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十四篇)

时间:2024-11-23 作者:储xy
简介:百分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十四篇)》及扩展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百分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十四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篇一

1.经历比较轻重的过程,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及轻重的相对性。

2.初步体会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

4.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并在与他人的合作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轻重”一课是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较多少和高矮、长短的基础上进行的体验活动。内容选取学生身边的、常见的、较感兴趣的事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生活经验。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初步体会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的设计意图,教学中应注意创设有趣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比较轻重的兴趣,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发现比较的方法,使他们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创新意识。

本校因教学设施有限,无法进行多媒体课件演示。课前准备时,我从学校仪器室借了八架天平(每小组一架),以及一个简易杠杆模型,供学生作较直观的比较轻重的操作。

本班学生都是刚刚走进校门的六、七岁的孩子,他们天真活泼、爱说爱笑,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乐于动脑。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都有所不同,但都已不同程度地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据我课前了解,我班的学生都已经知道物体可以比较轻重,也会根据具体情境选择较简单的比较方法(程度有差异),但是对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还了解得不是很清楚。另外,刚入学的孩子上课的良好习惯尚未形成,自控能力较差,需要有趣味性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对教材内容作了适当的调整,开展一些丰富有趣的学习活动,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

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 简易杠杆模型,卡通小兔玩具两个,天平一架,两袋包装、质量不等的糖果。

学具准备 天平(每小组一架),每人一个水果(包装袋上有橡皮筋),学具盒。

课前创设氛围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位新朋友,它的名字叫做“乐乐星”(出示卡片)

,它笑得可真开心。小朋友们,请你来学一学它是怎样笑的,好吗?(学生自由尝试)今天,老师就希望小朋友们带着这样的笑容和我一起上一节开开心心的数学课,好吗?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师:星期六到了,小动物们都在公园里玩,他们玩得可高兴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小动物们最喜欢玩什么?(出示简易杠杆模型,模型两端各有一个吊篮)原来它们最喜欢玩的叫做飞上天的跷跷板。这时候,走来一只小兔弟弟和一只小兔妹妹(出示玩具),它们俩坐了上去(把两个小兔玩具分别放在模型两端的吊篮上)。

2.师:小朋友们,请你们仔细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1:小兔弟弟这边低,小兔妹妹那边高。

生2:小兔妹妹上去了,小兔弟弟下来了。

生3:小兔弟弟重,小兔妹妹轻。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3:小兔弟弟把它这边压下来了,所以它比较重,小兔妹妹那边高高的往上翘起来了,所以它轻。

……

3.小朋友们真厉害,能看出谁轻谁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轻和重。(出示课题,注意“轻”字用较浅的颜色,贴得高一些;“重”字用较深的颜色,贴得低一些。)

(评析 借助学生玩“跷跷板”的经验来创设情境,让卡通小兔坐上了跷跷板,充满童趣,使学生对比较“轻重”的学习立刻就有了既新鲜又亲切的感觉,也激发了好奇心,使他们主动地去探究。)

(二)实践操作,体验轻重

1.说一说。

师:现在就请小兔休息一会儿,咱们大家来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哪两样东西来比,一眼就能看出谁轻谁重。(生争先恐后举手发言。)

生1:桌子和凳子比,桌子重,凳子轻。

生2:我吃饭用的碗比勺子重。

生3:大象和小象比,小象轻,大象重。

生4:我爸爸买了1千克梨和0.5千克香蕉,一千克梨重,0.5千克香蕉轻。

生5:我用象和蚂蚁比,象重,蚂蚁轻。

生6:我用剑龙、霸王龙和翼龙比,霸王龙最重,剑龙最轻。

……

(回答较精彩的学生很高兴地得到了一颗“乐乐星”。)

(评析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积极发言,不仅举出了许多生活实例,而且大胆比较卡通形象的轻重,思路开阔,而且很有个性,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就应该是学生“自己的数学”。)

2.掂一掂。

(1)观察自己课桌上的文具盒和学具盒,猜一猜谁轻谁重。

现在,请把你的文具盒放在一只手上,学具盒放在另一只手上,两只手同时掂一掂、比一比,感觉一下,文具盒和学具盒谁重谁轻。

师:请小朋友把轻的举高一些(生把学具盒举高了),把重的放低一些(生把文具盒放低)。

(评析 选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东西,引导学生先动脑猜一猜,再动手掂一掂,获得对轻重的感性体验。)

(2)师:你们想不想再掂一掂?这里有一个苹果和一个橘子(出示质量差不多的苹果和橘子各一个),谁来试一试?

师拿给学生,比一比,什么重,什么轻?还有谁想试试?

生1:苹果重,橘子轻。

生2:橘子重,苹果轻。

生3:它们差不多重,我比不出来。

生4:它们一样重。

……

(3)师:现在小朋友们的意见都不一样,究竟是什么重,什么轻?我们拿不准,那该怎么办呢?

生:用秤称过再比。

……

师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给予适当的评价。

(评析 这个环节,让学生比较两个质量相近的水果的轻重,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结论。学生可能会感到:差不多重的物体用手掂一掂,很难分辨出谁轻谁重。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

3.称一称。

(1)师:刚才大家想了很多好办法来比较苹果和橘子谁轻谁重。因为它们差不多重,用手很难掂出来,所以得请一些工具来帮忙。用秤可以称,老师这里还有一架天平,也是人们经常使用的比较轻重的工具。

师:(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两边托盘里没放东西或两边放的东西一样重时,天平的两边是一样高的,平平的。现在我们来看看苹果和橘子究竟谁轻谁重。(师操作,把苹果和橘子放在两边托盘里)谁能看出来?

学生自由发言,说明理由(因为看见天平的两端不平衡了,放苹果的这一边低,说明苹果比较重,放橘子的那一边高,说明橘子比较轻)。

师:我们还可以看指针,它偏向哪一边,就可以说那一边是比较重的东西,另一边是比较轻的东西。

(2)师:你们还想自己称一称吗?

生:我自己的苹果、梨、铅笔盒、书、文具……

要求:找一位小组内的小朋友合作,比一比两人的东西,谁的重,谁的轻。(每组有不同的称东西的工具。)

(学生积极性空前高涨,全身心地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

(3)小组汇报,师适时给予鼓励,其他学生也可说出自己的看法,或者对汇报学生给予评价。

生1:我们是用天平称的,铅笔盒在下面,书在上面,铅笔盒重,书轻。

生2:我们是用橡皮筋把袋子拎起来比(师请他与合作的小朋友一边演示,一边说明),我的橡皮筋拉得长,而且我的梨坠得低,说明我的梨比他的苹果重。

(评析 激发创造性思维,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比较方法,个性化地学习数学。)

(4)师:(出示石榴、苹果、橘子各一个)这是瓜果飘香的季节,老师也想称一称,先拿石榴和苹果比(用天平),结果怎么样?

