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知识总结思维导图(模板16篇)

时间:2024-10-23 作者:灵魂曲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将零散的知识点有机地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阅读他人的考试总结,我们可以了解到别人的学习方法和心得体会。

高中政治知识总结思维导图篇一

1. 国体及本质:我国是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 民主的特点:1)人民民主的广泛性2)人民民主的真实性

3.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选举权和被选举权;2)政治自由3)监督权.公民的义务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4. 公民的政治参与:民主选举, 民主决策, 民主管理, 民主监督

6. 政府的宗旨: 为人民服务

7. 政府的原则: 对人民负责。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了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8. 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立法权, 决定权, 任免权, 监督权

9. 人民代表大会的特点:民主集中制

10. 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1. 党的地位: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2. 党的执政方式: 1)科学执政2)民主执政3)依法执政(核心)

13. 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 民族共同繁荣

14.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自治权

15. 宗教政策:宗教信仰自由

16. 国际关系: 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17. 国际竞争的实质: 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18. 我国外交政策: 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的外交政策

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高中政治知识总结思维导图篇二

1、生产决定分配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及其作用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

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居主体地位。

3、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了按劳分配以外,还存在其他多种分配方式,主要包括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收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从而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

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这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二)分配原则

1、效率原则与公平原则

效率,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提高就是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这里所说的公平,主要是指收入分配的公平。

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有着根本区别。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

2、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

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有重要影响。如果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就会提高效率,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会降低效率,阻碍生产的发展。

3、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效率优先实质是发展生产力优先。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兼顾公平就是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使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高中政治知识总结思维导图篇三

(1)人民民主的广泛性。

不仅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而且还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2)真实性。

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物质的保障,人民能够自己管理国家;而且还表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1)相互区别、相互对立,民主只适用于人民内部,专政适用于敌对势力。

(2)相辅相成、互为前提,民主是专政的基础,转正式民主的保障。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已经写入宪法。

(2)是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

(3)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

权利和自由:(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政治自由;

(3)监督权(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和控告权)。

义务的内容:(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2)遵守宪法和法律;

(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2)坚持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

(3)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结合的原则。

(1)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

(2)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

(3)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

(4)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力的实现。

高中政治知识总结思维导图篇四

1、文化只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

点拨: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纯粹“自然”的东西也是文化。(×)

点拨: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3、每个人的文化素养都是与生俱来的,不可以后天培养。(×)

点拨: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得开物质载体。(×)

点拨: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文化传承和发展必须通过物质载体。

5、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点拨: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6、经济是基础,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因此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

点拨:经济是基础,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文化可能超前也可能落后于经济的发展。

7、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

点拨: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是经济和科技实力。

8、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点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但不能“直接”转化。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必须通过人的实践活动。

高中政治知识总结思维导图篇五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实践是文化的源泉)

(3)一个人文化素养的形成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注意:影响有好有坏),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高中政治知识总结思维导图篇六

1、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没有区别。(×)

点拨:源远流长是从时间上来讲的,要从纵向来理解,强调的是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博大精深是从内涵丰富的角度来讲的,要从横向来理解,强调的是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底蕴深厚。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在于汉字和史书典籍。(×)

点拨: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3、汉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点拨: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4、中华文化呈现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民族不同,民族文化的色彩就不同。(×)

点拨: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但这不等于民族文化之间没有共性。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5、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就是在交流中全盘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

点拨:对于其他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敞开其博大的胸怀,发扬其“包容性”的特点,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同时必须坚持文化发展的独立性。

6、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总和。(×)

点拨: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由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的,但不是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

7、中华文化的力量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决定力量。(×)

点拨: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而非决定力量。

高中政治知识总结思维导图篇七

一、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二、文化创新的途径

(1)根本途径(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

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基本途径(古今):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文化创新必须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3)基本途径(中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

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原则: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4)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

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今)与传统文化(古)、民族文化(中)与外来文化(外)的关系。

三、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1)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a 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b 地位: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c 各种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中华文化。

d 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高中政治知识总结思维导图篇八

考点一:国家性质、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考点二: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方式和途经,政府的职能和责任、政府权利的行使与监督

