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组织学肿瘤计数 组织学阅读笔记心得体会(优质6篇)

时间:2023-09-24 作者:笔舞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组织学肿瘤计数篇一

组织学是管理学中的重要分支,其研究内容包括组织的结构、职能、决策过程等。阅读组织学相关书籍对我们理解组织的运作和管理原则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阅读组织学方面的书籍时,我养成了记录笔记的习惯。在记录笔记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笔记的价值,它使我更好地理解了组织学的知识,并促使我思考了解到的观点。下面,我将从笔记的整理、回顾与反思、知识的应用等方面,阐述我对组织学阅读笔记的心得体会。

首先,整理笔记是阅读组织学书籍后必不可少的一环。笔记的整理有助于梳理阅读内容,将信息进行分类和组织,形成一份清晰的知识框架。在整理笔记的过程中,我会使用不同颜色的笔或者划线来标记重点和关键词,方便我日后回顾和查找。此外,我还会使用数字或者符号来归类和区分不同的概念。通过整理笔记,我可以清晰地看到组织学的逻辑结构,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其次,阅读笔记的回顾与反思是巩固知识的重要环节。在阅读完一本组织学书籍后,我会将书籍放置一段时间,再次回顾我的笔记,并思考阅读过程中的感受和理解。回顾过程中,我会重点关注一些模糊或者疑惑的概念,以及与其他领域的关联。通过重新思考和总结笔记,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组织学的知识,也能够找到对应实践的方法和思路。回顾与反思不仅可以巩固我在组织学方面的知识,还可以帮助我从中发现不足和改进的地方。

此外,笔记的应用是提高知识的关键环节。组织学虽然是一门理论性强的学科,但它的应用性同样重要。在我的组织学笔记中,我会尝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探索如何应用组织学的理论和原则解决管理难题。例如,在阅读有关组织结构的章节时,我会思考如何根据组织规模和业务类型设计最佳的组织结构。通过应用组织学知识于实践中,我可以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这门学科。

最后,组织学阅读笔记的心得体会也包括了与他人交流。将自己的笔记与他人分享,可以促进彼此的学习和进步。通过与同学或者老师的交流,我可以听取他们对同一本书籍的理解和思考,拓宽自己的视野,发现自己曾经忽略或者误解的观点。此外,与他人交流还可以互相启发,共同探讨组织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和局限性。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我可以不断完善和深化自己的阅读笔记。

综上所述,组织学阅读笔记对于深入理解和应用组织学知识具有重要价值。通过整理、回顾与反思、应用和与他人交流等环节,我在阅读组织学方面获得了丰富的心得体会。阅读组织学书籍并记录笔记是一项值得推崇的学习方法,它不仅能够提高我们对组织学的理解和掌握,还有助于我们将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我将继续保持这一学习习惯,不断完善自己的笔记,并与他人分享,不断提高自己的组织学能力。

组织学肿瘤计数篇二

现代公共行政强调对公正和社会公平的追求,认为实现正义和社会公平恰恰是公共行政的根本目的。结合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新公共行政学的社会公平理论有着更为重要的社会现实价值。对我国政府管理的改革和执政能力的建设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新公共行政社会公平政府启示

一、浅析对于社会公平的理解

从学科定义的角度看,社会公平是指按照一定的社会标准(法律、道德、政策等)正当的秩序合理地待人处事,是制度、系统、重要活动的重要道德品质。公平包含公民参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其他生活的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分配公平。公平是维护社会群体团结的黏合剂,不公平感会加剧社会的不信任,可以预料,不公平会导致政体合法性的下降。公共行政的“公共性”决定了它的公正性和正义性。现代社会要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就是要使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的协调,使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在公共行政中发扬公平正义的精神。

