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进行调研报告已经成为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法。下面是一些真实的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调研报告的撰写和分析方法。
城市建设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特色城市建设调研报告(热门18篇)篇一
[摘要]随着改革不断深入,提高城市竞争力已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城市竞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由此可知,提高城市竞争力就能够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从加强城市文化可持续发展、加强城市创新可持续发展、加强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行论述。
城市文化差别是城市与城市之间最大的差别。城市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这个城市的个性与特色,加强城市竞争力有助于加强城市文化可持续发展。加强城市文化可持续发展主要从以下两个方便进行:中国历史悠久,在每个城市中都有代表其城市特色的文物古迹和历史地段,因此,首先要加强对这些的保护,使得能够持续的保持住城市特有的空间格局、重要地形以及独特的建筑风格;其次,要加强城市历史文化的宣传,城市历史文化包括历史名人轶事、民间工艺、民俗风情等,对这些历史文化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充分认识其内涵,要把城市竞争中城市文化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要活动来进行;再次,城市中最主要的主体——人的文化素质更需要提高,主要包括知识、风险意识、形象意识、技能、竞争意识等等。
城市只有不断进行学习和深造才能实现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一个城市实现自我适应和自我创新前提条件就是转变为“学习型城市”。建设“学习型”城市的主要途径就是鼓励自我超越、更新学习理念,实现学生的全员化和终身化。根据我国城市具体情况,建设学习型城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建立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在加强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建立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完善网络,促进国民教育体系发展;第二,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各类“学习型”组织,要在机关、企业、社区家庭等建立机制灵活、方式多样的各级各类学习型组织,实现知识在“学习型”组织之间无损耗流动,为“学习型城市”提供支撑;第三,建立知识数据库,并且实现知识共享。在城市中,图书馆、研究院都是知识传播的物质载体,因此,必须建立知识数据库,并且将其开放,实现共享,与此同时还要制度人员交流制度,使得对于“学习型城市”的需要,每个城市居民都能够与之相适应;第四,加强各种活动的开展,并且这些活动也与有关学科和城市居民密切相关,这样有利于激发人们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创新;第五,使得举办的活动要有保障的进行。总而言之,不管“学习型城市”如何进行,最终目的就是实现城市创新可持续发展。
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城市发展的动力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工业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业竞争能力也决定着工业化水平的高低,而与产业竞争力密切相关的就是产业集聚。产业集聚是指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一个过程。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发展的阶段,产业集聚带来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在整个供应链上,企业都集中于自己擅长的领域中,对于专业化协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第二,规模效益容易形成,并具有较强的外部经济性;第三,对于技术、管理知识的交流和人力资源培养与利用等的帮助是非常大的;第四,对专业性外部服务业和配套设施发展非常有利。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信用是保证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基础。在多变环境中具有信用的城市要进行自我调整和自我适应。在城市的各种要素中都不同程度上渗透着信用,并且进一步加固了城市的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城市竞争力的强弱就是由信用的高低来决定。信用还体现着特定的经济关系,一般都是建立在诚实守信的基础之上,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在现实中,信用缺失的原因是很多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信用缺失的内在原因是滞后的制度建设和超前变化的经济伦理;第二,信用缺失的直接推动力是成本效益的严重不对称;第三,信用缺失的普遍原因是企业经营的短视行为较严重。
城市营销能够为城市发展营造就有竞争优势的环境,从而能够使城市摆脱遇到的困境,进而使得城市朝着经济可持续发展方向走去。城市营销影响经济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第一,城市经营的企业家精神在城市营销中有所体现。城市营销力求将城市视为一个企业,将具体城市的各种资源,以企业家的思维,通过现代市场营销手段,向目标受众或目标客户宣传或出售。从实践来看,在国外,美国城市地方政府的管理者具有较多的企业家态度,这主要是因为美国城市地方自治与税制的原因;但是从欧洲城市角度来看,与美国城市相比,没有那么多的地方权力,但是由于激烈的竞争使得他们必须对他们的发展方向进行重新定位,尽可能的在各方面都具备吸引力;同时,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持续生存下去,城市的经营管理必须更有组织,并且还必须加之更多的商业观念,从而使得城市运营效率提高,最终使得城市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二,对于城市竞争力发展所遇的问题,城市营销可以给予解决。首先,在竞争经验的累积和成长的过程中,城市能够发掘城市营销的优势,并且学会城市营销应采用哪种方式进行发展;其次,城市营销是实现城市政策目标重要途径,城市管理者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营销策略来解决城市发展所遇的问题,从而使得提升竞争力和活跃地区经济的目标能够得以实现;再次,对于地方政府和目标群体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可以通过以市场为导向的城市经营来实现,从而有利于城市政府部门提高社会的总体投资利润率。第三,在城市竞争优势的形成中,城市营销的作用是非常大的。通过城市营销,城市可以根据其发展的远景目标与自身的资源限制,应用不同的营销策略来分别满足目标群体的需求与期望。
城市竞争力体现的是一个城市适应和发展的能力,城市经营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总而言之,提高城市竞争力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刘祥琪:产业集群——东北振兴的必由之路[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02)。
冯兵:城市核心竞争力及其培育策略研究[j].规划师,,(06)。
城市建设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特色城市建设调研报告(热门18篇)篇二
城市文化差别是城市与城市之间最大的差别。城市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这个城市的个性与特色,加强城市竞争力有助于加强城市文化可持续发展。加强城市文化可持续发展主要从以下两个方便进行:中国历史悠久,在每个城市中都有代表其城市特色的文物古迹和历史地段,因此,首先要加强对这些的保护,使得能够持续的保持住城市特有的空间格局、重要地形以及独特的建筑风格;其次,要加强城市历史文化的宣传,城市历史文化包括历史名人轶事、民间工艺、民俗风情等,对这些历史文化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充分认识其内涵,要把城市竞争中城市文化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要活动来进行;再次,城市中最主要的主体——人的文化素质更需要提高,主要包括知识、风险意识、形象意识、技能、竞争意识等等。
城市只有不断进行学习和深造才能实现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一个城市实现自我适应和自我创新前提条件就是转变为“学习型城市”。建设“学习型”城市的主要途径就是鼓励自我超越、更新学习理念,实现学生的全员化和终身化。根据我国城市具体情况,建设学习型城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建立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在加强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建立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完善网络,促进国民教育体系发展;第二,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各类“学习型”组织,要在机关、企业、社区家庭等建立机制灵活、方式多样的各级各类学习型组织,实现知识在“学习型”组织之间无损耗流动,为“学习型城市”提供支撑;第三,建立知识数据库,并且实现知识共享。在城市中,图书馆、研究院都是知识传播的物质载体,因此,必须建立知识数据库,并且将其开放,实现共享,与此同时还要制度人员交流制度,使得对于“学习型城市”的需要,每个城市居民都能够与之相适应;第四,加强各种活动的开展,并且这些活动也与有关学科和城市居民密切相关,这样有利于激发人们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创新;第五,使得举办的活动要有保障的进行。总而言之,不管“学习型城市”如何进行,最终目的就是实现城市创新可持续发展。
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城市发展的动力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工业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业竞争能力也决定着工业化水平的高低,而与产业竞争力密切相关的就是产业集聚。产业集聚是指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一个过程。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发展的阶段,产业集聚带来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在整个供应链上,企业都集中于自己擅长的领域中,对于专业化协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第二,规模效益容易形成,并具有较强的外部经济性;第三,对于技术、管理知识的交流和人力资源培养与利用等的帮助是非常大的;第四,对专业性外部服务业和配套设施发展非常有利。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信用是保证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基础。在多变环境中具有信用的城市要进行自我调整和自我适应。在城市的各种要素中都不同程度上渗透着信用,并且进一步加固了城市的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城市竞争力的强弱就是由信用的高低来决定。信用还体现着特定的经济关系,一般都是建立在诚实守信的基础之上,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在现实中,信用缺失的原因是很多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信用缺失的内在原因是滞后的制度建设和超前变化的经济伦理;第二,信用缺失的直接推动力是成本效益的严重不对称;第三,信用缺失的普遍原因是企业经营的短视行为较严重。
城市营销能够为城市发展营造就有竞争优势的环境,从而能够使城市摆脱遇到的困境,进而使得城市朝着经济可持续发展方向走去。城市营销影响经济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第一,城市经营的企业家精神在城市营销中有所体现。城市营销力求将城市视为一个企业,将具体城市的各种资源,以企业家的思维,通过现代市场营销手段,向目标受众或目标客户宣传或出售。从实践来看,在国外,美国城市地方政府的管理者具有较多的企业家态度,这主要是因为美国城市地方自治与税制的原因;但是从欧洲城市角度来看,与美国城市相比,没有那么多的地方权力,但是由于激烈的竞争使得他们必须对他们的发展方向进行重新定位,尽可能的在各方面都具备吸引力;同时,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持续生存下去,城市的经营管理必须更有组织,并且还必须加之更多的商业观念,从而使得城市运营效率提高,最终使得城市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二,对于城市竞争力发展所遇的问题,城市营销可以给予解决。首先,在竞争经验的累积和成长的过程中,城市能够发掘城市营销的优势,并且学会城市营销应采用哪种方式进行发展;其次,城市营销是实现城市政策目标重要途径,城市管理者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营销策略来解决城市发展所遇的问题,从而使得提升竞争力和活跃地区经济的目标能够得以实现;再次,对于地方政府和目标群体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可以通过以市场为导向的城市经营来实现,从而有利于城市政府部门提高社会的总体投资利润率。第三,在城市竞争优势的形成中,城市营销的作用是非常大的。通过城市营销,城市可以根据其发展的远景目标与自身的资源限制,应用不同的营销策略来分别满足目标群体的需求与期望。
