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心得体会大全(15篇)

时间:2024-09-16 作者:笔尘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吸取经验教训,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写心得体会,小编特地整理了一些模板和写作指导,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最优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心得体会大全(15篇)篇一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两门德育课程是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综合课程。它根据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从学生品德形成、社会认识的需要出发,以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为主线,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品德教育、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历史和地理教育、国情教育以及环境教育等融为一体,为学生成长为富有爱心、社会责任感和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现代公民奠定基础。在近几年的探索中,教师对这两门综合课程逐渐有了理解,思路也逐渐清晰起来,课程逐渐走向开放,很多学生获得了积极体验与社会生活经验。然而,就当前的课堂教学来看,还有许多领域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解决。

二、课题的界定及理论支撑。

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始于问题。”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造性的基础。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充满好奇和疑问,进入“问题情境”,为自主探究、自我建构打下基础、为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打开一扇窗,铺设一条道,让学生的个性得以自由飞翔。

近几年,各学校虽然在德育领域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很少有深层次的、对诸多问题的统整思考,学校德育高耗低效的弊端日益突出。当学生走进社会这个大背景时,来自家庭环境的冲击以及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使得他们无所适从。因此,本课题以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的诸多影响因素为理论框架,通过分析小学德育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特点,调查梳理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学习方式出现的问题,并联系起来加以系统分析与研究,提出协同解决的策略,对解决小学德育课程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学习方式的问题将会有突破性的进展。

本课题将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为载体,通过抽样调查,分析目前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现状,梳理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策略,为课程改革中小学品德新课程的实施提供实践和理论的支持。

学习材料:

1、朱小蔓主编《道德教育论丛》,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第1版。

2、徐英著《新世纪教育启示录》,天津教育出版社,20xx年1月第1版。

4、有宝华:《综合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

……。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将通过调查,分析了解目前小学品德课程的实施现状,梳理出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了解现状、梳理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切实可行的策略。

(二)研究内容。

(目标实施、教材处理、学生学习方式)。

3、根据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策略。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设计。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式,教研部门、实验学校协同研究,共同分析对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形成理性思考,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的实施提供实践经验资料和观点支持。

五、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

品德课程已经实施了有8年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课堂上呈现的教学方式并没有多大的变化,没有体现出改课程的特点,为课程目标服务。在教师、学生中笔者就这门功课的学习方式进行了问卷访谈和调查。其中问卷调查涉及实验小学、中心校、普通完小,具体访谈对象有高中低各年段的学生、担任该学科的教师、骨干领导等。基本涵盖了本课程涉及的所有对象。在调查中发现,有一部分教师不知如何指导孩子学习,课堂上的教学方式基本采用的是讲解式教学,相应的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是接受式学习,学习的过程仍然是习诵、模仿和完成习题。具体表现为课堂上对教材所呈现的内容进行讲解、辨析、填空。

从访谈中可与看到的信息是:只要课堂上开展活动,课堂的秩序就是混乱的,教师无法控制,教学效果肯定也得不到保证。这也是教师不愿意采用活动方式来组织教学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另外通过学生和教师对学习方式的选择,同样可以看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本课程的应采用学习方式都不是很清楚。

应该说,品德课程的两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从事该课程的教师对此都是有所认识的。但问题是不知道在活动中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组织学生学习,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实现哪些课程目标,所以我们说很多教师对该课程活动性的认识又是浅表性的,所以也就造成了当课堂上学生“动”起来的时候,往往会失控。

3、根据课堂中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策略。

学生在品德课堂中究竟需要怎样的学习方式?

a、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这样的学习是指学生在认知、动机、行为三方面都是学习积极的参与者。这里的“自主”至少有两层意思:对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充分认同和肯定;对于教师角色的认定更倾向于引导者、指导者、组织者等。

b、其次应该是以体验为主的体验学习。体验学习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学习的过程的体验,二是指学习的结果的体验。体验式一个动态的概念。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创设和学习有关的情境,这个情境可以是模拟的,也可以是真实的。然后围绕这个情境进行教学。整个过程都要求学生亲验、亲历、亲为。

c、应广泛采用探究性学习。探究其实就是探索和研究,。得出结论后并不是探究性学习的结束,而是要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得学生彼此得到启发。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便可以采用同样的思考方式。

d、品德课堂还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在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和评价。教师要更多的关注每个学习成员的参与度、亲和度、整合度。

需要说明的是,其实各种学习方式都是互为表里的,没有一堂品德课是可以单一采用某种学习方式完成的。

六、课题研究成果。

课题组于20xx年开始承担该课题的研究,研究的对象为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从而改变学生传统学习模式,培养学生打破时间和时空的界限,多方面获取信息渠道,养成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又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学生们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两年多来,在各级专家的亲切关怀和精心指导下,课题组教师积极探讨,扎实工作,实验立足于品德课堂,探求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等学习的有效策略。课堂上力求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在师生关系上要注重民主性、平等性。在师生情感上力求和谐性、互通性。把自主、合作、探究等做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实现全体学生有效、高效率的学习。开展课题研究以来,主要取得了如下一些成果。

1、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得到优化。

通过课题研究,学生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掌握了一些学习方式:

a.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在合作探究时,如何优化小组合作学习?这是当前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我们认为:小组组合要灵活,组内分工要明确,时机时间要适当,教师引导要巧妙,效果评价要全面。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成为一大亮点,关键是小组学习的时机安排是否适宜,对小组学习的效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虽然小组学习是一种比较自由的学习方式,但在有限的课堂上我们不能随意进行小组学习,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目的不明确,合作只能是流于形式,毫无效果可言。在小组讨论之前,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将要讨论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宜多,要有讨论的价值。讨论题过于简单,激不起学生讨论的兴趣和热情;过于难,大多数学生参与不了。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似是而非时,问题具有挑战性时,课堂教学一般由个人独立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班集体学习三种基本形式组成。在大多数学生产生交流、表达、求答的欲望时,小组学习的出现才会激发个体学习潜能,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另外,对知识的查缺补漏,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效果也是很好的。

小组学习应建立在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在教学中我们应给予大部分学生足够的思考、合作的时间、重视生生互动,在此基础上再引导交流。“跑场式”的小组学习要不得。既要做到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活动,又要限制学生为某些问题无休止的争吵。所以,教师在每次小组学习之前要明确时限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只有保证了合作的时间和空间,才能保证合作的质量。

b、“体验式”学习方式。

新课程理念下的新课堂大力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体验式学习是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学习方式,它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

我们在实践中反复尝试,觉得以下几种效果颇佳。

1)对比体验。

体验式学习是内在的,是个人在形体、情绪、知识上参与的所得。对比体验是让学生通过操作对比增强对知识的感性认识。

2)操作体验。

操作是最直接的体验方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加入到活动过程中来,从而产生深刻的体验。

3)游戏体验。

创设对学生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游戏场景、形式,以吸引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学习,从学生无意学习的心理过程入手,在游戏中溶入要求,使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游戏体验中完成学习任务。

总之,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学生学习兴趣浓,教学效果好。学生学习方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得到优化,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习积极性大为提高,学习兴趣越来越浓。

2、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大更新,研究成果较突出。

品德课课是由国家设置,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爱好、兴趣,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它强调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学生是品德课的主体,品德课是主体性的活动。但是,在品德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课堂中交流学习的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课堂教学需要解决“实践过程”以外的问题。包括:实践活动中所遇到策略性问题的解决、对活动成果进行总结整理、交流展示、升华情感体验等。

在品德课课中,教师的地位发生了改变,需要教师有更高的预设、驾驭课堂的能力,组织、引导、参与课堂。

a、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品德课课程要求一切从学生出发,所以主题的确定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主题只有符合学生的愿望与兴趣,学生才会有不断探究、参与的内在动力。

