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科学发展论文(汇总19篇)

时间:2023-11-15 作者:FS文字使者

范文范本是通过对一系列写作实例的总结和归纳而形成的,有助于我们掌握和运用该种写作形式的技巧。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些优秀的范文范本,探索写作的艺术和技巧。

2023年科学发展论文(汇总19篇)篇一

(一)科学把握新媒体环境,引导主流文化传播。

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迁要求社会确立优秀的主流文化,同时对优秀的传统话进行有效传承、改革与创新。毫无疑问,社会是新媒体使用最为广泛、最为活跃的群体,新媒体环境对现代社会人民的社会管理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新媒体环境是社会环境中人与物的延伸,是现实环境与虚拟环境交替影响的一个重要系统。新媒体环境下社会管理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以“中国梦”新的理念与正能量驱动社会人民在新媒体环境下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与能动性,积极建设健康向上的新媒体环境。社会管理者在工作过程中,要科学把握新媒体环境,提高自身对新媒体环境新的信息辨识与信息选择能力,深入了解新媒体环境下社会各个阶层人们的思想动态与心理特点,立足于新媒体环境的信息传播功能机制与交流技巧,健全新媒体环境下社会管理机制,转变社会管理传统的工作方式和思路,营造有利于社会人民思想成长、综合素质提升的新媒体环境。“中国梦”新的思想理念为教育者在复杂的新媒体环境中如何辨识、选择正面的新媒体信息,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与创造性提供理论支撑,要建设一个积极向上的新媒体环境,全面调动学生适应新媒体环境的主动性,开发新媒体环境的教育价值,基于新媒体环境拓展社会管理的育人功能,创新社会管理的发展路径。同时,根据社会人民的思想动态发展与精神文化需要,建立融合当代社会主流文化,社会思想、知识性以及服务性与一体的网站,强化新媒体环境培育社会人民的重要影响力,研究社会管理在新媒体环境下创新发展的突破点,实现师生之间的.网上与网下互动,确立社会人民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探寻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途径。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经验总结,全面、科学的把握新媒体环境的作用机制与实现方式,立足新媒体平台与社会管理实践教育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转化,进一步健全新媒体环境下社会管理的保障机制,创新社会管理的方式方法,全面实现社会管理的创新发展。

二、国防教育是实现社会科学管理的关键环节。

(一)国防教育是实现社会科学管理的重要路径。

中国国防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国防教育的载体选择是国防教育内容的承载形式,国防教育要素的联系纽带,国防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实践中应科学选择国防教育载体,全面发挥教育载体的长效功能。国防教育主要核心是培育与中国梦相适应的国防理念。国防是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基础保证,国防教育对国家国防建设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亟须努力培育与中国梦相适应的国防观念,全面建设、巩固与发展中国的国防力量。是中国国防力量的支柱,培育与中国梦相契合的国防教育观念首要普及、强化的国防教育,训练群体国防知识与技能,强化执行国防义务的能力与意识;其次要科学把握形势发展方向,坚持与时俱进,传承国防文化,创新国防教育方式,以全国为传播载体,将国防观念延伸至社会各个领域、各行各业,渗透到社会人民的思维与生活之中。中国国防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秉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理念,跟随改革开放的步伐,走进世界,开阔视野,汲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理念,有机统一民族核心价值观的单一性与世界文化的多元性,树立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尊重新的历史环境下形成的新的价值体系。中国国防文化的凝练与培育工程需要以民族文化为建设载体,将民族文化作为中国国防文化建设的原动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传承与发展中华文化、民族文化,强化社会人民的民族认同理念,促使社会各层群体形成正确的国防意识与观念。

(二)基于国防教育实现社会管理的创新。

中国国防教育载体的运用直接影响着中国国防教育整个过程开展的效率、效果与效益,国防教育载体具备承载性、目的性、系统性、相对性及规范性五大特性,研究国防教育载体运用策略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第一,基于国防教育载体,整合价值观教育。科学选择国防教育载体,面对中国社会实施国情教育、国家安全观念教育、近代史教育、国防义务意识教育。中国国防教育载体运用策略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际,着眼于世界经济、政治与文化发展前沿,汲取世界优秀科学文化理念,传承中华各个民族的优秀传统,以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与稳定力为实施目标,以正确精神文明理念引导社会,进而全面拓展中国国防教育文化,实现中国教育载体的社会价值。第二,强化社会国防文化培育。中国国防教育是社会建设与巩固国防的重要基础,是捍卫国家主权、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综合国力的有效途径。中国国防文化教育培养要紧贴时代主题,从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出发,整合社会相关力量,从军事干部的思想抓起,提升军事干部的思想意识与综合能力,全面发挥领导干部的正面影响力,推进中国的国防教育工作,强化社会的国防观念与忧患意识。国防文化培育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思想理论为实践执行过程的结合,思想理论培育要使社会具备国防建设的基本知识,具备快速的应变能力与专业技能,具备一个正确的内在动机与态度;在实践执行的过程中,要求社会遵守国防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注重人文理念与思想道德的培养,总结相应的经验与教训,并反馈至相关的国防文化建设项目之中,创新中国国防教育实施途径。第三,融合国防教育与国内培育目标要求,提高中国对国防教育载体的认知水平。对中国国防教育的过程中,要以军人的精神风貌为载体,创新爱国主义内容,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国防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效融合。国防教育过程中,要透过国防教育载体建设符合中国国情发展的国防文化,全面拓展国防教育内容,开展国防教育活动,激发中国的爱国主义情感,强化社会的危机感与忧患意识,建立的责任感与荣誉感,将国内的理想与目标转化为国防建设的驱动力。国防教育是实现社会管理的关键环节,直接决定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结束语。

全球化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市场化和社会转型,社会管理职能随着场化和社会转型的深入而发生转变。国际化背景下中国社会管理机制的创新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必要保障,是推动政府社会管理职能转变的根本动力。实践中,要从根本上认识到目前社会管理存在的关键问题,建立科学的社会参与机制、社会管理预警机制以及社会调控机制,推动社会的快速发展。

2023年科学发展论文(汇总19篇)篇二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行业的竞争也逐渐激烈起来,怎样在建筑行业中不断显示自身的竞争优势、充分地提升建筑的质量和创新意识,是现代建筑行业在实际发展中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建筑工程管理作为建筑工程开展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其对建筑的质量和建筑效益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了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模式的应用必要性,并就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的应用和发展提出见解,以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模式;应用;发展。

建筑行业作为我国支柱性产业,在我国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也应该对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引起重视,但是由于在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在很多细节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项工作的进一步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就将围绕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创新模式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希望对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发展有更大的帮助作用。

一、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模式的应用必要性。

(一)满足国内实际生产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在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社会经济也得到相应的进步,我国的建筑行业也得到新的发展机会,是我国经济建设中一项重要的支柱性产业。建筑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得到更大的发展,就要对工程管理的模式进行创新,从而进一步加强建筑工程管理中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保证建筑行业中的先进设备能在建筑行业中得到有效的应用和发展,通过使用先进的技术水平和能力,不断对建筑行业的收益进行提升,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从而降低建筑工程的管理成本和投入成本,对我国生产发展的需求进行更好地满足。

(二)实现科学管理的客观需求。建筑单位在发展过程中应积极学习和研究科学管理理论,将其应用在工程的管理和实践过程中,为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提供可靠的依据,进一步提高建筑单位的生产力。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建筑行业管理水平也要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进步,争取将先进的科学知识进行转化,为建筑单位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提供更多的动力。建筑单位要根据建筑工程项目的实际需求对科学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为企业的发展奠定更稳定的基础,并提供更为有利的保障。

(三)优化配置施工资源的重要途径。建筑单位在创新工作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应该适当根据岗位性质的不同对施工人员进行安排和分配,制定出有效的施工人员分配方案,并且在对一系列有效措施进行施工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单位施工人员的积极性,有效的提升工作效率。并且在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过程中,还应该对企业单位员工的切实利益进行明确,保证有序地开展工程管理工作,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管理职能,进一步提升工程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二、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的应用和发展。

(一)对建筑企业工程管理观念进行创新。作为建筑企业的管理者应该根据实际需求和发展情况,对创新管理的理念进行调整和创新,对工程过程中的利益关系进行处理,对项目管理目标进一步确立,其中不仅要包含质量目标、工期目标和成本目标,同时对安全目标也有所涉及,因此只有将以上关系进行协调和管理,才能保证项目合同中的每个条款都能得到有效地落实。在实际建筑工程的开展过程中,企业应该加强对成本、质量和安全问题的管理,针对以上问题制定出更具针对性方案,在此基础上对工程管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全面提升其在建筑领域中的综合竞争能力。

(二)创新建筑企业的管理体制。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想要建立起符合现代化发展方向的企业制度,就应该实行科学的管理方式,在工程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对企业、项目和责任进行明确,适当地协调工程项目管理的关系,完善建筑工程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提升工作的整体效率。因此,建筑企业应该对自身的管理工作进行发展和强化,创建一个更适合现代发展的内部控制环境,通过这种方式对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风险进行有效地避免,同时还能进一步减少经营风险,对施工合同中的执行力度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执行,从而进一步提升对工程管理的水平。

(三)加强企业文化的创新。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建筑企业文化也得到了发展和完善,并且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发挥出新的发展方向,体现了其强有力的生命力。因此在这个背景下,建筑单位想要自身的企业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就要加强对企业价值观的建设和创新,使其保持先进的生命力。同时还要进一步提升对文化机制的创新,在建筑企业的实际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强建筑企业的影响力,保证建筑工程管理的有效落实。

三、结语。

一直以来建筑行业在我国的经济建设过程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建筑工程的管理过程中要将加强对创新模式的应用,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胡浩东.建筑工程土建造价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j].黑龙江科学,,15(2):269.

2023年科学发展论文(汇总19篇)篇三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为了从传统的农业转变成为现代农业,要做好农业机械化设备的运用工作。所以要将现代化农业发展与机械化物质技术等结合在一起,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以此来实现发展的目标。

1现代农业特征。

1.1普及性。

随着农业的改革与开放,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劳作中的广泛性也在逐渐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也就促进了商品化与贸易化的发展。所以在农业发展中要运用好现代技术,做好投资工作,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在农业机械化的形成下,使得农民数量也在逐渐减少,借助先进的现代科技知识与管理经验,能够有效提升农业劳动的效果。工业装备已经成为了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提升,在各个劳动阶段中也逐渐实现了机械设备的推广,如借助高压疏水泵等来实现灌溉处理,代替传统的人工与手工设备等。随着农业机械的不断完成,新型生产技术与自动化机械也逐渐进入到了农业生产中,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1.2市场体系不断完善。

在现代化生产下,使得劳动生产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同时也促进了贸易的发展。可以说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基础受到了市场化机械的监管与运行影响,且进行农产品的生产也不是为了自给自足,而是要为社会提供良好的商品,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保证资源的合理化配置,从而确保市场体系能够得到完善。

1.3先进技术的运用。

在农业发展中使用先进技术能够促进农业产业实现快速的发展。现阶段中先进技术广泛运用到了养料供给以及杂交品种的研制等方面上。借助生物工程与信息科技的影响,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农业生产的认识,同时也使得其控制程度有了一定的提升,实现了精细化的发展目标。农业增产的基础就是提升科学技术,且农业工作者的能力与素质也得到了改善,通过将工作能力转变成为农业生产力,能够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2.1经营规模的不足。

就中国现阶段的一些地方来说,依然以精细耕作的小农经营模式为主,尤其是对于一些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的地区来说,这种现象极为常见。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受到世纪制定政策的影响,这样也就影响到了农业发展的效果。且在市场经济的逐渐深入下,中国加入到世界贸易组织后,这种经营模式出现了灵活性不足与低效性等问题,这样也就难以满足激烈的市场竞争发展要求。

2.2生产过程的不足。

从农业产品的产量上来说,存在着稳定性不足的现象。由于农民只能靠天气以及气候来进行农业生产,这样也就使得产量上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当风调雨顺后,收入上也就有了一定的提升,反之不然。其次,从生产效率上来说,存在着效率低等问题,这样也就难以提升在市场中的竞争力,甚至也难以形成规模化的效益。此外,从存储与保鲜技术上来说,由于难以满足市场发展的要求,所以也就影响到了市场的开拓与销售等环节。

3.1做好政策与法规的建设工作。

作为农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之一,农业机械化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建设现代农业与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想要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要坚持从科技发展出发,做好创新工作,以节约成本为目标,做好因地制宜工作,同时还要创造出标准化与专业化的品牌,最大限度的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通过完善法规与政策,要保证机制的合理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的影响下,政策法规建设能够促进农业的发展。所以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要从农业机械化入手,借助机械化立法,能够满足机械化的发展需求。所以要加大扶持力度,调动起各方的积极性,加大扶持力度。

