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给女儿的信教学实录篇一
在**四中名师交流周的“同课异构”活动中,我尝试用翻转课堂的形式执教了八年级语文《信客》一课。
初二学生对于写人记事类文章的内容、结构,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归纳、总结能力,故而在“课前自学”阶段,主要解决了整体感知环节的系列任务,并试图用问题来引导学生与文章、与作者对话,帮助学生寻找并打开进入作品人物心灵世界的精神通道。课堂时间则以“随堂练习,检测学习成果;探讨问题,强化学习重点;答疑解惑,解决学习难点”为主要任务。
课前我精心制作了微课,设计了“学习任务单”,学生们的自习很有成效,提出的问题富有讨论价值,这是这次尝试翻转课堂给我最大的震动,学生的创造力是无穷的,老师要做的就是想方设法让其释放这种潜质。
在课堂授课中,我大胆地用一个主问题整合自学阶段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并大量地展示学生的自学成果。在学生发言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丢弃文本、自说自话的问题,并做出相应的调整。最大限度地将课堂交给学生,同时发挥教师引导课堂讨论的作用。
反思整个备课、教学环节,还有缺憾。首先,对于学生还没有充分地信任,提前预告课堂探讨问题,虽然使课堂探讨更有序,却也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预设”意味浓。其次,无论采取何种形式,语文课的本质不能丢,这堂课对于语言的赏读品味还不够。
教学相长,这次的尝试让我深深感叹这一点,以生为本,以文为本,这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必须时刻铭记于心的。
给女儿的信教学实录篇二
新课程改革要求“把老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设计了《做诚信的人》这一课。在课堂教学中以导学案为主线,紧扣“学、议、讲、练”四个环节,积极探索教学新模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以“学”为中心,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议”为载体,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探究,在感知、体验中思考;以“讲”为提升,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以“练”为抓手,不断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导入部分我选取了同学们自编自演的小品《挂羊头卖狗肉》,故事同学们耳熟能详,小故事蕴含大道理。不仅给了同同学们展示自己的平台,还认识到了不诚信行为的危害,能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要做诚信的人,自然引入本框题。
理解和掌握诚信守则是本框题的重点内容。在突破这一教学重点中,不仅采用导学案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自学,知道诚信守则的基本内容,而且在课堂上学生围绕问题:1、我们的生活中都有哪些不诚信的行为?2、人们在什么情况下容易背弃诚信?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我在设计探究的两个问题时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现象到本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分组合作、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团结合作的意识,还帮助他们剖析社会现象,提高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和提升的能力教学反思。
理解诚信的复杂性,具备诚信的智慧是本框题的难点。由于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诚信具有复杂性的特征,诚信的核心是善。为了论证这一观点,我首先抛给学生两个关于诚信与保护隐私发生冲突的材料,启迪学生思考:在这两种复杂情况下,是该说还是不该说呢?通过思考、辩论后,使学生明白诚信是复杂的,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恰当运用诚信的策略,坚守诚信。其次播放视频《最后一片叶子》,让学生思考:你对小天的做法怎么看?通过“谎言”改变人生的感人故事,使学生认识到有时“谎言”也是美丽的。不仅使学生树立了辩证的认知观点,更重要的是理解诚信的核心就是一心向善。
做诚信的人不能仅仅停留在本节课上,更应成为我们一生的追求。在本节课的结尾,设计了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关于诚信的倡议书活动,既能唤醒那些不诚信的同学,又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最后通过学生齐声朗诵富有感召力的诗歌升华了学生对诚信认知。