二、“新公共行政”之社会公平理论解读

以弗雷德里克森为代表的新公共行政学理论,发展了社会公平理论,认为经济和效率不是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核心价值应是社会公平,主张将“效率至上”转为“公平至上”;强调公共行政组织变革的终极目标是建立民生行政之模型,强调公共行政的顾客导向。学派对威尔逊以来的“政治—行政”二分法的观点进行了批评与唾弃。他们认为,建立在这种二分法基础之上的研究局限在一个非常狭窄的领域-——执行政策上,把研究重点放在了政府机关预算、人事、编制等内部事务以及大量其他的所谓“中性”问题上,相反却很少重视与社会、政治密切相关的政策制定与政策分析等问题的研究,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问题、处理社会危机的需要。

他们的基本思想是,要以社会公平作为核心的价值,建构一种入世的、改革的、具有广泛民主的新公共行政学,其主要观点是:

1、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是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新公共行政学认为,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注重公共服务管理的效率、经济和协调性,它的焦点在于高层管理和重要职能部门的管理,以至于有效的、经济的和协调性经常以社会公平为代价,而实现社会公平恰恰是新公共行政的基本目标,因此要在公共行政学的经典目标和理论基础中增加社会公平一项,并以此为核心重塑现代公共行政的价值体系。总之,倡导公共行政的社会公平是要推动政治权力以及经济福利转向社会中那些缺乏政治、经济资源支持,处于劣势境地的人们。”据此,新公共行政学提出自己的目标:现代公共行政必须考察政府提供的服务是否促进社会公平,效率必须以公平的社会服务为前提、为代价。

2、以社会公平为核心,致力于突破传统公共行政学以政治与行政两分法为基础的思维框架。新公共行政学拒绝“政治中立”的观点,认为行政系统游离于政策制定之外的状况根本不存在。行政人员既从事行政执行,也从事政策制定,“行政管理者不是中性的。应责成他们承担责任,把出色的管理和社会公平作为社会准则、需要完成的事情或者基本原理。”

对行政人员的决策地位的认识采取积极态度,有助于提高行政机关及其人员的自觉意识,即除在执行政策中尽职尽责外,更以主动的态度设计政策议程,并使用裁量权发展公共政策,使政策更加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

3、主张民主行政。新公共行政学认为,民主行政的核心在于尊重人民主权和意愿,实现社会正义和社会公平,反对滥用权力和行政无能。民主行政要求公众需要是行政系统运转的轴心,即公众的权利或利益应高于政府自身的利益扩张和利益满足。他们期待着公共行政发展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领域,即建立民主行政的模型,并主张通过行政改革使民主行政得以实现。

新公共行政学的理论主张对公共行政学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尤其是关于公共行政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关注现实政策的主张,一直是当代公共行政的中心议题。

三、当代中国社会公平现状分析

从当代中国现状来看,由于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不公平、不公正现象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

首先,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差距在逐步扩大。有学者认为现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城乡居民之间的二元经济结构矛盾,城乡差距已经成为中国发展面临的一大挑战,也是中国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和促进社会进步的最大的体制性障碍。尽管农民人口最多,但却是最大的弱势群体,受到社会其他阶层的`歧视,突出表现为机会不均等,待遇不公正,社会地位低下。其次,由于原有基础和主客观条件不同,我国地区发展差距也在逐年扩大。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地区发展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是“一个中国,四个世界”,不仅表现为人均收入或人均gdp差异大,而且还表现为其他经济、社会指标差异甚大。从各地区看,第一世界是上海、北京,占总人口的2.17%,相当于世界的高收入国家;第二世界是天津、浙江、广东、福建、江苏、辽宁,占总人口的21.8%,相当于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第三世界像山东等地区,相当于世界下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占总人口的21.76%;第四世界大部分是中西部地区,占总人口的50.57%。还有,我国当前的社会保障制度也不健全,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不公正现象,等等。尽管改革开放不到三十年,全国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由此现状来看,我们的政府还任重而道远。