3.2完善补贴制度,强化监督管理。

对于农业机械化来说,有着一次性投入较大的特点,加之投资回收期相对较长,所以单纯依靠农户自行购买还是难以满足实际要求的。所以就可以从支农惠农政策入手,完善各个环节,同时还要促进农业机械化实现健康快速的发展。所以说在实际中要加大购置的补贴力度,增强农业机械在生产中的运用,从而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3.3做好技术创新工作。

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了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动力,所以要做好创新与完善工作,以此来满足农业生产对先进生产工具等方面的要求。在制定出积极引导政策时,还要找出完善的创新机制,加大科技的投入力度,从而提升创新能力,解决好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不足。通过在一些关键技术上进行创新,讷讷个个解决好农机化技术中存在的不足,同时也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职称。所以各个地方也要积极参与到保护性耕作中,做好技术的科研,通过推广先进的技术,以此来促进农业的发展。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农业机械化已经成为了提升农业综合生产力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农业中的物质技术基础。进行农业机械化生产,不仅可以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同时也可以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支持,从而促进现代化农业建设。可以说现阶段中我国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与物质技术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在管理水平与经营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所以要做好机械化研究工作,提升农业生产力,加快农业建设。

2023年科学发展论文(汇总19篇)篇四

教师是一个充满和寄托着社会期待的角色。国家的希望在教育,民族的振兴在教育。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人们对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的要求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高。坚持终身学习,促进专业成长,提高自身素质,做真正的“人师”,这是我们教师唯一的选择。如同其他职业一样,教师职业也需要专业化。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但需要学科专业知识,而且需要更加广博的各类知识和技能。教师职业是培养人的职业,我们的劳动对象是人,我们就需要研究和解决教育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就需要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现在,家长和学生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要求我们不但要具备渊博的知识,一专多博,无所不通,还要有博大的胸怀,会热爱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等。这些要求要列出多少条,就会有多少条。因此,作为基层学校,必须进一步加强校本研训,积极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教学改革路子,努力形成具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改革格局,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首先,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先决条件。每个人都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都想得到社会的认可。绝大多数教师的愿望是能安心地教书,让学生成才,让自己成为学生和家长心目中的好老师。要实现这样的愿望,就需要教师具有很高的能力和素养,增强终身学习的意识。对于学校而言,需要领导和教师共同努力,创设积极的学习氛围。作为教师,要从发展的角度认识学习的重要性,要合理安排学习场所和学习时间,要主动学习,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分享教学中的喜怒哀乐,畅谈教学的体会和心得。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更能有效地促进教师健康心理的形成。教师学习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除观看教育理论书籍这一基本的学习方式外,还可以在听课中学习,研讨中学习,思考中学习,网络中学习……教师在各种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激发学习积极性,造就乐于进取的心态和不懈追求的动力。

其次,扎实开展校本研训是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当今社会发展快,教育事业的发展也要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新的问题层出不穷,教师只有坚持终身学习,才能胜任教学工作,才能做研究型教师。在农村基础教育中,还有诸多问题不容我们忽视。近几年,我校新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比较多,虽然文凭较高,但大多数教学基本功不够扎实,教学技能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离胜任教学工作这一目标要求还有比较大的差距;部分教师教育教学思想比较陈旧,旧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致使基础较好的学生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学困生不能学有所得,从而制约了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个别教师质量意识不强,缺乏“创”劲;个别学生进取心不强,有得过且过、混天度日的念头,胸中无抱负,读书不用功;教学研究气氛不浓,校本研修未能转变为教师的自觉行动,专业上缺乏“钻”劲。这些问题不解决,农村学校基础教育的改革就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教师的素质就不会提高。我们只有通过学校的统一组织,进行校本研修,全力实施教研兴校的发展思路,积极开展岗位练兵,提高业务能力,增强素质,激发教师队伍的活力,才能逐步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实现教师专业成长。

第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措施。学校作为传承文明的主要场所,作为一个区域文化活动最活跃的地方,就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引导教师课余时间多参与有益的文体活动,多读中外名著经典,多关注时事新闻,使之拥有广博的知识和良好的心态。通过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充实和丰富教书育人的'内容;通过学习优秀教师的工作经验和敬业精神,来感染和丰富自己。总之,教师专业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要不断地学习、修身,把握好做人的基本原则,诚实守信,甘于奉献,将教书育人作为做人的核心,深刻理解和践行“师德、责任、仁爱、勤奋”这八字的真谛,这才是每一个称职的教师毕生的事业。

第四,培养尊师重教的风尚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根本保证。现在,大多数年轻人不愿做教师,他们觉得当教师没出息,工作中干一天算一天,等待机会考录公务员或者谋划其他出路。面对这种现状,就需要帮助所有的教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校要用科学的激励机制引导。要创建以人为本的工作环境,逐步提高教师的待遇水平,以此来提高教师整体的工作积极性,促使优秀人才向教师这一职业转移,而不是教师队伍中的一部分优秀人才流向其他行业,逐步促进教师专业健康发展,真正实现教师专业化,使教育成为深受社会肯定、尊重的热门行业。这样,教师队伍才能成为真正专业化的高素质的队伍。

近年来,我校在校本研训工作中,坚持“管理是关键,教学是中心,质量争第一”的思想,抓落实,抓督查,抓教师素质提高,制定了校本研训的长期规划和学年计划,将校本研修工作放在教育科研的首位,将教育科研纳入目标化管理体系,层层分解,层层落实,使教育科研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全过程。同时,根据我校教师的实际,制定了教育教学技能训练与考核办法,因人而异,分层次进行教学基本功的培训和考核。扎实认真地开展了校本研修活动,促进了教师角色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质量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学校工作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教师专业成长比较迅速,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使学校工作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2023年科学发展论文(汇总19篇)篇五

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创建农机推广示范基地,配套示范基地的软硬件建设工作,确保将最新的、最适用的农机具、农机技术推广给农户。同时,在农忙时节,利用示范基地做好现场操作示范,让民众认识到新农机具的益处,提升民众使用新农机具的积极性。

2.2不断规范农机推广,满足农户实际使用农机的需要。

为满足农机推广实际需求,国家及地方相继出台各项政策法规条例,为保障农机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可靠的法律支撑。为此,作为基层农机推广的我们,要根据相关规范标准的要求,切合实际地做好调研,围绕着农作实际问题出发,针对性做好推广工作,引导农户自发的去接受新机具。

2.3推广之前做好试验示范比较,确保推广农机的适用性。

不断规范农机推广程序,本着试验、示范、推广的原则,早期应做好基地的实验比较,而后到现场示范,确保切实符合地方作业条件,满足节本增效的要求后,方可批量安排推广,尽可能避免盲目推广造成的经济损失。

2.4借助各项利好补贴政策,积极扶持农机大户的发展。

借助国家对农机补贴政策的时机,尽可能扶持农机大户的'发展。国家对于农民购机方面给予了补贴,也使得农民提高了购买农机的欲望,并且要将技术信息、技术服务传送给农民,为其生产过程里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并支持农民进行跨区域作业,提高收入,令更多的农户发掘应用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形成的经济效益,进而能够大力扩大推广范围。

2.5做好农机推广宣传教育,增强民众使用农机的热情。

宣传工作对于农机推广工作有着较强的意义,实际来讲,推广的过程就是一个宣传的过程。不仅要向领导报告增产状况以及获得的社会效益,来吸引领导的关注,还要让群众提高对新技术、新农机的认识,通过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宣传形式。

2.6做好推广人员技术培训,提升其综合业务水平。

农机推广人员负责具体的农机推广工作,重视其业务培训,帮助其更准确地了解农机推广的程序、原则和方法,将大大提升农机推广的效率。

3总结。

重视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加快普及农机使用的广度,是推进现代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但是,普遍存在的推广示范基地相对薄弱、农机推广经费无法保障、农机推广机构不健全等问题,大大影响到农机推广的实际效率。针对出现的这些问题,提升农机推广效率,我们必须要系统全面的思考这些问题。最先政府部门要做好引导工作,做好农机推广宣传教育,增强民众使用农机的热情。同时,颁布农机购置补贴,通过政策引导积极扶持农机大户的发展。其次,推广部门要做出样子,积极创建农机推广示范基地,做好现场示范工作,让民众认识到新农机具的益处,提升民众使用新农机具的积极性。同时,任何农机具的推广,要遵循试验、示范、推广的原则,早期应做好基地的实验比较,确保推广的农机具切实符合本地农作要求。最后,作为义务推广人员,要思进取、图发展,积极争取各项技术培训,提升其综合业务水平,确保农机推广工作的安全、高效运转。

参考文献。

[1]李鑫,石桂平.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中的问题研究[j].江西农业,,(3s):126.

[2]赵互全,杨东川.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现状及开展办法[j].农业开发与装备,,(2):45.

[3]杜丽波.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现状及开展办法[j].南方农机,2017,(24):75.

2023年科学发展论文(汇总19篇)篇六

第一,在人才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主要的发展理念,同时要坚持以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真理的正确理念观,认真处理好每一个工作任务,要将人才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理念在企业内部进行推广,让人们企业员工对“人才”理论有一个很好的认识,以重视个人学习。

第二,在人才管理工作中应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重视劳动成果、重视知识学习、提倡创新精神、重视人才培养”的四原则是新时期企业做好人才管理工作的重要的参考依据。我们应该将这一原则充分地应运到企业发展的每一个工作环节中,构建起行之有效的运行体系,充分地利用所有的能够为社会生产发展带来好处的组织形式,以促进人力资源合理利用的实现。

第三,要能够正确地掌握工作的核心部分,对于企业来说想要建立一个素质过硬的队伍一定要有做好以下几个工作:用良好的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来增加自己的吸引力;用合适的方式来领导员工,用最优秀的方案来分配人力资源,为人才提供必需的优质的培训机会和服务。在企业人才队伍的建设过程中,素质能力的提高是主题,企业也应该优先发展科学和各类教育事业。

二、中小企业人才管理服务探析。

大力发展中小型企业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中小企业要营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氛围,为中小型企业吸引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一是创新服务,巧做引才文章。在对人才进行选拔和招聘的过程中,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靠人才取胜。企业在为自己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的时候应该选取最优的考核方案,比方说企业完全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式来展开自己的录取工作:道德品质的考核、实战模拟考核以及评价中心考核等方式进行人才的聘用,以此来确保企业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与工作能力。就目前国内市场的发展形势来看一个企业获得正确信息的能力与速度决定了这个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新时期,所以企业在选用人才的时候首要应该考虑的一个条件应该是他是不是一个懂得高科技技术,懂得信息知识的人同时企业在对现任员进行进一步培训的`时候也应该对这个条件给予高度重视,以保证企业对无职业素质的合格。最终有利于实现企业的发展壮大。

二是扎实服务,精做育才文章。企业应该根据自己发展的实际情况在人力资源的调配管理过程中,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制定出合适的人力调配方案。要确保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每一个生产环节都能有合适的员工坚守生产岗位,保证企业的人力资源得到最优的分配和使用。要有正确的培训的认识,企业应该坚持人本管理,先要明确培训对企业现代化经营管理的重大意义。企业应该将培训工作视为头等大事,加大培训的力度、频度,将企业的实际情况融入培训内容中,将培训工作转变为经常化,可以达到员工和企业的双赢局面。除此之外,还需要我们做的工作是:对人力资源分配方案的调整必须要根据产品生产的阶段以及企业实际发展状况来进行。根据实际需要来开展人才培训活动为企业在不同阶段的不同发展提供可靠的人力支撑。

三是贴心服务,善做留才文章。员工是公司的主人,如何较好的增强主人翁意识,尽主人翁的责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围绕企业转型提升,创新发展,积极开展以创建“工人先锋号”为载体的各类劳动竞赛活动,提升职工技能素质。中小企业要立足关注外来员工子女教育成长,解决员工子女就学难问题。尽力帮助职工解除后顾之忧;立足关爱外来工节日送温暖活动。中小企业不少人才来自全国各地,始终把关心外来员工作为创建和谐企业的重要内容,在工作岗位安排、生活食宿习惯、子女就学就业等方面优先考虑,使他们安心工作;立足关爱困难职工,对困难教职工建立了档案,做到了对困难职工的数量、类型、困难原因、家庭状况等心中有数,采取有效措施,制定解困计划方案。中小企业的发展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中人才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资源。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必须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以此作为引导,制定科学有效的发展方案,正确进行人力资源的分配,充分地利用起企业的每一分资源,制定适宜的选人、用人、育人、激人、留人的人才政策,以此来实现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保证企业效益的实现和增长。

