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一
许许多多的知识点,使得教师只能用简单的“传授——接受”的教学方式来进行。而学生只是记忆、再现这些知识点,沦为考试的奴隶。其实知识是死的,课堂教学绝不仅仅让学生拥有知识,更应该让学生拥有智慧,拥有获取知识的方法。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学生智慧的发展,离不开智慧的熏陶。智:是人类个体的认识过程或认知结构,即对外部信息的感知、整理、联想、储存很搜索、提取、操作,或通过此过程形成的认知水平。慧:是人类个体所认知事理的评判过程和评判标准。我校通过创设智慧课堂,使教学触及学生的世界,伴随他们的认知活动,做到了“以智促知”。
我教学时注意了以下几点:
1、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主动建构知识。在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时,让学生自己选择例子来探索,在探索中发现规律,得到结论。让学生处于积极探索的状态,唤醒了学生学习中一些零散的体验,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将这些体验“数学化”,提炼出数学知识。
在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更应注重学生的“发现”意识,引导学生参与探讨知识的形成过程,尽量挖掘学生的潜能,能让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解决问题。这一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发现、自学的方式,使学生在自己探索中学习知识,发现知识,并通过讨论,说出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依据,促进了学生学习的顺利进行。
2、用教材教,体现教学的民主性。因为学生对比的知识了解甚多,所以在研究“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时候,不是教师出示教材中的例子,而是让学生自己举例研究,使研究材料的随机性大大增强,从而提高结论的可信度。这样也能让学生体会到归纳法研究的过程,并渗透科学态度的教育。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二
许许多多的知识点,使得教师只能用简单的"传授——接受"的教学方式来进行。而学生只是记忆、再现这些知识点,沦为考试的奴隶。其实知识是死的,课堂教学绝不仅仅让学生拥有知识,更应该让学生拥有智慧,拥有获取知识的方法。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学生智慧的发展,离不开智慧的熏陶。智:是人类个体的认识过程或认知结构,即对外部信息的感知、整理、联想、储存很搜索、提取、操作,或通过此过程形成的认知水平。慧:是人类个体所认知事理的评判过程和评判标准。我校通过创设智慧课堂,使教学触及学生的世界,伴随他们的认知活动,做到了"以智促知" 。
我教学时注意了以下几点:
1、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主动建构知识。在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时,让学生自己选择例子来探索,在探索中发现规律,得到结论。让学生处于积极探索的状态,唤醒了学生学习中一些零散的体验,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将这些体验"数学化",提炼出数学知识。
在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更应注重学生的"发现"意识,引导学生参与探讨知识的形成过程,尽量挖掘学生的潜能,能让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解决问题。这一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发现、自学的方式,使学生在自己探索中学习知识,发现知识,并通过讨论,说出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依据,促进了学生学习的顺利进行。
2、用教材教,体现教学的民主性。因为学生对比的知识了解甚多,所以在研究"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时候,不是教师出示教材中的例子,而是让学生自己举例研究,使研究材料的随机性大大增强,从而提高结论的可信度。这样也能让学生体会到归纳法研究的过程,并渗透科学态度的教育。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三
《比例的基本性质》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是在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时,我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重心,紧扣这一目的,设计了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全班质疑、分层题组训练的教学过程,通过整节课的教学,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时也使暴露了一些问题。
一、因为这部分内容不多,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所以我让学生先自学,后小组交流,在巡视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大部分同学在自学进都能自学,基本能达到教师所期望的效果。
二、全班交流时,大部分小组能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个别小组有困难。然后我提出质疑。学生在汇报时,不太能清楚明白准确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我觉得可能是由于平时的课堂上没有良好的发言习惯,我没有及时给予纠正、引导,也没有给学生锻炼机会,以致没有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水平有限,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会改进。
