让历史的沉渣泛起滔天的浊浪?光明前进一分,黑暗便后退一分。
面对精神沉沦,唯独血性,方可救赎。
苍山似海,残阳如血。当敌人越来越近,孙北川带着最后的老兵大喊着跳出战壕……。
我的战争观后心得(精选14篇)篇九
故事发生在抗美援朝时期,那个时候的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兵力残缺。经济百废俱兴,正是这种本该稳心发展的时候美国对邻国朝鲜发动战争,并且损害到了我国的边境和利益。中国共产党毅然决然的发动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本片的故事就发生在战争的开始。
影片的一开始,便讲到了志愿军出发时的情形,还巧遇上了奔赴战场的文工团,出发时军人的亲戚都是千叮咛万嘱咐,也有泣不成声的。因为每个人都知道战争的残酷与无情,但都更加希望他们平安归来。
后派老爹去山崖上安装炸药,而他的儿子小神仙也跟了上去,不愧是“上阵父子兵”。最后还是炸掉了石头,阻断了坦克前进,但小神仙和他父亲也险些牺牲。真是因为这次的五义亭阻击战,九连被封“钢铁九连”的称号。后来就到了最后的战斗,九连接到了任务,誓死打下537高地。因为地形原因537高地并不好攻打,一次次的进攻战士们毫无畏惧,整个连队就剩下了几人打下了537高地。最后战争胜利了,举国欢庆。
今天的胜利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我的战争观后心得(精选14篇)篇十
《我的战争》这部电影是由彭顺导演执导的一部战争的电影,磅礴的气势,恢宏的场面顿时吸引了我的眼球,战争场面震撼惨烈,弥漫着浓浓的硝烟,我怀着崇敬与激动的心情观影。
影片讲述了战争四大战役:江面大桥遭遇战,五里亭攻坚战,小镇突围战,537高地争夺战。由孙北川带领的钢铁九连乘火车奔扑前线,火车正在行进中。不料,敌机突然袭击,遭遇了密集轰炸,随着导弹一次次的抛下,一股股巨大的冲击向战士们袭来,整个战场都被火光包围,一大朵一大朵火焰四射的蘑菇云升上天空,战士们大量牺牲,孙北川带领部队奋勇冲锋,炸掉暗堡,夺得江面大桥战胜利。之后收到上级命令前往五义亭阻击敌军,到达五义亭,等敌人坦克靠近后给予重击。在大斧子等人的牺牲下,留给部队时间,小神仙和老爹成功引爆巨石,将美军坦克砸毁,守住五义亭,大家的欢欣喜悦响彻山谷。军队继续向敌军师部挺进,进入小镇时,不慎进入敌军布下的地雷阵。文工队队长孟三夏触到连环地雷,孙北川替她将雷按住,并成功除雷。而后被敌人包围,老爹腿部中弹,王文珺牺牲,后来老爹唱歌引敌人前往,拉响弹雷,消灭阻击了敌人。九连在537高地北坡时,经过激战,进入敌人坑道,反扑中,人数所剩无几,为完成任务毫无惧色,坚持到大部队到来,英雄们含笑而眠。
我的战争观后心得(精选14篇)篇十一
一、细节雕琢下了功夫。给出了惨烈的效果。孙百川骑在战友背上开枪的镜头有经典性;最后孟三夏在站台上等待男友归来的镜头很唯美。
二、可惜的是,细节再好,主线处理不妥,都成堆砌的散珠。因为这,剧中的三段故事也有堆砌之嫌。创作者可以辩解该剧是以爱情为主线的。但类似这种片子,不论是以战争写爱情,写人性或者写反思,都需有一条承载她的平台线。这个平台线也应该是一条完整的冲突线——比如所关涉的战斗、战役或者事件,其起始、过程、波折、高潮、结尾需有规划,找足悬念。
三、该剧试图以爱情作为主线,情节、桥段乃至细节下了不少功夫,但还是稍嫌庸常,缺乏内在的震撼力、冲击力和逻辑力量。原因还是戏剧冲突构建不够,构思能力不强。
四、细节不严谨。朝战中美国大兵用马克沁是一大败笔!电影美军阵地中数次清晰地出现它的身影,有的近似特写,实在很不应该!细节一旦不真实,什么努力也破气。什么借口也白搭!
文艺女兵软绵绵地扔手榴弹,至多一、二十米,却打了一场壮观的手榴弹大战,把美国鬼子阵地炸得人仰马翻,未免太夸张。
五、抗美援朝怎么写,《三八线上》、《我的战争》都没找准中国观众的痛点,可惜了这个题材!
六、昨日看的是午场,包场了,就我一个。每天就排了两场。票房惨了。个中原因,应该检讨。
我的战争观后心得(精选14篇)篇十二
我要说的也不是影片反映的保家卫国、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中学毕业后就不再概括中心思想了。我也不懂电影艺术,看电影纯属消闲,本文纯属瞎扯。
一部视觉战争大片。
这是一部视觉战争大片,战争场面虽然不能跟二十多年前的《雷霆救兵》恢宏与惨烈相比,但四场战斗也是挺残酷的,气势与拍摄手法绝非充斥荧屏的脑残抗日神剧可比。毫无疑问,无论演员阵容,还是战争场面的声、光、影,本片完全够得上国产大片的水准。我看的是imax,很爽!
