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心得体会(模板15篇)

时间:2024-11-16 作者:储xy

教学反思可以让我们为每堂课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实习心得范文七:《实习心得分享——学习与成长的过程》

最新《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心得体会(模板15篇)篇一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既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通俗读本,同时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了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发展的好书。下面是本站本站小编精心整理的品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心得体会。

范文,供大家学习和参阅。

“要讲一代的制度,必先精熟一代的人事。若离开人事来看制度,则制度只是一条条的条文,似乎干燥乏味、无可讲。”这是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前言中说到的。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用什么样的制度,不用什么样的制度。一定有其历史渊源和现实背景。一项制度不会凭空出现、也不会凭空消失。同时,历史在不断前进,人事在不断的变化,制度也应该不断的变化以适应人事。人事,就钱穆先生此书来说,有深刻的含义,指的是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现实。制度则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框架,包含了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历朝历代,两者都有着积极且双向的互动,由此又影响着中国历史的演进。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全书寥寥九万八千字,钱穆先生以其通俗易懂的语言,将中国历史上五个最具代表性的朝代,从政府组织结构,考试选举制度,经济赋税,兵役制度等几个方面来比较优劣、来陈述历代得失。我认为,组工干部读书的面要广博一些,要通过读书培养自己的历史观、大局观,提高文化素养。这本书偏重于政治制度的论述,对广大组工干部来说,既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通俗读本,同时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了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发展的好书。我们要做好组织工作,有必要深入细致地研究行政权力的架构和运作模式,洞悉规章和人事的分离与配合。

从这汉、唐、明等五个五个朝代,三个大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三个重要国家制度的分析中,不难发现,各个方面的制度都和人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人事可以使制度适应时势,使之趋于完善,但是人事在制度的实际操作过程里也有可能阻碍其理想效果的发挥,从而导致制度失之应有作用。人事从来都是有双面效应的,所以从历代政治得失当中得出的经验也应该借鉴到当今的国家制度建设当中,实现制度和人事的有效积极互动,最大程度的发挥两者的作用。

钱穆先生写道:“今天我们却把历史切断,一概想模仿外国制度,明明知道之一制度与现实不配合,却想推翻现实来迁就制度,而美其名曰革命。其实革命的本质,应该是推翻制度来迁就现实的,绝非是推翻现实来迁就制度的。”这本书可以让我们从历史的角度,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特色法律制度的必然性。钱穆先生认为“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

钱穆先生给我们留下看待历史的角度是笔宝贵的财富。没有完美的制度,亦没有完美的人事。封建不是黑暗的过去,他也曾经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西方制度不是包治百病的药方,更要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我们讨论一项制度,固然应该重视其时代性,同时又应重视其地域性,在这一国家,这一地区,该项制度获得成立而推行有利,但在另一国家与另一地区,则未必尽然。不论是政治制度还是法律制度,从中国的历史文化,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的经验、模式,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才是正途。因此我们说,对于历史的功绩切不可一笔抹杀。放到当今社会来看,对于一个正在飞速发展中的中国,在面临许多社会以及民生问题的时候,多数人都倾向去狠批制度,痛陈弊病,可他们却常常忽视了制度能带来的好处,或者去想这个制度存在长久的意义和产生的原因。

回顾历史,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不论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还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说明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些道路都是不行的。而最终由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取得胜利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的选择。这让我想起一段历史,就是黄炎培与毛泽东畅谈“历史周期率”。1945年黄炎培先生在延安问毛泽东同志,中国共产党能不能跳出历史上“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毛泽东同志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我国经过30多年的发展,改革步入深水区,所以党的xx大以来,面对艰巨复杂的改革任务,亲自担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以非凡的政治勇气与智慧推进改革,中央深改领导小组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民主法制领域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纪律检查体制改革6个专项小组改革部署全面展开。5年多来,1500多项改革举措落地见效,涉及范围之广、触及利益之深、节奏推进之快前所未有。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我相信,未来的中国政治变化,也许会有阻碍和波折,但最后肯定会走向真正的民主。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通过阅读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站在唯物史观的角度,辩证看待历代的政治体制,也知道了历代的变化更替。历史就像一面镜子,值得警惕,值得思考,作为一名组工干部要学习历史的经验教训,明白世事兴衰的因缘,思考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考察政治和文化积淀,把握制度变迁的脉动,唯有如此我们在组织工作中才能更加理性、客观,更加公正、平和。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作者为著名的国民大师钱穆,钱老分别就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政治制度作出了提要钩玄的概观和比照,叙述因革演变,指陈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又点明了现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误解。今天我就以其中的考试制度谈点体悟。

中国古代考试制度,为选拨政治人才而诞生。虽然今日之高考,早已判若云泥,但人们两千年来的流品思想根深蒂固,依旧有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认知,究其原因,不可不追溯到历代考试制度。今读钱穆先生《中国历史政治得失》,叙述古代制度精辟有力,对于中国古代制度,很多人印象里多是封建专制。却不知道,中国古代人才选拨制度的公平、开放、民主程度,一直领先西方至近代。秦汉时期开始,贵族权力世袭逐渐打破,普通官员的子女已不能继承权力。汉武帝后,汉代形成“察举制”,以孝廉加考试的标准选拨人才。从此,中国政治面向全国开放,此时的政府不再是贵族政府,也不是军人政府,更不是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士人政府。汉代用分封制削弱贵族,同时规定“当官不能经商,经商不能做官”;唐代规定商人和工人不得参加考试;宋代的“重文抑武”,更是大张旗鼓。综上,虽然执行各有偏差,但历代都尽全力去营造一个“读书人”的政府。西方社会政治对政党贵族开放,而中国对全社会读书人开放。中国的读书人是来自各阶层,往往不能形成统治集团,难怪有这样说法:西方有阶级,无流品;中国无阶级,有流品。中国考试制度,本意在于开放政权,选拨政府各部门真才。而到清代,通过考试,另一部分知识分子尝到甜头,不致绝望造反,考试制度变为了巩固满洲政权的小手段。至此,中国的古代考试制度,正式寿终正寝。

我们观历史,中国往往人治多于法制,好制度往往因人而变。这是中国人的灵活变通,也算是旧俗陋习了。我们观历史,一旦发生变革事件,读书人为了保住已得势力,往往倒向贵族一边。这或许可以解释,历代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吧。综上,中国古代考试制度创造性把政权开放到社会各个阶层的代表读书人手里。读史反思,在当代,如何把知识分子的力量合理分配到各个阶层,避免读书人为“贵族”服务,或许更值得我们去探究。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和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文化”者,《易·贲卦》的象辞有言:“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我们的“文化”一词从源头上就有着“以文教化”之意。当下中国人对汉唐时期引以为傲,原因之一就在于当时文化能够感召、吸引和教化周边的民族。虽至现代,文化的含义发生了改变,但文化一词仍包含着这种教化、培育、改造的基因,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集体创造,也能够感召、凝聚和引导整个中华民族。