生:石榴比苹果重。

师:再拿苹果和橘子比?(苹果又比橘子重。)

师:猜一猜,这三个水果,谁最重,谁最轻?(小组讨论:为什么?)

请学生汇报,说明理由。

(评析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轻重的相对性,体会到比较的标准不同,结果也不同。同时也判断出最重与最轻的物体,培养了初步的观察和推理能力。)

课间活动:

小朋友们辛苦了,请你们站起来活动活动。(生跟着音乐做动作。)

(5)师出示两包糖果。

(师准备两包包装袋不透明的糖果,大包的轻一些,小包的重一些。)

①猜一猜:谁轻谁重?(生都指着大包的说重。)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一包糖袋子大,装的东西一定多,所以它重。

②师:请你来用天平称一称。(生操作,下面的学生看到比较的结果和他们说的相反后,都露出疑惑的表情,发出惊叹声。)

③师: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想对大家说什么?(立刻就有学生举手。)

生1:我想说,大的东西不一定重,小的东西不一定轻,要称一称才知道。

生2:比的时候,不能只看大小。

……

(评析 学生通过自己亲眼所见,了解了物体的轻重与大小不一定有必然联系,大的东西不一定就重,小的东西不一定就轻。)

(三)应用拓展

练一练

(1)第21页第1题,引导学生明确题意,独立完成。

师:你为什么在香蕉后面画圆,橘子后面画勾?(生说明理由。)

轻的画√,重的画○。

(2)第21页第2题,学生明确题意后独立完成。

轻的画√,重的画○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你是怎么知道谁轻谁重的?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一个西瓜和两个菠萝同样重,所以一个西瓜就比其中的一个菠萝重。

(四)总结延伸

1.小朋友们,不知不觉当中,一节课就要过去了,你们学得愉快吗?老师也很高兴,我觉得你们个个都很出色。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又有哪些进步?

2.你认为我们班今天谁的表现最棒?哪个小组最值得你学习?你自己的表现呢?(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师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评析 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以及自评、互评的能力。)

(五)作业:小调查

比一比,在你的家里,你的爸爸、妈妈和你,谁最重,谁最轻。

本节课我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地观察生活,发现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在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中解决问题。这一节课,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不仅学习了知识,提高了能力,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四十分钟在不知不觉中度过。教学相长,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利用生活经验,创设有趣的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且,让一年级的新生投入到数学活动中的关键是调动起他们的兴趣,创造一个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都玩过跷跷板),本课创设了两只小兔坐跷跷板的情境,比较直观形象地演示出比较轻重的过程。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让他们主动发现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2.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体验轻重。

《标准》指出: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本节课所注重的不仅是比较的结果,更关注学生比较的过程,主要采取了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操作中去领悟比较的方法。课堂上设计了“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的步骤,安排了比较两包糖果轻重的环节,让学生感到轻松、有趣,使他们很快地融入到学习活动中。在活动中,小朋友们一起掂、一起称,感受物体的轻和重,从而掌握比较的方法,他们发现的有些方法还非常有创意。

3.让学生个性化地学习数学。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本节课,孩子们敢提问题、会提问题,以自己独特的见解解决问题,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学生为自己的创造而开心,为自己的发现而兴奋。同时,我也注意用富有激励性的语言评价他们的表现,使他们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本节课我的体会颇深。首先,学生的天真活泼和探索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也影响了我。师生互动,学生学得高兴,我教得也轻松愉快,上课过程中,我时常忍俊不禁地笑出声来。其次,也让我认识到学生知识面很宽,举出的生活实例很有创造性;语言也很丰富,如一位学生竟然会用“平衡”一词,让我很是惊讶。最后,我也认识到自己有很多不足之处,如有时没有注意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今后,我要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本节课的教学是紧紧围绕着“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的教学思想展开的。本着科学、新颖、实用的原则,在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师生角色的转变、评价多元化、学生主体参与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教师注意让学生亲身经历比较的过程,通过多个实验,比较物体的轻重。教学时,教师自创情境,从学生喜爱的游戏引入,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比较轻重的过程,感悟出比较轻重的具体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都是在活动中进行学习的,整个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教师始终以一个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对“轻重”的认识全部落实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

2.教师注重给学生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和习惯的方式来学习,而且这种学习是研究式的,力求做到人人参与。在宽松良好的环境中,学生敢想、敢说、敢问,学习积极性、自信心和学习能力不同程度地得到发挥和提高。

3.教师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适时联系教材,并能创造性地利用教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现实有结合起来,特别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使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4.教师理解教材、掌握教材、处理教材适度,每个学习环节活而有序、紧紧相连、环环相扣、过渡自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轻松愉快地获取新知识。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篇二

本节课从学生们熟悉的搭积木游戏入手,观察与游戏相关的立体图形,使学生认识到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所观察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这是学生思维的过渡。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如下:

1.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

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它能促进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注重引导学生先画一画,再搭一搭,着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让学生感知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并能根据给定的从一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和小正方体的数量还原立体图形,以及根据给定的从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小正方体的数量范围。

2.重视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本节课以游戏的形式引入,每个环节都是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的,通过小组成员不断地发现实物与他们所观察到的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准备ppt课件比赛计分册

学生准备若干个小正方体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搭积木吗?在搭积木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

生1:用同样数量的积木可以搭出很多种立体图形。

生2: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形状不一样。

师:今天我们来进行一场搭积木比赛,从中会学到很多知识。(板书课题:搭积木比赛)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搭积木游戏导入新课,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比赛一:画一画。

课件出示第一项比赛:根据搭成的立体图形,画出从三个方向(上面、正面、左面)看到的形状。

(1)明确比赛规则。

观察搭成的立体图形,分别画出从上面、正面、左面看到的形状。

(2)课件出示教材32页淘气搭成的立体图形,观察这个立体图形,看一看有什么特点。

①学生观察,小组内交流、讨论,教师对学习困难的同学进行适当指导。

②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结果。

(这个立体图形是由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

(3)从上面、正面、左面三个方向观察搭成的立体图形,并画出看到的形状。

①学生动手画一画。

②各小组展示画出的图形,并说一说你是从哪个方向观察的。

(4)引导学生将画出的从三个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与搭成的立体图形进行比较,看是否符合要求。

(5)统计各组的得分情况。

2.比赛二:搭一搭。

课件出示第二项比赛:根据给定的从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小正方体的数量范围。

(1)一个立体图形,从正面和左面看到的形状如下图:

(2)提问:搭一个这样的立体图形,最少需要几个小正方体?最多可以有几个小正方体?

