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艺术教育改革解读心得体会(模板17篇)

时间:2024-11-23 作者:雁落霞

写心得体会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更可以提升自我,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下面是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

优质艺术教育改革解读心得体会(模板17篇)篇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不断推动着教育的改革,艺术教育也不例外。艺术教育,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既是培养美术实践技能的载体,更是提升学生审美、创新、协作等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近年来,艺术教育改革方案不断出台,究竟这些方案为何有如此的“动静”?本文将对这个问题进行一番探讨。

一、改革方针。

2019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注重艺术、体育、心理健康、法治、国防教育等方面的教育”。进入2020年,教育部出台了《中小学艺术教育课程标准》等艺术教育改革方案。从这些改革方案来看,究竟强调了哪些方面的内容,何以能够让各方高度关注?其核心在于,艺术教育从主观审美方向转向了客观审美方向。

二、改革背景。

互联网时代,全球化交流成为了必然趋势,创新能力和审美素养成为了现代社会的核心素质。同时,在文化冲击和审美升级的大背景下,艺术教育的重要地位更为凸显。教育改革,需要以发展实体经济为目标,注重学生的创造性和实践性,因此在艺术教育中,实践教学和创新思维都成为了教学重点。

三、课程重心管理。

现代教育理念和实践思路指向一个广泛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注重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对于艺术教育,这些要求也丝毫不减。在艺术教育中,如何实现素质教育理念落地?其具体体现在课程设计上,通过立足美术实践技能,强化审美感知和创新能力,同时注重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这也成为了当前的一项教学重心。

四、教学模式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育改革不断,艺术教育的课程体系也无疑需要跟进。因此,在教学模式上,更注重家校合作和跨界创新。在传统的艺术教育中,过于注重基本功的训练,拘泥于固有模式,忽视对新兴科技和数字媒体的融合,而当前的教育改革正是试图在这些方面进行突破和创新。

五、未来展望。

通过这些年的改革实践,国内各个学校已经逐渐认识到艺术教育对现代教育的重要性,而未来的艺术教育则需要更加全面、科学的设计,注重抓好教育创新、媒体创新和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总之,艺术教育的改革不仅是理念的改变和课程的改革,更是人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支持,相信艺术教育的未来将会越来越美好。

优质艺术教育改革解读心得体会(模板17篇)篇二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新颖出现,艺术课程改革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作为一名从事艺术教育的教师,我深入研究了艺术课程改革并参与了其中,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下面是我在艺术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心得和体会。

首先,艺术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过去,艺术课往往是老师传授知识和技巧,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而如今,艺术课程改革积极鼓励学生发挥主动性,更多地参与到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例如,在音乐课上,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他们感兴趣的音乐风格和乐器,通过实践来发展自己的音乐才能。这样的改革使学生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和快乐,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其次,艺术课程改革注重跨学科的整合。艺术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学科,而是与其他学科相互联系和辅助。比如,艺术课程和科学课程的融合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精神;艺术课程和历史课程的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和文化影响。这种跨学科的整合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艺术,不仅增加了他们的知识面,也提高了他们的综合能力。

第三,艺术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情感表达能力。过去,艺术课往往强调技巧和功利性。而如今,艺术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情感表达能力。在绘画课上,学生不仅学习画画的技巧,还要学会欣赏不同的艺术作品,并理解其中的情感和意义。艺术课程改革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活动,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从而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

第四,艺术课程改革强调实践和实际应用。在过去的艺术课程中,学生主要进行理论学习,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而在艺术课程改革中,学生将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比如,在舞蹈课上,学生将参与各种舞蹈表演和演出,并通过实际操作来掌握舞蹈技巧。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艺术的本质和要素,提高他们的艺术表达和创作能力。

最后,艺术课程改革注重评价方式的创新。传统上,艺术课的考核主要是依靠笔试和作品展示等形式。然而,这种考核方式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化表达。艺术课程改革中,评价方式得到了创新。例如,在音乐课上,学生可以通过演奏和创作,展示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这样的评价方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发展,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成绩。

总而言之,艺术课程改革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使他们在学习和创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通过参与艺术课程改革,我深刻体会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并且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我将继续深入研究和推广艺术课程改革,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艺术学习机会,帮助他们成为有创造力和文化素养的人。

优质艺术教育改革解读心得体会(模板17篇)篇三

艺术作为一种表达形式和表现方式,拥有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解读方式。通过对艺术作品进行解读,我们可以从中品味艺术家的创作理念,感受到艺术的力量,同时也能够加深对自身感受和思考的认知。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艺术解读方面的体会心得。

第二段:感悟与共鸣。

艺术作品背后蕴含着艺术家独特的情感和思想,而观者能够从中产生共鸣则是因为作品能够呈现出具有普遍性的情感和意义。近期,我参观了一次名为“逝者如斯夫”的摄影展览,这些摄影作品展现了自然与生活的无常与转变。我特别被一幅黑白摄影作品所吸引,照片中的一棵被风吹得凌乱的树,代表了变化与挫折。在面对困境和挑战时,人们往往也会感到无助和动摇,这幅作品让我想起自己曾经的挫折和心境,让我感受到艺术家的情感与我自己的共鸣。

第三段:多元化的解读方式。

艺术作品的解读与观者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不同的人通过不同的观察角度和审美框架,可能会对同一件作品产生不同的解读。每个人的背景、经历、文化都会对解读产生影响,这使得艺术作品拥有了多元化的意义。例如,一位艺术家创作的油画作品《静谧的深夜》,在看似寂静的画面中,有人可能会感受到孤独与寂寞,而有人却会联想到自己在安静的深夜里与内心对话的美好时刻。艺术解读的多元性正是艺术的魅力所在,不同的解读让人们更加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

第四段:对艺术家创作理念的思考。

通过对艺术作品进行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和表达方式。艺术家通常会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来触动观者的情感,借此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在观看一位艺术家的系列绘画作品时,我发现她将人物画得几乎没有眼睛,只有轮廓和嘴巴。这种表现方式的背后,艺术家想要传达的是对言语的颠覆和对眼睛视觉的局限性的思考。通过这一系列作品,我开始思考文字与视觉之间的联系,以及社会对于沟通方式的依赖和局限性。这样的思考和探索,让我对自己的看法和世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艺术解读不仅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对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认识。艺术作品的解读方式多样丰富,为观者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和激发灵感的机会。通过思考和解读艺术作品,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视野,增加对世界和人文的理解,同时也能够更深刻地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而这些认识与体悟,将进一步帮助我们在生活中更好地面对困难、提升自我。

