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文化探秘(优秀14篇)

时间:2024-12-19 作者:琴心月

范本具有时代性和个性化的特点,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某个时期特定领域的发展和变化。范文范本涵盖了各种不同类型和不同领域的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参考和帮助。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文化探秘(优秀14篇)篇一

我课改前、课改后都听过一些高中老师对这篇诗歌的课堂教学,总的来看,他们在本文解读上依旧思维单一,在鉴赏角度上缺乏开发创新,究其原因:一是受教学参考资料上的观点的束缚,二是对文本本身的解读不够深入。许多教师都是依照有关教学参考资料上的观点来讲解:“梦游”就是“梦中游”;“天姥”即“梦游”的地点——天姥山;“吟”即一种诗体形式;“留别”即表明此诗是留给为自己送行的朋友的;认为“梦游天姥”就是记叙诗人在梦中游历天姥山的一个“梦境”,因而全诗富有浪漫的色彩、新奇的比喻、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雄浑的气势等等。这些看似言之有理,但关键之处其实不然。尽管有一种文艺理论观点认为:艺术作品就是艺术家的“白日梦”,艺术创作的过程就是艺术家做“白日梦”的过程。但我却不认为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是在讲述一个“白日梦”,全诗也不是在记叙的一个“梦中”游天姥的“梦境”,而是在表达诗人蕴藏在心中的一种“梦想”与追求。

唐玄宗拿出一笔“补偿金”就把李白从朝中解职辞退了。李白出了翰林之后,来到他在山东东鲁的家中居住了一段不长时间,第二年,即天宝四年(公元745年),李白就告别东鲁家园,又一次地踏上了漫游的征途。这首《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

了解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我们再来看这首诗的最核心内容——诗中所言明的“志”和所抒发的“情”到底是什么?我认为就是诗歌的最后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两句应是李白对其所言之“志”、所抒之“情”的“画龙点睛”!如果有了这个共识,往下我们就好对《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梦”进行具体解析了。我认为《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梦”不是“梦中”之梦;李白的“梦”游并非是在“梦中”游,而是一种“梦想”游。有人一定会追问:有什么依据说诗人写的“梦”游不是“梦中”游而是“梦想”游呢?我下面将先按照常理、再依据文本来回答有人提出的疑问。

我们先按照常理来看:

“梦中”的“梦”,通常表现的是人的一种无意识状态,其“梦中”的内容多是画面芜杂、呈现无序、缺乏内在联系的零散印象;而“梦想”的“梦”,则通常表现的是人的一种有意识行为,其“梦想”的内容常为目标集中、表达有序、具有逻辑层次的想象过程。

“梦中”的“梦”,只是一种以“刺激-反应”为基础的正常生理现象;而“梦想”的“梦”,则是一种以联想与想象为基础的特殊心理现象。

“梦中”的“梦”所呈现的只是人对过去的某种生活回忆;而“梦想”的“梦”所体现的则是人对未来的某种精神追求。

是不是这样的?我们再依据文本来看。原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全文如下: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全诗共有三节(三个段落)。

第一节是诗人说明自己产生“梦想”“游天姥”的原因,而且这个原因是通过比较之后才产生的。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我从航海的人那里听到传说海上有座仙山叫瀛洲,可因为大海波涛渺茫确实不易寻求;而吴越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说那云霞忽明忽暗的景象有时就能够看到。那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它山势高过五岳,遮蔽了赤城山。即使天台山高一万八千丈,可对着这天姥山,却矮小得像要向东南方倾倒一样。因此,既然去不了海上仙山瀛洲,那就不如到吴越的天姥山去游历一番也好。

第二节是诗人描述自己如何“梦想”“游天姥”的内容,也算是做的一个“白日梦”片断吧。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我根据人们对天姥山的传说,梦想去游一趟天姥山。在急切心情的驱使下,我梦想连夜飞渡到那月光映照下的镜湖。想象那湖上的月光映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剡溪。诗人谢灵运游天姥山时住宿的地方现在还存在,清澈的溪流水波荡漾,山中的猿猴叫声极为凄清。我脚穿那谢公为游山而特制的木屐,亲自攀登高耸入云的“天梯”(高峻陡峭的山路)。在半山腰能看见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山顶上仿佛可以听到天鸡啼鸣。无数山岩重叠,道路曲折回旋,没有一定的方向。由于迷恋奇花,倚着山石,不觉已经天黑了。这时听到岩泉发出的响声,既像熊在吼,又像龙在吟,使幽静的树林战栗,使层层山岩震惊,乌云黑沉沉地像要下雨了,水波荡漾升起阵阵烟雾。突然闪电迅雷,像是把山峦崩裂一样。电闪雷鸣使我仿佛看到像是仙府一样的石门,轰隆一声从中间打开了,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闪电中的群峦叠嶂好像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筑成的神仙宫殿。闪电中我仿佛看到云中的神仙用彩虹做衣裳,把清风当作马,一个接一个地下来了;闪电中我仿佛看到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仙人成群结队多得像麻一样。猛然间我心惊胆颤,神志恍惚,一惊而起,不禁长声叹息。原来我仍醒着,枕头床席也都在,可刚才梦幻中的烟雾云霞却原来根本没有。

第三节是诗人解释自己为何“梦想”“游天姥”的目的,表达的是诗人对“梦想”的某种精神追求。翻译成白话文就是:人世间行乐也应像畅游梦中幻境一样,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你们问我告别诸位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这可不好说哦。我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要想远行时就骑上它去探访像天姥山这样的名山。为什么非要低头弯腰去侍奉巴结权贵们,让人不能舒心畅意、开开心心地做自己所喜欢做的事情呢!

综观全诗,所表现的完全是诗人的一种有意识的、主动而自觉的创作行为,其“梦想”的产生、“梦想”的内容、“梦想”的追求都非常清晰而有条理,富有逻辑思维的层次性和积极联想与想象的过程性。

本文之所以要把《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梦”重新进行一番解析,是因为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不首先把诗中的“梦”解读准,那么整个教学过程就不能顺利推进,常常出现顾此失彼、不能自圆其说的情形。例如,若把诗中的“梦”当作“梦境”来讲,那么诗歌的第一节和第三节就就完全脱离“梦境”了。再说,如果整首诗的中心和重点是在记叙一个“梦境”,那么该诗第三节中的那句极其关键的、直抒胸臆的议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显得十分突兀。因为这最“画龙点睛”的最后一句,竟与诗中有关“梦游天姥山”的情景之间,怎么也构不成一种思维链。而只有把《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梦”当作“梦想”来讲,那么整首诗歌就显得自然而顺畅,既有产生“梦想”的原因(诗的第一节),又有展开“梦想”的过程(诗的第二节),更有表达“梦想”的目的(诗的第三节),再稍微联想一下诗人写作此诗的历史背景,一切都那么的合情合理。至于诗人此前本没有游历过“天姥山”,可为什么能在诗中把“游天姥山”的过程描绘得如此栩栩如生、仿佛让人身临其境呢?我想,这一定与诗人在写作此诗之前,曾有16年的漫游经历和生活积累有关,李白可能把他在其他地方登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移植到了此诗当中。这也证明了一个真理:“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再如李白在诗中写到“脚著谢公屐”,这“谢公屐”就是南朝时的一位喜爱游玩山水的诗人谢灵运(公元385年—433年)专为登山而特制的鞋子,可见李白为自己“梦想”如何攀登天姥山是有意识、有目的地作了充分准备的。

最后,我把自己对《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的创作思想作如下两点概括与揭示:

一、“梦游天姥”,不是在记叙诗人“梦中游天姥”的离奇景遇,而是在抒发诗人“梦想游天姥”的强烈愿望。诗人通过抒发自己“梦想游天姥”的强烈愿望,排遣的是他在现实生活中“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内心痛苦,表达的是一种对心灵解放与精神超脱的极度渴望。

二、“吟留别”,是诗人想通过这首诗歌告诉那些留在京城的朋友或醉心于官场的朋友,不要“摧眉折腰事权贵”,当感到“不得开心颜”的时候,应当想到“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不如像我这样想开些,“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到美好的大自然去放飞心情,获得精神的自由。

如麻”这两句夸张性的拟人与比喻,也只是李白在“梦想游天姥”的过程中,想象那“天姥山”的千姿百态的山峦叠嶂在电闪雷鸣背景下可能出现的“幻觉”,而不是在表现李白对“仙人”“仙境”的向往与追求。结合全诗来看,当听到人们传说海山有座叫“瀛洲”的仙山时,李白凭理智知道,这是“烟涛微茫信难求”,根本不去追求。而当听到“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既可望又可求时,李白立即产生向往,想去攀登现实中那“势拔五岳掩赤城”的“天姥山”。并为此梦想能“一夜飞渡镜湖月”,立刻飞到那“连天向天横”的天姥山下。李白除了有“梦游天姥”的强烈兴趣外,还对现实自然界的其他“名山”具有兴趣。如他在诗中告诉朋友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我认为,这里的李白不论想“梦游天姥”也好,或打算探“访”更多的“名山”也好,其实都是在用一种极其浪漫的表象来掩饰他极其现实的想法——“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我想谁都不会否认,作为李白的一种“梦想”与追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一句不仅是“诗眼”所在,而且是千古名句,但我们也要清楚这点:李白所不愿“摧眉折腰”侍奉巴结的“权贵”,绝不包括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唐玄宗,而只能是那些在级别上能够管压着李白、并想从李白身上捞点油水图谋索贿的朝廷官员。从李白后来的人生经历来看,其实还真是没有完全放弃“事权贵”的。例如李白在写出《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歌的当年(天宝四年)不久,就曾和高适、杜甫一起去拜谒过北海太守李邕;天宝七年,李白又去谒见过庐江太守昊王李抵;天宝十四年,李白还应邀出任过唐永王李?的幕僚至于李白在后来多次“事权贵”的过程中,是否完全没有“摧眉折腰”过?很难说。

