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下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反思和总结自己的经验,提高自我认知和思考能力。接下来是一些值得参考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思路和素材。
优质创新驱动发展心得体会(案例24篇)篇一
要提高教育质量,首先是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开展争先创优、建功立业活动是各级教育工会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以及教育改革发展大局的重要举措。我区教育工会在党工委的领导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不断探索出具有教育系统特色、适合教师需要的工会创先争优、建功立业活动的新路子。
1.丰富载体,拓展内涵。
崇川区教育工会在前几年建设的基础上,不断巩固名师导师团建设、新五朵金花遴选、168青蓝工程推进、志愿者崇川教育分站建设、情系西部活动、劳模创新工作室引领等工作取得的成果,继续从理念引领、业务指导、制度保障三个维度加强名师锻造,充分发挥名师个体、群体在崇川教育中的引导作用,促进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推进崇川教育均衡发展。
我们还将创建“工人先锋号”、教师基本功竞赛以及多种形式的科技创新、师德标兵和师德先进集体的评选表彰等活动结合起来,项目设置和活动内容紧跟学科发展前沿,紧贴学校教学和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并将之融入学校的中心工作。用教师职业技能大比武的形式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
2.扩大规模和层次,提高效果。
我区将教育系统的建功立业活动纳入工会系统建功立业活动的总体布局,并将获奖者纳入各级政府的表彰,提高表彰的含金量,从而更加有力地激励广大教师自觉提高业务素质,实现岗位建功立业。对在建功立业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加大在绩效考核、评先评优等方面激励力度。
今年,我区教育工会在局党工委的领导下,联合教体局基教科先后开展了各学科的青年教师基本功及教学竞赛,从单个学科、层次向多个学科、层次展开,提高教师的参与面。并对在比赛中有突出成绩的在“建功立业”、“工人先锋号”等评选中,优先予以考虑。
要提高教育质量,其次要认识到教职工是学校真正的主人。要充分保障教职工的主人翁权利,让他们参与学校的管理,大家参政议政、群策群力,才能提高学校的管理质量。
维护教职工权益是教育工会的基本职责。教育工会实行依法维权,就是要把法律规定的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落到实处。在新形势下,我区教育工会拓宽工作视野,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和丰富教职工参政议政的形式,充分调动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积极性。
1.建立落实教代会职权的工作机制。
教代会是学校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现已在各级各类学校普遍推行。但是在教代会职权的落实方面却存在着被虚化的问题。因此我区教育工会着力推广教代会表决制,建立教代会提案的落实机制,实行教代会民主评议结果与领导干部奖惩和任免挂钩制度,推行代表巡视制度,确保教代会职权得到落实,使民主管理不流于形式,不断提高学校民主管理质量。
2.建立学校与教职工的沟通平台。
对于涉及教职工权益的普遍问题,各学校建立教职工与学校的直接沟通机制,把建立“校务公开咨询平台”、“教职工与校领导恳谈会”等作为教代会闭会期间,学校与教职工日常沟通的补充渠道。
3.建立维权维稳、表达教职工诉求的网络平台。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各级教育工会要善于运用网络手段来开展工作,以提高工作效率,占领工作阵地。在局党工委的领导下我区教育工会建立了“局长(校长)电子信箱”等网络平台,收集民意,化解矛盾,宣传党的政策,密切党群关系。同时在学校传达室外悬挂实体“意见箱”,让不愿面对面交流又不太熟悉网络操作的教职工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渠道。
帮扶困难教职工、为教职工办好事、办实事,是各级教育工会服务与联系教职工的重要工作,也是增强教育工会凝聚力和影响力的有效途径。当前教职工的社会保障水平比农民、工人高得多,在工资、医疗等方面基本等同于国家机关的公务员。大多数教职工在正常情况下生活、工作是有保障和相对稳定的。当前少数教职工因病致贫、因灾致贫,举债维持生计的问题比较突出。但是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满足不了这些特困教职工治病求医和灾后重建过程中的大量资金需求,工会组织常规的帮扶手段和标准无法使其解困。这是当前各级教育工会面临的一个工作难题。
我区教育工会牢固树立群众观念,怀着对教职工深厚的感情,在做好送温暖工程等传统的工会帮扶工作的同时,把工作重心转向推动帮扶工作走社会化的发展道路上。拓宽视野,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整合和利用政府、社会各个方面的资源,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加大对特困教职工的帮扶力度,切实解决好特困教职工的燃眉之急。
1.建立特困教职工救助基金。
采取教育部门、财政部门和工会经费给予补助、教师个人捐助、有关单位和社会爱心人士赞助等办法来筹措特困教职工救助基金,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建立起帮扶特困教职工的长效机制。对退休教职工,特别是鳏寡孤独的,采用定期与不定期的帮扶,并充分结合江海志愿者对他们进行关心慰问。
2.加强教职工的自我保障意识。
长期以来公办学校教职工的医疗等方面的保障主要是由国家或学校统包,导致教职工参与社会保障的意识淡薄。因此,我区教育工会加大宣传力度,转变教职工消费观念,增强教职工参与社会保障的意识,引导教职工通过个人购买商业医疗保险、财产保险等方式,增强自身抵抗突发性重大疾病、重大灾害的能力。
四、提升活动效能,抓好职工之家的建设力度,提高教职工的幸福感与责任感。
基层工会实践在工会运动的第一线,是“职工之家”的主要创建者。基层工会一定要充分利用建设职工之家这个开展工作的有效载体,把基层工会工作全面带动起来。
1.抓住根本,立足于教育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找准切入点和结合点,这样才有更为有效地利用工会活动提升教职工的幸福感与责任感。比如:将周三政治学习的时间拿出一两次为老师们进行心理疏导,做好减压工作,为接下来紧张的工作来一碗心灵鸡汤,会提高教职工的工作效率。
3.抓住关键,致力于提高工会工作整体水平。我区教育工会从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去思考和安排建家工作,在基层工会各方面工作中全面发挥作用。
综上所述,我区教育工会在“新”字上求突破,努力做到内容新,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充实新内容,保证工会重点工作的落实;形式新,适合基层的实际和会员的意愿,不断创造新形式,为建家注入活力;在“深”字上求发展,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加强对基层工会工作理论和建家理论的研究,用发展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推动建家更有深度,更深入人心;在“实”字上求效果,改进作风,真抓实干,务求实效,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效果取信于职工群众。
优质创新驱动发展心得体会(案例24篇)篇二
5月8日,二公司在本部开展“解放思想创新管理我为企业发展献一计暨‘五四’表彰”学习讨论活动,东莞麻涌、沙田、立沙项目部联合制作了“分包队伍的选择及分包管理”建议文章参加了讨论。
在未来的施工企业竞争中,竞争能力不仅体现在施工管理、技术能力上,还体现在总承包商是否拥有“稳定、高效”的分包队伍。
随着公司规模日益扩大,逐步向管理型企业发展,分包队伍的管理日益重要,我们不仅要引进好的分包队伍,还要在施工过程中对分包队伍进行良好的管理。
一、旧分包队的筛选以及新分包队的引进。
分包队伍的好坏直接影响公司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效益,同时也是影响公司履约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旧分包队的筛选以及新分包队的引进非常的的必要。为了能够选择合格的分包队伍,可对分包队进行如下考察:
1、考察分包队伍的是否拥有已注册的营业执照、施工资质证明书、安全生产许可证等。
2、考察分包队伍的业绩:分包队伍是否干过同类工程;
4、考察分包队伍的服务意识及既往服务质量;
5、考察分包队伍既往施工安全情况的及安全投入情况的;
6、考察分包队伍的财务能力。
根据以上情况的进行资料汇总,对分包队伍进行分类(甲、乙、丙三类:甲类分包队伍能完成规模大、要求高、难度大的工程;乙类分包队伍能完成规模较小、施工水平要求不高的工程;丙类分包队伍为不合格单位,不予录用),形成档案文件。在旧分包队的筛选以及新分包队的引进中以便对各个分包队形成合理的评估。
二、对分包队伍的管理。
1、对分包队伍的管理其实是一个自我管理及提高的过程。
要管理好分包队伍,首先要做好自我团队的'管理。我们的管理个人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还要有较强的责任心。对于每个管理团队来说,我们要将公司优良的企业文化展现在分包队伍面前,以一个紧密团结的。体来面对分包队伍,并在管理过程中不断提高。
2、充分考虑分包队伍的立场及特点,针对性的进行管理。
我们一定要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充分考虑分包队的利益,根据其不同特点。取不同的管理措施,以达到更高的管理效率;根据公司现有分包队的情况的,可将其分为如下三种类型:
1类型:有技术有管理有一定的施工经验(如:深圳招商港湾)。
2类型:无技术、无管理、无经验(如:东莞江桦装饰有限公司)。
3类型:劳务分包,有一定的施工经验。(如:汕头达濠)。
对于1类型的分包队伍重点进行质量及进度控制,对于2类型的分包队伍既要在技术上给予支持,又要注重过程中的质量、进度及安全控制,应充分发挥所长,比如财务能力等;对于3类型的分包队伍,最重要的一点是技术上的支持和施工过程中的配合。
3、施工过程中对分包队伍的考核。
分包施工,最担心的是工程安全、质量以及进度。为此,项目部在为分包队提供技术支持的同时,严格进行安全、质量及进度控制,使分包队做好每道工序。可从如下几点进行考核:
(1)、进行总体考核(可每周进行一次,并在例会上以ppt的方式向各分包队展示)。
1)、安全(安全隐患的存在、更改情况的);
2)、质量(质量控制的情况的以及更改情况的);
3)、进度(进度情况的及原因分析)。
4)、内业资料情况的;
(2)、现场施工管理过程中考核。
(3)、建立奖罚机制。
在我们选择分包队伍的同时,分包队伍也在选择总承包商,因此我们要保留有实力的分包队伍,在处理双方关系上应坚持“双方共赢”的原则。建立奖励机制,对于优秀的分包队伍应给予一定的奖励或合同价格的优惠等。当然有奖必有罚,对于不符合施工要求,在施工过程中出现错误的分包队伍进行处罚,甚者公布批评、永不录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优质创新驱动发展心得体会(案例24篇)篇三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在座的同志们:
大家好!