总结:

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解读,我们能够与艺术家进行情感共鸣,感受到艺术的力量;不同的解读方式让艺术作品拥有多样的意义和价值;对艺术家创作理念的思考能够提升我们对世界的理解;艺术解读不仅仅是一种享受,更是对自己与世界的认识。通过这篇文章,我希望读者们能够进一步体会到艺术解读的魅力,拓宽自己的思想和视野,从中找到灵感与共鸣。

优质艺术教育改革解读心得体会(模板17篇)篇四

当前,我国教育正在发生改革,现代化教育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艺术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中极其重要的一个部分,因此必须深入解读艺术义教课标对于教育现代化的意义。通过深入的解读和研究,以及对其实施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的将艺术教育纳入到现代教育体系之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本文旨在通过对艺术义教课标的解读,提出个人的见解和体会。

艺术义教课标最具代表性的特点可能是其“艺术与生活相连”,“注重实践”的两大特点。艺术与生活相连,首先意味着艺术不会孤立于日常生活之外,艺术与生活是相互关联的,艺术的存在与价值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体验和接受来表现。注重实践一方面要求学生在艺术创作中关注艺术效果的达成,另一方面,更加关注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中的学习,培养他们的主动创造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得艺术教育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均衡发展。

艺术义教课标对于现代教育具有巨大的价值。首先,艺术义教课标的出台旨在倡导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即“注重实践,艺术与生活相连”。这种教育理念的倡导,确定了艺术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将艺术作为一种重要的人文教育形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艺术素养,还能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其次,艺术义教课标还使用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造就了一些新的课程体系和结构,更好的发挥了艺术教育体系的作用。

对于艺术义教课标的应用,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艺术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将艺术作为学生必修的课程,让其成为学生必须的素养。同时,应该注重艺术教育的连续性,循序渐进,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技能和能力,同时强化对学生和家长的宣传和普及以及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使得学生的艺术能力和素养得以全面提高。

第五段:结论。

总之,艺术义教课标的解读对于现代教育体系的建设和艺术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将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艺术义教课标的实施和应用对于提升学校的艺术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至关重要,它不仅可以增进学生的文化素养,还可以刺激学生的创造力和自我表达能力,为大学生态营造更加文化、品位和智慧的氛围。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艺术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将艺术成为学生必修的课程,更好的推动艺术教育的发展。

优质艺术教育改革解读心得体会(模板17篇)篇五

作为一名学生,我曾经很难理解艺术义教、课标和具体的艺术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直到我接触了“艺术义教课标解读”之后,我才渐渐明白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重要性,并体会到艺术教育的魅力和价值。

第二段:课标的作用。

艺术义教课标是艺术教学的基础和标准,被用来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同时也是考核学生学习成果和评价艺术表现的依据。课标的制定,不仅仅是标准的制定,更是对整个社会、文化、历史的了解和把握,也反映了文化精髓和文明的发展方向。因此,课标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指导教师制定教学计划,更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启蒙。

第三段:艺术义教的意义。

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不仅仅是表现表面的外在美,更是展现内在的灵魂和多元的文化价值。艺术义教强调的是把艺术与道德、伦理、心理等结合起来,让艺术的表现形式深化并且具有更广阔的意义。艺术义教不仅仅是学习艺术技能和表演技巧,更是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思维能力。因此,艺术义教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具体实践之一,也是中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四段:艺术表现形式的作用。

艺术表现形式是艺术中最直观的部分,它是艺术内容和艺术形式相结合的结果。艺术表现形式既是表达艺术主题的途径,也是表现艺术特色的方式。艺术表现形式包括音乐、舞蹈、戏剧、美术、书法等多种形式,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在艺术教育中,学生需要通过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了解不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方法,并能够运用创造性思维,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第五段:总结。

通过解读艺术义教课标,我认识到了艺术与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关系。艺术义教与课标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需要更多地注重艺术义教,引导学生了解艺术的内涵和价值,走向全面发展的道路。

优质艺术教育改革解读心得体会(模板17篇)篇六

艺术是一种表达情感、思想和美感的方式。对于喜欢艺术的人而言,解读一件艺术作品是一种愉悦的体验。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领略到艺术家的用心与创意,更能感受到自身情感和思想的共鸣。通过这种艺术解读,我收获了很多,对艺术的理解也逐渐深入。

第二段:艺术作品的内容解读。

艺术作品的内容解读是我开始学习艺术解读的第一步。我注意到,每一幅艺术作品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情感。在解读一幅画时,我会仔细观察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场景背景、色彩运用等,从中寻找线索,进而推断出作品想要传达的信息。例如,在一幅描绘自然景色的画中,通过观察画面中的细节和色彩运用,我能够感受到艺术家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这样的解读让我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艺术家的意图,也能够更深入地思考我个人对于这些主题的感受。

除了内容解读,艺术形式也是我在艺术解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同的艺术形式媒介,如绘画、音乐、舞蹈等,都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例如,绘画作为静态的艺术形式,用线条和色彩来表达情感;而音乐则通过乐曲的旋律和节奏来传递感受。在解读一件艺术作品时,我会尝试理解艺术家选择的形式,从中寻找其与内容之间的契合点。这样的解读帮助我更加全面地理解艺术作品,同时也激发了我对不同艺术形式的探索欲望。

第四段:个人情感与主题的共鸣。

在艺术解读的过程中,我经常能够与作品中的主题产生共鸣。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经常触动到我内心深处的一根弦。例如,在一幅表达孤独与无助的画作中,我能够感受到作品中人物的孤寂和无助,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经历过的类似情感。通过这样的共鸣,我不仅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义,也更加珍惜自己的情感经历。这种共鸣也促使我更深入地思考作品背后隐藏的故事和意义。

第五段:开阔视野与思辨能力的培养。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解读艺术作品,我的视野是逐渐开阔的。艺术作品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让我体验到了世界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在解读一幅国外的艺术作品时,我了解到了不同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对艺术创作的影响。通过这种了解,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和他人的文化,进一步培养了我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同时,在解读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我也不断思考,为什么艺术家选择了这样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和思想。这种思辨能力的培养提升了我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总结:

通过艺术解读,我不仅从中获得了愉悦和满足感,更开阔了自己的视野,提升了自己的文化修养。艺术解读过程中,我学会了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来全面理解艺术作品,并与作品中的主题发生共鸣。这种解读的过程不仅让我享受到了艺术的美感,也深化了我对艺术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优质艺术教育改革解读心得体会(模板17篇)篇七

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把国家和民族价值观放在首位,更加强调育人,落实“双减”政策要求,美术课程始终坚持以美育人的教育理念,在授课的过程中重视艺术体验,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本次从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五大方面,针对2011版美术课程标准与2022版艺术课程标准做了细致的对比与深度研读。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第二次梳理解读,让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面对新课程改革必须转变教学观念,真正认识到教研的必要性。

一、课程性质。

美育教育的核心在于弘扬真善美,塑造美好心灵,美术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培养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课程性质新旧对比发现新课程标准2022版中课程性质名词有所转变,并且新增了创造性,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旧:1、视觉性;2、实践性;

3、人文性;4、愉悦性。

新:1、审美性;2、实践性;

3、人文性;4、情感性;

5、创造性。

二、课程理念。

课程理念,注重充分发挥美术课程在培育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中的重要作用,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审美感知及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和热情,以美术学科为主题,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融合,突出课程的综合性。

三、美术学科素养。

新课标聚焦核心素养,凸显美育功能,重视学生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更加关注美术学科与其他科学的关联性,加强跨学科教学,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美术学科素养有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美术课程中的五个核心素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贯穿于美术学习的全过程。

新课标要求教学方式要更加多元,围绕核心素养,可开展项目式、问题式、主题式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做中学”的理念。另外,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对于教师而言,所设教学目的不再是如何让学生更容易学会知识,而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将教学重心从“教”转变为“学”。

四、课程目标。

基于新课标的实施,我们的目标是关注素养,不只是关注知识点。素养目标不是靠上一节课、也不是靠听就能听出来的,要强化学科实践,自己去尝试去感受的过程。还有要推进综合学习、跨学科学习,做“适合每个人”的教育,即要落实因人导学等方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备课实施教学的时候要提前预设看看能提升学生哪方面素养,需要学生做什么,怎样的学习效果最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线上线下混合学习,达到提高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养的效果。

五、课程内容。

根据美术课程内容综合性强的特点,新课标进一步完善课程结构,优化课程内容,体现课程融合发展趋势及育人价值,合理设置学业要求,切实落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通过设置综合性学习任务、聚焦核心素养、整合相关内容、关联真实情境,将各门艺术学科学习的基本内容融入到具体学习任务之中,改变传统课程在知识、技能上的相互割裂状态以及碎片化学习的现象,促进课堂教学增效提质。

六、学业质量。

依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新课标整体规划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明确学到什么程度,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和广度,将之前的重视结果转变为重视学习的过程。新课标也为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艺术教育设置了不同的课程目标,强调教学应符合学生接受能力的设计思路,主张艺术实践,体现了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新课标将基本要求、实施职责、制度规范、监察要求等更加具体,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提供了重要依据。

随着2022版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育即将步入一个新时代,引导着我们应开展大单元的主题教学,以增强知识的连接、整合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形成“以美育美、美美与共”的艺术课程特色。

优质艺术教育改革解读心得体会(模板17篇)篇八

解读艺术是一项富有挑战和启示性的工作。尽管每个人对艺术的理解和感受都各不相同,但我们可以通过专业知识和对艺术的热爱,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并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对解读艺术的体验和体会,希望能够启发更多读者对艺术的热爱。

解读艺术需要综合运用眼观、耳听和心领等多重感知方式。首先,我们需要从艺术品的外表和形态入手,感受其线条、颜色、构图和比例等方面的美学韵味,并从中寻找表现的主题和情感。其次,我们也需要倾听和阅读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和背景,探寻艺术品背后的文化、历史和社会意义。最后,我们更应该让艺术品进入我们的内心深处,借助自己的感受和想象,感悟其更为深刻的内涵。

第三段:分享我对不同艺术品的感悟。

在我长期的解读艺术的过程中,曾有许多让我印象深刻的作品。如莫奈的《睡莲》以其淡雅的色调和飘逸的笔触,让我仿佛置身于静谧的水面之间,感受到大自然的神秘和力量。而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则通过疏离和扭曲的表现手法,深刻揭示了战争带给世界的痛苦和破坏。此外,李小龙的功夫影片、田径比赛的瞬间等不同领域的作品,也让我深刻体会到艺术品所传达的美学、人文和精神价值。

第四段:表达对不同艺术品的评价。

尽管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因人而异,但我认为能够真正打动人心的艺术品都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质。首先,它们有深刻的主题和思想内核,能够引起读者共鸣和思考。其次,它们巧妙地运用了各种美学表现手法,给人以审美愉悦和震撼。最后,艺术家在作品创作中所表达的人文精神,也是我十分欣赏的一点。

第五段:总结。

解读艺术是一个开放和富有创造性的过程。每个人都可以从中获得不同的体验和味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开放、敏感和批判的态度,同时也需要不断探索和学习,以更丰富、更深刻的视角和认知去感受和欣赏艺术。我相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艺术,也能够拓展自己的思维和视野,并从中获得更多的人文关怀和精神满足。

优质艺术教育改革解读心得体会(模板17篇)篇九

在教育部最新颁发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中,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应试等内容,坚持“以美育美”的育人理念,整合创新、开拓贯通和跨域转换的多种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近日,成都市教育局正式发布《成都市“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其中就有一项重要的评价改革内容是“落实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计分”,把艺术素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帮助每名学生掌握1-2项艺术特长。这些政策和措施都充分说明育人方向中加强学生审美能力提升和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素养的核心素养导向越来越明确,现就新课标的学习谈谈心得。

一、从美术课程到艺术课程,提升人文素养。

此次新课改将以往的美术、音乐等课程统归为艺术课程,强调了艺术课程的重要性,提升了课时的比重,聚焦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中国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课标强调,艺术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引领学生在健康向上的审美实践中感知、体验与理解艺术,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的倾向。

遵循艺术学习规律1-2年级以艺术综合为主,美术课定义为造型。美术,主张开展具有游戏倾向的艺术活动,通过造型活动把“看看”、“画画”、“做做”、“玩玩”融为一体,强调体验,丰富学生感受;3-7年级以美术学科为主,融入其他姊妹学科,奠定美术学科的双基;8-9年级开设艺术选项,帮助学生掌握1-2项艺术特长,从感性逐渐到理性达到更高的思维,每个阶段之间要注意衔接与过渡。

