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艺术欣赏心得体会(通用15篇)

时间:2024-11-13 作者:MJ笔神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反思自己的成长和收获。【示例文本一】通过本次学习,我深刻认识到只有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和社会的变革。

建筑艺术欣赏心得体会(通用15篇)篇一

在一个深秋的下午,落叶离开了母亲的怀抱,投向了大地。寒风一阵又一阵地吹过,令路人都不由得打了一个喷嚏。

在这样的秋季,也是个丰收的好季节,每个农夫都在忙碌。而我,也就在这个时候来到了美术展览馆。这次的展览是前所未有的,它将所有的世界名画都制作成了动态效果,却仍然不失名画的风采。

这个展览馆是在地下的,其结构宛如迷宫,可以让你走不出来,因为你会被画作所吸引,痴迷其中。两端各设一个检票口,为了人身的安全和你的诚实。场馆以白色为主色调,让人觉得整洁又神秘。

我走进了这个展览厅,跟随着讲解员的脚步,我记忆最深的并不是拥有者“神秘的微笑”的蒙娜丽莎,而是在众人围观中的《采穗》。

画上描绘了三位带着头巾、穿着长裙的妇女在金色印染绿色的稻田中忙碌。一位带着蓝色头巾的,她显得十分苍老,一只龟裂的手紧握着一丛稻穗,双腿弯曲着,似乎想站起来,却走不动了。一位带着白色头巾的妇女,脸上展现出了些许苦恼之色,手中的穗都掉落了几根。仿佛在抱怨,为什么一天到晚都要收割?最后一个妇女,她的腰弯得很低,只能看到她的半边脸,两只手都握着金黄的麦穗。如一只勤劳的蚂蚁,奋力地干活,不留瑕疵。

“啧啧,这幅画和现实中的景象一样呢!”另一位观看者说:“是呀!连表情都刻画如此得惟妙惟肖呢!他们可真辛苦!”

是呀,那传神的表情让人。

建筑艺术欣赏心得体会(通用15篇)篇二

即使在bbc的一众艺术类纪录片中,这套8集的【艺术的力量】也绝对出类拔萃。跟很多同类片子四平八稳的访谈风格不同,这个系列采用真人演绎、现场还原的方式,配上精到的视听语言和simonschama个性化且极富感染力的讲述,每一集都超级震撼,实在是讲述杰作的精彩纪录片,不容错过。每集的开头,讲述人都从某件作品入手,提出一个疑问,然后在一个短暂但异常华美的片头之后,答案慢慢从艺术家的生平和其精神的激荡中浮现。更为强悍的是,根据具体内容的差异,每集都采用不同的视听风格和结构方式,难为制作者了。

内容上,如其名所示,“艺术的力量”,更准确的说,是艺术的冲击和震撼力,所以这其中没有优雅和谐的文艺复兴大师,没有恬静安适的传统风景画家,8集8位,全是血脉贲张的狂人,在世时,或者已享有盛名,或者尚不为世所容,但其最好的作品都跟用来点缀和装饰的情调无关,而是为了震惊世人,shock!

显然,首集绝不会是同时代的卡拉奇,而铁定是脾气暴烈、不可一世的杀人犯卡拉瓦乔,一位首次让底层人物形象出现在经典题材画作上的恶魔,讲述集中在卡拉瓦乔内心飘荡的魔鬼和天使,一场持久的争斗,罪人和救赎不是教堂里富丽堂皇的大师画作,而满布着现实的惊惧和血腥。

接着是伦勃朗,17世纪荷兰俗世荣光的记录者,但让他真正伟大的,不是对虚矫美好的记录,而是真实的丑恶。和商业时代对应,这一集的节奏相对要轻快一些,但底下的阴郁一如既往。

第三集是柏尔尼尼,大理石罗马的主要设计师。巴洛克时代,竞相邀宠,彼此拆台(主要是他和博罗米尼),争风吃醋,大肆铺张。柏尔尼尼的雕像饱满、热烈、情欲旺盛,本集一开头,讲述人说到一位法国的参观者,“如果这就是神圣的爱,那我再熟悉不过了。”

特纳的第四集,也显然不会是着重那个享有盛誉的传统风景画家,那个特纳师承自克劳德·洛兰,描绘着静谧优美的英国田园风光。通篇讲述的,是另一个特纳,出身底层,困扰,不安,画笔恣肆,惊世骇俗,但保有着艺术家的激情和良知。

达维德(这个david是法语的姓,很多地方翻成大卫,不准确)的第五集可能是其中最强悍的,因为背景是铁血峥嵘的法兰西革命岁月,法国佬以再生的罗马人自居,腥风血雨,风云激荡。这一切都反映在达维德的画作上,从罗马题材到现实革命,再到飞扬的拿破仑。这里会有一点意识形态上的小分歧,国内的教材当然都把他说成是进步革命的桂冠诗人,而事实上他免不了有红顶画家见风使舵的一面,还有对革命的褒贬,片中有句台词,“(【马拉之死】)后面可以是斑驳的墙壁,也可以是无尽的虚无。”

梵高集因为有他的家信打底,主要分两个场景,一个是梵高在幽暗逼仄的小屋内自言自语,不见天日,另一个是广角拍摄的金色原野、炫目阳光,一如梵高转瞬即逝的悲惨生活和激励后世的不朽之作。片中说,在梵高这里,“艺术取代了宗教。”

至少曾经克服过形式玩闹和孤芳自赏的毛病。

最后一集讲的是罗斯科,一个在消费年代试图给日趋麻木的日常生活找回震惊体验和神话意味的反抗者。他的画我看着有点像是彪悍版的蒙德里安,但片子告诉我错了,他根本就不是蒙德里安那样的神秘主义者。这位俄裔美国画家经历过哥萨克和希特勒对犹太人的屠杀,紧接着面对的是永无节制的文化工业、消费快感、安迪·沃霍尔,还有摇滚乐,在他看来,这无异于又一场屠杀。他说,在过去一穷二白的岁月,艺术没钱,但人们反而可以无所顾忌地追逐自己的理想,如今,一切都成了约定俗成的商品,还有所谓艺术的力量吗?所以他断然拒绝了相当于今天250万美元的报酬,不想为纽约四季餐厅作画。很难跟人介绍罗斯科那些浓烈的色块,我们更熟悉更习惯的是早就熟视无睹的波普和招贴艺术。这一集开头提出的疑问是,艺术到底具有怎样的力量,能改变我们,改变世界吗?最后的回答是,不可能!

建筑艺术欣赏心得体会(通用15篇)篇三

建筑艺术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当我们走过一座建筑物时,它总会给我们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在我所读的课程中,有一门课程令我印象深刻,那就是建筑艺术欣赏课程。在这门课程中,我学到了很多关于建筑艺术的知识,并对建筑艺术产生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在这门课程中,我第一次了解到建筑艺术的历史和发展过程,对建筑艺术的巨大作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门课程相比其他美术课程,更加注重让我们了解建筑作品的背后的人文、社会、历史背景,从而增强我们对建筑艺术的欣赏和理解,培养我们具有批判的眼光和较高的审美能力。同时,在课堂上也有一系列实践环节,比如通过模型、平面设计等方式,加深我们对建筑作品的理解和观察能力。

通过学习建筑艺术欣赏课程,我具备了批判性的思考能力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更深理解。学习建筑艺术欣赏课程,不仅仅是让我们看到建筑作品,在理解一个建筑作品的时候,我们需要了解社会、文化、政治背景以及设计者的意图,时间的长河才能允许我们欣赏到建筑艺术的精髓所在。同时,这也是让我看待世界的一种新方式,建筑艺术无处不在,因此普及建筑艺术,理解建筑艺术,学习建筑艺术非常有必要。

建筑艺术是每个建筑专业学生必修的课程,而建筑艺术欣赏课程不仅使我对建筑作品的欣赏能力得到提升,同时也对我的职业发展有一定的帮助。作为一名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我对于空间设计的探究和思考,都得到了极大地拓展,从而帮助我更好地把理论运用于实践中去,从事室内设计的工作时更容易掌握建筑艺术的相关概念,更快地寻找到自己设计方案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第五段:总结。

学习建筑艺术欣赏课程是一种对美的热爱,对于一个人的人生来说,美好的事物永远是值得去追寻的。这门课程深入浅出地让我们了解到建筑艺术的细节和背后的诸多含义,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建筑作品,并将这种美好的事物融入到我们自己的职业和生活中去,从而使我们对自己周围的世界更加美好、更加满足。

建筑艺术欣赏心得体会(通用15篇)篇四

梵高是具有极端个性的后印象派艺术家,对世界充满了一种天真的认识和深沉的爱。辉煌和未经调和的色彩是他深爱的东西。形与色的处理上运用了夸张和的简化的手法,不再强调光影的体感,更多的强化了色彩的价值,利用色彩取得画面的和谐。

他认为艺术与他的生命的价值息息相关,并且试图在物质的表层下唤起象征与神秘。梵高追求自我精神的表现,一生都在追求属于他自己的艺术真谛,每一个笔触、每一根线条、每一块色彩都是在表达他自己,一切形式都是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跳跃和扭动。他是个真正为自己而创作的艺术家。他的艺术对20世纪表现主义和野兽派影响深远,特别是苏丁和德国表现派的画家,他们从梵高的作品中吸取了不少经验。所以梵高是继伦勃朗之后荷兰最伟大的,最具有世界性影响的艺术家。

《星月夜》是后印象派画家梵·高的代表作之一,其市值一度达到了一亿美元左右。这与《星月夜》突出的特点密不可分。

一、风格独特。

没有受过专业院校的科班训练梵高的画常随着心灵的飞翔在构图、色彩和线条上“随心所欲”。他崇尚朴素的手法,而且从不拘泥于流俗,用画笔的放声歌唱使画面充满情感的张力。梵高受到过印象派画家、点彩派画家修拉及曾共同作画的高更的影响。他喜欢用纯色的点、线作画,通过高纯度色彩的并置、短促笔触的有序密集排列,达到了既粗放任又富于动感的效果。尽管受到印象主义画家的影响,但是,梵高始终按照自己的兴趣探索着自己独特的题材、技法和风格。他清楚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有自己关于伟大艺术的理解绝不轻易受到别人的影响,并能对一些指责“不以为然“。

二、笔触厚重、粗犷之美。

点状漩涡的笔触,给人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如回旋于夜空中的大小星星,再如形成了一个漩涡的月。他的笔触是奔放的、自由的、不受拘束的来自内心的表现。画中不同的景物也用了不同方向的线条,像松柏如同火焰一般向上漩涡,教堂的尖塔也不安地伸向夜空,让画面充满了不安的感觉。而底部的村落则是以平直、粗短的线条来表现一种宁静。天空中是奔涌着的、巨大的波浪形的云团,星星和月亮旋转着发出漩涡般漾开的黄色辉光。大地上丝柏树冠火焰般不安地升腾、直插云霄,教堂的尖顶醒目地矗立。梵高通过个性化的笔触的塑造,有力地传达出神秘、不安和极为惊惧的意味。在他画的麦田等风景画中,也常有翻卷旋动的笔触,增强了画面的运动感和情绪渲染力。

三、色调。

整个画面的色调采用的是阴郁的蓝色和黑色为主色调,来突显画面的压抑与冷郁。而明黄的星星与主色调产生强烈的对比,显得星星是那么近在眼前,但又遥不可及。同时这黄色也表达了画家内心的期寄。整个小村庄看似笼罩在平静的色调中,但夜空中如漩涡般明黄的星星却又让人感觉快要爆发一般。

梵高的色彩总是那么纯粹,善用尤如儿童画一般的高纯度色彩,又有着装饰意味。用色又很厚重,热烈而炙热,但在这背后却透着忧伤和深沉,让画面给人一种扭曲、阴暗的感觉,这大概与他个人生活经历有关,而明黄的亮色与暗色对比,也是画家现实与期盼冲突的真实写照。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眼中,也有一千个梵高,有人说他是疯子,有人说他是天才,有人说他是为艺术而生的,我却觉得梵高是历史的预言家。

梵高的《星月夜》创作于1889年6月的圣雷米一家精神病院里。这幅画中呈现两种线条风格,一是歪曲的长线,一是破碎的短线。二者交互运用,使画面呈现一种眩目的奇幻景象。在构图上,骚动的天空与平静的村落形成对比。火焰则与横向的山脉,天空达成视觉上的平衡。

记得在看刘慈欣科幻小说《三体》时,在故事的最后整个太阳系被降维打击之后的描述,至今让我印象深刻。

她们看到,这幅画竟是梵高的《星空》。程心吃惊并不仅仅因为画的珍贵,她曾经看过这幅画。那是在四个世纪前,在一个周末,她去了曼哈顿的纽约现代艺术馆,就在那里看到了梵高的几幅画。她印象最深的是梵高对空间的表现,在他的潜意识中,空间肯定是有结构的。程心当时对理论物理知道得不多,但知道按照弦论,空间与实体一样,也是由无数振动着的微弦构成的,而梵高画出了这些弦。在他的画中,空间与山、麦田、房屋和树一样,也充满了细微的躁动,给她印象最深的就是《星空》。

或许1889年的梵高,精神第二次崩溃的梵高,他早就看到了未来,这最后审判日的景象或许是他精神崩溃和自杀的真正原因。

建筑艺术欣赏心得体会(通用15篇)篇五

前些天,我与几位同学参观了开封市博物馆,欣赏了不少美丽的艺术品,领略了中国古代与现代艺术品的魅力。

我们先参观了三楼北厅“明清皇家用品展”,从青花瓷到五彩瓷。到用和田玉籽料雕琢而成的各种玲珑的玉器。从乾隆的马鞍腰刀到绣工精致的道光的龙袍……看的我眼花缭乱,目瞪口呆。其中,我最感性趣的是一个用和田玉籽料雕成德名为“青玉山子”的玉器。这件艺术品十分精致,整块玉白润,光滑。长27。5厘米,宽6。5厘米,高21。1厘米。“青玉山子”拔地而起两座大山,四面都有景色,有飞流直下的瀑布,一座接着一座的亭台楼阁。中心的苍松加上山涧中正在一心一意打坐的仙人。为这块宝玉增添了不少生机。

看完三楼的艺术品,我们又来到了二楼的“馆藏文物”展厅进行参观。这里展出的有陶器,唐三彩,瓷器。玉器,漆器,珐琅器等等。

这么多历史悠久的古代艺术精品中,有一件我非常喜欢。那就是一个釉色明亮,红、蓝色交织,宋代的钧瓷碗。它十分美丽,那朦朦胧胧的.蓝色花纹好似一望无际的大海,那火红的红色如同片片红霞映照在大海中。这可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俗话说:“家有黄金万贯,不如宋钧一片”。而“钧瓷带红”,更是“价值连城”。这个碗就是极为珍贵的宋代钧瓷碗。据说钧瓷的制造工艺十分复杂,往往十窑之中,有九窑都是失败的。钧器坯刚放入窑中的时候无颜色,后来由于窑中温度不断升高,窑内产生了化学反应,使钧瓷碗变化出不同颜色,而这种带红的钧瓷碗更是钧瓷中的极品!