2023年科学发展论文(汇总19篇)篇七

我国要想推动旅游管理方面教育的发展,并且对其进行创新,就需要寻求一系列有效的策略。首先,我国需要改变旅游管理教育的思想观念,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对其进行全新的诠释。以前旅游管理方面的教育思想是比较被动的,注重理论知识。如今各个学校应该树立积极主动的教育思想,结合理论和实践,并且联系科学研究,提高旅游管理的教育层次。各个学校需要突破学校教育的界限,不再把学校作为旅游管理教育的唯一场所,而是联系社会上各个旅行社、旅游企业和旅游部门,联合社会各界力量,为学生提供最新的旅游管理方面的信息,并且为学生营造更加宽广的实习的平台。其次,旅游管理教育的发展还需要强大的教师队伍,提高旅游管理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大多数学校的旅游管理教师的水平阻碍了教育的进步,同时不利于教育的创新。所以,各个学校需要提高教师的素质,注重旅游管理教师的专业素质等各个方面的素质,并且给教师提供深造的机会,增加他们的'实际经验和社会见闻,从而提高实践教学的水平,同时也有利于理论教学的开展。教师是促进旅游管理教育获得发展并且得以创新的实践者,所以学校应该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

3.结语。

随着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在旅游管理方面教育上的发展也越来越快,急切需要更加优秀的旅游管理方面的人才。但是旅游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发展时间并不长。所以在旅游管理方面教育的发展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对此,我国各个学校应该不断推动旅游管理方面教育的发展,对旅游管理的教学思想、手段、课程等各个方面进行创新,从而塑造出更加符合市场要求的人才,为我国旅游行业提供中坚力量,促进我国旅游行业获得长远的进步。

2023年科学发展论文(汇总19篇)篇八

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配合基本建设考古发掘、保护和科研等任务日趋增多。建设工程规模越来越大,相应的考古发掘任务也越来越重,大量的考古资料源源不断地出土,新发现层出不穷。但繁荣的背后,存在着很多问题,有些发掘项目质量下降,发掘资料不能及时整理,研究工作相对滞后。更有甚者,一些抢救性的发掘项目对发掘出土的考古资料敷衍了事,仅发表一些代表性的文物标本,大量被发掘出来的重要信息在室内整理阶段又被丢弃,或者干脆对发掘出土的文物资料不做整理。这些情况的出现很大程度上都因为各级考古科研机构在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短板,这一短板的存在极大地制约了国内田野考古发掘水平的进步。

新《田野考古工作规程》吸收国外田野考古资料整理成功经验,对此有专门规定,可望解决这一问题。据此,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高素质考古人才队伍是完成各项任务的基础,从事考古研究工作的科研机构应把适应新《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的人才队伍建设作为第一要务,极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通过以科研课题为引导,以经费支撑为基础,以多方交流为手段,以合理用人为准则,以表彰荣誉为鼓励,使人才真正地脱颍而出,真正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规程的需要。

一、落实人才工作目标,加强人才教育培养。

考古学的研究越来越向着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向发展,一些重大的.考古学问题的解决无一不需要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成为考古学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这就需要在研究方法上进行集成创新,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考古人才队伍是取得研究成功的关键。因此要加大人才工作力度,合理制定人才工作规划,对人才引进、培养、使用,人才结构与梯次队伍建设等方面应作出科学安排,既要确立人才工作目标,又要合理地分阶段逐步实施。各考古科研机构应根据“党管人才”的要求,明确由党委(支部)牵头抓人才工作,人事部门具体负责人才管理事宜,建立定期研究人才工作制度,积极为专业人员服务。要针对新《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的相关要求,有针对性地抓好考古人员的教育培训,切实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

本着坚持教育为先的原则,从加强人才教育和培养入手,提高人才队伍能力和素质,把建设学习型科研所与人才培养相结合。要鼓励职工参加各种形式的业务学习和进修,在学习时间和学习经费上都予以保证。鼓励专业人员在职攻读硕士和博士以及其他形式的教育学习,并积极安排专业人员参加主管部门和高校举办的各类专项培训,必要时可以针对新《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的相关要求自行组织考古专业人员的培训。要丰富人才教育资源,征订专业期刊和购进新版专业图书供专业人员充电,要为专业人员配备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和摄相机等设备,努力达到业务骨干人手一套。在做好业务工作的同时,要组织专业人员到外地参观学习,鼓励专业人员撰写研究论文和参加重要学术会议。要通过和高等院校的考古专业院系进行合作研究等形式来培养提高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通过接触学科前沿,开阔专业人员眼界,同时也查找差距,进一步提高专业人员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二、理顺人才成长机制,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目前,全国1400多名考古领队,每年参加田野考古发掘的有700—800人,与考古领队相比,专职从事科技考古研究的学者相对较少。即便如此,多年以来,各级地方考古研究机构一直承担繁重的基建考古任务,不能保证获取考古资料的有效性,同时也限制了考古学的深入发展,从而导致科研工作相对滞后。因此,加强考古人才队伍建设,努力营造学术研究的氛围,及时更新考古领队和考古研究人员的知识结构,培养更多有竞争力的考古人才,是各级考古科研机构极为迫切的现实任务。

在人才队伍成长过程中,各级考古科研机构要切实创造各种便利条件为人才成长创造空间。一是要积极争取科研经费,大力支持申请课题。通过多种渠道为专业人员争取科研经费,并为他们出谋划策,可以采取自主申报、联合申报、跨单位或跨学科合作等方式申请各级课题。二是要鼓励参加学术会议,加强综合能力培训。人才培养不能闭门造车,孤芳自赏,需要有广泛的学术交流,以汲取学术界最新成果,弥补自身不足,同时也将自身研究成果加以推广,从而进一步推进人才队伍的建设和科研所各项工作的跨越发展。三是要减轻常规工作压力,及时申报奖项荣誉。人才培养经常会遇到两方面问题:一是由于单位工作繁忙,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创造性研究,从而影响其发展;二是取得的成果、成绩得不到相应的认同和表彰,时间长了会打击积极性。笔者认为要从这两方面考虑,首先要为人才创造良好的研究环境,尽可能地减少常规和事务性的工作;其次要打破平均主义,所申报的奖项、荣誉不搞轮流。历史经验表明,这两方面的工作对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都能起到十分有利的作用。

目前我国从事考古研究的人员基本上有两种不同的学术背景。多数是理工科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在考古的实际工作中学习考古学的知识;另有少数人员是科班考古出身,从事考古工作某个专门领域的研究。这两类人基本上都能胜任自己的工作,因为他们或者在自然科学的某个领域、或者在考古学科接受过正规的培养,他们至少在某个学科领域的底蕴较厚,而且有志于从事考古工作的研究。

据此,国家应加大对本科生、研究生的资助,吸引学生致力于考古学研究。增加高等学校考古专业设置,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加大在职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通过这些建设,力争培养一批有创新能力、热爱考古事业、有国家竞争力的人才队伍。各级考古科研机构要认真研究人才成长规律,侧重打造一个相互衔接的包括考古学各研究方向的人才资助和培养链。应根据当前和各机构考古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遵循人才成长客观规律,设计有效措施,加大对真正愿意从事考古学研究的人才培养力度。适当加大自由申请课题资助数量并对青年承担课题者有一定倾斜,帮助有志于从事考古学研究的青年人才的成长。

随着文物考古研究工作的不断发展,部分考古科研机构限于编制原因,人才紧缺可能会严重制约单位发展,有些科研所可能不得不临时聘用一些院样毕业生来维持正常工作开展。但临时聘用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只有理顺机制才能根本解决人才紧缺问题。当前事业单位正处在改革阶段,各级领导都应以极大的勇气和责任感,切实了解增加人员的有关政策和程序,科学、合理地找出了破解的办法。结合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暂时在编制内无法解决的,可以结合相关考古项目或科研课题采取长期合同聘用的办法,工作和生活待遇可以参照同等条件的在职人员进行安排。同时,要根据工作需要,依据公开、公正、竞争的原则,引进和培养急需的考古专业人才,进一步拓展人才队伍发展空间,保障人才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总结:

本文简要地分析了当前考古工作面临的人才短板问题,总结了在新形势下做好考古人才队伍培养的目标、机制,提出了解决人才队伍紧缺现状的办法。在文中作者为考古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发展提出了较好建议。相信通过卓有成交的工作,可有效缓解新形势下考古工作面临的人才短板。

参考文献:。

[1]?宫希成.注重建设工程中考古工作的质量管理,《道远集》,黄山书社,.

[2]?陈铁梅.《科技考古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

2023年科学发展论文(汇总19篇)篇九

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高校环境科学专业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社会发展对环境教育的要求,以环境与健康理念为主导,探讨研究了环境科学专业本科教育。

健康的环境是人类健康的先决条件,环境健康及环境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是环境科学永恒的主题。

目前环境科学专业尽管在各自的课程设置上有其特色,但对环境与健康的思想贯彻大都不够,一般很少或未开设有关体现“环境健康”与“环境因素对人类健康影响”思想的相关课程,且专业设置呈现出以污染控制为主体的特征,即事后弥补的策略贯穿在我们的教学体系中。

二、社会发展对环境教育的要求。

由于环境与健康意识的缺乏,环境污染和破坏导致我们的环境质量日趋恶化,严重地威胁着人民的身体健康。

近几年频繁发生的环境污染事故,造成人民身体健康和财产的损失。尤其是环境污染的长期效应,将对数代人的健康产生长期影响。关注环境污染对环境健康和人体健康的损害已刻不容缓,抓好环境与健康工作已迫在眉睫[3]。

目前,美国的环境类专业高等教育中,已用“污染预防”和“清洁生产”等课程替代原来的“污染控制”[4]。

环境科学教育课程应将环境与健康的理念贯穿其中,关注实际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具有以人与环境之间和谐发展为基础的科学知识、环境与健康理念、环境道德、环境伦理和环境价值观。

因此,课程体系应该使学生除了获得相关的环境科学知识之外,还获得环境与健康的理念,并将获得的理论与解决相关的环境问题结合起来。

因此,目前的环境科学专业教学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环境事业发展的要求,改革是必由之路。但改革应根据国情、校情,要充分考虑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尤其是基层环境保护、环境应用、环境控制等工作对应用型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这样的改革才具有生命力,才能为社会输送高质量专业人才。

环境科学专业在温州医学院设置于环境与公共卫生学院,于开始招收四年制本科生。

自创办环境科学专业以来,我院充分发挥医学特色,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以环境与健康理念为主导,围绕培养“培养从事环境保护、环境管理、环境评价、环境规划、环境咨询、环境监理、环境医学等领域技术管理、教学、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的目标,从以下各个方面不断调整、完善有关教学安排。

1.修订环境科学专业培养计划。按照构建“以环境与健康理念为主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科学专业(本科)培养体系的理念,全面修订环境科学专业的培养计划。

特别是在环境科学专业培养要求中,突出强调了本理念的作用。

2.优化课程体系。

按照“以环境与健康为主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指导思想,注重环境与健康的联系,注意向灵活性、多样性发展,注意正确处理好通才与专才、继承与创新、个性与共性、能力与素质等方面的关系,构建综合理化的课程体系,积极开设跨学科、边缘学科课程,以适应科学技术的广泛交叉和相互渗透。

按照“优化内容、兼具特色、加强应用、反映现代”的原则,遵循环境与健康的中心思想来指导课程体系建设工作。“优化内容”指根据环境与健康的理念重新构建学科课程新的'知识结构,并对讲课内容优化精选。“兼具特色”指在课程体系安排上充分利用我校在预防医学和卫生检验方面的优势及特长。

“加强应用,反映现代”主要指课程要有实践性和应用价值,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和信息。将精减部分污染控制方面的课程,增加关注环境与健康方面的相关课程,加强在环境健康评价方面的知识教育和技能培养,使课程体系更趋合理。

现在我们的课程体系中,既包含使学生能够接受环境健康训练的课程体系(如生态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等),又包含能够体现教学特色,反映环境与人类健康关系的课程体系(如环境流行病学、环境医学、食品理化分析等),能够让学生全面掌握环境科学的学科知识体系。

3.改革教学方法。

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学生知识掌握评价体系。改变教学中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状况,为学生提供新信息、新材料、新思路,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增强教学过程的互动性,积极开展和运用启发式、讨论式、体验式和研究式教学方法。

完善目前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围绕环境健康的教学指导理念,积极增大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的开放性。

4.实行大学生导师制。

既教书,又育人。所有环境科学的本科生第一年实行班主任制,从第二学年开始直至大学毕业实施导师制,期间为三年。

导师负责与学生探讨制定学生的发展与研究方向,将环境与健康教育融入具体工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专业素质;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并直接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

四、结语。

通过“以环境与健康理念为主导的环境科学专业培养模式的建设”,我院环境科学专业的教学体系得到完善,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而且掌握了一些环境保护的先进理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这种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造就优秀的环境科学专门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利于培养新形势下创新人才。

