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与中国画读后感(优秀13篇)

时间:2024-10-05 作者:MJ笔神

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记录下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亮点和收获,为今后的阅读积累经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精心挑选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中国诗与中国画读后感(优秀13篇)篇一

我参加的兴趣活动组有多很多,有钢琴、小记者、游泳,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国画学习了。

在国画组,我学到了许多知识,例如:国画主要分为三大类:山水、花鸟和人物,平时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水乡画了。那特有的形式描绘着一方水土,用写生的方式再现水乡地区的独特魅力。在学习国画时,我还收获到了耐心、认真、细心和专注。有时候,如果分神了,线条不匀称;用力描重了,可能会显得呆板,用力轻了,又会显得没精神。所以,在一次次的学习中,技巧进步自然不用说了,更可贵的就是懂得这些做事的方式和态度。

每每接到通知要比赛时,我都会认真准备一番,刻苦训练,所以,我得奖的次数也越来越多。比如:连续5年拿春节即席挥毫的一等奖、香港的国画比赛也拿了一等奖,“锦华杯”大赛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每次拿奖都是我前进的动力,不仅证明了自己的学习成果,还让我在“高手”中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努力提高自己的国画技能。老师常说:好东西要与人分享。所以,我常常与同学分享学习国画的好处和进步,让更多人认识这中华艺术之瑰宝。

中国诗与中国画读后感(优秀13篇)篇二

在我手头的这部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钱锺书散文》里,《中国诗与中国画》是《七缀集》的第一篇。这篇文章到底作于什么时候,我不知道。但从我手里这部散文集里作品的排列顺序,给我的感觉是,这篇文章好像是钱锺书文章前后期的一个分界。就这部《钱锺书散文》里的文章来说,都具有钱锺书写作时候体现出的机灵、幽默的特点,尤其善用巧妙地比喻来明、刺现实生活中的情况。亚里士多德说:善用比喻是天分高的表现。钱锺书在文史哲一类的读书、写作上确实有一股天生的机灵气,只是在前面的一些文章中这种机灵体现的更多一点。例如《魔鬼夜访钱锺书先生》、《窗》、《论快乐》等等,让我读起来,感觉和写作《围城》的那个钱锺书很接近。估计这些文章和《围城》的写作年代也差不多,都是钱锺书早期的作品。这些早期的作品,我感觉,更像是典型的散文,篇幅都不是很长,引经据典的现象不是很多,主要是自己主观意识的发挥,随处可见他的那种机灵幽默,读起来很轻松。而之后的文章,文学韵味越来越少,学术气质越来越强。钱锺书的文笔,他的旧体诗暂且不论,就说他在小说、散文中的文笔,是偏于瘦、硬的,没什么肥词腴句,但就连这么一点文学韵味也在逐渐减少。越往后的文章关注的问题越学术化,写作方式中的引经据典的现象比比皆是,真有掉书袋的味道,仿佛他的思想由文学的阔而漫转变为学术的精而专,形成的每一种观念都不是单纯凭自己的主观意愿而要有充足的理论依据,写下的每一笔都不再像文学写作那样随意挥洒而要引经据典的笔笔皆有根据,文章的篇幅从总体来讲都增大了,读起来感觉沉甸甸的,好像说一点就是确凿的一点。直到《七缀集》的第一篇《中国诗与中国画》,基本形成了在《管锥编》中可以见到的写作风格,虽然《七缀集》的文章都是用白话文写成,但神理一致。所以,他后来的文章如果再叫做散文,我真感觉有点不准确了。我总以为,散文更多的属于文学范畴,用散文来称呼《七缀集》的文章,从文学魅力来讲,美化了它们,从思想理论来讲,委屈了它们。或许我对散文这个概念的外延在理解上有局限,现在不是有很多所谓的文化散文、学术散文么,例如余秋雨之辈的作品,我认为,那只是伪学者跑到散文中来装腔作势。我对钱锺书还是尊敬的,不能用这种不伦不类的名称来称呼他的文章,姑且称为论文吧。