往里走,往左拐,展柜里面有一个历史悠久的瓷瓶静静的立在那里,那就是乾隆年代的“青花山水瓷瓶”,我十分喜欢它白亮的瓶身上,有淡雅的青花图案——连绵不断的山峰上若隐若现着一条山间小路,山间的云雾迷蒙,几间田园小屋前有一条溪水“哗哗”的流淌着,桥上有过路的行人,蓝天苍鹰翱翔着,这幅美丽的山水图,令人浮想联翩。

这次艺术欣赏活动使我增加了知识,开扩了视野,使我了解到了更多的历史文化,受益非浅。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建筑艺术欣赏心得体会(通用15篇)篇六

艺术,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表达、展现和传递思想情感的方式。当我们沉浸在艺术作品中时,不仅可以获取美的享受,还能够获得思考和启发。在我多年的艺术欣赏经验中,我体会到了艺术作品给予我的启示和情感上的震撼。

首先,艺术作品让我发现了美的多样性和无尽的创造力。无论是绘画、音乐还是舞蹈,每个艺术作品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例如,在博物馆里欣赏到的名画,每一幅都有别具一格的色彩运用和构图方式,给人以不同的视觉冲击。而在音乐厅里聆听一位钢琴家的演奏,那种饱满的音乐表达让人心醉神迷。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艺术,都在向观者展示着无数美的可能性。

其次,艺术作品能够唤起人们的共鸣和情感共鸣。在一次珠宝展览中,我看到了一副名为《繁花似锦》的画作。画家用丰富的色彩和柔和的笔触展现了一片花海的壮观场景,我仿佛能够感受到花朵的芬芳,仿佛能够听到花海中蜜蜂的嗡嗡声。这幅画唤起了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让我不禁涌起了一股温暖的情感。艺术作品能够引导观者从自己的内心去感受和体验,这种情感共鸣使我倍感幸福和满足。

再次,艺术作品带给我深思和思考的空间。有一次,在一家当代艺术展览馆里,我看到了一件用废旧材料拼凑而成的装置艺术作品。它让我思考当代社会大量消费和浪费所带来的环境问题。艺术家通过这件作品传递了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和呼吁。这样的作品让我不得不反思我们的消费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启发我思考如何为未来做贡献,保护我们的地球。

最后,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我领悟到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于表面上的艺术形式,而是在于艺术所传递的内在魅力。当我在博物馆欣赏着那些经历了百年的名画时,我深深感受到了艺术家对生活、对社会、对人性的思考。这些作品在给我带来美的同时,也引发了我自己对这些话题的思考和探索。艺术作品的真正价值在于点亮我们心中的那盏灯,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我们自己和世界的意义。

总结起来,艺术欣赏让我认识到美的多样性和无尽的创造力,唤起我的情感共鸣,给我带来了深思和思考的空间,以及真正的内在价值。通过艺术欣赏,我更加理解了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和伟大性,也更加明白了艺术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我将继续欣赏艺术作品,不断探索、体验和领悟其中的美与智慧。

建筑艺术欣赏心得体会(通用15篇)篇七

片子是从对毕加索早年作品的回顾开始,在那些时候,毕加索沉浸于自己的艺术世界,用自己无语伦比的天赋以及技巧来颠覆他所继承的传统。比如美,比如历史。裸体女人的魅惑在传统中多少带着神秘与魅惑,而在《亚维农的少女》中,它却变成了站成一排展示裸体的妓女。单手牵马的将军的手曾是标准的权力描绘,在毕加索的旷野男孩儿中,同样的单手与随意却被抽取了历史与空间。他多么熟悉他先前的伟大画家们对各种元素反复和熟练运用,可是毕加索却坚决说:不!现在,形式大于内容。

这个时候的毕加索可不是画得出guernica的毕加索,他才懒得管政治。他的朋友说:“毕加索,那可是我认识的跟政治最不沾边的人了。”

但生活的节奏还是要快过艺术,毕加索再次回到西班牙,跟他的新情人一起,见证着30年代西班牙残留的斗牛场的血腥。死亡的人或牛,血腥的气味。这景象对他而言实在难以忘怀。1937年的格尔尼卡,轰炸机从穿着布衫或带着礼帽的人们头上飞过,几乎是“不经意地”(”almostcasually”)扔下几颗炸弹。这是一个黑色玩笑吗?母鸡在错误的地方下了蛋?这里可不是战场。可生活才没空去琢磨这些玩笑,格尔尼卡只知道自己一下子从白天进入了黑夜,烟雾弥漫,房子着了火。黑白的世界印刷在黑白的报纸上四处传送,是想留下这一刻,还是仅仅想复制这黑与白?我们不知道毕加索是否也在看到这照片的时候考虑过这问题,我们只知道:他决意创作他的《格尔尼卡》,那老早答应了世博会的约稿,却久久久久没有任何头绪的与当下的政治世界直接相关的杰作。奥,他知道,这会是个杰作,只要他能够完成的话。

simonschama对《格尔尼卡》评语是:毕加索再一次颠覆了艺术——不久前由他重新定义的现代派艺术。这一次,毕加索不再刻意拒绝历史,相反还伸出他强壮的手臂,要用他手中的画笔重新承托起那沉甸甸的传统。他可没办法忘记普拉多美术馆里那些旷世的珍藏,那在战火中遭受着灭世的命运的珍藏。他也没办法忘记自己的祖国最伟大的画家——他自己的先驱者和珍视者戈雅。他们都在说:看,这是战争。不是吗?毕加索仍然是立体主义的大师,可是这一次,在《格尔尼卡》中,他挽救了立体主义潜在的分崩离析的命运。他为它们重新注入生命的整体性,注入自己的爱与恨,憎恶与自责,坚持、绝望以及救赎之歌。

希望,随着创作的进行和深入便坍塌成了巨大的绝望和悲哀。那可是深深地怀疑?那可是沉痛的发觉人自身的脆弱与不堪一击?那可是悔恨或者无能为力之感?这可部真是鸿篇巨制。bbc对《格尔尼卡》的描绘以倒地的士兵结束,他的伤口里开出小花,镜头又移动他摊开的手掌中,里面写着画着救赎的纹记。(这纹记也曾在戈雅的《五月三日的枪杀》中出现,微小,但清晰。)而整个画面最为夺目的,是《格尔尼卡》的上空,那冷酷的、人造的灯泡眼睛,以及在它右侧,像拳击一样从无中伸出来的持蜡烛的壮手臂。谁会胜利呢?对毕加索来说,这也许并不是一个开放式的答案。善良对邪恶,其中一方必胜,然而我们却无法忽视任何一方。

“在战争面前,艺术家唤醒我们的良知与不安。别忘了这时代的冷酷病:那些人假装什么也没看见,整理衣冠,安详地踱过这二十尺,移动到另外的艺术花园。毕加索撕开疮疤组织让我们流血,让我们辗转难眠。他如颁下命令,一字一顿在你耳边念出人性的律令,如果你仍愿遵守。这毕加索已经不是原来的毕加索了。(pablopicassoisnowanartisttransformed.)”

只愿这影片别又成为新的催眠曲。人们。

建筑艺术欣赏心得体会(通用15篇)篇八

建筑艺术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最为重要和辉煌的艺术之一。建筑艺术从建筑里的线条、形状、曲线、颜色,到空间的纵横、高低、空旷、狭小,还包括建筑内部的装饰艺术和艺术品等方面。建筑艺术与城市生活、文化、经济和政治等因素密不可分,其后的艺术形式也与时代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建筑艺术欣赏课程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建筑艺术,提升审美素养和文化品位。

在建筑艺术欣赏课程中,我受到了一系列讲解、研究和探索,深入了解了建筑艺术的历史和文化,学习了构建和设计风格,探索了材料、技术和建筑基础,以及与空间和环境的关系。同时,我还在课程中获得了实践经验,比如参观建筑展览和实地考察,与同学一起合作设计项目,加深了对建筑艺术的了解和掌握。

通过学习建筑艺术欣赏课程,我知道了如何把审美品位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当我穿过城市街道时,我能感觉到建筑艺术的存在,我能在建筑的形状、材料、颜色、线条和空间中寻找艺术的美感,我能感受到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我能在建筑的功能、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中看到其深刻的意义。这些都是建筑艺术欣赏课程的实际体验所带来的技能与洞察,促使我更好地理解世界。

建筑艺术欣赏课程的学习,对未来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帮助和指导。学习建筑艺术欣赏可以培养个人的审美素养,提升判断和选择的能力,有利于自我发展和职业发展。当我们在职业领域中从事建筑或相关行业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建筑艺术,增强自己的创意spirit,并发掘建筑领域的潜力和机会。此外,建筑艺术欣赏课程还有助于推动人们对当代城市和建筑问题的重视,转变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总体而言,建筑艺术欣赏课程是我学习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使我深刻理解到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和现代应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艺术欣赏课程将继续发挥其巨大的潜力和作用,为未来的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总的来说,建筑艺术欣赏课程让我受益匪浅,提高了我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会继续学习、探索、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在建筑艺术领域探索新的机遇和挑战。

建筑艺术欣赏心得体会(通用15篇)篇九

建筑艺术欣赏课程是一门让人兴趣盎然的课程,它以人类的建筑艺术为基础,通过掌握建筑知识、欣赏建筑美、体验建筑情感等方面的学习,带给我们视野上的新体验、情感上的新提升。在这一学期的学习中,我有了很多心得和体会。

一、传承文化就是传承历史。

这堂课程让我深刻认识到传承文化就是传承历史。建筑艺术是一个国家的资源,而它背后深藏着一个个文化的积淀和历史的记忆。在欣赏建筑作品的过程中,我们得以以建筑为媒介,更深入地理解文化的独特性和历史的特色。建筑艺术是人类文化的作品,代表了历史和文化的演变过程,它既有“建筑语言”,也微妙地承载着一个民族或社会的精神和风貌。因此,在这个课程中,我学到了传承历史与文化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

二、多样化的建筑风格。

建筑艺术欣赏让我意识到建筑风格的多样性。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方式的差异,是由于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和气候条件的影响。从古到今,各国的建筑艺术都有其独特之处,欣赏建筑作品就能领略到各种文化之间的多样性。同时,我也发现,在建筑艺术中,它可以随时转化,随时发展,不断创新不断进步,所以建筑艺术学习中要站在时代和未来的角度去观察和欣赏。

三、建筑与生活。

除了欣赏建筑风格,建筑艺术欣赏课还通过研究建筑在生活中的应用,让我们了解到建筑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建筑对人们的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它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并通过艺术手法将其融入生活中。在这门课程中,我们有机会观察到建筑作品与我们的真实生活场景,也有机会更加深刻地了解建筑艺术的实用性和人性化。

四、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

通过学习建筑艺术欣赏课程,我学会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建筑作品既有视觉美感的体现,也有结构、功能等理性方面的考虑。我们不能光凭审美,而忽视对建筑作品的功能和结构做出理性的认识。建筑艺术欣赏需要我们大量的观察、思考、记忆和比较,让我们在学术上学会综合考虑,同时又能在感性上留下深刻印象,很好地丰富了我的知识与情感世界。

建筑艺术欣赏没有边界和极限,每座建筑作品都有其独特的魅力。正是这种魅力吸引着我们去欣赏,去探寻其中的奥秘。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是难以被言语描述的,它是那种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体会到的磁场感。通过学习建筑艺术欣赏课程,我开启了我的建筑之旅,也丰富了自己的生活内涵。

结语。

在学习建筑艺术欣赏课程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和技能,养成了运用感性、理性以及比较、分析和综合思考的能力。通过这门课程,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我们生活中的建筑文化,也拓宽了自己的文化视野和知识领域。建筑艺术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和一种精神,这种艺术独特的魅力令人难忘、令人向往,我坚信,在未来,我们一定会更多的欣赏更加精美、美妙的建筑作品。

建筑艺术欣赏心得体会(通用15篇)篇十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建筑艺术的特点,有所了解,有所认识,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欣赏建筑艺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重难点:能让学生比较全面的了解建筑艺术的特点,以及学会从哪些方面去欣赏优秀的建筑。

教学工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新课:

建筑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因该是非常熟悉的,现在还有人不住房子而住山洞,那就是野人了。我们逛的超市,读书的教室,还有体育馆,这些都是建筑。但作为美术的建筑我们又显得陌生,建筑就是房子吗?(提问)除了房子,桥梁,陵墓,纪念碑等都属于建筑。所以,比较准确地讲,建筑是利用物质材料创造一种供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人为的空间。某些纪念碑、桥梁等建筑虽然没有供人使用的内部空间,但却为人们创造了一个新的外部空间。但是,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它与一般主要供观赏的绘画和雕塑艺术具有明显的区别,它与工艺美术一样是有实用价值,不象一张油画、或一座雕塑只供人们欣赏。(举例子:见漫画,说明作品中存在什么问题)总结得出结论:建筑不仅要考虑美观,还要注意其实用性和牢固程度。我们去买房子不是都十分注重房子的套形、所处地点、朝向,还有房子的外形是否气派。外滩的房子价格高,正是因为他具有这些优点。所以,"实用、坚固、美观"被称为构成建筑的三要素。评价建筑的艺术性,不仅仅是看它的造型和装饰是否美观,还要看它是否做到了实用、坚固、美观的统一。这也是欣赏建筑艺术的基本出发点。