考点四:国际社会与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与和平·外交政策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部分

考点一:文化与社会以及对人的`影响

考点二: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文化的创新

考点三:中华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考点四:文化生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部分

考点一:哲学、哲学基本问题以及派别、马克思主义哲学

考点三: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

考点四: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价值观

高中政治知识总结思维导图篇九

1、我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我国的基本民族制度(或叫政策)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5、我国的分配制度是指: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6、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7、社会主义的一个根本原则,也是最终目标,指的是:实现共同富裕。

高中政治知识总结思维导图篇十

1、没有文化人们无法无法生存。(夸大了文化对人的生存的作用)

2、藏族文化是优秀文化。(每一种文化都包含有科学和非科学的成分。)

3、文化是指人们的精神活动和经济活动。(文化不包括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

4、文化属于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范畴。x

5、文化属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范畴。(文化既包括具有意识形态的部分,又包括非意识形态的部分,所以4、5说法均是片面的。)

6、文化是自然产的。(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7、文化就是指语言、文字。(片面了)

8、物质活动离不开精神活动。(说反了)

9、文化能够促进社会发展。(只有先进的文化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10、文化就是人类精神活动(文化不仅包括精神活动,还包括精神产品)

11、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是分开的,二者互不影响。(精神活动是不能离开物质活动的)

12、文化素养是个人天生的。(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实践中逐步培养出来的)

13、在文化素养的形成过程中,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家庭教育、社会生活、社会实践都是不可缺少的,都是重要因素,不能认为谁最重要。)

14、文化素养是后天个人自发形成的。(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实践中逐渐培养出来的。)

15、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要在前面加定语:“先进的”或“优秀的”)

16、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17、人类社会产生的文化就存在于自然界中。(人类社会产生前不存在文化)

18、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自然而然地转化为物质力量。(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才能转化,而不是自然而然地转化。)

19、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只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产生影响。(也对个人的成长产生影响)

20、文化一旦产生,就会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在前面加:“先进的”或“优秀的”)

2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有了人类社会就有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

22、文化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共有的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23、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在前面加“先进的”)

24、优秀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去掉“根本”)

25、艺术家的文化根源于艺术家自身的创作。(改为“实践”)

26、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决定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不能决定社会的发展)

27、人类的文化比动物的文化要高明。(动物没有文化,文化是人类特有的)

28、文化是人类预先设计的精神产品。(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而不是预先设计的。)

29、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x

30、经济决定文化,文化也决定着经济的发展。(只能是经济决定文化,文化不能决定经济)

31、文化产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中心环节。(改为“经济建设”,此说法缩小了范围)

32、文化是第一生产力。(“科技”)

33、文化产业已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文化产业目前还没有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

34、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x(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可能超前于经济的发展,也可能落后于经济的发展。)

35、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集中表现。(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36、经济、政治、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文化不能制约经济和政治,正确的说法是经济、政治、文化相互影响,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一定的文化对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具有反作用。)

37、不同的文化具有强弱优劣之分。(可以说“强弱”,但不能分“优劣”)

38、美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9、文化是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的唯一因素。(文化并非影响人的唯一因素,像自然环境、经济状况、社会阶层等都会影响人)

40、文化决定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改为“影响”,文化不能决定一个人、一个社会的发展)

41、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人的终身发展。(“决定”用的太绝对了)

42、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是自发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

43、文化决定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改为“影响”)

44、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有强制性。(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强制有形的)

45、文化对人的影响是积极的。(在前面加“优秀的”或“健康向上的”)

46、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天生的。(改为“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

47、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其文化素养的全部内容。(改为“核心和标志”)

48、人们的“三观”一经形成就不会改变。(“三观”也会发生变化)

49、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一个不自觉的感悟过程。(改为“自觉学习,主动接受”)

50、艺术创作是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改为“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51、艺术创作不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52、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前面加“优秀”)

53、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在前面加“优秀”)

54、人的全面发展决定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不能认为谁决定谁。)

55、社会的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相同的内涵。(“不同”)

56、文化消费在生活消费中的比重越大,人的发展就越全面。(太绝对)