杨绛先生在为《管锥编》做的代序中写到,钱锺书称他早年的作品是“小时候干的营生”,现在看来会使他“骇且笑”,认为那是他成长过程的表现。这说明钱锺书确实有一个由文学者成长为文史哲学者的'过程。他曾是个作家,但他并没有停留在作家的身份上,更进一步成为了学者。

就我读《中国诗与中国画》,本人业余读书人一个,就不进行什么学术探讨了,只说点个人想法。这篇文章确实符合“管锥之义”。一管窥去、一锥刺下,虽小虽微,但是确凿的一点一星。《中》文里,长篇大论的引经据典,这是《七缀集》里文章的共同特点,钱锺书丰富的学识、谨慎的治学态度由此体现,但也由此受到一些人的诟病。说实话,这样掉书袋的风格真不是十全十美,《诗可以怨》我就耐着性子读下来的,无论如何不欣赏。但在这里我还是理解并叹赏的。《中》文的核心意旨很明白,就像文末一段总结的,对历史上的泛泛的诗画并举的论调做了精辟的指摘,确凿的指出具有南宗画风的诗、也就是神韵派诗风的诗不是中国诗中的高品、正宗,相当于神韵派诗风的画、也就是南宗画却是中国画中的高品、正宗。那么长的篇幅,那么多的引经据典,就为了这个观点的明确。我看到这里,当时就有个感觉,至于吗?中国画我不知道那么多,要说中国诗,王维的诗明显比李白、杜甫差一个级别,因为……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嘛,再因为……这古往今来的人不都是这么说么。惭愧,这正是又一种泛泛之论啊。钱锺书先生在此花如许的精力论证出这么一点确凿,管窥锥刺,虽小却实,后来人若能据此作出国学上的新学问,此文当有基石之功。《中国诗与中国画》,洋洋万言、广征博引,产下一个单纯的常识。文章真如一块砖、一块石,坦坦实实的摆在那里。有一些人,或者真的具有高蹈绝伦的却又暂未表现出来的才学志向,或者就是低劣的哗众取宠,指摘钱锺书的学识文章。我真想对他们说一句,您先做点这样的硬功夫再说吧。

中国诗与中国画读后感(优秀13篇)篇三

“好了,同学们,我们开始上课了。”张老师打了一个手势,示意我们安静下来。接着,张老师说:“今天,我们要来画的是一样水果,石榴。”

只见张老师一手拿毛笔,一手拿调色盘。沾了一点淡墨,“唰唰”两笔一个圆形出现在眼前。我也跟着做,但是,很不幸,我的水太多了,好不容易摆平了这场“灾难”画完整了四个圆,美术陈老师好心提醒我:“你的四个石榴长在一起了。”唉,但是我又不忍心扔掉,只能硬着头皮画下去。接着,老师让我们为石榴添上“皇冠”、斑点、毛。我照着样子,一步一步认真的画,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石榴终于画好了。还自恋的在旁边写上了:石榴谷瑜,我在心里默默的想:哈哈,这一下我可以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面前好好炫耀一番了。

这就是我第一次接触国画的经历,虽然画的不是很好,但是是我心中永远的回忆,更是我永远的瑰宝。

中国诗与中国画读后感(优秀13篇)篇四

教材分析:

中国画小果子是小学国画教学课第三节,四年级两节国画课是指导学生认识中国画工具,体会中国画的笔墨趣味,熟悉中国画基本的用笔、用墨的技巧。而此课是引导学生运用中国画基本的用笔、用墨、用色技巧,进行简单的造型表现。是第一堂国画创作课。也是小学国画学习的重要启蒙课。学生因刚刚尝试中国画创作,中国画工具的独特性和技巧要求的熟练性都使学生初学创作的学生无所似从。如何激发学生自信,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力,是本课教学成功的关键。

教学目标:

1、巩固、学习中国画用笔、用墨、用色的基本技法。

2、尝试、探索中国画小果子的表现技法。

3、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造能力和对国画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大胆运用中国画用笔、用墨、用色的方法,巧妙表现。

教学难点:

1、小果子的水墨画画法。

2、小果子的组合变化及画面构图。

说教法:

本课的教法我有两大突破:

1、中国画小果子是一节典型的技法课,知识性强。多采用教师“传”、学生“受”的教学形式,力求技法传授层次分明,深入浅出。该教法学生技法掌握扎实。但容易造成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感,作品多临摹或模仿教材或老师范画,技法表现格式化,作品缺乏创造力。而此课教学我灵活运用尝试教学法、发现教学法、自学法、研讨法、小组学习法等,始终学生让担任探究者、创造者的角色,教师是学生攀登知识高峰的引路人。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都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其反对传统教学机械地对知识做预先限定,让学生被动地接受;主张要提供建构理解所需要的基础,同时又要给学生留下广阔的建构空间,让他们针对具体情境采取适当的策略。美术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创作,从而获得美术创作的乐趣,这一步在技法型课中显得尤为重要,也是最为困难的。

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的每个环节,并在每个环节中大显身手,一展才能。这样的体验活动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动探索知识、掌握知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如:画果篮常用的表现技法一般采用浓墨、干画法,以表现竹篮的质感。此课教学中我鼓励学生不据一格,大胆进行不同的表现技法的探索,分组尝试用干、湿、浓、淡不同的笔墨方法来表现。不仅让学生找到四年级笔墨趣味课的游戏感,重拾自信,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作品大胆,富有表现力。

2、在教学步骤上我也进行了大胆尝试。中国画小果子的传统画法是先画小果子,后画果篮。因为国画强调先画主体物即小果子,后画其他东西,以突出主体物。此课教学我大胆采用了先画果篮,后画小果子的绘画步骤。因为对于初学国画的小学生而言,构图能力差,笔墨表现具有一定的任意性,学生用铅笔打稿掌控不好笔墨最终效果,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而先画果篮利于学生把握画面的整体构图,降低了这副画的难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同时果篮的表现技法主要是上学期所学中国画基本用笔、用墨技法的温习和运用,而小果子的表现技法新、难度大。

教学设计:

本课教学设计分为四大块:

1、复习、导入。

2、引导果篮的用笔、用墨技巧。

3、引导小果子的墨色表现技巧。

4、作业练习、展评。

一.复习、导入:

1、因课时量的限制,我采用开门见山,提问导入的方式。温习上学期学习的中国画用笔、用墨的方法。直接导入课题:中国画小果子。

二.引导果篮的用笔、用墨技巧:

1、分析判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学生范作《小果子》中果篮的用笔、用墨技巧。并通过flash课件进行实时判断。构建了一个师生平等、互动交流的平台。

2、技法拓展:引导学生发散思考是否还有其他表现技法?学生分组讨论书中范图它们的表现方法有何不同?这样学生通过自究讨论认识到水墨画果篮或器皿的表现技法的灵活多变,可以大胆采用上学期所学的各种用笔、用墨技法来表现。

3、造型引导:老师出示各种造型的果篮和器皿,使学生直观认识果篮或器皿造型的丰富性、变化性。鼓励学生大胆设计造型独特的果篮。

4、范画总结:老师范画一个造型别致、浓淡墨结合的果篮,强调水墨画要点:意在笔先,下笔如神。

5、尝试练习:学生分组尝试练习,要求各组要尝试用不同的笔墨表现方法,造型生动变化。老师巡回辅导。

6、练习讲评:评选出笔墨表现方法丰富、造型生动的小组。老师讲评学生作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果篮太小,无法盛果子。用笔不自信修修补补等。

三.引导小果子的墨色表现技巧:

1、学习画法:课件演示小果子的画法,让学生体会学习。以儿歌的形式将绘画步骤归为四句画:先用曙红清水拌,笔尖颜料稍浓蘸。中锋两笔成果子,浓墨点脐再勾柄。使之与学生更贴近。

2、难点突破:学生学画果子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填涂法”和“留白多”。针对难点我采用了老师范画的形式。我画了三颗果子:第一颗采用先勾线再填涂颜色的方法;第二颗果子按小果子画法两笔画成,但因侧锋不够果子中留白面积太大:第三颗果子才按照正确的画法完成。这样学生通过比较直观认识小果子的正确画法,突破了难点。