二、讲授新课。

(1)建筑形象和表现的多样性。

任何一种建筑都具有自己的建筑形象。这就是通过各种结构、造型体现的建筑的外观。古往今来,许多优秀的建筑匠师巧妙地运用了空间、形、线、色彩、质感、光影等表现手段,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建筑形象,给人以精神上的感受。(天坛与江南民居对比)。

(2)建筑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历史性和时代性。

建筑具有许多社会文化的属性。一是它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建筑形式。不同的地区,由于气候、地理、文化等条件的不同,从而形成建筑形式的地域差别。同一民族,由于地域条件的不同,建筑形式也不一样。(帕特农神庙与---------雅典卫城)。

二是建筑的历史性和时代性。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形态,具有较大的差别。现代建筑与古代建筑的差别就更明显。象上边欣赏过的天坛与现代的江南民居就具有相当大的差别。所以,欧洲人把他们以石料为主要建筑材料的古代建筑称作是"石头的史书"。

2、如何欣赏古今中外优秀的建筑:

当然,面对古今中外许许多多的优秀建筑,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去欣赏。

(1)(五塔寺) (设问:这座建筑从外边看有什么用途?)。

宗教,其奇特的外形使人感到迷惘和神秘,符合宗教建筑的性质。 。

不同类型的建筑的不同功能的外在表现。例如,优秀的住宅建筑表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有舒适安定的感觉;文化娱乐建筑表现出富丽美好、新颖别致的感觉;办公建筑表现出庄重严肃的感觉;学校建筑表现出明快大方、开朗宁静的感觉。当然,建筑性格的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常用的手法是形式服从功能。例如纽约环球航空公司候机楼,它的外形如大鹏展翅,形象地将候机楼的性质 旅客等待起飞,展示在旅客眼前; -----------建筑的性格美。

2.(飞云楼)这座建筑造型包括建筑体型、立面、色彩、细部等,它是建筑内外部空间的表现形式,是根据建筑的功能要求、物质技术等条件而设计的,决不是随心所欲的自由创造,是技术和艺术的统一。同时,建筑的造型还要考虑到形式美的一些原则,如比例、尺度、均衡、韵律、对比等。这些也都是判断建筑造型是否美观的重要标准。例如北京(天坛祈年殿)在体型和色彩运用上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整个建筑无论是三重檐的圆形大殿,还是逐层收缩的三层台基,各部分之间的比例、线条十分优美。在色彩配置上,三重檐都铺以蓝色琉璃瓦,用以象征蓝天,顶上冠以巨大的鎏金宝顶,与下面的朱红色的木柱和门窗,以及白色的台基,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整个建筑的色彩显得分外灿烂夺目。---------建筑的造型美。

3.(飞云楼)建筑结构是建筑的骨架又是建筑物的轮廓。中国古典建筑中的斗拱、额枋、雀替等,从不同角度映衬出古典建筑的结构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建筑结构的形式越来越丰富,如框架结构、薄壳结构、悬索结构等。建筑的结构与建筑的功能要求、建筑造型取得完全统一时,建筑结构也体现出一种独特的美。---------建筑的结构美。

4.任何建筑物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都处于一定的客观环境之中。因此,就存在一个建筑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很早就十分重视建筑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美国现代著名建筑师赖特提出的"有机建筑"的理论,也主张建筑应与大自然相和谐,就像从大自然里生长出来似的。他最著名的代表作(流水别墅)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这座位于美国匹兹堡市郊区的私人别墅,坐落在一个具有山石、林木和溪流瀑布的优美环境之中。建筑的前部从浇铸在岩石上的钢筋混凝土支撑悬挑出来,上下两层宽大的阳台,一纵一横,好像从山洞中"长"出的两块巨石,后面高起的片石墙和前面挑出的部分取得平衡并形成水平与垂直的方向对比。这种自由灵活的组合,不仅与周围环境十分协调,而且可以使人们在不同的角度看到各种丰富多变的体形轮廓。----------建筑的环境美。

5.建筑的风格是指建筑造型、功能布局和建筑装饰所具有的时代共性。古今中外历史上已形成了许多建筑风格。不同风格的建筑体现出不同的美。例如欧洲(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与伊斯兰教建筑),虽然同属宗教建筑,但它们体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建筑风格的美。前者空灵轻巧,超凡脱俗;后者清秀明朗,装饰华丽。---------建筑的风格美。

(作品欣赏:由学生去体会,找出作品中的美,并讲出理由,学生每欣赏一幅作品后,教师作必要总结)。

1、著名的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

3、罗马小体育宫,采用了一种新颖的建筑结构,并且有意识地将结构的某些部分,如在周围的一圈丫形支架完全暴露在外,混凝土表面也不加装饰,这些支架好似许多体育健儿伸展着粗实的手臂承托着体育宫的大圆顶,表现出体育所特有的技巧和力量。正是这种结构的美,使这一建筑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4、北京五塔寺:这是一种金刚宝座式塔是一种群体塔,俗称"五塔"。藏传佛教大量采用此种五塔形式,因寺内建有五塔,故俗称五塔寺。

金刚宝座塔由宝座和石塔两部分组成。宝座为7.7米的高台,系砖和汉白玉砌成,分6层,逐层由下而上收进0.5米,外观庄重。最下一层为须弥座,其上5层,每层是一排佛龛,每个佛龛内刻佛坐像一尊。宝座顶上平台,分列方形密檐式石塔5座:中央大塔13层,高约8米,象征毗卢遮那佛;四角小塔各11层,高约7米许,东塔象征阿辁佛;南塔象征宝生佛;西塔象征阿弥陀佛;北塔象征不空成就佛。5塔所象征的佛称五方佛。各塔均由上千块预先凿刻好的石块拼装而成。宝座南北正中辟券门,塔内有石阶44级,盘旋而上,通向宝座上层平台。台上还盖有下方上圆琉璃罩。塔座和塔身遍刻佛像、梵文和宗教装饰。中央大塔刻一双佛足迹,意为"佛迹遍天下"。五塔寺金刚宝座塔各部分比例匀称,给人以坚实而不可动摇的印象。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了解了建筑艺术,对于建筑艺术,已经不再陌生,我们可以以专业的方式去欣赏这些建筑艺术。看看这些建筑是否优秀。

板书设计。

1、建筑的性格美。

2、建筑的造型美。

3、建筑的结构美。

4、建筑的风格美。

5、建筑的环境美。

附录:

南方地区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称作"一颗印",适合于南方的气候条件.南方民居多使用穿斗式结构,房屋组合比较灵活,适于起伏不平的地形。南方民居多用粉墙黛瓦,给人以素雅之感。在南方,房屋的山墙喜欢作成"封火山墙",可以认为它是硬山的一种夸张处理。在古代人口密集的南方一些城市,这种高出屋顶的山墙,确实能起到放火的作用,同时也起到了一种很好的装饰效果。

建筑艺术欣赏心得体会(通用15篇)篇十一

建筑是人类为自己创造的物质生活环境,即人类生活所必需的居住和活动的场所,也是为满足人们生活、生产或从事其他活动创造的空间环境。作为人类重要的物质文化形式之一,车尔尼雪夫斯一针见血地指出,“建筑作为一种艺术,比其他各种实际活动更专一无二地服务从美感要求。”而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实用与审美相统一,建筑空间与实体的对立统一,静态的、固定的、表现性、综合性的实用造型艺术,内容表现上的正面性、抽象性和象征性,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等。

建筑是无声的诗歌,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本单元,我们将一起欣赏巍峨、雄伟、庄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巍中山陵,金壁辉煌的法国凡尔赛宫,还有体现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特色的黄鹤楼和于园。从这些建筑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建筑的美。从这些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的印记和社会发展的足迹,可以领悟到人类的勤劳、智慧和对美的追求。

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中外有名建筑的特点,品味其文化内涵,体会人类的勤劳、智慧和对美的追求。

2、了解说明文语言的特点,体会课文准确生动的语言。

3、学习记叙和说明有机结合的写作方法,理解课文写作的线索。

4、能抓住特点,描写事物,在观察时注意观察事物特点。

5、说话时注意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把话说得生动形象。

单元课时安排。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2课时。

巍巍中山陵2课时。

凡尔赛宫1课时。

写作3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单元小结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单元整体学习。

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本单元内容,确立自己本单元的单元研究活动专题。

2初步探讨建筑与文化艺术之间的关系,明确学习本单元的意义。

第一块:导入单元学习,初步了解建筑与艺术的关系。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导入艺术指对社会生活进行形象的概括而创作的作品,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造型、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本单元我们将研究建筑这一种艺术形式。

第二块、整体感知本单元内容,确立自己单元研究活动专题。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2布置任务:找3—5个和你有相同兴趣的同学组成专题研究小组,大家一起读读你们感兴趣的课文,找出你们最想了解的问题,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作为你们本单元的专题。学生自由分组。读课文,发现问题。记录。

3教师组织交流交流各组的专题。

第二课时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概况。

2、引导学生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十幅浮雕中了解我国近百年的人民革命斗争史,进而理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伟大意义。

课前学习:学生通过图书馆或网络等收集有关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十幅浮雕所展示的历史事件的内容(任选一件),并把它整理成一个小故事。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初步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及其历史地位。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2布置任务:通读全文,从落成时间、位置环境、规模、高度、质地、艺术价值、意义方面概括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概况。学生阅读思考,按要求概括。

3教师评价学生交流。

第二块英雄的故事。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哪个同学能给大家讲讲十幅浮雕中的历史故事。学生根据课前的准备讲故事。

2组织评价评价要求:口齿清楚,事件交代清楚,生动学生根据要求评价。

4教师组织评价学生交流。

第三块探究活动。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2组织交流学生交流回答。

3如果要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增加建国以来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的人民英雄的浮雕,你认为应该增加哪些,为什么?并请你描述一下浮雕的内容。思考,自由发言。

4教师组织交流学生交流。

课后学习:用150—200字左右的文章,反思自己一堂课的收获。

第三课时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重点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

2体会本文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课前学习:

课堂学习:

第一块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划出文中表现作者活动路线、观察顺序的词句。阅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

2教师组织评价学生交流。

4教师组织评价学生交流。

第二块体会本文准确而生动的语言。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2教师组织评价全班交流。

第三块写作练习。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2教师组织评价学生交流。

课后学习:继续完成并修改课堂上的作文。

第四课时巍巍中山陵(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了解中山陵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了解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学习他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能从中山陵的建筑中体会华夏文化魅力。

课前学习:利用网络或查找资料了解孙中山的事迹及思想。

课堂学习:

第一块导入,交流孙中山的生平事迹及思想。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紫金山古称金陵山,紫金山共有三座东西并列的山峰。主峰北高峰,其余分别为天堡山和茅山,著名的中山陵便坐落于此。中山陵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政治家孙中山先生的陵墓。

2组织交流。孙中山的思想:民主博爱、天下为公孙中山的贡献:领导中国革命交流孙中山的生平事迹及思想。

第二块整体感知。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2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交流讨论。

3教师组织评价学生交流。

4你认为有哪些建筑直接表现中山先生的革命理想和伟大形象?学生思考。

5教师评价学生交流。

第三块深入探究。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2教师巡视指导小组讨论。

3教师组织评价学生交流讨论。

第五课时巍巍中山陵(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能根据课文内容理清中山陵的大体布局。

体会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课前学习:搜集有关中山陵的资料,进一步了解中山陵。

课堂学习:

第一块:理清中山陵的大体布局。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根据课文说明的内容填写探究·练习二中的示意图,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中山陵的。阅读,思考,填表。

2组织交流、评价讨论、交流。

4组织评价学生解说。

第二块体会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2教师点评全班交流。

第三块语文活动。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2组织评比自评、互评。

课后学习:继续完善“我心目中的”设计草图。

第六课时凡尔赛宫。

学习目标:1了解凡尔赛宫的建筑特色、艺术风格及其政治中心、旅游胜地的地位。

2学习准确而富有文学性的语言。

课前学习:学生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

阅读读本课文《故宫博物院》。

课堂学习:

第一块了解凡尔赛宫的建筑特色、艺术风格及其政治中心、旅游胜地的地位。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公元17世纪时法国国王路十四兴建了凡尔赛宫及其奢华的园林,它以无与伦比的规模集中表现了豪华和财富。今天我们就来参观一下这举世闻名的建筑。

2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你发现了凡尔赛宫举世闻名的原因了吗?学生阅读,思考。

3巡视指导学生讨论。

4教师组织学生交流。

第二块富有文学性、趣味性的语言。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2教师评价学生交流。

3文中可有你喜欢的语句,请你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喜欢的原因。朗读。

4教师评价学生交流。

第三块比较阅读。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2教师巡视学生讨论。

3教师评价学生交流。

第七课时短文两篇黄鹤楼。

学习目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体会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色。

课前学习:搜集有关黄鹤楼的诗、文。

利用工具书初读课文。

课堂学习:

第一块: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第二块积累字词、疏通文意。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组织学生默读默读课文。

2让学生质疑、合作释疑交流疑难、释疑。

3组织学生多种方式朗读按要求读课文。

4让学生看注释翻译课文看注释疏通文意。

5检查情况:翻译复述一人读一人译合作用自己的话复述内容。

第三块体会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色。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提供有关黄鹤楼的图片,联系课文分析黄鹤楼得名的原因。学生看图对照课文分析。

2教师组织评价学生交流。

课后学习:积累文中的字词,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八课时短文两篇于园。

学习目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欣赏黄鹤楼和于园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美,说出自己的感受。

课前学习:熟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中的精彩段落。

课堂学习:

第一块积累字词、疏通文意。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组织学生默读默读课文。

2让学生质疑、合作释疑交流疑难、释疑。

3组织学生多种方式朗读按要求读课文。

4让学生看注释翻译课文看注释疏通文意。

5检查情况:翻译复述一人读一人译合作用自己的话复述内容。

6作者说:“至于园可无憾矣”欣赏了于园之后,你感到是否还有遗憾。学生讨论。

7组织评价学生交流。

第二块欣赏黄鹤楼和于园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美,说出自己的感受。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创设问题情:作者带我们去黄鹤楼和于园“神游”了一番,你对黄鹤楼和于园的总体印象如何?两者有何不同?境你“神游”时的感受又是怎样的?阅读,思考,分小组交流。

