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医情志学论文范文(16篇)

时间:2023-10-27 作者:灵魂曲

作文是我们表达自己独特个性和思想的有效方式,让我们的声音被更多人聆听和理解。这些范例都是通过精心筛选和整理的,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参考价值。

最新中医情志学论文范文(16篇)篇一

[摘要]2015年,全世界都知道了一个中国名字:“屠呦呦”,中国医学的骄傲!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医学已成为医学主导,传统的中医文化也逐渐的被国人所淡忘。而2015年诺贝尔科学奖项的颁发,是世界人民对屠呦呦的肯定,更是对中国医学的肯定。作为国人的我们,保持中医特色,方能弘扬中医优势!

[关键词]历史悠久;艾灸;拔罐;针刺。

中医其意义远大于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和火药四大发明。古有华佗、扁鹊、李时珍等历代医药学家文明古今,他们对医学的研究与贡献奠定了中国医学坚实的基础。中医学是中国的原创性医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论中医之优、之精,可谓数不胜数......

1、中医是中华千年文化的主要载体。

我们古籍中,三分之一以上是医籍。中医学时中国哲学、人文科学、社会学、田文轩、地理学、农学等学科之集大成者,是东方科学的代表。中医药学是根据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五运六气学说,按照阴阳五行所揭示的生命运动的规律,以经络学说、脏腑学说为基础,运用望闻问切四诊的诊断,借用简便易行的方法和自然界万物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使之恢复到和谐平衡状态,从而保障人们健康的医学。

2、中医是完整的'、系统的、成熟的理论医学。

曾有不少“学术人士”指出:中医是经验医学,不如西医科学。然后,经过多方调查研究表明:中国是理论医学,而且是成熟的、系统的、完整的理论医学。中医理论可以解决各种临床问题,她运用阴阳五行的准确含义,能够完整的解释中医的各科学说;能够通过脏腑、经络、气血等理论道明中医药学的原则。

3、拥有悠久的历史。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已形成基本的中医理论,已经采用“四诊”;西汉时期,开始运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东汉时期出现了著名医药学家张仲景,总结了“八法”。华佗则以精通外壳手术和麻醉闻名天下,还创立了“五禽戏”;唐朝以后,中医学理论和医学著作更是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和西亚等过;两宋时期,设立翰林医学院,同一了针灸学,出版了《图经》;元代以后,中医开始没落,清末以后,由于西方列强侵略,大量西医学说涌入,中医发展受到了严重冲击,许多青年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人们开始使用西医体系,中国学陷入存废两难的尴尬境地。

4、治疗方法多样化。

4.1针刺法。

针刺法就是用毫针刺激人体的一定的穴位,以激发经络之气,是人体新陈代谢旺盛起来,从而起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找准与治疗部位相对应的穴位,然后将毫针刺入皮肉,慢慢调节捻动,针刺之后有酸麻胀的感觉,主要治疗青春痘及肥胖等,运用广泛。

4.2艾灸。

艾灸是在人体某种特定部位,通过艾火刺激,以达到治病、防病的目的。这种温热刺激食物治疗方法,是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增强局部的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缓解和消除平滑肌痉挛,使局部皮肤组织代谢能力加强,促进演这个、瘢痕、浮肿、粘连、渗出物、血肿等病理产物消散洗手。同时又能使汗腺分泌增加,利于产物的排泄。如今艾灸在临床医学上应用广泛,如:艾灸治疗妇科疾病;艾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于强直性脊髓炎的辅助治疗等。

4.3拔罐法。

拔罐法有叫“火罐气”、“吸筒疗法”,古称“角法”。运用杯罐作工具,借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是之吸着于皮肤,排出体内郁血的疗法。古代医学家长在治疗疮疡脓肿时用此法来吸血排脓,后又扩大于肺痨、风湿等内科疾病,先也常用于养身、驱寒、减肥。

[总结]中医学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是中国历代自燃特征和历史发展的文化产物,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精神和文化精华,凝聚着中华儿女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千千万万中华儿女都应该保持中医特色,弘扬中医文化。

[参考文献]。

[1]贾谦,中医的优势;

[2]周晓彤,针灸入门感言。

最新中医情志学论文范文(16篇)篇二

中医是我国独有的宝贵文化遗产,自古以来在祖国范围内得到世世代代的传承和发展。中医丰富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阅读中医论文注册、参加学术研讨会等是必要的环节,今天我把我的中医论文心得体会分享给大家。

第一段:对中医理论的认知。

中医论文是中医学专业人员通过研究中医理论,制定的对中医的教育、诊断、治疗和结构的基本规则的书面表述。中医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石,也是中西医学对比中最为贵重、最为独特的财富之一。经典中医理论观念独特,精神深沉,要领简洁,格调高尚,具有高度的系统性和实用性。学习中医论文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医的理论,有助于加深对中医理论的认识。

第二段:论文研究的重要性。

中医论文的研究对于学习者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因为目前中西医学的发展和融合致使传统中医理论愈加显现出其特有的珍贵和独特价值,尤其是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上优势明显。中医论文能够为我们揭示中医理论的精髓,让我们更好的了解中医学的专业性和严谨性。通过论文研究,能够更好地理解每一个中医学的术语和概念,使得中医治疗理论和实践相得益彰,从而达到治疗效果的最优化。

第三段:对中医理论的贡献认识。

中医从古至今广泛而深入的学科研究及其理论分析,为人们的生命健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医的理论贡献,包括中医的体质理论、疾病病因病机理论、病证辨析理论、治则治法和方药运用的理论等方面。中医论文展示了这套体系的基本理论,赋予了中医学研究和实践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论立足点。学习中医论文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中医的学科背景,拓宽和深化中医学的认识层面。

第四段:掌握中医术语的重要性。

中医术语是学习和理解中医理论的必要前提。习惯理解和应用中医术语在中医文化交流和日常实践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医论文中能够有效的对术语的解释和解读,使我们的中医术语系统更加完整,更加规范,更加易于理解和传递。通过阅读中医论文,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掌握中医术语,丰富自己的中医词汇表,使得中医学有更加准确的表述和传递。

第五段:对论文探究的认识。

中医论文是培养中医学专业人才的重要教材和教学资源。阅读和理解中医论文能够加深对中西医结合、中医现代化的了解,为中医实践以及中西医融合提供更多思路和方法。同时中医论文研究能够磨练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和思维广度。因此,学生应该时刻保持对中医论文的探究研究之心。

结论:

中医论文的研究,不仅是学习中医的必要环节,更是学生转化中医文化的必要之路。要详尽研究中医理论,不断提升自己的中医水平和能力,以便更加准确的诊断疾病,更加有效的治疗疾病,带给病人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我们也应该尝试将自己所学进行传承和发扬光大,让中医的特有魅力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追捧。

最新中医情志学论文范文(16篇)篇三

一以中医思维认识新生的血管及血管的新生。

1.从经络系统,认识新生的血管。

祖国医学的古代典籍中没有“血管”一词的明确的记载,然而有内经中有“血脉”一词。

《离合真邪论》中以“地有经水”类比“人有经脉”,以“温,寒,热,风”四种自然天气下的经水的状态类比邪气客于脉中,出现的“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等的病理现象。

又有“夫邪去络入于经也,舍于血脉之中”之说。

表明血脉与经络关系密切。

1.1经络系统与血管形态和功能。

《灵枢血络论》曰:“血脉者,盛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筋”对于血脉的描述与血管的解剖极为吻合。

《灵枢经脉篇》:“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明确指出经脉与络脉在走行上的区别。

《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其描述与现代血管的形态特征高度相似。

《灵枢诀气》:“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又有《灵枢本藏》指出:“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表明血管的部分功能应隶属于经络系统,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有指出“经主气,络主血。”明确了经脉与络脉功能上的区别,表明络脉系统与血管功能具有同一性。

最新中医情志学论文范文(16篇)篇四

1、从经络系统,认识新生的血管。

祖国医学的古代典籍中没有“血管”一词的明确的记载,然而有内经中有“血脉”一词。

《离合真邪论》中以“地有经水”类比“人有经脉”,以“温,寒,热,风”四种自然天气下的经水的状态类比邪气客于脉中,出现的“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等的病理现象。

又有“夫邪去络入于经也,舍于血脉之中”之说。

表明血脉与经络关系密切。

1.1经络系统与血管形态和功能。

《灵枢血络论》曰:“血脉者,盛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筋”对于血脉的描述与血管的解剖极为吻合。

《灵枢经脉篇》:“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明确指出经脉与络脉在走行上的区别。

《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其描述与现代血管的形态特征高度相似。

《灵枢诀气》:“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又有《灵枢本藏》指出:“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表明血管的部分功能应隶属于经络系统,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有指出“经主气,络主血。”明确了经脉与络脉功能上的区别,表明络脉系统与血管功能具有同一性。

最新中医情志学论文范文(16篇)篇五

中医是我国传统的一种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其历史悠久,代代相传。作为医学专业学生,我们需要在学习中医理论的同时,也要学习如何写一篇中医论文,才能更好地掌握中医理论,发扬中医文化,提高中医治疗的水平。