57、人的全面发展是受文化影响的必然结果。(受文化影响不一定使人得到全面发展,而且受不良文化影响,人的发展也不会好)

58、文化作品都能给人以激励,催人奋进。(在前面加“优秀”,不良文化不会催人奋进)

59、文化环境决定人的文化素质。(改为“影响”)

60、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就实现了社会的全面发展)(太绝对了)

61、人的全面发展是飞速提高的。(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1、文化多样性就是指文化的多元化(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指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文化的多样性,即人类文化表现形式丰富多彩。 文化的多元化:主要是从文化的来源和性质角度来说的,从性质上还指各种文化中既有优秀文化又有落后的腐朽的文化)

2、民族节日蕴含着一个民族文化的全部内容。(改为“部分内容”)

3、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

4、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改为“民族节日”)

5、各民族文化是根本不相容的。(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民族的文化是相互交融的)

6、民族文化高于世界文化。(各民族一律平等,不能说“高于”)

7、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当前的生活文化状况的体现。(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而不是单纯指当前的文化生活。)

8、世界必须形成统一的文化。(应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不能强制性地统一。)

9、要维护世界文化的统一性。(多样性)

10、要消除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世界文化是多样的也应多样,不能消除差异)

11、中华文化正在成为世界性文化。(只能说“中华文化是世界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3、文化遗产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改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14、文化交流是单向的。(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文化交流既包括引进外来文化,也包括向世界推广民族文化。)

15、文化无国界,可以任意交流和借鉴。(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是在特定的自然、人文和社会等环境中形成的,并不是适合每个国家和民族发展需要的,因此不能盲目交流与借鉴。各国的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都渗入了“糟粕”,因此不能不分好坏地随意借鉴。)

16、大众传媒是社会生活中最直接、最常见、最丰富的现象。(改为“口语”)

17、大众传媒是从网络的广泛运用开始的。(改为“印刷媒体的推广)

18、世界上每种文化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太绝对了,有的文化就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19、各民族的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作出了同样的贡献。(去掉“同样的”)

20、大众传媒具有方式灵活、反馈及时的特点。(改为“口语”或“人际传播”)

21、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的功能是创造文化(x)、文化传递、文化沟通、文化共享。(传媒是传播的重要手段,但传媒不能创造新的文化。其他传递、沟通、共享都对)

22、新的传媒的出现,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改为“并不意味着”)

23、大众传媒已成为当前文化传播的唯一手段。(主要)

24、两国文化的趋同。(两国文化之间不能用“趋同”,因为各有特色,另外,做选择题时,一般来说,“趋同”都是错误的说法。)

25、传统文化就是古代文化(古代文化是针对现代文化而言的,是针对文化的时代划分的;传统文化是针对文化的传承性而言的,这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它不仅局限于古代,而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

26、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可以战胜一切困难。(夸大了作用)

27、传统文化都是财富,我们应全部吸收。(对传统文化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8、我们应摆脱传统束缚,建设适应时代要求的新文化。(这种说法否定了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9、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抛弃传统,全盘西化。(太绝对,应辩证地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0、中华文化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改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31、借鉴传统文化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或:传统文化始终对社会起积极作用。(传统文化有精华和糟粕之分,积极向上的内容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会阻碍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

32、端午节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改为“习俗”)

33、传统习俗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改为“传统建筑”)

34、一切传统文化都可以为我们今天所用,要全部继承下来。(传统文化中不合理的成分应去除)

35、一切传统文化都已不符合时代特点,要全部抛弃。(不能全部抛弃)

36、传统文化都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太绝对)

37、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已基本消失。(并没有消失)

38、我们应抵制外来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抵御”“抵制”都是错的,对外来文化应一分为二的辩证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9、对待传统文化应全盘肯定。(全盘否定)(这两种说法太绝对了)

40、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必须在否定中发展,在抛弃中创新。(“否定”“抛弃”的说法均是错误的)

41、传统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前面加“优秀的”)

42、传统文化只存在于历史中。(不仅存在于历史中,而且存在于现实中)

43、发展是继承的必要前提。(说反了)

44、继承是发展的必然要求。(说反了)