然而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在近现代的一段时间里出现了很多怀疑和否定的声音,这是源于我们近代的落后挨打的历史,使得我们对于我们的科学技术、政治体系乃至更深层次的文化体系产生了深重的怀疑。到了当代,在世界浪潮的冲击下,当前社会甚至出现了文化虚无主义等错误的思想,这对整个民族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历史学家钱穆先生的论著《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曾写到:“因对满清政权之不满意,而影响到对历史上传统政治也一起不满意。因对于历史上传统政治不满意,而影响到对全部历史传统文化不满意。但若全部传统文化被推翻,一般人对其国家以往传统之一种共尊共信之心也没有了……政治权之稳固,一定要依赖于一种为社会大众所共同遵守、共同信仰的精神上的‘权’。”否定自身文化,奉行拿来主义,并不是像修枝剪叶那么简单,而是一种会产生动摇根系动摇全局之重大影响的错误行为。究其原因,某些人正是缺失了在十九大报告中告诫我们的“文化自信”。对于自身文化的生命力和发展前途缺乏信心,进而否定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即便他们仍然是黄皮肤黑眼睛的面孔,其内心已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如果我们都缺乏这种信心,这个民族也就名存而实亡。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精辟论述实际上就告诉了我们要如何正确的认识、对待、和利用我们的传统文化。一方面我们要直面历史和传统,不回避,不丢弃,这就要求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不能是叶公好龙,而是要主动自觉地去认真学习和深入了解;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善于去粗存精,在学习和了解了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的发展和需要,平衡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有了才华才能够得到别人的尊敬,同理,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修好了“内功”,重塑我们的文化价值体系,提高我们的文化软实力,才能够更好地面对来自世界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向世界彰显我们的风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最新《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心得体会(模板15篇)篇二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经历了无数次政治变迁和制度更迭。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的政治经验积累得非常丰富。通过对中国历代政治的研究和思考,我得出了以下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历代政治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与制衡。无论是封建时代的君主专制,还是后来的共和制度,权力的配置与制衡一直是历代政治家积极探索的问题。权力过于集中会导致腐败与不公平,而权力分散则又可能导致无序和混乱。因此,必须通过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并建立监督机制来限制权力的任性滥用,实现权力的合理分配与制衡。这一点,无论是封建时代的三权分立还是现代的法治原则,都有其深刻的现实意义。

其次,历代政治的成功与否往往与统治者的品德有关。在中国古代政治理念中,德行是最重要的标准之一。历代统治者如孔子和汉武帝都强调君主要以德治国。这是因为统治者的德行直接影响到政权的稳定和继续发展。一个有德之君,能以身作则,体察民众疾苦,倾听民意,使政府更加公正,社会更加安定。而一个无德之君,则往往沉迷于享乐和私利,往往会忽视民众利益,导致国家长期动荡和民不聊生。从历史上的经验看,统治者的德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政权的兴衰与镇定。

第三,中国政治历来强调仁政与民生,这是政治成功的关键。在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中,仁政始终被视为一种最高的政治境界。仁政强调以人为本,关注民众的需求和福祉。传统的中国政治理念中,政府的最大使命就是要保障民众的安居乐业,提供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只有一个能够满足民众需求的政府,才能够获得民众的支持和信任,从而保持治理的稳定性。在当代中国,这一理念被继续发扬光大,成为推动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第四,历代政治的成功也离不开改革创新。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治理模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变革发展,与时俱进。无论是封建时代的科举制度、新文化运动时的思想解放、还是后来的改革开放,都是在适应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需求中进行的积极探索。在政治领域,需要有具有创新精神的领导者,积极寻找新的治理方式和制度改革,才能够推动政治进步和社会变革。

最后,对中国历代政治的研究还让我明白,政治是一门智慧的艺术。无论是古代的明君,还是现代的执政者,都需要具备高超的智慧和能力来解决复杂的政治问题。最大的智慧在于善于处理各种利益冲突和争权夺利,统筹兼顾各方利益,化解矛盾,达到和谐稳定的社会目标。在政治斗争中,智者懂得融会贯通,顾全大局,以智慧和智谋为工具,为国家和人民谋取最大的利益。

总之,中国历代政治的经验丰富,我们可以从中吸取许多有益的启示。政权的稳定与持久,关乎政治制度的完善和权力的分配;统治者的德行和品质决定了政权的正义和长治久安;仁政与改革创新是政治成功的关键;政治需要智慧和智识的引领。通过对中国历史政治的研究与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根源,并为当代的政治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最新《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心得体会(模板15篇)篇三

中国历代政治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政治的源头。回顾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发展,我们可以从中获得许多心得体会。首先,政权的稳定和国家的繁荣离不开有效的统治者。其次,政治制度的合理与科学是实现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再次,民主与权力制约的思想是中国历代政治中的重要主题。最后,政治的历史教训是我们更好地理解政治发展的重要基础。

首先,政权的稳定和国家的繁荣离不开有效的统治者。中国历代政治的发展可以看到,有些历代政权能够维持几百年的稳定,有些政权则不断地动荡。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统治者的才能与能力。一个有能力的统治者能够理性管理国家事务,善于治理,并且能够以视野和智慧找到合适的发展道路。这样的统治者往往能够使政权稳定并促进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其次,政治制度的合理与科学是实现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在中国历代政治中,一些统治者能够设计出合理和科学的政治制度,使得政府运转得更加高效和有效。例如宋代的科举制度,它选择人才的标准公正、严格,使许多有才能而出身不高的人得以进入政坛。而一些政权失去了对政治制度的关注和改革,导致政府机构僵化、腐败,最终导致政权垮台。因此,政治制度的合理与科学是实现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再次,民主与权力制约的思想是中国历代政治中的重要主题。中国历史上有一些重大的政治改革,试图通过引入民主与权力制约的思想来实现政治权力的平衡与限制。例如唐代的肃宗、睿宗时期,他们试图通过实行更加民主和平等的政治制度,推动社会的发展。同样地,在明朝末年,明清交替时期,人们也提出了严明法纪、限制官员权力的一系列改革。然而,这些改革并没有取得持久成效,很快失去了对政治的控制,最终导致政权的垮台。这告诉我们民主与权力制约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并且要建立在稳定的政治体系之上。

最后,政治的历史教训是我们更好地理解政治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国历代政治的发展历程充满曲折和复杂,其中蕴含了许多深刻的教训。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这些历史教训,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政治发展的规律,为我们今天的政治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同时,对政治历史教训的认识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当代的政治问题和挑战。

总而言之,回顾中国历代政治的发展,我们可以得出一些重要的心得体会。政权的稳定和国家的繁荣离不开有效的统治者,政治制度的合理与科学是实现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民主与权力制约的思想是中国历代政治的重要主题,政治的历史教训是我们更好地理解政治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对这些心得体会的反思和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政治发展的规律,为我们今天的政治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最新《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心得体会(模板15篇)篇四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经历了一系列政权更替和政治制度变迁的过程。自中国古代的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近代的民国时期,每个时期的政治体制都有其独特的特点。通过对中国历代政治的回顾和总结,我们能够得出一些关于中国政治的重要心得与体会。

第二段:政治集权与中央集权的优缺点。

中国历史上,政治集权一直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制度。尤其是在封建社会,地方官员和地方实权都受到皇帝或中央政府的高度控制。政治集权有利于实施统一的政策,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威,避免地方分裂。但其缺点也显而易见,例如,地方官员常常履行皇帝或中央政府的意志而忽视民众的需要,导致社会发展滞后,不利于政权的稳定。

第三段:民主与人权的追求。

近代以来,中国逐渐开始追求民主与人权的价值观。尤其在20世纪初,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民主转型的先声。经历了短暂的民国时期后,中国进入了共和国时期。但我们也看到,中国的民主发展进程并不顺利,曾经出现过政治混乱和动荡的局面。这使我们意识到,民主与人权的追求是长期的、具有挑战性的过程,需要持续不断地改革与进步。

第四段:改革开放与社会转型。

中国当前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迅速崛起为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中国政权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试图以更加开放和民主的方式来管理国家事务。这些变革为中国政治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改革的深入将有助于加强政权的合法性和稳定性,提高政府管理能力,进一步推动中国政治的发展。

第五段:历史厚重与未来发展。

中国政治的历史厚重影响着当代中国政治的发展。我们需要认识到,政治变革需要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不能盲目地模仿西方的民主制度。同时,我们也应该从过去的政治经验中吸取教训和经验,推动中国政治的现代化进程。我们应该重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互动与对话,建立更加开放、透明和负责任的政府机制。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实现早日走向民主、和谐与繁荣的目标。

总结:

通过对中国历代政治的回顾与总结,我们认识到政治制度的选择应该是深思熟虑的,不能简单地照搬外国的经验和模式。同时,我们也应该珍视当前中国政治的变革机遇,努力实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只有确保政权的稳定和政府的合法性,中国政治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最新《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心得体会(模板15篇)篇五