2组织交流、评价全班讨论交流。

课后学习:

把《黄鹤楼》或《于园》改写成白话散文。

第九课时诵读欣赏。

学习目标:1、理解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

2、学习、积累优美准确的语言,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学习:搜集你认为写得好的写景状物文章。

课堂学习:

第一块朗读。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3教师组织评价全班交流。

第二块拓展阅读。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2你认为一篇好的写景状物的文章还应具有哪些特点?学生思考。

3组织评价全班交流。

课后学习。

反复诵读《文笔精华(二)》,力求熟读成诵。

第十、十一、十二课时写作。

好的作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仔细地观察,观察不仅要用眼更要用心,用心去发现事物的特点,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去表现事物的特点。因此,本单元作文训练的方向是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力。同时,要求学生运用生动准确,富于变化的语言去表达事物的特点。

第十课时: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组织自读《观察和描写事物特点》学生自读文章,作好圈点勾画。

2组织交流交流所得。

3组织交流回忆本单元所学的关于写景状物文章的特点。

4布置任务:口头作文(书上第二题)思考组织语言。

5组织交流交流。

第十一课时: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明确作文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文。

2组织学生自改自己修改。

课后学习:自改作文,也可请他人帮忙修改。

第十二课时: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出示评改标准和要求组内交流,互改。

2学生推荐作文师生互动评改作文。

教师听取各组意见指导学生评分。

第十三课时口语交际。

学习目标:学会形象生动的描述事物。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组织学生自学《话须形象才动人》布置:文中的两段话为什么生动?阅读。

2评价思考回答。

3提供某物或某景的视频学生仔细看视频。

4组织评价学生尝试生动地介绍它。

第十四课时单元专题交流。

学习目标:介绍各组的活动过程、交流各组的活动成果、谈谈活动的体验与收获,在专题交流中进一步体会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师生互动评价。

课堂学习:

总结方面获得收益存在问题。

(1)课堂发言的情况。

(2)完成作业的情况。

(3)参与活动的情况。

(4)学习兴趣的增强。

(5)学习能力的提高。

(6)情感态度的升华。

(7)对老师建议、评价。

课后学习:自我评价单元收获,完成表格。

2004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建筑艺术教学设计。

建筑艺术欣赏心得体会(通用15篇)篇十二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特别是西方古典建筑的特点,有所了解。培养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古代希腊罗马的建筑艺术。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对古代希腊罗马的建筑艺术有感性认识。

教学准备:配套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提问:欣赏完了中国古代建筑,成就比较大的有哪些?

学生回答:古埃及建筑、古希腊建筑、古罗马建筑、东罗马帝国建筑、中世纪教堂建筑及古代佛教和伊斯兰教建筑等。

注解:

一、古希腊的建筑风格。

古希腊的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源泉与宝库,古希腊的建筑艺术,则是欧洲建筑艺术的源泉与宝库。因此,谈西方建筑及其风格,就不能不首先谈古希腊的建筑风格。

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而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则是这些风格特点的集中体现者,也是古希腊,乃至整个欧洲最伟大、最辉煌、影响最深远的建筑。

这些风格特点,在古希腊神庙的各个方面都有鲜明的表现。首先是柱式。古希腊的“柱式”,不仅仅是一种建筑部件的形式,而且更准确地说,它是一种建筑规范的风格,这种规范和风格的特点是,追求建筑的檐部(包括额枋、檐壁、檐口)及柱子(柱础、柱身、柱头)的严格和谐的比例和以人为尺度的造型格式。古希腊最典型、最辉煌,也是意味最深长的柱式主要有三种,即陶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柱式。这些柱式,不仅外在形体直观地显示出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而且其比例规范也无不显出和谐与完美的风格。从外在形体看,三种柱式各有特点,陶立克的柱头是简单而刚挺的倒立圆锥台,柱身凹槽相交成锋利的棱角,没有柱础,雄和卷杀十分明显,力透着男性体态的刚劲雄健之美。爱奥尼克,其外在形体修长、端丽,柱头则带婀娜潇洒的两个涡卷,尽展女性体态的清秀柔和之美。科林斯的柱身与爱奥尼克相似,而柱头则更为华丽,形如倒钟,四周饰以锯齿状叶片,宛如满盛卷草的花篮。从比例与规范来看,陶立克一般是柱高为底径的4--6倍,檐部高度约为整个柱子的1/4,而柱子之间的距离,一般为柱子直径的1.2--1.5倍,十分协调、规整而完美。爱奥尼克,柱高一般为的1/5,柱子之间的距离约为柱子直径的两倍,十分有序而和美。科林斯,在比例、规范上与爱奥尼克相似。这些比例与规范,与这些柱式的外在形体的风格完全一致,都以人为尺度,以人体美为其风格的根本依据,它们的造型可以说是人的风度、形态、容颜、举止美的艺术显现,而它们的比例与规范,则可以说是人体比例、结构规律的形象体现。所以,这些柱式都具有一种生气盎然的崇高美,因为,它们表现了人作为万物之灵的自豪与高贵。而以这三种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单体神庙建筑或其它建筑,往往就成为了古希腊艺术乃至人类建筑艺术的典范,如以陶立克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帕提农神庙、阿菲亚神庙;以爱奥尼克柱式为构图原则的伊端克先神庙和帕加蒙的宙斯神坛;以科林斯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典型作品列雪格拉德纪念亭等。正因为这三种柱式如此美妙绝伦而意义重大,所以,有人十分肯定地指出:“古代希腊建筑的美学原则和艺术特征可以归结为三种古典柱式,即陶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柱式”。仅从艺术风格的角度来看,这种论断也是十分精确中肯的。

在古希腊的建筑中,不仅柱式以及以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单体神庙建筑生动、鲜明地表现了古希腊建筑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而且,以神庙为主体的建筑群体,也常常以更为宏伟的构图,表现了古希腊建筑和谐、完美而又崇高的风格特点。这里最有代表性的建筑群体,恐怕非雅典卫城莫属了。卫城是古希腊人进行祭神活动的地方,位于雅典城西南的一个高岗上,由一系列神庙构成。卫城入口是一座巨大的山门,山门向外突出两翼,犹如伸开双臂迎接四面八方前来朝拜“神”的人们。左翼城堡之上座落着胜利神庙,在构图上均衡了山门两侧不对称的构图,山门因地制宜,内外划分为两段,外段为多立克式,内段为爱奥尼克式,其体量和造型处理都恰到好处,既雄伟壮观又避免了体量过大而影响卫城内主体建筑的效果。在卫城内部,沿着祭神流线,布置了守护神雅典娜像、主体建筑帕提农神庙和以女像柱廊闻名的伊瑞克先神庙。卫城的整体布局考虑了祭典序列和人们对建筑空间及型体的艺术感受特点,建筑因山就势,主次分明,高低错落,无论是身处其间或是从城下仰望,都可看到较为完整的艺术形象。建筑本身则考虑到了单体相互之间在柱式、大小、体量等方面的对比和变化,加上巧妙地利用了不规则不对称的地形,使得每一景物都各有其一定角度的最佳透视效果,当人身处其中,从四度空间的角度(即运动的角度)来审视整个建筑群时,一种和谐、完美的观感就会油然而生,此时,崇高,就不仅仅是这座建筑群本身固有的艺术意境了,而是成为了接受者、审美主体的一种鲜明、强烈的艺术感受。这座建筑群永恒的魅力,也就通过一代又一代审美者的艺术感受流传下来,成为了一种审美的范本,一种于和谐中见完美,于完美中显崇高,于崇高中见永恒的“高不可及的范本”。这正是古希腊艺术最杰出的品格和最伟大的价值之所在。

二、古罗马的建筑风格。

古罗马的建筑艺术是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继承和发展。这种“继承”不仅是从时间先后来说的,而且是从建筑艺术的根本风格来说的。这种根本风格的内容就是人的意识与人的尺度。不过,这种人的意识与人的尺度,在古罗马建筑中又有了新的含义,正是这种新的含义,推动了古罗马建筑艺术在古希腊建筑艺术的基础上的大踏步地前进。如果说,古希腊人崇拜人是通过崇拜“神”来体现的话,那么,古罗马人对人的崇拜,则更倾向于对世俗的、现实的人的崇拜的直接表现,所表现的人的意识,也已从群体转向个体,“偏重于对个人的颂扬和物质生活上的享受”。正是在这样一种意识的左右下,古罗马的建筑不仅借助更为先进的技术手段,发展了古希腊艺术的辉煌成就,而且也将古希腊建筑艺术风格的和谐、完美、崇高的特点,在新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从“神殿”转入世俗,赋予这种风格以崭新的美学趣味和相应的形式特点。

古希腊最杰出的建筑艺术都与神有关,而神庙的辉煌更集中反映了这一特点。古。

罗马的建筑最辉煌、最有艺术价值的则是为经济服务或为人的生活(物质、精神)服务的建筑,如广场、道路、桥梁、高架输水道、隧道、剧场、竞技场、浴场、住宅和别墅等等。这些建筑几乎全是直接为人的物质生活或精神享受服务的。在艺术风格方面,它们也追求和谐,追求完美,追求崇高,但已不是一种“神圣”的和谐、完美、崇高了,而是现实人生的一种“合宜”,是经济繁荣,和平安定,和追求现实刺激的“崇高”,有的“崇高”还直接与某种“悲剧”情绪相联系,如著名的古罗马斗兽场,它那完美、和谐、崇高的造型,因与其功能性的悲剧意味相联系着,是沐浴着奴隶血泪的一种崇高,所以,使这种崇高、完美,更具有了世俗性,它能让人赞叹、使人振奋,但难以产生像希腊神庙的那种“神圣”感。这可以说是古罗马建筑风格中的和谐、完美、崇高与古希腊建筑风格的最大区别。至于另一些世俗的建筑,如卡拉卡拉浴场,它那和谐、完美而又雄伟的风格,也主要来自于世俗的情感,而不是来自理想主义的神圣意识。

在具体建筑的造型风格方面,古罗马的建筑也是既继承了古希腊建筑的造型风格,又革新、发展了它。如古罗马大斗兽场的外部立面,特别是高4层的外部立面,就是古希腊柱式构图的复写,它的底层是多立克柱式,第二层是爱奥尼克柱式,第三层则是科林斯柱式,在顶层则围绕着壁柱。但是,古希腊的这种柱式,在古罗马的这座杰作中已不再像在古希腊建筑中那样起结构作用了,它已蜕变成了一种单纯的装饰,真正起结构作用的部件是隐藏于墙壁之中的结构体。同时,在屋顶造型方面,古罗马人更是极大地革新了古希腊建筑的造型方式,将古希腊习用的梁柱结构,代之以一种更为有效的拱券支撑方法,从而在屋顶造型方面,出现了在古希腊建筑中很难见到的“穹拱”屋顶。正是这种“穹拱”屋顶,成为了古罗马建筑,特别是房屋类建筑与古希腊房屋类建筑最明显的区别。这种拱券结构因经济、实用,且审美效果也很好,故不仅应用于神庙、宫殿等特殊建筑,而且扩展到日常生活的一切领域,如道路、桥梁、输水道、港口、剧场、住宅、仓库和下水道等。从而使许多雄伟建筑在表现和谐、完美、崇高的同时,具有了一种明显的“圆”味。但同时,古罗马的建筑又在造型方面有意识地借鉴和继承了古希腊建筑造型的一般特点,特别是柱廊的使用,常常鲜明地表现出古罗马建筑与古希腊建筑的承继关系。例如古罗马的潘泰翁神庙(又称万神庙),它的主体部分是一个带穹顶的巨大的混凝土圆桶,这种以“圆”为主的风格,是典型的古罗马建筑的特点,而在它的大门入口处,又靠着一个典型的古希腊的柱廊,柱廊由八根科林斯柱式组成,它的上面则是一处三角形的山尖。整个建筑活脱脱地显示着古罗马建筑继承与创新的形象。

三、拜占庭建筑的风格。

“拜占庭”原是古希腊的一个城堡,公元395年,显赫一时的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2个国家,西罗马的首都仍在当时的罗马,而东罗马则将首都迁至拜占庭,其国家也就顺其迁移被称为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建筑,就是诞生于这一时期的拜占庭帝国的一种建筑文化。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拜占庭建筑是在继承古罗马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由于地理关系,它又汲取了波斯、两河流域、叙利亚等东方文化,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并对后来的俄罗斯的教堂建筑、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建筑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拜占庭建筑的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顶”。第二个特征是整体造型中心突出。在一般的拜占庭建筑中,建筑构图的中心,往往十分突出,那体量既高又大的圆穹顶,往往成为整座建筑的构图中心,围绕这一中心部件,周围又常常有序地设置一些与之协调的小部件。第三个特点是它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法和与之相应的集中式建筑形制。其典型作法是在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券之间砌筑以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仿佛一个完整的穹顶在四边被发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个券承担,从而使内部空间获得了极大的自由。第四个特点是在色彩的使用上,既注意变化,又注意统一,使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立面显得灿烂夺目。

圣索菲亚大教堂。

这座教堂的整个平面是个巨大的长方形。从外部造型看,它是一个典型的以穹顶大厅为中心的集中式建筑。从结构来看,它有既复杂,又条理分明的结构受力系统。从内部空间看,这座教堂不仅通过排列于大圆穹顶下部的一圈40个小窗洞,将天然光线引入教堂,使整个空间变得飘忽、轻盈而又神奇,增加宗教气氛,而且也借助建筑的色彩语言,进一步地构造艺术氛围。大厅的门窗玻璃是彩色的,柱墩和内墙面用白、绿、黑、红等彩色大理石拼成,柱子用绿色,柱头用白色,某些地方镶金,圆穹顶内都贴着蓝色和金色相间的玻璃马赛克。这些缤纷的色彩交相辉映,既丰富多彩,富于变化,又和谐相处,统一于一个总体的意境:神圣、高贵、富有。从而,有力地显示了拜占庭建筑充分利用建筑的色彩语言构造艺术意境的魅力。这座建筑也就当然地成为了中世纪,乃至人类建筑史上璀璨夺目,光耀千秋的杰作。