45、对于传统文化应该先继承后发展。(继承和发展是不能割裂开来的,正确的说法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46、私塾教育是文化传承的最好形式。(去掉“最好”)

47、教育是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改为“社会实践”)

48、没有教育就不可能有传统文化的传承。(太绝对了,教育只是影响文化传承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

49、传统文化是健康有益的。(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不能笼统地说是有益的。)

50、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源泉。(社会实践才是文化创新和发展的源泉。)

51、传统文化是现代思想的主要源头。(改为“社会实践”)

52、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的基础。(改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53、文化创新的渊源就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文化创新的渊源是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的一切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实践。)

54、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是双向制约关系。(一方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基础和根本途径;另一方面,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是基础性的,决定性的,而文化9、要维护世界文化的统一性。(多样性)

10、要消除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世界文化是多样的也应多样,不能消除差异)

11、中华文化正在成为世界性文化。(只能说“中华文化是世界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3、文化遗产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改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14、文化交流是单向的。(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文化交流既包括引进外来文化,也包括向世界推广民族文化。)

15、文化无国界,可以任意交流和借鉴。(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是在特定的自然、人文和社会等环境中形成的,并不是适合每个国家和民族发展需要的,因此不能盲目交流与借鉴。各国的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都渗入了“糟粕”,因此不能不分好坏地随意借鉴。)

16、大众传媒是社会生活中最直接、最常见、最丰富的现象。(改为“口语”)

17、大众传媒是从网络的广泛运用开始的。(改为“印刷媒体的推广)

18、世界上每种文化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太绝对了,有的文化就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19、各民族的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作出了同样的贡献。(去掉“同样的”)

20、大众传媒具有方式灵活、反馈及时的特点。(改为“口语”或“人际传播”)

21、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的功能是创造文化(x)、文化传递、文化沟通、文化共享。(传媒是传播的重要手段,但传媒不能创造新的文化。其他传递、沟通、共享都对)

22、新的传媒的出现,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改为“并不意味着”)

23、大众传媒已成为当前文化传播的唯一手段。(主要)

24、两国文化的趋同。(两国文化之间不能用“趋同”,因为各有特色,另外,做选择题时,一般来说,“趋同”都是错误的说法。)

25、传统文化就是古代文化(古代文化是针对现代文化而言的,是针对文化的时代划分的;传统文化是针对文化的传承性而言的,这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它不仅局限于古代,而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

26、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可以战胜一切困难。(夸大了作用)

27、传统文化都是财富,我们应全部吸收。(对传统文化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8、我们应摆脱传统束缚,建设适应时代要求的新文化。(这种说法否定了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9、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抛弃传统,全盘西化。(太绝对,应辩证地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0、中华文化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改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31、借鉴传统文化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或:传统文化始终对社会起积极作用。(传统文化有精华和糟粕之分,积极向上的内容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会阻碍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

32、端午节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改为“习俗”)

33、传统习俗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改为“传统建筑”)

34、一切传统文化都可以为我们今天所用,要全部继承下来。(传统文化中不合理的成分应去除)

35、一切传统文化都已不符合时代特点,要全部抛弃。(不能全部抛弃)

36、传统文化都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太绝对)

37、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已基本消失。(并没有消失)

38、我们应抵制外来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抵御”“抵制”都是错的,对外来文化应一分为二的辩证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9、对待传统文化应全盘肯定。(全盘否定)(这两种说法太绝对了)

40、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必须在否定中发展,在抛弃中创新。(“否定”“抛弃”的说法均是错误的)

41、传统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前面加“优秀的”)

42、传统文化只存在于历史中。(不仅存在于历史中,而且存在于现实中)

43、发展是继承的必要前提。(说反了)

44、继承是发展的必然要求。(说反了)

45、对于传统文化应该先继承后发展。(继承和发展是不能割裂开来的,正确的说法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46、私塾教育是文化传承的最好形式。(去掉“最好”)

47、教育是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改为“社会实践”)

48、没有教育就不可能有传统文化的传承。(太绝对了,教育只是影响文化传承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

49、传统文化是健康有益的。(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不能笼统地说是有益的。)

50、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源泉。(社会实践才是文化创新和发展的源泉。)