与西方医学论文不同,中医论文注重学术性和实用性的结合。中医论文的主题一般围绕中医理论、临床应用、诊疗技术、医药学等方面展开,要求严谨科学,数据真实可靠,分析深入透彻,内容翔实。结合中医临床实践,论文中需要体现出诊疗思路的完整性和治疗方案的可行性。

写中医论文需要仔细的阅读、理解、分析和实践。首先,需要找到研究的主题和方向,细心阅读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书面记录和质性分析。其次,需要进行田野调查和实验设计,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统计和分析数据,撰写相关实验报告。最后,需要结合实践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和交流,完善论文的结构和论证。

中医论文是中医学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理论的重要表现形式,可以推动中医学科的研究和发展,促进中医学科与其他医学学科的交流和合作。同时,中医论文也是中医临床实践的有效工具,能够指导中医治疗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提高中医治疗的水平和效果。

第五段:总结。

学习中医理论和写中医论文是医学专业学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中医论文的写作和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医理论,发扬中医文化。同时,也可以促进中医学科的研究和发展,提高中医治疗的效果和水平。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对待中医论文写作,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为中医学科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最新中医情志学论文范文(16篇)篇六

藏象学说是和一定的社会思潮与社会发展现状相关联的,在此过程中大致经历了六个阶段,在各个发展时期医学家发展完善基础上形成了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二十世纪尤其是建国后通过与西医融会贯通,对藏象学说的也更加深入,同时也将其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实践,形成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医临床治疗;藏象学说;脏腑辫证。

藏象学说在中医临床治疗中最为丰富宝贵的治疗方法就是将脏腑学说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脏腑辫证作为最常用、最实用的辫证方法,是祖国医学各种辫证方法中比较具体的辫证方法,辫治疾病,最终要落实到损及何脏腑,这样才可将病因病机阐述得更为透彻,更能明确地指导治疗;这样在用药时才能有鲜明的针对性。

调畅气化以治肝病。由于张锡纯强调肝主气化,肝病多关系气化,因此治疗肝病必须调畅气化。调畅气化的关健是个“通”字,肝虚补之以通,肝实泻之以通,疥则活之以通,疾则化之以通。万变之中,无非疏通气化,气化一通则诸病皆除,如肝虚助人生发之气,黄茂振奋肝气,补益肝气;肝郁以柴胡升举。不任升举,代之以茵陈、生麦芽条畅;若肝郁、肝火,则或培中宫,或位金平木,皆以条畅气化为务。

敛肝救脱。脱证系指阴阳相离,其气脱越,生命垂危的病理反映。张氏主张以山芡肉浓煎顿服以敛肝救脱,并立有既济汤,来复汤等方,皆重用山芙主将。山芙肉“大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湿滑脱”故善救脱。可见,张氏在救治脱证方面独具一格,在肝胆学说上开阔了视野,拓宽了境界。

肝胆同治。施氏观察111例慢性肝炎患者,超声影像学检查提示胆囊增大者23例,胆囊壁增厚、毛糙者37例,胆囊区回声增强、出现光团者8例,胆囊s型扭曲11例,胆囊姜缩17例。根据肝胆同治、疏肝利胆原则治疗后,患者肝功能改善的同时,超声波检查所见胆囊病变亦相应好转。严氏等发现353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合并胆囊异常者占64.02%,治疗结果显示肝胆兼治组较单纯治肝组疗效为佳。

蒲辅周认为凡病之发生、转归莫不与脾胃有关。提出:察病先察脾胃强弱,治病先顾脾胃盛衰,如果脾胃生气受找,则损怯难复,所以治疗外感、杂病,处处要注意保护胃气。谆告:胃气的存亡是病者生死的关键,而在治疗中,能否保住胃气,是衡量一个医生优劣的标准。施今墨治内伤病,在崇尚东垣学说,重视脾胃气机升降的基础上,自拟治脾胃十法,即温、清、补、消、通、泻、涩、降、和、生等。以上十法,临证时,当结合有关具体情况,可“数法并合”。务求辫证准确,方药无误,才能奏效。董德愚对脾胃学说深有研究,且多有阐发,治病以调理脾胃为主,以量老先生为代表应用脾胃学说自成一家。董氏执简驭繁,便于掌握,将脾胃病治疗分为益气、养阴、升举、温中、清热、理气、祛湿、攻下、消导、固涩十法。根据临床具体证候,每法又分为数法,或数法合用。十法以益气为首,针对脾胃气虚,首先当以益气为法,主以四君子汤。益气之为用,非止一端,及脾为生化之源,五脏之本,故益气亦可生血,益气亦生精,益气亦可固脱。益气之法,化栽活用,层出不穷。而后升举法,养阴法针对脾胃阴虚、以养阴为法,针对脾阳不足、以温中为法等十法。至于肝脾不和、心脾两亏、脾肾两虚、脾病及肺、肝气犯胃等脏腑相关病机,或调他脏以治脾,或治脾以调他脏,或两者并调,皆贵在审证求因,治病求本,标本先后,轻重缓急,均应胸有成竹,有条不紊,方可收到预期效果。

因“心本于肾”,故心血管系统中的肺心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常出现肾阳衰、肾气不足,肾阴虚或肾阴阳两虚等病理现象,可用温肾命,或滋肾阴,以及阴阳双补等治法。北京西苑医院综述肺心病治疗中指出:肾命虚型是常见的类型,而温补肾命等法,是治疗肺心病水肿、哮喘的常用方法。

运用肾命相火理论,在妇科许多疾病中,都可用益肾的方法治疗。有学者提出:月经不调、闭经、子宫功能性出血、带下、不孕、先天流产等疾病都与肾命有密切关系,而用滋补肾命的治法取得疗效。上海有人报导用地黄丸为主,治疗无排卵性功血100例,全部病例均获控制周期,有72.8%出现排卵,有23.2%怀孕。绝经期综合症,有人用温肾清上汤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

从50年代开始已用中医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当时以补气养血为主;60年代始从脾肾论治,至70年代摸索出以补肾为中心治疗疗效最佳。脾肾二者关系密切,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主运化水谷精微,需借肾中阳气的温煦;肾藏精气又有赖于水谷精微的不断补充与化生。脾与肾是后天与先天相互资助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在补肾为主治疗再障的同时,绝不能忽视脾的作用。若脾失健运,即使投以补药,药效也很难发挥效用,因为药物必须由脾来转达,补脾药既可使脾气健运,以增加药物的利用率,又可侠患者的食欲增加,精血生化有源。所以,补肾应兼顾健脾,投补脾药以多少为度,唐容川的“血家属虚劳门,未有不议补者也。当补脾者十分之三四,当补肾者十之五六”的论述仍有实用价值。

此外,近年对老年性痴呆(sdat)的治疗,根据其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的病因病机,而分别从心、从肾、从肝等论治,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以心为本,五脏相关治疗冠心病,邓铁涛教授认为,冠心病其病位在心,但与他脏相关密切,治一脏可以调四脏,调四脏可以治一脏,此即张景岳五脏之气互为相使之意;邓教授治疗心衰的两个中药制剂-暖心胶囊、养心胶囊,就是在“以心为本,五脏相关”的理论指导下研制的,广东省中医院内科六病区运用邓教授上述方药,以理脾法治疗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初步取得良好疗效,并成为治疗常规。

[1]吴华强,藏象学说研究进展述评[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1,05。

最新中医情志学论文范文(16篇)篇七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自然界相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阴阳双方是对立消长、互根互用,还能相互转化,这些作用维持着自然界的正常变化,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只有阴阳双方维持着动态平衡状态,才能使人的精神活动正常,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所以阴阳与睡眠息息相关,渗透到中医理论的各个方面。

人体阴阳消长的变化,决定了睡眠和觉醒的生理活动。

自然界的阴阳变化,有其节律,人体阴阳消长与其相应,也有明显的节律。

天地阴阳的盛衰消长,致使一天有昼夜晨昏的节律变化。

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人体的阳气,随气有消长出入的日节律运动。

平旦时人体的阳气随自然界阴气生发而由里出外,阳气渐长,人起床活动,中午时分人体阳气盛于外部,黄昏则阳气渐消,入夜则阳气潜藏于内,人上床休息。

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

阴主静,阳主动;阳气衰,阴气盛,则睡眠;阳气盛,阴气衰,则产生觉醒。

这种阴阳盛衰主导睡眠和觉醒的机制,是由于人体阳气入里出表的运动来决定的。

在正常情况下,人的阴阳调和,血脉通利,故昼精而夜寐,夜晚有充足高质量的睡眠,体力和精力得以恢复,白天精力充沛,思维敏捷。

科学研究也提供了人体的阴阳日节律的相关论证,以内分泌来说,即表现出阴阳日节律的变化,如人体甲状腺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肾素、醛固酮、促性腺激素、睾酮等等白天分泌增加,夜间分泌降低;而甲状旁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生长激素、血管升压素等夜间分泌增加,白天分泌下降。