城市竞争力体现的是一个城市适应和发展的能力,城市经营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总而言之,提高城市竞争力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刘祥琪:产业集群——东北振兴的必由之路[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02)。
冯兵:城市核心竞争力及其培育策略研究[j].规划师,2003,(06)。
城市建设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特色城市建设调研报告(热门18篇)篇三
做好水环境污染综合整治规划工作,是目前缓解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和实现有限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重要举措。要在对城市水环境污染现状进行全面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有效分析城市水源的污染因素和占比,根据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合理计算城市废水、污水的最大允许排放指标,并充分整合城市现有的水利基础设施,以确定技术上可行、经济上优越的水环境深度预防和治理方案。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应创新改革落后的生产工艺和用水体系,采用少废、无废等生产工艺更新改造传统生产工艺和用水体系,实现清洁生产,从生产源头控制工业生产污水的排放量,提高废水、污水的处理效果和资源化利用效率。通过合理规划城市给排水管网,修建有效的'污水处理设施,增加污水处理厂规模和处理效率,并合理规划利用处理后的再生水(如城市园林绿化、道路喷洒、公厕冲洗等),一方面加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综合治理效率,另一方合理开发城市有效水资源的再生有益使用功能,最终达到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要重视医院、化工企业等单位废水的综合治理规划,防止病源、毒素等传播。要建立企业污水排放动态监察管理机制,确保企业污水排放达到标准指标限制值以上,有效提高城市水资源的综合承载力。在城市河道中修建如人工浮岛等工程,削减河水中的水污染物,提高河水中的氧溶解能力,增强水体自身的净化能力。要加强城市水源地的环境管理规划,尤其是处于旅游区的水源地,更应加强周边环境、森林、植被和冰川等的保护规划,同时要减少居民生产活动和企业经济活动对水源地的污染问题,合理解决城市休闲和旅游活动对水源地上游水质的影响。
2.2大气噪声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大气环境污染主要与燃煤废气、汽车尾气排放等有关。在城市道路街头绿化规划中,要非常注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废气净化功能。要优选地方性特色植物,通过合理多层次配置营造有序层次感,优选乔灌花、乔灌草等组合搭配,实现降温遮阴、滞尘减噪、净化空气等生态环保功能。要根据噪声类型、分贝量等现状,并充分结合城市发展趋势,进行详细的城市功能区规划,并按拟定的环境保护目标规划噪声污染治理方案。要认真分析引起噪声污染的主要因子,并按照污染因素采取针对的防治措施。通过功能区规划、道路交通规划和宣传鼓励使用公共交通等措施,打造出绿色环保的交通结构,有效控制噪声源,真正实现“以人为本”,改善城市环境的质量,推动城市低碳目标顺利实现。要大力推荐使用太阳能、天然气、地热能等新能源,逐步改变传统燃煤方式,有效降低空气中悬浮颗粒物及so2等污染物的排放量。合理规划运用废气回收处理系统,一方面进行工业废气的有效处理,减少其向大气中的排放量;另一方面,合理处理回收措施可以实现废气中热能等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变废为宝”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要加强对市政施工和建筑施工扬尘及二次扬尘的全面整治规划和管理力度,要求施工场所必须实行围挡作业。运输、存放施工原料及施工垃圾必须规划专门的堆放场地,并要求其施工全过程必须严格执行覆盖或喷淋处理措施。
2.3垃圾污染及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通过鼓励企业内部或企业间的固体废物的循环利用和回收利用,提高固体废物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效率,降低固体废物乱堆、乱放、偷倒等环境污染问题。合理规划建设垃圾焚烧和固体废物安全填埋场所,规划布局和建设资源化再利用、焚烧处理与安全填埋等相结合的综合处置体系和工程设施,实现垃圾和固体废物的中心资源化集中处置。要进一步加强城市环境卫生的规划和监督管理工作,强化城市道路清扫保洁和车辆清洗保洁等工作力度。做到生活垃圾储存、投放和搬运的分类化管理,做到收集和储存容器化、投放运输密闭化和处理无害化。对于规模较小的城镇,针对其自身抵御外来粉尘侵扰能力较弱、自愈能力较差等特点,要结合城镇发展的整体规划,积极建造城镇周边和郊区绿化隔离带,以增强其抵御外来粉尘能力,确保城镇具有较好的空气质量。
3结语。
城市规划是城市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城市建设必须严格服从城市整体规划,而城市规划则必须以城市环境质量和环境保护为核心。城市环境保护与治理是一项涉及行业多、内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城市规划环节结合城市环境保护现状和资源利用情况,全方位、统一、强有力地构建城市整体规划方案和配套环境污染综合整治措施,努力实现天蓝、水清、地绿、现代化的可持续建设发展的良好局面。在城市环境保护整体规划和污染治理中,除了注重上述相应的整治规划外,还应加强城市规划中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确保各项规划均具有较高的可实施性和应用效果,认真督促各项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最大限度降低各污染因子对城市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合理规划实现城市有限资源的再利用,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和谐可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作者:杨威,李真单位:南阳市城乡规划技术服务中心。
城市建设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特色城市建设调研报告(热门18篇)篇四
香菇是庆元的传统产业和支柱产业,但随着中国食用菌协会“南菇北移”战略的推出,以及日本限制农产品进日政策出台,近三年,中国香菇出口价格平均低50%以上,国内香菇交易价格平均降低55%.香菇经济滑坡导致农民经济收入减少,加上资源和技术上的限制,香菇经济发展面临许多困难.本文拟就香菇发展思路发表粗浅看法.
作者:季梓鸣作者单位:庆元县统计局,323800刊名:浙江统计英文刊名:zhejiangstatistics年,卷(期):“”(5)分类号:f2关键词:
城市建设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特色城市建设调研报告(热门18篇)篇五
基础设施系统的技术状态、功能负荷直接影响着一个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与城市经济系统的运行效率。从外延上看,基础设施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体系,通常包括能源系统建设、水源系统建设、交通系统建设、通信系统建设、环保系统建设和防灾系统建设六个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水平的进步,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也日益凸显,显然已经成为新时期城市发展的新动力。
长期以来,基础设施建设一直被认为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在传统的观念中,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投入大、周期长的城市建设项目,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往往缺乏整体性和长远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在为各地经济发展铺平道路之后,往往被抛弃,其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事实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和不同阶段都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基础设施是随着科学技术进步而从物质生产领域中分化出来的专业化产业部门,它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核心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社会生产力发展具有很强的相关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建设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与国家和各地政府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城市的开发和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合理地开发城市土地资源,辅之以配套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不仅提高了城市的地价,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也增强了城市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加快了城市的资本积累,增强了城市的竞争力。
(二)城市空间布局的导向标和保障。
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城市发展的作用还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不是一般的产业,它不仅仅为社会创造价值,更重要的是,它是人们从事一切生产和生活的一般条件。基础设施建设的状况直接影响到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
城市要健康持续地发展,必须有合理的空间布局与之相配套。合理的空间布局主要包括合理的产业布局和人口布局两个方面,它们都取决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有规划地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能够为城市各产业的发展提供基本条件,同时能够引导产业迁移,发挥“集聚效应”,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同时,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产业布局的优化调整,城市人口分布也将发生根本变化,城市中心区人口压力将会不断减缓,郊区和卫星城建设将会更加顺畅,这将有助于形成城市各区联动、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布局。
(三)城市环境保护的先行者和护卫军。
合理布局城市基础设施,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有利于保障城市基础设施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而且能够保证基础设施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适应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避免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和反复扩建,这有利于减少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将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同时,城市在规划产业布局的同时,应注重加快污水处理、废气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从源头上减少环境污染,发展绿色经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虽然不能带来巨大的立竿见影的经济效应,但它却是城市环境保护的先行者和守卫军,城市的环境得到保护,城市才有长远发展的可能,城市的各方面才能快速、和谐地发展。
(四)树立城市品牌的突破口和制高点。
城市品牌就是一个城市在推广自身城市形象的过程中,根据城市的发展战略定位所传递给社会大众,并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的核心概念。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品牌的建立之间有着广泛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基础设施建设是树立城市品牌的突破口和制高点。
首先,合理而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本身就是城市的一个重要品牌,世界上著名的城市都有着完善的基础设施。同时,一个城市要想改变其城市面貌,往往要从加快和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入手,这样做既迅速又有效,于是基础设施建设就成为树立城市品牌的突破口;同时,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树立城市品牌的制高点,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地不断完善,以及由此引发的经济发展和空间布局调整,城市的形象将焕然一新,城市的`品牌也将随之树立起来。