3、技法拓展:老师提问除了小樱桃外还有哪些小果子?学生回答。进而老师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课前准备的各种小果子,强调要抓住小果子的颜色和造型的特点。这时老师出示国画颜料配色图。让学生思考葡萄、荔枝的颜色如何调配?荔枝的造型有什么特点?该如何表现?学生自由发言。老师对学生回答不作评价,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找答案。

5、总结解疑:老师讲评学生练习作业,学生谈色彩尝试体验。

老师总结使果子一笔之中产生色彩变化的方法:

1、笔肚、笔尖的水分不同。

2、笔尖加入少量淡墨。

3、色彩调和变化。

6、组合构图:果子的组合排列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之一。利用交互功能强大的flash课件,我精心设计了一个拼摆游戏。学生可以直观认识小果子排列组合的方法。老师先选出五个大小、方向一致的荔枝整齐排列成一行,然后问学生美不美?直观引导学生归纳分析出小果子组合要有大小、前后、疏密、高低、方向的变化。并请一位学生来重新将荔枝装入果篮或桌子上。师生共同探讨构图方面还有什么不完善的地方。这样设疑——探讨——实践——归纳四个环节有效解决了构图难点。

四.作业练习、展评:

1、提出要求:老师归纳出本课的学习要点,明确指出作业要求。

2、学生作业:老师巡回指导,及时指导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3、学生自评:学生作业展示,学生上台谈学习体验,根据五点作业要求,学生自评。每个要求就是一颗星,学生自评达到了哪些作业要求,可以评出几颗星。

4、老师总结:肯定学生在今天作业中能大胆表现,巧用中国画用笔、用墨、用色的方法。并鼓励学生在中国画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探索,敢于创新,将中国国粹中国画发扬光大。

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直观、清晰展现本课的教学设计的层次,重要的知识点、难点。而中国画颜料配色图不以课件的形式演示,而以挂图的形式展示,便于学生随时参考、运用。

中国诗与中国画读后感(优秀13篇)篇五

自古以来,中国画的气韵一直是前人谈得较多的话题之一,也是他们毕生所追求。

谢赫的“六法”中,首先提出了“气韵生动”,这是“六法”中最重要的法,它概括了其他五法的表现特质,这正是我国传统绘画突出的美学准则。

“气韵”不仅是中国画的要求,其他画种甚至雕刻也都要得“神韵”。

任何中国画作品都是通过形来达到的,然而中国画作品中的形、神与画家描绘的对象--原物象的形、神是不同的,原物象的形、神是客观存在物,中国画作品中的形、神乃是客观存在物在画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由于画家们阅历不同,思想情趣不同,认识水平不同,客观事物反映在他们头脑中就不可能没有差异,这种差异即使运用在写实技法中也是存在的。

主张借物言志的中国画画家,在观察客观物象时便带上了较丰富的主观情感色彩,其作品要传的“神”便融进自己的思想情感,因而不同的艺术家即使描绘同一物象,它们的作品也都存在千差万别,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那么什么是“气韵”呢?谢赫虽未作任何解释说,但他对许多画家的评论中就提到“神气”、“生气”、“情韵”、“韵雅”等。

汉魏以来,在人物品藻中,最重视评论人物的风格、风韵,“风气韵度”(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篇)就是提外部,则形成一个人的精神面貌。

这种“风气韵度”的品藻,必然要求画家在画人物时,特别是画肖像时表现出来,而不仅仅做到外形的肖似。

东晋・顾恺之第一个提出了“传神”的问题。

“神”就是人物的精神。

魏・刘邵《人物志》在品藻人物时,认为“征神见貌,则情发于目”,所以顾恺之画人物特别重视眼睛的描绘,认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

谢赫在顾恺之之后提出了“气韵生动”,他所说的“气韵”,就是“风气韵度”的略语,即顾恺之所说的“神”。

“气韵生动”要求画家在创作中把人物的精神、性格“生动”地表现出来。

由于谢赫时代的绘画主要是人物画,而人物精神、性格“风气韵度”的表现显得十分重要,因此,谢赫把“气韵生动”作为“六法”中的第一法。

其后,不少评论家对“气韵生动”一语加以发挥,并广为应用。

北宋・郭若虚著《图画见闻志》把“气韵生动”说得很神秘,认为是“生而知之”的,“不可能学”的,这就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坑。