四、社会公平理论对改善我国现状的启示

平的全面实现。然而社会公平的实现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其中各级政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具有公共行政职能,公共行政占有且支配各类社会资源,代表社会公正,公平和正义,主导社会发展的方向,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政府的行政改革应该以法治为契机,针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实现面向社会公平的公共行政改革。具体说来,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首先,政府在管理过程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行政理念,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时刻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牢固树立人民主人观和权力服务观,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服好务,建立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实现“阳光”行政。其次,建立和健全服务型政府的职能体系。树立服务理念,充实和强化社会服务职能,加强诸如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保险等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完善。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社会公平和稳定。再次,逐步完善以社会公平为取向的公共政策。社会公平的实现需要政府通过制定公共政策来保证,否则,社会公平的实现将没有现实的依托,只能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最后,政府部门要不断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从根本上给人民群众的生活给与制度上的保障,消除人们的后顾之忧,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也才是真正的社会公平。

总之,社会的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永恒主题,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政权的合法性,是各国政府公共行政中都应重视和坚持的加值标准。通过对新公共行政中关于社会公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对于我们更深刻的理解公共行政的精神以及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有着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詹姆斯?q?威尔逊.官僚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俞可平.社会公平和善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石[n].光明日报,-3

[4]景天魁等.社会公正理论与政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组织学肿瘤计数篇三

组织学是一门研究组织的学科,对于我们了解和掌握组织的运作原理,提升个人的组织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学习组织学的过程中,我深感读书笔记的重要性。通过整理组织学阅读笔记,我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提升了自己的学习效率和组织能力。

首先,整理组织学阅读笔记可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在学习组织学的过程中,我会将重要观点和理论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和总结,形成简洁清晰的语句。通过这样的整理方式,我能够对知识进行深度思考和理解,使知识在我的大脑中得到更加牢固的储存。同时,通过整理笔记,我可以将复杂的知识点拆解成易于理解和记忆的部分,有助于我建立知识的逻辑关系和脑图,从而更好地理解组织学的知识体系。

其次,整理组织学阅读笔记可以提高我的学习效率。在整理笔记的过程中,我会将复杂的句子和段落简化为简洁明了的表达,突出重点和关键词。这样一来,在复习和回顾时,我只需要浏览笔记的主要内容和要点,就能快速复习和回忆起知识的内涵和细节,提高复习的效率。同时,整理笔记还可以帮助我筛选和提炼阅读材料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去掉无关紧要的信息,使我能更主动地选择和管理我需要了解和掌握的知识,避免迷失在大量的读物之中。

再次,整理组织学阅读笔记有助于提升我的组织能力。通过整理笔记,我可以培养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学会从大量的信息中提取和挑选关键点,形成组织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整理笔记要求我对知识进行分类和整合,将分散的观点和理论联系起来,使知识体系更加完备和有序。同时,整理笔记也培养了我的思维条理和逻辑推理能力,让我能够把握问题的整体和局部,判断和分析其中的关联和影响,形成更加客观和准确的认知。

最后,通过整理组织学阅读笔记,我也得到了一种自我反思和沟通的机会。在整理笔记的过程中,我会思考和总结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思考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效果,从而发现和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同时,整理笔记也为我提供了一个表达和分享的平台,我可以与同学、老师或朋友讨论和交流自己的观点和心得,互相学习和启发,促进个人思想的成长和进步。

总之,整理组织学阅读笔记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整理笔记,我加深了对组织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了学习效率和组织能力。同时,整理笔记也让我更好地反思和沟通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心得体会。因此,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继续重视和坚持整理学习笔记,将它作为提升自己的有效方法和工具,为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组织学、提升个人能力而努力。

组织学肿瘤计数篇四

阅读是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而有效的阅读笔记是提高阅读效果的关键。通过组织学的阅读笔记,我深感其重要性以及对我的学习提升的积极影响。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组织学阅读笔记中的体会和心得。