现代睡眠学认为,睡眠与觉醒系统作用下,要使睡眠得以发生,力量相对较强的觉醒系统的活动应首先减弱,力量相对较弱的睡眠系统充分发挥作用,以致进入睡眠。

觉醒系统活动过强,或睡眠系统力量不足,则不能发生睡眠。

觉醒系统活动增加,睡眠系统用作减弱,人就觉醒了。

这种理论,与阴阳睡眠学说如出一辙,觉醒系统比类为阳,睡眠系统比类为阴,阴阳相互矛盾,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相互协调,共同来完成睡眠与觉醒的生理活动,这与阴阳理论异曲同工。

可以说阴阳失调是睡眠障碍发病的重要病机。

总之,阴阳学说解释了中医睡眠的生理与病理,指导着中医对失眠的诊断、治疗和调养健康。

2以神主学说论失眠。

现代许多研究显示,失眠不单是睡眠生理紊乱,同时还伴有心理紊乱过程。

神主睡眠说也认为,睡眠和觉醒由神的活动来主宰,神安则人能进入睡眠,神不安则人不能入睡,张景岳说:“盖初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灵枢•邪客》:“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而《素问•灵兰秘典论》又指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主神明,统摄协调五脏,主持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神在人体具有重要的地位,神充则身体强健,神衰则身体虚弱,神的活动,更反映了心主神明的功能,统领五脏六腑。

可想心主神志的功能正常,才能保证正常的睡眠和觉醒。

《灵枢•本神》:“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因此,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异常,即可出现精神、意识、思维的异常,而出现失眠、神志不安、健忘、精神萎靡等临床表现。

3以气血盛衰论失眠。

气血的衰少或运行不畅,都会致使脏腑组织功能失调而发生病变。

《灵枢•营卫生会》中就曾指出老年人“昼不精,夜不瞑”是因为“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藏之气相搏,其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景岳全书•不寐》中又说到“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以致终夜不寐,及忽寐忽醒,而为神魂不安等证。”其中不只虚证有之,若血分有热,不仅扰乱心神,还使魂魄不宁。

如《温热论》中提到“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事实上气与血密不可分,气属阳,血属阴,气能生血、气能行血、而血为气之母。

气不得血,则血无依附,气布以血为根;血不得气,则血不得流通,血行以气为帅。

俾使气血充和,阴阳协调,则人康健。

故无论气病还是血病,最终都会形成气血失和,阴阳失调,神失其常,使人体整体生理功能紊乱,产生包括睡眠障碍在内的各种疾病。

4讨论。

我们可以看出,中医关于失眠的`理论,所涉及的都是中医的基本原理与认识思维,同时紧密结合了生理与病理,这些理论相当程度的受到了中医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比如天人相应等理论,说明了除了人体生理病理之外,人体对外环境的应对方式与疾病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然而目前这些有关失眠理论体系的研究,还处于与整理提高的阶段,尚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去思考。

千百年来,中医解决了失眠中的许多问题,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还有更多新的科学手段可以为我们所借鉴,如何在新的社会文化与科学中,为失眠的理论与临床创造有利的条件,给予失眠的研究有新的生机,我们中医药工作者,应注意随时吸取现代科学发展的结果,尤其是结合现代临床科研方法与传统理论,累积更多的临床资料,将理论与临床妥善结合,定会带给学科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艳骄.中医睡眠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最新中医情志学论文范文(16篇)篇八

主证:经常出现胃里如同火灼一样的烧灼感,口干唇红,五心烦热,手足心热,知饥不食,或嘈杂似饥,舌质红,苔干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养胃阴,酸甘敛阴。

方剂:芍药甘草汤加味。

2、脾胃湿热。

主证:在脘中同样有火灼一样的烧心感觉,而且胃脘痞闷不舒,口干起黏,或吞酸嗳腐,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化湿热。

方剂:越鞠左金丸化裁。

3、热物所伤。

主证:有明显的饮食灼伤史,自觉吃过某种热物质后即觉食管及胃脘部有烧灼样烫热感,因而惧怕饮食,特别是热的食品,服后加重,苔或白或黄,脉弦数。

治法:能够清咽利膈,对于清热解毒也有一定的作用。

方剂:银花甘草汤加味。

治疗烧心的食疗方。

1、赤小豆薏米粥。

将红小豆和薏米加清水,用文火炖煮30分钟后取100ml汁液,再炖30分钟后倒出荆下的100ml汁液。将2次的汁液搅匀。温饮或凉饮。

主治胃中灼热烧心感轻度者。

2、金针菜冬瓜汤。

要选用干金针菜20g.切段,用开水浸泡20分钟后与50g冬瓜一起放入沸汤,片刻即好,加盐、味梢。点几滴香油。

主治轻度胃中灼热烧心感。

3、素炒苦瓜。

选用新鲜苦瓜200g,切丝备好。先用开水浸泡片以去苦味。再人油锅烧炒至九成熟,出锅。勾芡浇汁。

主治胃热胃中火灼感、心中烦热者。主治轻度胃中灼热烧心感。

除了可以食疗以外,对于烧心的现象,我们日常生活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1、饮食应定时适量。

不宜吃得过饱和常吃零食。吃得过饱使得胃内压力过高,常吃零食则使胃液不停地产生,均易导致胃液反流。吃饭时应细嚼。减少食物对食管粘膜的刺激,保护食管粘膜。

2、少喝碳酸类饮料。

打开瓶盖就冒气泡的饮料进入胃内照样会生泡,使胃内压力迅速升高和气体增多,常致隔气和胃液反流,因此,应少喝起泡饮料。

3、少食油炸类等难以消化的食品。

难以消化的食物易在胃内长时间滞留,刺激胃液分泌增加,使胃内压力处于较高的水平,易致胃液反流,应少食这类食品,如油炸类、脂肪类、高纤维类食物。

4、睡前不进食。

睡前吃东西会刺激胃分泌胃液。,而睡觉后胃液易于反流。常致烧心。故睡前半小时不应进食,尤其不宜饱餐。

5、少吃甜食。

吃甜食过多。易刺激胃液大景分泌,常致烧心,应少吃为宜。

最新中医情志学论文范文(16篇)篇九

摘要: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来源、采制、性味、功效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各专业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本文就中药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做了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中药学;教学问题;教学对策。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及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各类从业人员必备的专业知识。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在中药学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1.学生缺乏学习中药学的兴趣。中药学是一门涵盖内容广泛,衔接众多课程的一门学科。学生初次接触中药学,觉得专业术语晦涩难懂,药物数量众多,需要理解、记忆的内容多,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感觉困难,难以入门,久而久之,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

2.教学内容繁琐,教学方法单一。中药学这门课程需要讲授中药的各种知识,与中药炮制学、方剂学等课程以及临床知识紧密联系,因此学习内容多。但在整个教学计划中,课时安排量不多,导致教师教学任务重,成天忙于应付教学,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材、教师、课堂为中心,只注重传授课本知识,采取单一的“灌注式”的教学模式。

3.学生缺乏实践。长期以来,中药学教学就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教学计划中,理论课时多,实践安排少;另外,实践条件有限,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实践学习,导致了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和实践能力之间相脱节。

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笔者相应的提出了几点对策,以改善中药学的教学,提高中药学教学质量。

1.增强学生学习中药学的兴趣。

中药学是一门涵盖内容广泛,衔接众多课程的一门学科。与《中医学基础》、《方剂学》、《中药炮制学》等均有密切联系。学生开始接触中药学时,设法引导学生对中药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初学中药学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首先要引导他们善于运用中医理论作指导,在充分理解中医理论的基础上记忆中药学的内容,这样既省时又记得牢。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时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讲述时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对于难点和重点,应反复讲授,并且运用联想、对比、分类和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以加深记忆,使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心。在课堂上,适当穿插有关中药的典故,民间传说、神话等,活跃课堂气氛,以增加学生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比如讲白头翁,传说唐代诗人杜甫困守京华之际,生活异常艰辛,往往是:“残杯不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一日早晨,杜甫喝下一碗两天前的剩粥,不久便呕吐不止,腹部剧痛难耐。但他蜗居茅屋,身无分文,根本无钱求医问药。这时,一位白发老翁刚好路过他家门前,见此情景,十分同情杜甫,询问完病情后说道:“你稍待片刻,待老夫采药来为你治疗。”过不多久,白发老翁采摘了一把长着白色柔毛的野草,将其煎汤让杜甫服下。杜甫服完之后,病痛慢慢消除了,数日后痊愈。因“自怜白头无人问,怜人乃为白头翁”,杜甫就将此草起名为“白头翁”,以表达对那位白发老翁的感激之情。白头翁虽是野草,但药用价值却很高,历代本草专著多有记述。中医认为,白头翁有清热解毒、凉血、明目、消赘的功效。学生侧耳倾听,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而且还记忆深刻。