(3)学生小组合作,先交流,再动手操作。

(4)各小组展示搭好的立体图形。(鼓励不同的搭法)

(5)引导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设计这个立体图形的?用了几个小正方体?

(6)提问:你们搭出的立体图形各不相同,你们从中发现了什么?

(7)师小结:根据给定的从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不能确定这个立体图形的形状,但能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小正方体的数量范围。

(8)统计各组的得分情况。

3.比赛三:看谁搭得多。

课件出示第三项比赛:根据从上面看到的形状,用6个小正方体搭一个立体图形。

(1)从上面看到的形状如下图:

(2)提问:用6个小正方体搭一个从上面看形状如上图的立体图形,你有多少种不同的搭法?

(3)学生在小组内边交流,边操作。

(4)各小组展示不同的搭法,看哪个小组搭的方法多。

(5)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设计的。

(6)师小结:根据给定的从一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搭立体图形,即使给出的小正方体的数量是固定的,也有很多种不同的搭法。

(7)统计各组的得分情况。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篇三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景,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使学生熟练的掌握这部分内容,并为学习更深的几何知识奠定基础。新的课程标准对本册教材图形部分内容总体要求是、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本节课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能在具体情境中找到角。并能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实践思想,同时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团结合作,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能准确的判断出各种图形,也就是说学生已具备了关于角的感性认识。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形象思维为主,这部分内容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如果让学生找这些图形,对学生来说一点也不困难,但学生在抽象 出角的过程中,说出角的`特点,会比较困难。有可能混淆生活中的角与数学意义上的角,如可能会跟钉子尖混淆,因为那些东西摸出来也是扎扎的。还有可能出现认为两条边长的角就大。所以本节课要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在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找一找、摸一摸画一画等活动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以及突破学习角的难点。最后建立角的表象,认识数学意义上的角。

1、能够初步认识角,形成角的初步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能辨认直角、锐角、钝角。知道角的大小与边得长度无关,与两边张口大小有关。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实践思想,

3、同时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团结合作,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本节课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能在具体情境中找到角。

难点:并能理解交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篇四

一、活动目的:

为了提高全体数学教师的教材钻研能力,培养教学骨干,更深入的开展课题(数学优质课堂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教学技艺运用的研究)研究,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使教师们能一展自己的风采,学校特举行此次数学教学设计比赛。

二、参赛要求:

1、参赛对象:以个人为单位,40岁以内青年教师参与。

2、比赛内容:为做到公平公正,参赛教师将抽取现任年级本册教学内容作为参赛内容。内容由评委选择确定,即从每个年级选择五至六个教学内容,再由各年级备课组长抽签确定本年级具体内容。

3、比赛时间定于第八周星期二下午2:00开始,地点阶梯教室,比赛时间为一小时。

三、奖项设置及评审办法

本次比赛设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3名

四、比赛评委名单:

刘名松、李青松、廖香煌、王建明

五、评分标准:

见附表。

兴国县洪门小学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篇五

1、教具:磁铁、三袋非四边形纸片、课本、投影仪。

2、学具: 每人一张点子图,同桌一份非四边形纸片、不干胶纸、八根小棒(4根一样长、2根一样,再各不相等的2根)。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正确区分和辨认四边形,知道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2、通过摆一、找一找、画一画、剪一剪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用于生活的意识。

认识四边形的共同特征,分辨不同四边形的不同之处。

抽奖游戏。(摸图形:抽奖箱里备有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平行四边形、菱形、直角梯形和一些普通四边形。摸出正方形是一等奖;摸出长方形是二等奖;其它没有奖。)

一、引入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四边形。(板书:四边形)

二、展开

(一)摆一摆

1、揭示四边形特点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四边形。

闭眼想象下,四边形会是怎么样的呢?

(2)现在睁开眼睛,同桌互相合作,选4根小棒在粘纸上摆出你喜欢的四边形。

学生操作,师巡视指导。

(3)观察四边形特点。

同学们,刚才我们动手创造出了这么多的四边形,有我们认识的正方形、长方形,也有我们不认识的,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你发现了吗?

(4)小结四边形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的平面图形。

2、学习正方形的特点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四边形》教学设计及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四边形》教学设计及反思(1)出示正方形,谁来介绍下,你刚才摆正方形时是怎样挑小棒的呢?

(2)为什么要挑一样长的?

(3)是不是只要挑4根一样长的小棒就一定能摆出正方形呢?

(4)那可能会出现哪种图形?

(5)小结: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且有四个直角。

3、学习长方形的特点

(1)出示长方形,谁来介绍下,你刚才摆长方形时是怎样挑小棒的呢?

(2)为什么要挑两根一样长,两根一样短的?

(3)是不是只要挑两根一样长,两根一样短的小棒就一定能摆出长方形呢?

(4)那可能会出现哪种图形?

(5)小结:长方形对边相等,且有四个直角。

4、整理小结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四边形的很多知识,谁能帮我们把四边形的知识作一个整理?

(二)找一找

现在你能利用这些知识来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些是四边形吗?为什么?

哪些不是四边形?为什么?

(三)分一分

看来,大家对四边形的特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现在你能根据他们的特点分分类吗?想想可以按照什么分?

同桌合作,选择一种分法分分看。

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谁听懂他的这种分法了?

(四)画一画

1、请你们在点子图上画一个你喜欢的四边形。画完后,请同桌互相检查一下,然后相互介绍一下画的四边形。

2、各自画、同桌检查、介绍。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四边形》教学设计及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四边形》教学设计及反思3、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画的四边形,并作介绍。

(五)剪一剪

学到这儿,老师发现301班的同学表现真出色,现在轻松下,咱们来玩个变一变的游戏,看谁变得快。

宣布游戏要求:把一个图形剪一刀,让它变成四边形。听明白了吗?同桌合作,拿出小纸片,挑你最喜欢的图形变变看。

学生操作。

汇报交流:请把小纸片全部放回袋子,人坐端正,老师要请坐端正、听仔细的同学回答。一个个汇报。

三、课堂总结

1、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收获吗?