所以,尽管李白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宣言里彰显了一种做人的气节和人格尊严,但我看来,在李白内心深处仍是懦弱的、自卑的。他对不能得罪的“权贵”,他对所看不惯的官场腐败以及其他一些“潜规则”,李白或是不敢抗争,或是不想面对,或是不愿同流合污。我们如果用儒家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标准来衡量李白在这首诗中所体现的思想,“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也只是处于一种思想境界的最初级阶段——“修身”而已。而且李白在诗中所选择的“修身”途径也只不过是“梦游天姥”似的自我陶醉、遍“访名山”样的自寻快乐,而这其实也是选择了一种在我们当代人看来极不认同的处世方式——逃避现实!而这一点,也正是我们今天教学这篇传统名篇时,应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和正确认识的地方。“做梦”哪个不会?“梦想”谁人没有?但怎样的“梦想”才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怎样的“梦想”才是我们这个民族应弘扬的,怎样的“梦想”才能导向一种脚踏实地的奋斗理想和具体实践?尚请我们的教师在备课与教学过程中三思!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文化探秘(优秀14篇)篇二

诗的开头几句是写入梦的缘由。诗人说:海上回来的人谈起过瀛洲,那瀛洲隔着茫茫大海,实在难以寻找;越人谈起过天姥山,天姥山在云霞里时隐时现,也许还可以看得到。“瀛洲”是一座神山,中国古代传说,东海上有三座神山,一座叫蓬莱,一座叫方丈,一座叫瀛洲。越,就是浙江绍兴一带。“信”,在这里当“实在”讲。

先说“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这一笔是陪衬,使诗一开始就带有神奇的色彩;再说“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转入正题。以下就极力描写天姥山的高大:“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诗人先拿天姥山跟天相比,只见那山横在半天云上,仿佛跟天连结在一起。再拿天姥山跟其他的山相比,它既超过以高峻出名的五岳,又盖过在它附近的赤城。“五岳”,指中国的五座名山,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赤城”,是山名,在浙江天台北,因为山上赤石列,远看好像红色的城,所以叫赤城。接着诗人又换一个角度以天台山为着眼点来写,说那天姥山东南方的天台山虽然非常高,但在天姥山面前,也矮小得简直像要塌倒了。这里的“天台四万八千丈”,只是说天台山非常高,并不是说它实有四万八千丈。

在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出天姥山怎样高,却用比较和衬托的手法,把那高耸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仿佛那高峻挺拔、在云霞里时隐时现的天姥山就在我们眼前,唤起了我们的幻想,跟着诗人一步步地向那梦幻境界飞去。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句开始,诗人就进入了梦境。从这里到“失向来之烟霞”一大段,写的都是梦境,是全诗的主要部分。

诗人梦见自己在湖光月色的照耀下,一夜间飞过绍兴大都市的镜湖,又飞到剡溪。他看到:谢公投宿过的地方如今还在,那里渌水荡漾,清猿啼叫,景色十分幽雅。“谢公”,指的是魏晋贵族诗人谢灵运。谢灵运喜欢游山,以写山水诗著称,浙江的名山他差不多都到过。谢灵运在登天姥山的时候,曾经在剡溪这个地方住宿过,留下了“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的诗句。

接着,李白写道:“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这里的“谢公屐”,指的是谢灵运特制的一种登山用的木鞋,鞋底上有木齿,上山就去掉前齿,下山就去掉后齿,这样走着省力些。“天鸡”,是古代传说里的一种神鸡,相传住在东海桃都山顶的一棵大树上,天鸡一叫,天下的鸡都跟着叫起来。诗人说:他穿着谢灵运特制的木屐,登上天姥山的上连青云的石阶。站在高山之巅,看见东海的红日在半山腰涌出,听见天鸡在空中啼叫。这样,从飞渡镜湖到登上天姥山顶,一路写来,景物一步步变幻,梦境一步步开展,幻想的色彩也一步步加浓,一直引向幻想的.高潮。正面展开一个迷离恍惚、光怪陆离的神仙世界:“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这几句的意思是说,在千回万转的山石之间,道路弯弯曲曲,没有一定的方向。倚靠着岩石,迷恋缤纷的山花,天忽然昏黑了。熊在咆哮,龙在吟啸,震得山石、泉水、深林、峰峦都在发抖。天气也急剧地变化,青青的云天像要下雨,蒙蒙的水面升起烟雾。写得有声有色。这里采用了楚辞的句法,不仅使节奏发生变化,而且使读者联想到楚辞的风格,更增添了浪漫主义的色彩。突然间景象又起了变化:在我们面前,霹雳闪电大作,山峦崩裂,轰隆一声,通向神仙洞府的石门打开了,在一望无边、青色透明的天空里,显现出日月照耀着的金银楼阁。且看:“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这里作者接连用四个四言短句“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节奏参差错落,铿锵有力,把天门打开时的雄伟声势,充分地写了出来。“列缺”就是闪电。

在天门打开以前,诗人极力铺叙昏暗恍惚的色彩和惊天动地的响声,而天门打开以后,景象又是一片光辉灿烂,壮丽非凡。这样,前者就对后者起了烘托的作用,在诗的气势上,形成了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神仙的出场渲染了神奇的背景。接着,神仙出场了:“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许多神仙纷纷走出来,穿着彩虹做的衣裳,骑着风当作马,老虎在奏乐,鸾凤在拉车。梦境写到这里,达到了最高点,诗人的幻想真像“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地任意奔驰。读着这些迷人的诗句,好像是在欣赏色彩鲜艳、变化莫测的童话影片一样,是那样富于魅力,那样引人入胜。使人读了心往神驰,宛如置身神仙世界。

但是,好梦不长:“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唯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心惊梦醒,一声长叹,枕席依旧,刚才的烟雾云霞哪里去了?诗在梦境的最高点忽然收住,急转直下,由幻想转到现实,仿佛音乐由响彻云霄的高音,一下子转入低音,使听者心情也随着沉静下来。读诗,尤其是读古体诗,全篇的波澜起伏是应该注意体会的。

诗人由梦醒后的低徊失望,引出了最后一段。这一段由写梦转入写实,揭示了全诗的中心意思。这首诗是用来留别的,要告诉留在鲁东的朋友,自己为什么要到天姥山去求仙访道。这一段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在短短的几句诗里,表现了诗人的内心矛盾,迸发出诗人强烈的感情。他认为,如同这场梦游一样,世间行乐,总是乐极悲来,古来万事,总是如流水那样转瞬即逝,还是骑着白鹿到名山去寻仙访道的好。这种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态度,表现了李白思想当中消极的一面。封建社会里属于封建统治阶级的知识分子,在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情况下,对人生抱消极态度,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评价这首诗里所表现的李白的思想,决不能只看到这一面,还要看到另一面,更强烈的一面。在李白的思想当中,和“人生无常”相伴而来的,不是对人生的屈服,不是跟权臣贵戚同流合污,而是对上层统治者的蔑视和反抗。他的求仙访道,也不是像秦始皇、汉武帝那样为了满足无穷的贪欲,而是想用远离现实的办法表示对权臣贵戚的鄙弃和不妥协,正像诗的结句所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哪能够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是曲折复杂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富有反抗精神的。

名人点评:

2,唐汝询《唐诗解》云:“将之天姥,托言梦游以见世事皆虚幻也。……乃知世间行乐,亦如此梦耳。古来万事,亦岂有在者乎?皆如流水之不返矣。”

3,严羽《沧浪诗话·诗评》云:“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太白《梦游天姥吟》、《远别离》等,子美不能道”。

4,《唐宋诗醇》卷六:“七言歌行,本出楚骚、乐府,至于太白,然后穷极笔力,优入圣城。昔人谓其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咏之使人飘扬欲仙。而尤推其《天姥吟》、《远别离》等篇,以为虽子美不能道。盖其才横绝一世,故兴会标举,非学可及,正不必执此谓子美不能及也。此篇夭矫离奇,不可方物,然因语而梦,因梦而悟,因悟而别,节次相生,丝毫不乱”。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之托可马克市),李白即诞生于此。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后世将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它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文化探秘(优秀14篇)篇三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外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鉴赏。

诗的开头几句是写入梦的缘由。诗人说:海上回来的人谈起过瀛洲,那瀛洲隔着茫茫大海,实在难以寻找;越人谈起过天姥山,天姥山在云霞里时隐时现,也许还可以看得到。“瀛洲”是一座神山,我国古代传说,东海上有三座神山,一座叫蓬莱,一座叫方丈,一座叫瀛洲。越,现在浙江绍兴一带。“信”,在这里当“实在”讲。