明・董其昌也这样附和,不过他认为“也有学得处”,只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邱壑内营,成立鄞鄂,随手写来,皆为山水传神矣”。

这一点是可取的,即由画家主观的修养发而为客观的表现,做到主客观的统一,也就是画家的气韵、对象的气韵与画上的气韵三者的统一。

齐白石主张“作品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骨,不似为欺世”,要达到此境界,必须对所借之物有充分的认识,并能很好地驾驭它,同时要提高画外功的修养。

中国画自五代、北宋,一直到现代,随着“文人画”的蓬勃兴起而迅猛发展,名家辈出,高峰林立,各领风骚,造就了徐熙、董源、巨然、徐渭、八大、扬州八怪、齐白石、徐悲鸿等历代大家,然而他们所表现出的神韵都各不相同。

徐渭的写意花卉,笔酣墨畅,狂放恣肆,痛快淋漓,抒发出画家炽热真挚的情感和奇肆狂放的个性。

八大的画风冷逸脱俗,奇崛孤傲。

在他的画中,常见到的花鸟、鱼石等大都已改变了原有的自然形态,造型十分夸张,甚至有些怪诞。

他的作品构图极为简练,有的画中仅有一只鸟,一块石,或一尾鱼,一枝花,而且形象凝练生动,精妙绝伦,更因其中“笔墨无多泪点多”而注入了画家的真情和生命。

那些形状怪异的危石,单脚而立的孤鸟和目光冷漠的游鱼仿佛就是八大的化身。

在这里,八大的生命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物我两化,天人合一。

他的作品堪称中国画以少胜多、计白当黑、笔简意赅的杰出典范。

画家要使作品生动,就要把握描写对象的特征,并用适当的笔墨给予足够的表现,优秀的中国画是作者人格、真情、学识和功力铸就的,因此,画家要在这几个方面狠下工夫,才能使作品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艺术高度。

中国诗与中国画读后感(优秀13篇)篇六

不可否认,做任何事情都有技巧。国画技巧有二:第一就是多画,正可谓“熟中生巧”!第二才是技巧理论。就是将教科书上的理论技巧倒背如流,也不一定会画;只要天天临摹几张样画,就是没学过一句理论技巧也会画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有人为证。画坛巨匠齐白石,幼年酷爱国画,但因家贫,迫于生计,就以木匠为生,每晚临物自画。30岁时,随师外出干活,见到一客人家有一部乾隆年间翻刻的《芥子园画谱》,仔细翻阅之后,发现自己原先所画用笔,多不合章法,故如获至宝,遂借来用勾影雷公像的方法,画了半年之久,竟然临出了16本《芥子园画谱》。从此,他以所学画的笔法和技巧为据来做木匠雕花木活,既能花样出新,画法又合规则,为其后来绘画打下良好基础。据说真到晚年,白石老人还念念不忘此事。

著名书画大家李可染,是“李可染学派”创始人。一次,有名学生问他画画有什么捷径技巧,他说:我有一方图章,叫做“废画三千”,是我在画坏了三千张画后为自己刻的,就是要鼓励自己不要怕画坏,只有画的多了才能摸索出画的技巧。书上说的技巧,不亲自去画,是永远也体会不到的。

古人云: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自己的深切体会是:国画的真正技巧就在自己的多学多看多想多练多悟之中!

中国诗与中国画读后感(优秀13篇)篇七

《中国美食》是一篇图片课文,主要通过各种各样的菜品图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美食,通过认识这些美食,从而认识生字。通过认识这些色香味俱全的美食,认识中国的美食文化,爱上中国的美食文化,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本节课教学时,大部分学生对美食还是很感兴趣的`。因为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成为了主体,主动性增强。在学习中,学生通过赏美食、说美食、菜名识字几个环节展开,引导学生欣赏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感受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培养民族自豪感。使学生感受到中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食文化的兴趣。

本课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1、“随图识字”环节,由看图认美食进而认识汉字,既形象又让学生印象深刻。

2、切合了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并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课堂气氛一直很热烈。

3、学生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老师的帮助,及与同学的协作、交流,同时利用学生已知信息为基础,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取认识,符合教学规律。

不足之处:。

1、自己教学的基本功还要再一步提高,特别是课堂语言要精练。

2、写字教学因时间关系没有落实。

整改措施:。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今后在平常的语文课中我会特别加强自身语言精练的训练,同时也深刻认识到:低年级的教学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实际需要、实际能力出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才能让学生真正做到快乐学习、高效率学习!