2、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的都是数学中的四边形,其实生活中四边形也是无处不在,课后你可以去试着找一找,和你的同学、家长一起去分享。

四 边 形

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的平面图形。

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本节课的内容来自于教材第三单元四边形的主题图、例1和例2。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在活动中体验是我的这节课的一大特色。四边形这个内容是一节可视性、操作性很强的课,我对教参和教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根据新课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精心设计学生亲自实践的活动,让学生在想一想、摆一摆、找一找、分一分、画一画、剪一剪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中认识四边形、感受四边形,从而获得新知。这节课,我基本能做到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导学得法,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教具、学具也恰到好处的发挥了作用,学生始终在教师创设的具体场景下进行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认识了四边形这个新朋友,真正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四边形》教学设计及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四边形》教学设计及反思评课: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主要谈谈以下四方面的认识:

一、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国家教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学生已经很久没有接触图形的问题了,对图形知识感到有些陌生,在导入时恰当的复习图形的.知识,调动了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识做了铺垫。

二、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本课通过创设实际情境丰富学生对四边形的初步认识,使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找生活中的四边形,使学生体会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意识。

三、多样化的教学才是智慧的。

本课中,我通过让学生摆一摆、分一分、画一画、剪一剪等多种活动,在同桌合作活动交流中让学生充分感知四边形的特征,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交流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本课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分张扬了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学生的智慧在活动中得到升华,学生的能力在活动中得到提高。

四、可以改进之处:

1、为了让同学们对四边形的特点有更清楚的认识,在操作摆小棒时可以把准备的小棒的长短更明显些,使黑板上呈现的效果会更清楚,同时多收集学生的不同类型的四边形,让素材丰富些。

2、在巩固阶段,可以让学生进行画一画的活动,帮助他们进行知识内化。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篇六

1、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并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3、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4、结合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课前游戏:考考你的观察力。

2、动画引入:

蓝猫三千问,08年什么大事?森林里举行运动会。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哪些熟悉的图形?

生:长方形和正方形。

蓝猫:这两个场地的面积有多大?

师:有哪些办法?

生1:用面积单位去摆。

生2:可以计算。用长乘宽,我是预习的。

师:你能从摆面积单位的过程中,发现面积计算的方法吗?我们今天来研究。

板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3、主动探究

(1)提供生:透明方格纸、1平方厘米正方形纸块、尺子和一张印有六个图形的纸。

师:请自己选择材料和工具,想办法求出六个图形的面积,并把数据记录下来。

作业纸:

长度单位:厘米

1号图(横放):长5宽32号图(竖放):长4宽2

3号图:正方形边长24号图:正方形边长3

5号图(横放):长4宽16号图(横放):长6宽4

(2)学生个体活动,然后小组交流。

师:每人在组内交流你选择了什么图形,用什么方法得到了面积。小组内选择一人记录,一人汇报。

汇报:

第1组:用透明小正方形纸覆盖在2号图形上,2号图形是长4宽2,有8个小正方形,所以它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再覆盖在6号图形上,6号图形是长6宽4,有24个小正方形,所以它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

同时另一生记录在黑板上。

师:你们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

生:很简单。

师:也是这样做的举手,有不同的吗?

第2组:用小正方形摆在第1个图形上,横着摆一排5个,竖着摆了3个,一共要摆15个小正方形,面积是15平方厘米,同样方法摆第4个图形。

师:(指图1)为什么只摆7个?

生:因为一排5个,竖着摆3排就行了。

第3组:用尺子画图1格子,长是5画5格,宽是3画3行,一共是15个小正方形,面积是15平方厘米。

师小结:刚才用透明小方格去量,用尺子画格子、用小正方形去摆,知道了这些图形的面积。

(3)比较这些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是数方格的。

师小结:长是几,就是有几个这样的面积单位,宽是几,就有几排这样的面积单位,长方形面积就是含有面积单位的个数。

(4)长方形面积单位和什么有关?又有什么关系?

生: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有关。

师:能结合操作中的数据,说说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1号图形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面积有3个5是15平方厘米。

2号图形长是4厘米,宽是2厘米,面积是8平方厘米。

3号图形长是3厘米,宽是3厘米,面积是9平方厘米……

师:这些都说明了什么?

生: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师:都说明了?

生:长方形面积是长乘宽。

师:长方形面积所含的平方厘米数正好是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积。

请生闭眼想象,长是7厘米,宽是3厘米,面积多少平方厘米?

长8米,宽5米,面积多少平方米?

师:长方形面积可以怎样计算?

生:长乘宽(师板书)

师:正方形面积怎样算?

生:正方形面积等于边长乘边长。

师:你怎么想的?正方形面积为什么等于边长乘边长?

生:因为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

师:正方形是长、宽相等的特殊的长方形。面积也可以用长乘宽,也就是边长乘边长(板书)

集体朗读公式。

3、生活中的应用

(1)计算长方形面积要知道什么条件?要求正方形面积呢?

图:举重场、田径场(无数据)

师:要计算这两个场地的面积,要知道什么?

生:长和宽边长

图:两块场地出现数据。田径场:长50米,宽30米举重场:边长8米

生计算。汇报:

生1:举重场面积64平方米,8乘8=64生2:50乘30=1500平方米

(2)长方形和正方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图:篮球场p99--5求面积。长28米,宽15米生汇报。

(3)奖品:蓝猫书签

师:书签是什么形状?估计面积大约多少平方厘米?

生1:大约是48平方厘米。生2:这个书签大约是45平方厘米。

师:你怎么想的?生:长9厘米,宽是5厘米。

师:你为什么先估计它的长和宽?生:知道长和宽,就能估出面积。

请生测量书签长和宽,计算面积。汇报;长是12,宽是4,12乘4=48平方厘米

(4)主席台背景图:每个小正方形边长是2米。算背景图面积。

生1:将小正方形下移得到长,左移得到宽。

生2:画出长方形长和宽的格子。

4、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篇七

20xx年10月31日---11月3日,我有幸在西双版纳参加了云南省第十届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在在这4天的时间里,观摩了来自各地州19位数学教师的观摩课,并听了专家报告,及有关市地教研员的精彩点评,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大家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通过这次听课,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结合实际来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课前教师同学生交流,让学生的身心愉悦,以饱满的热情,亢奋的斗志投入新授学习这一点值得学习。每位教师上课前都与学生交流教材以外的话题,比如:你知道老师叫什么,你了解老师多少等话题,以示缓解学生的紧张感,为学生在课堂上正常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搭好桥、铺好路。

每一位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学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愿望。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课题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于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如:学习《求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数是多少》时,有的老师用到了姚明的高度,《行程问题》利用学生喜欢的动画片入手,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对学习不在陌生,不在枯燥,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

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习形式。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其在自由、放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究、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的教师把学生分成几组,以便于学生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些观摩课当中,我看到的是老师与学生真实的交流,不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而是一个统一体。每一位老师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教学中,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处理问题的空间,并且老师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对于学生一时想不出来的问题,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1)合理使用教材,大胆选取学生身边的素材充实课堂,能更好的体现数学的生活化。如用从出发地到目的地所经的路线,感知“倒推”策略。