2.改革教学内容。

中药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中药学基本理论和中药的功效及实际应用,是中医药临床实践的基础。在中药教学中,教学内容必须参照教学大纲的目的精心地在教材中选择、增删、重新组合,着重讲解每一章节中的代表药,介绍i临床常用药。如解表药,发散风寒药,主要针对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白芷、细辛的性味、功效、应用重点讲解,其余只针对主要治疗作用简单介绍。这样即能达到,精简内容,突出重点,避免重复。并且将中药按照掌握、熟悉、了解的程度来划分,使学生明确记忆对象,有效的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以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教材中有些比较浅显、易读易懂的章节,安排学生自学,如消食药、驱虫药、涌吐药、截疟药等章节内容。教师可指定阅读参考书,指出学习要点,提供学习思路,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和分析问题。逐渐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的潜能。而且在讲解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引进新知识,充实新内容,能将传统中医药与现代中药理论联系到起来,比如,贯众性味苦,微寒。有小毒。归肝、脾经。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主要用于虫积腹痛,吐血衄血,崩漏下血,风热感冒,温热斑疹,痄腮喉痹。现代药理研究,贯众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抗肿瘤、兴奋子宫、驱虫作用。这样可以更为全面的掌握中药的应用。

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改变单一的“灌注式”教学模式,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3.1对比式教学方法。

中药学章节多,药物多,不通过对比,学生很难找到重点,也难以记忆。同章节药物往往是同中有异,通过同章节药物之间的对比,可执简驭繁,事半功倍。比如消食药,这一章中所介绍的药物均有消食的作用,同中有异的是,山楂善于消肉食积滞,并能活血化瘀;神曲健脾;麦芽和谷芽消面食,且麦芽兼能回乳消胀;莱菔子降气化痰作用强;鸡内金有固精止遗,化坚消石的功效。这样通过列表对比,把相似或相反的`内容作比较,学生可以一目了然,清楚记忆。

3.2解决学习问题学习法。

解决学习问题学习方法是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方法,通常包括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教师评估学生的成果等几个环节,其中最关键的是教师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在讲授中药时,尽量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如,在日常生活中,生姜熬汤加红糖可以治疗风寒感冒轻症。在中药学中,生姜属于发散风寒药,既可温中止呕,又可清热止呕;既可用于胃寒呕吐,也可用于胃热呕吐,因为方便易得且具有良好的疗效,故被称为“呕家圣药”。因为学生对生姜非常熟悉,对自己在生活中了解的中药也非常感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在介绍完生姜后,提出问题“请在教科书中找出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药物,比较其药用价值和应用价值。”这样就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让学生意识到中药的实用性。

3.3直观教学方法。

中药种类及内容繁多,且相互间性味、功效不易区别,而且语言描述比较抽象,学生感到很深奥,不易理解和记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针对教材特点采用直观教学方法,把中药标本或者中药挂图带人课堂,按照中药的形态、分类、性味、功效、应用进行启发性讲解,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内容形象、具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中药学教学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因此还需结合多媒体、录像等现代教学手段。例如黄连的“鸡爪连”、川乌与附子的药用关系、白术的“如意”云头等利用图片展示,会印象深刻。多媒体教学还可大大节省教学时间。将授课内容展示于屏幕,只需花少量时间进行板书讲解补充。由于授课内容图文并茂,内容直观学生容易理解教师只需精讲点拨将节约下来的时问用于教学内容的复习和深化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实践表明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是目前中药学教学方式的最佳选择。

4.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习中药学,目的是为了学生能更好的应用于实践中。因此,在教学中,可多增加实践课时,让学生多次观看中药标本,此外,安排学生到中药植物园、药房等地方实习,让学生多接触中药,让其辨认中药植物的种类、形态,并与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相联系,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总之,中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是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革教学方法,从而提高中药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芳,高职教育中如何提高中药学课堂教学质量[j],卫生职业教育,.5。

[2]楚胜如何提高学生学习中药学的兴趣[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7。

[3]姜醒,苑光军,李明杰中药学教学改革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管理杂志,.6。

最新中医情志学论文范文(16篇)篇十

中医作为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的医疗领域中一直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本篇文章将谈论中医论文的心得体会,感受到我们在从事学术研究的时候,需要具备怎样的姿态和思维方式,以及对中医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

第一段:探究中医治疗方法及思想。

中医学作为中国民族传统医学学术体系之一,其历史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疗效备受推崇。在学习中医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医有着独特的治疗方法和思想。在中医治疗中,首先要了解病人的体质、个性、起居、饮食和情感等方面的信息,然后根据不同人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同时,传统中医学科学思想也是在临床实践中通过长期的经验总结而形成的一种学术思想体系。因此,我们需要在学习和研究中医学时充分了解其治疗方法和思想,以提高我们的相关知识和专业水平。

第二段:转变思维方式。

相信很多人在学习、写作和研究中医论文的时候,会遇到很多与西医科学思想冲突的情况。这时我们应该转变思维方式,在理解和挖掘中医理论方面,我们需要使用中医学的理论思维方式。区别于西医科学思想,中医学的思想方式更加注重人的身体与自然环境、心理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我们需要针对中医的思想方式改变自己这方面的思路。同时,我们还应该认识到中医理论是基于整体观念的,不能只看到证候或症状,需要从病机、整体个体差异及环境等多个角度认识和探索疾病的发生机理。

第三段:加强文化传承保护意识。

中医学作为一种传统的医学形式,其知识和技能较为独特,因此在学习和研究中医时,我们也应该高度重视其文化传承和保护。一方面,我们需要保持中医学传统知识体系和技能的原有特色,避免因为过分的现代化而失去其宝贵的药物、技术和治疗方法。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通过贯彻文化传承与保护意识,推动中医学的传承与发展,激发更多人对中医学的兴趣与研究热情,为中医学的繁荣与振兴做出自己的努力。

第四段:关注跨文化交流。

在学习中医学时,我们也需要关注到跨文化交流的问题。中医理论不仅关注中华文化特有的传统文化背景,同时它也是一种大范围生活环境和社会文化的集成。因此,中医学知识也需要与西方医学相结合,促进行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共同贡献于人类的健康事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中医文化中找到映射出世界文化多元性的价值和涵义。在文化多元化和国际化进程的推进下,中医理论将更有可能成为一个颇为有吸引力的研究领域。

第五段:中医文化的发展前景。

中医学的发展前途是值得寄予厚望的,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中医学的技术和理论也在不断创新和提高,将来在研究方向和临床实践方向上将会有更多的可能性。不过,我们依然需要以中医文化传承和保护为前提,贯彻其完整性和独特性。同时,我们也需要借鉴国际先进文化制度和技术水平,推进中医学的保护、研究和应用,为中医学的进步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只有这样,方能更好地发掘和传承中医文化的精华,使之在跨文化交流的背景下得以保持其不断发展的繁荣。

总之,中医学研究和学习需要我们具备专业水平和特定的思维方式。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到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意义及跨文化交流的问题,推进中医学的应用和研究。相信中医学的未来将充满前景和活力,其文化内涵也将成为我们共同关注和探讨的重要话题。

最新中医情志学论文范文(16篇)篇十一

我们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积淀的成果,其中蕴含大量的哲学思想,尤其是中医理论中的哲学思想,如“五行学说”中,“五味”对“五谷”膳食结构起决定性作用,成为人们的择食关键。“医食同源”巧妙地将饮食与用药结合在一起,既可以填饱肚子又可以防治疾病,堪称中国一绝。中医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就像一个挖不完的金库,值得我们深究。

1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所体现的中医哲学思想。

1.1阴阳学说。

其中《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而调之,以平为期”。可见调理阴阳是饮食中重要的一部分。中医认为,任何事物包括人的生理病理机能都可以分为阴、阳两种属性,阴是指具有滋养,濡润、抑制、凝聚等作用的物质及其机能属性;阳是指具有温煦、兴奋、推动、气化等作用的物质及其机能属性。[1]在中医阴阳学说的指导下形成了因人、因时、因地择食的饮食观。

1.1.1因人择食。

阴阳学说将人的体质分为偏阳质、偏阴质、阴阳平和质三种类型;将食物划分为温热、寒凉和平性三种类型。“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灵枢·经水》)告诉我们:饮食因先辨其体质再决定吃什么食物调理。偏阳者应少食温热性食物,而宜食寒凉和平性食物,否则将会导致阳亢及伤阴;偏阴者应少食寒凉食物,而食平性和温热性食物,否则就会导致阴盛阳衰。阳虚者宜多食温补之品;阴虚者宜多食甘润生津的食物。

1.1.2因时择食。

“朝食三片姜,胜过人参汤”、“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体现了阴阳学说中“因时制宜”的观点。日出、春夏属阳,日落、秋冬属阴,人体饮食需与外界环境相适应,所以春夏、早上宜食温热食物,如生姜;秋冬、下午宜食寒凉、滋润食物,如萝卜。