中国诗与中国画读后感(优秀13篇)篇八

1.接触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对孩子的身心和修养都有很大好处。,国画可以培养孩子的神韵,陶冶情操。启发孩子的价值观,使孩子学会自主地评价事物并且在心目中形成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让您的孩子终身受益。

2.国画讲究的是意境,讲究内涵,讲究真,善,美的表现。培养气质,陶冶情操。

3.国画和其他画种不一样,如:素描、油画等可以随时修改;中国画则落笔成形,不可更改。所以可以锻炼孩子的判断能力。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培养孩子“胆大细心、求真求实”的思维能力和心理素质。并且在国画熏陶中的孩子观察能力对全景的把握比其它孩子更能把握到细节。

4.学习国画需要耐心。所以可以让孩子静下来。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5.国画中的形象不同于现实中的形象,不同于摄影。摄影和油画等基本上是现实形象的直接呈现。中国画形象是表现性的形象,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是经过概括了的提炼的形象。现实的升华和内心的表达。所以,学习中国画会让孩子学会一种更高的艺术的思维方式。

6.学习中国画让孩子们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孩子在学国画时,注意力集中,执笔、行笔要运气用力,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审美能力和学习兴趣,这对他们日后的学业裨益非浅。

8.国画的学习对于年龄比较小的孩子,可以很好锻炼他们的手眼协调性,而且从小就可以锻炼色感和线条感,对孩子的左右脑开发是很有好处的。

中国诗与中国画读后感(优秀13篇)篇九

中国画与我之间有了熟悉的感觉,每当我到了星期六,我就他别高兴,因为我又想展示自己的画技了。随着我对中国画的慢慢了解,我爱上了中国画这门艺术。

那次学校要办墙报,我就精心花了一幅中国画,是牡丹花。虽然话的不是特别的精致,但是同学们都对我投来鼓励、羡慕的目光。私下里我的一个朋友问我:“你花的真好,教教我怎么画好吗?”我没想到,既然会有人觉得我画的中国画很好,在感动和自豪。

中国诗与中国画读后感(优秀13篇)篇十

进一步巩固中国画技法,中国画蔬果通过学习中国画蔬果。

如何用笔用墨才能使画面更具情趣中国画蔬果。

一:复习已学内容,强调用笔用墨方法.

二:构思引导。

1:生活中常见的蔬果有哪些?打算画几样?

2:怎么样画出白菜萝卜、西红柿、黄瓜、梨等?

3:怎么样安排画面?中国画蔬果。

三:教师示范。

以白菜为例。先用课件中国画蔬果分析白菜的形象特征,再讲用笔用墨方法。

中白云笔调淡墨,墨中水分不宜多。

先画菜帮和菜根,勾画线条手灵活。

大提斗笔浓墨浸,自上而下侧锋行,

水分多来叶儿嫩,一笔下去深浅分。

白帮绿叶大白菜,画叶毛笔用大楷。

墨色中间稍加深,浸透颜色添叶脉。

为使画面不单调,可添加萝卜、香菇等,但必须注意画面上的蔬果有大小之分、蔬密之分、浓淡之分等。

鼓励学生大胆用笔用墨和用色。

四:作业讲评,小结下课。

五、教学后记。

中国诗与中国画读后感(优秀13篇)篇十一

今天听了陈老师的《中国石拱桥》,感受颇深。说明文是学生不太熟悉的一种新文体,内容一般又比较枯燥无味。不像记叙文,有生动的`情节、感人的故事、鲜明的人物形象,能深深地吸引学生。为了让学生能喜欢阅读说明文,陈亮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费了一番心思。让学生枯燥在的说明文中学习了:

一、说明文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学生理解掌握很好。

二、让学生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征,让学生学会提炼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

这节课,陈亮老师给学生绝对的主导权,课堂井然有序。知识掌握牢固。如果导入再凝练点,对作者茅以升加深点印象,对学生作文素材也是个积累。只是个建议,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中国诗与中国画读后感(优秀13篇)篇十二

听了李老师一堂地理课,教学主要内容是了解中国的气候复杂多样,听后感触颇多,受益匪浅,总结以来,主要亮点如下:

一、悬念导入,引人入胜。

二、结构设计,层次清晰,

在知识结构安排上李老师主要从气候的两个主要因素气温和降水入手,然后气温又分我国气温特点、温度带、各温度带的`主要农作物及作物熟制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影响冬季气温特点又从纬度因素、冬季风因素、地形因素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分析,这样在知识结构的安排上层次清晰,一目了然,让学生看的明白,学的轻松。

三、图文并茂、讲解生动。

李老师在备课上花了很大的功夫,我数了一下,整节课共设计15张演示图片,设计了两张表格,两个综合连线题,结合他一贯从容不迫的教态、诙谐幽默而精辟的语言真是相得益彰,教学的难点,就这样云淡风轻又如菩提灌顶般的恍然大悟。

四、教材领悟,独辟蹊径。

在讲述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的时候,李老师认为教材的讲解不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没有按课本的内容,而是自行设计了相关教学内容,大大降低了教学难度,与教材“形散而神不散”,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

五、学为主体、师为主导。

在整个学习中,老师始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思考方法的培养和如何对课本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上。正如他本人说的一句话,有时知识本身并没多大的价值,更重要的乐趣是,我们在学习中获得的探究能力,这才是终身受益的。

中国诗与中国画读后感(优秀13篇)篇十三

听到李老师的公开课,对于只从书本上了解过教学过程而不曾真正走进课堂的我来说,一次现实课堂的体验着实受益匪浅。不仅切身体验了教学过程的魅力,学习了教学技巧,还顿悟了许多从阅读中所不能解决的实践性问题。在此将自己感触较深的听课心得进行分享:

一、组织课堂在实际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自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过程中,课堂组织给我的印象无非就是上课前的“上课”、“同学们好”、“坐下”之类的惯性过程,点到即止、无足轻重。而走进李老师的课堂,我却惊讶的发现,组织课堂原来是如此重要的一环。

小学课堂比我想象中的更加活泼,一段时间不进行组织,孩子们的注意力便会很快转移至其他事物,课堂气氛会因此变得散漫。所以组织课堂在李老师40分钟的课程时间内贯穿始终,时刻提醒,并且采用了贴合少儿心理的方式如:口头表扬、分组加、减分、课堂口号、奖励小礼品等方式,每次都能高效地将同学们四散的注意力成功拉回课堂。

我想,在听过这学习过这次示范课程后,我也会在之后的学习、实践过程中,对自己的组织课堂这一环节更加注重。

二、丰富课堂语言在教学中的应用。

李老师的课堂语言轻重有度、用词富有童趣且情景感十足。轻重有度的语言更容易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重点上来;将枯燥的专业名词替换成了形象的动词,例如将图形的组合关系比喻为“手拉手”、将添加形状与配色比喻为“绿色的伙伴是三角形,蓝色的伙伴在哪里?”等,这样的语言贴近孩子的思考模式,也就更易引发学习兴趣。

我想如此生动的语言应用水平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达到的,它必须建立在对学生的充分了解上,因此必须先清楚地知道学生们理解什么、不理解什么,然后针对学生感兴趣的范围选词,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在重点知识部分运用巧妙引导。

重点知识应该怎么才能得到有效的强调?这在我读书的时候一直是一个难题,也一直希望看到一次课堂上的实际演练,所以今天在李老师的课堂上也特别地留心了她关于重点、难点知识的展示。

首先,关于作画的特征上,李老师用了比较的方法——“像米罗一样画画”、“像设计师一样画画”,将学生以前学过米罗的随意性,与即将学习设计师的工整性相对比,一目了然,自然学生作画的重点就不会跑偏。