二、育人导向更清晰,弘扬文化强自信。

之前我们美术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是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创意实践、审美判断、文化理解。现在综合为艺术学科四大核心素养: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去掉了“图像识读”,将其包含在“美术表现”里面。“美术表现”改为“艺术表现”,外延更广,包含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以及影视。“审美判断”改为了“审美感知”,更加突出了本次课改更注重感受和体验的特点。“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保留未变。课程内容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讲好中国故事,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追求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相统一,以落实核心素养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美术活动,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丰富审美体验,学会和领会中华民族艺术精髓,增强中国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开阔视野。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艺术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

三、目标设计更综合,促进文化理解。

四大学习领域没有改变,更加清晰地确定了各阶段目标,与教学大纲笼统地确定教学目标相比,内容更充实,脉络更清晰。横向理解四个学习领域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纵向理解阶段目标的分层递进特征。

通过义务教育艺术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感知、发现、体验和欣赏艺术美,提升审美感知能力。

丰富想象力,运用各种艺术语言进行表达与交流,发挥想象力创作健康向上的艺术作品,提高艺术表现能力。

发展创新思维,积极参与创作、表演、展示、制作等艺术实践活动,学会发现并解决问题,提升创意实践能力。

感受和理解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了解不同地区、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与文化传统,理解文化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学会尊重、理解和包容。

四、教学内容倡综合,教学方法重创新。

以各艺术学科为主体,加强与其他艺术的融合;重视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充分发挥协同育人功能;注重艺术与自然、生活、社会、科技的关联,汲取丰富的审美教育元素,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同时优化了教学内容结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设计课程内容,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

五、优化评价机制,体现艺术学习特点。

坚持创新导向,2022新课程标准既注重继承我国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也充分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增强课程适宜性,坚持与时俱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更新课程内容,体现课程时代性。除此以外,还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课程标准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综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不同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为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提供依据。

新课标的颁布,让我们认识到我们要从一个美术教师的角色努力向着以艺术学科为主题,加强与其他艺术的融合,重视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充分发挥育人作用,并借助丰富的审美教育元素,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开阔艺术视野,和学生一起成长,不断提高艺术素养和创造能力,以美育美,美美与共。

优质艺术教育改革解读心得体会(模板17篇)篇十

艺术是人们用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方式之一,其包括了绘画、音乐、文学、舞蹈、戏剧等多种形式。然而,在传递这些信息的过程中,艺术品往往不尽相同,同时也存在许多不同的解读。因此,正确认识和理解艺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同时也是一项大有益处的工作。在本文中,笔者将探讨个人在解读艺术中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认知的自由。

在艺术的解读过程中,人们往往有着千差万别的认知方式。虽然它们可能存在一些共识点,但绝大部分却是独特的、依赖于个人对于艺术品的理解和直觉。这方面,我总结了几点体会。第一点就是认知的自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路和感悟,因此,当我们去欣赏一件艺术品时,应该给予认知的自由空间,不必过于拘泥于传统的看法,而应该用自己的思维力来解读。

第三段:开放性思维。

其次是开放性思维。艺术是开放性品质的载体,它给予人们思考、感知和想象的空间。因此在解读艺术,我们应该始终保持开放性思维,不要把自己局限在过去的观念中,而应该给自己留一些调整的余地。否则,就可能会因为过早地确定了某个看法,使得我们错过了一些重要的细节和信息。

第四段:多元文化的视角。

第三点是多元文化的视角。我们所认知的艺术主要来自于我们自己所处的文化背景,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随着不同文化领域的相互交融,艺术也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因此,从不同文化的视角去看待艺术,可以拓宽我们的眼界,带来新的思路和想象。

第五段:总结。

综上所述,解读艺术的过程是一项很有挑战性的工作,但是也是一个非常有益的过程。在解读艺术时,对认知的自由、开放性思维、多元文化的视角这三个方面的把握,是告诉我们如何做出更准确、深入的分析和理解。需要不断的思考、实践和总结,才能从中不断提高我们对艺术的鉴赏和把握能力。

优质艺术教育改革解读心得体会(模板17篇)篇十一

打开2017年版2011修改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85页!再打开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124页!心情异常焦虑,但又不能置之不理,一开始想要迅速的领会、掌握其精华,奈何心浮气躁肯定无法成事。压下心头烦躁,细啃美术课标。

回忆26年来的初中美术教学生涯,一路过来跌跌撞撞,寻寻觅觅,从学习到实践,再从实践到学习,我们及时更新,成为学生们随时需要的美术老师。从2022年新版课标中,感受最大的是美育课改中的几个大变革。一从单纯的美术技能训练到美术的人文教育。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即从关注结果到关注过程与方法。三改变以学科知识划分课业的形式,实施课程综合化。

美术课中的技能教育比较好理解和把握,而如何参入人文意识,在教学中应注意哪些呢?其实,人文性质就是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美术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不能脱离文化情景,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课程改革是让我们从单纯的技术传授转向关注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等。通过美术教育,我们可以有效的促进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人文意识。这首先我们就要努力通过各个方面的学习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人文意识,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如果我们老师不具备人文意识和素养,就不可能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向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其实,不要将美术教育视为单纯的技术训练,不要将美术从丰富的人文背景中剥离出去,再次要高度重视美术作品的鉴赏,理解发掘人文内涵。这一活动一般在教学欣赏、导入上运用,在课堂中尽可能让学生接触感受最大限度的信息量,课堂中所学的任何大学,都应视为浩瀚的人文海洋中的几个小岛,通过这些小岛,他们接触的应该是人文精神的海洋。但在不同领域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时间的安排,在“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及“设计应用”领域中不能放弃对学习技能的探究性学习及技能训练。