(2)信息窗信息的收集与问题提出的操作策略。以前我就提倡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信息窗收集信息,提出问题。除了科学引导,适时激励外教师要重视板书的作用。要把信息窗中的主信息、主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形成一个完整的传统样的文字应用题模式,引导学时理解图意。这次听课找到了这样的佐证,且效果很好。

(3)题组训练不过时。数学技能的形成要有一定量的训练,通过训练学生才能像背乘法口诀一样达到自动化的效果。本着低起点、密台阶、小坡度、大容量的原则编制系列练习卡,对学生的当堂训练很有帮助,这一点从周玉仁教授的报告中体会到。

(4)探究与渗透的关系怎样更合理?数学课需要探究,但绝不是最原始的经历,这种探究需要教师适时的铺垫引导。如果坎过大,沟过深,教师就要帮学生找一梯子,放一小船,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从而达到成功的彼岸。从外地州老师的讲课中体会较深。

(1)一节课中解决问题与算理探究孰轻孰重?从实际问题入手分析已知未知的关系引导学生列算式。启发学时搜索知识储备探寻算式的解法,这两者哪一个应该占得时间更长些?我觉得很多以计算为重点的课,“解决问题”设置的素材很多都不理想,冲淡了教学的重点。

(2)几节课对学生的评价较少,激励的语言较少。相比较我更欣赏北京华应龙上课时的感觉。他的一节课,可能造就一个杰出人才。比如学习信心的鼓励,学习方法的鼓励让人终生受益。

(3)训练量都较少,不利于学生形成技能。我感觉在“解决问题”的红点讲完以后完全可以分层练习,如编制信息收集题组,信息整理题组,选择策略题组,提出问题题组。最后一道综合题。一句话种子分类练习。

各专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算术应用题的解决策略,可谓高屋建瓴,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令我大开眼界,领略了优秀老师的课堂教学风采和专家的精彩报告,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大量的宝贵经验。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篇八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4—66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在操作中感受角是有大小的。

2.经历角的大小变化的过程,体会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在探索角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培养团结合作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们要上一节新课,看老师板书:角,齐读课题。

师:生活中,你们在哪些物体的表面见到过角?

生:桌角。

师:能指一指吗?大家也来指指。

(生指桌角时,仅会指某个点,并不是数学概念中规范的角)

生:书角。(指的方法同上)

1.认识角的特征。

(1)直观对比生活中的角与数学中的角,并逐步形成表象。

师:老师也带来了两个图形(贴剪刀、闹钟图样),能在剪刀上再来找找角吗?

师:刚才大家指的都是自己印象中的角,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角。(师边说边示范)举起你们的小手,和老师一起指一指。

师:好,我先把它画下来。剪刀上还有这样的角吗?

师:谁来指钟面上的角?

生指钟表上时针与分针形成的角。(指的动作非常规范)

师:真是个会学习的孩子,指角的过程非常规范。

师画出钟面上的角。

师:认识老师刚才画角的工具吗?(三角尺)对,谁能找出三角尺上所有的角?想好的同学举手。

生指出所有的角。(动作也很规范)

师:现在老师选择其中一个角画出来。(画一个直角)

(2)抽象角的特征。

师:比一比这3个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有一个尖尖的地方。

师:能来指一指吗?(生指)

师:同意吗?(同意)你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这个尖尖的地方,有一个点(师描),叫做角的顶点。(板书:顶点)

生:都有两条线。

师: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板书:边)

师:谁能指出另外两个角的顶点和边?

生边指边说(师引导规范指认)。

师:现在数一数,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生齐说: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3)多样练习,强化角的认识。

师:现在来辨一辨,哪些图形是角?(课件出示:教材第65页,想想做做第1题,生自己思考)

师:想好的同学和同桌互相交流,看哪组同桌交流得好,找得全?(略)

师:这道题目做得不错,再来一道(课件出示第65页,想想做做第2题)。能自己读懂题 意吗?想好后,把答案用自己的小手表示出来,藏到身后,我喊1、2,出,大家一起把答案打出来。

2.感受角有大有小,并且角的大小只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1)制作活动角,感受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师:你们能像老师这样,用硬纸条和图钉做一个角吗?注意安全。

(生独立做角,有困难的,师引导同桌之间互相帮忙)

师:你能指一指自己做出来的角的顶点和边吗?(生指)

师:现在看看你们的本领大不大?听要求:能把你的角变得大一点吗?再变大一点,再大一点。(生操作)谁能说说你是怎样把角变大的?

生:我把角打开,角就变大了。

生:角的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

师:说得真好,(师演示)确实是这样的。现在你们能把角变得小一点吗?再小一点。(生操作)这次又是怎样把角变小的?

生:把两条边合回来,角就变小了。

生:角的两条边叉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师:(演示)非常正确。

师:看,我现在拨了一个这么大的角(直角),你能不能拨一个比我大的角。拨好的同学举起来,同学们互相看一看。(生操作,都正确)能不能拨一个比它小的角?同学们再互相看一看。(生操作,也都正确)

师:哦,(师边演示边说)原来角是有大有小的,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两条边叉开得越小,角就越小。根据你们刚才的体验,能比较这3个角的大小吗?(课件出示第65页的钟面图)一起说吧。

生齐:第一个角最大,第三个角最小。

(2)感受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师:看着老师的角,咔嚓,咔嚓,(把角的两边剪短)角的大小变了没有?

生:变小了。

生:没有变。

师:我刚才听到两种意见,一种认为角变小了,一种是没有变。认为角变小的先来说说理由。

生:角的边短了,角就没有刚才大了。

师:认为角的大小没有变的同学也来说说。

生:没有变。(角的)两条边叉开越大,角就越大,叉开越小,角就越小。刚才它的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没有变。

师:他的意思你们明白吗?谁再来说一说?

生:角的两条边仅仅是变短了,但是角叉开的大小没有变化,角的大小不变。

师:现在大家回想我们刚才的`操作过程,(演示角变大变小的过程)角的两条边叉开越大,角就越大;叉开越小,角就越小。现在角的两条边叉开越大吗?角的两条边叉开越小吗?

生:我知道了,现在角的两条边没有再叉开,也没有再合住,所以它的大小没有变化。

师:对,说得真好。角的两条边没有叉开越多,也没有合住越多,所以角的大小没有变化。

师:(演示)咔嚓,咔嚓,角的两条边又短了,角大小变了吗?

生齐答:没有。

师:(演示:只剪短一条边)再剪,角的大小这次变了吗?(没有)角的边都这么短了,还没变啊?