先说“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这一笔是陪衬,使诗一开始就带有神奇的色彩;再说“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转入正题。以下就极力描写天姥山的高大:“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诗人先拿天姥山跟天相比,只见那山横在半天云上,仿佛跟天连结在一起。再拿天姥山跟其他的山相比,它既超过以高峻出名的五岳,又盖过在它附近的赤城。“五岳”,指我国的五座名山,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赤城”,是山名,在现在浙江天台北,因为山上赤石罗列,远看好像红色的城,所以叫赤城。接着诗人又换一个角度以天台山为着眼点来写,说那天姥山东南方的天台山虽然非常高,但在天姥山面前,也矮小得简直像要塌倒了。这里的“天台一万八千丈”,只是说天台山非常高,并不是说它实有一万八千丈。

在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出天姥山怎样高,却用比较和衬托的手法,把那高耸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仿佛那高峻挺拔、在云霞里时隐时现的天姥山就在我们眼前,唤起了我们的幻想,跟着诗人一步步地向那梦幻境界飞去。

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句开始,诗人就进入了梦境。从这里到“失向来之烟霞”一大段,写的都是梦境,是全诗的主要部分。

诗人梦见自己在湖光月色的照耀下,一夜间飞过镜湖,又飞到剡溪。他看到:谢公投宿过的地方如今还在,那里渌水荡漾,清猿啼叫,景色十分幽雅。“谢公”,指的是东晋诗人谢灵运。谢灵运喜欢游山,以写山水诗著称,浙江的名山他差不多都到过。谢灵运在登天姥山的时候,曾经在剡溪这个地方住宿过,留下了“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的诗句。

接着,李白写道:“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这里的“谢公屐”,指的是谢灵运特制的一种登山用的木鞋,鞋底上有木齿,上山就去掉前齿,下山就去掉后齿,这样走着省力些。“天鸡”,是古代传说里的一种神鸡,相传住在东海桃都山顶的一棵大树上,天鸡一叫,天下的鸡都跟着叫起来。诗人说:他穿着谢灵运特制的木屐,登上天姥山的上连青云的石阶。站在高山之巅,看见东海的红日在半山腰涌出,听见天鸡在空中啼叫。这样,从飞渡镜湖到登上天姥山顶,一路写来,景物一步步变幻,梦境一步步开展,幻想的色彩也一步步加浓,一直引向幻想的高潮。正面展开一个迷离恍惚、光怪陆离的神仙世界:“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这几句的意思是说,在千回万转的山石之间,道路弯弯曲曲,没有一定的方向。倚靠着岩石,迷恋缤纷的山花,天忽然昏黑了。熊在咆哮,龙在吟啸,震得山石、泉水、深林、峰峦都在发抖。天气也急剧地变化,青青的云天像要下雨,蒙蒙的水面升起烟雾。写得有声有色。这里采用了楚辞的句法,不仅使节奏发生变化,而且使读者联想到楚辞的风格,更增添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突然间景象又起了变化:在我们面前,霹雳闪电大作,山峦崩裂,轰隆一声,通向神仙洞府的石门打开了,在一望无边、青色透明的天空里,显现出日月照耀着的金银楼阁。且看:“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这里作者接连用四个四言短句“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节奏参差错落,铿锵有力,把天门打开时的雄伟声势,充分地写了出来。“列缺”就是闪电。

在天门打开以前,诗人极力铺叙昏暗恍惚的色彩和惊天动地的响声,而天门打开以后,景象又是一片光辉灿烂,壮丽非凡。这样,前者就对后者起了烘托的作用,在诗的气势上,形成了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神仙的出场渲染了神奇的背景。

接着,神仙出场了:“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许多神仙纷纷走出来,穿着彩虹做的衣裳,骑着风当作马,老虎在奏乐,鸾凤在拉车。梦境写到这里,达到了最高点,诗人的幻想真像“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地任意奔驰。

读着这些迷人的诗句,好像是在欣赏色彩鲜艳、变化莫测的童话影片一样,是那样富于魅力,那样引人入胜。使人读了心往神驰,宛如置身神仙世界。

但是,好梦不长:“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唯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心惊梦醒,一声长叹,枕席依旧,刚才的烟雾云霞哪里去了?诗在梦境的最高点忽然收住,急转直下,由幻想转到现实,仿佛音乐由响彻云霄的高音,一下子转入低音,使听者心情也随着沉静下来。读诗,尤其是读古体诗,全篇的波澜起伏是应该注意体会的。

诗人由梦醒后的低徊失望,引出了最后一段。这一段由写梦转入写实,揭示了全诗的中心意思。这首诗是用来留别的,要告诉留在鲁东的朋友,自己为什么要到天姥山去求仙访道。这一段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在短短的几句诗里,表现了诗人的内心矛盾,迸发出诗人强烈的感情。他认为,如同这场梦游一样,世间行乐,总是乐极悲来,古来万事,总是如流水那样转瞬即逝,还是骑着白鹿到名山去寻仙访道的好。这种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态度,表现了李白思想当中消极的一面。封建社会里属于封建统治阶级的知识分子,在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情况下,对人生抱消极态度,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评价这首诗里所表现的李白的思想,决不能只看到这一面,还要看到另一面,更强烈的一面。在李白的思想当中,和“人生无常”相伴而来的,不是对人生的屈服,不是跟权臣贵戚同流合污,而是对上层统治者的蔑视和反抗。他的求仙访道,也不是像秦始皇、汉武帝那样为了满足无穷的贪欲,而是想用远离现实的办法表示对权臣贵戚的鄙弃和不妥协,正像诗的结句所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哪能够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是曲折复杂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富有反抗精神的。

下面再简单谈谈这首诗的艺术风格。

李白是我国古代诗人中浪漫主义流派的杰出代表。这首诗,在构思和表现手法方面,就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它完全突破了一般送别、留别诗的惜别伤离的老套,而是借留别来表明自己不事权贵的政治态度。在叙述的时候,又没有采取平铺直叙的办法,而是围绕着一场游仙的梦幻来构思的,直到最后才落到不事权贵的主旨上。这样的构思,给诗人幻想的驰骋开拓了广阔的领域。跟这样的构思相适应的是,大胆运用夸张的手法来描述幻想中的世界,塑造幻想中的形象。在这方面,诗人显示了非凡的才能,他写熊咆龙吟,写雷电霹雳,写空中楼阁,写霓衣风马……把幻想的`场面写得活灵活现,真是令人眼花缭乱,惊心动魄。杜甫说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十分恰当的评论。还应该注意,作者不是为写幻想而写幻想的,写幻想是为“不事权贵”的主旨服务的。他写神仙世界的美丽,正是反衬现实世界的丑恶;写自己一心想遨游仙境,正是表现对现实世界的憎恶,不愿跟权臣贵戚同流合污。不事权贵的主旨,像一盏聚光灯,把全诗照明,幻想在这灯光里才生动起来,否则,即使再铺张百倍,也是不会放出动人的光彩的。

这首诗是七言古诗。七言古诗是旧体诗的一种,在唐以前就形成了。到了唐代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种诗体,主要是七言,也可以兼用或长或短的句子。用韵,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中间换韵。句数不限,篇幅可长可短,于旧体诗中是比较少受格律拘束的一种。李白很善于写七言古诗。这大概是由于这种诗体流畅自然的特点,更适合于表现他的豪迈奔放的思想感情。就这首诗来说,句法的变化极富于创造性。虽然以七言为基调,但是还交错地运用了四言、五言、六言和九言的句子。这样灵活多样的句法用在一首诗里,却并不觉得生拼硬凑,而是浑然一体,非常协调。这是因为全诗为一条感情发展的脉络所贯穿,随着感情的起落,诗句有长有短,节拍有急有缓。有人说李白的诗“虽千变万化,如珠之走盘,自不越乎法度之外”,这是十分恰当的。(刘国正)。

本诗在构思和表现手法上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为了借惜别来表现自己不事权贵的态度,诗人构思出一幅梦游奇景,塑造出—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这就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楚辞的风格,加重了诗的浪漫主义色彩。再把这些与当时丑恶的现实加以对比,才回到不事权贵的主旨上来,几乎是天衣无缝。这奇特的构思是运用了比喻、对比、衬托、夸张、联想等手法,把幻想中的事物写得活灵活现,惊心动魄。无怪乎杜甫评论此诗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文化探秘(优秀14篇)篇四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外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译文。

海外来的客人谈起瀛洲,(大海)烟波渺茫,(瀛洲)实在难以寻求。绍兴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在云雾霞光中有时还能看见。天姥山高耸入云,连着天际,横向天外。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天台山高一万(一万为正确版本,四万经考证为误传)八千丈,对着天姥山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了绍兴,一天夜里,飞渡过了明月映照的镜湖。镜湖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送我到了剡溪。谢灵运住的地方现在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空中传来天鸡的叫声。山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经晚了。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天色昏暗看不到洞底,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老虎弹琴,鸾鸟拉车。仙人们排成列,多如密麻。忽然惊魂动魄,恍然惊醒起来而长长地叹息。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如此,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与君分别何时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游览时就骑上它访名川大山。我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使我心中郁郁寡欢,极不舒坦!