1.1.3因地择食。

自然环境的不同使我国传统饮食文化呈现出复杂的'地域差异,阴阳学说中“山南为阳,山北为阴”,我国南方属阳,北方属阴,南北的气候差异决定了南米北面的饮食结构,各地人们的口味也因气候差异而有所不同,四川、湖南一带湿气重,因而喜食辣;北方气候干燥,容易出汗,喜食润燥食物。由此说明,饮食与地理位置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1.2五行学说。

在中医五行学说把自然界的事物分为木、火、土、金、水五个方面,从而构成不同级别的系统结构。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自然就被纳入到这一结构模式中,如把食物分为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谷(麦、菽、稷、麻、黍),五畜(羊、鸡、牛、犬、彘),五香(花椒、八角、桂皮、丁香花蕾、茴香子),五果(枣、李、杏、栗、桃)等。五行学说中,木、火、土、金、水的属性在五味中分别是酸、苦、甘、辛、咸;在人体五脏中是肝、心、脾、肺、肾;在季节中则是春、夏、长夏、秋、冬。各五行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食物五味与人体五脏来说,“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灵柩·五味》)同样,五脏与五季之间也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春季属木属肝,夏季属火属心,秋季属金属肺,冬季属水属肾。由五脏与五味,五脏与五季的关系可以得出五季与五味也有着密切联系,这些关系对饮食的宜食、宜忌有很大的影响,饮食只有在不违背阴阳五行生克规律的前提下,才能维持着机体的动态平衡,从而维持身体健康。

1.3病因学说。

晋·傅玄《口铭》:“病从口入”。“饮食病因”在中医思想里面占重要的地位,主要表现为饮食失宜(饮食不洁、饮食不节、饮食偏嗜),饮食失宜直接影响脾胃消化、运输功能,导致营养失衡,引起其他疾病。

很多疾病都是由饮食不卫生造成的,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指出:“秽饭、馁肉、臭鱼食之皆伤人”,意在告诉人们不宜食变质、腐败、不洁的食物,注意饮食卫生。

《灵枢·小针解》:“饮食不节,而疾生于肠胃”,饮食不节包括“食量无节”和“饮食无时”。饮食过少或过多均不利于身体健康,过少使人饥饿,水谷精微不足而营养不良;过多则使饮食积滞于胃肠,引起消化不良。饮食无时是指没有按时规律的饮食,饮食应按四季,早中晚规律进食。

饮食偏嗜即为嗜食偏寒、偏热、偏酸、偏苦、偏甘、偏辛或偏咸之物,以及嗜酒等。长期饮食偏嗜会导致机体脏腑阴阳失调。

2中医哲学思想指导下的饮食养生。

2.1未病先防:调理脾胃。

未病先防是通过饮食养生来维持机体平衡,而饮食养生的关键在于调理脾胃,“人以水谷为生,故脾胃为养生之本”(清·徐文弼《寿世传真》),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胃有容纳和助消化的功能,即“主受纳腐熟水谷”,食物中的精微物质都由脾胃吸收,化生气血x液输至全身,营养脏腑经络及维持其活动。脾胃是人类生命活动的重要保障,脾胃功能一旦受损,人体脏腑机能将会随之受损。因此,饮食养生的关键在于调理脾胃。传统中医饮食养生观强调必须以脾胃为本,[2]重视保护和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

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并认为:“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中医认为养脾胃的关键在于饮食,五味偏嗜、过硬、过烫、过多或不规律饮食均会影响脾胃健康。因此,饮食只有以温、软、素、淡、鲜为宜,做到定时定量,少食多餐,注意饮食卫生,不偏嗜,寒温适宜,阴阳五味调和,方能达到饮食养生的目的。

2.2调理阴阳寒温适宜。

饮食养生应以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为依据来调理人体阴阳,使人体维持和恢复阴阳相对平衡,达到“阴平阳秘”状态。调理阴阳包括补益阴阳之偏衰和祛除偏盛之邪气,即损其有余、补其不足。[3]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可按照阴阳学说划分属性:如食物、人类、四季、地势的阴阳属性。因此饮食宜三因制宜、寒温适宜。《饮膳正要》:“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正是体现“损其有余”,“补其不足”,“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以调理阴阳的目的。总之,调理阴阳、寒温适宜是中医哲学思想指导下的重要饮食养生方法。

2.3谨和五味。

食物五味即酸、苦、甘、辛、咸,其属性在人体五脏中分别与肝、心、脾、肺、肾相对应,五脏之间相互资生又制约着,因此,五味对人体脏腑的生理,病理有着重要的影响。《黄帝内经》中指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五味调和,脏腑得益,人体自然健康;五味偏嗜或不遵宜忌,将导致脏腑阴阳失衡,脏气功能紊乱,进而生成疾病。例如:过食酸,会使肝气偏盛,从而伤害脾脏,使脾气衰竭;过食咸,则使骨质受到损伤,引起心气抑郁或者肌肉萎缩;过食甜,可引起心烦胸闷,面色发黑,或使肾气失衡;过食苦,可使脾气受损而不濡润,胃气损伤而胀满;过食辛,会使筋脉损伤而松弛无力,精神消沉。因此,饮食应“谨和五味”,而不宜偏嗜五味,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身体健康,真正达到养生的目的。

综上所述可知,传统饮食在中医哲学思想的指导下,以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通过整体观和辨证进食方法,坚持“审因施食”,“三因制宜”,“辩证用膳”的平衡膳食观,遵循“阴平阳秘”的健康观,“健脾调胃,去除诱因,药食同源,寓医于食”的养生观;使机体维持动态平衡,以达到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几千年的实践证明在中医哲学思想指导下的中国传统饮食方法是最科学的饮食方法。

参考文献:

[1][3]张登本,中医学基础[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22)。

[2]周俭、白克江,《脾胃论》养生特点及其贡献[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8年3月第二期(77)。

最新中医情志学论文范文(16篇)篇十二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来源、采制、性味、功效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各专业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本文就中药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做了简要的探讨。

中药学;教学问题;教学对策。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及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各类从业人员必备的专业知识。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在中药学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1、学生缺乏学习中药学的兴趣。中药学是一门涵盖内容广泛,衔接众多课程的一门学科。学生初次接触中药学,觉得专业术语晦涩难懂,药物数量众多,需要理解、记忆的内容多,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感觉困难,难以入门,久而久之,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

2、教学内容繁琐,教学方法单一。中药学这门课程需要讲授中药的各种知识,与中药炮制学、方剂学等课程以及临床知识紧密联系,因此学习内容多。但在整个教学计划中,课时安排量不多,导致教师教学任务重,成天忙于应付教学,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材、教师、课堂为中心,只注重传授课本知识,采取单一的“灌注式”的教学模式。

3、学生缺乏实践。长期以来,中药学教学就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教学计划中,理论课时多,实践安排少;另外,实践条件有限,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实践学习,导致了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和实践能力之间相脱节。

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笔者相应的提出了几点对策,以改善中药学的教学,提高中药学教学质量。

中药学是一门涵盖内容广泛,衔接众多课程的一门学科。与《中医学基础》、《方剂学》、《中药炮制学》等均有密切联系。学生开始接触中药学时,设法引导学生对中药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初学中药学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首先要引导他们善于运用中医理论作指导,在充分理解中医理论的基础上记忆中药学的内容,这样既省时又记得牢。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时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讲述时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对于难点和重点,应反复讲授,并且运用联想、对比、分类和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以加深记忆,使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心。在课堂上,适当穿插有关中药的典故,民间传说、神话等,活跃课堂气氛,以增加学生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比如讲白头翁,传说唐代诗人杜甫困守京华之际,生活异常艰辛,往往是:“残杯不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一日早晨,杜甫喝下一碗两天前的剩粥,不久便呕吐不止,腹部剧痛难耐。但他蜗居茅屋,身无分文,根本无钱求医问药。这时,一位白发老翁刚好路过他家门前,见此情景,十分同情杜甫,询问完病情后说道:“你稍待片刻,待老夫采药来为你治疗。”过不多久,白发老翁采摘了一把长着白色柔毛的野草,将其煎汤让杜甫服下。杜甫服完之后,病痛慢慢消除了,数日后痊愈。因“自怜白头无人问,怜人乃为白头翁”,杜甫就将此草起名为“白头翁”,以表达对那位白发老翁的感激之情。白头翁虽是野草,但药用价值却很高,历代本草专著多有记述。中医认为,白头翁有清热解毒、凉血、明目、消赘的功效。学生侧耳倾听,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而且还记忆深刻。

中药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中药学基本理论和中药的功效及实际应用,是中医药临床实践的基础。在中药教学中,教学内容必须参照教学大纲的目的精心地在教材中选择、增删、重新组合,着重讲解每一章节中的代表药,介绍i临床常用药。如解表药,发散风寒药,主要针对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白芷、细辛的。性味、功效、应用重点讲解,其余只针对主要治疗作用简单介绍。这样即能达到,精简内容,突出重点,避免重复。并且将中药按照掌握、熟悉、了解的程度来划分,使学生明确记忆对象,有效的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以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教材中有些比较浅显、易读易懂的章节,安排学生自学,如消食药、驱虫药、涌吐药、截疟药等章节内容。教师可指定阅读参考书,指出学习要点,提供学习思路,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和分析问题。逐渐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的潜能。而且在讲解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引进新知识,充实新内容,能将传统中医药与现代中药理论联系到起来,比如,贯众性味苦,微寒。有小毒。归肝、脾经。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主要用于虫积腹痛,吐血衄血,崩漏下血,风热感冒,温热斑疹**,痄腮喉痹。现代药理研究,贯众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抗肿瘤、兴奋子宫、驱虫作用。这样可以更为全面的掌握中药的应用。