生:角的两条边没有叉开更多,也没有比以前合住更多,所以角的大小没有变化。

师:很好,能听出来同学们对于角的变大、变小有了更深的理解。恭喜你们!

(3)继续感受角的大小,为下节课铺垫。

师:(指三角板上的直角)还记得这个角吗?能从你的三角板上也找一个和它一样大的

角吗?找到的同学小组内互相指一指。(生活动,师巡视)

四、延续探究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又有了新的进步,老师真为你们高兴。

师:同学们,你们每人的桌上都有一张长方形纸,数一数一共有几个角?

师:现在试着猜一猜,如果剪一刀,剩下的图形有几个角?

生:4个。

生:5个。

师:谁的答案是正确的?下课后同学们还可以继续实践、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篇九

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需要根据周长的含义,应用图形的边的特征进行探究。因此,本节课注重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1、激发兴趣,鼓励探究。

本节课通过具体情境引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探究,通过动手量一量,动笔算一算,探究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探究的能力。

2、注重算法的多样性,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在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展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并针对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对照图形,说出每个算式各部分的实际意义,以数形结合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计算公式,体会数学的抽象与简洁。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直尺、相同规格的长方形卡片和正方形卡片

创设情境。(课件出示)

(1)让学生观看课件后思考:美羊羊和喜羊羊分别沿着长方形和正方形走了一圈,谁走得远呢?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要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才能知道)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情境引入新课,使学生既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又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带着问题去探究,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1、引导学生探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组织学生以组为单位,计算美羊羊走了多远。

(2)组织学生汇报各组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

方法一 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用2个长加2个宽可以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算式是6+4+6+4=20(厘米)。

方法二 用6×2算出两个长的长度,再用4×2算出两个宽的长度,最后把它们加起来,算式是6×2+4×2=20(厘米)。

方法三 先算出一组长和宽的长度和,因为另一组长和宽的.长度和与这一组是相等的,所以再乘2就可以了,算式是(6+4)×2=20(厘米)。

(3)引导学生概括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①引导学生比较、讨论,对算法进行优化。

(学生讨论之后,认为方法三最简便)

②引导学生根据方法三的算式,尝试用文字表述出来。

(学生讨论,组内交流,然后汇报)

③师生共同概括出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2、引导学生探究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引导学生计算喜羊羊走了多远。

(2)组织汇报,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方法一 可以把4条边的长度加起来,算式是5+5+5+5=20(厘米)。

方法二 因为正方形的4条边的长度都是相等的,所以还可以用乘法来计算,算式是5×4=20(厘米)。

(3)引导学生讨论并概括出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然后汇报。

教师根据汇报板书: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4)比较美羊羊和喜羊羊谁走得远。

(学生汇报:20厘米=20厘米,美羊羊和喜羊羊走得同样远)

3、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探究活动,我们知道了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方法有很多,归纳这些方法,我们发现:要求长方形的周长,一定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要求正方形的周长,只要知道正方形的边长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的方式,自主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归纳概括能力,同时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巩固知识,综合运用

1、完成教材85页“做一做”1、2题。

2、完成课堂活动卡。

设计意图:适时地进行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理解。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更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87页1、2题。

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篇十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学习了圆的周长及多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探究性的数学活动。

学生从认识直线图形发展到认识曲线图形是一次质的飞跃,他们已经能从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对事物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立体思维空间,所以在教学中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学具开展探究性的数学活动,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热爱学习数学,热爱生活。

2.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完成新知构建。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数学知识虽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所体现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圆是一个由曲线围成的图形,圆的面积计算,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让学生猜测和运用小正方形来测量的基础上,利用学具动手操作,让学生自主发现圆的面积和拼成的长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同时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有效地完成了知识的构建。

教师准备ppt课件圆的面积演示教具大小不同的两张圆形纸片

学生准备剪刀小正方形透明塑料片圆形学具

⊙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1.回忆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1)已知直径怎样求圆的周长?

(2)已知半径怎样求半圆的周长?

2.建立圆的面积的概念。

(1)感知圆的面积的大小。

师拿出准备好的大小不同的两张圆形纸片,问:大家看这两张圆形纸片,它们的面积一样大吗?

师明确:圆的面积有大有小。

师: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圆的面积呢?

师指出: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2)区别圆的面积和周长。

指导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形学具,同桌之间用手摸一摸,指一指:哪儿是圆的周长?哪儿是圆的面积?

学生操作后,师生共同明确:圆的周长是指围成圆一周的封闭曲线的长;圆的面积是指圆所占平面的大小。

设计意图: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很容易混淆圆的周长和面积,因此,设计了摸一摸、指一指这个活动,让学生在初步感知圆的面积和周长的区别的同时,充分感知面积的意义。着重对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对比和强化,尽可能地让学生减少差错。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通过度量,猜想圆的面积的大小。

用边长等于半径的小正方形透明塑料片,直接度量圆的面积,(课件演示度量过程)观察后得出圆的面积比4个小正方形小,又比3个小正方形大。初步猜想:圆的面积相当于半径平方的3倍多一些。

师:由此看出,要求圆的精确面积是无法通过度量得出的。

2.回忆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想一想,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的?

(课件演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过程)

过渡:我们在学习推导几何图形的面积公式时,总是把新的图形通过分割、拼合等办法,将它们转化成我们熟悉的图形。今天我们能不能也用这样的方法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呢?

3.动手操作。

(1)组织学生分别把圆平均分成16份、32份,然后剪开,拼成两个近似的长方形。

课件演示剪拼的过程:

(2)讨论:

①拼成的图形是长方形吗?(是近似的长方形,因为它的上下两条边不是线段)

②圆和近似的长方形有什么关系?(形状变了,但面积相等)

③把圆平均分成16份和32份后,拼成的图形有什么区别?(把圆平均分成32份后拼成的图形更接近于长方形)

④如果把一个圆平均分成64份、128份……拼成的图形会怎样呢?