非常高兴今天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发展的话题。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开拓进取、大胆创新,推动又好又快发展”。
首先,我想给大家讲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浙江省临安市。临安市是浙江省山核桃的主产地,山核桃年产量占了全国的70%。但是在前几年,他们的销售情况却并不乐观。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呀,很多消费者都觉得这个山核桃好吃,但是核桃壳却很难咬开。如何才能打破这个制约销售的瓶颈呢?经过一番思考,临安市想出了一妙招。这个妙招说来其实很简单,就是在山核桃深加工的基础上,把它稍稍砸碎,在吃的时候用手轻轻一掰就可食用,非常方便。这种山核桃一上市,立即受到了大家欢迎。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妙招,让临安市当年就增收了3000多万元。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面对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我们如何才能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我们的企业如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我们个人如何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浙江省临安市砸碎核桃增收的事情,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创新是进步的源泉!只有开拓进取、大胆创新,才能不断加快发展。正如江--同志所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xx大报告中也提出,全党同志要“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
践行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而创新是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那么,何谓创新?创新就是站在上升、前进、发展的立场上,破除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安于现状的旧观念,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和壮大,实现事物的发展。创新要求敢于提出新问题、敢于解决新问题。
大家都知道,我们xx区距离泸州市主城区有12公里,是典型的边缘区,区域经济总量小。选择什么样的发展路子才能尽快扩张区域经济总量呢?xx年,区委、区政府创新提出“1234”发展战略,给全区经济科学发展指明了道路。经过两年的努力,区域经济总量开始扩张。数据显示,xx年,我区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家、其中亿元企业就有4家。
泸州市超强机械公司是我区的一家重点企业。该公司在改制前,是一家濒临破产的乡镇企业。如何拯救公司于水生火热中呢?公司一班人大力实施体制改革,大胆创新管理制度,不断培养技术人才,不断开发新产品。新管理、新技术、新产品让公司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得以绝路逢生。所以,公司能够走向发展,能够走向壮大,能够成功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有消息传来,目前公司已跃升为四川省500强企业。
在这里,我还有一件喜事儿要和大家分享。今年,我区创新征地工作机制和奖励机制,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在省重点项目“”的建设中,实现了和谐征地稳定拆迁,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肯定,某某某书记和某某某市长亲自签批:在重点项目建设中,主动创新方法,效果很好,值得推广。
发展创新的道路再次告诉我们:开拓进取、大胆创新是生存之道、是发展之基。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创新呢?我认为,关键是要聚好“三股”势。一要聚好善谋实干之势。创新需要脚踏实地的落实。追求创新,不能停留在意识层面。创新是学习与工作的结合,是智慧与经验的升华,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结晶。有了创新的意识,我们就应该在工作中大胆的实践,多听、多看、多思考。二要聚好诚实守信之势。我们无论在哪个岗位,都要对得起自己的神圣职责,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经济社会发展任重道远,作为一名干部,我们更应当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实践工作中去,恪尽职守,诚实守信。三要聚好开拓进取之势。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干革命、搞建设,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因循守旧,得过且过,安于现状,是没有事业追求、没有理想抱负的表现。我们要争做攻坚解难的闯将,要敢想、敢说、敢干,要敢为天下先,不去抱残守缺,不去随波逐流。在工作中,努力做到分析问题有新视野,研究情况有新见解,部署工作有新思路,解决问题有新办法。
优质创新驱动发展心得体会(案例24篇)篇四
通过深入开展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科学发展大讨论活动,我深刻体会到,为更好服务于全市又好又快发展、努力走在全省前面,顺利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必须打开解放思想的“总开关”,进一步解放思想,按照科学jjj、忠诚服务的理念,统领各项jjj工作。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坚持科学发展观,充分的认识到这次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时代性和先进性,真真正正的在这次大讨论活动中学到知识,提高认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jjj工作中原有的方法制度、指标体系、调查手段越来越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不能满足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的信息需求。解放思想,学习先进的jjj方法,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具体工作中,坚持科技创新、科学jjj,将目光向前看、向外看,不断的进行jjj改革,走到时代最前沿,更好的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我们一切工作都是围绕服从服务于加快tss发展这一目标而展开,服务是我们的基本职责。我们要通过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切实解决好优质服务的意识问题,从根本上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水平。jjj部门作为政府部门的参谋助手,jjj数据、信息资料的真与假、虚与实,直接关系着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服务方式不断改进,要在本职工作中更加紧密地结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更多地思考如何为社会公众提供科学、系统、准确的jjj公共产品,充分发挥jjj资源的社会效益。要密切监测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情况,及时反映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存在的问题。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报刊、咨询服务电话等多种渠道发布和提供jjj资料,加强对jjj数据的诠释,使jjj成果惠及全社会。要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积极开展与普通市民密切相关的专项调查,在调查中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意愿,树立jjj部门和jjj人员良好的形象,真正做到服务于基层群众,服务于普通市民。
三、解放思想,立足本职,努力提高业务水平。
加强学习,是jjj事业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和工作法宝。jjj实践要发展,jjj事业要前进,迫切需要我们在理论上扩展新视野,在实践中做出新探索,着力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积极破解jjj改革与建设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要不断加强对经济社会科学知识、jjj理论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学习,努力提高推进jjj改革创新的本领。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想交流的平台,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第八届党代会、省经济工作会议、市第九次党代会和市委九届二次全会精神,对国际、国内和本区域内发展的大趋势、发生的重大事件要心中有数。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运用是更重要的学习。衡量理论学习有没有取得实际成效,既要看到思想认识上是不是有新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工作作风、纪律作风的'转变,自觉改造自己的世界观,进一步加强情操的修养,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把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落实在行动上。不断改进工作,在具体的工作中大胆参与实践,坚持科学的态度和求实的精神,兢兢业业地做好各项工作,树立强烈的时间观念、效率观念、质量观念,今天能办的事不拖到明天。同时严格要求,自我加压。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
优质创新驱动发展心得体会(案例24篇)篇五
为了使我市走在全省改革发展的前面,市委、市政府广泛开展了“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科学发展”的学习讨论活动。根据局队的总体部署,本人积极参加了局队组织的学习活动,通过学习,对解放思想,优化环境活动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及tss实现“六个走在全省前面”之间的内在联系有了深刻的认识。回顾第一阶段的学习活动,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要勤于学习。第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活到老学到老,利用休息时间、利用工作之余,切实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第二要会学习,要有方法,学习要有针对性,更要有时效性,切实做到学以致用;第三要坚持学,持之以恒,不浮躁,在学习中努力增长自己的才干。要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重要思想及路线方针政策,时时关注国家新的政策方针,刻苦钻研自己的业务知识,以及科技、管理等社会各方面的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以丰富的理论知识武装头脑。第四在学习中不仅要向领导学习,还要虚心向身边的同志、群众学习,在实践中学习。通过不断的学习,深刻思想,更新观念,掌握技巧,从而创新思路,以更好地满足群众需求,适应工作的需要。
二要善于思考。一个人仅仅学习而不思考,那将等于什么也没有学到。思考是一种能力,根据掌握资料,运用所学知识,按照正确方法进行加工,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在工作中不会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困难与挫折,这时要正确认清形势,把握好大局,妥善处理好矛盾。在工作中面对企业jjj人员时,一定要注意沟通方式和方法不能一成不变,要开动脑筋,要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和工作经验,根据岗位工作职责,积极思考如何打开工作局面。
三要勇于实践。就是要牢固树立“重在行动,贵在落实”的理念,要将学习与行动结合起来,目的是要促进发展。如今国家各项政策也在不断变化,企业的jjj人员也呈现多样化,作为jjj工作者,在工作中要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以严谨细致的态度对待工作。在工作中要严格要求自已做到一丝不苟。jjj对我来说是一项细致的工作,它的'要求很严格,它要求我必须认真、细致。无误的数据便于以后的查账,所以,必须要认真,仔细无差错。这就要求我们在做其它工作时也是必须用严谨细致的态度对待工作。二是要有责任心。一定要尽心尽责的去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所以工作的好坏,也取决于你对工作的责任心。三是工作的高效率。提高工作的效率就是要多学习,从学习中汲取好的可以提高效率的知识,再就是,将问题细化,在短时间内决定,对任何事情都要当机立断,设定具体时间安排工作。五是保密性。jjj具有很大的保密性,保密性就是对数据的保密。只有转变工作作风,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同时,在工作中要能够放下身段,破除旧观念,全心全意的搞好jjj工作,为领导决策提供更多更好的建设性分析。
脚步达不到的地方,眼光可以达到;眼光达不到的地方,思想可以达到。只要我们勤学习、善思考、勇实践、敢转变,彻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将所学所思在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升华,从自身做起,认真履行职责,努力做好工作!
优质创新驱动发展心得体会(案例24篇)篇六
最近,参加县委中心学习组学习了解放思想、创新发展大会上的讲课,通过学习现谈几点个人体会。
“解放思想”,就是突破发展认识、增强发展动力。尤其,开展“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和及时。“思路就是出路,观念改变命运。从发展路径看,有了正确的思想认识,才能有倍增的发展信心,才能有前瞻的发展思路,才能有创新的发展举措,才能有强有力的发展气势,才能有突破性的发展成果”。通过学习,让我跳出狭隘的思想,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确保年初提出的工作目标的完成。
“创新发展”,就是探索和寻求新的发展目标与增长方式。统一战线解放思想,关键是要紧紧围绕“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富民强县”主题,在改革创新上下功夫,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指导工作的思想理论、引领工作的正确理念、促进工作的先进体制、推动工作的有效方法,使统一战线在服务富民强县中彰显优势,体现作为。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推动理论政策创新把统一战线理论政策创新作为先导工程,摆上突出位置,不断丰富统战理论和完善统战政策,为推动统战工作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要加强理论研究。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大趋势,准确把握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面临的大背景,深刻理解党的十七大对统一战线的新论述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统一战线的新要求,全面分析统一战线内部构成的新变化,对统一战线的基本定位、基本特征、永恒主题、根本任务、基本内容等理论问题深入研究,做出新的阐发,深刻把握其与时俱进的科学内涵。
要加强政策研究。根据中央提出的正确处理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基本要求,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当前这五大关系在我县的现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促进五大关系和谐,为推动科学发展营造环境、凝聚力量。要以政策创新推动中央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结合实际,在把握中央精神和统战工作规律的前提下,提出贯彻的操作性强的具体政策规定,力求形成相互配套的政策体系,确保中央精神真正在我县落实到位。以与时俱进的品格,推动观念理念创新把观念理念创新作为统一战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行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在全县统战部门和统一战线大力强化四种理念。要强化服务发展大局的理念。坚持把服从服务发展大局作为统一战线的重大责任,以统一战线服务发展的实际效果作为衡量统战工作成效的基本依据,最大限度把统一战线的优势转化为促进发展的优势,把统一战线的力量汇聚成推动发展的力量。
要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教育引导团结人、以共同理想激励人、以真情实感打动人、以照顾利益凝聚人。把关注点放在为统一战线广大成员发挥作用、服务发展、成长进步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搞好服务上,使广大统一战线成员既服务科学发展,又共享发展成果。
要强化开放合作的理念。坚决破除封闭意识,增强合作观念,强化共赢思维,以一种开放合作的理念来推动党与党外人士的合作共事,以一种开放合作的理念来整合各部门的力量共同做好统战工作,以一种开放合作的理念来汇聚统一战线方方面面的力量共同推动科学发展。
要强化有为有位的理念。消除消极无为情绪,以有为求有位。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优势,为科学发展整合。
政治。
资源、提供智力支撑、提供外援动力、营造和谐氛围,以推动科学发展的实际作为来彰显统一战线作为重要法宝的地位。以科学务实的精神,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统一战线解放思想,要按照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组织领导、工作运行、队伍建设等方面不断创新,逐步建立一整套内容完备、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的体制机制。要创新领导体制机制。积极探索和完善统一战线的领导体制,使统一战线在服务科学发展中担负更加重要的责任,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牵头协调、系统各单位分工负责、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大力支持、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的机制,形成大统战工作格局。要创新工作运行机制。用整体观、系统观、开放观来把握统战工作全局,科学布局、合理安排统战工作的全过程,使各项要素各得其所、各尽其用,各种关系相互协调、和谐共振,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相互强化,不断提高统战工作执行力,使全部工作高效有序运行。同时突出抓好重点领域工作的运行机制建设,特别是要不断创造新形式、探索新途径,进一步推进多党合作的制度建设,不断创新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监督的渠道。要创新组织保障机制。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的力度;创新干部考核评价机制,规范考核内容、改进考核形式、完善考核程序,把考核评价结果作为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创新干部培养教育机制,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统一战线服务科学发展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以争创一流的魄,推动工作实践创新统一战线解放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在于实现统战工作实践创新,提升统一战线服务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在推进富民强县中用真功、求实效、显作为。
优质创新驱动发展心得体会(案例24篇)篇七
按照省委八届五次全会精神,省委、市委关于开展“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科学发展”大讨论活动的通知精神,5月15日,xxx广播电视台召开了全体党员干部参加的“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科学发展”大讨论活动动员大会。
xxx就全台如何开展“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科学发展”大讨论活动和宣传报道好全市开展大讨论活动情况进行了周密安排并提出具体要求。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事关广电事业大发展、快发展大局,是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这次解放思想大讨论,真正使全台上下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八大和省委八届五次全会,省委、市委关于开展“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科学发展”大讨论活动的通知精神上来;统一到创新驱动、科学发展上来;统一到加快发展,实现广电大发展、快发展的目标上来;统一到正视差距、居安思危、攻坚克难、知难而进,解决实际问题上来;统一到开拓创新、艰苦奋斗、拼搏赶超的精神状态上来。真正形成鼓励全台干部职工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良好氛围。要做到学习内容要突出、调查研究要深入、查摆整改问题要准确、推动工作要创新、活动要取得实效。要以思想上有新提高、作风上有新转变、工作上有新起色为标准,搞好大讨论活动的检查验收。要把解放思想的成效体现在解决事业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上,落实到加快广电事业的大发展、快发展上来。全台各单位、部门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领导带头,率先垂范,营造氛围,形成声势,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切实加强对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组织领导。
全体干部职工要积极参与到“大讨论”活动中来,深刻领会会议精神,学习先进经验,提升思想境界,坚持高标定位,明确奋斗目标,把解放思想的实际效果体现在良好的工作状态、工作作风和工作落实上,确保全年档案工作目标顺利完成。并就开展好这次活动,提出四点意见:一是把握主题,领会实质。二是精心组织,周密安排。三是紧扣重点,推动工作。四是强化监督,转变作风。全体干部职工要把大讨论活动作为当前推动工作、谋求发展的一个总抓手,深刻把握“大讨论”要解决的问题,打破思维定势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破除思想障碍和体制障碍,树立创新驱动、科学发展、超前主动、可持续发展和增强开放五种意识,谋求档案工作的新发展。大讨论活动要把解放思想、提升境界做为主要方向,敢于高标定位,勇于争先进位;把转变作风、狠抓落实做为基本要求,提升作风效能、优化发展环境,在全局大力弘扬敢为人先、勇于担当的强势心态,营造提高标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要深刻理解“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科学发展”的内涵。在解放思想上下功夫,在改革开放上做文章,并将档案工作最终落实到实现科学发展的目标上。要充分认识开展大讨论活动的重要意义,充分认清档案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变化,切实转变传统思想、落后观念对档案事业发展的制约,把机关党员干部的思想高度集中到科学发展的目标和成果上来,使档案系统党员干部在全市的“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科学发展”学习热潮中始终走在前列。在组织学习讨论活动中要做到“三个快字”:一要快传达学习;二要快安排部署;三要快组织推进。
一是突出“高”字当参谋。高站位谋事,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及财政中心工作,站在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站在领导的角度谋划工作,增强系统性和预见性,重点提升综合文稿、专题调研、公文制发和信息上报水平。
二是突出“快”字抓落实。强化效率意识,增强时效观念,紧跟领导决策,抓好督查落实,对重点工作、重要事项即时分解督办,第一时间报告情况,服务领导决策。
三是突出“勤”字搞服务。人人回顾找差距,深入分析,综合思考,不断提高服务水平。高标定位,主动学习先进经验,提高自身素质和服务水平。
四是突出“严”字强管理。在资金分配和项目审批上,就是要充分论证、实事求是,坚决杜绝人情干扰,切实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在收入征管上,就是要处理好依法征管与完成任务的关系,切实做到有一是一、有二是二,不能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自觉打造公平公正的财税收入环境。
五是突出“和”字树形象。发扬团结协作的优良传统,紧紧围绕整体部署开展工作,进一步提高班子成员间、股室之间和工作人员间的协作水平。讲政治、顾大局,相互理解、相互关心、相互支持、相互帮助,自觉维护全局形象。
优质创新驱动发展心得体会(案例24篇)篇八
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是平凡而忙碌的,激情迸发的时刻并不多见,但我们愿意在平淡琐碎之中体味生命和奉献的含义。
我爱店里的每一位同事。他们或外向,或内向,或活泼,或文静,无论性格怎样,工作中的他们都是一样活力四射、认真负责。我们的同事,或在卖场之中,或在库房之风,或在送书的路途上„„他们的岗位不同,但是他们都在脚踏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他们精心整理着每一本图书,他们亲切接待着每一位客户,他们会为组里出一个点子,为企业提一条建议。他们是那种默默无闻的敬业者,是那种不声不响的爱岗者,他们是新华书店最可爱的人。前进征途上,处处洒满了他们辛勤的汗水;前进征途上,处处闪现出他们动人的风采。
激情燃烧的事业,固然让我们怦然心动,但平凡的岗位更需要我们用积极的心态作沃土,不断的努力作养料,辛勤的汗水作阳光,爱岗、敬业,才能孕育出服务创新的硕果。进取、创新是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的最强音!发展,奋斗是历史的使命,时代的要求。同志们,让我们激情满怀,一起去做改革浪尖的弄潮儿吧!
