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课程思政建设探索心得体会和方法(案例16篇)

时间:2024-09-28 作者:琉璃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激励和鼓励自己,增强自信和积极性。以下是一些成功人士的心得体会,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经验和教训。

最热课程思政建设探索心得体会和方法(案例16篇)篇一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高校面临着如何在课程教学中注入思政元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文化修养等问题。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切感受到了课程思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一些心得体会。

第一,建设以人为本的课程思政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思想、人格和情绪等是他们学习的基础,而这些正是思政文化的核心内容。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等,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让学生在课程中感受到教师关怀和关注。

第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现今社会,创新能力已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而课程思政文化建设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实际案例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鼓励他们勇于表达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在今天社会的发展中,团队合作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能力要求。因此,课程思政文化建设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分组讨论、团队项目等形式鼓励学生共同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使他们在协作中学会倾听他人、尊重他人,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

第四,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现代社会对大学生要求不仅仅是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有担当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在课程思政文化建设中,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了解社会发展的重大趋势和问题,激发他们为社会发展出一份力量。

第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自信成为人们对待自身文化的态度和对外界文化的包容和接纳能力。课程思政文化建设应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国家文化、民族传统和优秀文化成果,培养他们对自身文化发展的自豪感和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包容能力,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文化建设是高校教育所面临的重要任务。通过建设以人为本的课程思政文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社会责任意识和文化自信能力,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文化修养,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最热课程思政建设探索心得体会和方法(案例16篇)篇二

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已经成为教育界研究和探讨的热点话题。课程思政建设不仅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更是关系到学生的思想觉悟和能力素养的提高。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我深刻认识到课程思政工作的重要性,并在其中颇有收获和体会。下面,我将从理念、方法、实践三方面谈谈我对教学生涯中的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心得与体会。

第二段,理念。

教育活动早已不再只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过硬的学科素养,更需要具备深厚的思想文化内涵,成为“全面的人”。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我深入探讨课程理念和教学宗旨,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集成到教学中,不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形成较高的综合素养。

第三段,方法。

探索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其一,创新课堂教学方式,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如,拓展课堂,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学习并了解各类人文资源,学生感受社会生活的丰富性,使学生树立对社会的责任感;其二,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推广教学,通过网络课程、在线讨论等方式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参与度,增强课堂活动的互动性;其三,探索教师与学生沟通的良好途径,加强沟通互动,使学生主动参与创造性实践、思考和感性体验。

第四段,实践。

课程思政建设的本质是教育理念与课程体系的有效融合。我深入思考如何更好的实践课程思政建设。一方面,深耕学科内涵,运用学科特长直击思政建设重点;如','化学领域内情境教学,针对物质不可永久消失性进行反思,并将绿色化学理念融入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索绿色生产及环保问题。另一方面,抓住学生兴趣点与案例学习相结合,如','开展线上线下主题研讨活动,邀请社会名人和专家学者,进行案例讲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这些实践探索,最大限度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促进了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

第五段,总结。

不同于过去单一的教学方式,课程思政建设已经成为当下教育改革的需要,是我们教师把握时代脉搏,推广教育教学创新的重要手段。优秀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首先需要理念的架构支持,其次是全面合理的教学方法,有力有效的实践探索。今后,我将不断学习、探索,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我教学水平,不断创新课程思政建设方式与方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积极探索,为实现优秀的课程思政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最热课程思政建设探索心得体会和方法(案例16篇)篇三

课程思政建设是当前高校教育中的重要任务。本文将探讨我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体会,包括如何将思政要素融入课程设计,如何激发学生的思想意识,以及我在这一探索中取得的收获。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高校的课程设计和教育方式也需要与时俱进,以便更好地为未来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第二段:课程设计及思政要素的融入。

要将思政要素融入课程设计,首先需要厘清思政的内涵和目标。思政不仅包括政治理论、创新思维,还包括思想文化素养、学术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对课程知识的讲解来传递思政要素,比如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知识用于社会服务和创新创造。同时,通过开设专门的思政课,如伦理与社会责任、公民教育等方面的课程,也可以加强学生的思政素养和能力。

第三段:激发学生的思想意识。

激发学生的思想意识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以便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和经济的变化。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多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提出问题,不断激发他们的思想意识。同时,通过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能力也可以加强学生的思想意识。

第四段:取得的收获。

在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中,我对自己的教学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和提升。我发现通过将思政要素与课程融合,我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并让他们在学习中体会到了学科的内在价值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我还能够了解学生更多的思想和需求,为他们更好地服务。

第五段:结论。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建设是当前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任务。在具体实施时,应该注意将思政要素融入课程设计之中,激发学生的思想意识,以及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为未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最热课程思政建设探索心得体会和方法(案例16篇)篇四

近年来,随着高校思政工作的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为法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民法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长期的授课中,我深感民法课程思政建设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的塑造、社会责任和担当意识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以下是我对民法课程思政建设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民法课程作为法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可以通过案例分析、争议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关系和法律规范。在课堂上,我经常运用真实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法律问题,探讨不同法律观点之间的权衡和取舍。通过案例教学,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法律与社会的关系,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同时,通过争议讨论,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法律问题的讨论中,培养独立思考和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其次,民法课程思政建设应注重与时俱进,关注社会热点和重大事件。当今社会,法律问题与社会热点紧密相连,往往需要通过法律规范来解决。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我经常引入一些社会热点事件,与学生一起深入分析其中的法律问题,帮助他们理解法律对社会的重要作用。例如,近年来,网络侵权案件频发,我在授课中经常以此为例,引导学生思考网络侵权的法律认定和责任追究等问题。通过关注社会热点,我不仅满足了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望,还培养了他们对时事的关注和深入思考的能力。

再次,民法课程思政建设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在授课过程中,我经常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规范性,引导学生树立法治信仰和法律意识。通过讲解法律的基本原理和权威性,我帮助学生理解宪法的重要性和法律的适用性,使他们明白法律对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同时,我还鼓励学生关注法律实践,引导他们了解和应用法律知识,培养对法律问题的关注和解决能力。通过这种方式,我希望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自觉遵守法律,成为守法公民。