新课程的另一重点举措就是改以往的授之于鱼为授之于渔。转换课堂角色,往昔改变往昔以师为主、生为辅的教学模式为以绿色作文网生为主、师为辅的过程,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主,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增强学生主体人格。而美术学科本身的性质决定了本学科更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尊重和爱护学生,要承认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差异无好坏之分,它代表的是人的多样性,在课堂上,差异是一种资源,不同是一种财富,这在课堂交流讨论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当然,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对学生的学习采取放任自由的态度,我们应该作为主导,起向导,顾问作用,指导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如何更好地把小组活动融入课堂中,如何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课程改革无疑给我们拨开了迷雾。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忽视了美术在人成长过程中的正常位置,而将美术教育过分学科化、科学化,过分强调学习过程中的一致性,而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教育的发展方向,新课标结合美术教学的特点,改变以往以学科知识划分课业的形式,而从学习方式入手,设置了:“综合、探索”这一领域,主要结合学生的生活需要,融美术的各个学习领域为一体,同时与其他学科相综合,设计出一系列综合性的美术活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体验空间。“综合、探索”领域是围绕人的发展目标确立的,关注的是学生的兴趣和生活体验,力求在丰富多彩的时间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杜林思考,交流合作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望,开发创造潜能,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服务。

每次参加工作室的活动和完成布置的任务,每每都有新的感悟和体会。在咀嚼课标的某个瞬间,突然,有三个元素涌上心头,在这一空间,我、学生、美术。我将如何来引领他们?如何让他们喜欢上我的美术课?我并不希望他们每一个都成为画家,当然,这也是不可能的,我只是单纯地希望他们因为爱上我的美术课,因为我的某节美术课而让他们爱上了艺术,爱上了历史,爱上了文字,爱上了科学,爱上了发明和创造!

优质艺术教育改革解读心得体会(模板17篇)篇十二

艺术一直是人类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体现,是让人们情感共鸣、思想生成的一种方式。不同的人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也是千姿百态。本篇文章将分享我的艺术心得体会,探索解读艺术作品的方法与技巧。

第二段:观感与情感的结合。

当我们走进画廊或博物馆,我们首先看到的是艺术作品的外在形式,例如色彩、构图等。然而,真正让我们对艺术作品产生共鸣的,常常是它所表达的情感和内在意义。因此,我们需要深入探索,挖掘作品背后的意义,寻找与自身经历相关的情感共鸣点。这种共鸣不仅能够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作品,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反思和成长。

第三段:历史与文化的背景。

很多艺术作品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通过了解这些背景,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并将其与当代社会联系起来。例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不仅代表了当时的价值观和审美标准,也因其对自然形态的模仿和表现,成为了后来现代艺术的灵感之源。

第四段:通识与专业的知识。

想要更深入地解读艺术作品,除了需要基础的美术知识外,还需要广泛的文化、哲学等通识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在特定领域内的专业知识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相关领域的艺术作品。例如,一位古代历史学家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欣赏带有历史背景的艺术作品。

第五段:个人体验与创造力。

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需要观赏者不仅仅是简单地欣赏和理解,更需要深入地思考和创造。通过自己的创造和实践,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也能够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挥到极致,为艺术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

结尾:

通过对艺术心得体会的探索,我意识到艺术是一种跨学科的活动,需要我们有广阔的眼界和知识面。同时,艺术也是一种精神追求和创造力的体现,需要我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创造,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其内在的意义和价值。

优质艺术教育改革解读心得体会(模板17篇)篇十三

读完2022版艺术新课程标准,感受颇深,下面我从以下三方面来说说我的心得:

一、主要变化。

一是完善了培养目标。

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

二是优化了课程设置。

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双减”政策要求,在保持义务教育阶段九年9522总课时数不变的基础上,调整优化课程设置。将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整合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一体化设计。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将劳动、信息科技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

三是细化了实施要求。

增加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基本要求;明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职责、制度规范,以及教学改革方向和评价改革重点,对培训、教科研提出具体要求;健全实施机制,强化监测与督导要求。

(二)关于课程标准。

一是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

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

二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设计课程内容,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

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

各课程标准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四是增强了指导性。

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一学一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

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

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二、课程理念。

1、坚持以美育人。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落实核心素养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艺术活动,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丰富审美体验,学习和领会中华民族艺术精髓,增强中华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开阔艺术视野。充分发挥艺术课程在培育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中的重要作用。

2、重视艺术体验。

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艺术感知及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参与艺。

生在以艺术体验为核心的多样化实践中,提高艺术素养和创造能力。

3、突出课程综合。

以各艺术学科为主体,加强与其他艺术的融合;重视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充分发挥协同育人功能;注重艺术与自然、生活、社会、科技的关联,汲取丰富的审美教育元素,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三、设计思路。

1、适应学生发展,分段设计课程。

遵循艺术学习规律,体现学生身心发展阶段性、连续性的特点,义务教育艺术课程分阶段设置:第一阶段(1~2年级)以艺术综合为主,体现从幼儿园综合活动到小学分科课程的过渡与衔接;第二阶段(3~7年级)以音乐和美术为主,有机融入姊妹艺术,为学生掌握较为全面的艺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奠定基础;第三阶段(8~9年级)开设艺术选项,帮助学生掌握1~2项艺术特长,与高中模块化教学相衔接。

2、聚焦核心素养,组织课程内容。

聚焦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围绕欣赏(欣赏。评述)、表现(造型。表现)、创造(设计。应用)和联系/融合(综合。探索)4类艺术实践活动,以任务驱动的方式遴选和组织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讲好中国故事,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文化成果,追求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相统一。

3、体现艺术学习特点,优化评价机制。

围绕学生艺术学习实践性、体验性、创造性等特点,将学生的课程学习与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评价。明确评价依据,改革创新评价的任务设计、题目命制、评价方式;强调评价的统一要求,重视艺术学习的过程性、基础性考核与评价;尊重学生艺术学习的选择性,以学定考,根据学生的选择进行专项考核,体现教、学、评一致性。

四、新课标的突破。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我们的教育即将步入一个新的时代。

1、新课标的第一个突破:强调核心素养。

任何国家的教育都离不开本国和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教育的本质就是传承文化、创新知识、促进人的发展。我们通过教育传承文化,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资源,把优秀的、符合时代的、有生命力的文化传给下一代,同时还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创造具有时代精神的新文化。注重培育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特别是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2、新课标的第二个突破:学业质量。

2011年颁布的国家课程标准只有内容标准,就是知识点。

标准,它超越了教学大纲的内容要求。现在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专门有一个学业质量标准,就是内容标准加上学业要求,再加上学业质量。学业质量不只是基于知识点的考试成绩,学业成就综合表现是以本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学业质量是所有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与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作业、测验的依据。基于新课标的实施,对我们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我们的目标是关注素养,不只是关注知识点。知识点目标是阶段性目标,是小步子、小阶段,我们的目标要变大。素养目标不是靠上一节课、也不是靠听就能听出来的,要强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学业质量是所有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与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作业、测验的依据。