在关注民生上创新。教育干警学习深圳、杭州“敢为天下先”的改革魄力。进一步完善诉讼便捷服务,落实便民利民措施,加强法制宣传,开展巡回审判,便民诉讼;推行判后答疑制度,将答疑、释明、回访相结合,辨法析理,为民释惑;完善司法救助制度,为民解忧,使人民群众切身体会到新时期司法关怀的温暖。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优质创新驱动发展心得体会(案例24篇)篇九
按照市建设局的全面部署,我处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由学习宣传转入了讨论调研阶段。在开展第一阶段的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中,我处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营造了强大舆论声势和良好社会氛围,在全体干部职工中初步形成了进一步解放思想的共识和社会合力。在接下来的讨论调研阶段中,我处全体干部职工要从这种共识和合力中汲取力量,确保思想解放的成果落到实处,为推动我处各项工作大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
经济特区自建立以来,一贯坚持发扬改革创新精神,率先在城建、国土、规划、环保管理体制方面、科技发展方面、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形成了充满活力的创新机制,积淀了“敢想敢干,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为实现科学发展奠定了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基础,为全国推进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省委书记汪洋同志对珠海寄予了殷切期望,明确要求珠海走出一条与珠三角其他城市不一样的道路,成为科学发展的示范城市。这既为赋予珠海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也为珠海的城市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新一轮解放思想的高潮中,我处必须紧跟珠海特区的改革步伐,始终走思想大解放之路,进一步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争取走出一条独具珠海特色的城市建设发展道路。处领导班子集体在“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中,必须要站在国家和珠海城市发展大格局中去认真谋划珠海城市建设的发展,正确把握我处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全面分析我处所具有的优势与不足,增强“思想大解放、加快城市大发展”的紧迫感,把认识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市建设局谋划新一轮城市建设大发展的要求上来,统一到推动我市城建工作又好又快发展上来,统一到努力争当城建系统科学发展排头兵,再造城建发展新辉煌上来。
开展第二阶段解放思想调研活动,我处必须要围绕破解制约城建工作科学发展的思想、制度、决策等深层次问题,联系实际、突出重点,广泛深入研究和讨论,提出推动城建发展、加快城建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现阶段的讨论调研活动是整个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工作做得好坏,关系到巩固第一阶段学习宣传活动的成果,关系到整个学习讨论活动的成效。因此,必须注重工作方法,抓好调查研究,把握好调研工作重点。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隅。我处开展各项调研工作,关键是要找准问题,有的放矢,提出对策。必须要按照汪洋书记在省委十届二次全会上强调的那样,“克服狭隘视野,树立世界眼光”。
必须要及时跟踪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紧贴市委市政府、市建设局的中心工作和阶段任务,不断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分析新矛盾,摸索新经验。我处在第二阶段解放思想调研活动中,必须要强化“三个结合”:一是现场施工实地调研和深入思考相结合;二是总结城建经验和破解建设难题相结合;三是立足我市当前实际发展阶段和谋划未来城市大发展相结合。我处要通过继续开展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深入基层、深入调研、广开言路,仔细查摆和研究解决当前我市城建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按照争当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要求,对今年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进行总体谋划,立足当前我市建设的新形势,根据本地区、本单位特点,按照争当城建系统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要求,找准与珠海谋划大发展不相符合不相适应的突出问题,坚决扫清阻碍城市建设科学发展的思想、利益等障碍,对我处今年和今后一段时期所担负的市政府投资工程项目、市政工程建设项目等工作进行总体谋划,并结合实际工作,最终形成对我处城建工作的科学决策具有指导意义的调研成果,总结出解决城建问题的新方法,拿出新思路、新举措,推进我市城市建设工作新一轮大发展。
优质创新驱动发展心得体会(案例24篇)篇十
在当今世界,创新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关键要素,对于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正积极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不断创新来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通过学习创新驱动发展史,我深刻地领悟到创新的价值和意义,并且体会到了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性。
创新驱动发展不是近代才有的概念,它在人类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古代的农具、兵器、造纸术等都是人类社会创新驱动发展的产物。然而,现代创新驱动发展的概念最早出现在西方国家,特别是在工业革命期间。工业革命的爆发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为以后的创新驱动发展打下了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成为一个国家维持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创新驱动发展不仅仅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推动作用,还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推动社会进步。创新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例如,文化创新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科技创新可以改善医疗技术和环境保护,商业模式创新可以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和商品。创新驱动发展能够帮助国家更好地适应全球化和技术革新的挑战,提升国家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当今世界,技术进步和全球化浪潮正在改变着世界的面貌,那些不能适应变革的国家将被淘汰出局。在这种背景下,创新驱动发展变得尤为重要。只有不断引进新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创新驱动发展是一个国家实现自主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的关键。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因此,创新驱动发展对中国尤为重要。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了科技投入和支持创新企业的力度。中国的创新水平和科技实力也在不断提高,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国的企业开始瞄准全球市场,通过自主创新和技术转化来提升其竞争力。然而,中国在创新领域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包括缺乏自主技术研发和核心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的欠缺。
为了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中国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首先,应加大政府和企业的创新投入,提高研发经费和支持创新产业的政策力度。其次,应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建立开放包容的创业环境。同时,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科技创新的需求和质量。最后,要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借鉴他国成功的创新经验,并与世界各国共同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总结:通过学习创新驱动发展史,我深刻地理解到创新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变革,提升国家竞争力和人民的生活质量。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正朝着创新驱动发展的目标努力前进,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成为创新力量强大的国家,为世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优质创新驱动发展心得体会(案例24篇)篇十一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大法宝,也是始终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这一轮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科学发展大讨论活动,要求我们拓宽眼界,进一步提高tt能力。tt工作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突破陈旧的思想束缚和惯性思维,以思想大解放实现服务全局、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能力的大提高,赢得tt事业的大发展。县tt局作为政府的综合部门,如何以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开展为抓手,在我县的突破发展中扮好角色,发挥出应有的贡献作用,是每个tt人迫切需要深思的问题。
通过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科学发展大讨论活动的学习,使我的内心发生了很多感慨,更主要是产生了许多共鸣: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努力推进tt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学过之后颇有感想,把解放思想与我们具体的工作结合起来,感到了实实在在的事情正等着我们去做,以下谈四点体会:
一、解放思想,要着力提高认识。解放思想是正确行动的先导,可以说没有思想的解放,就没有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翻开历史画卷,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思想解放史。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思想解放同样是推动经济社会前进的动力。1978年关于真理检验标准的大讨论,破除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使人们从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解放出来。改革开放初期,中央创办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把我们从长期闭关自守状态中解放出来。九十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把人们的思想从计划经济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将改革开放推向了新的阶段。实践充分证明,解放思想是扫除障碍、引领发展的“法宝”。tt事业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这就需要tt部门要解放思想,勇于突破旧观念,不断融入新思想,跳出tt看tt,使tt发展和建设顺应时代,与时俱进,切实解决tt工作的不适应状况。要增强忧患意识,时刻保持清醒头脑,目前我县tt分析水平不高,有影响力的精品少;tt队伍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tt产品还停留在初级水平上,服务经济社会的层次还不够高。因此,我们要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增强危机意识,知耻奋进,抓住机遇,加大改革力度,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经济、是否有利于提高tt数据质量、是否有利于提高tt服务水平为标准,坚决冲破那些不符合新形势的思维定式和习惯模式,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大发展。
二、解放思想,必须要更新理念。没有新的理念,就不可能有新的思路;没有新的思路,就不可能有新的举措;没有新的举措,就不可能有新的成效。tt事业要发展下去,我们必须要破除和防止自我满足的思想,树立一切从零开始,tt事业无止境的理念,以永不满足、永不懈怠的'精神开创tt工作新局面。一是要破除畏难情绪,树立必胜的理念。面对县tt局业务日趋繁重和各级各层的期望、需求不断增强的现状,且工作要求标准高、工作难度加大等新的挑战和困难,这就要求我们面对新形势、新挑战,要破除和防止畏难情绪,树立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理念,在困难面前要敢于探索成功的途径,以积极进取的精神解决工作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二是要破除低标准,树立争先创优的理念。我们不能满足于tt报表报完了事,tt分析千篇一律,工作停留在一般水平上,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我们必须冲破传统的tt工作思路,破除和防止低标准、低水平,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的问题,树立不争第一不罢休、不出一流业绩就是失职的理念,站在高起点,坚持高标准,攀登高水平。三是要破除四平八稳的思想,树立只争朝夕的理念。针对有的tt人员思维转换慢、应对反应慢、工作节奏慢的问题,要破除因循守旧、按部就班的思想,树立只争朝夕的理念,坚持快节奏、高效率,反对松懈疲沓的不良作风,立说立行,迅速反应,要克服机遇可遇不可求的消极心态,积极寻找、发现、抢抓、利用好机遇,更好卓有成效地干事创业。
三、解放思想,要改变工作方法。一是要改变传统的数据收集汇总、简单比较、上报待评估认定、回头找差距的固有模式,转变工作方法,采用围绕年度目标、分解任务、抓好落实、寻找差距、tt上报的反向思维,进一步争取任务完成的主动性。二是从重业务、轻调研的思想观念中解放出来,进一步提高前瞻性服务能力。要科学统筹安排tt工作,积极实行“三三”工作制,即三分之一时间做报表、三分之一时间开展调研、三分之一时间进行分析,努力使自己走出办公室,围绕党委政府关心、基层群众关注的问题,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同时,增加专题调研类、监测预警类、县城比较类分析的比重,增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节能减排等方面的分析比重,为政府决策提供多层面、多角度、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三是在对工业经济发展中普遍、共性、常规的增长点一如既往予以重视的同时,要更深层次的研究、挖掘增长亮点,要想别人不去想、想不到的“冷点”、“拐点”和“特色”,在这上面多下工夫、多做文章,寻找突破点,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非常规出牌,谋求发展中的先机。四是从重数字、轻分析的观念中解放出来,进一步提高解读数据能力。要用数据说话,不断提高数据科学采集、核算、整合、利用能力,实现由数字tt向数字tt与深层次tt分析并重转变。
四、解放思想,要增强工作的胆略和魄力。每项tt工作的完成,关乎全局。我们每个专业人员都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大局观念和政治敏锐性,自觉的站在全县的高度来创新tt工作,要跳出数字找问题、跳出tt看发展,以全面、科学、细心的工作态度和舍我其谁的工作大气,大胆思维,放手工作,敢为人先。切实发挥tt工作的前瞻性和参谋预警作用,进一步彰显tt促进县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决策性作用。
开展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科学发展大讨论活动,我们应当从立足本职工作,要从做好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出发,尽职尽责,我们要从中找到了自己存在的差距,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全面发展的素质,全力做好每个tt人应尽的义务。
优质创新驱动发展心得体会(案例24篇)篇十二
创新驱动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无论是国家经济发展还是个人成长,都需要不断推动创新。在创新驱动发展史这一主题下,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到创新对社会的影响和变革。在我认真学习创新驱动发展史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迈进未来的世界。
首先,创新驱动发展史告诉我,在社会发展中,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源泉。回顾历史,无论是古代的发明创造,还是现代科技的突破,都是因为人类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正是这些创新的成果,才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社会的快速发展。从发明火药到创造互联网,从发现电力到研发智能物联网,每一次创新都是对传统模式的突破和革新,为社会进步创造了无限可能。
其次,创新驱动发展史让我认识到,创新需要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氛围。当人们对创新抱有积极的态度时,才能为创新提供鼓励和支持的良好氛围。许多国家和地区之所以能够成为创新中心,正是因为他们重视创新,为创新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支持和保障措施。创新园区、科技孵化器、创新基金等创新生态系统的建立,为创新提供了必要的资源和机会。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创新才能得到充分激发和发展。
再次,创新驱动发展史启示我,创新需要跨越传统思维的束缚。很多时候,陈旧的思维方式是创新的障碍。在创新的道路上,我们常常需要敢于打破传统思维的桎梏,勇于尝试新的理念和方法。只有不断思考、不断探索,才能找到创新的方向和可能性。不要害怕失败,失败是成功的一部分。正如爱迪生所说:“我没有失败过,只是找到了一千种不行的方法而已。”只有坚持不懈地追求创新,才能在竞争中获得先机。
最后,创新驱动发展史给我留下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那就是创新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努力和习惯。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成功的创新是在不断摸索、实践和耕耘的基础上取得的。只有拥有创新的精神和态度,才能始终保持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断学习新知识、习得新技能,接触新事物和新思维,才能保持创新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综上所述,创新驱动发展史让我认识到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力量,创新需要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氛围,创新需要跨越传统思维的束缚,创新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努力和习惯。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真正领会到创新的力量,才能够引领自己和社会不断向前迈进。创新驱动发展史对于我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启示,我会继续保持对创新的热情和追求,不断努力创新,为自己和社会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优质创新驱动发展心得体会(案例24篇)篇十三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到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13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着力强化创新驱动,为建设“两富”现代化浙江奠定坚实基础。最近召开的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专题研究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这些都是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放眼世界、立足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决策。这一重大决策既是抢抓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机遇、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战略支撑作用、实现民族复兴和富民强省目标的必然选择,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破解资源要素瓶颈制约、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的根本举措。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把握规律、创新举措,大力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加快推进创新型省份和强省建设。