最后,民法课程思政建设要关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在授课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讲解法律中的道德要求和社会价值,我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培养他们的道德自觉和社会责任感。同时,我鼓励学生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担当意识。通过这种方式,我希望学生能够在将来的法律实践中,秉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为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不懈努力。

综上所述,民法课程思政建设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长期的授课中,我深感民法课程的思政教育内容必须与时俱进,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同时关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只有通过这样的思政建设,我们才能更好地实现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出更多思想坚定、道德高尚、法治观念强烈、具备社会责任感的法律人才。

最热课程思政建设探索心得体会和方法(案例16篇)篇五

近年来,我国高校在教学过程中越来越重视课程思政文化建设。作为一名教师,参与其中,我深感课程思政文化建设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我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分享给大家。

首先,课程思政文化建设需要统一思想,形成合力。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深刻理解和贯彻教育部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文件精神,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将思政理念融入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使之与学科知识有机结合。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同行间的交流和合作,共同研讨如何更好地实施课程思政文化建设,形成合力,推动该项工作的深入开展。

其次,课程思政文化建设需要全面贯彻德育目标。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融入德育内容,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此外,我们还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求,以人为本,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领导能力等综合素质。

第三,课程思政文化建设需要形成课程主体性。在具体实施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通过课堂引导和实践锻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此外,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外时间参与科研、创业等活动,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第四,课程思政文化建设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在现代社会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对于高校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教师,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引导和帮助。在课堂中,我们可以采用开放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同时,学校还应配备专业心理教师,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与支持。

最后,课程思政文化建设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课程思政建设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改进。我们要密切关注社会变革的动态,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和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网络教学、移动学习等,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和便利化的学习平台,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总之,课程思政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教师、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创新能力,不断推进教育改革,就一定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为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最热课程思政建设探索心得体会和方法(案例16篇)篇六

随着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旅游教育已经成为了当今中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我深深感受到旅游思政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将从五个方面来分享我的旅游思政课程建设心得体会。

第一,旅游思政课程要强调人文关怀和情感教育。我们在旅游中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旅游者或者导游,还必须承担起旅游文化宣传、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承的责任。我们需要关注当地文化传统,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同时要注意文化差异可能会带来的不适和冲突。此外,我们在旅游过程中也需要关心游客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游客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关怀。总之,旅游思政课程需要通过情感教育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素养。

第二,旅游思政课程要注重思辨和创新。旅游行业是一个日新月异的行业,我们需要不断地思考旅游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寻找创新型解决方案。此外,我们需要具备一定的战略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在复杂的旅游市场环境中灵活应变,提高旅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旅游思政课程的建设需要注重思辨、创新和实际操作,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第三,旅游思政课程要强调服务意识和团队合作。旅游是一项服务型的产业,我们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能够主动解决游客的问题和需求,并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体验。此外,旅游工作需要高效的团队合作,我们需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沟通技巧,让学生学会重视集体荣誉和贡献。通过团队合作,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旅游企业的工作模式,从而更好地将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日常实践中。

第四,旅游思政课程要注重道德教育和法律意识。旅游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必须时刻关注道德和法律的问题。在旅游工作中,我们必须坚守职业操守,认真履行职责,诚信、守法和合规。在课堂上,我们需要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操作来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素质,从而提高学生的合规性和职业化程度。

第五,旅游思政课程要创设多元化教学形式和内容。旅游思政课程的教学形式和内容需要具有开阔性、多元化和实用性。教师可以采取案例教学、模拟演练、文化体验等多种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还可以通过实践课程和参观旅游企业等形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旅游行业的实际情况和工作环境。因此,旅游思政课程的建设需要不断地创新和改进,保持与旅游行业发展的同步性和实用性。

综上所述,旅游思政课程的建设需要着眼于情感教育、创新能力、服务意识、道德教育和多元化教学形式和内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旅游行业人才,不断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和繁荣。

最热课程思政建设探索心得体会和方法(案例16篇)篇七

民法作为我国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的重要法律规范。在大学法律专业的学习过程中,民法课程的思政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学习和讨论民法,我们能够深刻理解法治精神的内涵,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律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个人的角度出发,阐述我对民法课程思政建设的心得体会。

首先,民法课程思政建设是对法治精神的深入理解。在民法课程中,我们不仅学习了法律的基本知识和规范,更重要的是学习了法治道德理念和法治精神。民法的核心原则包括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信原则等,这些原则的背后蕴涵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通过学习这些原则,我们深刻认识到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工具,同时也认识到作为法律人应该具备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其次,民法课程思政建设是对法律意识的内化和外化。在法学专业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大量的法律知识,但要真正成为合格的法律人,就需要内化这些知识,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民法课程的思政建设正是培养和强化我们的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通过学习民法,我们了解到法律权益的保护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同时也是每个公民的法律义务。只有当我们内化了这种法律意识,才能在实践中时刻以法律的角度思考问题,合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充分发挥法律的作用,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再次,民法课程思政建设是对法律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培养。作为法学专业的学生,我们不仅要学会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还要学会承担法律责任和担当社会责任。在民法课程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法律责任是法律规范的核心,而法律人应该是社会责任感强、有担当的人。因此,民法课程思政建设主要是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等方式,培养我们切实担当的精神,使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始终遵守法律、尊重法律,不断提升自己的法律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最后,民法课程思政建设是对法律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民法作为一门独立的法律学科,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在民法课程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民法的发展历程和理论体系,并通过学习法律文化的相关内容,进一步领悟到法律的价值和意义。同时,通过对比中外法律制度的差异和相似之处,我们不仅拓宽了法学的视野,也培养了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这种法律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正是民法课程思政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使我们在法学专业的学习中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法律。