四、哥特式建筑的风格。

公元5世纪,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欧洲进入了被史学家们称为“中世纪”的时期。此时的欧洲,意识文化与文学艺术一蹶不振,古希腊与古罗马文化的灿烂景观,已成为了一个悠远的梦,消失于漫漫的长夜中,唯有宗教文化,特别是基督教文化一枝独秀,不仅成为中世纪精神的象征,也成为了中世纪权力的象征。可是就在这块文化的沙漠里,却奇迹般地诞生了一种崭新的建筑文化——哥特式建筑文化,它那奇异、独特的形象,有如冲破天罗地网的雄鹰,不仅展示了中世纪物质文化的成就,而且生机焕发地表露了中世纪精神文化的特征,将欧洲的建筑艺术水平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如果说整个中世纪的文学艺术,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的话,那么,唯有建筑这只雄鹰直搏云天,高傲地飞翔,将艺术的辉煌撒播于欧洲的四面八方。从一定意义上讲,哥特式建筑不仅是中世纪最伟大的艺术,而且也是中世纪唯一具有永恒生命力的艺术。

然而,这一伟大的艺术,却不仅诞生于并不伟大的时代,而且也得到了一个并不伟大的称号:哥特建筑。哥特,原为参加覆灭古罗马帝国的一个日耳曼民族,其称谓含有粗俗、野蛮的意思。它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人,因厌恶中世纪的黑暗而“赠”给中世纪建筑的。

哥特式建筑的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它们直接反映了中世纪新的结构技术和浓厚的宗教意识。尖峭的形式,是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高耸的墙体,则包含着斜撑技术、扶壁技术的功绩。而那空灵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态,则是基督教精神内涵的最确切的表述。高而直、空灵、虚幻的形象,似乎直指上苍,启示人们脱离这个苦难、充满罪恶的世界,而奔赴“天国乐土”。

这种风格所表述的这些宗教意识以及所显示的技术成就,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具体地感受到。首先是外部造型。哥特式建筑特别是教堂,外观的基本特征是高而直,其典型构图是一对高耸的尖塔,中间夹着中厅的山墙,在山墙檐头的栏杆、大门洞上设置了一列布有雕像的凹龛,把整个立面横联系起来,在中央的栏杆和凹龛之间是象征天堂的圆形玫瑰窗。西立面作为教堂的入口,有三座门洞,门洞内都有几层线脚,线脚上刻着成串的圣像。所有墙体上均由垂直线条统贯,一切造型部位和装饰细部都以尖拱、尖券、尖顶为合成要素,所有的拱券都是尖尖的,所有门洞上的山花、凹龛上的华盖、扶壁上的脊边都是尖耸的,所有的塔、扶壁和墙垣上端都冠以直刺苍穹的小尖顶。与此同时,建筑的立面越往上划分越为细巧,形体和装饰越见玲珑。这一切,都使整个教堂充满了一种超俗脱凡,腾跃迁升的动感与气势。这种气势将基督教的“天国理想”表现得生动、具体,也显示出中世纪高超的建筑技术。其次,从内部空间的特点,我们也可窥见其宗教情怀与技术手段。在哥特式教堂中,尖券与小拱的大量使用,赋予了空间与结构以极大的灵活性,同时也为教堂的艺术风格带来了新奇的格局。哥特式教堂的平面一般仍为拉丁十字形,但中厅窄而长,瘦而高,教堂内部导向天堂和祭坛的动势都很强,教堂内部的结构全部裸露,近于框架式,垂直线条统帅着所有部分,使空间显得极为高耸,象征着对天国的憧憬。束状的柱子涌向天顶,像是一束束喷泉从地面喷向天空;有时像是森林中一棵棵挺拔的树干,叶饰交织,光线就从枝叶的缝隙中透进来,启示人们以迷途中的光明,每当阳光从布满窗棂间的彩色玻璃照射进来时,整个教堂的空间便弥漫着迷离与幽幻,教堂仿佛就是天堂。此种气氛已尽显了基督教的精神,而这种气氛的形成,又无疑得益于尖券、尖拱及空间结构等技术。

在哥特式教堂建筑中,享有崇高声誉的教堂比比皆是。其中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德国的科隆大教堂都是代表。它们的外部造型,细部装饰及内部空间的结构,都既充分地反映了哥特式建筑的一般风格特点,又个性鲜明。所以,人们谈起哥特式建筑,往往都要以它们为例。

建筑艺术欣赏心得体会(通用15篇)篇十三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外国古代建筑艺术,特别是西方古典建筑的特点,有所了解。培养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古代希腊罗马的建筑艺术。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对古代希腊罗马的建筑艺术有感性认识。

教学准备:配套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提问:欣赏完了中国古代建筑,外国古代建筑艺术成就比较大的有哪些?

学生回答:古埃及建筑、古希腊建筑、古罗马建筑、东罗马帝国建筑、中世纪教堂建筑及古代佛教和伊斯兰教建筑等。

师生一起作一张表格:展示图片,小结的形式。

国家地区建筑特点建筑类型建筑风格代表建筑。

古埃及石柱结构陵墓、神庙埃及建筑卡纳克神庙。

古希腊石制的梁柱结构,形成多利安、爱奥尼亚、科林斯柱式等。神庙希腊建筑雅典卫城。

古罗马火山灰、砂石和石灰构成的混泥土结构;券拱结构。神庙罗马建筑万神庙。

印度尼西亚塔佛教建筑婆罗浮屠。

印度陵墓伊斯兰建筑泰姬陵。

注解:

一、古希腊的建筑风格。

古希腊的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源泉与宝库,古希腊的建筑艺术,则是欧洲建筑艺术的源泉与宝库。因此,谈西方建筑及其风格,就不能不首先谈古希腊的建筑风格。

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而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则是这些风格特点的集中体现者,也是古希腊,乃至整个欧洲最伟大、最辉煌、影响最深远的建筑。

这些风格特点,在古希腊神庙的各个方面都有鲜明的表现。首先是柱式。古希腊的“柱式”,不仅仅是一种建筑部件的形式,而且更准确地说,它是一种建筑规范的风格,这种规范和风格的特点是,追求建筑的檐部(包括额枋、檐壁、檐口)及柱子(柱础、柱身、柱头)的严格和谐的比例和以人为尺度的造型格式。古希腊最典型、最辉煌,也是意味最深长的柱式主要有三种,即陶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柱式。这些柱式,不仅外在形体直观地显示出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而且其比例规范也无不显出和谐与完美的风格。从外在形体看,三种柱式各有特点,陶立克的柱头是简单而刚挺的倒立圆锥台,柱身凹槽相交成锋利的棱角,没有柱础,雄和卷杀十分明显,力透着男性体态的刚劲雄健之美。爱奥尼克,其外在形体修长、端丽,柱头则带婀娜潇洒的两个涡卷,尽展女性体态的清秀柔和之美。科林斯的柱身与爱奥尼克相似,而柱头则更为华丽,形如倒钟,四周饰以锯齿状叶片,宛如满盛卷草的花篮。从比例与规范来看,陶立克一般是柱高为底径的4--6倍,檐部高度约为整个柱子的1/4,而柱子之间的距离,一般为柱子直径的1.2--1.5倍,十分协调、规整而完美。爱奥尼克,柱高一般为的1/5,柱子之间的距离约为柱子直径的两倍,十分有序而和美。科林斯,在比例、规范上与爱奥尼克相似。这些比例与规范,与这些柱式的外在形体的风格完全一致,都以人为尺度,以人体美为其风格的根本依据,它们的造型可以说是人的风度、形态、容颜、举止美的艺术显现,而它们的比例与规范,则可以说是人体比例、结构规律的形象体现。所以,这些柱式都具有一种生气盎然的崇高美,因为,它们表现了人作为万物之灵的自豪与高贵。而以这三种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单体神庙建筑或其它建筑,往往就成为了古希腊艺术乃至人类建筑艺术的典范,如以陶立克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帕提农神庙、阿菲亚神庙;以爱奥尼克柱式为构图原则的伊端克先神庙和帕加蒙的宙斯神坛;以科林斯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典型作品列雪格拉德纪念亭等。正因为这三种柱式如此美妙绝伦而意义重大,所以,有人十分肯定地指出:“古代希腊建筑的美学原则和艺术特征可以归结为三种古典柱式,即陶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柱式”。仅从艺术风格的角度来看,这种论断也是十分精确中肯的。

在古希腊的建筑中,不仅柱式以及以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单体神庙建筑生动、鲜明地表现了古希腊建筑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而且,以神庙为主体的建筑群体,也常常以更为宏伟的构图,表现了古希腊建筑和谐、完美而又崇高的风格特点。这里最有代表性的建筑群体,恐怕非雅典卫城莫属了。卫城是古希腊人进行祭神活动的地方,位于雅典城西南的一个高岗上,由一系列神庙构成。卫城入口是一座巨大的山门,山门向外突出两翼,犹如伸开双臂迎接四面八方前来朝拜“神”的人们。左翼城堡之上座落着胜利神庙,在构图上均衡了山门两侧不对称的构图,山门因地制宜,内外划分为两段,外段为多立克式,内段为爱奥尼克式,其体量和造型处理都恰到好处,既雄伟壮观又避免了体量过大而影响卫城内主体建筑的效果。在卫城内部,沿着祭神流线,布置了守护神雅典娜像、主体建筑帕提农神庙和以女像柱廊闻名的伊瑞克先神庙。卫城的整体布局考虑了祭典序列和人们对建筑空间及型体的艺术感受特点,建筑因山就势,主次分明,高低错落,无论是身处其间或是从城下仰望,都可看到较为完整的艺术形象。建筑本身则考虑到了单体相互之间在柱式、大小、体量等方面的对比和变化,加上巧妙地利用了不规则不对称的地形,使得每一景物都各有其一定角度的最佳透视效果,当人身处其中,从四度空间的角度(即运动的角度)来审视整个建筑群时,一种和谐、完美的观感就会油然而生,此时,崇高,就不仅仅是这座建筑群本身固有的艺术意境了,而是成为了接受者、审美主体的一种鲜明、强烈的艺术感受。这座建筑群永恒的魅力,也就通过一代又一代审美者的艺术感受流传下来,成为了一种审美的范本,一种于和谐中见完美,于完美中显崇高,于崇高中见永恒的“高不可及的范本”。这正是古希腊艺术最杰出的品格和最伟大的价值之所在。

二、古罗马的建筑风格。

古罗马的建筑艺术是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继承和发展。这种“继承”不仅是从时间先后来说的,而且是从建筑艺术的根本风格来说的。这种根本风格的内容就是人的意识与人的尺度。不过,这种人的意识与人的尺度,在古罗马建筑中又有了新的含义,正是这种新的含义,推动了古罗马建筑艺术在古希腊建筑艺术的基础上的大踏步地前进。如果说,古希腊人崇拜人是通过崇拜“神”来体现的话,那么,古罗马人对人的崇拜,则更倾向于对世俗的、现实的人的崇拜的直接表现,所表现的人的意识,也已从群体转向个体,“偏重于对个人的颂扬和物质生活上的享受”。正是在这样一种意识的左右下,古罗马的建筑不仅借助更为先进的技术手段,发展了古希腊艺术的辉煌成就,而且也将古希腊建筑艺术风格的和谐、完美、崇高的特点,在新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从“神殿”转入世俗,赋予这种风格以崭新的美学趣味和相应的形式特点。

古希腊最杰出的建筑艺术都与神有关,而神庙的辉煌更集中反映了这一特点。古。

罗马的建筑最辉煌、最有艺术价值的则是为经济服务或为人的生活(物质、精神)服务的建筑,如广场、道路、桥梁、高架输水道、隧道、剧场、竞技场、浴场、住宅和别墅等等。这些建筑几乎全是直接为人的物质生活或精神享受服务的。在艺术风格方面,它们也追求和谐,追求完美,追求崇高,但已不是一种“神圣”的和谐、完美、崇高了,而是现实人生的一种“合宜”,是经济繁荣,和平安定,和追求现实刺激的“崇高”,有的“崇高”还直接与某种“悲剧”情绪相联系,如著名的古罗马斗兽场,它那完美、和谐、崇高的造型,因与其功能性的悲剧意味相联系着,是沐浴着奴隶血泪的一种崇高,所以,使这种崇高、完美,更具有了世俗性,它能让人赞叹、使人振奋,但难以产生像希腊神庙的那种“神圣”感。这可以说是古罗马建筑风格中的和谐、完美、崇高与古希腊建筑风格的最大区别。至于另一些世俗的建筑,如卡拉卡拉浴场,它那和谐、完美而又雄伟的风格,也主要来自于世俗的情感,而不是来自理想主义的神圣意识。

在具体建筑的造型风格方面,古罗马的建筑也是既继承了古希腊建筑的造型风格,又革新、发展了它。如古罗马大斗兽场的外部立面,特别是高4层的外部立面,就是古希腊柱式构图的复写,它的底层是多立克柱式,第二层是爱奥尼克柱式,第三层则是科林斯柱式,在顶层则围绕着壁柱。但是,古希腊的这种柱式,在古罗马的这座杰作中已不再像在古希腊建筑中那样起结构作用了,它已蜕变成了一种单纯的装饰,真正起结构作用的部件是隐藏于墙壁之中的结构体。同时,在屋顶造型方面,古罗马人更是极大地革新了古希腊建筑的造型方式,将古希腊习用的梁柱结构,代之以一种更为有效的拱券支撑方法,从而在屋顶造型方面,出现了在古希腊建筑中很难见到的“穹拱”屋顶。正是这种“穹拱”屋顶,成为了古罗马建筑,特别是房屋类建筑与古希腊房屋类建筑最明显的区别。这种拱券结构因经济、实用,且审美效果也很好,故不仅应用于神庙、宫殿等特殊建筑,而且扩展到日常生活的一切领域,如道路、桥梁、输水道、港口、剧场、住宅、仓库和下水道等。从而使许多雄伟建筑在表现和谐、完美、崇高的同时,具有了一种明显的“圆”味。但同时,古罗马的建筑又在造型方面有意识地借鉴和继承了古希腊建筑造型的一般特点,特别是柱廊的使用,常常鲜明地表现出古罗马建筑与古希腊建筑的承继关系。例如古罗马的潘泰翁神庙(又称万神庙),它的主体部分是一个带穹顶的巨大的混凝土圆桶,这种以“圆”为主的风格,是典型的古罗马建筑的特点,而在它的大门入口处,又靠着一个典型的古希腊的柱廊,柱廊由八根科林斯柱式组成,它的上面则是一处三角形的山尖。整个建筑活脱脱地显示着古罗马建筑继承与创新的形象。