二、新时期云南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新的规划。
改革开发以来,特别是进入新千年以来,云南各地积极地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了城市基本框架,改善了交通,美化了城市环境,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云南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云南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不利于新时期云南发展的目标的实现。
(一)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限制了城市核心作用的发挥。
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部,长期以来经济的发展相对落后,缺乏能够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正是导致云南省城市发展水平较低,核心带动作用无法充分发挥的主要原因。昆明市是云南的省会城市,理应承担起拉动全省发展的职能,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却一直限制了昆明市的发展。当前昆明市的建成区面积为150平方公里左右,这在我国大中城市中属于规模比较小的。同时,昆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科学性和长远规划,许多基础设施年代久远,现代化水平低,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城中村”现象,这不仅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长治久安,也不利于昆明旅游业的发展和城市形象的维护。昆明市的发展相对滞后,云南省就失去了快速发展的支柱和动力。
(二)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制约了云南城市的整体发展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启示。
零元机票事件引发的经济学思考。
城市建设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特色城市建设调研报告(热门18篇)篇六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成为每个城市的`战略目标,构建城市核心竞争力成为城市发展的重点.城市定位则通过寻求差异化的形象,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推进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和循环发展.通过差异化的、可行性的、惟一性的城市定位,塑造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
作者:张登国作者单位:中共山东省委党校管理学部,山东,济南,250021刊名:世纪桥英文刊名:thecenturynexus年,卷(期):“”(8)分类号:关键词:城市定位城市可持续发展新动力
城市建设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特色城市建设调研报告(热门18篇)篇七
(1)新的时代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定位。
城市规划的内容一般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范围、标准和用地要求、研究和计划城市发展的性质、拟定各类建设的规模,制订城市各组成部分的用地区划和布局,以及城市的形态和风貌等。建筑设计是指对建筑物的结构、空间及造型、功能等方面进行的设计,包括建筑工程设计和建筑艺术设计。随着时代的进步,对城市公共空间又有了新的定位,(城市广场、公园、街道、居住区等)不仅仅是城市的象征,它们已成为休闲、交往、散步、修身的场所。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的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已变的多样化起来、它集聚会、休闲、锻炼等于一体,空间形式也不受功能和目的的制约,是一种更加民主和开放的空间,形式日渐多样化。在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中为了更好的指导公共空间的设计可以把对场所理论的需求、文化、社会、自然等加入其中。城市公共空间作为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在进行设计时要注重空间与生活的联系,满足不同年龄、性别、爱好、收入的居民。例如,现在很多城市利用现有的空地搞全民健身场所就收到了很不错的效果,既满足了城市公共空间居民的活动场所,又提高了城市的使用效率。
此外还有一个城市现象就是我们在一些公共场所,如车站,机场,商店,广场等场合可以看到一个人的行为是没有规定性的,而对于一群人而言,一个共同的意愿或共同的行为,则会产生共同的规律:“公共空间设计的合理可以使人们的行为与活动变的顺畅和有序,反之,则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及活动范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代步工具由原来的自行车变成机动车,每天上班和下班,上学和放学的时间,我们都能够看到交通堵塞,大量的人流、车流与接送子女上学、放学的机动车形成一片拥挤混乱的场面。造成这种活动空间不便,就是由于在空间规划和设计时缺少对人和车行为的考虑和估算。这也是城市空间与人的生活现状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2.以人为本的公共空间。
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充分满足人自身的需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关键。“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考虑人的情感、人的心理及生理的需要。空间是服务于人的。建筑为人的活动提供了必要是生活环境和场所,那么反之没有这样的环境和场所,人的很多行为也不会发生。也就是说人的行为活动直接影响着空间的设计。过去的“建筑决定论”已经越来越行不通。城市公共空间与人的行为: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我们决不能忽视人才是城市的.主体,只有人的活动和行为才是设计的根本出发点。例如:公共设施的布局和尺度要符合人的视觉位置。角度以及人体工程学的要求。座椅的摆放位置要考虑人对私密空间的需要。在城市公共空间布局设计中要根据各个年龄段人的行为心理特点,还要充分考虑特殊人群(残疾人、盲人)对公共空间环境的特殊需要,要落实在座椅尺度、人行道、坡道、盲道、盲文标识、专用卫生间等设施的规划设计中。了解和研究人与环境、空间、心理的关系。是一个设计师必须的工作。只有了解和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才有依据创造出符合人的行为心理特点和特征的空间环境。对城市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内涵的理解包括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1)心理层次的关怀和物理层次的关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在新世纪也显得更为紧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探析文/段晴英杨敏迫和重要,在提高量的要求同时也注重质的提高。从大规模试点和小范围实践中,预计着新世纪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将会在生态化和智能化等方面的探索更为明朗。设计如果仅仅追求一种功能至上的原则,想以此向人性化靠拢,是行不通的。一旦理性压倒人的个性,也就偏离了人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物理层次关怀的同时,也关心人的心理和生理。公共空间在考虑到日照、遮阳、通风等因素,使场所在保持人们心理、生理上的舒适的同时,还应配置各类设施以满足人们的复杂活动需求。例如那些日光充足的室内“街道”就为长期身居办公室的白领和生产工人创造的条件,同时也促进了不同职业的人群进行沟通。还有巴西的首府巴西利亚就是典型的功能分区明确的现代主义城市,是以汽车交通作为新首都规划的尺度却忽视了完整合适的步行系统,忽视了这种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简单化了的结果。从而使公共空间增强场所感和领域感而对人们具有吸引力使城市增加活力,完善人的需要。当空间规模过大时,可利用植物绿化、地面高差、色彩变化、公共设施等创造符合人体工程的空间环境,特别是不能忽视了心理与社会因素,对公共空间也要加大关注。
(2)社会层次的关怀,即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怀。
一切设计都是一人为本,人为主体。在我国的一些学者看来,开放空间就是指城市公共空间,它包括自然风景、公共绿地、广场、道路和休憩空间等等,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把环境改造的更舒适合理。这就要求我们研究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以至整个环境的演变过程以及对人类的影响,研究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但是,仅限于功能和区域的研究是不够的,还有文化精神内涵,所以要更深的探讨如何改善人类的聚居环境。从城市整体结构方面作好战略性公共空间规划,使资源和能源得到合理有效最大化的利用,不消耗一切不可再生的资源和能源,并坚决杜绝对环境产生的所有不利影响,达到自然、社会、经济效益三者的统一,所以可以看出加强策划与规划是前期一切设计的关键。
(3)特殊人群的关怀。
3.现代城市建设的目标――生态城市。
城市公共空间是维护城市生态环境和市民实现理想居住环境的有力保障,但是有一些城市发展片面的追求gdp的增长,领导的政绩,破坏自然生态污染环境。为此必须将生态优先的原则放到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首位。
(1)生态城市的建设。
要想达到此目标:第一是要建立共生关系,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满足各种生物生存繁衍的需要,保持和恢复生态环境。第二科学布局原则,在城市公共空间里各功能合理分布,完善生活,生产配套,处理好建筑单体和整体的关系,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兼容。第三坚持以人为主体,生态是为人类存在和服务的,人不应该成为生态的敌人,要想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完善配套,确保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
(2)街道及道路畅通。
加强和完善城市的综合管理体系,规划好街道设计,街道是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一部分,如上学、上班、购物、访友、旅行、娱乐等。它扮演着双重角色:它既是城市形态的组织者,也是公共场所与私密场所之间的连接着。简雅各布斯曾说过“当想到一个城市时,心里有什么?它的街道。如果一个城市的街道看上去挺有趣,那么这个城市看上去就有趣;如果这些街道看上去很枯燥,那么这个城市看上去就很枯燥”
(3)绿化创造的公共生态空间。
种草、植树是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手段,绿色的植物可以净化空气,防风、改善空气、吸纳有害气体等作用;绿色植物的面积增加,既减少了裸露地面又排出了热岛效应。绿色植物也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绿化要重视乔木、灌木及各种草本植物组成的生态链效应,创造宜人,达到人与自然和谐。此外还可以在植物绿化时,使用当地的市树、市花为主要绿化,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当地市民的自豪感。
城市公共艺术得与周边环境相适应、与城市历史文化相协调。一个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就得自然将现代经济、科技发展的成果融入,而不是去侵蚀、去消解。据说,在国外的大城市繁华市区的公共空间,是看不到商业广告的。人家的地铁站要么事公益广告,要么是讲述故事的文化宣传。然而我国的很多城市,不论是建筑还是空间,只要是人多的地方都会被大面积的广告覆盖。城市的公共文化可以使静止的也可以是动态的的,一个匆匆赶路的行人是无法停下来欣赏公共空间所带来的艺术文化,所以就得用动态的艺术去设计。城市的公共文化艺术承载着熏陶公众,传承文化的作用。要发挥这中作用就得充分挖掘城市具有特定的主题与纪念意义的东西,就得用抽象、具象等多种艺术文化来表达。丰富城市雕塑绿化,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整体品位。
5.结束语。
在城市公共空间发展中,人们逐渐从过去的单纯的视觉享受中转变为心理和生理的享受及需求上。从根本上说,城市公共空间是人民生活的场所,是一个城市多元文化的载体,直接影响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和民众的满意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城市建设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特色城市建设调研报告(热门18篇)篇八