2023年科学发展论文(汇总19篇)篇十

低碳生活是一种非常环保、文明的生活方式。节水、节电、节油、节气,可以帮助我们将低碳生活变为现实。现在我们国家对全世界公开承诺减排指标,决定到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低碳时代已经如约而至,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低碳”就在我们身边。夏天,我们在家用空调时,不要长时间开着,用了几个小时后,就关掉,再开电风扇。这样就能省50%的电;在冰箱内放食物时,食物的量以占容积的80%为宜,用塑料盒盛水制冰后放入冷藏室,这样能延长停机时间、减少开机时间,更节电;用微波炉加工食品时,最好在食品上加层无毒塑料膜或盖上盖子,这样被加工食品水分不易蒸发,食品味道好又省电;开车时尽量避免突然变速,选择合适档位,避免低档跑高速,定期更换机油,轮胎气压要适当和少开空调。短时间不用电脑时,启用“睡眠”模式,能耗可下降到50%以下;关掉不用的程序和音箱、打印机等外围设备;少让硬盘、软盘、光盘同时工作;适当降低显示器的亮度。平时我们勤动手动脑,也可以实现“低碳”。一般家庭都有很多废弃的盒子,如肥皂盒、牙膏盒、奶盒等,其实稍加裁剪,就可以轻松将它们废物利用,比如制作成储物盒,可以在里面放茶叶包、化妆品之类的物品;还可以利用方便面盒、罐头瓶、酸奶瓶制作一盏漂亮的台灯;喝过的茶叶渣,晒干做一个茶叶枕头,既舒适还能改善睡眠……另外,将普通灯泡换成节能灯,尽量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公交车出行,随手拔下电器插头……你看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小事,都是在为“减碳”做贡献。我们应该从节电、节水、节碳、节油、节气这种小事做起,低碳生活是我们要建立的绿色生活方式,只要我们去行动,就可以接近低碳生活,达到低碳生活的标准。“总之,低碳生活,既是保护环境,也是拯救自己。”那么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还有其它降耗低碳的好方法吗?来看看我的建议吧。纸张的双面使用,节约用纸;不用一次性的筷子和一次性的饭盒;不用一次性的塑料袋;减少粮食的浪费;随手关灯,随手关好水龙头。使用手帕,少用纸巾……我们的地球需要我们共同来爱护,让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珍惜资源,降低能耗,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我是一名中学生,我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低碳?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作息时所消耗的能源的减少,从而减低碳消耗,尤其是二氧化碳的减少,我们应积极提倡“低碳生活”,从节电、节油、节气,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也就是说,低碳生活就是更低能量、更低消耗的生活方式,还原其淳朴的进行人与自然的交流。低碳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碳足迹”是一个最新名词,它标志着一个人的“碳耗用量”。“碳”耗用得越多,导致地球变暖的凶手——二氧化碳也制造的多。也就是说“碳足迹”指一个人的能源意识和行为对自然界产生的影响。我的低碳小窍门是:大自然是我们改不了的,但我们能稍稍改改自己的习惯。我们在用电脑的时候,如果长时间不用,那么这时就可以把电脑设为待机状态,不用的室友就拔下插头。不仅如此,如果短时间内不用电脑,其用电脑的睡眠模式最好,能耗可下降50%以下。此外不用音响时最好关掉,显示器的亮度也可以调低。目前每户城市家庭的家电平均待机能耗相当于使用一张15瓦的长明灯,因电器关机没拔插头,全国每年待机浪费的电量。不仅如此,生活中不用一次性筷子,带环保购物袋,少乘坐电梯,都是减少碳排放量的好途径,这只需要我们稍稍改一下习惯。衣食住行都很重要,做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上学肯定要“行”。城市中有很多“本本族”,这些人都考出了驾照却没有买车,他们看见汽车尾气能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更坚定了他们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的决心,再说青岛的地铁也快完工了。科学说明:每消耗一公升汽油会产生2.7千克的二氧化碳,拥有私家车无疑是过着一种高碳生活,如果实在需要以车代步,不妨通过及时更换空气滤清器、保持合适胎压、及时熄火等用车习惯来“低碳”,这样每辆车每年可减少油耗约180升,相应减排二氧化碳400千克。

综上所述,低碳生活小窍门其实是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绿色生活”是将环境保护与人们的日常衣食住的生活,融入一体的新文明、新风尚的生活。

绿色生活作为一种现代生活方式,包括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将绿色生活概括为五个方面:

2、绿色消费、环保选购:绿色生活还倡导人们选购环保节能产品,比如节能日光灯,选购小排量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这个离我们学生还比较远了。

3、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充分利用资源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比如一纸多用,双面打印,一水多用。

4、分类回收、循环再生:对于废旧电池类的回收不仅能避免对环境的污染而且还能回收贵重金属,也不知大家有没有什么方法处理这些,我是没有办法,只有少用,并且保留着,不让他进入环境。

不定不要忘记);爱护花草,爱护树木,少用化学药剂,使用无磷洗衣粉,不乱挖发菜、甘草、冬虫夏草;还可以报名参加植树,现在我们还不太习惯为环保捐款,不然的话还可以为环保捐点钱。一句话,有利环境的事情多做,不利环境的事不做,同时多多向家人、亲属、朋友宣传环保知识和环保观念。绿色生活还要求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一种安全健康、无公害、无污染的生活;是人类通过自身包括生活举止在内的所有实际行动,来实践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它的最终目的则是要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天然节奏和自然循环相一致。因此,绿色生活是新世纪的时尚,它体现着一个人的文明与素养。同时绿色生活也是一种生活态度。现在,绿色生活也不并不仅仅是一种定义,它已经在都市中衍生出一个个族群,成为绿色生活的忠实拥趸——比如乐活一族,比如绿领。3什么是绿色消费?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请分别从衣、食、住、行、学习和娱乐等方面谈谈如何进行绿色消费。

乐活一族的消费观应该成为我们大学生的学习对象,乐活,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爱自己(自爱)、爱家人、爱地球的生活方式,不仅仅是注重自身生活的环保,而且支持地球的环保,乐活族追求的是节能、环保和高科技型的绿色生活方式。绿色消费作为一种健康科学地消费方式,包括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一、衣1.少买不必要的衣服(够穿就好了);3.减少衣服干洗的次数或者不干洗,因为有化学溶剂,如过氯乙烯对身体有害;4.将不需要的衣物送至回收机构(我们这边好象没有,不过有时我们可能捐助给贫困地区的学生的,这个我们学校有这样的活动;5.穿天然材质棉麻衣物,比如印度棉、纯棉或者麻质,衣服不必有过多的色彩,只穿着无辐射、无污染的天然面料,如一套纯棉的运动装,休闲又舒适,尤其是贴身的衣物如内裤、内衣、每天洗脸的毛巾,更要选择天然面料制成的,不做过多的挑染(对于有些人太讲究了,不过大家能做就做吧)。

二、食:需要严肃地对待自己的饮食,平衡的美食必不可少。

1.注意吃什么、如何吃。不吃野生动物,尽量选择有机食品和健康食品食用,避免高盐、高油、高糖。

2.如果实在无法每天定点吃饭(生活要有规律),至少应该给自己一个喝上一小杯茶或咖啡调节紧张作息的时间。3.购买当季蔬菜水果,可避免摄入过多的农药和化肥,购买本地食物,降低食物运送耗费的燃料和多余包装。4.出外就餐自带筷子、杯子、碗(这个我也在尝试,不过我几乎也是不在外吃东西的,也就是一两种仪器让我做不到环保,就是奶荼和清朴凉)。

5.减少粮食浪费。6.减少畜产品浪费,作个parttime素食者,可减轻地球生产食物的负担。7.饮酒适量,减少吸烟。

8.保持饮食均衡、多样、吃七分饱。

三、住,合理使用空调(能不开空调就不开,要开的话热天也不应该低于26度,冷天也不应该超过20度,这似乎是国家对公务员的要求吧,但肯定适合于大众),使用电风扇,合理采暖,用自然提炼或生物分解的清洁剂。水槽下放水桶,回收废水做家务清洁。尽量开窗,减少使用冷气。拒绝浪费能源,换较小、通风采光好的房子;选择无污染的家居环境,周围环境良好的楼盘是首选;采用无污染的原木家具。

居住需要慢空间。居室中的“慢”,是一种悠闲的感觉。当你用素雅的色调取代喧闹的装饰,当你换上纯棉质地的床品,当你在客厅角落里放上青葱翠绿的植物,当你将香薰精油带进浴室„„打造一个“乐活”时尚空间,就这么简单。

五、用1.用布袋取代塑料袋。2.减少一次性筷子使用。3.尽量少用电梯。4.使用冰箱注意节能。5.合理使用电脑、打印机。6.合理使用电视机。7.适时将电器断电。8.合理用水。9.用太阳能烧水。10.采用节能方式做饭。

11.合理利用纸张。

六、其他。1.减少使用过度包装物。2.合理回收城市生活垃圾。3.夜间及时熄灭户外景观灯。4.在农村推广沼气。5.积极参加全民植树。

七、学习:1.节约电能,可以不开灯的情况下尽量不开灯,也要注意关闭那些不必要开的灯,尽量到人多的环境自习,2.坚持自然温和的轻慢运动,喜欢瑜伽多过喜欢拳击。3.常常在电脑不用时关闭电源,深知这比让“电脑待机”更节约电源。

4.书籍的循环使用不仅可以省钱还可以减少污染。在使用书本时,一定要注意爱惜,今后就可以和你的亲朋好友及学弟学妹们分享了(这个很重要,经前我没想过,不过以后我就不会再交书费了);5.时常整理旧物品,会发现许多物品可以循环再利用。例如不断循环利用空白纸张及旧书夹,将使用过一面的纸张反过来可以重新装订成便签本。6.自备餐具来用餐:

免纸张的浪费。9.多用邮件少用纸:无论何时,只要可能的情况下,选择用邮件传送文件来代替打印可以降低用纸量。必须选择纸张打印的情况下,应先使用打印预览功能来检验布局和格式,而不要在没检查之前就忙着打印,这样无形中就降低了打印纸的使用量。(目前在中国一些大中型城市,已经有部分学生开始通过邮件形式来给老师交作业了,这也是我国提高环保教育的一大措施。)。

5你认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生态文化素质?请结合你的专业谈谈什么样的环保课题设置更有益于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化素质。节约意识:在日常生活中以乐活族的标准要求自己,将节约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如果可以更应该引导更多的人加入其中,也就是在做好自己份内工作的同时,承担起节约可以节约的事物的责任并永不言弃,而在这初期不可避免地会有很多障碍,比如自身的思想原因,和外界的压力,这就需要加强自身的心理素质,而这一切也是从日常生活中积累得到的,所以我们可以在仅凭心理素质不足以做自己应该做的事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以良好的心态来面对它:也就是把这当做是对自己的锻炼,这个一般大学生都是可以做到的!而在节约路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树立自己的节约信念,我的是:不影响他人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有时应该别人暂时不理解除外);充分利用自然光,而且必须知道日光灯是视力每一杀手,自然光当然要温和多了,所以应尽量接近自然光);敢想敢做,不必在乎别人异样的目光(因为我们问心无愧,而且在意别人的想法本来就是一个的一种怯懦,应该摒弃),发现或者知道了浪费现象就敢于想办法节约,敢于去做。在实际行动方面则应该做到:节约每一滴水、使用无磷洗衣粉、减少水污染;,环保意识:在日常生活中以行动来保护我们所处的环境:以公交族和自行车族为荣、推动政府的公交发展战略,以最少的车运送最多的人,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少用空调,夏日空调不低于26度,使用节能灯,可以节省75%的能源消耗。尽量少用一次性制品,节约地球资源,同时减少垃圾的生产量,垃圾分类投放,只穿着无辐射、无污染的天然面料,如一套纯棉的运动装,休闲又舒适,尤其是贴身的衣物如内裤、内衣、每天洗脸的毛巾,更要选择天然面料制成的。在21世纪,一个人的环境意识意味着这个人的文明与教养,就像环境质量标志着一个民族的尊严与力量,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走在前面,同时我们应该做到:

追求品位生活,但是少些附庸风雅和装腔作势;把握时代潮流,但不要成为时尚阴谋的牺牲品;接近自然,但不要远离社会离群索居;过自由个性化的生活,但不要变成游手好闲、愤世忌俗的异类;享乐人生,也对那些比我们不幸的人心存同情和救助心;在品位生活的同时,还不忘走出去看看广阔的世界;热爱大自然、追求健康;追求这样的生活方式——爱自己、爱家人、爱地球的生活方式,像乐活族人一样透过乐观健康的绿色生活,倡导如下精神:dogood亲近自然,注重环保;feelgood关爱社会,分享乐活;lookgood身心健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是中国人的美德,当我们自己有困难的时候,也渴望得到别人的帮助,但必须你先帮助别人,别人才会帮助你,爱,要从现在开始,从我做起,我是一个农村人,虽然我家不富裕,但我力所能及的力量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舟曲亲人,不要孤单,不要落泪,你的亲人一13亿。汶川玉树能站起来,你也能站起来,逝者安息,生者坚强。让我们重新绽放生命之花。

