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陶渊明其三教学反思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优质5篇)

时间:2023-09-25 作者:翰墨归园田居陶渊明其三教学反思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优质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归园田居陶渊明其三教学反思篇一

《归园田居》对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来说是很重要的篇目。根据诗歌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设计教案时紧扣一个“归”字展开,如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以“归”为线索来品读诗歌内容从而把握诗人的情感,体会他的精神追求。

学生初中学过陶渊明的作品,对于陶渊明的思想以及精神追求有过一定的了解,那么课前我设计了针对本课的导语,体现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以此来唤起学生的共鸣。在教学设计中,设计理念体现为深抓基础知识,拓展课外阅读,探究文本意义等方面。

整体来说:

1、教学目标明确,重点难点讲解到位,诗文内容把握得当,教学效果好。

2、课堂上学生围绕“归”和文本进行对话并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有的同学对作者的精神追求表示敬佩、仰慕。有的同学不免为此而感到愤愤不平。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热烈。

3、通过品读、诵读及教师示读,学生对文本理解、把握得更好。

4、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这一环节,学生自己概括有点难度,老师要点拨提示,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在以后鉴赏古诗语言特色方面有所掌握。

5、当堂检测,既注重当堂内容的掌握情况的了解,又注重学生知识视野的拓展与思维通道的打通,以期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6、课堂小结时,以“欣赏诗歌的方法”归纳为着眼点,注重方法的归纳与运用。

7、把课堂交给学生,课前学生根据导学案内容完成预习,课堂上,学生展示预习效果,这样使课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师生合作,体现新课程理念。

8、注重教材和学生手中资料的高效利用。培养学生重视文本、利用资料的良好习惯。

令人遗憾之处是没给学生较多的时间去自由诵读,以致学生对于整个诗歌的情感基调把握不够到位。也没有将陶渊明的生平进一步拓展,使学生对陶渊明“不沉迷物欲,崇尚精神。 不摧眉折腰,坚守节操。 不随波逐流,坚守本性” 的“人性之光”不能深刻的理解。

归园田居陶渊明其三教学反思篇二

《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的名篇,教学这篇文章,除了让学生明白诗歌的意思和体味田园的意境外,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

这首诗教学设计为一课时,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桃花源记》和《五柳先生传》,对陶渊明的性格、行文风格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他们具备一定的诗歌感受能力,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课文下的注释来了解本首诗的内容。所以根据高一学生的实际和本课意境较为浅显的特点,我在上课时以“归”字为中心辐射开来,以“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四个问题来紧扣诗中相应的句子,从而将本文的行文思路清晰地展现在了学生的面前。同时通过诗句中如“羁鸟”、“性本”“自然”等关键词语的理解准确地阐释了上面的四个问题,把学生的感受和分析落实到具体的语言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真正做到“望文生义”,从而避免了学生的凭空想象。为了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中间穿插对田园生活诗句的改写描绘和对诗歌的反复朗读。

为了更好地理解陶渊明所追求的精神境界,在理解本诗内容的基础上,还引用了其它相关的诗句来说明陶渊明归隐过后所面临的物质上贫困但内心却自由无比的生活,进而提出了“自由精神与丰厚物质之间,我们该如何选择?”的问题,学生讨论并发言,不强求唯一的答案,只要说出自己的理由即可,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启示,并在学习中成长。

在上课的过程中,基本能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进行讲授,知识讲解、朗读、讨论等环节都能较好地进行,整堂课上下来,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对于我抛出的每个问题都能积极思考,主动回答问题,气氛很好,在时间上也掌握的刚好。

但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行前面结构内容分析的时候主要是老师讲解学生听,给学生参与的时间不够;在引入讨论环节的时候对学生的引导还不够,使得刚开始讨论的时候学生只能从宏观上谈自己的理解,不能更好地结合自身的现实。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书是一种创造,创造教学艺术是我们教师永无止境的追求。

《归园田居》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归园田居陶渊明其三教学反思篇三

1.训练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古典诗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2.讨论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与探究能力。

一、 导入课题

二、 知识回顾

《桃花源记》: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五柳先生传》:不慕荣利

《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小结陶渊明特点:志趣高尚 厌恶官场 乐于归隐

三、 研读全诗

(一) 朗读全诗,读出诗情(全班读、教师范读)

(二) 研读诗歌,品味真情

以“归”字为核心研读全诗

1、 为何而归?