综上所述,民法课程思政建设是培养法学专业学生正确法律意识和法律责任感的重要环节。通过民法的学习,我们不仅能够深入理解法治精神,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还能够培养法律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同时,民法课程思政建设也是对法律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使我们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和理解法律。因此,对于我们来说,民法课程思政建设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学术道德和社会责任的体现。我们应该从民法课程中吸取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法律素养,为我国法治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最热课程思政建设探索心得体会和方法(案例16篇)篇八

现代社会,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旅游经历对于个人的精神成长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非常重要。因此,如何将旅游思政课程与教育教学相结合,使其能够在学生中产生实际效果,是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作为旅游教育教学的学者和实践者,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谈谈对于旅游思政课程建设的心得体会。

1.让学生进行出境旅游体验。

出境旅游不仅仅是一种休闲活动,也是一种了解不同文化、拓展视野的机会。在旅游思政课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出境旅游来深入了解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情况。这种学习方式非常具有可操作性,并且有助于学生增加国际视野和丰富的阅历。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可以从中领悟思想性、实践性的深层内涵,培养对于世界的敬畏、对于历史的敬重和对于文化的尊重。

2.强调实践教学。

旅游思政课程应该赋予学生实践教学的体验。学生应该通过实际的旅游活动,来深入了解旅游业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例如,在旅游阅历的积累过程中,学生应该学会如何进行旅游品质管理、环境保护和旅游文化的传承等。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3.强化思想教育。

旅游思政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与旅游业相关的思想和理论知识,同时还应该鼓励学生探索和发掘新的思想和理论。这样,学生在旅游思政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可以被应用到对于现实社会的应用中,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质。因此,在课程中,可以通过特定的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旅游业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同时也应该鼓励他们从中出发进行深刻的思考和探索。

4.加强人性化教育。

作为一门思政课程,针对学生个人的人性化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这一点意味着教师应该注重针对学生的兴趣、思考和行动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鼓励,让学生能够在课程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此外,在课程中,教师也应该注重心理健康的关注,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5.建设互动性和合作性的网络平台。

网络平台可以作为旅游思政课程交流的重要手段,建设互动性和合作性的网络平台可以不仅能够增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在课程中起到信息分享、资源共享、集体讨论等多重作用,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之间的协同合作和互帮互助。

总之,旅游思政课程建设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和规划,要注重实践性教学、思想性教学、人性化教育以及互动性和合作性网络平台的建设。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将旅游思政课程带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并有效地发挥旅游思政课程的教育作用。

最热课程思政建设探索心得体会和方法(案例16篇)篇九

民法课程是法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也是培养学生法律素养和法治思维的基础。而在当前高校思政建设中,如何在民法课程中加强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观念,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在学习和教授民法课程过程中,深受启发和感悟,结合自己的体会和观察,提出了以下几点心得。

首先,注重思政元素的融入。在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注重将思政要求融入到民法学科的核心内容中。例如,在讲述合同法时,可以重点强调契约精神、信用原则等思政元素,引导学生从法律的角度思考社会文明的基础。又如,在讲解侵权法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公平公正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公平正义意识。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在学习民法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思政教育的力量和价值。

其次,强调法治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民法课程不仅仅是传授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强调法治的基本原则和法治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法律。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使学生能够从实际问题中认识到法律的普遍适用性和社会效益。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认识到法律不仅仅是限制和约束,更是维护社会公平公正、保障个人权益的重要手段。

再次,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在民法课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案例研究、模拟法庭等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法律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锻炼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学生不仅可以充分理解法律的真实意义,同时也能够加深对法律的理解和记忆。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此外,民法课程教师在思政建设中扮演者重要角色。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言传身教,从自身的行为和言语上树立榜样,引导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教师还应该主动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积极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和压力,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综上所述,民法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重要且必不可少的任务。通过思政教育的融入,加强法治教育的宣传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提高民法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思政教育的效果。同时,教师在思政建设中的积极参与和引导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相信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民法课程的思政建设一定会取得明显的成效,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法律人才,为我国的法治进程作出积极的贡献。

最热课程思政建设探索心得体会和方法(案例16篇)篇十

作为一名大学生,思政课程是我们必须要上的一门课,不仅如此,它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深刻的政治性与时代性,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而通过几年的学习与探索,我认为思政课程建设体系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建立更完善、丰富和创新的思政课程。

一、建立面向未来的科技与创新思政体系。

当今社会,科技的逐年发展使得思想政治课程也必须更新与创新,创新科技与思政结合的有趣方法,更能引发学生的注意与兴趣。例如,以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科技作为研究对象,借助新技术手段,设计微信小程序、APP等的互动教学平台,解决思政教育的一些难点问题。

二、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与深度。

通过参观、访谈、实践、调研等手段与方式进行实践环节的教学活动,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现象,增强家国情怀。例如,开展社区调研活动,使得学生关注社区居民的生活与工作环境,了解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增强对于社会问题的认知和解决能力。

三、重视文化与民族教育。

通过教授相关的历史、文化、文艺、法律、宪政等课程,让学生提高对于文化的敬畏与对于民族的自豪感。例如,开展中外文化差异对比的课程,通过对比分析,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和了解世界文化差异与共同点,增进海内外同胞的交流与了解,维护中国的文化传统。

四、注重当下时事热点教育。

结合当下社会热点事件开设针对性的教育课程,以引导学生关注和了解社会事件的发展。例如,结合疫情,开展感恩教育,让学生在关注大事件的同时,感恩关注医疗工作者、爱国人士,学习这些人的精神与奉献。

五、营造和谐有序的校园教育文化氛围。

一个和谐、有序的校园教育文化氛围,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民族情怀。例如,开展多样化、品质高、突出特色的学生活动,如音乐会、文艺晚会等,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增强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美感教育,更好地掌握自我情感。