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灾难,让全国人民的心一起跳动。灾难中的土地,我们为你牵肠挂肚彻夜难寐;灾难中的同胞,我们为你神情悲恸双目噙泪。你们逝去的亲人,就是我们的亲人,我们双手合十愿他们安息;你们遭遇的不幸,就是我们的不幸,我们伸出双手,与你们紧紧搀扶。没有什么比亲人的拥抱更能给不幸的人们以心灵的抚慰,没有什么比亲人的抚慰更能给不幸的人们以振作的力量。让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心灵,我们的援济,我们的祝福,与灾区人民靠得更近些吧。

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玉树发生7.1级强震。截至4月20日17时,已造成2064人遇难,失踪175人,受伤12135人,其中重伤1434人。

天地恸哭,山河呜咽。玉树国殇,华夏同悲。

4月21日,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以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青海玉树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

哀哉痛哉,亲人罹难。守望相助,八方支援。

大难兴邦。显然,这是一种在汶川地震废墟上成长起来的社会力量,这是前一次深重的国殇给一个民族带来的进步。

这次行动无需任何呼吁。救援人员坚守“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与死神争分夺秒,竭力救助每一个被压在废墟下的同胞;志愿者组织已经迅速有效地动员和组织起来,几乎与政府同时行动;从救援到哀悼,对生命的尊重正在成为政府和公民的自觉行为。

情系玉树,大爱无疆。我们和他们一起落泪,一起悲痛,也一起在悲伤中编织着对明天的希望。今天晚8时,山西新闻网新闻中心记者、编辑点燃蜡烛,向着玉树的方向,为2064名罹难同胞默哀,合掌、祈祷,我们心在一起。

今夜,请为玉树燃一缕烛光!让我们在3分钟的默哀中为那些还在废墟中的兄弟姐妹祈福。

2023年科学发展论文(汇总19篇)篇十一

2009年12月7日—1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自此,“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等,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近两年来,低碳,已经传向世界,传遍各地,“低碳经济”已然成为全球各国最大的共同话题。

“低碳经济”是最近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新概念。随着温室效应的日益严重,全球气候的不稳定变化不断凸显,各国的经济停滞不前,甚至衰退,“低碳经济”一词更是渐渐深入人心。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保障能源安全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途径,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同。发展低碳经济实质上就是对当代社会经济发展进行一场深刻的能源经济、能源技术和消费行为的低碳革命,是构建一种二氧化碳排放量最低限度的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与消费方式。它作为全球经济继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之后的又一次系统变革,也被视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新动力源泉。

从一定意义上说,发展低碳经济,对低碳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就是探索我国未来发展的可能性问题,就是破解能源资源和温室气体排放约束的世纪性难题。低碳经济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是绿色经济发展的理想模式。发展低碳经济无疑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巨大挑战,也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绿色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从近期看,发展低碳经济,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低碳能源和低碳技术,不仅是建设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转变发展方式,确保能源安全,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本途径。从长远看,发展低碳经济更是着眼全球新一轮发展机遇,实现我国现代化发展目标的重大战略任务。

总之,发展低碳经济,对我国的发展和未来,对世界的发展和未来,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面临诸多问题,诸多优势。发展低碳经济更是既有挑战,也有机遇。

一方面,发展低碳经济对我国现有发展模式提出了重大挑战。首先,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我国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一个长期制约因素;其次,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之中,为了改善和提高13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我们正在开展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排放”肯定会有所增加;最后,总体技术水平落后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严重阻碍,我国目前能源生产和利用、工业生产等领域技术水平落后,技术开发能力和关键设备制造能力差,产业体系薄弱,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必然还要持续增长。发展低碳经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将使我国面临开创新型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挑战。

另一方面,发展低碳经济也为我国实现经济方式的根本转变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走低碳发展道路,是国内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突破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和环境瓶颈性约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利于顺应世界经济社会变革的潮流,形成完善的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机制和制度保障体系;有利于推动我国产业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打造我国未来的国际核心竞争力;有利于推进世界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树立我国对全球环境事务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的良好形象。

是以节能降耗为抓手,推进低碳消费。继续制定全国及地区节能降耗约束性指标,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大力推进低碳建筑、低碳交通等,倡导低碳消费,着力构建低碳型社会。三是发展清洁能源,构建低碳能源供应体系。着力提升可再生能源的比重,着力提高优质能源在国家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引导和鼓励农村居民发展户用沼气,为大中型生物质发电工程提供稳定可靠的燃料保障。四是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低碳技术创新。把先进低碳技术作为提升国家技术竞争力的核心内容,列入国家和地区科技发展规划,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科学研究。

发展低碳经济,也离不开各企业的支持配合。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企业认清方向自觉跟进,大力发展应用低碳技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集体行动”。只有更多企业改变目前的被动状态,自觉跟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步伐时,中国向低碳经济转换才有现实的基础和未来的希望。

发展低碳经济,民众是主力军。施泰纳说过:“在二氧化碳的减排的过程中,普通民众拥有改变未来的力量。”低碳生活并不遥远,很多是可以从现在开始、一步一步做的,并不是一定要等到未来。例如,我们可以少开车、多坐公交车等,这些简简单单、点点滴滴的改进,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实现。发展低碳经济,不会对我们的生活方式造成太大改变,更不用我们做出什么大的牺牲,它只需我们采用气候友好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让我们去实践一个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生活方式,具体到我们平时的生活,就是要尽量坐公交车、换节能灯等,这样能在保证较高生活水平的情况下,减少能源的消费和碳的排放。也就是说,我们要注意消费行为,尽量较少地消费能源、较少地排放二氧化碳,并把它看成一种社会公德来提倡。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注意节电、节油、节气,从点滴做起。发展低碳经济,公众力量不可低估,中国作为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任何一个数字乘以13亿,都会是不可估量的。只要每一个人都能够注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开始低碳生活,“低碳经济”就离我们不远,美好的生态环境便是指日可待。

相信,在世界各国的努力合作下,在各企业的大力支持下,在全民的积极配合下,低碳经济必将繁荣发展,我们的生活也会变得更加美丽,未来也将因低碳而更加长远美好。

2023年科学发展论文(汇总19篇)篇十二

过去的'机械加工切削技术,不但消耗大量资源,增加企业的成本,同时污染环境。在环境问题日益被重视的背景下,研究既环保又降低成本的切削技术非常有必要。超高速式切削技术由此出现。这种技术不断成熟,越来越多的企业把其应用到企业机械加工生产中,改变以往的润滑以及冷却剂等方式,对切削工艺和工具进行了改良,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实现了环保和成本降低的双重目的。

2.2绿色切削液。

绿色机械加工技术之所以这么难以实施,除了一些主观上的因素外,最大的原因就是技术水平不够。除了对机械切削技术进行创新以外,还需要绿色环保的切削液;不仅要求提高对机器的润滑度,还要降低其对机器的损害。作为一种化学原料,除了容易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以外,还造成机器不同程度的腐蚀。所以,必须对切削液的抗磨性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促使切削液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企业成本,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达到机械加工绿色化目标。

2.3低污染或无污染冷却润滑技术。

过去采用的切削技术,不但资源浪费严重、生产成本高,还容易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现如今,一种环保的冷却润滑技术出现,这些不足得到很大改善。这种冷却润滑技术将润滑剂的使用降到最低,不会产生废液,十分环保,还能增加刀具耐磨度,延长其使用寿命。

3绿色机械加工前景。

3.1发展绿色加工液。

伴随着技术不断革新,运用冷风以及自然降解油剂等作为原料,利用新技术手段使之成为绿色机械加工液。这种新技术就是微量油膜附水滴技术。这项技术对环境起到改善作用,促使机械加工业实现现代化。这项技术能够提高润滑液的作用,避免过量使用润滑液。其中,微量油起到润滑作用,少量水和冷风分别起到冷却作用,加工产生的热量可以蒸发掉多余的液体,所以整个流程并不出现废液。

3.2不造成环境污染。

和过去的机械加工技术相比,绿色机械加工技术的优点十分显著,突出地表现在不会给环境造成污染。以往的加工废液直接被排出,而现在不再大量使用切削液,通过冷风以及可自然降解的油剂和水,将产生的废液能够收回来二次利用。同时,在生产加工中摒弃了原有的冷却以及废液处理设备,还可以将能源使用降低20%。另外,这种技术对刀具磨损相对小,刀具比以往能多用两倍的时长。

3.3降低污染以及提高效益。

从传统的机械机床设备来看,其中将近有八成仍然使用切削液,对人体健康损害以及环境破坏都非常明显。然而,绿色机械加工液可以实现环保和生态保护的要求,且能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最重要的是给社会的发展带来诸多好处。对一个企业来说,这样做能够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由此可见,企业生产中应该将其广泛应用。

4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的机械加工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因此,需要在加工中推广绿色机械加工技术,以降低能耗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相关技术人员应当加强对此项技术的研究,从而促使工业加工可以广泛应用绿色机械加工,促使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2023年科学发展论文(汇总19篇)篇十三

第一,以队伍建设为重点,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首先,改革完善校长管理办法,制定校长上岗条件和岗位考评制度。提高校长专业化水平,采取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的办法选拔任用中小学校长,推举校长聘任制和任期制度改革。加强农村学校和城区薄弱学校校长队伍建设,建立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的校长定期交流制度,有计划地从城镇学校和优质学校选派管理干部充实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领导班子,把优质学校成熟的管理经验传递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提高农村学校与薄弱学校的管理水平,缩小干部能力差距。选派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到优质学校挂职锻炼,进行1年至2年实质培训,提高副校长的管理能力、科研能力,期满后回原校任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其次,注重提高教师素质。推进教师全面发展工程,建立和完善以教育为基础,以制度为核心,以评估为手段的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师职业能力评价、考核、奖惩机制,规范教师行为,加强师德教育,树立师德典型,完善评价标准,提高教师队伍尤其是班主任教师师德水平和整体素质,构建灵活开放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创建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教师交流机制,让农村学校部分教师在城区学校代课培训1年至2年,薄弱学校教师在优质学校代课培训1年至2年,优质学校和城区学校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代课指导、引领帮扶,促进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共同提高,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第二,建立学校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充分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探索建立优质学校与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联合办学、资源共享机制,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以一校多区或集团管理方式,实现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的共建共享,实现教师统一调配,统一备课,统一考评。

第三,加强教育科研,使科研成果资源连锁,资源共享,使全区所有学校共同受益,共同提高全区教学质量。

第四,薄弱学校教师更应做到吃苦耐劳,敬业爱岗。面对教学设施差、生源质量差、学生管理难度大的现状,薄弱学校的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挥洒更多的汗水,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缩小与优质学校的差距。

第五,薄弱学校更要关注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教育。关爱学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和学习习惯,以倡导优良的校风和学风,使学生能主动、愉快地学习,身心得到良好的发展。

第六,硬件设施建设标准化、均衡化,进一步加大对全区义务教育中小学教育装备建设力度,特别是对薄弱学校的'投入力度。统筹中央、省市、区各种渠道的项目资金,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把标准化学校建设与危房改造、强化薄弱学校等建设活动密切结合起来,分期分批进行学校标准化建设。

二、结语。

实现硬件建设的均衡化,为推动樊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物质保障。教育均衡发展既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社会公平的有力抓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教育均衡发展的阳光雨露,健康快乐地成长。

2023年科学发展论文(汇总19篇)篇十四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实施以下政策和措施。

一、推行低碳生产,实行可持续的生产模式。

低碳生产是一种可持续的生产模式,要实现低碳生产,就必须实行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我国在电力、钢铁、化工和轻工等许多行业,已开展了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工作。

推行低碳生产,需要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为此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和实行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体系;推进重点行业、产业园区和省市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等。

二是要按照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高效率、低排放、可循环和可持续的原则发展低碳产业,改造传统产业,把节能、节水、节地与削减污染物总量有机结合起来,实行统筹规划、同步实施。

三是要发展清洁能源,推动能源结构的低碳化。提升新能源在国家能源战略中的地位,做好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氢能等,提升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在采用最安全最先进技术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核电等。

四是要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低碳技术创新。把可再生能源、先进核能、碳捕集和封存等先进低碳技术作为提升国家技术竞争力的核心内容,列入国家和地区科技发展规划;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科学、战略与政策的研究。