摘要:在秉持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探究城市综合体建设项目的全寿命周期的成本控制,分阶段对城市综合体的成本控制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就各阶段的成本控制提出了具体措施。把可持续发展思想运用于各阶段,全面考虑成本问题,在决策阶段,综合考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论证项目的可行性,在设计阶段充分尽量使用新技术使用可再生资源,在实施阶段,控制成本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在运营阶段,把循环利用以及节约概念进行充分利用。
1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城市综合体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球正在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对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理论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和重视。对于城市综合体来说,其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消费者,它的开发建设将会给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传统的建设项目在为人民提供基本功能作用的同时,占据、毁坏土地,过度地消耗资源,产生大量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建筑垃圾,而且还不能够自我维持和更新。所以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运用于对城市综合体的开发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保障基本功能、促进城市的城市综合项目的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以营利为目的的开发商来说,可持续发展项目的设计和建造成本增加了但是短期效益不明显,他们不能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从而导致很多项目只侧重技术、环境和经济分析,而不能从全面的、系统的角度来考虑,不能够很好的处理项目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结果使得许多项目不能长久有效地持续运行从而给社会和环境带来众多遗留问题,给社会、政府或者使用者增加负担。传统的成本控制只关注城市综合体项目的建设阶段的成本,而对其运营阶段的成本控制视而不见,导致其成功率较低、资源浪费严重并且对周围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导致许多城市综合体项目由于资金链断裂、成本超支、项目亏损等原因而形成了“烂尾楼”,或者在运营阶段由于能耗太大、成本太高等原因而无法运营下去。而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城市综合体建设项目虽然在初期的设计和建造成本可能小幅增加,但是在后期其运营使用成本可能会呈大幅降低趋势[3]。从长期看,将达到较好的经济效益和高投资回报率。所以,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城市综合体的全寿命周期进行成本控制,通过对城市综合体全寿命周期内的各个阶段进行分析并且系统的实施成本控制措施。从全寿命周期来审视城市综合体项目的成本控制工作,综合考虑建设项目的全部成本,将实现城市综合体项目在全寿命周期内资源消耗最低和经济效益最大。
2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全寿命周期城市综合体。
的成本控制具体内容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是从项目的整个寿命周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考虑项目的成本问题,覆盖了项目的整个寿命周期,考虑的时间更长也更加的合理,考虑的方面也更加周全。其要求人们要全面地考虑项目的建造、运营和维护成本,进行全面地成本控制,保证城市综合体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现分阶段讨论城市综合体的.具体成本控制措施。
2.1城市综合体在决策阶段的成本控制。
2.1.1方案选择。
在可持续综合体项目设计之前,对综合体项目进行充分的现场调查后,运用一定的数学工具对拟建综合体项目进行投资估算,为设计单位和设计方案的选择及衡量设计方案的经济合理性和成本控制提供重要依据。在进行方案选择时可以进行多目标比选,对整个综合体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的经济成本、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进行有效的规划。运用定性分析法、运筹学优选法、专家系统优选法等方法,秉着整体完备性原则、客观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可持续性等原则对方案进行比选。
2.1.2功能定位。
对所在地的基地进行调研,分析周边的交通、生态、文化等环境,从中寻找对综合体开发的有利因素,并且分析其将来的发展趋势,结合各方面专家对城市综合体功能定位的分析,对影响其项目功能定位的因素进行系统的、具体的分析。可以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通过科学的评价来确定最优的功能定位方案。其次,在确定了其功能定位模式以后需要进一步准确的进行内部子功能分析,确定功能的配比,对城市综合体的功能定位做更为明确的细化。在功能定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明确功能业态的详细配比和开发规模。对各种物业的市场状况进行考察,通过科学的计算来确定适宜的开发规模。最后,结合总体功能定位模式和子功能系统规模的分析,对综合体的功能定位进行调整和优化。
2.1.3选址定位。
应尊重原来的生态环境对场地的资源和能源进行充分利用,减少各种对环境产生不合理影响的建筑活动,使综合体与环境和谐相处。此外,土地是稀缺的资源和要素,对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基本国策,而城市综合体的一大特点就是集约性,因而在选址定位中特别需要注意土地的集约利用,合理提高容积率、绿化率,达到持续发展的目标[4]。具体可以采用ahp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相结合,对其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并且对成本和未来运营进行投资效益的财务分析、敏感性分析来进行功能定位优化。然后,从城市综合体全寿命周期来考虑,考虑后期的运营以及维护等成本因素。选择出最利于城市综合体的开发建设并且满足城市总体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地理位置和功能定位。
2.2城市综合体在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
设计单位应该要建立综合体项目系统的全寿命周期概念,从全方位、全寿命周期考虑,在考虑城市综合体项目的全寿命周期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尽可能降低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控制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强度,保护资源再生所需的环境条件。还应该计算综合体项目在全寿命周期内的运行和维护费用,以寻求最佳平衡,达到真正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因地制宜,结合当地气候条件,注重对当地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地热能、太阳能)的利用。并且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从项目场地的基本条件、地质水文、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等方面分析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经济性,对资源、空间、能源进行高效利用,主动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提供对可持续发展有利的设计方案,积极运用新的建造技术、环保材料和环保技术,并且利用价值工程进行各因素的价值分析和论证,提升综合体项目的整体价值,采用经济与技术相结合,并且贯穿于每个阶段,形成多层次、全过程的投资控制,并最终实现综合体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2.3城市综合体在实施阶段的成本控制。
实施阶段是投入资金的高峰期,此阶段成本控制的主要目标是把综合体项目的一次性建造费用控制在计划范围之内。虽然就综合体项目的全寿命周期而言,其成本节约的潜力相对较小,但若控制不当,造成的浪费将是最大的[5]。而且城市综合体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使用的建筑材料和机械设备,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废弃、噪音,对环境会造成极大的破坏,影响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施工单位应该采用绿色的环保的施工建造技术、进一步完善施工方法。在此阶段应该通过各种手段来降低成本,增加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并且在建设的同时注重保护场地的生态环境,严格控制施工灰尘、噪声、大气污染等。减少因为施工而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在施工用水、材料选择、废弃物处理过程中运用节水、节能、节材的思想。
2.4城市综合体在运营维护阶段的成本控制。
与传统的全过程造价管理模式不同的是,“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把运营阶段并入成本控制内容并且结合前面各个阶段,综合考虑运营阶段成本。在运营维护阶段应该重点加强城市综合体的维护成本管理,但是由于城市综合体的特殊性应该对其运营成本也多加控制。运营维护阶段属于最后一个阶段,城市综合体的价值已经固定,所以,在这个阶段就是要使城市综合体保值甚至增值,这个可以通过有序的管理体制和节能降碳来实现,并且对连环管理、固体废弃物收集和处理、室内环境的管理、环境卫生管理、节水节能管理等进行有效连续的实行;通过对综合体的性能进行全方位的诊断,及时合理的更换建筑材料、设备系统从而提高综合体的寿命和耐久性;通过对综合体及时进行节水节能的改造,合理规划更换、拆卸下来的建材,实现资源的合理化利用,避免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3结语。
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人的发展模式,其提倡集约型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在城市综合体项目全寿命周期内加入可持续发展概念,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和保护环境,并且能够在全寿命周期内节约成本,带来巨大的成本节约空间。在日益重视环境问题的今天,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城市综合体项目能够降低能源消耗、保护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实现最佳功能的同时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开发商也最大限度地兑现社会责任的承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综合体还在不断增加,能耗也将保持持续增长,城市综合体的节能刻不容缓。对城市综合体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不仅可以减少建筑能耗、缓解城市能源供给带来的紧张局面,还可以借助城市综合体的广泛影响力,在全社会范围内普及推广可持续发展意识。
参考文献:
城市建设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特色城市建设调研报告(热门18篇)篇九
城市文化差别是城市与城市之间最大的差别。城市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这个城市的个性与特色,加强城市竞争力有助于加强城市文化可持续发展。加强城市文化可持续发展主要从以下两个方便进行:中国历史悠久,在每个城市中都有代表其城市特色的文物古迹和历史地段,因此,首先要加强对这些的保护,使得能够持续的保持住城市特有的空间格局、重要地形以及独特的建筑风格;其次,要加强城市历史文化的宣传,城市历史文化包括历史名人轶事、民间工艺、民俗风情等,对这些历史文化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充分认识其内涵,要把城市竞争中城市文化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要活动来进行;再次,城市中最主要的主体——人的文化素质更需要提高,主要包括知识、风险意识、形象意识、技能、竞争意识等等。
城市只有不断进行学习和深造才能实现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一个城市实现自我适应和自我创新前提条件就是转变为“学习型城市”。建设“学习型”城市的主要途径就是鼓励自我超越、更新学习理念,实现学生的全员化和终身化。根据我国城市具体情况,建设学习型城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建立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在加强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建立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完善网络,促进国民教育体系发展;第二,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各类“学习型”组织,要在机关、企业、社区家庭等建立机制灵活、方式多样的各级各类学习型组织,实现知识在“学习型”组织之间无损耗流动,为“学习型城市”提供支撑;第三,建立知识数据库,并且实现知识共享。在城市中,图书馆、研究院都是知识传播的物质载体,因此,必须建立知识数据库,并且将其开放,实现共享,与此同时还要制度人员交流制度,使得对于“学习型城市”的需要,每个城市居民都能够与之相适应;第四,加强各种活动的开展,并且这些活动也与有关学科和城市居民密切相关,这样有利于激发人们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创新;第五,使得举办的活动要有保障的进行。总而言之,不管“学习型城市”如何进行,最终目的就是实现城市创新可持续发展。