其次,李老师对于重点知识的讲解都不会僵硬地直接解释,而是会选择比较温婉的方法:首先将要表现重点的正反面材料提出来对比,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以此引发了学生的自主思考,也增进了对学生的了解,最后从总结学生答案中提炼出重点加以强调,以此达到强调重点的目的。

课堂上学生对于重点知识的掌握,是体现课程价值十分重要的一环。李老师的方法对我启迪非常深刻,也解答了一直以来的`疑惑,之后也将继续思考并学习。

四、注重及时反馈,保证整体效果。

重点的学习很重要,学生学会了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应该怎么应用,他们也各有各的想法,印象中的美术课堂很容易出现许多千篇一律的作品,引导激发学生在创作中的创新精神,就要靠在实践中的及时反馈。

在李老师的课堂上,她总是在同学们作画的时候四处查看,并对学生正在制作的作品进行及时鼓励、评价如“你的形非常成功”、“他摆的很整齐,不太活泼”、“你用了红绿蓝的配色”等等。遇到并不理想的作品也不会直接进行指责,而是会提出有代表性的作品到讲台上进行对比,让同学们通过对比自行理解。

我一直很担心将来如果要上课,有些同学不会按照我所要求的来怎么办?如果不能使用硬性要求限制学生的思维,那又该怎么样纠正他们的错误呢?通过这次的听课我懂了一个方法,就是灵活运用对比和鼓励,巧妙地让学生们能自觉地体会到正确创作方式带来的美。

李老师的此次公开课程还带给我了很多感触,如重视实践前的思考性、示范的重要、时刻鼓励良好习惯等等……之后的评课会议上听到老师们的评课我也收获了更多的方法与思考,相信有很多问题需要在真正走进课堂以后才会有更深的领会,我也期待着那一天。非常感谢李老师此次精心准备的课堂,带给我了许多的感悟,我也将带着这些收获和新的问题继续学习,不断成长。

相关范文推荐

    植树节的演讲稿九年级大全(22篇)

    演讲稿范文可以通过丰富的语言形象、生动的故事和具体的实例来增强说服力和印象力。如何写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演讲稿?下面是一些范文,希望对你有所启发。尊敬的校领导,亲

    业务技能提升培训心得体会(通用19篇)

    在写培训心得体会时,我们可以表达自己对培训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体现自己对学习的思考和领悟。下面是一些学员在培训中撰写的精彩培训心得体会,对于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有很

    酒店前台年度工作计划(精选21篇)

    年度总结是一个检验我们对自己承诺和目标实现情况的时刻。要写出一篇好的年度总结,不妨看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范文,或许能帮到你。前厅部作为酒店的门面,每个员

    汽车企业技术部年终工作总结(通用20篇)

    技术工作总结涵盖了自己在技术工作中所取得的成就、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是我们进步的关键。小编整理了一些精选的技术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定的启发和借

    酒店店长年度工作汇报材料(通用13篇)

    工作汇报的撰写应该言简意赅、重点突出,避免冗长和重复。欢迎大家阅读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工作汇报模板,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一员工报到每天提前15分钟到店,进店后依

    工程测量实训报告心得体会(精选24篇)

    心得体会是从实践中汲取的宝贵经验,可以为我们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以下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写作上的启发和帮助。工程测量实习,作为

    旅游文化讲座心得体会大全(13篇)

    写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内心感受和思考的表达,可以增加自信和自我认知的准确性。以下是一些有关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能够给你带来一些灵感和写作的启示。近年来,培训旅游文化

    房屋分家析产协议书范文(20篇)

    在法律的保护下,合同协议为商业交易提供了稳定和可靠的框架。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优秀的合同协议样本,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家庭成员:母亲:______(父亲:杨振华,

    幼儿园班主任个人计划小班(优质19篇)

    在幼儿园小班,学校和家庭应该形成良好的互动与配合,共同关注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幼儿园小班总结范文:在幼儿园小班的学习过程中,孩子们体验了许多有趣的科学实验和探究

    物业客服月工作计划表表格样式(优秀14篇)

    工作计划表是一种用于规划个人或团队工作的重要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合理安排时间、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工作效率。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编写工作计划表的技巧和要点,请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