“实现四个转变”
创新层面上,要进一步从点的突破为主导转向多元化的整体推进为主导。过去的科技创新主要还是依靠科技部门的单兵突进,较多的是着力于点上的突破,而相对缺乏集成与联动。在创新驱动阶段,必须注重创新的统筹协调和顶层设计,强化创新的系统化和网络化,要更加注重科技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多元化创新,更加注重政产学研金介用的协同创新,更加注重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以及各个层面的整体突破与提升。
创新途径上,要进一步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导转向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为主导。在投资驱动阶段,科技创新本身还是比较粗放的,创新的目标主要是追赶型的,创新需求主要集中在一些先进技术推广应用、新工艺开发和管理创新,创新的途径主要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随着形势的变化,在创新驱动阶段,依靠引进技术、设备和管理带来的经济增长空间越来越小,企业只有通过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才能有效减少对外的技术依赖,形成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从而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产业扶持上,要进一步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主导转向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在创新驱动阶段,更加讲求发展的质量和创新的效益,更加注重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就浙江而言,传统产业虽然在一定时期仍处于主导地位,但是发展的瓶颈制约越来越多、技术提升的局限性越来越大、市场空间越来越小。我们必须把重心转向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上,围绕新兴产业链来部署创新链,通过科技的支撑和创新的驱动,推动产业高端升级,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科研组织上,要进一步从供给模式为主导转向需求模式为主导。在创新驱动发展阶段,技术更替加速,技术路线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如果依靠政府和高校院所主导的供给式创新,就会存在较大的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因此,科技创新要进一步转向企业为主导的需求模式,真正面向企业、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围绕需求来部署和谋划创新活动,依托龙头企业更好地把高校院所和社会创新资源整合起来搞研发,如此才能提升科技创新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效降低创新风险。
“五个重点环节”
更加重视科技创新的统筹部署和顶层设计,加快形成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
一是要在统筹谋划和整体推进上下功夫。科技创新是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必须用全球视野、站在全局高度来统筹谋划,把科技创新摆上党委政府的核心工作来研究,促进科技管理部门与经济产业部门的统筹部署,把科技创新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落实到具体规划、具体部署、具体政策、具体行动中。进一步健全部省会商、厅市会商和部门会商制度,完善科技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协同配合、省市县集成联动、政产学研金介用协同、专家咨询与行政决策相结合的科技管理体制,形成创新各主体、各环节、各方面相互支撑、高效互动的格局。
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坚持和完善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评价工作的意见》,建立以创新驱动、科学发展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对关键指标的动态监测、创新绩效的考核评价和考核结果的奖惩力度,促进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尤其是主要领导亲自抓、主动抓科技创新工作,象江苏省一样涌现出一批科技书记和科技市、县(市、区)长。
二是要在顶层设计和系统集成上做文章。围绕“两富”现代化浙江建设大局、围绕“四大国家战略举措”和“四大建设”的推进、围绕创新型省份、科技强省建设和“五个倍增”的目标任务、围绕经济转型升级的技术需求,加强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根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赋予科技创新的重点任务,进一步系统集成创新资源,促进工作聚焦,力求重点突破。
1、要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不折不扣执行好《浙江省科技进步促进条例》,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增长幅度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一个百分点以上,确保到2015年,省、市、县(市、区)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经费占本级财政预算内经常性支出的比例分别达到8%、42%和32%以上,对科技投入达不到法定要求、弄虚作假的要追究法律责任。
2、要加强资源的统筹汇聚。善于把分散在政府各部门的资源有效集成起来,集中财力办大事;促进各高校院所科研设施、实验室以及各类服务平台对外开放,更好地服务于创新创业。
第三,要善于突出工作重点。坚持在“有所不为”中更好地“有所为”、在统筹兼顾中更好地抓住关键,真正把有限资源用到刀刃上;调整完善科技计划体系,引导科技资源向重点企业、重点园区、重点产业、关键人才集聚,提高科技资源投入产出率;集中力量凝练设计一批重大项目,促进省市县资源的集成,加大持续支持力度,加快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科技成果,切实改变“星星很多、月亮很少”的局面。
一是要形成倒逼企业创新的机制。建立健全生产要素和资源的差别价格机制,完善企业能耗、物耗、污染物排放和安全、质量、技术等市场准入标准,严厉打击侵害知识产权的行为,使不加快转型升级、不注重自主创新的企业难以立足发展。对于自身不重视研发投入和科技创新的企业,政府不列为支持对象,倒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研发机构建设。
二是要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坚持把研发机构建在企业、将人才工作重心转向企业、将科技创新政策落实到企业、将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到企业、将科技服务覆盖到企业,形成“一切围着企业转”的机制,尽量降低企业的创新成本和风险,激发企业内在创新动力。在项目实施中,要突出企业主导作用,凡是应用研究、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项目,必须以企业牵头实施;在科技项目评审中,要增加企业界专家的权重,确保企业的话语权,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
三是要加快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引导企业改善投资结构,持之以恒加大研发投入,加快研发机构建设和创新人才建设。鼓励企业改变创新模式,建立全球化的创新网络,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企业建立紧密型的战略联盟,广泛利用先进技术、成果、项目、人才等创新资源。鼓励企业立足长远发展,联合高校院所加强基础前沿研究和产业关键技术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产品。通过努力,大力培育一批象苹果公司、阿里巴巴这样引领产业变革的企业。
四是要加快形成科技产业联动、大中小企业协同的技术创新机制。强化产业和企业的技术需求导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着眼技术瓶颈组织重大技术攻关,立足产业升级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产业规模与质量效益的同步提升;深入开展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加快建设一批上下游协同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重点企业研究院,实施一批突破关键技术的重大项目,选派一批青年科技人才到企业工作,努力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倾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强的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以这些大企业为依托,以核心技术和市场为纽带,形成集群式产业协作体系,带动关联的中小企业共同创新发展。
一是要大力发展高新园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其作为衡量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体现科技投入绩效的重大举措来抓。大力推进14个产业集聚区创建高新区和省级高新园区转型升级工作,努力培育一批国家级高新区。加强高新园区的动态评价与考核,推动高新园区提升创新能力、做强特色产业、实现错位发展,打造一批品牌园区,辐射和带动全省高新产业加快发展。围绕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需求,以突破高端核心技术、培育高附加值产品、打造上下游配套的高新产业为目标,大力组织实施十大重大科技专项,力争在若干前沿领域取得突破,培育一批新兴产业集群。确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年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到2017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加值实现翻番。既要注重扩大高新技术生产规模,更要注重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和附加值,努力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二是要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把产业化导向贯穿于科技创新的全过程,各项工作部署都要围绕产业化、各项考核评价都要突出产业化、各种资源配置都要面向产业化,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首先,要引导高校院所面向市场搞研发。具体要实现“四个转变”:科研人才的评价,要从“以论文比高低”转向“以转化产业化论英雄”;科研活动的组织,要从“做什么吆喝什么”转向“企业需要什么研发什么”,促进“研之能”与“产之需”无缝对接;科研的合作方式,要由单纯的“技术入股”转向“技术、资本入股并举”,与企业结成更加紧密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创新链条的打造,要从“实验室样品”向“生产线产品”的转变,加强中试孵化,延伸创新链条,提高成果成熟度。
第二,要加快提升企业承接和转化能力。企业要善于把握技术市场发展形势,从企业创新发展的需求出发,主动加强高校院所的紧密合作,大胆引进先进成果以及成果转化的人才、设施,提升科技成果的承接和落地转化能力,努力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
第三,要完善政府和社会的服务体系。在省、市、县三级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加大对成果转化的投入,深入实施十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切实加强中试基地、成果转化基地、科技孵化器建设,完善技术转移转化体系和市场交易平台,加强网上技术市场建设,完善科技成果拍卖机制,促进先进和适用技术的连片推广转化。
第四,要建立有效的创业投资机制。既要让创业资本对处于工业化生产阶段的科技成果感兴趣,也要让创业资本对处于中试生产阶段的科技成果给予扶植,同时要建立有效的退出和循环投入机制,切实解决好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资金“短板”问题。更加重视创新型城市建设和创新平台打造,加快完善区域创新体系。一是要加快创建各具特色的创新型城市。深入贯彻科技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大力支持杭州、宁波、嘉兴三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先行先试,加快争创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强化示范引导作用。鼓励湖州、绍兴等有条件的城市争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提升城市整体创新力。同时加快创建一批省级创新型城市和创新型乡(镇),鼓励和支持各地在某个或某些方面先行先试。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全省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设区市达到国家创新型城市标准,三分之二以上的设区市成为省创新型城市,三分之一以上的县(市、区)进入创新型县(市、区)行列,加快构建以杭州为中心、宁波、嘉兴为副中心,其它中心城市各具特色的网络化、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二是要加快完善多层次广覆盖的创新平台体系。重点要加快建设“高新区(产业集聚区)和科技城、特色产业基地、科技园(创业园)、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科技中介服务组织”五个层面的服务平台,为集聚创新资源、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力支撑。高新区(产业集聚区)和科技城要坚持产城互动,着力打造成为科技资源集聚区、高新产业孵化区、高效低碳的转型升级示范区;特色产业化基地,要在做特做专做深上下功夫,提升特色新兴产业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各类大学科技园、科技创业园等要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摇篮和创新创业的试验区、活跃区;各类区域、行业公共科技创新平台要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向中小企业转移辐射先进科技成果、提供公共科技服务;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要提升社会化、网络化、市场化服务水平,积极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专利代理、项目策划、知识产权评估、科技信息咨询、技术转让、成果转化、检测监测、资格认证等专业性服务。
一是要强化科技公共服务职能。正确处理好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关系,尽可能从市场能自我调节的领域中解脱出来、从具体的分钱分项目中解放出来,最大限度地运用公共政策工具如税收、金融、贴息、政府采购政策等来配置科技资源,更好地运用公共服务手段来支持创新活动,更好地通过完善体制机制和制度的方法来引领科技创新。重点支持对我省产业转型升级具有较强带动性的重大研发项目和成果转化项目;支持基础性研究和前导技术研发;支持创新型城市、重大创新基地、高新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公共创新平台等公共产品建设;支持知识产权开发、运用和保护,技术市场和中介机构建设,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大力营造公共创新环境。
二是要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确立“投资科技就是赢得未来”的理念,进一步深化科技金融结合,支持“杭温湖甬”国家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建设,抓住温州金融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的契机,探索扩大民间资本向科技创业投资的新途径。大力发展科技银行、风险投资、科技担保、科技保险、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和上市融资等,充分发挥金融资本的“放大效应”。逐步建立起初创期政府无偿资助、成长期科技信贷支持、成熟期股权直接投资、扩张期上市培育的金融支撑体系,满足不同发展阶段科技企业多元化融资需求。引导创投机构更多关注初创期、孵化期的科技企业,提高企业创新创业成功率。
三是要完善人才的引进和激励机制。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学习借鉴江苏“引进一批人才、带动一个产业、影响一座城市”的做法,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创新团队,以高层次人才引领高水平创新。同时,通过有效机制,促进高校院所甚至是机关事业单位的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开展科技创新,转化科技成果,创办科技企业,提供科技服务;大力培育青年创新人才,保护青年的创新积极性,让社会创新的涌流不断迸发。健全以激励创新为导向的用人制度和薪酬分配制度,努力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格局。
四是要完善创新绩效评价机制。建立多元的人才考评体系,把标志性成果的质量、创新效益作为评价科研绩效和人才水平的主要依据。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对高校院所与市县的创新绩效进行评估并公布排名,将创新绩效与项目持续申报相挂钩,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益。
五是要加快改善“创新生态环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将违法行为纳入企业、个人社会诚信体系加以约束,促进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的有机衔接,让侵权行为付出沉重代价,让创新者利益得到有效保护。引导企业建立知识产权创造和开发体系,完善技术要素参与股权和收益分配政策,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能力。遵循科技创新规律,杜绝急功近利和浮躁冒进,减少折腾和干忧,促进科研人员潜心研究、执著求新。进一步完善科研诚信体系和科研经费全程监管机制,对违规行为进行严管重罚,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大力发展创新文化,弘扬创新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关注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的浓厚氛围。
优质创新驱动发展心得体会(案例24篇)篇十四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的是学校科技创新大会。首先,感谢市科技局xx局长莅临指导工作。今天的会议很重要,尽管自建校以来,我校创新创业工作如火如荼,校企合作与专利方面的相关做法走得比较靠前,但仔细回顾,我们的创新成果还不尽如人意。此次召开会议,正是因为感受到了压力和危机感,在这里抛砖引玉,希望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
一、明确目标,营造共识。
有些同志认为,我们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为什么要如此强调科研创新工作呢?其实,两者相辅相成,并没有冲突。几年前,我们很多老师去过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交流,参观学习了他们的项目制教学,对南洋理工的老师带着学生研发企业的项目、接受企业的委托、与企业联合开发的校企合作培养学生模式感到震撼。但是震撼之后,我们学到了什么呢?有没有学以致用呢?有,但是不多。今年11月20日,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深化高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高校科研体制改革的方向,其中提到的校企深度融合,将会成为培养学生和促进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所以,我希望,我们能够按照省文件的指引,结合实际,在以培养学生为本位的同时,将专业设置与产业对接,不仅适应产业的发展,更要适当引导产业发展,利用2-3年的时间,扎扎实实推动创新工作,争取有几个团队能进入新型研发机构行列,这也是吴月霞副市长考察学校时对我们的肯定和寄托的希望。
二、抓住机遇,厘清思路。
让我感触颇深的是,以前我在科技局的时候,一年科研经费才几百万,最多的时候不到三千万元,但是今年我市的科研经费有1.8亿元,明年将达到5亿元!这充分说明国家、省、市对科研更进一步重视。目前,产业研发能力较弱,我们作为拥有众多教授和博士的本土高校,责任和机遇并存,我们应该要有所作为。几年来,学校已投入几百万科研经费,但并没有形成标志性创新成果,我们要认识到这一不足。我们的兄弟院校、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在这方面开展得非常好,取得了众多创新成果,在制冷系统领域这一块,吸引了许多企业与之合作,在全国高职院校中树立了良好口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既要向搞得好的学校学习,又要厘清思路,迎头赶上。
三、完善制度,打造团队。
我们学校的科研创新,将重点依托研究所,将之办成引领产业发展,集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创新平台;下一阶段,将以二级学院为单位,围绕各类创新工作多方筹集资金,通过打造一批创新型团队,带动一批有研究水平的教师积极投身科研。今后,我们也将在考核和评聘上面进行相应的调整,多方面促进我校科研创新工作的发展。对科研创新的考核将从对个人的考核,提升到对团队的考核,提升到对校内研发机构的考核。评聘制度上,将实施评聘分开,根据业绩和科研能力实施聘请。希望相关部门从管理的角度朝这个方向引导,组织好教职工们加强学习,充分掌握评聘分开机制的具体信息。尤其校企合作处,要向市科技局咨询和汇报,根据学校的思路,厘清工作主线,制定具体目标,踏实推进科研创新工作。
最后,我坚信,xx职业技术学院将抓住发展的机遇,推动创新工作再上新台阶。谢谢各位!