【第一段】

组织学阅读笔记的重要性不容小觑。首先,它有助于加深对所阅读内容的理解。当我们进行深入阅读时,我们会面对大量的信息,很容易遗忘或混淆。通过组织学阅读笔记,我们可以准确地记录重要的观点和关键的概念,有助于我们回顾和复习。其次,阅读笔记可以提供一个框架,将不同的观点和观点联系起来,促使我们思考问题的更多维度。这有助于培养系统性思维和跨学科的能力。

【第二段】

在实践中,我发现书写是组织学阅读笔记的基础。为了提高效果,我采用了主题笔记的方式,将观点和相关的材料归类整理。例如,在阅读过程中,我会标记出不同观点、概念和关键词,并用颜色来区分它们。然后,我会将它们记录在不同的主题笔记页上,以便后期复习时能够一目了然。这种整理方式使得阅读笔记更加易于理解和使用,并且节省了整理时间。

【第三段】

除了书写,讲解也是组织学阅读笔记的有效方法。当我遇到一些特别困难的概念或观点时,我会试着把它们向别人解释清楚。这样做不仅有助于我理清思路,还能够检验我的理解是否准确。如果我无法说明白,那就说明我需要更多的学习和思考。通过将阅读笔记分享给他人,我也可以获取不同的观点和反馈,从而进一步完善和拓宽我的知识。

【第四段】

在组织学阅读笔记过程中,思考是至关重要的。当我记录下观点和概念时,我会思考它们与我已有知识的联系,以及它们对我的学习和生活的意义。我会问自己一系列问题,如“这个观点有什么新的启发?”,“与我以前的观点有何不同?”等等。这些思考有助于我深化对所读内容的理解,并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第五段】

组织学阅读笔记不仅仅是为了阅读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回顾所读内容,更是为了把知识转化为行动。当我阅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我会回顾我的阅读笔记,并思考如何将其中的观点和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种行动化的学习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促使我付诸实践。

【结语】

通过组织学的阅读笔记,我不仅提高了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还培养了系统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书写、讲解、思考和行动是我整理阅读笔记的基本方法。在未来的学习中,我将继续积极应用这些方法,以提高我的学习效果和思维能力。

组织学肿瘤计数篇五

社会社会行政相关论文

社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主要通过财务核算和利用会计信息对各项工作进行指导。内部控制制度是社会行政事业单位的控制核心,只有建立切合社会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才能防控财务风险。文章通过分析研究,提出了内部会计控制的措施和对策,以期通过执行严格的财经纪律,进一步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关键词:社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会计控制

社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单位为保护资产,加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性,提高经营效益,贯彻执行所制定的各项管理政策,促进单位经济健康成长而在单位内部所采取的组织规则和一系列调节方法与措施。长期以来,由于社会行政事业单位经济业务核算较企业来说相对简单,涉及环节较少,内控度认识不到位、执行力度不够,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财务收支无法控制、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如何通过建立符合社会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充分发挥内部会计控制对社会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促进作用,达到防止财务风险、提高管理水平、严格财经纪律的目的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目前社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现状

(一)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有待完善

20xx年6月财政部颁发《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2月财政部颁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销售与收款》。上述关于内部控制规范适用范围包括社会行政事业单位在内,但主要在企业单位实行,却没有关于社会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度详细解释,而社会行政事业单位控制的理论研究也比较少。

(二)社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

1.内控意识不足,内控制度弱化。有的单位认为建立控制制度需要耗费人力、物力,而这种人力、物力的耗费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又难于确定,因此对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缺乏积极性、主动性。

2.会计基础工作较为薄弱。目前,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很少组织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很大一部分人是“半路出家”,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有的单位会计人员是一岗多职,岗位之间没有起到相互牵制、相互监督的作用。

3.监督考核机制不到位。目前,内审机构大多与会计部门平行,依附于执行机构,权威性和独立性不够;在审计内容上对单位内各组织机构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率评价涉及不多,无法起到监督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情况。同时,毕业设计论文总结,社会行政事业单位忽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与考核挂钩的监督机制,形成了重考核,轻内部会计控制的现象。

