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一种持续的行为,它可以帮助我们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习总结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参考。
教育心理学的学生学习动机(精选16篇)篇一
对家长来说,只有鼓励也不够。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如果你只是在旁边说“我相信你”“你一定可以的”也意义不大,要帮助孩子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
比如有的孩子刚进小学时做数学口算题目比较困难,家长可以借鉴体育训练中“分解动作”的做法,40道题目,孩子一下做不完,家长可以把题目分成8组,每组5道题,做完一组再做一组。
可以用“限题计时”提高效率,譬如每做对5题的时间记录比较,或者“限时计数”的办法,给他10分钟看他做对几道题。这方法同样适用于抄写词汇等作业。
这样把一个比较困难的大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是教师和家长帮助孩子克服畏难情绪,体验成功、提升自信心和兴趣的有效方法。
2.子喜欢的方法激发好奇心。
保护和激发好孩子的好奇心对于激发学习动力也非常重要。
我记得小时候,生物老师教我们养小球藻,在一个广口瓶里放上自来水,每天往水里吹气,慢慢水的颜色变绿了;还让我们把蚯蚓剪成若干段后埋入泥土里观察如何慢慢长成一条条蚯蚓来……我觉得像变魔术一样,因此就想长大了要做生物学家。
后来物理老师教我们做矿石收音机和晶体管收音机,自己装的收音机接受到广播那一刻真的很兴奋,我又想做无线电发明家。
其实这些动手的小实验也是家长可以带孩子做的,对于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探究习惯非常有用。
此外还有一些用游戏学数学的方法,比如小一点的孩子搭积木,从中可以了解三角形、长方形、园、半圆等图形概念和红、绿、黄等颜色概念,还能养成观察、记忆、想象、合作等习惯;大一点的孩子可以用扑克牌算24点,等等。
3.补习班,鼓励自学+讨论。
对于补习班我是这个观点:不要去读,浪费钱是小事,浪费了孩子的时间和精力更得不偿失;若养成孩子对补课的依赖性,养成上课不认真听的习惯,则损失更大。
现在很多补习班鱼龙混杂,资质也很值得怀疑。
我主张学生自己有问题去找老师、同学或家长问,而不是固定一个时间请老师来给学生补课。这就是自主学习和被动学习的差别。
我也提倡同伴之间的讨论互助。自己学会的东西,教别人一遍,自己领会的更深,而且讨论可以产生新思路新方法。所以,讨论的结果是双赢的,孩子的沟通能力、合作意识也能得到培养。
4.做榜样。
一个人的成长需要三条途径:自我学习,同伴合作,专家引领。自我学习和同伴合作刚才已经谈到了,“专家引领”的这个“专家”对小朋友来说,不仅包括老师,还包括家长。
最好在孩子学习时,家长不是跑去看电视、打麻将、跳舞,也不是站在门口看孩子是否在写作业,而是坐在孩子身边一起看书学习。
现在流行一句话:一流的家长做榜样,二流的家长做教练,三流的家长做保姆。
我发现学生当中凡是发展的比较全面的,有自己想法的,都是家庭比较民主平等的,家长和孩子是讨论式的,启发式的,不是灌输式的,压制式的。家长有什么事情会和孩子讨论,家长陪伴孩子成长,是良师益友。这种家庭氛围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
教育心理学的学生学习动机(精选16篇)篇二
摘要:语文课程是每个中国学生的必修课程,它的学习伴随学生的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的全部过程,在完善学生的人格和提高语文素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贯彻积极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出发,不断优化小学生的学习品质。
关键词:小学语文;积极心理学;学习品质。
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改变教学模式,贯彻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不断优化小学生的学习品质而努力。积极心理学,即在研究手段上采用心理学的研究模式,以人的美德和力量为研究目标的一种新型心理学。拥有积极的人格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基础,而个人积极品质的形成离不开良好的学习环境,即要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贯彻积极心理学,必须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把积极心理学模式引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笔者通过分析三种基于积极心理学而优化小学生学习品质的途径,希望为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提供借鉴。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积极的学习品质。
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还没有得到完全的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各有差异,好动是小学生的本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活动中,给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平等、活泼的情形下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在讲小学语文(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天安门广场》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熟读课文并且明确划分文章的段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多媒体上播放天安门广场的动态图画,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的注意点集中到课文中,这样课堂气氛就比较活跃。之后把学生分成不同小组,分组学习本课的重点生字“碑、府、坛、辉、煌、仪”和重点短语“红墙黄瓦、尽收眼底、永垂不朽、巍峨壮丽、姹紫嫣红”等,并且讨论每一个段落的具体含义。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可以发挥每一个同学的特点和优势,使学生围绕主题畅所欲言,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胆量,使学生平等地参与课堂活动,既实现学习目标,又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在和谐的课堂环境中自由成长。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就是对积极心理学的完美贯彻,对学生而言,使他们形成积极学习的品质。
二、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优化学习品质。
对于大部分的外来子弟工的孩子而言,由于父母长期在外,他们很难感受到切实的母爱和父爱,很多孩子存在心理问题。语文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认真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心理状况,与孩子多沟通,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例如,在小学语文课程中,针对外来务工子弟的孩子,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切身考虑这些学生的实际状况。在讲四年级下册《番茄太阳》,由于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是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用“番茄太阳”表现明明那天使般的微笑,温暖着别人的心,因此教师借助这个主题,设置一个以“走进孩子心灵深处,帮助孩子快乐成长”为主题的活动,提前在黑板上制作相应的板报,吸引学生。教师在活动环节渐渐让学生明白“老师会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孩子”。组织“小手拉大手、助梦成长”的活动,使每一个孩子都参与活动,真切感受学校给孩子们的温暖,抚慰他们受伤的心灵。在课堂结束之后,教师对每个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让学生真正说出心里话,并指导学生把心里想说的话写到日记本上,等爸爸妈妈过年回来之后,送给他们看。这种心理疏导活动可以减轻学生的自卑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的人格,不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引导学生自主发散思维,提升学生学习品质。
语文教学除了教会学生基本的语言文化之外,还需要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和发散思维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养,优化学生的学习品质。例如在讲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陶校长的演讲》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演讲的基本特点和陶行知校长的演讲内容。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的词语“堡垒、源泉、造福、鞭策”等外,还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发散思维,认真体会这些词语比喻手法后面的深层含义。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讨论:“陶校长的四问分别是什么?你怎样理解陶校长所说的四问?”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除了在课本中找出陶校长的四问之外,都发挥想象力,说出对这四句话的了解。同时在小组合作中又通过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发现了新的问题,比如:“陶校长通过演讲的真实目的是什么?在这个阶段对我们影响最深刻的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以身作则,去贯彻陶校长的演讲内涵?”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在发散思维中促进学生学习品质的优化。在小学语文新课改的背景下,贯彻积极心理学的精神内核,引导学生不断优化学习品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精神的贯彻实施,需要国家的支持、社会的宣传、学校的实施和学生的配合。
一方面,教师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学习先进的教学模式,把先进的教学理念传达给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言能力。
另一方面,学生要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在课堂活动中紧跟教师的讲授思维,不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自主发现新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在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采用多媒体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使学生在平等、活跃的氛围中发挥能力,从而强化学习能力;针对外来务工子弟的孩子,多给他们一些关爱,创设各种活动让他们真切感受到社会的美好,并对他们进行合理的心理疏导,减轻他们的自卑心理,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在语文教学环节中,教师提出具有意义的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让学生在问题教学中提高语言素养和语文能力。总之,贯彻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优化学生的学习品质,对教师和学生而言,是一个双赢的选择。
参考文献:
[2]丁翠翠.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小学生问题行为转化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3.06.