名家点评。

《李太白诗醇》引谢叠山语:“此太白避乱鲁中而留别之作,然以游仙为是,以游宦为非,盖出于不得已之情”。

唐汝询《唐诗解》云:“将之天姥,托言梦游以见世事皆虚幻也。……乃知世间行乐,亦如此梦耳。古来万事,亦岂有在者乎?皆如流水之不返矣。”

严羽《沧浪诗话·诗评》云:“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太白《梦游天姥吟》、《远别离》等,子美不能道”。

《唐宋诗醇》卷六:“七言歌行,本出楚骚、乐府,至于太白,然后穷极笔力,优入圣城。昔人谓其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咏之使人飘扬欲仙。而尤推其《天姥吟》、《远别离》等篇,以为虽子美不能道。盖其才横绝一世,故兴会标举,非学可及,正不必执此谓子美不能及也。此篇夭矫离奇,不可方物,然因语而梦,因梦而悟,因悟而别,节次相生,丝毫不乱”。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生于7,出生。

地是现今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祖籍是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身高六尺六,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诗圣)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诗仙”因此得名。

李白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文化探秘(优秀14篇)篇五

我课改前、课改后都听过一些高中老师对这篇诗歌的课堂教学,总的来看,他们在本文解读上依旧思维单一,在鉴赏角度上缺乏开发创新,究其原因:一是受教学参考资料上的观点的束缚,二是对文本本身的解读不够深入。许多教师都是依照有关教学参考资料上的观点来讲解:“梦游”就是“梦中游”;“天姥”即“梦游”的地点——天姥山;“吟”即一种诗体形式;“留别”即表明此诗是留给为自己送行的朋友的;认为“梦游天姥”就是记叙诗人在梦中游历天姥山的一个“梦境”,因而全诗富有浪漫的色彩、新奇的比喻、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雄浑的气势等等。这些看似言之有理,但关键之处其实不然。尽管有一种文艺理论观点认为:艺术作品就是艺术家的“白日梦”,艺术创作的过程就是艺术家做“白日梦”的过程。但我却不认为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是在讲述一个“白日梦”,全诗也不是在记叙的一个“梦中”游天姥的“梦境”,而是在表达诗人蕴藏在心中的一种“梦想”与追求。

唐玄宗拿出一笔“补偿金”就把李白从朝中解职辞退了。李白出了翰林之后,来到他在山东东鲁的家中居住了一段不长时间,第二年,即天宝四年(公元745年),李白就告别东鲁家园,又一次地踏上了漫游的征途。这首《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

了解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我们再来看这首诗的最核心内容——诗中所言明的“志”和所抒发的“情”到底是什么?我认为就是诗歌的最后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两句应是李白对其所言之“志”、所抒之“情”的“画龙点睛”!如果有了这个共识,往下我们就好对《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梦”进行具体解析了。我认为《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梦”不是“梦中”之梦;李白的“梦”游并非是在“梦中”游,而是一种“梦想”游。有人一定会追问:有什么依据说诗人写的“梦”游不是“梦中”游而是“梦想”游呢?我下面将先按照常理、再依据文本来回答有人提出的疑问。

我们先按照常理来看:

“梦中”的“梦”,通常表现的是人的一种无意识状态,其“梦中”的内容多是画面芜杂、呈现无序、缺乏内在联系的零散印象;而“梦想”的“梦”,则通常表现的是人的一种有意识行为,其“梦想”的内容常为目标集中、表达有序、具有逻辑层次的想象过程。

“梦中”的“梦”,只是一种以“刺激-反应”为基础的正常生理现象;而“梦想”的“梦”,则是一种以联想与想象为基础的特殊心理现象。

“梦中”的“梦”所呈现的只是人对过去的某种生活回忆;而“梦想”的“梦”所体现的则是人对未来的某种精神追求。

是不是这样的?我们再依据文本来看。原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全文如下: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全诗共有三节(三个段落)。

第一节是诗人说明自己产生“梦想”“游天姥”的原因,而且这个原因是通过比较之后才产生的。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我从航海的人那里听到传说海上有座仙山叫瀛洲,可因为大海波涛渺茫确实不易寻求;而吴越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说那云霞忽明忽暗的景象有时就能够看到。那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它山势高过五岳,遮蔽了赤城山。即使天台山高一万八千丈,可对着这天姥山,却矮小得像要向东南方倾倒一样。因此,既然去不了海上仙山瀛洲,那就不如到吴越的天姥山去游历一番也好。

第二节是诗人描述自己如何“梦想”“游天姥”的内容,也算是做的一个“白日梦”片断吧。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我根据人们对天姥山的传说,梦想去游一趟天姥山。在急切心情的驱使下,我梦想连夜飞渡到那月光映照下的镜湖。想象那湖上的月光映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剡溪。诗人谢灵运游天姥山时住宿的地方现在还存在,清澈的溪流水波荡漾,山中的猿猴叫声极为凄清。我脚穿那谢公为游山而特制的木屐,亲自攀登高耸入云的“天梯”(高峻陡峭的山路)。在半山腰能看见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山顶上仿佛可以听到天鸡啼鸣。无数山岩重叠,道路曲折回旋,没有一定的方向。由于迷恋奇花,倚着山石,不觉已经天黑了。这时听到岩泉发出的响声,既像熊在吼,又像龙在吟,使幽静的树林战栗,使层层山岩震惊,乌云黑沉沉地像要下雨了,水波荡漾升起阵阵烟雾。突然闪电迅雷,像是把山峦崩裂一样。电闪雷鸣使我仿佛看到像是仙府一样的石门,轰隆一声从中间打开了,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闪电中的群峦叠嶂好像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筑成的神仙宫殿。闪电中我仿佛看到云中的神仙用彩虹做衣裳,把清风当作马,一个接一个地下来了;闪电中我仿佛看到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仙人成群结队多得像麻一样。猛然间我心惊胆颤,神志恍惚,一惊而起,不禁长声叹息。原来我仍醒着,枕头床席也都在,可刚才梦幻中的烟雾云霞却原来根本没有。

第三节是诗人解释自己为何“梦想”“游天姥”的目的,表达的是诗人对“梦想”的某种精神追求。翻译成白话文就是:人世间行乐也应像畅游梦中幻境一样,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你们问我告别诸位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这可不好说哦。我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要想远行时就骑上它去探访像天姥山这样的名山。为什么非要低头弯腰去侍奉巴结权贵们,让人不能舒心畅意、开开心心地做自己所喜欢做的事情呢!

综观全诗,所表现的完全是诗人的一种有意识的、主动而自觉的创作行为,其“梦想”的产生、“梦想”的内容、“梦想”的追求都非常清晰而有条理,富有逻辑思维的层次性和积极联想与想象的过程性。

本文之所以要把《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梦”重新进行一番解析,是因为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不首先把诗中的“梦”解读准,那么整个教学过程就不能顺利推进,常常出现顾此失彼、不能自圆其说的情形。例如,若把诗中的“梦”当作“梦境”来讲,那么诗歌的第一节和第三节就就完全脱离“梦境”了。再说,如果整首诗的中心和重点是在记叙一个“梦境”,那么该诗第三节中的那句极其关键的、直抒胸臆的议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显得十分突兀。因为这最“画龙点睛”的最后一句,竟与诗中有关“梦游天姥山”的情景之间,怎么也构不成一种思维链。而只有把《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梦”当作“梦想”来讲,那么整首诗歌就显得自然而顺畅,既有产生“梦想”的原因(诗的第一节),又有展开“梦想”的过程(诗的第二节),更有表达“梦想”的目的(诗的第三节),再稍微联想一下诗人写作此诗的历史背景,一切都那么的合情合理。至于诗人此前本没有游历过“天姥山”,可为什么能在诗中把“游天姥山”的过程描绘得如此栩栩如生、仿佛让人身临其境呢?我想,这一定与诗人在写作此诗之前,曾有16年的漫游经历和生活积累有关,李白可能把他在其他地方登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移植到了此诗当中。这也证明了一个真理:“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再如李白在诗中写到“脚著谢公屐”,这“谢公屐”就是南朝时的一位喜爱游玩山水的诗人谢灵运(公元385年—433年)专为登山而特制的鞋子,可见李白为自己“梦想”如何攀登天姥山是有意识、有目的地作了充分准备的。

最后,我把自己对《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的创作思想作如下两点概括与揭示:

一、“梦游天姥”,不是在记叙诗人“梦中游天姥”的离奇景遇,而是在抒发诗人“梦想游天姥”的强烈愿望。诗人通过抒发自己“梦想游天姥”的强烈愿望,排遣的是他在现实生活中“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内心痛苦,表达的是一种对心灵解放与精神超脱的极度渴望。

二、“吟留别”,是诗人想通过这首诗歌告诉那些留在京城的朋友或醉心于官场的朋友,不要“摧眉折腰事权贵”,当感到“不得开心颜”的时候,应当想到“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不如像我这样想开些,“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到美好的大自然去放飞心情,获得精神的自由。