二、社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机制分析

内部控制机制的主体是内部控制结构,有了合理的结构就能有比较理想的机制。其内部控制结构包括:控制项目及环境、财务会计系统、控制流程。其中控制项目指内控制度的基本单位。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或实施某项政策发生影响的各种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控制环境不能无限扩大,应该控制在单位可控范围之内,否则内控制度就很难操作。第二,社会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环境受其上级部门影响比较大。财务会计系统指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业务活动方法程序。财务会计系统有很强的.内控作用,但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事前控制作用差,所以不能简单的由财务会计制度替代内控制度。控制流程指管理者单位制定的方针政策、程序,用以保证达到内控目的,社会行政事业单位内控流程通常较少考虑成本效率制约而把严密性、政策性放在首位。以上三者相辅相成构成了内控结构,为合理建立内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三、社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措施和对策

内部控制包括会计控制、管理控制、业务控制和法规执行控制。会计控制作为首要控制方式具有很强的控制力度。为加强社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采取多层次、多方位的会计控制方法,来达到内部控制目标。

(一)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反映和监督,监督和控制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而会计系统采取了一系列特定程序,从而成为强有力的内控手段。

l.会计岗位职责明确、相互牵制。无论会计岗位如何设置,都应当符合以下要求:一是会计岗位设置应当与单位内部管理和会计业务相适应;二是各会计岗位都必须有明确的职责并能够进行考核;三是各会计岗位之间分工明确,业务往来应当有记录,以分清责任;四是实行职务分离,即一个人不能同时兼管可以隐匿自己所犯错误和不轨行为的职务,如出纳人员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和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五是对各个岗位进行定期考核。坚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确保不相容机构和岗位之间全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2.会计核算按程序办理。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会计核算业务流程控制,主要是会计核算的程序、方法等应当符合会计法规政策的要求。二是会计核算具体业务的控制,是指在办理具体会计核算业务时应当贯彻有关内部控制的要求,以保证会计核算的质量,对会计业务的控制,由于核算业务不同而各异,如对现金的核算,应当体现职务分离,相互核算,权限控制的要求,现金收支人员应当及时与会计人员进行核对并定期盘点。

(2)授权批准的范围;

(3)授权批准的层次;

(4)授权批准的责任。二是权限统一。财务收支权限的授权应当体现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不能将单一的财务收支审批权经办权同时授权多个人,否则,失去控制的有效性。三是职权分离。是指财务收支的审批人与经办人必须职务分离。4.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控制。对国有资产的有效控制应当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由专人保管。即单位和各项财产应当专人保管,限制无关人员接近财产。二是职务分离。即财产的保管人员,使用审批权限应当经过授权严格执行,只有经过授权批准的人员才能接触资产。三是定期清查。即财产保管人员定期进行账物清点,保证账物相符,确保各种财产的安全完整。

(二)授权批准与集体决策制度相结合

通常情况下,任何经济业务均可以划分为五个步骤,即授权、主办、批准、执行和记录。每一步骤应由一个相对独立的人员或部门来完成,任何人员或部门都不能在未经其他人员或部门核算、复核或记录的情况下进行一项业务。单位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责,经办人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同时,授权批准要与集体决策相结合。单位重要事项决策是上级或法律赋予单位领导人的权利,即单位领导人的职务行为。内控制度要求,每一种权利都要接受纵向制约(即单位内部上下级之间),同时也要受到横向制约(即单位领导班子成员之间)。在实际操作中,不一定每件事都必须集体决策,可以按照重要性原则规定审批金额起点,对于起点以下的经济决策事项实行授权审批,起点以上的经济决策实行集体决策。