导学等方面。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备课、实施教学的时候要提前预设,看看能提升学生哪方面素养,需要学生做什么,怎样的学习效果最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线上线下混合学习,达到提高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养的效果。

优质艺术教育改革解读心得体会(模板17篇)篇十四

日前,教育部正式公布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这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之艺术教育正式走入核心素养时代。艺术课程的四大核心素养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作为“新一代”美术教师,我们在了解新课标具体内容与思想的同时,也要跟上“变化”的脚步,尝试探究未来的学校、师生以及美术课程将如何调整并积极适应“核心素养”提出的新要求。

我看到艺术新课标(2022版)这个标题,第一反应是“艺术”这个字眼,以前是音乐课标、美术课标等这样的单独学科门类,现在是将其融为一体全部包含在“艺术”一词中。新课标在标题形式上便将各艺术学科整合一体,在内容上也是注重各艺术课程之间跨学科的融合。其次新课标之后会有新教材,相比于新课标的概念与理论内容,实际上我更期待能直观体现出前者的实际物质,想了解新教材会如何随课标改革而变化,怎样在教材中体现艺术,体现跨学科的融合。

在仔细研读后,不禁有了许多感触。我感到欣喜,一方面是艺术真的受到了重视,另一方面是新课标的内容相对于前几版,有了更好的优化,更明确的路线,细化了很多要点:指导、学习、考试以及评价等都变得更加明确。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各学段的衔接,注重每个受教育年龄段对于艺术的跨度及尺度都讲究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新课标教学方式更加多元,围绕核心素养,可开展项目式、问题式、主题式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在“做中学”的理念,结合生活和社会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新课标的课程思政理念也非常鲜明,明确提出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这意味着美术教育也应在这些方面做出课程改进,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努力。

这次新课标的新课程内容的加入,对于什么是一门好的美术课程有了一个新的定义,不再局限在课本或者说教师的讲授之中,反而是一种以学生为出发点以学为主的课程标准,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更加丰富的艺术信息,从而去认识和理解本民族与世界各地艺术的历史、文化底蕴。从欣赏评述、造型表现,到设计与应用,最后综合探索加强课程内容、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之间的联系。此处的“美术素养”不仅仅是对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应该具备基本的艺术态度。并且,美术课程需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从而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在接触艺术内容时,通过联想、推理、分析等思维活动中,使学生的智力与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在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同时,使生活变得精彩丰富、富有情趣,提升个人的审美能力。

在设置跨学科课程的意义中提到跨学科课程让教师和角色发生转变,从以往被动地接受教学任务的“教书匠”成为自主选择和开发课程的“研究者”。通过融各美术种类为一体、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综合、美术与现实社会情境相联系,学生可以从多角度对问题进行阐释,学会综合、学会探索,从而成为真正的学习者。

新艺术课标指导下的学生会更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表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学会以视觉形象的方式与他人交流课程流程。在多样化的课程设置中,学生会通过美术语言来分享、交流对身边的美的体会,逐渐形成发现、感知、欣赏美的意识。

面对这场深刻而全方位的新课程改革,新课标的学习为我们这些在一线工作的美术教师做出了更为明确的教学指导,犹如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拨云见日,使我们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开朗,对美术教学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其真正的精华在于教师要以丰厚的教学技能,出奇制胜的教学设想和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把握住学生的兴趣点,叩开教育之门,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推动每一个学生终身美术素养的全面提高。我想,这是每一位艺术课程教师应该不断追求的目标吧。

优质艺术教育改革解读心得体会(模板17篇)篇十五

2022版义务教育新课标于4月底推出后,各级组织都开展了新课标解读等培训活动,老师们线上聆听了专家们的解析。印象较为深刻是在《美术新课标美育新征程》学术研讨上,尹少淳教授的发言,他指出:美术、音乐课程是名副其实的“百年老店”,本次艺术课程标准的修订是适应百年未遇之大变局下美育发展趋势,强调学科融合和跨学科教学是国际教育的趋势。

新课标于9月起执行,暑假就是我们学习领悟的关键时机,我校也率先开展了读书学习活动,后又与岱岳区学习活动并轨。精心耕读这一百多页的细则,发现有许多值得思考之处,现简单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主要改变。

(一)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

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推动基础教育课程由学科立场向教育立场转型。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认知也发生了很多变化。从生存的需要到知识学习的需要,再到人格培育的需要,教育越加关系到人的身体、思想、情感、灵魂。教育的价值逐渐从外在规约转向人的内在发展,从单向度转向整体人格培育。

(二)优化了课程设置和内容结构。

新课标提到保持原来课时数不变的情况下,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课程。

将以往按学习领域的划分方式转变成按艺术实践进行划分,以学习任务为驱动,美术语言始终贯穿其中。从课程内容设置的顺序可以看出,每一学段均以注重发展学生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素养的“欣赏评述”为起点,到以强调发展学生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素养的“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再到加强课程内容、社会生活与学生经验之间联系的“综合探索”。内容设定层层递进,加强了学科间相互关联,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核心素养。

4类艺术实践,涵盖16项具体学习内容,分学段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并将学习内容嵌入学习任务中。每一条都是围绕核心素养,与课程总目标和各阶段目标相关联。

(三)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

《艺术课标》还有一个新鲜的亮点,就是对于学业质量提出平和性要求,即应当有质量要求,从而防止功利性出格竞争。按照课标要求,学业质量是在学生完成本课程每个学段学习之后的学业成绩表现,在音乐、美术设一至九年级4个学段的学业质量标准,兼顾了传统的音乐、美术和新的舞蹈、戏剧、影视学科。同阶段的学业质量描述,按内容进行了划分,既有属于审美感知的,也有属于艺术表现的,还有属于创意实践以及文化理解的。标准都围绕核心素养来进行制定,重视给予学生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培养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等这些重要方面。