在课堂教学中,改变单一的“灌注式”教学模式,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3.1对比式教学方法。

中药学章节多,药物多,不通过对比,学生很难找到重点,也难以记忆。同章节药物往往是同中有异,通过同章节药物之间的对比,可执简驭繁,事半功倍。比如消食药,这一章中所介绍的药物均有消食的作用,同中有异的是,山楂善于消肉食积滞,并能活血化瘀;神曲健脾;麦芽和谷芽消面食,且麦芽兼能回乳消胀;莱菔子降气化痰作用强;鸡内金有固精止遗,化坚消石的功效。这样通过列表对比,把相似或相反的内容作比较,学生可以一目了然,清楚记忆。

3.2解决学习问题学习法。

解决学习问题学习方法是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方法,通常包括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教师评估学生的成果等几个环节,其中最关键的是教师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在讲授中药时,尽量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如,在日常生活中,生姜熬汤加红糖可以治疗风寒感冒轻症。在中药学中,生姜属于发散风寒药,既可温中止呕,又可清热止呕;既可用于胃寒呕吐,也可用于胃热呕吐,因为方便易得且具有良好的疗效,故被称为“呕家圣药”。因为学生对生姜非常熟悉,对自己在生活中了解的中药也非常感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在介绍完生姜后,提出问题“请在教科书中找出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药物,比较其药用价值和应用价值。”这样就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让学生意识到中药的实用性。

3.3直观教学方法。

中药种类及内容繁多,且相互间性味、功效不易区别,而且语言描述比较抽象,学生感到很深奥,不易理解和记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针对教材特点采用直观教学方法,把中药标本或者中药挂图带人课堂,按照中药的形态、分类、性味、功效、应用进行启发性讲解,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内容形象、具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中药学教学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因此还需结合多媒体、录像等现代教学手段。例如黄连的“鸡爪连”、川乌与附子的药用关系、白术的“如意”云头等利用图片展示,会印象深刻。多媒体教学还可大大节省教学时间。将授课内容展示于屏幕,只需花少量时间进行板书讲解补充。由于授课内容图文并茂,内容直观学生容易理解教师只需精讲点拨将节约下来的时问用于教学内容的复习和深化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实践表明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是目前中药学教学方式的最佳选择。

学习中药学,目的是为了学生能更好的应用于实践中。因此,在教学中,可多增加实践课时,让学生多次观看中药标本,此外,安排学生到中药植物园、药房等地方实习,让学生多接触中药,让其辨认中药植物的种类、形态,并与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相联系,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总之,中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是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革教学方法,从而提高中药学的教学质量。

[2]楚胜如何提高学生学习中药学的兴趣[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7。

最新中医情志学论文范文(16篇)篇十三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自然界相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阴阳双方是对立消长、互根互用,还能相互转化,这些作用维持着自然界的正常变化,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只有阴阳双方维持着动态平衡状态,才能使人的精神活动正常,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所以阴阳与睡眠息息相关,渗透到中医理论的各个方面。

人体阴阳消长的变化,决定了睡眠和觉醒的生理活动。

自然界的阴阳变化,有其节律,人体阴阳消长与其相应,也有明显的节律。

天地阴阳的盛衰消长,致使一天有昼夜晨昏的节律变化。

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人体的阳气,随气有消长出入的日节律运动。

平旦时人体的阳气随自然界阴气生发而由里出外,阳气渐长,人起床活动,中午时分人体阳气盛于外部,黄昏则阳气渐消,入夜则阳气潜藏于内,人上床休息。

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

阴主静,阳主动;阳气衰,阴气盛,则睡眠;阳气盛,阴气衰,则产生觉醒。

这种阴阳盛衰主导睡眠和觉醒的机制,是由于人体阳气入里出表的运动来决定的。

在正常情况下,人的阴阳调和,血脉通利,故昼精而夜寐,夜晚有充足高质量的睡眠,体力和精力得以恢复,白天精力充沛,思维敏捷。

科学研究也提供了人体的阴阳日节律的相关论证,以内分泌来说,即表现出阴阳日节律的变化,如人体甲状腺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肾素、醛固酮、促性腺激素、睾酮等等白天分泌增加,夜间分泌降低;而甲状旁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生长激素、血管升压素等夜间分泌增加,白天分泌下降。

现代睡眠学认为,睡眠与觉醒系统作用下,要使睡眠得以发生,力量相对较强的觉醒系统的活动应首先减弱,力量相对较弱的睡眠系统充分发挥作用,以致进入睡眠。

觉醒系统活动过强,或睡眠系统力量不足,则不能发生睡眠。

觉醒系统活动增加,睡眠系统用作减弱,人就觉醒了。

这种理论,与阴阳睡眠学说如出一辙,觉醒系统比类为阳,睡眠系统比类为阴,阴阳相互矛盾,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相互协调,共同来完成睡眠与觉醒的生理活动,这与阴阳理论异曲同工。

可以说阴阳失调是睡眠障碍发病的重要病机。

总之,阴阳学说解释了中医睡眠的生理与病理,指导着中医对失眠的诊断、治疗和调养健康。

2以神主学说论失眠。

现代许多研究显示,失眠不单是睡眠生理紊乱,同时还伴有心理紊乱过程。

神主睡眠说也认为,睡眠和觉醒由神的活动来主宰,神安则人能进入睡眠,神不安则人不能入睡,张景岳说:“盖初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灵枢•邪客》:“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而《素问•灵兰秘典论》又指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主神明,统摄协调五脏,主持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神在人体具有重要的地位,神充则身体强健,神衰则身体虚弱,神的活动,更反映了心主神明的功能,统领五脏六腑。

可想心主神志的功能正常,才能保证正常的睡眠和觉醒。

《灵枢•本神》:“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因此,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异常,即可出现精神、意识、思维的异常,而出现失眠、神志不安、健忘、精神萎靡等临床表现。

3以气血盛衰论失眠。

气血的衰少或运行不畅,都会致使脏腑组织功能失调而发生病变。

《灵枢•营卫生会》中就曾指出老年人“昼不精,夜不瞑”是因为“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藏之气相搏,其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景岳全书•不寐》中又说到“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以致终夜不寐,及忽寐忽醒,而为神魂不安等证。”其中不只虚证有之,若血分有热,不仅扰乱心神,还使魂魄不宁。

如《温热论》中提到“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事实上气与血密不可分,气属阳,血属阴,气能生血、气能行血、而血为气之母。

气不得血,则血无依附,气布以血为根;血不得气,则血不得流通,血行以气为帅。

俾使气血充和,阴阳协调,则人康健。

故无论气病还是血病,最终都会形成气血失和,阴阳失调,神失其常,使人体整体生理功能紊乱,产生包括睡眠障碍在内的各种疾病。

4讨论。

我们可以看出,中医关于失眠的`理论,所涉及的都是中医的基本原理与认识思维,同时紧密结合了生理与病理,这些理论相当程度的受到了中医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比如天人相应等理论,说明了除了人体生理病理之外,人体对外环境的应对方式与疾病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然而目前这些有关失眠理论体系的研究,还处于与整理提高的阶段,尚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去思考。

千百年来,中医解决了失眠中的许多问题,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还有更多新的科学手段可以为我们所借鉴,如何在新的社会文化与科学中,为失眠的理论与临床创造有利的条件,给予失眠的研究有新的生机,我们中医药工作者,应注意随时吸取现代科学发展的结果,尤其是结合现代临床科研方法与传统理论,累积更多的临床资料,将理论与临床妥善结合,定会带给学科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艳骄.中医睡眠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最新中医情志学论文范文(16篇)篇十四

1、温通心阳《灵枢五味》曰:“心病者,宜食……薤”,这是最早用薤白治疗心病的文献记载。薤,即薤白,俗称小根蒜,味辛、苦性温,该品辛散苦降、温通滑利,善散阴寒之凝滞,通胸阳之闭结,为治胸痹之要药。《金匮要略》在此基础上创制多首以薤白为主药的方剂,如瓜蒌薤白半夏汤、瓜蒌薤白白酒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等,均以温通散寒为立方主旨。张仲景以“阳微阴弦”高度概括了胸痹胸阳不振、痰浊瘀血乘其位导致阴乘阳虚、血运不畅、胸痹而痛的病因病机。《伤寒论》温通心阳之主方乃是桂枝甘草汤,经云“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方中桂枝用量大于炙甘草,取桂枝辛温通阳,甘草甘缓补虚,两药配伍,辛甘并用,振奋心阳,温通血脉,治疗胸痹心痛,有如阳光普照,阴霾自散。心阳得通,阴寒、瘀血、痰浊尽皆消除。