总的来说,本节课的教学结构合理,条理清晰,重难点突出,选取的素材贴近生活,教学方式符合课改理念,较好的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情境的创设贯穿于整节课教学过程的始终,较好的做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和谐互动。这样,既做到“境”与“情”的结合,又达到“境”与“理”的统一,情、境之中蕴含着“理”,使学生真正因体验而晓理,因感受而动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对学生的评价语言有些单一。如学生在推荐关于诚信的新闻或格言活动中,如果我能抓住教学契机,进行更有针对性的点评,也许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极大的鼓励。
2、本课教学内容较为抽象,课堂时间有限,对学生的内心情感挖掘还不够深,一些小组没有表现的机会;在教学活动中部分学生主动学习不够,需要老师加强引导、评价,还应该给学生预留出多一些思考时间。
作为一名青年政治教师,我要努力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让课堂充满知识的光芒,照亮学生思想和品德的每一个角落,不留一丝黑暗。
给女儿的信教学实录篇三
一、吃透教材,能巧妙设计教学。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性的课堂教学过程,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可谓“教无定势,学无定法”,这就需要教师“吃透教材”,了解学情。把教材用好、用足,这就要求我们养成细读课文的习惯,深入地研究课文,把落实教学的眼光深入到课文深处,要找到并把握课文表达感情的支点,把最能落实基础知识,最能提高学生能力的教学内容,科学而艺术地整合起来,实施教学。
二、深情朗读,能把握作者情感。
阅读课堂教学需要朗读。这是因为非朗读不足以体会到文章的铿锵之声;非朗读不足以体会到文章的起承转合,急迫舒缓;非朗读不足以体会到文章的气势、神韵、风格。朗读不仅仅能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充分占有时间,得到充分的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
同时教师的范读也不能忽视,教师把轻松优美的语调读进学生心中,就能激发他们的朗读兴趣和热情。学生边朗读,教师边指点,这样气氛越来越浓,以至读得神思飞越,沉浸在神话般的意境之中。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情感。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影片、展示图片,使教学更具有直观性、趣味性,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课文,把握作者的情感,激发自己的情感。
四、课中活动充分,能让更多学生参与。
“课中活动”就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安排下,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占有时间,进行有形式也有内容的学习语言、发展智能、培养情操的操作演练。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目标,想办法让学生充分地“活”起来、“动”起来。
五、精辟点评,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
对文中的重点段落,师生要融为一体,用“多角度反复”的方法评点课文,阅读视点的变化引来了课文的三维立体动感,这既是优美的教学,也暗含着学法的熏陶,学生在此时是学习的主人,同时也酝酿了教学的**,教师要努力把自己感受到、体味到的蕴含在字里行间的丰富内容,化为点评,让学生也能感受到、体会到。对学生的看法,老师要给以充分的肯定,让他也能感受到被肯定的喜悦,这样缩短教师和学生的距离,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互相交流,平等对话的过程。
对于这堂课,虽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没让学校失望,但我自知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这也让我督促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学习,有意识训练自己临场应便能力,更进一步完善自己。
给女儿的信教学实录篇四
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五年来,颇感语文老师之为难。语文课似乎人人能听,人人能评,人人都有想法的课。语文教学也是为许多教育家、专业或非专业人士诟病最多的。于是从上第一天课起,脑子里就混沌模糊,既怕误人子弟,耽误学生前程,又怕辜负学校厚望,于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此五年,甚为辛苦。然在与前辈、同行与学生的共同研讨与交流中似发现两点略有点价值的东西,一是语文课必须是基于语言文字的,二是语文课必须要达到师生共鸣的目的。
犹记得刚参加工作时即是南山区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之时,我抱着极其虔诚的心态去听各种各样的课(特别是公开课),突然发现大多数语文课听不懂了。有在课堂上翩翩起舞者,有在课堂上离题万里者,有整节课道德者教化者,不一而足。由此深感自我见识之浅陋,于是在课堂上依样画瓢,结果有一天一位前辈听完我课后醍醐灌顶式地问了我一句:“你在上语文课吗?”我猛然间全身震颤了一下,是啊,我在上语文课吗?由此发现,其实当语文课离开语文本质的时候已经异化了。