综上所述,为了构建更加丰富深刻的思想政治课程,我们应该积极调研,不断创新,打造高质量、高水平的思政教育体系。尽管这是一项长期而费力的工作,但只要我们努力实践,不断探索,依然值得我们去追寻。可以预见,在未来的时间里,思政课程将继续发挥巨大的作用,为更加美好的社会与国家进程贡献力量。

最热课程思政建设探索心得体会和方法(案例16篇)篇十一

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不断强化对学生内在素养的塑造、思想品德的培养以及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领,针对外语专业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方面的独特优势,形成了“寓道于教、寓道于乐、寓道于师、寓道于课”的课程思政实践模式和专业课程教学育人机制。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外国语学院结合教材内容,挖掘思想内容,补充课程学习资源,将中外语言、社会、文化等对比纳入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中,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精髓提炼和中国文化译介过程中,提升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和人道主义情怀,培养学生立足专业学习实现全面发展。

外语专业各语种对课程教材的选择一直秉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的原则,让学生通过教材内容的学习,不仅在语言知识的习得、语言能力的提升、语言素养的培养和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成长,也要通过教材的选择、教材内容中思政点的定位与挖掘,达到对学生心灵的滋养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领。

教材只是专业知识的获取与专业能力培养的立足点,外语专业的教师在从教材内容中寻找思政点的同时,还通过课程平台、图书资料、电子数据库等,对教材相关内容进行补充,让学生通过阅读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等资料,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在含义,建立起形成持久思维能力、正确判断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所需的知识、材料储备。在材料的选择上,教师既注重教材内容的相关性,又关注其思想内容的健康性,与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契合度以及意识形态取向的正确性。

根据国家全面振兴本科教育的要求,结合信息化时代高等院校本科教学改革目标和指导原则,在教学工作中,外国语学院的教师不仅要努力实现育人内容与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也要在实现育人的手段、方式和策略上狠下功夫。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和认知活动特点,以及对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从“学习者中心”向“学习过程中心”演变的认识,开展基于学习者个体差异的教学与育人工作。

教育是一个心灵唤醒另一个心灵的过程。本科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思维活跃,有个性,自我意识强,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但他们同时也存在冲动、偏激、感性、抗压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弱、社会经验少、读书和思考不够、辨识和判断能力不强等问题。与此同时,这个时期的学生还具有讨厌说教、反感灌输等特征。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接受正确的思想及价值观,并主动寻求自我成长中的正确道路,外国语学院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研活动的作用,在教学方法和策略上积极探索、精心设计,采用画龙点睛式、专题嵌入式、元素化合式、隐性渗透式等方法,将课程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与正确的自我认知进行契合,寓心灵的影响于情景化、故事化的教学活动中,真正实现了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

课后深度学习活动的开展是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自觉成长的重要途径。作为课堂教学向课后的延伸,项目式、研讨式、探究式等以产出为导向的小组活动成为主要的学习形式。这些活动内容与课堂紧密相关,以学生自主学习、深度学习为主要特征,所涉及的选题也围绕中外语言、文化、历史、思想等方面展开,不仅增强了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自信,而且提升了他们民族文化传播方面的能力,强化了他们以外语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开展对外传播和提升国家形象等方面的意识。

外国语学院特别重视对教师“立德树人”意识的培养,将教师课程思政育人成效作为考核教学质量和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鼓励教师借助教学研究、教学改革以及教学创新活动等探索新的模式,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课程思政能力。

学院积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等文件,使教师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提高对课程思政的认识,理清课程思政的具体内涵,确立课程思政开展的思路,探索开展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

任课教师在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在认知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基础上,加入情感目标和育人目标,并将其放在重要地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发展战略、文化自信、中国精神等渗透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渗透于学习活动的细节里。

为加强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学院举办了课程思政教学研讨、现场教学观摩、教师教学培训等活动。同时发挥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单元的作用,开展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和经验交流,鼓励专业课教师申报与课程思政有关的教学研究项目,通过参加创新教学竞赛,强化课程育人意识,提升课程思政能力。

在学院举行的“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教学”在线教学研讨会上,几位教师分别结合自己在指导学生参加全国高校外语微视频大赛、外研社“教学之星”教学比赛等活动的经历,向全院教师介绍了课程思政的具体做法、设计思路以及实施路径。他们根据立德树人的总体要求,认真研究学科、研究课程、研究学生、研究教学,在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自觉实践和探索中,做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有机结合和协调统一,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并自觉用自身的人格魅力、道德修养、家国情怀、教育情怀及其他优秀品质影响学生、引领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做指导学生成才的“大先生”。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不同的课程类型和学习活动对课程思政的开展进行设计与实施。外国语言文学类的课程分为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类、文学文化类、专业理论类,在专业课程设置、教学目标规划、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选择以及教学过程设计等各方面提升学生内在素养,培养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学院各专业都有的文学类课程中,明确将文学作品中蕴含的高尚情操、人文理想、家国情怀等作为核心感染和影响学生,同时在文学鉴赏、专题讨论等活动中增强学生对善恶、是非的判断能力。在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中,引导学生在认识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增强文化自信。同时建立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文化“走出去”作贡献的自豪感和使命感。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类课程通过语言材料所承载的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提升思想品质和内在素养的培育。通过“语言+”人才培养模式,将社会、历史、文化、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先进思想向学生渗透,同时通过组织基于项目、基于问题的小组式学习、案例式教学,使学生形成对各种社会问题的正确理解和深入思考。

近年来,学院通过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不仅实现了课程思政常态化,还推动了省一流课程、省一流专业建设,推进了信息化教学和课程建设,提升了学院教学工作的整体水平,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最热课程思政建设探索心得体会和方法(案例16篇)篇十二

