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论文参考物理篇一
由于高中数学教学一直处于应试教育的环境里,为了升学不得不以考试为指挥棒指挥教学活动。在这样的背景下,必然会产生一种围绕考试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就是“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里,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地位,而教师是课堂的话语权威,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种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促进师生的有效交流,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进而导致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依赖性和厌倦心理,由于缺乏兴趣的支持,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
所谓合作实际上是一种双赢互惠的行为,既有利于自己的同伴,又有利于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积极地采用合作方式进行教学,其目的在于弥补学生和教师之间没有有效的互动交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进行合作教学可以有效地在学生和教师之间架起一座良好的沟通桥梁,一个彼此交流思想的桥梁。在交流中,学生可以向教师提出自己遇到的问题,让学生的困惑及时得到解决。同时将自己的一些缺点、不足暴露给教师,加深教师对自己的进一步认识,比如哪些地方需要弥补,哪些地方需要有效的强化等。进而让教师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学习的动向,为制订下一步合理的教学计划奠定基础。所以,在教学中进行探究合作,可以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另外,在合作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交流不仅包括课堂上的分组教学,同时也包括学生之间学习心得的分享和交流。在合作中,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之间的感情,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数学探究中。在交流合作中,在对学习心得的分享中让学生对自己的不足和优势能够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同时让学生可以有效地学习别人的优点,进而能够弥补自己的不足。
1.在合作教学中,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进行合作教学,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学生之间的合作。学生之间的合作尽管是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但是如果缺少了教师在学生活动中的有效指导,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也就缺乏了目的性。那么如何促使学生很好地进行合作呢?在学生的合作中,一定要充分地发挥好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科学合理地进行分组,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进行自主分组。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教师应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分组合作学习。教师应该对学生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向给予充分的、明确的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合作探讨学习而不迷失合作学习的最终目的。比如在讲授几何知识的时候,可以对空间向量法进行简单的铺垫讲解,而后提出一些问题,将这些问题分别发给各个小组的学生进行讨论。为了保证学生能够解决问题,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提示和引导,积极地让学生进行讨论,寻求各种方法解答问题。在学生的学习讨论中,作为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讨论给予充分的关注,及时发现学生在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教师要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保证学生的合作交流能顺利开展下去。在合作交流中,教师的指导可以保证学生保持正确的学习方向。
2.关注学生的个体特点,提高合作学习的成效在合作学习模式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但如果只是一味地要求教师主导也是不对的。在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中,教师主导是前提,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无法达到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根本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给他们充足的讨论时间,允许学生出现错误,积极地鼓励学生进行有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只要他们有一点创新,教师都应该及时给予表扬,对于学生犯的错误应多包容,指导学生发现在哪里出现了问题,并给予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想充分发挥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优势,教师应该认识到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进行合作教学的意义和有效性。比如合作教学能够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个体特点,促进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