小学生求知欲旺盛,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探究欲。在课前的调查实践中,有可能产生大量的问题。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的问题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方面归类。教师应充分启发引导学生根据教材,联系生活,确定研究的方向,制定合理的方案,进行调查。

而就一个具体的小组活动而言,又往往是由收集信息、资料查询、调查采访、资料汇总整理、制作作品、成果汇报等一系列过程来完成的。教师在小组巡视中要关注计划的制定,分工的明细,责任的落实。

b、关注学生的困惑,启发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难题。

品德课程是动态的,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使得课堂中的一切处于一种生成的状态。学生通过研究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研究和实践活动成果,但是伴随着研究过程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教师的指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注细节,关注学生,结合具体任务教给学生进行品德课的具体方法,这样学生在进行品德课具体操作时才能“有的放矢”。

c、成果分享,,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反思中进步。

品德课上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总结交流。这是品德课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品德课进行评价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学生内心对活动的感受的一种真实反映,是一种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学生的展示方法要遵循一定的规律:

d、及时评价,教师应重视学生情感体验。

品德课程的活动具有综合性,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实践思考,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不免产生惰性。此时教师及时的评价能激励学生,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乐此不疲地做下去,直接影响着活动的进程。

七、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在近几年的探索中,教师对这门课程逐渐有了理解,思路也逐渐清晰起来,课程逐渐走向开放,很多学生获得了积极体验与社会生活经验。然而,就当前的课堂教学来看,还有许多领域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解决。

1、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

a.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就要想念学生,信任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把方法传给学生,把感悟留给学生,一句话,把发展的主动权毫无保留地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坚持学生能做的事,老师坚决不做。学生自己能学会的知识,老师坚决不讲。将学习的责任从老师移向学生。

b.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就要正确理解教师在学生学习中所起的作用。教师要用父母对待孩子学走路、学说话时的耐心,对孩子的欣赏,来对待今天在课堂中进行学科学习的学生。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保持儿童的好奇心,小心呵护儿童的自尊心,使儿童牌积极的情绪状态-----想学。教会儿童学习的方法,让在学习中学会学习的方法,使之会学。教师要放心的让学生自己去面对教材,去评价他自学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只有当他不会且需要帮助时,你才去教他。这才是帮助学生自己学习。这可能也就使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排不发”的道理吧。

c.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就要改变以为自己讲得越多,学生就得到的越多,学生就学得越好的想法。教师上课滔滔不绝的讲,充其量不过是将你自己的理解、体验,或教参上的别人的理解告诉学生,让学生记住。这只能让学生觉得学习是成人教授东西的被动过程,而不是让人自力更生的事情。

2.教师应提高专业水平。

新的教学流程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挑战,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提出的问题就不再局限教材,要能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习,教师就得博览群书,辅导学生才能得心应手。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要求教师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驾御能力。否则课堂就会失控,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课堂教学处于“散乱的活跃”之中。评价工具的创设、教材的整合则更要求教师有较强的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3.单元内容应时而变。

教学以单元推进,单元的内容应视学生的身心特点而定,小学低年级孩子小,单元内容可适当少些。要时刻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适时改变教学内容,方式,适应学生的新的学习状态。真正为学生的需求而教,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应做好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工作。

学生的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家长的支持是学得好的保证。只有和学生,家长做好交流沟通工作,才为新的教学方式的使用争取强有力的保障。

最优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心得体会大全(15篇)篇二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两门德育课程是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综合课程。它根据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从学生品德形成、社会认识的需要出发,以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为主线,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品德教育、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历史和地理教育、国情教育以及环境教育等融为一体,为学生成长为富有爱心、社会责任感和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现代公民奠定基础。在近几年的探索中,教师对这两门综合课程逐渐有了理解,思路也逐渐清晰起来,课程逐渐走向开放,很多学生获得了积极体验与社会生活经验。然而,就当前的课堂教学来看,还有许多领域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解决。

二、课题的界定及理论支撑。

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始于问题。”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造性的基础。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充满好奇和疑问,进入“问题情境”,为自主探究、自我建构打下基础、为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打开一扇窗,铺设一条道,让学生的个性得以自由飞翔。

近几年,各学校虽然在德育领域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很少有深层次的、对诸多问题的统整思考,学校德育高耗低效的弊端日益突出。当学生走进社会这个大背景时,来自家庭环境的冲击以及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使得他们无所适从。因此,本课题以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的诸多影响因素为理论框架,通过分析小学德育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特点,调查梳理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学习方式出现的问题,并联系起来加以系统分析与研究,提出协同解决的策略,对解决小学德育课程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学习方式的问题将会有突破性的进展。

本课题将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为载体,通过抽样调查,分析目前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现状,梳理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策略,为课程改革中小学品德新课程的实施提供实践和理论的支持。

学习材料:

1、朱小蔓主编《道德教育论丛》,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第1版。

2、徐英着《新世纪教育启示录》,天津教育出版社,20xx年1月第1版。

4、有宝华:《综合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将通过调查,分析了解目前小学品德课程的实施现状,梳理出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了解现状、梳理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切实可行的策略。

(二)研究内容。

(目标实施、教材处理、学生学习方式)。

3、根据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策略。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设计。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式,教研部门、实验学校协同研究,共同分析对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形成理性思考,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的实施提供实践经验资料和观点支持。

五、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

品德课程已经实施了有8年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课堂上呈现的教学方式并没有多大的变化,没有体现出改课程的特点,为课程目标服务。在教师、学生中笔者就这门功课的学习方式进行了问卷访谈和调查。其中问卷调查涉及实验小学、中心校、普通完小,具体访谈对象有高中低各年段的学生、担任该学科的教师、骨干领导等。基本涵盖了本课程涉及的所有对象。在调查中发现,有一部分教师不知如何指导孩子学习,课堂上的教学方式基本采用的是讲解式教学,相应的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是接受式学习,学习的过程仍然是习诵、模仿和完成习题。具体表现为课堂上对教材所呈现的内容进行讲解、辨析、填空。

从访谈中可与看到的信息是:只要课堂上开展活动,课堂的秩序就是混乱的,教师无法控制,教学效果肯定也得不到保证。这也是教师不愿意采用活动方式来组织教学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另外通过学生和教师对学习方式的选择,同样可以看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本课程的应采用学习方式都不是很清楚。

应该说,品德课程的两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从事该课程的教师对此都是有所认识的。但问题是不知道在活动中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组织学生学习,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实现哪些课程目标,所以我们说很多教师对该课程活动性的认识又是浅表性的,所以也就造成了当课堂上学生“动”起来的时候,往往会失控。

3、根据课堂中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策略。

学生在品德课堂中究竟需要怎样的学习方式?

a、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这样的学习是指学生在认知、动机、行为三方面都是学习积极的参与者。这里的“自主”至少有两层意思:对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充分认同和肯定;对于教师角色的认定更倾向于引导者、指导者、组织者等。

b、其次应该是以体验为主的体验学习。体验学习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学习的过程的体验,二是指学习的结果的体验。体验式一个动态的概念。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创设和学习有关的情境,这个情境可以是模拟的,也可以是真实的。然后围绕这个情境进行教学。整个过程都要求学生亲验、亲历、亲为。

c、应广泛采用探究性学习。探究其实就是探索和研究,。得出结论后并不是探究性学习的结束,而是要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得学生彼此得到启发。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便可以采用同样的思考方式。

d、品德课堂还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在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和评价。教师要更多的关注每个学习成员的参与度、亲和度、整合度。

需要说明的是,其实各种学习方式都是互为表里的,没有一堂品德课是可以单一采用某种学习方式完成的。

六、课题研究成果。

课题组于20xx年开始承担该课题的研究,研究的对象为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从而改变学生传统学习模式,培养学生打破时间和时空的界限,多方面获取信息渠道,养成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又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学生们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两年多来,在各级专家的亲切关怀和精心指导下,课题组教师积极探讨,扎实工作,实验立足于品德课堂,探求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等学习的有效策略。