教育心理学的学生学习动机(精选16篇)篇三
塞氏企业是一个传奇,其凭借对员工敏锐的洞察力和以人为本的民治思想博得多数人青睐;它摒弃固有僵化的管理模式,拆掉层层金字塔式冗长的管理链条,让员工参与到管理和实践过程中,成为企业真正的决策者;它深入人心处处顾及员工的感受,从物质到精神切实保障员工的利益;它给了员工家的温暖,让员工对工作充满渴望,对未来充满希望。塞姆勒及其企业的传奇事例让我们为之疯狂。本文通过整理塞氏企业相关资料,从心理学视角出发深入分析了塞氏企业的成功之道,从中国文化传统角度解读塞氏企业发展历程及我们可以借鉴的管理模式,期望对中国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可靠的建议。
一、引言。
里卡多·塞姆勒—巴西塞氏企业的ceo,他摒弃了固有僵化的家族企业管理模式,让员工参与到企业管理实践决策的各个层面。他对员工的信任认可和极大程度的放权大大激发了员工对待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他有着敏锐的商业嗅觉和洞察力,并以特立独行的管理模式经营着自己的企业,塞氏企业由此真正做到了劳资共治。
塞氏企业是巴西一家大型跨国公司,经营的产品达上千品类。与传统商业巨头相比,它的知名度也不是很高,但其却被自己的员工所追捧,它是巴西人最想去的企业。卡里多,塞姆勒接管塞氏企业后,对企业进行了大规模整顿,先后经历了兼并收购重组等重大改革举措。在世界经济低迷,国家经济政策混乱,经济危机重重的严峻形势下,塞氏企业竟逆流而上,企业生产力提升了近七倍,利润增加了五倍,一跃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员工离职率最低的企业之一。
在巴西经济低迷时期为何塞氏企业能脱颖而出?为什么塞氏企业员工对自己的老板和企业总是赞不绝口?为何塞氏企业是巴西年轻人最想去的人间天堂?本文通过整理和搜集塞氏企业相关案例,从心理学视角来总结归纳塞氏企业成功的管理模式,从中国文化传统角度解读塞氏企业发展历程及我们可以借鉴的管理模式,期望对中国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可靠的建议。
二、塞氏企业成功的管理启示。
1、塞氏企业大改革。
塞姆勒是一个经过新潮先进思想观念洗礼的企业家,当他接管家族企业的时候就暗下决心由内到外,由上至下对企业进行整顿。他厌倦权利决斗和等级压榨,新上任就开除了公司的ceo和十几个高层经理,换了一批新鲜的血液注入企业。塞姆勒就试想如果自己身为企业普通一员会追求怎样的生活方式,工作环境,对公司会有怎样的.期望。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发现员工们每天工作忙忙碌碌,严苛的规章制度让员工们备感压力,甚至有些力不从心。墨守成规的规则条例,压抑的工作环境加速了塞姆勒改革的决心。他开创性的制定了三条原则上的规定:首先,在作息方面,晚上七点之前所有员工务必全部离开公司回家;其次,他不断告诫自己一定要给员工最大程度的自由和权利;第三条规定是具有破坏性的,他取消了所有代表等级、权利压迫的制度。
经历大革新的塞氏企业没有了考勤制度评定的束缚,员工的工资自己定;没有了硬性着装的规定,可以穿自己认为个性时髦的服装;取消了办公隔板,公司进行走动管理,也就是管理者和员工一起办公,管理者有什么问题直接到员工中来传达管理意愿;以前为公司高层保留的特定车位也取消了,阶级权利区别进一步削弱,办公名片,家具,地毯的区别标志也被取消了。塞姆勒从心理学角度极大诠释了人们内心想要追求平等自由的渴望,并以实际行动取消了一系列代表阶级,等级,权利链条束缚的体系。
2、拆掉金字塔。
传统的金字塔式企业组织结构带来的重重弊端引发了塞姆勒的思考。顶层权利斗争的结果是越往上层越狭窄,内部权利晋升促使少数幸运儿走向金字塔顶端,大多数员工却备受打击。即使在提倡扁平化组织架构管理的今天,五六个层级阶梯在大多数企业也屡见不鲜。中高层管理人员每天都不可避免的花费一些时间处理员工间的纠纷、冲突、困惑、嫉妒;高层管理者的决策指令需要经过层层传递才能到达员工之间。在这样的环境下,管理层从人性化角度关注员工个人发展成长变得力不从心。塞姆勒决心终结把人当成生产工具的时代,他认为参与式管理较之传统单项决策管理方式有较大益处。他摒弃了固有的组织架构,设计了三环结构:第一个圆环包括了总裁以及更高级别的人,他们决定了公司的战略方向,制定公司核心发展业务,被称为“顾问”;第二个圆环囊括了八到十个业务部门经理,他们分管各自领域的大小事宜,被称为“合伙人”;第三个圆环包括了销售员、保安、餐厅员工、工厂操作员在内的所有员工,他们被称为“伙伴”。
这三个环没有等级,级别之分,有可能餐厅员工比部门经理赚的钱都多,这里的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蓝图,而塞氏企业为每位员工都提供一个追逐梦的平台。无论是在技术人员还是在低职位上雄心壮志想要开拓未来的人都有自己的职业规划和目标方向,大家可以在各自的领域尽情施展自身才能。当有人想晋升的时候,塞姆勒会给他一张空白的名片,并让他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想一个自己想要的职位和头衔,然后把它印上去,员工们在最大程度上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被尊重。一个充满人性化治理的企业是高效的,塞姆勒消除了公司员工间的不平等和偏激,给予每个人发展的空间,他给了每个员工一只蜡烛,员工们为自己和企业照亮了未来的路。
3、无为而治。
塞氏企业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灵活多变的组织形式,民主共治的管理方式,“乌托邦”式的企业构建博得多数国际大企业竞相模仿。塞姆勒凭借其开阔的视野,卓越的领导力,极具创新的思维方式,对市场敏锐的洞察力,对人性优点和弱点的独到见解带领塞氏企业走向一条充满挑战和竞争之路。
信任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最根本的精神纽带,而塞姆勒则给予员工最大程度的信任。公司的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大小决策事项,管理者的职责就是为员工们提供一个可以自由发表言论,积极参与企业管理决策的环境,员工可以自行决定自己上下班时间、工作待遇、办公环境等。因为每位员工都是企业的主人,因此公司的绩效利润直接影响到员工个人的收入,员工之间会相互督促并在自己的小组内进行考核,这样实现了员工间的自我管理,深刻的体现了无为而治的管理理念。塞氏企业的委员会是一个与管理层对等的组织,它一方面监督管理层的行为,另一方面还积极参与企业的实操类工作,这样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也体现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在塞姆勒看来创新和规章制度是不兼容的,只有打破条条框框企业才能以新的面貌发展,员工们才能更多的参与企业的自主决策,企业才会更多活力。看似无为的管理模式实际大有作为,它是通过前期机制的建设,对员工的引导使得民主观念深入人心。塞氏企业给了员工家的温暖以及归属和依赖,员工对企业的付出是自己的全部。
三、结论。
塞氏企业是一个传奇,其凭借对员工敏锐的洞察力和以人为本的民治思想博得多数人青睐;它摒弃固有僵化的管理模式,拆掉层层金字塔式冗长的管理链条,让员工参与到管理和实践过程中,成为企业真正的决策者;它深入人心处处顾及员工的感受,从物质到精神切实保障员工的利益;它给了员工家的温暖,让员工对工作充满渴望,对未来充满希望。
员工是塞氏企业真正的主人,平等、尊重、自由、快乐、民主、无限的信任给了员工一个五星级的家。这应该是对塞氏企业逆流而上的最好诠释!巴西塞氏公司的另类似乎有些不可思议,然而它的人文化管理确实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
教育心理学的学生学习动机(精选16篇)篇四
要想明确课程和教学的关系,就必须知道“课程”究竟指的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众说纷纭。从现行的教育教学观念对一门学科的定位来说,我们可以把“课程”视为一种“在教学目标、内容、计划等方面都已设计和编制完备的静态的产品”。
已经设计和编制好的课程一旦被选用,课程就进入了实施阶段,课程实施就是教学活动的过程。换句话说,教学是以“课程为中介而展开的教师与学生的统一行动。”因此“教学”可以说是一种动态的、实施课程的活动过程。
不少课程论者把教学看作是课程领域的一个部分。因为他们认为没有教学,课程设计和编制变成了一件没有实际意义的事情。
美国学者塞勒等人提出了以下三个隐喻,对于我们思考和认识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十分的有益。
“隐喻一:课程是一幢建筑的设计图纸;教学是具体的计划和详细的说明。教师则是施工的工匠,教学效果是以达到设计图纸的要求程度来衡量的。
隐喻二:课程是一场球赛方案,这是赛前有教练和球员一起制定的;教学则是球赛进行的过程。球员要根据赛场的具体情况随时作出明智的反应。
隐喻三:课程可以被认为是一个乐谱;教学则是作品的演奏。同一乐谱,可以有完全不同的演奏效果;关键在于指挥家和乐队对于乐谱的理解和演奏技巧。”
这三个隐喻告诉我们课程和教学肩负的任务不同,但它们之间又存在着先后相续、动静有致的联系。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我们更多的是想方设法的做一个出色的工匠、球员和演奏者,却很少注意思考和研究学科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是如何确定的。其实我们每个人如果能加强课程研究,使自己对所担负的课程教学任务有一个清醒的、明确的认识,那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就会容易得多。
当我们跳出课堂、跳出学科,站到课程的位置,用课程研究者的目光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时,我们会有更多的思考和发现。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学什么,怎样学,为什么这样学,也会在自己的头脑里变得清晰和浅显。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我们明确了之后,可以再重新审视这三个隐喻,来思考自己课堂上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课堂的师生关系,是工匠与材料的关系?还是教练和球员的关系?还是指挥和乐队的关系?不一样的师生关系,能反映出不一样的课堂,不一样的教学思考,不一样的教学情态和效率。我们可以对照这三个关系和三个隐喻来检讨自己的教学,来审视和规范自己的行为,来提升自己的认识。
教育心理学的学生学习动机(精选16篇)篇五
由于要忙于今年上半年高中教师资格证的考试,所以即使是星期天,自己还得抽空把自己应该看的书再看一看,今天我看的是教育心理学的第四章,以下是我的学习与心得:
1.一般来说,由内部动机支配的行为更具有持久性。
2.某学生认为考试成功是自己学习能力强,其归因是内部、稳定、不可控的。
3.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当学生从事较容易的作业时,教师应使其心理紧张程度控制在较高的水平。
4.成就动机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
5.避免失败者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如果成功的几率大约是50%,他们会选择回避这项任务。
6.最早提出自我效能感的理论是班杜拉。、
7.一般认为,动机具有激活功能、指向功能、调节与维持功能。
8.学习动机是由学习需要与学习期待几个方面构成。
9.影响学习者成功或失败的不可控因素包括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
10.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分为内部动机,外部动机。
11.自我实现作为一种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创造的需要。
12.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将学习动机分为近景的真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动机两种。
13.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要素个体成败和归因方式。
14.成败归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提出的。