如麻”这两句夸张性的拟人与比喻,也只是李白在“梦想游天姥”的过程中,想象那“天姥山”的千姿百态的山峦叠嶂在电闪雷鸣背景下可能出现的“幻觉”,而不是在表现李白对“仙人”“仙境”的向往与追求。结合全诗来看,当听到人们传说海山有座叫“瀛洲”的仙山时,李白凭理智知道,这是“烟涛微茫信难求”,根本不去追求。而当听到“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既可望又可求时,李白立即产生向往,想去攀登现实中那“势拔五岳掩赤城”的“天姥山”。并为此梦想能“一夜飞渡镜湖月”,立刻飞到那“连天向天横”的天姥山下。李白除了有“梦游天姥”的强烈兴趣外,还对现实自然界的其他“名山”具有兴趣。如他在诗中告诉朋友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我认为,这里的李白不论想“梦游天姥”也好,或打算探“访”更多的“名山”也好,其实都是在用一种极其浪漫的表象来掩饰他极其现实的想法——“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我想谁都不会否认,作为李白的一种“梦想”与追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一句不仅是“诗眼”所在,而且是千古名句,但我们也要清楚这点:李白所不愿“摧眉折腰”侍奉巴结的“权贵”,绝不包括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唐玄宗,而只能是那些在级别上能够管压着李白、并想从李白身上捞点油水图谋索贿的朝廷官员。从李白后来的人生经历来看,其实还真是没有完全放弃“事权贵”的。例如李白在写出《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歌的当年(天宝四年)不久,就曾和高适、杜甫一起去拜谒过北海太守李邕;天宝七年,李白又去谒见过庐江太守昊王李抵;天宝十四年,李白还应邀出任过唐永王李?的幕僚至于李白在后来多次“事权贵”的过程中,是否完全没有“摧眉折腰”过?很难说。

所以,尽管李白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宣言里彰显了一种做人的气节和人格尊严,但我看来,在李白内心深处仍是懦弱的、自卑的。他对不能得罪的“权贵”,他对所看不惯的官场腐败以及其他一些“潜规则”,李白或是不敢抗争,或是不想面对,或是不愿同流合污。我们如果用儒家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标准来衡量李白在这首诗中所体现的思想,“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也只是处于一种思想境界的最初级阶段——“修身”而已。而且李白在诗中所选择的“修身”途径也只不过是“梦游天姥”似的自我陶醉、遍“访名山”样的自寻快乐,而这其实也是选择了一种在我们当代人看来极不认同的处世方式——逃避现实!而这一点,也正是我们今天教学这篇传统名篇时,应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和正确认识的地方。“做梦”哪个不会?“梦想”谁人没有?但怎样的“梦想”才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怎样的“梦想”才是我们这个民族应弘扬的,怎样的“梦想”才能导向一种脚踏实地的奋斗理想和具体实践?尚请我们的教师在备课与教学过程中三思!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文化探秘(优秀14篇)篇六

诗的开头几句是写入梦的缘由。诗人说:海上回来的人谈起过瀛洲,那瀛洲隔着茫茫大海,实在难以寻找;越人谈起过天姥山,天姥山在云霞里时隐时现,也许还可以看得到。“瀛洲”是一座神山,我国古代传说,东海上有三座神山,一座叫蓬莱,一座叫方丈,一座叫瀛洲。越,现在浙江绍兴一带。“信”,在这里当“实在”讲。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这一笔是陪衬,使诗一开始就带有神奇的色彩;再说“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转入正题。以下就极力描写天姥山的高大:“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诗人先拿天姥山跟天相比,只见那山横在半天云上,仿佛跟天连结在一起。再拿天姥山跟其他的山相比,它既超过以高峻出名的五岳,又盖过在它附近的赤城。“五岳”,指我国的五座名山,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赤城”,是山名,在现在浙江天台北,因为山上赤石罗列,远看好像红色的城,所以叫赤城。接着诗人又换一个角度以天台山为着眼点来写,说那天姥山东南方的天台山虽然非常高,但在天姥山面前,也矮小得简直像要塌倒了。这里的“天台一万八千丈”,只是说天台山非常高,并不是说它实有一万八千丈。

在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出天姥山怎样高,却用比较和衬托的手法,把那高耸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仿佛那高峻挺拔、在云霞里时隐时现的天姥山就在我们眼前,唤起了我们的幻想,跟着诗人一步步地向那梦幻境界飞去。

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句开始,诗人就进入了梦境。从这里到“失向来之烟霞”一大段,写的都是梦境,是全诗的主要部分。

诗人梦见自己在湖光月色的照耀下,一夜间飞过镜湖,又飞到剡溪。他看到:谢公投宿过的地方如今还在,那里渌水荡漾,清猿啼叫,景色十分幽雅。“谢公”,指的是东晋诗人谢灵运。谢灵运喜欢游山,以写山水诗著称,浙江的名山他差不多都到过。谢灵运在登天姥山的时候,曾经在剡溪这个地方住宿过,留下了“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的诗句。

接着,李白写道:“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这里的“谢公屐”,指的是谢灵运特制的一种登山用的木鞋,鞋底上有木齿,上山就去掉前齿,下山就去掉后齿,这样走着省力些。“天鸡”,是古代传说里的一种神鸡,相传住在东海桃都山顶的一棵大树上,天鸡一叫,天下的鸡都跟着叫起来。诗人说:他穿着谢灵运特制的木屐,登上天姥山的上连青云的石阶。站在高山之巅,看见东海的红日在半山腰涌出,听见天鸡在空中啼叫。这样,从飞渡镜湖到登上天姥山顶,一路写来,景物一步步变幻,梦境一步步开展,幻想的色彩也一步步加浓,一直引向幻想的高潮。正面展开一个迷离恍惚、光怪陆离的神仙世界:“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这几句的意思是说,在千回万转的山石之间,道路弯弯曲曲,没有一定的方向。倚靠着岩石,迷恋缤纷的山花,天忽然昏黑了。熊在咆哮,龙在吟啸,震得山石、泉水、深林、峰峦都在发抖。天气也急剧地变化,青青的云天像要下雨,蒙蒙的水面升起烟雾。写得有声有色。这里采用了楚辞的句法,不仅使节奏发生变化,而且使读者联想到楚辞的风格,更增添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突然间景象又起了变化:在我们面前,霹雳闪电大作,山峦崩裂,轰隆一声,通向神仙洞府的石门打开了,在一望无边、青色透明的天空里,显现出日月照耀着的金银楼阁。且看:“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这里作者接连用四个四言短句“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节奏参差错落,铿锵有力,把天门打开时的雄伟声势,充分地写了出来。“列缺”就是闪电。

在天门打开以前,诗人极力铺叙昏暗恍惚的色彩和惊天动地的响声,而天门打开以后,景象又是一片光辉灿烂,壮丽非凡。这样,前者就对后者起了烘托的作用,在诗的气势上,形成了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神仙的出场渲染了神奇的背景。

接着,神仙出场了:“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许多神仙纷纷走出来,穿着彩虹做的衣裳,骑着风当作马,老虎在奏乐,鸾凤在拉车。梦境写到这里,达到了最高点,诗人的幻想真像“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地任意奔驰。

读着这些迷人的诗句,好像是在欣赏色彩鲜艳、变化莫测的童话影片一样,是那样富于魅力,那样引人入胜。使人读了心往神驰,宛如置身神仙世界。

但是,好梦不长:“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唯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心惊梦醒,一声长叹,枕席依旧,刚才的烟雾云霞哪里去了?诗在梦境的最高点忽然收住,急转直下,由幻想转到现实,仿佛音乐由响彻云霄的高音,一下子转入低音,使听者心情也随着沉静下来。读诗,尤其是读古体诗,全篇的波澜起伏是应该注意体会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文化探秘(优秀14篇)篇七

1、教学目标。

1.领悟李白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情感;

2.认识和体会李白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即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

1、教学重点。

1.体会乡土情结的时代内涵。

2.培养学生研习文本能力。

3.认识散文问题特点。

1、导入新课。

2、写作背景。

天宝元年,李白经友人实现吴筠推荐,被唐玄宗征召入京。他以为实现自己“济沧海”“安社稷”的政治抱负的时机到了,于是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踌躇满志到了长安。却被任命为翰林供奉,一个没有实权的文学侍臣,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干。由于他蔑视权贵,不趋炎附势,加上桀骜不驯的性格,招致了权贵们对他不断的攻击和谗毁。不到三年,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赶出长安,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李白在“临当欲去时,慷慨泪沾缨”这样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之中离开京城,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洲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此诗是诗人于天宝四年离开东鲁南游吴越时所作,一名《别东鲁诸公》。

3、作者介绍。

李白素有“诗仙”之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最具浪漫主义气息的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藉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东),生于碎叶(今巴尔克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25岁始离川在各地漫游。较广泛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感情热烈,性格豪爽,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较多地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激情。

4、题目解说。

(1)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2)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

(3)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

其它的如“歌”、“行”等。

(4)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意向是真。

5、层次结构。

第1段入梦缘由。

由神山的难以觅求,引出天姥山。刻画天姥山的壮阔和遮天蔽日的气势,由此入梦。

第2段梦游。

诗人因情设梦,精心描绘了四幅精彩的画面: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乐”。

第3段叹梦。

写梦醒后的感慨。直抒失意的情绪,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6、全文分析。

1、为何从“瀛洲”谈起?

把神山和天姥山并提,起陪衬作用,表现天姥山的神奇色彩,是诗"神”的特色凸显而出。

2、天姥山的特点是什么?

高大、巍峨。

3、怎么体现?使用什么写作和修辞手法?

先用天相比,又用高峻闻名的五岳及附近名山赤城、天台相比。正面与侧面相结合。写作手法:比较、衬托、夸张。极力表现高耸、时隐时现的天姥山,为幻想做好准备。

梦到剡溪。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

4、"飞”表现了什么追求?