最优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心得体会大全(15篇)篇三

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课程设计,而课程设计离不开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最近,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泛在化应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进入了全新的阶段。这些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不断探索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同时也在反思中收获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和启示,现在将这些心得与大家分享。

开发课程资源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自主创作、挑选和网上搜索等。我发现,在实践中,最有效的方法是利用本部门的知识库来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在班级管理平台上,我们可以共享大量资料和教学资源,如课程设计案例、测验试卷、关键词和学科领域的主题兴趣等。同时,利用互联网上的资源,例如各大院校和教学平台的公开课、TED演讲和在线培训课程等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在使用课程资源时,我始终遵循学生中心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此,我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如利用有趣的课程演示、视频和图形信息等,挑战学生的思考能力,让他们主动探究、自由探索、自主创新,从而真正实现知识的吸收与转化。同时,在给学生布置任务的时候,我也会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来设计不同的任务,并要求学生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利用课程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第四段:实践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实践中,我也遇到了一些挑战和问题。发现很多课程资源的质量参差不齐,有些资源内容老旧过时,对学生学习的帮助不大。而且,学生使用现代科技设备时也要注意遵守学校和管理规定。因此,我们在课程资源的选择和使用上不能一刀切,要慎思明辨、把握好度,全方位地为学生着想。

第五段:总结。

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我们需要注重创造性思维和教学研究,在掌握新技能和新方法的同时,要随时调整、改进和完善。而且,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快感,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与动力,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学习。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会继续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实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最优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心得体会大全(15篇)篇四

摘要:声乐互动式教学能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与教师在互动中完成教学任务并消化吸收所学的知识点,通过互动使传统的“要我学”的被动状态变为参与式的“我要学”,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它摒弃了原有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中心论”,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强调学习中的互动与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能在课堂中主动参与,使课堂成为积极互动的、高质高效的课堂。在教学互动过程中能够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对声乐教学中互动式教学应用的研究和探索是必要的和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它对实际的声乐教学将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价值和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高职院校;声乐课堂。

一、声乐课堂教学的特殊性。

绝大多数声乐课都是以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为主。近年来,在一些教育中增加了一对二、一对三或一对多的小组课和集体课形式,但都是教师坐在钢琴旁,用钢琴带动学生,教学生发声和演唱。教的过程中教师一遍一遍地纠正学生的发声,间或做些示范。考试则是学生一个一个轮流到台上演唱,教师坐在台下打分。因为声乐本身必须落实到学生的歌唱,而歌唱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又需经常地、反反复复地练习,而且与学生各方面的状态(心理的、生理的)有关,只靠学习理论知识或参加函授学习很难学好声乐,所以它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

二、我国传统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传统声乐教学方式来看,声乐教学基本上是按照音乐院校声乐系的一套教学体系进行的,并形成了固定的套路:课堂组织形式基本上以单独授课为主,课堂的进程一般表现为教师一边教一边弹琴,另外再一遍遍地给学生做示范。声乐教学是以教师为先导、学生为主体,通过歌唱技能技巧传授而进行的一种特殊育人活动。对于这门融知识性、艺术性、实践性于一体的特殊的专业,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把握尤为重要,在此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无形中透露出了“互动”的教学成分。传统声乐教学中,教师对教学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与技巧对教学的效果至关重要,它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摄取效率和掌握知识的程度。教师的“教”不仅仅是讲授知识,它关系到“如何教”和“如何教好”的使命。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不难看出教师在整个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的重要性。传统声乐教学中,教师也在无形中主导了课堂的进程,无论在教学手法,还是教学理念和态度上都起着主导的作用。

三、互动式声乐教学有利于吸引学生更好的参与和展现创造力。

声乐教学中的互动吸引学生更好的参与课堂,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教学活动是主体参与的目的、对象与内容,离开了教学活动就谈不上主体参与,正是学生主体的参与才使教学活动成为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声乐教学中的互动强调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并尽情展示自己才能,创造获得成功的机遇。即让学生有机会表现自己的歌唱能力,体验参与活动所带来的教师和同学的肯定,从而强化积极的自我评价,增强歌唱的自信心,去争取更大的成功。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了解每名声乐学生的声音特点和歌唱能力,尽量将有利于发挥学生声音特点的机会分别提供给每名学生。根据学生在接受能力、表现能力、歌唱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让学生在适合自己的平台上展现自我并能认识自我,发展自我。

四、互动式教学理论在高职院校声乐课堂中的运用策略。

(一)利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

设置疑点创设情境。好奇是引发个体注意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可促使人完成许多超乎想象的事情。教师可借助学生的好奇心,在课堂互动式教学中恰当设计疑点和悬念,紧抓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并完成全部课堂教学互动。

利用表演创设情境。如果新授课是一个故事性强的内容,教师可以设计表演在上课之前呈现给学生,使他们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定向。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新学习知识的印象,也可激发他们想亲自登台表演、展示自己的欲望,同时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

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己渗透入声乐教育领域。多媒体技术在声乐课堂上的应用有以下优点:一是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二是能给学生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直观感受,扩大审美想象的空间:三是打破时空与课堂环境的界限,使声乐课内学习向课外学习进行延伸。

(二)通过观察学生提出交流的问题。

观察是发现和提出问题最有效的`办法,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神态和情绪等提出学生内心的疑问和对知识的不理解。声乐课堂不同于其他课堂,它基本采用师生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学生的一举一动全在教师的眼里,学生的表情、情绪和神态全都会在课堂上练声或歌唱中流露出来,这些流露出来的表情、情绪和神态是对老师课堂信息的直接反馈。假如教师心不在焉,不关注学生的变化,就不会发现问题,更谈不上提出问题与学生交流。因此,教师上课时要想及时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最直接、最便捷、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观察学生练声和演唱中的表情、神态和情绪。例如:个别男生在练声中,当练习到小字二组的g以上的音时,神态就发生了变化,显示出了很不自信的神态,并且这种神态的变化和声音的偏离是同时进行的。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和学生交流的方式,鼓励和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采用多种手法进行交流。

声乐课堂中师生的交流,可以使师与生之间的教学信息进行有效地传递与反馈。课堂交流中,教师是教学信息的发送者,学生是教学信息的接受者和反馈者,知识内容是师生交流的信息媒介,教学的物质手段、环境是师生交流的信息载体,是工具性媒介。声乐教学中,师生、知识和教学媒介相互联系,互为作用地共同构建着完整的交流模式。声乐教学中的体态语交流很多,有时效果甚于言语交流。例如,在讲授气息时,教师仅用言语来描述气息地运用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以通过师生之间的肢体接触来解决教学中的某些问题,让学生用手直接感受老师吸气时的肌体的运动状况。这种直观的教学信息的传递和反馈,是言语交流所不能达到的。声乐互动式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的肢体上的交流,教师能够更直观形象地表达教学语言,让学生更清晰地明白教师的意图。

(四)适当安排教学实践活动和教学汇报。

适当安排教学实践活动,每学期多进行几次教学汇报。声乐技能技巧的训练和声乐艺术实践是声乐教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呼吸、发声、共鸣、咬字吐字等基本歌唱技能和歌曲艺术处理技巧进行训练。通过不断地调节和巩固,逐步加深学生对歌唱艺术的认识,最终掌握表达歌曲思想内容的技术和运用。如果说声乐技能训练是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那么艺术表演实践则是对教学效果的展示与检验。

五、结论。

对于声乐教学来说,互动式教学方法在该学科课堂教学中的尝试,将会对声乐教学起到很大的推动和发展作用。作为比较先进的、符合现代教学理念的教学方法,将其应用于声乐课堂教学,师生将会在“教”与“学”中体现出复合的主客体地位,教学中的师生在互动中将体现出动态性、平等性和双向性等特征,不但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能力,还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和学生在学习中主体意识的培养,并建立良好的教与学的关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对课堂的参与热情,提高教学效率,体现出声乐互动式教学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声乐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李星佚文化月刊/11。