正如我不知哪里看到的某人所论,钱老的叙述里头,读得到对旧的中国政治制度满心的怜惜。结合这本书写作的环境看来,也从钱老在书中的总论里读出,著史之人能力避盲目批判之风,从受到万人践踏的“封建腐朽”之中捡起对传统政治的尊敬,乃是真学者。我以为这也是钱老写书讲演用意所在。

但此书由此也有个弊端,就是在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怜爱之下,则有些结论的得出还真是有待商榷。如果我后面有了更深的阅读,那么钱老的这种偏袒则更加清晰明了了。尤其是讲清朝制度那一篇,开篇一段话就把清朝制度贬到了街边弃蓆不值一提的程度。大概,我们每个人对自己曾身处的时代,因为见惯了它的制度暗面,所以还真叫人生不出半点同情。恨不得亲自将它扫进历史的垃圾堆才可解心头之恨吧。

不过总而言之,这本书算是中国古代史启蒙最佳普及读物之一了。

最新《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心得体会(模板15篇)篇六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本评古论今,具有学习和借鉴意义的书籍,下面是本站本站小编精心整理的精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心得体会。

范文,供大家学习和参阅。

中国古代的政治政治制度并非一层不变的,也绝非简简单单的封建专制所能形容。

首先封建一词更是与中国实际大不相符,中国古代社会的地主并鲜少拥有西方领土地主式的政治资本,地方最高权力机关多是中央力量的在地方的延伸,正是所谓中央集权(当然这同样表现为一个过程)。而即使是西周的分封制也与西方的封建制大不相同,西方的封建更多是中央权力不足以对地方进行控制,而自下而上产生的一种封建制,而西周的分封制则是中央为巩固政权而自上而下推行的一种制度。

而专制也并非完全,首先是专制的主体到底是地主还是皇权,如果是说地主专制显然并不符和实际情况,事实上,古代的科举制度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良好的社会流动性。和古代西方社会相比,古代中国可以算是一个开放社会而非封闭社会。而皇权专制尽管在明清之际发展到顶峰,但在从秦汉到唐宋很长一段时间都有着相权的制约。

2任何一种政治制度都是与文化相适应的,文化是制度合法和政权合法性的基础。

在我们谈论中国人的奴性时,并不能把古代的某一阶级假想成为一群在主观层面上刻意为之的阴谋者,或者,至少不是从一开始就这样。尽管中国政治文化中,没有人权的思想,但也绝非将民众简单地看做的奴才,中国古代崇尚的贤人政治,即有着良好德行的士大夫有着责任和义务兼济天下苍生,这里并不存在权利被剥夺的概念。所以,任何一种政治制度都是与文化相适应的,文化是制度合法和政权合法性的基础。

3、制度的激发善和惩治恶。

贤人政治的理想自然是以孔孟之道为蓝本,也有一种说辞是孔孟之道本就是地主阶级进行压迫的思想宣传工具。思想宣传工具确属于值得商榷的概念,但统治者的利用也应该是一定存在的事实,要不然孔子也不会周游列国却终不得志。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政治制度过分仰仗统治者政治德行,或者是一个不惩恶的制度,若有个好皇帝、好父母官,便是百姓之福,若碰到个坏皇帝、坏官员,便是百姓之祸。人性之恶鲜有制度性的约束。似乎又回去那个司空见惯的观念,好的制度一定是激发善而惩治恶的,至少在传统的权威失去合法性的现代是这样的。

这是一本小书,很短,比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还要短小精干许多。里面的语句有时乍一看似信手拈来,但继续看下去便知须是学力深厚才能如此举重若轻。抛开了复杂的人事,专注于制度上的变更,这本书在这个角度上让人对以前的历史有了一种新的认识。传统的历史书更多是如史记一般记录事件,制度的设置都是隐藏在纷繁的人事之后的。在这本书里,将政治制度单拎出来讲,对非治史的读者而言,是的确方便许多。

钱穆写这本书时,恰是中华文明的低潮期,对于我们自己的历史传承,许多人都生出了怀疑之心,而倾心于英美。当时不乏倾向于对历史绝对否定的人,所以在该书中,钱穆反反复复地提到了一个意思,评价古代的政治体制要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况,绝不能以一句封建腐朽就来一棍子打死。既然当时的政治体制可以如此建立,就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它是符合当时的国家状况的。如此从这本书中,也可以使得更多的人了解历史中那些起起伏伏,对自己的国家历史有更好的理解,而远不是一句封建专制能概括得完的。

看这本书,有两点感受较深。

一是,久而久之制度都会失去自我调节的能力,和现实状况脱节。这使得在朝代的后来,都无法通过自我调节来解决新的问题,由此只能来一次又一次的改朝换代,方能让国家机器在废墟中重新开始。除开宋朝这种先天国防弱势的之外,其他朝代更多的是在土地政策或者税赋政策,亦或人事政策上出了问题,埋下了动荡的隐患,然后在战火中覆灭。读完后感觉这种僵化似乎无一例外,就算是有所谓中兴亦或变法,也多是以失败告终,更多的还是无济于事,只能迎来最后的改朝换代。

ispower”这里的power也可以解释为权力。权力是希望继承的,是希望能够可控地传承的,或是积极地扩张,但这种个人的愿望和国家的需求又是相悖的。由此裂缝产生的破坏力,又会是改朝换代时的那最后一根稻草,就如明朝一般。如何处理好官僚集团,文人集团和国家与国家机器之间的关系,又是历代的变革核心之一。但最终走到清朝时,这种改变也走到尽头,毕竟满清是外来政权,对于政治体制的设计,考量更多的还是如何稳定自身的异族统治,此处的私心不是以往的汉人政权所有的。而对官僚系统与文人集团的关系进行平衡,几乎每个朝代都在进行着这种动作,由此看来,或许49年后的种种动荡也有这一意味。

如果有时间,一口气看上两遍三遍多好啊。现今时代虽然书籍泛滥,然而大浪淘沙,经过时间洗礼的经典果然是经得起推敲细阅,很难有书在看第一遍中段时候就想着什么时候要看多一次,其内容博大,深入浅出又梳理得透彻清晰。

书中讲到中国史里五个最重要的朝代:汉唐宋明清的政府组织、经济制度、选举制度、考试制度、兵役制度等,可由中一览中国历史之全进程。

钱穆讲历史总结如下几点精髓:

1.讲一代的制度,必先精熟一代的人事,若离开人事,单来看制度,则制度只是一条条的条文,干燥乏味。

2.任何一制度绝不孤立存在,各制度之间必互相配合,形成整套。

3.某一制度之创立,必有其渊源,不是凭空忽然而来,其消失也并非无端而是渐渐变质的后果。即是制度虽成文却也跟随人事而有变动。

4.某一制度的创立在其当时代必然有外在需要和内在用意,不为后人所了解,时代更替,制度不存,不可单凭异代人主观的意见和悬空的推论,判断一制度在其时代的实际需要和真确的用意。

5.任何一制度,绝不会有利而无弊,也绝不会有弊而无利,不该单凭时代意见来抹杀历史意见。

6.不仅要重视制度的时代性,还要重视其地域性。

7.历史的特殊性必牵连深入到全部文化史,政治只是全部文化中的一个项目,若不深切认识某一国家某一民族全部历史之文化意义,很难孤立的抽出其政治一项来讨论其意义和效用。

泱泱中华两千年,史籍浩繁,但自太史公起,多是纪传体史书,少有专述制度的典籍,而能把历代制度放在一起作对比的史书更是少之又少。钱穆先生这本书,从制度着眼,如线穿珠,从汉、唐、宋、明、清一路讲下去,贯穿起各各人事,让人豁然开朗。

钱老阅史无数,是近代治史最后一个集大成者,这本书也是写的深入浅出,各种典章故旧信手拈来。笔者学力浅薄,只能就其中几点做些思考。

一.到底存不存在相权。

宰相,按照钱先生的说法,是中国古代政府中的实际领袖。两千年国史其实就是皇权和相权相互博弈,此消彼长的过程。从汉代一路走下来,皇权日盛,相权日衰,到明代胡维庸造反,明太祖取消宰相一职,所以明清两代才是真正专制的时代。