(三)预算制度

社会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为财政资金,也就是说,社会行政事业单位收支的依据是经过批准的预算,预算规定了单位支出方向和支出规模水平,所以预算是内部控制不可缺少的手段。部门预算必须形成一套严格的程序和系统。主要表现在预算编制、上报、批准、执行、分析、考核等各个环节环环相扣。为提高预算管理水平,一要把单位预算和内设部门预算合二为一;二是完善部门预算的调整制度,从调整时间、方法、程序等作相应的规定;三是推行部门预算和所属各级预算,对单位所属各级非独立核算的事业单位要求编制预算,克服预算内容不实、预算约束不强和预算执行不了的情况;四是建立预算的跟踪、分析和评价制度,完善预算控制制度,确保资金的正确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和考核

社会行政事业单位要提高内部审计机构层次,强化其权威性和独立性。对内部单位定期进行各项审计,并对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效果及其实施的有效程度作出评价,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做到财务制度健全、会计核算合规。内部审计人员要提高政治素质、审计业务素质、审计法规素质,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加强跟踪落实审计决定、审计意见,真正做到通过内部审计加强内部会计控制,提高单位各项管理水平。

为了保证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必须定期对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检查内部会计制度是否得以有效遵循,执行中还存在什么问题,原因如何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同时对于严格执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给予精神或者物质奖励;对于违规违章的,坚决给予社会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只有做到压力与动力相结合,才能是最终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使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社会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中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需要利用机制、系统的观点来对其进行探讨、研究和实践。如何设计出一套符合社会行政事业单位实际,科学、有效的会计控制制度,对社会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尹款梅。加强社会行政单位内部控制初探[j].当代经济(下半月),,(6)。

[2]韦道龙。社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探讨[j].科技与经济,,(4)。

[3]杨雄胜。内部控制理论面临的困境及其出路[j].会计研究,2006,(2)。

[4]韩小玲。谈社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j].中国农业会计,2005,(12)。

[5]季娟。建立健全社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几点思考[j].中国西部科技,2005,(11)。

组织学肿瘤计数篇六

论新公共行政中的社会公平理论对我国政府管理的启示

一、浅析对于社会公平的理解

从学科定义的角度看,社会公平是指按照一定的社会标准(法律、道德、政策等)正当的秩序合理地待人处事,是制度、系统、重要活动的重要道德品质。公平包含公民参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其他生活的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分配公平。公平是维护社会群体团结的黏合剂,不公平感会加剧社会的不信任,可以预料,不公平会导致政体合法性的下降。公共行政的“公共性”决定了它的公正性和正义性。现代社会要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就是要使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的协调,使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在公共行政中发扬公平正义的精神。

二、“新公共行政”之社会公平理论解读

以弗雷德里克森为代表的新公共行政学理论,发展了社会公平理论,认为经济和效率不是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核心价值应是社会公平,主张将“效率至上”转为“公平至上”;强调公共行政组织变革的终极目标是建立民生行政之模型,强调公共行政的顾客导向。学派对威尔逊以来的“政治—行政”二分法的观点进行了批评与唾弃。他们认为,建立在这种二分法基础之上的研究局限在一个非常狭窄的领域-——执行政策上,把研究重点放在了政府机关预算、人事、编制等内部事务以及大量其他的所谓“中性”问题上,相反却很少重视与社会、政治密切相关的政策制定与政策分析等问题的研究,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问题、处理社会危机的需要。

他们的基本思想是,要以社会公平作为核心的价值,建构一种入世的、改革的、具有广泛民主的新公共行政学,其主要观点是:

1、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是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新公共行政学认为,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注重公共服务管理的效率、经济和协调性,它的焦点在于高层管理和重要职能部门的管理,以至于有效的、经济的和协调性经常以社会公平为代价,而实现社会公平恰恰是新公共行政的基本目标,因此要在公共行政学的经典目标和理论基础中增加社会公平一项,并以此为核心重塑现代公共行政的价值体系。总之,倡导公共行政的社会公平是要推动政治权力以及经济福利转向社会中那些缺乏政治、经济资源支持,处于劣势境地的人们。”据此,新公共行政学提出自己的目标:现代公共行政必须考察政府提供的服务是否促进社会公平,效率必须以公平的社会服务为前提、为代价。