自由自在。

5、“照”和"送”写出什么?

明月与人如影随形,人与自然和谐一体,体现对自然的热爱和眷恋。

1、背诵并默写此诗。

2、读李白的这首诗,总能被深深地感染,我相信,每个人心中从此都有了一个你自己的李白。我们可尝试着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想。请写一篇随笔《我读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文化探秘(优秀14篇)篇八

人们评价李白的诗,多以“想象奇特,飘逸奔放,雄浑壮丽”概括之,究其原因,大概李白之诗,多为一挥而就,洒脱恣意,虽说思维跳跃性强,但都较为直白,很好理解,唯有《梦游天姥吟留别》一文,颇为难懂。

解读《梦游天姥吟留别》一文,其关键在于对梦境的理解。我个人认为,梦与人的经历、思想密切相关,梦境是现实的折射。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文中,天姥山是诗人描形状物的对象,感慨抒怀的依托,诗人开篇从“谈瀛洲”始,将“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进行对比,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却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又用五岳、赤城和天台,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完成了对天姥山的描写。

由此,诗人说,“我欲因之梦吴越”,便进入了梦境。在徐徐清风中,相随明月,飞度镜湖,来到剡溪;然后着屐登山,将无限风光尽收眼底:脚下湖月如镜,渌水荡漾;岸边清猿啼啸,余音袅袅;向远处看,一轮红日从大海上冉冉升起,又闻天鸡长鸣。在这里我们看到诗人的心境是愉悦的、恬美的、欣喜的。对于“飞度镜湖”,着眼点在“飞”。在现代来说,飞是一种行路的方式,而在根本无法飞行的古代又代表什么呢?我们来看一些古代的词语:人们说游子想家,就会说“归心似箭”,飞了回去;说军情紧急,就来一个“飞马急驰”等等。所以“飞”就代表快,代表一种急切的心情。又因为人们看到鸟可以在天空自由地飞翔,向往鸟的无拘无束,就有了各式各样的飞天之梦,但在古代人是不可能飞上天的,所以“飞”又代表某种愿望的企图达成。而“著屐登山”,则强调“登山”,不管在现代还是古代,都有代表“努力、艰辛、奋斗”之类的意思,也有企图达成某种愿望的意思。同时“登山”又有爬向高处的意思,所以还有“地位提高”的象征意义。“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一句是说诗人登山到半山腰,看到了太阳,。在儒家文化盛行的中国,经常将太阳阐释成君主、上司和父母。这句的象征意义是李白见到了唐明皇。那“空中闻天鸡”又当如何理解呢?其实是李白心中的政治理想,这与天鸡有关。《述异志》卷下记载:“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树,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则鸣,天下鸡皆随之鸣。”我认为此乃李白自比,想做领头之天鸡,让天下跟随,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这是梦境的第一层。

理想归理想,现实并非他所想象的那样简单,他接下来的梦境就说明了这一点:“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清清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道路迷失,天色昏暗,耳边震响着“熊咆龙吟”般的瀑布,这可怕的声音连林木山石都为之发抖。到处烟云迷漫,什么都看不清楚,一切都变得昏暗、迷惑,使人恐惧,显然是恶梦。“路不定”是说道路迷失,自己找不到出路;“暝”是说天色昏暗,言指皇帝为奸臣蒙蔽;“熊咆龙吟”一句不好理解,既可解释为群小狂哮,又可解释为诗人怒不可遏,但不管怎样,都让诗人恼怒不已;而“云清清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则说明诗人自感前途渺茫。这也正是李白在官场的感受,时时不顺,处处碰壁,虽然最后被皇帝赐金放还了,但对诗人来说仍是一种失败。这是梦境的第二层。

梦境的第三层从“列阙霹雳”始,一道电光,一声霹雳,山峦崩塌,石壁中开,天崩地裂间,看到“洞天”中这样一番景象:日月照耀,金璧交辉,虎鼓瑟,鸾驾车,神仙们御风而行,纷纷落下——我们先看“雷霆霹雳”,《周公解梦》有这样的解释:“身被霹雳主富贵,电光照身有吉庆。”按这样解释,李白应该还有重回朝堂的可能。但下一句却说“丘峦崩摧”,但在后人对《周公解梦》阐释时所定的解梦原则中有一句话,叫“山望贵气水望财”,是说人梦到山就象征仕途有望,梦到水象征生财有道;而在儒家观念中,山有仁者之风,是一种恒定的依靠。山是中国人心中不变的、相对静态的意象,而在这里诗人却说“丘峦崩摧”,那就说明诗人借以维系理想、体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发生了变化,那么到底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仕途,山峦崩塌就意味着仕途的无望。情况到这里发生了转变,原本规划好的人生目标发生了变化,是不是李白就无路可走了?“洞天石扉,訇然中开”,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柳暗花明又一村,出现了一个洞,这个“洞”有极强的象征意义,首先它是一条出路,其次它还代表隐居。这都表现了李白的隐居求仙的愿望。至于后面的“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则说了仙境之美与求仙之乐,就成了诗人聊以自慰之词。

附文: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文化探秘(优秀14篇)篇九

李白为什么“梦游”?为什么“留别”?运用诵读、点拨、讨论等方法弄清这两个问题,体会诗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操守,认识封建社会埋没正直之士、压制贤能之才的落后本质。

本设计紧扣诗题的“梦游”和“留别”,主要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诗人为什么钟情于“天姥”?

2.诗人如何“梦游”?3.如何理解“留别”?

提问:步入中年的作者为什么写“梦游”呢?他是如何“梦游天姥”的?天下名山那么多,他为什么钟情于“天姥”?(范读“我欲因之梦吴越,……仙之人兮列如麻”)。

明确:作者是如何“梦游”的?从静谧幽美的湖月到奇丽壮观的海日,从万转千折的山径到令人战栗的层巅,从山景幻入仙境。

提问:“梦游天姥”使人目眩神迷,抛于梦境,“天姥”在诗人眼里是什么样子呢?“天姥”真的很高很大吗?(范读“海客谈瀛州,……对此欲倒东南倾”)。

提问:李白写“眼中”的“天姥”及“梦中”的“天姥”时,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组成了一幅亦实亦虚、亦真亦幻的“天姥图”。

提问:以上我们简析了“梦游天姥”,那么“吟留别”是什么意思呢?(范读“忽魂悸以魄动,……使我不得开心颜”)。

明确:这首诗写于公元745年,往前追三年,即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应诏赴长安,供奉翰林,但不到两年,即被“赐金放还”,又开始了漫游生活。本诗以记梦为由,抒写了怀才不遇的痛苦和对开明、自由的渴求,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留别”一词既有“留赠”之意,也有对长安三年“痛苦的留恋和凛然地作别”之意。这是作者钟情于“天姥”的原因之三。

(跟着录音齐读全诗)。

讨论归纳:作者为什么钟情于“天姥”?

(1)借古喻今(“谢公宿处……清猿啼”);

(2)以“天姥”自喻(“天姥连天……东南倾”);

(3)借“梦游”抒情(“我欲因之……开心颜”)。

李白。

眼中梦中。

天姥。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文化探秘(优秀14篇)篇十

这座诗人梦中的天姥山,在诗人笔下高耸云天,直插云际,从而憧憬能够“到此一游”。由此,诗人之梦就有了现实的基础。诗人对天姥山的神往,正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诗人的浪漫情怀在这里得到了完美体现——开启了“梦游天姥”之旅,一幅又一幅绮丽的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不知不觉中追逐着诗人的梦一同入境。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一个“欲”字表达出诗人李白本无此“梦”,“梦”,不过是一个美好的愿景,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天姥山如诗如画、美妙绝伦的奇景就是诗人心中向往的仙界,是没有世俗肮脏的净土。这个令人心驰神往的圣地怎不叫诗人“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得以“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这是梦吗?红日在半山腰悬挂,天鸡在晴空中啼鸣,“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浪漫写实的手法写出了天姥山真乃神仙世界也,诗人也是醉了,不知路往何处去了。

虚幻的梦境其实是诗人现实的写照,接下来的梦境曲曲折折,有如诗人的一生——。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对于权贵的抗争,是对于郁郁不得志人心声的倾吐,在那个年代,有多少人怀才不遇,有多少人屈身权贵,又有多少人才被埋没!诗人李白大胆地向封建帝王说“不”——“安能”很好地体现出李白对权贵的蔑视,从此,一个孤高自傲,豪迈奔放的“诗仙”流芳后世。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文化探秘(优秀14篇)篇十一

诗之不可及处,在乎神识超迈,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不屑屑于雕章琢句,亦不劳劳于镂心刻骨,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屈原开启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不少人为李太白那高度的夸张和丰富的想像而赞口不绝,他把浪漫主义推向顶峰。

我们在诵读的时候,由于诗人的感情和思绪发展变化很快,全诗的节奏也颇多变化,要用心领会诗句的内容,读得节奏鲜明,我们要循着梦游的进度,展开丰富、奇妙的想像,将仙境与尘世、出世与入世、飘逸与沉重,一并交织在瑰丽奇幻的艺术境界中。