性本爱丘山

守拙归园田

2、 从何而归?(尘网、樊笼)

3、 归向何处?

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是怎样的?

你最喜欢的诗句是什么?

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

要求:要素齐全,想象合理,描绘生动

4、 归去如何?

鉴赏“复得返自然”,体会重回大自然的自在、自得、自乐之情。

(三)小结诗歌,回味归情

四、 讨论

我们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即可)

五、 布置作业

从《归园田居》五首和《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的精神世界。(不少于1000字)

六、 结语:构建自己的心灵家园

归园田居陶渊明其三教学反思篇四

校内优质课比赛。高一语文组决定每人上一堂课,选出前两名参加年级间的比赛。能拿到什么样的名次,我不清楚,只能尽力而为。

每次备课,我都要查阅大量资料,一来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更深刻地理解文本,二来通过细读文本来激发思维,设计教学。正因为此,我的公开课一般会显得旁征博引,有一定深度。

不足之处:

1、课前准备不到位。虽然和音乐等资料是打包放到优盘里的,但是10班电脑有毒,导致ppt里的音乐不能如约播放(也可能是其他原因)。所以两次播放音乐,都需要在屏幕上切换ppt和音乐,有碍观瞻。课前音乐调试没做好,音量过大,导致后面学生诵读自己的作品时候,学生的声音听不清。不知道是不是模板原因,到了新的电脑上,模板自带的文本框显示出来了,很难看。

3、过于关注教学语言,导致课堂发挥很受影响。很早就注意到自己的教学语言不够精炼,上次去九中听《项脊轩志》,特别钦佩宋玉荣老师的教学语言,干净凝练,有启发性。于是课前写好了背景相关,总结部分的内容,可是不管脱稿还是不脱稿,事先写好的东西必然不能完全适应课堂,那么或读或背出来,必然达不到与学生相融合的效果。顾此失彼,过犹不及了。太关注自己的教学环节展示了,而忽视了学生。其实,平日的课堂我应该是比较善于把自己的阅读感受结合实际生活传递给学生的。

4、诗情画意和理性解读如何统一,这是我上完这堂课后的另一个思考。我本是不太能欣赏诗歌——虽然之前我一直认为自己完全可以驾驭古诗文的——但经过跟董主任的沟通,发现爱读诗和不爱读诗在教学生还是有差别的。虽然我能理解诗中情意,但如何用诗的方式传递(更好的效果,应该是“感染”)给学生?相对而言,我喜欢挖掘文本深处的内涵,这属于理性的思考。诗情呢?诗情本来就是很难意会言传的东西,教授《归园田居》(其一)让我感受尤其深刻。董流主任命题之初认为《归》要比《短歌行》好上,我的看法相反。太淡的诗情,怎么让学生感悟到?我要做什么,怎么做?好难。我应该读一读诗歌了,三十岁了才开始读诗,不管怎么说,有这种觉悟也算是进步吧。

5、杨老师说这堂课重难点不是很突出,虽然他也给了我最高分。我想如果在鉴赏中间八句田园风光白描句时,有个关乎这部分作用的总结,可能会更突出些。

怎样把诗歌上出诗味,怎样在内固守内容、语言的规范性而在外将之行云流水地发挥出来,是我今后需要努力的地方。

拿到这个课题我就有点怵,虽然上过好几遍,但对陶渊明的诗歌一直缺乏自己深刻的感悟。既然是公开课,肯定不想走寻常路,这不寻常从哪里来?要从自己独特的感悟中来。包括上一次的公开课《鸿门宴》,在职称面试中,刚好抽中这一课,我能感觉出评委对我的教学设计挺满意。市教研室主任陈明洁问我的答辩问题就是:你不是从项羽角度,而是从他周边人的角度来解读项羽?——恩,是的。

优点:

1、做的不错。选模板的时候,我的条件是一中国风、二简洁大气、三只有黑白两色、四画面留白要多。文字部分或是我的所思所感,或是学生作品;配乐《半壶纱》和《山水之间》,前者是前段时间发现的充满禅意的隐逸之歌,后者是受《清明雨上》影响而在许嵩《走,吃茶去》专辑中选出的。应该算是比较应景的。后者渲染创设情境,前者在读学生习作时做背景音乐。就一般技术来说(太高达上的技术,能力有限无法实现),我对还是比较挑剔的。

2、充分利用学生课前预习成果。课堂主问题都是学生的阅读困惑。事前布置预习,写出阅读困惑,再将之筛选组合排序,构成我课堂的主线。环节之一的学生改写,也算是课堂的一大亮点。10班学生的创作能力真是不容小觑,所选的陶徐伟和杨雪月的习作,前者安闲中有顽皮,充满生活乐趣;后者悠然中充满诗意。这样的改写让陶渊明的诗歌离我们更近,这些改写本身就说明了学生的阅读感受。

3、课堂生成好地出乎意料。在小组讨论汇报成果环节,对于“依依”是否能换成“袅袅”时,苏晓研的回答是“不能,因为“依依”是平声,对应“暧暧”的仄声;而“袅袅”也是仄声。”竟然懂得用音韵学知识回答这样的换字问题!在回答为什么写鸡犬这样十分常见的家禽时,李沐阳说“一来这是农家常见的动物,更能体现田园生活的意趣;二来鸡犬还有其他意义,《老子》中说“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所以,鸡犬相闻还可以代指富足、祥和、宁静、喜乐、满足的世界,说明陶渊明眼中的农家生活很惬意。”太妙了!备课时,我曾犹豫要不要拓展到《老子》,担心有掉书袋之嫌便作罢,可是李沐阳所在小组竟然能想到这一层,真真出乎我的意料,评委们听到这两处,不住地点头赞叹!

4、适时加入我的阅读感受。比如讲到“樊笼”“尘网”,令人想到莫言《蛙》中的句子。比如总结时想到左拉《猫的天堂》关乎“天堂”的定义,与陶渊明的选择形成鲜明对比。我想,如果把猫的天堂和陶渊明的选择打在ppt上,对比效果是否会更鲜明。

归园田居陶渊明其三教学反思篇五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名篇,对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来说是很重要的篇目。根据诗歌本身的特点和高一学生的实际,我在上课时把“解读陶渊明的思想和感受陶渊明笔下的田园之美”作为教学重点,让学生充分体会他的精神追求和美的意境,教学思路较清晰,重点比较突出,流程也很顺畅。但这节公开课,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处理引发了我的一些反思,归纳如下:

这节课的预设教学目标有两个:一是解读陶渊明的思想;二是感受陶渊明笔下的田园之美。陶渊明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诗人,初中已学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和《饮酒》、《归园田居》其三等篇目,学生对陶渊明的性格、诗歌风格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其思想还未深入理解。

《归园田居》是一首学生较为容易理解的诗歌,对于高一学生的学生来说,他们具备一定的诗歌感受能力,但对诗人形象还未能全方位认识,所以高一诗歌教学不能像高二高三那样规范系统,必须根据高一学生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基于这些考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解读陶渊明的思想”,就系统了解陶渊明其人来说,这个教学目标的设立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为了提升他们的探究能力,本节课设置了讨论环节,让他们就“陶渊明的思想”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笔者归纳总结,让学生形成系统知识。

《归园田居》上课时间为一课时,主要训练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探究能力,中间穿插知识回顾和对诗歌的反复朗读。在上课的过程中,基本能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进行讲授,知识回顾、朗读、讨论等环节都能较好地进行,但课堂的重点在鉴赏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鉴赏诗句和描绘整体画面对学生来说是有相当难度的。如学生描绘画面可能顺序不当、想象不足或流于翻译诗句,不一定能鉴赏出田园风光的美,学生也很难把握诗人思想和诗歌意镜美,这些都要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的。

教学方式是为课程目标服务的,课程目标是多元的,教学方式也不应该是单一的。不管在教学中采用哪一种教学方式,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从而全面实现课程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并且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久而久之,还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