(课件演示,得出结论:圆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

(3)观察、汇报拼成的长方形与圆的关系。

①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周长和半径有什么关系?(结合学生汇报,课件演示)

圆的半径=长方形的宽

圆的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长

②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理解:形状不同,面积相等)

(4)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引导学生结合图形理解)

因为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相当于原来圆的面积,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原来圆的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原来圆的半径,且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的面积=圆的周长的一半×圆的半径,即s圆=×r

因为c=2πr,所以s圆=πr×rs圆=πr2。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篇十一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图形的教学要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因此,本节课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从具体的实物图中抽象出角,建立角的表象。本设计主要突出以下两点:

1.注重观察和实践操作,突出角的结构特点。

首先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通过观察主题图,经历从实物图中抽象出角的过程,使学生在脑海中构建出角。然后通过折角、制作角等操作活动,明确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重视合作学习。

在《数学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引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着重突出自主探究的学习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动手操作,在合作中观察猜想,自主探究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口的大小有关以及角的画法。

教师准备ppt课件圆形纸

学生准备小棒三角尺圆形纸剪刀

⊙游戏导入,初步感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做一个摆小棒的游戏,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摆,其他同学在下面摆。注意听老师的要求:先用四根小棒摆出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学生动手摆,教师巡视)

2.你们摆出的是什么图形?(正方形)

3.现在拿走一根小棒,再摆一摆,又会是什么图形?(学生动手摆,交流是三角形)

4.你们真聪明!接着再拿走一根,这又是什么图形呢?(像这样的图形就是角)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角。(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通过动手摆熟悉的图形,依次分别拿走一根小棒引出新知,初步感知角和四边形、三角形的内在联系以及角的结构特点。

⊙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1.在主题图中找角。

课件出示教材38页主题图:操场上很多物体的表面都有角,快来找找吧!(学生说出一个,课件演示一个,师跟着复述一遍,并及时表扬)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观察的主题图中抽象出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2.教学例1。

(1)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师:小朋友一下子找到了这么多的角,真了不起!(课件出示剪刀、钟面和三角尺)那这些生活中的角在数学上该怎样表示呢?你们看,角就是这样的。(课件中把三个角从实物中移下来)

师:这三个图形都是角。闭上眼睛想一想,角是什么样的?再用手比划比划角的模样。(学生动手比划角,同桌互评)

师:仔细观察这三个角,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尖尖的`;都有两条直直的边)

(2)认识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及其特征。

①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角。你们看:这个尖尖的两条线的交点是角的顶点,这两条线是角的两条边,角的两条边都是射线,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就组成了一个角。

②师指着课件中的第二、三个角:谁来指出这两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师: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一个顶点,两条边)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从生活中抽象出角的过程,使学生初步体会角是从物体表面抽象出来的几何图形,是一种简单而美丽的图形,并明确角的各部分的名称。

(3)判断角。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形,同学们想看看吗?这些图形中有我们刚刚认识的角吗?用手势表示你们的判断。(课件出示教材43页2题)

(4)找生活中的角。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好多的角。下面,就请大家在教室里找一找,看看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听清老师的要求,两个同学一组,要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学生活动,教师指导)

请学生说说找到的角,并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经历从生活中感知角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篇十二

第43页例2及练习十一。

1、使学生根据简单的统计表求平均数。

2、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作用。

3、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1、出示两个篮球队的身高统计表,让学生根据统计表说一说谁最高,谁最矮。

2、如果两个篮球队进行身高比较,你认为哪个队队员身高高些?

王强是欢乐队中最高的队员,我们能不能根据这个信息就下结论欢乐队总体身高比开心队高吗?为什么?

3、讨论:怎样比较两支球队的整体身高情况。

1、合作学习

让学生自己进行平均数计算。

2、提问:142厘米表示什么?它是指欢乐队某个队员的身高吗?

3、144厘米表示什么?它是指开心队某个队员的身高吗?

4、你能告诉我们两个队的总体身高比较情况吗?

虽然欢乐队中的王强是两个队中最高的,但欢乐队的总体身高情况不如开心队,体会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总体情况的一个很好的统计量。

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也需要运用“平均数”知识来解决问题?

师:看到你们这么勤奋好学,又学得那么有水平。老师今天也特别高兴,我相信你们以后会发现和自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其实“平均数“的知识还有很多,在生活实际中应用也很广,你们回忆得起来吗?

对我们上课的评分,也可以来比较,哪一周课堂得分高、哪一周课堂得分低?我们也可以进行比较

出示上两周课堂评分。

[板书: 100分 98]

[板书: 99分 99]

[板书: 98分 99]

[板书: 100分 100]

[板书: 96分 98]

[板书: 98分 100]

你们认为第一周课课堂评分肯定比几分多,比几分少?

师生共同演算:

平均分是多少?

课本练习十一。

第五课时 练习十一练习题

一、练习内容:第44页至第45页的练习。

二、练习要求:运用本单元所学过的知识灵活运用到练习中,不明白的可以互相讨论。

三、练习题:

第一题,是一道实践活动题,要让学生在进行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再估算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每个小组计算完了以后,再在小组间对比一下,并和第39页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进行比较,看看能发现什么信息。

第二题,先让学生根据图中的温度记录理解什么是最高温度,什么是最低温度,再把统计表补充完整,最后计算出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和一周最低温度。

学生了解最高温度、最低温度、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平均最低温度等概念后,再让学生实际记录本地一周的气温情况,再计算出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和平均最低温度。学生记录气温的方式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获得信息。

第3题,也是一道实践活动题,通过收集、整理数据、计算平均等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

第4题,让学生根据甲乙两种饼干第一季度的销量统计图,先比较他们第一季度月平均销量的多少,然后分析一下乙种饼干销量越来越大的原因,让学生初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挖掘数据背后隐藏的现实原因。第三小题是开放题,让学生根据统计图进一步发现信息,如学生会发现两种饼干二月份的销量是相同的,但甲种饼干的销量逐月下降,乙种饼干的销量逐月上升,也可以预测一下两种下个季度的销售情况。

第5题,让学生明确,王叔叔走的路程分为4段,一共骑了3天,而所求的是平均每天骑的路程,所以除数应是3而不是4。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篇十三

1.理解小数乘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

2.初步培养学生类推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方法,会熟练的进行笔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小数末尾的0的处理方法。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进入了二十一世纪,每位同学家里的生活条件都很好,,住进了这样风景优美的住宅小区.(课件)陶老师想采访一下,你家的住房面积有多大?你的小房间面积又有多大呢?我们看,这是小明同学房间的平面图。(课件出示)

1、从图中,你能搜集到哪些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下面我们先解决第一个问题,求房间的面积有多大?

⑴房间是什么形状的?要求房间的面积,就是求什么图形的面积?

⑵需要找哪些条件?你认为算式怎么样列?打开随堂本列出算式。(出示算式:3.6×2.8=)

(二).引导探究

1.根据算式,请你估计一下房间的面积大约是多少?(指名口答,课件出示)你是怎样估计的?有和他不一样的吗?谁来说说。房间的面积在什么范围内?