从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来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加快发展,下面是众鑫文档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加快推进农副产品经营网络服务体系建设的探索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为加快推进农村现代流通经营网络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动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近几年来,市供销合作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县、区、乡镇供销合作社为龙头,以当地农村基层现代流通网络服务体系为基础,紧密依托全市供销系统日用消费品、农资、再生资源回收和农副产品交易经营服务网络,承上启下,内联外引,积极筹措人力、物力、财力,全面推动鲜活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建设,有效地解决了当地百姓买难卖难问题,极大的方便了当地农民交易,有效的促进了当地城乡经济快速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城乡人流物流日益增多、市场日益繁荣、商贸日益活跃。由于农副产品经营网络发展较慢,主要是农户的生产经营方式与大市场的需求之间还存在着矛盾,分散的小农户无法形成具有相当数量和质量的流通主体,农副产品经营在买方与卖方之间存在组织形式上的差别,使得农民在市场上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如何搞好这项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大力开展农副产品经营的重要性。

(一)从历史上看,农副产品经营是供销社系统传统的经营项目,各级供销社通过创办生产和加工基地以及利用科研引导、组织回收等办法,激发了农民发展商品生产的积极性,在稳定市场,缓解商品供求矛盾,支持农业生产发展,助农增收等方面发挥过积极作用。历史最高年份(1989年)农副产品购进额达到xx亿元,后由于体制等因素影响逐年减少,最低年份为x亿元,开展新网工程后,有所回升,20xx年购进额为x亿元,但仍比历史最高年份减少三分之二,这也说明农副产品经营发展的空间和潜力都很大。

(二)从党和政府的要求来看,中央x号文件规定了供销社有对农副产品经营进行组织、协调、管理的职能和任务。新时期,省委、省政府对供销社提出了面向三农、依靠三农、服务三农的具体要求。供销社通过开展农副产品经营工作不仅可以为政府承担部分为“三农”服务的职能,也可以进一步密切与三农的关系,引领农民进入市场,帮助农民致富,更好的完成党和政府交给我们的任务。

(三)从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来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加快发展,农村经济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农副产品生产规模和质量也在扩大和提高。但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农产品进入城市市场的渠道相对单一狭窄;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问题得不到保证;受生产能力和资金等限制在产品包装、品牌的创建等方面还有很多困难。广大农民和很多农副产品生产企业迫切需要有这方面的组织主动承担起这样的重任,为农副产品的流通搭建起一个平台,这既是市场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增强农民市场竞争能力的现实要求。因此,如何解放思想,使农产品从传统经营方式向现代经营方式的转变,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

二、开展农副产品经营工作的基本思路。

农业和农村是供销社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供销合作社是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力量,在市场经济下,如何继续搭建平台,发挥农副产品经营的主流通渠道作用,已成为当前发展的迫切要求。近几年来,全供销社系统上下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大工作力度,把开展农副产品经营作为“三农”服务的重要抓手,使全系统这一传统经营业务又焕发了生机,下一阶段农副产品经营的主要思路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

(一)实行“农进超”工程,使农副产品尽快进入终端网络。加大与各大超市的联合与合作,将符合进入超市条件(有企业营业执照、代码、税务登记、生产许可证、qs认证、食品检验报告等)的农副产品,通过省级专业合作社组织起来统一进入超市,这样既可以降低进入成本,也可以形成批量优势。有条件的还可以在大型超市设立名优产品销售专区或专柜。通过严格筛选、包装和加工后的农副产品进入超市,不但能够更好地满足市民需求,而且能够增加农民收入。

(二)资源整合,打造品牌。农副产品进入超市条件比较高,需要符合一定条件,相当部分的企业要做到这点困难较大,对于目前不具备进入超市条件的农副产品,可以通过省级专业合作社搭建助销平台,将此部分农副产品资源进行整合,共同创建品牌,完善条件,进入超市。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申报品牌的成本,也能对目前处于混杂状态的农副产品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分类,确立名牌产品的地位,取得较好的收益。

(三)通过专业合作社搭建团销平台,针对团体进行销售。在省级专业合作社建立专门的机构将那些批量较大、具有当地特点又不适合进超市的优质农副产品进行包装,冠以品牌,以机构客户(可以是机关团体,学校、多个家庭联合等)为推广销售的目标,利用节假日的时机开展团销或批量销售。利用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取代传统意义上的批发环节,也可以使省级专业合作社成为众多基层专业社的核心代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联合与合作。在产品价格相对低迷时可以以规模和质量吸引众多消费群体;在价格好时能够实现二次返利。同时也可以起到“蓄水池”的作用,对农副产品市场进行有效的调节,防止出现大起大落,给农民带来收入上的负面影响。

(四)建设能体现本地农业特色的农副产品交易展示中心。优质产品可以进入交易展示中心,为各级专业合作社提供长年展示产品的场所,通过实物和图片展示,建立向外界推销产品的窗口。也可以通过参加农产品展销会(农博会、东南亚博览会或者其它省市举办的博览会)来展示和推销自己的产品。

(五)组建省级专业合作社,将农副产品经营工作组织化。目前,省级的农资、再生资源经营企业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在农副产品经营上也成立了全省的专业合作社,省级专业合作社除了要承担上述任务外,当前:一是应当通过多方协调,在资金上给予更多的倾斜,因为农副产品经营也是一个资金密集型的行业,尤其是在起步阶段给予必要的资金扶持是决定事业能否发展的关键;二是要建立健全自身的核算和经营机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和完善经营体制,在内部进行科学和合理的分工;三是通过筛选和整合建立起自己的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具体办法可以采取兼并、挂牌、合作开发等方式;四是要有相对完善的物流和冷链系统,因为农副产品的特殊性要求经营企业要有储存、保鲜、运输功能,这样才能保证经营上的完整和产业链条的延伸;五是按照合作制的原则加强对系统内各类专业社的组合,形成在经营上的专业性,价格上的统一性,决策上的民主性,分配上的合理性,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农民的合作组织。