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城市发展的动力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工业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业竞争能力也决定着工业化水平的高低,而与产业竞争力密切相关的就是产业集聚。产业集聚是指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一个过程。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发展的阶段,产业集聚带来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在整个供应链上,企业都集中于自己擅长的领域中,对于专业化协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第二,规模效益容易形成,并具有较强的外部经济性;第三,对于技术、管理知识的交流和人力资源培养与利用等的帮助是非常大的;第四,对专业性外部服务业和配套设施发展非常有利。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信用是保证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基础。在多变环境中具有信用的城市要进行自我调整和自我适应。在城市的各种要素中都不同程度上渗透着信用,并且进一步加固了城市的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城市竞争力的强弱就是由信用的高低来决定。信用还体现着特定的经济关系,一般都是建立在诚实守信的基础之上,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在现实中,信用缺失的原因是很多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信用缺失的内在原因是滞后的制度建设和超前变化的经济伦理;第二,信用缺失的直接推动力是成本效益的严重不对称;第三,信用缺失的普遍原因是企业经营的短视行为较严重。
城市营销能够为城市发展营造就有竞争优势的环境,从而能够使城市摆脱遇到的困境,进而使得城市朝着经济可持续发展方向走去。城市营销影响经济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第一,城市经营的企业家精神在城市营销中有所体现。城市营销力求将城市视为一个企业,将具体城市的各种资源,以企业家的思维,通过现代市场营销手段,向目标受众或目标客户宣传或出售。从实践来看,在国外,美国城市地方政府的管理者具有较多的企业家态度,这主要是因为美国城市地方自治与税制的原因;但是从欧洲城市角度来看,与美国城市相比,没有那么多的地方权力,但是由于激烈的竞争使得他们必须对他们的发展方向进行重新定位,尽可能的在各方面都具备吸引力;同时,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持续生存下去,城市的经营管理必须更有组织,并且还必须加之更多的商业观念,从而使得城市运营效率提高,最终使得城市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二,对于城市竞争力发展所遇的问题,城市营销可以给予解决。首先,在竞争经验的累积和成长的过程中,城市能够发掘城市营销的优势,并且学会城市营销应采用哪种方式进行发展;其次,城市营销是实现城市政策目标重要途径,城市管理者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营销策略来解决城市发展所遇的问题,从而使得提升竞争力和活跃地区经济的目标能够得以实现;再次,对于地方政府和目标群体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可以通过以市场为导向的城市经营来实现,从而有利于城市政府部门提高社会的总体投资利润率。第三,在城市竞争优势的形成中,城市营销的作用是非常大的。通过城市营销,城市可以根据其发展的远景目标与自身的资源限制,应用不同的营销策略来分别满足目标群体的需求与期望。
城市竞争力体现的是一个城市适应和发展的能力,城市经营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总而言之,提高城市竞争力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尹子民:工业企业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的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刘祥琪:产业集群——东北振兴的必由之路[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02)。
冯兵:城市核心竞争力及其培育策略研究[j].规划师,,(06)。
城市建设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特色城市建设调研报告(热门18篇)篇十
从立法上,合理规划群众健身场地,规定广场舞活动时间,通过推动《体育法》的修改或者单行法律的制定来解决广场舞场地设施建设与管理、噪音污染等方面的矛盾;从管理机制上,明确责任机制,设立广场舞活动管理部门,避免管理主体“能管不管”的尴尬;在行政执法方面,明确执法部门和责任机制,加强监管力度,落实执行力,针对易发生广场舞噪音扰民的重点地区,各部门定期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加大对侵占公民体育权利的执法力度,规范社区体育的健康发展;加大对法律法规的宣传与教育,使人们在满足自身需要、行使个人权利时,不会妨碍损害别人的权利。
3.2完善场地设施――根源。
广场舞发生非法占地、噪音矛盾的根源在于人民群众进行体育锻炼的场地设施没有得到保障。为解决这一根本问题,政府应该加大财政投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规划的同时,考虑到人民群众的健身锻炼场地;其次,在城市建设中,政府应出台相关措施,约束开发商,要在楼盘和小区建设中保证足够的体育场地设施;政府、社区、物业以及社区成员合作形成监督机制,充分保障群众权利;城市中的大型体育场馆可以对群众进行限时免费开放,在保障群众体育锻炼的同时,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用率,也解决了广场舞扰民的问题。
3.3培养公民公共意识和道德教育。
在社区进行群众体育健康文明宣传教育,提升公民公共意识,提高个人素质;其次,利用新媒体技术和公共舆论来约束广场舞锻炼者的行为,摒弃群众锻炼中个人主义和自私行为,创建良好的群众体育锻炼环境;制定“广场舞公约”,对广场舞的场地使用、音乐音量、锻炼时限、群众体育锻炼行为进行规定和限制,建立良好的群众锻炼秩序;最后,建立广场舞锻炼活动监督机制,管理部门定期对各广场、社区中广场舞开展活动进行排查,协调各方面矛盾,保证广场舞运动健康、可持续发展。
3.4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促进广场舞健康发展。
政府应加大对基层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改善知识结构,进行基层体育教育,发掘现有广场舞活动中优秀组织者进行再培训工作,促进广场舞运动持续发展;其次,与高等体育院校合作,鼓励专业院校培养基层群众体育锻炼的专门性人才,深入社区进行指导与推广工作,政府设立群众体育锻炼岗位,在保证群众科学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促进大学生就业发展;最后,建立广场舞志愿者服务队伍,政府予以补贴,激发群众参与广场舞管理的热情,共同促进广场舞健身活动持续发展。
4结语。
促进广场舞健身活动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社会、群众的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要完善个方面的法律措施,完善管理管理机制,让广场舞锻炼活动有法可依;在人民群众中宣传法律意识和公德意识,建立监督机制,约束广场舞锻炼不法行为;其次,要积极完善场地设施建设,减少矛盾纠纷,保证广场舞活动的顺利开展;最后,积极培养基层社会体育指导员,与高校加强合作,鼓励志愿者参与广场舞活动的管理和指导工作,保证广场舞运动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贾振中,李艳娜,王红梅.我国广场健身舞的特征和发展前景[j].广角镜,(20):265.
[3]郭婷婷.广场舞健身价值及趋势发展探微[j].综述,(3):35.
[4]李继春,唐海军,何珂.广场舞矛盾的法律思考[j].课题成果,(8):12.
城市建设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特色城市建设调研报告(热门18篇)篇十一
农产品龙头企业发展是一个地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农业转型升级中切实解决长期存在的“三农”问题、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能力的重点。推进农业产业化之目的是要推动农业和工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实现从农产品生产过程向农产品生产管理技术,再向农产品加工与一体化经营加以转变。这是一项重要的系统性工程,对尚处在农产品产业化起始阶段的我国来说,最为迫切的是要积极发展农产品龙头企业,尽可能快地把农产品转换成为具备比较高经济效益的市场化产品,进而促进我国农产品龙头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农产品龙头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规模较小。尽管我国已经有相当多的农产品龙头企业,但是整体上规模比较小,层次不够高,生产的集中化程度也不够高,真正具备强大带动力与应对能力的农产品龙头企业数量还相当少,导致农产品产业链不够长,竞争实力不够强,稳定性也不够高,无法适应于当前我国农产品产业化之所需,因而也就无法更好地应对愈来愈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同时,因为部分地区的地方经济指标或者当地政府注重追求政绩,从而影响到了农产品龙头企业的发展,导致当地农产品产业化中通常未实施全面统筹规划,以至于导致了低效化、重复化建设,并且导致了十分严重的资源浪费。二是资金缺乏。融资难始终是如今绝大部分农产品龙头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一些农产品龙头企业的信用度不够高,难以提供相应额度而且有效的抵押与担保。一些农产品龙头企业的市场风险比较大,其抗击风险的能力也不够高,所以也就无法符合商业银行实施贷款的相应条件,无法得到所需要的贷款。同时,部分社会投资主体也觉得农产品行业的投入较大,产出却比较小,效益相当低,因而并不愿意将资金投入到农产品企业中。三是技术力量不强。缺乏足够的技术力量,会导致产业带动力较低,这也是我国农产品龙头企业所具有的普遍问题,因此而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农产品龙头企业无法应对广大农户在资金与技术上提出的要求。一些农产品龙头企业安于现状,其风险意识与开拓意识不强,甚至满足于对农产品半成品进行粗加工,因而其工艺非常简单,缺乏足够的技术含量,生产出来的产品自然就无法提升档次,以至于这部分企业缺少足够强的市场竞争力。四是和农户之间的利益分配体系不健全。相当一部分农产品龙头企业的规模还比较小,在发展中往往会出现较大的波动,无法与农户之间建立起更为稳定的农产品供求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农产品企业应当依据自身需要,对农产品实施一次性的买断,企业与农户需要自行承担相应的市场风险。一些农产品龙头企业习惯于向农户转移自身风险,一旦农产品供过于求之后,就会拒绝购入农产品或者予以压价,导致农户成了最大的受害者,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群众参与到农产品产业化经营之中的主观能动性。五是未能关注品牌建设。如今的市场竞争已经不再只是简单的价格上或者质量上的竞争,而是进入到了农产品龙头企业综合能力上的竞争。到了品牌化竞争时代之后,农产品企业的经营逐步从以往的传统生产经营模式转为品牌化经营模式。如今,农产品龙头企业产品在品牌上表现为多而且杂,缺乏知名高的大品牌,市场占有率份较小,且龙头企业缺少品牌化经营的意识,不关注自身品牌的对外宣传,导致自身的产品优势未能得到全面发挥,因而也就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力。