诗的开头写天姥山横空出世的雄姿和高峻,其中就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首先就用“烟涛微茫”的瀛洲的难求,难得来衬天姥山的可睹、可寻,在这里,使用了陪衬、铺垫的手法,这使诗一开始就带有神奇的色彩,其次将它与五岳、赤城,天台进行比照,把其高耸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他纵可连天,横可遮天,五岳赤城小在话下,万丈天台拜倒其脚下。喜翼可蔽空的大鹏,更爱檐头私语的小雀。事实上,天姥山不过是浙东的一处灵秀之地,与天台并x,较五岳却是小巫见大巫,这便是用陪衬,夸张的手法营造一个神奇的氛围,神奇的色彩,将我们一步步引向那梦幻境界。

诗人在描写天姥山时,用了想像的艺术手法,像天马行空一样无拘无束,随着想像羽翼的飞翔,在笔端展现了变化万千的景象,创造出了和丑恶现实对立的神奇壮丽的境界,炫人眼目,动人心弦,令读者读后跌x起伏,回肠荡气。

诗人转触笔锋,他的消极避世又不像桃花源式的完全置身于世外,其讥讽现实,却又不像屈原般愤世疾俗,从太白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他有儒家的积极用世,有道家的消极避世,又有侠客的仗剑豪情,但他的追求个性自语,蔑视权贵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更能明确其入梦的真正缘由和提及谢公的用意。

全诗的诗眼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正是作者感情的升华,着一句表现的更明显。思维的火焰总是难以熄灭,在一番离奇的遐思和古朴的旋律中,看到了青莲蔑视权贵,追求生活的理想和精神。他之所以向往神仙的时间,是因为他鄙弃黑暗的现实社会,踏上漫游的旅途,政治上遭挫折的愤怨仍郁结于怀,在诗末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对自由自在的生活的呐喊和向往。

翻开泛黄的丹青古卷,与古人相知,与古人相别,青莲的超尘脱俗和神奇飘渺,让我久久不忘其余韵。

文档为doc格式。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文化探秘(优秀14篇)篇十二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翻译。

海外来客们谈起瀛洲,烟波渺茫实在难以寻求。越中来人说起天姥山,在云雾忽明忽暗间有人可以看见。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天台山虽高四万八千丈,面对着它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伴随我到了剡溪。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半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叫声。无数山岩重叠,道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经晚了。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仙人们成群结队密密如麻。忽然魂魄惊动,我猛然惊醒,不禁长声叹息。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像梦中的幻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告别诸位朋友远去(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要远行时就骑上它访名山。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使我不能有舒心畅意的笑颜!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李白出翰林之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天宝四载(745年),李白将由东鲁(在今山东)南游吴越,写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所以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得罪了权贵,及翰林院同事进谗言,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他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文化探秘(优秀14篇)篇十三

诗的开头几句是写入梦的缘由。诗人说:海上回来的人谈起过瀛洲,那瀛洲隔着茫茫大海,实在难以寻找;越人谈起过天姥山,天姥山在云霞里时隐时现,也许还可以看得到。“瀛洲”是一座神山,中国古代传说,东海上有三座神山,一座叫蓬莱,一座叫方丈,一座叫瀛洲。越,就是浙江绍兴一带。“信”,在这里当“实在”讲。

先说“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这一笔是陪衬,使诗一开始就带有神奇的色彩;再说“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转入正题。以下就极力描写天姥山的高大:“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诗人先拿天姥山跟天相比,只见那山横在半天云上,仿佛跟天连结在一起。再拿天姥山跟其他的山相比,它既超过以高峻出名的五岳,又盖过在它附近的赤城。“五岳”,指中国的五座名山,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赤城”,是山名,在浙江天台北,因为山上赤石列,远看好像红色的城,所以叫赤城。接着诗人又换一个角度以天台山为着眼点来写,说那天姥山东南方的天台山虽然非常高,但在天姥山面前,也矮小得简直像要塌倒了。这里的“天台四万八千丈”,只是说天台山非常高,并不是说它实有四万八千丈。

在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出天姥山怎样高,却用比较和衬托的手法,把那高耸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仿佛那高峻挺拔、在云霞里时隐时现的天姥山就在我们眼前,唤起了我们的幻想,跟着诗人一步步地向那梦幻境界飞去。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句开始,诗人就进入了梦境。从这里到“失向来之烟霞”一大段,写的都是梦境,是全诗的主要部分。

诗人梦见自己在湖光月色的照耀下,一夜间飞过绍兴大都市的镜湖,又飞到剡溪。他看到:谢公投宿过的地方如今还在,那里渌水荡漾,清猿啼叫,景色十分幽雅。“谢公”,指的是魏晋贵族诗人谢灵运。谢灵运喜欢游山,以写山水诗著称,浙江的'名山他差不多都到过。谢灵运在登天姥山的时候,曾经在剡溪这个地方住宿过,留下了“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的诗句。

接着,李白写道:“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这里的“谢公屐”,指的是谢灵运特制的一种登山用的木鞋,鞋底上有木齿,上山就去掉前齿,下山就去掉后齿,这样走着省力些。“天鸡”,是古代传说里的一种神鸡,相传住在东海桃都山顶的一棵大树上,天鸡一叫,天下的鸡都跟着叫起来。诗人说:他穿着谢灵运特制的木屐,登上天姥山的上连青云的石阶。站在高山之巅,看见东海的红日在半山腰涌出,听见天鸡在空中啼叫。这样,从飞渡镜湖到登上天姥山顶,一路写来,景物一步步变幻,梦境一步步开展,幻想的色彩也一步步加浓,一直引向幻想的高潮。正面展开一个迷离恍惚、光怪陆离的神仙世界:“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这几句的意思是说,在千回万转的山石之间,道路弯弯曲曲,没有一定的方向。倚靠着岩石,迷恋缤纷的山花,天忽然昏黑了。熊在咆哮,龙在吟啸,震得山石、泉水、深林、峰峦都在发抖。天气也急剧地变化,青青的云天像要下雨,蒙蒙的水面升起烟雾。写得有声有色。这里采用了楚辞的句法,不仅使节奏发生变化,而且使读者联想到楚辞的风格,更增添了浪漫主义的色彩。突然间景象又起了变化:在我们面前,霹雳闪电大作,山峦崩裂,轰隆一声,通向神仙洞府的石门打开了,在一望无边、青色透明的天空里,显现出日月照耀着的金银楼阁。且看:“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这里作者接连用四个四言短句“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节奏参差错落,铿锵有力,把天门打开时的雄伟声势,充分地写了出来。“列缺”就是闪电。

在天门打开以前,诗人极力铺叙昏暗恍惚的色彩和惊天动地的响声,而天门打开以后,景象又是一片光辉灿烂,壮丽非凡。这样,前者就对后者起了烘托的作用,在诗的气势上,形成了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神仙的出场渲染了神奇的背景。接着,神仙出场了:“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许多神仙纷纷走出来,穿着彩虹做的衣裳,骑着风当作马,老虎在奏乐,鸾凤在拉车。梦境写到这里,达到了最高点,诗人的幻想真像“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地任意奔驰。读着这些迷人的诗句,好像是在欣赏色彩鲜艳、变化莫测的童话影片一样,是那样富于魅力,那样引人入胜。使人读了心往神驰,宛如置身神仙世界。

但是,好梦不长:“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唯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心惊梦醒,一声长叹,枕席依旧,刚才的烟雾云霞哪里去了?诗在梦境的最高点忽然收住,急转直下,由幻想转到现实,仿佛音乐由响彻云霄的高音,一下子转入低音,使听者心情也随着沉静下来。读诗,尤其是读古体诗,全篇的波澜起伏是应该注意体会的。

诗人由梦醒后的低徊失望,引出了最后一段。这一段由写梦转入写实,揭示了全诗的中心意思。这首诗是用来留别的,要告诉留在鲁东的朋友,自己为什么要到天姥山去求仙访道。这一段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在短短的几句诗里,表现了诗人的内心矛盾,迸发出诗人强烈的感情。他认为,如同这场梦游一样,世间行乐,总是乐极悲来,古来万事,总是如流水那样转瞬即逝,还是骑着白鹿到名山去寻仙访道的好。这种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态度,表现了李白思想当中消极的一面。封建社会里属于封建统治阶级的知识分子,在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情况下,对人生抱消极态度,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评价这首诗里所表现的李白的思想,决不能只看到这一面,还要看到另一面,更强烈的一面。在李白的思想当中,和“人生无常”相伴而来的,不是对人生的屈服,不是跟权臣贵戚同流合污,而是对上层统治者的蔑视和反抗。他的求仙访道,也不是像秦始皇、汉武帝那样为了满足无穷的贪欲,而是想用远离现实的办法表示对权臣贵戚的鄙弃和不妥协,正像诗的结句所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哪能够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是曲折复杂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富有反抗精神的。

名家点评。

《李太白诗醇》引谢叠山语:“此太白避乱鲁中而留别之作,然以游仙为是,以游宦为非,盖出于不得已之情”。

唐汝询《唐诗解》云:“将之天姥,托言梦游以见世事皆虚幻也。……乃知世间行乐,亦如此梦耳。古来万事,亦岂有在者乎?皆如流水之不返矣。”

严羽《沧浪诗话·诗评》云:“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太白《梦游天姥吟》、《远别离》等,子美不能道”。