三、采取的措施。

(一)依托龙头企业,领办和创办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以农产品经营、加工企业为龙头,以专业合作社为基础,把生产某一类产品的农户以经济手段连接起来,为农民搭建各类平台,组织广大农民进入市场。一是具备条件的地区,要把改制、改组后的社属企业,根据企业的规模、实力、经营特长等要素,有意识地培植成当地某一农产品或某几类农副产品经营的骨干企业,作为基层社和专业合作社进入市场的依托。二是以调整、改组后的基层供销合作社为基础,根据本地区的自然条件、农村生产力水平、交通条件等因素,在自愿的基础上组建专业合作社,把当地的生产大户、运销大户以及一切愿意参加的农户吸纳到专业合作社中来。三是要努力增加省级龙头企业、全国供销合作总社龙头企业和市(地)级龙头企业的数量,尽快培育一批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体,并通过专业合作社和农副产品行业协会密切与农民的联系,发展订单农业,提供充足的货源保证,增强供销社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带动力,创立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农民与供销社的“双赢”。四是围绕当地主导和特色农副产品,组织农民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各类流通合作组织,发展运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队伍,从事农副产品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和运销。五是积极培育高科技、大规模、市场竞争力强的绿色食品加工龙头企业,组建贸工农一体化绿色食品发展联合体,实现优势农业的产业化。

(二)构建农副产品销售网络。一是要抓好各级专业社的建设,大力培育各类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开展标准化生产,同时要通过村级综合服务社等基层网络将其产品收购上来;二是大力兴办各种农副产品批发和集贸市场,组织农民进场交易;三是建立省、市、县三级专业合作社,对各类农副产品进行整合、包装、品牌注册,打入各大超市和相关的终端市场;四是建立相应的物流储运设施,尤其是要加强冷链系统的建设,解决农副产品季节生产、长年销售的问题;五是建立农副产品外埠销售窗口,通过总经销或总代理的方式扩大产品销售渠道。

(三)实行人才战略,加快农副产品经营工作的步伐。经营管理理念的重大变革,主要是人才。通过创新传统的理论,最大限度地吸引社会各方面的人才参与供销社为农村经济服务中来,一是要有知识面广,有较强的战略判断和把握能力,能够敏锐地发现中间市场的变化,并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二是需要懂得现代物流、电子商务、连锁经营、会展、大卖场等新兴现代流通事物和新问题的综合人才。三是需要懂得仓储配送管理、物流服务营销、物流园区运作与管理、冷链物流管理等专业物流人才。四是要广泛吸纳、集聚一批经营、管理、科技、市场开发人才和农村能人参与我们服务体系的建设。最终我们要将合适的人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去,保证每个岗位都有人才,都能造就人才。

(四)打造畅通、快捷、高效的信息平台。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建立农产品信息网站,收集国内外市场信息,指导生产和组织流通,定期发布农产品信息,帮助企业和个体经营户推销农产品,利用供销社系统机构网点遍布城乡和有多年经营农副产品经验的优势,建立农产品信息网站,并招聘具有信息产业技术和懂农产品生产经营的人员为该网站服务,以及时、准确获得的市场信息指导全系统开展生产经营。建立农副产品外阜销售窗口,推行农产品订单交易、网上交易、拍卖、电子商务等交易手段,在部分地区设立农副产品销售网口和网点来实施。

(五)打造良好品牌形象,加深在消费者心中的印象。

通过专业合作社搭建平台,组织农副产品创建统一的品牌,通过产品评选等方式,打造和树立一部分受消费者认可的农副产品品牌,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尤其是要加大有机和绿色农副产品经营的比重,使农副产品经营工作跃升新的台阶。

最热课程思政建设探索心得体会和方法(案例16篇)篇十三

课程思政建设已经成为现代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项任务,它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过去的学期,我有幸参与了一门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培训,并在实践中担任课程思政教育的工作。通过这次体验和实践,我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设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首先,课程思政建设的设计应立足于学科特点,注重思政教育与学科融合。每门学科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内涵,要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学科教学中,需要在课程设计上进行有机整合。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将政治教育与课程内容相结合,通过讲解案例和引导学生思考,将思政教育渗透到学科学习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感受到思政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其次,课程思政建设的设计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和全面发展。在课程设计中,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情感素养的培养。在我的课堂上,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组织学生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合作能力。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全面的发展,不仅在学科上取得进步,也在思想品德和情感素养方面得到提升。

再次,课程思政建设的设计应贴近时代需求和社会发展。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设计时需关注时代发展的需求。在我的课程设计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课程中增加实践环节和案例研讨,使学生更加贴近实际,了解社会需求,并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这样的设计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最后,课程思政建设的成功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在我的实践中,我意识到课程思政建设的成功离不开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只有全校师生齐心协力,共同营造积极的思政教育氛围,才能使课程思政建设取得成功。因此,我在实践中积极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探讨课程思政建设的经验和问题,并通过学生的反馈进行改进和优化。通过这样的合作,我深感课程思政建设的设计具有全校性和共性,只有全校师生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才能使课程思政建设取得持久的效果和影响。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建设的设计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需要立足学科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发展、贴近时代需求,并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参与和努力。通过我的实践体验,我深刻理解了课程思政建设的设计原则和重要性,并认识到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具有挑战和意义的工作。我也将持续努力,不断改进和优化课程思政建设的设计,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热课程思政建设探索心得体会和方法(案例16篇)篇十四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

讲话。

精神,促进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育人,自2014年起以上海市为试点展开了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转变的全员、全课程大思政教育体系探索与构建的工作,现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现有研究主要从两方面探讨如果实现课程思政。首先,从宏观理论、战略高度探讨“课程思政”的理论体系构建(高德毅等,2017a/2017b;忻平,2016;虞丽娟,2017),包括“课程思政”推进的价值与意义(陆道坤,2018;邱伟光,2017;闵辉,2017;曹文泽,2016)、从理论高度及管理者的角度探讨“课程思政”的涉及到的关键问题与实现路径(吴月齐,2018;何红娟,2017;高燕,2017;刘淑慧,2017;李国娟,2017;陈道武,2017)等。