[2]声乐教学中演唱技术与演唱情感的互动周熙婷滁州学院学报/05。

最优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心得体会大全(15篇)篇五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两门德育课程是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综合课程。它根据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从学生品德形成、社会认识的需要出发,以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为主线,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品德教育、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历史和地理教育、国情教育以及环境教育等融为一体,为学生成长为富有爱心、社会责任感和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现代公民奠定基础。在近几年的探索中,教师对这两门综合课程逐渐有了理解,思路也逐渐清晰起来,课程逐渐走向开放,很多学生获得了积极体验与社会生活经验。然而,就当前的课堂教学来看,还有许多领域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解决。

二、课题的界定及理论支撑。

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始于问题。”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造性的基础。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充满好奇和疑问,进入“问题情境”,为自主探究、自我建构打下基础、为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打开一扇窗,铺设一条道,让学生的个性得以自由飞翔。

近几年,各学校虽然在德育领域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很少有深层次的、对诸多问题的统整思考,学校德育高耗低效的弊端日益突出。当学生走进社会这个大背景时,来自家庭环境的冲击以及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使得他们无所适从。因此,本课题以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的诸多影响因素为理论框架,通过分析小学德育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特点,调查梳理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学习方式出现的问题,并联系起来加以系统分析与研究,提出协同解决的策略,对解决小学德育课程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学习方式的问题将会有突破性的进展。

本课题将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为载体,通过抽样调查,分析目前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现状,梳理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策略,为课程改革中小学品德新课程的实施提供实践和理论的支持。

学习材料:

1、朱小蔓主编《道德教育论丛》,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xx年第1版。

2、徐英着《新世纪教育启示录》,天津教育出版社,xx年1月第1版。

3、鲁洁《在学习中找到通向生活的道路》,《中国教育报》,xx年9月10日第3版。

4、有宝华:《综合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xx。

……。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将通过调查,分析了解目前小学品德课程的实施现状,梳理出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了解现状、梳理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切实可行的策略。

(二)研究内容。

(目标实施、教材处理、学生学习方式)。

3、根据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策略。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设计。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式,教研部门、实验学校协同研究,共同分析对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形成理性思考,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的实施提供实践经验资料和观点支持。

最优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心得体会大全(15篇)篇六

碳资源利用课程是一门引人入胜的学科,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对碳资源的利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与理解。在这个信息时代,碳资源的合理利用不仅关乎地球的可持续发展,更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下面我将从课程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意识转变与行动实践这四个方面,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课程内容的设计非常全面和有深度。课程中介绍了碳资源的定义、来源、利用方式以及关于碳资源的新技术、新材料等前沿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学习,我对碳资源的概念有了更系统的认识,从单一的化学元素到人类社会发展所依赖的宝贵资源的转变使我反思了碳资源利用的重要性。

其次,该课程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课堂上,老师不仅讲授了理论知识,还为我们安排了多个实践环节。这些实践环节包括实验室操作、科技创新项目、竞赛等。通过实践活动,我不仅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还提升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第三,学习这门课程使我逐渐形成了一种符合时代发展的意识转变。过去,碳资源被视为污染源,而现在我意识到,它实际上是一种宝贵的可利用资源。从碳的有机结构到碳的各种利用方式,我逐渐认识到碳资源在绿色能源、环境治理、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众多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这种意识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将对未来的碳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产生积极的影响。

最后,我将通过行动实践来践行学到的知识。课程的学习使我对碳资源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激发了我的环保意识。我决定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采取一些实际行动,如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推广可再生能源等,为促进碳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我还计划积极参与碳资源相关的项目和竞赛,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为将来投身于相关行业奠定基础。

总之,碳资源利用课程的学习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收获,让我对碳资源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通过这门课程,我学会了如何合理利用碳资源,以及碳资源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些知识对我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为我树立了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我相信,在将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会继续发挥碳资源利用课程学习的优势,为推动碳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优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心得体会大全(15篇)篇七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陆地资源的供应逐渐趋于枯竭。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开始将目光投向了广阔的海洋。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我在这个领域有一些经验和心得体会,接下来将围绕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谈谈我的感受和体会。

首先,我认为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海洋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而脆弱的系统,其中包含了各种各样的生物和生态环境。如果我们过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不仅会破坏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还会导致物种灭绝和生态恶化的问题。因此,在进行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时,我们必须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比如,建立海洋保护区,限制捕捞数量和方式,禁止污染海洋等。

其次,我认为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注重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种各样的技术和手段。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是推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动力。只有不断地进行科学研究,掌握各种海洋资源的分布和特征,了解海洋生态环境的变化,才能更好地进行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大对海洋工程技术的研究和创新,发展更为先进的海洋工程设备和技术,以提高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和质量。

第三,我认为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进行国际合作。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个国家共同合作。各个国家应当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和管理上加强合作,分享科研成果和技术经验,共同面对各种挑战和问题。只有通过国际合作,才能更好地保护海洋环境,更好地利用海洋资源。

第四,我认为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重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经济需求,还应当考虑到社会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只有平衡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才能真正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比如,在进行海洋油气开发时,我们需要考虑到能源需求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采取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开发方式。

最后,我认为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还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海洋资源的重要性和开发利用的方法,才能更好地保护海洋环境,更好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开展海洋资源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人们的海洋意识和责任感。

总之,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个关乎可持续发展和全球福祉的重要课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注重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加强国际合作,平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为人类的未来提供更多的资源和保障。

最优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心得体会大全(15篇)篇八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3333。

更新时间:2004-5-10。

文章录入:zhang]。

-----浙江嘉兴平湖市乍浦镇第一小学屠园中执笔。

一、课题的背景及现实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国家为了加快教育的发展都推行了由国家发起的课程改革运动,建立了国家课程开发中心,采用自上而下的课程开发推广模式,希望以此来提高教育的质量。但是国家课程开发模式并未取得预期成效,作为对此模式固有缺陷的反思,20世纪70年代初,逐渐兴起了校本课程开发运动。

至80年代,校本课程开发已成为课程开发的一股强大思潮,达到了发展的全盛时期。在我国,早在十多年前,就有学者提出“三级课程、三级管理”的设想。1999年6月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我国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这标志着我国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校本课程作为“三级课程”的结构,其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可以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满足“个性化”的学校发展,还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真正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那么,如何开发校本课程呢?这给我们学校的老师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我们在学校已有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课题,意在以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家庭资源为背景构建校本课程体系。我们认为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至少有以下几个现实意义。

在利用乡土资源进行教学方面,我们有一定的研究。“小学乡土作文教学研究”课题已经结题。这一课题从丰富写作内容入手,让学生在乡土资源实践活动中,主动探索、实践和体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激发了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但是我们也发现这一课题只把乡土资源与作文教学相结合,过于狭窄,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乡土化的校本课程,把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和各科教学相结合,拓展和扩充了国家课程,有利于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统一的课程设置,难以反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特殊需要。从当地经济、文化特色,学校、教师、家长的实际出发,开发校本课程,有利于凸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我们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使自己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能使学校从一般中凸现出来,形成自己的特色,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3、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升学习者的主体性,培养学习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向。利用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4、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课程设计通常有课程专家来完成,教师只是课程的实施者。而开发校本课程,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课程的设计者。校本课程开发赋予了教师一定的自主权,为教师提供了发挥创造性的空间。教师在课程开发的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二、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综述。

国外的校本课程开发起步较早。各国教育管理体制的差异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等方面的各不相同,使校本课程开发各有特色。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地方分权的国家,国家只是提供统一的课程标准,课程开发的主体在学校,学校的所有课程都可以称之为校本课程;而法国、俄罗斯、泰国等中央集权的国家,国家一级制定严密的计划,地方和学校执行计划,在课时安排上只留出一小部分,给学校自主设计课程。