51、传统文化是现代思想的主要源头。(改为“社会实践”)

52、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的基础。(改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53、文化创新的渊源就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文化创新的渊源是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的一切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实践。)

54、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是双向制约关系。(一方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基础和根本途径;另一方面,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是基础性的,决定性的,而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具有反作用)

55、文化创新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去掉“根本”)

55、文化创新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去掉“根本”)

56、社会实践要为文化创新的成果服务。(说反了,改为“文化创新要为社会实践服务”)

57、文化创作的灵感最终来自实践和创作者的聪明才智。(去掉“创作者的聪明才智”)

58、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唯一途径。(根本途径)

59、文化创新可以取代传统文化。(文化创新是要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而不是取代它)

60、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内在动力。(说反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61、离开了文化创新,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改为“社会实践”)

62、社会实践的根本目的是推动文化创新,(说反了,改为“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63、文化工作者是文化创作的主体。x(改为“人民群众”,这一说法缩小了范围。)

64、文化创新主要靠文化创作者的聪明才智。x(改为“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

65、文化创造的主体是知识分子。(改为“人民群众”,这一说法缩小了范围。)

66、我们应拒绝接受外来文化。(这是“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的表现。)

67、世界上林林总总的文化,都是值得我们弘扬的。(不是所有的文化都值得弘扬,而应是优秀文化,且要有鉴别地吸收。)

68、文化是无阶级性的。(文化是有阶级性的。)

69、我们进行文化交流时,应依照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发展本民族文化。(应以我为主)

70、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目的。(改为“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71、文化创新是文化继承的必要前提。(说反了)

72、文化继承是文化创新的必然结果。(说反了)

73、外来文化是中华文化创新的基础。(改为“社会实践”)

74、文化竞争排斥文化合作,文化竞争与文化合作水火不容。(既要竞争,又要合作)

75、社会实践要为文化创新的成果服务。(反了,“文化创新的成果要服务于社会实践。”)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殷周时期是古代中华文化的形成时期。(有影响,但这个时期中华文化尚未形成)

2、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中华文化的诞生时期。v

3、汉代儒家学说成为古代中华文化中的:“强势文化”。v

4、相传我国从汉朝开始,历朝历代都没有史官。(改“夏商时期”)

5、史书典籍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改为“文字的发明”)

6、传统文化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逐渐走向没落。(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社会发展仍具有积极的作用)

7、汉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改为“文字”)

8、汉字文化就是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汉字只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9、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仅得益于汉字与史书典籍的延续。x(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得益于汉字与史书典籍,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10、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始终辉煌。(中华文化在近代也经历了衰微)

1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中独树一帜,占居首位。(改为“占有重要位置”)

12、滇黔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吴越文化具有边陲山寨文化特征。(说反了)

13、不同区域文化保持各自的特色,不相融合。(改为“渐趋融合”)

14、各民族文化具有趋同性。(不能用“趋同”一词,一般用“趋同”都不选。)

15、书法、绘画艺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汉字)

16、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文化之精髓。(改为“中华民族精神”)

17、中华文化已发展到顶峰。(文化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

18、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力量的集中表现。v

19、中华民族是最优秀的民族。(民族无高低贵践和优劣之分)

20、中华民族精神是世界上最可贵的精神。(去掉“最”。因为民族精神也无高低贵践和优劣之分)

21、团结统一精神在祖国面临危机,生死存亡的关头方可展示出来。(这种精神无论在哪个时期都迸发出强大的力量)

22、团结统一的精神是近代中国人民反帝反封的产物。(很早就形成了)

23、中国中国对任何问题的解决都主张放弃使用武力。(太绝对了)

24、世界各国都是热爱和平的。(改为“各国人民”。)

25、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改为“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26、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说反了)

27、爱国就是爱社会主义。(抹杀了爱国主义的时代性,在不同时期,爱国有不同的内涵)

28、民族精神是综合国力的基础,(改为“经济和科技”)

29、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夸大了爱国主义作用)

30、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文化工作者特别是英雄模范的职责。x(人人有责)

31、民族精神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历史时期,民族精神的具体内涵和表现形式往往有差异,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具进的品格,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推陈出新,丰富和充实着自身的内涵)