其次,从微观的角度以某个专业或某门课程为切入点探讨“课程思政”的实现途径。其中以高职院校某一专业的研究(何衡2017;倪成伟等2017;吕玉龙等2017;陈辉林,2017)居多,散见于零星课程,如新闻传播、大学语文、中国近代史、公共艺术、汽车概论等课程中。

近两年来国内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开展得如火如荼,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但仍存在一些缺憾,如:理论探索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重视宏观理论的构建,缺少具体学科如何实现“课程思政”的路径与示范研究。本文从语言学类课程角度,探讨将语言学类课程的学科知识与学生能力培养、道德教育有机结合的“三位一体”的实现路径与方法。

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及其相关问题的科学。它涉及语言的结构、功能、应用、生理、认知等各个领域,是一门介于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学科。李宇明(2018)认为,“语言学是一个学科群”,“横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课程思政建设是在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前提下,推进各类高校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下,响应国家所倡导的“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它强调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做到知识与思想的辩证统一。

在语言学类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应充分结合语言学学科的跨学科性质,从专业课程中的人文科学部分提炼国家精神、民族性格、社会文化等思想政治元素;从社会科学部分提炼学生看待问题的辩证思维方式,进而培养学生的专业荣誉感、职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从自然科学部分,强调尊重事实,尊重科学,重视逻辑思维。

具体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宏观上,学校管理层保障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平台的搭建、专业教师思政育人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教学评价体系中融入人文内涵评价指标,确保德育目标实现的外部环境保障;第二,中观上,设计、构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科学育人为一体的课程教学方案,将德育目标固化于课程大纲中,确保德育目标实现的时效;第三,微观上,从教学时间上确保学时压缩、内容精讲的大背景下,突破学时限制,找到语言学类课程思政内容的时间保障;从教学内容上整合和凝练语言学类课程中的育人资源,寻求专业知识与德育知识有机结合点;从教学方法的角度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和课堂管理模式,确保能力培养与道德培养目标相得益彰,使专业教学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切实可行。

专业课教师工作在课程思政教育模式的一线,其思想政治素养是提高课程思政的关键。但在“课程思政”教育模式推广之前,一线教师对于专业课程实施思政教育的认识深度不够,要么较少思考专业课程的育人问题,要么对此问题的思考处于萌芽状态,甚至对课程思政存在一定误解。“共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实施课程思政,首先要端正一线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提高一线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与素养。

首先,消除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疑虑与误解,激发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积极性、主动性。学校通过定期开展各种层面的课程思政培训与交流,强调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强调课程思政的终极目标是实现科学知识传授、人文素养培养与价值观塑造的科学统一,而非单一的、简单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而消除一线教师的疑虑,刷新专业课教师的认知,拓宽思政课程的视阈,帮助专业课教师引导学生对专业的误解,重新认识专业前景,对待专业课程的学习等。

其次,提升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水平与素养。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即将马克思主义与党和国家政策方针结合起来的理论水平;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的理论水平;专业课教师的专业认同、专业价值与职业使命感等。

一方面,通过集体培训的方式使全体教师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內涵,使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形成系统认识,掌握课程思政的特征规律。另一方面,通过党员教师带头、优秀教师示范、集体制定课程教学方案等方式加深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加强专业课教师对本专业的内在价值、社会价值及社会使命的认识,并将其转化为教学激情,最终回归到课程思政的落脚点,努力做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康的专业伦理和科学的信仰,良好的行为习惯”。(陆道坤,2018)。

系统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案是确保课程思政实施的基础与保障。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专业教师需要结合语言学类课程特征,发掘和梳理语言学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比如语言哲学思想对专业研究的影响、语言研究方法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辩证分析法、语言研究目标的唯物论观等,丰富思政教育资源,促使思政教育多元化。反过来,分析语言学类课程思政面临的问题、探索语言类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即如何自然地将马克思主义观有机融入语言学的整个教学活动中去、探讨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融入到语言学课程的教学中去,做到“润物细无声”。因此,重新审视现有课程方案,制定一份全新的,融入立德树人理念于一体的课程方案非常必要。

课程思政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需要从微观角度对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调整,确保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得益彰,而不是互相冲突。

1.转换教师授课方式,确保专业课程授课学时不变。

课程思政并不要求专业课教师在本学科本专业本课程中增加思政内容,而是转变专业知识教授的方式、转换看待专业问题的角度、明确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在处理专业问题中的作用等。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并不需要增加专业课的授课学时,也无需增加学生学业负担。如在《现代汉语》课程第一章绪论中可以引导学生用偶然与必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看待“现代汉语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在查阅互联网文献的基础上,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普通话与方言的现状及关系;在第二章语音部分通过讲解汉语拼音方案制定的历史背景、第三章汉字部分通过讲解汉字的演变过程及其与汉语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专业的使命感等。这些都是原有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在课程思政过程中只需将借用更加明确的认识论方法来指导教学,并不需要额外增加教学内容,可确保教学学时不变的前提下达到课程思政的目的。

从教学内容上看,语言学类课程思政在实施过程中要深入发掘并梳理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整理成册,建立思政教学资源库,固化于课程教学方案中,为今后语言学类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提供便利条件,也为语言教学类课程发展拓宽思路。

比如,《现代汉语》课程第三章的内容均可以挖掘出语言学类课程思政元素,如“汉字的性质和特点”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发现中国特色文化;从“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了解中国文化的魅力,形成民族自豪感;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看待中国的“造字法”,充分认识古人的智慧,认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神、源远流长与经久考验;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看待“简化字与繁体字之间的关系”,了解并认清繁简字在大陆与港台、海外的运用现状,进而科学地对待简化字与繁体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传播汉字文化、规范使用简体字的职业使命感。

3.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热情。

专业课程教学应以课程思政为契机,创新教学方法,以案例作为语言学类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带领学生共同挖掘思政资源,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培养学生价值观的同时,引领学生科学看待问题,使学生能够认可课程思政教学,进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课程思政扩宽了授课教师的思路,专业课教师可根据课程性质,在普通本科教学中强调知识的宽度和广度,通过互联网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内容的拓展中,从而将马克思主义观有机融入语言学专业课程教学中,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在专业课程中寻找与德育知识体系的交叉点,使思想政治教育以顺其自然的方式潜移默化为学生的价值观体系,进而实现知识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的有效统一。