在国内,校本课程开发的起步较晚。近几年来,随着学校在课程决策方面自主权的增多,特别是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的决定》发布后,各地、各校根据《决定》提出的“建立新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精神,进行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和实验。较典型的有江苏锡山中学、上海七宝中学、杭州临平一小等学校。这些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内容、程度及评价等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在乡土资源的利用上,我们往往比较重视资源的知识性,而忽视实践性。如某些地区编制的《乡土教材》就是知识性的教材。如果只重视乡土资源的知识性,而忽视实践性,那就无法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样的知识性校本课程确实没有多少存在的价值。

综观校本课程开发现状,一些学校在利用学校、社区等资源,进行校本活动课程的开发上做过一些研究。如台湾g中学确立“培养社区人才、传扬社区文化、提供公共空间,建立社区学习机制”的办学宗旨,以深入社区、贴近社区的方式创建社区文化的理念,孕育了学校的校本课程。杭州临平一小开展《让绿色走向未来》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与研究,在活动课中,让学生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综合各学科的知识,收集相关的信息,获得研究成果。

三、课题概念的界定。

1、乡土,是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乡土资源,就是指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名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它包括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等。这是狭义的理解。广义的乡土资源还包括学生所在学校的校园环境、师资状况、校风学风、学生特长以及学生的家庭环境、家长特长等。本课题所研究的乡土资源包括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家庭资源三个方面。

2、校本,就是以学校为本位。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做出的关于课程开发的决定或所采取的课程开发活动方式,其立足点、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校自身,其核心在于强调以学校为课程开发的基地,以学校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决策依据,以教师为课程开发的主体。

3、本课题提出的“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就是以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为背景构建校本课程体系。本课题强调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课程开发的主体,进行课程的规划,方案的设计,活动的组织、辅导、评价与展示,使学生通过参观、访问、调查、搜集、讨论和游戏等诸多方式去进行活动,还给孩子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空间,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研究的预期目标。

3、使学生了解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综。

合运用思考问题,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尊重事实,尊重他人,敢于发表,乐于合作的精神;激发学生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通过课程的研究,形成一种校园文化,一种优良的校风、学风和教风,突出事实求是、从实际出发,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学校精神。这一目标蕴涵在学科教学、德育教学、学校管理及其师生的言谈举止中,从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五、开展本课题研究的条件和优势。

从本课题的概念界定和研究预期目标不难看出,本课题研究的是以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为背景构建校本课程体系。这一课题要求学校、家庭及其周边地区必须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我们学校就具备这方面的条件和优势。

项目主。

社会自然地理依山傍海、风景秀丽、环境优美、交通发达。人文历史历史悠久,文物、古迹、名人众多。社会发展经济发展迅猛,各项事业蒸蒸日上。

学校校园环境环境优美设施齐全,拥有天然的小山丘。师资状况踏实好学、刻苦钻研,动手能力强。学生特点为人朴实、学习努力,活动能力强。家庭家庭环境小区环境优美,家庭经济条件好。家长情况服装加工业工人,家庭教育比较重视。

乍浦镇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东北部,杭州湾北岸。依山傍海,风景秀丽、环境优美,已有1200多年的建镇历史,自古就有“海口重镇”之称。镇境内现存古迹众多,人文景观丰富。改革开发以来,经济发展迅猛,港口、电厂等重点企业落户古镇,跨海大桥即将建设,给古镇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正在形成乍浦港务局、乍浦镇、嘉兴港区三位一体的格局。我校就坐落在乍浦镇,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学校环境优美,设施齐全,拥有天然的小山丘,建有劳动实践基地。学校有较先进的办学理念,较民主的领导班子。专任教师85人,绝大多数家住农村,虽专业知识与城镇教师有一定差距,但工作踏实、勤奋好学、刻苦钻研,且有很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学校41个教学班,学生1600多人,都为农村孩子,虽然在学习自觉性、学习能力上与城镇孩子有一定差距,但为人朴实、学习努力,而且活动能力强。由于港区的开发建设,大部分学生家庭搬进了新建的小区,小区环境优美。大部分学生家长也走出了世代耕种的土地,走进了工厂,从事本地区的支柱产业——服装加工业,对孩子受教育的要求正在不断提高。校内外主要优势见表。

在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方面我们有一定的基础。小学乡土作文教学研究已经结题,成果获得嘉兴市第二届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这一课题将乡土资源与小学作文教学相结合,构建了乡土化的作文内容,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和多样化的作文形式。在乡土作文教学研究的带动下,美术教学、常识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也作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鉴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我们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而且在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六、研究的内容及操作措施。

1、课程规划的研究(1)课程目标规划。

以乡土资源为背景的校本课程目标的规划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课程改革方针。在知识目标方面,重视体验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和跨学科知识;在能力目标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认知能力、计划能力、表现能力、管理能力、创造能力和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在情感目标方面,着重培育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责任心,发展学生的个性。

具体的目标是:使学生了解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综合运用思考问题,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尊重事实,尊重他人,敢于发表,乐于合作的精神;激发学生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年龄特点,规划各年段的校本课程目标。

低段(1-2年级):初步接触家乡、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常识;初步培养学生观察、质疑、探究的能力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初步获得参与探究的体验,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初步培育学生的生活热情和爱美情趣。

中段(3-4年级):初步了解家乡、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常识,初步了解家乡的地域风情和习俗;培养学生观察、质疑、探究态度和能力,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收集信息、分析和利用信息的方法;使学生获得参与探究体验,培育学生的生活热情和爱美情趣,培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和意志力。

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必须对内容进行规划。乡土资源包括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家庭资源三个方面。本地区的社会资源包括三大块,即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社会发展;学校资源包括校园环境、教师特点、学生特长;家庭资源包括家长特长、家庭特点、家园环境等。这些内容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主题性的。教师既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规划不同的内容,又可对乡土资源进行改编、补充或拓展。

2、方案设计的研究。

以乡土资源为背景的校本课程的方案有两类,即校本课程的总方案和教学案例。校本课程的总方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计划书,设计了校本课程的目标、结构、实施、评价等一系列的项目。要重视总方案的设计,并根据实际及时进行修正。完整的校本课程总方案包括:需要分析,总体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评价设想,保障措施,课时设置等内容。

教学案例是校本课程的个案,设计了具体的目标、内容、组织与辅导方式、评价与展示方法等。要研究校本课程的案例的设计格式。案例格式一般包括以下项目:辅导教师、课程内容、课程类型、活动时间、活动对象、活动目标、课程安排、评价展示等。要根据教师实际和学生特点设计校本课程的案例,探索案例的设计模式。

3、组织与辅导的研究。

在利用乡土资源开展的校本课程中,应尽量提供学生真实体验的机会,倡导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以实践性、综合化沙龙式、研究为基本的活动形式,根据教学的内容合理匹配辅导教师和教学媒体,灵活应变活动的组织结构和教学的场所,为达成校本课程的目标创设优良的学习环境。

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辅导方式。要积极探索辅导方式的多样性。

如:主题活动模式,就是通过围绕乡土资源中较重大的问题开展活动,达到各科知识的综合,按照问题的逻辑线索组织活动内容;综合活动模式,围绕一个乡土资源开展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提出各自的问题,学生围绕自己的问题开展探究活动;问题中心模式,围绕某个乡土资源进行讨论,提出问题后进行综合,选择一个内涵比较丰富有一定价值的主题,学生围绕这一主题去研究。

4、评价与展示的研究。

以乡土教育资源为背景的校本课程,应重视课程评价和展示的方式的研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即教师、学生自己、同学、家长等共同参与评价;评价主体的互动性,即评价主体间进行双向的、多向的评价;评价内容的多元性,即以发展的眼光,从认知、行为等层面,多角度、多视点地分析评价;评价过程的动态性,即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使学生逐步感悟自身的发展,提高发展的欲望;实现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如表格统计式、谈话式、语言描述式、档案袋式、社会式等。