2.如果每平方米房子要付5000元,你认为这样估计分别要付多少钱?(指名口答)4万5千元和6万元之间的差距还是很大的,差多少?给少了开发商不愿意,给多了我们又不愿意。要想双方都不吃亏,怎么办?(准确的计算出它的面积)

3.同学们看,这道题是两个什么数相乘?(小数乘小数)(板书课题)它和前面学的`乘法有什么不一样?(前面学的是小数乘整数)回想小数乘整数你是怎样计算的?(先转化成整数乘法,再点上小数点)那么,这道小数乘小数的题你想怎样算?指名回答。打开随堂本,指名一人板演。写好的小组内交流,你是怎么算的?

①指名口答,你是怎样算的?(先摆竖式,把3.6扩大10倍看作36,把2.8扩大10看作28)生说,师依次出示课件。

②谁能再说一说,第一个箭头上的×10表示什么意思?第二个,第三个呢?小组里先说一说。

③通过计算,我们得出3.6×2.8的积是多少?指名口答。

④小结:大家刚才说的真好,在计算小数乘法时,我们可以先看作整数乘,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就扩大了100倍,右边蓝色方框里看作整数乘的过程我们一般放在心里,不写出来。方法你掌握了吗?

(三).自主发现

1.刚才我们计算出了小明房间的面积,小明还有一个漂亮的小阳台,它的面积又是多少平方米呢?老师相信你们肯定能算出来。打开书完成填空。指名一人板演。写好的同学小组里交流,你是怎样做的。

①汇报,你是怎样做的?

②结果是3.220,为什么等号后面写3.22?怎样化简?为什么可以这样化简?指名说,谁能再来说一遍给老师听。

③小结:老师明白了,他是先看一个因数扩大10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就扩大100倍,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三位,点上小数点。是3.220。再把小数末尾的0舍去。这样比较简便,我说的对吗?

2.师:例1的结果是两位小数,试一试的结果是三位小数,老师有困惑了,小数乘小数,积的小数位数是怎样确定的呢?想不想帮老师解决这个难题?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出示讨论题)指名读题。

⑴例题中的两个因数分别是几位小数?积是几位小数?

⑵“试一试”中的两个因数分别是几位小数?积是几位小数?

⑶通过比较,你发现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①小组讨论,依次回答.你的发现和他一样吗?

②通过这三道讨论题,我们能不能总结一下,这类小数乘小数的题应该怎样计算?在小组里概括一下方法。先怎么做的,再怎么做的。

③指名说,依次出示结论。注意老师用红色标出的字是最重要的地方。同学们把方法默记一遍.

(四)学法讨论

引导讨论:理解了一个数乘小数的意义,下面我们研究怎样计算,同学们可以联系小

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及复习过的因、积变化规律进行尝试、讨论.

1.出示讨论题:

(1)你能把两个因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吗?

(2)转化成整数乘法后,两个因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积发生了什么变化?

(3)要得到原来的积,应该怎么办?

2.学生独立完成.

3.练习:67×0.3 2.14×6.2

4.归纳法则

以上几题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计算法则:计算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五)巩固练习

1.你能给下面各题的积点上小数点吗?打开书,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2.过渡: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方法了,下面请大家来当一回小老师,批改一下这位同学的作业。先看对不对? 错在哪里呢?请你在旁边帮他改正过来。看书上第三题。

重点第二题,7.38是两位小数啊?哪里错了呢?让学生说出: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0划去。

3.下面请同学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种西服面料,每米的售价58.5米,买这样的面料5.2米,应付多少元?(先估计得数,再计算)

(六)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篇十四

1.注重运用直观的画面学习知识。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思维和形象思维为主,因此,要想让小学生把数学学好,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是至关重要的。教学时,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探究和交流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如让学生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进而认识钟面;让学生观察时针、分针的走动情况,进而发现1时=60分。

2.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中发展思维。

数学教学是师生间、生生间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的教学采用同桌学习,小组交流的形式,注意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思维得到了发展。

教师准备:ppt课件,钟面模型

学生准备:钟面模型

⊙温故知新,揭示课题

师:昨天我们的`预习作业是小组合作画一个钟面,哪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你们在钟面上都画了些什么?

小组代表上台展示,介绍自己小组画的钟面。

师:同学们的钟面都画得很漂亮。虽然大家画的钟面的形状各不相同,但有几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钟面上都有1~12这12个数,都有时针、分针和很多刻度线。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关于钟表的知识:认识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预习引入,通过小组合作画钟面,以及欣赏其他组的钟面,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进行互补、互学,了解钟面的本质,同时加强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学习意识和学习的欲望。

⊙预习反馈,探究新知

1.认识钟面。

(1)认识大格。

师:通过昨天的预习,你知道在钟面上怎样算是一个大格吗?(学生回答)

师:每两个数之间就是1个大格,从12到1是1个大格,1到2也是1个大格。

师:你还能说说从哪到哪也是1个大格吗?钟面上一共有几个大格呢?你是怎么知道的?是不是有12个大格呢?我们来数一数。(钟面上有12个大格)

(2)认识小格。

师:每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

在小组内数一数,交流后汇报。(出示放大的钟面,一起数一数)

师:其他大格里也有5个小格吗?再找几个大格数一数。(每个大格里都有5个小格)

师:那么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钟面上一共有60个小格)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预习,对钟面上的大格和小格已有初步的认识。通过汇报和交流,加强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对钟面的认识更加完整、深刻。

2.建立时、分的概念。

(1)认识“时”。

师: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大格和小格,那么你知道钟面上的指针是怎样走的吗?(钟面上的指针走的方向是顺时针方向)

演示时针从12走到1的过程。

师:时针从12走到了几?走了多少?时针走1个大格是多少小时?(时针走1个大格是1小时)1小时也称1时。

师:时针走2个大格是多少小时?走3个大格呢?

师:时针从12走到4,走了多少小时?你是怎么知道的?从12走到6呢?如果从7走到11呢?

小结:时针的走动一般是以大格为单位的,要知道时针走了多少小时,只要看时针走了多少个大格即可。

相关范文推荐

    2023年青岛版小学数学说课稿 小学数学说课稿一等奖(14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

    最新工程竣工监理评估报告(12篇)

    “报告”使用范围很广,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

    环境保护的社会实践报告方向(14篇)

    “报告”使用范围很广,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

    最新促销员社会实践报告总结 促销员社会实践报告3000字(十一篇)

    “报告”使用范围很广,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

    最新餐厅服务员辞职信100字(六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

    学生会心理部工作总结部长(十三篇)

    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总结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

    工程监理实践报告1500(12篇)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那么什么样的报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新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希

    最新《认识路线》教学反思简短(五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指导思想(7篇)

    时间就如同白驹过隙般的流逝,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又进入新的阶段,为了今后更好的发展,写一份计划,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准备吧!我们该怎么拟定计划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

    最新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