2、温经散寒在《素问调经论》中认为胸痹心痛的病机为“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归纳本段文字可知,本病疼痛的病机为寒、瘀痹阻心脉,不通则痛。此外,寒邪还可损伤阳气,兼有导致气虚的趋向。所以治疗方法当以散寒、活血兼顾,并同时配合补益之品为法。从此角度分析,则《伤寒论》中当归四逆汤最为适宜。当归四逆汤在《伤寒论》中治疗血虚寒厥证,其临床表现为“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虽未提及心痛的症状,但从症状上分析体现了血虚、寒凝血脉的病机。根据“异病同治”,病机相同则治法相同的原则,则本方可用于治疗血虚、寒凝心脉的胸痹。目前也有应用本方治疗冠心病的研究。如杨传印应用当归四逆汤原方,根据症状加减治疗42例寒凝心脉型冠心病患者。根据《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制定疗效评价标准,则病情好转38例,有效率为90.5%。

3、回阳救逆汗为心之液,血汗、津血异名同源。《伤寒论》指出大汗大下、火逆烧针等误治因素可损及心阳。轻可出现“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重则出现“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以及“厥逆汗出,脉微细,但欲寐,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等阴阳格拒或阴盛阳衰的危重证候。此时病情危笃,全身脏腑衰竭,虽同为少阴虚寒,但仍以心阳暴脱、君火亡竭为主要病理基础。肾阳虚损虽属必然,然不致如此凶险,故为其次。冠心病心绞痛四肢不温及四肢发凉的表现,其共同发病基础为血液循环障碍。其即中医的“四逆”,四逆是指四肢逆冷,由指端向心方向发冷。芳香温通心阳之方剂多以回阳救逆的干姜、附子为君药,多配合补气药,回阳救逆,阳气运行,则血脉通畅。《伤寒论》中有云:“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雷蕊娥等以本方加减治疗32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在改善临床症状、心电图及心排血量(cardiacoutput,co)、左室射血分数(leftventricularejectionfractions,lvef)、射血前期/左室射血期(pep/lvet)方面优于对照组(32例西医常规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p0.05。且对照组有7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而四逆汤治疗组无不良反应,优于对照组(p0.05)。

中医认为冠心病病位在心,与脾胃运化失常有密切关系。“治病必求于本”。因此,重视脾胃,并通过调理脾胃防治冠心病才是治本之法。“心胃同治”法标本兼顾、通补兼施,既能补脾健胃启生化之源以固其本,又能助心血运行通其络以治其标,补而不助其阻塞,通而不损其正气,辨证合理,比单行活血化瘀或理气止痛之法疗效更佳。《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开创了从脾胃论治胸痹心痛之先河,其论述:“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人参汤即理中汤,其次如橘枳姜汤等,都是从中焦论治。郭立恒等指出冠心病的根本原因是脾虚气血乏源。在治法上应健脾益气,“标本同治”更有利于机体内有害物的清除(氧自由基),使血脂、血黏度降低,心肌供血状态改善,血栓形成的不利因素消除。曹洪欣等通过对150例胸痹心脾两虚证患者的36项指标进行逐步分析,指出益气养心、健脾化痰法是治疗心脾两虚型胸痹的基本治疗法则。王香存、赵国定、李浩等治以补中气、健脾胃,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减,中气虚弱甚者以补中益气汤为主方加减。张映梅应用归脾汤加减,益气活血,气血双补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气虚弱型56例,结果为显效28例,占50%;好转24例,占43%;无效4例,占7%;总的有效率为93%。于归脾汤中适当加入赤芍、川芎、丹参、三七等活血化瘀通脉之品,诸药合用,使心脉通畅、心气得补、脏腑功能恢复而获效。

“痰瘀互结”病机是正气亏虚,脏腑功能失调,生痰生瘀,导致气机升降失调,气血失和。痰凝气滞,津运障碍,因痰致瘀;血运失调,痰阻络脉,瘀闭不通,继而痰浊与瘀血交结,而形成痰瘀互结的病理变化结果。沈绍功认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有胸闷、胸痛、痞满、痰多黏稠、舌边有瘀斑、舌苔厚腻浊、脉弦滑等,辨证既属痰瘀互结,又有脾运化不及的症状,提出从痰瘀论治,予以痰瘀同治之方剂,药物组成为瓜萎、薤白、水蛭、石菖蒲、郁金等,诸药合用具有祛痰通络、活血止痛之功。邓铁涛认为冠心病早期以“痰”为治,祛痰兼以活血,治以邓氏温胆汤,药用:枳壳6g,竹茹10g,法半夏或胆南星10g,橘红6g,茯苓12g,丹参12g,党参15g,甘草6g。痰湿偏重加浙贝母、薏苡仁等;若口干,改党参为太子参30g,加桃仁、红花、田七等。到了疾病中后期,则以痰瘀互结甚至瘀血征象更为突出,此时可用失笑散、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少腹逐瘀汤等加强活血化瘀之力,配伍半夏、瓜萎、薤白、胆南星、浙贝母、橘络等兼以祛痰;痰瘀互结较甚者,可用温胆汤酌情配伍三棱、莪术、虫类药等活血散结之品。

冠心病血瘀证的共性已为临床及实验研究所证实,而肝气郁结在血瘀证的形成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情志失调,肝气郁结,瘀阻心脉乃为冠心病的重要病理基础。肝气刚劲失柔,疏泄无度,郁滞不行,“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瘀滞心络,乃发心痛。明代彰潢云:“肝为凝血之本”。李东垣《医学发明》说:“血者,皆肝所主,恶血必归于肝”。《辨证录》曰:“夫肝气最喜条达,一遇忧郁之事,则涩滞而不可解”。唐容川《血证论》中说:“以肝属木,木气充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通畅”。以上均为肝郁血瘀的最佳论述。国内外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陈可冀院士在《冠心病论治》中也指出,老年人心绞痛的发作常与情志抑郁不畅有关,主张应用具有疏肝解郁、活血化瘀的药物治疗。王行宽等提倡“如人病心痛不可止治心痛,必须兼治肝”,其系列研究表明自拟的从肝治心组方(人参、郁金、柴胡、熊胆、白芥子、九香虫、鸡血藤等)可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减轻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促缺血心肌血管新生、改善心功能等。现代药理研究亦表明,疏肝行气活血治法可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性,抗血栓形成,降低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含量,减轻主动脉及冠脉内膜斑块的形成和脂质沉积,扩张冠脉,增加冠脉流量,改善心肌供血等作用。综上所述,肝郁血瘀不仅具有理论基础、临床疗效,也有一定的药理学佐证。王进自拟疏肝通瘀汤(柴胡、香附、枳壳、延胡索、丹参、红花、当归、白芍、川芎、郁金)治疗中医辨证为肝气郁滞、心脉瘀阻型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83例,取得良好疗效,观察显示可以缓解心绞痛发作,明显改善症状。

综观以上文献,通过总结胸痹心痛其病机治法,可以从中更加系统有条理地看到胸痹病从最初的雏形发展成一个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在证候、病因病机和治法方药方面形成了更为清晰的脉络,为辨治冠心病提供丰富而祥实的理论资料,也必将有助于开拓该病的诊疗思路和研究。中医学重视“治未病”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中医理论有诸多关于胸痹的防治原则,至今仍为后世医家所沿用。

最新中医情志学论文范文(16篇)篇十五

您好!首先真诚地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审阅我的简历,这对一个即将迈出校门的学子而言,将是莫大的鼓励。扬帆远航.赖您东风助力。作为一名临床专业的医学生.我热切希望能与贵单位的同事们携手并进.共同扬起生命的风帆.创造生命事业的辉煌。请允许我向您毛遂自荐。我是一名来自于xxxxxx“临床医学”专业即将毕业的学生,名字叫做xxx,现居住于xxxx。五年的大学生活使我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不论基础课程还是专业课程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深知当今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在学好医学专业的同时.还注重英语和计算机的学习.积极参加各种社团及社会实践活动.力求使自己成为一个既重视理论又重视实践的综合性人才。我将在校5年生活经历总结如下:

在思想品德上,在校期间,本人有着良好的道德修养,并有坚定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决拥护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爱护公共财产,团结同志,乐于助人,并以务实求真的精神热心参与学校的公益宣传和爱国主义活动。

在学习上,本人圆满地完成了本专业的课程,在校期间,主要系统学习了基础化学,医用物理学,组织胚胎学,有机化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局部解剖学,医学遗传学,医学寄生虫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中医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流行病学,医学影像学,外科学,内科学,神经病学,眼科学,口腔科学,耳鼻喉头颈外科学,传染病,精神病,皮肤性病学,儿科学,妇产科学,全科医学,急诊学等专业学科,还选修了医学心理学、文献检索、计算机基础及微机应用系统visulfoxpro等课程,进一步完善了知识结构,掌握了扎实的医学专业理论知识,为今后在医学领域工作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获得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visualfoxpro)”合格证书。在生活上,本人崇尚质朴的生活,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派作风,有学校的各类文体活动。

大学生活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乐园,更不是我们理想中的天堂,而是一个锻炼人的大火炉。回顾大学五年,通过良师的教导和自身的刻苦学习,本人已初步掌握如何运用医学知识进行一般医学工作,也养成了认真对待学习和工作的好习惯!通过五年的学习和实践,我在心理和能力等方面都做好了走上工作岗位的充分准备,希望能成为贵院医疗队伍中的一员,我将以高尚的医德,热情服务,倾我所能,不断学习我所不能,救死扶伤,为贵院医疗发展事业贡献一份力量。若能成为贵院的一员.我将用我的智慧和才能为贵院的发展和壮大献上一份绵薄之力。为我心中的卫生事业谱写新的篇章。再次感谢您留时间来阅读我的自荐书,衷心祝愿您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同时诚恳希望得到贵医院的接约或面试机会,以进一步考查我的能力。谢谢!