高中论文参考物理篇二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经常抱怨政治学习太枯燥了,每天都在重复记忆知识点和做练习,有些学生自嘲道:“政治重点部分就是课本第一页划到最后一页。”高强度的背诵容易使学生产生倦怠的情绪,从而不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但是学习政治没有特别的技巧,学生只有“勤记多练”才能加深对政治重点知识的记忆,弥补学习中的漏洞,进而形成系统的政治知识体系,并逐渐提升政治学习水平,最终实现高中政治教学目标。
高中政治将重点教学内容划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与哲学四个部分,每一个部分的教学内容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政治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又用于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政治问题。“勤记多练”是学习高中政治的诀窍,其中“记”和“练”都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政治重点知识的印象,“记”指的是“记忆、背诵”,“练”指的是“练习”。“勤记多练”是高中政治惯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学会用正确的态度面对政治学习,从枯燥的记忆过程中寻找乐趣,或者从繁重的练习中获得成就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到高中政治教学活动中。以高中政治必修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为例,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是学生从意识形成之初就明白的政治问题,本章教学重点是促使学生明白我国的^v^制度、政党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政策。在课堂教学环节结束之后,学生需要根据本章教学重点进行记忆,要求学生明确我国的执政党、执政原则、特色的政党制度、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区域的自治制度、宗教政策、根本的政治制度以及国家的权力机关,学生通过背诵就可以记住这些知识点,再加上教师以考试、练习等形式进行考查,就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的记忆。由此可见,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将学生的自主记忆学习与教师安排的练习结合起来,就可以有效加深学生对重点政治知识的记忆,巩固学生的曲线记忆。
背诵、记忆是学习高中政治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学生学好政治的重要方法。与数学、物理不同,学生在学习政治时,在对重点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记忆之后,必须通过不断的练习进一步加深印象。除此之外,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会发现一些知识漏洞,这时就可以及时地采取针对性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以提升自身的政治学习水平。以高中政治必修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为例,学生通过反复的记忆对本章重点已经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印象,教师在对学生的重点知识记忆情况进行考查时,发现学生对某一方面知识的记忆仍然存在漏洞,如有些学生对^v^和常务委员会的定义理解不全面,或者不清楚国家的常设机关到底是全国^v^还是常务委员会,等等。在高中政治试题分析中,试题“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加强人大代表同人民的联系,逐步提高农民的政治地位……”要求对这一则材料进行分析,由政治分析以及政治重点知识可以迅速做出判断,这道题应该从^v^的性质、职权、在我国的政治地位三个角度回答。但是有些学生只回答出了两点,甚至是一点,大多学生基本都对^v^进行了解释,但是没有说明^v^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导致答案不完善。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分析不到位,就说明学生在这一部分知识上存在漏洞,教师可以利用“查漏补缺”的形式完善学生的知识系统,进而逐渐提升学生的政治学习水平。
在长时间的记忆和练习之后,学生的.反馈是在答题的时候思路更加清晰。这就充分说明了政治知识已经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了系统的知识体系,使得学生的政治学习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知识系统,让学生更加有条理地解决实际政治问题。以高中政治考试题“经济学常识”为例,例题:罗斯福“新政”的实施,使得美国经济水平迅速提升,促进工业发展,减少工商企业倒闭数目,促使银行业渡过难关,降低失业率。不利影响为“新政”实施以来出现国库亏空、失业人数仍然持续增加,且从1937年开始美国经济又开始走向衰退。题目要求对“罗斯福新政对美国经济的影响”进行分析。由材料可以看出“新政”既为美国经济带来了重生,也沉重打击了美国经济。对于有利一面的分析,可以从社会生产力得到恢复以及资本主义制度得以维护的角度出发,而对于不利一面的分析,则从“新政”治标不治本的角度出发,学生如果能从这两个方面科学阐述罗斯福新政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就可以确保答案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由此可见,通过熟记知识点和勤加练习,可以使学生系统地认识各部分知识,这样学生在进行问题分析的时候,就可以有条理地将与题目相关的知识点罗列出来,进而提高学生解答问题的准确率。