二、提倡低碳消费,实行可持续的消费模式。

大力宣传低碳消费理念,引导城乡居民转变消费观念,以节能降耗为抓手,推进低碳消费,着力构建低碳型社会。

低碳消费应当从我们的日常生活做起。有些事情看起来很小,但如果大家都这么做,意义却非常重大。

三、控制高碳产业发展速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我国的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的。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电力和轻工等行业的高速过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我们要努力解决这些行业造成的污染。

另外,在调整经济结构过程中,要对我国现行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作出必要调整,限制高碳产品的出口,努力扩大低碳产品出口。

四、大力开展国际合作,引进低碳技术。

国际上已经有许多成熟的低碳技术,我们在努力发展和应用自己的低碳技术的同时,要大力从国外引进这些先进技术。

低碳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新探索,也是一个长期努力和实践的过程。中国的低碳经济转型将有助于提高我国长期能源安全,有助于缓解当前和未来能源体系下的国内国际环境问题,而且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一脉相承的。

2023年科学发展论文(汇总19篇)篇十五

建筑经济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方面有着极大的价值。但是同时建筑行业的发展又不可避免的会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影响到我国建筑行业以及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此,建筑行业以及建筑企业必须从可持续发展出发,在发展建筑经济的同时也要确保社会环境的和谐,也就是全面推进绿色建筑经济建设,有效解决资源消耗过度,环境严重污染等一系列的问题,推动我国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壮大,并为其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绿色建筑的含义是在建筑的整个使用期限当中,最大化的减少甚至是避免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有效节约各项自然资源和能源,注重建筑设备以及技术的创新改革,倡导环保绿色的技术和设备应用,进一步优化人民的居住和生活环境,改善以及提升整体生活质量,最大化的降低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减少相关资源的耗费,从整体上提高建筑品质,有效落实绿色建筑的建设标准。总而言之,在我国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过程中,绿色建筑可以全面达成以上目标,并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绿色建筑经济则可以称之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理念,倡导在推动建筑行业以及建筑项目的发展过程中做到绿色环保,使得人们拥有良好的居住和生活环境,避免大量的资源和能源的耗费。以全面发展和推动绿色建筑建设为核心的建筑经济,就可以被称之为绿色建筑经济,而这样的经济类型拥有可持续发展的条件,而且需要在实际发展当中提出相应的策略。

绿色建筑经济是我国建筑行业在今后发展当中必须要坚持以及落实的创新理念,而在实际的建设以及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第一,恰当采用绿色环保技术。绿色建筑的建设以及建筑经济的发展不会增加建筑的经济压力,也没有运用十分昂贵的技术以及材料,反而是要恰当选用绿色环保的适用性技术,有效减少能源消耗。适用性强的成熟技术如屋顶绿化、自然通风等都可以在发展绿色建筑经济当中使用,进而达成节能环保的目标。第二,评测建筑的全寿命周期。绿色建筑的建设不仅仅要在设计以及建设方面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需要重视绿色建筑在实际运营当中节能环保的情况以及建筑寿命终结之后能否进行循环利用等。第三,创设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要为人们的工作、生活居住等创造健康环保以及富有生机活力的环境,这样生产以及创新的潜能也能够得到挖掘,为绿色建筑经济的长远发展奠定有力根基。第四,加强可再生资源应用。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必须要从根本上意识到可再生资源的重要性,并将其应用到建筑发展的各个环节,保障节能减排以及绿色环保的实现。

(一)政府加大引导培育。

当前我国正在全面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但是市场经济的整体发展还没有完全进入到成熟时期,也没有形成较为完善,健全的市场体系和机制,也就是存在一定的市场缺陷。在整个社会经济的大市场当中,绿色建筑市场是其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自然而然的会存在一定的市场缺陷,也就是直接受到市场失灵的影响,不能够全面反映出环境以及社会价值。建筑企业是建筑行业发展的一个元素,进行自主经营,并且自负盈亏,无论是开展何种形式的经济活动,其目的在于实现利益最大化,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强调效益最佳。但是绿色建筑市场的发展以及绿色建筑经济的进步都需要考虑到环境保护问题,而如果单纯的从环境保护的活动层面看,不会为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这就使得企业不能够在环保活动的实施当中拥有巨大的内驱动力。针对这样的问题,政府必须要及时给出干预措施来弥补市场缺陷,例如政府可以加大对绿色建筑开发商的经济补贴。政府在我国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在整个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当中,政府承担着宏观调控的职能,也就是要选用恰当的方法来引导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政府必须要履行环境监督的职能,积极的培育绿色建筑经济市场。

(二)有效加强市场宣传。

国家之所以要全面推进绿色建筑的建设,大力发展拥有可持续发展价值的绿色建筑经济,其目的在于更好的服务于广大消费者,全面提高消费者的认可程度,使得消费者能够有意识地使用绿色建筑,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和节能意识,也使得我国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拥有持久动力支撑,起到对绿色经济支持和推动的作用。对此,要让绿色建筑经济拥有持续发展的动力必须要从根本上加强对市场宣传工作的重视程度,并且积极采用多元化的措施来进行市场宣传教育,引导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使得消费者能够在相应的宣传教育活动当中深入了解绿色建筑的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的价值,能够高度的认可绿色建筑,真正意识到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是国家战略大计的组成部分,是一项关系到子孙后代可持续发展的大事,并因此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绿色建筑经济的宣传当中,扩大绿色建筑的影响力。一方面,政府以及行业组织需要承担起相应的市场宣传责任,做好市场引导的相关工作,使得广大建筑企业能够加大绿色建筑的建设,投身于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并为其作出突出贡献。另一方面,社会媒体也要承担市场宣传责任,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三)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绿色建筑经济的持续性发展离不开绿色技术的应用,更是需要将绿色技术进行不断的更新换代,更好的满足时代以及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使得绿色建筑的建设发展以及循环利用都能够落实节能减排的根本性目的,也为我国绿色建筑经济长足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基础保障。拥有持续发展动力的绿色建筑经济需要在节能减排方面拥有较大的优势,节约的资源包括水资源、土地、材料、能源等多个方面,也就是要实现多种资源节约的目标,那么要确保多个目标的实现就要求相关的科研机构以及企业意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并且在技术创新方面加大力度和投入程度,加快新的绿色技术的创新和研发速度,并尽快将相应的技术成果进行转化,能够快速在市场上进行实践推广和应用。同时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还需要重视技术的规范,也就是将研发的新技术和产品纳入到标准规范范围当中,并形成完善化和综合性的标准体系,做到资源的节约以及环境的有效保护。例如,在对绿色建筑的材料进行技术研发的过程中需要将重点放在绿色材料方面,保障这些材料有着较高的利用率、回收率,不会对环境造成较大的负担,并且能够实现有效降解。

(四)建立健全强制立法。

当前对于我国绿色建筑标准的调研和分析能够发现,相关建设标准尚处在推荐阶段,在落实当中的难度较大,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用强制立法的方法,使得绿色建筑经济的运作和长远的发展得到法律制度的保障和规范,并对绿色经济市场的竞争进行约束,构建良性竞争机制。首先,强制性的条文立法需要选准重点实施对象,一般情况下可以选择示范区和示范建筑,首先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安置工程的建设着手,逐步构建起绿色建筑强大的影响力,为绿色建筑的建设树立良好的榜样。在示范工程建设水平不断增强的过程中,可以由点到面地进行拓展,进而使得绿色建筑全国范围内的普及,也让绿色建筑经济的持续性发展目的能够循序渐进的实现。其次,强制立法当中需要在规定当中逐步提升绿色建筑达标比例。由于绿色建筑市场的更新换代较快,在强制法律条文的年限设计方面不能过长,可以采用定期修订的方式,做到法律制度的及时更新,满足绿色建筑发展的要求。最后,强制性的推广绿色建筑的相关适用性技术。适合于地区绿色建筑建设的各项技术以及材料都可以选用强制立法的方法进行推广。同时也需要加大在技术以及材料方面的审查工作,增强绿色建筑的技术内涵,使得绿色建筑经济能够不断的发展和壮大起来。

(五)全面完善政策体系。

从全国范围上看,当前我国的绿色建筑经济发展水平还有着极大的提升空间,可以说正处在基础发展的时期,而这一时期由于发展的时间较短,相关的经验较为缺乏,使得政策体系也没有有效的建立起来。例如,有关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政策提出以及实施的时间还不长,实践应用的价值还有待继续考量和修正;在相关的政策规定当中没有涉及到有关于经济激励策略的问题,使得建筑企业的绿色建筑积极性得不到激发。上面提及到的由于政策体系不完善而形成的问题极大的制约了我国绿色建筑经济长远的发展,造成了政策障碍问题。对此,我国必须积极完善和推进政策体系的建设工作,而且在政策体系构建当中必须要从国情出发,提升政策的可操作性,同时还要积极建设相关的评价标准以及推广机制来保障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这样不仅仅能够节约了各种建筑资源,还使得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兼顾了经济效益和社会环境效益。政策的建设必须要兼顾激励性和强制性,最终形成一整套带有中国特色和符合国情的政策建设方案。

随着建筑行业发展水平的提高,整体的建筑产业结构优化程度也在逐步增强,随着可持续发展动力的绿色建筑经济发展成为必然趋势以及发展方向,能够满足国家建设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要想进一步推进我国绿色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通过政府加大引导培育,有效加强市场宣传,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建立健全强制立法,从全面完善政策体系等策略实施着手,增强绿色建筑的生机活力,为我国绿色建筑经济的长远和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石。

[3]李维良.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科技资讯,2014(8):8-11。

2023年科学发展论文(汇总19篇)篇十六

作为文艺大发展摇篮的群众文艺必须加强先进性的思维理念,坚持面向市场、以群众为中心,尽全力使百姓获得最大、最好的文艺享受。而现阶段在文化建设方面形成的各类公益性以及经营性的文化产业,则成为了文化艺术改革的最大收获。其次,非物质遗产是群众文化的重要体现,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群众文艺发展的夯实地基,也在不断繁衍、进步。比如最有代表性的群众文化当属川剧变脸,经过千年的演变,现已繁衍为表现形式多样、表达内容更为丰富的一种艺术形式,而且大有群众积极参与的趋势。这种现象表明,新时代赋予了传统群众文化一种新的使命,要求人们在新背景下继续依靠、发挥群众们的力量,才能使群众文艺的发展来源于民间,发展于群众。

一、基层群众文化的组织开展。

凡是在社会上开展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都能纳入群众文化艺术辅导的内容,它涉及的门类、品种十分广泛。从外在形式上,呈现的是多层次组合结构形态,其活动样式有群众文学、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美术、游艺、体育等,活动类型有创作、表演、展览、观赏、阅读、培训、健身等。根据群众文化活动需要,不同年龄、不同水平层次,安排的辅内容也不相同。文化活动会具有更多的娱乐功能,而文化馆将要承担的更多的任务便是寓教于乐。文化馆要定期举办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群众性表演活动,通过导向性和示范性的活动形式,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在文化活动中丰富精神世界,提高文化素养。一方面,要将文化馆本身的潜力尽量挖掘出来,将当地优势尽量突出;另一方面,文化活动要经过精心策划和辅导,望其具有教化功能,依靠本身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吸引更多的参与者,使参与者在参与的过程中既能自娱自乐又能获得教育,可谓两全其美。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各部门之间要紧密合作和积极配合,使得各项工作有序高效运行。此外,还应虚心聆听基层人民群众的心声,不断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努力建设出老百姓喜爱和满意的精神文化活动,创建群众满意的文化服务。就目前的文化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来看,我国基层的文化建设工作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提出的要求对比来看,仍旧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现阶段我国的文化管理体系中仍旧存有“重经济”的思想观念,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水平和速效。因此,我国的文化建设管理部门应该要加大改革文化体制的力度,在遵守普遍性和普惠性这两大原则的基础上,着力推动我国基层文化建设的速效,使其能够保持与时俱进的建设水平,适应新经济社会形势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需求。