此致

敬礼

自荐人:xxxx。

最新中医情志学论文范文(16篇)篇十六

本科生论文中常见问题之一是体裁单一,论文类型大多是文献综述,研究型的论文较少。达不到鼓励创新、鼓励思考的目的。同时,作为最为常见的论文类型,文献综述的撰写本身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复制粘贴”和“综而不述”。我们常看到论文冗长,基本都是复制粘贴了参考文献的摘要或者是结果数据,甚至很多是整段文字的复制。这样的论文除了锻炼查文献,没有其他的作用。其实综述并不好写,国际知名杂志的综述都是各自领域的顶尖级人物才能写的。对于本科生写综述,当然要求全面查找文献,但更重要的是分析文献的特点,总结规律,提取精华。

在这样的基础上,还要求能反应出作者的想法。这就要求撰写者除了“综”,要“述”。这—点是目前本科生文献综述最为缺乏的。当然这和本科生阶段的培养水平有关,不能指望学生能写出多么前瞻的观点。但作为导师,更应该做的是指导学生去仔细分析每篇参考文献,不只关心文献的数据结果,还要关心论文中的研究方法,一是学习其方法,二是分析其方法有何特点,或者是否存在问题。同时也要学习论文的研究思路,分析论文逻辑是否合理,结果是否能说明问题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汇总整理的目的,并且能够启发思维,形成自己的观点。

上述的这些问题有着深层次的原因,需要我们反思。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对于本科生毕业是有着撰写毕业论文的要求的。但这一点其实也一直面临着争论。因为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时间正值临床实习期间,而且有很多学生在紧张地复习考研,因此有不少学生认为毕业论文是额外的负担。同时,也有部分教师认为医学本科生尤其是中医学本科生,3~4年的理论学习加1年多的`临床实践,尚不足以对本领域的专业知识有多少理解,更勿论探索,因此本科毕业论文也属可有可无。最终学生上交的论文大多质量平平,甚至是凑合一篇了事,流于形式。网上也有传言四川大学等高校拟逐步取消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制度。

反观其他国家的本科教育,国外的很多大学在本科阶段的确没有我们意义上的毕业论文[3]。资料称美国本科生大多是不需要写毕业论文的,但平时课后会经常写一些类似论文的东西(essay)。澳大利亚本科生是不需要写论文的;韩国本科生是不需要写论文的,但你也可以选择写论文,如果最终通过答辩,你还可以获得荣誉毕业生的称号;意大利、德国不同学校有不同的规定,有的专业要写,有的专业不写;荷兰、芬兰、爱尔兰和西班牙的本科生是需要写毕业论文的。

笔者认为,毕业论文仍有其存在的价值,关键在于认识的角度。首先,我国的本科教育,甚至是研究生教育,普遍存在灌输为主的问题,课堂讲,课后背,和我国的中小学其实是没有多少本质区别的。尤其是在医学教育上,基本是死记硬背。但其实无论哪一门学问,包括现代医学、中医学,都有着大量的盲区、误区、热点、疑点,每一门学问都有着发生发展、自我完善的曲折历程,而这些内容都是引发学生兴趣的关键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本科生能够把对专业中某一点的兴趣加以挖掘、总结、表达,为数不多的机会之一就是毕业论文。

其次,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学生对某一领域的认识得到加深,这一方面可提升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一些助力。人才难得,真正的人才都醒悟得早。让本科生写论文,对于有头脑有远见的学生来说,可以为将来的学术研究探索方向。

另外,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对于学生也是极好的锻炼机会。由于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学生基本是不爱说话不爱表达的。在培养研究生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到了硕士甚至是博士,还有部分的学生文章写作思路不清,上台答辩心慌口拙。从这个角度来说,毕业论文撰写与答辩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由于上述应试教育、灌输教育的模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难以调动,因此经常遇到的现象是,学生不知道该写什么。这就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引领学生找到兴趣点。作为一个临床医生以及临床科研人员,笔者觉得可以从两方面加以引导。

第一方面是留心临床工作的疑点。

不论是哪一科哪个疾病,都有临床疑惑的地方,都有下级医生需要向上级医生请示的地方,都有着上级医生需要讨论并且拍板的地方。这些地方很可能就是研究题目所在。例如一个肝癌患者反复发热,无感染表现,并出现乏力、纳差,请示上级医师后用小柴胡汤治疗效果很好,可以引发诸多疑问:肝癌患者是否均属中医肝病?”、“经方在癌症患者治疗中应用情况如何?”、“小柴胡汤与柴胡针剂有什么关系?”等等。学生在西医科室轮转时也会遇到诸多临床问题,这时也应多与中医联系、联想、对比。

第二方面是关注当前研究的热点或争论。

大多数的研究论文都是围绕着各自领域的热点问题展开的,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热点会有较丰富的材料可以利用,同时也是对学生专业化教育的机会。近年来有关中医价值的讨论较多,很多学生也有着自己的观点,应鼓励学生围绕自己的困惑在某一点上查找论据、汇总进展,形成论文。有观点认为本科学生尚处在打基础的阶段,更适宜于进行宽泛话题的讨论,而针对一点的论文不适于此阶段来撰写。这一观点的确无可厚非,但是本科生毕业向研究生转化这个时期值得就培养方式进行变化。一方面热点问题对于学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这有助于学生未来的研究生涯;另一方面现在我们经常面临的问题是本科生啥也不会,到了研究生让他啥都会干,得自己找题目、做综述、写开题,这样的培养往往是有脱节之嫌。在本科生毕业这一阶段,从专业研究角度对其进行培养有利而无弊。

第三方面是鼓励临床研究。

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在本科阶段主要以掌握临床技能为主,很少有从事系统的基础研究的可能。因此很多老师学生都感觉无法写出较好的研究型论文。其实研究型论文不必都是基础实验,临床研究也大有可为。本科学生可以开展调查类研究、访谈类研究以及观察性研究等。这些方法技术条件要求低,实施简单,而且能够锻炼科研思维,对学生日后深入研究打下基础。

毕业论文是一个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以及科研思维逻辑的体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本科生毕业论文存在的上述问题体现了教育培养设计的欠缺、定位不够清晰,因此质量不高。笔者认为,应当把毕业论文作为本科生学习能力的扩展机会,科研思路的锻炼机会。抛开为了毕业编一篇综述了事的想法,给学生一些机会,开展一些适合本科学生的科研活动,为后续的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相关范文推荐

    实用超市买菜心得(案例14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得出的一些重要经验和感悟。现在,我们为大家推荐几篇优秀的心得体会样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1、进口商品主要适合高端客群

    最新小学生当家心得(案例17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的不足和改进的方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心得体会作为一名小当家,

    2023年美甲课的心得体会(案例15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找到进一步改进的方向。请大家阅读下面的心得体会范文,或许会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示和帮助。美甲作为一种时尚的表

    最热青年担当的心得体会(案例14篇)

    写心得体会有助于思考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升个人能力。通过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和弱点,为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将进一步补充自己的

    热门国旗下讲话科技创造未来范文(18篇)

    在国旗下,我们敬仰先烈,缅怀历史,铭记那些为国家献出生命的英雄们。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国旗下文章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大家好!小时候别人讲科学技术的时候,

    热门销售个人业绩总结大全(17篇)

    个人总结是对自己成长路径的标志性节点,有助于我们总结经验、凝练思考和提升自我。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行业和领域的个人总结,通过他们的经历,我们能够更加

    最热男生贾里的读后感范文(16篇)

    这本书让我反思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提醒我要不断进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经典读后感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启示。相信世界上有很多人听说过这样一句话

    精选参观供暖厂心得体会(模板14篇)

    写心得体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我们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和总结。请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精品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能够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

    最热学数学的体会大全(17篇)

    心得体会是在一段时间内对个人经历、感悟和领悟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文字记录。在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别人的心得体会,从中反思和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感悟。

    优质售货员心得体会总结(案例20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将瑕疵变为优点,将失败变为成功。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精彩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售货员是商店前台的重要一员,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