三、所以针对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针对每一自学提示都设计了相应练习,通过练习,让学生说概念、说方法、独立说、同桌说、小组说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这么做,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合理有序地组织本组成员交流或完成练习,这一环节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符合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我想,在不断的尝试中,只要多努力,不仅学生,我们老师也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四
今天上了一堂《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实验课,课后的第一感受就是学生一头没有把握好,以致于练习的'内容都压缩了。下面对整个教学做如下反省:
一、开始阶段写比这一环节,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原本的意图是通过找相等的比后引出比例这一知识点,在教学中,没料到学生举手少,发言少,稀稀拉拉的几个比,没有任何两个比是相等的。因此这一环节还不如直接出示几个比,直接求比值,从比值中看相等的比,既让学生了解比例是怎么来的(看比值是否相等),又进一步为学习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打下基础。
二、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时候,教学比较含糊,没有突出点,学生在判断的时候,弄不清哪个是用意义在比较,哪个是用基本性质在比较。教学过程应该改为上面这一段,在研究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时候,抓住关键,让学生多说,说完整。
三、练习难度偏高。从这堂课来看,似乎难度高了些,以致于学生思考时间比较长,这也恰恰说明了前面的环节没有教扎实。如果前面的问题都解决好,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而且还能成为这课的亮点。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五
上周四上了《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一课,自以为准备比较充分,于是把本应分为两课时的内容在一节课内完成了。最直接的后果是没有充分地进行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运用练习。
一方面,由于课堂是时间比较紧迫,另一方面,我选择了教材练习6中的一些习题让学生做,大部分学生都能比较顺利地完成。因此我也没有发觉有多大的问题。
但是,等到周五上完解比例,课堂作业本交上来的时候,我却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习题2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下列各比例改写成乘法等式。”有不少学生把“3.2:4=4:5”改写成“3.2×=4×”,显然是把除法转换成了乘法,而不是根据题目要求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外项之积等于内项之积。其余几小题也如法炮制。这样做的学生还不在少数,没有看清题目要求是原因之一,更为主要的是对比例的基本性质不熟悉。最后责任还是在教师,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供学生通过练习来理解、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由于比例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没有过关,自然也影响到了后面的解比例。本来学生对解含有分数的方程就比较容易混淆,什么时候该乘,什么时候该除,一部分学生也没有十足的把握。现在再加上很多学生将比例与从比例转化得到的乘法算式混淆,以及内项、外项如何相乘的问题也容易混淆,所以更加增加了解比例的难度。
要解决问题,还得抓住根本。这节课上,我先是对比例的一些基本概念结合具体数据作了复习,再出示比例20:5=16:4,让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它转化成乘法算式。对于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基本运用,学生还是没有问题的。当然很容易就把它改写成了20×4=5×16。我又请学生将这个乘法算式改写成比例,说说除了刚才的20:5=16:4之外,还可以怎么改?有什么规律?开始有学生因为受到概念“外项之积等于内项之积”的影响,只能说出20:16=5:4,有些学生心里有不同的想法,却也不敢表达。我于是鼓励学生将20×4=5×16改成5×16=20×4,看等式是否仍成立,又是否能形成新的比例。经我这么一提醒,大多数学生都说出了还可以写成5:4=20:16,5:20=4:16,16:20=4:5等。并且发现只要乘法中的同一边的因数在转化成比例后必须同时是内项或者同时是外项,至于谁在左,谁在右,不影响比例的成立。因此,这也就使等式能转化成多组比例了。在此基础上,我增加了一点难度,将比例的其中一项固定,根据比例的意义或者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另外几项。学生根据刚才的发现,认为还有一个外项可以先确定,而乘法算式中和4相乘的是20,那么4已经作为外项,20也只能做外项了,剩下两个数16和5作为内项,放在等号的左边还是右边,比例都成立。我有让学生用比例的意义,即通过求两个比的比值又验算了一遍。
这样,学生对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止一种,在已知比例的一项或几项,要求写出剩余的几项,可用到的方法除了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之外,也可以用比例的意义,甚至还可以把比例转化成分数的写法,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来解决问题。
文档为doc格式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六
今天上了一堂《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实验课,课后的第一感受就是学生一头没有把握好,以致于练习的内容都压缩了。下面对整个教学做如下反省:
一、开始阶段写比这一环节,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原本的意图是通过找相等的比后引出比例这一知识点,在教学中,没料到学生举手少,发言少,稀稀拉拉的几个比,没有任何两个比是相等的。因此这一环节还不如直接出示几个比,直接求比值,从比值中看相等的比,既让学生了解比例是怎么来的(看比值是否相等),又进一步为学习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打下基础。
二、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时候,教学比较含糊,没有突出点,学生在判断的时候,弄不清哪个是用意义在比较,哪个是用基本性质在比较。教学过程应该改为上面这一段,在研究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时候,抓住关键,让学生多说,说完整。
三、练习难度偏高。从这堂课来看,似乎难度高了些,以致于学生思考时间比较长,这也恰恰说明了前面的'环节没有教扎实。如果前面的问题都解决好,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而且还能成为这课的亮点。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七
许许多多的知识点,使得教师只能用简单的“传授——接受”的教学方式来进行。而学生只是记忆、再现这些知识点,沦为考试的奴隶。其实知识是死的,课堂教学绝不仅仅让学生拥有知识,更应该让学生拥有智慧,拥有获取知识的方法。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学生智慧的发展,离不开智慧的熏陶。智:是人类个体的认识过程或认知结构,即对外部信息的感知、整理、联想、储存很搜索、提取、操作,或通过此过程形成的认知水平。慧:是人类个体所认知事理的评判过程和评判标准。我校通过创设智慧课堂,使教学触及学生的世界,伴随他们的认知活动,做到了“以智促知”。
我教学时注意了以下几点:
1、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主动建构知识。在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时,让学生自己选择例子来探索,在探索中发现规律,得到结论。让学生处于积极探索的状态,唤醒了学生学习中一些零散的体验,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将这些体验“数学化”,提炼出数学知识。
在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更应注重学生的`“发现”意识,引导学生参与探讨知识的形成过程,尽量挖掘学生的潜能,能让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解决问题。这一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发现、自学的方式,使学生在自己探索中学习知识,发现知识,并通过讨论,说出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依据,促进了学生学习的顺利进行。
2、用教材教,体现教学的民主性。因为学生对比的知识了解甚多,所以在研究“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时候,不是教师出示教材中的例子,而是让学生自己举例研究,使研究材料的随机性大大增强,从而提高结论的可信度。这样也能让学生体会到归纳法研究的过程,并渗透科学态度的教育。
整个教学过程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从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的能力。如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比例的基本性质,重视在练习中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使练习的针对性更强,巩固练习在层次上由易到难,在形式上由封闭走向开放,让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真正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3、在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时,要求学生讲明理由,培养学生有根据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在填写比例中未知数时,不仅要求学生说出理由,还要求学生进行检验,这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检验习惯和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4、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自由驰骋的思考空间,允许他们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方法,在开放式、个性化的学习中生成灵感,碰撞智慧。正是学生用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来解决问题,课才变得生动和真实,学习才显得如此活泼和有效。数学的学习成了充满灵性的创造过程,成了放飞心灵的快乐之旅。课堂已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智慧培育的圣殿。
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面对的都是些经过人类长期积淀和锤炼的经验。由于教学大纲规定,许许多多的知识点,使得教师只能用简单的“传授——接受”的教学方式......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八
本周三,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通过复习求比值,找出比值相等的比,为教学比例的意义做好铺垫,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利用比例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安排了让学生写出比值相等的比,再组成比例,还安排了四个数组成比例,目的在于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时,我让学生看书自学,然后让他们自己说说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