15.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16.内部动机:是指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
17.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指出工作效率与动机的关系。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到u形曲线,中等强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18.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力求成功的动机,即人们追求和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避免失败的动机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
19.激发学习动机可以通过如下途径: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通过今天的学习与体会,使我更加清醒地意识如何有效提高自己的教学的方法之一,那就是一、如何帮助学生分析学业上失败的原因,是老师本人的原因还是学生的原因,二、如何恰如其分地运用表扬和奖励比批评更重要的道理。三、注意自己上课提问时,难度要适当,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成功的几率,又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四、学会如何运用正强化的方式鼓励学生不断进步,因为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可以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达到促进学习的目的。
今天的时间抓得很紧,自己也觉得很开心。
教育心理学的学生学习动机(精选16篇)篇六
在师大学习教育心理学,收获很多,学习到了许多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对自己曾经的教学工作行为进行了一定的反思。通过学习,能使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多的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理解学生的行为,用科学的方式引导学生热爱学习,懂得学习,并且能够成为自己的未来的设计师。
在学习中,我发现学习动机理论的应用,对职业中学的学生尤为重要。职业中学的学生大多是学习上的失败者,他们很少有学习的成功,也就没有了学习的动机和热情。运用学习动机理论,适当地采取一些策略,能够更好地让我们的学生关注学习,关注发展,关注自我突破。
通过杨帆老师的讲解和教材的解读,我懂得了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好奇心。
认知好奇心是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核心,是一种追求外界信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内驱力,表现为好奇、探索、操作和掌握行为。“情境”不仅指实际生活情境,还包括模拟交际情景、表演情景、直观教具情景、想象情景等。情境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最有效手段,还是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积极参与的好方法。
2、运用强化原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a、为学生设立明确、适当的学习目标。
b、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
c、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果。
3、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a教师要教育学生认识竞争的利弊,教给学生公平竞争的方法或手段,教会学生学会竞争。
b按学生的能力等级进行竞争,让每个学生都有获胜的机会。
c进行多指标竞。
d提倡团体竞争。
e鼓励个人的自我竞争和团体的自我竞争。
懂得这些理论之后,我们就需要把它转化为具体的实施行为,设计不同的主题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才能获得更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甚至是教育教学的灵感。
共
2
页,当前第。
2
页
1
2
教育心理学的学生学习动机(精选16篇)篇七
学习动机是指推动和维持学习的心理动因。产生学习动机的基础是学习需要。学习需要是指社会和教育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应。在社会和教育的影响下,学生把社会和教育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要求,即“我要学”。学习需要并不等于学习动机,有的学生有学习动机但没有学习行为。从学习需要到学习行为之间有一转化过程中,这个过程需要诱因的。例如: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谐的师生关系、有趣的教学内容、先进的教学方法等等。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认知内驱力的激发。
认知内驱力包括两个因素,即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认知内驱力的激发可以从好奇心与求知欲两个方面着手。
1.求奇法。创设新奇的环境,让学生有一个新奇感,唤起学生内驱力。如:有些教师上课时教学方法很独特,教具也有一些与众不同的安排,使学生感到新奇,学生上他的课时积极性就很高。
2.求新法。创设新颖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新颖最能激发学生的注意力,注意力又能激活许多认知因素,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力图不断变化,使学生保持新鲜感,教学时在抽象的材料中,插入有关个人的奇闻轶事或插入有关人的故事,使学生认知内驱力不断地得到激发。
3.求趣法。创设趣味性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学习有一种趣味感触。多创设一些形象性、直观性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参与操作游戏,驱使学生积极参与认知活动。
二、自我提高内驱力的激发。
自我提高内驱力的激发有以下几种方法:
1.作业批改激励法:这是指教师在批改学生作业时发现有大量错误,不急于评分,让学生自己去改正,然后,再给学生打分。即对学生的作业不轻易打不及格的分数。对作业做得好的应评好分或好的评语。鼓励学生在考试后对试卷的错误之处作纠正,提倡事后一百分。
2.学习内容自选法:这是指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与练习的内容。
例如:教师把要学习的内容与练习,上课时告诉学生,让学生自己挑选,教师根据多数学生的意见进行教学,学生就会感到这是自己挑选的,学习起来就很积极。
3.效果自我评定法:这是指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定的做法。具体的做法是:第一步,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学习效果的评价标准,标准要细致具体。第二步,定时让学生根据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教师只要关心就行了。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学生有学习困难的就及时进行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成绩有进步的,就及时进行肯定鼓励。4.习题自编法:这是指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外,自己动手编制一些难题,然后放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来解。学生编题过程就是积极思考的学习过程,也就是自我提高的过程。
5.小先生法:这是指让学生走上讲台,当一回“小老师”的方法。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学生可以对一部分教学内容或习题进行讲解。让学生走上讲台对学生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对学习积极性是一个有力的驱动。
6.互助法: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是创造良好心理氛围的好方法,帮助别人解决一个难题往往比自己做一道难题要难得多。这就驱使他们多思考。帮助别人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习的过程。因此帮助别人学习不仅不会影响自己的学习,反会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三、附属内驱力的激发。
1.表扬法:这是指以表扬为主的激励方法。这是在学校教育中常用的方法。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但也容易被人们忽略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特别是小学生,附属内驱力是学习动机的主要成分,表扬的意义更为重大。当学生的学习有了进步或有了创造,教师及时表扬对学习的促进作用是很大的,但要注意的是:其一,表扬要得当,要实事求是,不要无限扩大、无限提高,因为这会使表扬贬值;其二,对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舍得表扬,不要错误地认为他们是捧不起来的“刘阿斗”。要知道他们的学习是一时陷入困境的,适当的表扬会使他们鼓起勇气,克服困难。表扬的对立面是批评,批评有时也会对学习起驱动作用。批评时要注意不要损伤学生的人格,要注意批评的方式与场合。表扬与批评应以表扬为主。
2.奖励法:对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奖励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是行之有效的好手段。奖励方法可分为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两种。教师对学生的奖励应以精神奖励为主,奖励可采取多方位、多视角、多层次、多形式的方法,力争每一位学生都有获得奖励的机会,切忌将奖励集中在少数学生的身上。
教育心理学的学生学习动机(精选16篇)篇八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的非智力因素。高中是学生学习的关键阶段,需要学生具备浓厚的学习动机。本文从教育心理学对学习动机的研究出发,谈论学习动机的相关因素,以及提高高中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传统的教育心理学把学习动机界定为引起并维持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促使学习活动趋向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的心理历程。下面就先讲一讲现代心理学对学习动机的描述。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的学习受个人兴趣、价值观、需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还是受学习动机的支配。学习动机是一种内在的自我调节机制,是学生寻求学习意义并从中获得益处的倾向。