在评价的同时,积极探索成果的展示方式。可以通过竞赛、汇演、表演、报告会等形式及时地把学生丰富多彩的阶段性成果,如科技报告、演唱、演讲、舞蹈、模型和地图、画图和制表、摄影、表演剧等集中展示出来,供人品评。也可以运用文本、多媒体、网络等途径展示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

八、研究的对象。

全校41个教学班,1600多名学生。

九、研究的方法。

采用行动研究法。研究准备阶段运用文献法、调查法。结题阶段运用问卷法、测试法、调查法、行为观察等方法。

十、研究的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3年4月——5月。

1、收集、整理乡土资源,汇编成学习包。

2、查阅文献,了解校本课程开发的信息,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

3、调查分析学校内外情景,进行课题的可行性研究。

4、撰写课题实施方案,申报课题。

(二)实施阶段:2003年6月——2004年7月。

1、开展实质性研究。根据研究方案开展各项研究。

2、完善校本课程总方案,设计校本课程案例,并组织实施。

3、对校本课程成果进行评价及展示活动。

4、及时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改进研究方案。

(三)结题阶段:2004年8月。

收集课题研究的资料,汇编成册;总结课题成果,撰写课题报告,申请结题。

十一、成果的形式。

以报告为载体的乡土化校本课程的设计程序、辅导方式等;以书面资料为载体的课题报告、校本课程开发总方案及案例集等;以网络为载体的校本课程开发成果;以实物、图片、声像等为载体的学生实践活动成果。

十二、课题组人员及分工。

负责人:屠园中。负责课题的总体设计,方案、报告的起草,课题的实施指导等工作。重点研究校本课程开发总方案的设计、研究内容及措施的确定及乡土资源学习材料的制作。

十三、课题经费:预计人民币20000元。

参考书目:

1、《谁来决定我们学校的课程——谈谈校本课程的开发》北京大学出版社。

杨平。

周广强。

主编。

2、《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

教育科学出版社。

崔允漷。

3、《开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

团结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

4、《教育科研过程》。

新疆大学出版社。

杨章宏。

5、《校本课程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

王斌华。

最优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心得体会大全(15篇)篇九

初中物理实验课程的实践中,对于课程资源进行深入开发与利用非常重要,这不仅有助于实验教学效率的提升,也能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以及综合实验素养。初中物理课程中涉及的很多实验都较为生活化,实验的原理学生其实都能够了解,操作也并不复杂。基于物理实验的这些特征,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自主实验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并且要锻炼学生的实验开发与利用能力。

实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以从很多方面展开,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合理地开发利用实验器材。物理学实验不像化学或者生物实验那么专业,用到的器材、药品等都非常固定的,物理实验的开放性更强,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有更大的发挥空间,这一点在实验器材上就可以得到充分体现。不少标准实验中用到的器材其实都可以用生活中一些常见物品加以替换。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这种创新能力,并且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可以用于物理实验的各种器材、物品。这将会极大地丰富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体现物理实验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教学价值。其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合实验教学进行合理创新,在课堂上学习了相应的实验课程后,可以对实验进行发散与延伸,让学生挖掘生活中是否也存在可以用于具体实验的器材。慢慢地,学生会发现很多实验器材都可以灵活地替代,如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试管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利用试管探究音调问题:用嘴对着空试管吹,让其发声,再在试管中加一些水,再对着试管口吹气,让学生去体会声音的不同,从而感知音调;又如,在学习大气压强的时候,可以做“大小试管”的实验,让学生体会大气压强的存在;在学习浮力的时候,可以利用试管制作浮沉子演示上浮、悬浮、下沉;等等。学生如果善于发现,并且思维非常灵活,会找到很多生活中的可以作为物理实验器材的物品。学生如果具备这样的发掘能力,既体现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同时也能够让教师十分牢固地理解与掌握知识。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并且让学生发挥想象,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实景或者物品的用途等进行灵活的改造,进而呈现出相应的物理学实验的过程。这种方式同样有着一定的操作空间,教师如果鼓励学生深入挖掘生活资源,很多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都可以成为物理课堂实验教学的有效资源。在教学时,教师要给予学生自由学习与探究的空间,并引导学生发展开放性与创新型的思维,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知识探究能力,也能显著提升学生的'综合实验素养。例如,不少学生想到可以用生活用品做实验:用饭盆研究声音产生的原因;用尺做实验说明弦乐器的音调与长度的关系;用塑料尺研究摩擦起电;用手表的闹钟功能研究材料的隔声性能;用美术课用的颜料研究颜料的混合;用易拉罐研究小孔成像;用小钢勺研究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用篮球、足球、乒乓研究日食、月食;用玻璃水杯研究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惯性;近视眼镜研究凹透镜的成像;等等。这些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实验资源。从中我们看出,对于物理实验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其实有着极大的空间,重点在于要鼓励学生发展开放性与创新性的思维,这样才能让物理实验课堂变得更为丰富有趣。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对一些重点实验,教师要保障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较为深入的掌握。对于这部分教学素材,教师可以灵活创新实验课程资源,在一些十分巧妙的实验变化的过程中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揭露实验的实质,进而让学生对教学知识点有更深入的领会。在以这种形式进行实验教学时,教师对于实验教学的准备一定要充分,也要合理地预设课堂上可能出现的一些情况。这样才能够保障实验教学的创新收获预期的教学效果,并且能够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加深对学生综合实验素养的培养与锻炼。如“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实验,绝大多数教师采取讲实验的方式进行教学,因为实验过程中要求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只有这样物体在水平方向上才受平衡力,摩擦力才等于拉力,而实际操作中很难实现,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小。基于这样的限制,很多教师都无法在课堂上演示这个实验过程,学生无法看到具体的实验过程,只能通过教师的讲授来理解知识。在教学时,教师其实可以进行一些灵活的创新,比如,我和学生们设计了新型摩擦力演示器,弥补了这一缺点。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科学素养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开放思维,并且要想办法化解各种教学难题,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实验教学的整体效率和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最优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心得体会大全(15篇)篇十

中药作为我国传统的宝贵财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价值。为了更好地利用和开发中药资源,许多学者和实践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性和挑战。以下是我对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的心得体会。

首先,中药资源开发利用需要多学科的合作。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个涉及生物学、化学、药学等多个学科的复杂过程。只有各个学科的专家共同努力,才能将中药资源的潜力发掘出来。例如,对中药植物的种植和繁育需要农学专家的指导,对中药药材的提取和分离需要化学专家的知识,对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则需要药学专家的研究。这种多学科的合作不仅可以提升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的效果,还可以促进不同领域的学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其次,中药资源开发利用需要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中药作为传统的医学资源,有着独特的疗效和文化价值。然而,传统的中药治疗方法往往缺乏科学的验证和规范的制度,很难满足现代医学的要求。因此,在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必须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一方面,要积极发掘和保护传统中药资源,挖掘其中的有效成分和药效,为现代医学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另一方面,要进行科学的研究和验证,发展出更规范和安全的中药制剂和治疗方法,以满足现代医学的要求。

此外,中药资源开发利用需要注重可持续性发展。由于中药资源的特殊性,过度开发和滥用将对中药资源造成严重的损害。因此,中药资源开发利用必须注重可持续性发展。首先,要加强对中药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建立中药资源的数据库和监测体系,及时掌握中药资源的状况和变化。其次,要进行中药的合理开发和利用,避免过度采挖和滥用。可以探索中药的人工种植和保护性采集,促进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最后,中药资源开发利用需要注重国际化。中药作为我国的独特优势,具有很大的国际市场潜力。然而,目前我国中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还较弱。因此,中药资源开发利用需要注重国际化。一方面,要加强对中药国际市场需求的研究和分析,开发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中药产品;另一方面,要加强中药产品的品牌建设和质量控制,提升中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中药资源开发利用需要多学科的合作、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注重可持续性发展和注重国际化。我将继续努力,为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优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心得体会大全(15篇)篇十一

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国家和政府、学校、教师等开发主体通过自主开发、共同开发、本地开发和特色开发等几个途径加以实现,鼓励教师自主开发课程资源,鼓励各个主体共同开发课程资源,进一步加强特色开发力度.