一是精心制定农产品龙头企业开发规划。农产品龙头企业是实施农产品生产、加工以及销售的主要组织者,对上联结广阔的市场,对于联系基层农户,具备了拓展市场、引领生产以及推广技术等综合性功能。各地党委和政府均应全面认识到农产品龙头企业在农产品产业化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全面统一思想,运用多种途径和多种方式来培养与扶持农产品龙头企业,将农产品龙头企业创建工作视为缓解“三农”难题,推动农产品产业化与增加农民群众增收的重点环节加以推进。在农产品龙头企业创建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防范产业趋同以及重复建设等相关问题,政府部门有必要运用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突出地方鲜明特点,落实一村一品发展战略。要强化重点,大力培养以种养殖业为重点的农产品加工与营销等企业,全力推进供产销一体化经营,这也是保障农产品增收与农民群众增收的重要举措。二是积极调整农产品结构。农产品龙头企业应当运用中国农产品行业劳动力成本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优点,把中国的农产品结构的调整放置于全球大市场之中,切实减少中国尚无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生产量,大力发展我国既比较优势又在全球市场中具备强大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比如,畜禽、水产以及林产品类等相关农产品。应当积极拓展全球化市场,不断拓展这类农产品的整体生产规模,不断提升出口农产品所具备的市场竞争实力。要通过农产品区域结构的全面调整,完善立体式与开放式的产业结构,也是实施贸工农一体化经济的重要基础。要推动农产品结构从以往的平面式往立体式加以转变,持续提升农产品产业的层次。要建立起立体式的结构,必须要抓好以下三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要以开发生态农业与休闲农业为主要内容,不断改进种养殖业的结构,建立起不同区域分别加以布局的特色化产业带,并且积极创新土地流转体系,大力推动土地使用权的流转,积极培育专业化种养殖大户,推动农户朝规模化与集约化的方向加以发展,进而为我国农产品的加工与流通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二个步骤是要运用农产品加工行业的持续发展来促进种养殖业的提升,不断解决农产品加工行业落后而造成的农产品附加值过低、农产品市场风险过大等相关问题,促进农产品结构从平面式朝立体式加以转变,积极推动贸工农一体化农产品经济建设。最后一个步骤是要在持续开发农产品加工业的基础上,运用积极发展农产品营销公司的方式,努力缓解农产品市场竞争无序等相关问题,从而逐渐建立起以农产品营销行业为龙头,以发达的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为主导,以专业化生产经营为重点的立体型结构,持续提升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产品经济发展水平。三是推进农产品龙头企业技术研发工作。首先是要积极建立农产品研发组织机构,将科研、试制以及生产等结合在一起,运用对农副产品所进行深加工技术,努力研发出能够在市场上适销对路的高技术型产品,促进农产品龙头企业从只能生产初级农产品朝高层次保健类产品加以转变,从单一化农产品朝系列化名优品加以转变。其次是持续引入农产品科技领域的新成果与新技术,不断拓宽农产品行业的劳动对象以及生产领域,切实调整农产品的结构,不断改进农产品的生产工具以及生产方式,将农户传统意义上的农产品技术进行科学化管理,将分散化生产予以规模化,让原本脱节的种养殖与加工实施一体化管理,进而提升我国农产品生产的总体水平。再次是要和高校、科研单位等进行合作,许可与支持技术人员运用自身研究成果以及专利到农产品龙头企业中加以入股,推动技术成果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与物流管理等各个环节上得到运用和转换。最后是要关注对农产品研发人才的引入和培养。要不拘一格地引入高层次管理人才以及专业技术人才,持续提升农产品龙头企业的管理能力。四是强化市场营销,提高企业品牌形象。首先是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及营销方式,健全完善市场预测体系,及时而快速地掌握国内外相关市场的供求信息,依据市场需求来组织农产品生产。应当面向本国市场,尤其是中心城市市场、核心交通枢纽市场以及附近城市的农产品专业市场,全力开发适销对路,具备足够强竞争力的农产品。其次是要经常性地举办与参加各类农产品展示会或者洽谈会,全面运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来宣传与树立本企业农产品的整体品牌形象,推动品牌化农产品走出国门。再次是要积极开发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等各种形式,提升知名品牌农产品的管理力度。最后是要积极选拔、培养或者引入具备市场营销意识、公关能力的优秀营销人才,充实到现有的营销人才队伍之中,不断强化营销人才团队建设。五是政府部门要将农产品龙头企业视为支农的重点。首先是政府部门要制定出台有关的政策措施,综合应用财税、金融以及信贷等各类方式,对那些具备较强优势,富有特色和前景,市场开发能力比较强,而且还能切实带动农户进行共同致富的农产品龙头企业实施重点帮扶,给予其低息贷款,或者是许可企业以自身收购的农产品加以抵押,向金融机构取得短期的流动性资金,切实解决农产品企业的危机。其次是积极鼓励与支持符合相应条件的农产品龙头企业运用发行股票或者债券等,运用资本市场来筹集维系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相关资金。再次是要因地制宜地出台本地区农产品产业化的开发规划,切实防止各企业相互间由于盲目地攀比、争抢资金与项目的重复建设状况,切实避免出现无序化竞争。六是创建公平的龙头企业和农户间进行利益联结的体系。农产品龙头企业与农户应当在自愿选择的前提下创建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体系,推动农产品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协同发展。要大力推进农产品龙头企业与农户运用资金、技术以及产品等要素加以入股,并落实好股份制或者股份合作制等方式,进一步密切农产品龙头企业与农户群众的利益严格保护。
结束语。
总的来说,当前我国农产品龙头企业的发展已出现了非常好的发展势头,农产品龙头企业正在推动优势农产品以及优势区域开发的局面进一步形成。关注技术发展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已经成为农产品龙头企业发展过程中更为自觉的行动,而且农产品利益联通体系也在逐渐形成之中。笔者坚信,农产品行业在农产品龙头企业的带领之下,肯定会迎来更为辉煌灿烂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孙良海.七星关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的思考[j].农技服务,(09)。
[2]李专.农产品加工重点龙头企业产学研合作需求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5(10)。
[3]孙志红,王亚青.农产品期货、龙头企业发展与农业产业化[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1)。
[4]许可.龙头企业网络权力与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综述研究[j].纳税,(13)。
城市建设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特色城市建设调研报告(热门18篇)篇十二
不断优化城市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升级。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进行合理配置。同时制度创新,制定中长期的发展计划。依据各自资源型城市产业现状,打破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建立资源型产业的统一管理机构,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明晰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权力关系,为经济发展提供软硬环境,协调内外关系,重点发展下游产业,增加下游产业以及相关的配套产业。
3.2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树立战略性发展理念。
针对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实际情况,政府应对资源型城市采取适度的产业倾斜优惠政策。优先安排能够发挥资源优势的重大项目。政府应给予适当的财政税收倾斜政策,建立专项基金,专项管理,合理利用有限资金。注重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加强对资源型城市人才的培养。需要树立战略性的发展理念,必须树立长远发展的眼光,做好长远规划。
3.3强化城市环境的治理,实现资源的节约、循环利用。
环境是人类进行生产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城市环境的保护。尤其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一定要做好资源的节约、循环利用。转变传统经济发展依靠破坏环境的方式,积极创新技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降低企业发展中资源、能源的消耗,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之间的矛盾,促进经济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资源型城市是依托不可再生资源而建立的城市,对资源不合理的开发直接导致资源枯竭的状况,使当前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随着社会的发展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探讨了当前条件下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研究资源型城市持续发展的出路,首先应该根据当前存在的这些挑战做出科学的对策,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树立战略性的发展理念,促进资源型城市实现健康、持续的发展,为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对策,建立合理机制并适时的完成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
主要参考文献。
[1]成华.我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9).
[2]高鑫.我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应对策略[j].经济视角,2014(8).
城市建设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特色城市建设调研报告(热门18篇)篇十三
摘要:广场舞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部分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近年来频繁出现的广场舞矛盾纠纷问题,使广场舞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各界讨论到热点。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对我国广场舞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制约广场舞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提出了我国广场舞建设可持续发展路径,促进我国广场舞运动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广场舞;制约因素;可持续发展。
广场舞作为社会文化重要表现形式,成为城市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随着《全民健身纲要》的实施和全国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广场舞如雨后春笋一样呈现着蓬勃发展之势,活跃在祖国大地的各个角落。但令人担忧的是,广场舞在增强群众体质、促进交流的同时,也产生的了多方面的社会问题,部分广场舞爱好者于自身权利行使中的越界行为和周围居民不正当维护公共环境和自身权利行为的冲突在国内各城市中屡见不鲜,反映出如今广场舞可持续发展的困境,阻碍群众体育运动的开展和社会的和谐。文章利用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调查法,对现阶段我国广场舞发展的特点进行研究,分析广场舞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针对现阶段广场舞存在的问题提出创造性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广场舞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现阶段我国广场舞发展特点。
1.1参与性强,开放性随意性突出。
广场舞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1],是人民群众自发组织的,在广场、公园、空地上开展的以健身、娱乐交流为目的、配合有节奏的韵律进行的群众性的健身娱乐活动。[2]首先,它来源于生产劳动,是人民群众自娱自乐的舞蹈形式,音乐动感,动作简单,不同年龄层次的群众都能驾驭,具有参与性强的特点;其次,广场舞都是以集体表演的形式出现,对人数没有固定的限制,对参与者没有要求,具有很强的开发性和随意性。
1.2内容丰富,贴近时代潮流。
内容形式丰富是广场舞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原因之一。从广场舞种类上,广场舞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每个时期的表演形式不相同,如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霹雳舞、交谊舞以及后来的街舞等;[3]在音乐的选择上,从世界名曲到流行歌曲,从乡村音乐到爵士、拉丁,以及时下流行的朗朗上口的“神曲”,组成了广场舞丰富的音乐素材;在动作编排和学习上,许多广场舞队伍不仅能够挑选歌曲创编适合本队伍风格和特点的舞蹈,群众也能够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和交流,广场舞运动呈现出内容形式丰富多彩,贴近时代潮流的特点。
1.3参与群体的年轻化趋势。
通常观念认为,中老年人民群众是广场舞活动从主要参与者,这是由于广场舞自身特点以及中老年人职业特性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健身观念的增强,以及广场舞贴近时代潮流的特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广场舞活动的热潮中来。在舞种和音乐的选择以及动作的编排,也更趋向年轻化。
1.4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征。
由于受生存环境、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民族性格、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以及受表演者的年龄性别等生理条件所限,广场舞在表演技巧和风格上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南方广场舞蹈更多表现阴柔细腻,而北方广场舞舞蹈表现阳刚粗犷,各地广场舞表现形式各有不同。各地区各民族根据各地区舞蹈的特点,我国逐渐形成了不同地域特色和民族特征的广场舞。
2.1场地设施缺乏与群众健身需要之间的矛盾。