天下之大,从秦代统一算起,疆域北起河套,南至两广,西起陇山,东至朝鲜半岛,有上千个县,事务繁多。始皇精力过人,尚自每天要批阅一百多斤奏章,后来人自难仿效。这么大的天下,一个人是无论如何管不过来的,必须有人分担,所以宰相必然存在,只是在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名称,分担的分量也不一样罢了。在汉代叫宰相,一人包揽,唐代是由中书令、侍郎、尚书令三人负责,宋代由中书负责行政,三司负责财政,枢密负责军事,明代由大学士票拟,皇帝本人或者司礼监太监批红,清代政务由皇帝和军机处大臣商定。不论名头如何变化,总是要有人来分担皇帝手里的权力的,这是中国国土博大、事务繁多所天然决定的。

二.宰相到底是管家还是实际领袖。

钱先生认为,宰相是政府首脑,是国家的实际领袖。皇帝只是国家权威的象征。至于后来相权衰微,是各类因素共同导致的。但这是不对的,正常情况应该是相权对国家负责,皇权只对皇室负责。

但是从上文可以看出,两千年下来相权是越来越小,皇权倒是越来越大。如果宰相是实际领袖的话,为什么却要不断受到皇室的制约。如果把宰相看作是皇帝的管家的话,这个现象就很容易解释了:主人让管家帮忙治家——遇到懒主人,管家管的就多管些;遇到勤快的主人,管家就少管些。

那么,到底宰相是实际领袖还是管家?这个应该从谁受制于谁来分析。

中国国土庞大,举国皆是自给自足的农业家庭,居住分散,参政意识淡薄。这导致了中国不可能像希腊城邦那样选举产生领袖,也不可能定期推选出代表民意的国会,所以天然地造成了不民主。不民主就会产生个体领袖——皇帝,再由皇帝来任命宰相,从而宰相受制于皇帝。所以与其说宰相是政府实际领袖,不如说宰相是皇帝事情太多管不过来,请的一个管家而已。倘若皇帝是由宰相或者内阁任命的,那样宰相方可以说是实际的领袖。

三.历代田赋政策。

历代土地政策都极其简单,虽有便于操作、避免官吏从中上下其手的考虑,但是也过于简陋了。汉代就是按田收赋,唐代实行两税制,按人收赋,宋代也是两税制,加上地方乡绅负责制,明代用鱼鳞册,按人、按田统计收赋,清代沿用明制。即不考虑田有贫瘠肥沃,也不考虑收割播种的效率不同,更遑论山民、渔民等不以耕地为生的家庭。与精巧繁复、互相牵制的政府职权系统相比,真是简陋之极了。从这一点,也可见出皇帝们视百姓如刍狗的心态。

四.清代制度得失。

清代是皇权最集中的朝代,加上自雍正皇帝创立的秘密政治,使有清一代的政治制度最为黑暗专制。但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清代的皇帝反而是历代里最为清明的。这来源于清代皇帝对皇子教育的高度重视和雍正创立的秘密建储制度。这个制度保证了太子不用早早确立,成为大家的靶子,同时皇子们为了竞争储位,也要各各勤勉。

就像钱老说的,制度永远要和人事配合起来才能发挥作用。清代没有一个好的政府职权制度,反而发展出了好的储位继承制,从而保证了每位皇帝都不至于太差劲。

五.制度的作用。

每朝都有每朝的制度,配合当朝的人事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没有完美的制度,任何制度都会有死角存在。有时候越是繁复的制度,死角反而越多,这就是老子说的“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所以制度绝对不是越多越好,而要视当时情况而定,针对时代特点,制定出配合当时人事的制度来,才能发挥其作用。同样的,时代前进了,人事变化了,制度也应该跟着变化,因循守旧,只能是弊大于利。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影响生产力。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钱穆先生视野宏阔,分析鞭辟入里,语言平实。这本书极薄,而内容却极厚重,值得一读再读。

最新《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心得体会(模板15篇)篇七

不知道大家听到“西南联大”这四个字的时候是什么感觉。但至少是会肃然起敬的。毕竟,那里群贤毕至,绝代风华,那里握着一个时代的斯文正脉。我总觉得,西南联大的钱穆之于史学界,正如西南联大之于中国。

钱穆这个名字早就听过多遍了。历史老师开的书单里总会出现它的身影。几位复旦学长也极力推荐,说高中将这本书看五六遍也不为过。

终于,在极其仔细地读完第三遍之后,才敢提笔。钱先生的形象是在读完《八十忆双亲。师友杂议》后逐渐清晰起来的,长衫、眼镜,有一种属于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从容与旷达。钱先生对中国历史是怀着深深的温情的,而这种温情在这本书中更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看这本书前,我相信大部分人会有这样的误解:

一、国家的安宁或动荡,基本由皇帝的“好坏”决定。

二、几乎没有弄清楚“封建”的概念。

三、“封建”、“专制”、“中央集权”之类的词,等于黑暗,落后,退步;

“共和”、“民主”、之类的词就是先进的,好的。而钱先生看待中国历史的立场,在《国史大纲》的引言四义中可见一斑,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以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顾颉刚说:“钱宾四先生,在北大任历史讲席已越10年,学识淹博,议论宏通,极得学生欢迎。其著作亦均缜密谨严,蜚声学圃,实为今日国史界之第一人,刚敬之重之。”

张自铭说:“先生治学,戛戛独造,一无依傍,遂成极诣,而融贯中外,直凑单微,又迥非抱残守缺者可比。辛亥以还,时局屡有起伏,先生未尝一日废学辍教,以哗世取宠,毕秋帆所谓“学问观其会通,性行归于平正”,唯先生足以当之。”

愚暗谓:“吾辈学当如此。”

同时,也提出两点问题:

1、钱先生谈清朝与元朝制度时几乎全篇都在言其黑暗与“私人化”,我总觉得有些民族主义的色彩在里边。

最后,分享一下个人的一些读书方法吧。

1、勾画,批注。不要害怕这会让书变“丑”。一定要及时写下你的“灵光乍现”。

2、回顾,梳理。特别是再看这种理论性的书籍的时候,先要把书读厚,也就是在这本书的基础上大量拓展;然后把书读薄,也就是简单地用一段话,或者话思维导图来梳理一篇文章的逻辑。

3、切问,输出。看到一个观点的时候,倾尽毕生所学,去论证它,再绞尽脑汁去推翻它。特别是和师友一起进行这头脑风暴的过程,会收获颇丰。另外,最好可以找一个人讨论这本书,或者你讲给他听一遍。讲清楚了,就真的掌握了。而有些自以为明白的东西,不运用出来,久而久之就只能成为“茶壶里装汤圆”了。

最新《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心得体会(模板15篇)篇八

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结构严谨主题宏大,节选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五个朝代汉、唐、宋、明、清以为代表,从政府组织、选举、赋税经济、兵役等方面分别论述,大体上可以窥探中国历史之全进程了,我能理解的有限,仅分享几点我的一些体会:。

2、书中提到很珍贵的了“历史意见”,即当时的人如何看待这件事的,而非用我们现代民主视角,井田制发展到后来的均田制,在某个时期是符合当时社会生产水平的,同时西方的选举制,放在古代的中国,幅员辽阔交通落户,完全没有可行性。

3、制度与人事是也是一个非常广阔的话题,我想提二类人,张居正们以及绍兴师爷。他们的共同点都有不在其位而谋其政,虽然制度约束难以撼动,但是他们还是凭借着独特的个人魅力绽放在历史的星空下。

这也得说到,任何事终究要落到人这个字上,一旦由某个人参与,必然带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也构成我们文明中璀璨的光,对于个人来说,也是因为这些不确定性,我们才能发展自己,成就每个独特的自己!