作者:易琳琳王敏作者单位:济宁医学院社会科学部,山东日照,276826刊名:新西部(下半月)英文刊名:newwest年,卷(期):“”(12)分类号:g63关键词: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开发途径

最优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心得体会大全(15篇)篇十二

第一段:引言(150字)。

碳资源利用课程是当代社会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课程。在这门课上,我学到了许多有关碳资源利用的知识和技能,也深刻地体会到了碳资源利用的重要性。通过这门课,我不仅对碳资源的开发利用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同时也对环境保护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本文将分享我在学习碳资源利用课程中所获得的心得体会。

首先,为了更好地表达对碳资源利用的理解,有必要了解碳资源利用的背景和必要性。碳资源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包括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然而,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化石燃料的消耗也越来越快。而且,化石燃料的燃烧将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和温室效应。因此,开发利用碳资源以及减少碳排放成为了当务之急。碳资源利用课程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碳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低碳生活的意识。

在这门课上,我学到了关于碳资源利用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首先,我了解了各种碳资源的产地、用途和开发技术。例如,我学会了如何从煤炭中提取煤气和煤焦油,并将其应用于石油化工、能源生产等领域。其次,我学会了如何利用天然气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来取代传统的化石燃料。此外,我还学习了二氧化碳的捕集与利用技术,例如通过植物光合作用和碳捕集与储存技术来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通过这门课程,我不仅扩展了知识面,还掌握了一些实践技能,提高了我未来从事相关工作的竞争力。

碳资源利用不仅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碳资源利用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从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其次,碳资源利用有助于提高能源供应的可靠性和可持续性,减少对进口能源的依赖。另外,碳资源利用还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提升国家的竞争力。然而,碳资源利用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技术限制、成本问题和社会认知差异等。因此,对于碳资源利用的推广和应用仍然存在一些困难。

最后,我对未来碳资源利用发展的展望和期待。我希望通过碳资源利用课程的学习,我能够投身于碳资源利用领域,并为碳资源的开发利用贡献自己的力量。与此同时,我也希望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能够更多地关注碳资源利用的重要性,加大对相关科研项目和产业的支持力度。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利用碳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结:通过碳资源利用课程的学习,我更加意识到碳资源的宝贵性以及其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巨大潜力。我将会继续加强对碳资源利用的学习,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为碳资源利用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也呼吁各界共同参与碳资源利用的推广与应用,并为碳减排和环境保护做出积极贡献。

最优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心得体会大全(15篇)篇十三

随着信息化教学、网络教学的不断增多,好的实用的教学资源成为急需,学校曾花钱甚至是老师自己花钱买了大量的书籍、图册、光盘。很多老师根据教学问题制作和开发了一些很好的课件、课例,同时还有意识地从生活中挖掘的物理教学素材,生活中诸如照相机、遥控器、自动复位的水龙头、电饭锅、电视机等都能成为教学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直接来源于生活,真正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一些老师创造性地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废旧物品制作了一些简易的实验器材。如:让学生收集了几十个“喜之郎”果冻杯,用杯装水模拟眼睛的成像过程;用废可乐瓶做罩子、驱蚊香制造烟雾,成功显示了光的传播路径等。再如讲大气压强时如果没有马德堡半球可以找一个医用针筒,用眼药水瓶上的小橡皮帽把针头堵塞起来针筒活塞下而拉不下来,可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在引导学生认识磁化现象时,可以在一个试管内装满铁屑,塞上胶塞,用蹄形磁铁的一个极在试管壁上沿同一个方向轻轻滑动,使试管内的铁屑被磁化,便可以吸引铁钉、铁片,振动试管后磁性便消失,从而直观地演示铁磁性物质被磁化和退磁现象等等。

教学资源需要教师不断创造性开发和整合。要精心制作、整合一个好课件,从构思到收集素材到制作到修改到完成需要很长的时间,而在一线工作的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时间有限;同一课题多人赶制、质量不高,没有统一部署,教师的保贵时间和精力是一种极大的浪费。为了合理使用宝贵的人力资源,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物理教研组应该把教师组织起来,进行课程资源的整合,进一步把这些小规模、零散的宝贵教学资源保留、优化并加以利用,共同享用这些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物理资源的开发、整合过程中,除了需要发挥专家、学校和教师的主体作用外,还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及学生家长在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作用。学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要学会自觉、自发地利用可用资源,为自身学习、实践、探索性活动服务;家长由于与社会接触面广,有其自身优势,他们可以带领孩子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活动。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和学生家长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课程资源开发实践。如:让学生分组收集生活中的声现象、声音的利用、噪声的危害;让学生调查、分析马路灯为什么用红、绿、黄三种颜色;让学生自制照相机等。为配合浮力、弹簧测力计、杠杆原理、电磁等教学,可以让学生制作土密度计、橡皮筋测力计、杆秤、指南针电铃等。教师也可以结合物理课的教学内容,布置相应的.调查、探究活动。如学习《功能的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后,可开展农村环境污染的调查活动,学习《生活用电》后,可开展农村照明问题的调查活动;学习《压力和压强》后,可开展农村公路损坏原因的调查活动。学生在资料的收集、归类、重组、优化的过程中得到提高,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现有资源,还给学生创造了一个主动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筛选信息、分析信息和整合利用信息的能力。

从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需要,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全面发展的需要来说,都迫切要求强化教师的课程资源整合意识,提高教师的课程资源整合、利用的能力。

[1][2]。

最优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心得体会大全(15篇)篇十四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护理专业的一门重要公共基础课程,针对课程特点开发隐性课程资源,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综合素养、具备终身学习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要采取建立新颖的师生关系、组织系列自主学习活动、创建具有课程特色的校园环境、建立多元化评价渠道、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措施开发隐性课程,使学生既能轻松获得本课程知识与技能,又能在学习理念、价值、态度、情感等情意要素方面和谐健康发展。

《计算机应用基础》;隐性课程;开发;利用。

隐性课程在我国《教育大辞典》中有明确定义,在学校情景中,学生无意识中所获得的经验,价值观和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它具有非预期性、潜在性、多样性、不易觉察性的特征。在美国的20世纪70年代,隐性课程相关的研究慢慢被关注,并逐渐进入“理论化”阶段。随着对隐性课程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如今的世界各国教育界对课程理论研究中,隐性课程作为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了对隐性课程的研究,其方向为:以介绍西方理论为主转向较独立的理论探索,从理论层面的认识逐渐拓展到实践的操作层面。在当前职业学校全面推进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形势下,许多教育工作者从新课程的视角重新审视和研究隐性课程,对隐性课程的研究逐步从学校建设、专业建设深入到具体某一课程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方面。《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护理专业的一门重要公共基础课程,通过对此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相应的基本知识及技能,培养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掌握初步的应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了解网络、多媒体、数据库等在计算机中的应用技能及相关知识,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收集、处理及呈现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护理信息技术》、《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外科护理》、《急救护理》等专业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隐性课程是相对显性课程而言的,既涵盖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本身的教学内容,也包含了非显性课程中的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所蕴含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教育,为学生提供多方面提升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环境和手段,能让学生将《计算机应用基础》显性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得到综合和创新运用,从而全面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开发《计算机应用基础》隐性课程资源,为学生营造开放的学习环境,将课程学习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娱乐和人际交往等融为一体,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从书本走向实践,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主动、富有创造性地解决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激发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习效果。