公共体育设施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体育活动空间及运动的需求。目前为止,我国已经进行了6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工作,据国家体育总局官网显示,截止到底,人均体育场馆平均达到1.5m2。虽然,群众人均体育场馆面积逐渐增大,但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普遍表现为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持续高涨的健身需求;其次,在快速增长的城市建设中,物质、资源、公共空间、价值分配的差异,城市体育运动场地空间设计缺乏人性化,都制约着群众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人民群众缺乏足够的休闲空间,基本体育运动场地得不到满足,这种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很容易引发广场舞练习者与周边居民的矛盾,首先表现在广场舞健身场所的选择上的矛盾。归根到底,是场地设施缺乏与群众健身需要的矛盾。
2.2社区居民社会公共意识、公共理性的缺乏。
随着我国现代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公共领域越来越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公共性问题也渐渐暴露出来,成为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不和谐的音符。城市公民公共意识缺乏、公共理性缺乏是导致广场舞中的占道行为、噪音污染以及广场舞练习者与周边居民的矛盾冲突的重要原因。表现为广场舞练习者对影响公众行为的无意识、不予理会以及周边居民在面临这些干扰和影响下的处理不当。这些问题引发的`矛盾冲突不仅制约着广场舞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也阻碍的社会的和谐发展。
2.3法律政策和管理制度的缺失。
健全的法律和良好的管理制度可以有效的维护社会公共秩序,随着广场舞锻炼群体的不断增大,场地矛盾,噪音污染以及邻里矛盾的激发,导致了我国广场舞法律和管理制度上的缺失矛盾越发突出。首先,表现在立法不全,法规滞后,虽然我国早在1995年颁布的《体育法》就有涉及公共体育场地建设与规划的法规,但是在《体育法》中设置的法规不够具体全面,执行起来的弹性和空间太大,[4]对广场舞各方面没有明确规定,管理部门缺乏执法依据;其次,在管理体制上,由于广场舞运动的特殊性,涉及到公安、城管等多个部门,在执法权利的划分上缺乏明确的执法主体,导致各部门在管理上的盲区,出现各管理部门相互推诿的尴尬局面;最后,公民法律意识淡薄,不管是广场舞练习者非法占地和制造的噪音污染还是社区居民不正当的维权行为,这种矛盾冲突引发的纠纷,都是因为公民缺乏法律意识的表现。
2.4健身指导管理人员的缺乏。
目前,我国社区健身指导员管理人员的配置严重不足,据调查,社区广场舞队伍大部分是自发组织,都是出于热心、喜爱来义务承担这份工作;在广场舞的编排上,由于编导人才缺乏,大部分广场舞练习者是通过模仿视频进行学习,容易导致动作错误的现象;很多广场舞练习者选择练习的时间不对,练习量和练习强度不适应,盲目锻炼反而影响了人的身体健康和广场舞运动的健康发展。
城市建设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特色城市建设调研报告(热门18篇)篇十四
摘要:随着我国广大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农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不平衡的发展现状的矛盾也变得日益突出。一些地方的农民群众所生产的农产品没有鲜明的特色和足够的规模,导致经济效益不够理想。为此,应当引入富有实力的农产品龙头企业,从而拉动本地农产品种植业的结构,推动农民群众增收。事实证明,创建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农产品龙头农业引领体系,必然会对推动农产品产业增效与农民群众增收、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产生更加重要的作用。本文阐述了农产品龙头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推动农产品龙头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几条路径。
城市建设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特色城市建设调研报告(热门18篇)篇十五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人类追求的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传统的发展模式使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增强,增加投入、增加消耗,自然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因此传统的.发展模式无法持续下去。资源型城市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城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和迫切需要。只有发展城市转型才能使资源型城市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城市竞争力的关键是主导产业的竞争力,资源型城市依赖发展的资源型产业的竞争力弱,附加价值低,波动性较大,具有边际收益递减的特点,不是持续产业。我国的国情也决定了资源型城市必须转型。我国的资源型城市的人口规模普遍较大,其衰退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压力。需就地安置这些人员,实现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
2.1产业结构僵化单一。
资源型城市是依靠资源形成的,其结构逐渐被某种资源占据,经济结构不合理。资源型城市在发展建设过程中会以资源作为突出优势进行发展,導致第二产业是产业结构中的主体,多呈超重型。在资源日益短缺的今天,资源型城市因为资源开发而兴建的,对资源开发的依赖性较大,加工转化深度不够,原材料工业与配套产业成为产业体系的主导产业,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育不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这种产业结构显得更加脆弱,影响城市的持续发展。
2.2城市环境的破坏严重,资源消耗量大,城市资源短缺。
资源型城市是依靠不可再生资源进行发展建设的,资源是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但是对资源的无限制开采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环境的破坏。由于资源型城市对资源的依赖性比较强,再加上不可再生资源,一旦出现枯竭将不可能逆转,资源短缺是资源型城市发展的最大问题。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后备资源的储存严重小于消耗量,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了资源耗竭的生态压力,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2.3城市形成比较突然,产业关联度低,科技人才缺乏,产业技术结构水平不高。
城市产业之间发展脱节,由于国家产业政策对资源型工业过分倚重,对于地方工业关联带动作用微弱。造成国有企业实力强大,当地中小企业落后。人才结构单一,高级人才及高级产业人才缺乏。高级人才流失较多,技术创新人才匮乏,偏远地区在吸引人才方面不具有优势,导致经济社会发展困难加大。大多数资源型城市的主导产业技术装备趋于老化,不利于城市发展建设的统筹规划,产业结构聚合质量难以提高。
城市建设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特色城市建设调研报告(热门18篇)篇十六
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建设与资源有着密切的联系,如矿产、森林、金属、石油等产业一般是资源型城市的支柱性产业,可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资源的消耗量越来越大。资源型城市结构过于单一,其发展过于依赖自然资源,由于很多资源逐渐枯竭,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把资源型城市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类型,实现可持续发展是资源型城市发展建设的必然需求。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科学规划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建立完善的法规体系和专门的组织机构。吸引外来投资改善投资环境,大力深化制度改革和改变产业结构;制定优惠政策,发展中小企业,形成企业网络;政府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宏观调控能力,扶持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
城市建设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特色城市建设调研报告(热门18篇)篇十七
安徽系农业大省,优化产业结构及促进社会资源合理流动任重而道远。皖北地区在安徽省域内均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积极稳步推进皖北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极具现实意义。
一、皖北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现状。
皖北地区主要是指淮河以北的地区(淮北、宿州、亳州、阜阳、蚌埠、淮南)。虽然在全国推进城镇化的背景下,皖北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相对于全国以及安徽其他地区来说,皖北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仍相对滞后,且各地市之间发展不均衡。据安徽统计年鉴显示,安徽省城镇化平均水平为53%,皖北地区为48%,其中淮南、淮北两市城镇化水平最高,分别为67.9%和59.8%;蚌埠的城镇化率稍微低一些,为50.9%;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地区宿州和亳州,分别为37.5%和35.6%。皖北地区城镇化水平较低,除了表现为城镇化率不高之外,由于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不同步,人口城镇化和轻重工业化发展不协调导致了皖北地区缺少综合发展较强的区域中心城市;城市规模普遍较小,缺乏鲜明定位,产业结构单一、雷同,创新驱动能力不足。作为安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地区,皖北城镇化发展状况直接影响整个安徽城镇化建设,皖北城镇化不能成为安徽城镇化建设的“洼地”。
二、皖北地区城镇化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结构发展失衡。
科技的不断进步、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使二、三产业逐步向城镇聚集,受利益驱动,非农人口及各种相关资源要素不断向城镇转移,带动城镇经济发展,由此带来的高收益会吸引各种要素进一步向城镇流动,逐步累积,促进城镇化的持续发展。相比安徽省其他地区,皖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经济总量偏小,人均gdp偏低。据安徽统计年鉴显示,20皖北地区人口占安徽的42.1%,而经济总量只占全省的30%,财政收入仅占全省的10%左右;皖北地区农业从业人口占总人口的44%,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对农业依赖较重,而农业现代化水平落后,劳动生产率偏低,农民收入水平增加比较缓慢;城镇化发展需要要素的有效流入,而皖北地区产业结构分布不合理,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过高,第二产业发展基础比较薄弱,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使得要素在城镇化发展中不能获得很好的收益而流向别处。
(二)城乡发展不协调,二元结构问题突出。
皖北地区第二产业发展基础比较薄弱,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农业比重过高及农业人口比率偏高,使得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向城市转移,任务繁重。各地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对城镇化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但对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等关注不够。一方面,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势必造成大量优势资源在城市的聚集,使本来就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村的发展雪上加霜。另一方面,由于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更多的农村青壮年选择进城务工,致使农村剩下的劳动力大多是劳动能力很弱的老弱病残,农业生产水平明显降低,进一步扩大了城乡差距。
(三)缺乏联动效应的城镇组群,未能有效吸纳农村剩余人口。