高中论文参考物理篇三
人类的历史,总是在不断地创新中徐徐前行,不断追求新的理想,开拓新的生活,实现新价值。中国曾经有过改变世界的四大发明等辉煌灿烂的智慧结晶,我们的民族是具有发明创造的智力条件的。那么,我们能不能在更加需要创造力的现代社会,重新崛起成为创造大国呢?十几岁少年的思维最为灵敏,也没有受过太多教条的束缚。在这个时期,我们对孩子加强创造力的培养,效果是最好的。这个时期的孩子多数在上中学,学校的创新教育应该是我们最重视的环节。中学政治课堂,当然也应该是培养孩子创造力的主战场之一。
基础知识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基础和起点,政治学科的教师应当首先教会学生基础知识,然后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政治老师要善于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我们要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创造宽松有利的环境:
(一)以身作则。政治老师在讲台上要展现给学生善于思考的形象,为学生树立勤于动脑的榜样。
(二)活跃课堂气氛,多设置学生感兴趣的现实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讲授高中政治经济生活中的汇率问题时,让学生实时地关注银行的汇率变动情况,并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汇率变动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影响,从而为自己的生活消费做出合理的安排,做到学以致用。
(三)多种手段活跃学生思维。例如设立时事讨论课,运用研究性学习的各种手段进行教学,鼓励学生主动讨论问题并交换看法。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或者分组辩论,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建设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不敢想就不可能有创新,绝大部分创新的起点都是想法的萌动。政治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突破传统思维方式,探索新思路、新观念,积极创造新成果。政治老师要善于利用课堂氛围、榜样作用等鼓励学生敢于想下去,敢于说出来,敢于去实践,找出思想中一闪即逝的创新火花,让这种火花形成燎原之势,进而形成具体的方案和计划,并付诸实践。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坦诚地向学生指出教科书中存在的问题,鼓励学生不要完全相信课本和习题答案;鼓励学生对自己身边的具体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等。但是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适用性原则。
(一)培养学生的逆向性、变通性、发散性思维品质。克服固化的思维方向,转换看问题的角度,将思维主体和思维课题转换位置,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分析和看待事物,能够全方位、立体化地认清问题,从而找到更多创新的方法和途径。政治教师要允许学生提出标新立异的思维方式,例如在做题时可鼓励学生从国家、企业、个人等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答案。
(二)培养学生探究性的思维品质。创新就要抓住事物内在的本质联系,探究性的思维才能有深刻性的创新,让学生不仅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更重要的是挖掘出对创新更重要的事物的隐藏属性和本质属性,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授课本知识,还要和同学们一起深入探究知识背后的规律等深层次知识。这有助于学生站在更高的角度把握知识,也就是培养开放性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善于从更高层次上寻找新方法。
(三)培养学生开放性的思维品质。从一个更大的范围来思考,就可能发现在小视野中没有注意的创新点。高中政治老师应将每本书不同章节之间的联系,讲述新课时前面的知识与本节课知识点的联系,以及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哲学与生活等之间的联系,积极培养学生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进行创新尝试,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每一位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欲望,需要自我表现的空间,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多给学生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为学生构建创新平台。让他们在自主学习、研究讨论中掌握内容,学到新知识,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并以此增加他们自主创新的信心和勇气,体验成功的喜悦。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应经常设法为学生安排成功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觉到自我的价值,品尝到创新的乐趣,进而形成创新发明的持久动力。具体要坚持做到,凡是学生能够经过探索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代替;凡是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政治教师不能轻易对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或提出的想法做出否定的评价,更不能在学生答案不着边际时急于出面代替,而应适时给予鼓励、启发和引导,让学生品尝寻找正确答案的愉悦,养成积极探索的习惯,进而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断迸发。