《唐宋诗醇》卷六:“七言歌行,本出楚骚、乐府,至于太白,然后穷极笔力,优入圣城。昔人谓其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咏之使人飘扬欲仙。而尤推其《天姥吟》、《远别离》等篇,以为虽子美不能道。盖其才横绝一世,故兴会标举,非学可及,正不必执此谓子美不能及也。此篇夭矫离奇,不可方物,然因语而梦,因梦而悟,因悟而别,节次相生,丝毫不乱”。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文化探秘(优秀14篇)篇十四

一、想象丰富而奇特,夸张大胆,而不失险怪。

古人说:言而不文,行之不远。诗歌,尤其需要想象。在《梦游天姥吟留别》里,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驰骋在一个奇特的艺术境界中,创造了一个迷离恍惚、雄苛壮丽的美妙意境,使人目眩心迷,魂悸魄动。诗人写此诗时,刚从长安放还,未曾到过天姥山,诗中所写的景象,或本诸传说,或托之虚构;但他信笔写来,却显得有声有色,栩栩如生,有如身临其境。其中有历史故事,神话和传说。有诗人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在意识中的印记。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聚在一起,构成辉煌灿烂、惊心动魄的图画。题曰“梦游”,可见诗人是在“梦”字上大做文章,梦即是真,真即是梦,在梦与真的有机结合上,写出了无比瑰丽的幻想境界。你看他一夜之间就从东鲁(今山东省)飞度过绍兴的镜湖,上有—轮明月伴随,下有一池碧波映衬,他穿起南朝谢灵运曾经穿过的木屐,沿着高入云霄的石梯开始向天姥山的峰顶攀登,诗意多浓!境界多美!

李白诗歌的意象往往是超越现实的。诗人对现实生活不作过细的描写,而是驰骋于广阔的空间,穿插于历史、神话、梦境、幻境和大自然的景物,捕捉许多看来似乎无联系的意象,构成一幅幅惊心动魄的图画,表现跌宕起伏的感情。诗人就是通过这些奇幻的景物,抒发迭宕起伏的感情,表示对社会现实的摒弃。诗的最后—部分写梦醒后的感叹,“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新颜。”我怎么能低眉弯腰服侍权贵们,叫自己终日闷闷不乐呢?诗人的梦游天姥,向往仙境追求自由,超脱尘世,都与他反权贵思想密切相关。诗人的想象如此丰富而又奇特,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少见的,只有屈原的《离骚》与《远游》可以比拟。

二、别具匠心的构思。

《文心雕龙·章句》在论及文章的`结构时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这是就文章的一般结构而言。然而诗歌的结构不同于一般的文章。它可以按照诗人感情的需要,进行大幅度的跳跃。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突破了一般留别诗“有别必怨,有离必伤”的陈规俗套,全然不写惜别之情,而是借“别”抒怀,另有寄托,写成一首惊心动魄、众音繁会的纪梦诗、游仙诗,借此来表明自己不事权贵的政治态度。为此,不按生活的顺序,逐个描绘每一事物,而是以炽烈的感情去燃烧读者的心灵。他一任感情之所至,大胆地展开想象,尽情地予以挥洒。明代胡应麟以为这首诗“无首无尾,杳冥昏默”,似乎不可捉摸。然而仔细寻绎,还是具有严谨的规律性的。正如《唐宋诗醇》所说:“此篇夭矫离奇,不可方物,然因语而梦,因梦而悟,因悟而别,节次相生,丝毫不乱。”该诗在构思上,不同于一般触物生情、感事抒怀之诗,而是离开现实生活,把主观世界的活动外化为幻想,制造出一片幻影,任凭主观意愿在幻觉里自由的驰骋,不受现实生活的约束,因此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想怎样写就怎样写。这种构思,最大限度地表现了李白对发扬个性自由的独特追求。

诗人写神仙世界的美好,正是为了反衬现实社会的恶浊;写自己对仙境的向往,正是为了表现对尘世的憎恶。淋漓挥洒、心花怒放的诗笔,写出了诗人精神上的种种历险和追求,仿佛诗人苦闷的灵魂在梦中得到真正的解脱。正是由于这种别具匠心的构思,使得全诗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从而构成了全诗浪漫主义的华赡情调。

该诗虽分成三段,然而彼此关联,不可分割,不仅自始至终,“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一气呵成,浑然一体;而且每两段之间都以关键性的诗句作为纽带,加以绾合。例如第一、二段之间,用“我欲因之梦吴越”来承接上文:二、三段之间以“失向来之烟霞”结上启下,环环紧扣,宛转相生,不留斧凿之痕,表现了诗人高超的结构技巧。

三、句式参差,节奏缓疾相间。

诗歌和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代诗歌的语言讲平仄,讲押韵,都是为了创造抑扬顿挫的节奏,以供合乐和应歌。《梦游天姥吟》中这个“吟”字,就是古代长篇歌行的一种诗体,乐谱虽已失传,然而我们今天吟诵起来,仍然感到一种节奏铿锵的音乐美。在平仄上,它不像近体律诗那样严格,句法也没有那样整齐,更不讲究对仗的工稳。在押韵方面,它不是一韵到底,而是换了九次。每一次换韵,都形成一个明显的节奏,在感情上表现—个顿挫,两句一换韵的,显得节奏急促,如“我欲因之梦吴越”二句;多句一换韵的,显得音调舒徐,如“送我至剡溪”以下七句。

本篇在句法上也有鲜明的特点:全诗以七言为主轴,错以四、五、七、九言长短句式。有散文式的句式,也有楚辞体的句式。长歌永言,语气荡漾,读之有回肠荡气之效;有的甚至三句构成一个小段,全不讲求对仗,如“别君去兮何时还”三句便是如此。由于其中有—个单句,在音节上造成不稳定感,于是下面二句就夸口而出,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由于韵脚的不断变化,句子的长短不一,便形成快慢不同的节奏,起伏跌宕的旋律,恰到好处地反映了诗人感情的变化:有时慷慨激烈,犹如万壑争流,波涛汹涌;有时飘逸闲适,犹如一条小溪,平缓地流去。词釆亦明丽璀璨,极富表现力。写静幽,则渌水荡漾,白鹿青崖,镜湖映影,金银台承日月之照耀,读之确有烟霞明灭、美不胜收之感;写动荡,则列缺霹雳,丘峦崩摧,虎咆龙吟,又使人魂悸魄动,惊栗而感叹。凡此,皆可看出诗人艺术手段之高明。在这里,语言的音乐美和诗人的灵魂美融铸为—个艺术整体。

四、思想艺术的高度统—。

即使李白作品读得不多,也都知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两个警句,它表现了李白蔑视权贵、向往自由的高尚品格,是对封建制度的强烈反抗。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比兴的传统,在景物描写中讲究寄托,《梦游天姥吟》也是一样。清人陈抗说:“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借指唐代宫殿),有若梦游,故托天姥以寄意。”(《诗比兴笺》)并且解释说“首言求仙难必,遇主或易”“身登青云梯”以下是指“金銮召见”,醉草吓蛮书;“忽魂悸以魄动”以下是说“一旦被放,君门万里。”至于“安能”二句,乃是对高力士之淹表示嗔怒,这一切当然不必指实,但作为作品的主旨是贯串全篇的,只不过是到了篇末作了直截了当的抒发。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形式很难截然分开。请注意,该诗写的是诗人的主观世界,它不是那对现实的描写。思想渗透形象,形象展示思想,两者融合无间,表现了思想艺术的高度统一,这是《梦游天姥吟留别》主要成就所在。

相关范文推荐

    河南尧山游记(优秀18篇)

    河南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位于中部地区,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这里,我们为您准备了一些关于河南的独特风土人情,欢迎观看。各位朋友:大家好!石人山古称尧山、大龙山

    探索高一上学期的语文教学(热门21篇)

    范文是优秀作品的样本,它们展示了出色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下面是一些范文范本的典型示范,供大家参考和积累写作经验。1.从中国上古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

    感恩教育演讲稿(精选16篇)

    感恩是一种心灵的滋养,它能够带给我们心灵的平静与满足。面对生活中的感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会和感悟。下面是一些感人至深的感恩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思索和共

    电工心得体会分享(模板16篇)

    总结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经验,有助于将来的成长和发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欢迎指正和补充。领导科学是20世纪30年代诞生的

    领导新春贺词发布(热门12篇)

    范文范本是写作的重要参考,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了解该类文章的写作结构、语言风格以及表达技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典型范文范本,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

    面试感谢信的重要性大全(19篇)

    感谢信是一种礼貌和尊重的表达方式,通过书信形式来表达感谢之意是一种社交常规。如果你正在写一封感谢信,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表达方式和句式,可以让你的感谢信更加生动和感

    大学校园活动的创意策划(通用20篇)

    校园活动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校园活动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2、认真制订活动汇报方案,方案要重过程、重落

    探索体育教师师德师风的重要性范文(16篇)

    师德师风的建设要倡导敬业、爱岗、教书育人、身心健康的理念。了解一些成功学校的师德师风建设经验,为我们的教育工作提供借鉴。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们:我是一名体

    教育工作者学生会秘书处自我介绍(模板15篇)

    自我介绍是展示个人特点和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让他人了解我们的第一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自我介绍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你们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部编版(专业15篇)

    一个完善的教学计划应该包含详细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作业的要求。想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计划编写能力?以下是一些优秀的教学计划范文,供大家学习和借鉴。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