二、新教育观。

《艺术课标》清晰地体现了以美育人的艺术教育的根本思想,把新的课程标准落实核心素养作为主线,有助于引导学生领会中华民族艺术的精髓,激发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艺术课标》特别强调要聚焦课程的核心素养来进行艺术审美教育。审美的感知,既要用一种欣赏的方式去学习,同时也要用强化艺术体验的方式来感悟体察,让学生在融合艺术的过程中形成身心一体的丰富的审美情趣。在核心素养之中,艺术表现是重要的方面,要求学生能够参与艺术活动。在艺术素养之中,特别强调创意实践。杜威在《艺术即经验》中提出,审美即创造,学生的创造活动的结果就是学生拥有“一个经验”,即审美性经验。他说:“审美的敌人既不是实践,也不是理智。它们是单调;目的不明而导致的懈怠;屈从于实践和理智行为中的惯例。”不要小看孩子们创造性的能力和内心祈求。创造也是另外一种实践。核心素养的新鲜点还在于特别强化了文化理解这样一个综合性的价值所在。文化理解是艺术超越技能技巧而进行综合性的素养体现。

三、教学启迪。

(一)开启单元整体教学。

由以往按四大学习领域划分的单一的、独立的授课方式,转变为整体的、系统的授课方式,强调以任务、主题或项目的形式开展教学,将知识、技能嵌入其中,通过综合性、创造性的艺术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深度理解知识、技能,提升综合能力。从课程标准名称《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可以看出,美术学科已经与音乐、舞蹈、戏剧、影视融为一体,这就意味着我们在学习理论或实践的过程中,应该将自己视野扩宽,树立整体意识,不仅要注重学科知识内的纵向衔接,更要注重知识间的横向配合。坚持以素养为导向,重视将知识内化、实践和运用的教学,加强对学生艺术核心素养的培育。

(二)重视艺术体验。

艺术教学要通过各种艺术实践活动,激发想象、调动情感、创造形象,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艺术表现方式和认识世界的途径,尊重学生独特的感知体验和多样化的艺术表达。

在艺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营造开放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亲近自然、感受生活,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其中,焕发积极情绪,获得审美直觉和美感体验;指导学生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感知世界,体验情感,实现与艺术形象的共情;鼓励学生在情境中感知形象,迸发创意,运用艺术语言和方式表现自然美、社会美与科技美,体验创造的喜悦和自我实现的愉悦,提升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崇尚中国传统文化。

《课程标准》中强调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要求讲好中国故事。在修订原则,设计思路,课程总目标及各阶段目标中都有提及,对应到学业质量描述和课程实施建议中,这一点也一直在强调。

首先,中国经典美术与中国书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程教材中的突出体现。辉煌灿烂的中国经典美术与中国画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不仅仅是为学生呈现了“可见”形式的作品(有着重要的欣赏价值),更是以直观的方式展示了画中之情、画外之意,诠释了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与文化传统。其次,民间美术给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为丰富和多元的表现形式近年来,各类传统工艺、民间美术等内容的呈现在中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其中,传统手工艺和技艺(陶瓷、木工、浮雕、印染、编织等)可以加深学生对手工艺和工匠精神的理解,增强对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与情感认同。

美术教师应仔细研读教材,挖掘与开发课程资源,并尽可能地创造性地讲授美术领域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在国画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借助现代化手段来将其中所包含的特征呈现出来,为学生带来视觉与听觉上的体验,进一步拉近学生与文化的距离,让学生感知其魅力、生发热爱。

通过本阶段的学习,老师们对美术课程培育时代新人的要求更为明确,在落实新课标要求的过程中也将打开更广阔的教育视野,进一步明确课程标准的改变不仅是教材上的突破,更是对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育思想上的重大改革。我们将在今后的美育实践中不断学习,聚焦新课标、践行新理念、开启新征程。

优质艺术教育改革解读心得体会(模板17篇)篇十六

有幸通过研修网聆听了专家们对《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解读与教学指导,专家们着眼艺术核心素养,并特别强调:坚持素养导向,落实因材施教,强化学科实践,推进综合学习。从如何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到教师、学生观念的转变,再到学科内、跨学科的新融合及如何实施新课程等进行了答疑解惑,精彩的讲座使我对最新艺术课程标准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跟上“变化”,积极理解适应艺术课程的四大核心素养势在必行,通过学习,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着重核心素养的培养。

通过《艺术课程标准》解读课,对课程的目标、课程的性质等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理解。新课标提出的艺术核心素养“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与高中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创意实践、审美判断、文化理解”不同之处在于将“图像识读和审美判断”合并,变成了“审美感知”,强调了课程的综合性,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教学回归到人本身,帮助学生发现美、感知美,提升审美情趣。

新课标的明显总体目标并不是纯粹的知识要点学习,反而是重视核心素养的塑造。重点是塑造学生终生发展趋势和适应社会需要的核心素养,尤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未来的备课教案设计中,不但需有阶段两性知识总体目标,还需要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深入思考这门课能提升学生怎样的素养?怎样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能获得更好的效果?此外,方法,更为客观性、多方位地检测学生的学习完成状况。

二、强调综合能力的提升。

以美术课程为例,课程内容框架非常全面,1-2年级的“欣赏美术”,让孩子感知身边的美,认识美存在于我们的周边,初步形成发现、感知、欣赏美的意识;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利用不同的工具、材料和媒介,利用线条、形状、色彩等表达所见所闻及感受;改进生活用品,学会从外观及使用功能了解物品的特点,并根据自己的意见进行改进和美化。3-5年级的“表达美术”,让学生感受中外美术魅力;利用美术创作表达自己的想法;了解“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的设计原理;学做传统工艺品,学习工艺师敬业、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最后到6-7年级的“美术创新”,整个课程的难度是循序渐进的,帮助孩子更好地掌握美术,发现自己的特长。

三、艺术课程安排更加系统多元。

美术课程大致分为四类: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通过听觉+视觉+知觉,包括美术知识的教学、美术技法的培养,并让孩子学习自主创作一些美术作品。促进通感能力,体验+情感+思维提高艺术修养,完盖人格,这些让我认识到我们要从一个美术教师的角色努力向着合作型教师,创新型教师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索养,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做一个合格的艺术教师。

新课标的颁布,让我们认识到我们要从一个美术教师的角色努力向着以艺术学科为主题,加强与其他艺术的融合,高度重视艺术与其它科目的关联,充分运用教育作用,利用丰富多彩的美育教育因素、本身的能力和素质,开阔视野的多元性,扩宽艺术视线,与学生们一起成长,持续塑造艺术素质和想像力。