此外,组织学生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分别算一算比例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的积,你发现了什么?”大胆放手,用四个数组成等式这一开放练习产生新鲜有用的教学资源,我通过引导让学生展开讨论,进行了有效的探究。
本节课我注重了对学生的评价,用多种语言来激励学生,但是有的地方还是做的不太好。如果在这里感情更深些,更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她们能更好的.参与学习。在今后的教学的实践中我将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九
上周四上了《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一课,自以为准备比较充分,于是把本应分为两课时的内容在一节课内完成了。最直接的后果是没有充分地进行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运用练习。
一方面,由于课堂是时间比较紧迫,另一方面,我选择了教材练习6中的一些习题让学生做,大部分学生都能比较顺利地完成。因此我也没有发觉有多大的问题。
但是,等到周五上完解比例,课堂作业本交上来的时候,我却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习题2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下列各比例改写成乘法等式。”有不少学生把“3.2:4=4:5”改写成“3.2×=4×”,显然是把除法转换成了乘法,而不是根据题目要求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外项之积等于内项之积。其余几小题也如法炮制。这样做的学生还不在少数,没有看清题目要求是原因之一,更为主要的是对比例的基本性质不熟悉。最后责任还是在教师,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供学生通过练习来理解、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由于比例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没有过关,自然也影响到了后面的解比例。本来学生对解含有分数的方程就比较容易混淆,什么时候该乘,什么时候该除,一部分学生也没有十足的把握。现在再加上很多学生将比例与从比例转化得到的乘法算式混淆,以及内项、外项如何相乘的问题也容易混淆,所以更加增加了解比例的难度。
要解决问题,还得抓住根本。这节课上,我先是对比例的一些基本概念结合具体数据作了复习,再出示比例20:5=16:4,让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它转化成乘法算式。对于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基本运用,学生还是没有问题的。当然很容易就把它改写成了20×4=5×16。我又请学生将这个乘法算式改写成比例,说说除了刚才的20:5=16:4之外,还可以怎么改?有什么规律?开始有学生因为受到概念“外项之积等于内项之积”的影响,只能说出20:16=5:4,有些学生心里有不同的想法,却也不敢表达。我于是鼓励学生将20×4=5×16改成5×16=20×4,看等式是否仍成立,又是否能形成新的比例。经我这么一提醒,大多数学生都说出了还可以写成5:4=20:16,5:20=4:16,16:20=4:5等。并且发现只要乘法中的同一边的因数在转化成比例后必须同时是内项或者同时是外项,至于谁在左,谁在右,不影响比例的成立。因此,这也就使等式能转化成多组比例了。在此基础上,我增加了一点难度,将比例的其中一项固定,根据比例的意义或者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另外几项。学生根据刚才的发现,认为还有一个外项可以先确定,而乘法算式中和4相乘的是20,那么4已经作为外项,20也只能做外项了,剩下两个数16和5作为内项,放在等号的左边还是右边,比例都成立。我有让学生用比例的意义,即通过求两个比的比值又验算了一遍。
这样,学生对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止一种,在已知比例的一项或几项,要求写出剩余的几项,可用到的方法除了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之外,也可以用比例的意义,甚至还可以把比例转化成分数的写法,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来解决问题。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十
在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时,首先让学生根据教材所提供的两组数据,独立写成比例,再联系比的前项和后项的知识激趣:“我们学的比例中的四个数也有自己的名字,请自学第43页的内容。”学生自学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认识内项和外项,完成后进行反馈,并充分应用学生书写的8组比例来强化内外项的知识。然后再进行激趣:“比例中的内项和外项还有一个有趣的规律,请大家分别算出它们的内项和(差、积、商)与它们的外项和(差、积、商),看看你能发现了什么?”“再随便找几个比例,看看这些比例中有没有这个有趣的现象?”引导学生计算出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积和两个内项积,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总结出比例的基本性质。下面通过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让学生形象地看到两个外项积和两个内项积就是将比例中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最后得出比例的性质。
让学生应用比例的性质验证自己写的比例成立不成立,使学生明白,验证比例式是否成立,除了求比值的方法,也可以用求两个外项积和两个内项积是否相等的方法。课上安排应用比例性质进行填空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比例性质的认识与掌握。
看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的人,还看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