优质创新驱动发展心得体会(案例24篇)篇十五
驱动发展是指通过各种方式和措施推动一个国家、组织或个人向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更好质量的目标发展。在个人职场发展和个人成长中,不断驱动自己的发展是每个人都需要做的事情。本文将围绕“驱动发展”的主题展开,并分享一些个人心得体会。
第一段:明确发展目标。
驱动发展的第一步是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一个没有明确目标的人,就像是迷失在人生旅途中的行者,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而一个有明确目标的人,则如同守望在明灯下的行者,能够明确方向,有所侧重。因此,我们需要仔细思考我们想要在哪个方向上发展,设定目标,制定计划,为自己的发展指明道路。
第二段:不断学习进修。
驱动发展的第二步是不断学习进修。如同鱼需要水来生存一样,个人的发展需要学习为后盾。学习是拓宽视野、增加知识、提高技能的途径。无论是通过学习书籍、参加培训班还是与他人交流,我们都能够不断积累新的经验和知识。此外,要保持学习的态度,开阔思维,持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
第三段:积极拥抱改变。
驱动发展的第三步是积极拥抱改变。世界在不断发展变化,与时俱进是驱动发展的关键。个人发展也需要时刻保持敏感度,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动方式。如果我们抱着固步自封的态度,不肯接受新的挑战和机遇,那么我们的发展就会停滞不前。因此,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勇敢面对改变,并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第四段:主动寻找机会。
驱动发展的第四步是主动寻找机会。机会往往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而不是等待机会降临。我们需要积极主动地去寻找发展的机会。参加行业内的交流活动、寻找项目或合作机会、关注新技术和趋势等等,都是我们寻找机会的渠道。此外,我们还要时刻保持对机会的敏感度,了解行业动态和发展趋势,并根据自身情况做好筛选和把握。
第五段:保持持续努力。
驱动发展的最后一步是保持持续努力。没有什么是轻而易举可以达到的,无论是发展个人还是推动一个组织的发展,都需要付出努力。我们需要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同时,也要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保持韧性和毅力。只有持续不断地努力,才能够推动自己的发展不断向前。
总结:驱动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需要我们明确目标、不断学习进修、积极拥抱改变、主动寻找机会和保持持续努力。只有不断地推动自己的发展,我们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抢占先机,并实现个人、组织乃至社会的发展目标。
优质创新驱动发展心得体会(案例24篇)篇十六
创新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学习中,都离不开创新的思维和方法。而考试作为一种评估学生综合能力的方式,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参加了一场“创新驱动考试”,以下是我对这次考试的心得体会。
创新驱动考试是一种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试形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场考试中,学生将会面对一些创新项目,需要展开思维,提出新颖的解决方案,通过实践来验证自己的想法。这样的考试形式,不仅可以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参加创新驱动考试需要提前做好准备。首先,要深入了解考试的内容和要求,明确自己的目标和努力方向。其次,要提前查阅相关资料,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和思考角度。同时,也要锻炼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比如进行实验、做小项目等,以增强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力。最后,要加强团队合作,通过与他人的讨论和协作,互相促进、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在创新驱动考试中,我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面对题目,我首先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然后,我与团队成员展开了讨论,相互交流想法,并选择了最佳方案。接着,我们开始实践,通过实验和操作来验证我们的想法,不断进行改进和调整。在整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团队合作的价值。
通过参加创新驱动考试,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首先,我深刻体会到创新是一种态度和思维方式,需要时刻保持好奇心、开放心态和创造力。其次,我明白了实践是提高自己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最有效途径,只有不断尝试和实践,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创新者。最后,我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特长和思维方式,只有通过合作,才能汇聚精华,取得更好的成果。
创新驱动考试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仍有可改进之处。首先,可以在考试过程中加入更多的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实际操作中,提高实践能力。其次,可以设置更加丰富多样的创新项目,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潜力。最后,要注重评估和反馈,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总结经验,改进不足,不断提高。
总结起来,创新驱动考试是一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方式。通过参加这样的考试,我深刻体会到了创新思维的重要性,掌握了实践操作的技巧,锻炼了团队合作的能力。希望未来的创新驱动考试能够进一步改进,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让我们共同努力,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明天。
优质创新驱动发展心得体会(案例24篇)篇十七
驱动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不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事业发展中,都需要不断地寻找驱动力来推动自己前进。在这个快节奏、高竞争的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份坚定的信仰和目标,同时懂得不断调整和优化自己的发展路径。在我多年的个人成长和职场经验中,我获得了一些关于驱动发展的宝贵心得体会。我将在以下五个方面来探讨这些心得:明确目标,保持激情,持续学习,合理规划和勇于创新。
第一,明确目标。在驱动发展中,明确的目标非常重要,它能够为我们提供方向和动力。有目标能使我们专注于自己想要达到的结果,从而更有动力和决心去实现它们。我们应该每天都要具备一个清晰的目标,并且不断地审视,调整和优化它们,以确保它们和我们的个人价值观和追求保持一致。只有明确的目标才能把我们驱使向前,助我们在追求发展的道路上坚定不移。
第二,保持激情。激情是驱动发展的一剂良药。它能够让我们充满活力,将我们的潜能发挥到极致。保持激情意味着我们对自己的工作、学习或事业发展抱有极大的热情和兴趣,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或挫折,我们都能够坚定地前行。我们要保持积极的态度,找到我们热爱的事物,并努力将其转化为持久的动力和动力。只有保持激情,我们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取得更好的成果。
第三,持续学习。学习是驱动发展的源泉。不论处于何种环境,都应该时刻保持学习的姿态,并不断积累新的知识和技能。学习能够增加我们的认知和见识,提高我们的竞争力。无论是通过阅读、课程学习、参加培训还是与他人交流,都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驱动自己的发展。我们应该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培养自己的技能,并将其应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去。只有不断地学习,我们才能与时俱进,保持竞争力。
第四,合理规划。规划是驱动发展的基础。我们需要制定一份详尽的规划,将自己的目标和行动计划予以合理安排。规划能够帮助我们有条不紊地进行工作和学习,避免被琐事和繁杂的安排所困扰。在规划中,我们要设定明确的时间表,制定可实施的行动计划,并在过程中进行不断审视和调整。只有将规划与行动相结合,我们才能够更有效地驱动自己的发展。
第五,勇于创新。创新是驱动发展的核心。我们要善于寻找新的解决办法和方法,勇于尝试新的思路和时尚。创新能够帮助我们在发展中保持活力和竞争力,为我们提供新的机会和发展前景。我们应该开放思维,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合作,接受不同的观点和建议。只有勇于创新,我们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更好的发展。
总结起来,驱动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我们明确目标、保持激情、持续学习、合理规划和勇于创新。只有将这些心得与实际行动相结合,我们才能够更好地驱动自己的个人发展,取得更大的成功和成就。我相信,只要我们始终坚持这些原则,我们就能够在事业和生活中实现更好的发展。
优质创新驱动发展心得体会(案例24篇)篇十八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创新已经成为当前时代的主旋律。在教育领域,创新也日益受到重视。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许多学校和教育机构开始采用创新驱动教育。作为学生,我在经历了一系列的考试之后,深刻认识到创新驱动考试对学生的重要性,并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宝贵的体会。
首先,创新驱动考试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在传统的考试中,学生往往只需要死记硬背一些知识点,而在创新驱动考试中,学生需要动脑筋来解决问题。例如,某次考试中,我遇到了一道数学题,题目是一个关于求解一个复杂方程的问题。我知道可以使用代数方法解答,但我选择了另外一种方法:用图形化方法进行解答。我画了一个图形,通过分析并运用几何关系,最终成功求解了这道题。这次考试经历使我明白了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也意识到传统的死记硬背方法在某些情况下并不总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其次,创新驱动考试激发学生的兴趣。传统的考试往往充满了枯燥乏味的题目,学生们在解答这些题目时往往缺乏热情。而创新驱动考试采用更多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比如,在一次物理实验考试中,我需要设计一种合适的实验装置来测量物体的重力加速度。这个实验与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相关,激发了我的兴趣。我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和实验,最终设计出了一种符合要求的装置,并成功地测量了重力加速度。这次经历让我感受到了科学实验的乐趣,进一步培养了我的科学探索兴趣。
再次,创新驱动考试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考试中,学生往往要面对各种问题,要求他们通过创新的思维和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这样的训练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举一个例子,我们班举行了一次创新驱动考试,在其中一道题目中,我们需要设计一个可以让石头在空中悬浮的装置。这个问题一开始看似无解,但通过多方面的思考和尝试,我最终找到了一种方法,利用空气压力和磁力让石头悬浮在空中。这个过程提高了我创新思维的能力,让我明白了只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努力,任何问题都可以找到解决的方法。
最后,创新驱动考试鼓励学生积极合作。在创新驱动考试中,许多问题往往需要团队合作来解决。学生之间需要交流合作,分享思路和方法,从而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效果。在我参加的一个团队考试中,我们面临了一个需要通过创新的方法解决的数学难题。每个人都带来了自己的想法和解决方案,我们经过讨论和辩论,最终找到了合适的解题思路。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也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乐趣。
总之,创新驱动考试给我带来了许多宝贵的体会和启示。它培养了我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发了我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我的解决问题能力,还让我学会了团队合作。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这些体会将成为我不断进步和创新的动力。
优质创新驱动发展心得体会(案例24篇)篇十九
创新驱动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理论。它被认为是推动中国经济实现持续稳定增长的核心动力。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创新驱动理论的一些体会和看法,以更好地理解这一经济发展战略,并在未来获得更好的发展。
创新驱动理论关注的是创新对于经济的发展的重要性。它给企业和政府提供了一个创新发展的战略方向,通过大力发展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等方面的创新方式,以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个理论呼吁通过创新来创造更高的市场竞争力,最终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第二段:为什么我们需要创新驱动?
创新驱动理论能够帮助我们打破经济增长的瓶颈,能够创造出更具有竞争力的产品,让我们在全球市场中保持强劲的竞争力,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地位,彰显中国经济的实力。同时,互联网和数字时代的到来导致市场变得更加全球化,商业竞争变得更加残酷。中国企业需要更多创新创造出更多新产品来满足消费者需求,提升市场占有率。
第三段:哪些因素有助于创新驱动?
创新驱动需要社会和政府的强大支持。一方面,需要企业增强研究和发展能力,加强人才培养,建设完善的研究平台和技术创新基地等方面的努力;另一方面,政府需要制定更多资金使企业获得技术创新的资金支持,帮助企业加强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制定有利于创新的政策,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等多重因素,持续推动中国经济稳步发展。
创新驱动理论的核心理念是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对于单个企业,必须拥有自我研究和开发的能力,追求不停地创新,为用户提供不断迭代更新的产品和服务。对于我们的经济来说,我们需要整个社会的创新热潮来推动中国经济实现创新型、智能型、可持续型、高附加值型的发展,从而在全球市场中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第五段:结论。
创新驱动理论是一个非常值得推崇的发展理论。它具有许多优点,例如推动中国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建立了更具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使中国在全球市场中的位置逐渐提升。总之,创新驱动理论不仅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与国际经济的发展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优质创新驱动发展心得体会(案例24篇)篇二十
2088年,我已是一名大科学家。
近日,我研发出一栋智能大楼。这栋大楼有五层,每层有80多间教室!为了方便学生,大楼上配备了一台幻形影移器。学生只要一进学校,想一想自己的班级,机器就会自动运转,学生就会立即被吸送到自己的座位上。
夏天,烈日炎炎,热得汗流浃背;冬天,北风呼啸,冻得你瑟瑟发抖。可是,当你走进这栋楼的教室时,你一点也没有这种感觉。知道为什么吗?告诉你,是这些外表普通的窗子起的作用。你可别小看这些窗子,它能利用太阳能调节室温。这时,你可能会说:“切,不就是太阳能空调吗?”那你可大错特错了!它可是真正的“高科技”,窗户本身就含有氧气分子,因光合作用,能释放出氧气。这样既调节了温度,又给室内输送了氧气,保持空气清新,能有效防止“空调病”。
这栋大楼的安全也十分让人称道。整栋大楼用一种十分轻便的材料制成。全楼的重量仅为十公斤。可是它却坚如磐石,固若金汤,可防八级地震,十级海啸,十分安全。即使遇到一个它抵挡不住的灾难,它也还有最后的杀手锏——它可以飞进宇宙空间站,等灾难过去,它才会飞回来。并且,在空间站期间,教室里的椅子、桌子都可以食用,这些桌椅具有十分丰富的营养,而且味道也十分可口。最重要的是,它还能够不断生长,这样足够一个大胃王吃上十年!能让整栋大楼的人,等到灾难过去,能安全地返回地球。
这就是我在2088年的最新研究,怎么样?很酷吧!是不是很让人心动?