皖北地区城镇化建设中缺乏有效合作和联动,六个地级市多是基于自身局部利益各自为战,规划不合理,布局不科学,产业结构雷同,竞争过于激烈,资源浪费严重,在此区域没能形成一个辐射带动力强且综合承载能力大的综合性区域中心城市。皖北地区六个地级市中,阜阳市、淮南市和蚌埠市最有条件成为中心城市。在六个地级市中,人口总数最多、经济总量最大的是阜阳市,但是阜阳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工业化速度和程度都较低,城镇化程度过低。就人均gdp、城镇化水平、工业化速度和程度而言,淮南市在六市中都是最高,但所占经济总量较小,城市凝聚力和辐射带动力较弱,和其他城市合作机会较少,合作空间较小。作为科教资源比较丰富的蚌埠市,由于技术创新力度不够,没有做到产学研有机结合;教育机制相对滞后,没有很好发挥科教资源的优势。此外,皖北地区六个地级市的乡镇企业发展规模较小,技术落后,劳动力和资源利用率低,致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外省。据统计,皖北地区向外省转移的农村人口达70%以上,为其他省城市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却严重影响了本地区城镇化发展。
(四)城镇化发展资金短缺。
由于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规模较大,大量非农人口在城市购房,这就要求有相应的住房供给、医疗保障、教育资源保障等配套设施。基础设施建设同样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皖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滞后,财政收入不高,因而对城镇化基础设施投入十分有限,加之农村金融基础设施落后,国有金融机构资金主要投向城市大中企业,致使皖北地区城镇化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得不到有效解决,发展速度自然缓慢,发展程度自然不高。
(五)农村劳动力素质相对不高。
皖北地区农民自身文化素质不高,甚至部分为文盲,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也比较差,对他们而言,放弃土地带来的风险可能大于进城务工和生活获得的`收益,为防后顾之忧,农民不会轻易放弃农村的土地到小城镇落户。加之当地农村缺乏农民再教育和技能培训机构,农民很难学到一技之长,即使进入城镇,知识技能低、文化素质不高的农民工也不容易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因而很难在城镇立足发展,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镇化发展。此外,现有的二元户籍制度使农民工难以转变为真正的城镇居民,造成了诸多的不平等。我国土地管理制度规定农民不能自主流转自己的土地,使得农民得不到相应的财产性收益,落户城镇的经济成本和机会成本都增加了。不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农民工进入城市后不能享有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就业、养老、生活等方面的保障,这些都不利于城镇化的推进和发展。
(一)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坚持工业化和城镇化双轮驱动。
社会经济发展必须要经过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工业化和城镇化两个阶段。工业化发展不仅带来大量财政收入,改善了城镇基础设施,同时还解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对城镇化发展起着带动作用;而城镇化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为工业品销售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加快了工业化进程。城镇化的发展,不仅要对各类工业和产业的相应配套设施进行逐步完善,而且要进行产业转移,在转移东部产业时要建设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基地,同时加强劳动密集型产业基地的建设力度。吸引人口回流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带动消费需求,延伸产业链条,促进皖北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协调发展。
皖北六市要从整体利益出发,积极联动,有效交流。在产业上整体规划,区域内形成合理分工、有序竞争的良好局面,避免出现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现象。此外要积极与安徽其他地区进行紧密合作,充分利用皖北地区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合理进行产业转移,利用南北共建现代产业园来带动皖北地区工业化发展,促进城镇化快速发展。
(三)切实保护耕地,实现“以城带乡”
在城镇化发展中,由于皖北地区自身的特点使得其城镇化发展和全国其他地区的发展不同。皖北地区人口数量多、密度高,尤其是农业人口众多,因此皖北地区新型城镇化具有自身的鲜明特点。皖北地区是全国主要农业区,在发展城镇化过程中,城镇发展与耕地保护矛盾尤为突出,城镇化建设要进行整体、长远规划,合理布局,有效保护农业用地。打造“以城带乡”式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为结构的区域内生发展机制,适度提高皖北地区各中心城市和中小城镇容积率标准。
(四)改革城建融资体制和公共设施建设。
积极行动,多方筹措资金,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不仅要扩大建设规模,而且要加强供水、供气、供电等保障民生的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城镇交通设施建设,逐步形成快速便捷的交通运输体系;对教育、卫生、医疗等配套设施的建设要加快进度;不仅要加大城镇居民住房建设,而且要努力改善城镇居民居住条件,进行城镇绿化建设,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建设繁荣、绿色的美好家园。城镇规模的扩大以及各种公共设施的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推动,资金渠道要多样化,不能只靠财政拨款。要建立多元化的城建融资体制,政府主导、各种融资方式并存,采取民间集资、引资、银行信贷等方式筹措城建资金。
(五)提高农民整体文化素质。
不仅要认识到农民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对城镇化的重要作用,还要采取具体措施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如果大量文化水平过低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镇,不仅难以解决就业,还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如城市社保压力加大、失业率攀升、犯罪率提高,使城市居民和农村劳动力之间的差距加大。众所周知,虽然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但是农民整体文化素质还是比较低。各级政府应该加大义务教育实行力度,加大农村教育投资力度,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做努力。为了提高农民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重视农民的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应有计划地建立一批职业教育中心,根据农村产业发展需求和农民实际状况,对劳动力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训,为小城镇建设发展持续提供长期稳定的人力资源储备。此外,要创新各项管理制度,特别是加大户籍管理制度和土地制度的创新改革,吸引并留住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城镇化建设中人力资源缺乏的问题,并且从制度上保证城镇化健康发展。
四、总结。
综上所述,皖北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遇到很多问题,如城镇化建设速度慢、发展水平较低、城镇规模偏小、对区域经济的带动力不强、环境污染严重等。因此,在城镇化建设中,我们应该在遵循其自身发展规律的同时,结合皖北地区具体的情况,科学合理地设计皖北地区城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战略部署,分步分段、循序渐进推进。而且还应建立各个领域的专家组成的专家小组,对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进行总结、分析,并及时提出解决办法,力争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城市建设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特色城市建设调研报告(热门18篇)篇十八
摘要:近年来,建造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城市空间成为城市规划学科的研究热点,采用先进的规划与城市设计手法和新的节能技术已成为打造可持续空间的主要方法。镇江新区丁卯核心区城市设计以打造生态副中心为目标,贯彻生态优先的建设理念,从功能与项目策划、结构与布局形态和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三方面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
关键词:核心区;规划策略;绿色交通;生态基础设施。
引言:
近年来,生态概念已渗透到规划学科的多个方面,采用先进的规划与城市设计手法和新的节能技术已成为实现可持续空间的主要方法。其中,先进的规划与城市设计手法包含集中布置建筑物、鼓励功能混合、创造完整绿地、综合评估利用滨水和绿化区域,新的节能技术包括有效收集屋顶雨水、设置区域综合供热供能系统和太阳能技术等。
一、立题。
丁卯核心区位于镇江新区西部丁卯片区,是镇江市“一体两翼”双橄榄的城市结构的东翼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核心区前身丁卯经济技术开发区内企业均已整体退出,现需要通过“退二进三”实现该地区的用地更新与环境提升,打造具有区域凝聚力的地区副中心,成为展示镇江丁卯片区独特形象的展示区。
二、破题。
镇江新区丁卯核心区城市设计总用地面积2.6平方公里,范围内现状资源条件和建设情况复杂。如何从中理出头绪,塑造富有个性的城市空间形象?值得思考与探究。规划加强功能与项目的策划研究,以打造引领新经济、新生活的丁卯片区生态科技核心为目标,在项目策划方面,规划设置了文化(科技展览馆、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化馆、美术馆)、休闲(河谷长廊、绿岛、滨湖公园和社区公园)、商业(精品商店、特色商业街、美食城)、商务(星级酒店、金融机构代表处)、展示(会展中心、展销中心)、科研(研究院、研究中心)、居住(零碳社区、风情住区)、旅游(度假休闲、康健疗养)等综合功能满足新城高端人才的多层次需求;在特色营造方面,规划依托基地独具特色的生态水网体系和地形高差创造出湖泊、公园、地景等自然景观,且结合镇江多元化的人文景观,形成了核心区“独特、可识别、可认同”的空间景观特色。
三、解题。
规划以打造生态副中心为目标,贯彻生态优先的建设理念,创造现代精致、和谐开放、刚柔并济的多元功能及独具魅力的空间景观环境。通过结构与布局形态控制,绿色交通引导及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城市空间。
1结构与布局形态:规划以创造工作、生活与学习互动的创新型空间为目标,将生态科技副中心建设的四大要素“交通、景观、配套和就业”紧密而有机的`结合在一条曲线形中央功能带上,形成核心的、共享的、能够引发交流与互动学习的创新空间,成为整个规划结构的中枢。整体结构为双核关联、璞玉镶金、绿廊成网。双核强调入口的城市公共核和团结河的生态景观核,两核关联,强化集聚先期的发展。璞玉镶金,即在公共活力环上形成若干个功能活力点,通过条带拓展来协同建设。绿廊成网,即在核心区主要干道上预留较宽的绿化带,形成交织的绿色网络。
2绿色交通引导:规划以低碳为向导,形成“公交优先、慢行友好”的绿色交通体系。“公交优先”即加强公交规划形城市规划forum成内外一体、换乘便捷的快速公交和常规公交网络。“慢行友好”提倡步行系统与公共空间的融合。由河谷长廊、城市绿色屋顶广场、社区公园、绿色街道等构成步行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慢行友好”还体现在形成由全天候步行街区、滨水步道、风雨廊步行道、林荫道、特色慢行专用路等构成的多样化慢行道路系统,即“软性交通体系”。
3生态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致力于建设一个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科技副中心,这一目标的实现将通过一系列建筑节能、中水回用及再生能源等技术完成。具体做法有:屋顶绿化、街道绿地、太阳能利用和水循环系统。
3.1屋顶绿化。屋顶绿化有利于增加绿化率,改善建筑和社区的微气候环境(如降温、改善空气质量等)。因此,规划采用30%的建筑屋顶建设屋顶花园,70%的屋顶表面采用浅色或反射表面。在规划核心商业综合片区采用城市生态绿色屋顶广场的做法,引入屋顶广场生态系统、雨水循环利用和“空中森林”的营造。
3.2街道绿地。完善道路绿化同时,将步行、自行车交通等慢行流线设计融入绿化空间,为人行空间创造舒适街道环境。街道绿地同样起到了汇集、净化雨水径流的功能,有效利用自然降水,营造多样化的生态廊道。
3.3太阳能利用。太阳能是未来应用前景最为广泛的绿色能源。规划区的太阳能系统由三部分组成:新能源中心――新能源研发、展示和收集中心。太阳能照明公园――70%以上的户外照明采用太阳能照明设备。太阳能社区――鼓励社区内的太阳能用户,并结合社区中心布置社区能源收集中心,补充日常生活所需的能源。
3.4水循环系统。水循环系统包括:一、雨水收集利用――中水回用技术。规划通过对地面和屋面的雨水进行收集和处理,可用于土地入渗补充地下水,还可用于景观环境、绿化、洗车、道路冲洗、冲厕及其他一些生活用水用途。二、调蓄水体。开挖的调蓄湖面和水体可以减少城市排水管网压力,错峰排洪,防止城市洪涝危险。三、自然净化。湿地湖泊形成了天然的水体净化系统,促进水体自然循环,并调节城市微气候。
结语:
本次设计针对镇江丁卯核心区的现状地形地貌、自然资源、人文特征等,提出了生态可持续城市空间建设的一系列策略,构建一个完善生态网络自循环系统,希望打造具有区域凝聚力的片区副中心,成为展示镇江丁卯片区独特形象的展示区,凸显镇江新区的科技创新新面貌。
参考文献。
[1]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东南大学出版社,
[2]邵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社区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