三、拜占庭建筑的风格。

“拜占庭”原是古希腊的一个城堡,公元395年,显赫一时的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2个国家,西罗马的首都仍在当时的罗马,而东罗马则将首都迁至拜占庭,其国家也就顺其迁移被称为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建筑,就是诞生于这一时期的拜占庭帝国的一种建筑文化。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拜占庭建筑是在继承古罗马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由于地理关系,它又汲取了波斯、两河流域、叙利亚等东方文化,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并对后来的俄罗斯的教堂建筑、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建筑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拜占庭建筑的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顶”。第二个特征是整体造型中心突出。在一般的拜占庭建筑中,建筑构图的中心,往往十分突出,那体量既高又大的圆穹顶,往往成为整座建筑的构图中心,围绕这一中心部件,周围又常常有序地设置一些与之协调的小部件。第三个特点是它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法和与之相应的集中式建筑形制。其典型作法是在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券之间砌筑以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仿佛一个完整的穹顶在四边被发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个券承担,从而使内部空间获得了极大的自由。第四个特点是在色彩的使用上,既注意变化,又注意统一,使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立面显得灿烂夺目。

圣索菲亚大教堂。

这座教堂的整个平面是个巨大的长方形。从外部造型看,它是一个典型的以穹顶大厅为中心的集中式建筑。从结构来看,它有既复杂,又条理分明的结构受力系统。从内部空间看,这座教堂不仅通过排列于大圆穹顶下部的一圈40个小窗洞,将天然光线引入教堂,使整个空间变得飘忽、轻盈而又神奇,增加宗教气氛,而且也借助建筑的色彩语言,进一步地构造艺术氛围。大厅的门窗玻璃是彩色的,柱墩和内墙面用白、绿、黑、红等彩色大理石拼成,柱子用绿色,柱头用白色,某些地方镶金,圆穹顶内都贴着蓝色和金色相间的玻璃马赛克。这些缤纷的色彩交相辉映,既丰富多彩,富于变化,又和谐相处,统一于一个总体的意境:神圣、高贵、富有。从而,有力地显示了拜占庭建筑充分利用建筑的色彩语言构造艺术意境的魅力。这座建筑也就当然地成为了中世纪,乃至人类建筑史上璀璨夺目,光耀千秋的杰作。

四、哥特式建筑的风格。

公元5世纪,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欧洲进入了被史学家们称为“中世纪”的时期。此时的欧洲,意识文化与文学艺术一蹶不振,古希腊与古罗马文化的灿烂景观,已成为了一个悠远的梦,消失于漫漫的长夜中,唯有宗教文化,特别是基督教文化一枝独秀,不仅成为中世纪精神的象征,也成为了中世纪权力的象征。可是就在这块文化的沙漠里,却奇迹般地诞生了一种崭新的建筑文化——哥特式建筑文化,它那奇异、独特的形象,有如冲破天罗地网的雄鹰,不仅展示了中世纪物质文化的成就,而且生机焕发地表露了中世纪精神文化的特征,将欧洲的建筑艺术水平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如果说整个中世纪的文学艺术,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的话,那么,唯有建筑这只雄鹰直搏云天,高傲地飞翔,将艺术的辉煌撒播于欧洲的四面八方。从一定意义上讲,哥特式建筑不仅是中世纪最伟大的艺术,而且也是中世纪唯一具有永恒生命力的艺术。

然而,这一伟大的艺术,却不仅诞生于并不伟大的时代,而且也得到了一个并不伟大的称号:哥特建筑。哥特,原为参加覆灭古罗马帝国的一个日耳曼民族,其称谓含有粗俗、野蛮的意思。它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人,因厌恶中世纪的黑暗而“赠”给中世纪建筑的。

哥特式建筑的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它们直接反映了中世纪新的结构技术和浓厚的宗教意识。尖峭的形式,是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高耸的墙体,则包含着斜撑技术、扶壁技术的功绩。而那空灵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态,则是基督教精神内涵的最确切的表述。高而直、空灵、虚幻的形象,似乎直指上苍,启示人们脱离这个苦难、充满罪恶的世界,而奔赴“天国乐土”。

这种风格所表述的这些宗教意识以及所显示的技术成就,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具体地感受到。首先是外部造型。哥特式建筑特别是教堂,外观的基本特征是高而直,其典型构图是一对高耸的尖塔,中间夹着中厅的山墙,在山墙檐头的栏杆、大门洞上设置了一列布有雕像的凹龛,把整个立面横联系起来,在中央的栏杆和凹龛之间是象征天堂的圆形玫瑰窗。西立面作为教堂的入口,有三座门洞,门洞内都有几层线脚,线脚上刻着成串的圣像。所有墙体上均由垂直线条统贯,一切造型部位和装饰细部都以尖拱、尖券、尖顶为合成要素,所有的拱券都是尖尖的,所有门洞上的山花、凹龛上的华盖、扶壁上的脊边都是尖耸的,所有的塔、扶壁和墙垣上端都冠以直刺苍穹的小尖顶。与此同时,建筑的立面越往上划分越为细巧,形体和装饰越见玲珑。这一切,都使整个教堂充满了一种超俗脱凡,腾跃迁升的动感与气势。这种气势将基督教的“天国理想”表现得生动、具体,也显示出中世纪高超的建筑技术。其次,从内部空间的特点,我们也可窥见其宗教情怀与技术手段。在哥特式教堂中,尖券与小拱的大量使用,赋予了空间与结构以极大的灵活性,同时也为教堂的艺术风格带来了新奇的格局。哥特式教堂的平面一般仍为拉丁十字形,但中厅窄而长,瘦而高,教堂内部导向天堂和祭坛的动势都很强,教堂内部的结构全部裸露,近于框架式,垂直线条统帅着所有部分,使空间显得极为高耸,象征着对天国的憧憬。束状的柱子涌向天顶,像是一束束喷泉从地面喷向天空;有时像是森林中一棵棵挺拔的树干,叶饰交织,光线就从枝叶的缝隙中透进来,启示人们以迷途中的光明,每当阳光从布满窗棂间的彩色玻璃照射进来时,整个教堂的空间便弥漫着迷离与幽幻,教堂仿佛就是天堂。此种气氛已尽显了基督教的精神,而这种气氛的形成,又无疑得益于尖券、尖拱及空间结构等技术。

建筑艺术欣赏心得体会(通用15篇)篇十四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外国古代建筑艺术,特别是西方古典建筑的特点,有所了解。培养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古代希腊罗马的建筑艺术。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对古代希腊罗马的建筑艺术有感性认识。

教学准备:配套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提问:欣赏完了中国古代建筑,外国古代建筑艺术成就比较大的有哪些?

学生回答:古埃及建筑、古希腊建筑、古罗马建筑、东罗马帝国建筑、中世纪教堂建筑及古代佛教和伊斯兰教建筑等。

师生一起作一张表格:展示图片,小结的形式。

国家地区建筑特点建筑类型建筑风格代表建筑。

古埃及石柱结构陵墓、神庙埃及建筑卡纳克神庙。

古希腊石制的梁柱结构,形成多利安、爱奥尼亚、科林斯柱式等。神庙希腊建筑雅典卫城。

古罗马火山灰、砂石和石灰构成的混泥土结构;券拱结构。神庙罗马建筑万神庙。

印度尼西亚塔佛教建筑婆罗浮屠。

印度陵墓伊斯兰建筑泰姬陵。

注解:

一、古希腊的建筑风格。

古希腊的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源泉与宝库,古希腊的建筑艺术,则是欧洲建筑艺术的源泉与宝库。因此,谈西方建筑及其风格,就不能不首先谈古希腊的建筑风格。

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而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则是这些风格特点的集中体现者,也是古希腊,乃至整个欧洲最伟大、最辉煌、影响最深远的建筑。

这些风格特点,在古希腊神庙的各个方面都有鲜明的表现。首先是柱式。古希腊的“柱式”,不仅仅是一种建筑部件的形式,而且更准确地说,它是一种建筑规范的风格,这种规范和风格的特点是,追求建筑的檐部(包括额枋、檐壁、檐口)及柱子(柱础、柱身、柱头)的严格和谐的比例和以人为尺度的造型格式。古希腊最典型、最辉煌,也是意味最深长的柱式主要有三种,即陶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柱式。这些柱式,不仅外在形体直观地显示出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而且其比例规范也无不显出和谐与完美的风格。从外在形体看,三种柱式各有特点,陶立克的柱头是简单而刚挺的倒立圆锥台,柱身凹槽相交成锋利的棱角,没有柱础,雄和卷杀十分明显,力透着男性体态的刚劲雄健之美。爱奥尼克,其外在形体修长、端丽,柱头则带婀娜潇洒的两个涡卷,尽展女性体态的清秀柔和之美。科林斯的柱身与爱奥尼克相似,而柱头则更为华丽,形如倒钟,四周饰以锯齿状叶片,宛如满盛卷草的花篮。从比例与规范来看,陶立克一般是柱高为底径的4--6倍,檐部高度约为整个柱子的1/4,而柱子之间的距离,一般为柱子直径的1.2--1.5倍,十分协调、规整而完美。爱奥尼克,柱高一般为的1/5,柱子之间的距离约为柱子直径的两倍,十分有序而和美。科林斯,在比例、规范上与爱奥尼克相似。这些比例与规范,与这些柱式的外在形体的风格完全一致,都以人为尺度,以人体美为其风格的根本依据,它们的造型可以说是人的风度、形态、容颜、举止美的艺术显现,而它们的比例与规范,则可以说是人体比例、结构规律的形象体现。所以,这些柱式都具有一种生气盎然的崇高美,因为,它们表现了人作为万物之灵的自豪与高贵。而以这三种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单体神庙建筑或其它建筑,往往就成为了古希腊艺术乃至人类建筑艺术的典范,如以陶立克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帕提农神庙、阿菲亚神庙;以爱奥尼克柱式为构图原则的伊端克先神庙和帕加蒙的宙斯神坛;以科林斯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典型作品列雪格拉德纪念亭等。正因为这三种柱式如此美妙绝伦而意义重大,所以,有人十分肯定地指出:“古代希腊建筑的美学原则和艺术特征可以归结为三种古典柱式,即陶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柱式”。仅从艺术风格的角度来看,这种论断也是十分精确中肯的。

在古希腊的建筑中,不仅柱式以及以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单体神庙建筑生动、鲜明地表现了古希腊建筑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而且,以神庙为主体的建筑群体,也常常以更为宏伟的构图,表现了古希腊建筑和谐、完美而又崇高的风格特点。这里最有代表性的建筑群体,恐怕非雅典卫城莫属了。卫城是古希腊人进行祭神活动的地方,位于雅典城西南的一个高岗上,由一系列神庙构成。卫城入口是一座巨大的山门,山门向外突出两翼,犹如伸开双臂迎接四面八方前来朝拜“神”的人们。左翼城堡之上座落着胜利神庙,在构图上均衡了山门两侧不对称的构图,山门因地制宜,内外划分为两段,外段为多立克式,内段为爱奥尼克式,其体量和造型处理都恰到好处,既雄伟壮观又避免了体量过大而影响卫城内主体建筑的效果。在卫城内部,沿着祭神流线,布置了守护神雅典娜像、主体建筑帕提农神庙和以女像柱廊闻名的伊瑞克先神庙。卫城的整体布局考虑了祭典序列和人们对建筑空间及型体的艺术感受特点,建筑因山就势,主次分明,高低错落,无论是身处其间或是从城下仰望,都可看到较为完整的艺术形象。建筑本身则考虑到了单体相互之间在柱式、大小、体量等方面的对比和变化,加上巧妙地利用了不规则不对称的地形,使得每一景物都各有其一定角度的最佳透视效果,当人身处其中,从四度空间的角度(即运动的角度)来审视整个建筑群时,一种和谐、完美的观感就会油然而生,此时,崇高,就不仅仅是这座建筑群本身固有的艺术意境了,而是成为了接受者、审美主体的一种鲜明、强烈的艺术感受。这座建筑群永恒的魅力,也就通过一代又一代审美者的艺术感受流传下来,成为了一种审美的范本,一种于和谐中见完美,于完美中显崇高,于崇高中见永恒的“高不可及的范本”。这正是古希腊艺术最杰出的品格和最伟大的价值之所在。

二、古罗马的建筑风格。

古罗马的建筑艺术是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继承和发展。这种“继承”不仅是从时间先后来说的,而且是从建筑艺术的根本风格来说的。这种根本风格的内容就是人的意识与人的尺度。不过,这种人的意识与人的尺度,在古罗马建筑中又有了新的含义,正是这种新的含义,推动了古罗马建筑艺术在古希腊建筑艺术的基础上的大踏步地前进。如果说,古希腊人崇拜人是通过崇拜“神”来体现的话,那么,古罗马人对人的崇拜,则更倾向于对世俗的、现实的人的崇拜的直接表现,所表现的人的意识,也已从群体转向个体,“偏重于对个人的颂扬和物质生活上的享受”。正是在这样一种意识的左右下,古罗马的建筑不仅借助更为先进的技术手段,发展了古希腊艺术的辉煌成就,而且也将古希腊建筑艺术风格的和谐、完美、崇高的特点,在新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从“神殿”转入世俗,赋予这种风格以崭新的美学趣味和相应的形式特点。