最新《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心得体会(模板15篇)篇九

每当大家滔滔不绝地谈论中国历代政治时,“封建君主专制”总是第一个被引用的词眼。我们已经习惯于理所当然地认为中国古代政治是不堪回首的往事,尤其在近代经历过黑暗的侵略史后,更全盘否定了古代政治制度的光辉之处。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作者钱穆向大家说明了几千年的中国政治史也有它争奇斗艳的一面,让我们对古代政治有了另外的感悟。

中国过去的政治纵要说它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这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专制,它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决定一切。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政治主要是两条线,中央与地方的权力之争,皇权与相权之争,这两股力量的交锋相错最终是中央战胜地方形成中央集权,皇权打败了相权导致丞相被废除。然而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国领土之大,人口之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难以滋养民主制度的土壤。我们更应该了解古代政治并非真是极端的君主专制。汉代的中央政府里面三公九卿,唐代的三省分制划分了中央的权力,并且各机构之间互相牵制,就是皇上如果没有充足的理由也不能随意发号施令,如果他真要一意孤行,那么终究是要被历史淘汰的。唐代皇上颁发命令需要先由中书省制定,门下省审批,最后由尚书省执行。就是封建专制严重的清代,也只能说是部族专制,仍非皇帝专制。因为皇帝个人并没有掌握整个主权,皇帝只是代替了宰相的一部分权力。我们也许不曾知道明制常朝有两种:一种叫御殿,即在大殿内朝会议事;一种叫御门,即到奉天门,让老百姓也可以见面说话。清朝故宫的午门是预备皇帝和民众见面的阳台。这样的古代制度类似我们今天民主政治的踪影。所以,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我们不能一言以蔽之,把它批得一无是处。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存在冗官现象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宋代冗兵冗官现象严重是导致其衰败的重要原因,明代时期也同时存在这样的问题。明制地方行政制度最低一级是县,县上面是府和州,又往上是省,即承宣布政使司,这三级之后还有三个分司。这样纷繁复杂的行政体系导致行政效率低下。对比起今天中国当今的行政部门也隐藏同样的问题,部门之多,职责不明确,责任推诿。所以中国之将来,是如何把社会政治上种种制度来简化,继续彻底地进行政治改革,不再重蹈历史的覆辙。

一项好制度,若能永远好下去便将使政治窒息,再不需要后代人来努力改善,惟其一切制度都不会永久下去,才使我们在政治上勇往直前。制度也只是历史事项中的一目,人类整部历史便没有百年不变的,每项制度之变有其可变的限度,在变动中导出它不变的本源。纵观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每当改朝换代之后总会有新的制度来统治新的时代,不断地寻求与本时代相适应的制度。所以当我们回首历史时,我们应该以正确的历史观评价历史,而不是一味地否定或肯定。同时我们更明白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只有与时俱进,找到符合实际的才是最好的。

历史终是客观事实,是一个个的偶然与片段组成的结合点。历史本身没有对错之分,不对的是我们不注重历史,不把历史作参考。

最新《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心得体会(模板15篇)篇十

从年前一直读到年后,断断续续竟花了大半个月的时间才读完这本小小的书。读此类学术性很强的书籍,我向来读的慢。不过每天读一点,反倒读的下去。

豆瓣书评中,很多书友说书读起来稍感艰涩,因其艰涩难免让阅读枯燥无趣。诚然,钱穆先生在书中的用语和现如今的大白话相差甚远,但我反而觉得,书中的遣词造句尽显大家风范,很多语言和描述都值得反复品味。用某豆瓣友邻的话来说,别人需要长篇累牍才能讲明白的事情,钱穆先生三言两语便能道个明白。

读了这本书,我愈发觉得,天下道理,无不相通;讲政治的书,如果仔细体会,深谙其意,何尝不能用诸生活和工作中,甚至对人生有启发意义。

下面是几点读完本书的感受,记录之。

可能是受初高中历史教育的影响,也或许受影视剧荼毒,在不少人的观念里,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和皇帝往往都是“专制”“皇权”等等刻板映像。但是在书中可以看到,汉唐宋时期的皇帝并非独裁专制,“皇权”是受到“相劝”的制约的;到明代时,宰相虽被明太祖撤掉,但明朝皇帝依然受制于当时的制度,绝非专制;直到清代时,才实现了专制,但也并非皇帝个人的专制,而是皇帝背后的满洲部族的专制。但清代的专制也有其历史原因所在,绝不同于前朝历代。

而我们后世人好像以一清代就代替了历朝各代,确实既不客观又不公正。

这一点认识对我的冲击算是比较大的,自己笃信了十几年的事情,忽然间发现并不是那么回事。

推而论之,生活中有多少我们觉得是对的、深以为然的事情,可能并非如此,但是因为我们相信它是对的,便不会去追究其真伪,所以如非机缘巧合,我们也就没有办法去了解背后真相。

钱穆先生在书中说:“任何一制度,决不会绝对有利而无弊,也不会绝对有弊而无利。”

后世人看待古代政治制度总习惯以“封建、专制”一言以蔽之,先不说光谈专制本身就是偏颇的,只说封建也不一定就是错的、不好的,细论起来,如果一个制度在其产生之初就是错的,断不会延绵数十年乃至数百年,必然是其产生之初利大于弊才会被大众所接受。

现代人总说中国的教育制度不如国外,但中国的教育制度延绵数千年,自有其道理在。我们也不能一棒子抡死。

钱穆先生在书中反复强调,要讲某一代的制度得失,必须知道此制度实施时期有关各方意见之反映,也既“历史意见”。

而后世人单凭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批评历史上已往的各项制度,用“时代意见”裹挟“历史意见”,未免是站在上帝视角。

这让我想到,作为互联网从业者,有时我们习惯性去点评别家的产品,大有一副指点江山的架势;但是抛开每个产品内部的环境和条件,以及其他我们不可知的背景,我们妄自评判实在可笑。

任何制度都不是一朝空降而成也不是一夕拔地而起的,自有其历史因由。

有些事情孤立地去看,只站在事情发生的当下去看,很可能看不清楚看不明白,但是如果往回看看,追究事情发生的起源和历史,却能得到更深刻的认识。

推而论之,我们现在的所有处境,都是我们的过往造就的;遇事只停留在当下埋怨,不妨回到过去寻求原因。

最后一点让我影响很深刻的是自汉唐以来就存在的谏官制度。

书中描写,唐朝皇帝和宰相议事时,谏官可参加列席。有时宰相不便同皇帝直接讲的话,谏官却可直言;但谏官本身阶位却不高,皇帝听其言,是因为谏官本身职责便在谏言,不关乎其身份高低。

这让我联想到,如果我们在工作中,可以抛开对个人的偏见,仅就其职责和专业性看,沟通是不是会更顺畅;在此前提下,即使大家互有争论,但只从职责看,也断不会有大的不良影响。

最新《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心得体会(模板15篇)篇十一

文科类的同学最早了解到钱穆先生这个名字,应该是高中时期吧,遇到各种的历史的材料呢,那时还有钱乘旦。斯敏斯塔夫阿诺斯的,这些历史大家的地位举足轻重,但一直没有真正的读过他们的作品,说来惭愧,经过推荐决定从钱穆先生最有名的作品入手,希望可以从中得到一丝启发吧。

拿到整本书,这本书的通俗易懂,这也是受白话文的影响,在建国后通过整理得来的,整篇行文流畅,不臃肿和高中历史课的感觉很像,准确说更像是对高中课本的一个延伸。更加具有人文气息。

本书从我们最熟悉的5个朝代,秦,唐,宋,明清,这也是最具代表性的5个朝代,分别从政府皇权地方选举经济军事等多方面入手,清晰的给我们展现了时代的整个政治脉络,许多之前一知半解的问题,我也找到了一些方向和答案。

从历来到历史中去,一直是我们了解学习研究历史的一个重要手段,但很多时候我们很难去摆脱现实的枷锁,钱穆先生可能给了我树立一个很好的典范。

任何制度绝不会有利而无弊,也不会有绝对的有弊而无利,所谓得失即根据其实际的利弊而判定,这句话充满了辩证法的色彩,我们不妨静下心来想,有的时候我们对具体某一事件或某一时代的评价是否过于片面,提到1912年前的中国,我们总是下意识的想到黑暗专制等字眼,可这样对他们来说真的公平吗?在本书中我们可能会有一个新的答案。