优质创新驱动发展心得体会(案例24篇)篇二十一
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关键动力,而创新驱动理论则是推动创新的理论基础。我在学习中也对创新驱动理论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创新不是孤立的,而是需要团队的支持。创新过程需要多个人的参与和支持,只有团队合作,才能把想法变成现实。而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一个好的“领头人”尤为重要。领头人的作用不仅仅是组织协调团队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他还要指导团队的创新方向,鼓励成员宽阔视野和思路,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
其次,创新的核心在于探索新的价值和新的市场需求。传统的做法是以生产为中心,而现代的创新则要以市场需求为引导。因此,想要取得成功的创新,需要深入研究市场中的潜在需求,领会顾客真正的需求。比如微信的创新,正是基于人们长时间没有找到一个像样的社交软件,微信重点突出社交,吸引了大量用户,用创新实现了商业价值。
第三,在尝试创新过程中必须不断试错,才能取得成功。很多人想要通过分析与研究得到创新思路,但这种方法很难获得真正的创新点子。而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尝试新的想法或者方案,经过尝试,反馈和调整,才能得到最终的创新成果。只有勇于尝试创新,不断试错,才能在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第四,在创新方向选择的过程中,必须要与时俱进。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市场的需求和消费者的价值观也将发生变化,而这也对创新方向产生了无形的影响。因此,在选择创新方向时,我们需要从当前的社会背景中进行判断和推理,掌握市场的动向和变化趋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规避风险、走好前进的路。
最后,创新也需要持续性的推进,而不是一蹴而就。创新是一个不断变化、更新的过程,它不属于一时的壮举,而是需要长时间、持续性地推进。创新需要理性的思考,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反思、调整,才能保持不断创造价值的动力和火力。
总之,“创新”是一种永久的动力,也是一种不断驱动着我们前进的助力,我们应该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断地学习、总结经验,在探索中团结协作,并不断追求新的创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为我们的生活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
优质创新驱动发展心得体会(案例24篇)篇二十二
在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创新被视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最重要力量之一。为了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许多学校纷纷推出创新驱动课程。我也有幸参加了一门创新驱动课程,并从中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自己在创新驱动课程中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第一段: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驱动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为目标。在这门课程中,我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是面向解决真实问题的项目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激发了我不断思考和探索的欲望,同时也培养了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学会了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并且能够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这种创新思维成为了我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思维工具。
第二段:跨学科学习的拓宽。
创新驱动课程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跨学科的学习。在这门课程中,我遇到了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我们一同合作完成项目任务。在与他们的合作中,我发现不同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在创新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使我认识到了创新往往需要跨越学科的界限,汇聚不同领域的智慧和资源。例如,在一个关于环境污染问题的项目中,我们需要了解物理、化学、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才能找到创新的解决方案。这样的跨学科学习拓宽了我的视野,也提高了我的问题解决能力。
第三段: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创新驱动课程强调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团队合作。在创新过程中,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而一个团队的力量是巨大的。我从团队合作中领悟到了相互合作、协商讨论、有效沟通的重要性。在与团队成员合作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观点,并且合理分配任务。通过团队合作,我们能够共同思考问题,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团队合作不仅提高了项目的成功率,也增强了我们的团队精神和领导能力。
第四段:实践课堂的意义。
创新驱动课程强调实践,通过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方面。我们在课堂上通过模拟和真实世界的问题进行实践,这样的实践培养了我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一个关于市场调研的项目中,我们需要设计问卷、分析数据、提出市场营销策略等。通过实践课堂,我们不仅学到了理论知识,还锻炼了自己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参与创新驱动课程,我深刻认识到了创新的重要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个变革的时代,只有具备创新思维和能力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创新驱动课程不仅帮助我们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我们的团队合作、沟通和领导能力。我相信,这些在创新驱动课程中学到的经验将成为我未来职业发展中的宝贵财富,帮助我成功应对各种挑战。
总结:
通过参与创新驱动课程,我深刻认识到了创新的重要性。创新思维、跨学科学习、团队合作和实践课堂成为我在这门课程中的重要收获。这些经验将伴随我不断成长,并对我未来的职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我相信,在创新驱动的时代,拥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会更加受到重视和认可,而创新驱动课程正是帮助我们培养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优质创新驱动发展心得体会(案例24篇)篇二十三
创新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之一,也是教育改革中的关键因素。创新驱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参与创新驱动课程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创新的重要性,并获得了实际的经验和收获。
首先,创新驱动课程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考能力。在过去的传统课程中,学生通常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而在创新驱动课程中,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学会提问和思考。我记得在创新驱动课程中,老师经常鼓励我们提出自己的想法和问题,并引导我们去寻找答案。通过不断地思考和探索,我的思维方式得到了全面升华,我学会了怀疑和思考一切。
其次,创新驱动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验证和应用。在创新驱动课程中,我们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还要通过科学实验、创作、设计等实践活动来巩固所学知识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我记得有一次,在数学课上,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数学建模的作业,要求我们通过实际观测和测量来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这个作业让我意识到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也培养了我收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再次,创新驱动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需要集体智慧和合作精神,没有一个人能够独自完成所有的创新任务。在创新驱动课程中,我们经常要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这要求我们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展示自己的观点。在一个团队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和优势,只有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力,才能取得最好的创新成果。通过与他人合作,我意识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学会了平衡各方的意见,达到共识。
最后,创新驱动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创新思维是指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思维的灵活性。在传统课程中,我们通常要按照既定的方法和步骤来解决问题。而在创新驱动课程中,我们要发散思维,尽可能地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并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法。这样的训练培养了我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参与创新驱动课程,我渐渐地找到了独特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对我今后的创新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之,创新驱动课程是一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新型教育方式。通过学习和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了创新的重要性,并获得了实际的经验和收获。创新驱动课程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实践能力、强化团队合作和培养创新思维。这些都对我未来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让我更加有信心去面对未来的挑战,并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优质创新驱动发展心得体会(案例24篇)篇二十四
伴随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我国快速建立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对于我国开放国内市场、融入经济全球化和推动国内创新型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我们正在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与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向、国内改革开放和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的新形势相适应,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同样需要全面打造“升级版”,使知识产权保护在中国融入全球化和推动创新驱动战略中发挥更加重大的作用。
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面临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处于一个新的特殊矛盾时期。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较多问题和挑战。我国已成为知识产权大国,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数量已跃居全球第一,但知识产权质量参差不齐;我国已拥有越来越多的关键核心技术和专利,但专利转化率低和效益较差,垃圾专利较多,为科技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我国已拥有较多自主品牌,但仍然严重匮乏全球知名品牌,假冒侵权现象较为严重,品牌创立的法律环境仍需改善;一些领域的盗版侵权现象严重,妨碍了文化的发展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于上个世纪80、90年代制定了主要的知识产权法律,于2000年前后进行了大幅的法律修订,目前又进入新一轮法律修订阶段,涉及如何把握修订方向、知识产权制度向何处走的顶层设计问题,尤其是如何处理全球化与国内需求的关系问题。在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态度也有不同认识,在究竟是加强还是弱化保护等问题上争论较多。这种背景表明,无论是制度设计还是制度实施,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均处于重要的转折关头。这些重大的、方向性的问题需要我们及时正确回答。
当前国内外形势及知识产权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现阶段知识产权保护在理念、制度和具体实施上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从总体目标和方向上看,打造知识产权保护的“升级版”,就是要在现有知识产权体系的基础上对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进行再设计,形成与新一轮经济全球化以及国内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相适应的、先进的和符合国际主流的知识产权规则体系、执行体系、理论体系和社会环境,尤其是要把理念和制度落实为现实秩序。实现这些目标,需要着重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经历了由前些年的“被逼”接轨到当前的重点强调内需和自主设计的过程,当前知识产权立法又全面启动,知识产权保护又处于再定位的转折关头。是继续强化接轨还是更加强调内需?如何认识和应对当前知识产权保护的国内外新形势和新要求?诸如此类的问题需要给予深层次的回答。基本态度应当是,在继续强化接轨的基础上,实现接轨与内需的深度融合。
在经历了相当长一段的闭关锁国的时期后,改革开放前夕,伴随着中国的主动对外开放和对内改革,西方发达国家又以国际规则冲开了中国市场的大门。改革开放必然要接受国际的和主流的规则,期间主动与被迫交织,但并没有重演丧权辱国的历史,反而是在接受和适应中创造了高速增长和迅速步入现代化国家行列的发展奇迹。期间伴随我们接受和引进国际上通行的经济贸易和知识产权规则,我国逐步步入了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融入全球化的现代化轨道。30多年来我国经济贸易得到长足发展,已成为世界经济贸易大国,培育了坚强的实力、国力和自信,正在走向经济强国和和平崛起之路。
我国改革开放进程始终伴随着国际“倒逼”现象,外在的压力不断转化为变革的动力。被“逼”恰恰使我们深深受益。如李岚清同志回顾改革开放进程时所说:“我们在具体工作中深深体会到,我们内部的许多改革措施是被对外开放促出来甚至逼出来、榨出来的,也有许多是在对外开放中学到的。同时改革又为对外开放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对外开放。”[1]以开放倒逼改革、从无奈走向自觉,推动了我国迅速走向现代化,在许多方面走到先进行列。知识产权制度体系的确立和完善,既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始终参与和推进了改革开放。与整个改革开放进程相适应,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同样经历了由被迫、无奈到主动、自觉的过程和转变。
我国现行知识产权制度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开始确立的,尤其与中美经贸交往直接相关。我国主要知识产权立法和知识产权体系建立都与中美经贸交往需要、美国施加压力和推动直接相关。1979年中美贸易关系协定要求有效保护知识产权。此后,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陆续制订了《商标法》《专利法》。到了1988年,美国对于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不满,认为缺乏计算机软件专门保护,没有著作权法,对药品等专利保护不力,以拟启动“特别301条款”、进行贸易制裁相威胁。经谈判磋商,通过保护知识产权的谅解备忘录,中国政府承诺制定《著作权法》,修订《专利法》等。
1992年中国政府承诺加入《伯尔尼公约》等,修改专利商标法等,利用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商业秘密。中国随后兑现承诺,修订相关法律和制定《反不正当竞争法》。这一时期知识产权法律体系更多与美国的外在压力相关。2000年加入wto前后,我国按照wto相关条约要求和“入世”承诺,有针对性修改了《专利法》、《商标法》等主要知识产权法律,这些修改亦未表现为突出的自主性。我国行政执法体系也是在外在压力下建立起来的。为适应短期内快速建立执法机制的需要,我国迅速建立了世界上独特的行政执法体系,并开展了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这一时期我国知识产权法律理论也更多地是介绍条约和国外的规则。
尽管从知识产权保护的建立过程和动因上看具有被迫性和被动性,但我国由此快速地形成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和执法体系,初步建立了知识产权理论体系,而且知识产权基本规则来源于条约和发达国家的已有做法(当今世界的主流规则),主要是“舶来品”,具有很强的国际共通性。我国对此也直言不讳,如1994年我国首次发布的《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状况》(白皮书)指出了如下基本态度:“出于扩大开放的需要,中国积极履行保护知识产权的国际义务,努力使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向新的国际标准靠拢,采取了许多重大措施,进一步提高中国现行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
这种态度充分地体现和落实在具体制度的设计上。前些年我国商标、专利、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立法在借鉴国际经验和吸收通行标准是思想解放的,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就是在制度接轨和借鉴的基础上建立的。例如,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具有与生俱来的市场经济气息,在立法时“参考国外一般做法”、“分析国内外的大量案例并派人赴美、韩等国考察”,注意符合“国际有关惯例”,“草案第二章写了十二条,具体规定了十二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其中大多数为国际立法例中所共有,只有个别行为是根据我国现实市场交易活动中的突出问题加以规定的”。[2]吸收借鉴国际通行规则使该法具有高度的预见性,适用了不断深化的市场化改革,保持了旺盛生命力和生机活力。