古希腊最杰出的建筑艺术都与神有关,而神庙的辉煌更集中反映了这一特点。古。

罗马的建筑最辉煌、最有艺术价值的则是为经济服务或为人的生活(物质、精神)服务的建筑,如广场、道路、桥梁、高架输水道、隧道、剧场、竞技场、浴场、住宅和别墅等等。这些建筑几乎全是直接为人的物质生活或精神享受服务的。在艺术风格方面,它们也追求和谐,追求完美,追求崇高,但已不是一种“神圣”的和谐、完美、崇高了,而是现实人生的一种“合宜”,是经济繁荣,和平安定,和追求现实刺激的“崇高”,有的“崇高”还直接与某种“悲剧”情绪相联系,如著名的古罗马斗兽场,它那完美、和谐、崇高的造型,因与其功能性的悲剧意味相联系着,是沐浴着奴隶血泪的一种崇高,所以,使这种崇高、完美,更具有了世俗性,它能让人赞叹、使人振奋,但难以产生像希腊神庙的那种“神圣”感。这可以说是古罗马建筑风格中的和谐、完美、崇高与古希腊建筑风格的最大区别。至于另一些世俗的建筑,如卡拉卡拉浴场,它那和谐、完美而又雄伟的风格,也主要来自于世俗的情感,而不是来自理想主义的神圣意识。

在具体建筑的造型风格方面,古罗马的建筑也是既继承了古希腊建筑的造型风格,又革新、发展了它。如古罗马大斗兽场的外部立面,特别是高4层的外部立面,就是古希腊柱式构图的复写,它的底层是多立克柱式,第二层是爱奥尼克柱式,第三层则是科林斯柱式,在顶层则围绕着壁柱。但是,古希腊的这种柱式,在古罗马的这座杰作中已不再像在古希腊建筑中那样起结构作用了,它已蜕变成了一种单纯的装饰,真正起结构作用的部件是隐藏于墙壁之中的结构体。同时,在屋顶造型方面,古罗马人更是极大地革新了古希腊建筑的造型方式,将古希腊习用的梁柱结构,代之以一种更为有效的拱券支撑方法,从而在屋顶造型方面,出现了在古希腊建筑中很难见到的“穹拱”屋顶。正是这种“穹拱”屋顶,成为了古罗马建筑,特别是房屋类建筑与古希腊房屋类建筑最明显的区别。这种拱券结构因经济、实用,且审美效果也很好,故不仅应用于神庙、宫殿等特殊建筑,而且扩展到日常生活的一切领域,如道路、桥梁、输水道、港口、剧场、住宅、仓库和下水道等。从而使许多雄伟建筑在表现和谐、完美、崇高的同时,具有了一种明显的“圆”味。但同时,古罗马的建筑又在造型方面有意识地借鉴和继承了古希腊建筑造型的一般特点,特别是柱廊的使用,常常鲜明地表现出古罗马建筑与古希腊建筑的承继关系。例如古罗马的潘泰翁神庙(又称万神庙),它的主体部分是一个带穹顶的巨大的混凝土圆桶,这种以“圆”为主的风格,是典型的古罗马建筑的特点,而在它的大门入口处,又靠着一个典型的古希腊的柱廊,柱廊由八根科林斯柱式组成,它的上面则是一处三角形的山尖。整个建筑活脱脱地显示着古罗马建筑继承与创新的形象。

三、拜占庭建筑的风格。

“拜占庭”原是古希腊的一个城堡,公元395年,显赫一时的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2个国家,西罗马的首都仍在当时的罗马,而东罗马则将首都迁至拜占庭,其国家也就顺其迁移被称为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建筑,就是诞生于这一时期的拜占庭帝国的一种建筑文化。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拜占庭建筑是在继承古罗马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由于地理关系,它又汲取了波斯、两河流域、叙利亚等东方文化,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并对后来的俄罗斯的教堂建筑、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建筑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拜占庭建筑的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顶”。第二个特征是整体造型中心突出。在一般的拜占庭建筑中,建筑构图的中心,往往十分突出,那体量既高又大的圆穹顶,往往成为整座建筑的构图中心,围绕这一中心部件,周围又常常有序地设置一些与之协调的小部件。第三个特点是它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法和与之相应的集中式建筑形制。其典型作法是在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券之间砌筑以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仿佛一个完整的穹顶在四边被发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个券承担,从而使内部空间获得了极大的自由。第四个特点是在色彩的使用上,既注意变化,又注意统一,使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立面显得灿烂夺目。

圣索菲亚大教堂。

这座教堂的整个平面是个巨大的长方形。从外部造型看,它是一个典型的以穹顶大厅为中心的集中式建筑。从结构来看,它有既复杂,又条理分明的结构受力系统。从内部空间看,这座教堂不仅通过排列于大圆穹顶下部的一圈40个小窗洞,将天然光线引入教堂,使整个空间变得飘忽、轻盈而又神奇,增加宗教气氛,而且也借助建筑的色彩语言,进一步地构造艺术氛围。大厅的门窗玻璃是彩色的,柱墩和内墙面用白、绿、黑、红等彩色大理石拼成,柱子用绿色,柱头用白色,某些地方镶金,圆穹顶内都贴着蓝色和金色相间的玻璃马赛克。这些缤纷的色彩交相辉映,既丰富多彩,富于变化,又和谐相处,统一于一个总体的意境:神圣、高贵、富有。从而,有力地显示了拜占庭建筑充分利用建筑的色彩语言构造艺术意境的魅力。这座建筑也就当然地成为了中世纪,乃至人类建筑史上璀璨夺目,光耀千秋的杰作。

四、哥特式建筑的风格。

公元5世纪,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欧洲进入了被史学家们称为“中世纪”的时期。此时的欧洲,意识文化与文学艺术一蹶不振,古希腊与古罗马文化的灿烂景观,已成为了一个悠远的梦,消失于漫漫的长夜中,唯有宗教文化,特别是基督教文化一枝独秀,不仅成为中世纪精神的象征,也成为了中世纪权力的象征。可是就在这块文化的沙漠里,却奇迹般地诞生了一种崭新的建筑文化——哥特式建筑文化,它那奇异、独特的形象,有如冲破天罗地网的雄鹰,不仅展示了中世纪物质文化的成就,而且生机焕发地表露了中世纪精神文化的特征,将欧洲的建筑艺术水平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如果说整个中世纪的文学艺术,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的话,那么,唯有建筑这只雄鹰直搏云天,高傲地飞翔,将艺术的辉煌撒播于欧洲的四面八方。从一定意义上讲,哥特式建筑不仅是中世纪最伟大的艺术,而且也是中世纪唯一具有永恒生命力的艺术。

然而,这一伟大的艺术,却不仅诞生于并不伟大的时代,而且也得到了一个并不伟大的称号:哥特建筑。哥特,原为参加覆灭古罗马帝国的一个日耳曼民族,其称谓含有粗俗、野蛮的意思。它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人,因厌恶中世纪的黑暗而“赠”给中世纪建筑的。

哥特式建筑的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它们直接反映了中世纪新的结构技术和浓厚的宗教意识。尖峭的形式,是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高耸的墙体,则包含着斜撑技术、扶壁技术的功绩。而那空灵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态,则是基督教精神内涵的最确切的表述。高而直、空灵、虚幻的形象,似乎直指上苍,启示人们脱离这个苦难、充满罪恶的世界,而奔赴“天国乐土”。

这种风格所表述的这些宗教意识以及所显示的技术成就,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具体地感受到。首先是外部造型。哥特式建筑特别是教堂,外观的基本特征是高而直,其典型构图是一对高耸的尖塔,中间夹着中厅的山墙,在山墙檐头的栏杆、大门洞上设置了一列布有雕像的凹龛,把整个立面横联系起来,在中央的栏杆和凹龛之间是象征天堂的圆形玫瑰窗。西立面作为教堂的入口,有三座门洞,门洞内都有几层线脚,线脚上刻着成串的圣像。所有墙体上均由垂直线条统贯,一切造型部位和装饰细部都以尖拱、尖券、尖顶为合成要素,所有的拱券都是尖尖的,所有门洞上的山花、凹龛上的华盖、扶壁上的脊边都是尖耸的,所有的塔、扶壁和墙垣上端都冠以直刺苍穹的小尖顶。与此同时,建筑的立面越往上划分越为细巧,形体和装饰越见玲珑。这一切,都使整个教堂充满了一种超俗脱凡,腾跃迁升的动感与气势。这种气势将基督教的“天国理想”表现得生动、具体,也显示出中世纪高超的建筑技术。其次,从内部空间的特点,我们也可窥见其宗教情怀与技术手段。在哥特式教堂中,尖券与小拱的大量使用,赋予了空间与结构以极大的灵活性,同时也为教堂的艺术风格带来了新奇的格局。哥特式教堂的平面一般仍为拉丁十字形,但中厅窄而长,瘦而高,教堂内部导向天堂和祭坛的动势都很强,教堂内部的结构全部裸露,近于框架式,垂直线条统帅着所有部分,使空间显得极为高耸,象征着对天国的憧憬。束状的柱子涌向天顶,像是一束束喷泉从地面喷向天空;有时像是森林中一棵棵挺拔的树干,叶饰交织,光线就从枝叶的缝隙中透进来,启示人们以迷途中的光明,每当阳光从布满窗棂间的彩色玻璃照射进来时,整个教堂的空间便弥漫着迷离与幽幻,教堂仿佛就是天堂。此种气氛已尽显了基督教的精神,而这种气氛的形成,又无疑得益于尖券、尖拱及空间结构等技术。

在哥特式教堂建筑中,享有崇高声誉的教堂比比皆是。其中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德国的科隆大教堂都是代表。它们的外部造型,细部装饰及内部空间的结构,都既充分地反映了哥特式建筑的一般风格特点,又个性鲜明。所以,人们谈起哥特式建筑,往往都要以它们为例。

建筑艺术欣赏心得体会(通用15篇)篇十五

(1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的成就及特点,有所了解,有所认识,增长知识,开阔眼界,陶冶情操,培养学生欣赏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教学重难点: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及园林建筑的主要特色。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导入:(直接导入)图片展示。

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方形或圆形浅穴式房屋发展到现在,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蜿蜒万里的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建于隋代的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的前列;现存的高达67.1米的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是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北京明、清两代的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建筑群。至于我国的古典园林,它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它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

中国建筑与欧洲建筑和伊斯兰建筑并称世界三大建筑体系。

内容一:中国建筑体系的特点?(提问学生)的特点是多方面的。从美术鉴赏的角度来说,以下一些特点是应当了解的。

展示中国古代建筑木架构图片,从结构提问学生,教师小结(教参图1、图2)。

一、巧妙而科学的框架式木结构体系。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因为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结构,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

这种结构,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满足生活和生产所提出的千变万化的功能要求。同时,由于房屋的墙壁不负荷重量,门窗设置有极大的灵活性。此外,由这种框架式木结构形成了过去宫殿、寺庙及其它高级建筑才有的一种独特构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的“斗拱”。它是由斗形木块和弓形的横木组成,纵横交错,逐层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这种构件既有支承荷载梁架的作用,又有装饰作用。只是到了明清以后,由于结构简化,将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结构作用几乎完全消失,变成了几乎是纯粹的装饰品。

展示中国建筑图片:宫殿、寺观、坛庙、民居和园林等,请学生从布局来总结特点。

二、庭院式的组群布局。

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宋朝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有“庭院深深几许?”的字句,古人曾以“侯门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处,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北京故宫的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体现这一组群布局原则的典型实例。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它最便于根据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差别。

教师讲解,结合图片。

三、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

如前所述,建筑不仅仅是技术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中国古代建筑经过长时期的努力,同时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艺术,特别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点,创造了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并在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点。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1、富有装饰性的屋顶(屋顶图片)。

中国古代的匠师很早就发现了利用屋顶以取得艺术效果的可能性。《诗经》里就有“作庙翼翼”之句,说明三千年前的诗人就已经在诗中歌颂祖庙舒展如翼的屋顶。到了汉朝,后世的五种基本屋顶式样——四面坡的“庑殿顶”,四面、六面、八面坡或圆形的“攒尖顶”,两面坡但两山墙与屋面齐的“硬山顶”,两面坡而屋面挑出到山墙之外的“悬山顶”,以及上半是悬山而下半是四面坡的“歇山顶”就已经具备了。我国古代匠师充分运用木结构的特点,创造了屋顶举折和屋面起翘、出翘,形成如鸟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顶各部分柔和优美的曲线。同时,屋脊的脊端都加上适当的雕饰,檐口的瓦也加以装饰性的处理。宋代以后,又大量采用琉璃瓦,为屋顶加上颜色和光泽,再加上后来又陆续出现其它许多屋顶式样,以及由这些屋顶组合而成的各种具有艺术效果的复杂形体,使中国古代建筑在运用屋顶形式创造建筑的艺术形象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成为中国古代建筑重要的特征之一。

2、衬托性建筑的应用。

衬托性建筑的应用,是中国古代宫殿、寺庙等高级建筑常用的艺术处理手法。它的作用是衬托主体建筑。最早应用的并且很有艺术特色的衬托性建筑便是从春秋时代就已开始的建于宫殿正门前的“阙”。到了汉代,除宫殿与陵墓外,祠庙和大中型坟墓也都使用。现存的四川雅安高颐墓阙,形制和雕刻十分精美,是汉代墓阙的典型作品。汉代以后的雕刻、壁画中常可以看到各种形式的阙,到了明清两代,阙就演变成现在故宫的午门。

其它常见的富有艺术性的衬托性建筑还有宫殿正门前的华表、牌坊、照壁、石狮等。(图片欣赏)。

3、色彩的运用。

中国古代的匠师在建筑装饰中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用榫卯结合的关接,同时增加美观,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在北方的宫殿、官衙建筑中,很善于运用鲜明色彩的对比与调和。房屋的主体部分、也即经常可以照到阳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别是用朱红色;房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蓝绿相配的冷色。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朱红色门窗部分和蓝、绿色的檐下部分往往还加上金线和金点,蓝、绿之间也间以少数红点,使得建筑上的彩画图案显得更加活泼,增强了装饰效果。