3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必须抵制一切外来文化。(应同时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二者并不矛盾。)

33、中华民族精神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缩小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范围)

34、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改为“马克思主义”)

35、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36、民族精神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先进性和开放性。(没有“开放性”

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文化市场低俗化是市场盲目性的结果。(自发性)

2、文化市场需要文化行政部门直接管理。(不能直接管理,只能宏观调控)

3、人民群众需要的文化就是先进文化。(人民群众需要的社会主义文化才是先进文化)

4、流行的文化,通俗的文化、高雅的文化都是大众文化。(流行、通俗的文化在形式上可能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但不一定是人民大众真正真正需要的,反映人民利益与呼声。对此要具体分析,高雅的文化在形式上很难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

5、发展大众文化必须严格管理,限制文化产品的商业化。(在当代,文化产品具有强烈的商业性,不能限制商业化。)

6、发展大众文化必须加强打击、取缔流行性娱乐文化产品。(流行性娱乐文化也有健康的和腐朽的之分,不能笼统地说“打击”“取缔”)

7、时尚的、流行的文化就是经典文化。(时尚的、流行的文化不等于经典文化)

8、淫秽色情文化是落后文化。(改为“腐朽文化”)

9、大众喜爱的文化就是我们所要倡导的文化。(大众喜爱的文化,即大众文化,它不等于我们所要倡导的文化。)

10、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该抵制通俗娱乐文化。(通俗娱乐文化中,有不少是先进的,积极的,不能笼统说“抵制”)

11、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该提供不同性质的文化产品。(落后、腐朽文化坚决不能提供)

12、我们应该取缔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对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态度不一样,对落后文化要通过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而对腐朽文化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13、各种文艺创作都应跨越观赏者的年龄界限。(不一定)

14、电影创作应把满足各类观众需要作为第一目标。(太绝了)

15、淫秽色情属于落后文化。(腐朽)

16、清明市场上出现的一些冥用品,如纸钱、元宝等属于腐朽文化。(落后文化)

17、大众文化就是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文化。(大众文化也有先进和落后,健康和低俗的区别,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是社会主义文化。)

18、传统习俗等于落后文化。(不等于,因为传统习俗中既包括精华,也包括糟粕,而落后文化仅仅是指糟粕。因此,不能笼统地认为传统习俗等于落后文化。)

19、落后文化都是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改为“常常”)

20、通过传统习俗表现出来的都是落后文化。(改为“并非都是”)

21、腐朽文化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改为“落后”)

22、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物质基础。(文化属于精神范畴,不是物质范畴)

23、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改为“共同富裕”)

2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始终科学的体系。(太绝了)

25、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展大繁荣,就应坚持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一元化)

26、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展大繁荣,就应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28、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展大繁荣,必须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应是各级政府在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人民群众才是文化建设的主体。)

29、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改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30、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凝聚力量。(改为:共同理想)

31、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应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外来文化)

32、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制度方针政策的立足点、出发点。x(当代中国国情)

33、我们的共同理想就是实现共产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最高理想。)

3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始终把文化建设的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改为“社会效益”)

35、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改为“灵魂”)

3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改为“主题”)

37、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改为“精髓”)

38、我国经济公民道德建设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决定作用。(夸大了道德的作用)

39、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基础)

40、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基础)

41、传统道德是先进文化。(不一定)

42、传统道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加“优良的”)

43、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44、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根本任务。(改为“解放发产力,发展生产力”);思想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标都是培育“四有”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培育“四有”公民,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

45、我国思想道德建设应该与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相承接。(改为“传统美德”)

46、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全部内容。(改为“中心环节和重要内容”)

47、所有的科学文化修养都能促进思想道德修养。(良好的)

48、思想道德修养比科学文化修养更重要。(都重要,不能比较)

49、只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思想道德修养就能提高。(太绝对了)

50、科学文化修养高的人,思想道德修养也高。(二者相互促进,但不一定同步)

51、在现代化建设中,应当坚持以思想道德修养为中心。(改为“经济建设”)

52、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科学文化修养。(二者相互促进,不能认为谁决定谁)