接受以条约和西方国家通行规则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国际规则,无疑是当时的不二选择。西方国家要求中国接受国际规则固然是出于其自身利益,但由此满足了我国改革开放的需求,保障了这一时期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创新发展的需要,积极促进了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初步现代化,使我国步入了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的现代国家行列,实现的是“双赢”。这一过程具有鲜明的“倒逼”色彩,也充分说明了“倒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1世纪以来,更加自主和自觉地涉及和实施知识产权制度是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明显特色。例如,2005年发布的《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新进展》(白皮书)就宣示了新态度:“中国一贯以负责任的态度积极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在坚持遵循知识产权国际保护规则的同时,按照国情确定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努力平衡知识产权创造者、应用者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关系,使知识产权的创造与应用形成良性循环。”与以前的提法相比,已由主要强调努力“向新的国际标准靠拢”,向强调根据国情确定保护水平并注重平衡利益的转变。这显然是适应国际国内环境变化和国内保护实际的政策自觉和理性选择,标志着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成熟和完善。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需要,2008年国家制定《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于知识产权制度进行了自主、全面和系统的战略规划。近期以来新一轮知识产权法律修订,更加体现和强调自主修改,更多强调不是因为外部压力,而是为了适应国内创新和发展的需求、解决知识产权保护中的突出问题。但是,我们要时刻注意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在强调自主性和适应国内需求的情况下,仍应当高度重视向国际标准靠拢,尤其是仍应高度重视研究和借鉴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经验。这更是国际形势和国内发展的必然要求。
首先,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化和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全面提高的需要。从国际情况看,当前全球化进一步加深,货物和市场要素的流通更加自由化,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配置更加重要,各国经济深度融合,wto体系已不完全符合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区域经济一体化正在成为与全球化并行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欧美都在组建自己的区域集团,建立自贸区也已成为我国国家战略。新一轮经济全球化要求包括知识产权规则在内的新的国际贸易规则,对此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和未雨绸缪。
其次,要适应我国国力持续增强、国际地位迅速提高和更多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需要。我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贸易大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我国正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扩大全球经济影响力,只有主动接受和推行主流的知识产权规则,才能在参与全球化中居于高端和前沿,为参与全球治理提供强有力的国内经验支撑和微观基础,树立良好的国际经贸形象,在参与全球化中能够挺直腰杆和具有底气。但全球经贸规则仍然由西方主导,我国国内变革的滞后使我国缺乏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能力,为全球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和水平有限。我们需要通过国际化和法治化,为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提供国内基础。我们有巨大的国内市场,我们不但能够吸收主流规则,还要在吸收的基础上创造现代知识产权经验,为国际社会提供知识产权公共产品,增强我国制度软实力。要充分认识到,包括知识产权规则在内的贸易规则,不同于民族性、政治性色彩浓厚的其他法律规则,是现代市场规则,并具有天然的跨国界性,这是借鉴吸收的重要基础。
再次,适应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于全方位、高标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需要。我国国内正在进行转方式促发展,进入攻坚克难的改革深水区,创新驱动已成为重要国家战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我国也站在这一变革的起点上。知识产权保护在创新驱动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需要高水准的知识产权保护,这是一项重要的制度环境。
总之,当前我国国力大增,又处于改革开放的新起点,我国应当有更大的勇气和更高的要求吸收借鉴知识产权通行规则,并积极创造世界性经验。我国新一轮的知识产权制度设计必须与促进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相适应,必须与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引进外国投资和深化经济技术交流相适应,使我国主导和基本的知识产权规则更加符合国际通行标准,并全面加大保护力度。
与知识产权初创的“被迫”时期相比,当前强调自主接受主流规则是审时度势和权衡利弊之后的理性选择,更多的是适应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升的新形势和新需求的自信和自主安排。但是,改革、开放与发展三位一体,内需与外需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当前在知识产权制度设计中更为强调内在需求,决不意味排斥国际通行的知识产权规则。外需本来就是内需的有机组成部分,适应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同样是内在需求的应有之义。内在需求更多的是在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前提下,亦更加符合我国实际,实现通行规则和国情实际更深度的融合,决不意味着更多地远离主流规则而另搞一套和自成一体。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是我们长远和根本的利益,决不能以眼前利益牺牲长远利益。在基本面和主导层面符合国际标准的情况下,我们需要知识产权保护更加符合国情实际和具有必要的中国特色,但不能以此为名行保护特色甚至落后之实。中国特色与国际标准应当是相辅相成而不是相互冲突的,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应当是在更加符合全球化要求的前提下,国际标准与国内需求高度融合的制度体系。
打造“升级版”的知识产权保护,首先要更加强调自主性和理性需求。我们必须认真深入地研究和准确把握我国进入这一时期以后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安排,要加强形势和方位的判断,“升级版”绝不是孤立和孤独地“升级”,而必须深深扎根于这些需求的基础之上,与这些需求水乳交融。脱离这些形势和需求,就会脱离实际。其次,要更加注重制度设计的顶层性、系统性和协调性。要立足于更高的起点和层次上,加强制度的顶层设计,要用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审视知识产权与创新发展的有机联系,使国际接轨与国内创新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结合起来,不简单地就事论事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尽可能避免短视行为;我国或许已完成了立法的初步体系化,不需要打破现行体系,但在制度设计上要深度考虑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再次,要更加注重重点性和针对性,直面焦点和难点问题。要把握准需要解决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和重点问题,增强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要在立法、司法和行政执法层面解决好执法体制和机制问题,实现体制机制的优化和知识产权授权确权的优质高效;要解决影响保护力度的制度瓶颈和实践操作的重要问题,切实能够加大保护力度;有效解决专利数量虚高、垃圾专利泛滥、抢注商标较为严重等突出问题,预防“专利蟑螂”等知识产权异化现象,清除市场障碍和维护知识产权制度良性运转。最后,还要更加注重知识产权制度的外向性、开放性和融合性。对于国外先进制度的借鉴吸收要有鉴别、有比较和有取舍,不照搬照抄和照单全收,使知识产权保护既符合国情、又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知识产权体系。
“升级版”的中国经济必须是法治经济,知识产权保护是法治环境的重要方面。知识产权保护必须强化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必须强化法治治理和弱化政策治理。这里强调几点。
知识产权保护兼具法律性、政治性与政策性,但应以法治为根基,并注重以内化政策的方式进行政策调节和体现政策效果,实现政策目标,弱化法律之外的政策性治理。
首先,要重视法律适用中的内化政策。适当运用法律的内在政策和内化政策,也即法律之下和法律之内的政策,使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恰如其分。法律适用具有裁量性,法律规范之内有时有不止一个选项,且法律有时有漏洞和空白,需要填补。在具有选择性的法律选项之内进行法律适用,本身即具有政策空间。知识产权保护要体现导向性和政策性,但必须在法律范围内考量政策,将政策内化于法律之中,成为法律适用的有机部分,实现法律适用的妥当性。我们不能以政策代法和使政策超越于法律之上,但也需要在法律之内善用政策。
其次,要强化法律的常规运行与逐步弱化政策性行动。打造知识产权保护“升级版”,需要更加强化法治治理,弱化或者改善运动式专项整治等政策性治理。例如,由于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立时间短,知识产侵权在有些领域和地区较为严重,加之我国有特殊的执法体制和习惯做法,时常开展阶段性的专项整治等执法活动。在一段时期内和特殊历史条件下,这种措施对于持续不断地宣示保护决心、提升保护水平和强化保护意识,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但是,这类活动毕竟具有浓厚的政策治理色彩,会淡化和削弱常规机制的作用,减少人们对于常规机制的信赖,也可能助长侵权行为人的侵权投机心理,国外权利人对此也常常是“喜忧”参半和疑虑重重,长此以往显然不利于维护法治形象。因此,这种政策性治理应当弱化和逐步消除。我国已建立较为完善的司法和行政执法体系,要尽可能充分发挥和强化其常规职能作用,尽力维护其高效权威;要时刻注意法律执行的长效性和稳定性,尽可能不去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运动式治理,避免使法律的执行受到随意化和情绪化的干扰,避免为一时一事改变甚至损害法律的长效执行;国家的责任是为救济和保护提供畅通和良好的制度渠道,即使执行体制有问题,也应该尽可能通过加以完善来解决。正如有的企业界人士所提出的:“政府不要所有的事情都去兜底,因为就算你找美国政府让它行政保护,也是不行的,它就是司法保护和有限的行政保护,法院的司法程序,国际贸易委员会的程序,就这两个程序,权利人去主张权利就好了,你找政府没有用,最后也解决不了。专项行动这种形式,是一种短期的行为,并不是可持续的长期的行为,作为一个国家的法律或者可持续的司法制度,它应该是一个稳定的环境,所以我们觉得,更重要的是在于加强真正的执法,在立法层面构筑知识产权竞争力,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样永远会被人家牵着鼻子走。美国也会有假货,美国不会说搞个政府专项行动去打假货,权利人有权利就去国际贸易委员会主张,去法院主张就可以了。”[4]这些见解是很深刻的。
再次,高度重视司法的法治导向作用。司法是法治的重要化身和代表,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已确立司法保护主导的情况下,要更加重视司法所代表的法治形象,充分发挥司法一以贯之地执行法律的长效保护机制作用。
法治的内涵是丰富的,如:“遵从法律的可预见性、连续性和统一性”。[5]可预见性、连续性和统一性是法治的基本要求。“任何法律制度都高度珍视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6]在知识产权保护中,执法的可预见性、连续性和统一性以及公开、透明、说理等,对于营造创新和发展的良好环境至关重要。无论是行政执法还是司法,对此均应高度重视。司法在维护这些价值上具有天然的优势和更高的期待,尤其要率先垂范。司法在保护知识产权中的主导地位,实际上就是为了彰显法治的主导地位。司法更要重视维护法律的安定性和确定性,强调程序保障和过程透明,重视遵循法律适用的先例,为利益攸关方提供稳定的和可期待的预期,尽量避免受反复无常的困扰。这是良好的法律环境、投资环境、创新环境和市场环境的标志与象征。
升级版的知识产权法治要更加重视对于各类权利人的一视同仁和平等保护,不搞厚此薄彼和差别待遇。尤其是,司法有一套最为健全的裁决机制和救济程序,要更加以维护法制统一为重要目标,高度重视法律的一体执行。要发挥保护机制的整体效能,即便一时受地方保护或者法律歧视的干扰,也应该靠一套完善和高效的救济机制及时纠偏。要是使司法保护可接近、可信赖和可依托。当然,知识产权保护与国际贸易密切相关,知识产权国际布局和竞争也是当前国际经济竞争的重要方面。要加强涉及国际贸易知识产权保护特殊性和对策政策的研究,注重国与国之间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对平衡,为我国参与全球化和全球竞争谋求更大的空间和优势。
知识产权是私权(民事权利),私权通常都是通过自己行使权利的方式进行保护;我国又有独特的双轨保护制度,公权力在积极主动地进行保护。因此,如何处理私权保护与公权介入的关系,始终是制度设计中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当前有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就是将加强保护与加强公权介入挂钩,将加强保护简单地向加强行政执法靠拢。这种倾向存在一定的误区和误导。例如,当前知识产权“维权成本高、侵权代价低”很可能受到了过度的渲染,甚至成为实现特定法律修改目的的说辞和藉口;[7]即便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存在这种现象,也应当以理性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而不能简单化地处理,否则会治丝益棼,与初衷南辕北辙,甚至被不适当地利用。这些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处理知识产权保护与公权介入的关系,要遵循知识产权保护的特点和规律,要据此确定公权力的定位。首先,知识产权已非特权而系民事权利,需要行政程序授予或确认的知识产权,符合条件即应授予和确认,并应当尽量简化程序和提高效率,提高行政服务质量。其次,国家应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公正、高效和权威的制度通道。再次,根据知识产权为民事权利的属性,权利人有处分的自由,即便行政救济也应当以权利人主张(投诉)为前提;行政保护尽可能以侵权行为同时危害公共利益前提,纯粹侵害私权的行为尽可能不以行政救济解决。
知识产权具有公共政策色彩,但毕竟落实为一种私权即民事权利,trips协定开宗明义地指出了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将其作为私权与体现公共政策属性并不矛盾,因为在其公共政策属性已体现在私权的塑造之中,如知识产权的规则和利益平衡机制体现了激励创新的公共政策,而且在法律的适用之中仍然可以继续贯彻公共政策精神。而且,公共政策主要是在立法之中贯彻的,在法律的执行上不应该因为行政执法与司法而有所不同,否则法律就不成其为法律了。因此,知识产权的公共政策属性应当内化于法律之中,不应该成为强化公权更多主动介入的法理依据。
像专利这样的知识产权,它们直接关乎创新政策和创新环境,一定要注意保护制度设计上的平衡和协调。各国在专利保护上普遍不采用刑事手段,甚至曾经规定刑罚的个别地方(如我国台湾地区)也改弦更张,采取了祛刑罚化的措施,重要的原因就是为创新营造宽松的环境。因为,有刑罚之类的威慑存在,在权利范围本来就具有模糊性及专利授权不可避免存在各种重大问题和缺陷的情况下,必然会使人们在创新中心胆战心惊、小心翼翼或者有余悸,这种威吓或者窒息(chilingeffect)环境显然与大胆创新的理念明显相悖,从根本上危害或者窒息创新。专利权的保护靠民事诉讼就够了,所体现的是一种维护权利与营造宽松创新环境的平衡。例如,多数发达国家自己既没有制订刑事处罚的规定,也没有在内部实施严厉的刑事处罚。如英国政府2006年5月16日针对2004/48/ec命令的解释性备忘录称:“毫无证据表明,有理由扩大trips协定规定的刑事救助范围”,该政府强烈认为“不应把专利权置于提案的范围之内”,“专利权的生效和有关侵权行为的争端解决,是一个特别复杂的法律范畴……无助于良好刑法所要求的肯定性。我们将密切关注这个问题。”[8]欧盟在解释2007年知识产权实施命令草案排除专利侵权的原因时指出:“将专利侵权作为刑事犯罪处理可能阻碍发明人和研究机构的创新活动。”[9]我国对于知识产权的制度设计要具有这种平衡思维,而不能仅看到加强保护。行政处罚具有执法上的主动性和威慑性,具有与刑罚类似的效果,如忽视制度平衡而片面地强调行政处罚对保护力度的加大,必然会抑制或者扼杀社会的创新积极性,使保护制度与权利实际不相适应。为什么国内外有关方面对于设立专利侵权的行政处罚制度反对激烈和争议很大,甚至一贯要求中国加大保护力度的美国有关方面对于我国专利法引进行政处罚普遍反对激烈,实际上是看到了过多行政处罚可能带来的重大负面效果。我们对此要有足够的关注和理性分析。这不是一句中国国情、特色和实际所能解决的,而关乎国家创新需求和创新政策。
公共权力过多地介入私权保护,必然会弱化权利人主动寻求保护的积极性,使权利保护与权利属性严重背离,导致保护制度的异化。保护权利本来主要是权利人自己的事,这是天经地义的,国家主动维权、越俎代庖和大包大揽,反而不利于培养权利意识和加强权利保护。即便当前有些人维权能力和意识较弱,也应当通过加强教育、引导等方式解决,形成良性循环和导入正常渠道。此外,通过公共执法渠道进行保护,在国际上也不一定得到加大保护力度的肯定,反而可能会陷入越是声称加强公共执法、越不被认可的怪圈。例如,据媒体报道,美国全球知识产权中心发布的知识产权保护报告,重点关注美、英、中、印等11国,其中中国在执法力度评估中得分最低。[10]反过来说,更多地引导当事人通过诉讼保护权利,调动其自我保护的积极性,让权利人承担保护责任,因符合通行做法,也会更少地引来指责。
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于知识产权属性的把握还不到位,一些制度设计也值得认真反思。我国有的企业界人士指出:“知识产权是两个层面的问题,第一就是公权的问题,第二个是私权的问题。制度建设和环境建设是公权要解决的问题,我认为这也是政府的核心职能。而对于创造、运营、权利主张、争议解决这些东西,其实更多是私权层面的东西,是权利人应该去做的事情,所以我觉得要把这条界限凸显出来,因为政府如果没有聚焦在核心能力上,政府承载太多的责任,可能没有真正体现政府的核心价值。”“政府可能承载了太多的东西。现在政府什么都管,包括争议的解决,包括权利的主张也去管,因为中国的文化里面,和谐是最好的,美国就是通过权利人不断主张权利来促进大家更愿意做这个事情,然后不断创新成果出来,它不是一个鼓励和谐的文化,但是中国实际上是鼓励和谐的文化,鼓励和谐的后果往往是先进的被和谐掉了,落后的得到了鼓励,尤其是知识产权,知识产权作为一个私权,就是以主张权利为实现目标和价值的,只有回归本来面目以后,我们真正的创新的土壤才建立起来。”[11]这种来自活生生实践的切身感受和见解是很深刻和很有道理的,值得我们在建构科学的知识产权制度设计时深思。
当然,发达国家期待改变这种状况,试图将发展中国家的知识产权实施任务逐渐转移给具体的国家机关。[16]原因是明显的。“此招的关键,即通过把实施的责任从私方转移给政府,使权利持有人既获利又无须负责。”[17]“抱怨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实施不力,在国际上属老生常谈。这些抱怨源于对一个基本概念的混淆,即知识产权实施应该由公共部门(政府)而非私营部门(权利持有人)负责。由这个基本误解出发,发达国家在私营部门巨大利益的驱动之下,有目的地推动了一系列其他误解,给发展中国家造成破坏性影响。不仅发展中国家的公共资源被错误地用来实施知识产权,而且其创新的空间也因滥用知识产权执法而缩小。”[18]对此我们有必要给予关注,并理性地予以对待。