于是在以后的工作中无论上怎样的课,上哪一篇课文,我都时刻牢记:一定要把这节课上成语文课。语文者,语言文字也。当然这里特指汉语言文字,语文课不能离开汉语言文字,不能离开文本,否则就是离水之鱼,断翅之鸟。许多老师说《信客》这堂课最成功的一点就是无论对信客辛苦工作的分析还对信客优秀品格的分析都没有离开过文本,师生不断地从文本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我认为无论《红楼梦》还是《阿q正传》,它们是文学名著而不是哲学名著或心理学名著,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作者通过他们高超语言运用技巧表达他们对人、对世界的认识。因此,学生从语文课上要学到的首先应该是语言与文字。虽然,这堂课在语言文字的赏析上还显得比较粗浅,但是毕竟是自己的一大进步。
第二点深刻感悟是师生共鸣的重要性。一堂课应该是由师与生共同组成的,它不仅属于老师,也不仅属于学生。属于老师变成了一言堂,属于学生变成了菜市场。师生之间的关系应是和谐的,心灵共通的,能产生共鸣效应的。这种共鸣效应一方面源于教师课堂上良好的提问与引导和学生的回答,但更重要的是师生间长期的交流与沟通。莫说沟通对于班主任是十分重要的,对于任课老师也同样重要。对于自己所任课的学生没有了解,没有信任,就没有师生的长期的合作,课堂也就失去了活力。常言道:“听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听”,才会“信”,才会学好。而这个“听”,源于心灵上的“听”,而非耳朵之“听”。这种境界需要的是一种融合。不幸的是,这方面,在这节课上表现得并不太好,课堂虽显热闹但深层次的沟通不足。希望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会越变越好。
教学至今已五年有余,深感语文教学之艰难。究竟该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尚有许多困惑,还是运用中山先生那句遗嘱勉励自己吧:“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给女儿的信教学实录篇五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我国古代战争中以少胜多的一个著名战例,公元前204年10月,汉军大将韩信率军巧布背水阵,诱敌深入,同时骑兵迂回,偷袭赵军营垒,全歼赵军的故事。高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课题“韩信巧布背水阵”交代了哪些人物和主要事件,并着重引导学生理解“巧”字是对韩信用兵布阵的高度概括和评价,将“巧”与兵法忌讳摆布的“背水阵”相联系,更会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老师从题目入手,让学生感受本课矛盾之所在,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然后通过播放课件,意在让学生进入情境、感受战斗即将开始,同时渗透井陉口的.地形特点,促进对“布兵巧”的理解。
让学生能够学到战役性的文章的学习方法:先了解敌我双方的情况,然后再体会战略部署如何巧妙!使学生明白韩信布背水阵的缘由是巧在“知己知彼”然后再“对照布兵”!学生默读课文,用喜欢的标记标出韩信巧妙布兵的句子,并感受其中的奥妙!学生开始汇报,谈自己对布兵“巧”的理解,教师相应进行板书。针对学生的汇报,教师重点指导课文第三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的有感情朗读训练。让学生自读自悟后说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意在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教师播放课件,学生边读边填整个作战过程,共同回顾战役的巧妙之处!学生来说一说读过这个故事后都明白了什么道理。在这个环节升华本课的思想教育,回顾整个作战过程,进一步感受布兵的“巧”。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作战中每一个环节的重要性,不至于一步错、满盘输!
给女儿的信教学实录篇六
新的学期,新的开端,新的起点。学期伊始,我们组内每人一节展示课如火如荼的展开了,经过充分的准备,我顺利地完成了本次展示课活动。为了今后能更好地促进教学工作,现将本节展示课,总结如下:
一、注重复习、展示学生。
首先,课一开始,我便让全体学生一边拍手一边背诵前面所学内容,学生们都能整齐流利的背诵,为了鼓励学生,我为每一组加了一颗星,使每个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学生们学习的劲头更高啦!此外,在课堂上,我通过个别朗诵、齐读、男孩女孩对抗赛等都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会。
二、注重与语文学科相结合,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
如文中的生字(利用游戏“火眼金睛”训练学生认识文中的生字,学生兴趣盎然。),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加强学生的基本素养。
三、注重游戏教学。
学生接触古文知识较少,学习的难度加大,学习时就感到吃力,从而影响他们学习国学的兴趣。我在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兴趣放在首位,注重开展游戏教学,在课堂上采用“火眼金睛、小小复读机、接龙、寻找外星人、小火车”等游戏,深受学生喜爱。以往的很多游戏只能让个别学生参加,寻找外星人的游戏却能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游戏,真正起到了复习巩固的目的,游戏中同学们集体朗读掩护外星人,学生们玩得不亦乐乎。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在热烈的气氛中,临近下课学生们还丝毫没有疲惫的感觉,都在积极认真地读,效果很好。