辛亥前后由于革命宣传,把秦以后的政治传统用专制黑暗四字一笔抹杀,由于对传统政治之忽视而加深了传统文化之误解,我们若能平心荷官的来检讨中国文化。该首先检讨传统政治,在中国文化精神偏重人文见,其中儒家的抱负哪一项注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尤为重视政治这一环节。

此证只分两方面讲一讲人是二假制度,人事比较变动,制度有人创意,有人订个修订,亦数人事比较稳定,若离开人世谈制度,则制度也只是条文似乎枯燥无味,无可再讲。

从秦到清2000多年,我们对以往的传统政治至少不能简单说成专制统治了,客观的讲有许多宝贵的经验给我们参考,还有许多错误我们能避免,就像我们对待传统文化一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全书总结下来有以下4点:

1、中央政府,有逐步集权的倾向。

2、中国历史传统政治造成各阶层一天天趋于平等。

3、长久安是人人所希望的。

4、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天天的繁杂化。

综上所述是个人发表一些浅显的观点,喜欢政治历史的朋友,一定要买这本书看一下,一定会给自己有新的启发和收获的。

最新《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心得体会(模板15篇)篇十二

泱泱中华两千年,史籍浩繁,但自太史公起,多是纪传体史书,少有专述制度的典籍,而能把历代制度放在一起作对比的史书更是少之又少。钱穆先生这本书,从制度着眼,如线穿珠,从汉、唐、宋、明、清一路讲下去,贯穿起各各人事,让人豁然开朗。

钱老阅史无数,是近代治史最后一个集大成者,这本书也是写的深入浅出,各种典章故旧信手拈来。笔者学力浅薄,只能就其中几点做些思考。

一.到底存不存在相权。

宰相,按照钱先生的说法,是中国古代政府中的实际领袖。两千年国史其实就是皇权和相权相互博弈,此消彼长的过程。从汉代一路走下来,皇权日盛,相权日衰,到明代胡维庸造反,明太祖取消宰相一职,所以明清两代才是真正专制的时代。

天下之大,从秦代统一算起,疆域北起河套,南至两广,西起陇山,东至朝鲜半岛,有上千个县,事务繁多。始皇精力过人,尚自每天要批阅一百多斤奏章,后来人自难仿效。这么大的天下,一个人是无论如何管不过来的,必须有人分担,所以宰相必然存在,只是在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名称,分担的分量也不一样罢了。在汉代叫宰相,一人包揽,唐代是由中书令、侍郎、尚书令三人负责,宋代由中书负责行政,三司负责财政,枢密负责军事,明代由大学士票拟,皇帝本人或者司礼监太监批红,清代政务由皇帝和军机处大臣商定。不论名头如何变化,总是要有人来分担皇帝手里的权力的,这是中国国土博大、事务繁多所天然决定的。

二.宰相到底是管家还是实际领袖。

钱先生认为,宰相是政府首脑,是国家的实际领袖。皇帝只是国家权威的象征。至于后来相权衰微,是各类因素共同导致的。但这是不对的,正常情况应该是相权对国家负责,皇权只对皇室负责。

但是从上文可以看出,两千年下来相权是越来越小,皇权倒是越来越大。如果宰相是实际领袖的话,为什么却要不断受到皇室的制约。如果把宰相看作是皇帝的管家的话,这个现象就很容易解释了:主人让管家帮忙治家——遇到懒主人,管家管的就多管些;遇到勤快的主人,管家就少管些。

那么,到底宰相是实际领袖还是管家?这个应该从谁受制于谁来分析。

中国国土庞大,举国皆是自给自足的农业家庭,居住分散,参政意识淡薄。这导致了中国不可能像希腊城邦那样选举产生领袖,也不可能定期推选出代表民意的国会,所以天然地造成了不民主。不民主就会产生个体领袖——皇帝,再由皇帝来任命宰相,从而宰相受制于皇帝。所以与其说宰相是政府实际领袖,不如说宰相是皇帝事情太多管不过来,请的一个管家而已。倘若皇帝是由宰相或者内阁任命的,那样宰相方可以说是实际的领袖。

三.历代田赋政策。

历代土地政策都极其简单,虽有便于操作、避免官吏从中上下其手的考虑,但是也过于简陋了。汉代就是按田收赋,唐代实行两税制,按人收赋,宋代也是两税制,加上地方乡绅负责制,明代用鱼鳞册,按人、按田统计收赋,清代沿用明制。即不考虑田有贫瘠肥沃,也不考虑收割播种的效率不同,更遑论山民、渔民等不以耕地为生的家庭。与精巧繁复、互相牵制的政府职权系统相比,真是简陋之极了。从这一点,也可见出皇帝们视百姓如刍狗的心态。

四.清代制度得失。

清代是皇权最集中的朝代,加上自雍正皇帝创立的秘密政治,使有清一代的政治制度最为黑暗专制。但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清代的皇帝反而是历代里最为清明的。这来源于清代皇帝对皇子教育的高度重视和雍正创立的秘密建储制度。这个制度保证了太子不用早早确立,成为大家的靶子,同时皇子们为了竞争储位,也要各各勤勉。

就像钱老说的,制度永远要和人事配合起来才能发挥作用。清代没有一个好的政府职权制度,反而发展出了好的储位继承制,从而保证了每位皇帝都不至于太差劲。

五.制度的作用。

每朝都有每朝的制度,配合当朝的人事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没有完美的制度,任何制度都会有死角存在。有时候越是繁复的制度,死角反而越多,这就是老子说的“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所以制度绝对不是越多越好,而要视当时情况而定,针对时代特点,制定出配合当时人事的制度来,才能发挥其作用。同样的,时代前进了,人事变化了,制度也应该跟着变化,因循守旧,只能是弊大于利。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影响生产力。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钱穆先生视野宏阔,分析鞭辟入里,语言平实。这本书极薄,而内容却极厚重,值得一读再读。

最新《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心得体会(模板15篇)篇十三

这是一本我看了之后爱不释手,并且向身边人强烈推荐的书。被称为神作不是没道理的,很少遇到过让我在短时间内反反复复,看了又看,划了又划的书。

书虽然很薄,可是知识点之密集到让人眼花缭乱的地步,即使你完全不同意书中的观点,你也必须承认看他的书能长很多见识。

对于汉唐为何而强,明清为何而颓的分析非常到位,所谓的黑暗专制并不是一言两语能说清的,可能更多有当时人的妥协平衡与无奈,能够体会到钱常说的对古人常保留一丝温情和敬意背后的深意。

严格说起来,钱穆是经学家,而不是专业的史学家,这本书难免会有史料上的未及之处和漏洞,我们看个总体的分析就好。

从分权和集权的角度。

大体的趋势是地方权力逐渐向中央集权的过程。

汉代的地方政治制度可能是最优秀的,地方大员和中央官员在待遇和地位上都基体上平级。

唐代的中央政治制度则比汉代要更政府化一点,地方权力开始减弱。表现在地方大员的下属也必须由中央安排。

宋代开始向中央集权的统治方式靠拢,地方官员的权利也进行了分拆,削弱地方财政。

明代则更加集权,地方官员的权利进一步分拆细化,进一步削弱地方财政。

清代因为是部族统治的缘故,将集权发展到了极致。

当然分权也不一定是好事,带来的后果也很严重,就是中央一旦衰弱,就无法控制地方的豪强化,进而反过来下克上,造成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的乱象。宋代也是总结了这个教训而进行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好处在于使得地方衰弱,无力对抗中央;但在外敌入侵的时候却难以形成凝聚力,一旦中央政府被击破,基本上就是国家的整体灭亡。