司法保护主导且在权利人主张时给予保护,这是国际通行做法。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初创,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由于司法资源匮乏和经验不足,执法体系基本上是双轨并行和行政为主。随着司法保护需求的不断增长,司法保护范围不断拓宽,保护职能不断强化,法官队伍日益壮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是,直至加入世贸组织之前,在商标专利授权和确权的核心领域,仍实行行政终局决定制度。在加入世贸组织前后,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大幅修订,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全面提高。期间,在相应的知识产权基本法律的修订中强化了司法保护和司法终局,行政终局决定被取消,司法全面介入所有的知识产权保护领域,执法体系逐步向双轨并行、优势互补和司法终局的架构演变。加入世贸组织以后,虽然行政执法在相当意义上和在某些方面还发挥主导作用,但司法保护更加引人瞩目,得到明显强化和迅速发展。可以说,司法保护的主导作用已初露端倪,已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在其他民事权利保护中,司法从来都是发挥着主导地位,对此人们并没有争论和怀疑过。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知识产权保护首先主要是国外压力直接推动的,当时的对外开放形势要求在短期内形成具有较高效率的执法体系,以迅速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随着经济社会和文化的迅速发展,国内保护知识产权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我国知识产权保护逐步由被动、被迫转变为主动和自觉,双轨并行、优势互补和司法终局的执法体系逐步发展起来,这也形成了我国保护知识产权的鲜明特色。知识产权具有无体性、外部性、公共物品性和政策性等特征,权利边界不似其他财产权那样清晰,在缺乏保护传统、权利意识不强和知识产权文化不够发达的社会背景下,容易发生重复性的、大规模的侵权行为。我国实行的双轨执法体制显然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还不规范、侵权行为多发、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不强的实际,具有现实的存在基础和合理性。但是,知识产权毕竟是私权,按照私权保护的属性,应当主要由权利人自身寻求法律保护,国家更主要的是通过完善司法救济体系,以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供给满足私权救济的需求。国家最好在局部的特殊侵权领域,动用公共资源和公权力,给予积极主动的法律救济。
特别是,由于与贸易关系紧密,知识产权及其保护受到了国外权利人和外国政府的持续性高度关注,它们源源不断地施加外部压力,外部压力促进和推动了国内的重视,国家不惜投入大量公共资源进行保护,并建立以行政执法和行政保护为载体的公法保护机制。这种主动性和应急性的公法保护适应了当初我国法治不够发达和要在短期内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阶段性特征,是一种合理的选择和必然的产物。但是,这种急需先立的应急性保护体制和机制,随着我国法治的逐步发展和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的变化,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值得我们从私权属性的角度进行理性的审视。诸如,有人指出:“我国政府对知识产权私权公授的性质理解不透彻,导致对授权后的知识产权为私权的性质重视不够(其实这是在trips协定中开宗明义就已阐明的),进而导致我国政府常常在外国政府的的压力下,不必要地将知识产权保护的责任和成本揽入政府怀中,承担了许多不应当承担的责任和舆论压力。建议政府明确意识到知识产权私权公授的性质,除非对社会公众利益产生了严重侵害,不应当轻易动用公共资源来保护私权性质的知识产权,并且承担不必要的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骂名。”[19]这种说法是有其道理的。
随着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日趋深入,我国在制订《纲要》时对于执法体制和理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和反思。在此基础上,《纲要》将“加强司法保护体系建设”、“发挥司法保护知识产权的主导作用”,作为完善知识产权制度的一项内容,并纳入战略重点之中。这是《纲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根据当前知识产权保护的实际,从国家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作出的新定位。这种定位显然符合私权保护的特点、性质和规律,应该推动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逐渐由双轨并行转向司法保护主导,向私权保护的本来面目归位。而且,在相应的制度设计上,也是朝着司法保护主导的方向走的。例如,现行《著作权法》将民事保护作为著作权保护的主要途径,只是在侵犯著作权行为“同时损害公共利益”时,才让行政执法介入。对于专利侵权行为,《专利法》只授权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责令侵权人停止侵权及就侵权赔偿数额进行调解,而并未授权进行行政处罚,充分体现了专利权的私权属性。
加强保护,首当其冲地是按照民事权利保护要求,加强司法保护体系建设。例如,当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统一法律标准已成为一种普遍性的国际趋势,但国外的普遍做法恰恰是通过建立专门专门知识产权法院的方式加强保护。例如,20世纪80年代前后,美国面临日本科技赶超和经济竞争,为解决国内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在知识产权制度方面发起了一场变革,主要是修订专利法和建立主要负责知识产权司法的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尤其试图通过专门法院加强专利审查和专利保护,统一专利司法标准。此举无疑推动了美国知识产权制度的重大革命。近年来知识产权保护广受关注,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纷纷通过建立知识产权专门法院、强化知识产权司法等方式进行应对。这些趋势性做法值得我们认真关注。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知识产权司法体系日趋完善,司法能力不断增强。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探索建立知识产权法院”,这标志着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将有新的飞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首选是加强司法体系建设、建立专门知识产权法院等途径,不宜动辄另起炉灶,以加强保护为名行其他之实。而且,无论是司法还是行政都是国家之公器,司法体系本身属于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组成部分,不是法院或者司法机关一家之事,国家应当从全局的角度进行谋划,进行顶层设计,避免部门各说各话。
在知识产权保护中,加强保护是方向和趋向,我们要瞄准目标前进,向先进和主流靠拢,但同时要把握好我国创新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握好方位,不搞理想化和一步到位,不把未来和趋势当成现实,所以要“分门别类、宽严适度”。最高人民法院提出“加强保护、分门别类、宽严适度”的司法保护政策,就是以此为背景和基础的。
知识产权制度是个矛盾体,既是激励创新的利器,又会阻碍创新。如斯蒂格利茨所说:“如果不很好地设计知识产权制度,成本就会高出收益。事实上,知识产权制度如果设计不当,甚至会阻碍创新。现今美国的问题就是它的知识产权制度妨碍了创新。在美国,这种情况很普遍,对此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关于对美国知识产权制度进行改革的争论。”[20]因此,立法者需要限定权利范围,把知识产权关在“笼子”里,以趋利避害;执法要具体划清权利边界,对于权利的保护不受越宽越强越好,而是要在依法的前提下,要以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促进创新为目标,尽可能做到恰如其分和宽严适度。
我们需要接受国际主流的知识产权规则,这主要是从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趋向和当今知识产权国际保护需求角度来说的。这一问题也不能简单看待和处理。首先,所谓的主流规则乃是国际上比较公认的先进规则。美国在国际规则的制定上有很大的主导性和话语权,但主流规则并不必然是美国规则。美国一些先进的规则可以借鉴,但一定注意甄别,不能囫囵吞枣式地接受,盲目地认定美国的规则都是好的和先进的。如上所述,并非美国的所有规则都是好的。“在世界知识产权协议(trips)影响下,很多国家正在采用美国式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但这种制度不仅难以适应美国的情况,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更不适用,特别是美国自己都还在适应阶段。”[21]对此要高度关注。其次,国家利益是最高的衡量标准。我国知识产权制度一定要符合我国实际和具有发展导向。“每个国家必须有一个能够适应自身实际的知识产权制度。这个制度必须调整成本和效益之间的平衡,而具体的方法则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知识差距。而如果知识产权制度设计不当,就会使得缩短差距的目标更难以实现。”[22]这些主张是超脱的和有道理的。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设计应当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促进我国创新和发展。再次,除条约的刚性约束外,可以借鉴其他先进的主流规则,但在操作细节和具体实现上不必亦步亦趋,要根据我国国情和实际具体适用,不作绝对的或者量化的中外对比和衡量。例如,我国侵犯知识产权的赔偿数额日益提高,但不宜简单与美国相应的赔偿数额相对比,而既考虑国际趋势,又考虑我国的情况。
经济全球化并非知识产权规则的完全一体化。“当前,市场已经或接近实现全球化,但是,世界仍然围绕主权国家运行,各国政府拥有设立市场条款的权力,不管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都要受其影响。我们将会看到,有些时候,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国,都能相当成功地抵制全球化核心所在的市场力量,尽管他们自己往往要为此付出相当巨大的代价。”[23]为尽量减少代价,我们应当积极参与全球化,但与全球化关系不大、我们独具特色的知识产权保护领域,仍然根据根据我国国情和实际进行处理,而不是盲目的不加区别地加贴全球化标签。对于一些纯粹贸易性的知识产权规则,我们应当尽可能遵循全球化标准;对于我国创新发展的特殊需求,一定要充分考虑。
知识产权保护是依照我国法律进行的,地域性是知识产权法律的重要原则。我们需要借鉴国外有益经验,但其他国家的做法不符合我国实际时,我们无需人云亦云,也不能人云亦云。该创新的时候就要创新,法理同样是可以创新的,也需要走自己的路。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我们照样可以走,不能因为别人没有走过就不敢理直气壮和没有底气。当然,创新性保护一定要符合我国实际,有利于我国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以及促进经济、社会和文化的繁荣。这才是衡量我国能否创新性适用法律的根本标准。
对于一些民族性和国情色彩浓厚的领域,或者一些特殊的中国式问题,需要坚持独具一格的中国式处理,不盲目与其他国家一致或者寻求国际标准。换言之,我国有特殊的历史、文化和国情,也必然有特殊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必须从我国国情和实际出发,按照我国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并不涉及履行条约义务及其他国际保护问题,而仅仅是如何适用我国法律以及用我国法律解决我国自己的一些特殊问题。尤其是,由于这些问题的特殊性,国外的类似做法要慎重借鉴,一定要看到貌似背后的实质性差异,不宜以简单类比现象和结论的方式囫囵吞枣式借鉴国外做法;确因本质上的差异不能借鉴的,理直气壮和敢为天下先地做出我们自己的裁决。比较法固然有益和重要,但一定首先要与我们的实际相结合,不能脱离实际地进行比较和借鉴。
例如,近来涉及中文字库的著作权保护引起了热烈的讨论。仅就字库中的单个汉字能否具有可版权性,争论尤为激烈。不少人举出国外不保护此类字体的例子,主张我国也不应该给予保护,且主张给予保护还会影响文化传播等等。但是,我国汉字具有独特性,与西方文字差别很大,对于中文字库中的单个字体能否保护,一定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同时考虑产业政策等因素。一些法院对此持肯定态度,选择了中国式处理。这种以中国式思维处理中国特殊问题的方式,是必要的。存在决定意识,也决定着我们的保护态度。
再如,“贴牌加工”涉及的商标侵权问题一直争论较大,近年来争论尤其激烈。被贴牌的商标标志与在中国注册的商标有冲突(相同或者近似),但被贴牌的商品并不在中国境内销售,而全部销往中国境外。争议的焦点是“贴牌”行为是否构成商标使用,从而构成商标侵权。从法理上说,商标使用是指商标被用于识别商品来源的用途,[24]被“贴牌”的商标标志在中国市场内不产生识别商品来源的作用,也就不能认定为商标使用行为。此种情况下附加商标标识只是具备了商标使用形式,但商标权具有地域性,而不具备在中国境内“用于识别商品来源”的功能性要件,此类行为不能认定为中国境内的商标使用行为。从政策上讲,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和加工贸易大国,“贴牌加工”是我国制造业和加工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将“贴牌”行为认定为商标侵权,不利于我国企业承接加工贸易业务。也有人提出,贴牌加工并不存在自主品牌,保护此类“贴牌”行为并不有利于我国加工业的转型升级和自主品牌建设。其实,我国加工贸易是分层次的,不可能都是高端的和有自主品牌的加工制造,转型升级也不是一夜之间完成的,不同层次的加工制造满足不同的经营需求,且加工制造由低端向高端发展、低端为高端提供积累和条件也是一种重要的发展路径。此外,认定“贴牌”行为构成商标侵权,也是部分加工制造业转入其他一些国家的原因之一。因此,不认定“贴牌”行为构成侵权,有利于为我国加工制作业发展营造宽松的环境,满足加工制造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也有人在法理上进行比较,认为欧美发达国家没有或很少有“贴牌”加工的商标侵权案例,甚至据此认为我国认定不构成侵权不符合国际做法。多年来发达国家奉行产业转移政策,其加工制造业(尤其是低端加工制造业)转移到东亚等发展中国家。当然,金融危机之后,欧美发达国家逐步重视高端制造业,但这些国家早已有众多和完善的自主品牌体系,处于全球价值链的高端,不涉及类似中国这样的“贴牌”问题。因此,“贴牌”行为定性上进行这样的国际比较不具有任何经济基础和可比性。
总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之上,面对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化的国际环境和我国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内实际,我国知识产权法治升级要统筹兼顾,既保持先进性和前沿性,又符合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国情实际,总体上朝着更加现代化和法治化的方向迈进。
[1]李岚清:《突围———国门初开的日子》,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68页。
[2]刘敏学:“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草案)》的说明”,在1993年6月22日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
[3]“使中国融入全球体系将增加中国的既得利益,促使中国遵守国际规则,将强化中国对外贸易、服务、投资、技术与信息的依赖性。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将逐渐强化,到最后,一旦哪个国家单方面违背国际义务,将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参见李光耀:《李光耀论中国与世界》,蒋宗强译,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第55页。
[4]参见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宋柳平在上海知识产权局第七次专家咨询会上的发言,载上海市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编:《知识产权专家评论》第12期(2011年9月16日)。
[5]蒋惠岭、黄斌编译,“美国联邦司法发展战略”,载《人民法院报》2012年9月14日。
[6][美]理查德·波斯纳:《法官如何思考》,苏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89页。
[7]这种类似情况在其他国家也会存在。如在本世纪以来的美国专利改革及相应立法中,“我们能够预测到那些针对特地产业的严肃的立法调查以及可获得的回应并不常见,即便出现也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参见[美]丹·l.伯克,马克·a.莱姆利:《专利危机与应对之道》,马宁、余俊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66页。
[8]europeanscrutiny(2006),criminalmeasurestoenforceintellectualpropertyrights,31streport,available:http:///.转引自李轩:“关于知识产权实施的十大误区”,参见李轩、卡洛斯·m·柯莱亚编:《知识产权实施:国际视角》,李轩、张征等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版,第29页。
[9]europeanparliament,2007.“trips协定要求政府必须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处以刑事处罚,实乃一大误解。”转引自李轩:“关于知识产权实施的十大误区”,参见李轩、卡洛斯·m·柯莱亚编:《知识产权实施:国际视角》,李轩、张征等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版,第29页。
[10]参见“美国发布知识产权报告中国再入重点观察名单”,载《经济参考报》2012年5月3日。
[11]同注[4]。
角》,李轩、张征等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版,第36页。
[14]cornish,williamr.(1999),intellectualproperty:patents;copyright,trademarksandalliedrights,london:sweet&maxwell.转引自李轩:“关于知识产权实施的十大误区”,参见李轩、卡洛斯·m·柯莱亚编:《知识产权实施:国际视角》,李轩、张征等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版,第22页。
[15]southcentre,2008,转引自李轩:“关于知识产权实施的十大误区”,参见李轩、卡洛斯·m·柯莱亚编:《知识产权实施:国际视角》,李轩、张征等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版,第23、24页。
[16]同注[13]。
[17]同注[12],第22页。
[18]同注[12],第31页。
[19]张勤:“析知识产权规则国际化”,载《知识产权》2011年第10期。
[20][美]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新发展模式”,载王梦奎主编:《迈向新增长方式的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27页。
[21]同上注,第27页。
[22]同注[20],第27页。
[23][美]罗伯特·夏皮罗:《下一轮全球趋势》,刘纯毅译,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第146页。
[24]2013年8月修订的《商标法》第48条规定:“本法所称商标的使用,是指将商标用于商品、商品包装或者容器以及商品交易文书上,或者将商标用于广告宣传、展览以及其他商业活动中,用于识别商品来源的行为。”新《商标法》关于商标使用的规定,应当为解决涉及“贴牌加工”商标侵权的法律适用争议问题提供了新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