高中论文参考物理篇四
20世纪40年代,上海几乎被日本完全占领。通常人们认为那时的文化发展陷入停滞,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彼时上海的通俗文化却发展兴旺。战争并未让生活停止,反而正深刻地改变着生活。在国族面临危机的时刻,与绝望相随而生的是个人享乐精神的甚嚣尘上以及短暂的政治真空所带来的自我表达的可能。
传统的文学史研究关注的重点是此时期的主流抑或男性作家,而女性作家则往往被置于边缘的位置。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在“重写文学史”的潮流中,以张爱玲、k青、关露、潘柳黛、施济美为代表的40年代上海沦陷时期的女作家群体才真正获得“发现”。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东亚研究中心的黄心村教授在《乱世书写:张爱玲与沦陷时期上海文学与通俗文化》(以下简称《乱世书写》)一书中梳理了这些女作家的创作与生活情况,并将日据时期的上海女性写作当作一个文化标本,重新构造了战争与和平、社会与个人、进步与倒退、反抗与臣服、逃离与妥协的繁复景观:
另一位华裔女学者颜海平也认为,只有尽可能地回归到历史的特殊语境――个人时刻面临死亡的危险――中去,才有可能更好地理解这些女性作家的作品:
我们只有将这些作品置于当时相关的语境中――死亡,特别是女性的死亡成为生活常态的时代――我们才得以接近她们的作品,使得人类在历史的碎片中、在鲜血与泪水中挣扎求生存的情形具象化[2]2。
在上述论者看来,女性作家对于战争时期的社会变迁和个人苦痛,如封锁、饥饿、空袭、死亡等极端的生存状况格外敏感,其细腻、委婉的写作为战争叙事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这些女作家的创作表明,战争的存在可以用各种不同的写作方式来加以指认,正是她们富于隐喻性的笔法使得战争的叙事更为幽微、曲折,在某种意义上也更为深刻地切入到了现实的肌理当中。她们“在文本上颠覆了这种对女性和她所置身城市的描绘,进而构筑出一种最个人化的战争叙述”[1]21。
可以说,男女作家的带有差异性的文学创作表现出了同一“现实”的不同“场景”,或是同一“场景”的不同“现实”,甚至表现出了同一“事件”的不同“意义”。一如男性的命运是如此紧密地与中国历史、社会、民族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沦陷区女性作家的群体性写作也以繁复的笔法,在历史的幕墙上镌刻了家庭和国族命运变迁的独特符码。当主流(男性)话语在侵略者的高压政治下渐次“失声”的时刻,作为裹挟于同样历史潮流当中的社会主体,女作家们不得不以掩隐的,且不同于主流(男性)话语的方式记录下战时生活的点滴。在《更衣记》中,张爱玲写道:“在政治混乱期间,人们没有能力改良他们的生活情形,只能够创造他们贴身的环境――那就是衣服”[3]22。在某种意义上说,战乱对个人的社会、生活空间产生了挤压,也迫使那些对社会和人生充满无力感和无助感的人们努力去营建一种自我尚可调控的微环境。
此外,张爱玲还倾力于表现另外一种“场景”的不同“现实”。个体的经验各不相同,《倾城之恋》中那位从陈腐的旧式家庭中走出来的白流k,在经历了香港之战的洗礼之后,并未按当时流行的主流写法那样,走上革命之路,而是满足于重新寻找到了生活的归宿。张爱玲笔下的白流k越过了特定的经验和想象的界限,香港的沦陷反而成就了她长期渴慕的安稳生活。张爱玲似乎在此看到了人与社会、人与战争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隶属的`关系,还很有可能是相离相悖的。
的作家”[4]335 。在文棣眼中,张爱玲的写作“极为生动而且难以忘怀”[5]195,因而被钟玲认为是“许多女作家的灵感来源”[6]150。值得一提的是,张爱玲对于细节的描写向来为人所称道,其精到而传神的笔法甚至成为了她的重要标识。譬如短篇小说《封锁》中对女主人公的外貌描写:
吴翠远……头发梳成千篇 一律的式样,唯恐唤起公众的注意……然而她实在没有过分触目的危险。她长得不难看,可是她那种美是一种模棱两可的,仿佛怕得罪了谁的美,脸上一切都是淡淡的,松弛的,没有轮廓。连她自己的母亲也形容不出她是长脸还是圆脸[7]199。
张爱玲在这里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吴翠远的外貌特点,读者甚至可以因此想象出她在生活中的平淡无奇、四平八稳。然而,战争的封锁却使她在一辆封闭拥挤的电车上与另一位男人相遇并感觉一见如故,而当封锁解除,也就是封闭空间开放之后,这一切也就轻易地结束了。战争以一种高度个人化的方式切入生活,它以封锁、空袭的方式出现,威胁和迫近的却是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张爱玲的文字构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沦陷区生活,从而丰富了战争书写的形式与内涵。
对于张爱玲的作品,有些学者认为其文字老到、灵动,但有的学者却对其内容上的琐碎小气而颇有责辞,大陆学者孟悦曾说:
张爱玲“琐”处落笔,其“心”其“旨”,未必就一定也小。我说她与“五四”―左翼话语有“对话”,并不仅仅是一个比喻[8]343。
因此她认为,“小”只是对张爱玲写作的浅表概括,并没有深入其内涵和用心。在此问题上,海内外的一些学者曾展开过争论。香港学者周蕾在其《妇女与中国现代性――西方与东方之间的政治阅读》一书中论述了张爱玲对于“不相干”的生活细节的态度。“细节描写”被她界定成一种感官、琐细甚至浮面的文本呈现方式,它与战争、革命等较为宏大的写法是相矛盾的。她认为张爱玲用一种另类的方式探究了现代性与历史的关系,细节所展现的内容往往与战时的困陷、毁灭和荒寂是相关的,而“将细节加以戏剧化的呈现,却产生了类似于电影中影像被放大的效果,这是一种摧毁;它所摧毁的是人性中心论,而中国现代性往往不假思索地将人性中心论当成是理想与道德原则”[9]175。
高中论文参考物理篇五