四、利用视频讲解、故事与原文字句有机结合,紧密联系生活并注重品德教育。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我将字句含义编成学生所熟悉的小故事,讲给学生听,激发学生将弟子规所学的内容真正运用到生活中去;此外,我还积极寻找视频帮助学生理解“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并举生活中的事例,帮助学生区分无心非和有心非,通过情景设置,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过能改归于无”的意义所在,鼓励学生勇于承认错误、主动改错。
五、利用评价体系,让学生体验成功。
课堂上学生表现出色时,我随时都用大拇指表扬他们,朗读的比较好还有小笑脸奖励给他们,每组学生一起努力学习,能为小组争得红星,当他们最终取得胜利时,组内成员都有小印章的奖励,这些措施都可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也培养了学生学习国学的信心。
六、不足之处。
在讲解第一大段时,现实生活中的小故事能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字句的内容,但我更应该将这些字句的意义讲讲,及时总结,会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此外,多音字的渗透一直是国学教学中的内容,但由于一年级学生刚刚接触拼音,我害怕多音字的学习会干扰他们本节课的学习,因此,我只针对容易出错的两个多音字进行了讲解,其他的多音字并没有丰富,究竟是否要将多音字全部渗透,这还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的探讨、尝试;在最后的“小火车”的游戏中,并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学生读得很熟练,我反思了一下,这个游戏不太适合在新课中进行,难度有些大(学生不太认识字,让他们顺着全读下来比较容易,而让他们单独接龙,一是可能会紧张,二是注意力稍微分散,就容易出错。)要是用在复习课中,效果可能会更好。最后的环节应该改成学生展示自己,可以请个别学生朗诵甚至背诵,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本节课还应该将“知错就改”的小故事贯穿其中,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树立榜样。
总之,一节课匆匆而过,我在积极努力的尝试创新中,虽有不尽人意之处,但我相信,我会不断进步的。
文档为doc格式
给女儿的信教学实录篇七
《信客》是一篇情感色彩、人文色彩很强的散文。余秋雨先生写的《信客》,实为文化苦旅中的“信客”,是诚信、宽容文化在不诚信、不宽容文化中的一次苦旅。文中的“信客”肩负的是诚信和宽容的文化,然而,这种文化的提升和生存之路却是那样的艰难。余秋雨在《信客》中写出了老信客和年轻信客同样的悲剧:老信客和年轻信客都被迫远离信客这一职业,一个是偶然的、唯一的一次失信,导致整个社会对他一生诚信的彻底否定,老信客痛楚无奈地从浸满诚信文化因子的这一职业中悄然退出;而另一个则是因为太诚信而被捕进班房,认识到诚信“这条路越来越凶险,我已经撑持不了”而决然退出。他们殊途同归的根源都在于:整个不诚信的'社会文化环境对以他们为代表的诚信文化进行诋毁和嘲弄,甚至是迫害(信客因诚信被打耳光、进班房)。教师要想引领学生深刻感悟到信客的人格精神,深入思考人生,必须以信客的形象为着眼点,引领学生与文本、人物和自我对话,以课文蕴涵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本课教学的内容我设计了四个问题:
(1)作者在写信客之前,为什么先写一个老信客?
(2)作者重点写了信客什么事迹?为什么重点写?
(3)信客为什么留下遗愿,死后要与老信客葬在一起?(4)怎样理解信客特殊的品格和素质?让学生按信客---新、老信客---信客这一顺序逐一探讨,体会作者为信客立传的用意以及联系现实生活的意义。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积极讨论,踊跃发言。在展示学习成果时小组成员都争相上台,让课堂真正交给学生,在老师的主导下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在品味和揣摩语言的环节,难度虽大些,但学生亦能用“我喜欢------,因为-------”的句式积极发言,虽赏析水平不高,但也能说出一些独到的见解,积累了自己喜欢的句子词语,既培养了语感,又增强了语言积累。
给女儿的信教学实录篇八
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阅读训练阶段,由于他们直呼的技能还不熟练,识的字也很少,所以阅读起来困难非常大,如何扶好非常关键。因此,我在第一课时教学时,先扫除障碍,把比较生疏的字、词、句、难度大的长句子等摘出来,逐一指导训练,等这些难读的词语和句子读熟了,读顺了,在第二课时再让学生练读全文,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读通读顺。接着,让小朋友自己通过朗读、看课文插图,知道秋姑娘都有哪些好朋友,然后,仔细读秋姑娘写给它们的信。学习每一封信时也采用不同的方式展开,或引导观察课文插图、或自由朗读,学习前两封信时,一边学一边教给小朋友方法,在发展思维的`同时,也培养了小朋友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后两封信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这样的安排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