本片由香港人彭顺执导,与动作片大师徐克导演的《智取威虎山》相比,虽然有几个镜头依稀能看到徐克的影子,但显然不是徐克潇洒飘逸的武侠美学风格。相对而言,我更喜欢《智》剧的风格。
国产片仍然不擅长讲故事。
国产大片从《英雄》、《十面埋伏》、《夜宴》和《无极》等开始,摄影技巧、场景设计达到了国际大片的高度,但故事情节却苍白无力,更不必说思想深度了。
本片编剧是大名鼎鼎的刘恒,但故事也讲得不算好,几个主要组成部分之间前后脱节,故事性不强。
军列入朝后在大桥上遭遇美军空袭,美机轮番投弹、扫射,旁边悬崖上暗堡里的机关枪又响了起来,士兵们像割草一样被放倒,还没走上战场就挨了一闷棍。我脑中马上出现《兵临城下》中新入伍的苏军士兵在码头上遭遇德军突袭的惨景,当然了,《兵》剧的场面要血腥、残酷得多。
部分细节经不起推敲。
第三场战斗是孙北川率领九连进占联合国军撤退后的小镇中伏被围,但不可思议的是孟三夏的文工队居然与九连一起进入该镇。虽然我不了解志愿军的建制,不清楚哪一级别的部队才有文工队,但文工队不属战斗序列,怎么可能跟着尖刀连进入最前线呢?为了表现孙北川英雄救美帮孟三夏排雷这一情节,连常识也不要了。
我的战争观后心得(精选14篇)篇十三
观看这部电影《我的战争》更多的是体会到战争的残酷,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人类要远离战争,才能追求和平安宁,才能有和亲人团圆的温馨画面。
朝鲜战争是人类战争史上以弱克强的少有典型案例,场面宏大,残酷血腥,震撼人心。这场战争无论截取哪一个片段都是震撼人心的。影片采撷了几个战争场面,表现出了人类的共同情感:亲情、恋情、友情、乡情在残酷的战争面前受到的冲击与考验。人们渴望这些情感,却被战争无情剥夺。
在两山夹一谷之间,美军的先进的坦克轰轰驶来,面对精良装备,我们手上的简陋装置撼动这个庞然大物?孙北川这个九连连长,在观察完地形后,冷静、果断地说炸掉山头,让山上的石头自动滚到山谷,挡住坦克的去路,就可以把美军牵制,通过这个具体细节的描写,我们看到了“老爹”这个老兵油子,平时说话都一针见血,他说他是爆破专家,孙北川惦量了一下,同意了让他去完成这个艰难的任务。他背着那么沉重的炸药包,在陡峭的山上,给人感觉“风烛残年、风雨飘摇、命悬一线”,他哼着小曲,小曲回荡山谷,以驱散他内心的恐惧,表达他的思乡情怀,在扣人心弦的一幕幕之后,他和儿子在悬崖中爬了上来。美军的精良坦克被飞下的乱石重重砸毁,以弱克强的神话就此书写。
影片有几处美军的特写镜头,在当下的世界格局,用电影镜头,用历史的真实瞬间呈现战争的真实画面——也许导演另有用意吧。美国是世界上无可撼动的霸主吗?那么瞧瞧你们在历史上曾经的表现吧!虽然我们打赢了这场战争,但“一将成名万骨枯”,那些无名的尸骨,遍野的忠魂,一座座无字的丰碑树立在了异国他乡。诚如孙北川在牺牲前的那句话:将来有人记得我们吗?战争,我们要铭记。铭记是为了更好地壮大我们自己的国家。
而今,没有硝烟的战争更要引起我们的警觉。文化侵略、精神腐蚀、物质利诱……,何尝不是我们在朝鲜战争后的又一攻坚堡垒。
我的战争观后心得(精选14篇)篇十四
故事发生在_时期,那个时候的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兵力残缺。经济百废俱兴,正是这种本该稳心发展的时候美国对邻国朝鲜发动战争,并且损害到了我国的边境和利益。中国共产党毅然决然的发动了_,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本片的故事就发生在战争的开始。
影片的一开始,便讲到了志愿军出发时的情形,还巧遇上了奔赴战场的文工团,出发时军人的亲戚都是千叮咛万嘱咐,也有泣不成声的。因为每个人都知道战争的残酷与无情,但都更加希望他们平安归来。
后派老爹去山崖上安装炸药,而他的儿子小神仙也跟了上去,不愧是“上阵父子兵”。最后还是炸掉了石头,阻断了坦克前进,但小神仙和他父亲也险些牺牲。真是因为这次的五义亭阻击战,九连被封“钢铁九连”的称号。后来就到了最后的战斗,九连接到了任务,誓死打下537高地。因为地形原因537高地并不好攻打,一次次的进攻战士们毫无畏惧,整个连队就剩下了几人打下了537高地。最后战争胜利了,举国欢庆。
今天的胜利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