教学心理学中关系学习动机的研究理论很多,例如行为主义的强化论、人本主义的需要层次理论、认知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理论等。而对于学习动机的划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本文比较认同的是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观念。学习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与附属内驱力。其中,认知内驱力来自学习活动本身,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来自于获取相应地位的需要,附属内驱力则是希望获得他人关系和友谊的需要。
二、学习动机相关的因素。
第一,学习动机和学习成绩之间具有相关性。通常,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学习动机水平就比较好;学习动机水平高的学生,学习成绩也相对好一些。这一点对于性格心理发育还不算成熟的.高中生来说,就是学习成绩高,从学习中获得的成就越多,就越爱学。
第二,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联。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习策略运动得当,学生更容易获得学业上的成功,进而提高学习动机水平。
第三,对于高中生来说,学习环境对学习动机的影响主要从教师和家长两方面来考虑。教师的高自主支持能使学生们感受到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们带来高的学习胜任感,获得较高水平的学习动机。同样,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子女的期待和榜样力量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水平也有很大影响。
第四,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也关系到学习水平的高低。所以,很多教学者在教学中都会强化学生“我能行”的信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促使学生更加努力的学习。
(一)提升学生幸福感体验的能力,给学生提供心理支持。
幸福感可以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心灵状态。对于高中生来说,幸福感体验是可以培养和提升的。体验幸福感需要学生拥有从琐碎的学习生活中,发现、体会和创造幸福的能力。在这种“幸福感”的心理支持下,学生感受到来自学习的快乐,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例如,《信息技术(浙教版)》中《图像处理》一课中,让学生把自己家庭的全家福或与好友的照片作为处理的目标,并作为礼物送给父母和好友,分享幸福的亲情和友情,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学科的实用性和学好信息技术的必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机水平。
(二)给予不同年级学生适时的方法指导。
出生于九十年代的高中生带有显著的时代特色,可以说是成熟与幼稚、冷静与浮躁、多情与冷漠、自我变现与自我封闭的矛盾统一体。而且,他们从小接触电脑和网络,对信息技术有一定的认识,所以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我们要给予最适合的方法指导。高一学生刚入学不久,还需要适应高中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节奏,信息技术课上,授课教师应多传授一些与计算机历史和未来发展相关的知识,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高二是相对平稳的一年,学生已经完全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离高考还有一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不论是班主任还是任课教师都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对未来生活、工作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深层动机。高三学生面临巨大的高考压力,对信息技术课的重视程度不高,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处理好高考各类科目之间的关系,明确学好信息技术是全面发展的需求,从而保持学习的兴趣和学习动机水平。
(三)构建积极和谐的班风,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风、班风是影响高中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之一。积极、和谐、团结、宽松的班集体会让班上的每个学生都能在班级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集体归属感。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积极和谐的班风不仅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外,还可以给与班级的每一位成员以情感支持和智力支持。对遇到困难的同学来说,他(她)会有向集体求助的心理指向,而其他同学的帮助,不仅能帮助他(她)克服困难,还能降低他(她)的焦虑、不安或恐惧心理所激发的负面因素,有利于学习动机的激发和保持。而为有困难的同学提供帮助对高中生而言,会获得较深的自我满足感,有利于他们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
(四)有效的情感交流,提供情感维度的动力支持。
对于高中生来说,各门课程的学习主要是在任课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的,班主任作为任课老师之一,也承担着学生的思想政治指导和管理工作。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要进行积极、有效的交流,除了在学习方法上给予学生适时的指导,还要给他们情感交流与倾诉压力的机会,提供情感维度的动力支持,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和依赖有利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五)个性化指导,对为不同的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指导。
个性化指导是指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在对其进行综合调查、研究、分析、测试、考核和诊断后,根据被教育对象的潜质特征、自我价值倾向等,采取有针对性的指导,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
结语:
学习动机的有无和学习动机水平的高低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高中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从专业教育的角度出发,在教学中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育心理学的学生学习动机(精选16篇)篇九
(1)强化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理论家们提出的。
(2)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将强化分为三种方式: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
(3)替代性强化即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
2.需要层次理论。
(1)需要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
(2)马斯洛把人的需要按其出现的先后及强弱顺序分为高低不同的七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识和理解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3.动机归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控制源、稳定性、可控性。
4.自我效能感理论。
(1)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
(2)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受行为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口向。
(3)行为的先行因素即期待,包括结果期待禾口效能期待。
(4)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成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暗示,情绪唤醒。
5.成就动机理论。
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由两种相反倾向的部分组成,一种称为力求成功,另一种称之为避免失败。由于两种动机所占比重的差异,会产生两种不同的人,一种称为避免失败者,另一种称之为力求成功者。避免失败者往往选择容易完成的任务,而力求成功者则喜欢具有挑战性的事情,倾向于选择成功率508的任务。
考点4学习需要的培养。
教育心理学的学生学习动机(精选16篇)篇十
本书是以教育心理学为主线编写的,但也用一定的篇幅讲述了学习教育心理学所必需的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其内容紧密结合中小学实际,且针对性强实用性强,便于自学。在通读本书后,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将会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相信对于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是有帮助的。但是鉴于我们教育心理学的学术沙龙主要关注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及差异心理,因此我就主要对本书中有关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谈谈我的理解及感受。
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体系中与教育工作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分支,要想知道它是研究什么的,就需要对它的对象,性质,内容,范围和任务做全面的考察和了解。
教师为什么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呢?我在读完以后有这样的认识:
第一,是因为教师要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本书所要强调的是,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才能知道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具备哪些优秀的心理品质,从而自觉地培养这些心理品质。
第二,是因为教师要提高教育业务水平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本书对此作了比较精简的归纳和概括: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才能选择适当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品德。学习过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就能够掌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可以科学地总结教育经验,我觉得这也是第一点的基础,是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准备的。