当代商业上可以参考中国移动在各地分公司权力大的时候,展现出的活力和创新力,以及在权力回收总公司后,展现出来的官僚化和迟缓化的表现。

从皇权和相权的角度。

大体的趋势是皇权逐渐压倒相权,最后完全吞并相权的过程。

汉代的皇权相权是共治关系,甚至相权在实权方面更多,管得也更多。

唐代相权开始削减,从个人负责制,拆分为三个衙门的委员会形式。

宋代相权进一步削弱,没有兵权、财权、用人权和监察权。

明代取消了名义上的宰相,要行使宰相的功能则成为了权臣才敢做的事,皇帝只依靠内阁这种秘书处来办公。

清代在内阁基础上增加了军机处,实行皇帝政务不公开的秘密政治。

中国的皇相两权,比较类似董事长和ceo的关系,创始人需要有能力的人才为自己和子孙后代服务,然而要担心的是,权力放出去以后,还怎么保障自己和子孙后代的权力。

“田代姜齐”的故事并没不是孤例,历史上相权到达了顶点的最著名事件,是有名的“穿越者”王莽。当代商业上可以查看国美电器的黄光裕和陈晓的故事。

从经济的角度。

经济的问题比较复杂,大体趋势是从一开始的力役、兵役、土地税都要交纳,逐渐变为只有财役税收统一的形式。

汉代税收较轻,有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长时间免收田租的时代,需要全民服兵役、力役,可以通过付钱回避服役。不过国家对人民的责任不多,民间经济也更自由。

唐代的“租庸调制”是力役、财税都要缴纳,不过总体税比汉代更轻。并且国家对人民责任更多,比如土地政策上的“计划经济”,后来转为“两税制”,变为自由经济。

宋代将五代时期力役、财税都交纳并严重毁灭地方经济的“差役法”,改为花钱消灾的“免役法”,从此中国人再也不用服“力役”了。兵役制度采用了以终身雇佣形式的“募兵制”.

明代从一开始的依据人口统计的土地统计的财税制度,走向了只收田赋的“一条鞭法”,不过收银不收粮的形式,让人民还要受到商人的再次剥削,而国家也因为银本位的制度而造成国家资源被西班牙掠夺(中国缺少白银资源,“元”这个字来自于西班牙)。兵役则采用了唐代的“府兵制”.

清代的经济钱穆没有说,我觉得可以一说的有康熙的“永不加赋”这样的理想主义政策,雍正的“火耗归公”、“养廉银”这样的现实主义政策。

从力役、兵役、财役都要交纳,向只有财役税收这样的转变,主要是因为古代的通信水平落后,兵役、力役需要精密的人口管理统计,需要长时间付出极大的精力物力和人力,所以最后都转向了相对简单的土地税收形式。而长期只收土地税又会让力役、兵役再次开始征收,导致人民压力越来越大。

而土地买卖的自由化则会造成大量的土地兼并,加上人口的增多,工商业的不发达,当生产力和人口关系达到临界点的时候,古代人类难以摆脱的“马尔萨斯陷阱”就会一次一次的重来。

从人才选拔的角度。

大体趋势是从贵族、大族垄断向门第,再向全民开放;从推举到考律诗到经义,再到考八股文。

汉代人才是“选举”制度,比如地方推举,官员推举,举“孝廉”等形式。

唐代中国人拥有了考试的科举制度,把进仕之路向全国人开放,但依然以门第为主。

宋代门第势力已经衰落,科举制度真正的走向了全国人。

明代整合了宋代考“经义”不够严谨客观的事实,开始考变相的律体经义“八股文”.

清代出于异族统治的需要,在考试上为满族等统治民族增加了更多的名额和更简单的上升渠道。

中国的人才选拔制度在世界上的很长时间都是非常先进的',而且也是中国的政治官场中少数几乎没有贪污舞弊的,这样的制度保证了最优秀的人能进入政府机构。不过成功模式被人为的的单一化,也造成了最优秀的人不愿进入工商阶层等其他空间。

读后感。

1、政治制度离不开当时的人事,脱离了人的动机这个关键,制度就只是单纯的条条框框。

2、政治制度不会凭空出现,也不会凭空消失,各个时代的制度之间,各个制度都有潜在的联系和交织。

3、看上去很好的制度也有变坏的一天,看上去很坏的制度在设立之初往往也来自于良好的用意,因为整个世界都是在不停变化的,不要以现代人后世所处的世界准则来抹杀已往的历史。

4、决定制度的关键是文化,决定文化的关键是民族,决定民族的关键是生活习惯,决定生活习惯的是作息,决定作息的关键是自然环境,决定自然环境的是地理。所以制度的决定一定是受到了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

5、对历史和过去带着一些敬意和温情,一个时代的人只能做好一个时代的事,而人类是一代踏着一代的肩膀才站立起来的,不要因为有过黑暗的部分而将整个历史都全部抹杀了。这也是我不喜欢黑格尔和他的门徒们用国外的单一角度对中国历史的负面评价的原因。

最后再以钱穆的话作为结尾。

“我们不要说中华民族衰老了,它的文化不行了,那些空洞话。我们要分析那时的具体事说,换言之,我们要找出历史材料,来说明当时究竟失败在那里。”

“不要以时代事实取代历史事实,历史事实纵然有过失但总有其当时的存在意义,万不可将历史之过失全盘否定。只有学习得,借鉴失才能对当下改革有积极意义。”

看到这些话,再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真真切切的能感受到大师在主流的“民族虚无主义”下的执着和坚持。

最新《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心得体会(模板15篇)篇十四

前不久看了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书中主要讨论了中国历代的政治制度。通过这些勒定成文,看似硬梆梆的制度,向我勾勒出古代的政府这一政治机器是如何运作的,通过这些政治制度,也似乎朦朦胧胧的看到古人,尤其是古代的士大夫,古代的官吏甚至古代的平民百姓们,他们过的什么样的生活。虽然写得是制度,但是因为它背后所反映出来的人的生活,人的一举一动,而显得活泼,从而使其本身也迷人起来。

以上这些,是读完这本书后的一些感性,抽象的认识,接下来这些就是一些理性的,具体的认识,即读完这本书,我学习到了什么。

书的内容很多,我挑其中的三点来说。

第一,我了解到了人事和制度的区别。什么是人事呢,就是用人以治事,关键在于人。制度呢,就是一些法令法规等等。人事灵活而制度稳定。一个政治机器的运作是即需要人事也需要制度的`,二者要相互配合才能维持一个政府的运作。有好的人事却没有好的制度,比如东汉初年,汉光武帝把政权全都操在自己手里,三公九卿只是名位高而无实权,这样做,当你是一个好皇帝的时候自然是风调雨顺,可是如果皇帝坏了,而政权又全都集中在皇帝手中,没有了约束皇帝的制度,那么政府的运作肯定会出现问题。这就是“有事无政”有好的人事而没有好的制度带来的弊端。同样的,有好的制度而没有好的人事也会出问题。比如唐代有账籍制度,每隔几年来对各个地方的人口进行普查,通过人口数量来分配土地,收税等等,这是一个比较健全的制度。但是这种制度需要经常的调查,登记,改动,校对,这些繁琐工作做久了,人们难免偷懒马虎,这种人事的松懈使得这一制度后来也崩溃了。所以说,不仅要有好的制度,也要有好的人事,二者相互配合,这样才能维持政府的运作。

第二,我了解到了制度的特点。一、制度会随着人事的变动而变动,因为制度说到底是由人来制定的,要了解某一时代的制度先要了解那个时代的人事。二、制度总是有利有弊,评价某一制度的时候,要注意它的时代性,要设身处地的站在那个时代进行评价才显得真实而客观,不能乱开上帝视角,以当下时代的意见来一笔抹杀历史。三、制度的出现与成熟必定伴随着某种需要,包括外在的需求和制度设立内在的用意,虽然时过境迁,我们可能不了解,但是也不能随意揣测。四、各项制度之间绝不是相互孤立的,一定是相互配合的。