2、促进学生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通过开发《计算机应用基础》隐性课程资源,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创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自觉遵守课堂纪律;将教学内容与护理工作任务有机结合,使学生尤如置身于现实的工作环境,加深对专业的认识,增强职业认同,激发学习职业技能的兴趣,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3、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综合素养隐性课程一直伴随着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开发《计算机应用基础》隐性课程资源,创建一个良好的实训室学习氛围及人文环境,让学生参与日常教学管理,强化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在学习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同时挖掘学习潜能,形成良好的综合素养。

4、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学习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除了要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学习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适应更新换代迅速的计算机的发展。终身学习能力包含与他人分享、尊重与合作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通过开发《计算机应用基础》隐性课程,不断拓宽学生的职业视野,具备终身学习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岗位工作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

要开发《计算机应用基础》隐性课程,就要发挥并充分挖掘利用学校现有的优势资源,为做好《计算机应用基础》隐性课程做铺垫,在教学中能以多种形式呈现,并隐含在教学过程的多个方面。

1、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建立新颖的师生关系《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除了必须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应用专业知识与技能外,并要加强对各种综合知识的学习与积累,努力学习心理学、教育学、与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计算机应用基础》与各门专业课程之间关系等知识,不断拓宽知识面,具备良好的综合素养,才能很好地开发隐性课程资源,才能在教学中做到不仅仅是单纯传授计算机应用的知识与技能,而是更关注对学生情感、态度、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才能在教学中转变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淡化教师权威意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和表率作用,建立新颖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才能在教学的备课过程中,注意收集医院的护理工作、现实生活中、新闻媒体上有关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典型案例,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在教学中将计算机应用技术有机融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让计算机应用技术成为学生的认知工具,使学生充分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创造性地开展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成为提高学生素养的重要工具;才能在教学中培养和形成良好的学风,和谐的人际关系,融洽的学习氛围。

2、提升学生学习动力,组织系列自主学习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隐性课程的开发要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制订切合实际的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具体、明确要求,如学习形式、计算机操作规范等,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构建学习的信息平台,使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教育变成主动建构知识与技能。积极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展研究性学习、网络协作学习。通过上网查询,筛选学习资料,应用微信、qq与他人交流,应用office办公软件撰写学习心得和小结,应用excel工作表统计相关资料,应用frontpage制作网页,在一系列自主学习活动中不断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水平,并不断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创造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不断提高综合素养。

3、重视环境因素影响,创建具有课程特色的校园环境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校园环境来影响并提升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兴趣。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尤其是在计算机实训中心建设中要重视引入并发展独特的课程文化个性和精神内涵,体现《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价值取向、职业操守等内容。在实训室布置上设计与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对学习的影响、对人际交往的影响、在医疗卫生工作中的应用等有关图片资料,加强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提升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重要性的意识。在校园网上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和丰富的信息资源,方便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自主探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计算机技术应用水平;在校园网中设置论坛等信息交流工具,便于学生开展专题讨论、相互交流,促进校园内良好教学风气和学习氛围的形成,同时有助于学生对学习目的的明确,逐渐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

4、正确评价学生,建立多元化评价渠道评价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知识与技能除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外,还应掌握职业道德准则、人生价值观、计算机应用与医疗卫生工作相结合等评价内容。并且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仅仅是以通过等级考试而判定,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平时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也就是要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养。

5、增强学生理性认识,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和社会实践活动认真组织丰富多彩与《计算机应用基础》有关的校园活动。利用这些丰富的校园活动,有助于陶冶学生情操,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认真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学生通过参加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到在医疗卫生的工作与现实生活中,计算机应用技术真正的用途。使学生在见识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强大功能后,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技术和其社会地位的认识,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总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学生刚进入高职校,受教育环境、教学方法等多种因素影响,在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时虽有一定的兴趣与热情,但常感到学习时有一定难度,甚至部分学生出现一定的惧怕心理。因此,开发本课程的隐性课程资源,通过采取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建立新颖的师生关系、组织系列自主学习活动提升学生学习动力、创建具有课程特色的校园环境影响学生、建立多元化评价渠道正确评价学生、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和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理性认识等措施。隐性课程的应用,慢慢的影响着学生的心灵,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效果提升的目的。

最优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心得体会大全(15篇)篇十五

近年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蓬勃增长,对于海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变得越发迫切和重要。海洋资源无疑是人类的一笔巨大财富,但同时,也需要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去开发和利用。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总结和体会,逐渐领悟到一些心得和体会。

首先,我们应该保持敬畏之心。海洋是一个广阔而神秘的世界,蕴藏着无穷的宝藏。然而,随意的开发和利用容易破坏生态平衡,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时刻保持敬畏之心,明白我们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主宰者。只有尊重大自然,严肃对待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其次,科学规划是关键。面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我们不能盲目行事,而是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规划。我们需要深入研究海洋生态系统,了解不同海域的特点和潜在资源。同时,应该综合各种因素考虑,确保开发利用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只有通过科学的规划,我们才能在开发利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均衡。

第三,技术创新是推动发展的动力。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科技的进步带来了许多先进的设备和工具,使得开发利用变得更加高效和可靠。通过不断地技术创新,我们可以开发出更加精确的勘探设备,利用更加环保的开采工艺,使得资源的开发利用更加可持续和高效。因此,技术创新不仅是推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动力,同时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第四,国际合作是必要的。海洋资源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各国应该共同合作,共同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通过国际合作,不仅可以共享资源,还可以分享技术和经验,实现资源的共同开发与保护。同时,合作可以减少竞争,降低开发成本,提高效率。在国际合作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加强自己的优势,共同推动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教育和培养人才是关键。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不仅需要科技的力量,更需要人才的支撑。我们必须加强对相关领域的教育和培养,提高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要通过教育,培养人们对海洋的关注和保护意识,使得每个人都能够为保护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有有足够的人才,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需要我们保持敬畏之心,科学规划,技术创新,国际合作和培养人才。只有秉持这些心得和体会,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过程中,我们才能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的福祉做出贡献。

相关范文推荐

    最热门诊抽血心得体会大全(13篇)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找出自己的不足和问题,并寻找解决的方法和策略。这是一篇关于成功技巧的心得体会,作者通过对成功人士的观察和研究,总结出了一些成功的共同特点和法则

    最优旅行社导游劳务合同(案例13篇)

    导游词的撰写需要导游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表达能力,才能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导游词的作用远不止于讲解景点,它还能够传递当地的文化和历史内涵,给游客留下深刻

    优秀新闻稿会议连接词大全(13篇)

    每天我们都会接触到各种类型的新闻报道,它们帮助我们了解世界的最新动态。阅读以下新闻报道,可以加深对当前社会问题的了解和认识。10月5日至7日集团“第二届企业经营

    最热区两会心得体会范文(17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进而促使个人成长。接下来,我们将分享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让大家在阅读中汲取经验和灵感。此文章由范文范例网发

    最新英语专业论文题目范文(15篇)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在下面,会呈现一些精彩的英语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借鉴。2、英语学习词典中形容词源强化词

    优秀施工申请报告格式及(通用15篇)

    施工的目标是按照设计方案和施工图纸进行实际操作,确保项目的顺利完成。阅读以下这些施工总结范文,或许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总结的写作方法。申请书格式(1)

    最热油库工作心得体会大全(15篇)

    工作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工作中的经验和体验进行总结和概括的文书,对提升个人能力和职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工作心得体会范文

    精选化工单位先进事迹材料范文(17篇)

    事迹材料可以通过描述事情的经过、结果和影响,来展示个人或团体的工作态度、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事迹材料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热杜绝违章心得体会大全(15篇)

    心得体会能够激发我们的学习和工作动力,帮助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有更好的表现。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以下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写作的启示。

    2023年疾病理赔申请书(通用15篇)

    申请书的撰写是一个重要的步骤,它要求申请者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图和优势。接下来是一些经过筛选的申请书样本,供大家在撰写申请书时参考和借鉴。__市退休办: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