此外,本书还提到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总结法等,可以说从理论上归纳出了研究教育心理学的具体,有效的方法。总的来说,本书对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是非常有帮助的。
伴随我们每个人生命成长过程中,需要的东西有许许多多,有精神层面的也有物质的层面的。,有长期的,也有短期的。而我认为,最基本的、也是最长久的恐怕要数信任二字了。特别是在人际交往中,信任二字显得尤为重要。有了信任,人与人之间就会变得更加和谐,社会就会更加安宁和谐!信任,从精神层面上来说,应当成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润滑剂![1]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是:一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二要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三要和谐兴国、和谐创业、和谐安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而第一项基本内容就是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可见建立人与人之间信任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教育心理学的学生学习动机(精选16篇)篇十一
摘要:为了有效提升在教育工作的质量,需要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认识到教育心理学在开展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并能在此基础上通过塑造融洽的师生关系、采用高效的教学方式等措施,运用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提升教学效果,使学生能获得更好的成长。本文就教育心理学知识在进行学生教育工作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
现阶段爆炸式的信息发展以及电子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得学生能在生活之中接触到较多的外界信息,在最近的十几年间表现出了更加成熟的特点,其思想、思维等方面也有了独特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也就需要教师在进行学生教育的过程中不再仅仅采取严肃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工作,更需要教师能积极的使用心理学知识进行学生培养,并在学生教育工作的过程之中通过对学生心理特点、心理规律的掌握,从根本上提升教师在教育工作的教学效果。
1教育心理学在开展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
学生在成长过程之中大部分的时间处在学校之中,可以说学校的教育工作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学校不仅承担着对于学生在知识方面的培养工作,同时也承担着对于学生在其人格以及思想方面的塑造工作,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展开教学工作的时候,除了要能全面的做好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的教育工作之外,还要通过对学生心里知识方面的掌握情况来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之中,部分教师并没有认识到教育心理学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而是为了使学生能学到更多的基础知识,将大部分的时间以及精力投入到课程安排以及相关教学工作之中,所以也就导致一部分的教师在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学习以及研究工作进展缓慢甚至出现停滞的情况。教师将主要的时间以及精力都投入到知识教育工作之中,这是一件较为正常的事情,但是在另一方面如果教师在没有对学生心理方面知识有所掌握情况下展开教学工作,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导致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受到影响。此外,当教师掌握了一定的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时候,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之中还需要教师能根据自己所教师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相应调整,因为在学生成长过程之中的各个阶段,学生在心理学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只有掌握了这些特点才能进一步的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
2.1塑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现代实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以及开始积极的倡导在进行教育工作的时候,在师生之间营造良好的亦师亦友的关系,这样不仅有利于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也能进一步的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并且在教育心理学的范畴中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高校教育工作展开的基础,对与学生在其心理成长、情感发展等方面都有较为重要且突出的影响。在传统的教育工作之中教师在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一直都是处于一个主导地位,并且由于教学工作之中的课程安排、教学节奏、教学内容都是由教师来设定,所以也就成为了教学工作的主体,在我国展开素质教育之后,倡导将课堂换学生,让学生课堂的主体,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之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有些教师未能完全的落实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方式,这样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工作的展开,所以在掌握了教育心理学关键点之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能放下教师的“架子”,融入到学生之中去并和学生打成一片,也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并且为了能有较好的效果还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恰当的时间之中主动的接触学生,和学生进行良好的交流。其次,在学生进行交流沟通的时候,还要能从心理学角度对学生的心理特征有所了解,比如处在十四周岁到十八周之间的学生,一般也处在青春期,这一阶段的学生往往具有身体各方面具有成长发育速度较快、个人思想感情丰富、在情绪方面有着较大的波动,所以教师在和这一阶段学生进行交流的时候也要付出更多耐心,更加细致的和学生进行交流。再次,经过心理方面教育学家的深入研究,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对于学生期望程度对于学生的成长也有重大的影响,研究发现如果教师对于学生能有较高的期望,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就会表现的更加用工,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获得更好的成长,相对的如果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期望程度较低,那么也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在学习方面积极性不高,所以为了使学生潜力能全面的得到激发,教师在教学阶段要了解到每个学生在其个人能力方面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将教学内容分为各个难易程度不同的部分,使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期望,使得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在学生表现较好的时候,采用口头表达的形式建立学生的自信心。通过这些方式就能在塑造融洽师生关系的同时,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得学生在较为和谐、积极的课堂氛围下掌握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好的成长。
2.2采用高效的教学方式。
在过去的传统模式教育之中,经常会出现教师在讲台上奋力讲解相关知识,但是学生在课堂上却没有能全面的吸收、理解教师所讲授的知识,这是因为这种教学模式和教育心理学相违背,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以及吸收都处在一种被动的状态之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比如在大中专院校,大中专生是指在经过义务教育后因为成绩平平上不了高中再进入大学深造的这些学生,可以说他们是在九年义务阶段被忽视的人,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学生在校被老师忽视、被同学轻视,在家被父母打骂,在学习上找不到成就感与自豪感,于是致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而在大中专院校,课上每节课教授的知识量大,留给学生发言的时间少之又少,长此下去学生就会形成一种在学习中是被动的心理暗示,时间长了这种被动心理更加明显,在学习过程中没有自控能力,课上注意力分散、学习效率不高、记忆力下降、没有学习兴趣想学学不进等等。一般在成人教育教学中,由于学生已成年,社会中他们有过工作经历就有实践的经验,他们有一种深入了解专业知识的强烈渴望,如果教师还是采用指导式教学,则教学照样达不到理想效果,反而使学生学习专业的激情减退。从以上看来,要达到教育教学目的,必须在教育策略与教学方法上有创新。启发式教学是现在教育界公认的好的教育方法,它是采用了教与学中的心理位置的互换方法,达到在教学中根据课程的要求有创造性地进行教学的目的。
3结论。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可以发现,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在学生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来对教育系统进行优化,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教师们要更好地运用科学的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与方法来进行教育教学,使得他们的身心的发展与外在环境和谐一致,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兰文杰.中学教育心理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2]王燕.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j].2011(9).