53、思想道德修养比科学文化修养更重要。(或:科学文化修养比思想道德修养更重要。)x(两者都重要,无法比较哪一个更重要)

54、道德冲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不能认为“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产生道德冲突”)

55、思想道德建设以集体主义为核心。(改为:“为人民服务”)

56、只有先提高科学文化修养,然后才能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二者不可分割,不能有先后之分。)

57、学生阶段主要是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是以后的事。(该观点割裂了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的关系。)

58、思想道德建设能够决定社会发展进程和方向。(夸大了思想道德建设的作用)

高中政治知识总结思维导图篇十一

经济增长的统计指标:gdp

1、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

国内生产总值(gdp)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各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与劳务的总值。一个国家的gdp,被称为国内生产总值;一个地区的gdp被称为地区生产总值。

2、统计范围:国土法/三大产业/有形产品,无形劳动

3、统计方法:增加值法/最终产品/不变价格

4、缺陷和不足:

无法反映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无法反映生活质量等

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

社会主义目的:发展生产,创造财富,是为了提高广大人民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

1、经济增长的根本意义:

就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保证社会成员享有充分的福利和得到全面的发展。

2、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

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生活,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

3、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

(1)依靠一套内部因素(道德自律能力和守法习惯)和外部条件(健全的法律和完备的制度)共同组成的行为规范体系,使每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纳入社会生产目的的轨道。

(2)要让政府部门的管理与决策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3)要通过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的协调发展,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成果。

(4)要通过社会积累来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保证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1、我国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生产是经济活动的基础(生产决定消费)

生产与生产力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目的:消费。

交换是经济活动的流通过程(市场经济)

分配是经济活动的中间环节(大、小、初次、再次)

按劳、生产要素,技术要素,劳动要素,资本要素,管理要素,土地要素分配。

消费是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社会主义生产最终目的)

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2、什么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经济建设

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而决不能偏离这个中心。

3、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建设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一切建设事业,都必须有雄厚的物质基础。无论是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是对外开放,让我们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都离不开雄厚的物质基础。构筑坚实的物质基础,主要靠经济建设,如果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我们的建设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不能放松。

立党为公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2、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性质和指导思想

3、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发展和进步的客观要求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6、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组织领导

7、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8、自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发展和进步的客观要求(表现在或原因)

1.党的领导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2.党的领导是维护中国统一、社会和谐的稳定需要

3.党的领导是保证时证券稳定的需要

4.党的领导是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的需要

党的先进性

当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等方面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三个代表”是指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贯彻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法方式统筹兼顾。

高中政治知识总结思维导图篇十二

关于核心的说法:

1、绿色消费的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

2、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

3、“三个代表”思想的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

4、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5、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矛盾的观点(也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关于(产生)生存和发展的说法:

关于关键的说法:

监督政府权力的行使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这个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

人们解决矛盾(问题)的关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关于属性的说法:

1、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又叫商品的二因素或二重性)——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可说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还可以说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共有属性、特有属性、社会属性)

2、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又叫二重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3、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区别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关于特点的说法: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

关于前提、基础的说法:

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和前提——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决策机关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是——拓宽民意反映渠道。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是——公民享有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

我国政党制度的前提是——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

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文化多样性。(也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

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关于标志的说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国内生产总值即gdp。

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也可以说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

区别有权威与无权威政府的根本标志是——政府的管理是否被人民自觉地认可和服从。

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文化遗产。

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科学技术。(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长期处于世界前列。)

1、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的标志——印刷媒体的推广。

2、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传统建筑(也被称为凝固的艺术)

高中政治知识总结思维导图篇十三

1.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

4.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5.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6.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重视商品的质量是为了更的实现其价值。

7.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当企业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就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8.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价格既要反映价值,又要反映供求关系。(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影响)

9.价格与供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供求影响价格:当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当商品供过于求时,价格下跌。反过来,价格也影响供求,使供求最终趋于平衡。

10.价值规律的作用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11.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两种形式: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宏观调控应在充分发挥市场调节要作用的基础上,必须遵循价值规律。

12.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13.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及发展措施。

14.贯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动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15.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的基本特征。

16.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17.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开展正当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是一种无形资产,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企业经营的成败。企业的信誉和形象集中表现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