一些重要的纪念性建筑,如北京的故宫、天坛等再加上黄色、绿色或蓝色的琉璃瓦,下面并衬以一层乃至好几层雪白的汉白玉台基和栏杆,在华北平原秋高气爽、万里无云的蔚蓝天空下,它的色彩效果是无比动人的。当然这种色彩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与北方的自然环境有关。因为在平坦广阔的华北平原地区,冬季景色的色彩是很单调严酷的。在那样的自然环境中,这种鲜明的色彩就为建筑物带来活泼和生趣。基于相同原因,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筑的色彩一方面为封建社会的建筑等级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南方终年青绿、四季花开,为了使建筑的色彩与南方的自然环境相调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较淡雅,多用白墙、灰瓦和栗、黑、墨绿等色的梁柱,形成秀丽淡雅的格调。这种色调在比较炎热的南方的夏天里使人产生一种清凉感,不像强烈的颜色容易令人烦躁。从这里也可知道,我国古建筑的色彩的运用,除了上面提到的两种主要格调外,随着民族和地区的不同,也有一些差别。

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很多,主要有宫殿、坛庙、寺观、佛塔、民居和园林建筑等。其中宫殿与园林建筑的成就最为突出。所以,这里着重欣赏宫殿建筑和园林艺术。

一、宫殿(故宫)。

我国由于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历代帝王为了满足其骄奢淫逸的生活和维护其统治的威严,往往大兴土木,营建各种宫室殿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兴建的阿房宫,就已达到惊人的规模。西汉初年修建的未央宫,宫城周围达8900米。汉高祖刘邦曾因见到这座宫殿建筑的奢华而动怒,主持这一工程规划的萧何说:“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无以重威。”这说明统治阶级已经认识到,规模宏大的宫殿建筑也可以作为巩固其政权的一种工具。萧何的这个看法,使以后历代帝王更加重视都城和宫殿建筑。所以,秦汉以后,宫殿建筑始终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可惜许多宫殿建筑都已成为遗迹。现在保存下来的规模最大、最完整、也是最精美的宫殿建筑,首推北京的故宫。

显示故宫图片:

整个故宫规模宏大,极为壮观。仅以宫殿的核心部分紫禁城为例,它东西长760米,南北长960米,占地72万多平方米。根据宫廷建筑的一般习惯,故宫也可以分作皇帝处理政务的外朝和皇帝起居的内廷两大部分。故宫中的乾清门,就是外朝和内廷之间的分界线。外朝以“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主,前有太和门,两侧有文华殿和武英殿两组宫殿。内廷以“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它的两侧是供嫔妃居住的东六宫和西六宫,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宫六院”。故宫的这种总体布局,突出地体现了传统的封建礼制“前朝后寝”的制度。而整个故宫的设计思想更是突出地体现了封建帝王的权力和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例如,主要建筑除严格对称地布置在中轴线上外,特别强调其中的“三大殿”,“三大殿”中又重点突出举行朝会大典的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为此,在总体布局上,“三大殿”不仅占据了故宫中最主要的空间,而且它前面的广场面积达2.5公顷,有力地衬托出太和殿是整个宫城的主脑。再加上太和殿又位于高8米分作三层的汉白玉石殿基上,每层都有汉白玉石刻的栏杆围绕,并有三层石雕“御路”。使太和殿显得更加威严无比,远望犹如神话中的琼宫仙阙,气象非凡。至于内廷及其它部分,由于它们从属于外朝,故布局比较紧凑。

当然,整个故宫建筑由于是为体现帝王的政治权力而服务的,因而不可避免的产生严正而刻板的缺点,但是,从故宫建筑群的整个建筑艺术来说,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殊风格和杰出成就,是世界上优秀的建筑群之一。而这一杰作,从明代永乐年间创建后,五百余年中,不断重建、改建,动用的人力和物力是难以估计的,真可谓“穷天下之力奉一人”。所以,这宏伟壮丽的故宫,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

二、古典园林(颐和园、避暑山庄、网师园、拙政园等)。

中国现存的著名古典园林数量不少,多数是明、清两代的遗物。而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则集中在江南。前人有所谓“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评语。我国建筑界也认为“中国古典园林精华萃于江南,重点则在苏州,大小园墅数量之多、艺术造诣之精,乃今天世界上任何地区所少见。”之所以形成这一情况,主要是因为从春秋以来,苏州一直是我国南方的重要城市,它具有物质丰裕、文化发达、山明水秀的优越条件,自晋室南迁以后直至清代,历代贵族官僚不断地在苏州建造供他们享受的园林。因此,现存的苏州古典园林相当可观。在刘敦桢的《苏州古典园林》一书中论述的古典园林就有十五处(拙政园、留园、狮子林、沧浪亭、网师园、怡园、耦园、艺圃、环秀山庄、拥翠山庄、鹤园、畅园、壶园、残粒园、王洗马巷某宅庭院)其中,最为著名的拙政园、留园、狮子林、沧浪亭和网师园,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在江南其他地方和北方地区,至今也保存着一些著名的古典园林,北京的颐和园和北海,以及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就是北京地区最著名的古典园林。不论是南方的还是北方的古典园林,也不论是封建帝王的皇家宫苑,还是官僚、地主、富商的私人花园,尽管由于地区和园主在政治、经济上所处的地位不尽相同,而在园林的规模、风格等方面表现出各自的特点,但是,它们都是为满足封建统治阶级的享乐生活而建造的,在园林布置和造景的艺术手法上有许多共同之处。这些共同之处,构成了具有浓厚的诗情画意的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从我们欣赏古典园林艺术的角度来讲,下面的一些造园艺术手法,是应当特别加以指出的。

首先,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所以,园林中除大量的建筑物外,还要凿池开山,栽花种树,用人工仿照自然山水风景,或利用古代山水画为蓝本,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如诗如画的景。所以,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中国古典园林的这一特点,主要是由中国园林的性质决定的。因为不论是封建帝王还是官僚地主,他们既贪图城市的优厚物质享受,又想不冒劳顿之苦寻求“山水林泉之乐”。因此,他们的造园,除了满足居住上的享乐需要外,更重要的是追求幽美的山林景色,以达到身居城市而仍可享受山林之趣的目的。

其次,中国古典园林因受长期封建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是封闭的,即园林的四周都有围墙,景物藏于园内。而且,除少数皇家宫苑外,园林的面积一般都比较小。要在一个不大的范围内再现自然山水之美,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是突破空间的局限,使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在这方面,中国古典园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

一般来说,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局限,创造丰富园景的最重要的手法,是采取曲折而自由的布局,用划分景区和空间、以及“借景”的办法。

所谓曲折而自由的布局,是同欧洲大陆一些国家的园林惯用的几何形图案的布局相对而言的。这种曲折而自由的布局,在面积较小的江南私家园林,表现得尤其突出。它们强调幽深曲折,所谓“景贵乎深,不曲不深”,讲的就是这种手法。例如,苏州多数园林的入口处,常用假山、小院、漏窗等作为屏障,适当阻隔游客的视线,使人们一进园门只是隐约地看到园景的一角,几经曲折才能见到园内山池亭阁的全貌。以布局紧凑、变化多端、有移步换景之妙为特点的苏州留园,在园门入口处就先用漏窗,来强调园内的幽深曲折。至于园内的对景,也不象西方庭园的轴线对景方式,而是随着曲折的平面,移步换景,依次展开。有的则在走廊两侧墙上开若干个形状优美的窗孔和洞门,人们行经其间,它就象取景框一样,把园内的景物象一幅幅风景画那样映入优美的窗孔和洞门。

至于划分景区和空间的手法,则是通过巧妙地利用山水、树木、花卉、建筑等,把全园划分为若干个景区,各个景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又着重突出能体现这一园林主要特色的重点景区。例如,苏州最大的园林拙政园,全园包括中、西、东三个部分,其中中部是全园的精华所在。同时,水的面积约占全园五分之三,亭榭楼阁,大半临水,造型轻盈活泼,并尽量四面透空,以便尽收江南水乡的自然景色。园内的空间处理,妙于利用山、池、树木、亭、榭,少用围墙。故园内空间处处沟通,互相穿插,形成丰富的层次。再如北京的颐和园,它的规模很大,全园面积约3.4平方公里,它可以分成许多个景区,其中有些景区还形成大园中包小园,如谐趣园。但在这许多景区中,昆明湖与万寿山则是它的精华所在。正是这些重点的景区构成了这些园林的主要特色。各个园林不论其大小,只要主要景区很有特色,即使其它方面略有欠缺,也仍可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至于“借景”这种艺术手法,更是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局限、丰富园景的一种传统手法。它是把园林以外或近或远的风景巧妙地引“借”到园林中来,成为园景的一部分。这种手法在我国古典园林中运用得非常普遍,而且具有很高的成就。例如,现存苏州古典园林中建园历史最早的沧浪亭,它的重要特色之一便是善于借景。因为园门外有一泓清水绕园而过,该园就在这一面不建界墙,而以有漏窗的复廊对外,巧妙地把河水之景“借”入园内。再如北京的颐和园,为了“借”附近玉泉山和较远的西山的景,除了在名为“湖山真意”处充分发挥借景手法的艺术效果外,在其它方面也作了精心的设计。如颐和园的西堤一带,除了用六座形式不同的桥点景外,没有高大的建筑屏挡视线。昆明湖的南北长度也正适合将园内看得见的西山群峰全部倒映湖中。同时,两堤的桃柳,恰到好处地遮挡了围墙,园内园外的界限无形之中消失了。西山的峰峦、两堤的烟柳、玉泉山的塔影,都自然地结合成一体,成为园中的景色,园的空间范围无形中扩大了,景物也更加丰富了。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以万寿山佛香阁为近景、两堤和玉泉山为中景、西山群峰为远景的锦绣湖山诗境画卷。中国古典园林的这种借景手法,在《园冶》一书中,总结为五种方法,即“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上面提到的一些实例,主要属于借园外之景,是“远借”。所谓“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主要是指园林之内的借景。所谓“邻借”是指园内距离不远的景物,彼此对景,互相衬托,互相呼应。如颐和园中“知春亭”附近的亭、桥、柳、石等互相因借,显得协调而优美。“仰借”一般是指园林中的碧空白云、或明月繁星等天象。不过,象仰望山峰、瀑布、以及苍松劲柏、宏伟壮丽的建筑也可称为仰借。如进入北京北海公园的正门,抬头即可仰望出类独秀的白塔;“俯借”则是指如凭栏望湖光倒影、临轩观池鱼游跃等;“应时而借”是指善于利用一年四季或一月之间不同的时辰景色的变化——如春天的花草、夏日的树荫、秋天的红叶、冬天的雪景、早晨的朝霞旭日、傍晚的夕阳余晖……等等,都可应时而借。如苏州的以精巧幽深见长的网师园,园中的重要景区“殿春簃”就是根据宋人芍药诗里的两句“多谢化工怜寂寞,尚留芍药殿春风”,借春末的芍药花来造景的。

第三,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善于利用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如亭、台、楼、阁、廊、榭、轩、舫、馆、桥等,配合自然的水、石、花、木等组成体现各种情趣的园景。以常见的亭、廊、桥为例,它们所构成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都是独具匠心的。如亭,不仅是造型非常丰富多彩,而且它在园林中间起着“点景”与“引景”的作用。如苏州西园的湖心亭、拙政园别有洞天半亭、北京北海公园的五龙亭。再如加廊,它在园林中间既是引导游客游览的路线,又起着分割空间、组合景物的作用。如当人们漫步在北京颐和园的长廊之中,便可饱览昆明湖的美丽景色;而苏州拙政园的水廊,则轻盈婉约,人行其上,宛如凌波漫步;苏州怡园的复廊,用花墙分隔,墙上的形式各异的漏窗(又称“花窗”或“花墙洞”),使园有界非界,似隔非隔,景中有景,小中见大,变化无穷,这种漏窗在江南古典园林中运用极广,这是古代建筑匠师们的一个杰出创造。因为本来比较单调枯燥的墙面,经过漏窗的装饰,不仅增添了丰富的变化,那一个个各不相同的漏窗图案在墙面上成为一幅幅精美的装饰纹样,而且通过巧妙地运用一个“漏”字,使园林景色更为生动、灵巧,增添了无穷的情趣。苏州的西园、狮子林的漏窗都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特色。至于中国园林中的桥,则更是以其丰富多姿的形式,在世界建筑艺术上大放异彩。最突出的例子是北京颐和园的十七孔桥、玉带桥。它们各以其生动别致的造型,把颐和园的景色装点得更加动人。此外,江苏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苏州拙政园的廊桥则又是另一种风格,成为这些园林中最引人注目的园景之一。

本课小结:请学生小结的特点及园林的特点。

相关范文推荐

    过年放假申请书大全(23篇)

    在撰写申请书时,应注意杜绝语法错误、拼写错误和语言不通顺的问题。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实用的申请书模板,希望能够为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参考。集团所属各单位部门:新春

    城乡心得体会及收获(模板21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思考自己的学习方法、工作技巧和人生态度。心得体会是在学习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对于个人的成长和提升起着重要作用。写心得体

    权益部门心得体会总结(专业21篇)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各种不同的经历和感悟,这些都可以成为写心得体会的素材。接下来是一些深度思考和独到见解的心得体会范文,让我们一起来共享。权益部门是公司组织中

    体验经商的心得体会(精选19篇)

    心得体会是对所学知识和经验的总结和提炼,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知识迁移和应用。以下是一些成功经验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体验心得体会可以说是每个人在

    管理课程讲座心得体会总结(热门17篇)

    写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自己思想和行为的审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改正错误,并成长为更好的人。在阅读他人的心得体会时,可以思考他们的观点和思路是否值得借鉴和学习。

    两个心得体会(专业14篇)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才能更好地反思和改进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下面是小王在创业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希望对有创业意向的朋友们有所帮助。维护和确定是两个看似

    环保廉洁心得体会大全(18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把零散的经验和感悟整理起来,形成系统性的思考。在下面的心得体会分享中,你可以找到一些对你有启发和帮助的结论和观点。9月1日上午,供电局组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写人(优秀24篇)

    通过写作,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便更好地提高和进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我无法描述那天我

    下沉工作总结(汇总18篇)

    月工作总结是对整体工作情况进行回顾和总结的机会,通过总结可以发现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提升工作效率。【团队名称】一月份工作总结--协作共赢,势不可挡!

    普通心理学的论文(通用16篇)

    定期读一读范文范本,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和文化素养。通过阅读范本,我们可以了解到优秀作品的独特之处和成功之道,从而借鉴和学习相关的经验和方法。yuloo。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