教育心理学的学生学习动机(精选16篇)篇十二
论文摘要:本研究采用问卷、观察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幼儿园团体学习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幼儿园的团体学习存在着学习活动形式化、学习过程结构化、组织方式模式化的现象,由此带来了幼儿教师团体学习效率和质量的低下,进而造成了团体学习资源的无形浪费。
论文关键词:团体学习幼儿教师专业成长。
一、问题提出。
团体学习作为一种富有实效的学习理论与策略,已经进入幼儿园教师的学习生活,并成为了园本教研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所谓团体学习是为了达到某一目标(或目的)而将不同的个体集合起来的一种共同学习形式,大致包括三种:指导型的团体学习,如校外专家、教研员、学科带头人等对教师的指导;表现型的团体学习,如上公开课、教学成果展示等;研究型的团体学习,如专题讨论、课题研究等。本研究涉及的是幼儿园日常性的研究型团体学习。加强对团体学习内容及过程的管理,不断提高团体学习的效率与效力,应该成为幼儿园团体学习中关注的重要问题。本研究希望了解目前幼儿园团体学习的基本现状。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采用分层抽样法,对江苏、广东和河南三省六所不同性质和级别幼儿园中的幼儿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者共发出问卷196份,收回184份,有效问卷178份。问卷回收率为93.9%,有效率为%.7%。第二阶段采用观察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某一省级示范性幼儿园进行了为期三周的参与式观察,小、中、大班各一周,跟随该班教师参与各种形式的团体学习活动,并对该班教师进行了初步访谈。第三阶段采用访谈法对5所幼儿园60位幼儿教师进行了个别访谈。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团体学习的基本现状。
团体学习作为当今幼儿园教师教育和园本培训的主要方式,已经得到普遍的推广和运用。从江苏、广东和河南三个具有不同区域特征和文化背景省份回收的178份有效问卷也充分证明了团体学习在我国幼儿园存在的普遍性。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在幼儿教师参加团体学习的比例上,100%的教师承认参加过各式各样的团体学习。其中,82.5%的幼儿教师认为自己经常参加团体学习,只有9.6%的教师不经常和7.9%的教师偶尔参加。在团体学习的组织方式上,91.6%的幼儿教师认为自己幼儿园经常组织团体学习,只有8.4%的教师认为幼儿园不经常或偶尔组织团体学习。63.5%的教师认为参加幼儿园内部组织的团体学习多,只有3.9%的教师认为参加园外的多,两者都多的占32.6%在团体学习的时间安排上,一周组织一次的占67.4%,两周一次的占23.6%,时间不固定的占9%。也就是说,团体学习已经成为幼儿园惯常的、较为固定的学习形式。在团体学习的内容上,87%的教师认为团体学习主要进行的是业务学习,13%的教师认为主要是政治学习。在团体学习的成员组成上,教师、园长和业务副园长是学习的主体,其中,幼儿教师参与的比例占100%,园长占82%,业务副园长占78.1%。保教主任参与学习的比例尽管只占41%,明显低于教师,但明显高于后勤主任和其他工作人员(分别为10.7%与8.9%)。
(二)团体学习与教师个人的关系。
调查表明,88.8%的教师认为团体学习有利于个人的专业发展,9%的教师认为团体学习既有利于又不利于个人的专业发展,还有2.2%的教师承认根本没有考虑过该问题。在参加幼儿园团体学习的.态度上,83.7%的教师表示喜欢参加,3.9%的教师表示无所谓,只要跟着学就行了,10.7%的教师表示有时喜欢,有时不喜欢,只有1.7%的教师表示不喜欢。在喜欢参加幼儿园团体学习的原因中,41.4%的教师认为参加团体学习可以使自己从别人那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15.9%的教师认为团体学习的氛围非常好,可以各抒己见,21.5%的教师认为可以了解他人的毛同想法,还有20.9%的教师认为团体学习比单个学习更有利于自己的发展。而不喜欢参加团体学习的主要原因中,41.6%的幼儿教师认为当前的团体学习没有层次,针对性不强,23.6%的教师认为在团体学习中容易受制于他人的观点,24.7%的教师认为当前的团体学习过于强调形式,学不到更多的东西,6.7%的教师认为在团体学习中,总是个别人讲的多,自己总是没有发言的机会,还有3.4%的教师认为没有必要参加团体学习,依靠个人学习就可以了。
(三)团体学习中教师的表现。
团体学习是一种互动式的知识共享过程,幼儿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对话直接影响着团体学习的效果与质量,但我们的问卷结果却显示,在关于“团体学习中幼儿教师是否经常发言”的问题上,38.8%的教师不经常发言,34.2%的教师偶尔发言,只有27%的教师经常发言。其中,14%的幼儿教师认为自己在团体学习中很容易受别人观点的牵制,84.3%的教师认为较易受别人观点的影响,只有1.7%的教师认为自己比较能够拥有个人的主张,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有意识地提取他人的知识和经验。而在“团体学习中是否经常失掉个人观点”的问题上,10.8%的幼儿教师认为自己经常失掉个人的观点,82.5%的教师认为有时失掉个人的观点,只有6.7%的教师认为自己拥有较强的判断力,不容易随波逐流。
(四)团体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习活动形式化。
团体学习需要借助一定的学习形式开展活动,但形式仅仅是为内容服务的。过度形式化已成为当前团体学习中存在的一大障碍。在“你认为当前幼儿园的团体学习应该改进吗,为什么?”这一开放式问题的回答中,1/3以上的幼儿教师回答:“学习流于形式,形式大于内容”。以下是幼儿园教师的典型回答:“幼儿园的团体学习越来越追求形式了。学习活动成了一种形式上的东西,让人越来越没有兴趣了。”“团体学习已经出现形式主义的倾向,(不能)实实在在、脚踏实地地引导大家学习一些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东西。”任何学习都需要采取恰当的形式,但过度形式化的学习带来的不是学习质量的提高,而是学习效果的下降和教师学习兴趣的降低。流于形式的团体学习忽视了学习的根本目的,长期处于该种学习境况下的幼儿教师,因总是满足不了个人学习的愿望而将逐步产生“学习疲劳”,进而造成学习热情的丧失和团体学习效力的减弱。
2.学习过程结构化。
“当人们知道在一种情境中如何行动―既他们知道他们自己希望他人怎样,他人希望他们自己怎样的时候―这种情境对于他们就可以说是‘结构化了’。这也就是说,团体中的成员对于这种情境有了一种共同的概念。”121在团体学习的初期,经过团体成员的摸索和尝试,逐步使学习活动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对团体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是有利的。但过于结构化的学习则会逐步使团体学习演变成一种僵化的、缺乏活力和吸引力的学习方式。在开放式问题“你认为当前幼儿园的团体学习应该改进”的原因分析中,1/3的幼儿教师提到了“团体学习的高结构化”问题。我们从多位幼儿教师关于团体学习现状的开放式访谈中,也能明显感受到以上问题的存在。以下是教师们的典型回答:“我们幼儿园每两周进行一次团体学习,主要是业务学习,有时也有政治学习。现在大家都已经十分熟悉学习的基本程序了,所以学习的时候不用考虑太多,只要跟着主持人的思路走就行了。”“我进人我们园已经好几年了,一直都是比较严格按照固定的学习程序学习,不管谁主持都差不多是这样的程序,而且差不多总是固定的一些人在讨论的问题上争来争去。大家已经习惯了,也不想轻易去改变。”“我们现在的学习过程主要由主持人来确定,但我觉得控制的过于严格。可能主持人怕中间出现环节上的失误吧,总是把环节之间设计的很紧密,好像是赶场一样,有时刚开始讨论,就进人下一个环节了。学习又不是赶场,是很灵活的。某个问题大家争议很多,又很重要,就应把这个问题讨论得深人一点。缺乏灵活性的学习会让人觉得没意思。”
3.组织方式模式化。
每个幼儿园都拥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和学习模式,这往往成为每个幼儿园的学习特色。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模式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膜式实质是用一种简化的结构方式,对复杂对象作出简略的解释,它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常常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典型性。在某种学习理论的指导之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实践活动,就会逐步形成较为固定的学习模式。任何学习模式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和局限性,间它应该是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的动态平衡模型。如果为了维持某种学习模式而不能灵活地加以改进和改变,就会造成模式化的局面。在幼儿园团体学习中,一些幼儿园为了保持自己的学习特色,长期以来坚守一种组织方式不放,造成了学习吸引力的减弱、学习时间的浪费和学习质量的低下。从教师对“你认为当前幼儿园的团体学习应该改进吗,为什么?”这一开放式问题的典型回答中,我们可以对此类现象有更深人的了解:“我毕业后就一直参加我们幼儿园组织的各种团体学习,每次学习尽管形式上和内容上会有所不同,但大体都差不多,几乎都是一样的组织方式,所以我一直认为团体学习就是这样的。”“我们每次学习的时候,总是比较固定的几个教师在发言。”“我们幼儿园的团体学习采用的是三段式的组织方式:看课、评课、提建议。不是说这样的组织模式不好,而是应该经常变换和尝试一下其他的模式。这会让教师有新鲜感,学习的兴趣会更高,也会更有收获。”
四、结语。
对团体学习中存在的以上问题,一些园长和幼儿教师已开始有所感知。在178份有效问卷中,30.3%的幼儿教师认为现有的团体学习需要改进,51.7%的教师认为有的地方需要改进。但在目前制度化的管理下,团体学习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还没有引起幼儿园管理者和组织者的更多关注,而由此引发的单位时间内团体学习的效率问题,也未能引起更深层次的思考和研究。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不管是幼儿园还是教师本人,只是在一直延续着团体学习的行为,并未认真核算过学习效益―学习投人与学习产出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说,幼儿园和教师个人在团体学习中投人的时间、精力和为每次团体学习进行的各项学习资料的整理、物质材料的准备等,与团体学习的效力之间并未呈现应有的正比关系,没有带来丰厚的学习回报,这其实是对团体学习资源的无形浪费,可见幼儿园现有团体学习的现状有待改进。
教育心理学的学生学习动机(精选16篇)篇十三
论文摘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公共健美操选项课学生进行调查,从认知水平、学习内容、考核标准等方面研究公共健美操选项课学生学习的现状及影响学习现状的因素,结合实际情况,探究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途径。为推进健美操选项课教学提供理论依据。
随着各大高校对学校体育的重视,学生对于健康的认知也日趋增强,“生命在于运动”更成为至理名言,各种运动项目越来越引起学生的喜爱和关注。目前,世界各国的体育课程正改变传统的以“科学自身为中心来设计课程”的理念,沿着人本主义课程的发展,其课程的内部结构正在不断得到完善。健美操作为一项很有特色的运动,在我国全民健身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近年来非常流行的一项体育运动。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大高校对学校体育的重视,健康已成为学校体育中核心的问题,尤其是在我国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了健美操中来,健美操变成了学生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健美操作为动感十足的体育项目,在现今的高等学校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尊崇。对于以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为目的的高校来说,开展健美操是非常有必要的。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以体育课程中健美操选项课的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随机的问卷调查,累计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73份,有效问卷243份(女生第一选项100人,女生第二选项105人,男生第一选项14人,男生第二选项24人),问卷有效率达84.3%,在进行问卷调查的同时,走访了多名任课老师;查阅了国内有关健美操的文献,对本论文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指导。