二、基层群众文化体系的建设。

文化管理人员还需要不断深化文化改革的力度,把解决城乡间、区域间、数量和质量间存在的公共文化体系建设问题作为文化改革的根本目标,促进我国基层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可以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高效的文化服务加大文化监管力度,提高对基层文化建设行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工作的培训教育频率与水平,从而提升整个基层文化产业的技术管理水平,使其能够形成一定的规模效益,进而逐渐向着集群式的产业化迈进。与此同时,相关文化管理部门还应该加强对该产业建设的监管力度,促进文化产业的平稳健康发展。由于群众文化部门和单位人员的组织分工不像专业团体那样专业化,往往带有一人多职的性质,因此,根据一般活动状况,组织有效的群众文化艺术综合实践,需要当好策划者。而胜任的策划者,需要具备策划、导演、指挥、协调等多方面的活动才能。策划者同时要把握整个排演活动进程,所以必须懂得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规律,熟悉导演的基本艺术,特别是构思与调度技能。这样,我们就既能作具体的艺术指导,又可发挥综合调度和指挥的作用,使策划和指挥调度均能得心应手。随着时代的向前发展,社会物质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文化艺术活动的天地更加广阔,人们对整体活动水平的期望值也不断提高。从满足现代文明需求出发,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在多样化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以组织系统为主导,各种类别、层次全方位开展的活动模式,活动品种和样式的不断丰富,骨干队伍的分工更趋类别化,各个层面的活动交替进行,越来越显示出综合艺术实践组织的重要性。熟悉和掌握它所具有的功能,健全它的组织系统,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已经成为综合艺术实践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2023年科学发展论文(汇总19篇)篇十七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到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13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着力强化创新驱动,为建设“两富”现代化浙江奠定坚实基础。最近召开的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专题研究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这些都是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放眼世界、立足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决策。这一重大决策既是抢抓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机遇、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战略支撑作用、实现民族复兴和富民强省目标的必然选择,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破解资源要素瓶颈制约、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的根本举措。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把握规律、创新举措,大力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加快推进创新型省份和强省建设。

“实现四个转变”

创新层面上,要进一步从点的突破为主导转向多元化的整体推进为主导。过去的科技创新主要还是依靠科技部门的单兵突进,较多的是着力于点上的突破,而相对缺乏集成与联动。在创新驱动阶段,必须注重创新的统筹协调和顶层设计,强化创新的系统化和网络化,要更加注重科技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多元化创新,更加注重政产学研金介用的协同创新,更加注重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以及各个层面的整体突破与提升。

创新途径上,要进一步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导转向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为主导。在投资驱动阶段,科技创新本身还是比较粗放的,创新的目标主要是追赶型的,创新需求主要集中在一些先进技术推广应用、新工艺开发和管理创新,创新的途径主要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随着形势的变化,在创新驱动阶段,依靠引进技术、设备和管理带来的经济增长空间越来越小,企业只有通过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才能有效减少对外的技术依赖,形成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从而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产业扶持上,要进一步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主导转向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在创新驱动阶段,更加讲求发展的质量和创新的效益,更加注重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就浙江而言,传统产业虽然在一定时期仍处于主导地位,但是发展的瓶颈制约越来越多、技术提升的局限性越来越大、市场空间越来越小。我们必须把重心转向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上,围绕新兴产业链来部署创新链,通过科技的支撑和创新的驱动,推动产业高端升级,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科研组织上,要进一步从供给模式为主导转向需求模式为主导。在创新驱动发展阶段,技术更替加速,技术路线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如果依靠政府和高校院所主导的供给式创新,就会存在较大的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因此,科技创新要进一步转向企业为主导的需求模式,真正面向企业、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围绕需求来部署和谋划创新活动,依托龙头企业更好地把高校院所和社会创新资源整合起来搞研发,如此才能提升科技创新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效降低创新风险。

“五个重点环节”

更加重视科技创新的统筹部署和顶层设计,加快形成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

一是要在统筹谋划和整体推进上下功夫。科技创新是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必须用全球视野、站在全局高度来统筹谋划,把科技创新摆上党委政府的核心工作来研究,促进科技管理部门与经济产业部门的统筹部署,把科技创新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落实到具体规划、具体部署、具体政策、具体行动中。进一步健全部省会商、厅市会商和部门会商制度,完善科技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协同配合、省市县集成联动、政产学研金介用协同、专家咨询与行政决策相结合的科技管理体制,形成创新各主体、各环节、各方面相互支撑、高效互动的格局。

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坚持和完善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评价工作的意见》,建立以创新驱动、科学发展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对关键指标的动态监测、创新绩效的考核评价和考核结果的奖惩力度,促进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尤其是主要领导亲自抓、主动抓科技创新工作,象江苏省一样涌现出一批科技书记和科技市、县(市、区)长。

二是要在顶层设计和系统集成上做文章。围绕“两富”现代化浙江建设大局、围绕“四大国家战略举措”和“四大建设”的推进、围绕创新型省份、科技强省建设和“五个倍增”的目标任务、围绕经济转型升级的技术需求,加强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根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赋予科技创新的重点任务,进一步系统集成创新资源,促进工作聚焦,力求重点突破。

1、要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不折不扣执行好《浙江省科技进步促进条例》,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增长幅度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一个百分点以上,确保到2015年,省、市、县(市、区)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经费占本级财政预算内经常性支出的比例分别达到8%、42%和32%以上,对科技投入达不到法定要求、弄虚作假的要追究法律责任。

2、要加强资源的统筹汇聚。善于把分散在政府各部门的资源有效集成起来,集中财力办大事;促进各高校院所科研设施、实验室以及各类服务平台对外开放,更好地服务于创新创业。

第三,要善于突出工作重点。坚持在“有所不为”中更好地“有所为”、在统筹兼顾中更好地抓住关键,真正把有限资源用到刀刃上;调整完善科技计划体系,引导科技资源向重点企业、重点园区、重点产业、关键人才集聚,提高科技资源投入产出率;集中力量凝练设计一批重大项目,促进省市县资源的集成,加大持续支持力度,加快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科技成果,切实改变“星星很多、月亮很少”的局面。

一是要形成倒逼企业创新的机制。建立健全生产要素和资源的差别价格机制,完善企业能耗、物耗、污染物排放和安全、质量、技术等市场准入标准,严厉打击侵害知识产权的行为,使不加快转型升级、不注重自主创新的企业难以立足发展。对于自身不重视研发投入和科技创新的企业,政府不列为支持对象,倒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研发机构建设。

二是要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坚持把研发机构建在企业、将人才工作重心转向企业、将科技创新政策落实到企业、将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到企业、将科技服务覆盖到企业,形成“一切围着企业转”的机制,尽量降低企业的创新成本和风险,激发企业内在创新动力。在项目实施中,要突出企业主导作用,凡是应用研究、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项目,必须以企业牵头实施;在科技项目评审中,要增加企业界专家的权重,确保企业的话语权,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

三是要加快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引导企业改善投资结构,持之以恒加大研发投入,加快研发机构建设和创新人才建设。鼓励企业改变创新模式,建立全球化的创新网络,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企业建立紧密型的战略联盟,广泛利用先进技术、成果、项目、人才等创新资源。鼓励企业立足长远发展,联合高校院所加强基础前沿研究和产业关键技术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产品。通过努力,大力培育一批象苹果公司、阿里巴巴这样引领产业变革的企业。

四是要加快形成科技产业联动、大中小企业协同的技术创新机制。强化产业和企业的技术需求导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着眼技术瓶颈组织重大技术攻关,立足产业升级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产业规模与质量效益的同步提升;深入开展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加快建设一批上下游协同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重点企业研究院,实施一批突破关键技术的重大项目,选派一批青年科技人才到企业工作,努力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倾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强的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以这些大企业为依托,以核心技术和市场为纽带,形成集群式产业协作体系,带动关联的中小企业共同创新发展。

一是要大力发展高新园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其作为衡量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体现科技投入绩效的重大举措来抓。大力推进14个产业集聚区创建高新区和省级高新园区转型升级工作,努力培育一批国家级高新区。加强高新园区的动态评价与考核,推动高新园区提升创新能力、做强特色产业、实现错位发展,打造一批品牌园区,辐射和带动全省高新产业加快发展。围绕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需求,以突破高端核心技术、培育高附加值产品、打造上下游配套的高新产业为目标,大力组织实施十大重大科技专项,力争在若干前沿领域取得突破,培育一批新兴产业集群。确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年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到2017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加值实现翻番。既要注重扩大高新技术生产规模,更要注重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和附加值,努力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二是要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把产业化导向贯穿于科技创新的全过程,各项工作部署都要围绕产业化、各项考核评价都要突出产业化、各种资源配置都要面向产业化,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首先,要引导高校院所面向市场搞研发。具体要实现“四个转变”:科研人才的评价,要从“以论文比高低”转向“以转化产业化论英雄”;科研活动的组织,要从“做什么吆喝什么”转向“企业需要什么研发什么”,促进“研之能”与“产之需”无缝对接;科研的合作方式,要由单纯的“技术入股”转向“技术、资本入股并举”,与企业结成更加紧密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创新链条的打造,要从“实验室样品”向“生产线产品”的转变,加强中试孵化,延伸创新链条,提高成果成熟度。

第二,要加快提升企业承接和转化能力。企业要善于把握技术市场发展形势,从企业创新发展的需求出发,主动加强高校院所的紧密合作,大胆引进先进成果以及成果转化的人才、设施,提升科技成果的承接和落地转化能力,努力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

第三,要完善政府和社会的服务体系。在省、市、县三级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加大对成果转化的投入,深入实施十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切实加强中试基地、成果转化基地、科技孵化器建设,完善技术转移转化体系和市场交易平台,加强网上技术市场建设,完善科技成果拍卖机制,促进先进和适用技术的连片推广转化。

第四,要建立有效的创业投资机制。既要让创业资本对处于工业化生产阶段的科技成果感兴趣,也要让创业资本对处于中试生产阶段的科技成果给予扶植,同时要建立有效的退出和循环投入机制,切实解决好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资金“短板”问题。更加重视创新型城市建设和创新平台打造,加快完善区域创新体系。一是要加快创建各具特色的创新型城市。深入贯彻科技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大力支持杭州、宁波、嘉兴三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先行先试,加快争创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强化示范引导作用。鼓励湖州、绍兴等有条件的城市争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提升城市整体创新力。同时加快创建一批省级创新型城市和创新型乡(镇),鼓励和支持各地在某个或某些方面先行先试。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全省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设区市达到国家创新型城市标准,三分之二以上的设区市成为省创新型城市,三分之一以上的县(市、区)进入创新型县(市、区)行列,加快构建以杭州为中心、宁波、嘉兴为副中心,其它中心城市各具特色的网络化、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二是要加快完善多层次广覆盖的创新平台体系。重点要加快建设“高新区(产业集聚区)和科技城、特色产业基地、科技园(创业园)、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科技中介服务组织”五个层面的服务平台,为集聚创新资源、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力支撑。高新区(产业集聚区)和科技城要坚持产城互动,着力打造成为科技资源集聚区、高新产业孵化区、高效低碳的转型升级示范区;特色产业化基地,要在做特做专做深上下功夫,提升特色新兴产业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各类大学科技园、科技创业园等要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摇篮和创新创业的试验区、活跃区;各类区域、行业公共科技创新平台要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向中小企业转移辐射先进科技成果、提供公共科技服务;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要提升社会化、网络化、市场化服务水平,积极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专利代理、项目策划、知识产权评估、科技信息咨询、技术转让、成果转化、检测监测、资格认证等专业性服务。

一是要强化科技公共服务职能。正确处理好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关系,尽可能从市场能自我调节的领域中解脱出来、从具体的分钱分项目中解放出来,最大限度地运用公共政策工具如税收、金融、贴息、政府采购政策等来配置科技资源,更好地运用公共服务手段来支持创新活动,更好地通过完善体制机制和制度的方法来引领科技创新。重点支持对我省产业转型升级具有较强带动性的重大研发项目和成果转化项目;支持基础性研究和前导技术研发;支持创新型城市、重大创新基地、高新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公共创新平台等公共产品建设;支持知识产权开发、运用和保护,技术市场和中介机构建设,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大力营造公共创新环境。

二是要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确立“投资科技就是赢得未来”的理念,进一步深化科技金融结合,支持“杭温湖甬”国家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建设,抓住温州金融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的契机,探索扩大民间资本向科技创业投资的新途径。大力发展科技银行、风险投资、科技担保、科技保险、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和上市融资等,充分发挥金融资本的“放大效应”。逐步建立起初创期政府无偿资助、成长期科技信贷支持、成熟期股权直接投资、扩张期上市培育的金融支撑体系,满足不同发展阶段科技企业多元化融资需求。引导创投机构更多关注初创期、孵化期的科技企业,提高企业创新创业成功率。

三是要完善人才的引进和激励机制。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学习借鉴江苏“引进一批人才、带动一个产业、影响一座城市”的做法,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创新团队,以高层次人才引领高水平创新。同时,通过有效机制,促进高校院所甚至是机关事业单位的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开展科技创新,转化科技成果,创办科技企业,提供科技服务;大力培育青年创新人才,保护青年的创新积极性,让社会创新的涌流不断迸发。健全以激励创新为导向的用人制度和薪酬分配制度,努力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格局。

四是要完善创新绩效评价机制。建立多元的人才考评体系,把标志性成果的质量、创新效益作为评价科研绩效和人才水平的主要依据。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对高校院所与市县的创新绩效进行评估并公布排名,将创新绩效与项目持续申报相挂钩,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益。