2、以社会公平为核心,致力于突破传统公共行政学以政治与行政两分法为基础的思维框架。新公共行政学拒绝“政治中立”的观点,认为行政系统游离于政策制定之外的状况根本不存在。行政人员既从事行政执行,也从事政策制定,“行政管理者不是中性的。应责成他们承担责任,把出色的管理和社会公平作为社会准则、需要完成的事情或者基本原理。”

对行政人员的决策地位的认识采取积极态度,有助于提高行政机关及其人员的自觉意识,即除在执行政策中尽职尽责外,更以主动的态度设计政策议程,并使用裁量权发展公共政策,使政策更加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

3、主张民主行政。新公共行政学认为,民主行政的核心在于尊重人民主权和意愿,实现社会正义和社会公平,反对滥用权力和行政无能。民主行政要求公众需要是行政系统运转的轴心,即公众的权利或利益应高于政府自身的利益扩张和利益满足。他们期待着公共行政发展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领域,即建立民主行政的模型,并主张通过行政改革使民主行政得以实现。

新公共行政学的理论主张对公共行政学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尤其是关于公共行政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关注现实政策的主张,一直是当代公共行政的中心议题。

三、当代中国社会公平现状分析

从当代中国现状来看,由于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不公平、不公正现象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

首先,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差距在逐步扩大。有学者认为现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城乡居民之间的二元经济结构矛盾,城乡差距已经成为中国发展面临的'一大挑战,也是中国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和促进社会进步的最大的体制性障碍。尽管农民人口最多,但却是最大的弱势群体,受到社会其他阶层的歧视,突出表现为机会不均等,待遇不公正,社会地位低下。其次,由于原有基础和主客观条件不同,我国地区发展差距也在逐年扩大。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地区发展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是“一个中国,四个世界”,不仅表现为人均收入或人均gdp差异大,而且还表现为其他经济、社会指标差异甚大。从各地区看,第一世界是上海、北京,占总人口的2.17%,相当于世界的高收入国家;第二世界是天津、浙江、广东、福建、江苏、辽宁,占总人口的21.8%,相当于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第三世界像山东等地区,相当于世界下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占总人口的21.76%;第四世界大部分是中西部地区,占总人口的50.57%。还有,我国当前的社会保障制度也不健全,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不公正现象,等等。尽管改革开放不到三十年,全国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由此现状来看,我们的政府还任重而道远。

四、社会公平理论对改善我国现状的启示

平的全面实现。然而社会公平的实现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其中各级政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具有公共行政职能,公共行政占有且支配各类社会资源,代表社会公正,公平和正义,主导社会发展的方向,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政府的行政改革应该以法治为契机,针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实现面向社会公平的公共行政改革。具体说来,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首先,政府在管理过程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行政理念,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时刻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牢固树立人民主人观和权力服务观,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服好务,建立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实现“阳光”行政。其次,建立和健全服务型政府的职能体系。树立服务理念,充实和强化社会服务职能,加强诸如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保险等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完善。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社会公平和稳定。再次,逐步完善以社会公平为取向的公共政策。社会公平的实现需要政府通过制定公共政策来保证,否则,社会公平的实现将没有现实的依托,只能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最后,政府部门要不断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从根本上给人民群众的生活给与制度上的保障,消除人们的后顾之忧,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也才是真正的社会公平。

总之,社会的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永恒主题,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政权的合法性,是各国政府公共行政中都应重视和坚持的加值标准。通过对新公共行政中关于社会公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对于我们更深刻的理解公共行政的精神以及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有着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詹姆斯?q?威尔逊.官僚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俞可平.社会公平和善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石[n].光明日报,2005-3

[4]景天魁等.社会公正理论与政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