摘要:面对新课程改革,作为历史教育者应该怎样去做呢?这是每一位历史教师一直思考的问题。目前的教学工作总是提到要紧扣课程标准,围绕大纲展开教学工作,同时还要体现新课改的理念,这就无形中给教师增加了巨大的压力。主要论述了在新课改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学好历史、喜欢历史的一些方法和感悟。
关键词:历史教学;课堂提问;主观能动性
传统的历史教学中课堂通常是由教师口述说一下这段历史,有时候还会照本宣科。课下学生也只是把相应的历史作业完成,而不会更深一步地去挖掘历史、欣赏历史,使得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得不到应有的巩固,这就严重影响了历史知识的掌握。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展望新课改,我想这将是一次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革命,这将是一次全新的挑战。换汤不换药是不行的,教材更新了,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也要做相应的更新,使之适用于新教材。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是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发展。所以,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正确看待历史、学会创造属于自己的历史。提倡学生自主的、合作的和探究式的学习。面对新教材,我们应该怎样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呢?下面是我认为的比较实用一点的思路。
历史学科如果生搬硬套会使学生感觉比较乏味,而传统观点的误区认为历史课就是背背而已,就是把书上的知识一成不变地转移到脑海中而已,这也使得学生对其难度认识不够,所以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就需要教师的创新了,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提出质疑,不只是书上的知识,只要是相关的课外延伸都可以提出,从而使得课堂充满气氛。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例如,教学《辛亥革命》一课时,向学生提问: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有哪些?如何正确认识“历史”这个因素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讨论的效果不高,我会适时地向学生讲一下当时的情形,以讲故事的形式让以及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引导学生提问。在这种参与下,我相信学生会更好地参与课堂,更好地理解历史。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鼓励学生提问。在自主学习课堂中,我依据这一理论,大胆的鼓励学生提问题。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灵活的组织方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当阐明一个问题需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共同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
例如,对于苏联的解体,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没有戈尔巴乔夫,苏联会解体吗?学生通过激烈讨论,畅所欲言,深入探讨,彼此交流,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兴趣浓厚,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听一百遍不如自己说一遍。每天上课时,教师可以在讲课开始前抽出五分钟让学生讲历史。不是复述,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从某个角度以小故事的形式说给大家听。每个学生都有讲的机会。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在课上更活跃,也可以在课下更积极地去了解历史。课堂是学堂,学生要学会学知识,还要学会运用知识,教师应该信任学生、解放学生、调动学生、促进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自己探索、自己创新。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习展示的平台。我们必须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探究合作的机会,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主动参与,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品尝成功的喜悦。
表演往往能够深入人心,是因为它生动形象,更能感染人,尤其对于表演者,这种感觉就更强烈了。每当一个单元结束时,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自行选择一个角度或者情节,然后表演出来,每组时间控制在十到十五分钟。这样下来,学生通过表演前的准备以及表演时的深入人心,可以将这个单元的历史知识牢牢掌握。
以上几种方法就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感悟和方法。当然,学法指导是一项长期而又细致的工作,有些步骤或做法在具体的操作中并无课前课后之分,只不过是各有侧重而已,学法指导的最终目的还是在于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能力,使之能更好地自主学习,使之对知识的掌握更具广度,对知识的理解更具深度,对知识的应用更具创造性。我坚信,学法指导贵在坚持,重在方法,如果大家共同来重视这方面的探索,定能走出一条成功之路。
袁金华.课堂教学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