五是要加快改善“创新生态环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将违法行为纳入企业、个人社会诚信体系加以约束,促进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的有机衔接,让侵权行为付出沉重代价,让创新者利益得到有效保护。引导企业建立知识产权创造和开发体系,完善技术要素参与股权和收益分配政策,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能力。遵循科技创新规律,杜绝急功近利和浮躁冒进,减少折腾和干忧,促进科研人员潜心研究、执著求新。进一步完善科研诚信体系和科研经费全程监管机制,对违规行为进行严管重罚,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大力发展创新文化,弘扬创新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关注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的浓厚氛围。

2023年科学发展论文(汇总19篇)篇十八

摘要:智慧城市建设以信息化、数字化建设为基础,包含了众多领域,各个领域之间有机互联,互为整体,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主流方向。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开展如火如荼,但仍存在一定问题,需要多种举措稳步推进。

关键词: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系统智慧医疗系统智能电网发展前景。

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公布,明确提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统筹城市发展的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利用,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的智慧发展、五化融合。2014年8月29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公安部、财政部、国土部、住建部、交通部等八部委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根据八部委文件精神,推进智慧城市的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一)以人为本,务实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要突出为民、便民、惠民,推动创新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方式,向城市居民提供广覆盖、多层次、差异化、高质量的公共服务,避免重建设、轻实效,使公众分享智慧城市建设成果。

—1—化基础等,应用先进适用技术科学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在综合条件较好的区域或重点领域先行先试,不断总结经验,再逐步扩大建设范围和领域,有序推动智慧城市发展,避免贪大求全、重复建设。

(三)整合资源,统筹协调。进一步依托云计算中心及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等系统性软硬件设施,整合政企各方现有的软硬件资源,统筹协调,减少不必要的资源重复及浪费,不断优化流程,提升效率。

(四)市场为主,协同创新。积极探索智慧城市的发展路径、管理方式、推进模式和保障机制。鼓励建设和运营模式创新,注重激发市场活力,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投资和运营,杜绝政府大包大揽和不必要的行政干预。

(五)可管可控,确保安全。落实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强化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落实责任机制,健全网络和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和保护个人信息的力度,加强要害信息系统和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确保安全可控。

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聚集和辐射带动作用大幅增强,综合竞争优势明显提高,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网络安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六)细化要求。

1、公共服务便捷化。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环境保护、交通出行、防灾减灾、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领域,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居民、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的信息服务体系,公众获取基本公共服务更加方便、及时、高效。

2、城市管理精细化。市政管理、人口管理、交通管理、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社会诚信、市场监管、检验检疫、食品药品安全、饮用水安全等社会管理领域的信息化体系基本形成,统筹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及建(构)筑物数据库等资源,实现城市规划和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的数字化、精准化水平大幅提升,推动政府行政效能和城市管理水平大幅提升。

3、生活环境宜居化。居民生活数字化水平显著提高,水、大气、噪声、土壤和自然植被环境智能监测体系和污染物排放、能源消耗在线防控体系基本建成,促进城市人居环境得到改善。

4、基础设施智能化。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建成。电力、燃气、交通、水务、物流等公用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运行管理实现精准化、协同化、一体化。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

—3—保护。

三、发展前景及问题。

智慧城市是指充分借助各种信息技术实现城市的智能化管理,是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的交汇点,代表了信息技术发展和综合利用的方向。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正面临着人口膨胀过快、交通拥堵不堪、资源消耗过度、环境污染严重等多种挑战,推动城市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打造智慧城市成为未来城市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

智慧城市已成为医治“城市病”的最佳良药,是城市发展的高层次需求。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智慧的基础设施、智慧产品、智慧技术、智慧设备等协同推进,最终形成城市整体智慧产业链,推动传统城市向智慧城市转型升级。未来成熟的智慧城市体系将包含以下几种必要组成。

1、集多种技术为一体化的智能交通系统。智能交通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控制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地面交通管理系统,从而建立起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智能交通系统可以有效地利用现有交通设施,减少交通负荷和环境污染,保证交通安全,提高运输效率。目前,智能交通系统已发展为集交通信息采集、通信传输、数据处理、控制指挥等技术为一体的多学科应用型产业,因其实时、准确、高效、绿色的特点,成为解决一些大型城市交通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2、实时互动的智慧医疗系统。智慧医疗是以医疗信息化为基础,核心是借助物联网和传感器技术,通过传感设备进行患者的身份管理,形成医院信息系统中的患者主索引,并在此基础上按照约定的业务逻辑和网络协议,进行信息的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目前,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医疗主要应用于医疗器械与药品的监控管理、数字化医院和远程医疗监护三个方面。未来智慧医疗产业将向个性化、移动化方向发展,智慧胶囊、智慧护腕、智慧健康检测产品等移动智慧医疗产品将会广泛应用,借助智慧手持终端和感测器,有效地测量和传输健康数据。

3、坚强型智能电网。智能电网是基于高速通信网络,利用传感和测量技术、设备技术、控制方法以及决策支持系统技术等先进技术,实现电力流、信息流和业务流的高度融合。智能电网具有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等特点,能够抵御各类外部干扰和攻击,同时,由于具有强韧的电网基础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因此在实现多种能源便捷接入的同时,能够抵御各类外部干扰和攻击。智能电网是电网技术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世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5—活。智慧家庭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全新的体验,依托数字电视机顶盒、个人手机等终端载体,实现政务服务、社会服务信息化,将人们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通过信息化手段有机联系并融合起来。同时,智慧家庭可将技术、产品、应用、服务和社会、社区、家庭、个人等单元密切联系起来,体现出科技创新对于提升消费水平、推动人文生活进步的巨大力量,真正做到安全、便利、舒适、节能、智能。智慧家庭产业融合了硬件升级、软件应用与运营服务等多个领域,为芯片制造商、面板厂商、终端厂商、内容提供商、网络运营商等产业链参与者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及空间。

(二)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仍存在的问题。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基本与世界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并且具有良好的实践土壤。随着科技部在2013年10月将20个城市纳入智慧城市试点名单,目前我国智慧城市的规划数目已超过220个,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各地先后投入智慧城市建设中。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但综合分析其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1、缺乏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具有很大的盲目性,缺少运营准入标准,存在项目一哄而上等现象。此外,由于缺乏相关的标准体系,项目建设水平、基础参差不齐,严重制约智慧城市的建设。

2、缺乏详细的工作任务和实施路线。目前我国有些城市盲目跟风,把智慧城市仅仅定位在工程建设,或者是作为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没有深刻领悟智慧城市的内涵和国家—6—打造智慧城市的核心目的。

3、缺乏相应的配套体制和法制环境。由于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工程,而当前各地对智慧城市建设的这一特性认识不足,没有建立推动智慧城市运营和管理的长效机制,仅仅依靠政府投资来推动建设,无法充分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将直接导致智慧城市建设的可持续性严重不足。

(三)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多种举措稳步推进。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智慧城市建设对于加快现代化的发展速度,求解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复杂问题,提供了良好的解决途径。推动我国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多种举措稳步推进。

1、要制定顶层设计和长期规划。尽快出台国家层面的指导性政策,充分发挥各部门的力量,联合推进,明确智慧城市建设的标准要求,加强对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的管理和监督。

2、要考虑各个城市发展的实际状况。从自身特色和需求出发,以切实解决民生问题为着眼点,处理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在统一规划下考虑到每个城市所处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

3、完善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配套措施和法制环境。建立运营和管理的长效机制,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多种手段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智慧城市建设,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2023年科学发展论文(汇总19篇)篇十九

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期间中美两国就削减义务进行了全面争辩,其实争夺的是的碳排放权的分配。最终达成的《哥本哈根协议》并未明确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为此国际间的碳汇市场的前景扑朔迷离,各国必将关注进入国际碳汇市场的基础――采用降低碳排放的替代技术。本文从国际和国内探讨了碳排放与环境服务付费的内在机制,为进一步开展国内并加入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低碳经济环境服务市场碳关税。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温室气体带来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作为温室气体的一种,二氧化碳的排放可以被隔离或采用技术手段消减,因此,国际上温室气体排放削减的重要途径是把温室气体排放目标与大气中二氧化碳削减相关联。低碳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一、发展低碳经济的国际背景。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京都议定书》是历史上第一个给成员国分配了强制性减排指标的国际法律文件,而《哥本哈根协议》对成员国的的减排并不具备法律约束力,只是为各国下一步开展全球气候变化谈判提供了起点。中美作为世界的焦点,双方的立场、态度将对未来国际温室气体减排框架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美国目前参与国际气候变化公约的可能性不会很大。一方面由于美国国内对削减碳排放的量化指标不但要求从技术上明确其效果、还要从经济上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根据美国1997年的《伯德-哈格尔决议》,美国不应当签署没有明确各参与国相应责任的气候协议,并且要求行政部门对任何气候政策都要提供经济合理性分析,以确保未来的收益高于现期费用。因此,多数美国人认为现在还没必要采取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另一方面,即使美国参与了国际性气候变化公约,对于温室气体排放的交易也面临两难选择:若不采取交易的办法,削减排放的成本费用在发达国家就显得太高;倘若采取交易的办法,削减的配额的分担有可能得不到各方的普遍认同,从而无法获得美国国内公众政治上的支持。因此,哥本哈根会议后,美国为防止各国对温室气体排放各行其是,提出到2018年如果未达成多方协议,就美国的国内气候政策美国可以单方面调整关税政策,碳关税是其可能的选择。因为在不存在削减温室气体共同行动的国际政策下,美国认为美国国内的企业竞争力会受到国内气候政策与其他国家“碳泄漏”的影响。为保护其国内企业由于严厉的国内气候政策导致的资金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减弱,将对来自于其他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增加温室气体排放的能源密集型进口品征收碳关税。除非温室气体排放削减等同于或高于美国,或者被美国认定的不发达国家,或者是温室气体排放少于全球温室气体排放0.5%,进口到美国的商品需要购买排放配额,以保证其国内产业的就业率、竞争和发展。因此,碳关税的目的是保护其国内相关产业的竞争力。

中国是为西方进口需求生产碳密集型产品的供给者,作为消费者的美国应该对制造产品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负责,而不应是出口这些产品的发展中国家负担。而中美两国不同的选择依据和标准必然导致中美关系将会进一步恶化,碳关税将会彻底搅乱中美的贸易关系,这是对双方都不利的。

为在未来的全球共同行动中取得话语权,同时也是本着对全人类负责的态度,中国自愿性地实施减排措施,采取低碳经济战略。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实质是解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技术替代取决于能源投入中替代资本和技术转换的难易以及低碳排放技术成本的高低。但是如果不存在各国一致认可、执行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框架协议,低碳排放的新技术市场就发展不起来,社会将会锁定在集中大量使用石油的体系中,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全球温室气体变化的问题。

相关范文推荐

    最新夜市的心得体会一句话范文(20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成长过程的记录和反思,有助于我更好地认识自己。接下来,小编将分享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和帮助。夜市文化,是我国独特鲜明的一

    热门化工园区安全生产工作总结(通用14篇)

    通过安全工作总结,我们可以发现并解决潜在的安全隐患,提高工作效率和员工的安全意识。以下是一些安全工作总结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案,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暑假社会实践报告中学生(专业20篇)

    社会实践报告是对学生实践经验的概括,有助于学生反思和提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社会实践报告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借鉴。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优秀教育文件心得体会及感悟(通用22篇)

    总结心得体会能够激发我们的思维和创造力,为个人和团队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小编整理了一些有深度和触动人心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和启示。

    优质女儿升学答谢宴致辞(汇总20篇)

    在致辞中,演讲者应该注意使用恰当的语气和语态,以及注重节奏和声音的处理,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通过阅读这些致辞范文,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发言人的表达风格和思

    手指课文感受(模板16篇)

    范文范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标杆,可以启发我们对写作的思考和理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范文范本,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和帮助。1同学们,认识手指吗?伸出你的手

    优质教师七心情感教育心得体会总结范文(16篇)

    教师心得体会是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内容,通过总结分享,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接下来为大家分享一些教师心得体会,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新的教育教学思路和经验

    优秀遵守交通规则心得体会(通用14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发现自己在某个方面的特长和擅长,为未来的发展做出准备。下面是一些值得借鉴和参考的心得体会范文,对于我们写作时的思路和表达方式都有一定的

    2023年科研追梦心得体会报告大全(17篇)

    心得体会的写作不仅是对自己的思考梳理,也是与他人分享学习和成长的过程。这些范文涵盖了不同领域的心得体会,可以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写心得的技巧。

    最优补充协议的注意事项(案例18篇)

    在合同协议中,双方可以明确约定交易的各项细节和条件,确保双方的权益得到保障。在签订合同协议之前,不妨先阅读以下的合同协议范文,以便更好地理解合同的结构和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