2.结果与分析。
2.1学生选择健美操的意向分析。
结果显示:在选择学习健美操的原因中显示喜欢的占51.1%、好奇想试一试的占36.6%、没办法才选的`占12.3%。可见学生公共健美操选项课的意向半数学生是明确的,但还有少数学生对其不感兴趣,为了修学分无奈才选。
2.2学习健美操的目的。
结果显示:68.2%为增强体质和健美塑型,22.3%为陶冶情操,还有9.5%的学生是为了减肥选择了健美操课。
2.3健美操学习对于学生的感知分析。
造成男女比例感知差异的原因是由生理特征及项目的特点决定的。女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后期,其身体形态、机能、心理行为等方面都发生一系列变化,对体育中竞争性较强的项目兴趣逐渐减弱。而女生的协调性与柔韧性相对男生要好,所以在选择项目上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健美操,而男生相对于女生体力较大,协调性与柔韧性相对于女生差些,所以在选择项目上会选择较刺激,有对抗性的项目。
结果显示:上第一选项的学生在对形体健美匀称、运动能力增强、体质增强(生病减少)、心情舒畅改进程度中“非常明显的”分别为39.5%、28.1%、22.8%、49.1%,“较明显”分别为46.5%、51.8%、42.1%、37.7%、“不明显”的分别为14.0%、20.1%、35.1%、13.2%,上第二选项的学生在对形体健美匀称、运动能力增强、体质增强(生病减少)、心情舒畅改进程度中“非常明显的”分别为7.0%、14.7%、18.6%、48.8%,“较明显”分别为39.5%、65.1%、53.5%、34.1%、“不明显”的分别为53.5%、20.2%、27.9%、17.1%。这也说明上两学期健美操课锻炼的效果比上一学期要明显。
结果显示:学生在学习健美操后,通过健美操选项课的学习只有17%学生能尝试健美操的创编,其他15%学生只能听懂健美操音乐的节拍,37%知道健美操中的基本技术(步法、手势),31%能将动作和音乐很好地结合起来。但在另一项的调查中有78.5%的学生在健美操课结束后还希望继续进行健美操锻炼。这说明学生对健美操的学习兴趣还是很浓的,但健美操教学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功能上还没发挥出来,需要对健美操课堂内容精心设计才能使创新能力的培养得到最好发挥。
在理论课中应该向学生讲授健美操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健美操的概述、特点、锻炼价值及竞赛规则;向学生讲授乐理常识,包括节奏、韵律、风格及如何欣赏音乐等;向学生介绍健美操运动时的生理卫生和保健卫生知识及运动常识,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音乐的一般基础知识及音乐对健美操的重要作用,为实践课的顺利教学创造有利条件,为学生建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从生理学上讲,健美操运动遵循了人体运动的一般规律,运动形式独具风格,运动内容丰富,以各种强度的肌肉活动使身体肌肉纤维变粗,进而达到塑造体型的目的,同时运动负荷刺激内脏器官,促进呼吸,加速血液循环,提高神经系统的功能,增强肌体免疫力,完善内脏器官功能。而从调查的结果显示,上两学期健美操课锻炼的效果比上一学期要明显。所以,我们课外活动也可指定健美操动作较好的学生担任课外辅导员,充分发挥其特长,这样既能巩固教学效果,又能丰富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2]崔瑞雪.普通高校健美操课程内容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化工高等教育,第2期。
[3]隋晓斌.健美操教学在高校体育中的独特作用.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2月。
[4]宫家秀.安徽省大中学校健美操开展现状与发展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年1月。
[5]安红.高校健身健美操选项课教学改革.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
教育心理学的学生学习动机(精选16篇)篇十四
摘要:根据教育心理学研究发展,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其认知水平、个性发展与成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具有独特性。这也要求儿童教育工作者在对其开展教育教学过程中,结合儿童的独特心理,营造轻松、有趣的课堂学习氛围,并注意儿童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运用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促进儿童有效进行学习。基于此,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对如何促进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展开探讨。
一、将数学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数学相结合。
通过教育心理学研究,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其特点,就能够紧紧地抓住儿童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这也是教育工作者开展科学教育的第一步,可以有效帮助教育工作者结合课程教学内容,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进而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这也是老师在进行课程设计以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准确的把握住儿童的发展特点得到的。经过相关儿童心理研究发现,儿童自身形成的思维方式也与其自身动作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也会根据自己的主观印象、日常观察和获得的经验来理解遇到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教育工作者应该在开展数学教学时给予儿童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得儿童获得更多的经验。
(一)结合生活情境引入数学知识。
在对学生开展教学时,不只是根据教学目标,照本宣科地进行教学,更多的`是需要让学生贴近生活实际,从生活中了解数学、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通过这一方式也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如在对钱币相关数学知识展开教学时,就可以结合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了解元、角、分等钱币,并且掌握钱币之间的准确换算,使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钱币,同时也达到训练学生数学思维的目的。
(二)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学习。
小学生的年龄在6~12岁之间,处在这一年龄阶段的小学生普遍活泼好动,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心。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就可以借助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游戏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体验生活数学。如在对分类相关数学知识开展教学时,如果只依靠老师口头和肢体语言的表述,就会使分类概念过于抽象,学生理解和掌握起来就比较困难。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引入生活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准确掌握分类数学知识。运用蔬菜、水果,让学生把相同类型物品放置在篮子里的游戏,让学生理解何为分类和如何分类,进而掌握到分类的方法。
(三)挖掘实际生活素材,对新知识进行巩固。
大多数的数学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并最终为实际生活所服务。虽然小学生的年龄都普遍较小,但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也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如果在现实教学中,将书本中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互联系起来,就会激发学生潜在的自我实现欲望。这也就要求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充分联系实际,促使学生绽放自我价值,也推动学生个性发展。如老师在教授相关统计知识时,在讲解完统计基础知识后,就可以借助于生活中常见的统计情境,让学生统计十字路口中每个路口过往的车辆,最后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和分析实际生活存在的问题,以实现对书本知识的延伸和拓展。
二、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儿童情感的有效运用。
(一)结合儿童心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老师在教学中以友善、理解和赞赏的态度接近学生,并且在实际数学课堂活动中,尊重和接纳不同学生的观点,并且充分鼓励学生,对老师提出的数学问题提出疑问和异议,就可以使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并逐渐形成班级独特的数学学习氛围,同时也增进了师生之间情感交流。
(二)投其所好,引发学生学习欲望。
苏霍姆林斯这样说过:“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需要,这一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和研究者,对于这种需要,在儿童身上最为凸显。”针对儿童的这一心理需求,老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创造机会,为学生营造舞台,实现内心的愿望。同时,学生在实现愿望的过程中,也能够体验到愿望实现的巨大喜悦,从而获得学习的动力。如老师在对学生讲解圆的周长时,就可以通过引导和鼓励的方式,让学生采用滚动、折叠等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最后再由老师带领学生推导得出公式,完成教学目标。
三、结语。
本文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对如何促进小学数学学习展开探讨。主要是从将数学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数学相结合展开,对儿童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特点和需求进行分析,并提出结合生活情境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学习和挖掘实际生活素材,巩固旧知识以促进新知识的学习。除此之外,也结合儿童情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投其所好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推动学生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海霞.如何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效能[j].学周刊,2012,(5):155.