18.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要发展高产、优质、生态、安全农业。

19、工业的地位及作用,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20、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劳动合同订立的原则。

21、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22、国民收入的分配及原则。

23.财政收支及积极发挥财政的作用,集中力量办大事。

24、税收的作用,纳税是公民的义务。

25.存款储蓄的作用。

26.市场交易原则包括自愿原则、平等原则、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

27.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要努力扩大内需。

28、消费者的地位和依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29.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30、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高中政治知识总结思维导图篇十四

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世界性贸易与金融组织;经济全球化;外汇与汇率;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

(2)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的基本含义和主要内容;关税;我国对外贸易的方式与作用;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

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

1、市场交易原则从不同方面规范着市场上买卖双方的交易方式和交易行为。因原则各有其特点,又相互联系。它们和市场的一般特征有天然联系,但又不能混同。平等性既是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也是市场交易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竞争性必须以遵循公平原则为前提。违背公平原则需要法律和道德来调节,又体现市场的法制性和诚实信用原则的要求。

2、消费包括家庭消费和社会公共消费。广义的消费还包括生产消费。适度消费是指在家庭消费中要量入为出,既不黯后也不超前。不滞后就要不抑制消费。不超前消费就是要量入为出,考虑家庭的承受能力。鼓励消费与提倡节约是不矛盾的。艰苦奋斗与鼓励消费也是不矛盾的。

3、消费者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但消费者维护自己的权利也要依法。消费者的合法权利与市场交易原则是一致的。

4、货币的购买力与货币的外汇汇率是不同的,但两者有密切联系。货币的升值与贬值是指货币与外汇的汇率变化,不是指购买力变化。一国货币贬值,意味着该国货币能换的外汇更少,在对外贸易中有利于产品出口,升值则不利于出口。

5、外汇储备是一国经济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作用是用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偿还外债。

6、对外贸易不等于对外商品贸易,它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劳务和技术的交换。对外贸易也不等于对外经济关系。对外经济关系包括对外贸易、对外资金交流、发展国际旅游等。

高中政治知识总结思维导图篇十五

市场调节:无形手(遵循价值规律——通过价格、供求、竞争实现)

国家宏观调控:有形手(三个手段)

2、如何规范市场秩序?

(1)实施严格的市场规则(准入、竞争、交易)

(2)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3)每个经济活动参加者都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3、市场调节的局限性有哪些?(为什么市场经济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2)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3)后果:如果仅有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基本标志。(2)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3)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1)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2)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

6、我国的宏观调控

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主要手段:国家运用经济手段【经济计划+经济政策(财政、货币政策)】、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

7、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8、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9、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实质?

(1)主要表现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2)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国家为主导的。(3)载体:跨国公司

10、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

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11、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的影响?

积极影响: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

消极影响:给国内的许多企业带来生存危机;对我国产品实行某些限制性措施;反倾销诉讼案会有所增加。

12、我国的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是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战略。

13、我国自对外开放过程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主动防范风险,自觉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高中政治知识总结思维导图篇十六

1.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

4.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5.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6.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重视商品的质量是为了更的。实现其价值。

7.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当企业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就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8.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价格既要反映价值,又要反映供求关系。(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影响)

9.价格与供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供求影响价格:当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当商品供过于求时,价格下跌。反过来,价格也影响供求,使供求最终趋于平衡。

10.价值规律的作用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11.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两种形式: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宏观调控应在充分发挥市场调节要作用的基础上,必须遵循价值规律。

12.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13.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及发展措施。

14.贯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动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15.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的基本特征。

16.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17.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开展正当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是一种无形资产,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企业经营的成败。企业的信誉和形象集中表现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

18.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要发展高产、优质、生态、安全农业。

19、工业的地位及作用,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20、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劳动合同订立的原则。

21、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22、国民收入的分配及原则。

23.财政收支及积极发挥财政的作用,集中力量办大事。

24、税收的作用,纳税是公民的义务。

25.存款储蓄的作用。

26.市场交易原则包括自愿原则、平等原则、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

27.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要努力扩大内需。

28、消费者的地位和依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29.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30、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