第三,关于制度运用的实例我有了一些了解。比如汉代的大一统局面其实和当时的政治制度,考试制度有关。从汉代选举“孝廉”开始,中国历代的选举或者考试都是分区定额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和经济文化进步的地区都一样的照人口比例来考选,因此,中央政府里,永远有全国各个地域的人民来参加,中央政府永远代表着全国。同时各个地方又都是郡县制而非世袭,郡县长官由中央指派,一般也避用本县人使得地方政府避免陷于地方性,这样大一统的局面才能维持。

书中内容丰富,先写这三点啦。

最新《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心得体会(模板15篇)篇十五

中华民族从上古时期的尧舜禹起到清朝的覆灭,前后经历了几千年的时间。在这几千年中,朝代更迭,制度兴灭,国家的命运和百姓的生活都与之休戚相关。春秋战国的诸侯割据,秦朝的大一统,西汉的辉煌,唐朝的盛极一时,宋朝的积贫积弱,明朝的黑暗,清朝的翻天覆地,都与当时的政治制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如果把一个朝代比作一棵大树,那么这个朝代的政治制度就是它的根系。伴随着中国的版图不断地扩大,如果没有较为完善、考虑周全的政治制度,这棵大树就难以茁壮成长。从历史上的朝代更迭我们可以看出没有哪一种政治制度是普适的、完美的,因此我们要做的是从中汲取精华,吸取教训。

钱穆先生作为清末与民国时期的学者,对于政治制度对于一个国家的影响有着深刻的认识和切身的体会,他选取了汉代、唐代、宋代、明代、清代五个朝代对它们的政府组织、选举制度、经济制度、赋税制度、兵役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剖析和纵向的比较,进而得出了一些有关历史发展的结论。

初读此书,我对之前不甚清楚的政治制度有了更深的了解。再读此书,我横向地看到了政治制度与整个社会的联系,纵向地看到了历史变迁的轨迹。

政府组织是政治制度的根本,从一朝的政府组织可以看出窥见当时的政治风貌。在中国古代的政府组织的更替过程中,主要存在两对此消彼长、相互制衡的力量。一对是皇权与相权,另一对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力量。中国历史上整体的趋势是皇权加强、相权衰落,中央集权加强、地方权力衰落。过去我们总把古代的政治制度用“封建集权”一言蔽之,然而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提出,尽管看起来皇帝处于所有人之上,统管天下各种事务,但实际的政权却是在政府手里的。宰相代表政府,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简单来说,皇帝是国家统一的象征,而宰相则是决定政治的人。在相权极度衰落,皇权不断加强之前,古代政府是皇权与相权互相制衡的。因此如果把中国从秦汉以来的政治制度都描述为“封建统治、皇帝专制”恐怕是不合适的。在秦汉时,我们有郡县制,中央政府设有三公九卿,宰相统领行政权。到唐代,相权被分割,中央设立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职权加起来才相当于汉朝宰相的权力;到宋代,相权愈加衰落,只剩中书省在皇宫内承旨,设立了专门的选人用人机构,财政、军事权也被分割,皇帝专制也随之加强,但还并未形成完全的皇帝专制。而到了明清两代,宰相被废除,行政权落入了皇帝的手中,此时才是真正的皇帝专制。历史上有明君也有昏君,但即便是明君也难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也不会有充足的精力来独自治理好整个国家。皇权的加强是权力欲望的膨胀,是对拥有的权力的一种不安全感。从皇权的大小与社会兴衰的关系中我们也不难看出,过度的皇帝专制是朝代覆亡的一大原因。

纵然适当的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安定,但过分的专制给整个国家带来的活力的缺失确是不可估计、难以弥补的的损失。在历史上,中国的版图不断扩张,如何管理好这一大片土地是一大难题。如果过度中央集权,地方政治将会失去活力;而如果过度放权,则会出现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不利于整个国家的稳定。由此观之,集权和放权的平衡、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权力的平衡是一个必须的过程。回看中国古代历史,我们发现,在汉唐时代,重要的是解决地方的混乱问题;而在明清之后,更大的问题则是如何避免过度集权使整个国家失去活力。

土地是古代中国人民赖以生存的根本。在农业社会中,土地所有制影响着国家的安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钱穆先生在书中说:“四封之内,莫非王土,食土之毛,莫非王臣。”这描述的是先秦时的井田制,井田制下土地名义上为国家所有,实际上被贵族占有,农民只有对土地的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但随着私田的开垦,这种制度也不复存在。到了汉朝,则实行的是土地的私有制,国家向土地所有者进行征税。但土地私有制带来的是土地买卖兼并的情况,富人拥有大片土地,而穷者却没有赖以生存的一亩地。而唐朝则是沿袭了南北朝和隋朝的均田制度,国家将土地分给无地耕种的农民,在耕种一定年限后土地归农民所有,在死后归还国家,此时的税额仅为四十收一,极大地为贫穷百姓减轻了负担。

形容政治清明时我们常说“轻徭薄赋”,因此除了土地与税收之外,影响百姓生活水平的还有徭役。在唐代以前,兵役制度是十分普遍的,可以说是“全农皆兵”。由于军队储备是一个国家的必须,取消兵役是不可能的,但如何尽可能地为百姓减轻负担是统治者应当考虑的。汉代的政治制度在兵役上为人民考虑颇周,在家中有多年连收的余粮时才让壮丁去服兵役,免得家中无人支持;取消了秦朝大一统以来的“戍边三天”的不合理举措,采用以税代役的措施……这样的兵役制度,在体察了民情的情况下,也增强了百姓服役的积极性,这也是西汉繁盛的原因之一。反观宋朝的兵役制度,宋代的募兵制,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防止藩镇割据的局面,而且为了防止人民反抗,在饥荒之处,把灾民募为兵。募兵加重的政府的负担,而且应募的多是无赖之人,没有纪律性,而灾民身体孱弱,没有战斗力,这就是北宋对外软弱的原因了。到了南宋,军队更加松散,宋代大概是中国历史上军事最废弛的阶段。

由几代的土地制度、兵役制度我们也不难看出为何西汉会出现文景之治、汉武盛世,而宋朝却在各个方面都令人扼腕叹息了。纵观历代政治制度,得民心者得天下,顾得民生的统治者往往也顾得国家;置百姓于水火之中而不顾的统治者同样也无力拯救国家,也给自己埋下了祸患。

从《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一标题中,我们就可以明白,在朝代和制度的不断更替中,没有哪一种制度是完美的,也没有哪一种制度是完全不合理的,每一种政治制度都有功也有过,有得也有失。没有一种制度是不论古今皆可用的,政治制度在制定时一定是考虑了当时的时代情况的。政治制度是一朝风貌的根基,也是各朝兴衰变迁的源流。我们在评价一种政治制度时不仅要辩证地看待,更要结合其时代背景,而不能单纯地以现代的眼光评价过去的政治制度。

相关范文推荐

    2023年亲情的诗句 亲情最暖心短句六篇(模板)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

    2023年感恩亲情高二汇总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

    2023年山东省5.25学生心理健康日心得体会范文5篇

    面对社会的激烈竞争,教师要学会在竞争中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我,不断提高身心素质;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2023年山东省5.25学生心理健康日心得体会

    2023年亲情的诗句 亲情最暖心短句(二十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最新以亲情为话题的题目 以亲情为主题的三行情书五篇(大全)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

    住户社区心得体会(模板8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自己、他人、人生和世界的思考和感悟。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住户社区心得体会篇一第一

    父爱深深读后感字5篇(实用)

    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

    小学亲情日记5篇(汇总)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

    2023年幼儿园班主任学期工作总结大班 幼儿园大班班主任工作总结(模板10篇)

    当工作或学习进行到一定阶段或告一段落时,需要回过头来对所做的工作认真地分析研究一下,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归纳出经验教训,提高认识,明确方向,以便进一步做好工作,

    韶关参观心得体会(模板10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经历一些事情后所得到的一种感悟和领悟。我们应该重视心得体会,将其作为一种宝贵的财富,不断积累和分享。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