[2]朱晓花.如何增强小学数学学习的趣味性[j].新课程,2013,(10):49.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育心理学的学生学习动机(精选16篇)篇十五
这学期我报了双学位,开始的时候还觉得乏味辛苦,可是几节课下来,感觉这门《教育心理学》的课教会了很多自己原来不知道的知识,拓展了我的知识面打开了我认识教育及心理的思维,让我受益匪浅。所以在此,先要感谢乐老师每晚不辞辛苦的来给我们上课。通过学习,我有如下心得体会。
首先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我知道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结构框架、学习性质、学习流派及主要争论的问题;通过学习,自己对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体系有了比较清楚地认识,对一些基本概念有所了解,特别是对学习动机、学习策略、问题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心理差异等内容有进一步的深入了解。这些有利于自己在教学中根据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做好教学工作;有利于自己用科学方法指导工作,减少盲目性,提高教育教学效果。通过学习,我也更加明白教师和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教师这个职业有其工作独特性。作为一个教师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稳定的心理素质,坚定的意志品质,不断地努力学习和提高。而作为一名学生忙学习态度和品德也是非常值得重视的,需要不断的提高自己,掌握不同的学习技巧和学习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要善于了解学生,知道学生存在个体差异,知道他们存在不同的心理差异;会辩证地看待问题,面对学生的差异,采取不同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分层教学,进行个别化教学、适应性教学;及时了解学生,不断消除学生的心理困惑,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坚持性、独立性和责任感。另外意识到师生交往和课堂互动的必要性师生交往是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作为教师要能够和自然地和每个学生交流、谈心,做他们的知心人,相互信任、彼此愿意接近。要能够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建立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有统一的奋斗目标,师生关系融洽,互相爱护、关心和帮助。教师要真正了解和理解学生,不要有认识上的偏差。给学生适当的期望值得,促进学生全面成长。要在平时的工作中积累经验,不断探索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方法,形成科学的对待学生的态度。作为一名学生,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我知道了老师的用心良苦和不容易,同时也学会了如何自身调节,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文档为doc格式。
教育心理学的学生学习动机(精选16篇)篇十六
《给教师的建议》与《教育心理学》都是人类教育史上重要的教育著作,书中包含了很多的教育理论思想,将这些教育理论思想应用于当前的教学活动中,不仅有助于教师的教学,更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极大提高。
一、《给教师的建议》。
该书目录由100个子目录组成,每一个子目录都涉及教学中的每一个方面(如目录2涉及了教学中教师时间的分配),就像100篇小短文。本书所使用的语言极其通俗易懂,内容既多又全面,一旦涉及教学方法之类的,作者都会给出具体的事例,如具体指出某某教师所教的某某班某某同学使用该方法之前和之后的情况对比,适合广大教师、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爱好者阅读以借鉴。该书是一本教育经典著作,笔者现在主要谈谈以下几点最能吸引笔者的教育观点。
第一,作者认为,儿童在小学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掌握以下五种工具:读、写、算、观察和表达。读书、写字、算数是最基本的,儿童最应该掌握。同时还要学会观察周围的世界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只有掌握这五种工具,儿童才能在以后的初中、高中、大学甚至社会中更好地生活,更好地理解所处的这个世界。
第二,儿童应当学会思考。不管是面对写作,还是面对阅读,儿童都应当在写作和阅读的同时学会思考,很多儿童之所以写作和阅读存在很大问题,就是因为没有思考的缘故。只有思考才能促使儿童的脑力劳动,才能发展儿童的思维和智力。
第三,画图是一门很好的方法。作者这样认为,很多儿童之所以阅读、算数有困难,就是因为没有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连贯、形象的东西。可以让儿童把刚刚阅读的童话故事画下来,把需要解答的算数应用题画出来,这样的话,对儿童来说,阅读和解答算数就不再是看那些在他们看来难以理解的文字了,而是变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故事。
第四,关于课堂的任务。相信很多人都讨论过这个问题,在课堂里,究竟要完成哪些任务。很多人对于这个问题都会认为一时半会说不清楚,因为课堂任务是如此之多。而且,不同科目的任务也不一样。苏霍姆林斯基根据自己三十多年的经验指出,在课堂上,教师其实只需要做两件事:一是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二是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两者之中,主要的任务是后者,前者只不过是实现后者这个任务的`一个工具而已。关于第一个任务,对于学生来说,就是要掌握这些知识。那么,究竟什么是掌握知识呢?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让事物和事实、现象和事件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少年学生自己的东西,这就是掌握知识。笔者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将外在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这就是掌握知识。那么,如何掌握知识呢?关于这个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没有直接给予人们一个准确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帮助人们理解。他将掌握知识的过程比喻为建造一幢大房屋,那么,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的只是建筑材料——砖头、灰浆等,把这一切弃垒起来的工作应当由学生去做。只有让学生实际地干,他才会开始掌握知识。
二、《教育心理学》。
本书中所谈到的很多东西早就已经被学者讨论过多次,如学习理论的各个流派、学习策略与培养、学习动机、品德等。因此在这里,笔者认为没有必要再来重复谈已经谈过多次的内容。然而,在本书中,有一个概念是非常能够吸引笔者注意的,那就是——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是教学评价的一种,指学生在相对真实的情境中应用相关知识和技能来完成实际任务或解决具体问题的一种评价。因此,它是一种重要的真实性评价。同时,表现性评价着力于解决实际的问题,因此,与传统测验考试这样一种评价方式相比,它不仅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以及它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全方位表现。所以,它也是一种重要的形成性评价。与传统的考试相比,表现性评价的优势主要有:(1)表现性评价测验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2)表现性评价是对学生的全方位评价;(3)表现性评价无统一、固定的方式;(4)评价标准灵活,具有很大的“弹性”空间;有效结合“自评”和“他评”两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作为一种新型的评价方式,表现性评价的应用极其广泛也极为有效。笔者认识一位姓胡的英语老师,在给学生上写作课的时候,就运用了这一评价方式。
胡老师在教授写作的时候,通常选用的都是来自于实际生活中的东西。而且他认为,只要你能把每个句子写好,自然就能把整篇文章写好。所以,他通常都是让学生写3个英语句子即可。一次的英语写作课上,胡老师一进来就问大家爱不爱吃酸辣粉,大家都说非常喜欢,于是任务就来了。他让每个人回想酸辣粉是如何从滚烫的锅里到碗里的,就这一过程,用3个英语句子简洁、准确地描述该过程。面对如此有趣的写作,同学们都兴奋极了,大家非常认真地回想该过程,然后写下来。当学生写完后,胡老师并不急于把作业收上去,而是让每个学生与其他的学生交换作业,互相批改。这下教室里可热闹了。大家互相指出对方的作业有哪些错误,互相看看对方的作业中有哪些比自己写得好,几分钟后,胡老师才将学生已经批改过的作业收上去,再逐一点评。这样能够学到实际在东西的方式,学生特别喜欢,在课后,学生经常还去找这位老师探讨关于写作的问题,学生们写作的好奇心被激发了,写作成绩自然能够快速提高。
由此可以看到,将表现性评价运用于实际的教学和生活中,能够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评价,不仅测试了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更能够评价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更能够全面、综合地评价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