四、个人总结反思。

通过学习,我更深入地理解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的发展性评价对教育的意义、多元评价的基本原则和办法及其在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指导下教学方式的转变角度。培训的成效不单单是看学生的作业,更重要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学生对理解的自身素质,实际的意见反馈点是提升学业质量的描述。最先要加强老师对文化的了解和理解能力,次之要加强对自身专业知识的整合和理解。教师要形成良好的课程观,而不仅仅是课堂观。应该更多的开展一些大单元的主题教学,以增强知识的连接、整合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以点带面,点面结合。

另外,此次学习让我对今后的美术教育有了新的思考,核心素养、学科融合、过程评价、高质量美育、艺术素养、教师能力等关键词,将成为今后教学活动的主旋律,在今后的教学中,根据《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的要求和指向,真正体现美术教育始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价值,继续加强自己的美术技能,努力发展美术课程与教学的综合能力,努力推进美术教育的发展与实施,发展自己,成就学生,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优质艺术教育改革解读心得体会(模板17篇)篇十七

小学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随着新课程的推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经验面临严重的挑战。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师开始关注课堂的民主开放,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的想象和创造的环境,始终使学生的学习处于兴奋之中。音乐教育出现了全新的、可喜的变化。下面我谈谈自己在学习音乐新课标中的一些体会。

一、转变视角。

新教材从学生实际出发,吸收了现实生活中新颖的音乐场景,构建了丰富的教学形式,教材汇集了许多新信息、新设想。新教材还设计了学生进行音乐创造的生动情景,如“音的强弱”、“音的长短”等,教师要利用教材创设的情景,让学生体验感受。比如,“音的强弱”一课,以音乐故事的形式出现,先将动物的叫声引入,以自然界的声音引到生活直至音乐中,从生活开始、到生活结束。这样的课,寓音乐教育于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感受、鉴赏、表现音乐,教师在授课时,应当尽量让学生参与,置身于具体情景之中。

二、转变学习方式。

在教育变革时期,音乐教育工作者应以学生为本,站在小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改革传统的唱歌课、音乐知识传授课和思想品德教育课,创造性地、灵活地使用教材,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或促进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建立新型的学习方式。倡导体验、模仿、探究、合作及综合式的学习,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创设便于师生交流的教学环境,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这一切,旨在改变过去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启发学生在亲身体验或实际模仿的过程中,怀着探究的兴趣,主动学习。

三、转变教学重心。

1、丰富情感体验、培养表现能力。

比如,以唱歌为主的课,不光是教师教一句,学生唱一句,学生还可以自主地选唱歌曲,并有当众表演的机会,有时甚至是以学生选唱为主。乐器演奏则强调学生体验、参与、探索的乐趣。听赏课曲目的选择则要为学生提供多听、反复听、对比听的可能。还有,新教材中出现了一种新颖的教学活动形式——综合表演,为学生提供了歌舞、情景剧等活动形式,教师则在具体环节上给以指导。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艺术表演能力。

2、强调创造探索精神。

新教材还有一个特点是开放式,给教师和学生很大的创造空间。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音乐创造因其强烈而清晰的个性特征而充满魅力。在音乐课中,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在呈现方式上,教科书只提供了适合学生兴趣爱好的内容和活动领域,附以启发性、提示性文字及插图,给学生和教师留出足够的自由表达和灵活发挥的空间,教师要很好地把握,力求在创设新的教学环境和思维空间上有所突破。除了教材,教师还可以因时、因地制宜,结合本民族、本地区的特点挖掘同类教材,以充实教学容量,扩大学生视野。

3、体现音乐教育的人文内涵。

新教材的另一个特点是,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注意了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联系,力求做到歌、舞、乐、戏、画的结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多种艺术的综合。比如,教材中《爱劳动》,选择了动画片《三个和尚》,学生在观看动画的同时欣赏了我们本民族特色的音乐,促进了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了学生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还有在教学中要潜移默化的陶冶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在具体的艺术实践活动中陶冶这种情操。

四、改变知识传授,定位艺术熏陶。

音乐教育,长期以来过分强调了它的知识性,而忽视了它的艺术性。显然,这种注重“知识”忽视“艺术”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代教学理念,与新课程标准也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更多的是要让学生“审美”。用他们的“爱”去感染身边的人,最终使这个社会是一个充满美的社会。教师应从学生出发,多营造一些发现美、传播美的良好氛围。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关范文推荐

    最优教研活动总结评价(模板22篇)

    活动总结有助于我们深入思考活动的目的、过程和效果,从而更好地明确今后的方向和目标。我们整理了一些精选的活动总结范文,希望能为你们的活动总结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优质质量员述职报告范文(18篇)

    述职报告是一种自我提升和沟通的方式,可以加深与上级和同事之间的了解和合作。在这里,你可以找到一些遭遇挑战并成功解决的述职报告范文,一起来看看吧。为了报告近阶段个

    精选夫妻借款借条大全(19篇)

    借款需要借款人提供相应的个人或企业信用证明材料,以确保借款的安全性。借款是金融服务的一种常见方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借款知识,供大家参考。兹有因所需向借款人

    优秀普法的心得体会及感悟(模板19篇)

    心得体会是对个人思想和行为的反思,有助于我们认识和改进自己。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优秀范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和思路。近年来,普法教育广

    优质高中物理教学经验交流发言稿范文(18篇)

    发言稿需要经过多次修改和演练,以确保语言流畅、连贯和生动有趣。接下来是一些成功人士的发言稿,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们的思路和表达方式。感谢学校、感谢教科室提供这个交

    精选参观部队生活心得(汇总16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体验、领悟和感悟所进行的总结和概括,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提升自己的思考和反思能力,我想我们都应该写下自己的心

    最优学生岗前培训心得体会总结大全(17篇)

    培训心得体会是对参加培训活动后的学习和收获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接下来是一些来自不同行业和不同背景的培训心得体会样本,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

    优秀统计学实训心得体会大全(23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进而促使个人成长。以下是一些实际案例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实用的指导和建议。统计学的实训是我们学习

    最热数据分析心得体会范文(17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行为和决策,避免犯同样的错误。下面,小编为大家推荐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写作提供一些帮助和指导。

    最新向法院申请参与分配申请书大全(20篇)

    申请书是我们向招聘单位或学校申请时必备的一种书面材料。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一份精心准备的申请书的结构和内容。申请事项申请参与分配被执行人···被__市中级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