最热课程思政建设探索心得体会和方法(案例16篇)篇十五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高等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公共课,也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精神文明的培养基础。近年来,在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中,思政课程建设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笔者从教学实践中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认为关于抓思政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建议优化教学方法等方面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思政课程建设的重要性不容忽视。高校思政课程对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理论修养的培养有着重要影响。建设思政课程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环节。而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教育环境的发展,不断调整和改进思政课程建设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我校注重思政课程的建设,将其纳入教学改革的重要议程,并制定了相应的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这种关注和重视的态度让我深切体会到思政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同时也增强了我在教学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其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是思政课程建设的关键。思政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批判思维能力,这需要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和实践。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通过组织课外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而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适应能力。这种积极参与的引导方式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参与度,使他们更加主动地思考和探索人生的问题。

再次,在教学方法上做好优化是思政课程建设的关键一环。思政课程的教学方法不仅要符合学科特点,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注重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通过开展思政演讲比赛、写作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达能力。同时,我也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导,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和社会实践,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这些优化教学方法的探索避免了单一教学方式的困扰,提高了思政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最后,形成有效的评价机制是思政课程建设的保障。思政课程的建设需要有科学的评价机制来评估和监督教学效果。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注重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成绩和学习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如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和实践报告等。同时,我也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互评,以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责任感。这种有效的评价机制不仅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还可以为思政课程的改进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综上所述,抓好思政课程建设是高校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加强对思政课程的重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优化教学方法和建立有效评价机制,可以提高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思想品质。相信随着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我校思政课程的建设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热课程思政建设探索心得体会和方法(案例16篇)篇十六

思政课是大学生必修的重要课程,是国家在教育领域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引领的有效机制。通过思政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塑造高尚的精神风貌,不断增强思想和道德水平。而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思政建设也显得尤为重要。在思政建设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思想理论优势,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追求,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一名思政课学生,我深知思政建设对于我们的成长有多么重要。

第二段:认识思政建设的重要性。

思政建设是思政课教学有效开展的基础和保障。首先,思政建设可以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通过对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和法律等诸多方面进行系统深入、多角度探讨,更好地为学生提供适宜的教学资源和行动指南。其次,思政建设可以强化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思政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关键内容。教师应该创设思考与创新的氛围和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思考,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后,思政建设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思政教育不仅关注个人思想上的素质与能力,还应考虑社会整体的思想水平和层面。因此,只有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真正实现思政教育的效果。

为了更好地实现思政建设的目的和要求,学校思政课教师积极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实践探索。在授课方式上,教师采用讲解、解析、讨论、互动等多种授课方式,形成了不同风格和特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抓住时代发展的热点、难点和焦点,挖掘和展示人类智慧和历史经验,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和进一步思考。在课堂外,教师还积极开展科研调研、文艺活动、志愿服务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扩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视野,拓宽了学生的社会阅历和人际交往。

从思政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可以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第一,思政教育应该适应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方向要准确,内容要新颖,手段要多样,都要紧抓我们互联网+时代的契机,使思政教育的理论支撑与实践落地相得益彰。第二,思政教育应强化实践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第三,思政教育应该在贯彻“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坚持学科交融的教育模式上下功夫,把思政课办成全校文化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第五段:结语。

综上所述,思政建设与思政教育是实现人民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民民主的必然需要,是为培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而进行的全过程。在未来的学习与工作中,将会继续关注思政教育的发展和创新,积极参加实践探索活动,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思考和实践能力,力求在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需求的共同推动下,成为具有自信、创新和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

相关范文推荐

    优秀信息技术培训的心得体会总结(通用14篇)

    通过撰写培训心得体会,可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提升学习效果。下面是一些经典的培训心得体会范文,不妨和大家一起欣赏学习。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

    热门意义非凡的课堂大全(16篇)

    阅读范文范本可以扩大我们的写作思路,为我们的写作提供更多的参考点。范文范本是总结写作的参考资料,对于提高写作能力非常有帮助。在写总结时,首先需要明确总结的目的和

    精选高一上学期体育与健康教学计划范文(18篇)

    这些范文不仅能够提升我们的写作水平,还可以帮助我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深度。这里有一些精选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在写作时可以借鉴其中的精华。加强体育课改教研

    精选垃圾桶制作的心得体会及感悟大全(20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所经历的事情进行回顾和总结,反映出自己的感悟和成长。下面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案例分析和经验总结,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在当今的社会中,微景观制作越来

    实用水浒传回心得体会(通用14篇)

    心得体会是思考和总结的结果,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接下来,我将为大家推荐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优秀文章,供大家参考和学习。水浒传,是一部著名的文学作品

    优秀星级班级评选方案大全(18篇)

    通过编写一份计划书,我们可以将我们的想法和计划清晰地传达给他人,以便得到他们的支持和合作。下面列举了一些经典的计划书范文,希望大家能够从中获得灵感和指导。

    热门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总结大全(14篇)

    教学工作总结是对一段时间内的教学工作进行反思和总结的一种形式,它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对于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和方式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我觉得我们应

    2023年篮球的演讲稿分钟(汇总16篇)

    演讲的目的通常是向观众传递信息、分享经验、讲解观点或者鼓舞士气。下面是一些成功演讲者的范文,他们的演讲既有思想深刻又极具感染力。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从前有一

    精选医保承诺书(案例20篇)

    范文是一种写作样本,通过阅读范本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阅读范本还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不足和不足之处,找到改进的方向和方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xxx公司:本

    精选廉洁共建方案(模板21篇)

    计划书是一种对自己未来规划的有效总结,能够帮助我们衡量自己的进展和成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计划书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在编写计划书时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